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整合模式

2024-08-05

学科整合模式(共12篇)

学科整合模式 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依靠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诸多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除了要完成教学本身的任务目标以外,还有其扩展的目标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实现这些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完成如下基本要求:一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条件;三是利用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此对整合模式进行如下探讨。

一、主题式整合

主题式整合就是依据教学或者学习目标,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及创新,解决对应主题的各个子问题,进而完成主题所涉及的知识意义的构建,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是:调查——确立主题——获取资源——解决问题——形成作品——展示新作——实现目标。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介手段搜集大量信息,并且要从内容丰富、门类众多的知识信息中提取出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数据和素材,进而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或者再创造,组建自己的学习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信息检索、采集、筛选、整理、加工、创造的实践过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面对大量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想像空间将会大大拓展,创新灵感会被不断激发,通过知识信息的再创造和意义的构建,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新能力。

由于此模式的大部分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且最终主题学习成果的完成要借助大量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等要求较高。教师应注意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的作用。

二、情境式整合

情境式整合就是围绕教学或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协作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完成情境中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进而实现知识意义的构建,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深入情境探索问题——资源整合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乐于在学习情境中积极地完成各种任务,并通过与其他学生合作或者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已有知识体系的更新,完成学习目标。

此模式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而创设情境的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目标要求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情境中所提出的任务应注意多层次,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照顾个体差异。

三、平台式整合

平台式整合就是搭建一个能够明确体现教学目标,并且包含丰富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交互性的、相对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不断完成各个分支任务,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是:明确任务——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展示评价——完成目标。

这种模式的重点是搭建一个合理实用的网络学习平台,紧紧围绕教学或者学习目标提出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将大量丰富的相关知识信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借助网络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习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的学习成果,而这正是提高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过程。

学科整合模式 篇2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参与和协作讨论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形成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字:网络环境 学科整合 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进行学科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有切实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特点

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将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并与之整合。它能完美展现那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生动展现教学内容,借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基于网络的教学能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学生可以自由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便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学习。

2、便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3、拥有开放的学习时空,便于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

4、拥有多样化得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和谐。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中,我们坚持“教师为间接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媒体为传递信息的主渠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和便捷的网络协作方式,摆脱传统课堂的约束,从而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以下是我校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整合研究中,利用网络教学环境进行整合研究的心得。应用一:专题资源网站的学习在设计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资源网站主题活动课时,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取活动主题,然后对活动主题的知识体系结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形成专题资源网站。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协作的探究学习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将教师的“讲”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自主”和“协作”来占领课堂。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利用专题资源网站,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资源网站丰富的内容与生动的表现力,以及这种网络环境下新颖的学习方式,独特的教学指导(资源中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任务的指导),新式的学习评价(网站中设有学生自我评价量规)都给了学生很高学习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活动课,极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郑吉颖老师在《探索美丽的海洋》和罗清华老师在《远离灾难,战胜困难》及钟小明老师的《生活作文网》等资源网站主题活动中,采用直观形象的网页内容,把学习内容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的文字、数据,富有表现力的动画以及翔实、清晰的知识链接唤起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成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

2、利用专题资源网站,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再好的资源也是没有实效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在专题资源网站的主题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在资源网站中确定研究目标,根据网站上的活动建议,引导他们自由收集资料,制作学习心得。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积极地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制作文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更多,学生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如在《远离灾难,战胜困难》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的资源网站开设了知识准备、任务建议、学习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讨论、学习评价等模块,学生根据资源网站中的学习建议与活动建议,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研究目标,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涨,他们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培养。

3、利用专题资源网站,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专题网站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便利环境,学生通过高效的团队协作来组织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连云容老师在《认识首都——北京》的资源网站主题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资源网站的留言本中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首都北京的认识,通过与他人共享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料,小组成员的获取信息量更大,同时也改善了一些内向学生的发言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在制作学习心得时,同学之间相互共享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共同制作幻灯片和WORD文档、网页,这种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促进了同学间的沟通,对培养学生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4、利用专题资源网站,拓展探究空间

专题网站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开辟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时,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如王志勇老师在网络作文指导课《我的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架构了一个专题知识网站——《今日福安网》。这个网站主要分成两大模块:学习资源模块、学习反馈模块。学习资源模块从沧桑巨变、风景名胜、风俗特产、电机船舶这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福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学习反馈模块则用网站内的论坛交流形式实现局域网内实时交流和讨论的功能。专题网站的建设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这个专题网站中,学生可以利用超级链接轻松地实现网页间的跳转,随心所欲地获取各种各样与写作相关的信息,然后再进行筛选、组织。这就避免了以往作文教学中,学生搜肠刮肚但还是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根据资源网站以及互联网的信息,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搜索资料并整理信息,自主设计习作,自由地展现出了自己的创意。拓展这样一个广博的空间,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单调,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缤纷。我想,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吗?

5、利用专题资源网站,转变师生关系

专题资源网站下的教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中介者,学生情感体验的支持者、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者。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从被动地听课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组成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如在《我们的生活空间》的资源网站主题活动中,教师作为“导”的角色参与活动,组织学生在资源网站内进行资料查阅以及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我们生活空间的恶化案例,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从而激发学生保护我们生活空间的意识。课堂一改传统的老师传授模式,避免了知识获取过程的模糊性。学生作为课堂活动平等的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应用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这里的信息化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信息平台。教与学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多媒体演示、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创作实践等环节。在整合研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我校课题组研究的重心。

结合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1、依托网络平台,为实施研究性学习获取丰富资源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网络捕捉生活中的事件,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并实施研究过程的。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只要认真去捕捉,哪怕是某一新闻事件、一组数据,也能成为学生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如罗清华老师在《废电池与环保》一课中,组织学生浏览网页,查看有关环保的话题。当学生看到我国每年的电池产量是10亿粒,就大声惊叫起来:“10亿粒,那该产生多少废电池呀!”罗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再从环保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信息,于是就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废电池与环保》。该课题开展以来,由于学校相关的资料甚少,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资源,了解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再进行废电池污染试验测试,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制作了专题网站,写出了不少富有见地的科学小论文和随感。整个研究过程中,网络平台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2、应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学生搜集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产生巨大的革命。虽然图书馆、书店、报刊杂志为学生提供了搜集信息资料的场所,但由于翻阅书本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受到了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而电脑的普及让大多数小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工具查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因此它作为一种便捷学习工具越来越被学生认同。如罗清华老师在高年级组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教育、体育、航天、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制作研究成果时,他们都能在心得体会栏中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大成就归功于党的正确决策,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的学习效果远比老师的说教来得主动。

3、利用网络平台,真正落实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活动中,从选题到研究直至研究成果的生成,都应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教师的指导应是可选择的建议指导,而不是直接的授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学生研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罗清华老师在五年级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主选题,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制作研究成果。研究开展后,班级中就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主题,如《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太空的奥秘》、《百慕大三角的秘密》、《水的研究》等等。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航者”。我们可以将有关某一专题的信息收集在校园局域网服务器上,或将有关的信息制作成资源网站供学生查阅参考,或告诉学生与课题的相关的书籍名称,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让学生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怎样获取信息。如郑吉颖老师在《太阳系》专题活动中,通过网络收集了大量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制作成网站供学生参考,同时也在网站中链接了许多相关的资源网址。在学生研究讨论过程中,她及时地捕捉学生研究中的火花,启发学生从喜欢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实践证明,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持续开展的保障。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这时教师要作为点拨者,引导学生怎么去解决问题。如在《废电池与环保》专题活动中,我们就利用BBS在线以及电子邮件,为学生解答一些有关设计网站技术问题。网络平台上丰富的交流手段,确保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利用网络平台,改善学生的评价方式

网络教学强调在线学习,强调利用网络作为自我评价的工具,以便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及时、合理的反馈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而传统静态性的评价方式,是难以及时反映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的。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了不同程度的反馈信息,做到了评价和反馈的动态性。如罗清华老师在《远离灾难,战胜困难》的主题活动中,通过设计网络知识评价系统,进行有关主题活动知识的自我评测,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合理、及时的反馈。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支持,甚至还把这种评价延伸到课后,利用家里的电脑上网进一步深入表述自己的观点,进行更有深度的评价。钟小明老师在《网络作文》教学中,设计网站留言本,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友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同伴的佳作品头论足,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平台上的多样的评价方式让我们师生都受益匪浅。

学科整合模式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等融为一体,调整课程的结构体系以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更利于有效课堂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具体到小学语文课程中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对教学资源与设备的利用,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一种老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方式,重点在于学生学的实践之上,能够有效的锻炼到学生的学字、用词、阅读、写作等综合语文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氛围。

一、课程整合有效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的意义

1.多向立体思维,互动启发中创新性学习

以往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不仅要接受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还要接受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被老师安排与控制,其主体地位被完全掩盖,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在需要,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画、声音、视频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多功能优势,多元化地复演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自我,内化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能够体现主体地位,开启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完善自我,从而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性地构建知识的能力。

2.驱动学生竞争的意识,促成探究性进取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引用竞争教学的方式,例如采用语文信息竞赛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竞争环境,能够增强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持久性和自觉性得到培养,还可锻炼到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他就氛围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拓展学生生活视野,物化语文特色教学

网络是无限的,其中包含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样是没有穷尽的,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能够使语文老师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观念,充分的利用起网络这个有效的教辅工具,进行教学资料的搜索和收集,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扩展,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广阔又充满趣味的知识世界里,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合过程中扬长避短,深度融合探究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进行课程整合无疑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又很容易会对教学效果的发挥产生制约影响,因此对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投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性的规避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多媒体课,偏理了语文实质性的东西;第二,在学科中混淆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要不就是将多媒体完全代替老师的讲解,要不就是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摆设,实际上还是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子,使“整合”变成了“凑合”;第三,学科整合过分依据网络资源而忽视了其他的资源,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媒体观看上,整合深度并不够。例如有的老师完全依赖网络,使整堂课上学生的状态就是抬头看大屏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要知道教学中从来就不只一个教学媒体,用来提供教学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唯一的资源。

三、学生需求,有效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1.依情重构教学结构,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并不简单的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而应该是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的具体特点、性质将信息技术作为重组教学结构的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找到捷径,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新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在讲《雪猴》一课时,有些老师只是找了一些普通猴子的照片,并不能使课文中讲到的雪猴鼻孔高傲、躯体较大的特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单纯的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还是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的。

2.发挥主体性认知规律,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并不能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老师的教辅工具,还应该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例如在讲解《趵突泉》一课时,老师不仅要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还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搜集一些与趵突泉有关的文章或者图片等资料,通过自学掌握趵突泉的一些基本情况,为课上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才能更有意义,更能锻炼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激勵学生综合知识的创造性学习

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之上,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去寻找校园及身边大自然中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使见识得到增长,从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完成与语文知识相关的电脑作品,例如在讲《西湖的绿》一课时,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PPT软件制作关于西湖美景的幻灯片,这样不但在课堂的内容得到丰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的同时既让学生对于西湖的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使课程整合的力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大。

学科整合模式 篇4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好的兴趣就有好的学习动机,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 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因此, 教学中把学科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 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 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小故事:“分虫”, 生动形象的画面, 伴以美妙的音乐, 精彩的语言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中, 鸟妈妈带着一群小鸟生活, 其中有一只名叫小黑的小鸟, 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 鸟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 鸟妈妈捕抓到很多虫子, 又要分食物了。鸟妈妈对身边的小黑说:‘给你6只虫子, 平均分给2只小鸟吃吧’, 一窝小鸟拍起手来表示满意, 惟独小黑大叫着说:‘6只虫子太少了, 不够吃’。鸟妈妈说:‘那好, 我给你12只虫子平均分给4只小鸟吃’。话音刚落, 小黑又叫又跳:‘不够, 不够。’鸟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只种子平均分给8只小鸟吃, 怎么样?’小黑得意地说:‘够了, 够了。’鸟妈妈和其它的小鸟都笑了起来, 而小黑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 问:同学们, 为什么鸟妈妈和其它的小鸟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小黑的话后, 都笑了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鸟吃到的虫子一样多) 鸟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鸟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想) 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 你就知道了。

像这样, 播放一段录像来引入课题, 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有意注意, 教学紧凑, 过渡自然, 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还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 突破重点难点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 动静结合, 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3、4、5]

例如, 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 某地要举行一场颁奖典礼, 在颁奖典礼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 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 求红地毯的面积需要多少?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 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 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 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像这样一些老师不容易讲清, 学生不易听懂的问题, 我们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声色兼备, 把本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由模糊变清晰, 唤醒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还提到教学兴趣。

总的来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7]作为本世纪的数学教师, 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信息技术, 不仅能将复杂抽象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6]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臧运平:《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

[2]温益娴:《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3]王建:《让信息技术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4]张奠宙:《数学的今天》,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 2001年第8期。

[6]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 《电化教育研究》, 1998年第6期。

[7]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5

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

又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床前明月光”孤独与凄清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此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静夜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把诗人床前独坐,举头望天的景象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整合学科教学 构建大学科课程 篇6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均围绕着“应用、融合、素养、减负”而展开。笔者也参与了此项改革试验中,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合力设计蓝图

1.研读教材,探寻契合点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因此,开展学科整合就要从研读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开始,从整合各学科的核心能力人手,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契合点,并根据学段特点,有计划地重新编排教材,使各科教材的契合点分别出现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特点的学段,从而形成系统的大学科教材,各科教师分别完成这个系统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能力点的教学,分进合击,最后成功会师,齐心协力地完成大学科教学任务。由于学科分类庞杂,我们首先组织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美术这七科的备课组长分别研读其它六科的教材,最终确定将观察、积累、表演、概括、表达、分析作为契合点。各科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要有侧重点地围绕这些契合点开展教学活动,共同提高这些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2.共同备课.整合交叉点

在确定了契合点后,就需要将落实这些知识能力点的方法、技巧、学生活动等加以整合,构建起既有学科特色,又能有机统一的大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教学思路。为此,每两周我们组织这几科的备课组长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主要在一起交流近两周的上课重点、采取的教学策略、学生认知及思维上的欠缺之处、思维及能力上的增长点等,共同探究出各学科教材教法上的交叉点以及在这些交叉点上的教法的共性、可借鉴推广的方法,进而整合出既有本学科特色,又能以其它学科的知识能力为载体的教学活动。

以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为例,我们是这样进行整合的(见表1)。

3.相互听课,整合学法

任何知识与能力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加以落实,因此,学科整合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学法的整合。为此,在熟悉了教材教法,相互了解了学科核心能力和每周的重点教学内容后,我们又组织老师们去听其它科目中有交叉点的课,重点观察该教师在这些交叉点上教给学生的一些较好的学法,听完课后再围绕这些交叉点和学法和该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学法整合的更深认识,以在自己的课堂上高效地进行增量教学。如此,既避免学生做重复的无用功,以致对该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又能对自己学科的一些学法指导有所启发,进而生成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学法。以学生活动为例,我们是这样进行整合的(见表2)。

4.学科牵头,整合课程

在经过前期的准备和发散性地研究、实践之后,就有必要通过一个载体来统领大学科的课程。而作为交叉学科的综合课,既关注到了众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涉及到了研究与创新活动。因此,为了将学科整合再进一步挖掘下去,我们从各备课组挑选1-2名有一定经验和热情的中青年教师组建成大学科组,请综合组的特级教师做大组长,在以前学科整合的基础上,选取几个能有效整合其它学科的主题,由另一名年轻的综合组老师负责具体落实,牵头带着相关学科的老师一起,分别围绕这几个大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探究、活动及专题报告的撰写等,从而让学科整合落得实、有抓手、有成果。

二、学生参与充实建设过程

1.活动引领,渗透大学科思想

一个新观念的植入,最好的方式就是体验。为了能让学生初步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并对开展大学科活动和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科竞赛活动。

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为有效,我们组织相关各科备课组长围绕大学科竞赛中的学科整合进行集体研讨,确定好大学科竞赛的出题方向和难度比,然后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展开研讨,最终各备课组各出40道至少横跨两个学科的题,并附上详细的答案。

之后,年级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分别在年级、班级积极进行动员,每班的任课教师一起协商选拔出5名上场队员,学生自己起队名,并在班内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竞赛活动进行预热。在学生精心准备完毕之后,正式组织开展了以“凝聚学科智慧,相约成长梦想”为主题的大学科竞赛活动。

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思维容量,我们让各备课组的组长做现场点评嘉宾,及时针对学生在答题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反复渗透大学科理念。活动的主持人由博学多才的老师担任,既能有效掌控竞赛进程,又能用实际的榜样告诉学生们大学科素养的魅力。

另外,为了不让活动过于形式化和平淡,我们设计了能调动所有学生热情、提高参与度的五大环节,依次如下。

(1)龙腾虎跃。即轮答20道题,这些题目中有10道简单题,10道中等题,按班级顺序轮流答题,每班先后有2次答题机会,分别由各班2名选手依次作答,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不减分。每班有一次现场求助的机会,可以求助在现场的本班任何一名同学。

(2)百花齐放。即共答30道题,这些题目中有10道简单题,20道中等题,每5道题为一组,各班派一名同学在题板上按题目的先后顺序写出该组题的答案,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不减分。

(3)非你莫属。即点答30道题,这些题目相对简单,由电脑根据赛前抽签的班级顺序,随机从每班抽出两名同学依次代表本班答题,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分不减分。

(4)激流勇进。即笔答5道题,这些题目相对较难,综合性较强,由场上的5名同学(或临时从现场找本班有专长的同学)分别书面作答,现场同学也均同时作答。每道题答对加30分,答错不加不减分。

(5)百舸争流。即抢答70道题,这些题目难易不等,由各班场上队员按抢答器抢答,先抢到的班级作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这一环节是最白热化和激动人心的。

2.自主命题,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有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和意识后,我们又动员学生在假期里,在家长的帮助下积极观察生活,深入思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自行命制能整合相关学科和生活应用的题并附上详细的解答过程和原理。

开学后,我们又根据学生假期研究的方向,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由小组长牵头在组内共同梳理、润色、重新整合假期所命制的大学科的题,两周后每小组至少提交20道涉及跨学科的题,各班任课教师征集完后提交给各备课组,各备课组评选出100道年级优秀题目,用作期中考试后的大学科竞赛的正赛备选题目,并按照每人选一道题给本班加10分的原则进行累计加分,再评选出二级题目(有价值就人选)若干道,放在年级宣传栏进行有奖竞答,入选的题目按照每道加5分的原则给本班加分,每答对一道题也按5分给本班加分(不许回答本班所出的题)。所有积分同大学科竞赛的正赛累计在一起计算评比。

在期中考试之后,我们借用英语学科的跳蚤市场,让学生在本班的摊位上有创意地设置有奖竞答的环节,将学生自主命制的大学科的题目巧妙地让其他班的学生到备课组长处有奖竞答,答对有奖有积分。之后再进行大面积的表彰,将学生自主命题的积极性推向高潮。

通过这种自主命题的方式开展的竞赛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命题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实际出题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学科整合的思想,加强大学科的意识。

3.课题引路,学以致用

为了能让学生在热热闹闹的大学科竞赛之后有所沉淀,务必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思考并积极运用大学科的相关思想和知识能力。为此,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又以综合学科的老师牵头,挑选几个适合整合各学科的主题,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研究方向组成综合性学习互助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外聘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协同该班的相关任课教师一起组成导师组,对学生加以细致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实地考察研究、查阅资料、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逐步学会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大学科思想的理解。对学生最后的成果结集印刷给全年级,并对优秀学生和小组加以表彰鼓励。

通过以上层层推进的方式,就能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学科整合的思想,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为了能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可以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两个方面,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整合学法和课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科活动和适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有效地构建起大学科课程,从而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将大学科的思想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不同学科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完整的素质结构,获得现代社会与国际化需要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学科整合模式 篇7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随着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 (Internet) 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 当它们与各类艺术学科课程加以整合时, 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现代艺术课程的设置上, 传统的分科教学转变为多门类艺术的沟通和融合, 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校园网的建设,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在艺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学时间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都无法详细地进行讲授, 而各大网站和网页中都有内容极为丰富和专业的音乐知识专栏, 因此, 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作为信息作业布置, 使之成为课外艺术活动的内容。而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了解所欣赏的艺术作品的背景、风格、作者的生平、创作、演出、传播过程以及历史地位等。如《黄河大合唱》, 只要在百度或其它“搜索引擎”中键入“冼星海”或“黄河大合唱”, 就可以阅读到有关作者的各种情况、作品的历史背景和音乐风格, 甚至还能在线欣赏观看不同的演绎版本, 学生可以更感性全面地认识和学习音乐, 取得课堂欣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二、共享式教学模式

“共享”的过程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 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备课不再仅仅是看教参、写教案、背教材, 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生通过无限广阔的信息技术资源, 多方寻找资料在课堂上一起分享。正是课堂信息的多元化, 使不同的思想相聚在一起,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梁祝》这首乐曲的时候, 学生们在网上找到了许多有关《梁祝》的传说故事, 也找到了《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知道了这首乐曲是陈刚、何占豪两位作曲家在大学毕业时的毕业作品, 还找到了根据这首乐曲改编的其他器乐协奏曲。学生将这些资料拿到了课堂上, 纷纷发言将自己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不仅丰富了音乐知识, 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种激情的带动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合作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以课程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全体成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 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艺术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感知、体验、创造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教学的整合, 能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 主动发展”, 可以体验到成功感, 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转变为师生合作、共同提高。以音乐欣赏课为例:在4年级欣赏课《牧童短笛》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将课堂移到了计算机教室。在引入作者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环节, 教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们以“贺绿汀”为关键字去搜集有关内容, 学生们有备而来, 纷纷在网上发布自己查到的关于作家的生平、作品、背景经历、作品背后的故事, 有一个学生还下载了一篇散文《牛背上的童年》, 就是根据《牧童短笛》创作的, 此环节在课堂反响热烈, 课下师生们还在校园网和博客上就课上热点问题继续讨论。在这个环节中, 每个学生都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的素材与大家共享, 都为学习内容的充实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 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 反省自己的缺点, 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潜能, 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

四、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最重要的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是学生自我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它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 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我们根据对主体性课堂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堂教学要素分析、媒体自身特点, 构建媒体介入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新型模式,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 通过自学探究, 同学之间互学、交流自学探究中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探索中、在练习中总结规律, 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以《劳动号子》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校园网上发帖子明确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1) 收集我国民歌中优秀的劳动号子曲目和本地民间曾经使用过的劳动号子; (2) 了解劳动号子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3) 学唱一首自己喜爱的劳动号子; (4) 进行劳动号子的简单创作。 (3) 、 (4) 项可以合作完成。学生开始在信息技术环境这样一个开放的情境中收集素材。如:在音像商店购买VCD, 网上搜寻民间艺人录音并刻成光盘以音像资料留存下来, 同时还收集到很多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学生完全是自己活动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积极主动的材料搜集、准备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在学唱劳动号子和进行简单的劳动号子创作时, 学生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结组, 小组内成员之间各尽所长, 使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愉快地进行词曲创作, 并将得意之作运用多媒体灌制成光盘。

经过师生精心的准备, 课堂教学成为了劳动号子音乐特点研讨会。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劳动号子”的歌词、节奏、旋律、情绪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来进行相关的交流, 并伴以收集的声像资料为证, 学生们从《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与《拼命号子》的节奏和旋律的差异比较得出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劳动方式下劳动号子的节奏、旋律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的特点;从《码头二人歌》和《黄河船夫曲》、《军民大生产》的演唱形式相比较得出劳动号子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有时也采用齐唱和独唱等形式, 从《澧水船夫号子》和本地民间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相比较得出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可以与从事的劳动紧密相连, 也可以是由劳动展开的联想甚至与劳动无关等特点。这样的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 充分显现了信息技术环境在实施主体性教学中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坚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 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使艺术课堂教学环境更加生动,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对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培养了教师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 从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科整合模式 篇8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钢琴、乐器、书籍、黑板等教学手段都非常单一。现如今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触屏式电视、MIDI软件、Flash动画等一系列现代技术的出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例如,运用Flash软件进行乐理知识的教学,不但直观,而且互动性强。运用SMART电子白板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进行交互式教学。

又如,音乐教学中的民族乐器介绍,以往只能索然无味地用语言介绍,现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除了可以展示乐器,还可以由学生点击乐器,聆听声音。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触屏拖动图片,进行民族乐器分类练习,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我在教学《摇篮曲》一课时,用Forntpage 2000制作了网站,师生人手一台电脑,导课时,学生自己点击“舒伯特”的链接,在优美的音乐与文字中了解舒伯特的生平简介。之后,学生在网页中点击“作品欣赏”链接,依次点击六首作品进行欣赏,音乐与画面会同步出现,通过主题网站提供的广泛的知识素材,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歌曲环节,为了解决歌曲调式及乐谱的难点,我设计了Flash键盘,学生可以上台在Flash键盘上弹击,除了亲身体验动画的乐趣,还对G大调有了直观的了解。这些技术手段将枯燥无味的语言传授转化为直观的传授,会让音乐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此课改革的重中之重。主题网站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效果打开了美的大门,成为沟通伟大作曲家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正如有关专家说:“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朗,创造力就越强,创新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飞动的灵感是很难光顾一个知识贫乏、眼界狭隘、情趣枯燥的人的。”

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学唱环节进行一定的改革,会改变枯燥教唱的方式,学生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可以共享教师制作的歌曲学习软件,在电脑上跟唱练习,教师可以巡视指导,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软件资源,让学生发挥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在创作。教师可以在主控电脑上监控、指导学生的创作情况,可以直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于课堂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再以《摇篮曲》为例,在本课的创作环节,我首先设计了“触类旁通”环节,由学生任意点击,欣赏六首不同国家、风格的《摇篮曲》,让学生作为创作储备。然后进入“小小作曲家”环节,在“音符认知”“创作要求”“小组创作”的流程中,利用软件进行歌曲创作。这种交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作能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将音乐教学变为声像同步、声情并茂的感官、视觉相统一的音乐世界。通过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启发学生去想象美、创造美,构建出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1.互联网环境下的讲授模式

教师上课时能以较快速度接收网络信息,下载相关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录制微课发布到网络上,由学生观看学习。

2.校园网环境下的讲授模式

将相关软件及老师制作的课件放到服务器上,做到资源共享。

3.校园网环境下的讨论学习模式

设立讨论区或论坛,教师及学生进入交流讨论。

4.互联网环境下的讨论学习模式

利用博客、QQ群、班级论坛、Email等进行讨论学习。

5.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或完成课后作业;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自主学习的意愿。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拓宽思维,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将课程整合全面推进。

摘要:在国家新课程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如何整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当中的互动性、不可复制性完美地融合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资源会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改革音乐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获取音乐知识,参与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就音乐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粗略的研究。

学科整合模式 篇9

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 即学科内容知识 (CK) 教学法知识 (PK) 和技术知识 (TK) ;四个复合要素, 即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CK)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PK) 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PAK) 。

CK:即学科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知识 , 主要包括该学有关的概念、理论、观念、组织框架、证据和证明, 以及获得学科发展的实践和途径等。

PK:即教学法知识 , 通常是为所有学科所共享的一般教学法, 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程序、策略及教与学的方法的认识, 包括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对学习过程的知识。

TK:即关于技术的知识 , 包括对传统技术 (如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器等低水平技术) 和现代技术 (如电视、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

PCK:即学科教学法知识 , 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

T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 , 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 (或教学内容 ) 相互作用产生的。

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 是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

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PACK涉及各门学科内容、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 但并不是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和相加, 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 因为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 所以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需要每位教师灵活应用三种知识在结合与交叉中寻找。

二、TPACK整合模式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 对学科内容知识 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除了对本学科内容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应全面掌握以外, 还涉及三项要求:一是要了解学习当前的主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或先决条件; 二是要了解当前所学的主题和实际应用之间有哪些联系;三是要了解学习当前主题之后,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何帮助。

(二) 对教学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除了要懂得一般的教学理论、方法以外, 还要对本学科的学科教学论, 特别是对当前所教主题内容的教学方法、策略应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三) 对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学课程教学涉及的技术很多, 要求中学教师掌握所有这些技术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应当要求所有中学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基本技术能力。

(四) 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 主要应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才有可能制定既符合当前内容主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TPACK整合模式学科中的实施案例

以《“光学”中的本影与半影》的教学为例。

TPACK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在教学主题中的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在科学中进行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形式的教学关键是知道何处、何种、何时使用技术。

(一) 何处使用技术。技术的使用应该用于“如果不用技术就很难甚至无法完成的事情”中, 在“光学”的本影和半影教学中利用Flash软件或是几何画板拟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转动情况, 借助学生熟悉的日食 (全食和偏食) 、月食 (全食和偏食) 分析本影和半影的形成, 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使整个教学形象、具体。

(二) 使用何种技术。 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了解针对主题内容知识的特点进行各种媒体、软件的筛选, 最终通过比较技术的可供性和限制性确定需要使用的技术。针对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创建Flash动态模拟不仅呈现了长时间、细致的实践观察过程, 而且以突出、形象的形式再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转动过程中的日食、月食现象。

(三) 何时使用技术。在学生处于 “困惑”或“扰乱”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环境的创造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授“光学”的本影与半影一课时,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表情等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处于这一阶段, 通过调查的结果决定何时呈现图片和Flash模拟动画。

在TPACK不断融入教师教育改革和教 师教学实 践的今天,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了解TPACK的内涵概念和其发展过程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将概念融入教学活动,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除了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外, 其他诸如电子白板、电子教学平台等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今后学习和运用的有益手段。

参考文献

[1]詹艺, 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4:78-87.

[2]谢赛, 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10, 05:55-58.

学科整合模式 篇10

PBL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问题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起点。1969年,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Mc Master University) 最早采用这种教学模式[9], 实现它的前提是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授课模式必须被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模式取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于1985年开始实施“新途径 (New Pathway) 课程计划”, 即对医学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建立了全新整合课程模块,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 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学习有效地贯穿到PBL小组学习过程中。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教育改革的试点部门, 从2010年起, 重庆市中山医院医学影像教研室在实习生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在本文中, 我们对4年来教研室整合相关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及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做了一个总结。

1 设计整合课程方案

1.1 制订教学目标

我们改革的教学目标是摒弃教师“手把手”传道式的教学模式,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引路人。以问题促进思考, 以讨论促进合作, 以竞争促进学习, 摒弃知识的灌输,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1.2 相关学科整合

医学影像学实习的核心内容是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学诊断, 涵盖放射科学、核磁共振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4个部分。我教研室以人体器官-系统为整合基础形成神经-内分泌、消化、呼吸、心血管、运动、泌尿-生殖6个系统。各系统教学整合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以及与之对应的诊断学及内外科学[7]的理论体系。实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放射—磁共振—超声—核医学先后实习的形式, 而以六大系统为基准, 将学生分组, 在各组中同时学习放射、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的相关内容, 一个系统学习结束后再按顺序轮转, 直到6个系统全部实习结束。同时, 近年来因沟通不良造成的医患矛盾逐渐突出, 因此我教研室在原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 在入科培训、小讲座、教师带教、出科考试中又整合了生物信息学、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和医患关系等学科。

2 科室结构调整与教师队伍组建

2.1 科室结构调整

放射科、CT室、磁共振室、超声科、核医学科合并为医学影像学中心, 以实现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后的实习需要。

2.2 教师队伍组建

教师队伍组建包括指导组和实践组两个部分。指导组由教研室高年资技师或主管技师、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组成, 分为以学科整合为基础的6个小组, 教学内容包括:各系统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分析、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回访和回顾性分析、新检查方法和诊断技术的学科前沿性调查和展望。实践组由值班技师和医生组成, 负责对轮值学生的指导工作。

3 具体教学方法

3.1 指导组的教学职责和教学方法

3.1.1 检查方面

以PBL模式为主导, 从患者入院的症状以及已完成的临床资料为切入点,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病例, 包括考虑患者可能患的疾病以及需要进行的相关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检查方案, 以PBL的问答形式进行, 促进学生间的良性学习竞争。

3.1.2 诊断方面

通过教师指导、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式, 利用整合学科相关知识分析病例。报告完成方面仍然采取竞争促进学习的模式进行, 教师审核报告、提出改进方案, 并将当天学生完成报告情况记录在案。例如, 以胸痛咯血为主诉的病例, 需要考虑到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部炎症、心衰等疾病, 结合已有临床资料, 应该优先考虑进行胸片、胸部CT或心血管方面的检查, 是否需要做HRCT (CT高分辨率) 、是否需要做小结节分析、是否需要做肺动脉或支气管CTA (CT血管造影) 、是否需要做PET-CT检查, 需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对病变形态特征、生长方式、演进过程的准确分析需要运用大量的整合学科知识, 而准确的定性、分期和治疗效果评估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进行分析。PBL模式采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避免了灌输式教学, 增强了实习医生的参与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提升了实习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1.3 病例回访和回顾性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电话或查阅HIS系统资料回访病例, 并指导学生于每周回访读片时间进行本周的疑难误诊病例讨论, 由主任医师点评结果并记入教学评估和学生的实习成绩。

3.1.4 新检查方法和诊断技术的学习

引导学生查阅期刊, 了解各系统影像诊疗方面的新进展, 并指导学生制作PPT进行小讲座, 主任医师点评结果并记入教学评估和学生实习成绩。

3.2 实践组的教学职责和教学方法

实践组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监督。在值班时间, 学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 教师负责监督学生的工作, 及时补充或纠正学生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失误或遗漏。其二是引导和总结。学生完成工作后, 实践组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失误, 并和学生一起参与工作总结, 总结内容除了检查和诊断方面之外, 还要包括接待患者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情况。

4 成效

4.1 教师方面

跨学科整合和PBL教学二者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督促教师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 同时提高了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升了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4.2 学生方面

以往的实习生能照本宣科地完成影像学的检查项目, 能看懂典型病例的图片, 会比较熟练地书写报告, 但是分析病变的能力却非常有限, 主动学习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影像学的课本上。当科室进行读片、疑难病例讨论或是小讲座时, 学生只能旁观而无法参与。经过基于跨学科整合和PBL模式的教学以后, 学生普遍更喜欢提问题和自己查资料, 能够主动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析病例, 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有了显著提高, 知识掌握得更有深度, 分析能力更强, 工作能力也更全面。从目前学生反馈来看, 普遍认为自己在实习期间成功实现了器官-系统的理论体系整合, 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其他实习单位培养的实习生强, 实习结束后不仅可以完成所有影像学检查项目、常见疾病诊断, 还学会了查阅文献、制作小讲座课件, 掌握了一定的讲课技巧及医患沟通上的基本技巧。从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普遍认为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培养的实习生接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完成后的水平, 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完成工作。

5 存在的问题

一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影像医学本科普遍采取的学制是五年制, 理论内容多、要求高, 因此整体实习时间非常有限, 各整合系统中能分配的时间就更短, 这必然会降低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的质量, 需要学校从课程制订到课时分配方面进行更大胆的改革, 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

二是因材施教问题。PBL教学和跨学科整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基础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进入实习的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PBL教学反而会令这部分学生不适应。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 同一批实习学生中有个别学生基础特别差, 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也有一部分实习生, 他们不是影像相关专业的学生, 因此对影像实习的热情不够高, 影像理论的掌握也不扎实, 开展PBL教学有一定困难。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制订教学方案时, 应针对部分学生, 采用PBL和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或者是在设定问题时需要制订不同难度的标准, 因材施教, 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6 结语

医学影像学知识面广,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方式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研室教学实力, 同时也符合现代医学生培养的改革目标, 可以和校内理论学习良好接轨。PBL教学模式使得实践和研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 为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之间的脱节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力, 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实践证明, 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教学中, 能明显优化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并能充分利用影像中心有利的教学资源对实习生进行系统培训, 使实习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影像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显著提高实习生的诊断分析和处理能力, 有效提高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俞咏梅, 陈基明, 翟建,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5) :468-470.

[2]关丽明, 李雪丹, 张立娜, 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2) :188-190.

[3]项劲驰, 黄伟, 吕波, 等.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影像医学短期培训的重要性及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0) :1291-1292.

[4]李萍, 岳凤莲, 张在人,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7) :188-190.

[5]孙泓泓, 白芝兰, 王玲珠, 等.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18 (5) :334-335.

[6]王春丽, 唐红.PBL教学方法在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4) :269-270.

[7]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 (PBL) 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8]马红亮, 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2 (3) :139-143.

正确认识“学科整合” 篇11

“学科整合”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环境,计算机教室环境,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环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并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评价一节整合课,在完成课的设计后,关键要看教学步骤的整合点。整合点的诊断,首先要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解决或比常规教学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能够解决质量或效率高的话,该步骤就是整合点。

那么在教学中,结合本课学习内容何时引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其目的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是要利用它提高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教与学活动中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困难,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在某节语文课中,教师只单纯地把文中段落体现在计算机中,再出几个填空等练习题,那绝不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为这样的形式完全可以利用黑板、粉笔等工具便解决。

学科整合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在课的设计中要注意: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课程类型;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步骤时存在的困难确定的准确性,作出整合点的诊断;信息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各整合点解决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学科整合模式 篇12

一、物理学习和语文学习的整合

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来辅助和丰富物理学习。

1. 直接利用课本上的引用, 实现物理和语文的整合。

如, 在学习“瀚海苍穹任遨游”时, 课本就直接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句子:“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和智慧, 从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物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2. 利用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 辅助物理学习的拓展。

有一次, 在物理总复习时, 上一节课正好是语文复习课《社戏》的环境描写,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引导学生来思考以上语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兴趣大增, 有的提出包含了花草的香气是花粉分子运动的结果;有的提出包含了参照物的选择, 文中将船作为参照物, 所以山在向后跑;还有学生提出包含了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 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自然和物理学习相联系。

二、物理学习和地理学习的整合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就是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这极大促进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学习“比热容”内容的“讨论交流”板块中, 有关于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对比, 就是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白天, 太阳出来, 陆地比热容小, 温度上升快, 空气受热上升, 气压变小。而海水的比热容大得多, 温度上升缓慢, 海洋空气气压高, 海上的空气流向陆地, 形成海陆风。夜晚, 太阳落山后, 陆地迅速降温, 而海面降温缓慢, 陆地的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海面空气密度小, 气压低, 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 形成陆海风。可以此类推,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来解释森林能调节气温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习惯, 既提高了对物理知识的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从理论角度的掌握。

三、物理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1.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常规

的教学工具, 成为物理课堂除了传统教育外的又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很多微观世界的运动状况, 仅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难以进行具体的想象。比如, 在向学生展示物体表面分子的排列时, 仅靠课本上的图片缺乏生动性, 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内容可以更丰富、更生动。

2. 在新编物理课本上, 充分显示了物理学习与时俱

进的特点, 开辟了“物理在线”学习板块, 提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丰富物理学习的内容, 扩展学习的外延, 使得物理学习更具开放性和交互性。在学习《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时, 课本的物理在线介绍了“家庭发电”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可以是采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院子里安装风力发电机、地下室安置燃料电池的方法发电, 并且和电网相连, 实现和电网的交流互输, 电表会双向计费。学生通过对网络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 切实了解到物理知识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意义, 更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物理在线的“大停电”内容去了解2003年的大停电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的严重影响:交通瘫痪、生产停止、生活循序被打乱, 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节省能源的思想意识, 也激发学生开发新能源的积极性。

四、加强和生活的整合,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中, 一定要时刻注意和生活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开关种类, 并总结哪类开关的安全性最有保障;哪类开关最方便;你认为你家里那种电器的开关不合适, 为什么?等等。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队伍里知识的留心。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街头串联的彩灯, 为什么不像以往出现一个损坏整个电路断掉的情况?推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总之, 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是物理教材编排的方向, 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和相关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 使得科目间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物理学习内容日益扩展, 出现逐步和其他学科整合的趋势, 这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 要加强物理学习和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生活的整合, 促进物理学习不断与时俱进, 促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更好服务生活。

上一篇:税务筹划思想研究下一篇:家教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