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导向(精选9篇)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1
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明确将公立医院的绩效问题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如何破解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难题,提升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从公立医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问题展开探讨。
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背景
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来已久,其思想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该词首次出现在1963年斯坦福研究中心内部备忘录中的一篇管理论文中,该文将其定义为“没有它们的支持(组织)就不再存在的团体”。
随着西方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滞涨阶段,并购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购方采取关闭工厂、大规模解雇工人的措施来偿还恶意收购时的银行贷款,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相关利益者如企业的员工、供应商、顾客、所在社区的利益,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应归结为实务界所奉行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者作为股东的代理人,应遵从“股东至上”。[1]
西方经济危机后,“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的通过。该法案重新定义了公司董事会对股东的信托责任,董事会不仅仅只对于股东,还要对公司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负有诚信责任。在此,“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核心观念遭到根本性的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董事会和管理者应对“利益相关者”全面负责的新观念。[2,3,4]
2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对于利益相关者,一种相对广泛接受的定义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5]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相对狭义的定义是“能影响组织目标绩效或者受到组织目标绩效影响的个体和群体”。[6]
目前,学术界对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尚无统一的界定。本文将医院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对医院拥有某种利益要求,会受到医院经营活动影响,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医院目标实现的个体、群体与机构”。本文认为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患者及其家属、医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医院后勤人员、供应商、所在社区、行业协会、自然环境、媒体、社会公众、竞争对手等,核心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主管部门、病患、员工和竞争者四个维度。[7,8,9]
3 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存在三种导向,分别是政府导向、员工导向和市场导向。其中,政府导向是指动用资源关注、了解并尽力满足政府的需求和要求;[10]员工导向是指关注并满足员工的利益需求,动用资源提高员工的各种福利;[11]市场导向则是指以提供优越顾客让渡价值、实现顾客满意为目的的价值观及建立其上的一系列组织内相互协调的行为。[12]目前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绩效管理中政府导向过于依重
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之下,公立医院的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医疗领域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中政府管制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公立医院对行政资源产生过度依赖而缺乏追求自身绩效改善的积极性,运营效率低下,服务水平落后,不能满足医疗客户的健康需求。尽管医疗行业中市场机制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公立医院由于原先的单位性质和工作模式而产生的“路径依赖”,使之并未完全摆脱原有的绩效管理方面的操作惯性。加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公立医院大多人满为患,更延缓了相应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因此,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过于偏重政府导向,将使其绩效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压力和主动性,最终对其绩效提升产生一定的阻滞。
3.2 绩效管理中员工导向不足
“员工”主要是指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疗服务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医院员工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更新则离不开医院员工的学习动机和创造能力。
然而,在当前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中,对员工导向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在公立医院的实际管理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绩效考核机制未能充分体现医院员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中充斥较多的短期行为,往往通过一些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把医院的发展压力施加到医院的医护人员身上,从而导致药品回扣、检查提成等逐渐成为医院弥补自身运营费用和补偿医护人员劳务付出的正当手段。其次是由于绩效管理中员工导向缺失严重而导致不少公立医院出现人才流失。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人性化关怀,从而导致使很多立志从医者望而却步,已有的高级医学人才对医院的忠诚度下降甚至出现离职,进而影响医院的总体绩效。
3.3 绩效管理中市场导向意识薄弱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市场导向方面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顾客导向或患者导向相关观念的落后和竞争者导向相关理念的缺失。
首先,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缺乏对顾客导向或患者导向相关观念的体现。事实上,公立医院当中有关顾客导向的服务观念依然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没有意识到要将患者当作顾客来看待。因此,公立医院当中这样一种严重滞后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服务观念,就使得其绩效管理中缺乏必要顾客导向意识。
其次,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缺少有关竞争者导向相关理念的应用。由于竞争导向的缺失,公立医院在日常管理中往往忽略对医院的各类竞争者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竞争威胁所应给予的必要关注,所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这种服务的趋同性将会极大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削弱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阻碍医院发展和影响医院整体绩效的严重因素。
4 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策略
从利益相关者导向来考察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针对目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在上述三种理念方面存在问题,本文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公立医院整体绩效的管理策略。
4.1 绩效管理中基于政府导向的改进策略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实施的突出政府导向的绩效管理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管理层对公立医院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忽视,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应将对政府导向的重视维护在一个适度水平,在实现股东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首先,倡导以学习和激励为主的公立医院管理理念。完全政府导向来开展绩效管理的公立医院往往成为等级权利控制型医院,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在管理理念上强调制度的约束而忽视合理的激励,由此往往导致组织对创新和绩效改进缺乏动力。有必要在公立医院当中培养并传播倡导学习和激励的管理理念,提供合理而充分的组织激励,最大限度地把医院管理系统中的潜力发掘出来。
其次,建设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立医院管理团队。企业家精神可以理解为不断追求创新的管理品质,即通过创新使组织以更有效的行为模式获得更大的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公立医院要提升管理绩效,就必须加强其管理团队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执行。为此,需要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开展必要的管理培训,并优化与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使之具备创新思维,乐于承担风险,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来开创医院运营的新局面。
4.2 绩效管理中基于员工导向的完善策略
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应体现员工导向,将医院医护人员的持续成长纳入其绩效目标之中。然而,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当中未能很好地应用员工导向的管理理念,使得医院医护人员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创新动力不足。为了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须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开展内部营销活动两项策略来对其加以完善。
优化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公开、平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通过选拔和使用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为诸如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等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医护人员获得可持续的个人发展。
开展公立医院的内部营销活动,在绩效管理中获得医院医护人员对医院绩效目标的认同。内部营销是指在组织内部通过组织成员之间、部门之间以及组织成员和部门之间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交换,使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个人行为和组织目标更为接近的管理过程。医院管理者应该把员工当作医院发展动力的真正源头,在医院内部营造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氛围;医院员工则应在工作中树立团队意识,将其他员工和部门视为自身服务的对象而努力满足其需求。其次,应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只有医护人员和医院在价值观上形成共识,医护人员当中形成持久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的真正实施和管理目标的真正实现。
4.3 绩效管理中基于市场导向的补充策略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医疗需求的变化,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挑战,医院患者和竞争者这两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对医院绩效的影响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公立医院要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来实现组织对市场的动态响应,有效应对各类竞争者的压力和挑战。
一方面,基于市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需要使医院能够通过学习型组织来实现对顾客知识和竞争者知识的持续学习。在创建公立医院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组织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网络与学习设施为主的硬件环境和学习激励机制为主的软件环境。
另一方面,基于市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还需要使医院能够通过医疗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来实现对患者需求和竞争者运营策略的快速响应。公立医院作为社会医疗服务提供组织,其运营流程可划分为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前者包括医疗护理核心流程,以及各种技术性、生活性、教育性和研究性支持流程;后者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流程。公立医院服务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是从旧的注重规则、层级的管理过程中凸现注重患者需要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包括并行的工作流程、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控制模式等。最终通过这一策略的应用,使医院能够更加贴近患者的就医需求,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提高其满意度,进而实现医院绩效的全面提升。
5 结束语
当前,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力,提升其管理绩效是摆在公立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公立医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据此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进而从政府导向、员工导向、市场导向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策略。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对公立医院管理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及其医护人员更加主动地从医院顾客的角度思考组织存在的价值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充分发挥医院的服务潜能,推动医院整体绩效的持续改善。
摘要: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对提升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效率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公立医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并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理论框架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而后,本文分别从政府导向、员工导向、市场导向三个方面探讨了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提升策略,以期为改善公立医院整体绩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绩效管理,公立医院
参考文献
[1]Blair,M.M..For Whom Should Corporations Be Run:An Economic Rationale For Stakeholder Management.Long Range Planning[J],1998,31(2):195-200.
[2]Dodd,E.M..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J],1932,45(7):1148.
[3]Wood,D.J..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1991,16(4):696.
[4]Sheldon,O..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M].London: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1924.
[5]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6]Freeman,R.E.,Reed,D.L..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J],1983,25(3):88-106.
[7]Greenley,G.E.,Gordon,R..External Moderation of Associations Among Stakeholder Orientation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J],1998,15(1):51-69.
[8]Ogden,S.,Watson,R..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Balancing Shareholder And Customer Interests In The Uk Privatized Water Industr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1999,42:526-38.
[9]Rowley,T.J..Moving Beyond Dyadic Ties:A Network Theory Of Stakeholder Influen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1997,22:887-910.
[10]Samuels,J.M.,Wilkes,F.M.,and Brayshaw,R.E..Management Of Company Accounts[M].London:Chapman and Hall,1990.
[11]Lings,I.N.,Greenley,G.E.,Broderick,A.J..Employee Orientation in U.K.Retail Outlets:An Empirical Study[Z].29th EMAC Conference,Erasmus University,Rotterdam,Holland,2000.
[12]Kohli,A.,Jaworski,B.,Kumar.A..Market:A Measure Of Market Orient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1993,30:467-477.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2
1、子女2011年1月1日以后出生;“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1000元,农村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家庭一次性奖励少生快富6000元”。
2、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从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次年起“夫妻双方每人每年领取不低于300元计划生育节育奖”直至60周岁为止。
3、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二女绝育户家庭,夫妻双方年满60周岁,每人每年领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不低于1200元。
4、农村计生“两户”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年给予不低于70元的缴费补贴。
5、农村计生“两户”国家每年帮助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6、农村计生“两户”夫妻年满60周岁后,优先入住老年公寓或敬老院,并给予每人年均不低于3000元的补贴。
关爱女孩促进平衡
出生人口性别比
通俗地讲,性别比是指一定的城内总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来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指标之一。
世界各国一般认同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为103—107之间,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婴,一般为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范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08,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已达到117。
女孩是未来的母亲,关爱女孩是民族的责任,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呼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等新观念,保证未来的母亲——女孩正常顺利的出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3
一、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社会责任报告:以中石化为例
中石化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体现了强烈的利益相关者导向, 详细说明了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管理。针对每一类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需求, 公司详细列明通过何种渠道与之交流、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公司披露的责任信息以及该类责任信息能够达到的目标。
(一)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利益相关者沟通
公司通过披露完善的公司治理信息来实现与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的沟通, 公司治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公司内部的责权体制安排, 事实上治理结构安排会涉及到股东与管理人员的权利制衡, 从而影响公司对投资者、管理者的责任履行。完善的公司治理信息充分体现了公司与投资者的沟通,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很高。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会导致公司权益资本的降低和股票在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增加, 公司价值得以提升。
(二) 完善的劳工制度与利益相关者沟通
对于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社会责任之一—对员工的责任, 中石化通过完善的劳工制度来实现其责任。建立工会制度以保护员工的福利、女职工的权益;建立协商谈判制度就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沟通和协调。由于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某些固有的矛盾, 劳资关系往往会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障碍, 如何协调其关系成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石化在遵循合法、平等、保持和谐稳定的原则基础上, 通过协商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达成共识, 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共谋公司发展。公司在制定与员工权益有密切关系的规章制度如分配、福利等政策时, 都必须与工会协商并经职代会或其联席会议通过才能生效和实施。这些制度无不体现公司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制度执行的透明化也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提供了较好的渠道。对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也是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公司也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宝贵财富。长期以来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把人才培训融入企业发展规划。全体员工都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在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培训, 包括入职培训、业务知识与能力培训、岗位资格和资质培训、专项培训等。
(三) 完善的产供销价值链与利益相关者沟通
公司对产供销价值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信息披露, 以便供应商、客户能够详细了解有关责任信息。对产品从开发-运输-生产-输送-销售的价值链环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披露, 将营运过程中可能的风险进行揭示并将控制风险的努力包含在所提供的信息中。运营中的管理认证也在报告中进行披露, 如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安全和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了ISM国际安全管理防污染认证和OHSA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这些信息不仅揭示了运营过程的可靠安全性, 也体现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充分沟通, 使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注意到公司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不是粗放地追求利润, 管理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努力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中石化建立了立体的客户管理体系以便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包括建立产品技术服务体系;将客户投诉和抱怨的处理作为相关部门业绩考核指标之一纳入考核;委托第三方帮助调查用户满意程度, 以帮助公司更好理解用户的期望和满足客户的需要等。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均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 与社区的沟通信息
与社区的和谐相处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贡献是社会公众评判公司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尺, 慈善责任虽然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责任, 但体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慈善责任体现的是一种企业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些支出虽不能给企业创造财务收益, 但能给企业创造好的声誉, 使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总体价值得以提升。中石化在其报告中详细披露了有关慈善捐赠的社会责任信息。
二、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
通过对中石化社会责任报告的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据此设计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
(一) 公司基本信息
包括公司的背景信息和公司治理信息。公司背景信息作为对公司全貌的整体把握必不可少, 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为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而不当的公司治理制度则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 (Guillen, 2000) 。在不同的企业, 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特性和利益要求具有较大差异, 以某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应用于我国所有企业不具有现实性。但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要求下, 企业只有动态地平衡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结构, 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部分的信息披露目的在于衡量企业是否考虑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实现管理人员、股东和员工等的利益要求;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是否建立起专门机构以负责及时解决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消费者利益要求实现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否将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等。
(二) 利益相关者需求信息
按照具体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 与其充分沟通后设计具体社会责任信息指标, 本文给出一些通用的信息指标, 不同行业根据其特性可以进行一定增删。在披露语言的选择上以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力求各利益相关者均能从中获取信息量。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三、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误区
在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下必须要避免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当公司业绩好、管理层希望所有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这种业绩时, 就会选择比较详细的披露方式, 并且采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增加信息的可理解性;而当公司业绩较差时管理层往往会试图掩盖出现的问题, 对其避重就轻或者避而不谈。对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社会责任信息分析时也发现, 企业通常只披露对其有利的“好”消息, 不利的“坏”消息难觅踪影。因此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应避免对信息进行主观筛选, 丧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意义, 导致利益相关者误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只不过是一种粉饰。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3]宋献中、龚明晓:《上市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利益导向机制管理制度 篇4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奖励管理规定
经过近年来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乡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关于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意见。
一、重要性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乡已少出生人口800人左右,节约家庭抚养费(不含社会抚养费)30多万元人民币。当前,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农村是我乡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难点。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还不完善,人们的生育观念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保障、发展生产等诸多问题也将随之日益显现。他们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光荣集体,能否让他们不成为发展生产和养老问题上的弱势群体,直接关系到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开展,关系到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对于整个计划生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建立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奖励帮扶、优生、优待、优惠等利益导向机制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农村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强化利益导向的正面激励作用来免除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的后顾之忧,可以激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引导基层干部更加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引导更多的农民少生快富,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优质服务方向转变。
二、具体措施
㈠、建立兑现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机制
根据《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七条和《四川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各县(区)应从2004年起兑现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奖励标准确定为每月每户5元至10元(具体标准由县区自定),奖励金在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建立以前主要从社会抚养费中支付,社会抚养费用于农村人口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的不足部分由各县(区)财
政补助。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建立以后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中支付。
二O一一年三月十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
若干规定
第一条为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乡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规定,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实施男到女方家结婚落户婚育新风奖励制度。农村男方到无兄弟的女方家结婚落户的,由乡政府奖励200元。
第三条 落实晚婚晚育、节育措施休假、工资奖金福利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晚婚、晚育的,享受《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晚婚假18天、晚育假120天、男方护理假10天。假期工资和奖金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晚婚,指男方年满25周岁,女方年满23周岁的初婚;晚育,指已婚妇女年满24周岁生育第一胎。
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接受节育手术的,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证明,可以享受《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休假。假期工资、奖金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第四条 实施计划生育绝育手术慰问和手术并发症救治制
度。
对实行计划生育并落实了绝育手术的对象,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给予不少于100元的慰问品或者慰问金。此项工作由村民委员会或所在单位负责落实。
农村二女家庭的夫妻落实绝育措施的,优先享受低保待遇。此项工作由乡民政局、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经依法鉴定因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引起并发症的,由乡人口和计生办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治疗,治疗费按节育手术费支付办法处理。并发症需要长期治疗,符合条件的可将其列入医疗救助对象。因并发症导致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除享受乡人口基金补助外(非计划生育家庭2000元,计划生育家庭3000元),乡补助500元,乡(乡)补助500元,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低保待遇。此项工作由乡人口和计生办、财政所、卫生局、民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第五条 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扶助制度。
对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日起至独生子女14周岁时止,每月发给不少于12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经费来源按照《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执行。农村的,提倡乡采取独生子女年满14周岁时一次性发放的方式。此项工作由乡财政所、各村、所在单位负责落实。
对符合国家城乡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规定并经资格确认的夫妻双方,分别按照每人每年960元和1200元的标准发给扶助金(经费由中央和省各负担50%)。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财政所、派出所、民政、农村信用社负责落实。
第六条 实施农村主动放弃生育二胎的一次性奖励制度。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村主动放弃生育二胎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一次性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奖励。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财政所、农村信用社、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第七条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医疗优惠制度。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村不再生育的独生女家庭和已实行绝育措施的二女家庭参加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家庭成员的个人出资部分,省、市、区每人每年负担10元,乡每人每年负担不少于5元。此项工作由乡人口和计生办、财政所、卫生院、农村信用社、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医疗优惠证》,在乡卫生院享受“三免四减半”的优惠:门诊时免交普通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住院时“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三级护理费各减50%。减免的费用由就诊医院承担。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卫生院、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第八条 实施计划生育家庭教育优先优惠奖励扶助制度。在实施“送温暖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时,都要优先照顾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此项工作分别由乡工会、乡团委、乡妇联负责落实。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女家庭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此项工作由乡中、小学、财政所、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的子女依照规定享受中考总分加10分的奖励。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中、小学、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农村已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计划生育一女、二女困难家庭在本乡就读高中的女生,被定为助学帮扶对象的,按每人每学年800元给予帮扶,所需经费在乡财政安排的关爱女孩基金中支付。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中、小学、财政所、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农村已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计划生育一女、二女困难家庭的女生应届考入二本以上高等院校的,乡一次性奖扶每人1000元,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财政所、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第九条 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保险制度。
凡是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女职工生育保险。此项工作由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落实。
按照规定每年为城乡子女年龄为0--14周岁的计划生育家庭办理计划生育家庭爱心保险,每户保费30元。保费按以下
规定负担:
一、子女年龄为0--6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女家庭,省、市、区负担20元,乡负担10元。
二、子女年龄为0--6周岁家庭的夫妻一方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有稳定收入的独生子女家庭,由该方所在单位全额负担;双方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有稳定收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50%。
三、子女年龄为7--14周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女家庭、城乡独生子女家庭,可自费购买本保险。
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财政所、保险公司、村民委员会、有关单位负责落实。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村主动放弃生育二胎的独生女家庭的父母和二女家庭父母中实施了绝育手术的一方,办理不低于3000元的计划生育补充养老保险。被保险人达到49周岁时一次性领取包括本金在内的全部收益;特殊情况下,经乡人口和计生办批准,可提前领取。所需经费省、市、区每户负担2500元,乡负担500元;并由乡计生办一次性奖励500元。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财政所、保险公司、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第十条 实施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成员从业优先优惠制度。
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介绍职业时,对农村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农村二女户父母光荣证》(证明)的家庭成员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同等对待,免收中介费。
在认定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安臵职工人数时,农村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农村二女户父母光荣证》(证明)的家庭成员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一同计算安臵职工人数比例,给予企业财政贴息优惠。此项工作由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财政所负责落实。
阳光、幸福等工程中的优先优惠分别由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民政所、计生办、农业服务中心负责落实。
创办微利企业时,农村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农村二女户父母光荣证》(证明)的夫妻,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同等对待,经本人提出申请,乡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应为其提供担保,其本人需请乡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工作人员反担保,财政部门据实全额贴息(中央财政25%和地方财政75%)。此项工作由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财政所负责落实。
第十一条 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使用土地、集体福利和生产生活帮扶政策措施。
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在承包土地、申请审批宅基地、分配集体福利等方面优先照顾。独生子女户在申请审批宅基地和分配集体福利时增加一人份额计算。此项工作由村民委员会、乡国土资源所负责落实。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新建沼气池的,应当优先安排。已落实
长效节育措施的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每户补助比其他家庭多300元。此项工作由乡农业局、包(挂)村单位、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农村二女家庭发展经济林、柑桔、苗木、药材、食用菌、规模养殖、旅游项目和购臵农机时,乡应视其规模和投入情况给予一定的扶助。此项工作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包(挂)村建单位和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走访慰问,要优先考虑生活困难的独生子女和二女户等计划生育家庭。此项工作由乡建环中心、民政所、村民委员会及相关单位负责落实。
第十二条 实施城乡妇女致富帮带工程
实施小额贷款农村妇女“三带”工程(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带富群众)。对农村计生纯女户和其他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贴息帮扶。此项工作由乡妇联牵头,乡农村信用社、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负责落实。
实施城乡妇女“三帮工程”(帮技能培训、帮项目贷款、帮介绍就业)。此项工作由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牵头,乡妇联、相关金融机构负责落实。
第十三条 实施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对符合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规定的对象,按照规定确认其资格后,依据国家标准,每人每年发给
不少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经费由中央和省各负担50%)。此项工作由乡计生办、财政所、农村信用社、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第十四条 享受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待遇的城乡计划生育家庭,不影响其同时享受其它普惠性的政策待遇。在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按照计划生育政策获得的奖励扶助金或者保险收益,不计入其家庭收入。
第十五条 实施本规定乡所需的经费,在乡财政和计生办列支。
第十六条 依照本规定负有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职责的村和单位,都应当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规定,在服务窗口、办事指南、公开专栏、政务网站等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要把已经落实的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 本规定是考核村和相关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严禁在落实、考核中弄虚作假。
第十八条 本乡以前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另有计划生育优惠规定的,依其规定执行。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5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发端于对公司治理的理论探讨,经历了 “股东为主导”和 “利益相关者为主导”两个重要的理论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所( SRI) 首次提出 “利益相关者”概念,他们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仅与股东有关,还与能够影响企业发展进度与规模的个人或组织有关, 比如员工、 工会等。1984 年, 弗里曼( Freeman) 在继承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基础上将理论升华,在 《战略管理: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系统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也可能在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受到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换言之,组织目标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个体和群体利益,这些个体和群体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后的30 多年,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发展实践中被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具体而言,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所有者的定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广义上的投资,包括无形投资和有形投资,因此,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个人或某个团体所有,而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有。第二,组织存在的目的。既然组织的所有权归属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其存在的目的便是最大效率地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收益。第三,组织决策的模式。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决策中须由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与,并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第四,组织收益的内容。利益相关者模式下,组织收益不仅仅指经济收益,还包括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等的考虑。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被充实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思想被各学科学者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早已超脱出最初的公司治理范畴,如今已是被广为接受的媒体舆情分析、旅游管理等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2. 1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相关者应该是能够影响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前景或者会受到转基因技术应用前景目标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具体包括政府、生物科技公司、转基因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民、消费者、科学家、社会组织。按照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理论,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目的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项目、范围等内容应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并决策。通过考察各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影响及被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非核心利益相关者。
政府不仅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承载体,也是实际执行体。政府代表公共权力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有权实施转基因技术发展战略布局,制定转基因技术评估、检验检测、监督等政策与法规,对个人或组织申请转基因技术应用有权进行审批、考核与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行为与转基因食品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一段时间内、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转基因技术应用的规模与速度。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决策不但能够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还促使国家在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因此,政府是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生物科技公司掌握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主导转基因技术研发并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进行检验,为政府的转基因技术应用决策做科学的支撑。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生物科技公司具有市场化的特点———逐利性,期望其研发的转基因技术能够尽快投入生产经营,以收回高额研发投入并在市场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如果转基因技术应用受阻,生物科技公司的收益将大大受损。因此,生物科技公司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转基因产品是将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出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而成的产品。与生物科技公司相同的是,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希望将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取得盈利,转基因技术应用受阻同样会影响转基因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收益。因此,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农民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直接接触者,受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影响很大。转基因作物具有比传统作物明显的优势。转基因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不但减少农民接触杀虫剂的机率,还可以使作物品质更好,并增加农民收入。截止到2014年,我国有710 万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利162亿美元[4]。除了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还可以节省农民劳动时间,减少劳动量。因此,转基因技术应用中,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民是其核心利益相关者。
消费者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最后承受者。最令消费者关注的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产品是否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5]。换言之,消费者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社会评价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发展转基因产业的重要参照,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接受度取决于其感知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产品的风险性和获益度之间的权衡,例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否能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准,是否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是否能降低产品价格等。
现代科技具有细分化的特征,转基因技术是非常前沿的科技,在该领域里,科学家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整体而言,科学家是一个中立的群体,他们具有对人类和社会深切的关怀和悲悯情怀,比较多地关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并能够准确分析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与弊。即使有个别科学家违背科学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行为,但不能代表整个科学家的队伍都是如此。科学家并未从转基因技术应用中获得直接利益,也不会过于影响转基因技术应用。因此,科学家是非核心利益相关者。
社会组织是为了共同目标结合的非政府组织,与转基因技术应用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中最为著名的是绿色和平组织。但因为社会组织没有切实的权力,无法真正左右转基因技术应用,而转基因技术应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影响亦不大。因此,社会组织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非核心利益相关者。
2. 2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各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角度和立场对转基因技术应用评价,评价结果呈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需求形成错综复杂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益关系。
( 1) 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影响重大,目前我国政府发展转基因技术应用受到牵绊。政府的关切点是国内的经济平稳、民生安乐、生态和谐。政府期望通过转基因技术应用提升国内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效解决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粮食安全、粮食主权问题,并通过扩大贸易出口增强经济能力,提升国力。政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国内转基因技术应用的规模。比如,美国政府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于是1997 年在国内推广种植转基因玉米,至2010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86%[6]。2011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产量占全世界的32%[7]。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持预防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的欧盟则在发展转基因技术应用中非常谨慎。2011 年,全球范围内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总数1. 7亿hm2,欧盟仅有9 个国家种植114. 525 hm2[8]。
目前,我国政府推动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步伐受阻,一方面阻力来自国内科学家、社会组织出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担忧而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消费者亦非常抵触; 另一方面阻力来自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渎职,具体包括因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被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输送的利益俘获和政府在其他管理工作中的腐败。由于内外部因素导致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受阻,使得政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解决经济、民生和生态环境问题。
( 2) 生物科技公司不遗余力推动转基因技术应用。目前我国生物科技公司以短期利益为主,竞争实力较弱。显然,生物科技公司极其欢迎政府支持转基因推广决策,因为政府的决策能够使生物科技公司发展转基因技术获得政策支持,将技术尽快投入市场从而获得较多利益。同时,生物科技公司的科技研究结果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当然,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实验论证和社会调查结果存在主观性是极有可能的。生物科技公司不但是转基因技术研发者,也是推广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通常首先是在生物科技公司的推动下着手的,生物科技公司将研发技术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他个人或组织如需使用该技术,必须向公司支付相关费用。掌握世界先进转基因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获利颇丰,如世界上三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孟山都、先正达、杜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专利,2011 年三大公司使用种子绝育的技术手段掌握了世界上近70%的种子销售业务[9]。2011 年,仅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制了印度90% 的棉花种子市场,造成当年印度棉花价格大大增涨[10]。为了获得巨额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不遗余力。在全球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及转基因产品议论纷纷的当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撰文、发表声明、赞助社会调查和会议讨论等方式,试图向公众解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尽管如此,仍有公众不相信生物科技公司的片面之词,他们认为生物科技公司所谓的解释都是站在自身立场的; 社会调查和会议讨论是由生物科技公司赞助,自然由其操控话语权,调查结果和会议讨论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生物科技公司的营利性决定了其生存的价值在于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忽略社会责任,比如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风险、基因漂流导致的生态污染等。
在我国,由于转基因技术应用产业链条还未完善、以农民小规模经营为主、国内种子市场条块分割的原因,转基因技术应用率较低,因此,生物科技公司普遍以短期利益为主,缺乏长远战略的目标。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生物科技公司竞争实力较弱,尤其和美国的生物技术应用的抗衡中趋于劣势。为了增强竞争实力,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生物科技公司可能会寻求国际合作,也许侧重销售、流通。
( 3) 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欢迎转基因技术应用。同样,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拥护者。因为转基因产品相对传统产品有明显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可观,能为生产者和销售者带来更多利益。市场经济中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很多,比如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必然带有逐利性的特征,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将转基因产品销售获得利益,会忽略这些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及生态与社会风险,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不遵守法律规定标识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比如,欧盟立法( 2001 /0180 / COD) 规定,任何食品或原料中包含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必须被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但是这种身份保护的成本是很高的,以转基因作物为例,每吨的成本将增加5% ~ 25%[11],因此很多生产者和销售者为节省成本,或为了不影响销量,不愿标识。曾有学者对北美消费者调查发现,尽管消费者强烈呼吁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并将该意愿反馈给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但从未得到有效回应,因此消费者内心得出一个结论,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口口声声说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但都是花言巧语,实际行动上并未落实,与消费者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12]。
在我国,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追求商业化利益永远是主要目标。利益的动力促使生产者和销售者通过成本低利润高的转基因产品获得,换言之,转基因产品深受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欢迎。
( 4) 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使农民获益,但由于农民受自身素质所限及外部环境影响,农民利益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生物科技公司和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排挤。
从目前研发的转基因种子的种植效果来看,同等面积相同条件的土壤,种植转基因作物将获得更大产量,能够减少使用有害农药和杀虫剂的必要性,还能节省劳动时间和节省人力,因此广受农民的欢迎。例如,美国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无论从面积和操作技术上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截止到2011年6 月,美国农民种植的大豆中90% 是转基因的,75% 的棉花是转基因的,80% 的玉米是转基因的[13]。转基因作物比传统作物的优势一目了然,其潜在的风险还未可知,而且农民并未将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作为重要考虑,他们最关心的是同等面积相同条件的土地的作物产量增长多少,是否能减少有害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从而以更小的人力财力获得更多的收益。
我国农民由于自身的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14],因此其关切点是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否减少投入并获得较多收益,重视短期效益,对人体健康、生态风险和国家贸易发展的意识较淡薄。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制度与政治的保障供给,农民权益极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排挤和吞噬。
( 5) 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及产品认知不科学,抵触情绪严重。消费者没有政府的高瞻远瞩,也不具有科学家的专业背景,一边是政府和生物科技公司宣传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优点,另一方有反转人士的强烈反对,因此,消费者始终处于迷乱和混沌状态。在双方激辩未有定论之时,消费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的心态,在心理有了预判,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有抵触心理。消费者在选购商品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关联,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比较注重质量,而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首先解决温饱。转基因产品相对传统产品价格低廉,因此受到经济收入低的消费者的欢迎。实际上,这是收入低的消费者做出的被动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中,政府与生物科技公司处于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主导地位,农民与消费者处于劣势。由于普通消费者不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知识,因此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认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知可能与真实情况有误差,甚至相距甚远。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的转基因技术应用接受程度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消费者有排斥心理,部分消费者甚至将排斥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心理以指桑骂槐式的情绪宣泄出来,将矛头直指政府和生物科学家。尽管政府与专家一再的解释经反复试验批准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体无害,仍不能打消消费者的质疑和抵触。
( 6) 科学家队伍的利益淡化,立场客观,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充分发挥出来。相较于政府、生物科技公司、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农民和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关切程度而言,科学家基于特殊的价值观,有着对人类与社会的悲悯情怀,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不具有自身的利益或利益淡化,相对而言,科学家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看待转基因技术应用。事实上,科学的专业性要求转基因技术应用必须由科学家来解释。美国有学者曾对美国各界人士和组织做过一项关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信用体系的调查问卷,受访者普遍认为,科学家相对值得信赖,政府、食品生产商和销售商不能信赖[15]。此项调查说明,在美国,科学家的形象趋于正面,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迷乱中的公众有意愿倾听科学家的解释,以视正听。
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争议越来越激烈的时刻,我国科学家的声音有日渐弱小之势。究其原因,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争议中参入了外界更多的声音。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不具有转基因技术专业背景的知名公众人物的不恰当评论等误导公众的视听,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也有少部分科学家对人类与社会的过度关注可能演变成过度谨慎,致使转基因技术应用踯躅不前。与此同时,科学家还未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科技新闻参与少、呐喊少,忽略了科普责任,不能够自觉地科学理性地向公众解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原理、前景、转基因技术试验环境及流程、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风险防范及管理。
( 7) 社会组织对转基因技术应用态度非常谨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受限,没有独立的权力,则话语权较弱。社会组织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诉求,但是这类组织有宏远的明确的价值目标,即保护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因此该类组织有着异常审慎的态度,反对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实践,并对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应用的领域忧心忡忡。依照社会组织的观点,目前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什么风险还未可知,如此冒险行为将把人类带入一个不可知的危险境地。此外,还有一些宗教和文化组织认为转基因食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不是通过天然的方式制作出的东西是违背天性[1]。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价值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其经费来源被政府和企业绑架,独立性不强,以至于社会组织在连接政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发挥不足。
3 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利益协调
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各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立场评价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的多元决定了社会评价的多元。理性认知能够推动转基因技术应用; 反之,情绪化认知会成为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巨大障碍。在多元化的社会关系中,一个利益相关者难以实现利益最优效果,需要兼顾多元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要求协调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达到整体利益最优效果,因此,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才能达到利益相关者最优化,并有助于转基因技术应用健康和谐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 1) 政府担任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主导角色。为使各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达成科学合理一致的社会评价,需要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角色,它可以借助公共权力和法律制度使各利益相关者间形成平衡的利益关系,因此,该角色非政府莫属。在国家发展转基因技术过程中,政府应有良好的形象,并有较高的公信力。近年来,我国政府腐败兴盛,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因此政府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行为受到公众的质疑和反对。为了提升政府形象,政府须清除腐败现象,保持公正廉洁。
( 2) 利益相关者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决策。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决策对利益相关者有重要影响,为了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决策中,这就需要搭建一个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参与的平台。政府作为转基因技术应用协调机制的主导,应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中,并培育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环境。比如,召集利益相关者为转基因技术应用建言献策,召开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决策会议,分析并可能采纳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由于利益相关者总是站在自身立场看待转基因技术应用,难免有失偏颇,影响转基因技术应用的进程,因此,政府和科学家还应向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普及,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科学理性认知转基因技术应用。
( 3) 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转基因技术应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生物科学家和生物科技公司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参与应用过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加之反转人士的激烈言辞致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抵触情绪严重,因此,政府和科学家应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实施监督。政府还应制定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序,包括参与人员的限定、参与方式、权利边界。政府为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提供条件,比如开展座谈会、科普课堂、邀请参观试验过程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力求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诉求,积极进行利益沟通和利益协商,并有效获得利益补偿。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6
利益相关者, 指极其有可能受拟议中的某项干预活动 (无论是积极或消极) 影响的或者那些会影响到这项干预结果的人、群体和单位。旧区改造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 不同参与者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 寻求利己的最大化利益, 本文选取主要的利益相关——政府、开发商和居民进行研究。
(一) 政府利益诉求
1. 保证城市发展
旧区拆迁作为城市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来源, 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从城市发展定位、功能提升等角度考虑, 制定发展规划, 确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旧区。通过制定合理的改造规模及速度, 使得旧区改造既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 又不要过分透支未来发展所需的土地, 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2. 获取土地出让收益
获得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的利益诉求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除土地出让收益外, 城市再开发还能获得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等综合效益。
3. 建设和谐社会
城市旧区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市中居住条件差的地区是最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 政府制定旧区改造方案, 帮助旧区居民提高居住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二) 开发商利益诉求
1. 保证商业利益
开发商期望通过旧区改造, 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使用权, 进行房地产开发, 实现土地的增值收益, 从而获取商业利润。开发商在动拆迁过程中一切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商业利益的实现。
2. 控制拆迁风险
开发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在进行具体项目开发时也十分注重风险的控制。旧区改造区域内人口稠密, 多数为住房困难户, 他们通常会索要巨额的拆迁补偿款。少数“钉子户”的存在, 更加影响拆迁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而影响到后期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开发商希望通过政府合理的政策实施及前期规划, 减小风险因素发生的几率, 确保房地产开发的顺利进行。
(三) 居民利益诉求
1. 改善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被拆迁居民支持旧区改造最直接的动力, 同时也是合理的诉求。旧区改造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其根本出发点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实现旧区改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2. 提高补偿标准
对于被拆迁居民来说, 房屋是其重要的资产, 是其赖以生存的依靠。当居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 即希望获得房屋财产价值最大化的认可和补偿。因此, 补偿安置是否合理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内容, 也是最难操作的环节。不合理的补偿安置将会激起居民消极甚至抵触情绪, 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冲突与争端。
3. 公平操作流程
旧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由于区位、居住条件等的差异, 往往可能出现前后搬迁的居民获得的拆迁补偿款不一致, 这可能会带来居民的不满, 严重的甚至拒绝搬迁或上访。因此, 拆迁补偿方案要保持前后一致, 操作实施要公开、公平。旧区改造尤其是安置补偿方案要有理有据、公开透明。
4. 健全参与机制
目前多数旧区改造都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 对于旧区的未来规划和改造的具体方案, 居民缺乏知情权。缺乏知情权使得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对政府和开发商的不信任, 导致旧区改造举步维艰。健全居民的参与机制可以使居民充分了解旧区改造过程, 不仅能促进居民与政府和开发商的沟通, 而且能调动居民搬迁的积极性, 促进旧区改造更好地完成。
二、旧区改造利益冲突症结分析
旧区改造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居民, 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综合分析, 造成目前旧区改造困境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益主体各方地位不平等
旧区改造三方利益主体的自身组织特性决定各方的地位不平等, 这也是利益分配中最重要的症结所在。政府作为旧区改造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主要指导者, 占有强势地位, 而开发商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也处于强势地位, 居民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矛盾的产生。
(二) 拆迁补偿安置标准难以确定
动拆迁各方利益矛盾的焦点体现在具体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上。拆迁补偿安置的数额直接涉及到旧区改造居民的利益, 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补偿安置的数额也会影响开发商的成本及利润。政府作为设定补偿标准的一方, 也希望能同时满足各方的需求。
因此, 三方利益的分配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安置办法, 设立具体标准, 保证各方利益的实现。
(三) 完善的旧区改造操作流程及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的旧区改造, 通常只注重动拆迁的实施, 不关注前期的规划及后期的跟踪反馈。一方面, 由于前期规划方案不合理等因素, 导致动拆迁工作开始以后,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还在讨价还价, 拆迁进度受到影响, 旧区改造进程也随之放缓;另一方面, 动迁完成后, 居民遇到许多如生活、就业、卫生医疗等社保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都导致了动拆迁中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冲突。政府在处理旧区改造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上, 也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三、旧区改造利益相关者协调对策
(一) 优化旧区改造操作流程
旧区改造的过程复杂、繁琐, 因此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流程来协助其完成。不妨将操作流程进行细分, 把复杂的任务解剖, 分解为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子任务, 多个子任务按部就班地展开, 最后整合成具有阶段性成果的任务。所以, 可以考虑将旧区改造粗略地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每一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时间节点, 并优化配置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每一阶段顺利完成, 同时衔接恰当。
尤其在进行动拆迁之前, 应进行统筹考虑、细致分析, 全面衡量建设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对拆迁基地的情况和居民情况进行了解分析, 倾听民意;引入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法律、政策咨询和指导等。
(二) 引入第三方组织
利益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是由旧区改造自身特性决定的。应在旧区改造的过程中设立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组织, 使其处在一个公正的位置, 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分析和判断, 并赋予其相关的权利, 来裁决和协调三方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冲突。
(三) 细化拆迁安置补偿标准
在旧区改造过程中, 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也是引起三方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补偿标准是否公平合理决定了居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体现。满足补偿标准的公平性就要做到使每个居民得到的每一项补偿数额都有理有据, 这就要求补偿标准要细化到一定程度, 考虑到有争议性问题的方方面面, 争取不留有任何引发质疑的问题。此外, 补偿标准还要满足合理性, 这就要求经过旧区改造后, 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下降, 所以还要考虑到旧区中最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医疗、就业等多重问题。
(四) 完善旧区改造的政策组合
旧区改造的过程之所以复杂, 是因为它要改善的住房问题中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从而使单纯的居住问题上升为复杂的生活问题。因此, 应改变旧区改造现有的政策组合,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 积极调动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到旧区改造中来, 履行各自的职责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力合作, 协调一致, 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五) 全市协调统筹拆迁工作
拆迁范围、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标准应从全市的角度上统筹, 以避免各个区之间因财力不同而造成的拆迁标准不统一, 引起居民心理的不平衡。在拆迁补偿资金、安置房以及相关政策上应作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4.3
[2].杨帆王晓鸣陈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旧城改造利益共生参与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2005.9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7
一、协调私立幼儿园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观念途径
1. 关注私立幼儿园的社会责任
随着幼儿园收费的高涨,人们对私立幼儿园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甚至指责私立幼儿园是只为 “赚钱” 的 “黑园”。所以必须关注私立幼儿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三部分。这里的社会责任是狭义定义,主要指道德责任和自愿责任。道德责任的范畴包括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而又未写进法律的活动或实践。道德责任包含了一系列的惯例、准则,反映了消费者、雇员等利益相关者的愿望,体现了正义、公正的概念。自愿责任或者说慈善事业的责任,主要出于自愿选择,而不是出于外在的规定,既不是法律上的规定,也不是道德上或道义上的要求。
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私立幼儿园的责任也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因为私立幼儿园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组织,经济责任是核心责任之一。利益主体对私立幼儿园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各有差别,这些有差别的经济利益需求,概括为一点就是 “经济效益最大化”。私立幼儿园作为市场经济的组织主体和经济法人,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应该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经营和管理是私立幼儿园履行其法律责任的体现。如果说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核心责任,那么私立幼儿园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经济责任。
幼儿园的社会责任就是幼儿园为构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所要承担的责任; 幼儿园的社会责任注重幼儿园对社会的贡献。私立幼儿园本质上是教育组织,属于公益性经济组织,出于伦理道德,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建设道德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的各项责任之间会有冲突,其中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和普遍,常见的现象是私立幼儿园 “关注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私立幼儿园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对幼儿需要的关注。部分举办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教育关注不够。如果私立幼儿园不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优先重视幼儿教育规律,损害了幼儿健康成长的权利,也就损害了社会效益,谈不上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2.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各利益相关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三条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 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第五条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主要目标的规定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由此可知,幼儿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教师不能重教育轻保育,也不能重保育轻教育,尤其不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活动。不仅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切实需要与发展的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家长、园长以及举办者都要通过学习促进科学教育观的形成。只有深刻地理解幼儿,教师才能更专业地提供教育服务,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师的工作,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
3. 关注以教师为代表的 “软资源” 开发
针对私立幼儿园重 “硬”轻 “软” 的投资模式,私立幼儿园应该避免对 “硬资源”的过度开发,减少无意义的资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应该积极培植 “软资源”,如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幼儿园文化等,因为软资源是具有近似无限性的资源,它在使用中不仅不会耗尽,反而会不断地更新、丰富。一方面,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观念,加大在软资源方面的资本支出并将软资源资本化; 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加大软资源投资,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投资、人力资源投资、创新投资和管理投资等,积极培育私立幼儿园的软资源。其关键问题在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视教师的权益和专业发展,加大对教师作为关键人力资源的投资,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才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教师提供教育服务的权利来源于家长的委托与幼儿园的委托。 家长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全部 “关爱”,所以委托幼儿园照料孩子。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看,幼儿园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家长直接联系教师的交易成本,幼儿园充当一种协调机制。提供教育服务的不是幼儿园,幼儿园将家长委托照料幼儿的权利再委托给教师。所以,幼儿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合理地组织资源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
因此,幼儿园应该遵循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 “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的权利”。教师的权益与专业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而应该成为举办者和园长的共识,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4. 关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
家长是幼儿第一任而且是最持久、 最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成长,会对幼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虽然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认识不够,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但是家长却是从幼儿根本利益出发的最无私的人。 现代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孩子的发展,也渴望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 获得最新的育儿知识。但是由于家长的生活与工作节奏紧张,与教师没有很多时间交流。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处境,对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认识,积极主动地了解家长的看法与需求,帮助家长正确地养育幼儿,并引导家长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通过共育,既能促进儿童成长,又能促进父母自身的发展,使父母更深刻地理解儿童,更全面地了解老师,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更为完整。幼儿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幼儿园与家庭、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切实提升全园教师和家长的家园共育意识,有效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促使幼儿园家长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开创家园共育的新局面,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搭建更为有力的平台。
二、协调私立幼儿园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经济途径
1. 重视办园成本投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是教师,举办者是组织管理者。教师、园长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行为主体, 举办者除需在市场上购买教师的劳动、 园长的劳动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劳动,还需要为行为主体的教育服务活动提供物质支持。所以,举办者还需配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如办园场地、设施设备、教学用具等,同时,举办者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日常开支。园长是教育服务的第二个组织者。在举办者提供了一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条件下,园长负责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资源配置给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其实园长配置的不仅仅是举办者提供的这些,园长还要负责提供管理制度、时间安排与教学信息等资源。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当前管理中未受到重视的。当教师不能完成好工作时,或者是园长没有提供管理制度的支持使教师不知道什么事要做好,或者园长没有提供信息支持使教师不知道怎么做好,或者园长没有提供时间支持使教师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做好,等等。教师没完成好工作,也就是园长没有完成好工作,根源在于管理资源的配置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
从私立幼儿园的管理现状来看,经营状态较好的私立幼儿园,其管理者配置资源的能力都很强。但是从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物质待遇低、培训学习机会少等情况看,私立幼儿园投入的管理资源还是不够的。管理资源的提供一方面以收费为前提,另一方面也要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幼儿园一旦接受幼儿入园,家长与幼儿园就达成了举办者提供足够的管理资源组织及提供教育服务的契约。
2.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教师和园长都是私立幼儿园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够高效地整合举办者提供的资源,有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因此举办者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能有效弥补物质资源投入的不足,尤其是在当前私立幼儿园普遍存在活动场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所有权与支配权,所以举办者如果对教师与园长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就会担心因教师与园长离职引起投资回报的流失。重视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私立幼儿园很少,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只重视对 “物” 的投资而不重视对 “人” 的投资。但是,如果私立幼儿园对教师资源只利用不开发,就无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不利于吸收到优秀的教师,甚至会导致教师的流失、教师的消极怠工以及教师的工作失误。所以, 私立幼儿园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通过吸纳足够的教师人才、与教师签订合同、组织教师职前与在职学习培训、给教师提供合理的待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途径,实现对教师人力资源的投资。
三、协调私立幼儿园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制度途径
1. 建立健全私立幼儿园的决策体制
私立幼儿园的活动影响到许多的相关利益群体,也受到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私立幼儿园在接受来自政府的外部监督的同时,应该接受来自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基础的理论研究, 家长、教师、园长都有权参与私立幼儿园的管理决策。同时,我国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规定: “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私立幼儿园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相应的决策机构。目前, 私立幼儿园一般都是举办者决策,决策权只有 “集中”,没有 “民主”,导致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忽视。所以私立幼儿园应该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广泛吸纳教师、家长、教育专家等为决策机构的成员,使决策机构能代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利益的制衡。决策机构成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赋予的权限, 严格遵照相应的法定程序对各种重大财务、人事等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真正发挥决策机构在管理中的作用。规范举办者与园长之间的职责和权限的划分,尽量做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保证园长有一定的管理自主权,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幼儿园进行科学管理,保障私立幼儿园社会效益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2. 完善私立幼儿园内部管理机制
一要健全私立幼儿园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私立幼儿园应该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执行收费政策。配备会计和出纳,一律实行钱账分管。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实行年度预决算,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年末结余提取一定的专用资金用于幼儿园的发展建设。按照国家 《会计法》 设置账簿, 按照有关法规和制度认真审核各种原始凭证,不合法规或手续不完备的原始凭证不能入账。要按时记账,银行、现金日记账要逐笔登记,每日结出余额。总账、明细账、往来账、固定资产账、实物账分月结账,财务做到账据相符、账实相符。收取幼儿的伙食费,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保管人员根据送货单做好入库登记和领用物品的登记,建立专门的台账。私立幼儿园还应该设立必要的财务监理人员以及亲属回避制度等。 要配合社会相关部门建立学杂费收费听证制度,广泛邀请家长、教师、社会相关人士参加,增加私立幼儿园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二要建立家长工作机制。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双重任务,无论从其作为公共产品还是作为私人产品来看,家长均有权参与子女的教育,获得包括学校教育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等在内的基本权利。就我国现状而言,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还十分薄弱、有限,呈现被动性、边缘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私立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制度中的成果大都是建立了家园联系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但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活动的程度还是很低。所以,私立幼儿园还应该丰富家长工作制度的内容。 一是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与伙食委员会,使这两个代表家长群体的机构能发挥利益表达和决策参与的作用; 二是应逐步完善家长开放活动的政策,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保育活动中来,零距离感受到幼儿园的活动氛围和活动特点, 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认识幼儿教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 三是加强对幼儿家长的相关教育培训和支持服务,要在学前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作用和价值,使家长能够真正深入地参与机构教育,必须从改善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水平着手,为家长提供学前教育相关方面的培训、咨询及其他支持服务。
三要完善教师管理机制。私立幼儿园首先应该遵守 《教师法》 和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保证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满足。一方面,私立幼儿园要通过制度的形式约束教师与幼儿园之间契约的履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针对目前私立幼儿园教师管理中的问题和现状, 私立幼儿园应该重视建立健全四种管理制度。第一,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劳动合同兼顾教师和私立幼儿园双方的利益,合同双方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也有利于明确教师与幼儿园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劳动者,教师必须承担一定岗位的工作,服从幼儿园的领导和指挥, 遵守幼儿园的劳动纪律、内部劳动规则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享有幼儿园的工资、劳动保险和福利待遇。而私立幼儿园作为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教师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报酬,提供劳动条件, 并不断改进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薪酬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薪酬福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私立幼儿园应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对教师为幼儿园所提供的贡献,以及工龄、知识、技能、体力和工作表现等支付给教师相应的薪酬。科学的薪酬管理应具有对外竞争性、对内公正性, 尤其是对教师具有激励性。第三,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能力、岗位适应度等进行全面的观察、记录、分析、考核和评价,考核结果是幼儿园实施绩效改进、教师培训、 人事调整、薪酬调整的依据。第四,教师培训制度。对于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私立幼儿园应该从制度政策层面和物质层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支持。私立幼儿园应当建立规范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明确培训制度的内容,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教师培训活动系统化、 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私立幼儿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促进私立幼儿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66.
[2]李心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J].当代财经,2001(01):66—70.
[3]袁小平.社会责任——幼儿园经营与管理必须担当之重[J].学前教育研究,2006(09):36—38.
[4]李生兰.家园合作(一)——父母与教师合作共育的价值[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2(01):38—39.
利益相关者导向 篇8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 财务利益冲突是财务治理中最终需要解决并且在日常过程中要着重加以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于企业来说,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都将通过企业财务利益冲突的有效解决来完成。而所谓的企业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并且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 进而形成一整套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以平衡各方责权利关系。所以, 从本质上讲, 财务利益冲突的含义是在相应的界定范围内, 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所要求的权利主张不能达成博弈均衡而形成的一种矛盾对立的局面。在此过程中, 财务治理的内容是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因此在公司治理中, 为解决财务利益冲突的问题, 财务治理中设计出一种制衡机制, 用来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 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然而, 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收益函数不一致、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财务利益冲突, 信息优劣不对称必然会在企业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发生。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财务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 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利益冲突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相对不强, 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和少数股东权利落空。公众股东几乎没有机会选择具有良好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和股权结构相对合理的公司进行投资, 此外, 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自由还受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垄断, 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无从发挥作用, 因此无法通过资源配置淘汰那些利益冲突严重的不良公司, 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 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财务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导致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 也就是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相互分离。代理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 这主要反映在会计计量、确认、记录以及报告盈余信息过程中。因此, 他们更在意如何在聘任期内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 而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其表现主要为:在收益分配时, 倾向于将这些资金置于自已控制之下, 不向外部投资者分配现金, 以保障经营者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会计处理时, 他们可能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进行信息欺诈, 骗取所有者的信心, 经理层往往面临巨大经济利益诱惑, 如在工作中随意增加消费性开支和运行成本, 以享受在职消费好处;在筹集行为中, 损害股东利益, 蓄意设计使股东原有的剩余索取权产生稀释;企业经营者为了职工的短期利益和自身的利益, 轻积累、重分配, 从而影响到债权人的权益。
(三) 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者, 在对企业的各种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可能设租, 其本身也有经济利益的需求, 于是最终侵蚀企业的利益。同时由于经济人的本性, 企业的偷税漏税时有发生, 于是进而侵蚀政府的利益。另一方面, 企业寻租以及政府设租, 影响企业的财务利益, 最终加剧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利益主体, 其财务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股东财富的减少, 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悖, 企业可能对社会责任不作为。于是, 造成了企业与政府的财务利益冲突。
(四) 债权人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代理风险与代理成本也存在于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 因为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往往银行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 要比股东所要承担的代理风险 (这里所指投资风险) 还要大。因为信息严重不对称, 银行为主的债权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虽然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债权人在负债人发生财务危机或是出现财务困难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一定的干预, 对于防范损失和风险作用不大, 并且往往是事后行为, 不能全程跟踪。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探讨
(一) 协调解决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1. 协调解决企业与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从系统的角度看, 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加强对已发放贷款的企业进行监督与跟踪。首先是对借款人的申请信息进行再核查, 看企业财务是否虚报, 贷款申请是否隐瞒重大事实。其次是贷款到期要及时监督贷款企业按合同规定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最后是监控贷款使用方向和用途, 如果发现有违反资金安全的行为要责令整改, 主要跟踪并监控借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规定使用贷款, 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二是全面构建企业诚信档案。为最大限度地防范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 进一步降低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要加快自身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充分利用目前快速便捷的网络资源, 最终在本系统内构建一个全面企业诚信档案, 尤其要建立全面的企业对银行还贷历史信息和企业会计、企业法人、律师、以及法官的诚信档案。并在必要时对诚信企业进行激励或者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相关材料和诚信记录, 比如在政策范围内对失信企业进行惩罚, 如提高利率及拒绝贷款等, 或者对诚信企业实施优惠利率。
2. 改善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引入民营资金进入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国有上市公司改革的方向, 股权多样化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保证。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应该降低国有股的股份份额, 优化股权结构, 让民营资金所有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提高民营股权的比例, 一方面可以增强股东与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联系, 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股东的自身利益, 降低企业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资金的介入, 可以淡化企业的行政色彩。为此, 应该降低民营资金进入的交易成本, 完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法律体系, 保证民营资产合法利益, 确保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是建立一套公司利益经营者与自身收益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企业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薪酬体系, 如年薪制、奖金、职业待遇、期权收入制等;在制定企业效益、战略目标与经营规模时, 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与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收入、晋升等利益挂钩;将企业绩效考核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采用关键业绩指标 (KPI) 、平衡计分卡 (BSC) 等先进的考核手段和管理方法来作为企业考评工具。
(二) 构建企业的财务利益协调保障机制
1. 建立健全企业失信惩罚及资信管理机制。
首先是健全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对于信贷行为中的企业和银行而言, 为了促使企业能够在贷款到期后及时还贷, 使失信企业或个人在失信时受到相应的惩罚,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失信的惩罚机制。对于根本无法还贷的企业需要引入破产制度, 使社会个人或企业都不能也不敢对债权人失信违约。
其次是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体系。我国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 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相对落后, 因此就会直接导致我国各市场交易主体行为普遍异化。因此, 成立社会信用评级公司, 降低企业与银行间的财务利益冲突, 最大限度地解决由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
2. 健全会计造假惩治机制。
首先是强化刑事责任, 民事处罚、刑事惩治并重来替代过去行政问责的方式。其次是大力推动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转变, 加大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风险责任,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 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 用这些方法来强化审计职业者的谨慎执业, 以及社会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最后是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 强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强化上市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等。
(三) 构建企业的财务利益均衡机制
1. 强化企业财务约束与财务激励的合约化。
一是合理配置企业监事会与董事会权责。目前, 我国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政企不分, 或者分离不彻底。结合我国国情, 引入党委退出经营的机制应该说是较为合理可行的做法, 并使党委转向对企业经营的监督, 在此基础上促进监事会成员的多元化,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将企业债权人、党委、部分股东以及工会纳入其内, 在企业治理层面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二是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防止经营者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操纵市场、粉饰财务信息。
三是促使企业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与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一致, 促进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的合约化。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通常采取一定的管理激励, 可以为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协力合作, 即经营者即财务资本的合作, 在制度上确保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安排得当, 如包括股票期权、年薪制等在内的财务激励等, 促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趋向一致, 实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职能, 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 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约束, 明确企业经营者的责任道德, 最终来促使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取向一致。
2. 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机制。
实践证明, 未来公司治理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发展方向将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结构。因为企业产权主体对效率的追求的强化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利益协调与治理, 企业各产权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的降低离不开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共同关注。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共同治理模式则充分强调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 在这种利益协调模式中, 企业关注的不仅有债权人, 还关注股东的利益、企业职工等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人。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M.布莱尔, 张荣刚译.所有权和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青木昌彦, 郑江淮等译.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夏涌.解构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4]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5) .
[5]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 (J) .经济研究, 2008 (4) .
[6]邓汉慧, 张子刚.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J) .科学管理, 2009 (1) .
[7]杨瑞龙, 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J)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王化成.广义分配理论研究—兼论我国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J) .会计之友, 2007 (4) .
[9]谢志华.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 .
[10]李心合.财务理论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 (J) .会计研究, 2007 (2) .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篇9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多锥细分法,米切尔评分法,社会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领域逐渐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者主要分歧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谁所有问题上。现代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 并承担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 所以, 企业出资者 (股东或资本家) 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 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后者则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权分享剩余权。其中以布莱尔 (Blair, 1995)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不只有股东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 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 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 (刘俊海, 1999) 。此后的数十年, 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 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直到1963年, 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才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 没有其支持, 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 是不全面的, 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 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仅限于影响企业生存的一小部分。但是, 它让人们认识到, 除了股东以外, 企业周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影响其生存的群体。随后, 瑞安曼 (Eric Rhenman) 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 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此后的30年间, 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十多种,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其中, 以弗里曼 (Freeman) 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他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Freeman的定义, 大大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容, 使其更加的完善。显然, Freeman界定的是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 他笼统地将所有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整体研究, 给后来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克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 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克拉克森的定义引入了专用性投资的概念, 使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更加具体。国内学者综合了上述的几种观点, 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 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 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强调了投资的专用性, 又将企业与利益相关的相互影响包括进来, 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
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媒体, 等等。“简单地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实证研究与应用推广, 几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陈宏辉, 2003) 。那么, 如何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呢?目前, 国际比较通用的是多锥细分法和米切尔平分法。
多锥细分法
“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 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陈宏辉, 20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采用多锥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
Freeman (1984) 认为, 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 (1) 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 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 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 (2) 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 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 (3) 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 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Frederick (1988) 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 将其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Charkham (1992) 按照相关群体是否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两种。
Wheeler (1998) 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 比较全面的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 (1) 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 他们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 (2) 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 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 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 (3) 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 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 如自然环境等; (4) 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他们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 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 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 等等。
米切尔评分法
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来的, 它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首先认为, 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依据他们从这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 根据分值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种类型: (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他是企业首要关注和密切联系的对象, 包括:股东、雇员和顾客。 (2)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由于三种属性中任意两种。同时拥有合法性和权利性, 如投资者、雇员和政府部门等;有合法性和紧急性的群体, 如媒体、社会组织等;同时拥有紧急性和权力性的, 却没有合法性的群体, 比如, 一些政治和宗教的极端主义者、激进的社会分子, 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比较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他们只具备三种属性中的其中一种。
米切尔平分法, 能够用于判断和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大进步。国内一些学者也从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属性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划分。
万建华 (1998) 、李心合 (2001) 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性与威胁性两个方面入手,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利益相关者、混合型利益相关者、不支持型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的利益相关者。陈宏辉 (2003) 则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方面, 将利用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 分散了企业的经营目标, 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 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的、政治上的责任。这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企业办社会”的僵局。一旦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大众所接受, 企业的行为势必受到框架限制, 企业无形中被套上公益色彩, 结果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润上的损失。更有可能让企业陷入一种顾此失彼的境地, 比如, 企业实现了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却又照顾不到社会责任;若过多地考虑到社会责任, 又会让对手有可趁之机, 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
(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过于宽泛, 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虽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探讨和假设阶段。从涉及到的十几种利益相关者来看, 孰轻孰重, 也不得而知。目前为止, 还找不到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定量的衡量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
(3) 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实践?国内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利益相关者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从理论上证明利益相关性理论可行。不过, 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 实在是很难实践。比如, 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太多太杂, 仅顾客这一项, 要想对他们进行集中起来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多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这一提法, 目前为止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弗里曼提出了支持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 理论的实施过程需要操作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参与基础有比较深的认识。再则, 这些参与机制的实现可能本身就存在缺陷。
参考文献
[1]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5) .
[2]付俊文, 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学院学报, 2006, (2) .
[3]杨瑞龙, 周业安.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4]贺红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及其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田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J].企业天地, 2006, (1) .
[6]楚永生.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新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