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联结

2024-11-05

利益联结(共8篇)

利益联结 篇1

2005年生猪价格跌至10年最低点, 2007年5月猪肉价格又急剧上涨, 时至今日, 仍然维持高位。为了缓解市场猪肉供不应求的矛盾,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鼓励农民养殖生猪。经过几个生产周期, 猪肉价格增速逐渐趋缓。生猪产量忽少忽多, 价格暴涨暴跌, 究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生猪分散养殖的模式具有诸多弊端:一是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市场竞争力弱;二是风险抵御能力差, 难以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损失;三是沉淀成本低极易退出, 影响市场稳定供给;四是养殖标准不统一和技术难以推广, 导致猪肉品质差等。传统小生产的生猪养殖模式难以对接大市场并在逐渐解体, 适应我国生猪养殖的新模式未完全建立, 对生猪养殖产业链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未完全形成。改变传统生猪养殖模式, 合理配置生猪养殖产业链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走生猪产业化经营是我们必由之路。

一、生猪养殖链利益联结的几种主要模式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客观需求, 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 针对传统生猪养殖的弊端, 我国各地探索出多种生猪养殖的利益联结模式,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合同 (契约) 的利益联结。合同 (契约) 的利益联结模式是指小农户与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结成较紧密的联结关系, 目前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具体表现为“公司+农户”、“企业+市场+农户”等方式。从产生时间看, 这是我国生猪产业化较早就产生的一种模式。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国生猪产业化组织仍有约1/3强属于这种模式, 与传统的农户生猪养殖相比, 关系单一, 简便易行, 易于推广, 较传统方式是一大进步, 开启了生猪产业化大门。

但是, 经过实践证明, 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农户属于独立的利益主体, 这种模式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 企业在组织化程度、市场意识、掌握信息等多方面与小农户并不对接, 处于明显的优势和支配地位, 而小农户处于劣势地位, 当市场低迷时, 企业常有拒收拒购、压级压价、拖欠货款等行为。有的地方即使有些企业给农户让利, 也不是让农民完全平等分享农业一体化组织内的平均利润, 相反不少企业在市场变化后履约困难时, 往往借故向农户转嫁风险减少自身损失。另一方面, 当市场对农户有利时, 农户往往自行向市场出售, 毁约行为不时发生, 经济纠纷较多。因此, 这种模式还有待于从制度上把双方利益纳入统一体, 结成更高级的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固化产业链条。

2.合作制的利益联结。合作制的利益联结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上的农户、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金融部门等各种资源, 以及产业链的技术要素、生产要素、资金要素和市场要素, 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相互紧密合作关系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的一种模式。目前最典型表现方式是四川省资阳的“六方合作”模式。参与合作的主体有农户、饲料企业、畜牧业部门、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牧业科研院校 (所) 、金融机构等。据调查, 全国约有1/3的生猪产业化组织属于这种模式。

合作制模式是在合同 (契约) 模式基础上的生猪产业化生产的创新, 进一步转变了生猪养殖方式, 农户通过与合作社 (协会) 、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利益联结, 按照协定的责、权、利关系进行生猪生产、加工、销售, 使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都有农户合作参与, 使农户的养殖风险进一步降低, 促进了农民多环节增收。

3.寄养的利益联结。寄养的利益联结模式是龙头企业负责除场地以外的生产要素, 农户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 龙头企业和农户间形成雇佣关系, 龙头企业负责支付农户劳动力的养殖报酬。寄养方式由公司提供仔猪、饲料、药品、技术等服务, 商品猪由公司统一出售, 农民获得饲养报酬。在寄养模式中, 农民投入少, 风险降低, 脱离了繁重的田间体力劳动, 直接转变成了产业工人, 每人每年可获得2万元人民币左右的纯收入。同时, 龙头企业减轻了大规模投资养殖圈舍的压力, 有了优质稳定可靠的猪源保证, 除支付农户的养殖工资报酬, 企业赢得了可靠利润, 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4.股份合作制的利益联结。股份合作制的利益联结模式是农户和多种主体以资本、土地使用权、技术、圈舍等生产要素进行股份合作, 形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这种联结方式不仅通过契约稳定了购销关系, 而且还通过分红的方式使农户得到加工环节增值的利益。据统计, 目前全国仅约5%的生猪养殖组织属于这种类型。在这种股份合作关系中, 农户已经成为产业化的主体或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龙头”企业或属于农户, 或与农户利益上联为一体。因此, 这种组织模式能够使农户分享产业一体化经营各环节的平均利润, 是今后生猪产业化生产的又一创新方向。

二、生猪养殖链的利益联结应当考虑的利益关系

生猪产业化就是对生猪养殖链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化组合, 如何处理养殖链的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呢?笔者认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模式是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链利益联结应当考虑的方向。为什么这样说呢?

1.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需要利益。农民是生猪的生产者, 我国农民40%的收入来源于生猪养殖, 保护养猪农民利益, 促进农民增收是生猪生产的重要目标, 对破解我国二元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民增收, 保护养猪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保护了生猪养殖者的利益, 才能保障生猪生产和猪肉的稳定供给。猪肉占我国肉食来源50%左右, 保障消费者食用猪肉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 是生猪养殖的根本立足点。

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的需要。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比传统农户散养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但是产业化中对生猪养殖链生产要素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 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产业链上各方达成合作协议,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那些生产效率较高、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较低的利益联结模式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3.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的需要。紧密性强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实质就是要弥合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协调好参与者的个体利益与生猪产业链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链上企业、农户从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发展到“竞争—合作—协调”紧密性强的关系。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中, 协调合作是主, 竞争为次, 或者说, 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协调为主, 竞争为次, 以谋求长期利益为重。

4.平衡风险的需要。生猪产业是弱质产业, 承担着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双重风险, 而养猪农民则承受着三重风险。因为养猪农民除了具有产业链固有的双重风险外, 还承担着被动接受的转嫁来的风险。农民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产业链中的各方更容易将各种风险通过价格传导转嫁到农民身上, 农民成了风险洼地。在诸多生猪产业化养殖模式中, 产业链中的各方都应该承担与收益相匹配的风险。只有与收益相匹配的风险分配模式才能经受疫病、价格波动等多重考验, 生猪养殖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三、构建新型的生猪养殖利益联结机制

在合理的生猪产业化中, 农户是核心, 龙头企业是依托, 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 风险保障是前提。因此, 分析总结现有模式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创新养殖农户的利益联结紧密性的新模式, 具有重要意义。

1.六方 (多方) 合作模式。“六方合作”模式是四川资阳等地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合作制模式。所谓“六方合作”, 就是“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加工企业+种畜场+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 是各利益主体在政策引导下, 以诚信为基础、协会为平台、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合作新机制, 是集金融支撑、良种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服务、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订单收购、风险防范为一体的产业化系统工程。具体运作方式是:政府下达饲料粮储备计划, 农发行等发放低息贷款, 由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担保, 饲料公司赊销、配送优质饲料, 种畜场提供仔畜;农户按订单交售给肉食品加工企业, 肉食品加工企业收购并代饲料加工企业、种畜场向协会农户扣收饲料款和种畜款。该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两低一高、两赊销一减少”机制保障了农户利益。即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 饲料、种畜等企业向农户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赊销饲料和仔猪, 加工企业直接向农户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生猪, 在这个过程中, 以农户为核心, 减少了中间环节, 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保障了农户养猪利益。 (2) 利益联结机制内生化使合作更巩固。各方有效合作, 协调运转, 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积极性, 使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从制度上实现了科学的统一。农户参与了各环节利益共享、企业获得稳定利润, 尤其是龙头加工企业获得了稳定高质量的产品来源, 形成了内在发展动力。 (3) 风险基金和养殖保险为产业链安装了稳定器。通过产业链各方合作建立风险基金以及生猪养殖保险, 最大限度降低了合作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促进了产业链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总之, 该模式优化组合了产业链各环节不同资源要素, 推进了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生猪质量, 是目前较好的一种产业化组织模式, 值得推广。

2.寄养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农户寄养或代养支付给农户劳动力报酬。该模式有效规避了农户在生猪养殖中的风险, 以较少投入, 农民获得了稳定收入, 保障了农民利益。通过雇佣关系, 把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近似于“傻瓜”技术, 有效地利用和解决了农村劳动力, 简单易行, 易于推广。但此模式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受制于龙头企业实力规模。目前, 我国生猪产业化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 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对农户而言, 寄养模式是“傻瓜”技术, 以极低成本即可启动。但是对龙头企业而言, 需要从仔猪到饲料以至技术指导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投入, 而且资金要求大, 投入高。而目前我国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 寄养规模有限, 辐射和带动的农户也有限。二是农户是否完全按照标准化要求饲养生猪, 对仔猪搭配的饲料是否完全投入到生猪本身养殖而不挪作它用, 农户的道德风险如何规避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3.股份合作制模式。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比合作制经济更高级的组织形态, 通过农户与农户, 农户与其它投资主体等筹资合作建立股份制养猪场等, 农户依法有偿向生猪养殖大户、加工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 或以土地使用权等参股经营, 把各方优势资源组合起来, 在企业现代化理念的组织下, 紧密联接了相互之间利益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户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下, 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 达到了增收目的, 从而促进了生猪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

虽然股份合作制模式是合作制经济更高级的组织形式, 但是目前利益联结与合作形式还不太多, 在实践中发展比较缓慢, 须要进一步探索。

4.创新生猪养殖链利益联结的关键环节———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在产业链上占有重要地位。生猪专业合作组织, 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基层组织、专业大户、技术服务机构在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民办、民营、民管、民利”的原则, 引导扶持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建设, 支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动物防疫、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政府要安排资金对协会成员养猪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对服务作用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组织, 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兴办的经济实体, 应享受民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各项优惠政策。将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列入该系统的项目支持范围。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加入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段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探讨——暨四川生猪产业化发展现状.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 (7)

[2].谭美英, 武深树.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思考.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 (4)

[3].周昌庭, 隋士元, 田彦孜.宜昌市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的举措.湖北畜牧兽医, 2006 (6)

[4].周玉忠, 夏红.构建东坡区生猪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畜禽业, 2006 (5)

利益联结 篇2

甲方: 乙方:

为了扎实推进扶贫帮扶工作,增加贫困人口收益,双方本着公平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基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在经过 研究同意后,将上级财政帮扶资金40万元(大写:肆拾万元整)投资**公司,双方约定甲方每年分红5万元(大写:伍万元整),投资期限为3年。

二、投资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三、甲方所投本金只做纯资本投资,该笔投资实行保本分红,甲方不参与分股,不参与乙方经营管理。

四、投资分红提前支付,乙方在收到甲方投资资金后,即支付给甲方投资分红5万元,乙方于每年 月 日支付下一分红。投资期满后,若不续签合作协议,则乙方将40万元投资本金无条件退还甲方。

五、因甲方所投本金系国家扶贫资金,若乙方发生关闭工厂、破产、倒闭等停止经营的情况,应无条件偿还甲方投资本金。

六、在协议执行时间内,若乙方超过一个月不支付分红金或退还本金,乙方应另行偿付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五违约金给甲方。

七、乙方要有对贫困村村民负责的责任感,切实有效经营管理公司,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公司就业。

八、若因国家政策调整之需要,甲乙双方应提前终止本合作协议,清算投资。

九、协议履行期间,若双方发生争议,可协商或由有关部门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由当事人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十、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乡扶贫办备案一份。

甲方:(章)乙方:(章)

法人代表签字: 法人代表签字:

利益联结 篇3

1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现状

龙北总场当前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属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 是利益联结的初级方式。剑麻加工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己加工的需要量, 凭借自己的信誉, 在市场上随机收购剑麻农户生产的麻片、纤维。双方不预先签订合同, 自由买卖, 麻片价格、纤维价格随行就市或按保护价。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纯粹通过市场价格发生交易。这种利益关系的好处是剑麻农户与剑麻加工企业都可凭自己的意愿自由决定交易, 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交易对象, 获得最大的市场利益。

2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有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 利益联结属于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剑麻农户纯粹提供原料, 承担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剑麻加工企业因没有稳定的关系, 收购的剑麻原料规格与品质难以保证, 不利于加工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种联结机制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2.2 双方联结关系不够稳定

剑麻加工企业处于主动地位, 剑麻农户处于被动服从地位, 在市场波动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剑麻农户往往舍弃自己同剑麻加工企业的协作关系, 转向利益一边。

2.3 双方运作行为约束力差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 剑麻农户一般处于被动地位, 大多只能在剑麻加工企业印制好的格式合同上签字, 缺乏平等协商过程。在约束力较差的运作中, 剑麻加工企业有时在经营运作上会出现违反规则而不遵守承诺的做法, 损害剑麻农户的利益, 挫伤剑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2.4 相互的要求不能满足

剑麻农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满足大规模集约化企业的要求, 先进生产技术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 剑麻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得不到提高, 剑麻加工企业整体规模小, 水平低, 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带动辐射能力弱.剑麻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能力弱, 市场观念淡薄。以剑麻农户为主的剑麻基地生产极其分散,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易实现。

2.5 现有配套服务欠佳

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还有欠缺, 影响了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制约着剑麻产业效益的提高, 从而影响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的效果。

2.6 企业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当今的市场竞争, 最重要的是品牌竞争。剑麻加工企业对品牌的塑造力度不够, 没有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剑麻产业知名品牌,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受到制约。

3 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意义

3.1 是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本质要求

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本质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利益的一体化, 是剑麻农户与剑麻加工企业利益的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经营, 尽可能地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增加剑麻农户的收入, 使产业化组织更具生命力。

3.2 是剑麻种植基地生产实现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需要

产业一体化经营是一种新的经营制度, 剑麻农户与剑麻加工企业同是这一经营制度的主体, 双方在生剑麻产经营、利益分配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农业是基础, 剑麻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关心剑麻农户的利益。剑麻农户在产业一体化中处于“弱势”, 处于提供原料的被动地位。合理的利益机制, 不但给剑麻农户增加收入, 还提高了社会地位, 即由单纯的原料生产者变为利益分享者。

3.3 是剑麻加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

不论是剑麻农户, 还是剑麻加工企业, 都是以剑麻种植基地为依托, 基地的规模和质量, 关系到剑麻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剑麻加工企业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 投入种植基地, 从分配角度看支持了基地, 但从再生产角度看, 是投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第一车间”。

3.4 是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剑麻加工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 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 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是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3.5 是保障剑麻农户利益的需要

通过利益联结, 使剑麻加工企业和剑麻种植基地的剑麻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从而促进剑麻农户增收, 保障剑麻农户的利益。

4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为导向, 以剑麻农户增收, 剑麻加工企业增效, 剑麻产业发展为目标, 以剑麻种植基地为基础, 以剑麻加工企业为核心, 完善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使剑麻种植基地成为剑麻加工企业稳定的原料基地, 促进剑麻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推动剑麻产业实施一体化经营。

4.1 完善家庭农场承包体制

坚持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 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实现剑麻产业规模效益, 为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打下基础。

4.2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准确把握剑麻产业发展形势,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剑麻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稳定剑麻种植基地面积, 优化区域布局, 改善生产条件, 加强剑麻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用现代科技、现代设备、先进的理念发展现代剑麻产业, 切实提高效益, 促进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

4.3 大力推进剑麻产业一体化进程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生产模式, 实现订单农业, 剑麻加工企业为剑麻农户垫支生产资料, 实行保护价收购原料, 原料价格和剑麻制品价格挂钩联动, 利润二次分配, 把剑麻加工企业的利润和剑麻农户的利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下转43页) 调动剑麻农户种麻管麻的积极性, 实现剑麻农户增收, 剑麻加工企业增效, 国家增税, 三方共利的良好格局。

4.4 创建剑麻知名品牌

剑麻加工企业加大创建剑麻知名品牌研究力度, 尽快创建出剑麻制品知名品牌, 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 并在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提高剑麻制品的经济效益, 推动原料价格的提高, 促进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

4.5 全面提高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 构建剑麻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剑麻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 优化企业装备, 提升技术水平, 为抢占行业制高点奠定基础。种植基地要推行良种创新和繁育体系建设, 加快剑麻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 提高科技对剑麻产业增产增效的贡献, 促进剑麻产业大幅度增效, 从而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共享增收的利益。

4.6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建立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如: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强化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 打破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通过利益联结,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从而促进剑麻农户增收, 剑麻加工企业增效, 双方共赢。

4.7 不断强化剑麻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剑麻农户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主体, 也是市场主体和要素, 是平等的竞争和合作伙伴, 享有合法的权益。政府部门和企业, 都要充分尊重剑麻农户意愿, 以人为本, 切实保证剑麻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维护剑麻农户的合法权益, 避免出现扶持剑麻加工企业却损害剑麻农户利益的现象。

4.8 充分发挥剑麻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

剑麻加工企业要不断更新利益取向观念, 树立起双赢思想和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 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剑麻加工企业要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监督机制。

摘要:对广西农垦国有龙北总场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现状进行阐述, 指出当前存在问题, 分析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重大意义, 提出了完善家庭农场承包体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剑麻产业一体化进程等建设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思路。

利益联结 篇4

专题调研报告

一、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加工能力:年加工小麦80万吨、玉米40万吨、油葵50万吨、番茄制品年加工能力40万吨、食用向日葵年加工能力15万吨、脱水蔬菜年加工能力2万吨、羊肉制品18万吨、乳制品设计加工能力80万吨,无毛绒加工9000吨、纺纱750吨的生产能力。

2014年,主导产业的基地建设情况:乳产业:全市奶牛存栏12.05万头;肉产业:全市肉羊存栏892万只;番茄产业:番茄种植面积16.6万亩;脱水蔬菜加工:脱水蔬菜种植面积7万亩;油料加工:油葵种植面积预计25万亩。

尽管我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还相对滞后,部分原料阶段性供求趋紧的矛盾日益突出。基地建设滞后、原料供应不稳定,是制约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原料紧缺,企业开工不足。以番茄为例,由于我市番茄绝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农户科技意识、田间管理水平千差万别,加上农作物轮作倒茬比较困难,直接导致番茄病害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由于病害增多,农药使用比较频繁,并且也不够规范,又导致农药残留现象,再加上采摘不规范,直接导致番茄原料品质下降。2009年最高峰时年处理鲜果230万吨,生产番茄酱32万吨。2013年因原料不 足,全市41个加工厂22个开机生产,启动生产线24条,生产期一个月左右。许多工厂已连续停产两年以上,大量资产闲臵。其中中粮屯河、富源等十几个企业设备先进,投资均在亿元以上。一些企业之间距离过近,布局不太合理,也加剧了原料争夺。

2、基地建设分散,标准化程度低。目前全市1000亩以上种植规模经营面积35.6万亩,仅占种植面积的0.36%。多数农民仍然用种植的多样性来应对市场的多变性,把种植“花花田”作为应对市场的主要选择,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低。养殖方面,肉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3%。总体上种、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这种“小而全”的分散种植模式难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土地和水资源浪费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现有的基础上很难实现,也增加了农企有效对接的难度。

3、基地建设不稳定。大部分原料生产受当年市场价格影响,原料种植面积波动较大,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原料短缺或过剩现象。

4、订单履约较差。近年来,普遍采取的公司+合作社(或经纪人)+农户+订单的模式在利益的考验下多次失灵,各旗县区政府、协会、加工企业在原料收购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成效不太明显。以番茄为例,当番茄原料供大于求时,不能及时交售,农民排队等候好几天,鲜果成了烂番茄,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影响番茄制品质量,更影响茄农收入。农 民交售番茄很辛苦,遇上下雨停电,更是受罪,甚至还因为交售番茄出现过人员伤亡。企业压等压价,农民利益受损。当原料供小于求时,企业竞相抢购,农民唯价是论,造成双方互不信任,矛盾越积越深。许多企业在订单上下的功夫不够,订单约定不细,存在投机心理。多数农民在种植安排上仍是押宝式种植,存在侥幸心理。农企双方没有建立起互信、互利和风险共担的良好机制,种植基础不牢,订单对双方的约束力有限。

5、产业化经营层次低。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突出表现在订单履约较差。当原料供大于求时,企业压等压价,农民利益受损;当原料供小于求时,企业竟相抢购,农民唯价是论。许多企业在订单上下的功夫不够,没有与农民建立起互信、互利和风险共担的良好机制。三是缺乏统一品牌,产品种类少,品牌影响力有限,更缺乏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统一品牌。

二、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合作组织、农牧户利益分配现状

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的联结方式主要有:企业自建规模化原料基地、开展订单、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建成有机饲草种植基地20万亩,年产有机牧草20万吨;建成牧场12座,现有优良荷斯坦奶牛28000多头,日产鲜奶量500多 吨,其中生产有机奶约2万吨。

云海秋林公司自筹资金建设有机饲草料种植基地30万亩,建设有机奶牛场18个,存栏奶牛3万头,年产有机鲜奶达到1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销售利润1.38亿元。

在农牧民合作组织建设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从单一的产前、产中等生产合作领域,逐步向流通、加工、基地建设等领域拓展,肉羊、粮油、瓜果、蔬菜等一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实现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统一服务,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发展,合作效益不断显现。目前,全市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0家,合作社成员5.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20%。其中,种植业类191家,养殖业类408家,种养结合类 88家,流通类871家,工类12家。合作社成员达5万户,带动农牧户13万户。同时,我市共培育了6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其中市级示范社30个,自治区级示范社20个,国家级示范社10个。

杭后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建成占地300多亩、建有温室大棚168座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冬生产的“四季青”格局。合作社每年带动的基地面积达2.3万亩,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1.12万户。合作社内农户户均年纯收人在12万元以上,人均纯收人高出全旗农民平均纯收人3倍。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万联泰种养殖合作社投资650多万元建起了2600平方米的养殖园区,养殖红公鸡、大雁、贵妃鸡、野鸡、孔雀;建成肉羊养殖标准棚圈10套,基础母羊存栏达600只。目前,万联泰种养殖合作社的红公鸡存栏1万只,每月可出栏1000只左右,年存栏量将达5万只。仅红公鸡一项纯利润60多万元。

三、产业化中利益联结的类型和特点

1、市场交易型。这是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用较普遍的利益联结方式。如粮油、炒货、饲草料加工等行业。杭后和平面业公司采取“专业粮仓”的办法收购原料。“专业粮仓”是由粮食企业主导推行,粮食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一项为农民储存粮食的业务。每年新粮刚收获时,粮食价格相对较低,农民不愿意出售,先将粮食交给粮食加工企业,自己拥有粮食的所有权。企业向售粮农户发放一本类似银行存折的小本子,记载所售粮食的品种、数量、品质等信息,售粮农户可以随时在自己认为粮价满意的时候将全部或部分所售粮食折算成现金与粮食收购企业结算,粮食收购企业相当于农户的“粮食银行”。这就是典型的市场交易型。

2、订单契约型。我市番茄产业、乳产业多采取这种模式。番茄产业一般采取“企业+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年初,各番茄加工企业根据自己的产能、市场行情、销售情况等综合考虑,确定订单种植面积,由经纪人落实到每个农户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划定各番茄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半径。同 时,出台最低收购保护价。到加工期,企业按照合同优先收购订单内的番茄,订单以外的得不到保障。

乳产业也是采用这种办法收购原料。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站、养殖户订立收购合同,约好收购价格、原奶质量、结算方式等,实行订单收购。

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农牧户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减少,能有效地调动农牧民发展优质农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较好地保护企业和农牧户的利益。但在实践中,随意性和非规范性特点比较突出,缺乏法律对双方的有效监督,双方都容易出现违约行为,由此引发了纠纷。

3、紧密联结型。这种方式有三种模式:一是最低保护价加二次结算。这种联结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较为紧密。企业收购原料后,如果原料价格上涨,企业将按照高出的市场价给农牧户二次结算,补齐差价,使农牧户不因早出售原料而受损失,双方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了。维信羊绒公司在原料收购上采取“最低保护价,二次结算,低补高不退”的收购方式,先后给牧民补贴收购资金达6800多万元,最大限度保护了牧民的经济利益,从而在国内羊绒生产经营企业中率先结成工牧直交、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解决了牧民卖绒难和企业原料收购难的问题。这种作法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避免羊绒大战和参杂使假。对于牧民来讲,产品以市场价找到了买主,不用担心卖绒难,不用担心上当受骗,避免了“绒贱伤牧”,确保牧民有稳定可靠的 收入。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按计划收购到稳定优质的原料,保证正常生产。

二是组建合作社、行业协会或其他合作组织。农牧户通过组建合作社、行业协会或其他合作组织,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实现自身利益、提高谈判地位、增强市场影响力的目的。这种机制有利于农牧户和企业关系的沟通和协调。如乌拉特中旗“大众顺巴美肉羊育种专业合作社”,外挂靠企业,内联养殖户。对内为养殖户提供种羊鉴定和调剂、饲料补贴、防疫试验技术、管理服务,对外每年对园区内生产的种羊、肉羊、羊毛进行统一组织销售,具备了为农牧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但这一方式依然存在强势集团侵占弱势集团利益的现象。

三是股份合作型。是在劳动联合基础上的资本联合,农牧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农牧民不仅可以获得出售农畜产品的收入,而且可以分享联合体的利润,农牧户在合作型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以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使得利益机制朝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我市土地流转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有利于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主要以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的方式进行流转。土地流转逐步成为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实现利益联结的重要方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种植 能手,以入股分红或收取租金的形式获得基本的利润,然后以产业工人的身份优先进入企业务工,获取工资实现利润。

4、一体化型。即龙头企业自己建立原料基地或者有条件的基地自己创办加工企业。近几年,我市农牧业产业化为了可持续、健康发展,龙头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如肉产业草原宏宝、草原鑫河、蒙鑫伊族、蒙福肉业等先后建立了养殖基地;面粉加工业,兆丰公司、恒丰公司在前旗、杭后等地建立了原料基地;乳产业,最具代表性的是圣牧高科,公司成立了生态草业、牧业养殖、有机奶业三个公司,形成了种草、养殖、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一体化经营。

四、利益联结机制典型示范

(一)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打造全球有机奶产业龙头

1、基本情况

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成立了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有限公司,包括巴彦淖尔市圣牧生态草业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牧场运营、有机饲草料种植及加工、有机畜牧养殖、有机原奶生产和销售。经过4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建设和治理,现已经形成了良性绿色循环,把有机物 “过光转化,过腹转化,过设备转化,过市场转化”后,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按照这样循环发展,沙漠得到了不断的治理和改良,我们打造了一个全闭环的有机循环产业链。

2、产业化运行模式

公司通过养殖、种植、生态循环一体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将产业链与农民的就业链相融合。合作模式分两种:一是草业公司收购无法耕种的荒漠,通过牧场进行改良,改良后返租给当地农户;二是奶业公司及牧业公司雇佣当地农民,直接解决当地900人员的就业问题。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农户返租公司流转土地实施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经营,主要种植的青贮、苜蓿等有机饲草料,公司订单收购,确保农户受益。牧场将奶牛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再利用好氧堆肥法进行堆肥处理后,用于租地农户的租种农田施肥。通过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方式,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升级,实现养殖规模化、有机化,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公司成立至今利用这种封闭有机循环模式,不断在改造荒漠,改良土壤,为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经济环境、解决当地就业压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预计到2018年项目建设拟通过有偿带牛入场的方式将奶农吸收转变成为现代牧场、草场的员工。这些员工的待遇、福利及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都高于周边城市就业员工的平均水平。按照这种方式,项目第一步目标完成后可帮助3万农民转入现代牧业产业化员工体系中就业,第二步目标完成后可帮助10万农民转入新型的现代牧业产业化员工体系中就业,帮助农民实现长期稳定的富裕收入。

(二)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情况

1、企业简介

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畜禽饲料、现代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推广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型高科技民营企业。公司创始人陈怀森于1999年注册10万元创办了巴彦淖尔盟富川畜牧兽医实用技术研究所,于2004年先后注册2000万元创办了如今的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注册2000万元、创办了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川饲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了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上述三个实体总注册资本4010万元,企业总资产 2.05亿元。2013年销售额达26421.78亿元。银行信用等级为AA级。

2、实现科研、创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

(1)坚持科研、创新技术。公司现有科研人员60多人,先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套学院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研发了羊、猪、牛、蛋鸡、肉鸡、鱼、兔7个系列、52个品种、182个规格的高科技饲料产品及高水平的配套技术。创新了现代肉羊养殖技术模式,为富川饲料公司、养殖公司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及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科研在先、惠农为本、企业运作跟进的产学研良性循环。此外,富川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肉羊养殖技术培训中心,与河套学院建立肉羊养殖商学院,拟与蒙羊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加大对农牧民养羊的服务力度,促进增收。

(2)不断扩大饲料生产规模。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畅销内蒙、山西、宁夏、陕西、河北、甘肃等地区,并出口蒙古国。拥有700多个经销商、500多个技术服务站点、20万农牧民用户,饲料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正在建设年产24万吨饲料生产线,预计2014年9月份投产,加原有的12万吨生产线,单厂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

(3)大力发展养殖业。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现代肉羊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区,占地1018亩,集肉羊养殖、林下经济、机械化饲喂、有机肥生产、动物福利饲养为一体。该项目以生产高端羊肉,打造全国第一羊肉品牌为目标,以农牧林绿色生态效应为基点,以引领农牧民共同致富为抓手,以突出科技创新和实用科技普及为亮点,实现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现已建成35栋高标准化羊舍、1万㎡青储干草库、道路硬化12万㎡、供水管网13公里、植树10万棵、进口TMR车4套、已具备自繁自育年出栏20万只育肥羊的条件。现存栏种羊、繁育母羊1万只,育肥羊2万只,其所产羊肉胆固醇低、不饱和脂肪酸和瘦肉率高。该园区为全国肉羊养殖现代化做出了示范,特别是在机械化作业、生态养羊、羊肉品质、动物 11 福利饲养、标准化圈舍建造等方面在全国乃至亚洲领先,为规模养殖场实现自繁自育闯出了新模式。

3、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富川公司以肉羊养殖科技示范园区为支撑,利用富川700多个经销商参股在巴彦淖尔市建立100个现代肉羊养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年出栏2.5万只,在合作方式上农户以土地入股、投资人以资金入股,流动资金以贷款解决,富川以提供全方位的科技、管理和统一品牌参与,实现统一标准的饲养模式,形成利益息息相关的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品牌。通过市场杠杆,逐步扩大高端羊肉的比重,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养羊合作社,带动散养向现代规模养殖的转型。农民为养而种,不仅实现了以牧促农,以农带牧,农、牧共同发展。简言之,农民通过养羊联盟入股分红、种地增收、养羊挣钱。最终解决一家一户农民进市场难的问题,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富川饲料公司、养殖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建立了3.5万亩无公害玉米、苜蓿原料生产基地,全部现款结算,既保障了饲料原料的安全供给,又促进了1万多农户种植增收近600万元。

富川以优质饲料、养殖示范,技术推广为支撑,推动内蒙古西部及周边地区肉羊产业化进程,在两个方面带动农民致富。一是农村牧区散养户的科技推动;二是规模养殖场的示范引领和合作带动。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建立富川肉 羊高效养殖示范基地15处,集中签订技术服务承包合同(涉及2万农户),以保障农户最低收入方式,全程应用富川饲料和养殖技术,年养殖量达到20万只,出栏12万只,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还有以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派驻技术服务人员一对一指导养殖企业80家和专业合作社28个(涉及农户1800户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富川饲料、养殖公司有力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解决直接就业人员2000多名,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间接就业人员近万名,人均增收2000元;带动农户30万户,增收3亿元(户均增收1000元),年创造社会效益20亿元以上。

(三)维信公司抓基地、富牧民实现科牧工贸一体化

1、企业基本情况

维信(内蒙古)羊绒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维信羊绒集团)建立于1992年,是集科研、制造、贸易为

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企业主要生产和经营羊绒系列制品,年生产能力羊绒2000吨,羊绒纱600吨,羊绒衫200万件,羊绒围巾、披肩200万条,羊绒粗纺面料50万米,高档羊绒服装8万件。企业被国家八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出口纺织品一类企业”。“维信”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建立种畜基地,把草原作为集团的第一车间 在乌拉特草原同和太牧场建立国家级二狼山白绒山羊 种畜基地,已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正在申报实施,为发展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做一件实事好事,积极打造巴彦淖尔羊绒成为世界知名民族品牌,成为世界的羊绒帝国。

维信羊绒集团从1994年与巴盟畜牧局组建二狼山白绒山羊研究中心,公司投资6200多万元在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建立了一个年产50000吨颗粒饲草料加工厂;6个国家标准、国际水平的种羊场;2个饲草料种植基地,并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建设了一百平方公里的牧场,投资了2200多万元。共引进和培育了60000多只优质种羊,全部实现舍饲、半舍饲,实施种子工程。种公羊实行集中饲养管理,建立个体档案,在使用中注意群与群之间的调换,绝对避免近亲繁殖,防止逐代退化。并保证了企业有优质稳定的原料,为企业生产一流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企业自建饲草料基地种植面积为2500亩,订单饲草料基地种植面积为7500亩,自建基地优质绒山羊的饲养量为42065只,订单基地优质绒山羊饲养量为20000只;2013年企业自建饲草料基地种植面积为2500亩,订单饲草料基地种植面积为7500亩,自建基地优质绒山羊的饲养量为48080只,订单基地优质绒山羊饲养量为20000只。

3、实行二次结算,密切与农牧户的联结机制 羊绒价格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反复折腾,不但给牧民造成了极大损害,同时也给羊绒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维信公司在原料收购上采取 了“最低保护价,二次结算,低补高不退”的收购方式,先后给牧民补贴收购资金达6800多万元,最大限度保护了牧民的经济利益,从而在国内羊绒生产经营企业中率先结成工牧直交、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解决了牧民卖绒难和企业原料收购难。这种作法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避免羊绒大战和参杂使假。对于牧民来讲,产品以市场价找到了买主,不用担心卖绒难,不用担心上当受骗,避免了“绒贱伤牧”,确保牧民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按计划收购到稳定优质的原料,保证正常生产。同时,理顺工牧直交关系后,还可以减少原料收购的工作量和中间费用,避免无谓的原料竞争。

2012年公司仅二次结算补牧民差价款就达4000万元,同内蒙古二狼山白山羊绒主产区的6个旗县、26个苏木、10000多家牧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赢得了广大牧民的信赖。2012年企业自建基地提供的主要原料货值为51000万元,通过订单采购主要原料的金额为43800万元,通过合同联结带动牧民户数为3000户,通过合作联结带动牧民户数为7000户;2013年企业自建基地提供的主要原料货值为56500万元;通过订单采购主要原料的金额为46800万元。自建基地提供的主要原料货值和通过订单采购主要原料金额合计为103100万元,超过了总收购资金的70%,通过合同联结带动牧民数超过了3000户;通过合作联结带动牧民户数超过了7000户。

4、加快品牌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

维信公司在注重原料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管理现代化、产品名牌化、企业社会化为目标,打造“维信”品牌。目前,“维信”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维信”牌羊绒制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中国环境标志绿色产品认证”,连续三年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女装品牌”。“维信”牌KVV01、BBC无毛绒在第六届国际山羊大会暨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维信公司品牌建设的定位是:集品牌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运营为一体的世界知名民族品牌;收购和整合了法国著名的“CLERTEM”(克莱汀)品牌;同时还要利用巴彦淖尔市文化局唯一授权维信羊绒集团的阴山岩刻“LOGO”商标,扩大阴山岩刻和“维信”品牌的影响力。联手加快申遗步伐,共同打造“阴山岩刻”、“二狼山白绒山羊绒”、“维信”品牌、“CLERTEM”(克莱汀)品牌,使文化资源优势,产品品牌优势最终变成促进地区发展的经济优势。

2013年,维信公司主营的羊绒衫、羊剪绒制品、羊绒围巾、无毛绒等产品出品额13585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产品出口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

五、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全市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为数不多。由于整体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带动辐射能 力弱,在运行中往往忽视农牧户的利益,其联结也是较松散的。绝大多数企业只是从事农畜产品初级加工,与农户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二次结算”、建立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都需要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才有可能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总体上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管理不规范、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一些专业合作社与社员联系松散,服务停留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等方面,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网络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的合作社为套取国家优惠政策、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而设立,没有真正创建和运营,致使合作社有名无实。

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基地、农牧民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产加销脱节,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可持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的不好,有的形同虚设,有名无实。

4、利益联结、实现共赢的观念淡薄。一方面企业的观念陈旧,以我为大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缺乏长期发展、合作共赢的意识,不愿与农户建立这种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农民思想守旧,没有意识到与企业深度联结的优越性,缺乏与企业同风雨共命运的意识。同时也有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担 忧。订单遇到市场波动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约束。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市场价格好时,农民不按照合同卖给企业,市场价格低迷时,企业提高质量标准、限量收购。

六、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措施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龙头企业要树立起双赢思想和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企业与农牧户之间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1、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这是实现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前提。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发展壮大重点龙头企业,集聚相关小微企业与之配套发展,逐步淘汰一批落后的小规模面粉、油脂、番茄加工厂。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类发展,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转型升级。

2、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原料基地,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项目,重点扶持集中连片种植和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采取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承租农民土地,变农民为农工,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种、养殖。

3、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 式,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经营体系创新推动传统农业新型化

1、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

2、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符合登记条件的可以申领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支持引导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进行整理规划,发展标准化、专业化、有机化生产。

3、提升壮大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服务成员好、利益分配好、管理民主好、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好”的“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从组织形式、内部管理、经营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规范提升现有的专业合作社。

4、不断强化农牧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户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和要素,是平等的竞争和合作伙伴,都享有各自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要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和应得利益,避免出现扶持龙头企业却损害农牧户利益的现象。

(三)大力优化外部环境

1、加大宣传力度。教育企业和农牧民要坚持依法守信经营,自觉运用法律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和农牧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牧业的履约率,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促进形成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2、要对利益联结机制好的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扶持。对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以利益机制作为衡量考核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主要指标,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利益联结机制好的、确实带动农牧户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反之,取消其企业晋级或评奖以及项目资金扶持的资格。

3、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倾斜。对晋升为自治区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新认定的中国弛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给予奖励。对于整合后的全市性农业产业化品牌宣传所需资金,可采取企业与合作组织筹一些、财政贴一些的方式筹集,鼓励其在主流媒体进行品牌营销。龙头企业要强化责任,不断密切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农牧民共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确保良性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管理服务中心

利益联结 篇5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民,联结机制,契约式

一、引言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产业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引导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社会化主产。目前,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学术界讨论较多也是实践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实践中的问题是,这种模式对企业的依赖性很强,龙头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经济利益和积极性。深究具体原因,一是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农户属于弱势群体,缺乏平等谈判的机会,在风险承担、违约责任等方面没有应有的公平性和制约力;二是利益不均衡。在利益分配上,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当企业效益差时,打白条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关系不稳定。企业与农户的这种契约关系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受小农思想影响,农户违约现象严重。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这其中既与地方政府推行的农业产业化政策有关,也有体制和制度带来的障碍,如土地承包制的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策等。本文仅就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分析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实现,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直接联结和间接联结:

(一)直接联结。

龙头企业与农户直接打交道,不经过中间环节。这种关系的主要形式有:(1)现价收购;(2)订单收购;(3)贷款担保,例如,企业用贴息和“承贷承还”的办法解决农民的资金困难;(4)合作,例如,糖厂出资,蔗农出工,双方共修路;(5)浮动价格的收购契约,例如,甘蔗收购价格与食糖价格按一定方式挂钩;(6)最低收购价;(7)优惠服务,即优惠提供种苗、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间接联结。

农业龙头企业不与农户直接打交道,而是经过某种中间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这种方式中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协会等)是农民自己组建,代表农民的利益,由农民控制;(2)(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这种方式中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龙头企业发起组建,代表龙头企业的利益,由龙头企业控制;(3)龙头企业+商业性中介机构+农户;(4)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户;(5)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农户,这种类型的联结机制,通常由县或乡政府担任中介,政府行为比较浓厚。

无论采用哪一种利益关系,必须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才行,也就是说,双方的状况都要获得改善,如果一方改善的同时另一方受到损害,则这种关系不会被接受或者不稳固。

三、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之间的内在矛盾及原因分析

(一)交易费用高。

农民的经营规模比较小、农民数量多、分散,龙头企业与农民交易中的费用很高,制约了其他较为复杂的联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这是目前各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中多采用简单、短期联结方式的主要原因。

(二)机会主义行为。

当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定单收购价时,农民违约;而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定单收购价时,企业违约,这种损人利己的现象在经济学里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易主体缺乏长远利益;二是索赔费用高;三是农民没有可以低债的资产。

(三)“合作企业家”供给不足。

龙头企业直接与千家万户农民进行合作的交易费用很大,因此,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各种联合体),再由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就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合作就容易成功。但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需要领头人,这种领头人就是“合作企业家”。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种“合作企业家”不多。

(四)政府干预的两难选择。

自发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通常是质量比较高的,但由于交易费用大、合作企业家供给不足等原因,所以起步艰难,发展缓慢。利用行政干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速度快,但容易犯错误,一旦不符合交易主体(农民和企业)的需求,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造成巨大创伤。

(五)缺乏规避风险的机制。

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最终必然由某些人来承担。如果用合约的形式把农产品收购价格固定下来,则价格上涨的风险由农户承担,而价格下跌的风险则由龙头企业承担。如果谁都不想承担,那么,人们就会采用机会主义行为来躲避风险,或者是现买现卖,即选择短期的利益联结机制。但是这样一来,农业生产的价格风险事实上全部由农民来承担,因此,为躲避风险,农民只好选择不生产或少生产。这也是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一套规避风险机制。

(六)缺乏相互配套的法规与政策体系。

《土地承包法》的含义是要清晰界定农民的土地产权,目的是使农民考虑长远的利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其他一些政策法规却给农民行使这些产权制造障碍。例如,征用农民承包地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事实上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产权。《土地承包法》虽然规定农民对承包地拥有转让权,但却缺少相应的操作性法规的支持,事实上,农民行使土地转让权的范围只是局限在乡邻亲友之间,这就削弱了转让权的威力。

四、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契约式

(一)设计思路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史,研究发现,利益联结机制的变迁显现一种由底层次向高层次的螺旋上升的趋势,即由市场范围狭窄的现买现卖式简单直接联结机制向市场范围宽广的契约式直接联结机制过渡。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解释是:市场主体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市场交易费用比较高时,农民在狭窄的市场范围内以现买现卖式简单直接联结方式与龙头企业进行交易是他们的最优选择;而当社会诚信度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交易费用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一种市场范围更宽广的契约式的直接联结机制就会逐步成为主流。

可见,不同的客观条件,农民和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鉴于这个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总体思路: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降低交易费用为主要线索,使市场各交易主体逐步自主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明晰产权,保护产权,树立诚信,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经营环境,促进龙头企业的成长和农民企业家的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稳步引导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向更高层次变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指导原则是:政府引导而不直接参与原则;法律法规先行原则;自愿原则;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二)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

1、实施步骤。为清晰起见,我们设计流程框图予以说明(见图1):

2、政策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交易机制。设立“土地券”,依据 《土地法》赋予农民的权利,由政府根据各农户原来承包的土地,给农民发放代表土地经营权的“土地券”。“土地券”实行实名制,可以自由转让、出租、出售、抵押,政府设立土地券交易市场,以降低 “土地券”交易费用;其次,构建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牵头组建农产品期货市场,以逐步建立农业产业经营的风险交易机制。建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以完善投资者进入某一农业产业与退出某一农业产业的机制。再次,构建稳定及透明的政府扶持机制。 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规体系, 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法规体系,促进和规范各地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政府牵头组建个人与企业信用征集系统,为农业经营主体了解相关交易对象的诚信信息提供便利,以创建诚实守信经营的良好环境。

五、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组织变迁的进程,因受到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遵循了路径依赖,也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变迁会在原来既定路径上走一条非最优路径。要提高变迁效率,必须克服和避免路径依赖,有必要通过相关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替代,实施动态的组织变迁,这样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演进路径就会发生改变,走上一条高效率路径。农业产业化组织变迁的高效率,要实现内生变量的替代和引入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替代包括了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引入新的主体,如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入外生变量主要指政府的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组织变迁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鼓励。

中国农民相互分离而又彼此缺乏沟通,处在散漫的无组织状态。必须在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把农民联结起来。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组建龙头企业是一种方式。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主要是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主体的利益连接机制,进而是市场范围更广的契约式直接联结机制。

参考文献

①贾生华、张宏斌著:《农业产业化的国际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②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利益联结 篇6

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分析

近年来,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已经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环节, 为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新疆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以下特征:

1.1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十一五”末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8891家, 实现总产值734.2亿元, 增加值149.7亿元, 利润总额22.33亿元, 上缴税金15.6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率达21%,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78家, 实现增加值134.2亿元, 占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90%。全疆自治区级及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19家 (其中,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 , 比“十五”末增加了164家, 年销售收入达530亿元, 增长了一倍以上。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家, 超亿元的有125家。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26万人, 支付劳动报酬31.98亿元, 农产品原料采购支出565.8亿元。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用更加显著。

1.2 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疆有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拥有研发机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 研发人员达2600余人, 拥有发明专利399个, 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6项, 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奖65项, 获地州 (市) 科技成果奖104项, 国家或自治区认定高新科技企业29家, 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引领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3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12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订单农业”带动农户数为156.2万户, 带动农户增加收入16.02亿元;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工资总额47.9亿元, 年人均工资达1626元, 约为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倍;此外, 还有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订单农户实行二次返利, 使农民享受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分配。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各地的农产品资源优势,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遍布全疆, 涉及农业主导产业和主要领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 全区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 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短且加工增值率低;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产销环节联结不够紧密;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培育亟待加强, 产品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等问题。

2 利益联结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 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规范, 也不成熟, 尚处于一个初步形成阶段。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大多以订单形式确立, 联结机制比较松散, 股份制、合作制等紧密型的联结机制还不多。在合同履行中, 农民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的意愿无法充分表达, 合同的价格主要由企业确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

2.1“企业+农户”模式

该模式的表现形式为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产销合同, 在合同中约定种植品种、面积、数量等, 企业保底价收购。这种联结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合同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联接起来, 以发挥产业一体化的种种功效。农民不用再为销路发愁, 龙头企业也有了原料基地。农户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减少, 能有效地调动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对昌吉、库尔勒及阿克苏三地随机地对245家农户 (涉及的农作物为葡萄和番茄) 进行问卷调查, 有40家农户和加工企业之间是自由买卖的关系, 有185家是与企业直接签订购销合同, 有16家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合作, 有4家实行土地或资金的入股, 比例关系如图1所示。

不难发现该模式也是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的利益联结模式。从图1可以看出直接签订购销合同的比例为75%, 16%的是进行自由买卖, 企农之间还是简单的合同式利益联结模式, 企农之间的利益联结还很松散。

在实践中, 该种模式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特点比较突出。以新疆制酱番茄产业为例, 行情好时企业抢购番茄原料, 农民违约向收购价更高的企业交售原料;而当行情低迷时企业限产, 收购番茄原料压级压价, 甚至拒收。企业和农户不断地循环违约, 合同成为废纸, 违约之后双方却都很少进行追究, 进一步形成了违约循环,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更无从谈起。2013年的新疆制酱番茄收购季再次上演了原材料大战, 新疆五大制酱番茄加工企业都有过这样的遭遇。

2.2“企业+中间组织+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下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比较典型的是“企业+协会+农户”模式、“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来说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模式。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企业不需直接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 简化了企业的管理流程, 企业只需与中间组织签订购销合同, 农户的组织和管理由中间组织进行。

在“企业+协会+农户”模式中, 主要是以公司为主体组建协会, 像新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牵头成立玫瑰花协会, 通过协会将农民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团体, 以保障、协调企业和花农的利益。凡参加玫瑰花协会成为该组织正式会员的花农, 公司按会员保护价收购其原料, 按交花多少, 享受由公司二次返还利润的分配权。2012年该公司按会员保护价收购和实行第二次返利, 使每户会员平均增收600多元。

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专业合作社组建的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种植大户, 也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11年, 新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共计5284个, 比上年增加1632个。其中种植业的合作社数量为1951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36.92%, 比上年增长35.11%。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有成员26.8万个 (户) , 增长22.94%, 平均每个合作社近50个成员。其中以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4823个, 占合作社的91.26%;由村组干部牵头兴办的合作社600个, 由企业牵头领办的有80个;由基层农技组织牵头的有68个;其他类型的有313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能人领办的合作社是主流, 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 内部运作不规范, 组织和成员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等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 农户对建立合作社还是比较拥护的, 如图2所示,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由87%的农户认为有必要, 但农户同时强调现在的合作社只是一种形式, 并未给农户带来更大的利益, 退社的现象也很多。问题在于一是农户缺少对合作社的深入理解, 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二是组建合作社的农村能人对合作社的理解也存在问题, 大量的合作社仅为入社农户提供与加工企业的联系而已, 农户需要自己与加工企业进行谈判, 合作社的组建者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新疆近两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迅速增加, 但是质量却在降低, 相关政府部门缺少对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 合作社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3 企业+基地+农户

该种模式中, 新疆的主要做法是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将土地承包给企业, 企业自行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和管理, 农户可以选择到企业打工, 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目前该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企业所采取的主要模式, 原因在于上文所介绍的两种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及管理的困难, 以及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且持续性差, 企业不得不采取纵向一体化模式。新疆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均有一定比例的原材料的获取采取自行建立种植基地的模式。

该模式可以使企业将分散的土地集中, 便于企业进行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种植和管理, 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种植成本。但是, 这个过程将耗费企业大量的资源, 对于资源一直很有限的企业来讲, 无疑是个巨大的压力。况且, 目前在新疆, 企业发展自己的种植基地, 很难寻找到大片的流转土地, 新疆的土地流转率远远低于内地, 据自治区农经协会统计, 截至2012年上半年, 新疆总流转土地面积为22.3万公顷, 仅占总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11.07%。没有大面积的流转土地, 机械化播种、采摘就很难进行, 成本反而会大大增加。此外, 由于监督和管理的不到位, 一些农户将土地流转之后, 发现土地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土质变硬等现象, 影响农户将土地进行流转的积极性。

2.4 股份制

该模式主要是指农户以自己的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 年底按照股金的比例进行分红。新疆昌吉市昌润蔬菜盐业有限公司就是按照这种模式与农户进行合作。农户以自己的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 农民大股东可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产品销售所得, 首先返还农户土地使用费及劳务费, 其次扣除公司提供的农资费用, 盈余所得按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配。该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 农户没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 很难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对企业的收益不清楚, 自然对自己的分红就存在质疑。目前, 新疆采取该种模式的还比较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模式, 在目前的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

3 改进措施

新疆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新疆地域广阔, 农产品的平均运距较长;农产品物流水平较低;农户自销农产品的难度较大等特点。所以在新疆大力开展企农深入合作有较大的优势, 新疆农业相关政府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改进措施, 加大推进企农深入合作。本文提出以下具体改进措施。

3.1 建立并加强维护与农民的信用体系

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不同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建立并维护好与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 但是处理不好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农户是分散的大量独立个体, 而且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 管理难度很大, 企业在与农户的合作关系维护上往往力不从心, 从而忽视维护与农户之间的信用体系维护, 这也是企业只是重视短期效益, 忽视长期效益的结果。

据笔者调查, 新疆大部分农户为了使农产品能够有好的销售渠道, 愿意与企业签订合同, 而且能否有好的销售渠道也是农户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而非收益的多少, 农民增收更是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很多企业也抓住农民的这种心理, 利用信息的不对称, 在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上大做文章, 玩文字游戏等, 并非秉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 导致企业和农民之间是双向的不信任。企业应该注重诚信体系的建立, 杜绝企业的违约现象, 从长远考虑,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赢得农户的信赖。否则, 这种不信任将会加剧, 最终导致信任体系的瓦解。

3.2 加强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共享

农民依然是弱势群体, 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使得农民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据笔者调查, 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和村民的交流。企业给农户提供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信息, 很少有企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 市场需求信息的缺少, 导致农户种植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目前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同时, 农业信息涉及部门较多,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 信息量小, 信息更新速度慢, 信息的可用性差。因此, 需要尽快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加快农业现代化。新疆目前主要以网站的形式进行农业信息的发布。截至2012年底, 全区各类涉农网站总数超过100家, 其中农业部门网站10余家, 全疆57%的地州农业局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是网站存在着信息更新速度慢, 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同时, 新疆全区虽然实现了网络连通, 但是农户的电脑入户率仅为10%左右, 农民对电脑的操作水平有限, 农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比率很低。其他信息发布渠道, 像完善信息服务机构、扩大信息服务队伍也非常重要, 尤其注重信息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除此之外, 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60.13%, 多民族、多语言也导致了新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自治区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但是目前新疆多语言的信息服务体系还非常匮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努力, 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完善基础设施, 搭建信息发布平台, 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类农业信息, 农户要提升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力, 学会使用信息来指导自己的种植决策, 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只有将政府、企业和农户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建设, 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

3.3 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

新疆中粮屯河提出“全产业链”管理模式, 目前也在积极推进该模式。该模式能够很好地对生产进行控制, 将涉及食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也尽可能地排除在外。龙头加工企业有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比较青睐该模式。目前, 新疆的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在尝试这种模式, 主要表现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种植基地。但是, 全产业链的成本很高, 管控不好, 将会使产品成本上升, 竞争力下降。企业要发展, 必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 新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内部的整合, 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

3.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新疆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94.1万公顷, 带动畜禽饲养量达到1845万头 (只) , 累计带动农户达到257万户, 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8.2万公顷、509万头 (只) 和113万户。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农户115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6.93%。“十一五”末,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74个, 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 入社农户增收20%以上。

龙头企业发挥着开拓市场、组织种植生产和加工销售的作用。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和较大的生产能力, 可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 形成较大的市场供需能力。龙头企业在同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的过程中, 也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拓展了空间, 能根据国内外市场的行情开展生产与加工, 也有助于推进国际或区域性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3.5 加强行业监管

2013年7月新疆12家规模以上番茄酱生产企业, 包括中基番茄、天业股份、新疆统一等龙头企业聚集一堂, 在一份《新疆番茄酱生产企业原料基地自律协议》上签名。签订自律协议, 目的就是规避原料抢购行为。自律协议要求各自严格按照基地备案要求管理与种植户签订合同的原料种植基地, 承诺所签订合同的真实性, 并接受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相邻工厂的监督检查, 承诺只收购自我订单合同基地原料, 不违规抢购其他工厂的番茄原料, 若违规抢购其他工厂合同基地原料, 愿意接受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处罚。2013年的原材料收购开始之际, 这样的一份自律协议在现实面前瞬间变为了废纸, 原材料收购大战依旧上演。

要想避免该现象的发生, 除了企业加强自身的诚信意识之外, 政府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让惩罚手段落到实处。规范行业的准入机制, 建立番茄产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平台, 加强番茄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有序竞争、可持续发展。

摘要:松散的利益联结模式导致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不能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企农问题越来越严重。将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概括为四种, 分别为“企业+农户”、“企业+中间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股份制”, 具体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建议, 以期为企业和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新疆

参考文献

[1]师巧梅.企农利益联结——如何由松散迈向紧密[N].新疆日报, 2009-03-26 (010) .

利益联结 篇7

关键词:贵州省,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订单农业

1 引言

“三农” (农业、农民、农村) 问题是中国的主要问题, 要解决“三农”问题, 其根本在解决农民的贫穷问题, 进一步是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问题[1]。由于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 传统农业易产生农民就业难, 收入不乐观、不持久等问题。因此, 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发展产业, 尤其是发展现代产业。农业要想从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中走出来, 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2]。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 也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3]。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也是市场经济主导型的生产经营模式, 不仅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 经济发展较沿海和中部地区相对落后, 农业经济发展更是一个短板。要想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必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2) 2号]的出台, 给贵州经济发展创造了契机。不难发现, 探索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订单农业, 是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2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 为节约交易费用, 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机会主义行为。在非对称信息下, 人们不仅不完全如实地披露所有信息, 还有意从事其他损人利己的行为, 这就是机会主义行为。本杰民·克莱因、罗伯特·克劳福德和阿尔曼·阿尔奇安在《纵向一体化、可占用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这篇文章中提出违约的原因是存在可以被有关当事人占用的专用性准租。

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 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 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 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不完全契约易导致“敲竹杠” (一种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 的发生, 因为契约的不完全, 使漏洞、监督执行困难, 使资产专用性“捆绑”效应发生, 专用性投资无效率, 这激发了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产生违约现象。

2.3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 授权人—委托方与被授权人—代理方通过博弈达成的合同法律关系, 一般处于信息劣势的是委托方, 处于信息优势的是代理方。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在一切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委托—代理关系是必然存在的。

2.4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是对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进行研究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在保护市场机制竞争活力的同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是该理论的核心问题。理解这一核心问题需要考察两点:首先, 某一产业的产业组织性质是否可以通过保持该产业内企业具有足够的竞争压力, 得以改善经营、提高技术和降低成本;其次, 是否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3 贵州省订单农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3.1 贵州省订单农业的发展成效

贵州省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尤其是大力提倡发展订单农业以来, 贵州省已取得了许多成效,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色生产区域, 推动了全省农业结构优化。如贵州省鼓励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 利用GAP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GAP种植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促进项目, 由项目促进发展, 从而促进中草药种植基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建设。

二是通过订单农业的建立, 开辟了农民增收的一条创新道路。被称为茅台酒“第一生产车间”的仁怀市有机高粱种植, 以“订单式种植、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收购”生产模式, 与仁怀市特色白酒行业有效融合, 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服务工业的道路, 既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又为当地农村奔小康奠定了基础。2012年, 仁怀全年发展有机高粱25万亩, 涉及全市20个乡镇 (街道) 、132个专业合作社, 种植农户达66 425户;高粱产量达7万t, 产值达5亿元。

三是通过订单农业, 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 涌现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如“老干妈”、“都匀毛尖”、“茅台酒”等知名品牌, 贵州茅台集团、湄潭兰馨茶叶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

3.2 贵州省订单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 订单农业的兴起也较晚, 虽然订单模式使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是部分县、乡级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对订单农业认识不足, 支持力度不够。贵州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 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建立还不健全, 订单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需要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来引导。经调查发现, 由于部分县、乡级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对订单农业认识不足, 支持力度不够, 导致当地订单农业发展严重受阻。

二是订单缺乏规范, 农民合同意识不强。贵州省地处偏远地区, 在教育方面比较落后, 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 可以通过图1反应出来。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2011》

由图1可见, 2010年贵州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小学、初中, 分别占到了35.7%, 42.6%;甚至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到了12.3%。这表明贵州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的确很低。因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 相关人才较为匮乏, 更容易产生订单内容不全面、标的不具体、格式不规范、权责不明确等问题。此外, 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 还可能导致农民合作意识不强问题。

三是风险转移问题及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价格风险作为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 并不因订单的签订而消失或者减弱, 并且订单在签订时只是代表了局部市场状况, 在多变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下, 订单农业不可能从根本上规避这样的价格风险。另外, 契约本身的不完全性及订单签约方利益冲突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出现订单违约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据有关学者统计分析, 近几年来, 我国农业订单的履约率在20%左右 (孙兰生, 2006) [4], 可以看到, 国内订单履约率低已成事实。通过调查, 部分公司虽然与农户订立了合同关系, 但并没有签约或者有签约而订单不规范, 这时企业会钻农户空子, 当市场价格明显低于收购价时, 企业会采取压价收购, 甚至于不收购的违约行为。此外, 大多数农民因文化程度低, 对合同意识不强, 签约后对产品质量不重视, 在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合同订立价格时, 农户会不顾合约, 采取违约行为, 造成企业损失。

四是利益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主体一般按照各自贡献大小进行利益的分配。本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的评价就比较复杂, 再加上贵州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而且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农户又处于弱势, 这些都导致企业掌握了利益分配的主动权, 当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 企业会把可能产生的风险转嫁给农户, 此时的农户可能丧失自己应该得到的部分利益。

五是实行订单农业的地方不多, 订单规模也小, 且大部分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通过调查发现, 订单农业开展较好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家, 如:贵州茅台集团与仁怀市当地酒用优质高粱种植农户签订的订单,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与辣椒种植户签订的订单等, 其他的都是些实力极小的企业与农户签约。

4 利益联结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贵州省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 大多为山地和丘陵, 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 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到了92.5%, 农田呈小块分散分布, 有“地无三尺平”之说, 人均耕地和其中的基本农田分别是0.83亩和0.28亩, 而分别仅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7%和35%。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生产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差, 以及教育、劳动力培训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不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也不高。经调查, 兴仁县整体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中型龙头企业, 多为规模小的加工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不愿采取订单农业这样的半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也不愿采取合作、股份合作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而是选择与农户建立纯粹通过市场价格竞争发生交易的市场联结方式。

4.2 产业特征

农产品普遍存在种植风险大, 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的共性, 有的特殊农产品还面临资源不足问题。譬如中药材方面, 贵州省许多野生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 不仅种植规模和数量较小, 而且生长缓慢, 分布较分散。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到对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据施秉县太子参种植户反映, 太子参干货价格2010年的400元/kg, 下跌至2011年的200~240元/kg。对于如此大的价格波动, 不论是何企业, 都不愿承担也无法承担如此大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还有施秉太子参较开放的市场化程度, 太子参对土地肥力地力的显著消耗, 种子销价和种植户自留种子成本的价差的存在, 使种植户承受着高成本和高风险, 使龙头企业潜在较大利润。结果是施秉县中药材龙头企业与种植户利益联结模式以最原始、最松散的市场联结方式为主。

4.3 市场竞争结构

贵州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 所加工的农产品档次较低, 产品结构单一, 再加上品牌杂、小、弱, 使整个市场缺乏竞争力, 导致大多数农户游离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经营体系之外, 并且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户及企业对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调查中, 黔西南州兴仁县因市场竞争结构不健全, 当地数量多而规模小的加工企业大多就市收购, 并且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及灵活性加大了订单农业实施中的违约风险, 企业不愿采取订单农业这样缺乏约束力的利益联结模式。

4.4 企业、农户对风险的认识程度

企业、农户对风险的认识程度对企业、农户选择利益联结机制时产生一定影响。若企业、农户对风险认识程度较高, 他们会选择较能规避风险的利益联结方式, 相反, 若认识程度不够, 他们不愿冒险尝试任何较传统市场联结方式复杂的联结方式。例如施秉县太子参种植户, 他们对同一片土地太子参产量下降风险的较高认识, 使很多大户不断采取承包周边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办法, 而不愿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

4.5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农户组织能力

调查发现, 兴仁县因受规模限制, 即便薏仁米单价上涨, 获益也不多, 还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农户缺乏组织能力, 很难使利益分配和保障等相关问题在企业与农户间达成共识。

4.6 龙头企业实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通过兴办与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相衔接的龙头企业, 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5]。韦公远 (1999年) 认为龙头企业必须具备规模优势、效益优势、开发优势、机制优势, 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5]。可见, 龙头企业实力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此外, 龙头企业实力对利益联结机制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力。龙头企业实力越强, 则该企业对农户收入、就业的带动能力及承担成本和契约风险的能力越强, 此时龙头企业与农户将偏向于选择半密集型或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方式。相反, 若龙头企业实力欠佳甚至于企业非龙头企业, 则企业与农户偏向于较基础的市场联结方式。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受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产业特征、市场竞争结构、企业及农户对风险的认识程度、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农户的组织能力、龙头企业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贵州省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还是以传统的市场联结模式为主。因为农民素质不高、运营经费不足、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在加上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贵州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管理经营问题, 要想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 还面临很大挑战。

基于此, 针对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利益联结机制选择, 需要做到:第一,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第二, 针对农产品特征, 健全价格、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第三, 调整市场结构, 全方位实现市场对接;第四,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 鼓励企业建立半紧密型或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企业、农户对风险的认识程度;第五, 努力引导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能力;第六, 加大对带动农民增收、就业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 发展对带动农民增收、就业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王洪伟.订单农业促循环龙头带动兴三农[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2009 (8) :23~25.

[2]马春光.美国订单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11 (4) :46~49.

[3]王秀忠.创新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创新机制[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11 (5) :56~58.

[4]孙兰生.关于订单农业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6 (6) :33~36.

利益联结 篇8

目前, 我国农业的发展逐渐现代化, 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益联结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发展的“瓶颈”因素。

近年来, 浙江省通过制订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难点:利益联结松散, 大多是采用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当前,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户与企业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 未真正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格局。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 “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 很不规范且难以兑现, 农户的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因此, 有必要对浙江省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实地调研并加以分析, 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促进浙江省农业的持续发展。同时, 本课题提出推广“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以改善此问题的建议。

“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 要求农户以土地、劳动、技术、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入股, 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 同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监督, 并按股份获取红利。它同时具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 与我国经济转轨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是“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最大特点。此利益联结机制的优势在于:一是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农户与龙头企业实现了“利益共享”;二是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约束了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 形成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一体化, 有助于实现“风险共担”;三是“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兼容传统私有制和公有制的优势, 又克服了两者的不足, 具有产权明晰、财产共有、按股分红的特征, 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四是农户通过与强大龙头企业的股份制合作, 增强了自己的品牌效应, 为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这个问题,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使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 避免出现机会主义和短期利益, 使得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据相关资料和调查显示,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以契约关系为主要联结机制的发展阶段, 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有关利益和风险的矛盾迟迟没能得到解决, 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相应的阻碍。

研究内容

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业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而金华市作为浙江省的主要地级市, 在近几年里致力于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创新, 农业迅速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一直位于浙江省前列。因此, 为了研究更为方便, 本课题以浙江省金华地区为例, 对金华地区利益联结机制情况展开深入调研, 以此反映浙江省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多种调研方式, 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研:

1.金华地区现有的利益联结机制情况

目前,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主要有, “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相对稳定的买卖关系”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这五类利益联结机制。我们以浙江省金华地区为例, 主要对金华地区个体对各类利益联结机制了解情况, 以及金华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普遍使用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行调研。

2.金华地区使用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问题

重点研究金华地区使用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 对农户来说, 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不平等地位, 农户的地位受到龙头企业的压制;二是龙头企业单方面决定合同内容, 借机赚取大量利润, 而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龙头企业终止与单个农户的合同, 农户面临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四是合同双方违约情况严重, 没有相关政策对双方进行约束。

(2) 对于龙头企业而言, 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将农产品原料销售给龙头企业, 为谋取利益有意销售低质量原料;二是合同双方违约情况严重, 没有相关政策对双方进行约束。

3.金华地区“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情况

主要是对金华地区的农户和相关企业人员进行调研, 了解他们对“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认识程度。同时, 了解当地使用“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情况。

4.金华地区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可行性

了解金华地区农户和企业相关人士对“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看法。主要内容包括:

(1) 是否有必要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 是否认为“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优于其他利益联结机制。

(3) 是否愿意向政府提议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

(4) 了解该地区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阻碍, 分析实施该机制的可行性, 分析其带来的农业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调研过程

1.问卷调研

(1) 问卷内容。笔者针对调研对象的不同, 分别对当地的农户和相关企业中的人员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当地主要采用的利益联结机制的了解;二是对当地龙头企业与农户买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及利益问题的了解;三是对当地“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态度和看法的了解;四是对当地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可行性的探究。

(2) 问卷设计。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个课题, 笔者在对第二个方面内容相关问题的设计上, 选项多采用具体数据表示, 更多涉及总金额和次数等, 使得问卷更具有参考价值, 并且问卷题型多采用选择题形式, 方便被调查对象填写。

(3) 调查对象。笔者根据网上搜集到的有关利益联结机制的资料和相关背景, 较为全面地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 分别交给金华当地的农户和企业内部人员填写。然后, 将200份问卷分发给金华市区及金华所辖的主要县级市, 如义乌市、东阳市、磐安市、浦江市、兰溪市、永康市。此外, 还将问卷发往经管站、蜜蜂养殖场、市直属企业, 以及几个大规模的企业, 如加华种猪厂、苏香酥饼企业、华统企业等。最终,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农户版) 118份、 (企业版) 74份。

(4) 调查统计。将收回的纸质问卷每题的调查结果转换为电子问卷, 对每个地区每道题的结果都进行统计。然后, 综合统计得到每道题的结果, 并用EXCEL软件, 画出每道题结果的柱状图和饼状图。

2.访谈调研

对相关人士的深度访问, 笔者事先设计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问题, 基本以问答形式为主。采访内容中添加了有关其他地区使用“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使用情况的一些问题。根据对访谈的结果分析可知:

(1) 目前, 农户与企业之间较多地是采用合同制的产品买卖联接方式。这种联接机制是一种松散型的利益联接, 当市场行情低落, 农户的产品销售比较困难时, 农户对企业的依赖度就高, 产品也容易卖给企业。而当市场销售顺畅, 特别是市场售价比较高时, 农户往往不一定履行合同, 转而把农产品卖给市场, 使企业产生货源出现紧张现象;反之, 企业也一样。

(2) 目前, 金华地区采用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较小, 造成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很弱;二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导致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作用不明显;三是缺少紧密型利益连结方式。

(3) 相对于传统利益联结机制而言, “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联结方式, 是农户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 在农业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 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有严格的法律约束, 而且作为共同的出资者组合成新的企业主体, 形成了“资金共筹、利益均沾、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利益联结方式下, 企业与农户形成新型的产权关系, 农户不再是单纯的原料提供者, 而是产、供、销环节中平均利润的分享者。

(4) 目前, 在金华地区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是否有一个有利于“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的政策环境;二是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是否建立了相互的诚信体系;三是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有不同利益联结方式, 需要因地制宜, 不能搞一刀切;四是需要制定相关法律体系予以保障, 没有法律约束和保护, 其生命力必然受到影响。

调查结论

1.金华地区现有的利益联结机制情况

目前, 金华地区普遍采用“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也有34%的农户和23%的企业相关人员认为, 金华地区采用“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这说明金华地区该机制发展情况较好, 只是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见表1) 。其中, 磐安地区和永康地区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状况较其他地区缓慢。

2.金华地区使用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华地区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A.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不平等地位。

(2) B.龙头企业单方面决定合同内容, 借机赚取大量利润, 而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3) C.合同双方违约情况严重, 没有相关政策对双方进行约束。

(4) D.龙头企业终止与单个农户的合同。

以上4类问题均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反映出双方在交易过程中, 农户的利益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见表2) 。从各个地区进行分析, 浦江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不平等问题较为严重, 而磐安地区龙头企业单方面终止合同使得农产品滞销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3.金华地区“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情况

经过对调查数据统计, 我们发现大多数被调研对象对“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都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农户版调研结果显示, 48%的农户听说过“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企业版问卷显示, 56%的相关人士听说过“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同时, 有72%的农户和53%的企业相关人士真正了解“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含义。

以上数据说明, 金华地区绝大多数农户和相关企业人士对“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都有一定的了解, 发展情况较为乐观。

4.金华地区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可行性

此次问卷结果显示, 58%的农户认为, 让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利益风险共同体有一定的意义;54%的企业相关人士认为, 这一举措有一定的意义。同时, 有60%的农户和63%的企业相关人员认为“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更优于其他种类的利益联结机制。

从调查数据结果中可发现, 虽然大多数被调研对象认为, “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是目前最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将“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提议给当地政府。其中, 有28%的农户明确表示, 不会向政府提议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 另有29%的农户认为此事与自己无关。此外, 还有33%的企业相关人员不愿向政府提议, 20%的人士认为与自己无关。有超过50%的被调研对象未明确表明会向政府建议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这将会影响该机制在金华地区的推广。

对金华地区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可能存在的障碍, 总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见表3) :

A.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不到位, 难以大面积推广。

B.农户对该利益联结机制存在不信任, 不愿大胆尝试。

C.龙头企业认为, 该利益联结机制会牵制企业赚取利益, 而不愿意加以实施。

调查结果显示:三种阻碍因素都存在且比例基本一致, 说明三种阻碍因素对于在金华地区实施“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将使得在该地区推广该机制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策建议

笔者结合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当地农村经济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 以及与专业人士的访谈记录, 对金华地区农业经济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提出建议:

1.推广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需加强对利益联结机制的宣传推广工作, 使农民对利益联结机制有更充分的了解, 并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正确认识利益问题。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着力推广一批农民通过生产要素入股, 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模式。可尝试将整片土地流转作为股份合作型的资本, 进行利益联结机制, 也可探索更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切实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此外, 应针对当前各类"订单"履约率不高的情况, 重点抓好“订单”的完善与落实工作。

3.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龙头企业以及农户进行监管和约束, 确保双方在交易过程中, 不被利益所驱使, 做到相互信任共同发展。

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还需支持农业相关项目, 保护耕地, 保护农耕文明。需加大政策扶持, 使得扶持资金专款专用。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帮助, 如信贷资金扶持、加大授信额度, 以及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5.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龙头企业应将政府扶持资金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和利益联结机制, 要按生产规模和发展需要来规划布局龙头企业。要注重发挥广大乡镇企业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引导乡镇企业担当“龙头”。培育壮大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以基地为依托,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 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同时, 还要高度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纳与培养, 积极推进市场化用人办法, 努力营造一支一流的农业企业家队伍。

参考文献

[1]张炳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1.

[2]陈海勇.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7 (1) :63-66.

[3]郑健民.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4.

[4]金汝斌, 王美福, 张荣飞.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报告[J], 浙江统计, 2009 (11) :6-8.

[5]朱琦.浙江省农业产业化之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5 (5) :38-40.

[6]徐宁.关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3 (11) :15-16.

[7]范亚东, 张瑜.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问题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13-15.

[8]徐秀玲.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面面观[J].兵团建设, 2007 (7) :23.

[9]闫玉科,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9) :32-36..

上一篇:美国的交通文化下一篇: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