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益(共10篇)
开发利益 篇1
一、引言
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 其矿产资源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区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 西部地区成为国家资源基地, 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带动了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西部的矛盾也在于资源。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资源低价, 环境无价”的观念, 资源价值对西部的贡献并未在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守着煤山砍柴烧”等“富饶的贫困”现象。实证研究表明, “资源诅咒”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另外, 矿产资源开发也给资源输出地带来了一些环境外部性问题, 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矿产资源收益分配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是由矿产资源产生的经济收入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我国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矿业权收益三种 (杨德栋、王娜, 2006)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已有研究表明,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矛盾、政府与矿业企业的矛盾、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矛盾以及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的矛盾;矛盾形成源于利益主体之间诉求能力差异及利益主体诉求能力差异的制度背景 (王艳、程宏伟, 2011) 。
从现有的研究趋势来看, 我国对资源开发中利益分配问题存在很大分歧。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仍然不合理, 所以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分配方面一直存在着利益博弈。已有不少研究致力于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问题, 但是对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所以本文从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切入, 着重分析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 并针对博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利益协调措施。
二、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是由资源产生的经济收入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分配。目前, 我国矿产资源收益主要有三种类型: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收益。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利益是一个可以层层分解的利益层次, 在中央政府利益优先保证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也可以依法分得部分利益。矿业权人是完整的企业法人, 应享有相关法人财产权所带来的正常投资利润和超额风险回报。在集体土地上开采矿产资源, 一般都会对集体土地和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破坏。资源地居民作为集体土地的主人, 不得不承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负面影响, 因此资源地居民作为相关利益主体, 也应当得到相应的补偿。
矿产资源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比较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 不论是矿产资源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 还是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的矿业企业或是地勘单位, 他们之间存在明晰的行政隶属关系。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而且是一种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下, 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利益主体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资源开发收益权的分配冲突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分歧;当地居民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但是由于矿权与地权的分离其利益没有得到有效补偿。因此, 根据已有的研究, 本文认为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企业、资源地居民等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依照不同的法定权利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进行利益博弈, 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三、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
在我国分税制体制下, 税费分成比例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的直接矛盾。按照我国资源税费分配政策, 资源补偿费中央与地方一般是4∶6分成, 矿业权出让权益中央与地方2∶8分成。仅仅从这两项的比例上看, 地方政府应该获取了大部分收益, 但是由于资源税税负相对较低, 因此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比重较少。按我国分税制体制, 增值税和所得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75%的增值税和60%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归中央, 而增值税和所得税是名副其实的财政收入的重要税种, 这就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利益。
另外, 与矿产资源相关的权、责、利分配不一致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博弈的根源。中央政府是矿产资源产权主体, 获得所有权收益, 地方政府不具有资源所有权, 但可以通过资源开发许可权的行政配置和投资权的控制来获取收益, 资源开发权决定了利益分配格局。总体上, 中央政府在资源开发中获得了更多经济利益, 而地方政府又承担本地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责任, 因此为获得更多资源收益权利不可避免与中央政府产生利益博弈。
(二) 政府与矿业企业的利益博弈。
矿业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博弈主要在税费征收与矿权定价方面。多数学者认为, 我国现行税费体系由于税种较多, 加上存在重复征税或者地方政府向企业摊派税费的情况, 造成多数矿业企业税费负担过重, 综合对比国内外矿业税收, 我国矿业税费率较国外高出6个百分点, 增值税和资源税是负担较重的主要因素。但另一方面税费负担过高的同时, 部分中央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获取矿业权, 不但严重低估矿产资源价值, 政府利益受损, 而且很可能会使部分中央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未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三) 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的利益博弈。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多数开发权分配给了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资源地政府为保障地方的长远利益, 通常会选择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资源利用项目, 但是已有学者研究发现, 因为中央企业开发的资源主要以向东部输出为主, 因此基本不考虑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依靠引入大型中央企业来促进当地就业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愿望往往不能实现, 相反, 规模经济效应和中央企业的垄断行为会严重挤出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便直接影响了资源地政府经济利益。
(四) 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的利益博弈。
资源地居民承担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负的外部效应, 在矿产资源开发相关利益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矿业企业在资源开发中占用土地以及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从而与资源地居民产生直接的利益博弈。另外, 地方政府要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本地区社会稳定, 在土地补偿、税费征收和环境恢复补偿方面与矿业企业和当地居民都存在矛盾。例如, 土地补偿问题是矿业征地的核心问题, 既关系到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又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
四、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协调措施
(一) 建立合理明晰的矿权制度。
建立合理、明晰的矿产资源矿权制度是解决各利益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利益博弈的关键。按照科斯定理的基本原理, 存在交易费用的前提下, 产权初始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应遵循这一原理, 以避免矿权制度的不明确成为矿区地方政府与中央利益冲突的根源。因此, 在有关矿产资源初始矿权的配置法律条款中, 应该明确未来矿产资源初始矿权的二元分布 (即明确未来国有土地下潜在的、新的矿产资源的初始矿权归中央政府所有;集体土地下矿产资源的初始矿权归地方政府所有) 。这样, 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可通过对矿产资源初始矿权的行使和转让获取矿权收益。
(二) 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
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就是规范政府与矿业企业利益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按照国际惯例, 将矿产资源总体收益分成税、矿权收益和投资收益三部分, 而目前我国在资源税费制度,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税费设置不合理、税费制度缺乏灵活性, 没有鼓励劣等资源开发的政策等。针对这些问题, 一方面继续完善行政性税收政策,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例如应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 将所有企业提供的与矿产企业相关的劳务均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这不仅便于征收管理, 也可以充分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 符合我国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实现公平税负的趋势;另一面完善权利金制度, 明晰矿权收益, 例如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享机制, 是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关键。
(三) 建立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能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目标是要求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 要求资源收益地区对资源贡献地区给予环境恢复补偿, 从而停止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仅能迫使企业改变无偿使用矿产资源的观念, 而且可以使企业在资源开发中主动寻求生态成本降低的措施。这样既可以促使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合理利用资源, 又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相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合理的资源税费制度以及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能够充分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 在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同时, 又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鹤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博弈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 2012.
[2]王艳, 程宏伟.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研究综述与展望[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15.
[3]刘春学, 李连举.浅析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博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5.
[4]卢凤瑶.内蒙古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研究[D].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 2012.5.30.
开发利益 篇2
发言稿]
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法博士论坛暨“经济法视野中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等四家单位共同主办,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湘潭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青岛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等高校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京衡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60余人与会研讨,主题涉及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史际春教授、王欣新教授、李友根教授在大会做主旨演讲,后有20余位青年学者做主题发言,气氛活跃,讨论激烈。经发言嘉宾审核确认后,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微信公众号决定选择其中的部分讨论内容,以文字形式推送出来,以飨读者。
论坛第三单元集中讨论破产法实施中的问题,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金平主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池伟宏法官的主题发言题目为“金融与破产:破产重整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展望”;青岛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燕博士的主题发言题目为“论法理学维度下出售式重整的经济法品格”;京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一民律师的主题发言题目为“期房交易的破产保护效力”;北京市破产法学会理事、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高级管理顾问张思明博士的主题发言题目为“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中购房者的利益保护”。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春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会长王欣新教授共同担任本单元的评议嘉宾。以下是主题发言人张思明博士的报告内容: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中购房者的利益保护
张思明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各位专家学者、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徐阳光老师及会务组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该篇文章是我和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欣新教授共同完成的,文章的整体思路与观点提炼都凝结着王老师的心血,在此谢谢王老师。刚才池法官与任律师谈到了房地产企业破产中的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具有很大的一个特殊性,涉及复杂主体的多重利益,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也有不协调之处,刚才任律师也谈到了,我们在这里面主要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中的购房者利益保护,主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怎样解决购房者的权利保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首先谈一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的特殊性,首先涉及利益主体比较复杂广泛,涉及到建设工程承包人,建设工程抵押权人,银行等金融机构。购房人利益保护中,涉及购房者的物权性利益、作为预告登记权人的利益保护以及作为普通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在有些情况下还涉及到被拆迁人利益,这里暂不涉及,当然还有其他债权人。其次,适用的法律规范较为复杂,彼此之间可能尚存在一定的冲突。最后,破产财产有特殊性,在建房屋即俗称的烂尾楼,作为资产的评估、变卖较难进行。
关于购房者的利益保护,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购房者与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首先是建设工程承包人与购房者的利益平衡。根据《合同法》第286条的规定,承包人对发包人的建设工程款有优先受偿权,从合同法角度赋予其优先权,而根据2002年最高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中指出,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据此,交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房款的购房者具有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的受偿权。因为在开发商尚未交房或虽交房但尚未办理产权过户的情形下,优先清偿建设工程价款,等于用购房者的资金去清偿开发商的债务,违背对购房者特殊保护的法律政策。其次是在建工程抵押权人与购房者的利益平衡。在建工程抵押权与建设工程款优先权作用于同一标的物,破产程序中的该标的物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其承载所担保的债权时,就存在两类优先权效力顺位的冲突。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工程款优先权批复》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款优先权优于抵押权。因此,可以看出,已交付全部房款或大部分房款的购房者的利益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亦优先于在建工程抵押权。目前我国破产法设定了一定的优先权,比如税收债权与职工债权优先权等,但是针对破产法保护的各类优先权的等级不像美国破产法中有超级优先权等详细规范。下面重点说一下购房者的物权性正当利益保护,根据《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变动规则。不动产物权的变更生效以登记为基本原则,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更的生效要件,而非对抗要件,但也明确了法律另有规定的可以除外。不动产物权的变更生效以登记为基本原则,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更的生效要件,而非对抗要件,但也明确了法律另有规定的可以除外。2002年的破产规定即属于该例外情形。在这个规定中,尚未办理产权证或者产权过户手续但已向买方交付的财产不纳入破产财产,表明房产的实际占有可以作为物权变动的条件。据此,我们认为购房者享有破产取回权,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财产,财产权利人可以通过管理人取回。开发商已建成尚未交付的房产,从法律层面或者实务操作中并不难,已经建成未交付的,没有办理产权果过户手续是债权不是物权,在符合现实交付的条件下,如果购房者按照合同已交付全部房款,而破产债务人却未交付和变更产权登记,将该房屋认定为破产财产,将损害购房者的合法利益。房屋尚未建成或已建成但不符合交房条件房屋尚未建成或已建成但不符合交房条件,则因标的物的瑕疵,使购房者难以通过取回权直接实现其维护权益。购房者可以集体集资完成房屋建设,司法实践中已有类似案例。
关于购房者作为预告登记权利人的利益保护,我们首先分析一下预告登记的权属。在建房屋并非为完整之财物,无法支配,购房者不因预告登记就对尚处于在建阶段的房屋享有物权。进行预告登记后的购房者获得了请求在将来进行房屋产权变动的期待权,能够保障预期物权的实现预告登记请求权可以对抗不动产的所有权人和其他物权人。这就意味着经过预告登记的请求权具有一种优先效力,从而可以在不动产的物权人陷于破产时对抗其他债权人,从而保全请求权得到实现。最后一个方面,谈一下作为购房者普通债权的清偿顺序,购房者已交付的定金、违约金怎么办。在购房者只交付定金、少部分房款,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进行房地产预告登记的情况下,购房者只享有普通破产债权。根据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因欺诈行为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购房者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但是,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欺诈行为、违约行为产生的债权,在破产程序中也仅属于普通破产债权。因解除合同所产生的购房人债权,我们认为管理人在破产法上待履行合同的解除权以及决定继续履行的权利,不应当否认,应当赋予管理人解除合同的权利。购房者一次性交清房款或者办理按揭贷款的,管理人不能解除;对于待履行合同,管理人有权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合同。
开发利益 篇3
关键词:社区参与;世界遗产地旅游;保护性开发;青城山-都江堰
1.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特征
1.1 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是居民;第二,社区参与旅游的客体是有居民参与的社区内与旅游相关的各类事物和活动;第三,社区参与旅游的目的是促进旅游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
1.2 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或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仅仅在管理学中运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公平伦理等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之中。
1.3 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的特征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要坚持保护主导的原则,是保护和开发融合的模式。对极其脆弱、稀少、珍贵,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一样适用。
2.研究地旅游概况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山上的道教宫观建筑及建筑装饰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项古代无坝引水工程,它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是人改造自然的典范,被称作是“活的水利博物馆”。
2.1 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政府现在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保护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重规划,编制了景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等;二是加强领导,实行统一管理;三是严格保护景区植被和地形、地貌,维护自然生态;四是积极稳妥地做好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五是有预算维修经费和专业人员,并建立了覆盖全景区的视频监视系统;六是坚持做好景区资源的调查、评价和鉴定工作。
2.2 社区参与度现状。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主要有:受雇于旅游企业、参与景区基层管理工作、导游讲解员、经营旅游纪念品商店、开办家庭旅店或餐馆、租赁相机服饰、抬滑竿、开展民俗表演活动等。但是在旅游规划以及决策方面,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明显不足,旅游开发的决策,一般是根据省市政府国民经济要求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上级旅游部门的规划,再结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青城山的道教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来决定的。
3.遗产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3.1遗产地和当地社区。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都要求当地居民迁移,并且将社区居民排除在景区规划开发相关工作之外,这使得社区居民对遗产地怀有敌意,不愿意开展旅游活动,甚至出现破坏遗产地环境的行为。
3.2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旅游企业要获得利益,而社区则要求改善经济,维持生态和谐。社区提供了生态自然、社会文化,却只能经营家庭旅店餐馆,制作销售手工艺纪念品,生产销售果蔬、腊肉等农产品,提供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方式获得少量利益,使得社区居民心理不平衡,引发社区安全问题。
3.3旅游者和当地社区。遗产地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带入的不同文化信息,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社会标准、价值观和态度。
4.社区参与世界遗产地保护性开发的途径
4.1参与遗产地旅游规划决策。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社区居民可以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建议、参与选择旅游发展的具体形式。在社区参与的遗产地旅游规划中,政府必须保证居民的参与通道畅通,让居民的意见建议体现在旅游发展规划中,促使旅游规划决策的实施成为社区居民的责任。
4.2参与遗产地的旅游营销。遗产地的居民作为遗产的主人,应该了解本地发展旅游潜力和前景,了解旅游资源的特色,增强旅游意识,自觉保护当地的文化符号,有责任有义务对遗产地进行宣传营销,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遗产地保护。
4.3参与遗产地旅游经济利益分配。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居民的旅游收益,包括:参与遗产地旅游规划直接获取的利益,因为旅游发展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遗产地的旅游纪念品采用当地原料加工出售给旅游者获利,由遗产旅游对社区的反哺,向居民开放为了旅游者兴建的服务设施、环保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
4.4参与遗产地的资源保护。大量的游客涌入遗产所在地,遗产地的环境和文化均可能遭到破坏。为了保护遗产地的环境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居民必须提高保护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这种方式避免旅游开发商的掠夺性经营和过度开发,把对遗产地的开发损害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同化和自净范围内。
5.达到社区参与遗产地保护性开发的措施建议
5.1政府有限主导。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干预,但是政府的主导地位应该是有限度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可行的旅游公共政策;提供社区居民参与的制度平台;当好社区参与规范制定者的角色;从旅游经营领域淡出,充分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关系,不与民争利,等方面提高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
5.2社区能力建设。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引导,使居民了解遗产资源的价值,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好处和环境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坏处。让社区居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抑制开发商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社区旅游从业者在接待游客、经营小店方面应该保持当地的传统风貌,获得旅游者青睐的同时保持遗产地文化的生命力。
5.3第三方力量的介入。第三方力量主要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又区别于市场部门的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行业协会、志愿者团体、学者阶层、新闻媒体等组织和群体。第三方力量一般具有公正性,并且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可以扶助相对弱势的社区,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科学的观念,允许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规划开发中,同时,他们还能为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涛,张立明,任亮平.基于社区参与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5):114-116.
[2]张灵波.世界遗产旅游地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J].绿色科技,2010(7):162-163.
[3]苏明明.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J].旅游学报,2012,27(5):9-10.
[4]邓明艳.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107-110.
[5]赵娜娜,熊康宁,肖时珍.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与保护研究进展[J].旅游論坛,2010,3(6):682-686.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利益视角分析 篇4
1.1 自然风光独特
在苍茫山林里、在远离都市的村落里, 古香古色的世界勾勒着田园般寂静的画面。古村落往往都能展示特别的自然风格。例如:石垒的篱笆、石铺的村道、石筑的堂屋……一块块青灰色的火山岩石, 上面布满着细微小孔, 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千万年前的时光痕迹。在古村落之中, 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远久的生活空间, 在古村落里, 最惬意的事当数坐看时光倒流。古村落都矗立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这种自然状态也十分符合现代人对自然、轻松生活方式的追求, 符合现代人的旅游理念。在我国, 古村落的分布极为广泛, 特别是江南古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古村落的痕迹, 只是有些地方破坏严重, 影响了其旅游价值。
1.2 历史文化悠久
岁月变迁, 时光流转, 只有伟大的事物才可以穿越时空, 定格在历史文化中。传统村庄中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 人类古老的习俗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延续。比如: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行业文化等。在古村落例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加上文化的色彩, 而更多的是资源性的文化挖掘, 更为古村落旅游者提供了神秘气息。从古村落里渗透出来的文化基础、文化背景很容易形成旅游宣传主题。当然, 古村落主题旅游在我国还属新兴事物, 很多古村落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移植文化、效仿等不规范性。但是对古村落本身而言, 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是最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 如果古村落受到忽视是资源的浪费实在可惜!
1.3 艺术氛围浓厚
古村落是艺术人和文化人的热爱场所, 这些地方景色秀丽、民风朴实, 是艺术创造的最佳地点。有了艺术家的加入, 古村落有了更为人性化的文化气息, 而沾染这些文化气息就是旅游者的最终愿望了。画家、诗人、摄影爱好者都是古村落的常客,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利用这点来开发旅游资源, 形成规范化产业结构。而且古村落中艺术家、文化名人的作用还起到了宣传和保护的作用, 知识分子会在保护古村落的行动中起到一个先觉的作用, 是一个文化的自觉。知识分子对古村落的宣传主要是体现在调节人精神状态上, 古村落的发展需要有人的关注, 有公众的引导。而艺术家们在影响公众方面是极富说服力的。
2 古村落旅游开发面对的问题
2.1 资源利用问题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存在大量的历史保护项目, 这些项目的保护工作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承担, 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来共同经营和维护。但是, 对古村落的过量保护, 自然就会为旅游活动带来不方便, 一些旅游需要的基本公共设施是必备的, 否则旅游活动就没有办法开展, 加之政府财政不足、企业缺乏实力和提供公共物品的动力, 往往会产生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缺位, 同时, 导致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破坏。目前, 我们已经遗憾地看到, 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 或者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 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旅游资源开发, 过度地接待游客, 违背了生态学规律, 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 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 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 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 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多方面关系的协调问题
古村落旅游资源有着特殊性:在产权上边界不清晰, 在开发上意见不统一, 在参与方面村民反响剧烈。这些协调问题都给古村落文物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市场化经营造成了困难。古村落内居住的人往往是一些老人和孩子, 他们对古村落的价值理解不当, 而且对于自己长久居住的地方有很多的随意性, 缺乏系统管理的条件, 而村落社区的建设也面临很多困难, 由于在古村落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共同决定和影响着当地古村落的发展和继承。根据我国的古文化遗址调查可知, 从2005~2009年期间, 福建省内40个古村落, 都面临着保护问题, 村民纷纷离开世居的村落, 迁入县城或沿海地区, 村中只有老人留守甚至空无一人。木结构建筑一旦无人居住就坏得极快, 房顶长衰草、坍塌, 屋内爬白蚁, 满目疮痍。还有些农民在旧宅基地上造新房子, 大量的旧房中冒出新房。新砖房上贴着磁砖, 如此不协调的建筑成了古村里的怪物。而村民们对古村保护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多数人都认为:老屋有什么好看的, 住房还是要坚固、舒适才好。即使已经确定了开发的古村落旅游地点也会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再整治, 原来的痕迹已经破坏了, 而且原住民不再居住本身就使得古村落失去了特有的文化氛围。
2.3 开发方式的选择问题
对古村落旅游来说, 其开发方式面临着很复杂的情况, 一方面要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址, 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适应旅游者休闲的场所, 全面开发古村落旅游产业。面对如今的开发市场, 是将古村落开发成“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家庭旅游”, 还是简单地“观光旅游”, 这些都是旅游开发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协调古村落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的利益价值是开发方式重要难题。
2.4 市场知名度问题
虽然目前古村落是比较有名气的文化名称, 但是古村落旅游毕竟还是属于新型旅游项目, 如何拓展市场知名度, 使得古村落走出远古的深山、青青的水畔, 走向现代社会还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对古村落有印象的人很少, 例如:对太原榆次区古村落调查, 当地人只有88%的了解率, 其省会的居民只有27%的了解率, 其他地方可想而知。目前, 对于古村落的市场拓展方式来说, 一般都会以“名人故乡”的形式开展, 例如:文化的始祖——蔺相如的故乡、李白故乡等。这样的市场开发手段过于单一, 而且缺少创新, 使得旅游者产生了疲惫和怀疑的心理, 长期使用和反复模仿必然会遭到市场反弹。
3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利益视角分析
3.1 基于经济利益的营销宣传
打造古村落旅游品牌, 可增强游客对古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在开发策略上, 应该突出本地文化内涵, 保持古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俗、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 重点体现“原汁原味”, 增加特色文化产品, 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拓展产品组合, 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推出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地则需要动用现代化的营销宣传手段。 (1) 节日营销。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 打造精品、塑造品牌就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古村落开展一些节日活动, 例如“文化摄影节”、“村落绘画节”等都会吸引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 使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前景初露端倪。 (2) 网络营销。现代人都是网络的积极拥护者, 古村落旅游可以旅游网络宣传优势, 通过网络预告门市的宣传活动, 带动门市销售。旅行社、订房、订票等也要以网络销售为主。旅游业通过网络营销盈利开展, 主要通过网络发布古村落吃、住、行、游、购、娱的独特丰富信息, 介绍服务产品, 拓展知名度。 (3) 淡季销售。古村落旅游的情况特别适用于进行旅游淡季宣传, 因为在旅游淡季, 出行的人较少, 对古村落的破坏就会很少, 而且古村落淡淡的历史文化气息也需要静静地欣赏的品位。
3.2 基于文化意义的示范基地开发
古村落在建筑和历史形成过程中往往会蕴含哲学思想, 村庄分布、空间布局等问题中也会蕴含古人的意识形态。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出发, 对古村落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进行判断和梳理, 可以开展“乡村博物馆和乡村旅游”的综合示范基地。这种示范基地要重视保护, 因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所依托的资源是古村落里的古建筑、古树、古桥等古物, 对其开发的前提是保护。要根据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历史脉络和现状, 确定保护战略和保护方案。首先, 要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格局。保护古村落里的“梳状”格局以及“水道”的整体风貌。其次, 重点保护与修复古建筑。另外, 要利用村落的民俗、特色食物、时令特色等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形成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活动, 将古村落进行全面的联合, 发展周边的重点镇、村, 列入市旅游局的优秀旅游线路向外地旅行社推荐, 统一营销, 扩大市场份额。
总之, 古村落旅游发展是迎合旅游业转型而产生的, 必须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对旅游环境进行开发, 同时要考虑到对古村落的保护, 以绿色旅游为宗旨, 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旅游手段促进当代的经济发展。
摘要:古村落旅游就是建立在这种旅游开发理念之上的, 完善了旅游产业由消费旅游向自然文化旅游转型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古村落资源情况, 探讨了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困境, 提出了以营销和基地建设为主的旅游开发策略, 对古村落旅游的开发和利益视角的平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开发,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敏, 吴攀升.古村落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浙江金华古村落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 篇5
当今物价上涨造成货币贬值,很多人都觉得工资不够用,生活质量较之以往降低了。不光我们行业受到影响,其它行业也是一样。靠工资生活的我们当然希望物价稳定,生活富裕。面对物价上涨的情况,公司无法改变社会,个人无法改变公司,我们更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各行各业的人诉苦,比如“我们拼死拼命,公司给我们的工资却这么少,这不公平”、“我们干活比他们累,为什么他们拿的工资比我们多?这不人道”。其实,工资分配从来都是体现岗位技能、岗位责任,从来都是搞多少事,拿多少钱,但到底谁该拿多少钱,也从来都是争吵不休。
个人利益疑似与公司利益相对立,实则不然。没有个人,何谈公司?没有公司,何谈个人?公司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没有个人努力付出,哪来公司效益?只要我们把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就能兼顾兼得和两全其美。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热爱公司,如何为做大做强公司而努力。只要公司强
大了、红火了,实现员工利益还不是瓮中捉鳖一样容易?记得有位领导和我们谈心时说过:锅里有,碗里才有,锅里没有了,碗里怎么会有?把锅比作公司,把碗比作员工,是多么形象、逼真和有说服力。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另一方面,公司利益的实现要依靠个人努力拼搏去实现。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天堂里的人和地狱里的人都是用一只长柄勺子从大锅里舀粥喝,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用勺子互相喂着吃,所以人人都能吃饱。而地狱里的人只顾自己吃,结果谁也吃不到。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只有我们兼顾了公司利益,个人利益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我们要做的是让公司吃饱,只要公司吃饱了,我们就能吃饱。否则,就会象这个寓揭示的那样,如果人人都象地狱人那样只顾自己,公司就会饿死,个人也会饿死。
作为一个员工,只有紧紧地融入公司,在努力为公司做贡献的同时,才能使自己不断经受锻炼,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设备材料科
开发利益 篇6
一、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利益分配方式的理论研究
1. 我国村落的分布及特性
村落即为聚落,指人类聚居的场所。农村聚落指以耕作业或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按照人们生产项目的不同又可分为农耕业村落,畜牧业村落,渔业村落,林果业村落等。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横跨960万平方公里,维度差49度,经度差达到62度。这造成了我国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差异较大。我们按照地域特征,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讲我过的古村落分为九大类型:江南水乡村落,皖赣村落,闽粤村落,北方村落,西北村落,川渝村落,湘黔村落,滇桂村落,西藏村落。
2.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起源
古村落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欧洲是古村落开发的先行者。东欧巴尔干地区各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将海滨古村古堡发展成为外地旅客的旅游目的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开展的当地土著民毛利人古村落与民俗的旅游,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开始。日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动乡村文化保护运动,七十年代有了一定规模的古村镇旅游开发成果。中国古村落开发旅游开发理论研究最早始于背景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
3. 古村落旅游利益分配现状
根据古村落理由开发中涉及的利益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当地政府、旅游公司、当地居民、当地商企、旅游者。五者相互影响,利益相互依存。
目前主流的利益分配方式多为旅游公司将旅游收入先上交税款,再提取盈余公积,按照鼓动权益进行分红。由于当地村民出资较少,话语权小,所得利润往往不如人意。
二、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及利益分配现状研究——以番禺沙湾为例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简介
沙湾古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始建于南宋,沙湾古镇曾名本善,由于古镇在宋代始建于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的“猪腰岗”,故名“沙湾”。
2. 沙湾旅游资源收入分配现状
沙湾古镇现由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营。沙湾古镇旅游项目投资的2亿元,除了沙湾区政府拨款的4000万元,其余都是自行筹措。资金去向就多年从事沙湾古建筑修复工作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也不清楚。通过询问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他的回答仅仅是目前古镇旅游收支倒挂,收不抵支。
四、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利益分配优化机制探讨
1. 利益主体分析
针对“混业经营”,这里有四大主体不可忽视——政府:它是旅游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者,也是当地旅游对外宣传的推广者。在旅游开发初期,政府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内外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明显。
旅游开发公司:它是旅游开发项目的管理者,统筹旅游开发的方向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系列经济操作,包括一系列配套的食宿游。旅游公司有权引进、审核、评估园内经营活动,并在旅游利润分配上占据主动地位。
当地居民:当地村民多拥有的古民居产权而构成了古村落旅游开发公司的股东之一;旅游业较快发展而影响当地村民正常生活秩序等使村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利益相关者;古村落旅游紧密依托村民生活的社区而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
游客:游客希望进一步了解当地特有的习俗,包括饮食、建筑、音乐、文学等一系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游客希望以参、体验、观光等方式融入古镇。在消费过程中处于相对的劣势,但是他们可以用脚投票决定一个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
2. 建议优化措施
构建共同治理的受托人模式
就古村落旅游公司的控制权来说,各利益相关者都共同拥有,而公司控制权的行使则必须由董事会来执行。与单边治理一样,“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下仍然存在董事会,并由董事会行使公司控制权。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把董事会看作是公司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受托人,而不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代理人,于是代理人模式转化为受托人模式。
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
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经理人员、职工、政府、社区居民代表的人数,可由股东、职工、经理人员、政府、社区居民一起谈判决定。根据谈判达成的分配董事、监事名额契约,政府、社区居民、职工经理人员和股东各自推选自己的董事和监事代表。
处理好各权力机构的关系
开发利益 篇7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一种管理理论。90年代中后期这一理论开始引起旅游学者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国内最早引入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是张广瑞(2000),其翻译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使得旅游利益相关者首次出现在中文期刊上。王鸿砚认为旅游商品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是实现了交换价值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旅游商品开发的特点:缺乏创新,缺乏统一规划,经营管理混乱。本文立足于学者对旅游商品概念的界定,对区域旅游商品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的构成进行分析,对以后区域旅游商品的开发、合作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区域旅游商品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构成
区域旅游商品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区域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设计、包装、营销以及发展前景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具体点是指那些在旅游商品在发展中拥有直接的经济、法律和道德利益的个人或群体。
参考夏赞才(2003)对旅行社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依据,将区域旅游商品利益相关者分为三大类: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紧密层利益相关者和外围层利益相关者。紧密层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给旅游商品发展带来机会和威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运营者、旅游者、旅游地社区;紧密层利益相关者包括行业协会、媒介、专家与学者、旅游企业等;外围层利益相关者指更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二、区域旅游商品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分析
(一)政府部门
首先,当地政府通过旅游开发活动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效益,保护本地独特、稀有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是旅游行业的调控者、宣传者和监督者。其此,不同区域、不同职能和层级的部门的法律规范、管理体制、人员素质都对旅游商品开发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旅游商品开发也必将涉及到这些政府部门的权责分配和利益格局。与区域旅游商品开发有关的政府部门,从职能上看,包括了环保、建设、林业、农业、海洋、国土、宗教、旅游、卫生、工商等;从层级上看,涉及中央、省、市、县乃至乡等层次。不同职能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与管辖地的旅游商品影响是相互的。重叠管理、职能分散的管理体制,对保护地的商品发展形成制约。
(二)运营者
运营者包括投资商、生产商、参与研发、设计、包装营销的工作人员。运营者是旅游商品开发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投资商对商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研发和设计人员对旅游商品的理解程度以及营销手段等对旅游商品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购物环境也会使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选择产生影响。
(三)媒介
广告和专业性网站等媒介是旅游商品走向大众并实现其价值的一种宣传手段。近些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媒体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知识和旅游成功经营等的宣传会极大地推动旅游发展,从而促进旅游商品的繁荣,增加游客对旅游商品的认知程度;而媒体也会对旅游商品研、产、销、实际运行的起到监督的效果。
(四)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商品的主要消费者。旅游者通过购买旅游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旅游者的喜好、购买力、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都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有重要影响。
(五)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为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开创性的想法。专家学者站在公正的角度提出的设想往往是倾向于保护环境,保护民俗等方面。
(六)旅游地社区
旅游地社区是旅游目的地内具有共同联系、归属感和彼此交往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居民是旅游发展的主体,即是旅游业的最终受益人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首先社区居民希望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合理的报酬,并在旅游商品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尊重。其次旅游地的社区文化、风俗、历史、特产往往决定着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特色。再而旅游地当地的居民的思想认识程度决定着其对旅游商品开发的热情与接受程度。
(七)旅游企业
当地旅游企业是旅游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并满足其需要的单位和集体,如旅游开发商、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商交通运营者或物流企业等。
(八)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包括环境保护组织、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工人权利保护组织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旅游商品的开发要遵循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旅游商品开发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旅游商品做为一种商品受到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保护法等明文法规的约束。
(九)周边区域的旅游商品
周边同质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同本区域的旅游商品具有竞争关系,符合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周边同质区域旅游商品的相似商品是本区域旅游商品替代品。周边异质区域旅游商品因其与本区域旅游商品吸引物具有互补性,可以与本区域旅游商品进行联动互补开发。
(十)旅游商品行业协会
开发利益 篇8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 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学术界对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开发破坏论,即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使非遗的原真性遭受毁损。另一种观点认为非遗旅游开发可以与保护工作互动,实现一箭双雕[2]。其实,保护与开发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其关系定位应该是保护是基础,开发是目的,开发促进保护。
有关非遗旅游的开发主体,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政府作为核心,社区、旅游企业、第三部门等其他主体积极广泛参与[3]。由于社区承担了非遗保护的最大机会成本,必须重视社区参与,增加居民参与性,而社区和居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4]。而非遗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是将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卖点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框架之中,开发出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都已认识到满足游客对原真性的需求是发展非遗旅游的关键[5]。无论采用哪种途径来开发非遗旅游产品,都需创新思路、适度开发, 防止原有的传统价值空洞化,对象化。
除了非遗本体之外,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中产生的主要矛盾即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也是近年来一个研究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非遗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研究中引入管理学、伦理学、生态学、人口统计学等领域的理论,探讨利益相关者产生的矛盾及原因,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其进行分类。由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在旅游开发中形成利益制衡与博弈,找到利益协调与平衡的机制是处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工作,例如圆桌会议、入户访问、建立模型和问卷调查等技术方 法[6]。但由于其间矛盾错综复杂,并没有较为全面系统地列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原因及其强弱, 这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在保护非遗的基础上实 现 “帕累托最优”,需要各方利益相关主体达成共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因此,需要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从利益主体的整体角度来说,社区、政府、旅游企业三者关系一定要协调发展,让居民看到通过旅游带来的好处,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协调利益冲突,以合作谋福祉[7]。
二、非遗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关系
在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传承人和社区居民是传承核心主体,政府是保护主体和主导力量,旅游企业是投资开发主体,专家是理论研究主体,消费者则是非遗旅游开发的需求主体。这些利益主体的良好平衡与协调对于非遗旅游开发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这几个关键利益主体的关系不和谐,直接影响了非遗的旅游开发。具体来看: 第一,参与非遗保护和开发的程度不同。政府的参与度最高,民间的参与度最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一种政府行为。由于力量上的强势,使得政府在具体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会忽视其他主体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越俎代庖。第二,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力量不均衡。旅游企业主导着非遗的旅游开发,具有资金优势,但很少顾及保护问题。而传承人以及消费者在整个非遗旅游开发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既没有资金优势,也没有舆论优势,往往成为被忽视的一方。第三,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诉求与关注点不同。对于传承人来说,掌握并习用某种技艺,往往是为了谋生的需要;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参与民俗性的活动只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和习惯; 而对于那些稀有罕见的非遗,大部分的消费者认知度低,谈不上保护和开发。
三、利益平衡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本文以非遗旅游的利益主体图谱为基础进行分析,利用对各利益主体问卷调研的数据,建立利益主体平衡的概念模型、层次结构关系模型。在假设命题的基础上,对模型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可靠性和拟合程度的分析。运用结构方程和通径分析法, 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构建起非遗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图谱,根据通径决定系数的差异,将非遗旅游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进行划分。
定量分析的数据来自于针对消费者、传承人、 企业、政府和专家的问卷调研。问卷调查历时将近两年的时间 ( 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 ,对4类 ( 传承人、企业、政府和专家) 非遗利益主体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96% 。为了与以上4类利益主体的问卷数量相当, 从1 411份消费者问卷中随机抽取了60份问卷。受访者数量及其基本情况见表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选择克朗巴哈a信度系数进行检验。对有效问卷进行相应计算,调查问卷的克朗巴哈a系数均大于0. 8,这表明问卷可信; 问卷的效度检验则采用因子分析,调查问卷的相应部分的 效度分析 结果KMO = 0. 921,sig为0. 000。以上信度和效度检验表明,本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良好。
根据相关学者关于对非遗旅游的开发、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结果,以及对各利益主体的访谈,本文提出构建非遗旅游利益平衡模型的三个研究假设:
基本假设1: 非遗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因素分为6个方面: 文化价值诉求、经济价值诉求、社会价值诉求、环境价值诉求、非遗认知情况和非遗认同感。
基本假设2: 非遗旅游中,利益主体关系图谱为图1所示。
基本假设3: 非遗旅游中的5类利益主体的6个价值的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 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要求紧密程度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见图2。各利益主体关系层次模型见图3。
四、利益平衡模型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法和通径分析法构建并进行验证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检验模型中包含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干扰或误差间的关系,进而获得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或总效果。从模型观察变量来分析样本人数,4类利益主体 ( 企业、政府、传承人和专家) 的观察变量均为6个,则对于每一类利益主体较好的研究样本数至少应有60个, 故总样本数至少应有240个。而现有回收有效数据正好为240份且4类问卷比例基本为1: 1: 1: 1, 符合学者们关于样本数的理解与分析。
通径分析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分解为直接作用和各种形式的间接作用,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重要性和间接重要性。通过通径图、通径系数和通径决定系数等工具剖析多变量结构中的复杂关系,具有精确、直观等优点。通径系数为表示 “通径”相对重要程度与性质的数量。研究中, 采用通径系数来研究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的要求程度,对非遗的利益主体关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利益主体利益要求概念结构模型进行验证[6]。
公式 ( 1) 和 ( 2) 中,P0i( i = 1,2,…,m) 、 p0e为原因与剩余项e到结果y的通径系数; d0i( i = 1,2,…,m) 和d0e为相应的通径决定系数; bi( i = 1, 2,…,m) 为回归系数; S为标准差。本次调查采用李科特计量指标,编制公式如下:
公式 ( 3) 中,∑ 为综合得分; Fn为选n的数量总数; M为某利益主体样本总数; n( n = 1,2,3, 4,5) 为分值。
(一)基本假设1的验证过程及其结果
由于研究设计的利益平衡6个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问卷设计中将每个指标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转化与描述,以方便受访者选择,并通过1到5的态度量表了解受访者对这些问题的判断, 从完全否定 ( 1) 到完全认可 ( 5)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因子,结果如表2。
从其特征根与方差贡献表可以看出 ( 限于篇幅,此处略去该表) ,6个因子已经解释了方差变异中的57. 942% ,包含了41个变量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反映出该因子中所有变量所表达的潜在结构,这6个因子与基本假设1中涉及的因素基本吻合,按次序为: 社会价值、认同感、经济价值、认知情况、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验证了基本假设1。
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 限于篇幅,此处略去该矩阵) 可将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例如第一个因子 “社会价值”的表达式可以用原始数据中41个选项得分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即F1为: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提取出的6个因子的综合得分表,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二)基本假设2和3的验证过程及其结果
根据通径分析,计算各个利益主体在北京非遗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B、C、D各层次上的计量指标的得分,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得到的分数值对概念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考虑认知情况和认同感的情况下,分别针对5类利益主体计算通径系数。根据通径分析,计算各个利益主体在非遗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B、C、D各层次上的计量指标的得分,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得到的分数值对基本假设3的模型进行验证,见表3。
从表3通径决定系数及其综合得分情况来看, 认知情况、认同感、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6个利益要素,对促进非遗旅游的和谐开发都具有正向的影响,这些要求的综合作用下达到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因此,验证了基本假设3的概念模型 ( 图2) 。
计算各利益主体的综合得分和通径决定系数, 得到表4的数据。并将得到的通径决定系数分为3个数据区间: 1 - 2为密切关系; 0 - 1为中间关系; - 2 - 0为疏远关系。
注: 利益主体关系是右侧对左侧作用关系。
验证并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假设2,即非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强度模型如图4。
通过上述的模型分析和综合得分,验证了基本假设2和基本假设3,并通过定量数据结果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如下:
第一,认知情况和认同感: 不同利益主体对非遗的认知情况对北京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政府对其影响最大; 不同利益主体对非遗的认同感对北京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 专家对认同感的影响最大。
第二,利益诉求: 不同利益主体对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环境价值的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其中: 消费者对文化价值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和和谐发展影响最大; 专家对经济价值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和和谐发展影响最大; 政府对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和和谐发展影响最大。
第三,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 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其中,企业对专家、消费者、 传承人、政府的关系最为密切,政府与消费者、专家与传承人的关系最为疏远。
五、利益平衡模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分析
本文分析了5类非遗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综合其利益关注可以发现,5类利益主体对非遗旅游的认同感最为关注 ( 综合得分为4. 575) 。而对于不同价值关注的主要是经济价值 ( 综合得分为3. 788) 和社会价值 ( 综合得分为2. 585) 。在非遗旅游利用和开发中,市场行为和表现形式决定了最为关注经济价值,这一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对社会价值的关注, 可理解为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是促使非遗旅游在和谐社会中得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尽管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相似的利益关注点和关注强度,但具体来看,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 传承人利益诉求分析。传承人对于非遗的认同感非常强 ( 综合得分为4. 67) ,仅次于政府。 传承人愿意为非遗的保护出一份力,认可非遗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等,反映出传承人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价值是传承人最为关注的利益点。由于相当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陷于困境或是困境的边缘,本应该对非遗文化价值最为关注的传承人在生活压力下,更为关注非遗旅游利用和开发是否能够帮助其摆脱经济状况的窘境。因此,承认非遗的文化价值,保证传承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是非遗旅游进行保护和利用中需要明确的问题和解决的头等要务。
2. 企业利益诉求分析。企业对非遗的认同感非常强烈 ( 综合得分为4. 629) 。这一数据结果与数据采集的企业对象有关。由于本研究对企业的调查是以与北京非遗有关的企业为对象,如全聚德、同仁堂等,这些企业的盈利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利用和发扬非遗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非遗旅游开发和市场促销中,不断强化消费者对非遗的认同感,进而推动其产品的市场销售。
经济价值是企业追求的核心利益,这一结果符合人们的常识性判断。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社会价值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价值,但企业受访者还是致力于提高非遗的社会价值,认可维护其原生态和真实性是非常必要的。可见,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在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向市场呈现非遗的原生态状况将会得到其认可与支持。
3. 政府利益诉求分析。政府对非遗的认知情况是5大类利益主体中得分最高的 ( 综合得分为3. 274) 。这与调查对象选择的主要是北京市非遗管理政府部门有关。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是政府关注的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比,政府对于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关注度最高。 访谈的结果发现,作为非遗旅游开发的全局指导者和调控者,政府对于非遗建立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增强国民的民族荣辱感、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等非遗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还是非常认可的,政府对这些价值的重视对北京非遗旅游的文化挖掘、民族认同感宣传、 遗产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专家利益诉求分析。专家对非遗的认知仅低于政府 ( 综合得分为2. 972) 。与此相同的还有对环境价值的关注,也是仅次于政府。
对于 “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财富”、 “维护其原生态和真实性非常必要”、 “我愿意为非遗的保护出一份力”,这三项上专家的得分最高。社会价值和认知情况是非遗专家关注的利益点,专家们对非遗具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受过专业的培训,更希望北京非遗旅游的社会价值能得到深度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传统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5. 消费者利益诉求分析。随机抽选的60个消费者问卷的模型的结果显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对非遗的认同感 ( 综合得分为4. 231) 。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非常必要、 应该尊重文化特性促进文化多样性,并愿意为非遗的保护出一份力 ( 在这三项上得分最高) 。
(二)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
按照通径分析的结果,可以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总结为3种类型,即密切关系型、 中间关系型和疏远关系型。现将密切关系型和疏远关系型这两种情况列表5如下 ( 其他利益主体作用后的关系类型均为中间关系型) 。
1. 密切关系型利益主体。密切关系型利益主体的作用方向起始方均为企业,企业与其他4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均为密切型。受经济效益的趋动, 企业在非遗旅游利用和开发中是最积极的利益相关者。在北京非遗的旅游开发中,企业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传承人出谋划策,对非遗的产品开发、科学规划和市场开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在进行非遗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会非常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有针对性地宣传与促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接触和互动最为常态化和不间断; 企业为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数据及信息资料。而由于政府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政策和法规来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2. 疏远关系型利益主体。专家与传承人之间, 尽管传承人为专家提供实践方面的经验,使其理论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生活及工作范围所限,接触较少,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
政府与消费者呈现出松散而疏远的关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在非遗旅游中利益诉求存在着很少的关联性,受利益关注和工作内容错位影响,相互依赖与互动非常少。
开发利益 篇9
非营利组织虽以实现社会公益使命为存在目的,但首先要保证组织的存在和基本运作,必须筹集一定的资金,其次才是实现社会任务。我们把非营利组织资金的募集活动称为“财务开发(Financial Development)”[1]。要填补政府和市场的空档,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财务开发,因而可以说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的成败决定着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问题,对于深入复杂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行为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为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提供中国的经验,指导非营利组织进行有效的财务开发,提高筹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文献综述
自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Rhenman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也被学术界和实业界广泛认可[2,3]。Freeman进一步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的经营目标,并被组织经营目标所影响的人群。”根据弗里曼的观点,组织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企业所处的社区等[2]。Pfeffer和Salancik认为利益相关者控制企业或者组织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促进或提高组织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而影响组织绩效[4]。英国学者克拉克逊根据相关者群体与组织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进一步分为与组织生存有密切关系的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供应商等)和受组织间接影响的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媒体及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团等)[5]。Luk Chung leung、Greenley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导向概念,是指组织对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集合关注的积极有序态度,并通过组织资源和能力的分配来满足这些利益要求的一系列管理行为,是组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6,7]。何新明以中国大陆数据为基础来验证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的绩效具有积极影响[8]。纪建悦等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综合价值链理论、契约理论和期望理论,深入剖析了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内在机理,指出利益相关者满足是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关键因素,并在理论上分析了实现企业财务绩效最大化的条件[9],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公益人”而非纯粹的“经济人”,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配送会对多个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因而,其利益相关者比营利组织要复杂得多。林钟高等按是否存在有效契约的标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成两大类[10]:一类是由契约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资源提供者、董事会及其成员、管理者、目标受益者、志愿者和其他员工、政府部门等;另一类是没有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社会公众、社区及其成员、媒体、民间评估机构、竞争者等。周美芳提出上述第一类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一定的专用型投资,一般来说是内部财务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第二类利益相关者虽然没有直接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专用性投资,但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政策和方针、运作能施加影响,或者间接受到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的影响,他们应当作为外部财务治理的主体[11]。尉俊东等从公共服务营销的角度,据组织受益人的特质,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以公众、顾客、成员为导向的三类组织,分析了这三类组织的行为特征,并就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实际探讨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治理模式[12]。于国旺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的选择,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实质上也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其目标不是唯一地追求资源提供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应当实现社会公益最大化,要从总体上顾及各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诉求[13]。
总之,国内外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营利组织进行大量的研究,对非营利组织研究文献很少,我们可以借鉴学者对营利组织的研究经验,将其引入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领域,来探索财务开发过程中的资财者、理财者的行为,以及相关利益者行为和诉求,从而进行有效的财务开发,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
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模型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指出,各种组织都要依赖它们的任务环境获取生存所需的必要投入[6]。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获取所急需的外部资源是其成长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网络是组织获取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与方式[14]。“关系”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形式,是理解个人及组织行为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在我国,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第三部门(NPO)三大组成部分构筑了现代三元社会,三大体系彼此融合、相互交叉,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不同的学者对关系做了不同的界定,Yang对关系的认识和分析引起了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她认为从字面上看,关系就是指存在于物体或人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当人们用其来描述彼此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时,不仅仅包括常见的联系如夫妻、血亲、朋友,还可以表示含有隐性互惠互利的广泛的社会联系[15]。中国文化强调一个人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针对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与西方文化强调自我和独立意识不同,中国的关系由此呈现出一种“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16]。按照关系的联结强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强关系与弱关系[17]。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财务开发过程中,除借款外,一般筹集的资金不需还本付息,这是区别于营利组织筹资的一个特点。非偿还性和志愿性等特点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财务开发时,必须和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维系和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非营利组织理财的一个重要职责。本文借用林钟高等,周美芳、尉俊东等学者的分类标准,将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分为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个人四类,并建立以下关系概念模型(如图1)。
图1表述了非营利组织与四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1)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掌控资源的同时,又提供公共服务。由于在制度上交叉,有不合理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花费的交易成本会比利用非营利组织提供高得多,因而应该分工,政府必然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办社会公益事业。这与非营利组织使命相同,非营利组织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实现组织使命是提供公共产品、服务配送,辅助政府实现其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只有在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不足或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发挥补充作用,政府的介入不是对非营利组织的否定、替代,而是补充、推进。学者对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划分其模式和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高猛和赵平安从建构主义视角定义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指出两者的关系不会凭空出现,需要双方共同建构生成[18],包括政府支持非营利组织运作、政府委托非营利组织经营、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生产或服务三种[19]。从资源的角度看,合作过程中参与者数量越多,合作关系可利用资源也越多,对合作绩效影响越大[20]。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存在目的和使命不同,其合作的利益冲突相对较少,为了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通过契约和信任来控制合作风险和收益分配,并且合作组织各层次的沟通和双向流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组织承诺和信任的先决条件[21]。赵文红等认为,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合作不同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特性:不仅仅表现为合作双方内部的交互作用,强调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紧密程度,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与合作外实体的新的交互关系[22],强调合作过程中与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其他非营利组织等外部组织和公众的关联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双方的信任关系对直接效果起到了中介作用[23]。
(3)非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正因为非营利组织有共同的愿景和使命,在实现社会使命时,合作也是常见的运作模式。合作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资金的支持、技术联盟、志愿者调配等。虽然非营利组织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使命,但非营利组织具有自治性的特点,各非营利组织必将产生利益冲突,一方面借助制度(法律、政策等)去消除它,另一方面要成立行业协会或职业协会的自律性组织去约束其行为。中国非营利组织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得晚,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民间草根的非营利组织较多,势必进行合作联盟,实现高效服务配送和公共产品供给。此外,有些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并取得一定的收入,看起来像是营利组织,称之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有些非营利组织收入完全来自社会的捐赠,但并没有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宗教团体和慈善团体等,称之为捐赠型非营利组织。由于分工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合作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单一的组织无法实行全方位的服务,必然需要专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或者从资金募集到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型非营利组织。其关系如图2所示。
(4)非营利组织与个人的关系。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如优秀的管理者、专职工作人员、志愿人员、拥护者和支持者群体。从关系主义理论来看,个体和集体的利益及其边界是动态的,因为它们是植根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之中的。一个行动个体如果生活在伦理本位、关系导向的文化中,那么他/她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划圈子”:最外围是熟与不熟的圈子,熟人之中是亲与不亲的圈子,核心圈是既熟又亲,再加上义、利高度一致而达到的信任。也就是说,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权、责、利相对应的,关系主义文化中的行为规则是熟、亲、信[24]。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强与捐赠者、志愿者等之间沟通与联系,加大感情投入,实行合理的激励方式,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在财务开发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财务开发策略
在全球治理架构下,非营利组织不仅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参与的主要动力。但是非营利组织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究其原因,财务开发不力制约着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如何有效解决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短板,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以下五点策略。
(1)共同愿景:确定得到支持的理由。
一个领导者的职责和价值是什么?绝不是给部下工资和奖金,而是给他愿景和信念。因为,当你觉得是你在“发”奖金时,部下却觉得是他在“挣”奖金。只有愿景和信念是不能由基层自发,而只能由领导者给予部下的(来源于《财务与会计·理财版》财富文摘栏目,2010年第5期68页)。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靠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如果没有共同愿景,那么奉献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连真正遵从的行为也不可能。因而,有没有共同的愿景,或者说愿景能不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府、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认可和支持。倘若没有人愿意捐款,组织筹集不到所需要的资金,组织的使命将无法完成。如何才能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信任呢?非营利组织必须要找到让利益相关者支持和信任的理由——共同愿景。组织的愿景是通过运用想象力勾画整个组织希望达到的目标(建立愿景的三种途径:集成式、凝练式、影响式),共同愿景的建立虽然并不容易,但也有规律可循。非营利组织在财务开发过程中,要行销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吸引利益相关者的注意,让他们自愿或自觉加入到组织中来(集成式);进一步凝练共同的意象和勾画组织的目标,构建共同愿景(凝练式);再通过组织的宣传和感召,使他们将组织的事业当成重要的事业,对自己支持的、将会实现的愿景感到激动,使其从个人愿景建立共同愿景(影响式)。总之,非营利组织成功财务开发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共同的愿景。要募集到资金,首要任务是行销组织的愿景,捐款人对组织使命与理念之认同,唤起社会善心或感恩回馈的情怀,确定得到支持的理由。
(2)传筹渠道:选择合适的筹资和传播渠道。
如图1概念模型,非营利组织在财务开发过程中要与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要选择合适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介质,包括店面、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并且根据受众,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如特别活动、挨户捐助、街道募捐、直接邮寄、户外广告等(如图3)。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子理论认为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对绩效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效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只是财务开发良好的一个开端,非营利组织针对利益相关者必须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包括邮寄汇款、薪资扣款、刷卡扣款、现场捐赠、网络捐赠、专人收款等,如果不能解决捐赠的方便性、对组织操守与信用的认知,即使有再好的传播渠道、理念和使命,大家也不会捐钱。2010年9月14日新京报报道,壹基金会[25]。因而研究人性,洞悉捐助者的心理也是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财务开发过程中,非营利组织领导层要考量捐助者为何捐助,是认同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同情被服务的对象?是非营利运作模式合理有效?是组织人员素质良好?还是受领导人精神人格感召……同时,还需考虑捐助者的目的和动机,如: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广种福田⑥、利益交换、经济的诱因、认同组织的使命与负责人、提高身份地位、支持社会运动、促使政策改变或社会变迁或其他。
只有辨识清楚捐助者的心理状态、目的动机之后,辅以相应的激励和情感措施,才能最大限度促使财务开发的成功。常见的方法有:①对于从未捐款的捐助者,要启发善心和劝募。②对于不了解组织愿景和使命的捐助者,要进一步推介和宣扬,做好组织使命的行销。③对于不认同组织使命的捐助者,要想法改变其观念或者转移募集对象。④对于对组织不满意或者持怀疑态度的捐助者,要消除顾虑、建立信任,进行有效的沟通。⑤对于组织运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存在疑虑的捐助者,要虚心听取他(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介绍组织的运作和服务模式,使其进一步加深对组织的了解,采纳合理建议并在组织运作及服务模式上进行改善。⑥对于过去捐款不知后果与用途的捐助者,应交代捐款用途和呈报成果,加强信息披露,并定期公布组织的财务报告和工作报告。⑦做好捐款记录管理,并对捐助者的特性、捐款理由与途径、金额与频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项目的变化趋势以有助于区分市场,针对不同潜在捐助者提出重点不同的诉求、设计不同的募款编组与接触方式。⑧定期对过去捐助者调查访问和答谢,提高其心理上参与程度,令其再度捐款;对于停止捐款的捐助者,了解停止捐助的原因,通过适当的人文关怀去帮助这些曾对组织有奉献的利益相关者。⑨对不同捐助者不同之诉求、期望采取有效的回馈方法,如需要公开表扬、希望领导人当面肯定、媒体报道、亲身参与等。
(5)审时度势:时间、数量、成本均衡。
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过程中,筹资时机、数量、成本、风险因素考量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组织管理层要审时度势,时刻关注筹资时机(早、晚)、筹资数量(多、少)、筹资成本(高、低)、筹资风险(大、小)因素的影响,避免非效率筹资⑦。第一,筹资时机。要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选择最有利的内外环境组合时机进行筹资,过早会会导致资金限制,过晚会贻误战机,影响资金的使用,并要对资金需求时间、费用支付时间、还本时间等进行筹划。第二,筹资数量。要根据组织的目标确定资金的需求量,以用定筹,避免过剩和浪费。第三,筹资成本。除了负债融资外,一般不需要偿还,这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典型的特点,但在财务开发过程中必须度量筹资成本,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资金保障。第四,筹资风险。应以组织能够承担多大的风险作为筹资多少的依据,保持适宜的资本结构,防止债务过多,资金链条断裂,在带来稳定现金流的前提下把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此外,还得建立健全财务和内控制度体系,防止公筹私用、筹资用途异化、筹资性质异化等不良现象发生。
4 结论及局限
(1)研究结论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转型社会中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可以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是中国社会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然而,当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资金瓶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要因。国内外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较多,主要从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治理与善治等视角,论证了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对非营利组织相关管理问题进行探究,但对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问题研究甚少。本文在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学者对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研究经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的策略进行探索性研究。首先,鉴于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和营利组织的特点,其财务开发和治理都与其相异,要保证组织的存在和基本运作,必须筹集一定的资金。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活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认可和支持,因而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建立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个人公共关系概念模型,在财务开发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必须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其次,在公共关系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共同愿景、传播和渠道、细分定位、洞悉心理、审时度势五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去解决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短板。认为进行高效的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共同的愿景,确定得到支持的理由;调研和细分募集市场,进行正确地定位、定价和行销策略;并且在要辨识清楚捐助者的心理状态、目的动机之后,辅以相应的激励和情感措施,针对利益相关者必须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此外,还需要衡量筹资时机、数量、成本、风险因素,建立健全财务和内控制度体系来保障财务开发成功,从而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
(2)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开发利益 篇10
1 漓江旅游资源开发牵涉各相关利益者
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 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体:一是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主体, 同时也是漓江旅游资源的最终消费者, 是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发展中的利润来源。漓江旅游资源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能否实现, 都由旅游者是否接受与购买旅游产品决定。因此, 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相关利益者进行协调时, 有必要强调旅游者对漓江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并且在所有开发工作与服务工作中都应以旅游者的需求为重要依据。二是当地居民。在漓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中, 当地居民扮演着多重角色, 如旅游开发地的东道主、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以及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播者和承载者等, 他们的文化以及生活生产方式本身可以作为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他们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受益者,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享有着利益分配、参与管理监督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先使用的权利。三是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监督权和管理权, 是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管理主体。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政府管理部门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所以协调机制的构建也主要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投资环境的营造、政策法规的制定来实现。四是旅游开发商。旅游开发商在漓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他们容易忽略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问题, 再加上利益分配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引发旅游开发商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投资方, 旅游开发商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经营的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力, 是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十分关键的利益相关者。
2 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相关利益者的协调机制
2.1 利益表达机制
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构建利益表达机制的目的是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对自身利益诉求进行表达, 这是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利益相关者实现互惠共生的基本前提。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 构建利益表达机制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地居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单一, 与开发商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开发商与旅游者之间的沟通有限, 难以了解旅游者需求以作为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依据。因此, 在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中, 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多元化且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对于当地居民的利益表达问题, 有必要施行社会听证制度, 通过召开决策征求会议以及居民代表会议来实现信息披露, 在让当地居民利益需求得以表达的同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对于旅游者的利益表达问题, 作为开发商有必要构建以问卷调查为核心内容的旅游者需求调研办法。在此过程中, 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开展网络问卷调查, 以提高调查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另外,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 有必要引导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来对自身利益进行合法且理性的表达, 并帮助弱势群体对自身合法利益进行保护与争取。二是完善利益表达的反馈机制。利益表达得以有效反馈并及时处理的前提是利益相关者能够如实对自身利益需求进行表达, 同时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重视各种利益表达, 从而让利益表达者感到自身要求以及建议得以尊重, 从而激励利益表达者在丽江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贡献自身力量。
2.2 利益分配机制
在漓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利益分配工作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果某一方利益相关者自身合法的利益得到分配或者在利益分配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位置, 则会失去和谐共建旅游项目以及推动互惠共生的信心与兴趣, 甚至会退出利益共生圈。因此, 构建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是确保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漓江旅游资源开发积极性进行最大化调动、推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项目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益分配机制的主要内容分为收益分配、培训机会分配以及就业机会分配三个方面。在旅游收益的分配中, 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居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在旅游企业工作、利用民居从事农家乐以及销售旅游纪念品等。政府的收入来源则是依靠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税收。作为漓江旅游资源开发投资主体的旅游开发商则是旅游项目直接收入的主要占有者。相比较而言, 当地居民虽然是漓江旅游开发地的真正主人, 但是却是利益分配中的弱势群体, 所以有必要适当推动当地居民收入比例的提高。在就业机会与培训机会的分配中, 旅游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需要得到充分体现, 漓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现, 必须要确保当地居民在岗位雇佣方面具有优先权, 并在景区建设、经营管理、接待维护方面优先对当地居民进行安排, 确保其经济收入不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有必要在资金以及政策两个方面对当地居民自主经营的与旅游项目相关的商业活动进行扶持与引导, 从而在推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商业机会。另外, 针对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特别是开发初期当地居民普遍欠缺旅游意识与服务水平的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旅游开发公司有必要以当地居民为对象提供技能培训, 从而提高当地居民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出贡献的能力与水平。
2.3 利益补偿机制
漓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土地资源的重新调配, 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居民合法的土地利用权益造成损害, 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产生改变, 所以构建利益补偿机制来弥补当地居民被损害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应当以当地生活保障线为依据来制定补偿金额并确保补偿资金的及时发放, 从而确保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并使受到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负面影响的当地居民得到补贴。另外, 对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的漓江地区而言, 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可通过招商引资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在产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投入资金, 让当地居民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也可以作为补偿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 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旅游资源开发公司都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要将旅游者的需求作为依据, 同时要将当地居民生活需求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2.4 利益保障机制
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利益者的协调机制的构建中, 利益保障机制是确保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利益补偿机制得到合理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利益保障机制能够在制度上确保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得到满足, 在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中, 有必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构建利益协调工作监督单位。针对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工作构建监督小组, 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益协调工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这种具有代表性和非政府性的部门的成员组成应当包括地方村委会、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当地居民、社会专家学者以及游客代表等。这些主体所构成的监督部门负责对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利益协调做出监督, 并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制定与实施。二是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漓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公司、当地村委会、当地居民等有必要在资源平等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并在合同中明确各方权责, 从而确保利益的表达、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的补偿能够有法可依。三是对旅游市场进行开拓。漓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需要有稳定客源来支撑。在旅游资源开发起步阶段, 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游客数量较少以及收益水平较低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旅游项目的经济收益。在经济收益难以保障的前提下, 各方利益需求也自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对旅游市场进行开拓是十分重要的。在此过程中, 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有必要与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一起制定有效的旅游营销策略, 从而为各方利益需求的实现构建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科研“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漓江的开发与保护” (201204LX537) 项目资助;桂林旅专科研“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漓江的开发与保护” (2011YB06) 项目资助。
摘要: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对漓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此过程中, 为了实现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有序实施, 有必要对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作出协调。本文在对漓江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做出论述的基础上, 对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漓江,旅游资源,相关利益者,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连球, 陆利军.从博弈视角看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J].商场现代化, 2009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