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

2024-06-05

电工学(精选12篇)

电工学 篇1

目标教学是将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指导于教学实践。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有体会,按照课程目的和任务目标,实施目标教学,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实施目标教学的意义

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大纲的细化,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定出各知识点的最低起点和达到的最高水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教学评估的依据,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构成目标教学的三个要素。

实施目标教学,教师在编制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教学大纲,理清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有秩序地组成系统,便于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让学生也来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理解有关课程的要求和最终目标,学习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提高。

实施目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是教学思想上的变革,实施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相配合,彼此默契,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实施目标教学,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和“学”的方法,使教学沿着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有利于教学相长和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二、目标教学把学生摆到了主体地位

《电工学》是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展知识面,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因为,第一,由于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学习时数的有限,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头绪不清,无从适应。第二,由于《电工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会感到较难理解。第三,由于认为后续专业课无关紧要,思想上不重视,主观上不够努力。因此很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起引路和指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把学生放到从属被动地位。学生对大纲、教学目的的要求不甚明了;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接受到什么程度,只能凭主观感觉而定。等到从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中反馈出信息,教学早已失之东隅,补救为时已晚。

实施目标教学,在课程教学开始时,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每个章节、每章内容的要求和各个分目标。动员学生主动将目标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检查。因为知道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结构的主次关系如何,学到什么程度,当然就便于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馈和自我完善。师生同时明确奋斗目标,并同时为之奋斗。教学活动就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从而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有益处。学生一旦从教学的从属地位解脱出来,就不再跟在教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而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实施目标教学的注意点

1. 既要确定目标,更要将目标移植于学生的心田。

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教师要完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工作,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又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按“标记”、“理解”、“掌握”等达标要求列出知识要点。而且要着重体现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第二,把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可通过上好序言课,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电工学》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电工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解“电位”时,要求学生知道何谓参考点、电位,记牢电压与点位的关系;理解参考点与电位的关系(电位的相对性);掌握电路中电位的计算及根据各点电位分析电路的状态,等等,使学生对每一讲的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达到预期的效果。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的,都是师生交流感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好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

2. 课前准备应是双边的。

教师的课前准备。第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细致备课,并形成教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特点反复斟酌。特别是处于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难点,要进行深入和周密的考虑。第二,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绝不可轻视,它们也是目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课前要把所有实验认真做一遍。第三,慎重选择例题和习题,并按达标要求拟好检测题。

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根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而且要计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可以课堂提问,检查笔记,也可以让学生当众演示某个实验或述说课本上的某段内容。注重检查和评价,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

3. 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实施目标教学,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知识层次的深浅高低教师和学生都是明确的,这就可以大大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估更准确、更公正,会促使教师尽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由于目标教学实施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之中,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是一无所知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提问式、讨论式、自学或学生上讲台等。利用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有利于教学,还可及时准确收集反馈信息,从而采取调整措施。

4. 教学评价应既测试学,又矫正教。

教学评价是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采取的方式可灵活多样,笔试、问答、问题讨论和实验操作都是可取的。评价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每个教学单元制定了教学目标后,在每课题结束前可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实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前要了解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学了以后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测试好的更有信心,有兴趣,有利于形成正反馈;测试不好的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最后期末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教学评价可采用每个教学单元的形成评价,有一章的或几章的阶段检测,当然也有期中、期末检测。学生也可自测、互测。其评价,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而且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查。

通过对《电工学》课程目标教学的尝试,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学 篇2

这个寒冬,送走了电工学实验,我们也终于开始了期盼已久的电子技术实验。实验对于一直学习理论知识的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付诸实践,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在课堂上,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所学到得知识用在哪里,怎么用,会不会发生,而电子技术实验是证明这些的唯一途径。电子技术实验是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很多实验中我们只是复现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但这一过程与这个专业的专家研究电路的构成,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实现方式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实验中,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出我们需要了解的电子电路的知识,使我们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考验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我们对有关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使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每次做完实验后,再对应实验复习课本中所学过的知识,有一种温故知新的感觉。

这学期我们一共做了五次实验,分别研究了单管放大电路,基本运放,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以及数字电路设计。五周的电子技术实验也让我们充分利用了课余的时间来学习很多关于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在做实验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那么课前认真地预习是很必要的,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所要进行的实验的总体过程,弄懂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与成功之处;思考实验可能用到的相关实验仪器,对照教材所列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还要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实验中的各项操作。在写预习报告的时候,我们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电路及设备,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数据表,注意事项以及预习思考题等。数据表与操作步骤密切相关,数据表中的栏目排列顺序应与操作步骤的顺序合理配合。这样就可以随时将数据按顺序填入表中,也可以随时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规律性。刚开始时我们并不了解实验的难度和操作的复杂,不注意预习报告里的实验步骤和电路,结果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原理电路图有时候很难把实际电路连接起来,导线的数目和连接的复杂程度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而且不注意计算出实验中的理论值,这导致做出实验数据后并不知道所得是对是错,整理数据时出现很多混乱,尤其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比如做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研究的时候,我就因为没有做好预习工作,搞错了两个表格的数据,老师帮忙找出错误后我才知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预习,连接电路时又马马虎虎,把两个管脚的灯接反的结果。汲取教训以后,在实验前我们总能及时计算出实验理论值,预习实验电路,了解实验原理,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子技术实验不仅教会了我们课程中学不到的实践性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实验习惯。在预习思考题方面,我觉得都是加深实验内容或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开发视野的一些问题,在实验前认真地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实验质量。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或实验原理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自己的同学讨论一下或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带到课堂上问老师,只有把实验中所有的地方都弄通弄透彻,才能达到实验应有的效果。

课堂操作需要我们严格的遵守实验的各项原则,要将电路实验箱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和确保安全。经常需要操纵或调节的器件,应该放在便

于操纵的位置上,比如万用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定,不能在老师允许之前乱碰实验仪器,这样不仅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并且容易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好每一根导线是否都通电,因为由于长久使用,有些导线内部是断掉的,这会让实验无法进行。然后还要养成检查实验芯片是否正常的习惯,以保证不是因为仪器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熟悉使用模拟示波器和数字示波器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理论上的现象不符,首先应认真思考并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及时进行改正,若自己不能解决,应及时请老师来指导,切不可敷衍过关,草草了事。对于现象和波形的观察,则需要粗中有细,既不能把很多时间浪费在记录波形上,也不能光看一眼就继续下边的实验。如果发现实验现象与实验理论不符合,或者测试结果出现异常,就应该认真检查原因,并细心重做实验,或者请老师来帮忙。做完实验后一定要记得不要随便拆线,如果这需要老师检查,私自拆线就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对于数据的纪录,则要求我们要有原始的数据纪录,它是记载电子技术实验全部操作过程的基础性资料。实验完成后,应把所有的导线认真缠好恢复到原位,并认真整理实验台。

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应认真地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对实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我们验证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规律的第一手资料。写实验报告和进行问题讨论等也是实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种锻炼,实验报告也促进我们对实验过程以及所得结论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实验数据的记录以及对数据进行计算并求得最终的结果,验证跟理论值是否相符,误差的大小,最终得出的结论,最后完成对实验思考题进行的讨论以及讨论的结果和对实验进行的总结。一份认真的,高水平的电子技术实验报告才算是为本次实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养学自己正确的科学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所有实验的目的。对于我们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对数字电路的理解和掌握决定着我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亲自对实验进行操作,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锻炼,它不但锻炼了我们的细心、耐

STS教育与电工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STS教育 电工学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工学是为电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电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越来越多,电控设备和仪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岗位上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要和电打交道,学生不单要求掌握电工学的基本理论,还要求有较高的动手能力,电工学知识已成为他们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发紧密,其他专业的科学技术与电工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学生要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也必须掌握好电工学知识,因此,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影响电工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症结

以前,电类专业开设的电工学课程涉及的专业,总体的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教师的“教”主要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的层面上,课堂是“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教学内容上着重学科结构,强调知识的理论系统性,对于联系社会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不够。学生被动学习,不清楚这些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更不清楚它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实验环节所开设的多为理论验证型的实验,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很少,学生对实验没有兴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又难学,或者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并没有感受到电工学的“用处”所在,这些思想抑制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

STS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科技教育思想。它具有开放多元性、人文性、前瞻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强化STS教育思想的目标主要是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把技术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社会效果紧密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学的活、用的上,能适应社会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学的东西往往是他们自身真切体会到“有用”的东西,也是求职场上很多企业单位的需求技能。在电工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势在必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工学的“有用”,学生真正懂得电工学的知识与当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的需求的紧密联系时,特别是对他们自身专业及综合科学素养方面的“有用”之处,学生就会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类专业开设电工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用,因此课程的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根本,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要给学生讲清楚,但讲授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会做深奥的电路计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与电打交道时,能用这些基本的电路概念、基本分析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电工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新的电工学器件层出不穷,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等作理论基石却是基本不变的,学生站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当需要进一步钻研电工学的其它专业知识时,他就有了一个较好的“掘进点”。依据STS教育思想设置的教学内容,必定是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融合的,或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学生学习之后马上可以转变成一种技能,服务于自身及他人。

5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电工学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大多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显得沉闷,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板书教学改为CAI教学,省去了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书写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用幻灯片、录像资料、实物展示、基于NIMultisim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等,可以使有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事物让学生一目了然。

6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电工学实验机制

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与实验有关,也正是通过实验环节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电子电工学是“有用”的和“有趣”的。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电工学实验机制,首先要针对电子电工实验室,一是实验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的项目,由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对学生修学课程的必做实验项目进行考核;二是实验内容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后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在实验项目上可适当减少验证型实验项目,多开设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综合型和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努力给学生创造和提供真正的接近电工实训的动手训练,比如让学生直接用各种电工元件真实地直接按设计要求接线,组成实用系统。

7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

实行新的课程考试(考核)模式应该使考试的方式多样化、全程化,也就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选择得当,往往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实验,这个实验就包含了电动机转动原理,改变电动机转子转动方向的原理,接触器的结构特性和动作原理,自锁的概念,互锁的概念等,学生能够独立顺利的完成该实验操作就说明学生对以上这些原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样的考核方式最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比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这些原理和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课程改革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完善和发展,只要我们认真塌实的去做工作,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提高电工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电工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4

一、科学实践, 激发兴趣, 积极引导, 树立信心。

职高生刚刚入校园时, 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此时部分学生由于已有的生活经验, 会对专业知识充满好奇心, 而部分学生却会因对专业的陌生产生畏惧心理。电工操作技能训练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实践性课程,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必备环节, 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特点所在。《电工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 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尤其对于某些较抽象的理论, 借助实践可使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性。我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分成三组, 能力稍差的做桥式整流的电桥, 能力中等的做电容滤波的桥式整流电路, 能力较强的制作复式滤波电路;然后让学生用试波器分别测出所制作的电路的波形并作分析、比较, 看哪种滤波电路的滤波效果最好,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整流滤波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分层实验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平时要多加练习, 多进行实际操作, 以此强化理论知识。

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 使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得以巩固和深化;提醒学生要“手脑齐动, 勤于思考”, 对每一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时, 实习指导老师应当介绍电路图中各元件的作用、触头对数及其工作原理和接线技巧, 指导学生按图施工, 装接好模拟板。为了使实操训练能真正达到巩固和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实习指导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学。

1.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电气工程的施工。

这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机会, 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确切地感受一项工程从设计图纸、准备材料、分析现场情况、确定合理施工方案、安装线路和设备直到调试的完整过程,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相关的理论知识, 发现并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显然这种做法有助于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理论知识, 强化实际动手能力, 完全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 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机床电器故障的处理。

这也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好机会。机床电器故障处理是机电维修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 是电工专业的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 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图, 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 了解机床各部分的运动功能, 然后现场观察电气元件的分布情况, 按照“从大到小, 从面到点”的步骤对各控制电路进行检测、推理并判定故障, 最终排除故障。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处理电气故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集理论思维与技能应用于一体, 既能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让学生感到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很充实, 学生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实用。这对吸引生源也是很有好处的。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科学化。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时期电工学基础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作出调整, 使课程内容更符合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但同时, 新知识的涌入必然会使教学内容大大膨胀, 而在实际的情况不一定允许教学时数随之增加, 这就要求教师有选择性地保留、压缩并更新、优化传统的电工学内容, 精选核心内容, 构建新教学内容和体系, 正确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特点, 针对教学对象不同和各专业特点, 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随着数控技术及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 教师对于集成运放及数字电路部门也应给予一定课时的讲解。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将前沿的、新的知识及情况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将来社会的需要。

四、注重良好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 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 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 分析某一器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 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 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不同的排故方法, 明确利弊, 并指导学生动手排故, 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 提高思维能力, 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 让学生分析, 动手排除故障,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学会排故方法, 使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也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士滨.现代电工技术疑难解答[M].广秦科技出版社, 2001:61-67.

[2]李春茂.电工技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70-82.

《电工学》模块教学 篇5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电路的作用;电路模型;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的三种状态;基尔霍夫定律;电位的概念及计算。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模型;掌握电压和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及设定;

2、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理解一致、非一致参考方向与欧姆定律正负号的关系;

3、3、掌握电源三种状态的特点,理解理想电流源、电压源的特点,4、掌握电源与负载的判别方法,了解额定值及实际值的意义;

5、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理解电位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源与负载的判别方法;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难点: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重点难点突破

1、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2、精讲多练,通过典型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1-1电路及基本物理量 2课时 实验与实训1 练习使用测电笔和万用表

1-2 电阻 1课时 1-3 欧姆定律(重点)2课时 1-4 电工与电功率 1课时 1-5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2课时 实验与实训;直流电路故障的检查

1-6 基尔霍夫定律(难点)2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2:磁路与电磁感应(计8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磁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场强度、磁导率。教学目标

1、掌握电流产生磁场和磁场中通电导体受电磁力作用的知识,2、熟练掌握安培定则和左手定则。

3、掌握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能分析各种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

4、掌握自感的有关性质,能对自感和互感现象作定性分析。

5、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自感系数的意义,并熟记它们的单位和符号。

6、了解磁感应线的特点、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了解互感的有关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磁场和磁场中通电导体受电磁力作用。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难点:安培定则和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重点难点突破

1、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2-1 磁场 1课时 2-2 磁场的重要物理量 1课时 2-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课时 2-4 电磁感应(重点)2课时 2-5 自感 1课时 2-6 互感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3:单相交流电路(计10课时)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阻抗的串联与并联;串联谐振;功率因数的提高;非正弦周期电压和电流。教学目标

1、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区分正弦量与相量、最大值与有效值、频率与角频率、超前与滞后的概念;

2、熟练掌握正弦量的几种表示方法;理解单一参数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关系及功率关系,3、熟练掌握各种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相量式;

4、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计算,熟练运用相量图解题;掌握复阻抗计算;

5、理解串、并谐振的概念;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功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R、L、C串联电路中的各电压电流相量关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计算,相量图的画法;功率因数的提高的分析计算。难点:RLC串联电路中的各电压电流相量关系;利用相量图解题。重点难点突破

1、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重、难点例题解答等,便于学生复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3-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课时 实验与实训;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3-2 正旋交流电的相量图表示法 2课时 3-3 纯电阻交流电路 1课时 3-4 纯电感交流电路 1课时 3-5 纯电容交流电路 1课时 3-6 RLC串联电路 1课时 3-7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1课时 3-8 常用照明电器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4:三相交流电(计6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三相对称电动势;负载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三相功率及其计算。教学目标

1、理解三相对称的概念,掌握三相对称电压、电流的特点;

2、熟练掌握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对称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三相对称电路有功功率计算。

4、了解不对称负载的电路计算,理解中线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对称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三相对称电路有功功率计算。

难点: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对称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三相不对称交流电路的分析。重点难点突破

1、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4-1 三相交流电(重点)1课时 4-2 三交负载的连接方法 2课时 实验与实训;三相交流负载的链接

4-3 发电输电和配电常识 1课时 4-4 安全用电常识(重点)2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5: 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计4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变压器基本结构、外特性及损耗、工作原理、铭牌参数的意义;自耦变压器和电流互感器的特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转动原理、铭牌参数。教学目标

1、了解变压器的结构,熟练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2、理解三相变压器的接线组别,理解阻抗匹配的概念;

3、熟练掌握原、副边的电压变化、电流变换、阻抗匹配关系;

4、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5、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6、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额定电压、转差率、转矩、功率因数、效率、额定转速、;理解铭牌参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铭牌参数的意义,单相变压器原副边电流、电压、容量、变比计算方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难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的连接方式,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动原理。重点难点突破

1、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2、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5-1变压器(重点)2课时 5-2三相异步电动机(重点)2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6:工作机械的基本电气控制电路(计10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笼型电动机的直接起动与正反转控制电路;行程控制;时间控制。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各种电器的线圈、触点符号,2、理解常闭触点、常开触点、主触点的动作特点;

3、熟练掌握笼型电动机的直接起动与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各操作动作工程

4、理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自锁、联锁、点动控制、连续控制概念

5、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实现元件及动作过程;

6、理解行程控制电路和时间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接起动控制线路及自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及联锁;控制电路中的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

难点:各种电器的线圈、触点符号;常闭触点、常开触点、主触点的动作特点;控制电路原理图识图与设计。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活泼的特点,采用实物照片、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器及控制电路。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实验中实现每位同学一套实验设备,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6-1常用低压电器 2课时 6-2电气控制系统图中基本环节的 1课时 6-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电路 2课时 6-4三点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电路 1课时 6-5工作的台的限位和自动往返控制电路 1课时 6-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电路 2课时 6-7控制电路常见故障及简易处理方法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7: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路(计10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了常用电子元器件二极管、三极管主要参数、基本类型及其应用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整流滤波电路、晶闸管基本特性和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好坏。

2、了解三极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及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类型、引脚及三极管的好坏

3、了解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集成运放的符号及特性

4、能识读集成稳压电源电路图,能列举出集成稳压电源的实际应用;了解开关稳压电源的主要特点

5、了解晶闸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原理

6、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掌握基本门电路。

7、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整流、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二极管三极管好坏的鉴定。滤波整流电路应用,晶闸管的工作特性,基本数字电路、门电路。难点:二极管三极管好坏的鉴定,滤波整流电路,门电路。重点难点突破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实验中实现每位同学一套实验设备。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万用表测量和示波器演示波形图,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7-1二极管(重点)2课时 7-2 三极管(重点)2课时 7-3 集成运标放大器 1课时 7-4 直流稳电源(重点)1课时 7-5 晶闸管 2课时 7-6 数字集成电路 1课时 7-7 555时基电路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浅谈《电工学》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 教学 煤炭专业 技能 实践

《电工学》在我们这所煤炭专业为主的学校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更容易的进一步学习更为专业的课程。由于它具有概念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我担任《电工学》教师虽然才四年多,可对此已有很深的体会。因此,想就《电工

学》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选择简单实用的教学内容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对象是与电相关类专业的学生,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相符合。本学科应该以减少数理论证,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做为教学重点。电路部分应重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电机与控制及安全用电部分应主要讨论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的外部特性,控制和使用及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课程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相联系起来。教学中还应注意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单元电路的功能和应用。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学以致用”理念。

二、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充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在《电工学》的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外,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分析串联电路的应用时,学生对它的实际指导意义理解不深,我就补充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为12V,额定功率为3W,要把它作为信号灯接到220V ,在电路中,应该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可选的电阻有500欧姆、700欧姆、1000欧姆、1200欧姆四种。学生根据小灯泡的电压、功率,算出了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25A,电阻为48欧姆,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0.25A 和总电压220V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880欧姆,最后将总电阻880欧姆减去小灯泡的电阻48欧姆得到832欧姆,即为应串联的电阻阻值。但实际上可选的电阻没有832欧姆的,那么,在接近这个电阻的700欧姆、1000欧姆两个中应该选取哪一个呢?能否选取最接近832欧姆的700欧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选了7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29A ,超过了它的额定电流,这是不允许的。在这个问题中前面算出的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时隐含的条件是只能小于等于它,而不能大于它。选取10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虽然电流下降到0.21A,小灯泡的亮度有所下降,但却能保证电路设备安全。

在讲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的关系时,我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特别大,大到了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处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学生感到茫然,有的学生说那就没有电压了。其实这个问题可用动态抽象的电路去想象——在那个逐渐变大的电阻两端接上电压表一直监视,则电压表读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电压表的读数必然与电源电压相同。这就是为什么电线断线后如果有人碰到就会触电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三、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注重相似内容类比讲解

《电工学》的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章节讲述,会造成内容前后脱节,让学生抓不住要领。如果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磁与电磁感应”教学时,左、右手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均不在同一节,而且这几个定则都是在介绍其他概念时配合应用的,比较分散,提法又很相近,致使很多学生经常混淆这三个定则的用法。如果采用类比区别、集中教学的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這三个定则同时列出,并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次,再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地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手背又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的概念和运用场合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电工学》课程教学小结方法探讨 篇7

一堂完整的教学课程可以分为导入、讲授与小结, 课程实施过程中, 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与讲授过程中会加入很多亮点, 用来增强学员听课的兴趣, 但是在最后的课堂小结时却一笔带过, 甚至忽略不讲, 这样的“虎头蛇尾”不仅让学员无法很好的归纳本次课所学的知识, 也不利于下次课程的教学。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让学员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电工学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前后内容知识联系紧密, 电工课上, 学员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操作练习, 所以我们更要注重《电工学》课程的课堂小结方式, 增强教学效果。

二、《电工学》课程课堂小结的方法

(一) 数字归纳法

有时候一堂课程的内容比较多, 甚至有些凌乱, 那么小结的时候可以通过数字将关键知知识点连接起来。

比如“提高功率因数”的课程内容包含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原则、方法, 那我们再总结的时候可以采用“121”的方式, 即一个原则:保证原有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改变。

两大意义:1) 减少输电线上的损耗;2) 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三是一种方法:并联一个合适的电容。通过这样的提炼, 更便于学员的记忆。

在一些定理的应用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很多步骤, 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支路电流法的应用, 它包含了参数的认定, 方向的设置, 方程的列写与求解, 那我们在小结时可归纳为“一看二设三列四解”:

“一看”包括支路数、节点数、网孔数的确定;

“二设”包括回路绕行方向、电流参考方向的设定;

“三列”是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与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分别列写电流、电压方程;

最后的“四解”是根据数学知识对所列方程进行求解。

(二) 图表法

《电工学》第一章的内容涉及很多基本物理量, 每个物理量的表示方法以及意义有所不同但又相互关联, 通过图表法可以很好的将这些知识加以罗列, 让知识构架更加清晰。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形象的表格将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 更利于课堂内容的记忆, 这样既减轻了学员的分担, 还能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表格式的课堂小结, 可以让学员逐步学员归纳整理的方法, 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 对比比较法

比较式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它有助于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领会记忆对象, 《电工学》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相似的意义, 但是又同时又有不同点存在, 学员很容易混淆这些知识之间的概念与规律, 通过对比比较法可以培养学员的比较鉴别能力。

比如学习“电路的谐振”时, 由于它包含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两部分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概念、特点两大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增强学员的辨析、比较能力。

相同概念:含有电容与电感元件, 电路呈阻性;

串联谐振的特点:阻抗最小、电流最大、电压放大Q倍;

并联谐振的特点:阻抗最大、电流最小、电流放大Q倍。

(四) 口诀法

自古以来, 人们更乐意接受朗朗上口的句子, 对于电工学中一些复杂公式的记忆或是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针对变压的工作原理与主要功能, 我们就可以总结为:电磁感应是原理, 变压匝数成正比, 变流匝数成反比、变阻匝数平方出。这样学员就能很容易的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在电工学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其三大功能:变电压、变电流、变阻抗。

变电压时是电压之比与原副两边的匝数成正比, 变电流时电流之比与匝数成反比, 变阻抗是原副两边的阻抗之比为匝数比的平方。我们可以发现, 如此多的内容通过短短的四句口诀就可以进行概括与总结了。

犹如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在测量电阻时, 我们可以归纳为:

红笔插入V/Ω孔, 黑笔插入COM孔;

量程大小选适宜, 电阻不能带电测;

两手悬空测电阻, 防止并联变精度;

若是数字在跳跃, 稳定以后再读数。

在用其测量电压时, 我们也归纳为:

黑笔插入COM孔, 红笔插入V/Ω孔;

直流电压有极性, 红笔接正黑接负;

表笔并联路两端, 接触一定要良好;

确保绝缘防触电, 安全操作尤重要。

(五) 回顾反思法

传统的教学中, 课堂小结基本上都是由教员来完成, 其实我们有时根据课程的需要可以给学员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 请学员谈谈“这堂课你学到了那些内容?有哪些问题与收获”, 多个学员的回答集合在一起, 大家相互补充, 这些信息不仅能让学员收益匪浅, 同时给教员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馈。

三、课程小结的意义

(一) 让整堂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 引人入胜的开头, 丰富多彩的过程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忽略了结尾, 都不能称之为一堂完美的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的尾声, 教员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导学员通过归纳总结这堂课所学的知识, 并导入新课, 让学员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产生预习新知识的动力, 让整堂课程显得和谐, 完美。

(二) 升华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概括、提炼及引导探索等形式, 让学员将新知识添加到自身的知识架构中, 使其能够系统化的掌握知识, 让其知识得到升华。

同时小结过程中的自我激励、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可以唤醒内心的情感体验, 使情感得以升华。

(三) 有效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

现在教学的学时数在不断的减少, 而教学目标却在不断提高,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高的教学目标,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员的引导。然而, 教员的教是为了学员的学, 如果学员的吸收的效率很低, 那教员再多的付出也是无用功, 而课堂的结尾时刻具有独特的信息反馈功能。

教员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课外思考等能进一步促使学员巩固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在课堂小结中, 通过学员的回应, 教员能及时发现问题, 对其进行总结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更好的进行后续课程的教学。这样教员能够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与智慧, 让课堂的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一个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还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员的教学智慧。当然课堂小结的呈现方法多种多样, 在电工学的教学过程中, 无论以那种方法进行教学, 都得牢牢把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正确分析学生与教材, 结合课堂教学信息, 精心设计, 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小结的有效性、可行性。

摘要:课堂小结是《电工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对课堂小结的认识出发, 着重探讨《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小结方式, 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加以分析, 对其他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工学,课堂小结,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沈裕钟.电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季海霞.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小结的实践与研究[D].2011.

浅谈《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8

1 目前电工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电工教师对电工教学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 电工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是应看到, 到目前为止, 电工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1.1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强调电工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进行推导, 造成学生听不懂以致厌学、怕学, 最后到不学的地步。

1.2 忽视实验的教学, 只要求会动笔考试就行

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 实际操作。不做或少做实验, 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 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 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 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 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 不知道如何动手。

1.3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导致学生对电工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都没有提高。

2 电工教学改革的措施

当前电工教学薄弱, 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从这些方面进行。那么要加快电工教学改革的步伐, 首先要抓好下面几方面措施:

2.1 观念的转变

学校要加强对基础课的重视, 要加强对电工教材的研究,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避免繁琐的理论教学, 避免运用相对高深的数学知识, 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 使电工内容通俗易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能让学生只会在试卷上做, 在实际问题面前却一无所知。

2.2 教材的改革

要改革现行的教材。改革的主要思想是, 教材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在电工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电工知识。

现行合适的教材甚少, 要编成一个由浅显、通俗的理论知识, 正规的学生实验、趣味实验、课后制作等组成的电工教材, 要多一些启发性, 用比较生动的言语或问题来编写教材。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实验技能,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等功能。当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拓宽知识面的课外资料。做到有趣味性、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实用性强、能自我设计的教材。教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在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 教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程中的做法, 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 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又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 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我们不能把实验教学的现状单单的归咎于教师, 其实不少教师是深知实验的重要性, 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 但迫于各方面的限制, 最后不得不放弃。要让学校和教师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而要着眼于未来, 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只有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电工教学的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 才能改进现状。在电工教学上,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 把电工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于是, 有的时候会出现忽视实验教学, 或出现认为可有可无的情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则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电工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 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需要教师具备的教学的素质, 既要有《电工学》理论和实验知识, 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 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教学。科学在发展, 教育也要发展, 没有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 使自身具备良好的能力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 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 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此外还可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 提供教师间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从而相互促进。

教师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发挥主导、主体功能。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电工教学模式, 建立起按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教与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本让学生看, 实验让学生做, 思路让学生想,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考试方法的改革

目前我们在电工考试中, 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 导致出现学生背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状况, 实验考核极不全面。电工考试总体要求是把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 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几个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后作业等三个方面;理论考试可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操作考试是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考评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6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把课外活动纳入教学的范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 应按统一计划, 组织好课外活动, 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 建立活动小组, 安排好辅导老师, 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 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 还可以定期的举行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等, 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总之,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只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善于尝试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从而才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义智, 江文雄.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现代知识出版社, 2004.

浅谈《电工学》课程探索与改革 篇9

1 开展课改, 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是各中职院校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电工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使电工类教师的角色得到重新确立, 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 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 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 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激活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 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重新定位。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 而在新课程中, 教师需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 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 联系中职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电工学的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电动机与变压器、电气控制电路, 数字电路, 集成电路等等。以往我们在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时并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造成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和本专业相关的,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以必要为度。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当删减和加强侧重讲解。减少数理论证, 以掌握概念, 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如在电路部分的讲解上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重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 而对于其他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中保留基尔霍夫定律和支路电流法作为重点讲解, 而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节点电压法则可以删减掉或者有选择性的讲解一个即可。电机与控制部分主要讨论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的外部特性, 控制和使用及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这部分内容对与非电类专业学生则可以把电机控制部分删掉而安全用电部分则可以侧重讲解一下。在数字电路部分, 一般教材在集成电路与最新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内容很少, 这部分内容尤其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用处较大, 比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电子类读物, 及时了解本专业中的先进科技和技术应用, 为学生弥补教材老化过时所造成的知识上的断层。

3 利用教学手段与方法, 增强学生兴趣

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 其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有兴趣的东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起学生思考。如果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去学习, 可以说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以往在《电工学》的讲授中, 教学方法单一, 只能通过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讲解课程,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本课程无法产生学习兴趣, 觉得知识难懂, 厌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这门课程中理论知识多, 有许多概念抽象, 难以理解, 往往讲的很累却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探索改革中, 我们吸取教训, 应用众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改善以往的不足。

3.1 多媒体技术,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动画、图像的一体化效果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 用生动丰富的画面和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挂图, 可以使复杂变简单。

使用挂图将课程中需要的复杂电路图直接展示, 并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电流、电压等等, 这样很直观形象, 同时也省去了画图的时间, 可以利用图示的电路和学生一起研究分析, 使课堂气氛更加协调。

3.3 实物, 使知识更直观。

如电阻、电动机、万用表、空气开关、继电器等, 只靠图像、视频仍然无法让学生轻易接受, 这就需要实物演示了, 大家对着实物, 将非常直观的了解到它的结构及使用。

3.4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

3.4.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每一模块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每一模块明确任务目标后, 首先通过实训对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再自主学习相关的技术与方法, 最后运用所获得的技术和方法完成模块中的任务目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训练, 逐步获得完成任务中所需技能, 掌握解决任务中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3.4.2 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程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内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在班级形成学习的团队, 团队意识在学生相互交流中提高。

3.4.3 真实情景教学法。

教学组织完全模仿真实产品的生产、研制过程。如组装收音机, 每一步骤都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先查资料, 然后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再根据收音机的电路原理图购买元件, 之后在实训室按照制定的安装过程进行一步步的安装, 其间, 教师可随时进行指导。制作完成后, 对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在实验室进行测试、调试检查, 在实训室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电路设计制作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4 以工学结合为手段,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及职业素质

根据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来进行《电工学》课程设计, 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本门课程将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组织电子类专业教师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 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 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 建立课程标准;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进行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设计。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 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形式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 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 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 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校外实践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总之, 在今后电工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还将不断地总结和探索,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门课程能够更生动, 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它, 从而为培养新世纪的职业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艳新.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 2007.

[2]石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谈《电工学》课的复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电工学,课堂复习,课后复习,阶段复习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已成为当今技工学校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素质教育要求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理论课教师不但要重视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讲评、课外辅导等, 还要重视课堂复习和课后复习。复习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 是巩固、消化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复习另一方面的意义是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启发, 培养学生概括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良好的复习效果, 不是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组织安排和活动方式。电工学课的复习, 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堂复习

每天上课时所做的复习, 是最基本的复习工作。这种复习工作, 使得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 使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

(1) 引入新课的复习。进行新课教学之前, 一般要先复习一下旧知识, 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 帮助他们了解现在所学的新知识, 使前后功课能够衔接起来。例如, 在学习自感现象之前, 可先复习一下电磁感应现象, 原因是自感现象属于电磁感应的一种;在学习三相交流电路之前, 先复习一下单相交流电路的知识, 原因是单相交流电路是三相交流电路的基础, 三相交流电路是由三个单相交流电路组成的。这种复习的必要性在于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扩展、深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边教边复习。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对相关的旧知识作附带复习, 在每天讨论问题、讲解习题时都可以随时复习以前的旧知识。例如, 在学习变压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 把电磁感应原理顺便复习一下, 变压器、电动机都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学习交流电时, 可复习直流电源、直流电路的组成, 及直流电流的波形。然后对比交流电和直流电, 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巩固新课的复习。对于学生来说, 课堂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常常是不稳定的, 所以知识的初步巩固是很有必要的。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教材整理一下, 加以联络和组织, 成为系统的知识。当堂复习应简明扼要, 重在综合和概括本节教学内容, 把新课内容与旧知识对比, 找出异同点,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完电动势这一内容后, 老师要概括总结它的物理意义、方向、单位, 并把它与原来学过的电压这一物理量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两个物理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后复习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行必要的复习外, 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应首先阅读课本, 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其他课外读物, 通过作业练习巩固知识。作业应视为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

课后复习时要做好四件事: (1) 尝试回忆, 就是下课后独立地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想一遍, 这样可以及时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 提高记忆力, 增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 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 (2) 看教科书, 重点看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看书时, 用红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画出来, 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 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 以便以后再看书时能迅速抓住要点, 回忆起关键的内容; (3) 整理笔记, 先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 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 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然后把笔记本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 如果需要, 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4) 看参考书, 在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 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 再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 把精彩的内容、精彩的题目及时摘到课堂笔记上, 这样就会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三、阶段复习

(1) 阶段复习包括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和总复习等。每一个大单元教学完毕之后, 要作一次系统的复习, 使学生把这个单元的教材整理一下, 以增进理解和记忆。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并进一步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阶段复习时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内容, 还要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通过自编提纲、列表格、小结归类等方式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 在复习第三章交流电路时, 我就让学生把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的特点列成表格进行对比, 主要从电流与电压的频率关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电流与电压的数量关系等几个方面。这样比较直观, 易于学生理解。

(2) 阶段复习一般分三步, 首先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全面、系统地复习和补缺。然后要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抓综合和提高, 要求老师引领学生在较大范围内把知识贯穿起来, 进行综合复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做综合练习巩固复习内容。例如在复习第一章直流电路时, 首先复习电路、电压、电动势、电流、电阻等基本概念和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焦耳定律等基本定律, 然后通过习题联系把重点知识串起来。

(3) 阶段复习可以采取多种复习方法, 如制作大纲或图表、课堂讨论、文字报告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复习, 让学生把平时分散、孤立的知识加以纵横联系,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整理归纳成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知识就能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比如在复习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时, 把电和磁场这两个看似孤立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使学生明白有电流就有磁场, 但有磁场不一定就有电, 只有变化的磁场才能产生电。课堂讨论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全班同学围绕中心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畅所欲言。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学的兴趣 篇11

关键词:电工学 创新意识 兴趣培养

电工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應用非常广泛,并且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应用的日益广泛,它逐渐成为机制、机电、船电、数控和电工维修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之一。为增加就业面,它成为机修类和模具钳工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同时与学生素质相符,突出工程应用与技能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参观实习等不同教学形式。

一、讲解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提到电流热效应时,让学生留心身边使用的电器具,像电热毯、电熨斗、电水壶、电脑、空调、风扇等。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这类电器在通电运行后会产生发热现象,那么教师就可因势利导总结电流热效应原理——电流通过电阻时,电流做功消耗电能,产生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计算公式:热量等于电流的平方×导体阻值×导电时间。这是英国科学家焦耳和俄国科学家楞次得出的结论,也就是焦耳—楞次定律。理论应用于实际,谈到热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时,列举热的快、电热毯、电饭煲、热水器等电器,说明电流的热效应可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但是,电流的热效应也有其弊端,例如,电流通过输电导线、电视机的零件时,都要产生热,这不仅白白消耗电能,而且还会使它们损坏。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们积极讨论,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人人都可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一味照本宣科教理论,那样学生只能死学,并且厌学。教师要学会打破常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当设置悬念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二、加强实训演示,提高学习兴趣

电路接线练习是电工中级工的实训项目,其过程单调枯燥,因此示范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实习的初始阶段,除了透彻分析电路工作原理,讲解操作步骤、实习要领外,教师必须做好演示示范。在示范中讲解操作要领和难点,必要时设置一定的悬念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如三相电动机顺序启动电路,先讲解两台电动机的顺序启动电路原理,然后让学生思考三台电动机的电路设计。列举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讲解,如送料和压装设备,先送料才可压;再如数控机床的润滑和动力装置都必须有这样的先后逻辑关系,还有红绿灯等等。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三、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入门兴趣

完成了电力拖动和机床控制电路的单元教学后,便可安排PLC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容。PLC的学习以继电控制为基础,对学生知识的连贯性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因前面的理论知识贫乏而厌学的情况。所以在讲授PLC课程时,列举一些生活中PLC应用的实例和学生认为有技术含量的实例,或组织学生们到一些现代化的企业中参观,让他们看到PLC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他们认识PLC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PLC的陌生感,也可让学生体会到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兴趣。在上课过程中避免太多原理性东西的讲解,突出认识PLC,学会使用PLC,不要在系统的原理上下功夫。PLC编程采用普通程序语言和梯形图,其中梯形图语言较接近传统电气图,学生相对容易接受,易于理解,再结合实验使其更好掌握。可以通过最简单的点动控制电路,在给定学生电气原理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抄写PLC的梯形图并完成接线,将PLC与电脑连接运行。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正常运行后,就不会觉得难,并有了解决复杂电路的动力,教师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编制较为复杂的电路控制。通过以上实验,学生既可以动手编制、调试自己的程序,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除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而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成功感,从而使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期待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电工学》习题课的选题 篇12

一、课上的习题选择

1. 选择习题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 它是以巩固知识、理解概念为训练目的的。教师在选择相关习题时, 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所要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选择。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整体比较差, 所以选题的时候应不求难, 不求怪,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出错比较多的要适当强化, 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着重考查学生对串、并联性质的掌握情况, 而混联电路的化简, 学生们普遍感觉较难, 应加以强化。

2. 选择习题要注重专业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习题的选择, 比如, 电工专业的学生弱电、强电方面的题目都要做, 而机电专业的学生则强电方面的题目应多做, 电子专业的学生应更侧重于弱电方面的习题。比如讲到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和负载功率的效率时, 电子专业的学生注重的就是功率的最大值, 而采掘专业的学生则更注重功率的效率, 那么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就要有所侧重, 重视其专业性。

3. 选择习题要有实用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工作人员, 他们毕业后就应该能承担一些简单的技术工作。所以我们选择习题的时候还应该注重习题的实用性。应该给各专业的学生选择他们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碰到的一些问题型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加深, 对提高学生的求职欲望有不可小视的作用。而且在问题型的习题训练中,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理论联系实际, 这对学生学习专业课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

4. 选择习题要有典型性。

实用的题目很多, 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我认为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 不可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都不错, 都想让学生做一做, 结果题量就大了, 题量一大容易让学生负担加重, 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 既要注意到它的实用性, 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 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5. 选择习题要有探索性。

首先, 选择习题要精, 要有丰富的内涵, 教师除注重结果之外, 更要注重解题的思路、方式和质量, 通过多题归一、一题多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进而达到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的目的, 让学生体验电在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还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和练习册的习题中, 而应多从众多的参考资料或自己的生活中查找, 选择能拓宽学生思路, 能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题目。在搜集和查找中, 教师自己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选择习题要有综合性。

学习知识不是为学而学, 而是为用而学, 学以致用。习题的综合练习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而把多个知识点渗透到一道习题中则更能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是学以致用了。

7. 选择习题要注意实操性。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习题课的实操性。学生们早晚要走上工作岗位, 早晚要接触到他们该接触到的电器设备、器械故障, 我们的习题课应该给学生们创造实操的机会, 在多次的实操过程中再适当拓宽、拓深实操课题, 使其源于生活的教材, 用于现实的生活。在实操中我们要精心设计, 安全操作, “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校建立了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操作室, 有关电动机转动的知识与实践, 我们就可以变为实操课程来上, 如电动机的点动正反转控制, 电动机的连锁、自保控制, 电动机的两地控制等知识,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注重实操性, 真正能够使学生拓宽思路、活跃思维, 进而能够灵活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后的习题选择

习题课课后的巩固练习及反馈处理也是习题课选题的内容。作业的布置可谓是课后习题了。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 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 教师应重视习题课后作业习题的选择和设计。

1. 作业习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 思维能力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 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 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 教师应在开发智力, 提高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2. 作业习题也要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 教师选题要精心设计, 结合教材选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和所学专业不同的学生。如果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 学生的兴趣和情绪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3. 作业习题还要有适当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 专业不同, 专业水平不同,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同, 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区别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的题目不同, 相同专业的学生也可将其分组、分类布置作业。这样, 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 都有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 作业习题要有探索性。

比如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门铃, 学习了电动机转动的知识后, 激励学生自己制做一台小型的电风扇等等。作业要有一定的探索性, 要让学生有发挥想象力和自我发挥的余地, 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一人或多人完成这种探索性作业。

上一篇:老年健身下一篇:儿童功能性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