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是一个方法论

2024-08-15

历史观是一个方法论(共4篇)

历史观是一个方法论 篇1

历史线条示意图是指在坐标轴内, 用一根简单的线条来代表某种历史事物, 以线条的走向波动来表示历史事物的消长变化。这种示意图看似简单, 却内涵丰富, 在近年的高考和各地模拟试题中较为常见, 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阶段特征、关键变化的把握等。下面试举两例。

例1: (2008年上海卷共同部分第29题)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例2: (黄冈2009年、海门2010年模拟) 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 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此外, 2009年安徽文综第14题 (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的示意图) , 2010年山东文综第14题 (1959—196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 2010年上海卷27题 (罗斯福新政实施前后某种数量变化的示意图) 等都属于线条示意图的类型,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为应对高考,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自行绘制各种历史事物发展的线条示意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发现, 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应对此类高考题, 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有利于学生清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是一种简捷而又行之有效的梳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线条示意图的特点和优势

1. 图纳万象, 表现力强

线条示意图除可以用来表示经济史上各种有形数量的高低变化, 如常见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世界贸易增长示意图等等, 还可以用来表现政治史、文化史中难以具体量化的历史事物, 如某一机构政治权力的强弱变化、列强侵略中国的程度变化、某一文化领域的荣衰情况、某一思潮传播情况等等。这就突破了一般数据图表的限制, 大大扩充了示意图的表现能力。

2. 抽象量化, 不求精确

线条示意图的绘制并不是建立在精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并不追求图示中量的准确, 而是对历史事物做抽象的量化, 展现历史发展的轮廓即可, 重在“示意”, 其精髓是得“意”忘“形”。绘制历史线条示意图并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简便易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化繁为简, 一目了然

示意图用一根简简单单的线条, 就可以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变革浓缩其中, 用一个轻轻的转折就可以概括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 用一个小小的箭头就可以表现出历史的发展趋向, 形象生动, 简洁明了, 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手段, 实现了宏观 (整体趋势) 认识和微观 (具体变化) 认识的结合, 通览古今, 关注演变。

二、绘制线条示意图的方法

绘制线条示意图的一般方法是以时序为基本依据, 以时间为x轴, 以历史事物的特定“量”为y轴, 形成一个坐标轴。在这个坐标轴内, 用线条走向的高低变化来表示这种“量”的增加或减少。由于这并不是一种精确呈现 (有些量也无法精确呈现) , 我们只要能够展示出在不同时间点上的“量”的对比差异就可以了。

线条示意图的绘制技巧是关注“五点一趋势”。“五点”即线条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一趋势”是该线条的总体走向。绘图时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通盘把握, 形成宏观的认识

把握这一历史事物在要表现的时段中总体看是上升的、下降的还是充满曲折大起大落的。

2. 确定历史事物在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上的大致位置

如果线条趋势是明显上升, 则起点位置不要定得太高, 反之亦然, 这样绘出的示意图更加美观准确。确定终点时, 可以参照起点位置来标示。

3. 确定最高点和最低点

最高点是事物发展最高峰, 最低点则是最低谷, 有时最高点与最低点和起点与终点 (或终点与起点) 相一致, 有时也出现在过程中的其他关键时间上。

4. 寻找过程中的转折点并参照已有各点标出大体位置

这既包括由上升到下降 (或由下降到上升) 的转折, 也包括由缓慢上升 (下降) 到急剧上升 (下降) 的转折等, 这些转折点实际上是历史事物发展的关键、要害, 当然也是我们学习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 用线条连接起来即可。

下面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示意图就是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以上方法绘制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考虑, 近代民主政治虽有多次反复, 但总体来看是逐渐上升的。绘图的时段要求是近现代, 因此以1840年为原点。但民主政治却起始于戊戌变法, 起点 (也是最低点) 应在19世纪末, 而终点也就是今天的民主程度是最高的。在这一过程中, 1912年民国的成立是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使民主程度迅速上升, 是第一个转折点;袁世凯窃国, 大搞独裁复辟, 使民国成为一块空招牌, 是第二个转折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情况略有好转, 是第三个转折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其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实行使民主政治取得巨大成就是第四个转折点;五十年代后期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 开始出现个人崇拜, 民主受到了不良影响, 这是第五个转折点;1966年“文革”爆发, 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出现严重倒退, 是第六个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拨乱反正, 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是第七个转折点。通过这幅示意图的绘制, 就可以清晰呈现出民主发展的全过程, 绘制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三、线条示意图的延伸使用

绘制完成后, 线条示意图的使命并没有结束, 可以用来让学生进行释读。释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我解读, 即对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进行解释, 从而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另一种是交换解读, 即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示意图作品进行释读, 这种做法除可以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外, 还可以彼此互相纠错和补充, 及时发现自己理解的错误和疏漏, 完善知识体系。

在绘制和解读线条示意图的学习过程中, 要逐渐培养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解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说来, 一是要形成全局观, 对历史事物“通古今而观之”。知晓重要历史事物产生、发展、高潮、消亡的全过程, 并理清它的发展趋势、消长变化, 做到融会贯通。二是要把握阶段性, 对历史阶段“瞻前后而察之”。通过比较掌握历史事物在各时段的阶段特征, 并知悉不同阶段之间的关键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三是要精析关键点, 对历史节点“顾左右而析之”。那些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时间和事件, 是历史学习中的要害, 也是命题考查的密集之地, 要学会捕捉, 并像庖丁解牛一样去探析它的内部秘密和外部联系, 从而实现对历史事物全方位、零距离的解读。

历史观是一个方法论 篇2

一、时代对领导者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人类社会推进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每个领导者都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时代领导者最重要的资本,正如德格所说,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同时,要讲究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要批判地学、思考地学、辩证地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领导者的学习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金融、现代管理知识,以及领导科学、历史与法律、现代科技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时代是学习的时代,新时代的领导即学习。没有人天生就是卓越的领导者,学习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加速学习,是持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领导者不仅要自身努力勤奋地学,而且要将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变为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里,技术每年的淘汰率为20%,寿命周期只有5年,通过知识领导创新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实际上,这是时代对领导者的知识、见识和胆识的要求。知识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者,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高质量的权力来自知识的应用,知识是用途最广的社会控制力的来源。在以知识决策和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领导可能。丰富的知识对领导者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往往是事业成功的资本和基础。具有渊博的知识,可以使领导者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有洞察力,能及时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果断处理和解决问题。

现代社会,领导者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工作面越来越宽,时代要求领导者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在工作中的综合表现,从人才学的角度讲,知识、业绩、能力是构成人才的三要素,能力是本质的要素。领导工作是一种高强度的复杂劳动,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领导者就必须具有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娴熟的领导艺术。新时代的领导工作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施的方式等非常广泛、复杂,作为现代领导者没有一定的能力不行,只有一种能力也不行,必须具有多种较强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进入21世纪以来,领导者频频成为社会良知的拷问对象。不遵纪守法,投机行为,助长腐败等,领导者日益暴露出自身的道德缺陷。因此时代对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在一个优秀领导者身上,德和才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有德无才,无才有德,都不具备优秀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因为有德无才,政治上固然可信,但难当大任,重用了势必助长不学无术之风;无德有才,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会有很大的危害。德与才相比,德更有决定意义,所以领导者应德才兼备。所谓“德”,作为领导者的基本标准,包括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所谓“才”,作为领导者的业务标准,主要是指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德才兼备标准不是抽象的,是有具体内容的,其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党的政治路线的改变而变化的。

二、合格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多变,以及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对现代领导的领导者素质提出了诸多要求。一般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过硬的知识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领导者的重要素质之一。政治思想素质(如世界观、人生观)对于领导者能动性的发挥起着推进或阻碍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能动性的发挥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前进方向的正确性,为领导者才能素质形成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方法。知识素质是指领导者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一般地说,领导者掌握的知识越多,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就可以有更快的预见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知识越丰富,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力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领导者成功的进行领导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基础,不仅包括智力因素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力等基本能力,也包括领导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及某些岗位的特殊能力。心理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人的个性、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多方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制约和影响着领导者的其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指心理健康或具备健康的心理领导者应具备成熟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情感过程,具有坚忍不拔地意志。领导者既是领导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者。强健的身体素质是领导者胜任管理工作,履行领导职责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在现代社会,对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世纪、新任务、新环境对领导者提出的迫切要求。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曾经撰文指出,我们正处在以十位速度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80%的危机、20%的机会,作为一个领导者随时感到身边的变化,而且知道什么在变,自己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可见,创新能力已成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和首要素质。从本质意义上讲,创新的含义是指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一切领域,能先与他人,见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和新突破,领导者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

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跳动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把领导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此外,领导者之所以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一般创新者,同时还是创新的领导者。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支持和鼓励创新、带头和推动创新,才能担负起时代和事业赋予自己的领导责任。

创新是领导者素质提高的要求,创新本身也就是领导者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表现。面对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观念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入,国际全球化局势的蔓延,创新思想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凡属创新,都不是对原有思想的缝缝补补,而是对原有思想的突破。比如:列宁主义作为一种创新,就在于它说明了物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就在于它指明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就在于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要求的创新,就在于它回答了在和平发展时代如何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问题。领导者的行为是受领导者的思想观念支配的,如果观念陈旧,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那么领导者必然会被竞争性社会淘汰出局。相反,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自觉突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实现思想创新,那么他必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其次,技能的创新。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仅凭基本的能力和一般的领导能力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的需要了。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领导者必须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同时,还需要有批判的能力,领导者必须有敢于怀疑,敢于独立思考的勇气,有怀疑才能有发现,有批判才能有扬弃,有自信才能有创造。领导者只有自己有信心,才能给别人信心。有批判精神的领导者更具有创造力。领导者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决策的能力。现代领导者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不能仅凭经验从事决策。现代领导者必须学习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现代思维理论。放弃经验思维,学会科学思维;放弃单向思维和平面思维,采取多路思维和立体思维;开启自由奔放的思想,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寻找有利因素。要在充分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实施决策。要以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确保决策方案的正确性。

第三,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领导者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而取决与他的知识渊博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作为领导者的知识结构,是指领导者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结合方式和组合方式。领导者掌握的知识情况对他能否实现领导知识的优化创新有很大的影响。领导者要善于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独特的知识,产生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功能够帮助领导者形成自己特有的创造风格和魅力。领导者具有的知识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更新、工作的变化等因素而不断充实、更新和调整,以使自己的能够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永居时代前列。

当今社会始终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不仅是生物界的自然发展规律,也成为社会经济界的发展规律。领导者必须保持对新鲜事物敏锐的洞察力,见微知著,富有想象力,思路开阔,善于提出大胆而新颖的设想。敢于、善于改革和创新,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

2、道德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繁华的世界,因为繁华而让人难守清贫,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热闹的世界,因为热闹而让人寂寞难耐。以前人们很少关注领导者实施领导行为的伦理基础和取得这些成就的道德价值。只有在领导者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的道德素质才会备受关注。像美国安然丑闻或前科龙董事长顾雏军案件等使人们意识到领导者道德素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道德素质上的问题,是不正之风的重要根源,也是腐败的主要根源。确保不了道德素质的质量和品位,就一定会使领导者个人乃至整个领导集团、整个上层建筑都迅速走向腐朽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领导素质无论如何优秀都不能挽回其覆亡的命运,不需要外力攻击,就可能因为道德问题而自我毁灭。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的素质。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标准高于一般职业道德,要求严于一般人员。领导者有道德,才会有影响力、号召力,才能实现领导目标。优秀的道德素质包括:一是有责任心。领导者在享有相应的权利的同时,付出相应的劳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宽容。领导者只有豁达大度,能容人、容言、容事,才能团结上下、左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三是诚实。诚实是对领导者的最基本的要求。领导者应该把诚实作为自己生命的瑰宝,在人际交往中表里如一,坦诚相见,真诚可信;四是信赖。领导者要充分信任下属,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去完成任务,以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五是廉洁。领导者要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真正弄明白“用权做什么,奋斗图什么”,切实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道德素质是领导者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在领导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渗透着道德素质的作用。作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层次应当是高的,应当身体力行地带出好作风,发扬好传统,以德感人,以德树威,以德勤政,以德带动一片,以德影响一方。从领导活动的手段看,似乎不存在什么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但手段的选择必须符合道德要求,要有对社会和人类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如果所选择的手段不当,不符合社会规范,就会遭到舆论的谴责,良心的自责,最终导致失败。如: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罪,而沦为阶下囚。因为他违背道德的行为,使国家统计局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三、领导者提高自身素质的措施

领导者的素质修养作为社会管理者的领导者,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而重中之重的是领导者如何加强对自身的素质的修养。要想做好工作,必须自觉地提高本身的素质。

1、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提高领导素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的一项基本功。领导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首先,向书本学习。书本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知识来源,学习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并注意长期积累,力求事半功倍。其次,要向成功者和先进的领导者学习。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高超的领导才能,通过虚心向他们学习,可以取长补短。第三,要向下属和员工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科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一个领导者的知识,只有20%是通过正规学校教育获取的,其余80%是靠工作实践和在职学习获得的。因此,领导者要不断努力学习;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加强修养,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处在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之中,领导者如果不加强学习,很快地就会落后于形势,落后于下属。因此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作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和培训

领导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越来越引起现代领导者的重视。领导者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和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参与培训的时候既要有目的、有计划,又要有针对性、有深度。坚持多渠道、多形式、个性化,要由单一的课堂听讲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求学方式转变,针对领导者自身日常工作的特点,多参加一些案例讨论分析,对策研究,实地观摩,情景模拟等课程。选择培训方式上,应坚持以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为主,克服单一,呆板的培训方式。即要强化岗位培训,又要加强专业化的教育训练。在具体做法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培训。

3、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素质

一定的领导素质只有在领导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对提高领导者质来讲,学习重要,实践更重要。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历来是造就领导者的重要方法,也是领导者成长的最基本的途径。领导者只有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素质,实践增才干。领导者一定要深入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增长知识经验,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质。现代的领导者应该深入到基层去,和一线职工同甘共苦,锤炼自己,经风雨,傲严寒,增长才干,不断成长。作为领导者,只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成熟成长起来。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是做不好领导的。领导者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能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实践是领导者提高素质,改变作风的大课堂。

总之,合格的领导者是充分发挥领导功能的前提。领导者素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一个组织和事业的发展,一是靠正确的方针政策,二是靠高素质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要不断超越,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提高

印度是英国殖民历史中的一个特例 篇3

首先从宏观层面谈谈殖民的历史进程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被盎格鲁-撒克逊语国家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要比被拉丁语系国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得好。著名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有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比较发展的殖民起源》,就是意在解释这一现象,基本逻辑是:殖民者的生育率影响了其在殖民地的统治制度的选择,而制度选择又影响了殖民地独立后的经济发展。这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欧洲殖民者会采取不同的殖民方式呢?带来了什么样的不同后果?艾伦·麦克法兰在《近代世界的诞生》中就说,英国只用500个人就统治了印度3亿多人,而法国用200多人才统治了150万的柬埔寨人,结果却把柬埔寨治理得很糟糕。

殖民历史对当代世界的影响,还有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近代国家之间的边界形成,完全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很多国家在被殖民之前是没有明确边界的,现在的国家边界基本上是殖民者划定的。西方殖民者划分边界的依据不是民族、文化,而是依据所谓“科学”,就如同法国路易十四的“天然疆界”一样。其中依据的理念是,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定不应该对殖民者造成安全威胁,这样的边界划分才是科学、合理的。中印边界之所以存在争议,也是因为印度继承了前宗主国英国的思维方式,以所谓“科学”边界为准,主张大部分按照喜马拉雅山山脊来划分,个别地区则要出于保障印度“安全”而做出有利于印度的调整,因此和我们传统习惯下的边界理念差距甚大。

刚才施展老师谈到,在英国的海外殖民经历中,印度是其殖民历史的特例。我的理解是,印度是在1857年的大起义之后才成为英国殖民的特例。1857年,印度爆发的大起义对英国的刺激非常大,直接导致英国在殖民方式上发生很多变化:一是不再采取同化当地的政策,二是白人不再与当地人杂居,而是采取小聚居的方式。

事实上,英国人对印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有过不同的认识。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印度被视为掠夺的目标和英国人发财的地方。19世纪末,印度被认为是英国在海外的财产——“皇冠上的宝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印度才被看成是大英帝国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后,反帝国主义的工党掌权,英国很快从印度撤出,同意让印度独立。

欧洲殖民对印度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有多个地方留下了很重的殖民痕迹,这些地方现在也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第一个是果阿,葡萄牙人从1510年开始在果阿殖民,当年留下的很多葡萄牙人基本上与当地人通婚,现在果阿还能看见许多欧洲人长相的印度人。果阿现在也是欧洲人、以色列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第二个地方是本地治里,七年战争中法国被英国打败,法国把所有在印度的殖民地交给了英国,英国后来又把本地治里还给印度。相对于印度其他地方来说,本地治里还算是治理得比较好,有很浓重的法国情调。第三个地方是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曾经是亚洲贸易的中心和枢纽,欧洲殖民遗留下的痕迹也很明显。还有西姆拉,曾经是英国殖民者的度假胜地。

英国殖民对印度的影响还表现在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上。比如,新德里的公路采取的是环岛式,而不用十字交叉式。再比如,印度人喝下午茶、奶茶的喜好,印度儿童从小就被教育搞派对交际,等等。过去,印度人留学的首选是英国,而现在去美国留学的更多。

殖民历史对印度外交其实也影响甚深。印度与前宗主国的情感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印度应该感激大英帝国的努力,导致“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一个核心区和一个周边区,核心区即独立后的印度,周边区即环绕印度四周的小国”,这样,印度才在南亚形成了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从经济实力上而言,印度与英国的差距毫无疑问是在缩小,加上印度内在的自尊情节和被殖民的羞辱感,一方面印度还是在英联邦内玩,但另一方面又对英国的领头羊地位很不服。因此,在印度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中,最好的是德国,其次是法国,然后才是英国。印度和缅甸的关系也严重地受制于殖民历史的影响,因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事实上是委托给了印度,印度就像是大英帝国的“二房东”,因此现在很多缅甸人对印度也有很复杂的情感。

历史观是一个方法论 篇4

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了无数文明雅士,古有孔融让梨,今有雷锋助人为乐。文明礼仪让孔融和雷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更需要用文明礼仪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既遭遇了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又成功举办了两届扬眉吐气的奥运会,还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飞船……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间的大爱不正是文明的体现吗?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志愿者们,微笑服务,“北京欢迎你”不正是文明的最高口号吗?中国宇航员那开仓向世界招手的时刻,不正是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又创造了新文明的奇迹吗?

那么,在这充满希望的2012年,我们又该怎样让我们的礼仪洋溢在校园呢?看,课堂礼仪它教会了我们要尊重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还要积极发言,在这样有序、文明的氛围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知识营养。瞧,校园礼仪它教会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同学之间要讲文明语言,要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上一篇:建筑安装工程下一篇:转化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