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教学法

2024-07-20

音乐学科教学法(共12篇)

音乐学科教学法 篇1

高中音乐教学侧重于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获取更多的审美信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由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其判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也日臻完善,对审美需求日益增强,是进行智育美育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适时加以引导,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我谈一些音乐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音乐教学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渗透,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能课,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因此,绝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课是技能技巧课,教学的目标往往只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改变这种情况。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注重对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主要内容作必要介绍。在欣赏时,让学生从其储备的知识体系中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对作品试作分析。因为学生的知识有零散、片面、无序的特点,综合运用到作品鉴赏中还有困难,所以教师进行指导时,要根据不同作品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思绪引向作品内涵。有些作品和历史知识相关,比如,人教版第二十七课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教学,教师可首先结合“楚汉相争”的历史知识来使学生全面地熟悉了解乐曲背景,然后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相关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这一叙事性结构的乐曲。有些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学性,比如,人教版第一课歌剧《白毛女》的教学,如果在课前引导学生回顾原课文(初中语文教材),或由教师讲述原课文,将有助于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握音乐材料铺展的主要线索,激发联想,从情感体验的渠道,去感受音乐美的内涵。有些作品牵涉到日常生活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回味自己的生活,使之与作品中意象情感结合,形成共鸣,“乐”在其中。比如,歌曲《红蜻蜓》,教师先带着学生回忆各自的童年,让他们讲述童年趣事,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激情油然而生,而后歌唱时,体会就比较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已知的知识与音乐作品相结合,促进学生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会增加教学实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运用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通过音乐,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几十年来,音乐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把学生作为一种灌输知识的容器,即使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由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情绪中,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因此,音乐课要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主体性作用。为此,我专门开展一项活动,并称为“每课一唱”,即在上课前提出一般性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歌曲,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教学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媒体,如电脑、VCD、录音机等,通过播放先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研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教师不要过早地作哪怕是简单分析,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检验、思索、表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满足其自我构建与表现的需要,以积累知识,形成能力。

三、音乐教学要从重视结果教学转化为重视学生表现,创设意境,加深学生理解,多锻炼学生过程的能力教学。

传统教学中,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常常是听歌曲会不会唱,知识掌握了没有,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课变成了教学成果课或成绩展览课。这样,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入其彀中,以追求教学最终结果为最大目标。长此以往,忽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动态过程,教师虽天花乱坠,学生却不须用脑,只待最后结论即可,思维停止不动,能力怎样提高?所以我认为,由于音乐教学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我尝试情境式教学。每次适时适度地进行情境式教学,效果都极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后,挑选几位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作化妆表演:十二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在胸前套着纤绳,吃力地拖着一条有高高桅杆的船,负重前行,沙滩上留下了他们串串足印与沉重的歌声……学生边演边唱,非常投入,对歌曲理解更深。再如,欣赏《扎红头绳》后,我同样选出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边唱边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表演的内涵,十分动情。又如,欣赏西方器乐作品时,我选与之相关的碟片播放,音乐画面结合,使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相交融,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适应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加强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展学习时空,进行知识迁移,使相对“死”的基本知识尽快转变成“活”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运用好课堂,这是每门学科都不能忽视的原则。音乐的教学也不能违背这一原则。但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又不仅仅在课堂。因为课堂总是狭隘的,受限制的,不丰富的。而且,教学的最后目的并不停留于课堂,而是指向课后,指向将来的社会生活的实践。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善于走出课堂,让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使知识活起来,使学生有用起来。课内课外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职业中学的音乐教学尤能得益于此。学生基本上来自乡村,在乡村的学校,音乐教育多流于形式,甚至形式都不全,或简直就没有。我曾经作过调查,学生当中三分之一以上没上过音乐课,其他人也停留在非音乐教师偶尔教唱一首歌曲的状态,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在乡镇中心初中上学的人有专职音乐教师上音乐课,但也上不全,往往被其他统考升学的所谓“主科”挤占了,他们除了认得DO、RE、MI之外,对音乐方面的知识几乎什么也不知道。近两年来,由于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这种不良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很不够。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一种缺憾。在这种基础上进行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明显是有很不利的因素,而且课堂的确也是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抓紧抓实抓活课堂教学之外,我积极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把部分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每周进行三到四次的活动,对他们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基础训练,再提醒他们把所学知识传给其他同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除了平时的兴趣小组训练外,我还利用节假日多搞一些文娱活动,如歌咏比赛、文艺晚会、艺术节晚会等,这样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彩多姿,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音乐修养,又切合了职中学生学习的特点,为职校培养合格毕业生增添一份力量,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总之,把握时代特点,适应新的育人需求,针对新的教学对象,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我作为音乐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音乐学科教学法 篇2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牐牰杂谝荒昙堆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对一年级学生音乐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末,进行自己表演,只要和音乐有关,可以随意表演。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学生轮流表演,基本上要求每个同学都上台表演,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和上节课同学表演得一样,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不知所以然的动作。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学音乐教学多学科融合路径探析 篇3

白居易的《琵琶行》以“急雨”比乐声的繁密,以“私语”比其幽细,以“莺语”“泉流”喻其婉转入微,以“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其声清脆错杂,更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声激越。于是,在这里音响和画面完美结合,音乐激起形象(运动画面)的联想,真是美妙绝伦之作。所以,一首好听的歌,一首优美的曲子,必然能唤起想象。听觉能在人脑中产生画面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这才是音乐艺术的审美真谛。于是,在教学中,我感悟到:乐和画是密不可分的,美妙的音乐可以产生生动的画,反之亦然。所以才有“雕塑是凝固的音乐”之说。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将音乐和美术的审美特性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育的新途径。

在讲解枯燥的乐理知识时,如果能和美术作品相联系,将别有一番情趣。例如:在讲解乐理知识“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必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在讲解“自然大调”过程中,请美术老师画出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让学生去感受,这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好像是音乐中的“自然大调”——没有色彩上的区别。而讲到音乐中的“和声大调时”再请美术老师在原有的画上,在第六个橘子下方画上阴影,好比在1、2、3、4、5、6、7的第六音上降低了半个音,形成了新的音阶。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地理解“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区别,是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在第六个音上降低半个音,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变化和美的升华。而美术作品也在本来单一的画面上形成了新的色彩和生命力,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不正是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吗?

通过以上的教改实验,我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艺术陶冶至关重要。过去,机械地将各学科分离独立,以为自成系统,但实际上却犯了致命的错误。事物是相通的,世界是综合的,而表现世界、认识世界必然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体美”“数理化”“文史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这种看似随意自然的说法,正是反映了各学科之间相通的本质。

学科综合本身就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的回归。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意义在于“综合”的理念有利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的审美表现手法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各艺术门类本来源于一家,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与此同时,这种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高度和谐,巧妙地运用各种暗示,如: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美的语言动作、高雅的气质、丰富的表情、美的教学环境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理性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鼓舞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师生教学情感产生共鸣,实现师生思维同步,进而与所学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改中,我大胆尝试了音乐和美术的结合,遵循了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虽然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我想教改本身的目的就是让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体系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来繁荣教育,这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来努力完成,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形式、新手段,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

编校:郑明扬

浅议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 篇4

一、科学地拟定教学目标

首先, 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合学生水平的三维目标。音乐课中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以一年级教材《小雨沙沙》为例:歌曲具有活泼的童话色彩, 生动地表现了春天里在春雨的滋润下, 种子发芽的生机勃勃的景象。非常符合一年级的小同学活泼好动, 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特点。所以,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将知识技能目标定为“通过歌唱、律动等形式, 生动表现春天种子发芽、大地变绿的景象”;过程方法目标定为“以‘听、想、动’结合的方式, 利用律动、绘画、表达、歌唱等实践体验, 表现细雨的沙沙、屋檐的雨滴声等各种下雨时的情景”。情感态度目标定为“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所听、所想、所感用语言或动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能细心地观察事物, 热爱大自然”。

其次,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备课时最好做到时间的预算, 导入大概需多长时间, 重难点预计要用多少时间, 预设好课堂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什么、示范什么、可能发生什么, 如何解决等等, 环环相扣, 做到层层推进, 使课堂的教学时间有效利用。

二、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如在人教版第四册《有个洋娃娃》一课中, 教师在处理歌曲环节中, 让学生表演歌词“哎呀, 哎呀, 价钱太贵了”。同学们积极的分组讨论, 大胆的上台表演, 参与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也推向了高潮。这一环节不仅完成可歌曲处理这一目标, 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教学环节。由于音乐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较多, 针对不同班级学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 音乐教师应具备灵活调整教学环节的良好素质。如在不同的几个班上人教版第四册《美丽的朝霞》一课时, 教师就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做了不同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的较强的班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较慢的班级则采取了“三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的游戏激励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 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从教学目标入手, 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设计人教版第二册《十个小印第安》这课时, 教师以“十个小朋友”的游戏方式引入后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带着学生“来到印第安部落”, 接着课件中出现一所印第安房子, 通过寻找“开门暗语”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 最终达到学习歌曲的目标。整堂课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玩的不亦乐乎、学的更是轻松惬意。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和发展: (1) 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插图、观察荧屏自主深入课堂学习。 (2) 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欣赏音乐后说感受、给音乐取名, 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3) 有效组织, 高效参与,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歌曲创作、节奏创作、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 音乐游戏中, 唱游表演, 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 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 都有差异, 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 有的则舞蹈好些, 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 随时随地发现, 挖掘他们的优点, 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那么有时侯, 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 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 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

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 篇5

一、教学准备

1、制订教学计划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段教学目标、本学段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标准,熟悉所任年级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学期、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②学生学习音乐的习惯、兴趣、方法和心理 ③优秀生、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及所采取的措施(2)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①认真学习本学期教材内容,确立本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各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③列出本册教材各单元的重、难点(3)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以音乐教学的五种基本原则(音乐本位、协同融合、创造发展、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原则)为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进度

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音乐实践和检测等时间安排。

2、备课

音乐教师备课,应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实践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题,用“合格教育”的目标治教,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施教,用“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从教,让音乐属于每个学生。

(1)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和参考书,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情况。

(2)挖掘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意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从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音乐体验,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音乐教学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运用各种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

(5)上课前必须检查各种教学用具,如:键盘乐器、各种媒体、教学光盘、磁带及相关音乐资料等

(6)板书设计和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7)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二、上课

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音乐审美活动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3.课前必须熟悉教案,作好充分准备,课堂上严防出现知识性错误。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对教具运用自如,运用多媒体应讲究效率和效果。

5.课前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穿着美丽大方整洁,提前到达教室等待学生。6.教案确定后,要严格按照教案内容上课,课后按教学目标检查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成败优劣和提出改进措施,写好教学反思,反思字数不限。

7.歌唱教学:

(1)要体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原则,要有愉悦性。

(2)教师的范唱、伴奏、动作示范要讲究声情并茂,学生的歌声、动作、行为要讲究美感。

(3)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提倡“高位置的轻柔的歌唱”,注意对变声期的嗓音的保护。

(4)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8.器乐教学

(1)按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器乐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2)以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为主。如:竖笛、电子琴、口琴及口风琴等。(3)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9.欣赏教学

(1)欣赏教学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

(2)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3)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10.注重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模拟生活情境、设置比较情境、利用语言、光线、美术、实物、音源等来创造情境。

(2)重视体验

①重视体验的独立性 ②重视体验的过程性(3)强调探究

①探究性学习的设计环节 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 ③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4)关注合作

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 ②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③提倡教师间的合作(5)加强综合

加强以音乐为主体的学科综合。

三、学法指导和习惯养成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1)准备好课本、乐器等上课工具。(2)指导学生收集、了解相关音乐资料。2.课堂学习

营造艺术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互相评价。3.课后练习:

鼓励学生课外欣赏一些好歌名曲,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追求高雅情趣的习惯。

四、课外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与音乐课相比,内容更丰富,天地更广阔,而且更多地涉及到艺术审美的个性与特长。加之形式多样富有活力,所以历来是深受学生喜欢与欢迎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课外活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合唱队、口琴队、笛鼓队、打击乐队、军乐队、舞蹈队、艺术团等。

2.有计划地开展“大合唱”、“歌咏比赛”、“学生音乐会”、“音乐欣赏会”、“音乐墙报”、“校园集体舞活动”及各种音乐知识讲座等活动。

3.各项活动应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为目的,各个活动小组均应有专业人员负责辅导、排练。

五、教学评价

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评价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2)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3)课程管理和课程发展:学校领导重视音乐教育,学校艺术氛围浓厚,开足开齐音乐课、配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教学设施配套齐全、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2.评价方法

(1)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采用定性评价和量化测评。

学生音乐课成绩评定,除了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外,还应结合评语一并给予评定。3.考核项目

(1)考核内容分两大块:考试和考查

平时考查:根据学生上音乐课的态度、表现以及音乐的素质来评定等级。(2)学期考核:面试和笔试

音乐学科教学法 篇6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艺术学科 音乐欣赏 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前言

高中音乐是提高高中学生艺术的重要课程,所以需要逐步确立一个非常正确的人生观、道德和价值观,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历史、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戏剧和影视等多个学科,这样会使音乐欣赏变得更加地生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音乐艺术与文学学科的紧密联系

笔者认为,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音乐与文学、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和自然风俗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地学习,这种综合运用价值对于音乐学科来说非常重要,而且淡化了学科的边缘,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赋予了音乐课的内容。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就说过“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与诗的关系非常密切,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根椐文学作品的创作音乐是数不胜数。比如《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重要体现,但是能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能够得到不断地升华,所以这些作品的欣赏课件,如果没有它们对原文学作品的升华,那么就很难发挥音乐的艺术性。

二、音乐与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整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所以如欧洲的音乐的发展就是分为古典音乐、民族乐派和浪漫主义时期等,所以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把历史知识全部贯穿到音乐欣赏当中,要想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那么就需要掌握音乐知识。

三、音乐与政治方面的整合

音乐作品文学艺术作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现象,《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亿万人民起来保卫家园,《延安颂》也同时号召了年轻人投身到革命的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放全国人民的大斗争过程中,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是为当时的政治进行服务,所以需要打上深深的烙印,比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乐曲以抗日时期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作为民族的象征,从而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气概和中国人民英勇的精神,这部作品在文革时期,不免打上政治方面的烙印,所以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需要加上《东方红》的曲调当中,这样可以加上《东方红》的曲调,所以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

四、音乐与美术方面的整合

随着音乐的教学变革,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课程内容,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学科的知识范围的现状,将高中音乐的培养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音乐创作活动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当中的横向学科的紧密联系,以美术为例,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在文学和美术方面的创造性结果,从而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音乐与美术是一个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当作是凝固的美术画面,我们通常把美术当作是“流动当中的音乐”,在音乐的欣赏课中,需要加一些关于美术的作品,这样可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充分理解,所以以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当中,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现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同时在欣赏当这个世界著名的艺术画,学生也能够通过音乐、油画,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音乐作品。

五、音乐与舞蹈的整合

我们知道音乐和舞蹈就是亲密无间的姐妹艺术,所以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体验感,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性,舞蹈动作的节奏也是需要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同,这样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进行展现,同时通过舞蹈的动作,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从而推动学生音乐的表现能力。

结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经常需要与其他学科,比如语文、舞蹈、地理和历史等综合在一起,所以把《音乐课程标准》理念,提倡学科间的综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把音乐与其他相关的学科综合在一起,不仅需要不断地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这样对于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音乐方面的视野,可以锻炼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学当中的素质,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课能够更加地生动。

[参考文献]

[1]王丹.论音乐课堂中主题动作的选择[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陈鸿,周云飞音乐课堂文化样本——当代舞蹈文化生存启示[J].舞蹈,2012(11).

[3]苏洁.“音乐不是给人去看懂的,是让人去感受的”——林怀民与云门舞集[J].中国新闻周刊, 2012(39).

[4]邬立蓉,陈刚.试论音乐创作艺术[J].大观周刊,2012(12).

[5]吴宏兰.微格教学手段在舞蹈创编课程中的运用[J].舞蹈,2012(11).

[6]殷晓莉.音乐创编之我见[J].剧影月报,2011(03).

[7]张慧峰.浅谈音乐编排的基本技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2(09).

浅议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 篇7

一、实施小学音乐和美术综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音乐和美术之间的综合离不开二者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音乐和美术与其他学科间也同样如此。这种综合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式方面的综合, 而是内在的动机价值和教学效果价值一致的综合。其价值在两个方面, 一是二者审美教育的价值, 二是二者人文学科的价值。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 就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 那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天性, 结合教学实际因材施教, 以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此理解的基础上, 我认为过早给小学生划分学科, 并以贯穿知识和技术为主线索的教学模式, 是不科学的, 因为无论从小学生的身心方面还是从生理角度来看, 这样做都忽略了综合性特点。相反, 如果我们采取综合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这样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天性与特点, 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内在学习动机, 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 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

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的都不尽相同,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类学科,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情感, 增强学生审美感受。这些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不是外界可以直接附加的, 而是一个自身不断内化与感受的过程,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施音乐与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 打破学科界限,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这样带给学生的是多方面的感受, 更加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的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学科的专业技能, 而新课改后的教学是以综合教学为主, 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二者的有机渗透与完美结合, 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 这样自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更加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开阔、见闻的增长, 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让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在小学的音乐和美术教学课堂上, 教学内容大都是基础性的, 综合的教学的改革, 就会让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在这样的教学的模式下, 更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审美价值的交汇和人文内涵的交融。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以综合的眼光来审视音乐与美术学科, 自然也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式, 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

二、实施小学音乐和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关注学生心理, 体现趣味性

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其技能, 注定是枯燥无味的, 而且还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以音乐课上歌唱教学为例, 想学会唱歌要先学会识谱, 之后就是要记忆歌词、练习, 不断重复练习。如何能够让我们的课堂训练取得更高的实效, 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造合适的情景,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者设计的活动中来。这个活动的关键因素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趣味性特点。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以具体的形象思维教育为主。在现实的教学中, 音乐和美术的课堂中可以互相借鉴穿插各自的有利于教学的因素, 这样会让音乐和美术的授课效率大大提高。以《飞来的花瓣》的欣赏教学为例, 让学生感受美妙音乐中的情感,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提耳聆听的同时手也动起来, 用手中的画笔把音乐的画面呈现出来, 边学习音乐, 边制作花瓣一样的信件或明信片, 表达对教师的无比热爱、真挚谢意。反之, 在美术的绘画课教学课程上, 我们播放相应的音乐作为环境音乐, 也可以把五线谱充分利用到五彩缤纷的绘画中。

(二)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加强体验性

体验式的教学是当前最为广泛接受的教学方式, 却很少把它作为一种常规的普遍式教学形态提出来。从音乐和美术课程的教学本质来说, 二者都是一种体验性较强的学科。因为其体验的直觉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运用动画结合音乐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在音乐和美术的艺术教学课上, 应该注重音乐和美术的互相融合, 提高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动画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小企鹅》一课,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动物世界》中小企鹅的影视片断, 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更能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造成的刺激,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小企鹅、冰川、风雪奇景。这样利于学生的记忆, 更能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而直观的表象。如此这般,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不仅收获了体验美和感受美的享受, 还提高了动手创造能力。

第二,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体验。体验是多方面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对音乐的感受以图形、图表、图画、线条、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收获美的享受、表达美、创造美。也可以在特定的音乐背景下展开美术学习与创作, 用音乐形式来辅助美术表达, 用美术形式来增强音乐体验。这样可以带给学生全方位的直观感受, 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更加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议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 篇8

一、小学音乐、美术综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术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但这种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凑合, 而应该是动机与效果一致的价值综合。其价值不仅体现了这两门学科审美教育的价值, 而且也体现了音乐、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几者的有机融合, 使音乐、美术学科更具有育人的强大动力。

1、培养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对于小学生而言, 活泼好动是天性,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据此特点因势利导, 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我认为, 过份强调“分科”, 并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线进行传授, 忽略了综合性特点, 无论从儿童心理还是生理角度来看都是不科学的。相反, 以学科综合为抓手, 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 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增强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如果说小学其它普通文化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社会、自然界的认识问题的话, 那么美术、音乐学科的使命则在于引发学生体验审美情感, 而人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不可以由教师来传授的。只有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 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因此, 学科综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3、拓宽知识面, 开阔文化视野,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综合教学改变了以学科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一大特点就是, 将音乐、美术学科置于大文化背景下来教学, 扩大了学科教学的信息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4、培养辩证思维方式, 养成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音乐、美术的学习, 就其内容而言是基础性的。综合教学促使学科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丰富的人文内涵交融中, 很多哲学的思想显现了出来, 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蕴含其中, 因此, 综合教学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养成了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的策略

(一) 关注学生心理, 体现趣味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但必然是持久的。就如唱歌为主的课堂教学, 从识谱至学唱歌词, 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为了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我们必须设法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创设情境, 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特征的、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非常关键。以往的音乐课很多老师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 学生学习枯燥无味。而小学生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 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教学《飞来的花瓣》时,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的同时, 启发学生制作花瓣一样的信件或明信片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真挚谢意, 孩子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 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 一时间, 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 美术课、朗诵课等。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 度过了愉快的时刻, 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 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又例如:在绘画艺术中, 我们用色彩描绘五彩斑斓的视觉画面。在音乐中, 我通过有趣的色彩游戏让学生领略音乐色彩的艺术魅力, 变单调的乐理知识为有趣的活动。在教学认识音符时, 我制作了彩色音条:do用 (红色) re用 (橘色) mi用 (黄色) fa用 (淡绿色) sol用 (蓝色) la用 (紫色) si用 (紫红色) , 利用这些不同高低、颜色的色块, 注上唱名组成卡片, 进行听辨音高的活动, 在视听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听觉, 感受不同音色。

(二)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加强体验性

体验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接收, 但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提出, 似乎不多。从艺术的本质来说, 音乐、美术学科应是一种体验性学科。由于体验的直觉性特点, 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 教师教学设计注重音乐、美术元素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性。运用动画或图画导入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唱歌曲《小企鹅》时, 播放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小企鹅的片断, 给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 沉浸在南极的小企鹅顶风雪、踏冰川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动画中不仅仅体验美、感受美, 还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达到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之目的。 (2)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把感受用图形、符号、线条、色彩、文字等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美术课中已学过线条一课, 在教学音乐欣赏课时, 我让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 结果欣喜地发现学生在听到《百鸟朝凤》中交替出现不同乐器的音乐时画出了平行而交替出现的波浪线, 从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清楚、迅速地掌握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 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 强调资源开发和艺术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 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

由于小学的音乐、美术课时不多,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融合教学法的实施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以及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播放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 优美的歌曲配上美妙生动的画面, 或者声情并茂的诗歌、散文一定能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学校的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也是艺术融合教育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在校园里布置一些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 让学生动手、动脑排几个小小的节目, 给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 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锻炼学生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技巧 篇9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聆听《春天来了》,学生可以感受歌曲活泼流畅的旋律,体验和小鸟一起歌唱春天的快乐情绪,尽情表达送走冬天迎来春天的喜悦之情。同学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春天的美丽景色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一时间,音乐课就成了欣赏课、美术课等。最后全班轻轻地哼唱起这首旋律,充分表现对春天的热爱,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音乐与历史的结合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音乐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传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在教学中,经常把历史知识贯穿于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各不相同,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这样,我的音乐课成了学生喜欢的综合课,更有效地把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四、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音乐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如在教学二年级所学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查找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和草原人的好客,感受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及草原骑士组成的美丽画面。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我制作的课件的最后是很多牧民骑着骏马在茫茫草原上比赛。最后我还进行了拓展练习,让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去完善。拓展练习中,学生回忆还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会跳哪个民族的舞蹈,会画草原的哪些美景,并进行了演示。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学唱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得非常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我们现在所学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好的理念。比如角色方面的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地参与。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学科教学法 篇10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而高中生是思想和性格形成和发展初期,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教学手段都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资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途径,有的放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培养与塑造。

一、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它记载并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化,赞美并谱写了社会进步的辉煌篇章。与此同时,音乐还丰富着人类的情感,愉悦着人类的身心,挖掘人类的思维,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

高中音乐必修课《音乐与生活》章节包涵《生命之歌》、《情感之声》、《生活之音》、《自然之韵》,接下来对该章节的内容提出教学的目标与建议。

二、《生命之歌》蕴含价值观的教学思考

(一)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领会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亲情、理解父母,珍惜和善待亲人,形成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自身做起。

2.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作为地球公民应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积极健康的的生活态度,

3.欣赏芭蕾舞剧片段《鱼美人的婚礼》,学会真诚友善,明辨是非;第六交响曲《悲怆》教学中,蕴含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主题。

(二)教学建议

1.从舒伯特《摇篮曲》导入,分析音乐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引申到亲情-母爱;引导学生体会妈妈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以及对骨肉相连亲情的情感教育;从京族歌曲《摈榔树下摇网床》鉴赏中,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2.师生探讨:从生命诞生开始到生命成熟直到生命终结的三个过程,作曲家运用音乐带给我们的三种感受,告诫我们什么?让学生领悟:热爱生活,树立积极健康的的生活态度;3.拓展:播放 《地球之歌》让学生看视频感悟生命不仅是人类所有,大自然也同样拥有,让我们珍惜生命,爱护自然。

三、《情感之声》

(一)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从母亲身上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团结友爱,能够与人为善。

3.熟悉并能唱出《欢乐颂》、《沃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建议

1.学习艺术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体会亲情;2.通过拓展环节:播放《感恩的心》,让学生看视频学唱并做手语,感悟母爱的伟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恩社会学校父母,懂得珍惜生命;3.聆听、分析、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4.导入观看视频《精忠报国》,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给人的奋发向上的感觉,表达了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5.分析《沃尔塔瓦河》《欢乐颂》两个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意境、表现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全人类团结像兄弟大爱的思考和教育。

四、《生活之音》

(一)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

用心灵感受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共鸣,学习用音乐讴歌劳动与生活,善于珍惜生活从而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水孕育了生命,认识到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对生命、对自然的价值体现。学习水的无私奉献、包容的美德,树立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建议

1.导入视频《破铜烂铁敲起来》,分析“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从生活中的《钟》《盖邮戳的音乐》《打字机》《蚊子之舞》 等音乐及音乐形象切入,去感悟,去发现,身边处处有音乐,把握音乐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的密切关系。并在其中享受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2.理解生活对形成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力。对于生活点点滴滴的体验与总结,生活是价值观的体验基础。3.在 《永恒的水》教学中,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水的资源,并感悟水是无形的,无私奉献,人要能理解水的特点, 模仿水的包容性与可塑性。

五、《自然之韵》

(一)核心价值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的鉴赏,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和自身规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提高审美标准。

2.能感悟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自然界的声音最原始也最具有生命力,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不同声响, 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保护自然。

(二)教学建议

1.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鉴赏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即“感知-体验-联想-审美”;《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教学中,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体会作曲家思念家乡、赞美家乡、抒发心中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再次领略音乐模仿大自然声响的惊人能力,并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美妙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结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各学科、各环节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且刻不容缓。以上只是高中音乐必修课第一单元的分析与思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音乐教师来共同参与本学科的核心价值的教学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具体,真正做到音乐教学的“教书育人”。

摘要:在高中音乐学科中,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内容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教学捷径,成果才能立竿见影。本文通过文献法,对高中音乐教学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中的内容,从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音乐学科教学法 篇11

在课程改革纲要里,新课程的三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音乐课程标准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顺序排列。它说明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首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性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必要性,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首要性

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当学生学习了诸如力度、速度、节奏、情绪情感等,然而在唱歌的时候从头至尾一个力度;当学生演唱不同风格与不同情感的歌,都是一样的艺术处理,那学习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学生来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音乐教学中,许多好的音乐作品总是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让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而作者也正是运用歌词、音符、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等度的变化传情达意。教师在教与学实践当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就得有真切的感情和理智的思考,并且积极有效地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与学的实践当中,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师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离开了情感,那样就是一堆毫无生气的符号而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性

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尚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即体验的方式。原则上。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是不能依靠讲授的,因为讲授的方式完全与学习者自身的体验相悖,是以他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以施教者的体验代替学习者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于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由于音乐教育多为体现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目标往往蕴含在学习过程中,过程即目的。从教学方法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

首先,要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必须学习必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其次,要创造和理解音乐;应掌握必须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有了更广的内容,它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等。

音乐新课程标准第一个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也有很多人提出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相对与以往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状况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淡化音乐知识技能,不等于轻视音乐知识技能或不要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却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把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因此,要明确音乐教育必须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这是不容置疑的。

音乐知识的掌握,有助于音乐技能的形成,而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能推动和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又制约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形成音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所以,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刍议新课标下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 篇12

一、音乐学习情感的评价

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兴趣与情感属意向活动, 即潜智力因素。意向活动决定着认知能力的强弱:当学生情感强烈、兴趣盎然时, 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 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 意向活动就会得到相应加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音乐是情感的产物, 毋庸讳言, 也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 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活动, 获得审美感受。换言之, 学生在体验歌曲内容美与情感美的同时, 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由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体验、审美理解最终达到审美的至上境界。因此, 学生的学习情感理应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学习情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教学《奥林匹克风》,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评: (1)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歌曲的主题。 (2) 说说自己对这首歌曲的兴趣点是什么? (可结合歌曲的内容、旋律情感各抒己见) 。 (3) 你是如何正确把握附点音符的时值和切分音的唱法, 表现出一种欢快、自豪的感情的? (4) 你是如何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情感的起伏的? (5) 演唱这首歌曲时, 你思想上的共鸣点是什么? (6) 你能说出“奥林匹克”的内涵吗?这样, 将自我评价融合于音乐学习的过程,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音乐阅历, 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

这里所说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指《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经过学习应达到的演唱、演奏以及识谱视唱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内容。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教学, 其内容和要求都应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 适应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 而不应作过高或过难的要求。况且, 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都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之中, 并未独立分科。因此, 以往那种把演唱、演奏、识谱视唱分开评价的方式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 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应根据中学音乐教学的特点, 综合演唱、演奏、识谱视唱、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如选取苏教版八年级 (上) 《爱我中华》让学生演唱,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评: (1) 双人演唱或三人演唱, 看相互配合得是否默契; (2) 用指掌击拍的方法, 演唱歌曲中任意两句, 说说拍和拍的区别; (3) 读谱视唱任意两句, 把握休止符号的时值, 尤其是半拍休止的时值。 (4) 用即兴舞蹈的方式, 表达歌曲强烈、奔放的感情。这样, 将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结合在一起,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和评价, 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和可行性原则。

三、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造主要是指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改编歌曲的活动, 它不同于专业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音乐课程标准》已把音乐创造教学列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根据课标的要求, 音乐创造能力应作为音乐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讲的“创造”, 既包括探索音响和音乐, 也包括对歌曲内容与形式的改编, 还包括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相应的动作等。

如教学初一第五单元《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时, 笔者引导学生为原歌曲改编不同的拍号,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原曲抒情优美, 曲调委婉典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一合作小组将此改编成为四二拍, 笔者就让同学们唱一唱, 学生发现改编后的歌曲节奏变得紧凑了。另一合作小组将原作改编为四三拍, 优美抒情的旋律更是让每一位学生惊喜不已。这样, 通过编、演、唱的实践活动, 学生既享受到了改编 (创编) 的乐趣, 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 对评价的方式方法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因此, 传统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合时宜, 取而代之的是评价目标的综合性、评价内容的开放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常态性。如在学期初就确定一些项目:唱歌、演奏、舞蹈、创编歌曲……让学生自由选择, 到期末时, 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考评。这样, 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 素质平平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学生的期末成绩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按等级评分, 给学生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从而使评价体现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 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不仅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坚持评价的综合性和发展性原则, 才能体现以评价促进步、以评价促提高、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功能。

摘要:针对音乐学科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 提出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的观点。并且从音乐学习情感的评价、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等方面, 结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实际, 阐述了实施综合评价机制的意义和方法, 旨在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混凝土测温论文下一篇:个人电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