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整合趋势

2024-08-31

学科整合趋势(精选6篇)

学科整合趋势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习的含义也正在发生变化, 不再是以往注重单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 而是加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联系性, 各学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日益增多。俗话说的“数理化不分家”的原则也显得狭隘、落后了, 物理学科不但和数学、化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和语文、地理、音乐、信息技术这样的科目也逐渐发生了整合, 出现探讨语文中的物理知识, 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物理学习广度和深度等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还要能敏锐发现其它学科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及时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 从而树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大物理学习观。

一、物理学习和语文学习的整合

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来辅助和丰富物理学习。

1. 直接利用课本上的引用, 实现物理和语文的整合。

如, 在学习“瀚海苍穹任遨游”时, 课本就直接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句子:“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和智慧, 从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物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2. 利用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 辅助物理学习的拓展。

有一次, 在物理总复习时, 上一节课正好是语文复习课《社戏》的环境描写,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引导学生来思考以上语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兴趣大增, 有的提出包含了花草的香气是花粉分子运动的结果;有的提出包含了参照物的选择, 文中将船作为参照物, 所以山在向后跑;还有学生提出包含了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 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自然和物理学习相联系。

二、物理学习和地理学习的整合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就是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这极大促进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学习“比热容”内容的“讨论交流”板块中, 有关于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对比, 就是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白天, 太阳出来, 陆地比热容小, 温度上升快, 空气受热上升, 气压变小。而海水的比热容大得多, 温度上升缓慢, 海洋空气气压高, 海上的空气流向陆地, 形成海陆风。夜晚, 太阳落山后, 陆地迅速降温, 而海面降温缓慢, 陆地的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海面空气密度小, 气压低, 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 形成陆海风。可以此类推,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来解释森林能调节气温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习惯, 既提高了对物理知识的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从理论角度的掌握。

三、物理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1.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常规

的教学工具, 成为物理课堂除了传统教育外的又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很多微观世界的运动状况, 仅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难以进行具体的想象。比如, 在向学生展示物体表面分子的排列时, 仅靠课本上的图片缺乏生动性, 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内容可以更丰富、更生动。

2. 在新编物理课本上, 充分显示了物理学习与时俱

进的特点, 开辟了“物理在线”学习板块, 提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丰富物理学习的内容, 扩展学习的外延, 使得物理学习更具开放性和交互性。在学习《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时, 课本的物理在线介绍了“家庭发电”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可以是采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院子里安装风力发电机、地下室安置燃料电池的方法发电, 并且和电网相连, 实现和电网的交流互输, 电表会双向计费。学生通过对网络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 切实了解到物理知识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意义, 更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物理在线的“大停电”内容去了解2003年的大停电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的严重影响:交通瘫痪、生产停止、生活循序被打乱, 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节省能源的思想意识, 也激发学生开发新能源的积极性。

四、加强和生活的整合,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中, 一定要时刻注意和生活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开关种类, 并总结哪类开关的安全性最有保障;哪类开关最方便;你认为你家里那种电器的开关不合适, 为什么?等等。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队伍里知识的留心。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街头串联的彩灯, 为什么不像以往出现一个损坏整个电路断掉的情况?推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总之, 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是物理教材编排的方向, 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和相关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 使得科目间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物理学习内容日益扩展, 出现逐步和其他学科整合的趋势, 这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 要加强物理学习和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生活的整合, 促进物理学习不断与时俱进, 促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更好服务生活。

关键词:物理,整合,语文,地理,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趋势 篇2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时,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信息技术既然是一种教学媒体,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被引入课堂,应当除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该门学科本身的学习,从而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因为它的使用反而削弱了学科课程原本鲜明的个性。

在一次观摩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中,一位于语文教师执教《竹子》一课。在其教学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个耗时较多的环节:屏幕上展示了许多关于竹子生长习性、外形特点、分布地区以及用途的视频图像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交流以了解到更多有关竹子的知识。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有些迷惑:这堂课到底是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的课程整合还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或是“综合课”?(前面已述,应是语文课)这些内容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呈?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语文课的印象吗?是否会加深学生对语文课的印象吗?是否会转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呢?笔者以为:这样的设计削弱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假若当时积极引入的是赞美竹子气节、歌颂竹子精神的诗文、黄故,同时配以生动的图画;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学后感参与讨论……那么或许不仅信技术使用恰到好处,而且能够更加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吧。

那么,在课程整合怎样上好语文课堂呢?以下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课件促进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1、将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教学软件,甚至相关的CD、VCD等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用的内容编辑制作出实用的课件,适应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

比如,新实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赠刘景文》,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学完这首诗后,我又在“小学生必背古诗”等一系列相关诗词教学软件中搜集了另外几首苏轼的诗文集中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对这位大文豪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又结合本单元“了解、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教学主题,我汇集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其中有些还是学生自己的搜集成果)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朗诵、体会,以帮助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由于诗中描写到了残荷、菊花,老师还可找来功写相同事物的诗文播放给学生,体会不同时候事物不同的状态……更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是许多古诗被谱上曲子,变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学生们由读古诗、背古诗到唱古诗,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课件,图文结合,声形并茂,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古诗、爱学古诗的感情,也能使他们更加自然深刻地感受到古诗的特点。 再如上例中《竹子》一课,若让学生观看了视频或图片资料之后,启发他们结合竹子的外形特点、生长习性去朗诵古诗、体味诗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由古至今人们都喜欢歌颂竹子――那是因为向往它无私(竹子空心)、正直、有气节的高尚情操啊!那么,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无疑得到了更好地落实与体现。

2、巧妙利用Office软件,化难为易,学好语文知识

现在用的较多的Office里有许多简单易学的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电脑技能,而且会给学科本身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Word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软件,它可以用来进行文字输入和文字编辑。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使用Word软件,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把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如在Word文档中输入词组短语,进行词语搭

浅谈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3

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现代化的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II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比如,在讲述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DNA结构和复制”这一节,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进而提问:那么我们体内的DNA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如何在我们与父母之间进行传递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DNA结构与复制,并思考几个问题:1.DNA的结构单位,组成层次?2.DNA复制的特点、过程。然后播放课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顺利地实现了重点、难点的突破。

二、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巧用语文中的妙语辅助教学。所谓妙语是指包括诗词、成语、谜语、谚语、谐音语、顺口溜以及歇后语等,这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炼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 ——昆虫的趋光性、“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等等。如“不劳而获”——寄生、“玉帝圣书”——神经、“三教九流都来往”——杂交等等。又如用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如“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贯穿始终,教学氛围肯定显得沉闷。但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三、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生物和物理在学科综合上可能会突出一下几方面的知识内容:生物和物理在实验手段、实验方法上的交叉,如天平和压强计的使用、实验报告的书写、多次取实验平均值的方法等;

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生命运动问题等。下面用几道题来说明问题。

1.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到环境污染,如热核污染、化学污染,可涉及污染成因、危害、对策等。

例1:北约轰炸南联盟时,使用大量贫铀炸弹。贫铀炸弹的放射性,可以使生物体发生变异,导致癌症、白血病和新生儿畸形等,这是射线的作用,导致生物体变异的机制是。(答案是:辐射、基因突变)

2.生命运动。

例2:羚羊、猎豹等动物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羚羊、猎豹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四、与化学学科的整合

生物是与化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日常学习中、综合测试中,化学与生物的结合较为典型,他们主要表现有三类:一类是渗透,如糖类、蛋白质与细胞,有机物与生物遗传等;二类是交叉,如元素、化合物与生物的新陈代谢、污水处理与自然环境等;三类是综合,如有机物主要来源、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的遗传、生命的起源等。如,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暖,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学科整合趋势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整容”

2008年5月5日至6月5日, 我有幸受青海油田教培中心的委派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领导, 青海电教馆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期间认真听取了韩骏博士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精彩讲座以及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总结, 深有体会。现在将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 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社会上普遍这样认为:老师要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永远要比学生强, 才能教育好学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想在大家回答之前先来解决另外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简单的整容吗?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要想具体回答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技术, 我想很多人就会感到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之前, 我也是认同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总是以为教育就是教学, 教学就是上课, 上课就是讲讲讲, 练练练。听了韩骏博士的精彩讲解后我才发现, 教育并不单纯就是上课, 是要有技术, 有能力的。老师就是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有文化, 有知识的人都能来当老师。这和社会上的认识又是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 我们首先来谈谈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它与施教者和受教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并不是施教者的知识水平越高, 受教者的知识水平越低, 教育就越容易。现在有的家长已经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的家长无法给小学的孩子做辅导!同样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我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 因为很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最头痛的就是物理, 有的家长就曾经告诉我说“她一辈子都没有学懂过物理, 物理太难学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简明扼要, 并且追求生动形象, 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时间, 不是所有的课都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 有的课勉强使用会让人感到很生硬, 适得其反。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具体应用, 而教师的行动是受其本身教育思想和理念支配着的。因此, 我个人认为, 搞好教育技术的应用, 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要重视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对优化教学过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技术亦不例外, 由于不当的提倡和应用造成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目前, 在教育技术的倡导与应用中, 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学校只重视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忽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 管理者忽视了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 没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特别是以计算机网和卫星教育网升级、扩充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 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承担起知识传播中心和知识组织核心的作用, 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有的学校为每名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并规定每一节课使用多媒体不得低于规定时间。但在新教学模式推广前, 却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师对应用中的思想理念进行学习研究, 造成了大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应用变成了表面文章, 出现许多弊端。就像一个演员在脸上涂了很多的色彩, 看起来很漂亮, 但是表演技巧没有发生任何的进步是一样的, 结果是适得其反。

2. 部分教师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 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这样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真正需要就难以有效结合,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就不理想。这一部分教师勤于学习, 善于钻研, 对新技术特别敏感, 他们不断把新的技术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却很少考虑这些设计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PPT因入门要求比较低、功能丰富、便于修改、表现能力也比较强, 是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课件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发现PPT适合展示例题, 而解题过程还是必须要亲自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坚决反对全程使用课件, 那样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注意力下降, 从而影响听课效果。

3. 各级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式, 而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往往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 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 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 忘记了教育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 手段应为内容服务。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泛技术化的倾向, 为得分而操作机器, 放弃了对教学需要而进行的深入钻研。

所以我认为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采取对应的信息技术, 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反对那种为了某些个人目的而进行的“整容手术”, 新课标学科整合不是单纯的学科“整容”!我们需要的是教学内在的本质的变化, 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教学人员.初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326页.

[2]引自王珠珠馆长的精彩论文.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可参见王珠珠馆长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wzhuzhu&log_id=531997b219b410100119b7bb4b520016

[3]引自韩骏博士发表的论文PPT制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方面, 可参见韩骏博士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hanjun-zj&log_id=531997b21a1b6753011a234aa530015f.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5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科整合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范进中举》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了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胡屠夫和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一些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明度,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再需要教师对课本的文字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融会贯通。在物理课《弹簧振子的振动》的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弹簧在运动过程中的形变、受力、加速度、速度以及位移等的变化,这是我们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还例如在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堂课,我们的实验无法演示其效果,但如果利用Flash来制作动画,显然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了,这样直观形象的动画再配有各种情况分析一目了然。况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实验室提供的小球、弹簧、绳子、联杆、滑轨、电荷等实验器具,并集成力了重力场、电场、磁场、万有引力、阻尼介质等实验环境,我们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中搭建自己的实验,从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到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实验,从单摆、牛顿摆到弹簧振子实验,从地球、人造卫星到太阳系的运动都能够进行仿真,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完全的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積极挖掘信息,优化学科整合

在现今的教学中,大凡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如,有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而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和解决它;或者说我们某些学科的素材相对来说并不充裕,而教师们并不能积极的去收集、整理,来富裕我们的资料素材库;有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来改善课堂气氛,并没有认识到这里信息储备是何等的丰富,而没有充分发挥他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多进行技术、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挖掘可利用信息,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优化各个学科的整合。

注重学科整合 促进全面发展 篇6

一、在活动中进行学科间的融合

有趣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载体,是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好形式。在活动中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百鸟归巢图》中的题画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钟粟。在理解诗的大意后,引导欣赏前两句与“百鸟归巢图”的内在联系,把诗中的数字写成一行。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运算符号,结果如何?”学生发现:1+1+3×4+5×6+7×8=100。这样,含而不露地落实了图中的“百”字。学生感叹着说:“苏东坡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妙用数字运算的数学大师。”笔者又出示一幅生日寿联:花甲重开再增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添一个春秋。学生十分投入地算出老寿星的岁数后,无不称赞对联运用数学的精湛艺术:“这次活动课,与其说是诗歌、对联欣赏,不如说是精彩的数学讲座,着实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美的享受!”

二、在课堂上进行学科间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科间有着横向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的获取,往往要经过猜测、假设、论证、结论的过程。而常见的关联词语“如果……就……”“只有……才……”“因为……所以……”等,都是表述这一过程的基本句式。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可以用“如果……就……”表述猜测,选用“只要……就”或“因为……所以……”来表述推导过程,并要求学生用以上关联词语说上一段话,完整叙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只要……就……”或“只有……才……”填空:()知道梯形上底、下底和高,( )能计算它的面积。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面积计算方法推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学主题转换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教学《多彩的桥》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如何设计一座桥梁?什么样的桥梁结构最坚固?结构各异的桥梁分别有什么特点?如何使桥建起来后,不妨碍船的通行?但是,提倡教学中要考虑综合多学科的知识,不能忽视了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不能机械地理解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将文学、文化、音乐、科学、绘画等的知识都牵扯进来,使一堂课变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教学失去了灵魂和主旨。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从崇尚单科知识权威转向崇尚综合知识权威。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使各个学科从分散的、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小科学形态向一种综合的、连通的、互相紧密相连的大科学体系形态转换,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让他们从小树立“世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的观念。◆(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新华希望小学)

上一篇: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下一篇:英语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