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2024-12-16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共10篇)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1

关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机械11-4李瑞超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传承弘扬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1)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的稳定,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搞清中国文化发展的阻力,意识到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上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精华独特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结合体, 对于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国内外文化人类学界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例如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分法:物质的文化、社会制度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精神文化针对物质文化和社会制度文化而言,是二者的上层结构,所以也是文化的核心(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她特有的方式促进推动着我国不断发展进步。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中国独特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文学艺术体系。它形成于中国历史的早期,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但又始终保持一个基本一致,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核。

2中国文化价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魅力这是世界不可否认的。在西方各国面对中国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和证明。

(1)中国传统文明首先带给西方的印象是中国人的沉稳、人情、善良

对于西方人来说,_中国人永远是个谜。中华民族是一个既有着突出个性又有着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这是世上其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最富有魅力的,尤其是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的沉稳干练。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熏陶,中国人重“天理”和“人情”,做人要讲“通情达理”、“重情重理”、“人情人理”、“情理交融”等等。从以上的成语可以看出,传统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为人处事既讲“人情”又讲“天理”,并且把“情”放在“理”之

前。中国人最崇尚情谊,把个人、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重视培育孩子,有非常清晰的丈夫妻子的角色定位。他们也把自己的国家当作家庭,所以中国的家庭关系相当牢固。

(2)中国文化里对家庭的责任感根深蒂固。

中国人注重责任心,在现实生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民族大义之责,我们用这种民族大义之责换取一个民族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在其位,谋其事”,这是工作的职责,我们用这种工作的职责来换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友弟恭”,这是家庭的责任,我们用这种职责来换取家庭的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美德,正是这样的美德,让西方人不断肯定东方人的优点。

二 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利条件和严峻挑战

虽然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硬实力相比还相对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还不相匹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3)贬低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以为常了。这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观察各国的文化发展,很多国家都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断宣扬和传承,而我们已经开始攻击自己的文化了。比如,《红楼梦》对于中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巨大瑰宝,对于西方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国内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说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误。这样的偏激思想只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没有积极的意义。(4)只有被西方国家认可的文化才是科学的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冲击下,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西方学术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如果不能被认可则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中国人讲的是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统一,如果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外的东西正确的,那么国内的文化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们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在国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弘扬和传承。

三如何传承弘扬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域内各民族人民历经数千年所积累和积淀下来内涵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民族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家庭等方面都形成了浓厚而丰富的优秀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民族财富,作为后人的我们,必须认真地子以传承并使之继续流传下去。(5)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书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都有着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避免不了的。

第三。学习西方文化前提是在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

化“国宝”)基础上,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绝对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去全盘西化!(6)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走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7)在面对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中,躲避和逃脱都不是办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进程演变中将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是“和谐”,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没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只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并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3在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长期积淀,形成为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到了社会心理的深层,她的影响随处可现的。只有深入学习弄通弄懂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进步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爱、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扬;浓缩了传统文化立世做人荣辱观的“八荣八耻”的提倡;基于传统和谐精神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内容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大力学习、吸纳外来文化的积极先进内容,充实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不仅与世界文化同步发展进步,更要让充分体现民族特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从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光荣的发展历史,以赢得世界的尊重,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不等于文化产业,但是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方国家正是看到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才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8)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从发展文化产业入手,在产生经济效应的同时又能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自然的弘扬了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哟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弘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小英,高校图书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途径,商品与质量2011 年 8 月刊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邓显超,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长白学刊2009 年第 2 期

(4)崔海英 邵丽君 王晶,探析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天下论文网2011-8-12

(5)李彩云,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2002年第7期

(6)徐琴,试论新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经济与文化

(7)王广军,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论苑

(8)张志勇 司春霞 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思考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2

一、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干扰和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 之后是六艺, 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再之后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 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弱化和遗忘。然而,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这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下, 我国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大众文化和西方文化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 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便捷的网络信息和多元的异国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 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到的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和行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礼节、道德、习俗正在被“挤兑”。

2.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商品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是由消费意识形态筹划和引导大众, 以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为载体, 以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普及化、时尚化为运作模式的一种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其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并依赖大众媒体传播。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滋养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茁壮成长, 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 迅速壮大为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不足是其单调、平淡、庸俗的特点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 这些消极因素在庸俗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会被放大,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大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伴随着无政府主义、金钱至上、奢侈享乐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的渗透, 它的广泛传播干扰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赞美, 降低了大学生自身道德要求的标准。

二、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面对新挑战, 我们应该更新工作理念, 改进工作方法, 不断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以适应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特点, 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增加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当前形势下, 对于教材建设, 应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传统文化素材及教材的整理研究工作, 挖掘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 特别是注意搜集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作品, 用新语境, 从现代视角对传统典故进行阐释, 激发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使之能够古为今用, 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授课形式, 尤其是文科课程,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语言文字、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等不同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讲授,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 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多媒体课件, 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英模报告和专题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化传媒、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并不是人们单纯用来娱乐的手段, 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 塑造和引导社会时代价值观念的精神工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丰富多彩、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流行文化时, 稍有不慎, 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多样性和便利性的特征, 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大学生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一本好书、一部包含传统文化并符合当代青年欣赏需求的电影或电视剧、一部历史纪录片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可以在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开展学习英雄模范活动,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用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等历史英模的事迹和姚明、洪战辉、钟南山等现代“双百”人物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熏陶其思想感情, 充实其精神生活, 提升其道德境界,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推动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利用信息网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零点调查公司于2015年3月23日进行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更是高达97.9%, 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时长为3.4小时和2.7小时。

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消除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 各种各样的论坛、专业网站提供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 学生可以方便地提问并获得及时解答。信息网络的公开性和便捷性正在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料进行学习的习惯正在减弱,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现有的电子版资源。针对这一趋势,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更可以高效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把英模故事、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 以贴近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习惯的媒介进行传递, 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空间等, 以便于学生浏览, 引起学生兴趣, 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4.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爱国主义、励志、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一方面, 在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类人文景观当中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营造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环境。可以利用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 让每面墙壁、每条路牌、每块石头、每个雕像说话, 讲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的名言名句背后的故事, 引导大学生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 树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 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传统音乐、书法、诗歌鉴赏类活动, 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陶冶其高雅情操。也可以在校园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 如校园植树、校园义卖、帮困扶贫、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 实现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大学生在行动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征国.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 .

[2]刘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改革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2) .

[3]曹宏.和谐视域中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02) .

[4]朱萌, 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1) .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3

关键词:传统民间舞 舞蹈发展 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文文化的推进。人们口中的继承、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到现今变为保护、抢救传统民族文化。舞蹈领域里,舞蹈不仅体现的是一门艺术科学,更是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体现。在学任何一个民族舞蹈的时候,必须去尝试体会和了解这个民族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等。

在传统舞蹈中,原始的舞蹈记载了人们的发展以及人文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的背景,还包括迁徙,宗教信仰等等。而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的发展却磨灭了民族文化最原始的一面。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继承传统的舞蹈文化。否则,在不久之后人们的记忆里将会彻底遗忘了中华民族最宝贵最真实的民族舞蹈文化。

1 传统舞蹈文化自身的价值意义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舞蹈不僅仅只是一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他所蕴含的是整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体现。在舞蹈里人们往往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其生活写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种体现。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与旅游相结合,是云南的首创和一大特色。它即为旅游注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开发、利用。这些舞蹈的演出不仅仅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对当地人传承民族民间舞有经济的态度。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不仅多为“歌舞乐三位一体”,还蕴含这各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理论与习俗。很多民间舞蹈都有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释说,我们可以在舞蹈中看到不同时期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所给予舞蹈中的希望,是今天不可多得的民族史料。

2 对传统舞蹈保护和继承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就在文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原生态民间舞与民间舞的现状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渐进。在这一渐进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他的基础不可更改的部分,也有可以发展进行创新的部分。之后,又有“原生态”这样的名词出现,一些民间舞蹈家和舞蹈评论家开始注重于本土意义的发掘,在这种发掘中,为了强调地域性,迎合外部世界,展示地区风貌,传统民间模式又恢复成乡土特色,成为一种便于识别的特征,赖以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标志。这种地域性的复古倾向,背离了民间舞源于生活,忽略了民间舞的特性,只满足了其他国人对亚洲文明古国地域文化的好奇心,而忘记了它的本质。

对人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做重要的保护就是对国家的历史资料保护。原生态舞蹈是帮助我们解读一个民族的最好语言。在舞蹈里,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民族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可以理解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等。可以说传统舞蹈中体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记载了他们的历史。

舞蹈里所说的风格、体态里往往隐藏住了很多的这个民族的历史资料,藏民族是从奴隶主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在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体态反应出了当时人们生存时的状态,反应出经历过了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体态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形成的。有了这样的活的、鲜明的舞蹈资料才能使人们更好的追溯民族的发展,这样的资料正是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史。

3 保护和继承传统舞蹈的有效途径

在云南,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11个。这些民族由于人口数量少、分布地域窄,民族文化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极为有限,舞蹈文化很容易收到外部的冲击;加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民间舞蹈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党和国家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中,强调了对人口较少民族民间舞蹈、尤其是濒临舞蹈节目的抢救。这是实现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一环。

另外,云南有16个跨境民族,又是云南的独有民族和“直过”民族。在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少数民族和民间舞蹈和周边“东盟”国家的传统民间舞蹈都共同面临这传承危机。由于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跨境民族的舞蹈文化保护,既需要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和民族自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充分发挥云南国际地缘优势以及与东南亚国家跨境民族在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纽带关系,展开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在对舞蹈主体部分加以保护时,对舞蹈的音乐、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等辅助部分也要给予完整保护。因为这些辅助部分往往与该舞的产生、发展以及风格的行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此舞与彼舞在文化特征上的区别标志特征。因为民间舞蹈的复杂与多元化,所以我们要想保护好这门文化就要做好长久工作的

准备。

4 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统一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的存在就是这个国家的存在。生存在中华这个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少数民族体现出我们国家的特有性,体现出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文文化的浩大,多种性,多元性。

我们在传承这样民族文化特征,包括一个道具的使用,原始舞蹈的语言以及民族服饰的保护,这些其实都是在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这个民族的舞蹈文化。

5 结语

舞蹈对于一个学习舞蹈多年的人来说,他是神圣的,在神圣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舞蹈的一种崇敬、敬仰。我们对舞蹈的历史发展是关切的,对舞蹈的起源是惊奇的,对舞蹈的发展我们是在努力的,对舞蹈的继承和发扬是必须的。而对整个民族来说,他们更需要他们的舞蹈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他们需要他们的舞蹈得到保护,不受到外来因素的侵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记载了他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太多太多。假如某天这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消失不见了,他们的历史将不完整。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聂乾先,龙翔,杨镇安.中国民间舞集成云南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

小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书信 篇4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发现儒家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这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积极向世界介绍、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衡水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明贤。近年来,衡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名人效应,积极打造“大儒之乡”品牌;围绕地域特有的湖河优势,寻求城市发展制高点、切入点、关键点,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水市湖城”的战略构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衡水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这些高远之举,都已经和正在产生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你有何想法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无限的财富。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就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的标志。是我们新生代中华儿女所要传承与发扬的文化智慧。

还记得在上世纪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的灭顶之灾,使得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的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则国之精神死,中国就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如,以熊猫和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动画片《功夫熊猫》竟然是美国的动画制作商出品,就连孔子都被说成是韩国的,韩国还在为此申请专利保护,等等。为此我不由得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现状感到心寒。

其实我们对这一切进行系统的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中国人确实做得还很不够,对专利的维护上也是非常的欠缺。并且由于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靠得更近了些。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也更多了,单就我们国家而言,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虽然我们也搞了对外文化宣传活动,但这种送去是远远不够的。而这种不够就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侵蚀和挤压,而在这种侵蚀与挤压的背后必然导致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阻

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汽运一班吴修浪

碍与破坏。

就像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已经渐渐的开始被外国节日所占据一样,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热衷上开始渐渐的减弱,就如同在情人节和七夕节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人偏向情人节一样,并且在这些人中更多的是以青年为主导,这不由得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担起心来。

而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上,而应该将世界各个地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传递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才能加强各国家,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在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上,我们应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就像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一样,我们吸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中国推向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高潮中去。

新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然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继承、借鉴并创新主动融入世界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充分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去继承和发扬它,而且更重要的是去创造和更新发展它,增强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健全意识。

不然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古人常说“百行孝为先”所以“孝”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志,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有力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侵蚀与破坏很多人的孝心已经淡忘了,或者说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并且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毕竟这违了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我认为理性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将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前我个人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的负责,还是对未来的负责,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所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

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汽运一班吴修浪

发扬光大是第一位的。

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中去。

当然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及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后,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实现这个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在学校教育方面:2006年9月国务院就已经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其中就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当然在这之前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团结一致,共同创新。

姓名:吴修浪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书信作文 篇6

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在暑假里,妈妈给我报了书法培训班,好让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把我国的这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为此,我特别高兴,一直期待暑假的早日到来。

在我的期盼中,暑假如约而至,我也高兴的开始加入书法培训班了。在培训班的第一课,老师就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书法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发展,以及书法界出现的那些名家,还有他们的一些名作。老师还拿出一些名家的传世之作,和我们一起欣赏、探讨。所有的这些都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书法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不光是书法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样貌,更多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魅力。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7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化育人。

要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捉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宋时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形象的表述了我们传统美德,当发现别人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一个小孩都能有如此传统美德,何况我们大人,同时也教育我们现在的小孩要勇敢自强、团结互助,弘扬正能量。“孔融让梨”也是流传已久的一个古代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这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撰写的蒙学书,它流传至今还脍烫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人性皆善。当人们想起这一小句子,即可知道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是做子女的最基本的人格,社会上也就少见些子女不供养父母甚至抛弃年老穷困的双亲。这也就应言:人初生时聪明或愚蠢、贤惠或不肖都相同,生性本来也相近没什么区别的。当开始学习知识时各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导致了人的区分,所以从孩童时期就要注意教导其学习好习惯,培养其正人君子的行为。我们不是圣人,哪能一生下来就什么都能知晓,我们做父母的就要亲自教育子女,没有教育是不行的是不会成才的,孩子小不懂事,外面的诱惑又多你不教育他就有可能变坏走上邪道。怎么教育好孩子呢,从小就要言传身教多做忠孝、仁慈、友爱、善良之举。教育他们尊敬老师、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对人文明礼貌,对事明辨是非,学习知识要有恒心,这也道明了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教育之重要性。

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仪轨、规范。有了“礼”,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不轻易发生争执。“和”就是“礼乐”之“乐”,就是教化人们以和谐、调和为做人的可贵品德。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制度、行为规范,也就是“礼”来作为标准来进行节制约束。同时我们也提倡人性化管理,也就是用“乐”来加以调和的,那么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比较畅顺,也就能很和谐圆满地达到目的。

论语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一个人有信用而且行为规范、言论也比较切合实际,那么他的言行是可以被我们作为经验和榜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有礼节地恭敬谦逊地待人处事,那就能够避免因干坏事而受牵连的耻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循礼仪礼节,谦逊诚实待人处事,注意自己的言行、道德规范,关心周边及亲人,他这种高尚品德修养,关心体恤他人的品质,是值得人们尊敬和效仿的。

论语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对于自己的欲望不会过分地追求满足,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也不过分追求安逸。能够勤勉处理大众事务,积极工作,对于自己的业绩、自己的成果不过分宣扬。我们通过自我约束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那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一个正人君子了。这也告诫人们个人的欲望不能无节制膨胀、凡事不能过分,人们享受正常的生活和拥有居住的环境,不要过分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我们要发扬传统美德勤俭朴素。你就不会因为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而作出损害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有些不法商人为追求过分高利润,置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不顾,食品过分增加添加剂、建筑偷工减料,使得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文化艺术类方面也有个别人过分追求高的头衔和身份,弄虚作假,有叫人代写代画,明目张胆的拿了别人的作品写上自己的名字,送展览参加比赛,用以能获得奖项荣誉。更有些人把传统艺术,个人行为地搞成另类表演,使得人们的心灵受污染。如社会上有人手脚并用或反转倒立写字画画,甚至选取一些低级庸俗的题材来大肆宣扬所谓的“艺术”,大肆宣扬以丑的书法丑的画作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标榜自己,用以吸引人们的眼光和一些不明真相的传媒报道。作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更要认清真相,不传丑,同时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人脉资源多传播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采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作为艺术的创作点,创作出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美德的艺术作品,来进行表演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前来观看,通过以上的对外演出来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使其深入人心,同时通过这种文化宣传来净化文化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分清什么是丑的坏的形象,什么是美的好的文化艺术。当大众都懂得欣赏健康纯净的文化艺术作品,就自然排斥那些不健康的丑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作品”,那些坏的不健康的垃圾的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市场,也就没了立足之地。人们也就有了清净健康的艺术园地。

可以利用我们文化馆站的场地免费开放,开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各种活动。各级文化馆利用自身的场地免费开放,结合公益举办一些讲座。通过举办讲座这一形式,向大众输送国学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作为国粹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是中华大地上流传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至今还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艺术。古训有:“字如其人”“练字先练人”,就是说练字就像做人一样,先要学会修心、立德、树人;也有话:“画品如人品”,要画好中国画也需要有好的文化素质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也说明中国书画是一种修心、立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雅事,也可以通过举办书画作品展览活动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过来,让他们亲身参与,我们搭平台,群众自己来展示。这种群众亲身参与其中的活动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同时他们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播者,他们会把自己亲身感受向周边的人们传播开、向自己的亲人传播开;

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要运用我们文化馆的网站平台向外界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通过网站发布文字、图片,更能运用会动的视频影像来宣扬。视频影像更能客观形象的再现场景,也更能直接的告诉观众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央视有播出这样的公益宣传片:从小孩受到母亲的呵护、长大了母亲在前面拉着他的小手上学校,上大学了母亲还能迈着轻盈的步伐跟上孩子。当孩子成熟了、工作了,母亲也开始老了,母亲跟在孩子后面散步,当母亲老了、走不动了是孩子搀扶着母亲的手在回忆。这场景“天伦之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画面也传播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爱,从孩童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付出了代价,当孩子长大成才了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了也要为父母为家庭有所担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积极健康的思想精神和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播种在人们心田,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精神为主导,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三字经》《论语》来分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发挥文化馆的场地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编印.《理论学习参考》,2016(3).

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 篇8

我承认在接到这次党课讨论的题目时,我并不知道党的三大优良传统是什么,所以我求教了百度。搜索结果显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就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归结起来就是: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的作风,也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人民群众是认识 的主体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求党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刻也不能放松群众工作,要为广 大群众求解放,谋幸福。

3.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对党内、同志之间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错误,真诚而又严肃地提出批评,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提高认识,取 得进步;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认真地进行自我检查,提出纠正的方法,取得深刻教训。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4月24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因为提出的时间早,并且对现在及以后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又称党的三大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1.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党的基本理论,从实际出发,摆正位置,认清情况,不骄傲,不自卑。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增长自己的才干。2.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校,要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孤立,不自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积攒人脉,为以后的进步与发展打好基础。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入党的一项重要环节就是群众意见,一个学生党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与周围群众的的关系,就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就不能的真正的成长进步,这一点十分重要。

3.注重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有非常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同样也意味着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诸多不足,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坚持广泛而深入的自我批评,反思工作中的失误,改正学习中错误,真正认清自己,提高自己。坚持真理,反对虚假,对生活中的一切不文明,不和谐现象要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9

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一场在中国领导下,由北平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界广泛响应的伟大爱国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前夕,正处在东北沦陷之后,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吞华北五省,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处在濒临亡国灭种的历史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对民族存亡忧心如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发表了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千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对日抗战的正确主张。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政策,并与日本侵略者签定了《何梅协定》,搞所谓“华北政权特殊化”,实际上使华北成了日本的天下。广大青年学生对蒋介石的卖国行径极为愤慨,抗日救亡的要求更加迫切,他们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传出的时候,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怒火像熔岩般喷发了,他们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和北平学联的组织领导下,于12月9日潮水般地涌向街头,高唱救亡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吼声,并与前来镇压的国民党军警进行了英勇搏斗。北平学生“一二·九”的爱国壮举,迅速竿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响应和声援,并很快超出了学生运动的范围,在工人阶级、文化界、女界、民族资产阶级等社会各界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烈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精神指引下,在共青团、学联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运动在艰难地环境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平津学生组成了“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农村、厂矿宣传抗日救亡,之后,又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断发展抗日救亡的力量,使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一二·九”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序幕,成为“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

10年后的1945年,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实现国家和平发展的政治主张,妄图依靠美帝国主义,建立一个法西斯独裁专制国家,策划武装进攻解放区,挑起了内战,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历史选择。面对这一危险局势,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等校的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了,他们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举行群众大会,发出了反内战、争民主的强烈呼声。国民党反动当局竟以军警包围和开桦相威胁,在学生被迫罢课后,又以手榴弹血洗西南联大校园,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法西斯暴行,激起了昆明和全国各地群众的极大愤慨,一场“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浪潮迅速席卷全国。昆明广大师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不畏血腥镇压,继续坚持罢课,并组织大批宣传队到街道、工厂和郊区农村进行宣传,揭露反动派坚持内战和制造昆明惨案的真相。延安、成都、重庆、上海、西安、武汉等地的学生和各界人士通过游行、公祭等多种形式声援昆明师生的正义斗争。“一二·一”运动持续近四个月,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实行专制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把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高潮,揭开了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的序幕,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运动是与“五·四”运动一脉相承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这两个运动的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广大青年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紧要关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的呼声、历史的要求,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与工农群众一道,推动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抒写了光辉的篇章。生长在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我国广大青年学生,应当牢记前辈们为争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史,用前辈们的爱国壮举教育自己,使前辈们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火炬在当代青年学生的手中传递。

“一二·九”、“一二·一”运动不仅为推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所创造的历史经验,它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为以后学生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我国青年学生运动的两个典范。这两个运动深刻昭示了,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支撑着青年学生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勇敢地走在抗日救亡和反内战、争民主的前列;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广大青年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发动和壮大革命力量;正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强盛的崇高理想,许多青年学生在经受了运动的锻炼和考验后,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矢志不移地跟随党投身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爱国主义精神在两次学生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青年学生运动胜利发展的可靠保证。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许多青年学生正是在共产党正确政治主张的影响下参加了学生运动的。“一二·九”、“一二·一”运动的发展波澜起伏,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共青团、学联组织在运动发展的关键阶段都及时给予了具体有效的指导,在动员、组织、宣传等环节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运动更加适应现实的条件,避免了一些重大的损失,不断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是广大青年学生实现救国报国理想的根本道路。工农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力军,融入工农群众的整体之中,投身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去,才能够赢得工农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把救国的理想变成各界群众痛击反动势力的巨大现实力量,才能够在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洪流中锻炼成长。“一二·九”、“一二·一”运动拓宽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渠道,很多青年后来奔赴了抗日战场,奔赴了解放区或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国统区地下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总结“一二·九”、“一二·一”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这两个运动的光荣传统,更好地把握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使青年学生运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很快就要跨入21世纪。中华民族经过100多年的磨难和探索,正是进入决定其前途命运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能否抓住跨世纪的宝贵机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关系到数代人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理想能否实现。致力于推动历史进步的中国共产党,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并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了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奏响了向新世纪进军的号角。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跨世纪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当代青年和青年学生肩上。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学生应当像前辈们那样,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列,自觉在把个人的理想融会到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振兴的历史创造实践中去,积极遵循“一二·九”、“一二·一”运动的历史经验,肩负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历史重任。这就是对“一二·九”、“一二·一”运动光荣传统的最好继承和弘扬。

肩负起跨世纪的重任,就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之情变为成长之行。爱国主义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振兴不懈奋斗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跨世纪的今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它的核心内容是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建设祖国而奋发成材。广大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用这一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而奋发成材、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要求,勇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不断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就要始终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积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时期开展斗争需要党的领导,在复杂多变的改革时期从事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党的领导。广大青年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的一贯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要把党在新时期的战略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积极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服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一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实际的贡献。

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就要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探索,需要全体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奋斗。广大青年学生要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功立业的报国宏志,就必须把自身的知识优势和工农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密切结合,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与广大工农群众一道,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也只有这样,青年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工农,认识国情,坚定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才能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逐步锻炼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动实践,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才干、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创造了难得的条件,青年学生要主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努力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篇10

什么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需不需要继续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有什么内在联系和要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理论问题、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难发现,凡是提倡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勤俭治国的时代和王朝,国家就兴盛发达;凡是滋生骄逸,奢侈浪费,不思作为的时代和王朝,就必然走向衰落和灭亡。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艰苦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我们党的发展、壮大与兴旺,都与艰苦奋斗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艰苦奋斗精神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动力,关键就在于这种精神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毛泽东同志对艰苦奋斗的提倡和“两个务必”的科学论断。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1949年3月5日到13日,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着重讲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提出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问题,二是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长期以来,毛泽东“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不仅它的历史价值已经被党执政后的实践所证明,而且时刻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艰苦奋斗精神所揭示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抗日战争期间,美国记者斯诺正是从毛泽东居住简陋窑洞,周恩来睡土坑,彭德怀穿缴获的降落伞缝制的背心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伟大力量,感慨地称之为“东方魔力”,并以此推断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在中国负责国共两党调停工作的美国将军马歇尔,看到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蔚然成风,延安共产党的干部在艰苦环境中的向上精神、清正廉洁以及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国民党统治下的百姓民不聊生、国民党官员的奢侈腐败,正是这种鲜明的比照,他向美国总统大胆建议,不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援助,认为共产党将得民心、得天下,国民党政府必然跨台,胜利会属于中国共产党。

艰苦奋斗的含义和在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从伦理角度讲,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要求人们勤俭节约、奋发向上、自立自强、艰苦创业;从价值角度讲,它是一种动力,鼓舞人们百折不挠、不畏艰难地去奋斗、去争取、去创造。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时期都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色: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着重体现了“从斗争中开创革命新局面”;长征途中的“爬雪山、过草地、天当被、地当坑”,着重体现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丰衣足食,“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体现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西柏坡的“两个务必”,把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比作进京“赶考”,着重体现了在历史关键时刻防止党内骄傲情绪和执政后党的腐化产生;解放初期的“抗美援朝”、严厉惩处刘青山、张子善等腐化分子,着重体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个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方针;六十年代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和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以及当时涌现出来的“焦玉禄精神”、“王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着重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的“64字”创业精神、以孔繁森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则集中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实干兴邦,反对享乐主义,反对铺张浪费„„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民办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艰苦奋斗。我国有100多年被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掠夺的历史,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现代化的起点很低,这就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艰苦奋斗过程。而且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那样靠剥削劳动人民和掠夺别国财富去实现原始积累,也不能靠别人的施舍或者援助来实现,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需要艰苦奋斗。从非执政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走过来的。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形势下,需不需要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回答是肯定的。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第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需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健全,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些都是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的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同建国初期相比,同五、六十年代相比,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考验更为严峻;第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质。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艰苦奋斗,强化群众利益观念,确立公朴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需要艰苦奋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已经遇到并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在深化改革的情况下,我国社会处在并将长期处在转轨变型期,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问题,旧有矛盾与新激发矛盾共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转轨变型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也不可能急于求成,本身就有一定的长期性。在这样一个时期,实际上就是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原有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其中不少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但如果哪个问题解决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到改革开放的总进程。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还要面对西方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在较短时期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拒腐防变需要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国际敌对势力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长期存在,由于共产党的地位、任务、环境、条件的改变,特别是当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在取得巨大成绩之后,一方面,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不愿意做艰苦的工作,有的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公朴”意识淡化,求索取不求奉献,有的不深入基层,不办实事,不解决群众中的困难,甚至在工作中有意回避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部分党员和党的干部容易滋长贪图安逸、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的思想,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因此,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又是增强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自身免疫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大党、老党、执政党相继丧失政府的现象。比如:苏联、东欧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台湾国民党。它们最短的执政30多年,最长的70多年。可是,为什么一下子都垮台了呢?江泽民同志总结这些执政党垮台的教训时,多次引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的一段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就是说,这些党内部出了问题才垮的台。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执政地位的巩固,只能靠坚持党的先进性。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这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起来,自觉在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实践中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在发展中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仍比较落后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艰苦奋斗新的时代特色。我们所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今天我们倡导的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贯穿和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又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先进生产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从引进中获得,必须靠艰苦奋斗干出来,所以说需要我们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第二,没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就会成一句空话。因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同样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艰苦奋斗;第三,坚持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所以说还需要我们在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艰苦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把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当中,以此作为激发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政治武器,作为思考问题、工作决策和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上一篇: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下一篇:云南白药牙膏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