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4-05-19

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共2篇)

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1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共12集, 每集45分钟。每一集都在展现西方艺术的同时向观众呈现不同时代中国的艺术, 并选取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作品, 进行两国之间的比较, 寻找共同与不同之处。每一集都有一位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艺术史研究者与西方同行进行相互探讨, 达到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创作实践。从而, 体现当代社会对于古代文化的不同认识与研究, 进行现代社会的跨文化传播交流。

一、选题国际化策略

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这种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传播行为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参与者不仅依赖自己的代码和编、译码方式, 而且也同时了解并参与对方的代码和编、译码方式, 是一种互动的传受活动。在这个过程, 输入方 (个人、组织、国家) 对输出方所提供的信息及其输出方式感到陌生和新异。因此, “跨文化”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 认同感和奇特感, 随和性和危险性, 正常事物和新异事物一起对参与者的行为、观念、感情和理解力起作用的复杂关系。简而言之, “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1]跨文化的传播题材很多, 比如文化、教育、环保、奥运等题材。

博物馆题材是跨文化传播中比较典型的题材。博物馆本身就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起着进行文化交流的作用。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 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博物馆。因此, 博物馆也是一个国家的代表, 一个城市的代表。它们代表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无形中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

善于寻找开掘东西方都能理解的, 既有共性, 又有“陌生感”的文化资源, 找到民族化与国际化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是实现中国纪录片全球传播的重要题材策略。[2]导演周兵就很善于发现这种既有共同性又有陌生感的文化资源。从《故宫》到《台北故宫》再到《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提到:“走进世界任何一个博物馆, 你都会发现艺术是传递文化的另一个符号。南达指出艺术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在所有文化中都有体现。”艺术可以说是国际共通的, 其都是文化符号的代表。”[3]因此, 故宫和卢浮宫里艺术作品都只是各自文化的符号代表。所以, 选择博物馆及选择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作为拍摄的对象, 在选题上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 体现了纪录片的国际化策略。这种气势恢宏的系列历史纪录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是很盛行的。其中, 较早的是1969年, 由BBC出品的13集系列纪录片《文明》, 它系统介绍了从中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欧洲美术的发展历史, 讲述了西方文明进程。然而, 相较于《文明》,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大型人文纪录片主要是探求东西方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从而达到现代人们顺利相互沟通交流的目的。因此,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交流这一方面。

二、以“人”为本的主体定位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赋予纪录片“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伟大的使命。”他认为“最引人入胜的一种, 就是有一个中心人物的记录片。……并正是通过这个人才使影片中的现实有了意义和生命。”巴拉兹还强调, “一切的事情, 归根结底都是与人有关的, 通过人而发生的。”而“纪录片之父”, 罗伯特·弗拉哈迪一开始便在其创作中将“人”放在主体位置上。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虽然是博物馆题材的纪录片, 但却非常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定位, 即重视博物馆与“人”之间的联系。归根结底, 纪录片是要拍给今人看的, 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在此片中会经常看到东西方各色各样的人参观卢浮宫与故宫。有坐着轮椅的老人, 有刚会走路的小孩, 有背着书包的学生, 有带着眼镜的画家。他们或举着相机、或拿着DV、或记着笔记, 认真专注地欣赏着一件件艺术作品。在很多转场也利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来快速表现“人来人往”的景象。片中每一集都体现着现代东西方艺术家、艺术研究者以及普通百姓之间的文化交流。

以人为本的思想定位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具有共同性的, 都是强调要与现实生活的人紧密相连, 游历到两千年的古代文化, 是为了探寻当代人类思想的历史根源和演变。以人为本的主体定位就是站在今人的视角去观赏艺术作品, 去品味故宫和卢浮宫。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在创作中, 请了100多位专家, 包括法国的, 日本的等多国顾问。这次的总撰稿是朱青生, 总顾问是亨利·卢雷卡特, 特约顾问有上岛由纪子等。纪录片虽以艺术史为总线索, 但每一集又以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艺术史研究者及卢浮宫的馆长和研究人员为分线索, 进行叙述, 叙述的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文字、国家或人物。比如, 第一集《遇见》里以拿破仑一世展的策展人伊莎贝拉为线索, 游历了卢浮宫, 并总括了其前世今生。相较于拿破仑对于艺术的挚爱, 中国清朝的乾隆帝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造诣。在这集中, 还提到上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的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9年, 卢浮宫为期八年的改建中, 他担任总设计师。在当时人们并不看好的金字塔造型方案, 结果却使卢浮宫的展览空间增加了一倍, 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而在第七集《完美人生》中, 2009年, 卢浮宫邀请法籍华人艺术家严培明在《蒙娜丽莎》展厅的背面举办一场个人画展。跟随严培明的这场《梦娜丽莎的葬礼》走入欧洲著名的文艺复兴, 探寻了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一生, 也让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倪瓒相对比。展现了这一时期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和共同追求完美的艺术特性。

三、技术上自我创新

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周兵也多次谈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影视工业技术的支持。这些年我们拍的纪录片, 从最早的这个摄像机、DVW到索尼750、900, 《敦煌》我们用的是当时索尼研发得最好的设备, 光镜头就是一百多万人民币, 机身是三百万左右, 当然现在这个机器又被淘汰了, 最新的是张艺谋拍《三枪》的设备。所以影视工业生产技术对我们纪录片的发展非常重要, 现在拿两三万的高清DV也可以拍高清的纪录片。技术的进步和支持对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要。”[4]从周兵的谈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 工业技术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很普遍。我们很多工业技术是学习国外的,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创新。

周兵导演一直在强调学习国外的同时, 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包括观念的原创、方法的原创以及技术突破的原创等等。在这几方面, 技术突破的原创做得比较好。他在访谈中提到:“我们现在用3D技术把中国的古代绘画进行动画版制作, 这是我们这个团队这些年的原创, 而且我大量的复制在很多的纪录片里。比如我们把故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藏品《康熙南巡图》通过3D动画制作成了乾隆登基的动态景象。还有《台北故宫》中, 介绍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溪山行旅图》时, 我们也做了3D动态处理, 表达了宋代人对山水的理解。”[5]

同样, 这种3D动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中, 比如在第十二集《人间关切》中, 柯罗那幅经典的《巴比松的早晨》动了起来, 他那经典的银色雾霭在画面上轻轻飘动, 若隐若现。几片墨绿色的叶子在晨曦的笼罩中缓缓飘落。经过这种动画的处理, 油画不再静止, 而是出现了生机。还有在第五集《铁血长风》中, 为了演示汉朝时期的生活场景, 将从古墓穴的汉画砖里捶拓而得的拓片做动画处理, 让那些模糊简单粗糙的拓片栩栩如生起来, 让人们很容易理解画面的涵义。而且, 增加了娱乐性, 引起人们观赏的兴趣。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里还有大量Motion Control的镜头, 即电脑控制的移动轨拍摄。这种镜头是周兵在《故宫》里初次使用的。电脑控制连续拍三遍, 运动轨迹、高度、速度完全一样。镜头里我们会看到, 一会儿是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一会儿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一会儿镜头上出现普桑的自画像, 一会儿换为赵孟頫的画像;一会儿是蜿蜒延长的尼罗河, 一会儿是激流奔涌的黄河。亦真亦幻, 交接更替, 却变换自然, 了无痕迹, 给人浑然天成之感。

四、制作走市场化之路

美国独立制片人兼导演托马斯·哈伯·英斯, 在电影行业中, 最早使用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他确立了制片人作为唯一的一个卷入从挑选故事到最后剪辑完成的整个生产程序的人。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准备阶段由编剧负责, 拍摄由导演负责, 后期制作由剪辑师负责。这种生产模式在好莱坞迅速推广开来, 并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在1985年开播的探索频道, 完全承袭了这一模式, 因此, Discover在纪录片制作前期注重市场调研, 并完全受商业利益所驱动, 在全球迅速推广, 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交流活动。

周兵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从《故宫》以来, 就一直很重视电影和纪录片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思路。在他接受《影视制作》记者的采访时谈道:“采用电影的制作手法表现在两方面, 一个是我们采用类似电影的制作流程和技术流程, 比如我们的创作组就分为剧本创作组、美术创作组、道具创作组、服装创作组、摄影创作组到专业的后期制作包括声音制作、数字中间片制作等等, 我们都是按照电影制作流程进行分工协作的。”[6]在《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片尾名单中, 我们会时常看到动画导演、动画制作、后期制作、海外制片等这样的标示。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花费了将近千万元的投资, 投资方也是希望回收的。因此, 在发行上, 这也是近年来纪录片行业格外重视的方面。这部纪录片也在尽力做好市场化的推广。2011年1月1日,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的开播, 本身就为中国纪录片的发行提供了一个平台, 也为中国纪录片走产业化之路做好铺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上于2011年2月17日首先开播。并且出版发行了DVD产品, 也在海外发行推广。像《故宫》特制的两个小时的海外版, 以及《敦煌》相应图书等副产品的相应发行, 都在不断探索纪录片的海外交流发行之路。

中国纪录片走市场化之路, 建立品牌效应, 这是基本的立足点。不管是美国的Discover, 还是英国的BBC, 这些都是国外创立的重要品牌。自上世纪末开始, 许多媒体和频道已经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 如北京、上海、四川、湖南、云南、广州都有纪录片频道, 有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中国教育台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四川电视台国际部等在国内国外是较有名气的。但是, 还远不足成为整个中国记录片的品牌。因此, 中央电视台有责任创造中国的电视品牌, 纪录片品牌。2011年1月1日上午8时,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 中国终于拥有了一个国家级的专纪录片频道, 纪录人多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然而, 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打造之路, 还需要广大纪录片人的不懈努力。

跨文化传播交流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纪录片这个被称为装在铁盒里的外交大使, 也在尽责地履行着和平交往的使命。2010年11月初,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法期间, 故宫与卢浮宫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 签署了2011至2015年合作协议。作为2008年故宫午门《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的交换展, 北京故宫的《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定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卢浮宫举办。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事情, 也是两国企业和人民的事情。在2008年北京午门举办的拿破仑一世展, 就是在法国施耐德电气集团的赞助下举办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不仅是一次亲近艺术的影像之旅、一次横贯东西的思想碰撞, 更是一次两国人民亲切的文化交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纪录片会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并代表国家与世界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让世界人民通过纪录片这种影像真正的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人民和谐发展、和平交流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J].新闻大学, 2004 (9) :20.[1]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J].新闻大学, 2004 (9) :20.

[2]高峰, 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的障碍与超越[J].现代传播, 2009 (3) :81.[2]高峰, 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的障碍与超越[J].现代传播, 2009 (3) :81.

[3]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M].4版.闵惠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0.[3]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M].4版.闵惠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0.

[4][5]周兵.纪录片的对话——我与陈晓卿[EB/OL].http://blog.cntv.cn/html/94/825394-1192572.html.[4][5]周兵.纪录片的对话——我与陈晓卿[EB/OL].http://blog.cntv.cn/html/94/825394-1192572.html.

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2

皇家驿站坐落在北京的中心,西接紫禁城、东邻高官府,从从地理位置看,这里繁华也安静,正应了中国古话“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出世态度。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酒店,大堂内没有前台,只有流线型的,明黄的软座椅安静地呈放。可供客人打发时间的书籍和电脑,让人一下子从旅途的喧嚣之中进入可以安心憩息的宁港。大堂四周的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写意和西洋画浓烈色彩的调和。皇家驿站最初的名称非常幽默:Emperor’s Inn,皇帝的小旅馆,不禁将人带入皇帝微服私访的古老年代,后来经过斟酌和推敲,改成了皇家驿站,以匹配酒店的设计感和客户需求。当东方碰撞西方,传统邂逅现代,在矛盾和交流之中,才能凸显出自己的风格:舒适、自然、贯穿着中国文化和现代便利生活的特色。

屋顶酒吧原是为了利用空间,倒是在春夏季成为酒店里最适合感受皇家气脉的地方。半露天的结构和后来设计的玻璃房餐厅,满足了木质原生态和闹中取静的设计理念,而散落在天台的艺术家制作沙发,也成为了独特的风景。也许因为站在高处,尤其喜欢仰望天空,北京的天空辽远深邃,然而,站在皇家驿站的天台上却感觉它离人很近,仿佛可以触摸到星空。值得一提的是,水吧中央有个露天浴缸,洒了些玫瑰花瓣,散发出阵阵幽香,如果想追求情调,不妨考虑坐在浴缸边赏着美好月色,喝点小酒谈谈情;如果你够胆,也可以包场来个情人浴。因皇家驿站一直以创意宫廷菜著名,这里的酒水也格外注重中国元素的合并。我们不巧赶上了一系列中国口味的鸡尾酒上市,尝了一口,它们果然能够满足老外对于中国白酒的所有好奇和想象。

Q&A

高成,天台调酒师

你花了多长时间研制这几款新品?

一个星期,我和伙伴每天都做,一直试验到最佳口感。

这些鸡尾酒是添加了中国白酒吗?

并不是的,相反,我们决定不添加任何中国白酒,但实现中国白酒的味道。这样,不仅满足了老外对中国白酒的好奇,味道也不会真的那么重。

据说这款黄酒鸡尾酒非常著名?

它几乎被评为我们的店酒,被世界各地来看故宫夜景的游客评为独具特色中国鸡尾酒。最初我们想做热的,但老外习惯不了那口味道,所以还是研制了传统方式的鸡尾酒。

酒品推荐:

茅台烈焰

配料:

伏特加

白可可力娇

茴香酒

中国白酒

百加得151

推荐理由:口感酷似中国名酒茅台,具有极强的酱香型酒品的特性,烈而不辣,不易上头。

宝玉坛

配料:

伏特加

白葡萄酒

苹果白兰地

百加得151

推荐理由:中国最好的汾酒名为宝玉坛,其口感上佳被众多人所喜爱,此款鸡尾酒不但保留的宝玉坛的名称还保留了清香型酒的口感。

五粮之春

配料:

伏特加

蔓越莓力娇

百加得151

推荐理由:喜欢中国名酒五粮液的人一定会喜欢此款鸡尾酒,国酒和洋酒完美的结合,不失浓香型国酒味道的同时还加入了恰到好处的洋酒口感。

帝王梦

配料

黄酒

白葡萄酒

青柠汁

青梅

【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上一篇:练习太极拳的体会与感受下一篇:林莘;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