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2024-05-27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精选10篇)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1

何谓学科整合?从广义上讲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 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从狭义上讲, 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 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所阐述的学科整合指的是后一种, 是学科教师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种教学方式。

综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 虽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 但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可见, 语文学科也亟待革新, 亟待用新的学习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具有问题意识、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中可以看出, 语文学科中存在的弊端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弥补。而学校推进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综合实践课程师资的缺乏, 也完全可以通过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让更多的学科教师充分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作为一名兼任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笔者深刻地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完全可以在语文学科中绽放其光芒, 在无法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借助语文学科的渗透, 达到语文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能力共同提升的“双赢”。

本文将以《北京的春节》为例,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师角色这四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学科整合。

一、教学目标的整合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 《北京的春节》是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 描绘的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因此, 语文学习的目标一般确定为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等。

从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看, 《北京的春节》一文可以看作是老舍先生通过观察、实践体会等方式而写成的一篇关于北京春节的研究性文章。文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方式方法。因此, 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口, 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探寻研究, 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 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 也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 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当然, 仅仅以《北京的春节》一篇文章想了解整个中华传统节日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语文学科欠缺的地方。那么, 如何深入、全面地研究, 这就需要以点带面, 开展从身边开始的, 切实可行的主题活动。因此, 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由来或传说、节日习俗、诗词等,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从传统节日中汲取营养, 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形成正确的看法;通过上网查找、图书查阅、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资料,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思考分析,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当我们用研究性学习的眼光去学习课文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学生将学到更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 反过来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 学生的收获将远远超乎课堂所得。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 一般会先让学生熟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 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 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 仔细研读, 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 再回顾全文, 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文章的主题。至此,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讲, 教学目标也基本已经达成了。当然, 有些教师也会关注语文的拓展性学习, 会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 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同的写作方法, 然后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最后, 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家乡过春节的内容写下来。

我们都知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来源于社会, 并且要充分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 总会出现无研究主题, 或者研究主题大而空, 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因此, 语文的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生成研究主题, 实施小而精的行动研究。

那么,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 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呢?首先, 春节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节日, 也是所有节日中感受最深的节日。因此, 从这篇文章出发, 我们很自然就可以想到, 我们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家乡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家乡以前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为什么家乡现在过春节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所期望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家乡未来的春节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梳理, 我们可以开展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确定《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关于家乡春节变化的研究》《关于北京春节与家乡春节不同的研究》《展望家乡春节的未来》等子课题。

当然, 确定课题只是开展活动的基础, 主题确定后, 和谁共同研究?怎么研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小组人员如何分工?成果如何展示?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开课指导。以《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为例, 我们在开题课上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且制订了研究方案, 而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成果的形成都需要依靠行动研究才能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实地调查、采访等手段完成研究。当学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通过汇报交流课来进行研究的总结, 展示研究成果。此时, 各种不同的汇报形式, 比如写心得体会、讲故事、制作展板、设计小报等这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 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重评价主题的多元与互动, 突出语文课程评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80页) 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北京的春节》一文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的评价往往体现在课堂之中, 评价是比较单一的, 是由上而下的评价, 既缺少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也缺少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的评价。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生活的快乐, 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以《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为例, 我们将越来越多的评价放在了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来评价, 比如学生在进行家乡春节习俗采访活动时,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设计好采访的问题?有没有想到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在采访时有没有做到表述清楚, 问题指向性是否明确?采访后有没有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等。学生在查找家乡春节习俗资料的时候,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查找资料的?有没有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找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来真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重视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与自我评价, 比如成员之间在活动时有无分工合作?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能力进步与提升?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什么体验、经验和教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的评价, 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 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在评价上也必须要整合, 当我们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时候, 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更加强烈, 学生的主体性、过程性会更加得以提高。

总之,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 通过学科整合, 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是可以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是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 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学科中有很多这样的课文, 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 学生可以进行家乡民居的研究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 学生可以对丝绸之路有更深入的探究……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 积极努力, 一定能在学科整合上做出成绩的。

童谣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尝试 篇2

关键词:童谣;教学;整合

新课标指出:课程应注意与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是进行“绿色童谣”教育活动的另一措施,各任科教师充分利用、挖掘本学科中可教育因素,在课堂双边活动中积极地渗透“绿色童谣”教育活动。

一、童谣与语文课的整合

童谣与主课的整合可以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整合渠道。童谣,是一种短小精悍,念起来朗朗上口的文体,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谣”不离口。因此,借诵读童谣之力,能够促进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喜欢上诵读,喜欢上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产生疲劳感,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做小动作等影响上课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地做出调整,以较快的速度引导学生重新回到上课的良好状态。于是想到了童谣,它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得到休息,而且也很有趣味,每次诵读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二、童谣与音乐课的整合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用“三颗星”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如果学生能够条理清晰地完成歌词记忆,并且能够完整地把歌曲独唱下来,但是会出现旋律记忆上的少许错误,那么教师在作业本上可以用“两颗星”的鼓励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肯定。如果学生仅仅能够条理清晰地完成歌词记忆,但是却不能够完整地把歌曲独唱下来,甚至还会出现旋律记忆上的错误,那么教师在评价上只给予学生“一颗星”的鼓励。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标准的时候,可以用专业的图章给学生加盖。童谣的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童谣意境的美感。童谣与音乐的结合,使童谣真正成了童谣。

三、童谣与美术课的整合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美术作品,在画或作品旁配有童谣,有点像古时候题诗一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通过童谣与童画的结合,使美术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融文学美、声音美、色彩美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达到人格的完善,从而得到创造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目的。

四、童谣与数学课的整合

数学课需要逻辑思维,童谣需要形象思维。童谣语言精炼、富有韵味、朗朗上口的特点概括总结数学公理、定义、规律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如数学童谣《数指歌》:“一只手,两只手,长出两个小拳头,小拳头伸开来,变成十个小朋友。”数学童谣将抽象的思维化为形象的记忆,既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记忆一些最基本的数学常理,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童谣的无限快乐。

五、童谣与思想品德的整合

学校通过向学生介绍“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我们就结合本课题关于童谣的课题研究,通过让学生收集童谣,诵读童谣,改编童谣,创作童谣,用童谣的形式,使荣辱观的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融入日常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童谣和歌舞、短剧、表演、书画等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内心。深入宣传了八荣八耻的要求,对大家进行了深刻的教育。

六、童谣与班队课的整合

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绿色童谣”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是班级教育的中心线,也是开展“绿色童谣”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传唱“绿色童谣”的着力点。

当然,童谣除了与语文、音乐、美术、数学课程能有效地整合,与其他课程也能交相辉映。如与体育课的整合,能使体育活动更显现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与英语课的整合,能使枯燥的英文单词变得生动起来……

总之,具有独特教育功效的“绿色童谣”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在浅显易懂的词句中让学生感受最朴素与最深刻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提高了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尝试 篇3

一、综合实践与语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恰好给学生提供与自然和社会相融合的舞台和学习平台, 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综合实践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使传统语文学科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人们乱砍伐树木,导致小村庄被泥石流淹没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正好有一课《关注身边的垃圾》,我把两个内容进行整合,一个以“我是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就产生了。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学校、街道、居住地等,采访老师、家长、医生及环保部门有关人员,利用电脑网络、书籍、报纸等收集大量环保资料,获取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走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更快乐地接受新知识。他们还在我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出黑板报、创作宣传画、手抄报、环保小儿歌、举行队会、到公园护绿行动、打扫街道、发倡议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环保教育,还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低年级语文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演一演课本剧,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让孩子学习基本合作;教了《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后,让学生在家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跟着爸爸妈妈去旅游,把觉得新鲜的事物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交流。别小看这小小的实践活动,能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充满乐趣。

到了中年级,语文老师最希望学生写好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要做到这点,要有生活积累经验,要有动手操作实践。因此,老师让学生写植物、动物,可以指导学生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动植物生长情况和特性,并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写活动,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再记下自己最想写的一次活动。从三年级开始的一大一小语文综合性活动内容,如《我的课余生活》、《了解传统文化》、《我爱中外童话》、《我的成长故事》、《月是故乡明》等 ,都是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最佳素材。另外,随着学生阅读量加大,语文园地中还出现了“宽带网”这一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交流语文信息的能力。

综合实践与语文整合教学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 只有在多渠道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二、综合实践与数学整合,促进理论实践统一

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人们都认为实践而来的知识经验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相整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之“综合”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充分感悟和体验。老师不要干巴巴地说抽象的数学概念,要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循着“动起来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的原则,我们在数学课上让刚学数学的孩子先用学具盒内的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学计量单位时用尺子量一量;学图形时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模型拼一拼、排一排;学统计时到生活中观察;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创设情境,成立“小卖部”,用模拟钱币对“商品”进行自由买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锻炼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更感性地认识事物;学打折的知识,就让学生周末到街上商店调查商品打折情况,了解哪一家商店的促销手段更好……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实践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习基本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好比一座七彩之桥, 连接着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我们要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用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

三、综合实践与多学科整合,创造发展新天地

综合实践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又无法用某个特定学科定义。比如在“小小塑料袋、环保大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大家可以在这个活动中找到各学科知识的痕迹:学生向家人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走上街去观察塑料袋的使用状况,这就用上了数学统计分析;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让学生观看人们乱丢垃圾的图片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限塑令的新闻,这就运用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深深了解到塑料袋的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运用语文写字、口语表达能力等,得到分享的快乐与劳动的甜蜜;他们还根据小组选择的问题制订活动方案,小组活动中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都得到实践与锻炼;在学生讨论时,播放轻音乐,调节课堂气氛,结束时欣赏歌曲《我是环保小标兵》,升华内容,并使气氛达到高潮,巧妙运用音乐魅力;在评价总结环节,老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教育,倡议同学们拒绝使用塑料袋,重提绿色环保菜篮子,消灭白色污染,用我们的小手牵起越来越多的大手, 牵出绿色长城, 牵出绿色希望,做一个新世纪的环保小标兵。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课后让学生将宣传环保的卡片送给周边人,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同时,借学生辐射影响周边的人,为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出一份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小小塑料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共同协作,学到很多有关环保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查找资料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4

关键词: 观念建构 化学键 教学尝试

“化学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2》中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的内容,是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以下为“化学键”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环节一:激发思考,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化学反应的应用:木炭燃烧,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水的电解。

【问题1】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问题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常温下水不能分解,水为什么要通电或者加热到1200℃才会分解?

【动画演示】水分解时分子中化学键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的特征:提供能量,实现物质间的转化;通过水的分解需要大量能量的实验事实及水分解时化学键的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宏观物质变化,化学反应的微粒变化转向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思考问题,从而为整节课教学打好基础。

环节二:理论探究,形成概念

【素材】HCl,NaCl性质对比

【问题3】为什么HCl,NaCl具有不同的性质?

……

【设计意图】

围绕NaCl,HCl性质差异,从物质性质,物质构成微粒的特点到物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从宏观性质顺利过渡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先从原子结构及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分析NaCl,HCl,H■的形成过程,将宏观,微观与符号三重表征化学键。从原子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成键粒子及粒子间的作用不同,认识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分。再通过动画模拟及问题引导,变抽象为具体,最后对比分析HCl,H■形成的微粒种类,归纳出共价键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之分,帮助学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化学键形成的理解。

环节三:融会贯通,知识应用,理性提升

【学生活动】从化学键角度认识NaCl、HCl这两种物质,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问题4】请指出CaCl■,NaOH,H■O,HF物质的构成微粒和化学键的类型,如何判断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问题5】在离子化合物中有共价键吗?在共价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

【问题6】运用实验如何区别离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学生活动】请说出分析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思路。

【设计意图】

从化学键的角度重新认识NaCl、HCl两种物质,引领学生从微粒结构特征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键,整理出分析化学键的思路:成键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分析其得失电子的趋势→判断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所需的电子数→化学键的类型;形成对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间内在联系的认识……知识应用强化学生形成微观分析化学键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物质的宏观性质源于其组成与结构的认识。

环节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问题7】冰变成水,0℃,熔化热:6KJ/mol;水变成水蒸气,100℃,气化热:44KJ/mol;水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1200℃,分解热:918KJ/mol,这说明了什么?请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学生活动】请根据卤化氢键能的数据,从化学键角度解释卤化氢分子的稳定性依次降低的原因。H-X的键能分别是:HF576KJ/mol,HCl431KJ/mol,HBr366KJ/mol,HI298KJ/mol。

【学生活动】利用树状分类图,从化学键角度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

运用典型事例对比,促进学生认识到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的不同,化学键与物质的稳定性有紧密的联系;同一元素与不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的性质有区别,稳定性也不同。在分析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物质可以利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或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教学反思:

1.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学科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对具体知识做出超越事实的思考,促进其形成深层次的可迁移的基本理解,通过问题解决建构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2.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问题最能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驱动学生积极思考。

3.借助与化学键有联系的事实,使微观抽象的化学键概念与具体生动的宏观事实、现象建立联系,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形成化学键所需的感性认识,借助练习将概念知识应用到恰当范围、场景中。

参考文献:

[1]相佃国.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化学键教学引发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2(7):13-16.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5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整合之后, 新的教育体系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同时二者又相对独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自己的特点, 学生通过这类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够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也能通过这类课程观察到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因材施教。此外,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整合之后又有了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为: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涉及到的领域可以得到探索, 实践中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二者互相渗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一) 与教材内容结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出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教学主题, 这时我们就可以参考语文教材选题。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包罗万象, 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各个模块划分开来, 然后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 设计教学课题。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引领学生自己找出学习的课题, 主动进行语文学习。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优美的文字体会祖国的大好山河美景, 并在实践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曾经去看过的优美景观,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 以语文学科教学为载体,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在分析过学生所要学习的教材后, 可以针对其中的内容设计实践课程, 学生通过实际的参与获得更加感性的认知, 大幅度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 教师在教授过课程之后, 可以带领学生到城市中新兴的工业园区参观, 探索新时代的家乡美, 在实践中领会教材内容的引申含义。

(三)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中国长年以来都是实行着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课程中的知识, 间接地传授学科经验, 学生与教材中的内容缺少与实际的联系, 学生也不能领会到教学中想让学生领会的内容, 一般的课堂教学多数缺少活力, 学生兴趣不高, 教师也就没有的教学的激情。改用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后, 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直接接触学科教学内容, 更加直观的领会学科知识, 更方便学生在未来的实际运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一) 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实践活动课程在设计时本着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相关学习经验进行, 这样一来, 学生能够从这样的课程中快速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对语文学习投入自身的热情, 只有学生投入了, 才能从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活动教学中, 教师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课程之后, 学生会自动自觉地查找跟课程相关的文学作品, 进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是以往的单一教学课程无法做到的。

单看语文教材本身, 也有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便可以根据这类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课程, 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 表面上是写物, 实际上是在表达宋庆龄的一生正气、坚强不屈以及蓬勃的精神, 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组成课后小组, 查找类似借物喻人的文学作品, 使得语文学习得到了拓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文字表达含义。

(二) 让学生领会语文学习的内涵

小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学生介绍这个世界, 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大纲中希望学生领会的知识, 所以教育工作者针对这种情况有效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有效整合。

例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优美散文,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中的内涵与实践有效结合, 令学生充分感受文字表达中的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三) 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和当地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不同也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学。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通过不同地区的文学载体学习, 能够领会到各个地区生活的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是其他学科不能发挥的作用。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节日, 教师可以下达调查自己家乡民俗的教学任务, 之后在课堂上彼此交流分享, 让学生成分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四) 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

现今的素质教育主要目的由原来的应试型教育在向素质型教育转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去感悟探究,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鸟岛》一课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比如“鸟岛上有多少只鸟?”“鸟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等等, 这样一来, 学生自己有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自觉和同学组成教学小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得出结论, 发挥出学生自身的潜能。

结语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起来后, 能够有效提升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应该进一步推广探索。

摘要:教育改革后, 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整改, 由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转变成了结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小学生由于学习观念并没有很好地完善, 想让他们领会文学艺术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内容, 只依赖教师的教授是很不现实的, 只有结合现实生活和小学生的周边环境教学, 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本文以小学语文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课程为例, 探讨了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整合

参考文献

[1]叶建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和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 2006 (27) .

[2]郝宴.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1 (02) .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6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分步实践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 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 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 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 注重礼仪礼貌, 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 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 层次清楚, 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 如收集、整理资料, 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 (详稿) 、发言卡片 (简稿) ;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 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 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 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 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 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 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 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 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 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 了解课本构成, 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 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 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 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 学生经过分析, 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 (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 。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 学生经过分析, 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 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 (如画结构图) 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 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 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 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 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 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 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 突出重点, 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 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 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 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分学生敢于提问, 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 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 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 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 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 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 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 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 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 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 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 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 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活动平台建设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7

一、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误区

1. 喧宾夺主, 将语文课讲成了其他课

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有些教师不再单纯“咀嚼”教材, 而是多渠道地寻找学习资源, 多方位地运用学习手段, 在语文课上大做“加法”, 使语文课变了味。一次年轻教师的教学比赛, 选用的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 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结果六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 让学生画画。有小组画的, 有个别画的, 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 笔者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2. 形式繁多, 缺乏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的教师为了构建一种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或是表演, 或是展示, 或是绘画, 吹拉弹唱, 热热闹闹。学生热衷于表演、沉醉于声像, 思维与想象在不同的场景中跳跃, 很难将注意力倾注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悉心品味、感情诵读。语言文字的学习, 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反复读写。脱离了语言本身, 任何花哨的形式都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目睹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 为了让他们感受“闪亮”“透明”“圆润”等特点, 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露珠图片加以展示, 又播放了一段某知名导演拍摄的露珠影像, 在和谐悦耳的音乐背景下欣赏, 真是美轮美奂, 亦幻亦真。再看学生的反应, 有的瞠目结舌做惊讶状, 有的交头接耳做交流状, 有的齐声惊叹做感慨状……我内心不禁赞叹:这位执教的教师真不简单, 竟然收集到这么多的资料, 如此轻松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课后, 专家点评时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堂课你想让学生学什么?”“学什么?”这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问题。我也开始反思:课堂上的声情并茂, 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从表面看教学的目的好像达到了, 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露珠的美丽, 但如果只是用欣赏课件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 就如登山一样, 是坐观光缆车到达峰顶, 却没有自己经过攀爬来得深刻。

3. 整合不当, 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一文时, 初读过后, 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 作者笔下的瀑布多美呀!请你用笔画出你心中的瀑布, 待会儿请同学展示。”学生因为要分组、勾线、涂色, 进而展示这些活动, 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瀑布是画出来了, 可珍贵的课堂时间就这样大量浪费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上。又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 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花了半节课时间师生合作板画。课的后半阶段又运用一首儿童歌曲的曲谱, 让孩子把文本作为歌词填唱, 这是极具创意的教法, 一是文本本身富有画面感, 可以让孩子借助画来感悟字句, 体味文本的意境;二是让孩子唱, 也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本身音韵感较强的特点, 而且这样的方式对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孩子是极具吸引力的。这种学科间的融合, 带给学生的应当是多元的享受。但当游离于文本而用半节课的时间画, 而又纠缠于唱歌发音是否准确时, 这无疑已超出了语文课应该承受的度。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 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但是不要忘记了整合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什么服务。

二、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针对存在的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在实践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念时, 不仅要关注“合”, 即融汇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整”, 即判断、选择、分析, 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有利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调整、修改, 然后渗透进语文学习的活动中。也就是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为语文教学服务, 能使课堂教学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以及一些所看到、听到的课堂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为目标的达成铺路搭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先确定与什么学科整合,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其整合在一起。打通学科壁垒, 吸纳相关学科元素并不是要抹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笔者在执教《画杨桃》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杨桃, 让学生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再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然后, 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 看看有什么不同, 还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 再去学习课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化难为易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清晰地传授, 这时就要与其他学科整合, 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 为语文教学服务, 使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当学生产生了阅读疑问, 在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有困难时, 我们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手段, 化难为易, 帮学生解疑。例如, 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为什么瓶口小, 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就喝不到水?”“放入小石子后就可以喝到水了?”“如果放入其他的东西行不行?”面对孩子们的疑惑, 我拿来一个与课文中类似的瓶子, 里面也有半瓶水, 在水平线上做好记号, 再找来一些石子, 一些沙子。我请学生分别放入石子和沙子, 很明显, 放入石子后水平面升高, 而放入沙子后却没有太多的变化, 我将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听, 他们的小脑袋相信会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 并深切地体会到乌鸦的聪明。在课文教学中, 适当引入这样的小实验, 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也为学生理解乌鸦的聪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再如, 张老师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 采用抓重点段的方法, 就围绕两个问题“诸葛亮船队的航行路线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还体现在何处?”开展教学, 在研究船如何掉头时, 学生说错了, 张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引导:

师:好, 往南边掉, 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句子当中有没有给你提示的地方?仔细阅读这个句子。

生:我觉得是“逼近”这个词。

师:说说你的理解吧。 (板书:逼近)

生:应该是朝北掉。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 你就知道是朝北掉船呢?

生:因为他要靠近曹军水寨。

师:也只有这样, 他才能够离曹军水寨越来越近。 (CAI演示) 这样, 船身两边都受到了箭, 顺利地驶回了南岸。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条红线, 就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航行路线。诸葛亮就这样, 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借到了十万多支箭。看着这条红线, 你有什么话想对诸葛亮说吗?生1:我想对诸葛亮说, 你真聪明!生2:诸葛亮真神!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生4:诸葛亮足智多谋。生5:诸葛亮真妙啊!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张老师不仅要学生知道路线图, 还要学生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路线, 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了理解上的难题, 张老师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用红线标出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航行路线, 加上船只的动态演示, 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诸葛亮这样设计的妙处, 自然而然就领悟到了诸葛亮的“神”。

思考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追求简约、高效

从课堂的利用率来看, 有时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的内容, 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 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 也能节省了传统教学因板书或费口舌也难以讲清内容的时间和精力, 相同的时间内, 课堂信息量增加, 学生求知欲增强。有时适当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还能使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记得一次去杭州听某老师执教《恐龙的灭绝》一文时,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数学中的矩形图进行比较, 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 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 可就短多了”时, 要让学生说说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差别, 似乎很难, 学生只能模糊感受到两亿年要比三四百万年长, 究竟长多少呢, 说不清也道不明。该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 将数学中矩形图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矩形图进行比较, 学生既形象又深刻地感受到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差别, 突出了恐龙历史的悠久, 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消失了”的问题, 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学, 强调的是渗透, 是为我所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 是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为学生学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我们更要在整合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抓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 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形式, 开展具有语文特性的学习活动, 加深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司,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杨丽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2) .

[4] .刘岩林.有效运用阅读教学资源的三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08 (10) .

培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8

一、将数学与语文整合, 逐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智力残疾学生来说, 语言缺陷是影响他们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障碍。 智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多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想说但说得颠三倒四, 前言不搭后语;有的说话咬字不清楚;有的只用手势或用点头摇头来表示。 如果不加强语言能力训练, 长期下去, 恶性循环, 势必影响逻辑思维的严谨, 以至于学习数学越学越难学, 越难学就越不爱学, 将严重影响影响学生的智力补偿和智力发展。 以前大部分人认为对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和补偿一般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 其实只要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重视, 数学学科同样对矫正和补偿学生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数学与语文的整合, 为学生营造多渠道、全方位的训练环境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1.训练学生语言完整性。

在数学课中, 教师不能放过每一次训练学生说话的机会和条件。 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不说片言碎语。 如在教学生点数1—10时, 我准备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物 (常见的水果、学习用品等) , 当他们看到这些东西就产生了兴趣, 然后我再让他们点数, 同时提问:“老师这里有几个桔子? ”学生大都回答:“2个。 ”这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完整句子回答:“老师有2个桔子。 ”我问:“数一数, 你有几支铅笔?”让学生点数后完整说出:“我有5支铅笔。 ”习惯成自然,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完整性, 慢慢地学生就会正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2.训练学生语言沟通力。

在数学课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 让学生在互动与交往中发展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时, 我设计了“购物”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在买和卖中学习和掌握人民币的简单运算, 训练了购买中的语言沟通能力, 如“我要买尺子, 给你2元钱”, “找你3元钱”, “谢谢”, “再见”, 等等。

二、将数学与康复训练整合, 逐步锻炼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智障学生中, 因脑损伤而引起的肢体缺陷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由于肢体运动的缓慢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 正确引导和帮助智障学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和补偿也是数学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操作训练, 又能让学生活动手部等小肌肉群, 使学生协调性增强, 行动逐渐变得敏捷, 从而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把康复训练与数学教学相整合, 对学生进行智力补偿和肢体训练。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时, 为了让智障学生既能建立长方形的初步印象又能锻炼手的灵活性, 我将长方形纸的两条长边涂上红色, 两条宽边涂上绿色, 让学生练习将长方形纸对折, 把两条红色的长边对齐、重合,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条红色的长边一样长;接着让学生将长方形纸打开、抚平, 再将两条绿色的宽边对齐、重合, 再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两条绿色的宽边也一样长。 通过反复折纸, 一遍遍练习, 不仅让学生建立了长方形的初步印象“两条对边一样长”, 还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 训练了精细动作中拇指和食指的对捏训练。

再如在教学《认数1—10》时, 我创编数字手指操, 让学生边读数边伸出对应的手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 变抽象数学理论知识为具体、生动、灵活有趣的活动。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手指灵活度及反应能力, 又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记忆。

三、将数学与生活适应整合, 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智教育目标就是通过学校教育, 让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基本技能, 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适应生活、改善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数学与生活整合教学, 让学生既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 又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使用。

如在教学《认识厚薄》时, 学生经常混淆, 把厚的说成薄的, 把薄的说成厚的, 让人哭笑不得。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接触到的概念只有语音记忆, 而没有形象结合, 这时我就将学生带进学生宿舍, 边教学生整理自己的床铺, 边教学生区分被子是厚的, 床单是薄的, 通过进行内务训练强化识记“厚薄”概念。 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穿衣服的比赛, 准备好厚的冬衣和薄的夏装, 让学生知道冬天天冷要穿厚衣, 夏天天热要穿薄衣, 老师发指令:“冬天来了, 我们要穿哪一件? ”让学生回答并迅速找到相应的衣服, 看谁反应快穿得又好, 再给予奖励。 这个游戏不仅让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了厚薄的知识, 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增强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 如果是在课堂中枯燥的讲解, 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 于是, 我创设了“去超市购物”情境, 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学生喜爱的食品摆进教室布置成小型超市, 老师充当超市经理将每件商品标上价格, 由学生充当收银员和顾客, 拿着学具 “人民币”到超市自由选取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 活动时, 超市经理可以适时地和顾客进行交流, 让顾客学习用礼貌用语交流;要付款时让顾客自己先算一下需要付多少钱, 让收银员再算一下, 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游戏可以互换角色反复进行, 让学生强化训练。 这个游戏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和运用, 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阅读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9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什么是美育?美育可以说就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更确切地说,美育就是以美育人,就是运用美学理论、美的事物和现象对人的培养。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这种人不仅有美的情感、观念、理想,而且还能进行创造和欣赏美的实践。我们在综合阅读中应该有意识地实施美育,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不能为实施所谓的美育而刻意地追求,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美的事物、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等。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作家把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雄壮的美。那疾猛的节奏,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使作家的情感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使我们感受到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写的是动物世界里发生的事。斑羚头羊为了挽救种群想出不是办法的办法,它以牺牲自己的精神,使两拨斑羚大致均衡,它坚守到最后一刻,悲壮地牺牲了,这叫人意想不到,令人目瞪口呆。那悲壮的一幕,震撼人心,我们不得不生敬仰之情,敬仰动物界也有悲壮,也有崇高。

古今中外,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不胜枚举,我们在综合阅读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它们来实施美育,达到增强审美能力的目的,最终自己能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就阅读方面作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要求。应当指出的是“文化背景”和传统语文教学中所说的单一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区别。文化背景应该包括作家创作作品时政治、军事、经济、吏制等方面的状况。在进行综合阅读时,只有将作家所处时代的历史知识即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才能明了作品的思想倾向,才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后描写“乌托邦”世界的作品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写出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战乱。那么,现实社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在综合阅读中借助历史知识知道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国家濒临崩溃。这样对《桃花源记》的思想感情倾向会有所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千古佳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慨叹。而我们如果不明白作者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写成的,就不可能对它们作出正确的评价。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如果不明白范仲淹当时的处境而妄加评论,就很难领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很难明了他那阔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作家身处逆境而显得那么旷达,我们不得不颔首。

人们夸赞一个人有才能总爱说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地理知识的丰富与否也影响我们综合阅读水平的提高,因为地理知识在我们阅读科技作品时强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中体现出来了。《气候的威力》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它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做了科学的分析,这几个因素都涉及到地理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来提高综合阅读的水平。

综合阅读能力的增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尤为重要,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整合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提高我们的综合阅读水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篇10

●整合促使学科教学形象直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学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学科教学整合, 能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例如, 在《日食》一课, 利用Flash动画的动态展示, 能使学生清楚日食的形成原因、过程、种类等, 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 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改变了过去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单一教学模式, 促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改变。通过整合,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交流”。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使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整合有助学生认知结构形成

由于信息技术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 还能按超文本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 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都非常有利。例如,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 可提前制作CAI课件, 在课堂中显示全屏幕的配乐朗读录像, 朗读感情激越, 音乐优美动听, 画面精美绝伦,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课件充分运用各种信息传媒通道的作用,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受到刺激, 调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 强化了各种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带来良好的影响。

●整合扩大了资源收集渠道

上一篇:角色访问下一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