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整合运用

2024-09-11

史观整合运用(共3篇)

史观整合运用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全球史观日渐重要。各地中考试卷都出现了以其主要观点为价值取向的试题, 由此在初三复习中渗透全球史观已成为一种必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谈谈在初三复习中如何渗入全球史观并用全球史观实现初三的有效复习。

一、“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

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是二战后在欧美兴起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视角, 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 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此过程至今仍在延续, 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二、初三复习渗入全球史观的必要性

1. 它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要求。

全球史观在初中教材编写及新课标中都有体现。如教材这样表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 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初中新课标中也用全球史观来阐释世界近代化等问题。由此, 用全球史观解释具体历史现象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必然。

2. 它是历史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内容、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引领学生树立整体史观, 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 考查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史事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对历史知识要有全面、整体、深刻的了解。

三、全球史观在初三复习中的运用策略

【案例1】复习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的历史。

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过程归纳为纵向的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 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横向的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基本方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展的历史则正好反映了全球史观所主张的两个基本面。我们在复习这一主题时, 可作如下整合:

通过梳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轨迹, 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 同时也清晰地感知世界历史在横向上的联系、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日益加强,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和特征就清楚地呈现出来。

【案例2】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

在复习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这一主题时, 学生必然有这样的思索:“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能侵略中国?”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以英国为代表) 进行对比。

四、几点建议

1. 全球史观的渗入要适度。

由于初中并不要求进行史观教学,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全球史观的引入及运用应避免过深、过难, 能让学生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全球视野下宏观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历史联系与影响即可。

2. 运用全球史观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在初三复习过程中, 应树立“大历史”观念, 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站在世界的角度, 考察中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等, 避免过去那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而造成的顾此失彼、不能融会贯通的现象, 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3. 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在教学中要有机结合。

除全球史观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它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结合, 实现有效复习。

总之, 在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全球史观已是大势所趋。在初三复习中, 我们在宏观上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微观上用全球史观审视古今中外历史事件, 挖掘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教会学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全人类的视野, 客观全面地认识、解读和评价它们, 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掌握,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真正实现高效复习、科学备考的目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全球史观日渐重要。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 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球史观科学备考, 从宏观上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从微观上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以全球化的眼光、全人类的视野, 审视古今中外历史事物, 客观全面认识、解读和评价它们,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全球史观,初三复习,运用策略

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生态史观的内涵

生态史观是研究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生态环境学角度出发,用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来理解人类和社会历史的史观。生态史观跳出了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它从交互的理念来看待这个世界,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二、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历史学科有限时间内教学任务量大,无法顾及生态史观学习。每周两节课,历史教师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还要进行考试,评讲练习等,时间十分紧张,留给教师挖掘渗透教材中生态环境史内容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在客观上影响了对学生对生态史观的培养。

其次历史教师本身缺少生态环境史方面的相关知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师不关心最新的史学动态。即使有些教师重视该方面的内容也多是从应对高考的角度,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来接触史学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掌握。由于受到传统历史教学的观念的影响,许多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够重视生态环境史内容的挖掘和渗透。如在讲述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二、汉代儒学》一课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时,教师一般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和迷信的角度对其评价,没有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来阐释“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理论中的合理性因素。另外许多教师仍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唯一教学目标,完全忽视对学生素质拓展的教育,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史教育。

三、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在讲解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Ⅱ)《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这课时课前以创设的情境指导学生先自主学习,再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情境一:一位同学手执《圣经》扮演白人,颐指气使的来到美洲,遇到了几个土著居民(由另外几位同学手拿“长矛”扮演)。他耐心地为印第安人讲解《圣经》中的内容,希望感化他们,但是由于语言不通等因素,最后双方发生了矛盾。白人叫来了更多人把这些印第安人都杀掉了,并将更多的印第安人赶出了他们的家园。

问题(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件?

学生: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

问题(2):白人为何要杀印第安人?

学生:一方面是掠夺财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种族歧视的结果,白人认为印第安人是野蛮人。

教师补充:土著印第安人因殖民屠杀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种族几乎灭绝。欧洲人带着《圣经》和武器来到美洲,看到“无知”的土著人却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面对美洲的诱惑,殖民者进行残酷的屠杀和掠夺。“17世纪初,当第一批英国殖民者踏上北美的土地时,美国的土地上当时大约居住着450万印第安人。到1860年时,印第安人的数量已经减少到30万左右。印第安战争之后,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仅剩10万上下”。当某种生物濒临灭绝的时候,人类总要呼吁保护和营救。当人类自身面临时,我们又如何反思呢?生物是多样性的,人类也不例外,地球不能只有白种人,也许拯救别人也是在救赎人类自身!

情境三:非洲居民的对话:

甲:“咳……这么大的沙尘暴,满天是灰,什么时候才完啊!”

乙:“沙尘暴还不算什么,今年粮食又不够吃了,全家人可怎么活啊?”

丙:“树木被大量砍伐,当然有沙尘暴了!”

丁:“精壮的劳动力都被卖光了,技术水平落后,土地产量有限,怎么能有饱饭吃!”

戊:“资源卖光、人口死完,非洲完了,世界毁灭也不远了!

问题(1):现在非洲面临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学生:贫困、土地沙漠化严重、粮食缺乏。

问题(2):今天非洲的问题与历史上哪些事件有关?

学生:殖民掠夺和贩卖黑人奴隶。

问题(3):戊的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人、社会、自然应和谐相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非洲无法生存,必然引起世界其它州的变化,那就意味着地球也将无法生存。

教师对最后一问作补充:现在当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呼吁救助非洲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失去千百万黑人青壮年的非洲,存在大片农田需要解决劳动力问题。非洲沦为殖民地之后,殖民者为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实行单一的种植经济,使非洲经济结构单一化,以及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更为非洲的贫困埋下了祸根。当年殖民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生态平衡关系到全世界的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只关注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而让非洲承受着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更不能只保护自己的资源,而不顾一切地掠夺非洲的资源。假如真的有一天整个非洲大陆变成了沙漠,那不仅会严重的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恐怕连人类社会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

对于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对人类过去的历史进程、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自然环境的改造需要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认识到人类历史不应该是无休止、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的历史。我作为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非常薄弱。我希望学生在有限的高中历史教学时间内树立良好的生态史观,能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三个维度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使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今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自觉行为。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逐渐思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在高中历时教学中有必要运用生态史观,促进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历史教学注重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学生的史学理论的培养。本文通过生态史观在高中历时教学中运用,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史学理论培养方面提供建议。

史观整合运用 篇3

一、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

1.注重史实教学, 忽略历史观教学。

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 只注重方式的改变, 却没有在教授内容上有所更新, 忽略了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的缺点, 教师不能很好地扩展教科书中的内容, 这导致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有限。部分教师通常运用唯物史观去教授历史课程, 却没有对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对历史观的整体认知存在缺失。因此, 教师应对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以便将正确的历史观传授给学生。

2. 注重课程教学, 忽略史学观念的更新。

学生的史学观点反映的是教师的史学观点, 因此, 应该时刻关注史学观念的更新及变化, 在教学中, 运用新的史学观念, 影响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去分析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然而目前, 历史教师还存在老旧的思想观念, 对学术界的历史观念的更新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姿态, 甚至对教科书中出现的新历史观念都不能深入认识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出现的不协调的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运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

历史是国家的历史, 是社会的历史, 对于历史的研究与认识, 不能仅停留在历史的层面,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现代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历史。虽然传统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的精华, 但却不能说这就是永恒的正确的史学理论。学者们强调“应当建设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的, 由多角度、多层次、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论体系。”这证明了, 社会的进步需要史学理论的不断更新, 才能满足学者们以及历史教学的要求, 因此, 运用全球史观也是现代历史教学中的必然趋势。

三、运用全球史观的具体做法

1.教师应完善自身。

要想适应改革的需要, 就需要不断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 以及提高对史学理论的认识程度。在这一方面, 教师应在任何阶段都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 以及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精神, 以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达到与时代接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史学理论上要不断学习、阅读, 丰富自己对史学观念的认识与研究, 不断吸取新的研究成果。同时, 应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 对理论进行反复研究、斟酌, 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去粗取精, 达到完美融合。

2.教师应转变思想。

在教育的改革潮流中, 要想跟紧时代的步伐, 必须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 在史学理论的学习上转变思想, 才能适应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教师的思想如果有所改变, 才能带领学生去纵观世界历史, 感受时代变化的脚步。全球史观是一个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局面的史学理论, 它是在许多前人的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全面的一个史学理论。因此, 用全球史观进行历史教学是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去学习历史, 感受历史。

四、具体应用方法

要想将全球史观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设置好新课导语。例如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课程中, 导语应该以世界的局面导入, “17 世纪至19 世纪时的西方国家已经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但当时的中国却仍然是封建统治社会。然而, 随着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它们的扩张计划也随之展开, 并将目光投向了我们的国家。那接下来的中国将如何对其进行反抗以及如何发展, 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导语结束之后, 就要运用全球史观进入正题。在分析问题时, 巧妙摄入全球史观, 让学生学会用全球史观去分析问题形成思维模式。从世界多国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和中国的历史环境进行比较, 将两者进行联系, 并分析世界的经济局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历史, 从而找出世界各国发展局势的差异及原因。最后的课堂小结, 同样要在其中渗透全球史观。总结是一堂课重要的一部分, 是内容的升华, 因此应该条理清晰, 结构鲜明, 达到深化课堂效果的目的。可以提出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以全球史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高中的历史教学是使学生重新认识历史的重要课程, 要以全面的整体的历史观点去观察世界, 审视世界。运用全球史观是一重要方法, 它有利于历史新视角的形成, 有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与发展, 是提升历史思维, 更好地发展未来的保障。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指导是必然要求。当前, 高中历史教师加强对史学的研究、了解史学的最新动态, 其中包括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是其社会对现代历史教师的要求。本文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了解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及不足。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史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慧.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 (12)

上一篇:信号平面图下一篇:光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