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教学模式

2024-08-25

多学科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多学科教学模式 篇1

高级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对于高级英语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也引起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关注。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再也迎合不了当今国际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因此, 很多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孕育而生。然而, 对于高级英语教学方式的讨论主要是把高级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于高级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则很少进行讨论。本文是从高级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入手, 探讨该教学模式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一、高级英语教学现状

纵观高等院校高级英语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每天上课都在向学生一味地输出大量的知识, 他们认为知识量越多就越好, 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不断探讨着如何更新高级英语的教学模式, 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单学科的教学模式, 并没有摆脱这种模式的束缚, 没有考虑到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他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知识, 他们认为他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而无暇考虑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其他学科是否有某种联系, 以及他们所获取的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尽管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很累, 但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语言应用的需求。

二、多学科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西方的学术界就已经很盛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 (郑金洲、王新燕、吴希红, 2004:36-39) 这一理论的提出, 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孕育和产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学习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发展, 进一步说明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贯通, 更加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主体部分, 要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在心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多学科教学模式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多学科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而是和其他学科或多或少有着某种联系。实行多元化教学, 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学习自主性, 更加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而从本质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高级英语课程的课堂容量比较大, 授课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 高级英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更紧密一些, 对于该课程的讲授更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应该摆脱单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 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 实现从侧重语言形式到侧重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转变。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授, 从一维角度转变为三维角度, 更加注重知识点的映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师在讲授文章的题材、重点句型、单词和短语, 应着重说明它们与英语写作课程的联系。1.说明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写作特点、用词特点、写作模式和写作框架。如何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英文写作中进行实际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各种文体文章的掌控能力。2.重点讲授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讲授这些短语和单词如何组成完整的句子。通过分析文章的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 着重说明它们与英美文学课程的联系。3.复习或讲授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 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风格,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文学知识。4.通过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 加深学生对于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

四、意义

这种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更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精髓。单学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必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高级英语教学中进行多学科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建构, 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及总体素质的培养, 使其能符合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rooks, J.G.&M.G.Brooks.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罗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6:73.

[4]王菊丽.功能文体学与“高级英语”的语篇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76.

[5]郑金洲, 王新燕, 吴希红.自主学习的理论探讨[M].自主与引导, 金延凤, 吴希红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6-39.

多学科教学模式 篇2

计算机课

这学期,我继续负责五、六年级的计算机课。上学期刚接手计算机课的时候,对学生们的整体计算机水平做了个摸底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非常弱,打字速度慢是常态,有的甚至连中英文输入法的切换都不会,为此我对学生们进行了打字专项训练,让他们熟悉键盘,练习敲击中英文字符,并进行了考试。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孩子们不喜欢这种训练,虽然他们的打字速度和打字正确率没有特别明显的提高。

但是他们仍然喜欢上计算机课,我分析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们在持续的语数英课之后,大脑疲劳,希望能上一上轻松愉悦的课程,让大脑得到一下放松,舒缓一下持续紧张的状态;一是孩子们本就喜欢上网打游戏,他们以为计算机课就是上网、打游戏。

可惜他们遇到了我这个计算机水平很一般,而又很想让孩子们学好计算机的教语文的计算机老师。虽然我很能理解孩子们的心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真的不愿意学生们在课堂上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多了解一个知识点,多掌握一项小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计算机能力基础。

所以,在本学期,我安排他们练习使用Microsoft Word编辑文章,制作图表,设计板报和图形图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他们每一节课都必须完成一个任务、一个作品。虽然很多同学最终都是从网上复制、抄袭别人的作品,至少他们了解了要使用计算机完成一个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来,我发现他们善于利用网络投机取巧,复制抄袭,却不理解互联网真正的意义和作用。于是,我开始要求他们注册电子邮箱,练习收发邮件;注册博客,练习写作博文;注册美图、美篇等专用网站,练习编辑图文……不允许他们不动脑筋,直接盗用别人的网络成果,但是可以通过百度、知乎等搜索引擎查询、引用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最后,为了解决孩子们沉湎于网络游戏的问题。我和孩子们约法三章,专门给他们上了一次游戏课。我通过让孩子们挑战“扫雷”这个游戏,让他们了解了游戏的真正意义。了解了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学会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适合的游戏,来锻炼开发自己的大脑,从而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服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是第一次教计算机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尤其是自己的弱项,从而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计算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为自己的理想在数字化的网络世界里自由翱翔。

科学课

本学期,我又接了五年级六个班的科学课。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第一次,又是一个尝试和挑战。科学课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里面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为了顺利完成领导交给我的这项工作,我认认真真的把教材读了一遍,并咨询了资深的科学老师王志杰老师,还专门听了几节他的科学课。

在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之后,我对本学期的科学课程做了如下教学计划:

1、完成教材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工作。

2、将科学课内容同语数英课程有机联系起来,从侧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数英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从侧面提高学生语数英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3、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应用能力。

由于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不太统一,但总体来说,我还是基本上

完成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尤其是在4月初带领五年级60多名同学一起前往郑州气象科普馆的科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的每个同学都制作了一篇图文并茂的“美篇”,即使是没有去的同学也都顺利的完成了一篇关于天气的研究报告。

临近期末,我又对6个班进行了期末考试,而且这次期末考试不是传统的做卷子答题,而是让学生们对本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完成一篇关于微生物的研究报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综合锻炼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是我第一次上科学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足,我将会继续钻研和学习,为自己、为孩子们带来质量更高、更有趣的智慧课堂。

国学课

从上一学期,我就担任着五八班的国学课。内容是孔夫子的《论语》。为了能让孩子们轻松的理解《论语》,熟悉孔子,明白学国学的意义和作用,我在上学期花了大量的时间做铺垫,让学生们完整的观看了电影《孔子》,并对电影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讲解。

事实证明,这些工作没有白做,而且效果明显。在本学期对《论语》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原文的意思,课堂学习效率很高,教学进程很顺利。到本学期末,孩子们很轻松的就学完了《论语学而》篇和《论语为政》篇。

最后两节课,我还对孩子们进行了考试。90%的同学都能默写出六句以上《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而且能够对句子所阐述的道理进行分类整理,并据此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阅读课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阅读课都是由语文老师担任的。而且很多语文老师没有把阅读课同语文课区分开来,直接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文课。如果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必要把阅读课分离出来,单独命名为“阅读课”来上呢?

所以,我在本学期阅读课上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世界名著——法国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并以此书为例,向同学们讲解了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方法、阅读同写作的联系、阅读课与语文课的区别和联系……

其中,我还根据《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对善与恶的思考,以“人是否是自私的”为主题,主持举行了一场班级辩论会。我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两大派,即正方和反方,让他们自己推选发言代表,提前在课下去准备相关的材料,为自己的论点准备充足的论据。并为优胜方和表现优秀的个人代表准备了奖励。

我还专门请了办公室的其他几位老师来帮忙做评委,学生们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所以兴趣很浓,为此不仅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认真的读了不止一遍,而且还阅读了很多其他相关的书籍,辩论会进行的非常成功。

后来,通过几次模拟考试,我发现学生们在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正确率提高了不少。有几个从来都不写作文的孩子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也把作文格子填的满满的。

所以,阅读课是语文课的有益补充,为了让孩子们上好语文课,我们一定要先上好阅读课,千万不能再糊涂了事了。

电影赏析课

在上学期学习了优秀班主任课程之后,在王校长提出了周末大社团校本课程的设想之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入了几次电影欣赏并取得一定效果之后,我在本学期向领导提出了开设电影赏析课的申请并取得了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在五年级开始尝试试点课程。

我从五年级8个班中分别选择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各三四名同学,组织在一起于每周五下午开始进行为时两个钟头的`电影赏析课。

由于我也是第一次正式进行这样的课程,为了把课上好,达到之前预订的目标和效果,每节课后都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重新规划和设计下一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所以每一节课往往备课两次以上,教学设计改了又改,有时直到上课前一小时才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下来。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给力使课程进行的很顺利,每节课基本上都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到本学期末,一共上了七节课。今天就总结一下这七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为以后全面铺开课程积累经验。

首先,我明确了电影赏析课的内容并不像学生和老师们所设想的那样,就是纯粹的看电影,然后写个观后感了事。而是类似科学课一样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涉猎之广泛甚至可以超越科学课。影片只是课程的一个载体而已。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同学往往好奇的问上电影课的同学:“你们都看了什么好电影啊?”其他老师也常常问我都让孩子们看了什么电影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是很无奈的笑了笑,说道“几乎没有看电影!”

尽管如此,尽管我的学生们之前都是抱着能看电影的心思来上这个课的,尽管他们有所失望,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从他们的表情里,我感觉到的是她们很喜欢上我的电影赏析课,而且她们自己从中也收获了开心,收获了意外。

其次,电影赏析课无论对于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想让孩子们取得好成绩,他们自己的内在动力才是最主要因素。只有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他们才可能取得明显的、积极的变化而进步。而电影赏析课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点。

因为电影的题材和类型非常广泛,总有一点会吸引你。

第三,电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有助于语文和数学的日常学习。因为电影本就是一部会动的,富含声光的书。

电影往往都是来源于世界名著,而一部长达几十万字的著作要压缩在两三个小时里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其深度、其广度都是很难达得到的。所以,为了进一步详细的了解作者内心的独白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阅读原文。而大众的一个阅读心理往往是要对比一下,看看原书和电影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更好,更吸引人?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很多书籍是在电影上映之后才卖的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由于很多外国电影都是原声引进,没有进行中文配音,观众要想看的明白,就不得不锻炼自己的听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英文的兴趣,甚至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日语、韩语、印度语等多国语言的兴趣。

最关键的是电影和图书一样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寓含着很多人生的道理和准则,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一个拥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差。所以电影赏析课可以从根本上去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期末,我的学生们在考试前跑过来问我,我们下学期还继续上电影赏析课吗?我看着她们期待的眼神,笑了笑说:“等通知吧。”

中学历史课堂多学科综合教学浅探 篇3

一、历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自古文史不分家。在中学各学科当中,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故而史学界又有“以诗证史”的做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科举制度时,可引用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生经过阅读诗词,很容易就能了解这是一种鼓励人们读书做官的思想,从而认识到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此外,在讲科举制度时,也可以引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反映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又如,在讲解近代以来风俗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略讲一下旧时的婚姻习俗,引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经·氓》的有关内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借此向学生指出其中涉及古代婚礼的几个基本环节。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设计教学环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内容时,便可用古典诗词中江南形象的变化作为材料去引导学生认识江南经济的变迁。例如:

材料一:“江南可采连,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材料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南朝谢朓的《入朝曲》

材料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晚唐韦庄的《菩萨蛮》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在汉代人眼中江南是一个风景秀丽但贫穷落后的地方;南朝时江南不仅在农业上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也有进步,在人们眼中已经是“佳丽地”“帝王州”,地位比汉代大大提高;到了晚唐江南地位比以往大大提高。以此说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历史教学与英语学科的结合

在讲授世界史部分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世界史的许多历史名词的实际含义不够了解,经常误用。这些历史名词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如能从这些名词的英语单词入手,追根溯源,不仅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区别。例如许多学生对权力和权利两词分辨不清,经常将英国的《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为此笔者做了一个课堂设计: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权利”和“权力”两词,并在这两个词下面写上英文单词right和power,学生立刻明白“right”是指“权利”,“power”是指“权力”。然后提问:“这两个单词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right是正确的意思,power是力量的意思。”笔者作出总结:“right本意是正确的,引申为依法所能享有的权益。而power本意是力量,引申为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引申为进行统治的强制力量,是一种职权。因此权利指的是公民和法人依法所能享有的权益,而权力指的是进行统治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力量。”通过巧妙引入英语单词,不仅较好地解释了“权利”和“权力”这对词语的不同,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印象深刻。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历史名词。有一些历史名词,仅从中文的角度,很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含义,这就影响到学生对这个名词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巧妙借用英语单词来向学生解释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区别,可由单词“republic”作出解释,republic一词在英文里就有公共事务的意思,也就是说国家是公共的,不是某个人的。这与君主制下一家一姓垄断国家政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re这个前缀在英文里有又一、再次,循环往复的意思。因此,republic这个词就有不断循环的公共统治的意思,也就是说统治者是有任期的,不能终身任职,也不能世袭。并向学生进一步解释共和制的确切含义,即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有别于君主政体,也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三、历史教学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历史的演进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而具体的地理环境又为历史的演进提供了舞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可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如讲解“古代希腊的民主”,就必须了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出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就蕴涵了民主的味道。讲解“美苏争霸”就必须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通过地图了解当时两大对峙集团的势力范围,同时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了解国民党组织的四大战役以及共产党组织的百团大战更需借助地图。总之,将地理知识引入历史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上述学科外,还可以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如在讲解王景治黄河时,可以指出这与东汉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倒退,从而使得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有所恢复有关,这是与生态学的结合。在讲授青铜冶炼技术的时候,指出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呈金黄色,青铜器出土时已生出铜锈,呈青灰色,故称青铜,这是与化学的结合。在讲解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指出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与政治学科的结合等等。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大胆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尝试,对于我们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崔粲.历史教学论纲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4]叶永广.历史·影视·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桂芳.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9).

[6]王立端.从史学功能论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三明师专学报,1999(2).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多学科教学模式 篇4

一、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特征

(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近些年来,多学科融合教学在高校并未受到广泛关注,这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形成了反差。 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重科研甚于教学,而科研发展趋向学科细分和方法科学化增加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难度; 二是在常规教学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后,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动力自然不足。其实,这两个原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发点是什么?王洪才以为:“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需要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做出明智判断并为国家决策提供建议…… 中国大学最有资格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与世界分享,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从而纠正传统现代化因过分注重源自西方文化中的工具理性价值所造成的偏执。”[1]这一价值判断恰好回答了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发点,即: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其出发点是解决现实问题,其归宿也落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上。

(二)各学科之间关系平等

至于融合教学中涉及的各个学科,它们之间则是平等关系,这点在融合教学实践中经常被忽视。相反,一般而言,每位教师都有固定的学科背景,习惯于从本学科出发来组织资料、认识问题;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本学科统领其他学科,使其他学科为本学科服务。实际上,“现象的充实性之所以能为人类心灵所领悟,乃由于它拥有一种在其自身中的自我分化的能力”[2]。而每一个学科,形象比喻,就好比是每一个分化后的碎片的镜像。学科之于现实问题,就是部分之于整体。 通过多学科融合,集合的部分越多,对整体的认知会越清晰,但每一部分之间都是相互独立而平等的。

(三)以思维融合为主要方式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对应起来,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也包括知识融合、能力融合、思维融合等。相较这些方式而言,知识融合侧重的是对各学科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是基础性工作;能力融合侧重的是对相关资料的使用或相关方法的操作,这是应用性工作;而思维融合侧重的则是对相关表象内容的本质理解,以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线索,这是创新性工作。故就这些方式而言,多学科融合教学应以思维融合为主要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分析现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多学科融合教学中思维融合的利弊分析

既然多学科融合教学应以思维融合为主要方式,那在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思维融合。其实,思维融合就多学科融合教学而言,既是主要益处,亦是主要问题。

(一)思维融合的优势

1.讲授内容完整。高等教育活动是通过一门门课程的学习具体完成的,虽然每门课程都有既定的教学大纲,规范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不过,如何向学生讲授规定内容,则大有不同。相比而言,采用多学科融合教学手段,通过学科间的思维融合,可使学生更为完整地了解或掌握讲授内容。以讲授财政学为例,其内容涉及哲学、 历史学等其他学科,若融合哲学思维,会发现财政的分配本质也就是私与公之间的关系界定与协调均衡问题; 融合历史学思维,又会发现财政收支变化反映的是改革本质与路径依赖问题[3]。

2.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学科融合教学所展现的立体式图景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多学科的思维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认识已有事物或现象,这打破了学生固有的认知,并开始学习如何接受多角度思维方式,进而尝试进行多角度思维;另一方面,多学科的思维融合在给学生带来全新认知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诸多疑问,这些疑问会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3.深入理解现实问题。多学科的思维融合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即只有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改进,借助于多学科融合手段,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现实问题;而只有在客观理性地认识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后,学生才能带着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学习专业知识。这种问题导向的大学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尽快走向成熟,而且还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二)思维融合的弊端

1.讲授晦涩。在实践多学科思维融合过程中,笔者发现,因融入了更多学科的逻辑思维,使授课过程容易变得深奥晦涩。这点对教师和学生都会造成困扰。对教师而言,其他学科尤其是哲学思维的融入,虽极大提高了讲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多学科思维融合后的内容远超出了本学科的固定内容;对学生而言,受本学科学识限制,对其他学科了解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在接触到其他学科逻辑思维时,就很难理解,觉得讲授内容晦涩难懂。

2.思维混乱。更重要的是,因为融合的重点是在思维上,内容的讲授也是为了说清楚内在的逻辑线索,故多学科思维融合很容易造成思维本身的混乱。以财政学和哲学的融合为例[4],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其逻辑起点是理性人,这是对人性的前提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而人性问题本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哲学思维中,人性是复杂的联合体,既包括经济学所坚持的理性人部分,还包括其他更多内容。这给财政学和哲学的思维融合带来了很大困难,很容易把一场有理有据的课堂讲授变成单纯的智力游戏。

3.模糊出发点。这也是多学科思维融合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即模糊了多学科思维融合的出发点。 需要提醒的是,多学科融合教学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认识并解决现实问题自然成为多学科思维融合的出发点。但在实践操作中,教师经过长期的多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后,会变得更加重视思维本身的提升,为思维而融合,也就逐渐失去了更为重要的问题意识和公共责任感。

三、财政学科践行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多学科融合型教师,形成全局视野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要想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科学运用思维融合,其关键点和落脚点就在教师身上:第一,理解教育。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场涉及言行、 逻辑和课件的技术活动,还是一项实现自我价值和公共理想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保证向学生传授先进且有用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学生离开大学后依然能够发挥作用。故高等教育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培训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性的过程。第二,融合知识。现行的各行其是的教学研究谈论的就是自己,其结果往往是知识的四分五裂,既无助于认识现今世界,也无法形成有见地、可实践的超前思想。故对当今高等教育而言,教师不能仅局限在自己学科范围内,融合知识的要求是确保大学教师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系统时,能有全局视野,能形成影响甚至控制全局的系统性思想,并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将此思想传递给学生们,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观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多学科学术研究,强化思维训练

不过,若想保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始终是先进的, 高校教师就必须加强学术研究。这不是说每位高校教师都要擅长学术,而是不管每位教师的学术能力如何,都应努力研究与本专业有关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向,即便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也该做到向学生全面展现学术发展和基本内容。故就大学而言,教学与科研并不冲突, 恰恰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意识会极大丰富教学内容,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也会给教师提供科研的新思路或新方法。当然,从实践多学科思维融合需求出发, 教师应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为多学科思维融合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三)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增进方法自觉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关于多学科融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主动寻找多学科思维融合的特点、实践途径与改进途径,以期增进方法自觉。在这点上,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做得不足,可考虑从以下几点加强:一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有关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教改课题,把多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科学总结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多学科思维融合问题。二是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浓厚氛围。 学校应采取大讨论、学术茶会以及系列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管理层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不同学科间的沟通、碰撞,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三是直接组建多学科融合研究中心。学校可通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组建专门的研究中心, 开展关于多学科融合的学术和教学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出发,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势在必行。文章从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特征出发,分析了在多学科融合教学中思维融合的利弊,并以财政学科为例,探讨了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篇5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的出台,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就目前各中学的情形来看,由于地理多年被当作“副科”,致使地理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上课形式,内容,枯燥单一,学生有在地理课中打磕睡,做其它科作业,甚至逃学等现象发生。在全国高师地理系中也有许多同学没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或者没学好多学科渗透的知识,以致将来走上岗位时,知识储备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各科的知识渗透进地理课堂中。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地理学科在“综合”科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多学科渗透的状况,并着眼于从三个方面论述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教学,希望能对高师地理系学生及中学师生有所帮助。

2、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分析。

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之容易成为无论采用哪一种综合形式考试试题的题眼。地理中的自然部分易于与理科综合,人文部分则便于与文科综合,而大综合就更利于地理学科发挥优势。如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现象与问题,可以使政、史地3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与治理保护,可以使理、化、生、地各科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区域为单位的事物与现象的剖析,则使文理科的融合和渗透变得更加便利。在19和19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对部分省、市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知识的分数比重占全卷总分的一半以上。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

同中国教材相比,美国教材更注重多学科渗透。美国教材在温度和密度这一节中讲述了液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浮力,学科间渗透海水的对流――海洋学)气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浮力的应用――热气球,学科间渗透大气环流――气象学),固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热胀冷缩,学科内渗透地壳运动――地震、造山,火山――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这种渗透用密度这根主线贯穿其中,有条不紊。这就像一根神经上伸出无数未梢,无论触动了哪根未梢都会引起反应。可见,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从教材予以改变,更要从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以提高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多学科渗透。

2.1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渗透各个学科。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既可以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2.1.1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注重各自然要素和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不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途径和方法。[1]尤其要强调对各类要素和自然系统的保护措施,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时,可恰当地引入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并向学生讲解几种缓解的办法。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渗透。此外,地理上涉及的岩石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臭氧层漏洞,光

多学科教学模式 篇6

一、实施“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取长补短

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是以单一学科集中实习为主,同一个专业8~20个实习生共同组建一支实习队到一所中学去实习。由于他们的学科背景相同,思维相似,这不利于挖掘跨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来自不同学科的实习生一起备课、听课,彼此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也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新课改要求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学科间的融合与综合,实施这种教育实习模式,从新教师培养的角度看,这有助于促进文科知识、理科知识与综合科目的融合,有利于改变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倾向,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这将更符合中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有利于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集中管理

以往的教育实习模式大都是师范院校下属的各学院各自负责,最典型的就是各自寻找实习点,学院与学院之间没有交集,从全校来讲,教育实习点过于分散,组织不规范、不统一,实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这给高校的教育实习管理增加了许多难题。而实施“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有助于高校实习生实习地点相对集中,便于学校组织、管理、指导和评价,有利于缓解高校和实习学校在实习生管理问题上的矛盾。

(三)有利于师范生得到更多上课的实习机会

每个实习学校的班级数和学科课时都是有限的,以往以单个学科8~20人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每个实习生能得到的实习机会最多就是一个班和几节课的上课锻炼,无法从中获取足够的教学经验。“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单科实习生人数一般为2~4人,这有利于确保每个实习生有更多的上课机会,也可以给更多的班级上课,这与中学教师的工作状况更加接近。同时,它还有利于实习生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实习生应该学会根据不同班级的差异,在上课过程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四)有利于解决实习生众多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的矛盾

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各个学科专业自行组织实习,互不沟通联合,导致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争抢教育实习基地,而有些实习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或者是出于教育质量的考量不能容纳多个实习队,所以在接受了一个实习队之后就拒绝再接收其他实习队,这造成了实习基地的选取更加困难。另外,即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实习队到了相同的实习学校之后,由于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也不联络,就会因为有限的备课室、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而存在矛盾与纠纷,这样一来,既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形象建设,也不利于教育实习学校对于实习生的安排和管理。“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通过每个学科的2~4人联合组成一支8~20人的实习队,一方面可以缓解不同学科之间因争抢教育实习基地而引发的矛盾,也能缓解教育实习基地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实习生在实习前就已经一同接受集训,相互沟通,增加了彼此的熟悉度与融合度,培养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到了实习基地之后遇到矛盾与摩擦,也能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做到团结、高效而又和谐。

(五)有利于缓解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各种负担和压力

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的悉心指导,有利于实习生发现自身问题,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但在传统集中实习中,单个学科的实习生过多,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平均每人要辅导3~4个实习生,导致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将实习生的到来当成沉重的负担,不愿或不敢让实习生插手教学工作,只是简单地让他们参与听课;有的直接把教学工作推给实习生之后便撒手不管,或指导不到位或干脆不指导,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控制在2~4人,实习生人数的减少,减轻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每个指导教师可以用心有效地指导1~2名实习生,大大地提升实习生实习效果。

(六)有利于提升实习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来自不同学科的实习生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实习队,由于队员们学科背景不同、思维不同、个性不同,要想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并且留下美好的回忆,就必须彼此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也有利于让实习生认识更多的人,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这种一起实习的经历将是他们一生共同的财富。大学,可谓是大而学之,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做事,而“多学科联合”实习的方式更能给实习生提供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舞台和机会。

二、实施“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的原因探析

(一)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

1.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是安排的时间段不合适。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时间段通常是统一安排在大四整个上学期或前半学期(即9~10月)完成。然而,大四上学期实习生即将面临考研、考公、教招或直接就业的选择,而且还要撰写毕业论文,如此一来,就容易分心,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实习,加之有些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实习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敷衍了事。在这种状态下,实习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中,也不能提高其教学技能。二是安排的时间长度不足。这一点对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实习就能发现,如,美国规定了教育实习的最低时限,要占到总的学习时间的12%,部分州则延长到1年,研究生一般可以达到2~3年;英国要求教育实习时间占学习总时数的15%以上,一般不少于20周的时长;德国教育实习的时间更长,最长可达到72周;而法国一般也达到了27周;俄罗斯为24周;日本、韩国分别为14周和9周。反观中国,从1980年以来,教育部颁布文件,要求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长度不少于8周,专科生不少于6周。目前,各高校普遍都是以最低标准的6~8周的时间安排实习,仅占总课时比例的3%~5%。如此一来,真正让实习生实习的时间并不多,实习生可能刚刚进入状态,实习时间就结束了,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和认识实际课堂与模拟课堂的不同,更无法根据实习期间所产生的问题去反思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真正感受学校正式教师的生活了。

2.高师院校指导教师作用的弱化。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然而教师人数的增长速度却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学生人数的激增与教师人数的不足,导致有些专业教师是“一人多岗”,无法切实指导每位实习生。另外,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指导教师在指导期间还得担任教学任务,奔波于实习学校和本校之间,筋疲力尽,分身乏术,自然对于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教学问题与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就无法指导到位。二是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非专业教师也被分派去担任指导教师,并不是说非专业教师素质低,不能指导实习生,只是指导实习生毕竟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需要关注实习生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所以,笔者认为,担任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必须是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与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三是指导教师职责单一。由于受时间短、路程远等情况的制约,高校派出的指导教师通常只进行巡回指导,次数有限,时间有限,而且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关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问题或对工作进行一般性的指导,职责单一,没有实时跟踪实习生的生活和实习情况,无法做到切实有效的指导。

3.缺乏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一是各高师院校主要都是在大四上学期统一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习,这样导致各实习学校要同时接收来自各个不同高校的实习生,难免压力过大,安排不开。二是高师院校在选择实习学校时,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城市重点学校等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实习点,基本不考虑农村学校,这导致实习资源相对有限。三是实习学校担心实习生到来后,因观念不同或教学方法的差异而打乱学校教学体系,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缺乏客观的实习质量评价机制。一个公平公正、客观实际的实习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习生实习工作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这样一个评价不能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表现,“在反对传统的教师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目标导向、标准化管理倾向、缺陷本位、甄别奖惩为主的进程中”,各高校仍然缺少一个客观的实习质量评价机制,很多评价都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是“报喜不报忧”。由于有些高校制定了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的政策,加之在实习生后期找工作的环节中,实习成绩往往也是被考量的指标之一,所以,很多实习学校都会选择做个顺水人情,直接给“优”或“良”的评价,而不考虑实习生的实际表现,这种不公正不客观也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实习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自1990年起,我国便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两部重要文件,着力深化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摇篮,也必然要相应地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三)高校扩招带来的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1999年开始的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随之快速上升,到2015年已经提前完成了2020年预定40%的目标,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预期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向普及化教育的过渡发展,既增加了人民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了教育水平,也创造了更好的教育学习条件,维护了更多人受教育的权利,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高校师生比严重超标,高师院校实习生实习质量无法保障。由于人数过多,出现了实习基地不足,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断弱化等不良现象。

三、实施“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延长教育实习总时间,增强教育实习的弹性与连贯性

我国高师院校应该改革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至少使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学期甚至更长。当然,这里所说的延长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狭隘的单一的集中延长,而是增加教育实习的总时间长度并增强实习的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可以开展为期2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活动,这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二年级时可以安排为期4周左右的时间让师范生到实习学校担任助教,这可以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生,锻炼班级管理的能力与开展思想教育的能力;到了三年级就可以安排为期6周左右时间进行模拟教学和开展教育实习,让学生真正走上讲台进行教学,这可以有效规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到了四年级再开展为期6周左右的教学实习和教育调研,主要是进一步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并且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这样的实习时间安排,延长了教育实习总学时,让教育实习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有利于师范生将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习不断地穿插进行,让师范生有时间、有机会根据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在调整之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育实习模式为这样的实习安排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深化高师院校“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和良好的实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实习生更好地在具体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为高师院校四年一贯性地开展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教育实习基地对教育教学工作整改以满足实习生实习的需要。做好“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关键是要做好实习基地的市场调研,选取一批实习学校作为基地共建单位,并长期合作共建,以保证“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的开展得到有效保障,确保实习生到实习学校实习时能够受到重视和欢迎。此外,学校要出台相应规章制度,使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能做好配合与交流,做到分工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担责任,做好不同学院负责的具体工作安排,分享彼此的教育资源,这样才能开发更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且做好合作共建工作。

(三)建立高师院校对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培训机制

一是与实习基地建立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保证自己随时处于学习的状态,抓住进修机会,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二是实习基地学校可以邀请高师院校的教师不定期到实习学校开展有关新课改内容的专题讲座,宣传新课改的理念,利用高校的学科力量促进与支持实习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三是建立起高校与实习学校的沟通交流渠道与平台,让处于中学教育一线的老师在遇到问题、困惑时,能够将其反馈给高师院校的理论研究人员,从而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也体现了教育实习中互惠互利与多向交流的原则。

(四)利用现代网络和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远程指导实习的管理方式

由于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的时空关系,加上高校指导教师力量的不足,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全程带队和跟踪,产生了与实习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监控、督导困难。除了实习队长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管理之外,高师院校为了有效了解和把控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现代网络和教育科学技术的优势加快探索远程指导教育实习的管理方式。比如建立、开通专业的教育实习网站,设立实习生论坛,让实习生畅所欲言,解决疑难问题,建立实习资料库,以便于实现信息的传送、沟通和反馈,有效地进行实时监控,也有利于贯彻多向交流的原则,解决实习队内同一学科的队友少、探讨交流难的问题。

(五)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实习质量评价机制

现代社会是个追求科学公正的法治社会,教育实习亦是如此。“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模式必须建立科学公正、便于操作的教育实习质量评价机制,要深刻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教育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实习生角色转换和加快专业化进程。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要共同合作,不断地推进教育实习评价机制的改革,努力将教育实习目标客观具体化,评价标准多元细致化,评价过程科学公正化,更好地贴近实习生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实习评价的反馈功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习生的实习活动,推动教育实习的发展与完善。

中学历史课堂多学科综合教学浅探 篇7

一、历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自古文史不分家。在中学各学科当中, 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故而史学界又有“以诗证史”的做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科举制度时, 可引用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学生经过阅读诗词, 很容易就能了解这是一种鼓励人们读书做官的思想, 从而认识到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此外, 在讲科举制度时, 也可以引用《范进中举》的故事, 来反映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又如, 在讲解近代以来风俗变化这一内容时, 可以略讲一下旧时的婚姻习俗, 引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经·氓》的有关内容,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借此向学生指出其中涉及古代婚礼的几个基本环节。

此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设计教学环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内容时, 便可用古典诗词中江南形象的变化作为材料去引导学生认识江南经济的变迁。例如:

材料一:“江南可采连,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材料二:“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 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 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 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 功名良可收。”

———南朝谢朓的《入朝曲》

材料三:“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晚唐韦庄的《菩萨蛮》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 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 在汉代人眼中江南是一个风景秀丽但贫穷落后的地方;南朝时江南不仅在农业上有了很大发展, 城市建设也有进步, 在人们眼中已经是“佳丽地”“帝王州”, 地位比汉代大大提高;到了晚唐江南地位比以往大大提高。以此说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历史教学与英语学科的结合

在讲授世界史部分时笔者发现, 学生对世界史的许多历史名词的实际含义不够了解, 经常误用。这些历史名词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因此, 如能从这些名词的英语单词入手, 追根溯源, 不仅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作用,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首先, 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区别。例如许多学生对权力和权利两词分辨不清, 经常将英国的《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 为此笔者做了一个课堂设计:上课时, 在黑板上板书“权利”和“权力”两词, 并在这两个词下面写上英文单词right和power, 学生立刻明白“right”是指“权利”, “power”是指“权力”。然后提问:“这两个单词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right是正确的意思, power是力量的意思。”笔者作出总结:“right本意是正确的, 引申为依法所能享有的权益。而power本意是力量, 引申为控制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引申为进行统治的强制力量, 是一种职权。因此权利指的是公民和法人依法所能享有的权益, 而权力指的是进行统治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力量。”通过巧妙引入英语单词, 不仅较好地解释了“权利”和“权力”这对词语的不同,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印象深刻。

其次, 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历史名词。有一些历史名词, 仅从中文的角度, 很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含义, 这就影响到学生对这个名词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巧妙借用英语单词来向学生解释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区别, 可由单词“republic”作出解释, republic一词在英文里就有公共事务的意思, 也就是说国家是公共的, 不是某个人的。这与君主制下一家一姓垄断国家政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 re这个前缀在英文里有又一、再次, 循环往复的意思。因此, republic这个词就有不断循环的公共统治的意思, 也就是说统治者是有任期的, 不能终身任职, 也不能世袭。并向学生进一步解释共和制的确切含义, 即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有别于君主政体, 也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三、历史教学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历史的演进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 而具体的地理环境又为历史的演进提供了舞台。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 可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如讲解“古代希腊的民主”, 就必须了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 得出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在发展过程中就蕴涵了民主的味道。讲解“美苏争霸”就必须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通过地图了解当时两大对峙集团的势力范围, 同时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 了解国民党组织的四大战役以及共产党组织的百团大战更需借助地图。总之, 将地理知识引入历史教学,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除了上述学科外, 还可以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如在讲解王景治黄河时, 可以指出这与东汉以后, 北方长期战乱, 农业生产倒退, 从而使得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有所恢复有关, 这是与生态学的结合。在讲授青铜冶炼技术的时候, 指出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呈金黄色, 青铜器出土时已生出铜锈, 呈青灰色, 故称青铜, 这是与化学的结合。在讲解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 指出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与政治学科的结合等等。

总之, 如果我们能在中学历史课堂中, 大胆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尝试, 对于我们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崔粲.历史教学论纲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4]叶永广.历史.影视.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5]桂芳.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9) .

多学科教学模式 篇8

一、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机制

1.“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教学目标组成。它包括:国家培养总目标一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一阶段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一课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从学科角度反映了“国家总目标”,目标的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目标的结果。它是新课程要完成的素质维度,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这个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明确规定了国家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它在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范围)体系的同时明确了学科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阶段教学目标乃至于单元教学目标。目标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内容(范围)体系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素材。《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它从三个维度上规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科指标,提出了教学建议等,与之相对应的教材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材料。

3.具体学情。学科课程目标是既定的,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但课时教学目标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规定性、层级性和整体性,课时目标的确定应系统地对其进行分解,分解的依据是学生对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的认知状况、学生智能发展的方向。

二、学科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1.学生学习中心理念。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及相关要求、建议等对学科教学目标进行重构,建立以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体系。教师的教学预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教师教学程序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精神。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理念。学科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社会活动、生活体验、人际交流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成等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是学科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的依据是学生的认知状况。因此,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模块与个性发展模块的关系,把握好教学的量与度。教学资源的选择原则是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

3.课堂组织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理念。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多样化,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程度不以学生参与的物理量来评价,而应该以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和在参与中表现出的对学科方法的理解、运用状况和学科思维品质来衡量。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学科方法与思维方法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阻碍学生学科发展的关键性障碍。

4.课堂活动的适时评价与调控理念。课堂活动的适时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与激励。教师要适时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生成的积极的思维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于带有倾向性的认识偏差应该适时引导,必要时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学科整合 篇9

一、与德育学科的整合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 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 同样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 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常常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版小学PEP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4Numbers第四课时, 讲的是Bill和小朋友Andy、Joy分糖果的故事, 因为Bill的分法混乱, 导致三位小朋友得到糖果的数目相差很多。我们可以先请学生们认真观察开始分糖果时小朋友们的表情, 让学生体会分享的快乐, 学会分享;再让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 得到不同数目的糖果后, 小朋友们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如果你是Bill, 你会怎样想?怎样分?如果你是Andy或Joy, 你又会怎样想、怎样分?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学会了英语知识, 理解了平等待人, 还学会了宽容和谦让!

二、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英语与汉语虽不属于同一语系, 但是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类学科,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新版小学P E P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6Fruit第一课时教学时, 就可将本课呈现的四种水果apple, pear, banana, orange运用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先呈现半个苹果的剖面,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然后一边呈现苹果的教学图片, 一边教学apple的发音, 建立音和义之间的联系, 再请学生观察这只苹果:大的、小的, 红色的、黄色的还是绿色的等。做了足够的引导和铺垫, 学生这样描述也不觉得很难:It’s a big juicy red apple.I like it.

是的, 英语并不难, 难的是学生孤立学词, 学了这个忘了那个, 学到最后这本书还是新的, 而运用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生字组词, 融词于句, 连句成篇, 才能学以致用。

三、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英语教学中也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如英语数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英语数字学习很枯燥。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数字, 我先对英语数字1-10进行常规教学, 然后听指令做动作:Show me two/six.进行简单的练习。熟练后, 再将简单的数学游戏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使学生“运用英语思考数学题”, 如:让学生拿着电话模型报电话号码;完成5=3+?、8=6+?等一系列数学思考题;做1、2、4、?等数学找规律题!学生们争先恐后, 热情很高, 完成的自然很顺利。

用熟悉的数学知识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其主动思考并体验英语的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 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四、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美术对于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可以运用美术常识制作精美的英语教学图片、道具、课件等, 而最简单实用的还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简笔画!

新版小学PEP英语二年级上册Unit5 In the Park第一课时教学时, 我按照本单元歌谣中出现景物的顺序和位置在黑板上逐一画出本课与公园景物相关的六个单词的简笔画, 边画边教学新单词:boat, lake, flower, grass, tree, hill。简笔画画好了, 单词也都学会了, 更难得的是学生能够根据图画、歌谣提示简单地介绍公园景物!

再如, 在教学面部器官的词汇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 让学生们猜猜是什么, 学生都很积极, 有说是数字“0”的, 有说是太阳的, 有说是鸡蛋的, ……当我告诉他们这是“脸”时, 学生都很意外, 于是“face”这个词很轻松的被学生接受了, 接下来我用同样的办法出示耳朵ear、眼睛eye、鼻子nose、嘴mouth, 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画出来或制作出来, 如文具、动物、水果、家庭成员等, 画好后涂上颜色“Color”, 边制作边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 然后在班级展示或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最大限度的让美术为英语教学服务!

五、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新版小学PEP英语一、二年级教材每单元都围绕本单元的词汇和功能句设计了一首歌谣和一首歌曲。歌谣、歌曲以优美的韵律、欢快的节奏吸引着学生, 学生在跟录音模仿、说唱的过程中记住了词汇和功能句, 还对其语音、语调有很大的帮助。

歌谣、歌曲熟练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尝试改编或创作, 然后选出一首比较好的歌谣或歌曲来共同说唱。学生们说唱自己改编或创作的歌谣、歌曲, 很有成就感, 学习英语的信心就更足了!

以上是我对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和尝试, 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就要以英语课为中心, 本着趣味性、实效性、发展性原则, 努力挖掘教材资源, 注意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为英语教学服务,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形成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基础。

摘要: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只注重英语知识的机械输入, 而忽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新课改强调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小学英语与其他学科整合, 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形成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体验式多学科背景口译教学法探讨 篇10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现状

口译在文化间、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是进行这些活动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我国的口译课程从设置开始, 一直针对的仅仅是英语专业的高校学生, 相关调查表明, 在我国现在开设的口译课程仅仅针对三、四年级的英语本科专业学生, 即便如此, 在英语口译教学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 安排的课时不多, 无法满足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口译学习。其次, 由于我国开始进行口译教学没多长时间, 还没能深入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译理论和实践, 还有许多后备工作做的不足, 口译教学还存在一些严重缺陷, 例如, 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和学院式的应试教育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由于没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只能被动的学习;尽管能意识到口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懒惰不想学习;单一的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学习口译不是为了实践而单纯只为了混个及格毕业;没有深厚的专业英语学习观念;口译学习试图走捷径, 仅依赖于考试划重点等。还有没有适合的口译教材、教学大纲不够完善, 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很落后等。目前针对多学科背景学生的口译教学课程设置还存在问题, 由于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 所谓众口难调, 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就存在很大的难度, 再有就是即便确定了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其次, 就是从师资队伍来看, 很多教师都毕业于英语专业并且主要教授针对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 虽然他们的口译实战和教学经验都很丰富, 但是由于他们的专业是英语专业, 毕竟没有接触到过多的其他专业知识, 导致其他专业的基础十分薄弱, 因此, 教师在教授在多学科背景学生口译课时就会遇到有些学生比自己知道的还多, 自己出现错误还得有学生指出甚至有些专业知识要请教学生的尴尬局面。正因为这样, 有些老师在遇到不会的专业问题时, 有的跳过专业知识点有的不能深入点评知识点, 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保证,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更加注重自己专业课的学习效果, 很多人选择口译这门选修课, 大部分只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 甚至有的只是为了得学分, 但我们都知道口译这门课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依靠课上老师带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在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但是专业课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 因而只能花较短的时间在口译上。

二、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各个学科都在不断细化, 而由于学科间差异的逐渐增大, 每个学科研究也在不断加深, 因而相关行业的口译也对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口译课程设计更侧重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 许多外语院校的学生直到四年级才接触到口译这门课, 而且主要作为阅读材料来学习, 而低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口语课主要为了以日常生活英语的运用, 具有随意性, 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优势微乎其微, 难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学习是现实的需求。首先, 社会的现实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口译人才。随着中国的发展, 加大了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这样就需要更多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同时又具有良好口译能力的人才。其次,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口译能力。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是很好, 特别是口语和听力, 而听力理解是口译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所以可见通过口译的学习能加强学生的听辨能力。

2.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 在我国孩子从幼儿起就开始学习英语, 针对高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将交际法的教学思路与传统的语法翻译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为大学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其次, 全国每年都会举行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四、六级考试, 并且之后逐步推行口语考试, 这就表明我国针对英语的教学积极的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学生普遍的弱项即听力和口语也随着考试难度的加大不断提高。在教学方面, 许多教师在授课中更加注重了英语讲解, 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三、体验式口译课程的开设

1. 体验式教学的三个阶段。

体验式教学要求学习者用身心去体验, 才能获得切身感受,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有益于培养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计情境,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情境的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前搜索、查阅课程相关资料, 并能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 精心设计出可行并且适合学生的课堂体验情境, 使口译教学的课堂体验化、互动化、情景化。第二阶段是情境体验, 这是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拥有的语言材料和所处的文化场景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有效联系起来, 能够在体验情境中找到熟悉、共鸣或震撼的感觉, 进而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第三阶段是实际运用,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在口译的训练过程中, 在体验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逐渐树立学习口译的信心。

2. 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 体验式教学的主要优势, 通过情境体验和实际应用, 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学习内容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而不是仅仅会学习语言而不会应用。这种教学法能很好的体现出口译教学的原则, 更能反映当代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由老师让学变成自己想学。

目前, 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 在口译方面能够做得很好的人员并不多。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多学科背景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因此, 培养多背景的非英语专业口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体验式教学则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 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进而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在不断扩大, 社会也不断加大对口译译员的需求, 造成了具有专业口译水平人才的严重匮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拥有多学科背景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 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越来越高的英语听说译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学科背景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非英语专业引入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体验式口译教学的开设, 希望能够唤起口译教学研究者更加关注这一方面, 进而能够推动多学科背景口译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体验式,多学科背景,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5) .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篇11

关键词:地理教学 多学科 渗透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的出台,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地理学科在“综合”科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多学科渗透的状况,并着眼于从三个方面论述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教学,希望能对高师地理系学生及中学师生有所帮助。

二、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

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之容易成为无论采用哪一种综合形式考试试题的题眼。地理中的自然部分易于与理科综合,人文部分则便于与文科综合,而大综合就更利于地理学科发挥优势。如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现象与问题,可以使政、史地3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与治理保护,可以使理、化、生、地各科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区域为单位的事物与现象的剖析,则使文理科的融合和渗透变得更加便利。在1998年和1999年教育部对部分省、市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知识的分数比重占全卷总分的一半以上。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多学科渗透。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既可以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注重各自然要素和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不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途径和方法。尤其要强调对各类要素和自然系统的保护措施,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时,可恰当地引入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并向学生讲解几种缓解的办法。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渗透。此外,地理上涉及的岩石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等知识,与生物、化学有着较广泛的联系,在讲解这些知识时要巧妙进行多学科渗透。

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应从区域环境条件,环境问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规划等新的角度重新组织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同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正确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人地关系、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特别要注意那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的评价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条件,提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构想,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学生综合运用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也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国防知识,如在学习“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一些海域存在着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在南海,有一条历史形成的断续的传统海疆线。在岛屿归属上,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比如南沙群岛屿已被一些国家大量侵占。由此,可使学生感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此外,地理上涉及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领土,领海的争端,民族的矛盾,宗教的冲突,甚至国家的分裂等重大问题,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都是分不开的,如科索沃问题等。

对于人文地理中的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和城市等知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例如,讲工业布局时,要让学生认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合理的工业布局应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体现。而只顾眼前的,或只看到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效益,不作长远和整体考虑的经济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地。这样多学科知识放在一起讲,会改变以往上课单一的形象。

2、抓住重大节日,不断渗透多科知识

⑴运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

时事热点信息时效性强,学生感兴趣,也是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的“切入点”。如2000年浙苏吉文科综合测题涉及到中国加入WTO、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回归等。因此,利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又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其近期目的在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东西差距。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安全。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时事热点,巧妙渗透知识。

⑵抓住“地理节”,渗透各科知识

如在“3.12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6.25土地日”中,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学生喜欢,而且也更容易使知识得到渗透。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寒暑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3、运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多学科知识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这些活动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的体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进行多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

⑴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注重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入开放的现实生活,从接受知识走向探究问题,从分科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综合的应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看,它得适合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是地理老师始料未及的,而学生在活动中所释放出的巨大潜能更是让教师惊叹,活动中收到许多好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性学生中学生是主体,但它的开展需要地理教师的指导。因此,高师地理系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敢于挑重担。

⑵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兴趣小组

多学科教学模式 篇12

(一)

进入20世纪以后, 伴随着美国大众报刊的空前繁荣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相继问世和运营, 以其发展和社会影响力为对象的传播学也开始产生。逐渐地, “带着不同学术背景、抱有不同课题关心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传播问题” (1) , 总的看, 传播学得益于当时一系列学科的发展和支持, 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如果说, 这些还仅属于行为科学的话, 那么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统计学等构成的“信息科学群”, 则是奠定传播学理论基础的另一个基础学科群。 (2)

施拉姆确立的“四大奠基人”, 是有关传播学产生过程的公认学说之一, 从这些奠基者的学科背景来看, 也可以发现传播学的多学科性质。其中的拉斯韦尔来自于政治学领域, 其早期的研究多涉及战争及政治宣传, 他由此出发, 为“传播—宣传”确立了一个“五W”直线模式,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以传播效果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第二位奠基人卢因原是柏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 因为在欧洲受到希特勒反犹主义活动迫害而流亡到美国, 他研究的领域主要是群体心理, 他由此出发, 关注二战时期美国民众的群体传播现象, 并由此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这个概念后被引入到新闻传播过程考察之中, 成为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的概念。

而霍夫兰则是耶鲁大学杰出的实验心理学家。在美国参加二战以后, 他以控制实验的方法, 研究战争动员宣传片对美军参战士兵的传播效果问题, 进而为传播学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甚至开拓了美国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拉扎斯菲尔德的学术背景则是数学, 这位上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的犹太人加盟哥伦比亚大学, 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 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 研究广播等媒体的受众情况及效果。他与著名的社会学家默顿等人合作, 在伊里调查中提出了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等概念, 形成了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新学说。

四大奠基人的传播研究及其丰硕成果, 标志着传播学在美国的产生。他们确定了以效果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开创了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播学应用, 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学科的尊重。当然也使传播学具有了多学科交叉的特征, 传播学理论正是来源于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于弗洛伊德的富有争议的理论。

到了20世纪60年代, 批判学派在欧洲的产生, 不仅使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得到重要开拓, 而且也丰富了理论研究的面向, 进一步突出了传播学的多学科性质。批判的传播学的研究, 最早也发端于美国的传播实践。同拉扎斯菲尔德一样流亡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领袖阿多诺等人, 在30年代就对拉氏等美国式经验性传播研究十分怀疑, 他们自己则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批判理论, 从人道主义关心出发, 对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进行整体性批判, 开启了大众文化批判的传统。

到了二战以后, 尤其是60年代起, 英国学者将批判性的传播研究进一步推向了深入和繁荣。一方面, 他们继承了马克思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欧洲社会科学研究的当代成果, 如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学科理论。批判理论使传播学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此后的传播学,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兼具, 既看树木又要看到森林;行政研究与批判研究争锋, 既服务现实又指出了超越的维度。当然, 这些重大发展、完善和普及推广, 也使传播学的多学科性质达到了新的水平。

传播学的多学科性质, 甚至使其自身的制度化和合法性面临质疑, 比如许多学者都认为, 传播学不是一门学科, 而仅仅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由是传播学太多元了, 但又缺乏一以贯之的主线。

(二)

传播学自身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而传播学关注的范围又非常宽泛, 如新闻传播、政治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等, 这种从学科基础到学科对象的“双重多元”性质, 使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本科阶段的传播学理论教学面对很大困难和挑战。

首先, 是学生的认识不足, 对理论课的学习探讨缺乏准备。新闻院系的定位一般是应用性学科, 学生报考乃至进入大学后, 都以增加实战技能、为将来从事新闻实践做准备, 因此心理上对应用性的采、写、编、播、摄、录、评等方面的应用性课程高度重视, 对与此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充满激情, 而对传播学理论等理论课程则认识不够, 对各类传播现象的研究, 则往往被视为畏途, 或认为与己无关, 从而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其次, 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 难以接受和理解多学科资源构建的传播学理论。新闻院系的本科课程大多属于应用类和实践操作类的, 构成传播学基础学科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都没有学习和涉猎。这就使学生对一些具体的理论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 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特别是批判学派的传播学理论, 对本科学生而言难度更大。约翰·费斯克在自己的著作中, 将传播学分为过程学派与符号学派 (3) , 大致对应于以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划分。而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不仅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习创见, 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学科之一,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

第三, 难以把握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全部面目。现有的本科传播学教材, 重点是经验学派的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与学习。这些研究是具体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研究, 方法则主要是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等, 量化特点明显, 与大学生比较接轨, 比较而言是易于学习的。而批判的研究, 则没有充分的篇幅和介绍, 这就使学生可能对传播学的认识不够全面, 缺乏对传播现象的批判超越维度的养成。

最后, 理论与现实的对接不足。一是现有传播学理论主要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传播实践, 是外国学者研究的成果介绍, 这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隔膜, 产生了距离感。二是传播实践和传播技术发展太快, 使传播学理论与现实也有一些距离, 让学生感到陌生和疏离。比如, 由于自媒体、移动上网媒体的普及, 以及新媒体内容的私人化、娱乐化, 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减少。这就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 理论与现实分离的局面。

与此相关的是, 在国内高校新闻院系中, 传播学专业多年来一直是到研究生阶段才设立的专业, 本科阶段一般是不开设的。其中原因之一, 也是传播学研究理论性强、对基础和研究能力要求较高。近年来, 传播学专业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已经制度化了, 但其内容定位则主要是公共舆情调查和受众调查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主要的并不是学理化和研究性的教育。

(三)

传播学理论具有多学科性质, 使该门课程的教学面对较多的困难与挑战。教学中, 教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并正视困难, 引导学生重视理论课的学习, 同时积极不断地寻找克服这些困难、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

第一, 围绕教材, 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外围延伸, 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理解的材料。笔者讲授传播学理论课程, 使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 作者是郭庆光教授。近年来, 笔者在授课期间, 组织学生对该教材的注释进行开掘与延伸的整理, 每讲完一章, 即将注释的整理工作布置给若干学生。两周以后, 再将学生的整理进行验收, 然后以电子版形式分发给全体学生, 供大家复习和消化该章的知识和理论, 待一轮课讲下来, 全书所有注释都进行了整理。对外文资料还要关注和提供其中译本情况。这些注释涉及的文献材料来自于多个学科, 通过熟悉这些材料, 能对相应的学科、成果有所了解, 尤其是有助于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传播学理论和观点, 不仅能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指导。因此成为学生学习和深化的重要辅助材料。

第二, 注意了解学生的知识地图, 在传播学理论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 去打通新知识, 掌握新理论。在这一方面, 笔者首先了解把握学生的历史知识情况。传播学理论涉及到印刷术产生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知识, 尤其是二十世纪初以来, 传播学在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中的产生和变革情况, 更要求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中学时代的历史学习, 也可以结合学生大学期间的现代史与中国革命史学习, 来形成理解传播学理论的路径。

其次就是结合学生的新闻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的学习, 来进一步理解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传播学理论的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 此时学生已经有了新闻学的基础, 应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积累, 使其成为理解传播学的进身之阶。

此外, 要利用学生思政课中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观, 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角度, 特别是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和批判学派的理论时, 要动用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打通其知识体系。

第三, 采用多种方法,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资源, 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延伸学习。一是为学好这一门课程, 结合注释整理和教师提供的书目资料开展自学阅读。二是指导感兴趣的同学修读与传播学理论相关的课程, 包括跨院系的选修课程。三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包括音视频资源进行学习和知识拓展。四是教师通过学校的网络共享教学平台, 将传播学方面的新成果、观点和热点及时发布给同学, 激发大家关注实践和学习理论乃至研究传播现象的兴趣。

摘要:传播学理论课程具有“双重多样性”, 即多学科的理论来源和多领域的现实关切。甚至一些研究者认为, 传播学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科, 而仅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这就给高校本科阶段的传播学理论教学带来了困难, 因为学生并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 尤其是作为批判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知识。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 积极进行延伸阅读, 同时教师要理清学生的知识地图, 尽量寻找新知识与学生现有知识的结合点, 引导他们从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推进。

关键词:传播学,多学科性,教学,延伸阅读

注释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页。

2 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28页。

上一篇:钢渣混凝土下一篇:消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