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需求

2024-08-16

利益相关者需求(精选10篇)

利益相关者需求 篇1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用学科, 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产生, 给信息使用者传递相关财务信息, 方便他们进行决策与判断。如果会计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或者说无法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毫无用处, 甚至可以说是会计资源的一种浪费。

关键词:会计,会计信息需求,利益相关者

如果想要充分有效发挥会计的作用, 就要保证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是有用的。那么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 谁会使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只有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才能够有针对性的为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意义。

这些会使用我们会计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我们将其命名为利益相关者, 也就是那些和企业有利益关系, 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投资, 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人。

如果细分, 利益相关者就应该包括:

股东:股东是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公司股权, 分享企业剩余价值, 并对公司和承担义务的群体。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 股东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构, 拥有最终决策权;而由股东代表组成的公司董事会则拥有任命、评价和奖励公司经营人员的权利。按照其掌握公司股份多少来分, 可以简单的把股东划分为大、小股东两类。大股东更倾向于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而相对应的, 虽然小股东们也有企业决策的参与权, 但其自觉参与的意愿却并不是很高。因此, 小股东与大股东不一样, 小股东并不是企业的直接管理者, 所以往往并不能第一手掌握企业的经济信息, 所以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个途径来直接获取所需的信息并进行投资决策, 如:直接通过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 来评价其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盈利能力以及资金的安全程度等, 并据此做出相应决策。总体而言, 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企业的相关获利信息及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能力进行评价的信息。

管理人员: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生产活动中, 管理着企业的筹资、经营和投资活动, 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和决策, 并需要协调相关的利益关系。因此, 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十分广泛。一方面, 管理者需要掌握反映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实际情况的有关信息, 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做出努力, 比如与政府, 与银行之间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以保障企业的资金流畅供应与可持续经营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者还需要切实了解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源, 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保值增值,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管理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第一手提供者, 他们掌握的会计信息相对来说是最全面最可靠的, 但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经营者作为受托方, 需要通过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揭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 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自身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尤为关注。

员工:他们在企业工作, 向企业投入了自己的人力资本, 同时希望企业支付相对应的报酬, 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福利保障, 因此作为员工, 也需要企业向他们披露信息, 让他们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通过这些会计信息, 员工可以预测到这个公司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报酬和提升空间, 企业能不能保障稳定的工作岗位, 甚至是退休后能不能享受健全的福利等等。所以, 职工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工资水平以及福利发放水平这些信息更为关注。

债权人:债权人指的就是将钱借给企业的团体或个人, 银行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债权人与股东相比, 更强调企业的资金安全和偿债能力, 而不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是说债权人不关注企业盈利, 而是说债权人更愿意把资金投到风险较低的项目上 (即使这个项目的收益率偏低) , 而不是为了获取高收益而冒险。所以作为债权人,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更集中在债能力或现金支付能力, 比如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 企业经营项目风险大小, 企业的资信度, 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等等。

政府:政府和企业最突出的经济利益关系就表现在税收上。政府更注重企业是否遵守国家的税法规定, 有没有偷税漏税现象。同时, 政府作为监督管理部门, 需要对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以便其做出正确的政策与法规, 所以就要求政府定期有效地获得企业会计信息, 据以分析并研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变动态势, 以此制定相关的政策。

供应商:供应商就是指直接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或个人。供应商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主要是由于供应买卖而产生的。一般来说, 重要的供应商都愿意与其主要客户建立起良好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所以, 供应商绝不愿意看到其客户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拖欠货款的行为。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 他们更注重的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 比如:企业是否能稳定的进行生产经营;短期内会不会缩减产品生产, 从而导致原材料采购量的锐减;企业有没有资金流动上的困难, 比如应付账款周转困难等。

客户:客户就是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团体或个人。企业的客户从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 以满足自身经营或消费的需要。客户的关注点就在于企业是否能够稳定的为其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或服务, 以满足其自身需求。但是, 对于客户, 特别是小规模的个体消费者这一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目前还有所欠缺, 而这也正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矛盾。假奶粉地沟油这些负面报道在中国屡见不鲜。企业作为利润的追求者, 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过程中, 往往把重心放在降低成本投入上, 而对于很多成本管理有欠缺的中小企业 (甚至是像三鹿这样的大企业大品牌) , 往往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法来减少总成本投入, 比如以次充好, 以假充真, 粗制滥造等等。那么针对消费者的信息披露, 只有加大其披露的力度与可信度, 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消费水平并拉动内需增长, 但是传统的财务信息披露正是在这一部分有所欠缺。所以如果能在会计系统中公开公允的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有关信息, 这对于规范消费者市场, 扩大内需消费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利益相关者:除此之外, 利益相关者范围较大, 很多边缘的个人或团体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比如, 美国《生活》杂志上曾登载了一位12岁左右的巴基斯坦童工正蹲着手工缝制精致的耐克足球的照片, 从而引起了美国大学生游行拒绝耐克产品的轩然大波, 那么从广义的角度, 这些反对耐克产品的学生 (即使不是耐克的消费者) , 也非常可能会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所覆盖的范围驳杂繁多, 虽然这些边缘利益相关者不需要“一应俱全”, 就像多纳德逊邓非 (2001/1999) 所解释的那样:“列出一个大公司的每一个可能有资格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人, 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把具有极不相同的要求和目标的相互交接的群体混在一起”。但企业仍应该对这方面有所关注, 及早防范。而不能做瞎子聋子, 像耐克一样, 矛盾激化后才措手不及。

在现阶段, 传统的企业仍然倾向于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信息载体财务报表更是把盈利作为企业可持续经营评价的单一标准。但根据以上对利益相关者的解释和阐述, 可以看得出, 企业的发展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为股东盈利, 还需要考虑众多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关注点也应从单纯的利润转变到产品质量, 环境, 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诸多方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而不仅仅是股东, 都应是我们会计服务的主体。因此, 如果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从新定位会计, 并指导会计准则的修订, 将会是一个新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綦好东, 杨志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J].会计研究, 2003, (9) .

[2]陶友之.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关系分析[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8) .

[3]王晓琪.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需求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利益攸关者需求定义流程 篇2

这一流程识别贯穿于系统生命周期所涉及的系统利益攸关者或利益攸关者的级别及其需要、期望和愿望。该流程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其转换成利益攸关者的一系列公共需求,这一系列公共需求表达系统将要与其运行环境的预期互动,并作为确认每个产生出来的运行服务所依据的参照。几乎完全达成共识的是成功的项目取决于满足利益攸关者/客户的需要和需求。

成功的项目取决于满足利益攸关者/客户的需要和需求,关于这一点已几乎完全达成共识。利益攸关者是对系统拥有合法利益的任何实体(个人或组织)。典型的利益攸关者包括用户、运行者、组织决策者、协议方、法规机构、开发代理、保障组织以及大到社会。当不可能直接接触时,系统工程师找到如市场营销或非政府组织等代理,以表达对某一利益攸关者阶层(如消费者或未来新生代)的关心。利益攸关者的需求支配着系统的开发,并且是进一步定义或明确开发项目范围的一个基本的因素。如果一个组织正在采办这一系统,该流程在协议中为可交付物的技术描述提供基准——以系统级规范和系统边界定义的接口为典型的形式。图1 是该流程的背景环境图。

利益攸关者需求定义流程包含以下活动:

" 引出利益攸关者需求

–识别贯穿于系统全生命周期内对其感兴趣的利益攸关者。

–引出需求——系统必须实现的内容及达到的程度。

" 定义利益攸关者需求

– 定义由协议或与遗留使能系统的接口所强加的约束。

– 构建场景以定义方案文件;预见的系统产品使用范围;预期的运行环境;以及接口系统、平台或产品。场景有助于识别有可能被忽略的需求。社会和组织的影响亦从使用这些场景中显露出来。

– 建立关键的和期望的系统性能——对系统成功至关重要的以及系统所期望的但为满足关键参数可能被折中的系统性能参数的阈值和目标值。

– 建立MOE和适用性——反映客户/用户的总体满意度(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工作负载需求)的指标。

" 分析和维护利益攸关者需求

– 分析需求的清晰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 协商修改以解决无法实现的或不切实际的需求。

– 为历史或归档目的,确认、记录和维护贯穿于系统生命周期之内以及超越系统生命周期之外的利益攸关者需求。

– 建立和维护可追溯性矩阵以文件化正式需求是如何用于满足利益攸关者的目标并获得利益攸关者的同意的。

常用方法和技巧:

" 开发用户群体的描述以提供工作期间的共同理解并确认场景的合适性。用户描述可覆盖产品将要销售给的人群,或被指派部署系统或从系统运行中受益的特定人员的类别。

" 一旦建立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就将这些需求正式地置于构型控制之下。

" 在系统工程师与利益攸关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开放的交流,这在开始细化和明确一系列需求的协商时是有帮助的。

" 识别所有利益攸关者。至关重要的是在该流程中识别和包含关键的系统利益攸关者,包括开发/设计团队。

" 避免设计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或避免建立对该解决方案的不具正当理由的约束。

在ISO/IEC 15288:2008背景环境中,需求在其中的两个技术流程(即利益攸关者需求定义和需求分析)中被特别提到,并且是许多系统生命周期流程的驱动因素。依托系统开发模型,利益攸关者需求的捕获应按照常理在开发周期将要开始的时候进行一次或作为一个持续的活动来开展。无论如何,引出和分析需求的原因是相同的——理解利益攸关者的需要以足够好地支持架构设计流程。

利益相关者需求 篇3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 一旦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 会计信息“面纱”后隐藏的各项权利便显现出来。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 准确地解释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 而且它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的生产流程具有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征。会计信息最终到达使用者时, 已经与原始的经济事项产生了很多差异, 这种差异统称为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了制度失真、盈余管理失真、虚假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管理人员、董事会、经纪人、证券承销人、律师、客户、企业员工、工会、行业工会、政府机构、财务分析人员及学者、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社会大众等利益关系人, 他们是各种要素 (资本、管理知识等) 的所有者, 通过一系列明示或隐含的契约将各种要素投入到企业中去, 并希望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他们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决定是否向企业投入要素。而对于绝大多数利害相关者而言, 企业报告是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发展潜力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哪种使用者, 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现有的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和潜在的将与企业发生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本质上二者具有共同的信息需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 可以主要提供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信息, 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归并为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会计使用者即可。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

传统的看法认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通过法律监管, 而在企业从传统的“单边治理”转向“共同治理”中, 公司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它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 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此过程中, 每一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必然会有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 但也有监督会计信息的动机。既然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 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究竟该如何制定成为讨论的内容。

财务报告的编制由过去的供给导向转变成需求导向。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实现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到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考虑财务报告问题, 以充分满足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将使投资风险降低, 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降低, 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我们引入了外部性这一概念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是由于会计披露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不当披露所导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承受主体) 的经济利益偏离其原本应得经济利益的差异。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可能是正的, 也可能是负的, 对于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而言, 其外部性的性质和大小都是不同的。正外部性的存在, 意味着企业为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负担了大量的成本, 但没能通过市场从受益的投资者那里得到相应的成本补偿, 由此会导致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配置过少。负的外部性意味着处于公司外部的众多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 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了错误决策, 遭受了投资损失, 增加了社会成本, 但是管理当局提供的这种会计信息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并没有计入其成本费用, 而是由他人、社会不合理地承担了, 公司获得了与其费用不相匹配的收益。

四、会计信息的提供

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需求, 他们需要运用喜好的信息做出决策, 目前提供信息的形式还主要是报表。虽然外部利益相关者是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 与内部利益相关者有着相同的需求, 但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虽然我们也一直在说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但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所得额是不同的, 他们之间是有着矛盾的。如何提供一个让大部分利益相关者都感觉满足的报表, 仍然是个问题。目前有很多财务软件给信息的提供拓宽了思路。报表的形成是根据平时的业务, 业务一般都是根据准则记录在凭证、账簿上的。而现在有部分软件就可以实现根据需求形成报表的功能。比如BO (business object) 公司提供的商务智能可以进行多维分析, 在这个多维分析中, 仅仅用一个模型即可全部实现, 而且, 它的实现可以任意拖拽与调取, 仅通过鼠标即可完成, 这样, 它就符合人的决策思维习惯———想要什么, 就能得到什么。这时, 决策者不但知道发生了什么 (Know what) , 还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Know why) 。在数字的支持下, 再进行科学的决策。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数据, 而后可以形成报表, 甚至可以形成可视化较强的图示。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可以很好地弄清他们的需求。由于相关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 都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会计监督和会计操纵, 甚至是某两方或多方合伙操纵, 共同损害其他方的利益。商务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利益相关者进行所需数据的选择, 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 在弄清会计真实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基础上, 去分析如何更好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并且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商务智能这种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金荣.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J].财政金融, 2007 (23)

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 篇4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策略

一、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一系列契约组合

企业理论将企业解释为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关于“谁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开始,已有许多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弗里曼和吉尔波特,1987年)、“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向企业贡献了专用资产,以及作为既有成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M.Blair),等。我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贡献了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公共资本的组织和个人。这些组织和个人之所以将各自的生产要素,通过企业生产的方式进行组合,是因为他们相信,合作生产的收益会多于他们各自独立生产的收益,或者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生产要素若不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就无法进行生产。如果用P表示每个自然人或组织的生产收益,用TP表示企业和合作生产收益,则有“TP=P+△P(△P≥0)”,△P即为企业生产产生的增加合作收益。

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体,而不仅仅是物质资产的简单聚集,不仅包括着提供了财务资本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也包括着提供人力资本的经营者和职工。“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周其仁,1996),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人力资本不仅是创造财富和增加价值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资本主义传统的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生产工具,如今事实上正由劳方所掌握,因为那些工具在他们的脑子里和指头上”。由于任何企业都具有嵌入社会网络的特征,其在存续的过程中,必然依赖于政府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其发展壮大必然依赖于供应商的供给能力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等因素,所以在企业的合约关系中同时应包含公共资本供应者的政府和提供市场资本的供应者和顾客.由此可见,企业的契约关系是包含着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政府、供应商、顾客等一系列合作关系的组合,是多个参与者通过各种契约而自愿结合的组织,每个参与者通过提供要素,获得对企业特定形式的索取。

同时,企业契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契约常常是不完备的,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存在和不确定性等原因的影响,使得每个人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是不同的,导致企业契约常常是不完备的。“企业是一个不完备契约意味着当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者为参与人组成企业时,每个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得到什么,都没有完全说明”(张维迎)。契约的不完备导致在契约履行过程中,一旦某一方利益群体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便会在利己心的人性本能动力的驱动下,利用优势地位,从事机会主义行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个体理性和团体理性的矛盾,使企业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如何构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框架,通过权力制衡保护各方的利益,便成为问题研究的必然。

二、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基本逻辑:公司风险承担者

在以往的公司治理机构中无一例外地将财权配置倾向于股东,这是由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决定的,这一逻辑认为资本具有抵押功能,可能被其他成员作为“人质”,所以资本的所有者具有在一定程度对其他成员提供保险的功能。资本一旦进入企业,便成为天生的风险承担者,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必然地归资本所有者(即股东)所有,增加股东价值是公司首要的道德义务,但这一传统“股东至上”的观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挑战。因为在公司法典型原则“有限责任”的特征下,股东仅承担着以其投入资本为限的有限责任,而且股东承担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的多样化化解,当股东对公司业务不满时,他们能选择退出机制。而利益相关者却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公司的剩余风险,甚至承担着比股东更大的剩余风险。这里从职工、债权人等角度进行分析。

1. 从职工的角度看,其投入的人力资本同样具有专用性的特征。传统的治理逻辑认为由于人力资本不具有可抵押性,在企业面临危机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从容逃离,实际上当职工加入企业后,其流动性由于受专用性技能积累的影响常常很差,亦或成本很高,具有明显的“套住效应”。“企业的成员可能因进入或退出企业的交易费用或者不可转换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变得难以流动”(张维迎)。正是由于职工专用性人力资本特征,一旦企业被接管或者破产倒闭,人力资本随其所有者的失业会大幅贬值,这已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实证。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公司倒闭或裁员而丧失工作的职工中,他们更换工作后平均收入减少14%,而且职工的积累的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与其在企业所处时间的长短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职工在一个工作企业的时间愈长,其损失会愈大。

2. 从债权人角度看,债权人是企业财务资本提供者,将资金贷向企业后有到期收本收息的权利,似乎并不承担很大的风险。但由于“有限责任”和“合约的不完备”导致股东实际上已将一部分剩余风险转移给了债权人。“有限责任”制度,表明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上承担有限责任,即出资者将企业资产还给债权人而不必偿还全部偿还,这种制度使股东具有强烈动机去利用借入资本从事高度投机的项目,如成功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全归自己,不成功,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其结果财富从债权人转移给股东,则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同时,“合约的不完备”更加剧了债权人的风险。诚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一个债权人与企业在信贷行为发生之前,常常是签订“信贷契约”的,但由于人们有限理性,使信贷契约不可能完备无遗。不完备契约给企业违约创造机会,使债权人的风险加大。金融行业大量的呆帐、坏帐的存在曾经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成为棘手的顽症,说明了债权人承担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三、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策略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基本框架是突破传统的股东至上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单边契约治理逻辑,通过把企业所有权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多元配置,激励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益进行关注,减少各利益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通过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使企业与员工,债权人等之间建立一份隐性的契约关系,使个体理性趋向于集体理性,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我们仍以债权人、职工作为分析内容。

1. 职工的财务治理。职工的财务治理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职工董事会中设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职工在按劳动合同得到工薪报酬以及奖金等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同时,还有权利参与企业决策。德国职工的财务治理最为典型,早在1976年《共同决定法》中明文规定,除煤钢工业部门外,凡是雇员超过2000人的企业,在监督管理人员行为的监事中必须有50%的职工代表。法国也规定雇员超过500人的公司,必须有职工观察员参加董事会。由于职工监事来自于企业基层,能够掌握企业的全面信息,让其不仅参与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参与有关企业重大发展问题的决策,共同承担风险无疑有利于发挥其对经营者的控制和监督。日本日立公司从仅有5名职工的修理厂发展为《幸福》杂志100强中的第13名,是与职工的参与密切相关的,我国的邯钢经验也是一个有力的实证。(2)通过职工持股计划实现职工的财务治理,二战后,路易斯、凯尔索提出员工持股思想,职工持股已成为西方企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速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1998年美国劳动部统计资料表明全美大约10000家职工持股公司,参加人1000万人,占有企业资产规模达4000亿美元以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企业进行职工持股试点,但在进行中却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做法和不良影响,表现为股权分散,带有明显的平均化和强制性,所以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导致职工缺乏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我们应从加强立法、完善法规、实际合理股权结构、规范持股方式等方面入手来完善我国职工持股计划,使职工持股计划真正成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高雇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2. 债权人的财务治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80%的负债来自于银行贷款,所以企业的最大债权人为银行。从国际经验看,不管德国实行的“全能银行制”还是日本的“主银行制”,银行都分享企业的财务治理权。所以要分散债权人的风险,应从几个方面完善债权人的财务治理:(1)银行对企业的债权控制和股权控制相结合,鉴于银行凭借债权无法对企业实施财务治理的状况,选择银行向企业投入股权资金或者银行债权转股权的形式,这样,银行就可以以股东的身份享有企业的财务的部分控制权,并使债权控制与股权控制相互补充。(2)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设置债权人董事或监事,国际上,银企之间的人事结合可以股权为基础,也可以贷款联系为基础。一般情况,债权人董事或监事不干预公司的经营或财务,但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上拥有参与权,从而在监督企业财务决策、防范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确保债权人资金的安全性。(3)银行根据状态依存实行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体现在3个阶段,即事前阶段,在这一阶段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项目和企业本身进行评估,从企业的5C系统及项目本身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保证债务契约签订前决策的科学性;事中阶段体现为银行审查企业财务决策的执行情况,必要时通过法定程序要求重新分配企业的控制权;事后阶段表现为依据企业财务状况,采取响应的强制性的和有约束力的惩罚措施,当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银行依法申请企业破产,使银行掌握公司的财务控制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心合.中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模式比较研究.财经科学,2001,(2).

3.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卢现详.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青岛大学讲师。

利益相关者需求 篇5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会计功能

一、引言

据史学家的考证,会计应当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轫之初。当会计职业化、并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后,会计的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之前,会计的服务往往聚焦于如何对企业的内部资金流通进行监管,当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观点后,会计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等。

(一)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的投资者以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就是指股东。其中控股股东占有公司较大股份,其往往关心的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情况,因此关注的更多是影响公司长期经营策略的事项,并且由于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需要了解公司完整的信息;公司中还有一部分占有较小份额的小股东,他们更多的带有投机色彩,大多是希望通过股价的变动赚取利益,因此他们只会关心一些可能导致股价变动的信息。

(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

债券人是具有优先索偿权的企业资金提供者,其与企业是完全的契约关系,他们关心的的是公司的偿债能力。短期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需要的主要是企业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信息,比如流动比例、速动比率等。长期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需求的信息主要是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流动性、长期盈利前景等。

(三)经营者的信息需求

在委托代理机制下,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经营者进行的日常活动如制定重大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等,都需要借助会计信息来完成。并且经营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关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内部信息,他们还需要了解有关企业发展的外部信息,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以助于调节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壮大。

(四)政府的信息需求

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以政治利益为导向对企业进行规范,以保证市场的公正与公平性,而企业为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主动寻求政府的参与。因此,政府需要公司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对公司进行定期的审计和调查,同时,政府还要监督公司的纳税行为,定期检查公司的税务信息,防止偷税行为的发生。

(五)企业职工的信息需求

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后,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员工向企业投入的主要是持续性的人力资本。现在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会以股票期权等方式来赠与员工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一部分,这使得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的经济地位、存在的风险、利益分配等情况,据此签订报酬合约、取得利益分红等。因此他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的工资方案、职工福利、利益分红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六)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企业作为经济范畴与其它的社会、政治范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更好地展开经营活动。随着公众的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关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值都提高了,因此也更加关注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如企业的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另外,现在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从公众那里募集的,相应地公众也成了企业小额的投资者,公众为了自己的投资收益也会需求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收益等方面的的信息。

三、会计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我们需要利用这一工具,综合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结果、分析与检查经济活动情况。而会计所发挥的经济管理工具这一功能,又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所反映出来的。

(一)会计的核算功能

为了使市场经济有序发展,需要时时关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事项,从事项中提取相应的信息来发现经济管理中的不足和优势,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会计对经济事项进行核算、分析并从中归纳、整理出可靠信息,用以指导各企业、各单位了解其经营情况,评价经济活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的监督功能

会计的监督是其又一重要职能,主要是监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法令;监督企业按规章制度办事,同一切损害国家资财的行为作斗争;监督企业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情况,费用的发生和成本计算情况,利润的完成、上交和分配情况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监督企业内部个性经济管理办法的落实,促使企业有关部门组织实现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督企业领导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和财经制度,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为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服务。

(三)会计的信息调节功能

会计信息,在以价值指标反映的经济信息总量中占绝对比重,其既关系到微观经济管理,又关系到宏观经济评估和调控。在企业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系到能否如实、正确反映其经营状况和成果,关系到资金的有效运作,关系到生产、经营、管理业绩的正确分析与评价,关系到对未来发展的正确决策,也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对宏观经济而言,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正确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正确分析与评价,关系到国民收入的正确计算与分配,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关系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会计社会功能的变化

(一)会计的核算、分析领域的扩大

传统的公司治理是由股东单方治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会计旨在核算和记录公司内部的经济事项,向公司的所有者提供公司经营管理的信息,以反映公司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其服务功能多限于公司内部。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利益相关者重新界定了企业的边界,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他们所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信息都有需求,因此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会计的核算、分析等也就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公司内部,而是以利益相关者所重新界定的范围。

(二)会计的披露监管功能的变化

(1)监管主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是股东。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下,根据“经济人“的假设,每个相关者都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不仅监督公司的运营情况,还需要其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会计的监督的主体已经不仅仅是股东,而是包括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监督也不再是传统的股东对经营者单方面的,而是呈现多方面和动态性,各利益相关既是监督的主体,同时也是被监督者。

(2)会计监督的客体的多样性。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会计主要监督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情况,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会计这个信息系统还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反映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变动的信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仍是公司的经营运作情况,但是又因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信息不一样,监督内容也会有差异。具体地说,债权人、股东侧重于对虚增收益的会计操纵行为进行监督披露,而经营者、职工和政府则侧重于对隐瞒收益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其次,具有自利本性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样会监督企业其他的参与者的行为。

(三)会计调节经济的信息服务功能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以其特殊的会计信息服务职能,在调节经济关系时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股东主导下的企业模式下,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管理当局服务,受“股东至上”的影响,国家或者政府只能被动地依据企业发布的会计信息来对经济进行相应的决策;但是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各有需求,会计这个信息系统的主动参与者不再限于股东和经营者,而是所有的利益的相关者,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是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后的共用信息。在这种系统中,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相互制约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矛盾和冲突,此时会计这个信息系统的调节功能也变为调节这个系统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王竹泉,杜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形成逻辑与企业边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2.3

[2]陈海东,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影响,时代经贸,2008.7

利益相关者需求 篇6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投资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 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企业既是社会资源的使用者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作为社会资源的使用者, 企业有责任为其耗费行为承担责任;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企业有权力为其创造行为获取利益。然而, 如何促进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如何, 需要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责任公之于众, 接受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才是有效保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既是企业对公众的承诺, 也是对企业自身的约束, 因而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 定期进行社会责任执行情况的披露, 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企业性质的演变历程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 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论界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从商品生产的一般意义上讨论资本与劳动力的分工, 认为企业只不过是资本所有者雇佣工人为取得利润而生产和出售的组织。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分工和内部劳动分工的分析认为企业产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的产物, 既是一个协作生产组织, 又是一个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场所。其前提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组成企业的两类主体—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产生, 企业管理的职能体现的是资本家意志的资本职能, 实现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支配关系。

(二)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发端于马歇尔。在马歇尔的理论中, 工人、资本家、地主都在市场中“自由地”出售他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和土地, 而具有特殊组织才能的企业家是这些要素的唯一需求者, 购买这些要素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企业的产生是由于“天赋才能”的企业家“恰到好处”地组织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进行生产的结果。在马歇尔之后逐渐成熟的新古典经济学发展并完善了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 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函数式, 以此作为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范式,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的分析模式。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认识专注于其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的十分“纯粹”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 企业中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关系被函数关系所掩盖, 成为一个“黑箱”。

(三) 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通常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察企业内部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集成。一般认为, 科斯做出了突破原创性的贡献。科斯把企业和市场看作由交易成本所决定的相互竞争和相互替代的两种制度安排。企业的作用在于用一个契约取代为生产一种最终产品而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契约,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由于企业内部协调也存在着交易成本, 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内交易成本和企业外交易成本的比较, 即在企业内部企业主的权威取代了价格机制发挥协调作用, 若前者较低则企业将持续扩张, 直至企业内外边际交易成本相等为止。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用认为企业的产生是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资产专用性较强、交易的不确定性高、交易频率大, 建立企业这样专门的管理机构就越有必要。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导致的交易效率不同, 从而企业效率也不同。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为避免了对管理知识和劳动的直接定价, 因而有更高的效率。由于度量管理活动要花费极高的成本, 因而管理者应该享有剩余索取权。而这种剩余索取权表现为对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巴泽尔从产权属性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企业的性质。由于资产属性的多样性导致的资产产权界定的固有困难, 使资产属性存在被分割的可能, 资产属性分割给若干具有专门技能的人, 由他们来行使企业组织内对其赋予的财产权利, 有可能使分割的资产属性得到较好的利用和保障, 并获得与权利转让相一致的最大化收入。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即“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作为构成企业存在的基础,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出资人毫无疑问就是企业财富的所有者, 如果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就会产生灾难性的道德风险。196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学者们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并不完全是股东的实物资产的集合体, 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 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同时也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 或是为企业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 因而都是企业财富的来源, 因此与股东一样, 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拥有一定的企业财富。在与企业的关系上, 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Pfeffer和Salancik提出的“资源依赖理论”, 认为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 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 这就为公司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将要素理解为企业所能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是其企业财富的来源, 那么对这些要素 (资源) 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的人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影响或者控制的程度取决于所提供资源的价值, 如果这种资源更具价值, 其提供者就应该拥有更大的影响或控制力。资源依赖的程度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地位。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涉足利益相关者问题开始, 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为止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 西方学者所给出的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企业也在政府法律和自身实践中不断寻找着符合企业利益的利益主体的范围。国外主要公司治理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规定如 (表1) 所示。

资料来源:李维安主编《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需求

(一) 政府

政府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职能机构,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满足国家权力机关设定的若干标准才能获得其合法性, 其应有的权利才能受到国家机关的保护。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以政治利益为导向对企业进行规范, 企业为保障经济利益而主动寻求政治参与。在一般情况下, 政府对公司的权力主要体现为一种间接控制权。在分享利益方面, 政府可以依法从企业取得税收。企业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在要素投入方面, 政府所创造的硬环境、软环境, 事实上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 股东

一直以来, 股东 (投资者) 作为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下, 财务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但是投资者仍然是企业最重要利益相关者。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提倡将股东或投资者作为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部分, 或者至少作为公司业绩中优先考虑的对象。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向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 承担着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 因此索取正常利润率的投资回报是其首要权利。股东首先关注的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任何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及其契约的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股东必须关注反映这些契约执行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变动的会计信息。此外, 为了科学评价经营人员代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并据以决定合理应对之策以保障自身利益, 股东也需要从财务报告中获取相关信息, 以便能有效监督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及参与重大决策管理, 这就形成了股东信息需求的动因。

(三) 债权人

债权人是求索权优先的资金提供者, 债权人与企业是完全契约关系, 债权人享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 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 而债权人却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风险化解。债权人通过写在借款合同中的资金使用限制等方面的条例对企业借款进行监控, 以保证企业还本付息, 降低债权人的贷款风险, 因此经济责任信息也是债权人关注的重点。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短期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在短期内的偿债能力, 因此他们需要获得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的信息, 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长期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长期偿债的能力, 即企业在未来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反映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上, 即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流动性、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长期盈利前景。

(四) 员工

当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之后, 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 员工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 并且在对其进行持续性投资时形成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特殊的专用性。员工是企业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员工行为直接影响到其所接触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与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合作和支持起始于企业员工和企业内部的合作伙伴。雇员与企业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 他们希望在长期保持盈利的企业工作, 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和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福利条件等。一般地说, 员工主要关心对其雇佣条件或前景有潜在影响的有关因素, 包括:雇佣情况;工作方法、组织、材料或设备的变化;生产线或服务性质和范围的变化、多余的或短期的工作;关闭、合理化或重组方案;高级管理层和股权结构的变动;公司经济和财务状况。

(五) 社会公众

企业作为经济范畴与其它的社会、政治范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也日益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 才能够更好地展开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社会关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值都提高了, 社会公众更加关心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在西方国家, 出现了一个消费者选择企业的新词:“货币选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者可以按照本人的意愿和偏好在市场上选购各种消费品, 消费支出等于他们对各种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投“货币选票”。消费者以货币选票向企业施加社会责任压力。现实中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 各类贸易或劳动组织、消费者协会、社会团体等等, 作为民间的力量, 通过舆论宣传对企业的行为产生间接的软约束, 对企业产生社会压力。欧美国家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 他们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 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诺。社会公众是企业外部的一种压力团体, 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关注企业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信息。其二, 社会利益诉求的不断积累最后会形成政府的行政管制和立法。由于企业在与消费者个体的市场交易关系中拥有大得多的经济力量。因此, 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必须依靠社会或政府才能最终取得力量上的平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结成社会团体, 二是政府行政管制或立法。例如,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消费者运动”, 一些消费者团体结成了松散的联盟, 共同向企业和政府施加影响, 要求企业改进产品质量, 敦促政府立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运动”直接推动了1972年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法》的产生。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需求因素

(一) 信息需求群体的形成

信息使用者是否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 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二是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三是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满足这些条件, 真正的信息需求者才能产生, 并会提出改进、规范信息的请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 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

(二) 信息需求反映机制的建立

信息需求必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对信息供给产生影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准则规范, 把信息需求变为法律规范, 约束指导信息供给。二是通过市场竞争直接对供给者发生作用。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信息供求能够很快达到均衡。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更好的促进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深交所于2006年9月25日正式颁布实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指引》明确, 上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之一, 应对职工、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 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此, 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纪守法, 遵守商业道德,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并积极承担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责任, 参与社会捐献、赞助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指引》采取了自愿信息披露制度。深交所鼓励上市公司根据指引要求建立社会责任制度, 定期检查和评价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形成社会责任报告, 并与年度报告同时披露。根据一项以1999年到2003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中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 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情况如 (表3) 。从 (表3) 中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中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司比例较低, 研究期间的所有年份中, 上海证交所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比例都高于深圳证交所;从两个市场所有样本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趋势来看, 2001年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比例从2000年年报中的41%迅速提高到74%, 可见, 2002年颁布实施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而,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范, 对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三) 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

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中, 大量的文献和准则都强调相关性, 把它作为首要特征。决定信息相关性的是信息的使用者, 而使用者的需求不同, 相关性的具体形式和标准会随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明显存在差异。相关性不是信息本身固有的属性, 而是使用者对使用信息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信息报告为什么能满足有些使用者的要求, 而不能满足另一些使用者的要求?为什么考虑某些使用者的意见, 而置其他使用者的意见于不顾?在现实生活中, 力量较强的使用者对信息披露起着关键作用。于是就不难理解, 在股东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 信息披露偏向于股东的要求;在利益相关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 信息披露更多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所谓相关信息, 只是信息需求者力量均衡的结果。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自利的本性使他们都有通过获得社会责任信息而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另一方面, 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相互制约, 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 利益相关者都希望谋求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 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 而信息需求是由利益相关者在契约中的利益要求和实现因素决定的。公司每一利益相关者依据向企业投入资源不同, 对企业的利益要求不同, 从而企业对其承担的责任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求者的范围要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大得多, 而且他们更关心和要求的是比较精练的社会责任信息。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司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但信息披露既反映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 也反映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以及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至少体现了信息的提供者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同时需要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意识, 加大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需求拉动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辉:《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化”——一个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的回顾与评述》, 《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2]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杨瑞龙、杨其静:《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反思》, 《经济科学》2000年第6期。

[4]杨小凯、黄有光:《企业理论新发展》, 《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5]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与共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利益相关者需求 篇7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体,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时可能会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这种现象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屡见不鲜。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应对外提供真实可靠财务信息的基本职能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实现: 虽然人们对会计职能的阐述已经由“一职能说”到“二职能说”逐步发展到“全职能说”, 但从实践来看, 会计仍然是一些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利益操纵的工具,会计的反映、监督、管理、控制、预测、决策职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局限于企业个体内部, 并没有延伸到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 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并没有完全体现。

会计职能是具体客观环境下因处理会计对象以达到会计目标而赋予会计子系统的,也就是说,职能虽指会计所固有的功能, 但实际上是人们经过对自身需要的认识而表达出来的,或者可以说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要求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资本结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也是信息使用者) 日益增加,这必然对会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对会计职能进行探讨时,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信息需求,而应站在整个社会的视角, 通过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来重新认识会计的功能,即实现从传统会计职能研究向会计社会功能研究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导会计实践。正如刘峰、葛家澍所说的“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报告一个主体的经济运行与财富变化的基本信息, 提供给与各该主体相关的经济利益各方,以维系各该利益主体之间彼此的信任。”会计应该满足与企业相关的经济利益各方的信息需求。基 于此,本文将试图跳出传统会计职能的“内部性”,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出发来讨论会计的社会功能。

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分析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活动有影响或者受企业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组织。也就是说, 企业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层,还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社会公众等,他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会计社会功能的多样化。

(一)股东的信息需求。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在委托代理机制下,企业管理层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对于股东投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股东往往是企业股份的长期持有者,他们期望从企业获得长期利益,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状况, 这不仅需要具有可验证性的历史性会计信息,也需要预测性会计信息:一方面,基于历史性会计信息来验证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代理成本,实现股东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以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预测性会计信息,如企业未来盈利能力,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等,来帮助大股东进行投资决策,实现股东价值增值。小股东往往是企业的短期投资者,他们更加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化,希望通过股票转让获得价差收益,因此, 他们一方面需要能够反映企业股票价格变动、短期盈利能力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利用其表决权优势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使上市公司为其做借款担保、虚假出资欺骗中小股东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是其原因之一,因此, 有关独立董事制度、内部治理结构、关联交易定价的会计信息也是小股东需要关注的,可见,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 )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作为企业的资金提供者 ,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其是否能够按期收回本息,但这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信息需求。现实情况是,当债权人将资金借出后,便失去了对这笔资金的控制权,大股东对企业决策拥有绝对优势,他们可以通过影响企业重大决策而将资金投资于风险更高的项目,使债权人承受更高的风险;或者不经债权人同意而大量发行新债,使得旧债价值下跌。因此,对于债权人来说, 更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进一步举债的情况,以决定是否继续提供贷款或者将贷款提前收回。可见,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能够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管理层的信息需求。管理层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要保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并结合行业竞争状况、上下游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等来进行投融资、经营决策。也就是说,管理层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内部相关会计信息, 也需要了解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上下游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资金周转状况可能会影响本企业的资金占用情况、存货周转情况,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会影响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经营者需要据此进行销售策略的选择并决定是否研发新产品等。可见,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能够协调上下游企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员工的信息需求。企业员工对企业进行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行为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员工个人的发展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他们需要与企业盈利能力、发展前景有关的信息,以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该企业工作。就业者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对不同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对比, 也需要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或者将不同岗位的员工薪资、发展空间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进而确定目标企业和岗位。如果各个企业都能够如实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 便有利于员工对企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基于自身价值的实现选择适当的职业。可见, 真实完善的财务信息应能够促进社会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五)供应商、客户的会计信息需求。正如前文所述 ,作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 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与否会对本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供应商在决定是否向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时,需要了解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盈利能力以及长期发展能力等会计信息, 以确保自身销售渠道通畅;客户在决定是否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时,也需要了解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顾客满意度以及定价是否合理等。由此可以看出,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供应商、顾客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在一度程度上促进整个价值链的优化;同时基于真实的会计信息, 上下游企业之间做出的相互选择也将使市场交易价格趋于公平合理。

(六 )政府的信息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 我国政府承担着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等职能,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其重要职能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的存在,其与各个企业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各个企业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和调控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需要了解单个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目标决定了政府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能够协调政府、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事实上,委托代理关系不仅仅指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社会公众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都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他们对会计信息 的需求。本文正是基于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视角来分别阐述了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并分析了会计信息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会计的社会功能: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会计能够协调股东与经营者、大股东与小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本企业与竞争企业、企业与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另外,通过满足员工信息需求,会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满足供应商、客户的信息需求, 促进整个价值链的优化和社会交易价格的公平合理。简言之,会计的社会功能是反映和协调经济活动参与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 本文虽然相对传统的会计职能的表述在视角上有所扩展, 即从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会计的社会功能, 但这或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对如何促进会计社会功能更好地实现没有提出合理的对策。笔者认为,会计社会功能的实现不应仅仅依靠会计本身,还应辅之以企业内部治理制度、激励制度、企业外部社会环境中各因素的完善。

摘要:纵观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可否认,会计功能的发挥与扩展受其所处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其不仅仅应该提供与经济事项与经济行为运行过程和结果有关的信息,更应该实现“反映和协调经济活动参与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视角,讨论会计的社会功能。

利益相关者需求 篇8

长期以来,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理论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占据着主要地位, 受其影响, 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满足股东或投资人的需求和利益, 而不去考虑企业其他利息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集合, 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制度资本等, 都是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 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有权利从企业中获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以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 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 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应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包括能够影响企业或是被企业活动影响的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社会成员等。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资本越来越丰富, 而人力资本相对越来越稀缺, 具有很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资源, 物质资本所有者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 企业不能仅考虑物质资本提供者的权益, 需要考虑更广范围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但企业经常不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甚至为了维护股东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安然事件、银广夏事件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令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始更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 迫切需要企业会计将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纳入编报体系, 以充分反映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使用状况, 为其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实现其反映监督的社会功能。

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分析

现行会计信息披露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主要报告的是所有者的权益。利润表所披露的净利润是股东享有的收益, 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得都被当作成本或费用扣减。资产负债表中又将职工和政府的部分利益作为负债列示, 权益部分也只是反映了股东的利益, 所以现行财务报表并没有真正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利益中应得的份额, 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1. 股东的会计信息需求。

股东向企业投入财务资本, 作为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其主要利益来源于资本保值增值, 股东们重点关注投出的资本在企业中的运用与收益情况, 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水平、经营效率和发展潜力。同时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经理人执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由于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股东需要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因此, 有关经营者能力和经营行为的信息也是股东所需要的信息。

2. 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

管理人员向企业投入管理才能, 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制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策略, 进行财务预算, 这都需要借助会计信息来完成, 是企业会计信息重要的需求者。管理者接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对公司进行管理与生产, 因此公司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业绩和报酬, 所以管理者需要不断对公司进行规划、预算、分析和控制, 力求使企业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因此就需要企业不仅提供经济信息, 还需要企业提供生态和社会方面的信息, 从而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动向, 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3. 员工的会计信息需求。

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在给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同时, 要求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安全、福利保障以及其他涉及人身的自由权利等, 而公司的财务决策与行动会影响员工的这些基本利益需求。因此, 员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以满足其利益的需求, 主要包括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及奖金政策, 为职工缴纳的各种公积金和保险金的比例及额度, 职工福利的投入, 为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购入的设备及技术的投入, 文化生活投入, 职业技能培训投入, 人才引进投入, 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而购入的设施的支出, 以及劳资双方相互沟通, 保障员工民主权利等方面信息。

4. 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求。

债权人向企业投入债务资本, 其利益的来源主要是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 并到期收回本金。为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债权人需要及时地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 监督企业借款的使用, 以符合借款契约中的限制条件, 分析贷款的回报和风险, 关注贷款的本金及利息能否如期收回。而因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债权人, 需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了解到企业的销售信用水平、企业的偿债能力等情况, 以判断与其继续合作的可能性, 并决定更为合理有效的结算方式, 以避免经济业务带来坏账损失, 影响经济效益。

5. 顾客的会计信息需求。

顾客与企业通过交易契约发生利益往来, 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 随着假冒伪劣产品增多, 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低下, 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企业为获取市场, 扩大销售量就必须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尽可能地向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以帮助其做出恰当的购买决策。消费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涉及产品质量保障方面, 比如, 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所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费用和安全检测费用, 为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而购置售后服务的交通工具及设备的支出, 应付售后服务费、返修费用、应付消费者退货款或发生的产品赔偿费用等。

6. 社区的会计信息需求。

社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所以企业也应该对当地社会做出贡献。社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需求主要涉及企业对当地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公益事业的扶持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 比如, 企业利用社区内的各项资源, 应该缴纳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获取便利的各种费用金额, 企业为公共交通、市政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 以及企业的捐赠支出, 为了改善周边环境而发生的固定资产的支出, 为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产生的费用, 以及企业为了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而发生的治理成本。

7. 政府的会计信息需求。

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管理者, 需要借助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了解资源的流动情况以评估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据以制定准确的宏观调控策略。同时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资本, 需要从企业获取一定的税收作为其利益所得。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了解企业与纳税相关的会计信息, 监督企业的纳税行为, 需要了解信息主要包括, 各项税款的上交金额, 上交的员工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支付给离退休员工的养老金支出。

三、会计的社会功能分析

功能指事物的职能或职责, 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功能被定义为对象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一种属性, 使用者的需求既可以是其现实需求, 也可以是潜在需求。会计的社会功能是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 客观上所能发生的作用, 主要指会计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财务信息, 利益相关者借助财务信息来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维护自己的利益。

会计信息应反映企业未来的增值能力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利益相关者将资本投入到企业中, 是为了将来能够获取相应的回报和收益, 因此企业如果想持续利用其资本就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能力, 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需求。为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念, 会计信息需要将企业的未来增值能力和增值风险的预期纳入反映体系, 帮助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以及利润创造源泉, 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会计信息应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当企业契约签订后, 各利益相关者投入到企业中的资本收益已不再归属于个人, 而属于企业这一有机整体, 只有各利益相关者切实履行自己的合约义务才能为企业整体带来收益, 任何一方的不作为都会损害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同时, 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做的贡献也是其参与利润分配的依据, 只有贡献和收益对称, 才能保证企业经济运行的高效率。因此各利益相关者有权也有必要知晓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契约的履行状况或是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会计信息应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份额和利益分配结果。企业的收益既有赖于经营者的有效运营管理, 又有赖于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本, 所以企业应将获得的经营收益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分配。利益的分配需要根据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份额, 以及资本的盈利效率和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额贡献度, 因此, 会计信息需要披露相关信息, 并反映利益分配的结果, 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判断自己获得的收益份额是否公允, 是否需要重新制定契约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都有各自的需求, 而传统会计职能仅能提供满足企业经营者需求, 已不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会计需要拓宽其社会功能, 提供能满足社会性需求的会计信息, 向利益相关者报告真实、公正、可靠的会计信息, 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为其进行有效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同时, 会计社会功能的扩展也可以为各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利益, 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提供依据, 促使管理层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以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竹泉, 论建立适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财务报告模式, 会计之友, 2003, 8:42~43

[2]王竹泉, 杜媛,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形成逻辑与企业边界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 2012.3

[3]陈海东,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影响, 时代经贸, 2008.7

[4]龚巧莉, 姜锡明, 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方向,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0.3

[5]席龙胜, 会计目标重构: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契约理论, 财会通讯, 2013.4

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 篇9

一、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背景

利益相关者被定义为“任何影响或影响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团体或个人”。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公众化、社会化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与社会的接口增多,独立性程度降低;第二,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尽管隐藏在层级制与市场的阴影之下,但其发挥的作用如果不是比层级制与市场更为重要的话,至少也是同样的重要;第三,增加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正成为全球性的潮流;第四,利益相关者的力量越来越大,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对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的反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命名的理论体系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Donaldson与Preston从科学方法角度将其区分为规范性理论、工具性理论与描述性理论,Freeman清楚的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本质上所展现的是一个管理概念,或者说是关于管理与组织行为的框架,它关注的是公司的管理者怎样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要求进行认识与作为。

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对利益相关者在理论层面的关注,但在实务层面还需要一套应用的原理与方法论把这些理论以系统的方式延伸至实践,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可以认为是利益相关者关注在实务层面的反映。

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原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包含了规范性理论、工具性理论与描述性理论。其中规范性理论在形式上是直接陈述的,表达的是某种价值倾向、情感信念与社会信仰,其正当性依赖于这些倾向、信念与信仰而非实证,因此规范性理论具有某种程度的公理性质;而工具性理论本质上是基于因果假设的,它关心作为假设的“工具”与它所导致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其有效性取决于实证;而描述性理论试图描述事实本身,用以说明理论中所使用的概念是对所观察的实体的反应,描述性理论是价值无关的。

以上的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为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还不够实用,尤其是各理论之间还存在着在前提假设方面的冲突,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汇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汇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试图基于管理者视角,解构与整合利益相关者各理论之精华,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解决其中的矛盾与冲突,以指导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实践。汇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以下的一些矛盾问题进行了“汇聚”:

1.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还是股东(Stockholder)

在利益相关者的规范性理论中,存在着“Stakeholder”与“Stockholder”两种不同的企业模型的之争,其本质在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Stockholder”主张的是个人主义的私人产权观而“Stockholder”主张的是社会实体概念的产权观。而汇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两极化并不表示公司是两极的,公司是在两极中动态转换的,因此不应以对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不应以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而是应以实用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不同公司可以有不同模式,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不同模式。

2.工具理性还是规范理性

规范性理论依据规范理性来判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而工具性理论则主张以工具性理性来判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而汇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规范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存在着核与表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工具理论成为主流的理性,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是:工具性的追求可以实现规范性的目的,因此可桥接冲突的两极,但是,工具性理性蕴含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但却无法驱动战略”的结论,因此其效率应受质疑。并且目前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具理性的证明严重依赖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这些理论的根基往往也是规范理性,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根本基础还在于规范理性。

3.目的还是手段

与工具理性还是规范理性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者应把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作为目的还是手段?对此问题,汇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这是一个存在于管理者心中信仰与立场问题,现实中管理者会有不同的选择:包括策略的、合法的、道德的、不道德的等。应注意的是管理者的选择并不是静态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应看作是一个动态的道德开发过程,同时还应注意到管理者的选择也是系统的、兼顾的,当他们对某些利益相关者做出策略性的选择的时候,对另外一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做出基于道德的选择,而同样的情形也可以发生在对同一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的情形上。

三、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系统方法论

利益相关者系统方法论是指一套用于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系统思考与建模的概念的与解析的方法,利益相关者系统方法论创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之上,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关注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理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不同,利益相关者系统方法论关注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内容与过程,回答是什么与怎样做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系统方法论的出发点是基于管理者的,强调管理者在进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时应遵循系统思想,综合考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等内外环境因素的互动关系,将这种系统思考总结为三个统一的视角,第一,内内视角:管理者如何看待与管理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一般员工,以及管理者本身,在此,如何看待管理者是最为棘手的,有人认为管理者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约的管理者,也有人认为管理者是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理;第二,内外视角:管理者如何看待与管理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第三,外内视角:管理者应如何从利益相关者看待企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获取营养。

但是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关系管理系统方法论并无统一的形式。在此领域,Freeman的理性——流程——交易三元素框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结构”或“概念语言”,在Freeman的三元素框架中,理性被用以回答“谁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关注的利益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流程被用以回答“组织如何管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些流程是否与理性相符”这样的问题,而交易用以回答“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那些交易”、“这些交易是否符合理性与流程” 这样的问题。

与上述模型强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结构与内容不同,Maani与Cavana则提出了一个称之为“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的面向过程的模型,此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参与者驱动,强调从每一个进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人员角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第二,分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实施,Maani与Cavana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实施框架:问题的结构化、因果建模、动态建模、情景规划与建模、实施与组织学习。

参考文献:

[1]R.E. 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

[2]Kettl, D, The Transformance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3]Jones, T. M., & Wicks, A. C., Con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4, No.2, 1999

[4]Clarkson, MB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0, No.1, 1995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篇10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 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的戏, 斯坦佛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 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虽然这样的界定是非常狭义的, 但毕竟使人们认识到, 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 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看作是利益相关者, 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 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 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Mitchell在考察了27种之多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后认为, 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影响力,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合法性, 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的索取权;紧迫性, 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基于这三个特征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 显然这一界定对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大小进行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已有学者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作了文字分析, 认为在不同的外在条件, 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 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 随之产生了围绕利益主体的一系列财务目标。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拟建立一个博弈模型, 从数学角度来看博弈, 看得出的结果是否能印证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

2. 本文所采用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本文采用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专用性资源的供应者, 企业是专用性资源的需求者 (袁振兴, 2004) , 企业要为要素提供者增加价值和创造财富。本文按要素 (专用性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的提供者界定企业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营者、员工、政府。相应的, 各利益相关者在为企业提供要素的同时, 也有相应的利益要求权。

为方便研究, 根据向企业提供财、物、人的角度, 将前述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4大类:政策制定者 (政府) , 为企业提供各种政策、公共方面的服务, 因此通过税收方式分享企业收益;资金提供者, 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为企业提供资金, 通过不同方式分享企业收益;物料提供者, 包括供应商, 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司营运享有监督权 (其利润是维护其利益的保障, 间接参与利益分配) ;人力提供者, 包括一般员工和经理人员, 为企业提供运营的人力、资金运作、物料生产。公司运营都需要靠人力来实现, 通过不同方式分享企业利益。

3.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3.1.1 博弈模型中要素的界定

在本文中, 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参与人是资金提供者、物流提供者、人力提供者、政府环境;博弈信息是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 比如了解各博弈方的相关信息, 尽量获取其行动信息, 收益大小, 风险大小, 其他人要分享, 是否有保障等;博弈的行动空间, 即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政策环境、资金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物流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人力提供者 (提供与不提供) ;博弈的次序: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博弈方的收益, 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后的得失:政府环境、资金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物流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人力提供者 (提供收益多少、不提供损失多少) 。

3.1.2 建立博弈模型分析

政策制定者 (政府) , 资金提供者 (Z) , 物料提供者 (W) , 人力提供者 (R) 。

UZ1=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UW1=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UW2=p (w5q+w7 (1-q) ) + (1-p) (w6 q+w8 (1-q) )

UR1=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UR2=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UZ2=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结合研究目的, 要比较在什么情况下UZ、UW、UR最大, 当其中一个最大时即说明其是利益主体, 通过利益的博弈得出的利益主体。将问题转化成三元一次函数求极值的问题, 运用拉格朗日法来求解。

建立辅助函数:L (o, p, q) =f (o, p, q) +λφ (o, p, q) , 其中,

其中λ是一个待定的常数, 称为拉格朗日乘数,

约束条件φ (o, p, q) =o+p+q-1=0,

利益U=f (o, p, q) ,

UZ=fZ (o, p, q) =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

UW=fW (o, p, q) =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p (w5q+w7 (1-q) ) + (1-p) (w6q+w8 (1-q) ) ,

UR=fR (o, p, q) =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

LZ (o, p, q) =fZ (o, p, q) +λφ (o, p, q) =o (z1p+z3 (1-p) ) + (1-o) (z2p+z4 (1-p) ) +o (z5q+z6 (1-q) ) + (1-o) (z7q+z8 (1-q) ) +λ (o+p+q-1)

LW (o, p, q) =fW (o, p, q) +λφ (o, p, q) =p (w1o+w2 (1-o) ) + (1-p) (w3o+w4 (1-o) ) +p (w5q+w7 (1-q) ) + (1-p) (w6q+w8 (1-q) ) +λ (o+p+q-1)

LR (o, p, q) =fR (o, p, q) +λφ (o, p, q) =q (r1p+r2 (1-p) ) + (1-q) (r3p+r4 (1-p) ) +q (r5o+r7 (1-o) ) + (1-q) (r6o+r8 (1-o) ) +λ (o+p+q-1)

求辅助函数的偏导数L’Z、L’W、L’R,

求出满足方程组L’Z=0、L’W=0、L’R=0、φ (o, p, q) =0的所有解 (o0, p0, q0) ,

把求得的解 (o0, p0, q0) 带入UZ=fZ (o, p, q) 、UW=fW (o, p, q) 、UR=fR (o, p, q) 中, 若UZ=fZ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资金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若UW=fW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无聊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若UR=fR (o, p, q) 的值最大, 说明在博弈后人力提供者取得胜利, 成为利益主体。

可以看出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 当其利益达到一定条件后, 即成为利益主体, 因此利益主体是动态变化的。

3.2 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博弈

通过前面博弈模型决定好利益主体以后, 其利益主体内部也存在内部力量的博弈。

3.2.1 财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财力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同是财务资源提供者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一个博弈问题。尽管双方提供的均为财务资源, 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债权人让渡的仅仅是财务资源有限期的使用权。所以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中, 股东仍是赢家, 而最终成为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债权人只能按期收回本息, 即博弈的结果由股东独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后来, 同样作为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债权人不堪忍受股东损害其利益, 开始对企业关注, 要求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与股东重新博弈后, 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哪一方有绝对优势, 那么股东和债权人只能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3.2.2 人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人力提供者包括一般员工和经营者。同是人力资源提供者的一般员工和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一个博弈问题。经营者一般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一般员工的利益。如果一般员工没有意识维护自身利益, 那么通过博弈, 经营者就会成为赢家, 对利益的分配有控制权, 导致一般员工利益相应就得不到保障。但是随着员工的利益被损害后, 员工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 只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才能保障自身利益不被损害, 或者使其损害降至最小。所以, 同样作为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一般员工不堪忍受经营者损害其利益, 开始对企业关注, 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与经营者重新博弈后, 改变经营者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 进而改变了经营者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3.2.3 物力提供者的内部博弈

供应商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程度, 取决于以下三个维度:交易规模, 包括交易额度和交易频率;合同期限;资产专用性程度。公司运营良好, 产量增加, 规模扩大, 对供应商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众多供应商得知公司的需求信息后, 通过各自与企业的谈判中, 其实也在与众多的供应商展开博弈, 最终由产品质量高, 价格合理的供应商成为赢家, 形成企业稳定的供应商。

综上所述,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知, 在政策环境一定的前提下, 资金提供者、物料提供者和人力提供者之间展开利益博弈, 在博弈过程中利益主体是动态变化的, 这正和已有学者的文字研究结论一致。另外, 还分析了资金提供者、物料提供者和人力提供者各自的内部博弈。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4) .

上一篇:油田注水系统控制下一篇:职业规划引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