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中国文化(精选9篇)
色彩与中国文化 篇1
摘要:用类比方式从明式家具五个方面特征分别论述明式家具与中国佛教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 明式家具的产生、发展和兴盛与它的中国佛教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中国佛教文化用它哲理性的语言在明式家具文化上的综合体现, 这种风采是一种多元化文化底蕴的积累和融和。两者用类比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为了更直观和生动理解中国佛教文化对家具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明式家具,中国佛教文化,类比方式
纵观中国家具发展历史, 在这文化瑰宝的漫漫长河里, 最独特最为世人醒目的当属明式家具, 在用类比方式对明式家具和中国佛教文化分析时, 不难发现中国佛教文化用它哲理性的语言在明式家具文化领域上的综合体现。
所谓中国佛教文化, 如果要追溯它的发展历程, 时间大约在汉武帝时.据史书《魏书·释老志》记载, “汉武……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 写浮屠遗范。”[1]此后印度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 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 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音乐、建筑、绘画、艺术等各个文化领域, 因此形成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这种中国式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家具设计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体现在明式家具的设计上。
明式家具, 明清家具鉴赏家王世襄在专著中提道, 明式家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文中提到的明式家具, 是指狭义上的概念, 即指明代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 造型优美的家具。[2]
所谓类比方式, 是用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中国佛教文化与明式家具进行类比推理的一种方法, 这种类比方式形象生动, 说理有力, 并具有特定意义和形似意义。明式的家具设计与中国佛教文化, 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类比, 一、形态造型上进行类比;二、选择材料上进行类比;三、结构设计上进行类比;四、装饰工艺上进行类比;五、稳定安全上进行类比。
一、在形态造型上进行类比, 将明式家具的主要造型手法束腰和无束腰与中国佛教文化进行类比。[3]
1、束腰家具的造型手法和中国佛教文化
束腰最早源于佛教建筑中的须弥座, 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馆区内的藏经阁 (图1) , 有三层须弥座, 是目前发现的国內现存最古老的布朗族佛教藏经阁, 有1300多年历史[4]。当我们把它和明式高束腰的高方桌 (图2) [5]放到一块时, 会发现它们之间在形态设计上惊人的相似, 都有着张弛有度的特点。
在明式家具中, 有束腰的家具都有马蹄并且腿为方形, 这是由于唐代的须弥座是四面见方, 垂直不带侧脚, 所以有束腰的家具必须用方腿。即使把束腰方桌的腿设计成圆型, 也要把它做成是接了腿的矮桌, 即下圆上方。“有束腰家具一般为方腿。”[6]因此中国传统家具的规矩法则基本不变的原因是, 这种法则源自于佛教须弥座的造型, 并且是在一个限定的大原则范围下逐步演化的过程。
2、无束腰家具的造型手法
无束腰家具源于中国佛教建筑中的大木梁架。梁架的柱子多用圆材, 直落到柱顶石上, 为了稳定, 柱子多带“侧脚”。柱顶安头, 并用横额枋等连接, 既悦目又可增加稳定性。我们将图3明式家具无束腰罗锅枨加卡子花方桌, 与图4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涞滩的古镇佛寺[7]相比较, 两者在造型上都有着收放自如、一强一弱的特点, 相似之处显而易见。无束腰家具的造型准则与佛教建筑:无束腰家具圆腿与中国佛教建筑中的圆柱颇为相似, 足端一般不会有马蹄。
二、在选择材料上进行类比, 之所
以能形成明式家具的风格, 明式家具的材料选择功不可没, 明式家具的用材细木和柴木与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佛教用具相类比。
紫檀与中国佛教用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紫檀木的国家, 也是明式家具的第一常用材, 它的木性十分稳定, 制成的器物不易变形与开裂, 适宜于雕刻及制作家具或工艺品等物件。紫檀器物使用长久之后经汗水和油腻摩擦浸润会有“包浆”的质感。明朝以来的宫廷和达官显贵们, 多用紫檀来制作佛龛、佛像、佛珠等法物和朝珠。
花梨与中国佛教用品, 花梨木来自于云南, 浙江、湖北、印度、马来群岛, 是明式家具的第二种常用木材, 质地更硬, 纹理优美, 色彩由蜜黄到深度不同的橙色, 表面色泽温和光滑, 有的纹理如大理石, 清香如玫瑰, 所以由唐到清一直为贵族家具使用。在中国佛教用品中尤其喜爱用花梨木制做的佛教法器木鱼、佛珠等。
榆木与中国佛教用品, 俗称:“一榆二槐三核桃, 柳木家具常用料”。榆木木质硬, 其材质耐久性好, 多用于桌椅板凳的制作方面。而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禅者, 自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 在早期的榆木家具中把它用来作供奉家具, 比如供桌供案, 形制古拙, 多陈设在佛教寺庙、家祠等处, 因而许多早期的榆木家具才能保留至今。
三、在结构设计上进行类比, 椅凳
类家具的结构设计上是明式家具种类中最常见、最有特色、最有成就感的一大类, 其中官帽椅与中国佛教文化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 将官帽椅与中国佛教文化进行类比表现两者的神似和形似之处。
官帽椅起源于魏晋, 是外来扶手靠背椅逐渐汉化的产物, 传入中国时, 扶手靠背椅主要为佛教高僧专用, 同时在明代由于这一时期的文人崇尚理学并参与了家具的设计, 而理学, 又是在儒家经学、道教与中国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儒, 道, 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因此, 在官帽椅的设计中能看到中国佛教文化中空灵的韵味, 图5为明式家具中的南官帽椅。
中国的佛教文化有“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圆融”的观念, 强调人和物不是对立的状态, 而是“自然生存环境与生命主体依正不二, 相依相融”, 在明式家具中我们可深切地体会到由于人机工程学的合理运用, 实现了佛法中的人和物一体性、相生相依。这种一体性表现在它起伏有致的“S”型靠背, 这种曲线与人体在自然状态下脊柱曲线十分吻合;软硬适度的座面, 明椅大部分在座面设计用藤、棕、丝线等编织而成, 细密而透气, 座面在受压后随人体曲线自然下凹, 使人倍感舒适。对人的心理体贴入微, 使得家具成为与身体连接的一个生命体, 而不仅仅仅是一件产品。
四、在装饰工艺上进行类比, 明式家具的装饰和中国佛教文化的类比关系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1、装饰构件和中国佛教文化:白铜合页、把手、紧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处地为家具增添了有效的装饰作用, 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这种些构件既是家具结构的一部分, 有支撑重量, 使家具坚固的作用, 同时由于精心设计, 又有装饰美化家具的作用, 在佛教建筑中的构件设计也同时兼具两者功能, 如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的释迦木塔, 其中的构件斗在木塔的建筑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由比较小的方木块和木枋组成, 构件斗是里外悬挑左右拉接的构件。这种构件有美学上的装饰作用, 同时也具有结构上的支撑、连接、悬挑作用, 起到了装饰和稳定建筑的作用。
2、雕刻题材、装饰手法和中国佛教文化
第一, 雕刻题材与中国佛教文化, 雕刻题材十分广泛, 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螭龙纹等。其中的莲花, 又称为荷花。佛教用莲花作标志, 代表“一方净土”, 象征“纯洁干净”, 寓意“吉祥如意”。我国历来以莲花为瑞物, 并以莲花为君子的象征, 装饰明式家具时常用荷花, 形成形象逼真的立体画面。在图6的明式黄花梨莲花螭纹曲屏中, 这件雕件中间有两条螭龙纹缠绕, 在它的四周雕有对称莲花纹。莲花枝梗穿插回旋, 清通流畅, 爽朗明快, 采用的透雕手法, 使得雕件空间感强, 图案处理得非常圆滑而流畅, 加上章法清楚, 主次分明, 一花一叶都可循根探源, 更使图案收到自然优美的效果。莲花寓意吉祥, 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8]
第二, 装饰手法与中国佛教文化, 明式家具与开元佛寺中的石刻浮雕异曲同工, 都有着线条明快, 手法凝练的艺术风采, 同时刀法表现上线条流畅, 生动形象极富生气, 雕刻的部位通常以少胜多, 疏密相间, 松弛有度, 又工精意巧, 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时期的家具刚柔相济, 洗练中显出精致。
3、多元化装饰风格与中国佛教文化
明式家具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的地域范围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这一地区的明式家具既具多元化特点, 又持续着苏州地区的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的底蕴, 这种个性鲜明的独特风格, 被人们称作是明式家具的正宗。在古格都城佛教遗址的壁画艺术, 同样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格调, 形成既别具一格, 又有多元化的特点。这种相同的装饰风格既是中国佛教艺术文化的共通, 也是中国装饰历史文化的精髓。
五、在稳定安全感上进行类比, 明式家具的稳定感与中国佛教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南官帽椅的稳定感是通过它四平八稳的四边形、饱满的圆形和强有力度的三角形等带来的, 这些形式中寓含着中国特有的佛教意识形态。中国佛教理论中说到, 日常生活中难免遇到烦恼之事, 如果我们接触的器物可以使人息心凝气、心平气和, 那么就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 会生起一种心念, 使身心感到安全稳定。明式家具注重使用者心理上的稳定安全需求而使家具在实用中具有佛学思想。
通过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类比, 明式家具史深深融入了中国佛教文化色彩, 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体化, 孤立看待其中的一方面都会使明式家具失去应有的神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拈花笑佛[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29
[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78
[3]董伯信.中国古代家具纵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王世襄.王世襄自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1-83
[5]新华社记者周重要摄, 新华网. (2006年02月08日[) 2007-10-04].http://www.sina.com.cn
[6]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
[7]轶名旅游文化, 文化重庆网 (2006-10-26) [2007-10-04].http://www.cqysj.com/text/6-130.html
[8]吴江.陈振益.明式家具的“道”、“器”之美及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J].石家庄:包装工程.2006 (5) :86-87
色彩与中国文化 篇2
语言、色彩与文化--俄汉颜色词的文化意义透析
一种语言本身即先验地规定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操持这一语言的民族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由之形成这一民族独有的审美文化心理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意系统.对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体现为将被分类的语词归置于某一整体性话语之中考察其意义,也就是说,将语词放置于某种社会的阶段性或整体性的话语之中研究其表意功能,从而厘定其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深层涵义.作为社会表意系统中较为重要的语词类型,颜色词在俄语和汉语中的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意义.文章通过对俄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意义的比较研究,寻求其在这两种表意系统中的意义表征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为翻译与语词的意义诠释提供一种合理的参照.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8(5)分类号:H353关键词:表意系统 社会话语 黑色 黄色 文化内涵
色彩与中国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企业形象;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前言:
我国传统色彩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人们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和底蕴,是未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遗产。因为我国的传统色彩文化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并且极具民族艺术瑰宝魅力,所以称为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广和发展的重要类型。在企业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元素是时代发展提供的重要启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也是提升世界市场竞争力在重要途径。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形象,以及象征意义,实现对民族文化和企业品牌的宣传推广作用。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形成已久,早在公元前的西周年间就早有涉猎。根据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分析观察,形成我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基础来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在西周年间正值唯物主义思想盛行,朴素的生活氛围促使人们对色彩形成了五行学说的认知。人们生活离不开五行之中,水生万物,土地为人们生活提供资源,火种燃气人们生活的希望,金、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工具,带来巨大生活便利条件。而黑、白、黄、赤、青五中原色也正好恰当的表现了五行的颜色,在西周年间也代替等级制度区分人们生活阶层[1]。
伴随时代的不断更替,在不同是朝代使用传统色彩的含义也大不相同,但是极其强烈的民族风格还是没有改变的。春秋时期的五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地理方位,人们根据时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色彩,进而代表当时的情感、性格、声音等等信息的传递。再后来随着我国文学、哲学的不断发展,传统色彩的运用更加具有深刻含义,以玄学的理论影响着色彩的刻画与转变。到秦汉时期已经将黄色认定为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尊贵象征,后来伴随唐朝的发展,水墨文化也成为色彩代表的重要说明。我国传统色彩的深刻内涵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具有文化性和思想相。
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一)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凸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民族独特性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市场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突出设计,能够彰显出巨大的品牌效应。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凸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是具有民族情怀的,更加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熏陶世界文化事业风格,在设计的过程中呈献出一种民族的独特性。设计具有民族独特性的企业形象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还能够彰显企业的文化底蕴,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信息,对于宣传和推广企业商品具有良好的效果。我国传统的色彩文化是经历岁月沉淀而呈现在当下人们视野之中的,历经考验才成就了及艺术与智慧与一体的民族文化[2]。
我国传统色彩通过不同颜色传递出不同的哲学含义,通过颜色表达不同的思想,这是文化精神的内涵代表。红色带给人们希望的火种,成就了人类的发展。青色代表绿色生态和希望,白色是人们纯洁灵魂的象征,黑色是肃静、庄重的代表。每种色彩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吸引人们关注。企业形象设计融合传统色彩能够更好的诠释企业产品定位,加深人们购买的意识。
(二)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彰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国际广泛性
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充分的展示民族文化色彩,彰显出国家发展进步的速度非常迅速,也推动了国际之间的合作。在国际市场展开市场竞争需要具备相当的实力,同时也需要完善品牌运作的宣传工作,积极融合我国传统色彩艺术,能够实现对企业形象的设计,满足民族特色走向世界舞台的需求。具有民族特征的企业形象更加有利于世界市场竞争的发展,可以在百花齐放的世界花园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色彩文化元素是经历了上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传统的色彩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哲学的角度观察传统色彩的深刻含义,象征着不同的寓意。高尚尊贵的黄色,沉着内敛的黑色,象征人们生命起源的红色火种,青白两色都是人们始终追求的道德基准。不同的色彩展现出不同的哲学含义,同时也是象征着我国人民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准。在企业形象的设计过程中应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不但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崇尚中国文化的消费者,还能够树立我国的企业品牌形象,更加深一步的拓展了企业的世界市场规模,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世界结构的重要目标和举措。
参考文献:
[1]张雯.体育形象设计中传统色彩文化的运用及突破[J].包装世界,2011,02:72-74.
[2]陈坤.太极八卦图在动漫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以《八卦侠》为例[J].大舞台,2014,11:66-67.
色彩与中国文化 篇4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功能
1、色彩的象征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有效地触发人们奇特的想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感情的琴弦,应当属色彩这一元素了。从效果来看,色彩不仅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直观地获得感官享受,而且还可以使接受者获得有效的心理体验,更加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让接受者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这也就是所谓色彩的“象征”能力。在中国民间艺术作品中,“象征”通常是指一种代表、体现和表示另外一种事物的物体和符合,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人们根据古老的五色来使色彩的象征意义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审美表达和生存上的追求。
俗话说,“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就反映在民间艺术创作中需要依托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而这一点也被创作者当作法则来遵循,也就是民间艺术领域中所指的民间艺诀,从同时也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所谓“图个吉利”,则是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一种审美观念,体现为避海、趋利、求生等功利主义的意义。色彩的象征观念已经被纳入了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之中,并且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级意识等传统的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和深厚文化底蕴内涵的思维定势。
2、色彩的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用来装饰。在彩法选择上,多是采用鲜艳的原色,不用或者少用兼色,以此来使美术作品的画面更加鲜艳明亮,突出不同背景的对比性,增强概括性,因而使得主题色彩比较浓重,增强民间美术装饰的功能,从而使人们能够直接地感受到喜庆红火的人脑气氛。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不仅有对比浓厚、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色彩雅致调和的工艺品,这些作品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写意不写形、色彩大胆鲜明。
通过对民间工艺品的鉴赏,我们通过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民间美术色彩的搭配多是呈现朦胧的状态,其色彩、色相的冷暖和面积的搭配及对比都较为直观。通过这样的搭配,使得画面更加疏朗、透气,色调清新,不同色彩的冷暖和面积大小的对比更加丰富,渲染出热闹、绚丽、红火的氛围,这也正是民众喜爱和能够有效表达思想情感的有效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色彩的装饰功能。
二、中国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整体上把握民间工艺的涂色原理可以知道,其对传统色彩的运用是选择性的吸收,不仅突出了传统色彩在象征和内涵上的体现,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意蕴,而且将色彩的视觉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营造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景象。因此,对于民间工艺而言,色彩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而且也体现出了时代性的美感,既呈现出视觉效果,又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是展现社会内容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要想深刻地认识民间美术色彩,不能单纯地只看表象,而是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观念内涵及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内容。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在五色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习俗赋予民间色彩以独特的“语义”,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民间美术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呈现,根本的意义在于它首先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和对应物,是积极乐观情感的宣泄。民间美术的色彩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三、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经验结晶,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充分地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当时的愿望、信仰及其思想感情。这些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与民俗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服务生活。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最具生命力和自由度的,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摘要:民间美术的色彩可以让创作者与观众直接进行对话,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辛苦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文对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功能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功能,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莉丽.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价值探讨[J].知识经济,2015(03):46.
[2]顾梨仙.刍议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J].美与时代(中),2015(09):78-79.
[3]郝一甲.从凤翔泥塑设色看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中),2011(01):69-71.
[4]陈晓敏.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J].艺术百家,2008(05):244-246.
色彩与中国文化 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色观
从远古时代开始, 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色彩来装饰着自己的生活。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 浓烈鲜艳的色彩, 开始用动植物形象来美化自己的居住场所, 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新石器时代, 在人们打造的一些器皿上, 开始出现了简单色彩的运用, 已经把审美和生活器具结合起来。可见, 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意识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已经开始, 并不断地从“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而这些色彩都体现了五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的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五行中的五种元素, 金、木、水、火、土是五色观所一一对应的基础, 也是中国民间色彩最原始的色彩。《尚书》里记载着:“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增帛也。”这五色分别是黑、白、赤、黄、青, 其中黑、白、为基础色, 而赤、黄、青为三原色。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 由于时代, 民族, 地域, 文化的不同, 色彩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含义, 并且有着高低等级的区分。西周时期, 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青、赤、黄、白、黑, 为正色, 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和间色在中国古代代表着使用着的身份高贵与卑微, 正式与非正式的象征。中国传统的色彩表明地位的尊卑贵贱, 成为“明贵贱, 辨等级”的工具, 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正色中的黄色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 黄色对应土, 而土在五行中是居中的, 所以黄色为中央之色, 也成为皇帝服装的专用色彩, 黄色也被视为尊贵的色彩。从奴隶社会末期至封建社会, 黄色被统治阶级都视为权贵之色, 至隋唐后成为封建帝王和皇族专用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色观的应用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观是独具特色的。五色观影响下的民间用色多为单纯、而醒目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一般都以艳丽明快为主调, 从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效果, 使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 民间年画中的五色体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 而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每到年末, 很多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 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朱仙镇年画艺人在设计色彩时, 受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 喜好用大红大绿的色彩, 产生一种热烈的视觉心理反应。同时, 也表达出一种吉祥美好的愿望。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的用色标准深受中国五行哲学的影响, 使用的颜色种类并不多, 一般只有红、橙、黄、绿、紫五种颜色。年画艺人们又称之为木红、槐黄、丹红、葵紫、苦绿。其中紫色代替了五行色中的青色, 再加上黑白两色, 不过七八种。用色纯度高、对比强烈、鲜艳、热烈, 也正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色彩特征。朱仙镇年画的色彩体现了五色观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二) 传统服饰中的五色体系
中国传统服饰也受到五行文化的影响, 人们的服饰色彩长时期受到严格规定。古代的帝王服饰色彩通常以黑、赤、青、白、黄为主, 这五色被视为正色, 而以绿、红、紫、碧、骝黄为间色。将正色和间色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在《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规定, 文武三品以上服为紫, 四品服为绯, 五品为浅绯。而黄色则仍为皇帝专用色, 象征着皇权与高贵。五色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服饰多姿多彩, 丰富而系统化。
三、五色观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法则
中国五色观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在传统五色中汲取养分, 深入的研究中国传统色彩。李可染先生在讲到自己的国画创作时曾经说过:“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 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这句话讲出了传承文化和创新的必然性,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融合在一起, 继承传统的精髓, 传承并继续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将继续弘扬民族色彩文化, 开拓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形式。
(一) 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色彩的应用法则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色彩作为包装设计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传统色彩观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将传统色彩观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具有现实意义。五色观在现代具体的运用中, 应该吸收中国传统五色所营造的色彩气氛以及文化精髓。例如一些白酒国酒酒瓶的包装, 即可采用中国红色以及传统文化中高贵的金黄色, 体现了酒的尊贵和高贵的品质, 又符合了国人追求宴席喜庆气氛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设计就从五色中汲取新的生命, 并赋予美好的文化内涵, 应用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 从而也带来美好的视觉感观。又如凉茶王老吉的系列包装, 其色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包装色彩采用了较高纯度的红色和黄色。使包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品牌的良好的识别性。而红色和黄色的运用为五色观的色彩体现。符合了人们“尚红贵黄”的审美心理, 不但体现了企业悠久的文化历史, 且为企业赢得了经济价值。在今后的包装设计中,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让传统五色观和现代包装设计色彩相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使观者的感受介于传统与非传统之间, 使中国传统五色获得新生命。我们要主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多角度地开辟传统五色的应用空间。不但强化经典的色彩文化韵味, 且要增加艺术感染力。把传统的文化理论加入现代的包装设计, 可以使设计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当然更要与现代风格色彩设计结合起来, 使之协调共处, 这样的产品包装更有现代韵味, 又寄寓传统的色彩文化情感。
(二) 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应用法则
在包装色彩的应用法则中, 我们除了要把传统的五色观文化精髓加入包装设计, 还需要以现代设计色彩为基础, 这样就可以搭配出更加合理的色彩。与色彩的基本原理相结合, 总结出色系与其它色彩搭配原则, 设计出更加漂亮和带来美好视觉效果的色彩搭配。例如中国传统的黄色, 在包装设计中很多时候会出现, 但是我们除了发掘传统的文化含义, 还要注意与其它色彩的搭配, 而不能一味的追求含义。例如黄色与其它色值的颜色搭配一起, 怎么才能更加协调, 怎么搭配出另一种氛围和感觉。鲜亮的柠檬黄表达出的是一种清新, 愉悦, 土黄色或表达出深厚的积淀和扎实的内在。在色彩搭配时, 又要注意色彩面积的对比, 各种色彩在画面中构成比例不同给人产生的色彩视觉感官也不同, 只有合理的应用色彩的面积比例, 才能达到色彩的和谐之美。另外, 还有色彩的形状以及位置的不同也能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些都可以从现代色彩平面构成中提炼知识体系并运用在包装色彩中。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以传承、延伸和发展, 并适应现代社会人们视觉的审美要求。对传统色彩体系的传承, 建立在对传统“五色观”色彩文化深入理解与剖析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 对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中的色彩元素加以重新构成、选择、提炼、改造和发展。
四、结语
中国现代包装的色彩设计如果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的设计法则相结合, 会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善于汲取和借鉴, 包装的设计在其色彩的滋润下才能不断的焕发出耀眼的光芒。相信在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 现代包装的色彩会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并传承出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新型包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徐丽.现代包装设计视觉艺术[M].化学出版社, 2012.
[2]朱和平.包装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路明.浅谈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关系[J].科技向导, 2011.8.
[4]胡川.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浅析[J].包装世界, 2008.
色彩与日本文化分析 篇6
一、日本人的色彩喜好
同样千千岩英彰教授也对日本人的色彩喜好做了调查。结果显示, 日本是一个对颜色的感觉受宗教的影响较弱, 对特定的颜色没有潜在意识的国家。对色彩的感觉根据性别、地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日本男性最喜欢的颜色前两位分别是蓝色和绿色, 而红色、黑色、白色并列第三。而女性的结果是粉色压倒性地排在首位, 而第二位以下由黑色、红色、白色、绿色等票数相当未得出确切结果。这说明女性较男性对色彩的感官更加敏锐。除此之外, 首都圈内的居民更对绿色情有独钟, 而越往北的地区黑色和蓝色等冷色调就越受欢迎, 越往南的地区红色这样的暖色调就越受欢迎。要如何理解日本人最喜欢的颜色呢?
二、历史的色彩
(一) 红白歌会为什么是红色和白色呢?
了解日本事情的人一定知道, 在日本每年的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定要举行红白歌会, 日语写作“红白歌合战”。参赛者都是日本歌坛上的人气歌手, 分成红组和白组进行最具人气角逐的歌唱比赛。为什么不用日本人最喜欢的粉色和蓝色, 或者蓝色和红色来分组, 而偏偏是红色和白色呢?
红白的组合更常用于运动竞技中。而这个历史要追溯到平安时代末期1800年开始持续了6年之久的“源平合战”。它宣告日本院政制度的瓦解, 同时拉开了连仓幕府时代的序幕, 是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战役。而当时平氏举旗为红色, 源氏举旗为白色。就这样“红白对决”的场面就作为一种习惯被保留下来。
总结多年以来红白歌会的胜负比率, 白组优胜次数较多。而有意思的是事实上在源平合战中也是举白旗的源氏集团获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那么战争中的旗帜颜色有特殊的意义吗?是否存在色彩战略呢?
(二) 战国时代的色彩战略
远从日本的战国时代开始, 武将们就开始懂得利用色彩的效果。其中最有名的将领要算“啄木鸟战法”的始作俑者武田信玄公了。武田将军善用红色, 他认为红色是便于分辨敌我双方的醒目颜色, 与此同时红色也会给敌人带来足够大的威慑力。到了傍晚或夜间, 他的部队也会根据天色不时更换白色、黄色或藏蓝色。身穿藏蓝色服装的部队十分隐蔽, 在部队偷袭或撤退时凸显作用, 可以说是日本战国时期的迷彩服。
三、文化的色彩
(一) 建筑文化与色彩
和室住宅建筑是日本特有的建筑风格之一。在和室中到处都很容易看到浅茶色的墙壁、白色的屏风、茶色的茶几等令人沉静舒缓的颜色。人类日常生活中会有五颜六色的事物映入眼帘, 再加上灯光的效果, 时而令人感到紧张, 时而令人松弛。但其中最能使人感到舒适的则是接近于皮肤的颜色。和室风格的颜色则是运用了令人舒缓的颜色效果。强烈的光线通过白色的屏风可以变得柔和, 再在榻榻米上进行折射后呈现出独有的情趣。榻榻米对光的反射率也几乎接近于人类皮肤的反射率。所以在和室的房间中人们会感到物我合一的和谐感。
日本的和室建筑以清新淡雅著称, 也许就是这种简单、朴素反映出了日本文化中的智慧吧。
(二) 饮食文化与色彩
喜欢吃寿司的人也许留意到, 在寿司店里酱油被叫做“木拉萨齐” (译音) , 就是日文中“紫色”的意思。可是酱油明明是黑色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常常使用“隐语”。例如在料理店里, 要去洗手间的时候说成“去一下三号”;特别在寿司的情况, 生姜叫做“咖力”, 绿茶叫做“啊咖力”, 碟子叫做“瓷麦”, 等等, 这些都不是其本来的发音和意思。究其隐语的来源要追溯到室町时代, 酱油的制造方式刚刚被发明, 制作成本非常高。在此之后江户时代开始使用酱油作为调味料的一种出现在料理中。但由于高于食盐价格七八倍之多, 寻常百姓并不能轻易体验酱油的美味。
另一方面, 当时制衣印染也渐渐得到发展。而所有颜色中最难调和的要属紫色。紫色也自然作为一种高贵的颜色出现在少数的贵族生活当中。所以“紫色”和“酱油”则是当时人们对于高贵的理解的最佳代表, 酱油的隐语也由此而来。
摘要:颜色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结婚为什么一定要铺红地毯?信号灯为什么是“红、黄、蓝”的组合?医院的医生为什么要穿白大褂?等等。色彩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类的情绪。更有一种科学叫做色彩心理学。那么不同国家对色彩的喜好能否反映它的文化呢?日本这样一个色彩王国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色彩文化呢?文章对于色彩有关的日本风土人情进行分析, 从而考察日本独特的文化世界。
关键词:色彩,日本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风见明.颜色的文化志.工业调查会, 1997年11月.[1]风见明.颜色的文化志.工业调查会, 1997年11月.
[2]伊藤诚宏.色彩的魔力.明石书店, 2005年3月.[2]伊藤诚宏.色彩的魔力.明石书店, 2005年3月.
[3]千千岩英彰.图解世界色彩感情事典.河出书房新设, 1999年1月.[3]千千岩英彰.图解世界色彩感情事典.河出书房新设, 1999年1月.
浅析中国画色彩发展与运用 篇7
一、中国画设色发展
中国画的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历代名作中可见色彩的运用与发展。
唐之前, 中国绘画色彩的运用还并没有成熟完善, 如战国时期作品《龙凤人物图》平涂为主, 色彩表现强烈;秦汉时期彩绘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多以色相变化为主, 平铺于画面;至魏晋时期色彩表现上出现了明暗变化, 如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以线造型, 衣纹渲染有一定的立体感, 但更注重线的表现力与神韵的传达, 色彩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张僧繇的《维摩诘像》也表现出当时的审美倾向。
到了唐代, 强盛的国势对绘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是中国画色彩运用的鼎盛阶段, 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名家辈出。这一时期的中国画色彩逐渐丰富完善起来, 工笔重彩画风已经成熟, 而淡彩轻色和水墨风格也相继出现, 以工笔重彩画最能代表当时色彩运用的辉煌。
唐代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 他的《步辇图》线条刚劲有力, 设色手法不露痕迹, 笔下工笔人物以石青、石绿、朱砂等色渲染, 色彩沉着艳丽。盛唐辉煌, 画家张萱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 他与周昉画的仕女端庄丰厚, 反映了唐代的审美趣味。其《虢国夫人游春图》勾勒着色, 色彩变化丰富浓重艳丽, 画面色彩讲究对比与呼应, 红黄暖色调配以青绿来渲染游春时的愉快气氛。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其山水着青绿, 山脚则用泥金, 其山水画被称作“青绿山水”。唐代李思训发展了展子虔的青绿画法, 《江山楼阁图》勾线勒金, 设色富丽, 被称作“金碧山水”, 艳丽浓重的色彩彰显了唐代的辉煌。
画家吴道子在风格技巧上有所突破, 有了淡彩的出现, 其画不仅人物线条流畅, 有“吴带当风”之称, 色彩上也改变了初唐时期重彩之风, 在焦墨中着以简淡色彩, 称为“吴装”。五代有“黄筌富贵, 徐熙野逸”之说, 黄筌妙在赋色, 用笔新细, 不见墨色, 以轻色染成, 谓为写生。徐熙开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之先河, 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情趣和朴实淡雅的格调, 宋人形容徐熙“以墨笔画之, 殊草草, 略施丹粉而已”, 以落墨为主, 辅以色彩点染, 从其作品中也流露出高旷的志趣。
盛唐时期青绿山水兴盛的同时, 水墨山水也开始兴起,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王维、张璪等人, 以王维最具代表性。王维在吴道子水墨画技法的基础上, 以水与墨融合, 以墨色表现神韵, 王维作破墨山水最为有名。王维破墨法传入张璪作画, 张璪作画于墨色表现中深得画理, 提出“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规律。在以墨色表现的画家中, 王墨又以泼墨取胜。文人画兴起, 水墨出现, 颜色本身被弱化, 取而代之的是层次变化丰富的墨色, “水墨至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至元代, 以水墨为主, 追求淡泊致远的审美倾向的文人画取代重彩成为绘画主流。宋代文同作《墨竹图》, 以墨当彩, 浓淡相宜。宋后广泛出现了浅绛山水, 在水墨中加少量色彩构成画面设色特点, 以元四家黄公望所作山水较为代表。黄公望承袭赵孟頫水墨简率一体的山水, 创浅绛山水, 以浑厚苍简笔墨画江浙山川。明代后期更是加强了水墨画的表现力, 如陈淳、徐渭擅长写意花卉, 以笔墨抒情写意。
近代西洋画的涌入, 使得中国画在赋色上打破传统观念, 融合借鉴西方赋色方法。以林风眠为代表, “其指出, 在探索光色墨的关系中, 对于绘画的原料技法方法应有绝对的改进, 不再因束缚或限制自由描写的倾向”。村风眠充分吸收了西洋画设色特点, 在其作品中不再拘泥于随类赋彩, 而是吸纳了油画色光的表现力, 采用满构图, 将形与色相互融合。徐悲鸿将西方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相结合, 坚持写实画风, 不依概念去描绘物体。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佳者改之, 未足者增之, 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创作了《愚公移山》等许多优秀作品。
二、中国画传统设色特点与原则分析
1. 随类赋彩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随类赋彩的设色观点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同西画相比, 中国画在设色上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 不去强调在光线下的条件色, 而是从描绘对象类别的差异考虑, 依据物体本身所具有的颜色去表现, 并对色彩予以高度的概括。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曰:“以形写神, 以色貌色。”也指出中国传统绘画赋彩重在表现物象固有颜色为主旨。中国画的设色虽然是以表现物象固有色为主导观念的, 同时这里的固有颜色更多的是对这一类别物象的主观的概括与归纳, 是以整体画面的和谐为设色原则的。随类赋彩的设色观念对后世众多艺术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注重墨色与空白运用
中国画极为注重墨色与空白的运用, 画面有较强的黑白对比关系。西画中我们称红黄蓝为三原色, 中国画中将赤、青、黄、白、黑称为五原色, 可见黑白两色的重要。而水墨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别具韵味的黑白艺术世界。唐代张彦远的画论“运墨而五色具, 谓之得意。意在五色, 则物象乖矣”。水墨画取墨色表现物象, 而不追求物体的表面真实色彩变化, “意足不求颜色似”的绘画观念使绘画色彩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征。水墨画中把墨分成焦、浓、重、淡、清五个色度, 水与墨在纸或其他材料上运用干湿浓淡, 皴擦点染表现物体, 讲究笔法墨韵上的意趣, 形成具有丰富黑白层次变化的中国画表现形式。
中国画在画面上常留有一定的空白, 清张式《画谭》云:“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 故曰空白, 非空纸, 空白, 即画也。”白并不是空无一物, 而是一种省略, 是画的一部分, 中国画常利用空白代表天、水、云雾等, 来营造一种意境美,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画幅中央只画出垂钓者与一叶扁舟和几条浅浅的水波, “孤舟泛目而一人独坐”, 给人以不尽的想象。空白也可以是用来突出主体的背景。如齐白石多利用空白背景衬托突出笔画下的蜻蜓、蝉、螳螂等小昆虫, 突出主题。空白也可增加构图的形式美感, 马远、夏圭的作品, 常常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 常画边角之景, 或山之一角, 或水之一涯, 布局独具一格, 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对墨色变化的研究及空白的运用也是中国画追求意境、注意笔墨和章法布局的特点所决定的。
3. 其他主观色彩表现
注重主观情感表达的审美特点, 决定了中国画主观色彩运用的艺术特色。历史上有王维的“水墨最为上”, 创破墨法;也有苏轼的写朱竹, 抒发胸中之意;有展子虔的青绿法;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及董源、黄公望的浅绛设色等赋彩方法。南宋陈简斎的墨梅名句“意足不求颜色似”恰恰说明了追求主观情感表达的主观色彩表现的设色原则。
4. 印章的运用丰富生动画面色彩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互相配合, 相得益彰。印章不仅对画面布局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印章的朱红色亦沉着鲜明, 在题款下方用一方名章, 往往会让画面色彩丰富起来, 整幅作品更加生动。印章的大小、多少、朱文、白文和位置都是精心安排的, 印色的运用成为中国画用色独特之处。
三、当代中国画色彩研究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大量的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 使得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也发生了变化。
1. 西方色彩理论对中国画色彩的启示
西方完善的色彩理论对中国当代国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受西方绘画色彩学理论的影响, 传统的程式化色彩逐渐弱化, 色光、色调及情感表达更加鲜明, 材料与技法也在不断完善与丰富。如材料上, 中国画用色上以洋红、花青、藤黄三原色为主色, 颜料上也以水彩为辅助颜料, 更加注重色彩的调配与画面气氛的把握。设色技法上, 在原有工笔画晕染、平涂的基础上出现了堆积、厚涂、冲渍等技法手段。用色观念上有从印象派色光变化中汲取营养, 也有从塞尚的概括色彩与蒙特里安的抽象色彩中找寻灵感。
2. 日本岩彩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的影响
日本画在隋唐重彩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并且进行了大量的色彩研究与开发, 颜料品种丰富。日本岩彩画拓展了工笔重彩的颜料品种范围与表现技法。在当代一些画家将日本画观念与材料引入中国工笔重彩, 在制作与材料的美感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与运用,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审美与绘画水平的差异, 设色手法各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色彩的表现越加自由, 技法也更加丰富, 法无定法, 中国画的色彩设色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传统绘画赋彩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 但现代人们审美的多样化也必然要求画家们更加重视色彩语言的表现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1.
[2]杨凯园.中国传统绘画赋彩学说概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1.
[3]浦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与雕塑艺术 篇8
一、中国古代建筑色彩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温化大致从先秦时期起源,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变化,直到明清时期才基本定型成熟色。早期传统建筑材料色彩较少,包含的文化意义也比较简单,如白色纯洁,黑色深沉,灰色平淡,黄色明朗,红色热烈,绿色安宁,蓝色冷静。早期富贵阶层与贫苦百姓居住建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其大小、数量、用材等方面。在秦汉时期,随着砖瓦建筑的增多,人们逐渐在建筑上用色彩来表示其政治文化的象征意义,包含有浓厚的等级意味。《礼记》中就有如下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主。”
二、我国古代建筑色彩的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基本以红黄两色为基调,大量红墙黄瓦交相辉映,呈现出高雅艳丽、赏心悦目的色彩特征,折射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反映出皇帝惟我独尊的内心告白。从具体建筑物来看,皇城正门天安门,以汉白玉砌成须弥座,其上依次建朱色墩台、重檐城楼、覆以黄色琉璃瓦。故宫太和殿,也是以汉白玉为基座,其基本色彩仍是红墙黄瓦。皇家专用的这种红黄“富贵之色”,反映了明清在传统文化色彩上一脉相承的文化观念。天坛祈年殿的色彩象征在历史上虽有所变化,但建筑色彩的文化涵义却是相同的。作为皇家建筑兼国家祭祀建筑,仍以红黄两色为基调,同时考虑祭天的象征意义,上层使用蓝色琉璃瓦、中间黄色、下层绿色,分别代表天、天子和地,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但乾隆年间,将祈年殿三层都改为蓝色琉璃瓦,以强调青绿色,专求五谷丰登,以象征突出植物生命与丰年的主题。这样就使其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更突出、更明确了。
传统建筑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与建筑的使用价值还具有对应的整体合一的观念。这类建筑主要有坊馆楼阁和佛道宗教建筑。如明十三陵的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大石坊,通体洁白,坐落在开阔的小平原上,以蓝天为衬愈加显得崇高肃穆。我国各地常见的白塔,其整体合一的象征意义相当明显,如妙应寺白塔,塔身通体洁白,暗示佛性洁净无瑕。中国古代建筑色彩,一方面受建筑等级制度限制,一方面与所处的建筑环境和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表现。
从我国历史上建筑材料的整体发展过程而言,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自汉代以后,木构架的建筑逐步以砖代替原来的夯土或土砖、泥石等。尤其是瓦的使用日趋普及,赋予了传统建筑色彩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上使用琉璃瓦约始于西晋末年,最早的琉璃瓦为绿色,以后陆续增加了黄、红、蓝、褐、紫、黑、白等各颜色瓦。
三、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艺术的精华
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来源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中国的传统雕塑自古就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彩绘的泥塑、石刻和木雕。即便是到了现代,民间雕塑仍保持彩塑的传统。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
中国雕塑和绘画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孕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神思,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十分写意。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它只是像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独特的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中国古代雕塑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运用语言,简练、明快,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加工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精神,中国古代雕塑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儒家哲学尊天命,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追求使一个人成为圣人,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既出世又入世。它既是最理想主义的,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既很实用,又不肤浅。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将看起来对立的这两个相反的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使人具有圣人的人格。圣人的人格就是“內圣外王”——內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古代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中国古代雕塑在发展过程中,受封建大一统思想的左右,重“道”而轻“器”,对现象和直觉经验善于定性综合,但又缺乏科学分类和定量分析,使之不能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尊重传统意味着承认艺术史的连续性,雕塑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探索,但任何创新都不是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创新也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当今传统艺术正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越来越强烈挑战,新的思潮要摧毁一切旧的传统,可是今天的艺术家为什么又纷纷回到被毁的废墟上寻找残存的传统文化呢?尘归尘,土归土。让我们踏上历史尘土,回味中国古典雕塑的艺术魅力。
摘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就在各类建筑中使用色彩作为建筑文化构件的一部分,用以提高建筑的欣赏价值,表达建筑文化丰富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色彩,雕塑
参考文献
[1]沈福煦沈鸿明著,《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楼庆西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出版,2004
[3]王荔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色彩与中国文化 篇9
色彩作为服装最为抢眼的因素, 无时无刻不在点亮着人们的视觉领域。在服装选择和形象设计中, 色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女性服装及女性形象设计方面, 色彩的作用就更为强烈、突出。女人成就了丰饶的服装色彩的世界。
我个人认为, 红、白、黑是服装中的基本颜色, 可以称为服装的三原色。尽管在服装的发展演变中, 尽管款式呈现的状态是曲线式摆荡, 但是色彩是比较稳定的。
在服装的色彩设计与搭配中, 必须遵循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的形成规律, 讲究色相、明度和纯度, 处理好色彩的对比、调和、过渡以及呼应关系, 把握好主题、主旨和衬托的变化关系, 实现服装的协调性、整体性效果, 体现服装的动感和层次感。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内容, 在形式美六大法则中,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也是造成服装美的重要元素。从形式角度而言, 服装美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色彩, 二是款式, 这两者就是符合“有形必有色”标准的, 也是造型艺术塑造形象的关键要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1]事实上, 色彩比形态 (款式) 更容易引起人的视觉感受, 并使人产生较为强烈的美感。歌德也说过:“一切生命都向往色彩。”[2]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要素, 无一不与色彩有关, 色彩与服装更是关系密切。
人的视觉对色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从服装角度来说尤其如此。人们在选购服装的时候, 首先看中的是颜色。俗话说, “远看颜色近观花”, 如果服装面料的色彩不赢人的话, 不管款式如何别致、新颖、奇特, 人们往往会弃之不理。世界上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都是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组合,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服饰造型新形象, 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构成了很高的美学价值。所以约翰·伊顿说:“色彩就是生命, 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 在我们看来就是相似的一般。”[3]
色彩不仅在服装上占有重要地位, 色彩是服装形象设计的灵魂, 如果颜色运用到位, 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色彩可以蕴含人的情感, 影响人的情绪, 同时也是人性格的展示。比如在节日里, 中国人都喜欢选用喜庆的红色;在公众聚会场合, 人们都喜欢穿得颜色庄重、严肃和高雅;在玩耍、娱乐时, 则喜欢穿得颜色多样、活泼、随意些。中国人常常以红色调来表示喜庆、热闹和吉祥的寓意, 因此选择服装, 首先应该从了解色彩、正确使用色彩开始。
一、各种色彩不同的美学特征
每种色彩都有不同的特征, 能表现出人特殊的情感和个性。服装色彩的情感表达, 就是将不同的色彩按美学效果, 进行有机地组合搭配, 表现出或热烈奔放, 或温馨浪漫, 或活泼俏丽, 或高贵典雅, 或稳重成熟等种种情感、风姿与意韵。
色彩主要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型。“无彩色系”中包括黑、灰、白和各种深浅不一的颜色, “有彩色系”比如光谱分析中得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是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次利用三棱镜分析出, 太阳的白光是由这七色光组合而成的。无色系和有色系共同组合成丰富多姿的色彩世界。
(一) 无彩色系的美学特征
无彩色系中的黑、白、灰三色, 给人的感觉是素洁、俭朴, 有现代感。整个色系都各具特征, 比如黑与白是色彩的两个极端, 是色彩的起点和归宿,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搭配起来相互补充, 单纯简练, 节奏明快, 是人们喜欢而且也是最实用的服饰中的永恒配色。柏拉图很形象地说, 白色是眼睛的张开 (白天看见世界) , 黑色是眼睛的闭合 (夜晚让我们在看不见世界时休眠) 。罗马人在共和时代末期崇尚白色和灰色, 人们的服装均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色调。
1. 白色的单纯、明净、诱惑感
白色是纯洁、素净、神圣的象征, 现代社会把白色视为高贵品位的审美象征。白色是一种不容妥协、不可侵犯的色彩, 能显示出其高不可攀、不可玷辱的气质。白色的服装体现的是高洁、神圣、冷艳的品位, 白色的裘皮大衣使着衣者更显出雍容华贵、远离尘埃的风度。西方的白色晚礼服配以白色耳环、白色项链、白色皮鞋、白色头饰、白色皮包以及手中捧着白色鲜花, 共同营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色彩氛围, 表现出对纯真、圣洁、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仿佛通向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白色与具有强烈个性的色彩的搭配, 可以使人增添青春魅力, 表现出不凡俗的情感效果。女孩穿上白色的连衣裙, 点缀上天蓝色, 能展示出浪漫飘逸、清纯无瑕的气质;白色长裙配以红色装饰, 会显得格外艳丽动人;白色与绿色、黄绿搭配, 能够在明快中见清丽, 是青春活力和身心健康的体现;白色再与红紫色组合, 能代表浪漫的神秘意趣。总之, 白色与任何色彩搭配, 都能表现出对比、调和、呼应、过渡的审美感觉。
2. 黑色的深沉、凝重感
黑色是具有双重效果的色彩, 一方面象征着深沉、黑暗、恐惧、沉默和凝重等寓意, 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庄重、成熟、刚毅、沉稳、神秘等寓意。在服饰中, 黑色以高贵典雅的格调, 华贵而又质朴的意义内涵, 给人以优雅感和神秘感, 是高贵风格的体现, 表现出深沉、矜持和冷峻的个性特征, 而且富有都市风味和高雅气质。比如黑色晚礼服、黑色皮衣、黑色西装等都表现出着装者的优雅体态和高雅风度。黑色与白色、灰色以及有彩色系中的任何色彩都能组合搭配, 从而营造出千变万化的不同的色彩情调。比如鲜艳的红色让活泼女孩风韵外溢, 配上冷峻深沉的黑色, 冷热相济, 既冲突又调和, 既端庄又活泼, 在冷峻中孕育激情。黑色与有彩色系的冷色系搭配, 又能给人以清爽、朴素、宁静之感。黑色与金色、银色搭配能表现出华丽富贵的感觉, 再与其他暖色系搭配, 则能表现出着装人的硬气、端庄、精明、利索的感觉。黑色与灰色搭配, 则可显示出仪态庄重、清幽、典雅的高贵情调。
3. 灰色的间接过渡作用
灰色介于白黑之间, 兼具黑白二色的优点。灰色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和任何色彩搭配, 构成种种富于浪漫气息的风格。在社交场合穿着灰色的西服、夹克衫、套裙等, 能产生温文尔雅的风度。高明度的灰色是男性追求稳重、女性追求文静的理想服色。灰色与单纯的色彩组合, 能突出高雅的格调, 很具有现代感;与相近的色调组合, 更容易使人引发思古之幽情。因此, 灰色是表现古典、雅致、高品位情调不可缺少的色系之一。
(二) 有彩色系的美学特征
人世间的美是无穷的, 和人类相交融的自然界的色彩也是丰富多彩、感动人心扉的。屈原在《桔颂》中称赞橘树“青黄杂糅, 文章烂兮。”这是对它所呈现的自然色彩的热情盛赞。橘树所具备的青与黄 (包括绿) 都是有色系, “文章烂兮”就把青、黄 (橙色与金色) 所显现的美颂扬到了极致。在有彩色系里, 由于各种颜色之间差别比较大, 而且对比鲜明、强烈, 所以, 各色系在风格气质和情感表达上就都有着迥然相异的不同特点。
1. 红色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红色是一种热情奔放的色彩, 也是最具丰富情感和内涵的色彩。红色具有鲜艳、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作用, 表现为热情、大胆、奔放、开朗、浪漫、欢乐、喜悦、向上的个性特征, 红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盛夏、鲜血、鲜花和生命力等;红色令人兴奋、激动、振奋、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看见红色, 中国人马上会联想起春节、婚庆和洞房花烛等等美好的事物, 西方人则会联想起圣诞节、情人节。红色也使人联想起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在唐代就流行着绯红、石榴红的颜色, 清朝乾隆时代流行着樱桃红、高粱红、辣椒红等色彩, 被称为福色。红色确实是热闹、喜庆、幸福的象征。
红色运用在服饰上最能传达热情、奔放、喜庆和积极向上的感觉。以红色为基调, 再用黑色的装饰物搭配, 可表现出阳刚之美, 同时也为着衣者增添几分青春帅气。如果红色衬衣配以白色裙子, 马上显示出夏天的情调来;红色与黄色的和谐搭配, 令人心旷神怡;红色与白色、绿色搭配, 便融尽潇洒;红色与蓝色搭配, 可以鲜明的对比色衬托出少女的妩媚和娇艳特质;而粉红色则象征幸福和甜蜜, 最能表达温柔可爱、罗曼蒂克的情调;紫红色给人以沉稳、成熟、老练、古典的感觉, 是一种具有坚定感的色彩。然而淡红色不能与咖啡色相配, 这配会使纯色度显得混浊不堪。关于这一点, 鲁迅先生曾和东北青年女作家萧红女士有过讨论, 这里不再赘述。
2. 绿色的充满希望与生机勃勃效应
绿色对于人的视觉来说, 是最适宜的色彩, 对视觉不但没有刺激, 反而还能够使人的视觉产生舒适感, 缓解疲劳。“绿色”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色彩,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 就生机盎然, 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受大自然的启示, 人所创造出的绿色系的服装, 最能展现温顺、舒适、娴静的视觉效果, 使人产生美好的印象。绿色与红色组合, 会形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美学效果。绿色与白色搭配会生发出非常清爽宜人的感觉,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绿色与浅蓝色、紫色搭配, 能使女孩显示出秀气、温顺、柔和、端庄、娴静的气质以及青春活力。绿色与暖色系的黄、橙以及红色组合, 最能体现年轻女子的青春魅力;绿色与蓝色组合, 能显示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绿色深化成为墨绿色, 则代表了永恒与坚毅、深沉与果敢的气质, 更使人有一种成熟、可靠和稳定感。绿色可与任何颜色搭配组合, 它是一种亲和的颜色, 具有调和的作用。总之, 女孩穿着绿色服装, 给人一种和睦、舒适、美好、柔静的印象。但是《诗经·邶风·绿》中的“绿兮间衣兮, 绿衣黄裳”诗句, 在封建社会历来被认为是讽刺贵贱尊卑不分, 上下颠倒的着衣行为, 这和现代社会追求人人平等、自由宽松的观念是完全相左的, 不能认为他们是正确的。
3. 黄色的富贵成熟意蕴和橙色的柔和饱满情调
黄色和橙色是相邻的色彩, 具有过渡性和调合性特点。黄色在有彩色系中是最明亮、富有的色彩, 象征着丰满、成熟、富有、尊贵、灿烂、明朗、阳光, 寓涵着希望、向上的意蕴。秋天就是金黄色。黄色呈现出高明度, 具有透亮和无重量的特点, 所以黄色能产生飘逸、跃动和华美的感觉。黄与白搭配, 更显得清新、明亮;黄与蓝搭配, 则充满活泼、激荡之感, 充满青春的英气;黄与绿搭配, 具有清爽自然和宜人之感, 富有生命之力;黄色再配以橙色, 就能表现出明快、柔美、温暖、和谐之意。橙色是黄色与红色调合的结果, 比黄色和红色都更加明亮, 是最温暖、柔和的色彩。橙色调的服装最能表达开朗、亲切、自信的个性。橙色具有亲和力, 引人注目, 如果想要表达健康活泼的气质, 可与白色搭配;若想表现时髦内容, 就可以配上黑色, 这是最适宜的颜色, 若与灰色相配, 就会显得平和, 再与较深的秋季绿和蓝紫搭配, 还能营造出一股奔放的激情来。
4. 蓝色的犹如精灵般的境界
蓝色犹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和广阔无垠的天空, 闪动着深邃而神秘的光色。蓝和青是同色, 看到蓝色, 就能想到大海、蓝天、湖水, 更会想到精灵。蓝色服装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清纯、真诚、镇定、理智、沉稳和充满智慧的个性, 会使人产生悠久的稳定感。蓝色包括深蓝、浅蓝、藏蓝、天蓝、海蓝、湖蓝、湛蓝等层次, 天蓝色在蓝色中被认为是生气勃勃的艳丽色彩, 虽然带有沉静的冷色调, 但仍然具有华丽、显赫的气势和强烈、劲健的个性特点;浅蓝色在淡雅和明快中透露出丝丝清凉感, 浅蓝色和白色、浅黄色、浅绿色、浅紫色、淡红色等色彩搭配, 均可表现出男孩、女孩们的天真、可爱、活泼性格, 给人以单纯、明快、纯洁、开朗、文静的美感;深蓝色却使人显示出成熟、深沉、稳重、矫健的气质, 是智慧、敏锐的象征;藏蓝色由于明亮度比较低, 却也能表现出老练、沉着、庄重的感觉, 年龄稍长者穿上这样色彩的服装, 既显得稳重, 又不显得苍老。
6. 紫色的高贵神秘诗意感
紫色是有色系里明度最低的色彩, 它是一种间色。紫色是红与蓝相混而成的色彩, 所以, 它具有红色的热烈与兴奋, 又有蓝色的冷静、宁谧、沉着的双重性格, 从而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高贵、典雅又神秘的力量。“紫气东来”象征的是平安、祥和的气氛。紫色服饰在色调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 蓝紫色能给人以高贵的气质, 可以展现出女性的成熟与妩媚感。高明度的浅紫色更具有优雅、浪漫、甜美、轻盈、飘逸的女性性征感。紫色与金色相互搭配, 会显得富丽华贵;紫色与银色组合则冷艳闪烁;紫色与黑色相配合, 更能衬托出神秘莫测的氛围感;紫色和白色组合, 则显示的是神圣、高贵与不可侵犯。《韩非子》记载, 在春秋战国时代, 齐桓公特别喜欢穿紫色衣服, 朝臣和百姓都纷纷效仿, 结果使齐国紫色丝绸的价钱猛增到10倍以上。而另一方面紫色在古代也被视为低贱的杂色 (间色) , 高贵人连内衣都不用紫色。从《论语》可知, 孔子把色彩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几种, 他认为纯正之色是君子礼服之色, 绀、等色不能用于礼服, 红紫色也不能做便服和睡衣。[4]当然, 古人的准则是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出发的, 是卫道行为, 不足传承。
二、色彩在服装中的审美价值的体现
服装色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我们分析的这些因素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在我国黑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代表朴素、优雅、深沉、凝重意境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器重;红色作为喜庆、热闹、幸福、祥和的象征;黄色则是作为高贵、至尊的颜色, 除了皇家, 一般人是不允许使用的。白色基本上都是作为丧服出现的。德国人喜爱淡红色和偏紫的粉红色;美国人喜爱鲜蓝、鲜色和褐色;日本人酷爱白色、鲜蓝和浅蓝;朝鲜人喜爱白色、绿色和红色;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普遍喜欢白色和绿色, 他们奉绿色为生命之色;西欧大多数国家因发色、肤色关系而偏爱奶油色和咖啡色。对色彩的偏好和喜爱是人们比较稳定的习惯, 所以, 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一种不易退色的心理映像”。
在中国诗人的创作中, 有比较稳定的色彩钟情。温庭筠喜欢红色, 所以他在作品中多用“红”字;杜牧喜爱绿色, 诗中多用“碧”字;李贺怀才不遇, 心灵抑郁, 诗中多用“白”字, 如“一山唯白晓”、“雄鸡一唱天下白”等句;荷兰画家凡·高酷爱黄色, 他画黄色的房子、黄色的道路、黄色的麦田、黄色的树、黄色的星空和月亮;现代诗人闻一多主张色彩“要深不要浅, 要暗不要鲜”。
就服装的穿着实用性、环境适应性和审美境界性来说, 色彩更注重于审美境界性因素, 对色彩的追求和讲究, 应该与人的个性、身份、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相适应, 而且, 其精神价值更大于物质价值。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服装色彩独特性的审美追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人们倾注更大的注意力, 去研究和探索色彩美的价值与规律, 更好地指导人们的服装穿着效果。
每一个历史时期, 每一个社会阶段, 人们的穿着打扮, 不仅要体现御寒、防暑、遮羞等共性实用功能, 而且还要体现特定社会环境、时代文化特点和民族习俗特征。色彩观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具体体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状况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审美追求特点。
服装是特殊的生活语言, 人们往往通过对服饰色彩 (包括款式、面料、质地等) 的选择, 表达自己的生活好尚、性格志向和审美追求等精神内容, 通过服饰语言中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选择, 和他人进行对话, 和周围环境相呼应, 彰显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个性追求。
人类对服装美的追求, 都是由色彩、款式、面料、质地、肌理等因素构成的, 而这些因素中, 色彩、款式和质地是基本的三元素, 具有特殊的美学表现力。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从远处走来, 首先进入观察者视域的是服装的色彩, 然后才是人的轮廓、面貌, 最后才是服装的款式、质地、花纹、面料等因素。所以, 人们对于服装的第一印象正是色彩。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我们的目的是要运用色彩创造美。”[5]服装的色彩作为服装的一种信息, 它在传递过程中, 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远远超过它的款式造型、材料质地、花纹肌理等要素。当人们对某人的形象进行评价时, 首先会说起衣饰的颜色选择, 然后才是款式造型和材料质地等内容, 色彩在对人的形象体现和印象影响方面, 不知不觉地成为第一性的可视要素, 所以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量。色彩通过可视性特征, 使人产生某种心理感觉, 并由心理感觉引发联想感觉, 进而使人们对着衣者形成定型的惯性印象。一个人穿着一件色彩适宜、让人感觉和谐, 并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衣服, 再配上合体的款式造型, 就足以使我们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说:“明色和热色, 就格外惹眼和抓人……刺眼的朱红, 像火焰般恣意地撩人;强烈的柠檬黄, 使眼睛忍受不了它的刺激, ……使人不停地眨眼, 以求得浸沉在蓝色和绿色的宁静深处。”[6]
三、服装色彩审美的文化学意义
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性质和意义蕴涵。第一, 色彩具有联想性。色彩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比如红色首先使人想到朝阳、玫瑰花、鲜血、火炬、霓虹灯等,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色彩绘有不同的联想结果, 这主要是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活经验所决定的, 但是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7]所以, 色彩的联想具有更多的共同性。比如蓝色使人想到一望无际的晴空、辽阔无边的大海、平静如绸的湖面等。夏天, 若看见有人穿着海蓝色或湖蓝色衣服, 马上让人产生清新、凉爽的感觉。第二, 色彩具有代表性。它以自身绚烂缤纷的迷人效果作用于人的眼睛, 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动人感情意味, 使人产生内心情感的喜悦和波动, 并将这种情感和意识活动显现于面部神情、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等方面, 使人产生由色彩引起的丰富的情绪感。比如红色让人激动而跃跃欲试, 绿色让人喜悦而充满生机, 蓝色让人沉静而安谧, 黑色让人冷静而深思, 白色让人高洁而淡定, 黄色让人高贵而成熟。英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说到表情作用, 色彩又胜过表情一筹, 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 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8]色彩的表情性和所能引起的情绪感, 主要是关照在内心中产生的色彩感, 比如亢奋与沉静、暖情与冷重、前进与后退、活泼与抑郁、华丽与朴素、肃穆与激越等色彩意味。这种意味受人对色彩的不同联想而制约, 而且在不同的场合, 对于不同的民族及文化, 对于不同的环境、图像等, 色彩的表情性和情绪感都不一样。比如红色在新婚场合就显示出热烈、喜庆、吉祥的意味, 而在十字路口, 红灯就是警告、停顿的意思。因而, 色彩的意味、情绪性、表达效果不是固定的, 是多样性的和变化的。总的来说, 红色通常显示热烈奔放、活泼激越、兴奋振作、热情浪漫;蓝色显示宁静安谧、沉重抑郁、悲情幽深;绿色显示生机盎然、安定平稳、满怀希望;白色显示洁净高雅、清纯素淡、幽怨哀伤;黑色显示庄严肃穆、深沉莫测、压抑恐怖、哀痛凝重;黄色显示高贵成熟、丰满富裕、澄静明亮;紫色显示高雅别致、尊贵气质和城市贵族情调等等。第三, 色彩具有象征性。具体的色彩可以象征某一具像, 比如红色和烈火相联系, 象征着奋勇向上, 不怕艰难;绿色常与万年松、冬青等相联系, 象征着常青不老、旺盛不衰;黄色和金色的秋天相联系, 象征着成熟、丰收景象, 由于黄金相联系, 象征着富裕、高贵;白色和冰雪相联系, 象征着纯洁、素雅、透明, 同时又和冷酷无情联系在一起;黑色与夜晚相联系, 象征着深沉寂静、黑暗恐怖、毁灭和死亡等等。第四, 色彩具有暗示性。红色暗示力量和革命, 人类最初是用煤作为燃料, 使火车产生动力飞奔于铁道之上。“霜叶红于二月花”暗示年长者生命力更加凝重。革命者常用红色作为标志 (红旗、红领章、红袖章) ;绿色暗示生命和希望, 春天常和年轻人联系在一起, “花儿与少年”、“豆蔻少女”都和绿色的春天结缘, 青春女子穿上碧绿色的衣服, 会让人联想到春天来了, 到处一片绿茵茵, 庄稼、果实都在孕育之中, 生命和希望交融在一起;黄色暗示尊贵、富有, 过去皇帝的服装是黄袍加身, 皇帝之外不允许、也无人敢穿黄袍, 秋天被称为金色季节, 到处一片黄橙橙、金灿灿, 呈现出丰收景象, 黄与金同色, 尊贵与富有暗合。第五, 色彩具有文化性。黑格尔说,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9]中国文化与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紫色、青色紧密联系, 在婚庆、诞辰、节日 (春节) 中, 红色服装 (婚服) 、红色食品 (红鸡蛋) 、红色装饰 (对联、窗花、灯笼) 是普遍的选择;中国古代服装上黑下黄, 以天地为参照 (黎明时分天为玄色, 尚黑;土地是黄色, 下裳为黄色) 。《通鉴·外纪》说:“ (黄) 帝始作冕垂旒, 充纩, 元衣黄裳, 以象天地之正色, 旁观 (古书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 翟 (古书指一种长尾野鸡, 羽毛用作舞蹈道具) 草木之花, 变为五色为文章而著于器服, 以表贵贱。于是, 衮冕衣裳之制兴。”《尚书·益稷》说:“帝 (舜) 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 (古代礼服绣的半白半黑的花纹) 、黻 (古代礼服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 、绣,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作服, 汝明。”[10]在黄帝、尧舜所处的仰韶时期, 中国已经有了与色彩相关的服饰文化制度。从秦汉以后, 中国历朝历代对服装色彩问题都非常重视, 每当易代改制, 新的朝代都必然要“改正朔”、“易服色”, 目的是为了顺应天命, 并彰明新的时代的到来。这种“色彩制度”的观念主要是以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 后世以“五德相生”为法则。对于色彩在服装在服装制度上的运用, 历代以五德确定服色。五德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 五行各有其所代表的色彩, 分别为青、赤、黄、白、玄 (这五色是中国古人所崇尚的最基本的服装色彩元素) , 并按色彩分出贵贱尊卑——“正色”青、赤、黄、白、玄代表尊贵;“间色”是二正色相合之色, 代表低贱。同时又按不同色彩排列出不同等级的官位差别, 同样色彩也按五个方位各有定位, 所以祭祀者在祭祀不同的方位, 必须穿着不同颜色的祭服 (比如西、东、北、南、中配白、青、玄、赤、黄) , 这是“五色服”的由来。所以, 中国的服色制度具有很深厚的政治哲学与文化学意义。
结语
服饰美是体现人类生活的一种状态之美, 在形成服饰状态的过程中最能够创造艺术氛围和感受人们心灵的因素也是服饰的色彩。所以, 色彩是构成服饰美学因素的重要方面之一。色彩是靠视觉来传递信息的, 色彩信息已经广泛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服饰给人的第一感觉首先就是色彩而不是款式或样子, 色彩在服饰中是最亮丽最吸引人的语言是视觉语言, 它常常以不同的组合搭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 同时色彩是创造服饰整体艺术氛围和审美效果的特殊语言, 也是充分体现着装者个性的重要手段, 因此, 色彩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是服饰的灵魂。
要使服装具有较突出的色彩美, 就要根据个人对色彩系列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心理把握能力, 了解配色的基本方法与原则。服装配色就是从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的色调中, 根据人们的肤色、体型、性格、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等方面, 给予合理、适宜性的配置。主要方法有对比法、和调和法。对比法比如黑白相配、红白相配, 这样可以增加透明度;黑红相配、白蓝相配, 可以强调色调感等。红色很热闹、强烈, 如果以粉色调合, 就会显得柔美娴静, 一个女孩穿上红色衣服, 搭配上蓝色外套, 粉红衣服在蓝色背景映衬下, 马上会使着衣者更加妩媚、迷人。这样配色, 会使色彩显得活泼、生动, 适合性格开朗的年轻人。调和法就是使色彩淡化, 不要太强烈、太刺激、太扎眼, 就像闻一多所主张的“要深不要浅, 要暗不要鲜”。比如淡色加深色, 会显得服装淡雅、稳重、柔和, 给人以亲和力的感觉。关于各种色彩的各种性能、审美特征以及最佳搭配效果, 前面已经作了详细地分类分析, 这里不再重复。
在今天, 我们进行服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 固然首先体现的是现代意识和时尚追求,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民族性的传统元素, 只注重接受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 比如在婚礼上, 新娘只穿白色婚纱 (白色在我们民族服装元素中是素服即丧服的颜色标志) , 而抛弃本民族正红色喜庆的婚礼服, 新郎也不穿自己的民族婚礼服, 而穿西装, 这是不合适的。
总之, 色彩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人们的服装与色彩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色与色彩是两极表现。色彩以其独具的特征显示着服装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尤其是女性, 对服装的色彩尤其敏感。人们在选择不同服装色彩的行为中, 表达着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秘密、个性特征和审美理念。所以, 色彩对每一个人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 体现的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鲜活无比的生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145页
[2]歌德.色彩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115页
[3]约翰·伊顿.色彩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08页
[4][5][8]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4页、扉页、21页
[6][7][10]叶立诚.服饰美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55页、55页、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