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2024-10-23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精选10篇)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1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是最明显看出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因为人们生活当中,“食”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通过各国家的饮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文化。中国有一句,“食在广东”意思是在中国广东地区的菜很丰富而且很有名。由于这种原因我调查广东菜,进而我为了品尝正宗广州菜的味道,亲自去在广州里有名的几个饭店或酒家,那时,发现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简单来说,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样以为没有礼貌。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但是,中国是茶的国家。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以喝茶代喝水,还有出驻车司机也放在驾驶座椅旁边茶以后常常喝茶。韩国人是如果要减肥的话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花很多钱 但是中国人不要太努力比较容易一些减肥因为茶有中和作用所以即使大部分中国菜有多油也不会那么胖。

第五,邀请客的时候,中国人认为留饮食有礼貌,所以迎接客人的时候,主人点多菜或者做了多菜,客人留下一点食物,但是在韩国留下食物不太礼貌。韩国人认为给东道主看出空碗就是真正表示感谢的象征。

如许,两国国家一瞥很近似,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很多不同的点。所以仔细看饮食文化是以可以知道国家的文化。了解把中和韩饮食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了解两国文化。如果无论你去哪儿,那国家的文化认识很重要。所以我希望你们去别的国家时候,不要怕吃不同的国家饮食,通过饮食进一步了解那国家的文化。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2

1. 同形同义

用汉语翻译:点头

韩中同义

用汉语翻译:露头

在这个部分中,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无论是韩国语里面的还是汉语中的“头”, 它们的惯用表达出的意义都是完全相同的, 全部表示“人或者动物脖子以上的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在韩国语里还是在汉语里, 惯用表达的意义相同的情况都是绝对存在的。

2. 同形异义

用汉语翻译:扭头

用汉语翻译:转脑筋

汉语: (用脑袋)

正如在这个部分中所看到的, 在汉语里, “头”可以表示“体面、面子、胆量、势力、名义”等意义, 在这些方向上发生了词义扩张。在“有头有脸”这个词中可以清楚地得到认证。相反, 在韩国语中表达不出汉语里“头”可以表达出的“体面、面子、胆量、势力、名义”等意义。在韩国语中, 虽然可以表达出“力量, 注意力”等, 在汉语中却直接用“精神”这个词来表达。比如说“集中精神”“有精神”等, 由于韩国语和汉语“头”都可以在“水平, 水准”甚至“地位”方向发生词义扩张, 因此韩国学者对汉语里的惯用表达意义经常会产生错误理解。比如说, “那个人虽然看起来有些迟钝, 却老是欺负我们”我们便可以理解。这些在汉语里和“顶头上司”“在头上作威作福”等都可以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3. 异形同义

用汉语翻译:连头都不点一下

汉语:连眼都不眨一下

用汉语翻译:脑袋粗

汉语:翅膀硬了

4. 只有韩国语里才有的表达

用汉语翻译:转脑子

汉语:关心 关注

用汉语翻译:盘头发

汉语:女人出嫁

5. 结语

通过对韩国语和汉语“头”的对比, 我们可以知道, 韩国语里和汉语“头”在惯用表达方面是不一样的。在韩国语里可以表示“意见、见解、智慧、注意力、思想、思考方式”等, 通过表示出这么多方向, 我们还可以额外得出在韩国语里的, 已经在岁月中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词义扩张。在汉语中的“头”, 比起韩国语里的, 在“体面、面子、胆量、势力、名义”等方向涉及了词义扩张。通过研究, 希望可以帮助正在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同学们更准确地把握韩国语里涉及的简单词汇。

参考文献

[1].『中国惯用语字典』., 2004.

[2]温端政.《中国惯用语大全》 (辞海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韩国语惯用语研究」.仁荷大学, 1989.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3

关键词:介词助词意义对比

一、汉语介词与韩国语助词句中位置的比较

1 漢语中介词的位置

汉语的介词是前置词,一般用在名词性语句的前面,与其之后的名词构成介词性语句。从语法功能上说,在句子中做状语,汉语中介词做状语用时,主要有以下两种句子类型。

(1)“状语+主语+宾语”

介词放在句首,此时主要表示“场所、时间、根据、目的”等意义。这类的介词主要有“按照、根据、关于、对于、从、在”等。

例句:按照现在的速度,我们5点以前可以完成。

根据统计,今年的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三。

对于这件事,她什么都不知道。

(2)“主语+状语+谓语”

此时主要表示“时间、场所、比较、对象、方向”的意义。此类介词主要有“在、对、比、把、被、向、朝、往”等。

例句:火车将在上午十一点到达。(时间)

朋友们对我都很热情。 (对象)

将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 (比较)

2 韩国语中助词的位置

韩国语的助词主要是后置词,放在名词性语句的后面,从语法功能上说,在句子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和状语。

(1)用作主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主要有“”等。

例句:

(2)用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主要有“”等。

例句:

(3)用作状语,放在谓语的前面,主要有“”和补助词“”等。

例句:

二、 汉语介词“给”与韩国语助词“”的使用情况

1 汉语介词“给”的用法

对于汉语介词“给”的语法意义,吕叔湘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引进动作的受益者”、“引进动作的受害者”、“用于命令句,同 为我,替我”、“朝、向、对”、“表被动,同 被”。

(1) 表示“交付、传递”:施事与受事之间是一种给予的关系,后面一般加动词,买、借、租、偷、雇、抢、弄、赚、 喂、拿、 寄、发、打、传等等。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动词的后面都要加宾语。

例句:我给你买了本书。

我给他织了一件毛衣。

(2) 表示“服务”:施事给予受事某种服务,之后的动词搭配有“理发、修理、辅导、整理、打扮、装饰、治疗、装饰、治疗、做(饭)、开(门)、打(针)、洗(衣)、提(东西)、倒(茶)、带(路)”等。

例句:你去给顾客倒杯茶水。

不要忘记给我修理一下杂乱的草坪呀。

(3)表示“命令”:以“给我”的形式,表示命令做某事。

例句:你给我出去!

(4) 表示“朝向”:表示一种方向性,可以是动作上的,也可以是言语上的。“敬礼、作揖、下跪、鞠躬、磕头、使眼色”、“讲解、解释、说明、介绍、说、讲、讲述、交代、反映”等等。

例句:他给我使了一个眼色。

※“给”的误用:

①将“对”误用为“给”

他给我有意思的。

电脑给我很有用。

②将“让”或“使”误用为“给”

跑步可以给身体很舒服。

③将“向”误用为“给”

他给我们说明他是来这边应聘的。

我给你保证我有自己的计划。

④将“跟”误用为“给”

我应该感谢他能给我一起玩儿。

很抱歉没有给你们联系。

2 韩国语助词“”的用法

(1)表示行为所涉及的间接对象

例句:

(2)表示事物,状态存在的场所、位置

例句:

(3)在被动句中表示被动的对象

例句:

(4)表示动作移动的方向

例句:

(5)表示行为、状态影响的对象

例句:

(6)表示比较的对象

例句:(他不比你差)

(7)表示限定的范围

例句:

(8)表示既定的某种单位

例句:

(9)在使动句中表示接受使动的主体

例句:

※ 韩国语助词“”的词义根据语境可以灵活处理,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出现误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语介词“给”与韩国语助词“”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只有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出合理的释义。

参考文献:

[1] 崔羲秀.韩国语基础语法(修订本)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

[2] 崔允甲.韩国语语法新讲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

[3] 全炳善., 2006

[4] 崔奉春, 朝汉语语汇对比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89

如何适应韩国文化和专业教学 篇4

“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行人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就读于韩国汉阳大学的王佳一初到韩国时,感觉到的是舒适和悠然,让他感受更深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小培带领你走近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听一听他们的留学故事。

交谈中,不少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表示,到学校以后,第一个感觉是听不懂课。

“留学韩国的生活,真不轻松!”在庆熙大学就读的刘淼淼感慨,不少学生在留学之前,已在国内的语言机构学习过韩语,但在听课时仍会遇到不少困难,在韩国读语言课程更实在,也更适合语言基础不好的留学生。

通过韩国语能力考试,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开始韩国留学生活的第一步。”刘淼淼告诉小培,韩国多数大学使用韩语教学,专业课有很多专业术语,这给留学生理解带来较大困难。“留学生必须花比韩国学生更多的时间做准备。”

事实上,一些语言有困难的学生,考试时会用韩语写上这样一段话:“教授,您好!我是中国留学生,由于我的韩国语水平不好,请多多关照。”

韩国高校对学生要求很严,除了考试,平时还经常要求写各种学习报告。这些报告的质量对于学生很重要,因为韩国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除考试成绩外,还包括出勤率、平时表现以及提交的学习报告的质量。

就读于庆熙大学的刘吉对“如何过语言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留学生来韩国一般需进入专门开设的韩语语言学校学习,打有准备的‘语言仗’。”

跨过文化交流障碍

“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在韩国也不例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的大学校园里,你总会遇到三五成群的韩国学生结伴出行,运动、打球、用餐„„”曾就读于延世大学的张雷生告诉小培,韩国人认为在集体中更容易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从中获取安全感。

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韩国留学生介绍说:“以用餐为例,中国人不会介意一个人吃饭,但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被孤立’的表现。”

对于如何融进当地社会,就读于庆熙大学视觉设计专业的刘炜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多去咖啡店、饭店之类的公共场所,多和韩国人交流,了解他们正在关注什么,慢慢地就会适应。”

事实上,很多大学为了方便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都会组织留学生参观韩国民俗博物馆、看韩国电影、听民俗音乐会等。在亲身体验过韩国的文化艺术之后,不少留学生表示,在边听边看、边看边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对学习语言有帮助,更对韩国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重视垃圾分类环保

不少留韩学子表示,学会垃圾分类是他们在韩生活的第一课。

就读于韩国建国大学的吴新月说:“刚到韩国时,并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常常是各种生活垃圾统统装在一起后,丢进垃圾桶,可没两天我就收到了两张垃圾罚单。后来知道是因为垃圾没有分类吃了罚单,当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好事,经历过后,我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了。”

小培还从其他中国留学生那里了解到,在韩国,除了大型公共设施附近配有分类垃圾桶外,装垃圾的袋子也有讲究。“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代表不同的生活垃圾,在处理垃圾时,要是有垃圾未分类或未用标准垃圾袋的情况出现,当事人很可能被处罚。”

体验独特活动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5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近日,中国驻韩国光州总领事阎凤兰会见了“光州中国语教师会”成员,并为从事中国语教学工作的该会成员举行了友好活动,光州市候任教育监张辉国、光州中国语教师会会长李泰英以及来自光州市各中学的中国语教师共约30人参加。

李泰英介绍,光州中国语教师会的成员全部是韩国人,光州有82所中学、80所高中,目前有9所中学和31所高中开设了中文课,分别占比9%和39%。所有中国语教师都毕业于韩国知名大学,相当一部分曾在中国进修,他们不仅中文功底深厚,也非常热爱中国。

阎凤兰感谢各位韩国老师为向韩国青少年教授中国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勉励他们继续为拓展光州市的中文教学事业、增进两国青少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做出贡献。阎凤兰还表示,总领馆将从多方面积极支持和关心光州中国语教师会的工作。

事实上 韩国光州已于中国湖南省教育厅签署教育交流协议 大力推广学习中文

红网 讯 今天上午,湖南省教育厅与韩国光州广域市教育厅举行了教育交流座谈会并正式签署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派遣教师团互访、汉语与韩语教师交流、以学生为对象的课外教育交流项目、支持孔子学院共建等方面加强交流与互动。

在座谈会上,湖南省教育厅主任督学陈湘生代表省教育厅对韩国教育交流考察团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对远道而来的韩国朋友详细介绍了湖南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现状。他说,韩国在光州广域市有一所大学叫湖南大学,在我们湖南,也有一所湖南大学,这是一种难得的巧合与缘分。6年前,两所大学共同在光州广域市建设了一所孔子学院,吸引了广大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使韩国青年更加深入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与历史。

韩国光州广域市教育厅厅长张辉国对湖南的热情接待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说,能与千年学府

所在地的湖南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对光州广域市的教育发展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期望两地在联姻之后,在共同应对教育国际化发展、双方教师互派、学生活动交流、教育行政人员互访等方面做出积极行动,取得实效。

韩国正大力推广中国文化 儒森汉语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助您出国做对外汉语教师!据教育部预测,到2015年,学汉语的人数将达到2个亿,而汉语教师的缺口在500万以上。在国外,一个拥有国际认可的汉语教师资格的人士,薪金已达到了7万-10万美元,在国内月进万元,也较普遍。不过要想从事此行业,必须取得相关的资格证。目前认可度最高的是IPA国际认证协会颁发的“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此证书被WTO160多个国家认可,具有权威性!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6

企业的公共关系策略是企业经营策略组合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可以对外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塑造形象,提高知名度,刺激目标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对内可以融通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改善内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那么,企业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具有怎样的关联性,区别何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

企业的公共关系策略分三个层次:其一是公共关系宣传,即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其二是公共关系活动,即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公关专题活动来赢得公众的好感,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其三是公共关系意识,即企此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树立和维护企业整体形象的思想意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申,公共关系策略经常与其他管理活动配合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各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应,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更好。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属于一种经常性与计划性的工作,不论公私机构或组织,均通过它来保持与相关的公众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亦即审度公众的意见,使本机构的政策与措施尽量与之配合,再运用有计划的大量资料,争取建设性的合作,而获得共同的利益。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征询了多名公共关系专家的意见,从中选择了四则定义,中两则的内容是:首先,公共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为获取大众之信任与好感,借以迎合众之兴趣而调整政策与服务方针的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同时,公共关系是将此种已调整的政策与服务方针加以说明,以获得大众了解与欢迎的工作。

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R.哈罗博士,通过征求83名公共关系领导人的意见,研究了472个定义,得出结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建立和保持相互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问题和纠纷的处理,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加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责任;它还作为监视预警系统,帮助管理部门预先做好应变准备,与社会动向保持一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它用调查研究和正确并合乎道德的沟通技术作为其重要手段。

1978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公共关系大会上,对公共关系概括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它分析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组织领导者咨询并实行服务,提供计划的行动方案,这种行动方案将服务于该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公共关系就是企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沟通内外部关系,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经营管理艺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发起者无需花钱,在某种媒体上发布重要商业新闻,或者在广播、电视中和银幕、舞台上获得有利的报道、展示、演出,用这种非人员形式来刺激目标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或商业单位的需求。”公共关系作为基本特征:

1.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活动,涉及的不是一种产品或一个时期的销售额,而是有关企业形象的长远发展战略。公共关系着手于平时努力,着眼于长远打算。公共关系的效果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能达到的,需要连续的、有计划的努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要追求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关系。

2.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企业广结良缘,在社会公众中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一个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是其无形的财富。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公关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企业以公共关系为促销手段,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让社会公众熟悉企业的经营宗旨,了解企业的产品种类、规格以及服务方式和内容等有关情况,使企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好的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顺利进行。

3.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是与其相关的组织与社会公众,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这里包括企业外部的顾客、竞争者、新闻界、金融界、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公众,又包括企业内部职工、股东。这些公关对象构成了企业公关活动的客体。企业与公关对象关系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4.公共关系采用的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以通过新闻,宣传等传播媒介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形式直接传播。而商业广告的传播手段则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新闻媒体为主。

5.公共关系的活动以真诚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公共关系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主客双方必须均有诚意,平等互利,并且要协调、兼顾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这样,才能满足双方需求,以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关系。否则,只顾企业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在交往中损人利己,不考虑企业信誉和形象,就不能构成良好的关系,也毫无公共关系可言。

6.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沟通,是创造“人和”的艺术。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企业从事公关活动,能沟通企业上下、内外的信息,建立相互间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协调和改善企业的社会关系环境。公共关系追求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二、公关活动的对象、活动方式与基本手段

企业开展公关活动,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公关对象。公关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不同,其工作的内容也有差异。一般来说,企业公关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2.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关系:3.企业与媒介的关系;4.企业与政府的关系;5.企业与社区的关系;6.企业与内部公众的关系。

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是指以一定的公关目标和任务为核心,将若干种公关媒介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具有特定公关职能的工作方法系统。按照公共关系的功能不同,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可分为五种:

1.宣传性公关。是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企业有关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创造良好气氛的活动。这种方式传播面广,推广企业形象效果较好。

2.征询性公关。这种公关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办各种咨询业务、制订调查问卷、进行民意测验、设立热线电话、聘请兼职信息人员、举办信息交流会等各种形式,连续不断地努力,逐步形成效果良好的信息网络,再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服务。

3.交际性公关。这种方式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沟通,为企业广结良缘,巩固传播效果。可采用宴会、座谈会、招待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信函等形式。交际性公关具有直接、灵活、亲密、富有人情味等特点,能深化交往层次。

4.服务性公关。就是通过各种实惠性服务,以行动去获取公众的了解、信任和好评,以实现既有利于促销又有利于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与声誉的活动。企业可以以各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如消费指导、消费培训、免费修理等。事实上,只有把服务提到公关这一层面上来,才能真正作好服务工作,也才能真正把公关转化为企业全员行为。

5.社会性公关。社会性公关是通过赞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支持社区福利事业,参与国家、社区重大社会活动等形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活动。这种公关方式,公益性强,影响力大,但成本较高。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程序,包括调查、计划、实施、检测四个步骤:

1.公共关系调查。它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通过调查,能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对企业决策与行为的意见。据此,可以基本确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可以为企业监测环境提供判断条件,为企业制定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公关调查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状况、公众意见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内容。

2.公共关系计划。公共关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合理的计划是公关工作持续高效的重要保证。制定公关计划,要以公关调查为前提,依据一定的原则,来确定公关工作的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而可行的工作方案,如具体的公关项目、公关策略等。

3.公共关系的实施。公关计划的实施是整个公关活动的“高潮”.为确保公共关系实施的效果最佳,正确地选择公共关系媒介和确定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公关媒介应依据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要求、对象和传播内容以及经济条件来选择;确定公关的活动方式,宜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公众对象和不同的公关任务来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活动方式。

4.公共关系的检测。公关计划实施效果的检测,主要依据社会公众的评价。通过检测,能衡量和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新问题,为制定和不断调整企业的公关目标、公关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也为使企业的公共关系成为有计划的持续性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的异同点

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都是现代企业求生存发展的产物,两者有着共性和区别。

1.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的`共同点

(1)相同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是用企业的价值观把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公关是企业运用传播手段,使自己适应环境并促使环境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从而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融通企业内部关系的一种策略活动。它的根本目标,也是通过提高企业素质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出效益,发展生产力。

(2)共存环境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制约着企业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关,都包含着企业的思想和行为,都同样受着企业环境的制约。①民族人文环境。企业的思想行为必然孕育着民族的传统基因,必然受到民族人文因素的影响。②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的稳定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企业的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企业有很大的影响。③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道德要求企业必须兼顾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要具有社会责任感。④现代交往。现代交往观念制约着企业,必须协调与外界各方面的关系,改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经济的良性运转铺平道路。⑤企业内容环境。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人员素质、资金设备等因素,也都会影响企业的思想和行为。

(3)一致的内求团结。企业公关包括外部公关、内部公关,不仅要协调企业外部公众之间的关系、内部各类人员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团结和凝聚力,这种内求团结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增加职工之间彼此了解,确立共同目标达成价值共识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沟通,企业内部的公关就是用内在激励(工作价值+自身存在价值),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些和企业文化中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基本是一致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和提高策动企业生产发展的人文力量,提倡人的因素第一信任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促使企业职工团结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2.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不同点

(1)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管理理论范畴,强调管理的文化层面,重视价值观;企业公共关系属管理实践范畴,强调操作性强。

(2)实施者不同。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倡导,企业全体人员集体共同创造;企业公关是企业提倡企业全体人员都要具备公关意识,但实施主要是专门负责公关的职能部门和公关专业人员。公关部门在组织内的隶属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由总经理(最高领导直接负责或)下设公关副总经理。另一种是由总经理(最高领导间按负责或)下设经营副总经理——再下设公关部,但由总经理间接负责。

(3)对象不同。企业文化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全体人员;企业公关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类公众、公关对象比企业文化的对象要广得多。

(4)重点不同。企业文化的重点是培植企业的价值共识,凭观念的力量,树立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公关的重点是企业外部的公共关系、公关比较注重信誉,注重企业形象,注重双向信息交流,注重各类公众关系的和谐发展。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7

关键词:韩国文化,文化传播,APP,传播形式,文化交流

一、韩国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韩国, 作为亚洲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形成“韩流”效应, 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韩国的经济产业发展, 对多个亚洲地区国家乃至于全球的各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韩流”产生于21世纪初期, 从韩国娱乐公司生产的偶像团体开始, 到后来发展的综艺节目、电视剧作、电影文化的大肆传播, 到以此开端, 渐渐被人所熟知的韩国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文化、服饰文化乃至于语言文化等, 都逐步在全球化的带领下走向世界舞台。传播韩国文化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二、手机应用APP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手机应用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手机这一载体不断升级的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 国内自主研发或是国际通用的应用程序在手机应用商店中都能找到。众多外来的软件程序, 凭借设计感十足、界面优美、功能齐全等优势为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我们带来了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信息。

韩国文化传播方面, 很多软件也在致力于通过软件开发这一方向, 为我们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韩国文化。

许多来自韩国的手机游戏与中国代理商合作, 经过译制风靡中国, 其中的韩国元素并不少见。除了这种休闲娱乐游戏类程序, 还有很多如LINE、Kakao Talk日常社交等方面的程序等。这些拥有这可爱界面和实用功能的应用程序逐渐深入人心, 成为众多年轻人下载的首选。

手机软件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 将各种新潮的韩国文化因素融入其中, 在实现软件自身功能的同时, 也将文化慢慢渗透其中, 为我们展现了韩国现代社会的日常。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更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将本土文化气息杂糅其中, 将文化内容细化, 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因素随着手机软件的广泛应用, 完成了国与国之间文化的输出, 实现了文化交流。

三、韩国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近些年来,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中韩文化影响日趋广泛。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电视剧文化的影响。从中韩电视剧中的剧情画面, 我们可以看出, 两国之间的文化渗透越发明显。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可以促进双方的经济交流, 很多年轻人通过电视剧对彼此的国家产生了兴趣, 带动了两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两国优秀文化的交流, 中韩共属亚洲地区国家, 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形式, 促进了两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在新时代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饮食来看, 很多韩国饮食方式在中国落地生根, 大街上越来越多的韩国料理深得年轻人的青睐。快餐、正餐、甜点、小吃, 韩国饮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不仅仅是这些, 很多韩国料理在主妇之间也十分受欢迎, 家常小菜、韩式风味拌菜都深受中国主妇喜爱。越来越多关于韩国料理的教学材料出现在市场上, 甚至还有专业的料理课程班的开设, 也意味着韩国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标注韩国进口的饮食原材料、韩国原产的零食也出现在中国超市日常食品的货架上。韩国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盛行, 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传播, 更是两国经济的交流。在两国文化互相传播互相影响的过程中, 实现了经济上的共赢发展。原材料的进出口、韩国饮食的引进、餐厅等的开设都拉动了两国经济增长。饮食文化的传播, 由小见大, 对两国间的经济交流造成积极的影响, 进一步印证了文化是促成经济等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韩国文化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对于周边国家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不可否认的是, 文化的积极传播为两国间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载体显得尤其重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 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 手机应用程序已成为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 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 展现不一样的文化风采, 为我们打开了视野, 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体验新文化。在未来, 科技更加便利的条件之下, 韩国文化将会以更加广泛、更加便利的方式影响千家万户, 真正实现文化传播。韩国文化将得到更大的关注, 将会有更多的人喜欢。研究中韩两国文化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加大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力度, 扩大亚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媛媛.韩国电视剧盛行对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启示[J].才智, 2014 (27) :9-10.

[2]孙岩.韩国文化输出模式及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浅论韩服和韩国文化 篇8

关键词: 韩服发展史 韩服种类 韩服纹样 韩国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一种外在形式,是其物质文化在心灵和行为上的一种表现。韩服是韩民族的传统服饰,与韩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从韩服的发展史、韩服的种类及色彩纹样等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韩国文化,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韩国文化的理解。

一、韩服的发展史

韩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韩服的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韩国的三国时期。从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服装样式为上窄下宽、头戴帽、腰系带,这种服装结构被称为“二重结构”。到了新罗时期,由于与唐朝交往密切,韩服受到了唐代服饰的影响。史书中曾这样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当时的女性开始穿着襦裙,而男性则穿着倒“T”形长至膝盖的上衣和宽体裤。韩服真正开始个性发展是从朝鲜时期中期开始的,女式韩服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至此,韩服最终定型并流传下来。

1919年三一运动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开始逐渐改穿行动更方便的洋装。之后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繁琐的韩服穿着不便,完全被洋装取代。但是时至今日,韩服仍然深受韩国人的喜爱,无论是春节、中秋节等民俗節日,还是婚礼、葬礼等正式场合,身着传统韩服的人们随处可见。

二、韩服的种类及韩服的色彩、纹样

(一)韩服的种类

韩服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礼服和日常服。按照性别年龄,又可以分为男女成人服和儿童服。

男子成人服:男子在吉礼、嘉礼、丧礼和祭礼上穿的礼服各不相同。例如,男子在吉礼上穿着道服或长袍、头戴斗笠,而在嘉礼上则身着配有胸背(王族、文武百官官服前胸和后背的装饰物)的团领服、腰配角带、头戴纱帽。日常服包括长裤、上衣、马甲、马褂和长袍。无论春夏秋冬,外出时必须穿着长袍,而且去别人家做客时是不能脱去的。

女子成人服:女子礼服有大礼服和小礼服之分,还有专用于丧礼的丧服。小礼服为绿色的唐衣配以“簇头里”头饰。大礼服是红色的阔衣或绿色的圆衫配以“簇头里”头饰。日常服包括上衣、裙子、马褂和长袍。女子长袍与男子长袍不同,主要用来防寒保暖。

男子儿童服:民俗节日和周岁时,男童穿浅色衣服,通常是蓝色边、粉红色短衣和浅紫色裤子,上面穿蓝色背心。日常服和成人一样,包括上衣、长裤、马甲和马褂。

女子儿童服:民俗节日和周岁时,穿七彩短衣。日常服为上衣和裙子,另外为了防寒保暖,可以在外穿上棉背心或长袍。

(二)韩服的色彩、纹样

韩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白色,被称为“白衣民族”,因此白色是韩服的主色调。《三国志·东夷传》中曾这样记载夫余人的穿着:“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由此可以,白色是这个民族的典型特征。除了白色这个主色调以外,也有绿衣、黄衣等很强烈的颜色。年轻女性或儿童常身着象征富贵吉祥的七彩韩服。

在历史上,韩服的色彩还与社会阶层密切相关。韩民族认为红色象征至高无上的太阳,所以在朝鲜时代,国王的龙袍和宫中的朝服,以及贵族妇女的礼服大多采用红色绸缎。佛教界的高僧也穿红色袈裟,平民女性在结婚时也可以穿红色礼服。

与优雅的色彩一起,更加突出韩服美的是纹样。韩服中喜欢使用的纹样主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和文字纹样,每种类型的纹样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植物纹样中的牡丹象征着繁荣和富贵,梅花象征着高尚;动物纹样中的龙象征着权威,凤凰象征着太平盛世和喜庆;自然纹样中的云象征着神圣、富饶,波浪象征着权威;文字纹样中的“寿”、“福”、“喜”等字都象征着其本身带有的意思。

三、韩服中体现的韩国文化

(一)韩服的色彩体现出韩民族重视“阴阳五行”的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循环生克转化构成。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韩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阴阳五行”的学说,这从韩服的色彩中也体现了出来。韩服的传统色彩中有五方色之说,五方色是指黄、蓝、白、红、黑五种颜色,也称为五正色。五方色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为本的阴阳五行思想为基础,同时与中央为黄、东为蓝、西为白、南为红、北为黑的方位划分有所关联。颜色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意义可参看下表:

除了韩服的色彩以外,韩国人在生活中也十分重视“阴阳五行”思想。例如,拌饭之所以最能代表韩国饮食文化,就是因为它的特色与“阴阳五行”有关。韩国人认为,只有体内的阴阳五行调和时,身体才会健康。拌饭里蕴涵着“五行五脏五色”的原理,原料分成绿、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分别与五行相对应,可以激发食欲,也可以保持营养均衡。

(二)韩服的设计和纹样体现出韩民族“崇尚自然”的文化

韩服的剪裁注重柔和,上衣采用内外边“V”字形领剪裁,可以体现女性颈部的柔和线条,而柔和的袖口曲线,则可以突出整体的温和感。韩服采用的材料主要为天然棉织品或麻织品,染料也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另外,韩服采用的纹样也大多来自自然界,例如梅、兰、云、波涛等,把大自然的图案融入到服饰中,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和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韩国人崇尚自然不仅体现在韩服上,还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提倡以现实人物或事物为题材,追求自然朴素的“实学”风格;在绘画中,提倡对身边朴素自然的风景进行写生;在生活中,韩国的化妆品大都提倡以天然为主,而韩国人最喜爱的运动登山,则可以体现出人们与自然亲近的渴望。

(三)韩服的搭配和结构体现出儒家的“和谐”思想

儒家思想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就由中国传入了韩半岛,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韩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儒家和谐思想的核心是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韩服中也体现出了这一“和谐”思想。例如,韩服的搭配从冠冕、衣裳、鞋履到佩饰都相互照应,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韩服的结构也注重和谐、对称和统一,反对不谐调、非对称的矛盾造型。

儒家的和谐思想还体现在韩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例如,韩国政府用和谐思想加强凝聚力,从而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白热化的竞争对社会可能造成的震荡。另外,韩国企业引用各种儒家的警世名言来强调同事之间的团结与和谐;韩国家庭剧的叙事风格也总是以和谐为主旋律,提倡和谐的家庭氛围,等等。

以上从韩服的发展史、韩服的种类及韩服的色彩纹样等方面论述了韩服中体现的韩国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韩服及韩国文化爱好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朴春子.试论朝鲜民族传统服饰美的基本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2]吴晓玲.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J].当代韩国,2006,4.

韩国和中国文化对比 篇9

1、开学派对(拼命喝酒)

韩国人每年喝掉的啤酒量在世界上排名前三。韩国人非常喜欢喝酒,大学生也是如此。每学期开课之前常常会举行开课派对,常常会喝到烂醉。据韩国新闻报道,每年高考结束都有学生因过度喝酒而死亡。

2、有很多联谊

韩国有很多ting字结尾的联谊,比如meeting、介绍ting、房ting等等,韩国年轻男女找恋爱对象的方式有很多。

3、喜欢用闪电式学习应付考试

在韩国期末考之前常常可以看到深夜图书馆灯火通明、自习室坐满了人。韩国很多学生平时都不怎么学习,忙于各种聚会、联谊或者社团活动,考前才会突击学习。

4、不怎么问老师问题

这点应该是和中国学生有共同之处的。

5、前后辈关系很分明

韩国文化概论 篇10

学者指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中国有诸多启示

中新网11月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专题,图库)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高教授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作为和中国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高敬洙教授也指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也有所不同。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只是在农历5月5号一天,一般是搞龙舟赛和吃粽子等简单的活动。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

一、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月5号到5月7号之间活动不断。

二、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

三、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同时,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敬洙特别指出:韩国江陵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十几年,江陵准备申请世界无形遗产以来,有意识地对这个文化现象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7年端午祭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2000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高敬洙教授表示,现在韩国已经有三个无形遗产了,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个事情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这些重视是有意地培育和保护,而培育也加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是有世界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很平淡,这样不可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三、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

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启示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今天上午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11月25日《北京晚报》)

争了那么久,端午这个传统文化终于还是花落别家,对此,很多人都会觉得伤感,因为端午说不重视其实也是很重视的,说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龙舟,能够成为世界遗产,说明端午对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响的,正是基于这个因素,端午被韩国申请成功,这让我们这些屈原的后代感到悲哀。

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悲哀的理由,因为端午在没有申请之前,我们谁会重视这个传统,看看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粽子节,一到这个节日大家只记得粽子,大江小河也几乎看不到龙舟的影子,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等到韩国人提出申请的时候,我们才感到端午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并没有为它作什么,最终结果也就很正常了。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说过,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这次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迪: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话虽如此,在感情上我们还是一时难以接受,可是该怪谁呢,很多东西只是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珍贵。

“丢了”一个端午,我们该吃粽子还是要吃,纪念屈原的仪式还是要继续,端午不会因为被韩国人申请了世界遗产而变得陌生,想想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文化传统吧,如果我们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能和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算申请了世界遗产又如何。

比传统节日“申遗”更重要的是什么?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作为“申遗”大国的国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多少有些酸溜溜。比如马上就有某大学的民俗权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这不免有些自欺欺人。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国籍教授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端午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过端午的时候,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上海财经大学的韩国留学生的补充,就更说明问题了:“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过端午节时,我们会去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吃艾糕(用艾草做的一种糕)。”

很显然,“端午节”与“端午祭”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在具体了解了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怎么回事之后,答案已经变得极其简单明了,再来讨论意义不大。

值得我们深思的倒是韩国籍教授说的一句话:“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且别具特色。”

要知道,端午节在中国本来也是祭祀活动。我们保存得如何?还有多少特色?才是问题的要害。

这让我想起今年中秋节前夕,由某新闻网站等发起并宣布,将于今年中秋节前正式启动申报世遗程序。并声称,网上签名赞成中秋申遗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70万人,“中秋申遗”将由国家文化部直接进行。网上自然又爆炒了一番。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按这个定义,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差不多都具备申遗的资格了――我在想,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差不多都会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要是都有兴趣来“申遗”,那可真就热闹了。

回过头来讲,即使具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我们那些传统节日目前在中国内地的传承和重视程度,并不如人们想象和宣传的那个样子,除了给商家促销活动提供了商机,忙碌的人们象征性的吃点个性食品,连个假日都享受不到,有几人还有心思去团圆、赏月、祭祀?又更遑论传承文化?

大约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了我们的自尊心,可以想见,新一轮的“申遗”活动又该“刻不容缓”了。可是,既然是遗产,终归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属于谁,应该是很清楚和明确的;至于现在谁传承得好,以及保存和保护得如何,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上的所有并不都能成为现实归属的有效证据的。

因此,对于像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争取的,恐怕不是“申遗”,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其次是尽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和快乐。

对于自己的节日,只有自己先重视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让别人来重视和分享;寄希望于别人的“钦定”和认可,然后自己再来重拾和重视,未免太没自信,也难得别人的认可。

最近有消息说,“热炒已久的将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经提上官方议事日程,目前,专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询、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如一切顺利,有望在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我想,这才是实在而值得庆幸的举动。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不是坏事

巴黎时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在此之前,尽管他们的端午祭跟我们的端午节除了名目上近似、实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当他们提出申报之时,我们这边很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乃至响起了“保卫端午节”的呼声,颇有点悲壮色彩。

端午祭申报成功不是坏事。放下“正统”的架子,我们得承认,给端午祭这一“闹”,乃至“闹”成了,还是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怎样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因此,我不能同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先生评价韩国申报所以成功的观点,他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显然,这是认为人家钻了“空子”。如果端午祭的申报成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的话,那么,从这样的观点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丝毫的警醒意味。身在其中,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态度,是无须多言的;看看人家是怎么珍视的呢?至少不是停留在书本的沾沾自喜上,也不是停留在年岁稍大的人们的记忆里,而是生动地呈现于现实生活中。用另外一位比较客观的专家的话说,“韩国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也就是说,人家不是像抢注域名那样要和我们争个端午的“名分”了事,而是实实在在地拿出了自己的东西。端午祭申报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水到渠成。

对物质宝贝来说,你自己不珍惜,如果还属于你的,就可以攥在手里自我炫耀;而文化遗产,非物质,可以超越种族、国界,起源于你这里又怎么样?同样能够在人家那里传承、创新。因为端午祭“闹”了一下,为了“保卫”,我们这里才重新重视划龙舟,寻艾蒿斗百草也才又成了津津乐道的所谓内涵。先不要说注入“现代元素”,单就这种“觉醒”本身也实在是给逼的,不是骨子里的觉醒。现在还没人争中秋、争春节,我们这里也就还不慌不忙。在今年这个中秋,除了打击“天价月饼”,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文化行为;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除了弄台晚会,可有其他文化上的打算?像文物保护一样,放着那么多濒危的真文物不理不睬,营建外表光鲜的假古董各地都趋之若鹜;放着那么多真正的传统节日不闻不问,对越来越多的古人的政府公祭活动却越来越搞得声势浩大。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丢”几个,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不久前看到一则消息,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有意将广绣定点到潮州,马上有专家认为“这将是广州的悲哀”。既然你已经承认“目前潮州刺绣比广州发达很多”,外行如笔者就不理解“悲哀”在哪里。端午祭的申报成功告诉我们,躺在“资格”上吃饭,在我们习以为常,在国际上并不认可,认可的是文化的民间基础。诸如让几个混得脸熟的人,走马灯似地穿梭于各种晚会,充其量只是虚张声势。这也提醒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应当扎扎实实地从弘扬本省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培育民间力量抓起。

论中韩高句丽争端问题

中国一网友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的评述 最近几年中韩两国关于历史问题纠纷不断,而且已经演变为领土争端,许多国人义愤填膺,我无意再作一篇讨韩檄文,本文的目的旨在客观分析各种史料以寻求韩国历史的真相。

——题记

官方对古代历史的叙述

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的网站这样叙述韩国的古代历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

文中以“檀君开国”的神话传说作为韩国历史的开端,中国的“三皇五帝”没有任何文物证据,也可以认为是神话传说。中国从黄帝算起自称有5000年文明史,韩国从檀君算起也声称有5000年历史,两国的做法彼此彼此。不过韩国人的推算精确到公元前2333年就有些夸张了,而且从“檀君朝鲜”直接进入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所谓“三国时代”(高勾丽、百济、新罗),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略了中国史籍中记载的“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两段在“三国时代”之前的史实。

在另一家韩国网站“韩国在线”,有着更为详细的叙述,其中提到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还认为韩民族是东夷的后代(历史学界认为商族征服夏族入主中原之前是东夷的一支,《孟子》记载舜也是东夷人: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韩半岛。东夷人中有一个神话,传说立国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亲和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据说他于公元前2233年开始统治,他的后代在朝鲜——“黎明宁静之国”——执政达一千余年。

当周朝伐殷时,东夷人移向满洲和韩半岛,因为那里气候条件较好。看来他们保持着团结,因为中国大圣人孔子和孟子曾赞扬他们亲密友爱,恪守礼仪。在中国的战国时代,黄海西岸的东夷同周朝人发生冲突。这导致他们向满洲南部和韩半岛迁移。

东夷还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满洲地区的貉和居住在韩半岛上的韩人,他们都属于通古斯族,语言上属阿尔泰语系。当殷朝崩溃时,殷国臣民箕子约在公元前11世纪进入檀君的辖土,引进殷国的文化。接着,由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燕国入侵,古朝鲜在公元前3世纪丧失了辽河以西的领土。这时候,出现了铁器时代文明,战国诸国向东驱赶难民。移民中有一个叫卫满的,在古朝鲜出任军事指挥官,以鸭绿江为基地把准王赶到南方,篡夺了政权。但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由陆海两路进犯位于辽河口的古朝鲜。两年后,古朝鲜被打败,中国在满洲南部和韩半岛北部设立了四个都督府。这四个都督府建立之后不久,韩国的进攻变得猛烈起来,所有四个都督府均于公元313年被摧垮了。

文中承认商朝灭亡之后,商的贵族箕子带领一部分臣民进入朝鲜半岛,但是其叙事方式与中国史籍不同,显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只说箕子“进入檀君的辖土,引进殷国的文化”而没有提到箕子建立政权延续近千年,事实上“箕子朝鲜”是韩国信史时代的开始(也就是说,韩国类似于今天的台湾,是中国垮台政权的避难所——当然,半岛上也有许多土著居民)。秦灭六国,燕人卫满步箕子后尘建立“卫满朝鲜”,公元前107年汉武帝派兵将其征服,汉朝在其故地设四郡,到公元313年,这些殖民地被高勾丽占领。据说目前韩且历史学界普遍重点讲述所谓“檀君开国”,对于“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代四郡的历史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一笔带过,直接就讲到所谓“三国时代”。

中国史籍关于古代韩国(朝鲜)的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第115卷《朝鲜列传》: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攻塞,至坝水为界,属燕„„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天子又拥淤不通。文中所说的即“卫满朝鲜”,后“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勃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复攻吏。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已。故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被“卫满朝鲜”所阻无法上书天子的“真番旁众国”指的是朝鲜半岛最南端的“三韩”,《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如下描述:

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日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马韩在西。凡五十余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侯准既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人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

桓、灵之末,韩哕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弁辰亦十二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至于“三韩”的由来,有人将其与战国时期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韩国联系起来——《诗经·韩奕》中说:“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其中的追和貊即为韩族人和徙貊人是周初分封在中原的韩国人的主体,这个韩国被晋国合并,其国民的一部分后逐步迁徙到朝鲜半岛(留在晋国的韩国贵族在几百年后的东周复国成功,与魏赵一起“三家分晋”),当然,这一段历史还有待更多的证据来证实,反倒是有一些现在的韩国人更乐于承认这样的推测。《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提到“辰韩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来适韩国„„有似秦人。”只能说“三韩”中的辰韩人有可能是秦朝时的中国难民。

总结:现代韩(朝鲜)民族的主要成分

韩国人认为他们是东夷的后代,我们首先要清楚“东夷”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史籍中它有时候指的是“东夷”这个部落群,有时候又泛指所有华夏之东的族群。建立商朝的商族原本就是东夷的一支,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认为,先商原居地在今山东、河北南部一带。其他的东夷部落则有可能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及朝鲜半岛等广阔地区。因此商代时,朝鲜半岛上的居民“韩族”也可划作东夷落部之一。

关中地区的周族兴起,灭商,建周朝。一部分商族人随箕子避居朝鲜,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朝鲜,史称“箕子朝鲜”,韩国史学界并未完全否定这段史实。大部分商族人居于周朝封国鲁、宋、卫,与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汉代与楚族相融,形成汉族(注:项羽与刘邦均为楚人)——如此说来,汉族亦可以算是东夷后裔。孔子生于鲁国,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原属商族。据说有韩国人认为孔子也是韩国人,这道理好比澳大利亚人说莎士比亚是澳洲人——韩民族有东夷血统不假(古韩族与箕子带去的商族都系东夷),但只能说韩国人是中国移民的后代,而不能将中国历史划入韩国历史的范围。

战国末年,燕人卫满灭箕子朝鲜,其政权史称“卫满朝鲜”。秦代及汉初,大量汉人涌入朝鲜,甚至进入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史记》。汉武帝灭卫满朝鲜,设四郡,实际上是四个殖民地,直到400多年后才沦于高句丽。此时,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演变为新罗和百济。唐灭高句丽,其民大部分强制迁入中国,剩余的高句丽人一部分建立渤海国,另一部分南下融入韩民族。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灭掉百济统一了韩民族,公元918年王建的高丽王朝取而代之,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至十九世纪。

综上所述,现代韩民族的主要成份就是这样——

1,古韩族(东夷部落之一,新罗、百济的主体成分),2,箕子率领的商朝遗民,3,秦灭六国后的燕国难民,4,汉代四郡的中国驻军后代及移民,5,汉末及中国历次国内混战时的流亡人士,6,高句丽亡国后的一部分遗民 汉民族的基本成份则是—— 1,夏族,2,商族,3,周族(夏商周三族构成华夏族),4,楚族(楚人建汉朝,融华夏族,汉族成形)5,鲜卑族,(晋末五胡乱华,除鲜卑融入汉族,其余四族大部亡于战乱)

唐代以后中原四次,南方两次沦于异族之手,但汉族的血统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南方汉族融入了部分越人。

我们发现,现代韩民族与现代汉民族的成份十分相似,加上朝鲜半岛一直属儒家文化圈,中韩两国可谓同文同种。朝鲜半岛上许多地名与中国相同,这一点也发生在英国和美国、澳大利亚之间。

高句丽的归属争端

高句丽作为东北亚一个曾经存住的古代民族其实与汉民族和韩民族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中韩两国都要求将高句丽划入本国的历史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许多韩国人试图从族源上论证韩民族与高句丽甚至满族的关系其实都是无稽之谈,值得一说的只是高句丽后期曾发展到朝鲜半岛北部,一度定都平壤,高句丽亡国后也有一部分遗民融入新罗。

韩国人争夺高句丽归属有着心理上的原因——韩国的古代史十分平淡,长时间作为中国的领地或藩属国,富裕起来的韩国人回顾历史时感到些许自卑。而稍微能扯得上一点关系的高句丽,其历史一度相当辉煌,隋朝数次征代以失亡告终,唐朝征服高句丽也几乎倾尽全力,将高句丽历史划入韩国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

《韩国在线》这样夸张地描述隋朝和唐朝军队的失败:

612年,高句丽迎战发动数百万大军发起进攻的隋朝。在蕯水之战中,高句丽全歼水陆别动队三十万五千人,取得了重大胜利,阻止了隋朝的四次进攻。最终,隋朝灭亡。30多年后,高句丽又与推翻隋朝的唐朝展开了战斗。645年,高句丽在西部边防上的军事要地信城、建安城、安市城、驻蹕山等地的战斗中击败了被称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的数十万唐军。661年,唐朝再次派出数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第二年2月,高句丽军歼灭了唐朝的主力军,粉碎了唐朝的侵略野心。

韩国人还有着以恢复高句丽故土为借口向中国索要领土的政治目的,这一点已经不是秘密,目前要求中国割让长白山的呼声最高。同时也有一些人在渲染中国东北与古代朝鲜的关系,其目的不言而喻。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看,高句丽前期发展的历史是发生在中国现有的领土之内,唐灭高句丽后,高句丽人大部分内迁,如高仙芝等人还成为唐的大将,他们早已融入汉民族之中。坚持高句丽属于中国的历史范畴,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防止韩国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前不久,温总访韩与老卢确认“中韩不存在领土争端”,但是韩国民间的观点与此大相径庭。

中韩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韩娱乐文化联系与区别

随着近几年韩国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韩流”一词也已经不足以表现其热度。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某些国家都已见证这种文化入侵现象。与此同时一大批的韩饭也应运而生。笔者将从音乐,影视剧及综艺节目三个方面,浅析中韩主要娱乐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音乐

说到韩国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流行音乐的发展。1998年韩国组合H.O.T在中国一炮走红,顺势而来的NRG、Baby Vox等成功将中国市场打开,被称为“韩流”的鼻祖,并将其称为“K-pop”。如今,韩国音乐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以SM、JYP、YG、FNC为首的经纪公司包含了现活跃在韩国及海外娱乐圈90%以上的“K-pop star”,由此可见,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国歌手多以组合形式出道,在此之前大多数都要经历几年的练习生生涯,同时也可以参加某些选秀,以个人形式出道。当下,SM娱乐公司的少女时代、SJ、EXO等,JYP旗下的2am、2pm、MissA等,YG经数年培养的两团BIGBANG、2NE1以及FNC的得意门生FT.ISLAND、CNblue都是炙手可热的团体组合。

反观中国歌坛,大家所熟悉喜爱的歌手以港台的居多,陈奕迅,王菲,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等一代天王天后,以及内地以快男超女为首的各大选秀节目推出的小鲜肉。但和韩国培养了几年的艺人相比,明显能力不足,就像速食产品一样,出现得快,短期内有一定影响力,时间一长就没市场了。歌手形象单一,风格雷同,即使有舞蹈型歌手,也大多边跳边喘,影响了音乐的可听性。中国无论内地还是港台都没有给歌手提供专业的打榜舞台,除了网络和一些音乐娱乐节目,我们无从看到歌手的表演,歌手之间也很难进行比较。

(二)影视剧

最近大热的《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俨然又一次掀起了一阵韩剧热。从剧中的角色,演员,台词到其周边无一红遍大街小巷。韩剧也已经早已不局限于“车祸、癌症、治不好”的俗套剧情。最先进入中国的《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剧集,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韩剧,即使虐心催泪,但不得不说,当时的韩剧都算经典唯美之作。之后的一些偶像剧集,也难免不落俗套。韩国电视台主要是KBS、SBS以及MBC。根据周一到周日,将播出的剧集划分为“水木剧”“月火剧”等等。其中大部分偶像剧都会列为“水木剧”,于周三周四播出。因此,各个电视台收视率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剧的剧情的种类与大陆大抵相同,家庭伦理剧、偶像剧、时尚剧、历史剧等。而其中聚集了当红的明星艺人,长腿偶吧和美女欧尼更加能吸引大批韩饭的热捧。

中国电视剧按地域也大致划分三类,大陆剧,港剧和台剧。大陆剧“还珠格格”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其重播次数也是令人瞠目。其中港剧大多以TVB为主,包括不管电影或是电视剧,警匪系列剧集足以代表港剧特色。台湾主要是偶像剧为主,但与韩国偶像剧相比,却难以望其项背。国产剧数量日益增加,所谓的“雷剧”也不乏少数。久而久之,观众的兴趣也从剧情转移到吐槽点。微博,豆瓣,天涯的段子层出不穷。因此,可以看出,相对美剧,韩剧,英剧等,国产剧还是乏善可陈的。(三)综艺节目

2008年以前的韩国娱乐节目仍然走的是“明星”+“游戏”的路子,大陆最早接触的应该属“情书”和“X-man”。08年,韩国三大电视台打着“真实类娱乐节目”的旗号推出各类目,其中MBC《我们结婚了》是以韩国娱乐圈的艺人组成假想夫妇,体验婚姻生活,受到大量粉丝追捧。而后的冒险类《两天一夜》,户外竞技游戏《running man》,谈话类《强心脏》,亲子类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选秀类《K-pop star》的收视率都是数一数二。而音乐类放送《人气歌谣》《音乐中心》等以艺人新歌打榜目的,使大家更近距离接触到韩流音乐。韩国公司联合电视台,使得自家艺人更多放送量并增强其艺能感。中国综艺节目比较热门的算是台湾的访谈类“康熙来了”、大陆则主要是“快乐大本营”及选秀类“快男超女”、相亲类“非诚勿扰”以及与韩国节目大同小异的亲子节目。尤其最近几年,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版权,再进行深加工,打造出来雷同的节目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盲目跟风却又难以超越原版,但对于不接触韩综的观众来说,也是有新鲜可言的。或许考虑到娱乐节目大幅增加,广电总局也采取“限娱令”来控制每天综艺节目的播放时长。在这种管制下,国内的综艺也就更显乏味。

无论是音乐,影视还是综艺节目,明显看出我们的节目与韩国娱乐节目相距甚远,韩国也早就摸索清楚大众的兴趣点,因而能够投其所好,抓住胃口。而我们如果没有作为,或者还是一味的跟风,买版权,不用心的去琢磨大众口味,必将被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所淘汰。

中韩文化的差异

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像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熔于一炉;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韩中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举例说明。1.文化认知的差异

尽管汉韩两民族在认知视觉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对同一思维概念经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是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在韩国都有类似的成语“对牛念经”,意义完全相同都有“与不可言者而言”的引申义,但一个是弹琴,一个为念经,表现形式却不同;韩语里的大王八和醋坛子只有指称的概念意义,但汉语中则还包括联想的御用意义,所以对汉族人说这两个词则显得不够尊重,甚至羞辱; 同时,汉民族的爱人是说妻子或丈夫,而韩语中则指情妇或情妇,不懂得这层意思那难免会失礼了;中韩对“丈夫”这一指称对象从不同的文化视觉去认识和表达,也造成了文化差异的障碍:汉语里的当家的,掌柜的和韩国语里的主人都指丈夫,韩国语里还有一种对丈夫的称谓,翻译过来叫“外头的”,这种称谓都与分配方式有关,也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便有“右为尊左为卑”的传统,成语“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这里的“右”指上意;而左迁,左降,则是下之意。另外,人们经常说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在说法上“南”常常置前,而由连战皆北,追奔逐北可知,北则与败相连。在韩国文化中,对南北左右没有尊卑之分,所以这种表达方式会使韩国人感到困惑,甚至给韩国人带来误解。2.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1)社交礼仪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见面和别人握手的时候,只要伸出右手就可以了。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和别人握手的时候,如果是长辈,就要用两个手去握手,或者左手托着右手去握手。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2)颜色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而白色在中国则象征死亡或凶兆,如披麻戴孝。

相反,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如传统婚礼贴喜字,新娘的红盖头,过年挂大红灯笼,贴大红春联,本命年穿红戴红等等。韩国人本来对红没有赋予太大的文化意义,但近代以来,韩国人对红色有了不好的印象。一方面他们认为红是共产党的颜色,是苏维埃的代表,容易让韩国人想起抗美援朝的伤痛和苦难。3)数字

中国的节日大多是单数,如春节(1月1日),端午节(5月5日),七夕(7月7日),重阳节(9月9日),但是现在中国人更喜欢双数,尤其喜欢6和8。而韩国人一直保留中国的儒学传统,送礼,造吉日都是单数,而且双数中最忌讳4,所以楼层中用F层代替4层,或从3层直接到5层。但在中国来讲4是一个表示稳定的数字,如四平八稳等等。3.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国家,从东汉武帝时期就有了,儒家思想也是中国人意识最深处的思想,但祈祷个人安宁幸福的道家思想也根深蒂固:做生意的拜关公像,老奶奶拜菩萨。文革中传统道德观念被破坏,“孔子是劳动人民的敌人”这个口号当时很时兴。

韩国在朝鲜王朝时期一直是纯儒教的,1945年独立后基督教迅速的兴起,35%国民信奉了此教,代替佛教称为第一国教。4.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的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人一般为一日三餐,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和晚上。中国人就餐主要用竹制的筷子或勺子,较为习惯将所有的菜摆于餐桌上大家共同享用。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

在韩国,赴宴时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韩国人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餐桌上的素菜多。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用净。结束语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中韩两国共同依山傍水,频繁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相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韩国处于朝鲜半岛,中韩两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两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间文化,我不仅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体会到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成语故事书里的故事下一篇:2023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展览搭建之把握时机搭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