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24-07-22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精选11篇)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1

摘要: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是农业文化所衍生的产物,是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为其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当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其道路还较为漫长,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未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趋向。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继承,发展

1民族体育文化概述

何谓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于这个问题尚无形成统一定义, 目前比较权威的学术管典范认为,是指黄河流域农业文化所衍生的产物,它是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的“无为而治”、“各安天命”以及佛教的“克己复礼”的哲学思想上,将 “仁”作为其核心思想,较表演性、保健性作为其基本模式,并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为其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

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其首要表现为其历史性。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它不是某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下的产物,而是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优秀体育文化进行吸收的成果。那怕在西方进行强烈的文化渗透,各种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我国的民族体育仍然表现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是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性。在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渗透,主流民族文化不断地进行着全面深入的融合,民族体育文化也进行着相应的融合。第三是民族体育文化的中庸性。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礼仪、等级森严,这对民族体育文化影响注重,使不偏不倚、温文尔雅成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主旋律。第四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德育性。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向来都呈现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特点,也就是民族体育,其功夫讲究“真”,其用意讲究“善”,其技艺讲究 “美”。第五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和谐性。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素来就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因而,特别注重形神兼备, 注重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之下,通过悟道而达到“天、地、 神”相通的境地。同时,民族体育注重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从而达到“心、意、气、形、神”的美好协调,使人与自身、与自然互相协调。

2时代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当前人类正逐渐步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全球化特别是文化上的全球化正对我们民族文化以及深层次的民族体育文化产生广泛、全面、深入的影响。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以时代文化为主流,将多种民族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将各种文化功能进行互补,具有多元色彩的一种文化模式。全球化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无可厚非地冲击、改变这我国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因此衍生出一定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而,我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文化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有必要适应与全球化产生的各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当前,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存在严重的欧美化倾向。从现代体育形成之今,西方体育的全球化使我国的民族体育卷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使我国民族体育的民族性开始向世界性转化,但是它不可能使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失去其民族性和民族特色。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只有在经济、 政治,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既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质,又融入现代体育文化的共性,才能够避免被边缘化,实现自身民族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3当前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状况

在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冲击之下,我国为了促使自身民族体育文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我国已经开始对各种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紧急的保护、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保护民族体育文化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其中不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作为发展当地经济文化的主要动力。例如,我国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在西方体育文化刚刚开始冲击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之时,就开始寻求这变革民族体育发展之道路。二十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族体育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之势,浩浩荡荡地汇入到改革的大潮之中。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武术经过改造之后在二十世纪末成为中学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当时代发展的步伐悄然进入新世纪,在各种现代体育方法和体育教育教学原理的帮助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典型已经全面进入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尤其是武术这一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已经传遍世界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国际武术联合会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认可。然而,不可否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不少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其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4未来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趋向

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不单单是我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形态上反映了我国体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演进的状况和特点,在空间上也呈现出中华民族所选的剧痛存在方式和他独特的发展道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不管在哪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道路都有其显著的民族差异性,单从这两个角度去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其显著的多样性特征。因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在时间形态、空间形态的维度中,是以其特有的民族方式具体的存在着,有着其具体性的特征。民族体育文化,其具体的特征就是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所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需要表现出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反映当今一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和存在方式。特别是在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势必会产生各种文化间的丛结以及各文化特质的相互作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势必会融入世界文化的发展大潮流之中。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不仅仅在世界范围之内,其交流、发展的程度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就是在我国不同地区都会呈现出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特征共生的现存态势。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其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是在世界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良好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也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的奇葩,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又使其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拥有相同的时代特色,和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融合统一。因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促使其全球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不断进取,不断战胜自己,形成民族体育的奋斗精神,进而在更高程度上丰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在更高程度上彰显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

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世界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正在不断的步入转型期,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生产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因此,这需要不断加大力度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变革,使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其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挖掘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中那些具有健康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文化内容,这在很到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全面普及,关系到民族体育文化深入到每一民众的心中,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兴衰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有计划地对广大民众加强民族体育教育,将民族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学校大、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实现我国民族体育教材化, 确实提高民族体育教育教学的效率。通过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学生进行广泛、全面、深入的民族体育教育,可以实现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对接,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补,让我们广大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能够透彻地理解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其缤纷多彩的体育文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树立其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达到加强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的作用。在民族体育文化教育的影响之下,当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及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技能,势必会使他们较为容易成为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骨干和指导者,成为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继承者和传播人,毫无置疑,这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显著性的战略性意义。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2

应城一中华 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继承发展古代文化是当今工作的重要内容。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人对文化的朦胧概念。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例如:博大精深的中华哲学思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灿烂辉煌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精美绝伦的乐舞,风格多样的戏剧,卓越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的茶艺和瓷器文化等,共同构成一部恢弘的中华文化史。每每谈起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内心就涌起一股无比骄傲的自豪感。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对世界文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世人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一些优良传统文化的湮没,取而代之的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一些历史糟粕的沉渣泛起,同时社会上频频出现一些触目惊心的现象,“毒奶粉”,“地沟油”,“药家鑫”,“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的马诺”,“三聚氰胺的阴魂不散”,“躲猫猫死”,“小悦悦事件”等,亲情的淡漠、人性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它们都在拷问着这个社会的良知和道义。传统文化中历来急公好义、舍生取义,古道热肠、雪中送炭的优良传统都已成为濒危物种,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已是摆在我辈面前一项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建庙宇修纪念馆什么的,名为保护文化古迹,实为商业利益,巧立名目敛财而已。这真是文化保护的悲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让其凝固成某座死的建筑物,而是应该践行和发扬其文化精髓,光大其精神。尤其是举办一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面向广大的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得以传承。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精神,发展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必要的。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在新的时期,发展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要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正是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体现。面向世界也好,与国际接轨也好,我们任何时候一定不能丢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番话。“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蠕动,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吸收其精华,然后排泄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3

關键词:厦门民俗文化;创新;时代感;继承;保护

一、厦门民俗文化的现状

民俗文化的形成是草根文化不断进展的过程,是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处于原始混沌、似开非开的状态下萌发而生。这些包罗万象的草根文化很多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厦门民俗文化遗产都来源于草根文化,与农耕、海洋、通商口岸相联系,与闽台文化渊源相联系,以一种原始隐喻的方式赋予了神性的敬畏之感。如表现对自然亲和力和膜拜感的送王船习俗、厦金风狮爷信仰、闽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池王爷信仰、崇拜白海豚为“妈祖鱼、镇港鱼”信仰、莲山大人信仰等等,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维护和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健身、休闲、娱乐方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厦金宋江阵、五祖拳、拍胸舞、车鼓弄、南音、答嘴鼓、莲花褒歌、高甲戏、歌仔戏、荷叶说唱、皮影戏、方言讲古、闽南童谣、中秋博饼、蜈蚣阁、闽南婚嫁习俗、厦港疍民习俗、拜天公习俗等厦门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但愉悦了身心,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相互渗透,人们对“洋味”产生了过度的崇拜和向往,时尚刺激的摇滚、街舞,通俗流行歌曲等,逐渐占领了人们的精神领域,成为年轻人的娱乐主流。

尽管民间、学术界或政府方面均做出了一系列拯救措施,倾注很大关注和热情,但许多民俗艺术仍日渐式微,有的到了频临“灭种”的境地,像北管、十番、大广弦、嗦啰连、八音阵、答嘴鼓、顺口溜、闽南语讲古、荷叶说唱、锦歌、彩扎等等,基本都是靠老艺人勉强支撑,愿意参加传承的年青人并不多。正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所说“在中国,每个一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厦门民俗文化尽管“家底”丰厚,却仍处在夹缝中苦苦挣扎。

二、厦门民俗文化要在继承与保护上下功夫

民俗文化,是一种朴实的美、粗犷的美并带有若干杂质的美。民俗文化要复兴、健康有序发展,除了依靠持有者努力保护外,还应抓好五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宣传部门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参与进来,依托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借助丰富民俗文化品牌,挖掘、整理、恢复优秀传统项目,营造浓厚的重视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把保护传承工作的历史重任向娃娃延伸,利用教育部门导向作用,从娃娃抓起。厦门市同安区积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中小学校授牌建立民俗基地,如华兴学校民间武术宋江阵演示基地、华兴学校民间技艺舞龙培训演示基地、西柯丙州青少年南音培训演示基地、尚音艺校闽南童谣培训演示基地及东山中学闽南语合唱培训演示基地等,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拉近了与民俗文化的距离,传统艺术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获得新生力量。

(三)建立厦门民俗文化主题大公园,建造历史名人雕塑群,展现古代行政区域的风土民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厦门历史,了解厦门民俗文化。

(四)着眼提升旅游品牌,打造“非遗”文化产品。面对厦门旅游热的到来,厦门完全有条件开发、培植、发展本土特有的“非遗”项目,并转化为系列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比如南音和褒歌这样的“非遗”项目,可以借鉴丽江纳西古乐模式加以保护、弘扬和利用,成为开辟旅游者厦门之行必选项目,形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民俗文化旅游演出平台,让每个参与“非遗”的活动者,既是“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保护者,更是经济效益的受益者。

(五)搭建厦门民俗文化交流平台,积极与台湾、海外闽南人聚居的华侨群体合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如闽南语答嘴鼓,除了保护闽南语词汇、闽南谚语、歇后语,也是维系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乡音乡情的纽带。在海峡两岸同胞民俗活动交流频繁的今天,共同抢救、共同保护、共同发展、共同利用,以扩大两岸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合作平台,为促进两岸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繁荣,为促进两岸和平做贡献。

三、厦门民俗文化要在赋予时代性上下功夫

艺术的魅力是赏心悦目,陶冶心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无论思想性还是表现形式,都有着当时的时代印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做到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注入时代元素,最大限度满足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达到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统一结合,厦门民俗文化才能获得生存与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把当代“厦门精神”融入厦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有体现时代特点、展现时代印记才能强壮生命力。“厦门精神”是厦门人民在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中创造出的财富,厦门民俗文化要围绕“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拒腐蚀、永不沾”的鼓浪屿“‘好八连’精神”、“以诚为本、顾客致上”的“厦航服务精神”和“穷则思变、富而思进”的“马塘精神”等精神财富努力挖掘、整理,不断创作出具有引领和催奋作用、体现厦门人民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表现方法展现厦门民俗文化。近年来,厦门在保留传统技艺表演的同时,结合时代题材、内容和表演,推陈出新了很多作品,比如:《出画堂》、《厦门金门门对门》,它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现代创作手法、灯光、舞美、道具综合运用,使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富有时代朝气,备受观众的喜爱。

四、厦门民俗文化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民俗文化是一种朴实的美,粗犷的美并带有若干杂质的美。要使这一美得到升华,必须在挖掘、整理和承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超越,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比如:闽南男子汉舞蹈《拍胸舞》,通过音乐、动作等方面的创新编排后,走出本土迈向国际舞台,这群男子汉不但在精神和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而且把这一“非遗”项目的利用价值拔到最高;广场民俗活动《厦金宋江阵》,近年来在厦门与金门的交流中互补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改良、丰富,以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形式,拉近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距离,成为群众喜闻乐道的表演活动之一;“歌仔戏”原来只有小旦、小生、小丑,通过积极吸收其他戏种的元素,有了生旦净末丑后,不但剧情更加丰富,艺术层次也随之提高;“高甲戏”在吸收其他戏种表演形式后,把纯武戏发展成文武相结合的“合兴戏”,保留独特活泼风趣、舞蹈性较强的儡丑表演艺术;最值得提到的是获得了文化部最高奖项“文华奖”的厦门大型南乐舞《长恨歌》,正是厦门民俗文化创新成功的典范。

随着对本土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保护民俗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倡导民俗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厦门市的答嘴鼓,漆线雕、歌仔戏、南音、高甲戏成了首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建立“土地开发,文保先行”制度,地域性的民俗文化艺术成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平台上的“主角”;更可喜的是国家确认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周六为“文化遗产保护日”。这对民俗文化的复苏,对于唤起全民保护意识以及推动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将有着长远的重大意义。

论乡村旅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4

根据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讨论会上, 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 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 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其中核心的是乡村传统文化。

旅游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特色是旅游的生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中蕴涵着许多不同于城市文化的元素, 这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的吸引力之源。旅游者选择乡村, 他是在体验不同于城市文化的乡村文化的特色, 乡村文化不仅拥有与城市相区别的文化体验 (乡村的农事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文化) , 同时还有城市文化所没有的自然体验 (乡村景观) , 这两者的体验又恰是人们旅游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两个不同方面, 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 人们更重视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重视游览观光层面, 也极力参与到农村生活的体验中去, 并开始注重从乡村旅游中获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信息, 注重乡村自然表象下的文化底蕴和对乡村文化的深切体验。因此, 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 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 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乡村旅游中的乡土传统文化

1、乡村山水文化

乡村山水是乡村最原始的自然地貌景物, 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乡村山水文化包括乡村山水自然景观文化、以此为基础的人类劳动改造后形成的田园景观文化。

山水自然景观有赖于乡村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丰富的山水自然景物, 良好的自然环境, 组成了多彩的山水自然景观文化。人们借助于这些自然要素, 设置了亭台楼阁等观赏点, 景与情之融合, 唤起了人们无限的情感, 在赐给自然生命的同时, 赋予了山水自然景观特殊的文化内涵。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等改造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中, 最终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乡村田园景观, 如以经济林为主:如桃李园;以地貌为主:如畜牧草原景观, 乡村旅游充分结合这些田园景观, 组织成为旅游一道风景线, 结合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体验需求, 展现出一种乡村独有的文化蕴味, 成为人们追求和寄托情感的所在。

2、乡村聚落文化

乡村聚落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发展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 儒家文化思想反映在乡村建筑平面布局上就是要整齐划一 (“礼”) , 同时又要体现意象上“乐”的和谐;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态度, 它对乡村景观影响主要是空间布局上讲求自由散漫, 选址上讲求清幽的环境, 江浙一带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临水型乡村布局就是典型例子。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又形成了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 即为防御或维护乡村的凝聚力, 树立乡村形象而约定俗成的权力规范。其中乡村聚落权力体系就体现了这一点。乡村权力制度由权力最高领导人 (一般由族长或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担任) 、权力组织、权力奖惩制度组成。如西南地区的土楼聚落, 独具特色的聚落生活, 既折射出人际关系中权威的一面, 也不失为另一面——和谐相处方式。乡村自然地理因素造就了地域文化丰富多样, 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乡村聚落文化。并结合民族特色, 使自然景物有了生命的痕迹, 成为不可多得的人类景观综合体, 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命本质。

3、乡村建筑文化

乡村建筑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与精湛技艺相融合的结晶, 人伦之美、人文之美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乡村建筑既有空间的观念、时间的观念还有历史的观念。乡村建筑既具有单一物件性, 也同时体现整体性, 因此可以说乡村建筑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乡村建筑千姿百态,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有从建筑材料及建筑构件的特色区别的, 类型丰富。有华南沿海的骑楼、客家五凤楼、围垄及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青藏高原的碉房等乡村民居建筑;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乡村宗祠建筑。传统乡村建筑的集合体——乡村聚落, 如江西的流坑古村、江苏的周庄、浙江的诸葛村、福建的客家围屋、皖南的宏村、西递等同样也体现了建筑的特色。

4、乡村民俗文化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 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民俗文化涉及生产、生活、礼仪等多方面。其中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物质民俗是乡村生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主要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衣服、鞋帽、佩件等穿戴打扮方面的习俗。它与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 体现了南北地域的极大差别。“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就地施烹”是乡村饮食文化的主要特色。它在满足现代人“尝鲜”心理的同时, 其独特的制作风格、饮食习俗中“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追求诗意的宴饮情趣等, 都吸引着城市游客去参与和体验。

社会民俗主要是传统生活遗留下来的历史印迹, 主要包括岁时节令和生活礼仪。乡村节日反映出乡村特定地域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是乡村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 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随时节和民族、地域而体现了极大的落差, 与日渐枯燥和机械化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对游客来说充满着陌生感与新鲜感。

精神民俗是乡村人生活中的精神依托, 包括宗教信仰和禁忌习俗。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中偏重信仰观念和崇拜心理的风俗事象;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 与大自然及一些神秘力量的斗争中, 形成中的一种经验和社会礼俗, 如行业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 有些已成为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及文明程度如何的标志

5、乡村艺术文化

乡村艺术文化带有浓郁的乡土审美特征。结合乡村的特殊生活形态, 产生出了独特的乡村戏曲、诗文、杂技、神话、历史典故, 使乡村旅游人文化, 并赋予了乡村意境、神圣、神秘感。田园诗人、田园书法家、田园画家、田园作家的创作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和幽深的意蕴, 使乡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有了“世外桃源”的气息和氛围, 少数民族特殊的舞蹈方式, 也使之有了生命的体验。这些特殊的形态都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内容。

三、继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

结合当前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尤其是乡村旅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更应贯彻“和谐发展”的理念。如何更深推动和谐城乡游, 发展乡村旅游, 关键还在于注重乡村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源在于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保持和弘扬乡村地方特色, 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品牌。笔者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的乡村人、旅游者出发, 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从乡村山水文化、乡村聚落文化、乡村建筑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艺术文化这几方面来挖掘和保护。

1、政府是文化的统筹安排者

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游”,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等的举措, 体现出了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地政府应贯彻国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针, 结合自身的现状, 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用来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之源, 发展乡村旅游要求保护乡村文化资源, 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应对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用具、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 进行深入挖掘, 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的需求, 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统一, 并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同时要落到实处, 切不可为了发展而破坏当地的文化现状。

以强化文化为根本, 建设好特色村、镇。当前各地为发展乡村旅游, 基于对乡村旅游的单一理解, 又加以自身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的缺乏, 出现了“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特点。因此, 作为政府, 要立足长远, 理清现状, 结合自身的特长, 立足自身, 为各村的发展树立一个标尺, 帮助各村的发展, 提倡从乡村山水文化、乡村聚落文化、乡村建筑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艺术文化, 建设特色乡村和乡镇, 真正做到“一村一个样”、“一村一样情”。如在饮食方面, 结合绿色理念, 乡村饮食也要走健康饮食、绿色饮食、安全饮食之路, 走“乡村饮食+营养师”之路, 改变人们的原有思想 (乡村餐饮材料是绿色的, 但餐饮烹饪却是污染的) , 从而使乡村餐饮即“本土”又“时尚”。

2、旅游开发企业是文化开发的主体

对于当地旅游企业来说, 借助于旅游文化特色, 塑造和做大乡村文化的品牌。要使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 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乡村旅游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走品牌发展之路。如浙江省的水乡古镇——乌镇、南浔等, 都已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对于旅游者来说, 除了游览, 更多的吸引力在于体验。因此, 乡村旅游也是一种体验经济、体验产业, 更是一种休闲产业。为了让旅游者更深地记住这种体验, 在开发此类产品时, 可以把重点放在参与性上。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纯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从而保持乡村旅游文化的品牌, 带动乡村旅游和企业的发展。如傣族的竹楼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蒙古族的马背文化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汉族的节庆文化, 都是旅游者争相角逐的对旅游对象。

同时在开发乡村旅游中要走出“农家乐”的困境, 乡村旅游不等同于“农家乐”, 但是在当前大多数的开发商心目中, 却是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家乐”, 这是一个误区, 因此借助于乡村文化的丰富性, 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体验, 从而拓宽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3、当地居民是文化保护的参与者

当地居民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同时更是保护和继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主体。因此, 当地居民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态度, 所以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应该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质, 营造文明的旅游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这本身也是加强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应倡导乡村居民友好、热情、真诚、纯朴的民风, 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质, 改进乡村环境卫生条件和旅游服务的质量, 为旅游者提供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4、旅游者是文化保护的传播者

乡村传统文化历尽了上千的沉淀和传承, 来之不易, 所谓攻城容易, 守城难, 对于乡村传统文化来说, 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旅游者来说, 要尊重当地乡村旅游文化和当地人的勤劳辛作, 以保护乡村文化为前提, 积极作一个文化保护的参与者和宣传者, 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当前, 真正要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应突出乡村旅游的本质所在, 乡土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长期发展的生命线。本文从阐述文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出发, 提出当前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源——乡土传统文化, 结合当前现状, 从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出发, 必须继承和发展乡土传统文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土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赛江涛, 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J].河北:河北林果研究, 2006, 1 (3) :343-345, 354

[2]、张文祥.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1

[3]、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

[4]、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专题八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篇5

1. 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把握文化的内涵: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文化内容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从影响的过程看):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对于文化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深远持久(从影响的效果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正确理解文化是世界的与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表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错误倾向&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二是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看不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③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 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对待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为什么: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怎么样:①价值认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③遵循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6. 文化创新

(1)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为什么:①创新是使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怎么样:(途径):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7. 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辨析比较

[内涵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也是个人的一种素养&传统

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先进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外延不同&文化包含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

8.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

A. 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 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 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误区提示 本题是一道因果类选择题,同学们最容易把“为什么”与“是什么”混淆而误选B项。

解题技巧 本题考查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先进的文化是一种正确的精神力量,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文化,对社会现实有重要的影响,C项说法符合题意。A、B项均与题意不构成因果关系,与题意不符;化解社会矛盾并不是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实现,D项说法错误。

正确答案 C

例2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nlc202309032240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误区提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认为当今的文化交流会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错误的。

解题技巧 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题目强调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故①④正确;②的观点认为当今的文化交流会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错误的;③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题目强调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故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 B

例3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误区提示 本题的关键是要能把文化创新的实践性(源泉和动力)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区别开来。

解题技巧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主题应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故排除。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奋斗历程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故④不符排除。①③切合主题,B项正确。

正确答案 B

[【考题预测】]

1. 与往年相比,2011年票房过亿的国产贺岁影片明显增加,《大笑江湖》《赵氏孤儿》等均宣布过亿,其中,《让子弹飞》更是单日票房突破6000万,打破了2010年1月9日《阿凡达》创下的5760万元单日票房纪录。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 )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 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④健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某校开展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4. 河南安阳殷墟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A.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 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 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5. 出于举办世博会的需求,上海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提出从“旧城改造”到“旧城更新”的发展思路,强调尊重旧城区的现状,对旧城区内的现状区别对待,保留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的文化层,让“旧城更新”不仅能解决居住问题,更通过保护城市遗产,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区生活。上海市的这一措施说明( )

①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④必须承袭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6. 对下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

[阻碍我们进步的并非是未知

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①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③实现文化创新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7. “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 2011年6月22日《海峡都市报》报道漳州城市精神表述语出炉,历时近一个月投稿3000多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谷文昌的创业精神、龙江风格的大局精神、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漳州110的服务精神,这五种精神成为了振兴漳州的精神动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些城市精神表明( )

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9. 2011年5月18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在山东省滕州市开幕,本届文化节围绕“弘扬优秀文化,宣传城市形象,促进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突出“践行和谐理念,构建幸福家园”的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社会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滕州文化和产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和谐文化发源地、世界小孔成像发源地”三大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期间还举办辛卯年祭墨大典、“百工拜鲁班”暨鲁班纪念馆开馆仪式等重要活动,弘扬“兼爱包容,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滕州日报社撰写一篇文章,分析举办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的意义。

10.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10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5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纳兰词对汉儒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6

关键词:纳兰词,哀感顽艳,汉儒文化,继承

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受到了汉文化濡染, 他兼通满汉语言, 崇尚风雅, 是个重视子女教育且有远见的满洲贵族。纳兰性德出生时, 满族入关建立新政权不久, 纳兰性德籍隶满洲正黄旗, 纳兰性德学习汉文化, 正是在官方提倡攻读儒家经典, 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纳兰性德成年之后, 又先后结识了众多江南名士, 诸如陈维崧、姜宸英等,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 逐步感染了汉族文人风气, 具备了汉族文人的气质。纳兰性德喜欢对月怀人、赋诗言情, 因而纳兰词表现出对汉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纳兰词的风格特点

纳兰在表现内容上是多姿多彩的, 有写爱情的, 有悼亡妻的, 有歌颂友情的, 有抒写自己厌世心绪的, 还有怀古、咏物、描写边塞风光的。纳兰词在艺术风格是自然标格, 别样清幽。王国维赞纳兰性德道:“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切自然、哀感顽艳为主, 除此之外, 纳兰性德的部分词作中也体现了浓郁香艳这一特性。

(一) 真切自然的率真之性

纳兰性德的真性情赋予了他的词纯真率直的特点, “真切”与“自然”构成了纳兰词的重要特征, 有此特征才能使他的词纯正性灵, 纤尘不染。正如黄天骥先生所说的那样:“表现其‘自然之情’, 是纳兰性德创作的立足点, 正因如此, 尽管他有时文心周折婉曲, 立意新颖精巧, 但人们依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朴, 依然能够透过绮丽的衣装, 看到诗人跳动着的赤子之心。”如“东风不解愁, 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 影著纤腰画。爇尽水尘烟, 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 小立樱桃下”。纳兰性德的这首《生査子》写得轻灵跳荡, 率真自然。尽管有些哀愁但还是让人感到欢悦。

(二) 哀感顽艳的悲凉之情

纳兰词, 在风格上凄婉又不失雄浑, 在艺术手法上自然白描又不失其工巧, 由此而高标清初词坛, 被晚清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评为“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以词闻名, 他本人十分欣赏李煜, 他的词作也受到了李煜的影响, 哀感顽艳的风格特点在他的词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在纳兰性德众多的词作中, 最哀感顽艳的要数他的悼亡词, 如他的名篇《蝶恋花》, 纳兰性德对亡妻无法忘情, 这份痴情, 这份刻骨铭心, 让人为之动容。纳兰性德用情太深, 深深体现在他的悼亡词中, 沉哀欲绝, 令人不忍卒读。

(三) 浓郁温软的香艳之风

纳兰词以凄婉幽艳、真切自然为主, 但是细读纳兰性德词作, 可以发现, 在他哀伤悲戚的词作中也蕴含着艳丽温软的香艳成分。如描写闺中温馨融洽的场景:“泪湿红笺第几行, 唤任娇鸟怕开窗。却更闲过好时光。屏帐伏看金碧画, 罗衣不耐沉水香。偏翻眉谱只寻常。”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回忆与爱人在闺房玩鸟、赏画、描眉等场景, 词人将其描绘得惟妙惟肖, 让人不禁可以感受到其甜蜜、温馨的生活。再如:“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 转过回阑扣玉钗。”这首《减字木兰花》不仅描绘的是与心爱之人相逢却不能言语的遗憾, 而且将恋人那种娇羞婉转的风情传神地表现出来, 色彩浓郁香艳。

二、纳兰词风形成的因素

贵族出身、帝王近臣、坎坷情路, 奠定了纳兰词的悲情基调。此外, 纳兰词受中唐以来文人词偏于多愁善感的传统的影响, 从晚唐到两宋尽管每个词人的人生经历和个性不同, 但他们的词始终保持着一种忧郁的特质, 弥漫着“刻意伤春复伤别”的感伤基调, 总是在倾诉着一种无常、无望, 却步而又无告的人生痛苦和生命忧患, 这一传统影响着醉心于词的纳兰性德。

(一) 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

纳兰性德的感伤悲愁与他家族的盛衰兴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朝皇室与叶赫一族之恩怨, 沉重的家族史对纳兰性德乃至他的词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纳兰性德出身豪门, 但他二十一岁就进入宫中, 伴随皇帝劳顿奔波, 内心深处他厌倦官场和侍从生活, 写下了许多痛彻肺腑, 叫人读后怦然心动、恻然生哀的作品。纳兰性德的初恋纳喇氏, 因选秀入宫侍奉君主, 从此与纳兰性德天涯相隔, 纳兰性德只能发出一声长叹:“一生一世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纳兰性德二十岁时, 迎娶卢兴祖之女为妻。那时, 卢氏十八岁, 两人十分恩爱。只可惜, 成婚三年, 卢氏便亡于难产。这对纳兰性德来说, 是极为重大的打击, 令他伤情彻骨。其后纳兰性德的词风为之一变。其所谓“悼亡之吟不少, 知己之恨尤深”。在悼亡词《青衫湿遍》中, 惆怅、悲伤、孤寂、哀怨和凄凉纠缠在一起, 难以割舍, 令人黯然神伤。

(二) 婉曲幽深的花间词风

纳兰性德自幼喜读《花间》词, 一生钟爱《花间集》, 他的词作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花间词风的熏染。从风格来说,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在艺术上主要呈现两种特色:色调的软媚香艳和意境的婉曲幽深。两者相比较而言, 花间词在人物心理揭示、意境境界塑造方面的特色, 对纳兰词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如《浪淘沙》:“清镜上朝云, 素篆犹薰。一春双袂尽啼痕。那更夜来孤枕侧, 又梦归人。花底病中身, 懒画湘文。藕丝裳带奈销魂。绣榻定知添几线, 寂掩重门。”这首词以客观的描写为主, 以景寓情, 含蓄而又风致, 和花间词在意境塑造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三) 烟水迷离的李煜词格

很多学者都将纳兰性德和李煜的词进行比较, 尽管两人相隔七百多年, 但是两位词人却有着很多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经历过国家或民族的战乱兴亡;都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内心感触;都身处高位却渴望自由, 偏爱天然;都选择用词这一文体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李煜一样, 纳兰性德也时常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如他的代表作《忆江南》:“江南好, 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 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烟雾缭绕处, 诉说千年物是人非的光阴流转。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 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 更饶烟水迷离之致。”他充分吸收了李煜词的优点而形成了独特的词风。

三、纳兰词对汉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纳兰性德能够了解和学习汉儒文学, 与他所处时代的特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出生在顺治时期, 成长于康熙初年, 这一时期朝廷推行“崇儒重道”的国策, 提倡恢复经学、注重礼学, 由此形成了一种提倡汉文化、重用汉族文人、促进满汉文化融合的良好风气。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 为纳兰性德接受汉儒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纳兰性德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情有独钟, 他大量搜求、阅读、学习前辈词人的创作成果, 自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皆有选择, 但他更倾心的是“好观北宋之作, 不喜南渡诸词家”。许多学者都认为纳兰性德受李煜影响最深, 这不仅表现为他们有近似的风格, 而且体现在纳兰性德极力推崇李煜词的“烟水迷离之致”, 李煜词对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是有深刻影响的。

(一) 题材类型丰富多样

纳兰词在表现自己的悲欢离合上题材丰富, 有赞颂爱情的, 有悼念亡妻的, 有歌颂友情的, 有抒写自己厌世心绪的, 还有怀古、咏物、描写边塞风光的, 等等, 纳兰词题材类型的多样性与其所受的汉儒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早已暗淡的宋词在经历了明朝和元朝以后, 却在纳兰性德的笔下焕发了新生, 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纳兰性德更是被称为“清词第一人”。这与他身上深度融合的满汉文化是分不开的。正因受到汉儒文化的熏陶, 又兼有游牧民族的率真天然, 才有了题材丰富的纳兰词。

(二) 抒发真情高秀通脱

纳兰性德的词作笼罩着一种凄美的色彩, 带有一种悲情的美丽。他的悼亡词哀感缠绵, 沉痛欲绝;边塞词悲壮苍凉, 清新婉怨;咏物词有的感叹繁华易逝, 有的感叹身世的暗淡;即使赠送友人的词作也多写与失意文人的交往, 饱含着凄苦悲愁之音。浓浓的悲音除了词人个人的身世、爱情等因素的影响外, 纳兰性德对汉儒文化的继承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以悲为美成为中国词学的一种传统, 更是一种审美追求。经过长期的积淀, 汉文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品味感伤、抒写悲愁的传统。

(三) 艺术手法自然多元

纳兰性德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个人的身世、经历等因素, 形成了纳兰性德特有的崇尚汉文化心理, 而这种文化心理结构的构成及其特质, 又决定了纳兰性德的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 决定了纳兰性德对既有的汉族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纳兰性德词作的残缺意象、以悲为美的艺术心理、真挚凄婉的艺术风格, 受到了汉儒文化的影响。纳兰词尽管还存在香艳温软的色调, 但更多摒弃了《花间集》旖旎华丽、绮靡侧艳的一面, 而取其含蓄深婉、清丽疏淡之风。《饮水词》哀感顽艳, 有南唐后主的遗风, 而清代人周稚圭更直截了当地说纳兰性德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后身。其实, 纳兰词不仅继承了李煜真切自然、凄凉哀婉的词风, 而且借鉴了晏几道、李清照等词作的特色, 自成一格。

参考文献

[1]纳兰性德.纳兰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刘红麟.浅论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J].满族研究, 2005 (4) .

[3]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7

一、首饰设计者要探究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承至今从未中断,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迹, 而作为文化载体的首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这是奇迹中的奇迹。绘画、戏曲、书法、音律、剪纸、景泰蓝等, 都有着历史的沉淀与积累, 并渗透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犹如血液一样, 滋润着中华民族, 贯穿整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的繁衍、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全过程。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灿烂历史遗迹。我们应从历史的文脉中探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仿制与抄袭。景泰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时代的变迁, 至今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代的景泰蓝饰品却因技术、人才短缺等各方面问题, 面临着将要失传的尴尬境地。并且现有景泰蓝饰品更多的是在仿照古代饰品的形式与特点, 缺少技术和款式等方面的创新, 景泰蓝文化的传承也成为了令人堪忧的问题。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 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首饰设计结合起来就显得更为重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文化知识, 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对每一个从事首饰设计的人来说都大有益处。

二、要认识首饰设计在现代市场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中, 首饰可说是人们的必需品, 也是美化个人和生活的艺术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首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追随时尚潮流, 而是更注重首饰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以及表达的美好愿望。在全球化的今天, 绿色、民族、复古风潮的兴起, 使首饰得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与飞跃。首饰将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新宠, 前景无限!

目前, 世界首饰设计主要有松石、珍珠、玛瑙、钻石、玉石、翡翠、珊瑚、琥珀、水晶、金属等, 由于我国盛产玉石、金银等适合作为首饰材料的矿藏资源, 本土饰品以玉石翡翠、真金白银首饰居多。但近年来, 人们对首饰已有了新的认识, 对首饰材质、款式、风格等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在追求首饰功能性、装饰性的同时, 也更强调首饰和服装搭配起来美化人体的装饰性与协调性。因此, 首饰材料贵贱已不成为人们选购首饰的第一要素, 装饰性、艺术性、创新性才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三大法宝。

由此可见, 寻求首饰设计方面的突破, 是人们使用的要求, 是经济效益的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首饰设计的创新对现代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设计是将我们与竞争对手区分开的最重要方法”, 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尹钟龙这样表达对设计的理解。其实不仅如此, 好的设计, 具有生命的设计,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

三、要在传承中寻求首饰设计创新之路

首饰的发展与进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独特的内涵及寓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艺术永远不能被局限于形式之上, 因此, 首饰设计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

在创作形式上, 要运用现代先进技术, 融合跟随时尚的表现手法, 使首饰设计风格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 并且更具有艺术观赏性。传统的、民族的风格和形式不是封闭的, 也不应该受到传统的束缚。只有不断加入新的时尚元素, 创造新颖的风格, 注入新鲜的设计血液, 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属于中国的珠宝首饰作品。

在创作材质上, 要结合本土特色, 将世界各地舶来的首饰材质与本土的首饰材质既大胆又巧妙地协调、结合, 运用于首饰设计创作中。如此创作出的首饰作品, 既能在不失亲切感的同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表现在首饰设计作品之上。

在创作风格上, 要以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在现有民族风格、自然风格、未来风格、时尚风格、奢华风格等多种风格的首饰设计中, 将传统元素融于其中, 并将各种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才能摆脱首饰设计风格上的固有模式, 使现代首饰设计大放异彩。

在创作理念上, 要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现代寓意。传统文化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然而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生产条件而产生的, 经过时代的变迁, 在今天看来, 有些内容是不适合作为设计题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传统题材进行首饰艺术创作的时候, 要有分析辨别的能力, 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摒弃糟粕, 用现代人们普遍接受的审美观、价值观去打造首饰艺术精品。

在首饰设计创作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对待传统题材的创作中更要创新, 这就要求在创作中融入更多的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元素, 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创作理念、创作手法, 开放地、积极地借鉴、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制作出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加契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更适合现代人审美观念, 也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蕴含传统文化的创新型首饰作品, 使首饰设计及艺术创作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也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让传统文化获得时代性的新生。

四、结论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8

一、《冰雪奇缘》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一) CG技术与手绘风格的完美融合

10年前, 面对CG动画技术, 迪士尼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从《妙妙探》、《美女与野兽》等片就开始采用CG技术辅助绘画, 但直到2005年的《鸡仔总动员》, 迪士尼动画才推出第一部全CG动画影片。该片也是首部制作了3D版本的CG动画片, 成绩还算过得去。但这部电影完全是在跟风梦工厂的恶搞动画风格, 失去了迪士尼自身的特色, 业界评价很低。尤其是, 在CG动画的技术纯熟度上, 《鸡仔总动员》和《马达加斯加》 (梦工厂, 2005) 、《怪物史瑞克》 (梦工厂, 2001) 、《海底总动员》 (皮克斯, 2003) 差距很大。2003年迪士尼的手绘动画《熊的传说》票房不如预期, 其竞争对手梦工厂的手绘动画《辛巴达七海传奇》更遭惨败, 手绘动画市场已不可遏止地跌入寒冬。迪士尼在2004年终于下决心关闭了佛罗里达手绘动画工作室。

自从皮克斯和梦工厂崛起后, 迪士尼一直处于一种困境中。他们在努力找寻和其他Animation Studio相比, 自己身上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自己代表着什么。他们也比谁都清楚, 没有创新就不会前进, 但同时也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2010年, 《魔发奇缘》的出现, 把皮克斯 (2006年, 迪士尼并购皮克斯) 的CG技术优势和迪士尼手绘风格进行了很好地融合。影片采用油画般的视觉感受, 却是用CG动画来实现, 非常有挑战性。所采用的非真实感绘制技术, 让其画面的手绘质感再一次飞跃, 虽然是以手绘为表现形式, 却恰到好处地保留了电脑动画所制成的深度和维度。经过10年之久的漫漫动画路, 皮克斯基因和迪士尼传统结合得日趋完美, 用CG来呈现手绘动画的风格成为他们的重点, 《冰雪奇缘》中广袤的雪景也让迪士尼手绘实力得到展现, 冰雪效果极佳, CG技术的运用, 使冰的质感十分真实, 经典绘画时时刻刻展现出了古典艺术中的顶尖气象。《冰雪奇缘》不仅是技术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成功。

(二) 百老汇音乐剧传统优势的持续坚守

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中, 歌舞场面往往发挥着重要的蒙太奇叙事功能, 《冰雪奇缘》同样放大了这个优良传统。一首《你不想堆个雪人吗》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 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几个段落, 就把光阴流逝中姊妹俩遭遇的重要事情一笔带过了, 这种高潮的时间流方式让整个故事的脉络顺利而不拖沓地从序幕迈入了核心的部分。

其实, 与其他动画公司相比, 迪士尼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音乐。每当观众想起《小美人鱼》《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经典迪士尼动画的时候, “Part of Your World”“Circle of Life”一曲曲动人又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 往往是他们第一个回忆起的元素。《冰雪奇缘》是迪士尼又一次对音乐剧的拥抱, “Let It Go”这首曲子非常惊艳, 实现了音乐和画面的完美衔接, 传统的百老汇音乐剧形式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迪士尼坚持守住了自己的传统音乐优势, 音乐剧的模式为《冰雪奇缘》增加了不少情感维度, 成为本片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三) 经典童话的现代化改造

传承经典, 迪斯尼动画电影往往是回到经典的套路中, 以优美动听的原声音乐和简单动人的童话故事来感动观众。众所周知, “狮子王”的故事取材于莎翁经典戏剧“哈姆雷特”, 而《冰雪奇缘》同样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冰雪女王》。在《冰雪奇缘》中, 迪士尼改变传统, 大胆创新, 用更具现代性的情节叙述动人的童话故事, 不再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日子”的王子和公主, 影片主题不再是爱情, 而是姐妹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公主不一定非要和王子在一起才是幸福, 王子不再是英雄般的正面人物,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见钟情”, 爱情需要时间的考验。这种“创新”让一部流传了百年的童话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当下的潮流, 虽然传统却不俗套, 可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纵观《冰雪奇缘》, 虽然复古, 但不乏创新, 此片进行了全新的故事编排和人物设计, 运用了日臻精湛的CG手绘技术, 加之传统歌曲配乐优势, 在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元素优势的基础上, 做到技术与内容的双重与时俱进。凭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迪士尼这个经历迷失的老牌动画工作室终于重振雄风, 找到了自己新的发展道路。

二、《冰雪奇缘》对中国动画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启发

《冰雪奇缘》的成功, 说明发展动画创意产业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的动画创意产业发展, 应该努力追赶CG技术, 但是更应该大胆地进行创意和创新, 更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并运用到动画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一) 国产影视动画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诸多优美的艺术形式, 浓厚的文化底蕴, 动画成长的土壤广阔肥沃。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 但是依靠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的动画产业从兴起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 无论在民族精神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为动画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是我国动画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而文化输出才是根本。回顾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传统民族文化题材的创作打响了中国动画的知名度, 《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娃》《人参娃娃》等动画片, 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 一个个人物形象轮廓形式感强, 刚劲有力, 整体效果鲜活。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动画片就是《大闹天宫》, 片中孙悟空的造型和设计充分吸收了戏剧脸谱、漫画、版画、年画精髓, 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大师齐白石的写意花鸟形象也被充分运用到了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之中, 国画中的墨底晕染方法将传统古典美学的意境进行了完美的体现, 这部动画片引起了国际动画界的关注和震动, 中国民族动画片步入了新阶段。当前, 我们的国产动画片, 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历史传统文化资源, 并进行现代化的适当对接, 更好地传播中华文明价值。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的深度融合

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 我们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利用好, 并在动画创作之中加以运用。那么, 在国产动画的创作中, 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产品并且取得好的效果, 就需要把握一些基本事项。

1. 把握和提炼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动画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不应该单纯地照搬传统名著, 也不应该过多地改变原著, 重要的是对传统名著的精华的提取。因为如果单纯地照搬名著, 就会把传统中的局限性整个儿带进作品。假如改变原著过多, 又有些不严肃。我们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2.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

对于动画作品来说, 要想塑造成功的形象和场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CG技术不断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在动画的创作中, 将传统的文化元素、美术元素与现代CG技术结合不但可以丰富动画的视觉表现形式, 也可以给民间文化元素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动画制作方面, 数字技术更能表现场景的空间层次、透视感和真实度, 也更能表现出场景中梦幻般的意境。

3. 努力创作出融合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的文化元素也复杂多样, 国产动画片,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就要不断进行创新, 要将更多的其他元素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动画片。

三、结语

集文学、科技、艺术于一体的动画片, 背后是潜力巨大的动画产业,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性文化实力的一部分。在动画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冰雪奇缘》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发展, 让美国迪士尼动画重回巅峰。国产动画应该深刻学习其成功之道, 结合我国国情, 结合现代观念、审美趣味, 继续挖掘传统民族艺术与动画结合的发展潜力,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话语权,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从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动画创作的新理念, 创作出创新的国产动画片, 实现中国国产动画片的飞速发展。

摘要:《冰雪奇缘》自上映以来, 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 已成为迪士尼历史上最卖座的一部动画片。CG技术与手绘风格的完美融合、百老汇音乐剧传统优势的继续坚持、经典童话的现代化改造, 使迪士尼动画公司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融合方式, 开始了重新崛起、二次复兴之路。这给中国动画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带来了启发, 国产动画也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加强传统文化与动画的深度融合, 以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相互结合。

关键词:美国,CG动画,《冰雪奇缘》,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胡惠林, 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孙姗姗.谈动画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J].美术大观, 2007, (03) :68-70.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9

一、楚文化元素各种造型、纹样的提炼与继承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图形设计中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楚文化的元素,特别是楚文化中的独特造型和纹样设计。如建筑雕塑中的图形、商品包装图形、标识图形、衣服图案、海报中的图形等等,有些地方注重在其形的应用,而有些地方则注重其意在设计中的作用,当然形意的统一是设计者所共同追求的。在这里我以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为例,重点分析一下建筑雕塑中图形对楚文化元素的运用

对楚文化元素运用的最为全面、完整的建筑雕塑,就是武汉的东湖磨山风景区。磨山楚城是磨山楚文化第一个代表性建筑。城楼上高悬“荆楚雄风”匾,依据楚人喜欢临水居高筑城的特点,按照郢都故城形制而建。磨山楚城还有祝融塑像,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是楚人的远祖。这尊雕像体现了楚人拜日、崇火的民俗。

楚辞轩。为纪念楚国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而建,是楚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惟楚有才”组雕,这组雕塑气势磅礴、技艺精湛,是东湖楚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以多种雕塑手法展现了古楚国的农耕、战争、矿冶、纺织和日常生活情景,以古楚国八百年风云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题,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楚文化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就是凤纹,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的楚凤雕塑。将凤的造型完美的提炼出来,双凤铸于1991年12月,通高6.2米,耗青铜15.8吨,系参考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中凤的形象设计。底座高1.5米,取楚墓出土镇墓兽基座造型。凤是楚人想象中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部落时代崇拜的图腾。成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即喻楚凤。尾羽如烈焰熊熊,以示楚人崇火。虎为巴人崇拜的图腾,凤踩虎造型取楚墓出土虎座鸟(凤)架鼓原型。不管是凤纹还是楚凤雕塑都显现出楚人在艺术发端时期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将凤的形象重新分解、异化和组合之后,使造型奇特夸张,并开始趋向抽象化、符号化,设计语言独具特色。充分说明了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图腾的崇拜,

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与纹样,除了楚凤,最具有代表性的3个元素就是简、车、钟,竹简象征着楚国的思想和文化,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战车象征着楚国的军事与政治,因为它寓意着高大的躯体和显赫的威势;编钟象征着楚国的艺术和科技,因为它展现出了音乐的性能和工艺上的高技术含量。

而将这些元素运用的较多的设计,便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旅游用品的设计,例如武汉博物馆内出售的旅游手册,各种宣传画册上的图形、笔袋上的纹样、钥匙扣上的各种人物、动物、器具的造型等等丰富多彩。

二、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纹样在图形设计中的发展与创新

图形设计作为一极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类别,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图形设计中了解楚文化元素的造型特征。

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虎坐鸟架鼓中楚凤图案的应用,服从视觉上的快感,突破繁复的造型,从而体现出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感。如凤的造型夸张、奇特,绝非对自然事物的客观模仿,而是经过精心加工、整合出来的。

在月湖公园楚文化墙景中的应用,是对楚文化的表现的又一重要方式。对称与均衡式构图的是楚造型纹样惯用的手法,这种构图存在一中心线,它交代了楚造型纹样组织单元的布局,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均衡与不均衡指的是造型纹样各部分力量分布的状况,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相近的造型纹样占据空间位置,它决定着楚造型纹样的平衡美感,通过对称与均衡的构图手法,楚造型纹样表现出一般描绘纹样不同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组织性,这正是楚造型纹样具备装饰属性的重要前提。

楚造型纹样的繁复有别于现代应用美术图案的一大特征——在繁复中求变,乱中有序。楚造型纹样的繁复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单纯的重复,它更加讲究在纷繁中体现出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这一特点在汉口江滩的楚文化铺装中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要将楚文化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完美的融合,不仅要了解其特点,更要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因此,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用发散性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造型以致产生新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障碍、突破困难,自由、流畅地在幻想与现实间不断往返。而通过对楚文化元素的思索和提炼,图形创意的灵感思路来源于楚文化元素中造型纹样的神韵,表现形式大多为托物抒情、借物寓意,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想象力和扩张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视觉的享受。

摘要:图形创意设计中如何恰当、有效的运用楚文化元素是设计师们倍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将楚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多种方式都应当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图形创意与楚文化元素中各种造型纹样的关系为切入点,力求使楚文化元素在现代图形设计中得到恰当、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楚文化元素,图形创意设计,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生铁.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N].光明日报,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篇10

建筑表现于在广阔的地平线之上的,一种看的见的文化形态。人们因一定的建造目的,从而以一定的建筑材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美学知识而进行的大地营构。通过建筑本身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甚至地域,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并且无可避免地对其文化的未来产生深巨的影响。

海派建筑的形成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经历了约50万年之久,可谓历史悠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末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却也同时带来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社会观念,由此,中国便被动地开始了其近代发展进程,在建筑上也放弃了传统的中国土木结构,改而效仿当时西方社会的近现代建筑风格。而这其中以1843年开始的上海等沿海开埠城市的仿西方近现代建筑的活动尤其繁盛,从而形成了在近代中国建筑发展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革形式——“海派建筑”。浓缩了近代上海的历史,是外地人了解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上海这座有着700多年建城历史的城市不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石库门又是上海的文化财富,凝聚着几代人的人生记忆,如何对待它们,成为各界人士争论的焦点,也成为新上海城市建设的

难题 。

石库门的背景及形式

石库门住宅,因其房屋的门框用石条打就,并且在其宅单元出入口又有两扇黑漆大门而得名。石库门建筑风格本身就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总体布置采用欧洲联排式;门楼一般用花岗石或宁波红石构成,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居民的长处,又体现了商业社会的一种外向精神。上海里弄都是弯弯曲曲的,这种“自由化”的建筑风格,正表现了上海人的开放,而石库门里的简陋的房舍、薄薄的隔板所带来的毫无秘密可言也不免带给上海人思想上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让每个人都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同时,由于石库门的兼容性,使石库门居民在关于共同利益上很容易达成共识,这往往能使他们走上街头,参与社会的运动,去追随时代的潮流。

石库门的现状与未来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种事物发展注定是从新生到成熟再到灭亡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上海石库门建筑从无到有,也只经历了短短的100多年的历史。在它辉煌的时期,它成为了上海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中坚。成为近代上海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居住建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库门里弄日益成旧的建筑设施早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管石库门里弄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带有其屈辱的历史,尽管它承载着上海人太多太多的辛酸和无奈,但毕竟这一百年多来,绝大数上海市民一代又一代的就在石库门中生活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石库门里弄孕育了地道的上海人文化,早已是上海的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所以当人们在惊叹上海经济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候,“重返石库门”所代表的强烈怀旧情绪也正如当年石库门作为新式建筑迅速崛起一样在这座城市的各个社会层面弥漫开来。因此,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石库门建筑得以保留了下来,经过维护和改造,不少建筑都以不同的使用价值而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中尤为著名的一个例子:“新天地”的都市文化新空间。“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总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一项由外资投入、设计和市政府配合的城区改建项目。它就是在一片原先陈旧的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系列“整旧如旧”的改造后,形成了一片令人瞩目的“新天地”,2000年初建成以来,立即成了上海最为火爆的景点和休闲场所之一。

建筑学家认为,一个生动和独特的场所会对人的记忆、感觉以及价值观直接产生影响,地方的特色和人的个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天地”就是坐落在上海国际大都市特有的地域性和知识文化上的一个“海派”风格建筑。“新天地”石库门建筑群的外表充分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和“石库门”构造以厚重的乌漆大门,门媚上雕着巴洛克风格的卷涡状山花样,甚至还保存了地上门边的绿色青苔,屋瓦间枯萎后重又生出的小草,以使整个建筑群“弥漫”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然而,空间的意义并非只是“构造”的结果,很多时候也是“赋予”的,“新天地”还被创新地注入了诸多时尚的商业元素,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人们对于这种感觉中的元素能够和其相关的时间、空间的精神感受相联接,并进而去理解其非空间的观念和价值。

石库门里弄作为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一种传统,理当继承和更好的保护,而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现代建筑,日益发展的先进技术与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可以互相兼容,相辅相成的。石库门里弄所代表的象征符号与文化内涵一定会在现代建筑文化中得到更好继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11

随着历史变迁,中国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独特法宝。本文旨在这方面做进一步探讨,寻找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传统,把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融合,使现代平面设计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一、几种主要传统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一)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趋势

平面设计是现代社会思想交流、信息传播、情感沟通不可缺少的通用语言。它以物质形态呈现,但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的美术观不同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而是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无为而治”的浪漫飘逸境界。

设计的“世界性”内涵,是传统元素与时代特征高度融合的产物。时代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需求:集中多元文化特征,浓缩中外艺术风格精华。

(二)现代平面设计引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在呼吁把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进行融合。设计者只有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元素进行感性发挥与理性重组,才能创作出真正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1. 传统书法与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

书法与平面设计都是具有一定的构成元素。书法是点、线结合的艺术;而平面设计同样是由点、线乃至扩展到面相结合而构成的艺术。书法在点线的构成形态中,讲究空间的构成、动势的构成,甚至在二维空间中体现出立体感;而在平面设计的构成中,也同样讲究空间、动势和立体感。书法以对比、均衡、节奏、韵律作为主要的形式美法则,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书法家通过点线交错,对空白的切割来体现书法的形式美法则;而一幅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也要做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

简洁是标志设计和广告设计中要力求做到的,就是使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那简洁的艺术莫过于书法中的草书。另外,书法艺术的点线的构成形态,讲究动势、空间的构成,甚至在二维空间中创造出立体感,在平面设计的构成中,也同样讲究动势、空间和立体感。

2. 传统纹样与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们就开始使用图形纹样来传达思想、沟通感情。中国传统纹样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对图形纹样的借鉴和运用,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而要对传统造型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审美,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提炼、改造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二、中国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继承与运用

(一)汉字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继承与运用

我国书法变现形式千变万化,主要的书法体有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大类型。它们各具特色的的艺术效果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视觉感受。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优秀的文字设计能传达出商品的属性,更能使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例如茶叶包装,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在岁月的长河中,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华民族的个性相结合,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元素。茶文化与汉字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代表,因此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很贴切的。

(二)传统吉祥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继承与运用

中国传统的择吉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性与社会性。将传统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必定会使其更具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有:云纹、回纹、水纹、如意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譬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佛教八宝之一的“盘长”演变而来,回环贯通,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结合巧妙却不牵强,传达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

三、小结

创意是平面设计的落脚点,而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在设计手法上,将图形元素、色彩、文字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呈现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现代设计。不断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形式、新的变化,从而呈现出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风格。所以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并将它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容忽视的课题。

摘要:传统文化是社会的根基, 是历史的沉淀, 有很强的延展性。中国传统图案、文字直接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 通过对其的继承与改良, 现代平面设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不仅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与时尚, 又将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融入其中, 充分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图形,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3]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孙琳、陈立.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8.

上一篇:交际性教学下一篇:利益相关者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