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2024-07-19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精选10篇)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1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习过程和结果相对独立, 但它又是一个实践性、就业导向性鲜明的学科, 与工作实践相融合, 在职业技能鉴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掌握工作方法, 专业课程是将具体的工作环境通过课堂转化成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现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工学结合如何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合进行探究, 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 教职成[2006]4号文说: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 “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 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因此, 研究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己成为公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工学结合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 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 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实训资源, 以实践过程为导向, 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 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意义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掌握的photoshop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方向的发展和学习。

《Photoshop图像处理》也是一门平面设计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与工作相结合, 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将工学结合与Photoshop课程教学相融合、以职业为导向,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或任务, 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各种工具, 制作出一些图像处理效果。包括对基本绘画技能、图像的颜色校正、图层和图层样式的运用、蒙板和路径的特殊运用、运用滤镜的各种效果的后期处理等, 最终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好的作品。基于上述培养目标, 我们每学期期末考试都以一个商业案例为任务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成绩是按作品的复杂程度和切合主题的程度来综合定分数。

三、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多角度选择photoshop工作任务

(一) 利用校内活动展开工学结合的工作任务

可以利用学校各项活动, 如学校宣传册设计、宣传海报设计、校刊封面设计、教师编写教材书籍的插画和封面设计、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或者班服LOGO设计等校内实训项目来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学校的工作实际解决了诸多的问题。

(二) 利用因特网收集的有用信息来设计工学结合的工作任务

比如可以利用茶文化网等一些网络收集来进行中国风茶韵的宣传画设计。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任务, 让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内涵。

(三) 与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方式, 选择更具体工作任务

选择公司的广告设计案例, 请企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制定教学任务, 教学案例, 参与教学项目的设计与落实, 以此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学生通过学习, 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并为企业输送好的有创意的原生态作品, 达到校企共赢。

四、以工作任务引领photoshop教学任务, 以教学目标评价平面设计工作目标

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 如何转化为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对工作任务做分析, 转化为教学任务, 分析教学重难点, 设计教学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目标,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工作任务, 符合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进而确定所对应的学习领域, 并转化为学习内容, 如以学校校运会秩序册的封面的工作任务为例, 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学校发出了校运会秩序册封面设计征集活动的海报, 列出了校运会的时间、主题、届次、要求等。对于该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是常见的海报征集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把此活动设计提炼为一次教学任务。

五、工学结合的整合教学模式任重道远

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 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促进了学生与老师, 教师与行业的积极沟通与合作, 融合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一体化, 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施, 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素质和社会认可度, 体现了中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的重要形式。面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 职业教育工作者更要不畏艰辛、努力实践, 开拓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之路, 努力实现以实践过程为导向, 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 通过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为教学任务的工学结合方式, 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机会, 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摘要:《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习过程和结果相对独立, 但它又是一个实践性、就业导向性鲜明的学科, 与工作实践相融合, 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掌握工作方法, 专业课程是将具体的工作环境通过课堂转化成学习环境。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高林, 鲍洁, 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 .

[2]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

[3]张文蔚, 张蕊, 庄德渊.工学结合在实训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C].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2.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及其应用 篇2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增强学校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将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使命。

一、职业教育为什么要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

1.工学交替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工学交替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完全符合认识论的科学原理。

我国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99年的“专门人才”到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到2004年后的“高技能人才”,尤其到2006年,国家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这不同阶段的目标是渐进发展的,但共性就是都要求培养出能动手实做的专门人才。即强调的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工学交替无疑是十分合适的一种培养手段。另外,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基本文化素质和智商水平上有一定差别。研究证明,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的人,通过文字这种过于抽象的媒介来接受知识就会很慢,但可以通过音响和图像来模仿,可以跟着师傅迅速掌握某些具体的技艺。他们对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的东西很难产生兴趣,但对身边具体的生活经验却能很快领悟。我国过去几年的大学“扩招”,对高职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因为在社会普遍的心态里,上职业院校还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更应当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避免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2.当前世界各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1)德国。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GermanDualSystem),也称现代学徒制度,是指学生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技能。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受训者有1/3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2/3的时间在企业内参加培训。

(2)英国。英国采用的是所谓的“三明治”(SandwichProgram)模式,也就是学习一实践一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此模式最早是在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的工程和船舶建筑系实施的,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类似于三明治,因此而得名。在工读教学时间安排上,“三明治”式教学方法有以学年为单位交替,也有以月为单位交替。

(3)美国。“合作教育”是美国的工学结合模式。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定义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

(4)俄罗斯。“教学生产联合体”是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模式,主张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从数量上、结构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不仅使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物资、技术和经费支持,而且企业通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

(5)日本。“产学合作”的模式来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1956年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提出了“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58年7月设置了“产学合作委员会”。日本产学合作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形式有双结合、三结合、委托培养、巡回指导、集体入学等。

3.我国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理实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宗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一是技能训练贯串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做到技能训练几年连续不断线;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间隔安排,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三是教学内容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四是教学过程吸收工厂积极参与,做到厂校联合、产学结合。

(4)两段式预分配模式。两段式预分配教学模式是将学制分成两段,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顶岗专业训练,学校和企业双方分别派出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完善工学交替模式的建议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发展现状和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成功模式,我们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建立“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校、企业在政府规定政策下,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借鉴德国成功经验,我们迅速修改职业教育法,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根据培训职业规定的不同教学内容、时间,使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章可循;职业院校与企业必须基于合同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可以借鉴“双元制”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项目的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与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建立实习基地、教师培训、学生职业培训、项目合作等;二是聘请企业的专家、骨干亲自指导学生的实训练习,保证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的同时,参加一些具体项目的运作。

3.打造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3

1 高职院校《服装CAD》与《服装工业制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服装CAD》课程教学是以计算机为绘图工具, 所以在两门课教学中出现课程重复或独立现象, 即懂计算机的老师对制版放码研究不透, 懂制版放码的教师又不擅长使用计算机, 故课程出现你教你的, 我教我的, 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在重复接受一个基本款的不同制图方法, 而不是在开拓思维上练习。而《服装工业制版》课程是以典型款式为例, 讲授它的纸板设计、放码、排料, 此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笔和纸为工具, 老师与学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计算和线条上。实际上在企业里, 服装CAD是从属于服装结构设计与工业制板, 在院校之所以分开, 就是因为它们绘图媒介不一。经过调研几所兄弟院校服装专业教学进程统计,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业制版和服装CAD两门课程的课时比约为:5∶1。从这个比率就可以看出, 传统的服装纸样设计与制板的教学导致学生花大量的实践与时间在以笔和纸为工具绘制图形, 在学生毕业时, 服装CAD课程才开始接触, 导致学生匆忙学习, 有时部分学生急于上岗, 而来不及学, 对服装CAD课程掌握不够。然而, 现代服装企业服装CAD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 在大中型服装企业里已经基本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服装纸样设计。所以, 高职院校的服装专业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 必须加强服装CAD的应用教学, 最好以“工学一体”为导向从专业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着手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

2 就服装CAD软件安装的便利性及学生经济条件, 整合课程, 改革专业教学

现在很多服装CAD软件都有学习版或者无锁版, 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安装学习。服装CAD的这种便利性, 很好地为我们教学改革做铺垫, 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前接触认识服装CAD, 从而去寻找学习资料, 无形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 这个时代, 电子应用技术已经很普遍, 学生个人电脑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 结合学校的学生公用计算机房作为补充, 完全可以基于学生个人电脑普及的现实条件整合课程, 对服装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加大服装CAD技术应用, 把传统的服装工业制版与电脑技术结合, 这样既增加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服装纸样设计的应用实践机会, 又避免了课程中重复的内容, 教师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引入更多的案例教学。

2.1 提前开课并拉长课程战线

服装CAD课程与服装工业制版整合, 可以在学生掌握手工服装结构设计后, 将服装CAD课程提前开设, 把课程从三年级下学期适当提前至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开课, 并结合服装工业制版以基础阶段、提升阶段的形式分两学期上。

2.2 增加课时占比

《服装CAD》从本质上从属于《服装结构设计与工业制版》的课程教学, 因此完全可以把服装CAD与工业制版课程合并, 通过课程项目设计把学生CAD操作部分增加课时, 甚至可以通过CAD技术以电脑为媒介, 完全替代手工制版部分, 从而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CAD与工业制版》两门课程的课时比改进为:1.5∶1。

2.3 整合服装CAD与服装工业制版, 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

上述改革方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将服装专业各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作业完成方式有机整合起来, 取长补短, 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服装工业制板实训中的纸样放码为例, 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服装纸样放码是要求学生在样板纸上以1∶1的绘图比例手工绘制完成的。服装纸样放码手工绘制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且实训效果也脱离了当今企业一线的生产需要, 而采用服装CAD来进行纸样放码则要快速方便很多, 提高了速度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训内容和应用范围,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思路与方法的理解掌握上。依照上述方案改革完善专业教学进程后, 服装专业只要是与纸样相关的课程, 都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自己的电脑上以服装CAD的方式取代手工来完成纸样作业, 这样就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服装CAD实际操作经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电脑综合素质。

3 基于“工学一体”模式, 改革课程内容

服装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与经验要求很强的专业, 为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 我们非常适合基于“工学一体”教学模式, 以企业一线服装样板师为岗位培养目标,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将《服装CAD与工业制版》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阶段:

3.1 课程教学基础阶段

主要学习服装制版与推板的理论知识再通过CAD软件应用, 让学生掌握制图与放码方法和操作要点, 通过典型款式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纸样设计、放缝、放码、排料等操作练习掌握软件使用。典型的启发式案例可以是裙子、西裤、衬衫、夹克衫、男西服等。此阶段主要是“灌输式”教学, 教师先要将上述的典型案例进行操作演示, 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式的实践练习从而增强服装技术同时熟悉电脑软件工具。需要注意的是, 仅仅通过几个完整的案例也很难将服装CAD与服装技术的全部方法讲全, 所以该阶服装技术的原理与软件的工具基本使用方法作为重点。

3.2 课程教学提升阶段

“工学一体”教学模式重点就体现在此阶段。教学的内容不再主要是书本内容, 而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收集的企业一线生产订单加工说明书。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只为作业而做。“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可在这个阶段以具体化为“任务驱动教学”。

3.2.1 任务分配

将企业一线生产加工说明书复印件发放给学生, 布置学生根据加工说明书做纸样, 并把纸样1∶1电脑输出做成裁剪样板与工艺样板的实践操作任务。此时教师适当讲解任务的实施要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即可, 尽量给学生留足自我发挥的空间。

3.2.2 任务实施

学生展开任务实践, 教师就学生实践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做现场指导。在CAD服装纸样设计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多种方法解决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对方法使用恰到好处的学生加平时分, 以示激励。

3.2.3 产品点评

以企业一线生产需要作为标准, 对学生作业进行验收点评。必要时需要联系“校企合作”的企业一线专家进行共同验收点评, 提出不足与改进建议。

4 结语

在现今学生个人电脑普及的今天, 基于“工学一体”模式对服装专业《服装CAD》与《服装工业制版》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整合,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就业信心, 去除学生接受重复而徒劳的教学, 关键是还可以促使学生把个人电脑多用于专业实践学习, 充实课余时间, 从而教管结合形成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瞿国全, 管丽萍.基于“工学结合”的《服装CAD》课程教改研究[J].华章.教学探索, 2011, (17) .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 工学结合 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2-01

为了突出中职高中教学的个性与特色,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真正在因材施教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为中职高中营造“做中教,做中学,做教学合一”的教学氛围,建设适合学生财会技能发展和进步的管理教学平台。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关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核和特征,社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概括而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中职高中中很重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种教育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理解为企业与学校的结合,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工作适应力和实际操作技术为目标,把学校的知识理论学习和社会企业实践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在教学中的一体性,目前中职高中进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和企业为主体的,其主要学习对象是学生,这里的工学指的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主要是企业)岗位的实践学习,教学则是普通的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学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有双元性,合作主体即学校和企业的双元性,同时对参与主体即学生来说,自身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工学结合教学的过程,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对学生来说,是校内学习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过程,可以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工学结合”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完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首先,合理设计“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学生从初步接触基础会计学开始到参加实践工作,对会计学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认知性实训。这是学生初步认识专业岗位工作的过程,可以开设专业导论、认识实习、基础会计学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通过专业导论课上教师介绍、基础会计学实训课上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操作并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和财务岗位工作实际等,对专业岗位及财务工作有个基本的认识了解;(2)岗位仿真实训。该阶段应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及职业素养课程同步开设一些实训课程或专门的岗位仿真实训课程或生产实习,通过模拟岗位工作流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会计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3)顶岗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毕业实习,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实践,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真正了解实际工作过程,巩固前两个阶段所学;其次,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须保障实践教学的课时,通常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应达到25%-30%,甚至更高;再次,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赛前训练和竞赛及比赛过程中与其他院校的交流,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各种角色需求。

(二)工学结合下的实训基地的建立与使用

对于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个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就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言,中职高中应当与多个企业进行交涉和合作,以求更好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在校企合作中,院校主要为合作企业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而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及实习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積累经验,并让其毕业之后直接上岗。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发展,专业课教师还要定期去相关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时,院校与企业要签订相应的协定,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有效性。其次,就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而言,虽然说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取实践操作能力的理想场所,但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还是有限的,特别企业对于学生的接纳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为此,中职高中为了更好地满足财会专业学生对于实训练习的需求,要积极建设校内高仿真的财会模拟实训基地,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实训操作训练之中。现如今,大多数中职高中都建设了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或ERP实验平台等,这些场地为学生财会专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训练时间。同时,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财务室、后勤服务组织、超市等,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三)加强“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校内现有的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外,各高校还可以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聘请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实验课教师或担任本科生的实务指导老师,通过企业教师参与日常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实践教师师资不足的现状,还可以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工学结合”效果发挥到极致。其次,在对教师的选择上,院校要有针对性,之后,中职高中要将选中的教师送到与院校合作的企业第一生产线进行学习和锻炼,以此为工学结合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制定并严格落实实践教学考评制度

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大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外,还应有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制度。设计考评制度时应首先考虑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能够量化考核、便于执行和具体落实。

总而言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需要以课程理论与系统论为指导。这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充分满足了这一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对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等都起到极其巨大的作用,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素。

参考文献:

[1]谢癸亮,廖禹东,郭忠.创建中职药剂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与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职业,2014,18:89-90.

制冷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篇5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1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能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学校的教学过程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 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确定课程的知识, 能力, 素质目标。本院制冷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全部通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测试, 在具体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如制冷原理、空气调节、制冷控制、热工流体力学等等课程均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学校根据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制定出制冷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通过访问企业工程师以及和企业技术专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确定了具体课程的实施项目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制冷专业通过推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思,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打了坚实的基础。

1.2 突出实践课程

传统的教学中, 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很大。高职教育中,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学生都很重要。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达到1∶1。下面以制冷1021班为例, 说明制冷专业的实践环节安排, 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 制冷专业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 毕业生双证的获取率达到100%。

1.3 “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

我校制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3.1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

由于制冷行业用人的特殊性, 夏季 (学生暑假) 是制冷企业用人高峰期。利用该时间段,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大多数学生的暑期实践都在生产一线或者室外工作, 天气炎热, 劳动强度又大, 特别对于初次实习的学生来说, 出现苦闷情绪, 甚至想放弃实习的想法都很正常。此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采取谈心, 开展座谈会等方式, 多和学生沟通, 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并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1.3.2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模式

工学交替的实施的顺利进行, 需要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合作互赢。学校在满足企业利益的同时, 也要尽量维护自己的利益, 切实达到共赢。经过几年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学院选择了多家讲信用, 负责任, 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如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苏宁等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下面具体说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专业“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 维护企业利益。

现阶段,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难以成功实施的部分原因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由于: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过短, 企业刚刚把学生从生手培养成熟练工后, 学生就回校学习了;②部分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 怕吃苦, 消极怠工, 不服从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培养出优秀高职毕业生后, 有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些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 降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实践, 我院制冷专业与企业找到了合作方式。具体如下:①首先时间安排上把顶岗实习与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学生顶岗实习完, 继续在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其次, 螺旋式培养, 学生大一期间在企业当学徒, 大二期间到具体的一线岗位实习, 大三期间, 部分学生继续一线岗位的实习, 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部门实习, 如到实验室从事实验员岗位, 到开发部从事绘图工岗位等。上述措施延长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 降低了企业培养学生的成本。②顶岗实习采用学分制,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给, 把实习期间的表现与学分挂钩, 从而达到制约学生的作用。③顶岗实习前期工作的准备, 联系多家企业参与“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模式, 在具体分配学生时, 以就业为基础, 采用双向选择, 并且学院, 企业, 学生3者签订协议, 一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兴趣, 二来降低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④教师下企业, 在实习期, 学生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安排上, 学生听从企业的工作安排, 遵守企业的厂纪厂规和一切规章制度, 教师在企业负责检查督促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安全情况。

(2) 维护学校与学生利益。

近年来, 制造行业出现了“用工荒”, 部分企业为了得到廉价的劳动力, 主动要求学生顶岗实习, 但是实习期间忽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榨取学生的劳动力。学校要把好关, 选择讲信用, 负责任, 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并与之签订实习协议, 制定实习计划, 确定实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如我院制冷专业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产学合作过程中, 制定了如下措施保障维护学校与学生利益:①公司为每位学生聘请一位企业导师, 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具体岗位制定实习计划和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意愿和学生特点, 企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②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生在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期间, 做到让学生在各个岗位轮岗, 每位学生至少轮6-8个岗位,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③学生从事学徒工时, 企业发放学生基本生活费, 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 做到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岗同酬, 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期工作的积极性。④企业安排学生宿舍, 给学生买保险, 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 保障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

1.3.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在和学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过程中, 在和苏宁的合作中, 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签订就业订单, 降低了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同时学生的大部分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 较好的利用了企业资源, 降低了办学成本。教学过程中, 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外聘教师, 同时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料, 将企业先进的制冷技术和制冷工艺引入到教学环节中, 培养优秀的制冷毕业生。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制冷专业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后, 取得了如下显著效果:

(1) 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 企业对学生在实习期工作情况进行考查和评价后, 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得到优先录用, 通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同时, 也缩短了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期。此外, 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经验的累积有益于学生的毕业就业。采用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后, 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 缩短了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 很快进入技术员岗位。

(2)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工作过程中, 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系, 并且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中,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无法获得工作经验, 工作态度, 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顶岗实习期间不仅有脑力劳动还有体力劳动。由于制冷专业性质决定,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 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 学生在企业完全同企业员工一样服从企业管理, 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学生工作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也培养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 对学生毕业工作后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3 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它最大限度利用了社会资源, 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 达到校企双赢。目前工学结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要加强“双师”建设, 服务社会, 为企业员工职业培训, 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促进工学结合的和谐发展, 为职业教育培养出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戴路玲, 涂中强.高职制冷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J].制冷与空调 (四川) , 2009, (05) .

[2]王永利.高职学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2) .

[3]张蕾, 魏龙, 张国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中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 (四川) , 2009, (04) .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6

从外科护士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入手, 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 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情境为基础, 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学习性工作情境, 实现“工学结合”。以任务为驱动构建项目课程, 制订“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教学中将工作过程设计成教学过程, 对教学过程中的项目任务、实践情景、教学策略、学习评价进行系统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将来适应工作的职业能力。

二、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1 ~8班476名学生为样本进行实验, 其中女生462名, 男生14名, 学生平均年龄17.5岁。随机选取2012级护理专业1~ 4班为实验班, 应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012级护理专业5 ~ 8班为对照班, 应用传统教学模式。

2.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创新“校企一体, 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走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是中职教育教学实施环节的一种有效途径, 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条件、教学媒介、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各个环节。

(1) 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外科护理岗位调查报告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关键能力、职业素质要求等确定课程体系, 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载体、考核与评价方案等, 即制订课程标准。确保课证一体的教学实施, 建立在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基础上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2) 工学结合的教学条件

中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必须基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 能体现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工作过程、职业氛围、任务完成的考核与评价条件等因素。教学条件应该体现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任务化的特点。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应将教学、训练、培训、竞赛、工种鉴定、教师指导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 建成多功能、一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主要承担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

(3) 工学结合的教学媒介或载体

教学媒介或载体主要针对校本教材。应该按照护理专业岗位的类型, 针对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突出工作情境、典型案例、项目任务, 再配合各类岗位的知识模块, 开发校本教材。

(4) 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

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教学条件、教学媒介, 可采用问题引导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引导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或虚拟法等方法, 注重“过程性”和“行动性”, 此时,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协调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 也就是学习舞台的导演。在教学过程中, 建立临床课模拟病房, 创设出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 积累与情境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差异不显著, 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成绩处于同一水平上。

结果显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显著, 说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

(1) 制订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2) 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定课程项目; (3)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标准; (4)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 (5) 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6) 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 7) 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2. 根据职业资格研究确立典型工作任务

要想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 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 即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 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应和行动领域。

3.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要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研究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并列入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4. 加快校本教材的开发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 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编写以工作情境为基础的项目和任务, 包括案例、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检测和评价标准等, 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5.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此, 应首先树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 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 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第二, 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 明确核心课程,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第三, 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中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 设计课程项目, 针对岗位能力, 循序渐进地设计各种实训项目, 帮助学生在顶岗之前逐步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第四, 利用多媒体教学, 把临床典型案例等资源制作成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 有效解决课堂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感官刺激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解决了临床资源不能再现的问题。

6. 完善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要求具备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 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在此, 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基地的“工学结合学习岗位”建设。

五、结论

根据职业行业的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基本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等要求, 在中职教学中, 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和任务、情景为基础, 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 实现“工学结合”, 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中职教学中, 开展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情景为基础, 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 实现“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16-17.

[2]张志伟.“校企一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0) 75-77.

《电工学》目标教学初探 篇7

一、实施目标教学的意义

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大纲的细化,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定出各知识点的最低起点和达到的最高水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教学评估的依据,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构成目标教学的三个要素。

实施目标教学,教师在编制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教学大纲,理清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有秩序地组成系统,便于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让学生也来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理解有关课程的要求和最终目标,学习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提高。

实施目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是教学思想上的变革,实施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相配合,彼此默契,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实施目标教学,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和“学”的方法,使教学沿着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有利于教学相长和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二、目标教学把学生摆到了主体地位

《电工学》是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展知识面,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因为,第一,由于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学习时数的有限,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头绪不清,无从适应。第二,由于《电工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会感到较难理解。第三,由于认为后续专业课无关紧要,思想上不重视,主观上不够努力。因此很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起引路和指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把学生放到从属被动地位。学生对大纲、教学目的的要求不甚明了;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接受到什么程度,只能凭主观感觉而定。等到从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中反馈出信息,教学早已失之东隅,补救为时已晚。

实施目标教学,在课程教学开始时,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每个章节、每章内容的要求和各个分目标。动员学生主动将目标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检查。因为知道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结构的主次关系如何,学到什么程度,当然就便于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馈和自我完善。师生同时明确奋斗目标,并同时为之奋斗。教学活动就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从而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有益处。学生一旦从教学的从属地位解脱出来,就不再跟在教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而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实施目标教学的注意点

1. 既要确定目标,更要将目标移植于学生的心田。

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教师要完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工作,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又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按“标记”、“理解”、“掌握”等达标要求列出知识要点。而且要着重体现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第二,把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可通过上好序言课,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电工学》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电工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解“电位”时,要求学生知道何谓参考点、电位,记牢电压与点位的关系;理解参考点与电位的关系(电位的相对性);掌握电路中电位的计算及根据各点电位分析电路的状态,等等,使学生对每一讲的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达到预期的效果。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的,都是师生交流感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好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

2. 课前准备应是双边的。

教师的课前准备。第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细致备课,并形成教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特点反复斟酌。特别是处于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难点,要进行深入和周密的考虑。第二,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绝不可轻视,它们也是目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课前要把所有实验认真做一遍。第三,慎重选择例题和习题,并按达标要求拟好检测题。

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根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而且要计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可以课堂提问,检查笔记,也可以让学生当众演示某个实验或述说课本上的某段内容。注重检查和评价,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

3. 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实施目标教学,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知识层次的深浅高低教师和学生都是明确的,这就可以大大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估更准确、更公正,会促使教师尽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由于目标教学实施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之中,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是一无所知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提问式、讨论式、自学或学生上讲台等。利用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有利于教学,还可及时准确收集反馈信息,从而采取调整措施。

4. 教学评价应既测试学,又矫正教。

教学评价是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采取的方式可灵活多样,笔试、问答、问题讨论和实验操作都是可取的。评价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每个教学单元制定了教学目标后,在每课题结束前可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实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前要了解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学了以后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测试好的更有信心,有兴趣,有利于形成正反馈;测试不好的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最后期末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教学评价可采用每个教学单元的形成评价,有一章的或几章的阶段检测,当然也有期中、期末检测。学生也可自测、互测。其评价,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而且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查。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8

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 2005年, 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由此可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 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 作为基础课程的英语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工作中, 这是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相关背景介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 (real-world experience) 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 至今也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 内容主要有:第一, 订单式模式。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 学生结束了在校的学习后, 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 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 老师通过边教、边做来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 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 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 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 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 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针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 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反馈, 结合对目前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从而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 大学英语主要是侧重于听说方面的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 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 针对性的突出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的需要, 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灵活设置情境任务。英语专业的要求更全面, 除了听说训练外, 实用文体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 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实现导向式、任务式教学。教学设计以单元主题为线, 以语言实践任务设置为链, 环环相扣。此外, 在教材选择上, 要选择适合岗位需求的教材,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发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功能, 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除了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英语或者专业英语的具体要求, 把学生安排到实训室中, 或者给学生安排任务,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借助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 与各系相互配合, 通过逼真的实训场景, 设置不同的职场语言任务, 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体验其专业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 感受未来职场的语言交际。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 利用自主学习中心配备的相关英语学习软件, 分时间段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着手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重新审视自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对象, 同时考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而实现自己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一方面, 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不仅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 完善师资结构,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研修, 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和实习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 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 加强教师培训, 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 使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学更要积极顺应时代的需求, 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 发挥语言优势, 以就业为目标,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英语实用技能和自身专业素质, 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

[2]杨继红.高职高专工学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职教天地[J].2012.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

多年来金华市技师学院一直立足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这块主阵地,紧握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岗位养成这个核心,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成为金华市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亮点,赢得了企业和社会肯定。学校在此基础上,积极尝试产学研联合体的构建,并成为浙江省首批产学研联合体项目建设单位。下面以与今飞控股集团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学校、企业两个视角来展开说明我们实践的工学交替合作教学模式。

一、合作动因

1.学校的合作动因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何为合格?从企业调查得知,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满足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能学以致用;在技能上,应有扎实的技能水平、能熟练操作企业技术设备、能排除工作岗位上一般的技术故障;在职业态度上,需安心工作、不好高骛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企业忠诚等等。以上三项中,企业对学生职业态度关注度最高,反映也最强烈。因此,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只靠学校的“一元”教育是难以有效完成的。

合格的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环境、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只有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实现。此外职业教育绝不是廉价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需要价格不菲的实训设施,需要实践教学基地,单靠政府投入和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全面完成的,如果能同企业联合,就能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解决学校教学中实习、实训等软硬件上的困难。

2.企业的合作动因

企业虽然不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要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流持续发展,也具有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在投入资本提高技术的同时,对劳动力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键在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是年年季季走出去招工,还是把潜在的人才请进来,值得企业深刻思考。而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流是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综合考量,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一条加快企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学校和企业都有合作动因,合作基础就有了。需求,是合作最好的切入点。

二、模式确定

金华市技师学院在与今飞控股集团原有的合作基础上提出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根据今飞控股集团对生产技术的针对性较强、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并开发专业课程,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经学校细化论证后组织实施;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学生交替入企实践,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学习的目标;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学校根据《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双方共同按比例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作为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的依据,与学生的奖惩挂钩。

企业虽然对教学模式不是内行,但却深刻地知道符合企业生产发展的人才必须是对企业的文化、技术、生产组织方式等有深入认同感的人。今飞控股集团对金华市技师学院提出的工学交替模式比较认可,这既符合他们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资源优势的作用:一是今飞控股集团可保证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进行产品加工,并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机加工车间,在满足学生教学实习的前提下,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二是学生交替到今飞控股集团实训,参与企业的全真生产,使企业各级对学生也有比较深度的了解;三是最后一年直接到今飞控股集团顶岗实习,由于有前面的交替学习经历,基本上实现了无适应期、无缝对接的上岗。

三、实施运行

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学校教育向企业的延伸,通过产学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合作对口率。

首先选择和企业对口的专业,并做好校企双线开展宣讲会、动员会等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工学交替合作教学模式中去;其次是课程体系以企业的生产技术为主要标准,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下构建,并且实践教学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同时注重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技术应用能力和“企业人”意识的培养。再次是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学校选择具有“双师型”职称的教师担任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学,并聘请部分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课,交替入企实践,学校派专职教师协助管理,主要负责学生思想、生活等协调教育工作,入企的教学、技术指导教师全部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最后在保障机制方面,主要是按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学生交替入企期间的津贴、保险和正常休息时间,让学生安心。

企业在运行方面的做法,一是为突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强化学生双重身份的认同,企业对班级进行冠名,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二是今飞控股集团在学校设立了今飞奖学金、助学金和奖教金,鼓励交替学习过程中品学兼优、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和为推动“工学交替”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并且每学年都由葛总带领企业相关领导亲自到学校颁奖;三是学生按班级交替入企,再根据岗位细分组别,最后是“一对一”为学生配备师傅进行技术指导,并为实习学生提供工作服、员工宿舍等;四企业的副总和人力资源部等领导在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内任实职,直接参与学校工学交替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使校企双方的联系更为紧密。

四、合作成效endprint

开展该模式以来,已有4届、380多名学生参与了交替学习,并有2届、180多名学生已在企业实习并就业,因有前面的交替学习经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稳定率比较高。学生在两个学习场所的共同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大幅提高,职业素养明显提升,为工作而学习的观念得到了强化;同时学校也得到了不少实惠,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效果得以凸显、原有的实训产品转“耗”为“收”,实现了产学运行。以2012年为例,学校节约耗材60多万元并产生了一定的利润,尤其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为学校的精品化发展奠定了软实力的基础。

从企业的角度看局面也是双赢的。首先是劳动力预备得到了解决,企业通过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期间的观察、跟踪建档等方法,在学生毕业就业时,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员工,缩短使用培养磨合期,真正达到优化用工,并可以根据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中长期规划培养;其次就是在企业生产任务重的急需期,学校成为了他们的应急通道。

五、存在的问题

1.实践中学校遇到的问题

一是社会对学校学习的观念还很传统,学习就是要在学校里的,对于工学交替学习还没有完全理解,每一届学生交替下去的初期,学校的宣传解释工作量比较大;二是工学交替模式还难以全面铺开,这和企业的规模有关,只有集团化的大企业才能有这么多的岗位和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还和所涉及的专业岗位有关,工科专业好于文科专业;三是学生的津贴和保险操作有难度,尤其是保险,明明有正规的操作理赔流程,但常遇到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2.以企业的视角看到的问题

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企业比较关注学生的忠诚度,由于各种因素的交错,毕业后三年岗位稳定率不尽如人意。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学生技术,使学生适应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就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为企业服务,成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这也是企业的长期利益所在和参与深度的关键点。

六、合作展望

金华市技师学院和今飞控股集团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站在校企双方的角度看都是有效、实用的,是解决企业技能应用型人才资源的成功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下一步我们的着力点如下。

一是继续引导观念,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深度理解和支持。在第一个学期就安排1~2个月的下厂认知实践,实现入学即入企的目标。

二是建立健全学生的津贴考核和奖励制度等。在现有的基本津贴1000元加考核津贴50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以提高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同时继续做好今飞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工作。

三是强化校企联动。学校和今飞控股集团已经完成了从“邻居”到“朋友”的关系转变,下一步我们任务是实现“联姻”关系,在省产学研联合体项目的建设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四是校企双方进一步总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操作指南,使企业能将该模式的操作复制到和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去,扩大该模式的借鉴性,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利益。

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搞校企合作不能完全等着政府来给予,也不是校企某一方的一厢情愿。说到底,是共同的发展目标让学校和企业走到了一起,是共同的改革转型让学校和企业连到了一起,是共同的利益让学校和企业站到了一起。校企合作是大势所趋,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史旦旦,江再智.深化校企合作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华章2011(14).

[3]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篇10

一、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的制定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现有的学年制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弹性学制的要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要求, 其制定原则如下。

(一) 课程体系的核心

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保证弹性学制实行的先决条件, 构建与弹性学制相匹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实行弹性学制的条件,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 课程比例的合理设计

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提供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素养, 包括文化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实践课。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活动的模块化课程, 是针对某些专业而设置的, 可以是专门化课程的组合也可以是主干专业课的深化与拓宽。任选课是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需要而设置, 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 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 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应为7:3。

(三) 构建弹性学制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在弹性学制下, 应使课程种类多样化,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将学科整合, 然后按知识点分块进行教学, 每一个模块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特定的整合知识内容, 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外, 各模块之间有机结合, 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教学质量。

二、弹性学制下的教师管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参与者, 实行弹性学制, 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及教学的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在弹性学制下教师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改革高职教师编制管理模式

对高职教师的管理要从过程管理、宏观控制向目标管理、微观开放过渡, 突破普通高校教师编制管理模式, 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通过调查发现, 现有职校教师教学任务重, 学习进修机会少, 对生产实际了解还不充分, 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应增加高职院校教师编制, 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得以继续学习、进修, 参加实际生产。

(二)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和核心, 他们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职业学校应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并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在现有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应以现岗教师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 在现岗教师中逐步培养和发现双师型教师, 这样有利于保持教学过渡的平稳性。

(三) 建立教师的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 为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应该定期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需要调研, 一方面要和学生的需求相联系, 另一方面还须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要从整体上制订培训规划, 定期、定量进行培训。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实习基地或企业学习先进技能, 了解行业需求及发展动向, 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培训。

(四) 发展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弥补高职教育中师资的不足, 也可以把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 建立一支良好的兼职教师队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兼职教师可以是社会上学术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 也可以是其他职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骨干。他们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促进校企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课程的改革, 活跃学术思想, 有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但是兼职教师的编制不在学校, 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为保证教学质量,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来源就应该有制度保障。

三、弹性学制下的选课制

选课制, 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 在选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推进课程管理改革, 提高开课数量和质量

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和桥梁, 保证选修课程的应有数量和质量, 是学分制的精髓和本质。应该设立专门的开课管理机构, 负责接受开课申请并组织专家评审。鼓励教师开新课, 把最先进的知识引入课堂。对新开设的每门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都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缜密的专家论证, 确定其学时数和学分数。同时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改革, 保证学生选修时不至于出现知识不连贯和顺序混乱。鼓励教师开设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讲座性选修课, 丰富学生的视野, 扩大知识面, 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为选课作好准备。

(二) 建立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培养计划

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是选课的指导性文件。选课前, 学生需要参照指导性教学计划, 结合自身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制订出个性化而又合理的修读计划。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该遵行如下原则:压缩必修课总学时, 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按照大类培养的模式来安排课程体系, 必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基础化和综合化, 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合理化和科学化;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 控制选课过程, 规范选课流程

在选课前, 需要制定严密的选课流程, 对选课系统的开放时间、选课阶段的划分、选课人数安排、选课对象的优先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一般选课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限容量选课, 学生根据情况可自由选课, 然后教务部门根据选课情况, 调整课程开设。若选修人数过多超过课程容量, 可按专业、年级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筛选, 以保证急需学生的需要。第二阶段为补选和退选阶段, 允许学生查漏补遗和调整修读计划。第三阶段为重修阶段, 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 又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 实行导师指导选课制

实行弹性学制后原来统一的教学班被打乱, 一个学生一张课表, 不可能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 为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选专业、选课时都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实行导师制, 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其他情况, 帮助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向学生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四、弹性学制下的考试管理

弹性学制的考核与学年制不同, 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灵活。一般来讲, 学生每学期修读的所有课程都必须按时参加考核, 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考试课可以百分制计, 成绩达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取得相应的学分。考查课以五级分类, 成绩及格及以上取得相应的学分, 否则不计学分。在弹性学制下, 学生的管理难度大, 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 保证学习质量。

(一) 实行考教分离

弹性学制下学生自由选课的比例增加, 为保证考试公平, 准确评判学生学习效果, 保证考试的质量, 要实行教考分离, 即授课的教师不参加命题和阅卷, 由考试机构根据学习内容另行组织人员进行命题和阅卷。在现有师资情况下, 如果难于达到完全教考分离, 也可采用任课教师出几套试题, 随机选取试题或考试内容组合的方法作为过渡。

(二) 实行重修重考

由于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施的, 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获得学分, 因而在学生某门课未获得学分时, 学生必须重新修读这些课程, 然后再参加考试, 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弹性学制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是比较灵活的, 它不以一次考核成绩定终生, 而允许学生通过重考、重学等方式参加多次考试来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三) 加强考试资源库建设

教考分离的实施, 重考制度的建立, 必须以丰富的考试资源库建设为前提。考试资源库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命题教师和阅卷教师库, 库内应包含教师的基本信息, 特别是其从事专业、课程方面的信息。二是试题库, 建立试题库, 可以按难度要求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 便于某门课程的重复考试。

(四) 加强考试研究

题库建设、组卷系统开发、试卷检查、试卷评价等工作, 必须投入专门力量进行研究, 同时考试方式改革、考试管理等也要不断进行研究。强化考试的有关理论、研究考试的评价及反馈等工作, 不断完善弹性学制下的考试管理。

(五)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注意闭卷和开卷相结合, 增加开卷考试的比重。考试内容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识记的内容, 多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方面的考察, 使考试更贴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还可使课程考试与专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

摘要:弹性学制是实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实行弹性学制后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管理等方面作了分析, 提出了弹性学制管理思路。

上一篇:生活需要激情下一篇:医疗保险内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