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利益相关者

2024-07-19

关键利益相关者(精选7篇)

关键利益相关者 篇1

一、理论来源及假设

1、基本概念

1.3、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 医药企业除了包含上述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的所有内容, 还应承担对社会大众生命安全、健康的特殊责任。目前, 政府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在医疗卫生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政府对卫生行业承担着举足轻重的监管职能。群众对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乏, 阻碍了和谐卫生行业之风的构建深表痛恨, 也将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关键利益相关者 (政府卫生部门) 视角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2) 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的缺陷, 出现了社会责任缺失现象, 如药品质量检测不力;行贿;政府卫生部门投入不足;药价虚高等。

(1) 、药品质量检测。

在查阅文献资料, 以及参阅学者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中, 发现药品质量及信息传递问题最为突出, 源于政府卫生部门对药品质量检测中存在漏洞, 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2) 、行贿。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对医药行业相关制度不完善, 市场准入高, 竞争激烈, 医药公司采用行贿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迅速占领市场, 排挤竞争对手的情况在医药行业数见不鲜。这给中国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伤害, 不仅影响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 也损害了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扰乱了市场秩序, 使得政府、医生、患者与医药公司的关系紧张。

(3) 、政府卫生部门投入不足

政府卫生投入状况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需求方的利益。这也是关系到能否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困境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好增加税收收入, 各地的价格规制部门往往纵容药品价格虚高现象。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集中体现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3、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调查

前文通过第二手资料从关键利益相关者 (政府卫生部门) 的角度对医药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思路,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了调研验证。

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大的范畴来看是属于企业社会责任, 因而它具有一般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无疑是与企业自身有关, 许多学者认为, 企业利益相关者也在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医药企业自身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得不承认医药企业自身的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 而且越来越开始关注新医改后医药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的构建的作用。当有人问及政府卫生部门对于医疗纠纷的解决与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关吗?许多利益相关者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习惯于接受这样的事实: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企业自身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不愿去承担除此之外其他的责任, 然而政府卫生部门提高执行力, 保证医疗纠纷有效解决可以改善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缺乏的说法并不完全是事实。不过, 如果记得医药行业关乎民生, 政府作为监督部门, 希望了解医药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如慈善捐赠、公益事业等支出, 当然也希望知道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的方面。那么政府卫生部门执行力、制度完善等方面影响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的说法或许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了。目前, 利益相关者相关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政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1、实验

采用准实验的设计思路, 调查问卷的方式, 设计了一份关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调查问卷, 包括15道单选题, 内容涉及卫生部门的投入、相关卫生制度的完善程度、政府部门的执行力情况、医疗纠纷的解决情况, 目标群体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广大群众, 年龄层次控制在21岁以上。在人员流通性大且能保证停留时间让其完成问卷的地点, 如地铁中, 书店。虽然要研究的对象为政府卫生部门, 但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正如一面镜子, 一定程度上也可折射出政府部门的问题。并且操作性强, 易于得到数据。

2、步骤

研究者设计了含有15道客观选择题, 印制200份, 保证数据搜集的全面性。在问卷中, 针对政府卫生部门, 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 包括卫生部门的投入、相关卫生制度的完善程度、政府部门的执行力情况、医疗纠纷的解决情况等变量。对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运用excle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得出结论。

3、结果

从上文对二手资料的分析和对广大公众直接进行的问卷调查, 从关键利益相关者 (政府卫生部门) 角度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公众角度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了绝大多数的公众是关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中对政府卫生部门的责任的, 这表明了从政府角度研究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是关乎民生的问题。公众在实际生活中, 比如购买药品时都有考虑到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因素, 说明公众是比较关注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 且有一定的了解, 数据也论证了这结论:41%的人想到, 但未列入考虑, 16%的人列入考虑但不是最重要的, 甚至有6%的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 但这反应出了一个问题, 人们能想到但却不一定将之列入考虑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监督性还不够完善, 每一个人, 更是政府该加强的。而在紧接着有关政府监督这一问题上, 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的监督作用尤其重要, 一方面表明了公众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监督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3.2医药企业角度

对于老生常谈的问题:医药企业是否有必要积极履行好社会责任?结果是76.5%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 可见完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的共识, 另外7.5%的认为意义不大, 2%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 最后还有7%的人表示不了解, 构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单纯是企业一家的行为。

3.3政府角度

3.3.1、政府卫生部门投入方面

对于政府卫生部门资金投入不足与药品流通秩序紊乱、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中83%的人认为是有因果关系的, 在问卷调查中人们普遍表示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很关注, 但具体到细节, 比如政府在其中的职责, 比如在问及是否了解医药企业社会中政府的责任是时只有15.5%的人是有所了解的, 更多的是不了解, 而在这些不了解的人中很多都是企业在职员工, 且学历大都在大专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了政府卫生部门投入不足, 不能为做到很全面的透明化。

3.3.2、卫生制度的完善程度

医药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的制度也应随之相应发生改变, 保证做到有法可依。问卷调查中, 对待该问题96%的人认为政府卫生部门根据医药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监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很欣慰的发现人们还是比较相信政府的监管, 另一方面也让感受到完善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3.3、政府卫生部门的执行力

任何理论性的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总要运用到实际层面, 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对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同样如此, 除了医药企业自身、消费者, 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政府卫生部门, 鉴于医药产品是关乎民生的, 政府卫生部门具有有效地执行力和监管力。然而, 问卷调查中, 在问及由于医药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 政府部门在对医药行业管理上会存在执行力的漏洞吗?89.5%的人认为是会存在漏洞的, 只有10.5%的人是持着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是不会的, 但同时却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表明现在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很少出现, 而且作为政府部门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关键在于政府部门是否“有所作为”。

3.3.4、医疗纠纷的解决情况

谈及医药企业社会责任, 说到医疗纠纷是有点牵强, 但涉及到政府卫生部门, 广大公众都对此话题或多或少有所感触, 甚至有的人是亲身经历过。问卷调查中, 问及政府卫生部门要求医药企业执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标准的目的时, 9%的人认为是为了转嫁社会责任成本, 43%的人认为是为了推进和谐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还有29.5%的人认为是推进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所需。可见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已不再仅仅是医药企业自身的问题, 他涉及很多因素, 而且很多都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采用准实验的设计思路,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深入社会去搜集资料。方法很普通, 但得到的资料很充足, 也验证了实验假设。

整个问卷调查结束, 切身感受并认识到的社会正逐渐步入老年化, 人们对于医疗卫生, 医药行业很关注, 但却很难透彻的去了解, 甚至不了解。很多人在抱怨政府卫生部门对待关乎民生的问题无所有效作为的同时, 更提出了深深地寄望, 还是相信政府的力量, 毕竟处于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 构建和谐医疗与社会是整个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 而政府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调查

前文通过第二手资料从关键利益相关者 (政府卫生部门) 的角度对医药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进行了总结, 医药企业的表现参差不齐, 有的医药企业起到了社会责任楷模的作用, 有的医药公司出现了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思路,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了调研验证。

3.1、问卷设计

本部分内容通过针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15个问题了解中国民众心目中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3.2、调查对象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广大群众, 年龄层次控制在25岁以上, 共发放2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90份, 有效回收率为95%。根据调研样本应达到测量项目10倍的要求 (本项问卷共有15个题目) , 该样本量远远大于最低要求。

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虽然研究视角为关键利益相关者 (政府卫生部门) , 但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有监督作用, 从应用心理学角度看, 群众的态度是判断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面镜子。

3.3、问卷调查结果

表2列出了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4、结论和分析

从上文对二手资料的分析和对广大公众直接进行的问卷调查, 从关键利益相关者 (政府卫生部门) 角度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

1医药企业自身

追逐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本能, 因此, 医药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必须转变管理观念, 按照SA8000要求, 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为患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政府卫生部门

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 强化执法力度, 用法律强制手段促进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医药产品事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首先必须以法律形式强制医药企业履行相关社会责任。加大卫生投入, 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3消费者

市场中, 消费者作为最后接受者, 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而医药产品更是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消费者 (患者) 应当对医药企业的产品进行监督, 发挥舆论作用。

摘要: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医药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并将该理论引入到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首先确定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利益相关者,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并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关键利益相关者,医药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篇2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 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的戏, 斯坦佛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 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虽然这样的界定是非常狭义的, 但毕竟使人们认识到, 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 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看作是利益相关者, 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 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 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Mitchell在考察了27种之多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后认为, 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影响力,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合法性, 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的索取权;紧迫性, 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基于这三个特征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 显然这一界定对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大小进行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已有学者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作了文字分析, 认为在不同的外在条件, 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 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 随之产生了围绕利益主体的一系列财务目标。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拟建立一个博弈模型, 从数学角度来看博弈, 看得出的结果是否能印证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

2. 本文所采用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本文采用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专用性资源的供应者, 企业是专用性资源的需求者 (袁振兴, 2004) , 企业要为要素提供者增加价值和创造财富。本文按要素 (专用性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的提供者界定企业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营者、员工、政府。相应的, 各利益相关者在为企业提供要素的同时, 也有相应的利益要求权。

为方便研究, 根据向企业提供财、物、人的角度, 将前述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4大类:政策制定者 (政府) , 为企业提供各种政策、公共方面的服务, 因此通过税收方式分享企业收益;资金提供者, 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为企业提供资金, 通过不同方式分享企业收益;物料提供者, 包括供应商, 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司营运享有监督权 (其利润是维护其利益的保障, 间接参与利益分配) ;人力提供者, 包括一般员工和经理人员, 为企业提供运营的人力、资金运作、物料生产。公司运营都需要靠人力来实现, 通过不同方式分享企业利益。

3.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3.1.1 博弈模型中要素的界定

在本文中, 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参与人是资金提供者、物流提供者、人力提供者、政府环境;博弈信息是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 比如了解各博弈方的相关信息, 尽量获取其行动信息, 收益大小, 风险大小, 其他人要分享, 是否有保障等;博弈的行动空间, 即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政策环境、资金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物流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人力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博弈的次序: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博弈方的收益, 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后的得失:政府环境、资金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物流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人力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

3.1.2 建立博弈模型分析

政策制定者 (政府) , 资金提供者 (Z) , 物料提供者 (W) , 人力提供者 (R) 。

UZ1=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UW1=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UW2=p (w5q+w7 (1-q) ) + (1-p) (w6 q+w8 (1-q) )

UR1=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UR2=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UZ2=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结合研究目的, 要比较在什么情况下UZ、UW、UR最大, 当其中一个最大时即说明其是利益主体, 通过利益的博弈得出的利益主体。将问题转化成三元一次函数求极值的问题, 运用拉格朗日法来求解。

建立辅助函数:L (o, p, q) =f (o, p, q) +λφ (o, p, q) , 其中,

其中λ是一个待定的常数, 称为拉格朗日乘数,

约束条件φ (o, p, q) =o+p+q-1=0,

利益U=f (o, p, q) ,

UZ=fZ (o, p, q) =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

UW=fW (o, p, q) =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p (w5q+w7 (1-q) ) + (1-p) (w6q+w8 (1-q) ) ,

UR=fR (o, p, q) =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

LZ (o, p, q) =fZ (o, p, q) +λφ (o, p, q) =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λ (o+p+q-1)

LW (o, p, q) =fW (o, p, q) +λφ (o, p, q) =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p (w5q+w7 (1-q) ) + (1-p) (w6q+w8 (1-q) ) +λ (o+p+q-1)

LR (o, p, q) =fR (o, p, q) +λφ (o, p, q) =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λ (o+p+q-1)

求辅助函数的偏导数L’Z、L’W、L’R,

求出满足方程组L’Z=0、L’W=0、L’R=0、φ (o, p, q) =0的所有解 (o0, p0, q0) ,

把求得的解 (o0, p0, q0) 带入UZ=fZ (o, p, q) 、UW=fW (o, p, q) 、UR=fR (o, p, q) 中, 若UZ=fZ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资金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若UW=fW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无聊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若UR=fR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人力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

可以看出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 当其利益达到一定条件后, 即成为利益主体, 因此利益主体是动态变化的。

3.2 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博弈

通过前面博弈模型决定好利益主体以后, 其利益主体内部也存在内部力量的博弈。

3.2.1 财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财力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同是财务资源提供者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一个博弈问题。尽管双方提供的均为财务资源, 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债权人让渡的仅仅是财务资源有限期的使用权。所以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中, 股东仍是赢家, 而最终成为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债权人只能按期收回本息, 即博弈的结果由股东独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后来, 同样作为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债权人不堪忍受股东损害其利益, 开始对企业关注, 要求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与股东重新博弈后, 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哪一方有绝对优势, 那么股东和债权人只能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3.2.2 人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人力提供者包括一般员工和经营者。同是人力资源提供者的一般员工和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一个博弈问题。经营者一般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一般员工的利益。如果一般员工没有意识维护自身利益, 那么通过博弈, 经营者就会成为赢家, 对利益的分配有控制权, 导致一般员工利益相应就得不到保障。但是随着员工的利益被损害后, 员工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 只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才能保障自身利益不被损害, 或者使其损害降至最小。所以, 同样作为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一般员工不堪忍受经营者损害其利益, 开始对企业关注, 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与经营者重新博弈后, 改变经营者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 进而改变了经营者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3.2.3 物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供应商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程度, 取决于以下三个维度:交易规模, 包括交易额度和交易频率;合同期限;资产专用性程度。公司运营良好, 产量增加, 规模扩大, 对供应商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众多供应商得知公司的需求信息后, 通过各自与企业的谈判中, 其实也在与众多的供应商展开博弈, 最终由产品质量高, 价格合理的供应商成为赢家, 形成企业稳定的供应商。

综上所述,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知, 在政策环境一定的前提下, 资金提供者、物料提供者和人力提供者之间展开利益博弈, 在博弈过程中利益主体是动态变化的, 这正和已有学者的文字研究结论一致。另外, 还分析了资金提供者、物料提供者和人力提供者各自的内部博弈。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4) .

关键利益相关者 篇3

利益相关者, 指极其有可能受拟议中的某项干预活动 (无论是积极或消极) 影响的或者那些会影响到这项干预结果的人、群体和单位。旧区改造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 不同参与者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 寻求利己的最大化利益, 本文选取主要的利益相关——政府、开发商和居民进行研究。

(一) 政府利益诉求

1. 保证城市发展

旧区拆迁作为城市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来源, 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从城市发展定位、功能提升等角度考虑, 制定发展规划, 确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旧区。通过制定合理的改造规模及速度, 使得旧区改造既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 又不要过分透支未来发展所需的土地, 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2. 获取土地出让收益

获得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的利益诉求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除土地出让收益外, 城市再开发还能获得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等综合效益。

3. 建设和谐社会

城市旧区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市中居住条件差的地区是最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 政府制定旧区改造方案, 帮助旧区居民提高居住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二) 开发商利益诉求

1. 保证商业利益

开发商期望通过旧区改造, 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使用权, 进行房地产开发, 实现土地的增值收益, 从而获取商业利润。开发商在动拆迁过程中一切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商业利益的实现。

2. 控制拆迁风险

开发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在进行具体项目开发时也十分注重风险的控制。旧区改造区域内人口稠密, 多数为住房困难户, 他们通常会索要巨额的拆迁补偿款。少数“钉子户”的存在, 更加影响拆迁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而影响到后期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开发商希望通过政府合理的政策实施及前期规划, 减小风险因素发生的几率, 确保房地产开发的顺利进行。

(三) 居民利益诉求

1. 改善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被拆迁居民支持旧区改造最直接的动力, 同时也是合理的诉求。旧区改造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其根本出发点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实现旧区改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2. 提高补偿标准

对于被拆迁居民来说, 房屋是其重要的资产, 是其赖以生存的依靠。当居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 即希望获得房屋财产价值最大化的认可和补偿。因此, 补偿安置是否合理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内容, 也是最难操作的环节。不合理的补偿安置将会激起居民消极甚至抵触情绪, 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冲突与争端。

3. 公平操作流程

旧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由于区位、居住条件等的差异, 往往可能出现前后搬迁的居民获得的拆迁补偿款不一致, 这可能会带来居民的不满, 严重的甚至拒绝搬迁或上访。因此, 拆迁补偿方案要保持前后一致, 操作实施要公开、公平。旧区改造尤其是安置补偿方案要有理有据、公开透明。

4. 健全参与机制

目前多数旧区改造都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 对于旧区的未来规划和改造的具体方案, 居民缺乏知情权。缺乏知情权使得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对政府和开发商的不信任, 导致旧区改造举步维艰。健全居民的参与机制可以使居民充分了解旧区改造过程, 不仅能促进居民与政府和开发商的沟通, 而且能调动居民搬迁的积极性, 促进旧区改造更好地完成。

二、旧区改造利益冲突症结分析

旧区改造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居民, 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综合分析, 造成目前旧区改造困境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益主体各方地位不平等

旧区改造三方利益主体的自身组织特性决定各方的地位不平等, 这也是利益分配中最重要的症结所在。政府作为旧区改造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主要指导者, 占有强势地位, 而开发商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也处于强势地位, 居民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矛盾的产生。

(二) 拆迁补偿安置标准难以确定

动拆迁各方利益矛盾的焦点体现在具体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上。拆迁补偿安置的数额直接涉及到旧区改造居民的利益, 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补偿安置的数额也会影响开发商的成本及利润。政府作为设定补偿标准的一方, 也希望能同时满足各方的需求。

因此, 三方利益的分配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安置办法, 设立具体标准, 保证各方利益的实现。

(三) 完善的旧区改造操作流程及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的旧区改造, 通常只注重动拆迁的实施, 不关注前期的规划及后期的跟踪反馈。一方面, 由于前期规划方案不合理等因素, 导致动拆迁工作开始以后,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还在讨价还价, 拆迁进度受到影响, 旧区改造进程也随之放缓;另一方面, 动迁完成后, 居民遇到许多如生活、就业、卫生医疗等社保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都导致了动拆迁中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冲突。政府在处理旧区改造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上, 也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三、旧区改造利益相关者协调对策

(一) 优化旧区改造操作流程

旧区改造的过程复杂、繁琐, 因此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流程来协助其完成。不妨将操作流程进行细分, 把复杂的任务解剖, 分解为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子任务, 多个子任务按部就班地展开, 最后整合成具有阶段性成果的任务。所以, 可以考虑将旧区改造粗略地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每一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时间节点, 并优化配置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每一阶段顺利完成, 同时衔接恰当。

尤其在进行动拆迁之前, 应进行统筹考虑、细致分析, 全面衡量建设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对拆迁基地的情况和居民情况进行了解分析, 倾听民意;引入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法律、政策咨询和指导等。

(二) 引入第三方组织

利益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是由旧区改造自身特性决定的。应在旧区改造的过程中设立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组织, 使其处在一个公正的位置, 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分析和判断, 并赋予其相关的权利, 来裁决和协调三方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冲突。

(三) 细化拆迁安置补偿标准

在旧区改造过程中, 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也是引起三方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补偿标准是否公平合理决定了居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体现。满足补偿标准的公平性就要做到使每个居民得到的每一项补偿数额都有理有据, 这就要求补偿标准要细化到一定程度, 考虑到有争议性问题的方方面面, 争取不留有任何引发质疑的问题。此外, 补偿标准还要满足合理性, 这就要求经过旧区改造后, 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下降, 所以还要考虑到旧区中最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医疗、就业等多重问题。

(四) 完善旧区改造的政策组合

旧区改造的过程之所以复杂, 是因为它要改善的住房问题中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从而使单纯的居住问题上升为复杂的生活问题。因此, 应改变旧区改造现有的政策组合,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 积极调动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到旧区改造中来, 履行各自的职责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力合作, 协调一致, 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五) 全市协调统筹拆迁工作

拆迁范围、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标准应从全市的角度上统筹, 以避免各个区之间因财力不同而造成的拆迁标准不统一, 引起居民心理的不平衡。在拆迁补偿资金、安置房以及相关政策上应作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4.3

[2].杨帆王晓鸣陈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旧城改造利益共生参与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2005.9

关键利益相关者 篇4

一、湘西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对村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界定, 就是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村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 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格局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 (包括生态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 、国内或当地生态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保护区、非政府组织 (包括环保组织和发展组织) 、政府 (包括不同层级, 其中部分位于核心层, 部分位于紧密层) 、媒体、学术界和专家、公众等;因此, 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 运用利益相关者“影响与被影响”理论,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湘西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 从而确定了湘西村寨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当地社区居民:在村寨旅游发展中, 当地社区居民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构成社会环境与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部分;其次在旅游开发后, 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中当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此, 要把当地社区居民当作重要的的利益相关者, 要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并在旅游开发中获取利益, 这样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村寨旅游者:村寨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湘西村寨旅游的活动主体与基础。湘西村寨旅游的发展与服务工作都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开展的, 因此, 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在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者的利益诉求。

湘西州旅游局:旅游局行使管理权, 对景区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 拟定配套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因此, 湘西州旅游局在湘西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 在村寨旅游开发初期, 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外环境进行整治, 协调各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村寨内外的维护, 其作用远远大于旅游企业;另一方面, 湘西州旅游局代表当地政府对村寨旅游进行监督与管理, 也是村寨旅游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旅游企业经营商:一方面, 旅游企业经营商为村寨旅游的发展到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在最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时, 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甚至有些遭受到了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所以, 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对坚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 重点处理好旅游效益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关系。

二、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由于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村寨旅游提出诉求, 这种利益诉求的所产生的差异性, 将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村寨的员工要求增加门票价格, 实现其工资的增长, 这就违反了旅游者的“合理价格”的利益诉求, 将不能被旅游者所接受。因此, 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 找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及产生的原因, 这样才能找出适合村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策略, 最终使村寨旅游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当前湘西州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关于居民利益补偿的制度呈现尚不完善的状态, 关于如何分配、补偿居民利益没有明确以制度、条例的形式体现出来, 而只有有关会议纪要等涉及到了补偿居民利益、平均分配居民利益的规定。旅游企业经营者、政府、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 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 应平等对待, 而且居民承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大部分消极影响, 其利益也应有所补偿。但事实上, 政府和旅游企业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 而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 区城镇居民部分收入低的家庭人均收入仅为1400元左右、人均家庭总支出1500元左右, 支出大于收入近100元, 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居民因旅游而承受的各种损失也并没能及时按规定得到补偿, 总的看来居民的获得利益远低于其应该得到的。

2. 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程度不高

现有的景区及相关企业坚持的仍是旅游企业和区政府进行决策, 而居民只是简单的服从, 居民不能真正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德夯苗寨为例, 共安置32名居民在当地就业, 其中临时工占25.0%, 正式工占65.6%, 其他人在公安、计生办工作, 而在这些居民中90.0%的员工都是从事简单的服务的工作, 没人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层, 能够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很少。另外, 由于居民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意识不到如何去参与决策, 使自身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如果采取居民入股的等方式, 使居民不仅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 也成为旅游企业的股东, 将不仅使得居民成为决策者之一, 让其利益被重视, 让居民能够获得工资性、财产性收入, 增加其总体收入。

3. 湘西村寨旅游区相关部门督促力度不够

湘西州旅游局不仅应建立相关条例, 监督和促进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单位实现居民利益, 而且其自身也应有所作为的落实居民利益的实现, 协调企业用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目前, 政府关于维护居民利益实现的制度条例相当少, 而且其现存的条例和会议纪要等的实施也不到位。当居民与旅游企业发生纠纷时,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么撒手不管、无人问津, 要么弄虚作假、歪曲捏造事实真相, 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研究

近年来, 由于风景旅游区开展传统大众旅游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保护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村寨旅游宗旨在于尊重自然和淳朴文化的异质性, 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和造福当地社区居民, 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原生态生活, 成为近年来旅游发展中最热门的话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供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景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以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目标, 协调景区核心利益冲突, 力求达到景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

1. 建立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

为更好的实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促进旅游企业与周边社区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建立沟通机制, 一方面通过沟通可以转变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双方观念, 旅游企业经营者可以更深刻认识到社区居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影响, 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利益诉求, 有针对地满足其利益, 充分挖掘社区优势与潜力;社区居民通过沟通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寨旅游开发, 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旅游局和有关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 加强相互沟通。

2. 构建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享机制

构建利益分享机制, 使核心利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打破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第一、要让利益共享原则成为准则, 只有将利益分享作为一个准则来实施时, 利益的分配者才会在追求效率, 同时建立公评、公正、透明的工作运行机制, 创建完善的利益共享平台, 使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文化利益在核心利益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第二、湘西州旅游局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大力加强在利益共享实现中的调节作用。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利益实现、补偿工作, 景区管理局要制定一套科学、民主、有序、高效的决策制度, 将村寨旅游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利益相关者, 尽可能地避免损害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企业要建立当地社区居民用人制度, 增加更多的岗位, 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 让居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对景区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能得到较好的维护, 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对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与重点保护。另外, 旅游企业应准许当地社区居民应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 管理局对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中来要提前做好规划, 鼓励和引导周边社区居民进旅游活动, 补充旅游服务设施供给的不足, 并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 增强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并增加居民受益。

3. 加强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监督

从目前的调查中发现, 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 仍然存在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极大的损害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使景区整体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 最重要的就是旅游局的督促, 旅游局应该成为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中间者, 要加强完善有关法律条例, 加强监管, 协调旅游企业与居民的关系, 促进居民利益的实现。对旅游企业来说, 政府作为旅游企业的外部组织, 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和引导, 可以弥补旅游企业有关社区居民利益实现机制和管理不足, 约束旅游企业保障居民的利益。第二成立社区事务管理机构, 专门处理社区事务, 协调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的矛盾, 维护居民合法权利, 维护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和谐关系, 发展社区经济;另外将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责任代表机构来管理居民事务, 有利于社区与旅游企业管理机构协商。因此, 对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与管理, 确保其在开发中能避免出现危害景区整体利益的行为出现, 引湘西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旅游知识学习与高水平人才培训

旅游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对村寨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学校教育与培训, 建立学习型社区、景区, 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围绕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为旅游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这样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 使居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也可以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造就充分认识生态旅游、高效服务旅游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经营人员。挖掘和提升景区村寨的历史文化, 景区管理者组织专门人员配合社区居民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升, 并将其以一定的形式开发成生态旅游产品, 或通过建立社区档案馆、展览馆等方式保存起来, 这是建立景区等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互信与互动的基础。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传统风俗习惯及独特的历史文化, 其都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要素, 将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不但可使居民了解和学习自己传统的历史文化, 更好地参与生态旅游服务, 而且也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 吸引更多的村寨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杨继瑞, 曹凌燕, 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 2010, (8) :8-12.[1]杨继瑞, 曹凌燕, 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 2010, (8) :8-12.

[2]童国强, 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1 (02) 197-198.[2]童国强, 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1 (02) 197-198.

[3]王兆峰等,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97-201.[3]王兆峰等,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97-201.

关键利益相关者 篇5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 财务利益冲突是财务治理中最终需要解决并且在日常过程中要着重加以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于企业来说,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都将通过企业财务利益冲突的有效解决来完成。而所谓的企业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并且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 进而形成一整套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以平衡各方责权利关系。所以, 从本质上讲, 财务利益冲突的含义是在相应的界定范围内, 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所要求的权利主张不能达成博弈均衡而形成的一种矛盾对立的局面。在此过程中, 财务治理的内容是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因此在公司治理中, 为解决财务利益冲突的问题, 财务治理中设计出一种制衡机制, 用来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 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然而, 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收益函数不一致、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财务利益冲突, 信息优劣不对称必然会在企业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发生。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财务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 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利益冲突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相对不强, 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和少数股东权利落空。公众股东几乎没有机会选择具有良好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和股权结构相对合理的公司进行投资, 此外, 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自由还受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垄断, 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无从发挥作用, 因此无法通过资源配置淘汰那些利益冲突严重的不良公司, 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 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财务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导致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 也就是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相互分离。代理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 这主要反映在会计计量、确认、记录以及报告盈余信息过程中。因此, 他们更在意如何在聘任期内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 而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其表现主要为:在收益分配时, 倾向于将这些资金置于自已控制之下, 不向外部投资者分配现金, 以保障经营者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会计处理时, 他们可能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进行信息欺诈, 骗取所有者的信心, 经理层往往面临巨大经济利益诱惑, 如在工作中随意增加消费性开支和运行成本, 以享受在职消费好处;在筹集行为中, 损害股东利益, 蓄意设计使股东原有的剩余索取权产生稀释;企业经营者为了职工的短期利益和自身的利益, 轻积累、重分配, 从而影响到债权人的权益。

(三) 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者, 在对企业的各种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可能设租, 其本身也有经济利益的需求, 于是最终侵蚀企业的利益。同时由于经济人的本性, 企业的偷税漏税时有发生, 于是进而侵蚀政府的利益。另一方面, 企业寻租以及政府设租, 影响企业的财务利益, 最终加剧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利益主体, 其财务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股东财富的减少, 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悖, 企业可能对社会责任不作为。于是, 造成了企业与政府的财务利益冲突。

(四) 债权人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代理风险与代理成本也存在于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 因为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往往银行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 要比股东所要承担的代理风险 (这里所指投资风险) 还要大。因为信息严重不对称, 银行为主的债权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虽然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债权人在负债人发生财务危机或是出现财务困难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一定的干预, 对于防范损失和风险作用不大, 并且往往是事后行为, 不能全程跟踪。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探讨

(一) 协调解决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1. 协调解决企业与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与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 从系统的角度看, 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加强对已发放贷款的企业进行监督与跟踪。首先是对借款人的申请信息进行再核查, 看企业财务是否虚报, 贷款申请是否隐瞒重大事实。其次是贷款到期要及时监督贷款企业按合同规定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最后是监控贷款使用方向和用途, 如果发现有违反资金安全的行为要责令整改, 主要跟踪并监控借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规定使用贷款, 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二是全面构建企业诚信档案。为最大限度地防范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 进一步降低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要加快自身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充分利用目前快速便捷的网络资源, 最终在本系统内构建一个全面企业诚信档案, 尤其要建立全面的企业对银行还贷历史信息和企业会计、企业法人、律师、以及法官的诚信档案。并在必要时对诚信企业进行激励或者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相关材料和诚信记录, 比如在政策范围内对失信企业进行惩罚, 如提高利率及拒绝贷款等, 或者对诚信企业实施优惠利率。

2. 改善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引入民营资金进入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国有上市公司改革的方向, 股权多样化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保证。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应该降低国有股的股份份额, 优化股权结构, 让民营资金所有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提高民营股权的比例, 一方面可以增强股东与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联系, 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股东的自身利益, 降低企业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资金的介入, 可以淡化企业的行政色彩。为此, 应该降低民营资金进入的交易成本, 完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法律体系, 保证民营资产合法利益, 确保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是建立一套公司利益经营者与自身收益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企业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薪酬体系, 如年薪制、奖金、职业待遇、期权收入制等;在制定企业效益、战略目标与经营规模时, 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与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收入、晋升等利益挂钩;将企业绩效考核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采用关键业绩指标 (KPI) 、平衡计分卡 (BSC) 等先进的考核手段和管理方法来作为企业考评工具。

(二) 构建企业的财务利益协调保障机制

1. 建立健全企业失信惩罚及资信管理机制。

首先是健全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对于信贷行为中的企业和银行而言, 为了促使企业能够在贷款到期后及时还贷, 使失信企业或个人在失信时受到相应的惩罚,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失信的惩罚机制。对于根本无法还贷的企业需要引入破产制度, 使社会个人或企业都不能也不敢对债权人失信违约。

其次是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体系。我国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 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相对落后, 因此就会直接导致我国各市场交易主体行为普遍异化。因此, 成立社会信用评级公司, 降低企业与银行间的财务利益冲突, 最大限度地解决由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

2. 健全会计造假惩治机制。

首先是强化刑事责任, 民事处罚、刑事惩治并重来替代过去行政问责的方式。其次是大力推动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转变, 加大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风险责任,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 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 用这些方法来强化审计职业者的谨慎执业, 以及社会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最后是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 强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强化上市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等。

(三) 构建企业的财务利益均衡机制

1. 强化企业财务约束与财务激励的合约化。

一是合理配置企业监事会与董事会权责。目前, 我国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政企不分, 或者分离不彻底。结合我国国情, 引入党委退出经营的机制应该说是较为合理可行的做法, 并使党委转向对企业经营的监督, 在此基础上促进监事会成员的多元化,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将企业债权人、党委、部分股东以及工会纳入其内, 在企业治理层面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二是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防止经营者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操纵市场、粉饰财务信息。

三是促使企业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与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一致, 促进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的合约化。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通常采取一定的管理激励, 可以为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协力合作, 即经营者即财务资本的合作, 在制度上确保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安排得当, 如包括股票期权、年薪制等在内的财务激励等, 促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趋向一致, 实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职能, 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 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约束, 明确企业经营者的责任道德, 最终来促使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取向一致。

2. 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机制。

实践证明, 未来公司治理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发展方向将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结构。因为企业产权主体对效率的追求的强化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利益协调与治理, 企业各产权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的降低离不开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共同关注。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共同治理模式则充分强调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 在这种利益协调模式中, 企业关注的不仅有债权人, 还关注股东的利益、企业职工等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人。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M.布莱尔, 张荣刚译.所有权和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青木昌彦, 郑江淮等译.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夏涌.解构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4]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5) .

[5]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 (J) .经济研究, 2008 (4) .

[6]邓汉慧, 张子刚.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J) .科学管理, 2009 (1) .

[7]杨瑞龙, 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J)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王化成.广义分配理论研究—兼论我国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J) .会计之友, 2007 (4) .

[9]谢志华.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 .

[10]李心合.财务理论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 (J) .会计研究, 2007 (2) .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篇6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多锥细分法,米切尔评分法,社会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领域逐渐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者主要分歧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谁所有问题上。现代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 并承担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 所以, 企业出资者 (股东或资本家) 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 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后者则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权分享剩余权。其中以布莱尔 (Blair, 1995)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不只有股东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 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 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 (刘俊海, 1999) 。此后的数十年, 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 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直到1963年, 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才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 没有其支持, 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 是不全面的, 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 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仅限于影响企业生存的一小部分。但是, 它让人们认识到, 除了股东以外, 企业周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影响其生存的群体。随后, 瑞安曼 (Eric Rhenman) 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 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此后的30年间, 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十多种,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其中, 以弗里曼 (Freeman) 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他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Freeman的定义, 大大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容, 使其更加的完善。显然, Freeman界定的是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 他笼统地将所有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整体研究, 给后来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克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 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克拉克森的定义引入了专用性投资的概念, 使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更加具体。国内学者综合了上述的几种观点, 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 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 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强调了投资的专用性, 又将企业与利益相关的相互影响包括进来, 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

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媒体, 等等。“简单地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实证研究与应用推广, 几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陈宏辉, 2003) 。那么, 如何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呢?目前, 国际比较通用的是多锥细分法和米切尔平分法。

多锥细分法

“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 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陈宏辉, 20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采用多锥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

Freeman (1984) 认为, 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 (1) 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 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 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 (2) 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 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 (3) 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 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Frederick (1988) 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 将其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Charkham (1992) 按照相关群体是否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两种。

Wheeler (1998) 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 比较全面的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 (1) 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 他们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 (2) 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 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 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 (3) 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 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 如自然环境等; (4) 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他们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 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 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 等等。

米切尔评分法

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来的, 它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首先认为, 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依据他们从这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 根据分值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种类型: (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他是企业首要关注和密切联系的对象, 包括:股东、雇员和顾客。 (2)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由于三种属性中任意两种。同时拥有合法性和权利性, 如投资者、雇员和政府部门等;有合法性和紧急性的群体, 如媒体、社会组织等;同时拥有紧急性和权力性的, 却没有合法性的群体, 比如, 一些政治和宗教的极端主义者、激进的社会分子, 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比较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他们只具备三种属性中的其中一种。

米切尔平分法, 能够用于判断和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大进步。国内一些学者也从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属性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划分。

万建华 (1998) 、李心合 (2001) 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性与威胁性两个方面入手,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利益相关者、混合型利益相关者、不支持型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的利益相关者。陈宏辉 (2003) 则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方面, 将利用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 分散了企业的经营目标, 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 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的、政治上的责任。这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企业办社会”的僵局。一旦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大众所接受, 企业的行为势必受到框架限制, 企业无形中被套上公益色彩, 结果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润上的损失。更有可能让企业陷入一种顾此失彼的境地, 比如, 企业实现了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却又照顾不到社会责任;若过多地考虑到社会责任, 又会让对手有可趁之机, 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

(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过于宽泛, 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虽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探讨和假设阶段。从涉及到的十几种利益相关者来看, 孰轻孰重, 也不得而知。目前为止, 还找不到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定量的衡量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

(3) 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实践?国内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利益相关者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从理论上证明利益相关性理论可行。不过, 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 实在是很难实践。比如, 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太多太杂, 仅顾客这一项, 要想对他们进行集中起来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多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这一提法, 目前为止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弗里曼提出了支持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 理论的实施过程需要操作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参与基础有比较深的认识。再则, 这些参与机制的实现可能本身就存在缺陷。

参考文献

[1]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5) .

[2]付俊文, 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学院学报, 2006, (2) .

[3]杨瑞龙, 周业安.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4]贺红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及其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田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J].企业天地, 2006, (1) .

[6]楚永生.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新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关键利益相关者 篇7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 区域旅游也可看作为一个整体, 其涉及的利益主体也很多, 也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关注、协调和整合, 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他方的利益遭受损失, 甚至危及旅游地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区域经济合作备受关注, 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各成员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国内区域旅游的合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各地的旅游业发展各自孤立, 合作力度不够紧密, 呈现分散局面, 与规则合理统一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市场还有一段距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理清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权力、义务关系;释放市场力量, 使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协调共存, 消除其间不合理冲突, 并把它逐步完善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合作章程。

一、区域旅游合作中各利益主体间的主要利益冲突

1. 区域内旅游资源间冲突及影响

从旅游资源竞合的角度来讲, 区域内旅游资源间的相似因素多于它们与区域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并且近距离分布在一起旅游资源的这两个因素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聚合效应, 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 区域旅游资源条块分割, 难以协同发挥聚合—扩散效应, 并且导致旅游资源间的利益取向冲突。区域旅游资源同质或相似的现象并不鲜见, 很多距离相近的资源间具有可替代性, 又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优势, 在运营过程中, 不可避免利益取向上的冲突, 重复建设现象也导致整体收益效率低下。

2. 区域内各地旅游形象品牌冲突及影响

各地旅游形象品牌是旅游者对此地区旅游资源、旅游地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的认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必然导致区域内各地旅游形象品牌间的冲突, 各地不应去争夺同一因素的形象品牌, 而应从己方资源与其它城市的资源及市场定位的差异化方面来显现出自身的品牌形象。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 需要宣传区域的主体形象, 要突出其鲜明的特性。

3. 区域旅游市场定位冲突及其影响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市场定位冲突, 指相近区域间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和旅游产品和经营策略定位上的同质化而导致旅游客源市场上相互排斥或取代的现象。

4. 区域旅游合作各方的政策冲突及影响

GDP标准至上的评价模式下, 各行政区域间存在更多的是竞争意识, 而区域旅游协调与合作意识相对淡薄。在此背景下, 各地竞相出台自己的政策保护己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种地方保护意识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些负面影响;各区域为保护己方的旅游市场免受外部竞争主体冲击, 对本地一些资源、市场、项目实行封闭保护, 由于各地的动机和模式大体相同造成了旅游产业结构重复、市场分割等弊端。各地的地方保护政策有些是明文规定, 有些是隐性的潜规则, 这些或明或暗的区域保护政策有悖于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市场和先进的产业组织。

二、利益主体间冲突的解决路径

1. 政府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竞争合作利益协调的途径有政府途径、市场途径、行业协会途径。但由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单纯市场调节途径经常会产生市场失灵。就调节途径来说主要是政府调节途径和市场调节途径共同发挥作用, 但以政府调节途径为主导。

政府调节途径为主导是指各方政府就区域旅游市场规范、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政策法律协议等方面确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运行方向和轨迹。在区域旅游合作利益协调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处理, 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市场调节途径。在初期的合作中, 从制度性合作框架上, 到推进市场合作进程, 政府起着决定作用。区域旅游合作的制度性章程构建到比较完善时, 政府只在维护制度规章的制裁力方面起主导作用, 不再涉及具体的市场行为。

各方政府间达成区域旅游合作制度。其对于区域旅游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都有制裁力。

各方政府主要在以下一些方面展开协调:安全保障、便利服务合作、环境保护、跨区基础设施共享与建设、旅游资源布局协调、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市场监管等, 由于行政区域的刚性约束和市场的功利性, 这些公共问题的解决必须由政府主导。如没有各方政府在这些方面清除合作壁垒, 跨行政区开展旅游业活动的制度性成本太高, 必然阻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各行政区政府会同各方共同协商规划旅游资源布局, 预防重复建设而引起的恶性竞争。各方政府定期举行例会, 协商调整业界所反馈的问题, 不断优化完善合作机制。各方政府官员、学者、业界人士设立定期论坛, 为合作中的各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

突发危机管理系统方面的处理与协调, 也由各方政府协商解决。各方政府协调的途径还包括协调各行政区各异的法律和规定, 形成具有统一依据的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合作制度框架。

各行政区间条块分割式的壁垒须清除, 促进旅游市场自由化, 形成资金、技术、信息、人员、物资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体化市场, 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各方政府共同营造开放的市场环境, 构建公正、规范、公开的市场机制, 监管、服务、调节市场秩序。各行政区政府构建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 规范旅游运行市场的监管, 消除利益相关主体间歧视现象, 建造无障碍区域旅游共同市场。

2. 政策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法律政策保障, 从实施的程度上来讲不可能都象国家法律政策具备绝对的约束力, 而是针对不同问题出台不同层次约束力的条约。分为以下几种:

(1) 章程性条约:具有普遍适用性, 对所有成员地区与各利益相关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各方必须遵守。

(2) 标准性规章:部分问题在处理时只要求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性结果, 涉及放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和手段达到此结果。

(3) 建设性意见:此等建议属行业指导性意见, 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所提供的协调与支持是为更好地调节区域旅游事务。

这些针对区域内旅游竞争合作利益协调的法律政策条约, 在各方政府的主导和区域旅游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和决议, 缓和了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的竞争、运行、协调等方面的冲突, 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3. 社会团体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竞争合作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必然通过一定协调机构来解决。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的具体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模式, 相关利益主体参与, 成立合作协调机构, 就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展开磋商, 形成合作协议, 具备行政和法律式的制裁力;另一种是行业调节模式, 一些不繁杂的具体问题由行业社团组织进行协调, 不具备制裁力, 却具有行业约束效力。

旅游行业协会的主要活动方式传递信息、充当中介人、促进行业规范, 在旅游行业中充当纽带和桥梁的角色, 在相关联行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间进行斡旋调解。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规范价格、界定市场范围、预防恶性竞争、行业行为自律等在行业内进行协调。旅游行业协会是旅游企业为了寻求外界支持和自我保护, 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并与外界协调而自发组织形成的。旅游企业加入行业协会的本意也是为了协调与行业内外其它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冲突。

这两种协调组织中, 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和权威从属于各方政府组建的合作协调组织。在区域旅游合作利益冲突中[3], 各方政府主导组成的利益协调官方机构起到最终协调和裁定作用, 其出台的条约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

4. 企业协调机制

制度性合作章程一经建立, 政府只负责执行合作章程、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维持市场秩序等问题的处理, 转型为市场服务, 具体市场实务一般不需过问。的旅游企业间及行业间的合作及协调这时变为主体。旅游企业作为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的主体, 提高企业竞争力、共享资源、降低交易费用、降低成本、联合开发客源市场和旅游精品等是旅游企业间开展合作的目标性动因。企业协调机制包括不同发展策略下的企业间和企业内外部协调方式。

企业通过几种方式去实现这些目标, 一是集团化经营, 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产品种类的增多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基本设施, 降低了平均成本, 增加了总收益, 提升了范围经济效益。处理好旅游企业与同类企业、行业组织、政府、所在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协调是集团化扩张的需要。另一种是以连锁经营方式实现此目标, 如拓展前所未入的市场或发展新的客源团体市场等, 让企业扩张到平均成本更低、总收益更高的生产规模水平。通常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去追求更高利润。这种扩张方式需要旅游企业与各经营地政府、行业协会、所在地居民、上下游相关企业做好相应得利益协调。

企业追求更大效益也可以通过企业间产品与线路协调合作,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推出精品提高竞争力、建立品牌、共享资源、节约成本。旅游企业间的产品合作、线路组合合作也可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的利益冲突, 是因企业间的合作不仅涉及到同类竞争企业、行业组织、政府、所在地居民、相关联行业等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割与调节, 还涉及到合作企业间在管理模式、收益分配、合作方式等一系列事宜的协调。

企业间通过资金、技术、采购等价值链过程环节上的一种或几种要素合作也常面临利益冲突, 其间的协调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更多, 包括金融业、知识产权部门等, 较为复杂, 企业协调机制的构建是必要的, 企业协调机制内能解决的问题应快速处理, 若企业协调机制运行规范高效, 对区域旅游合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担负着多数企业间利益协调任务。规范公正、高效快捷的企业协调机制是基本的冲突调解器。

企业间的协调同样要遵守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制定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框架, 企业间的协调只是具体执行这些既定的有约束力的章程, 所协调的内容是具体合作事宜。一旦企业在合法运作过程中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冲突, 而企业协调机制无法解决时, 只须呈送至更高一级区域旅游合作协调仲裁机构, 自然启动相应的协调程序, 诉求利益协调的企业会同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等所涉及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 寻求消除合作障碍。

参考文献

[1]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7.[1]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7.

[2]陈英.基于博弈论的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8.[2]陈英.基于博弈论的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8.

[3]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学, 2005, 9 (2) :16-17[3]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学, 2005, 9 (2) :16-17

[4]唐德鹏等.市场机制——旅游区域合作的动力源[J].旅游学刊, 2004, 11 (5) :22-23[4]唐德鹏等.市场机制——旅游区域合作的动力源[J].旅游学刊, 2004, 11 (5) :22-23

[5]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4, 12 (9) :83-85[5]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4, 12 (9) :83-85

上一篇:工作原理安装下一篇:街头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