学科整合运用研究

2024-07-09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精选6篇)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 篇1

信息技术正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语文教学中, 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受压抑的心态中解放出来, 达到学习心理的开放自由;可以使封闭狭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其不再受到限制。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的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呈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 它提供的外界刺激、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 形象而生动, 符合小学生的感知特点, 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 将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富有情趣的过程,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下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我出示大量云朵的图片和云房子变幻的动画来表现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和云房子在空中变化的多姿多态, 让学生以小鸟的活动为线索, 以小鸟的目光来观察空中的景色, 利用动画和声音启发学生想象, 帮助学生理解云房子的动态变化和小鸟对云房子特殊的感情。通过学生互动帮助语言积累, 整个教学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进行, 充分调动了学生乐于观察、探究的积极性, 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 开阔学生视野

在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 即“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 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 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 等等。在教学中, 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 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 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南极风光》, 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 只让学生体味文字是比较抽象的。教师事先搜集有关南极气候、地形、动物、南极光等知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建立一个资料库, 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 这样的学习, 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是很有趣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猜想、带着期望, 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 获取正确的信息, 进而提高其探究的能力。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环境, 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平台,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 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恐龙的灭绝》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本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 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课前,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恐龙”录像, 让学生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两亿年前的恐龙世界。接着教师提问:你能猜测恐龙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你有什么假设?并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把学生分成两组, 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找证据, 然后让学生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辩论。学生要根据获得的信息证实自己的猜想, 还要根据获得的信息去反驳别人的猜想。这样预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定论, 因为这样的辩论本身没有定论, 但是这样没有定论的争论将会继续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由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相关网站中的资源, 解答疑惑,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 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 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 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 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 以革命战争为线索, 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 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没有陌生感, 没有约束感, 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 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 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 篇2

在语文教学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做到动静结合、视音结合,突出单元主题,体现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特殊记忆”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三、资源整合教学总体安排

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课程安排,积极筹备,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教学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特色,取得突破性进展。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接触的不是太多,现在必须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师生拥有了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实质性的变革。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切实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教学过程要结合学校教研活动,每学期上好一堂专题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平时的教与学尽量与课题研究的内容挂钩,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接触,努力探索和解决课程整合中的经验和教训。

4、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通过分析教材,研究各单元的文章,提出第组单元的一篇文章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并与传统教学的课目进行分析比较教学效果。

第一组,通过动画设计,实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第二组,通过借助互联网,将《古诗词三首》用视频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画面中感受诗意;

第三组,通过《动物世界》栏目,将《鲸》的形象的特点展示给学生;

第四组,通过多媒体讲《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拓展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五组,通过网络收集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六组,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通过借助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感人视频画面,让学生感悟人生,珍惜生命;

第七组,通过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

四、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和网络资源的开发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

一、计算机与学生的学习参与

任何教室的布置几乎是一样的,前面是讲台、黑板,下面是学生的座位。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是最活跃的,一节课他讲的话超过全体学生讲话的总和。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控制讲课的节奏、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生则不然,他们讲话发言须先举手经过批准,不能交头接耳,更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是很不相同的。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备课,课堂上一般不会走神,而且想方设法让学生把问题想清楚。学生上课前一般不备课,课堂上可以走神,对学会教师讲的问题可以认真想,也可以不去想,反正最后老师要给出答案的。

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我们的实践表明计算机可以为教学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它创造一个有交互环境的“微世界”,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数学课在教室上,现在可以在计算机房上,学生能够每人或两三人一组面对计算机学习。他们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学习的节奏,选择学习的内容,还能自由地探试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可以自由讨论、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计算机能及时向每一个学生作出反馈这一点是传统教学做不到的,利用这一点能够实现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境活动来比画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2.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

一、计算机与学生的学习参与

任何教室的布置几乎是一样的, 前面是讲台、黑板, 下面是学生的座位。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是最活跃的, 一节课他讲的话超过全体学生讲话的总和。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控制讲课的节奏、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生则不然, 他们讲话发言须先举手经过批准, 不能交头接耳, 更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是很不相同的。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备课, 课堂上一般不会走神, 而且想方设法让学生把问题想清楚。学生上课前一般不备课, 课堂上可以走神, 对学会教师讲的问题可以认真想, 也可以不去想, 反正最后老师要给出答案的。

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我们的实践表明计算机可以为教学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可以利用它创造一个有交互环境的“微世界”, 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数学课在教室上, 现在可以在计算机房上, 学生能够每人或两三人一组面对计算机学习。他们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学习的节奏, 选择学习的内容, 还能自由地探试自己发现规律, 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可以自由讨论、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计算机能及时向每一个学生作出反馈这一点是传统教学做不到的, 利用这一点能够实现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 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 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 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 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 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 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 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境活动来比画讲解, 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 学生还能理解的话, 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 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 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 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 改变平面的位置, 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 在游戏中, 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 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 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 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2. 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 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 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 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 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 生动、直观、形象, 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篇5

其次,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研究性课题。在一些学科中,教材编者为师生直接设计了许多研究性课题,如数学教材中的“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化学教材中的“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生物教材中的“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再次,充分利用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材料与课文联系密切,同时也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完全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最后,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

1)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会把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带入到学科课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研究性课题的设计应该既不脱离实际,又使学生力所能及。所谓“不脱离实际”,主要是指导研究性课题设计要注意对学科知识的涵盖面,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又能基本涵盖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所谓“力所能及”,是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研究层次和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课题的研究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进步。

3)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确定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把以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的传统学科课程转变为以能力为核心、以主动探究为主线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 篇6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被每一位教师和同学熟练掌握。它做为语言, 在拼读规则上和英语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汉语拼音的声母b, p, m, f, d, t, n, I, g, k, h, z, s, ch, sh, r, y, w, 韵母i, en, ing等的读音与英语单词中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非常相似。如wing一词, 就可以按照拼音的规则来读写。在高年级英语课堂上教授单词时, 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这两种语言的“相似”规律, 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拼读和书写单词, 逐渐掌握英语的拼读规则。

虽然英语和汉语有语言的相似性,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几千年的积累, 存在巨大差异, 而英语和汉语在书写习惯上又存有很大的差异。如收发信人地址的写法, 汉语习惯是由国家-省-城市-街道-收信人姓名自大而小的顺序, 英语习惯则恰恰相反。汉语对书信的写作格式在中国几千年文明礼仪的影响下, 有“称呼顶头写, 每段起始后错两字”的严格要求。而受英语国家生活快节奏的影响, 英语书信写作规则没有过多的要求, 每段都可以顶头写。

除了书写的不同, 在口语习惯中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对反义疑问句“You don’t speak Chinese, do you? ”的回答形式是“No, I don’t.” (你不会讲汉语, 是吗?——是的, 我不会。) 或“Yes, I do.” (不, 我会。)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 如果是肯定回答先说yes, 如果是否定回答先说no. 这和汉语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比较, 利用两种语言“差异”规律进行教学。

二、为了创新, 把艺术拿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玩闹, 喜欢游戏, 更喜欢意外惊喜。课本上的英文歌曲和chant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笔者经常把学过的词汇或重点句子自编成chant, 用响板或电子琴打出节奏, 在课堂开始时快速复习, 一下子驱走了上节课的困乏,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很快把学生带入英语语境。

在教授新内容时, 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用一种惊喜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带着好奇, 带着欣喜, 自觉地跟老师一起学习。例如, 在教授“soup”一词时, 可以利用美术知识“油水不溶”的原理, 先用白色油画棒在白纸上画出简笔画, 写出单词, 好像不经意间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张白纸, 然后像变魔术一样用水彩快速涂出简笔画, 学生都会很好奇, 下面还会有什么出现。教师一面慢慢地涂出字母或字母组合一面领读它们的读音。这时的老师就像魔术师一样, 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和思维, 和学生们一起遨游在神秘的英语世界。

三、为了真实, 把生活拿进课堂

语言源自生活, 语言为生活服务。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强调英语教学要联系生活, 摄取情境。在教师每一个教学设计里, 都要考虑今天所教授的内容可以应用在哪个具体的生活环境, 尽可能去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去应用, 去实践。比如学到“What’s your address?”“My address is _______ .”时, 可以把教室比作一座城市, 把小组划分成几个街道, 每位同学按照位置排一个号码, 让同学们互相用英语聊天确认自己和朋友的地址。课堂提问时教师随机抽取任意地址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并采用评选“红旗街道”的方式进行小组评价。这样的活动为评价方式赋予了实际生活的意义, 注重了英语活动参与的全员性, 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生活场景, 一举三得。

四、为了育人, 把情感教育拿进课堂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到的“教育社会”指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 (learn to know) 、学会做事 (learn to do) 、学会共 同生活 (learn to livetogether) 、学会生存 (learn to be) 。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孩子语言知识, 更要首先教育学生怎样作为一个社会人去做事, 去合作, 去学习, 去生存。所以, 可以将教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赋予其浓浓的“人情”教育。

比如英语老师可以利用圣诞节组织一场活动来增进师生感情。在圣诞节将近时, 英语教师为班级准备圣诞树, 让大家把自己的点滴进步写成卡片挂在圣诞树上。在圣诞节当天, 举行圣诞节party, 老师在学生面前——拆开卡片, 这样既使师生互相了解, 又能增进师生情谊。这种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活动远远比一次考试深刻许多。

英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在父亲节和母亲节来临之时, 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给父母写信、寄postcard ,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中秋、春节, 适时向学生扩展有关节日的英语知识及意义, 教导他们爱家人、爱他人, 借节日之际让学生们学习英语知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品格。

五、为了拓展, 把信息学拿进课堂

信息学与英语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信息学为英语的学以致用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讲五年级第三单元Writing home时, 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写信和postcard, 亲自体验邮寄的过程。在写信的基础上仅仅学习书写e-mail就太简单了。笔者把学生带到微机教室, 在校园网上动手实践, 除了课本要求的写作知识, 还教他们从附件里找电脑上的任意文件来发送, 让大家感受电子邮件的方便快捷。笔者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同学们, 除了用英文书写e-mail, 还鼓励大家把得意的照片等任意文件发给老师。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断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体验成功, 使他们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更加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六、为了兴趣, 把体育运动拿进课堂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划分了不同的板块, 讲到“运动”这一单元时, 作为新授内容, 笔者不仅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带进课堂, 还配合着专门从体育老师那里学习的几个典型的专业动作, 带领学生们一边玩着, 就一边将新授内容记熟了。在单元复习课上, 笔者还把英语课堂带到操场, 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英语实践活动。有一个不爱学习爱篮球的学困生, 就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恰当的鼓励, 改变了原来的学习态度, 提升了学习兴趣, 在后来的学习中获得了显著的进步。

成功的做法还有很多很多,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可以应用在, 生活的任意角落。作为英语教师, 作为英语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我们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去搜集, 去整理, “择其善者而为之”, 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学生面前永葆“知识的青春”, 在创新与固守之间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空。

摘要: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 它倡导我们对所有先进的科学要善于选择, 敢于拿来, 为我所用。同理, 多学科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整合运用, 或比较, 或利用, 不断丰富英语教学, 从而不断发展教学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多学科知识,比较利用,拿来主义

参考文献

[1]学英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

[2]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丛[M].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委会, 2002.3.

上一篇:无形资产的质量分析下一篇:地基加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