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用8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篇1
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重要作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名字的文化内涵
2、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我们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图片法、讲解法、讨论法
导入: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第一课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揭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重要作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学生阅读一遍)教学活动:
引言:文化、文化的作用
请看视频活动:“见面礼节”大家猜;生回答。
师总结:不同的见面礼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不同,礼节不同,哪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有哪些作用呢?
自主先学互评互帮:什么是文化?文化的重要性
要求:
1、请同学们对照提问,认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进行圈画!重点圈画出学科关键词;
2、同桌间相互交换教材,看看对方圈画,取长补短 ?
3、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自学情况? 当堂检测:填空、判断、材料分析;
师:文化好像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请同学们猜猜看? 第一部分:说名字 谈文化、析汉字
“你有,我有,他也有,你叫我,他唤我,每人一个多亲热。
生答,师总结展示“周恩来、猪八戒”名字内涵; 生说自己名字?
师总结:说到名字,我就想到了书写我们名字的汉字?提问:汉字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自主先学互评互帮:填空、对比;生阅读: 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知多少
一、自主先学互评互帮: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地位
填空、判断;
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来感悟了解,老师做适当的提示。从感悟中体会文化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瓷器、园林、文学艺术、科技、等等; 感想:看了以上图片,你有何感想?
1、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3、我应该认真学习。等等
师: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在古代长期的发展中,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都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年来,我国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图片展示):
二、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我们本地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的建议和意见。国家怎么办? 当地政府怎么办? 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办?
师:众多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实践探究 :
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思考: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何作用?
2、列举三本中国古代经典书籍。
3、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何意义? 解题思路:
谈“意义、好处、重要性”题目解题思路:
1、对个人(知识、能力、情感、身体、心理)
2、对家庭
3、对企业
4、对社会
5、对国家
设问: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何意义?(要多读、多思)
“谁”诵读的?对“谁”?
诵读的“什么”?对“什么”
诵读的内容属于什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课堂小结:
1、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中国文化遗产、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文字、汉字
2、学习了本课,你有何收获?
课后练习: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文化的重要作用
B、名字、文字、汉字
C、文化、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篇2
关键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重点讲解,课堂小结
导入: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和2015年“丝路通古今, 文明联世界”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年图片, 配合 (龙纹) 音乐。 千百年前, 悠远的驼铃声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华大地一直走到浪漫的地中海岸边。 进入21世纪, 法国、土耳其、德国等国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 今天,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年在北京启动。 魅力中国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世界各国如此迷恋? 这一切都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正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究竟有怎样的风采? 现在我们通过观看一部短片一睹她的芳容。 这是向世界宣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片, 片中共有4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找一找, 片中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大家看完这部短片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片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结合课本P66-67, 回答你们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下面,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视频中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PPT
苏州园林的立意很重要一点是在有限环境中创造浓缩的自然环境。 “咫尺之内, 再造乾坤”,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建造者颇费一番心思, 而中国传统诗和画恰恰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 造园时, 建造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 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 在有限的空间内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 让在园林中游赏的我们既像在品诗, 又像在赏画。 这种造园艺术的立意和建造效果在世界艺术百花园中是独树一帜、 无与伦比的。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板书)
建筑图片———PPT
说说这几个地方的建筑都有什么特点?
皖南民居独特的水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蒙古包便于搭建和拆迁, 符合游牧特点。 吊脚楼依山靠河, 就势而建, 既有利于通风防潮, 又有利于防毒蛇野兽。
结合课本, 我们想一想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 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板书)
(过渡) 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 不仅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中华各民族文化也异彩纷呈。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由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组成, 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是我国西北各民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结晶。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你们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重点讲解)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板书)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正是这种包容性, 使中华文化能够最为广泛地汲取营养,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面的阳光雨露, 沐浴千年风雨而参天挺拔、 枝繁叶茂! ———包容性 (板书)
情:通过整个第六课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我们会发现,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气质, 这是一种什么文化? “和”文化,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华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质。
当前, 气度如此非凡的中华文化正逐渐走出国门, 成为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表达着我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现在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的才华得以展现。 请各小组同学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识, 合作设计一场“2015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年”的展示活动, 请大家注意: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要合理, 展示形式新颖、可行性强、目的明确。
设计完毕后, 请各组相互展示各自成果。 (略)
希望同学们从这次活动中体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坚定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的力量。 (板书)
中华文化的火炬经过五千多个春秋传递到我们手中, 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将她更好地传承下去, 并且发扬光大,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光辉篇章。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回忆知识点。
博大文化,精深管理 篇3
第一天,狮子把肉分成了11份,大小不一,自己先挑了最大的一份,剩下的交予狼群自行分配。为了争夺到更大的份额,群狼开始恶狠狠地互相攻击掠夺,大多数狼最终得到的份额都比从前平均分配的少,但却全然不知。
第二天,狮子依然把肉分成11块,自己却挑走了2块。10匹狼只有9块肉,于是群狼飞快抢夺,直到最后留下一匹弱小的狼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第三天,狮子把肉分成2块,自己肆无忌惮挑走了1块。群狼为了唯一的食物争夺起来,最后一匹最强壮的狼击败所有狼,成为狼群领袖,开始享用它的战利品。其他狼开始恭敬地服从它的管理,并按照顺序来食用它的残羹。从此狮子只需管理一匹头狼,其他的狼再也不用它操心了。
这是一个关于管理的小故事,这只狮子用了管理中的绩效与薪酬、末位淘汰法以及竞争上岗等方法服服帖帖地管理好了10匹狼。虽说这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办法,但是这些方法中却包含了管理者对管理环境、被管理者心理的变化等条件作出的合理判断。同一种管理方法用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
工商管理学什么?
博大文化,精深管理。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被人们称为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运用。”引用管理学中的观点,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国家政策与法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员工绩效与薪酬、物流管理、财务运作、市场营销……由此也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家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管理在专业设置中可以分为很多大类,比如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工商企业的管理最为常见。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规律以及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学的课程也较多,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很多内容。总的来说,是比较“博学”的。为了适应变化多端的企业环境,企业管理常常会需要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高级管理人才。广泛地学习不仅能更多地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就业方向,比如可以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做市场营销,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国内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不少,拥有工商管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如何应对宽泛的知识?
工商管理就专业而言,虽然是属于偏文专业,但是我们还是会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运筹学等为经济管理分析打好坚实基础的数学类课程;也会学到经济学中的宏观、微观经济,统计学等经济工具;还会学习基础财务会计、财务学原理、财务成本管理等财务知识;更有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营销技巧的学习。当然,此学科的重点还是会落在管理理论方面,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大一大二打好学科基础课的时候可以发掘自己的其他优势,大三大四可以在专业课学习之余选择修读其他课程,比如领导学、公共管理学、逻辑学等对所学专业有帮助的课程。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选择辅修或者修学自己感兴趣的第二学位,对管理类专业来说,法学、金融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地阅读各种经管类的书籍,积累一些管理的素材和案例。
实践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以致用,是理论学习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体现。本来企业管理的知识就很抽象,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多端,如果不懂得灵活变通,学过理论也无济于事。我们可以在大学期间加入学校里的一些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也可以通过在一些知名企业进行实习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近几年在大学里都兴起了一股考证热,但就现在的就业形势而言,企业比较看重学生在本科专业知识的深入度,即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到底掌握了多少真材实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的知识都比较广泛,所以考证最好还是结合自己以后的就业倾向有选择地进行。最基本的英语四、六级证书是要拿到的,英语条件不错的同学还可以争取英语六级的口语证书、BEC(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比较喜欢管理中人力资源这一块的同学,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师的考试,喜欢财务方面的同学可以去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学有余力的也可以尝试去考注册会计师。
何去何从?
总体而言,工商管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很不错的。就我所在的暨南大学,因为地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私营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而国企、外企往往对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应试者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注重人才在知识运用上的灵活性。
如果报考公务员,除了一些比较冷门的技术类岗位,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岗位地选择上,空间还是很大的。四年管理专业学习会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对自己产生莫大的影响。
对于考研这个问题,最近几年都出现了一个“羊群效应”,大家会跟风去考研,也有很多人把考研当做是逃避就业的一个方法。我觉得,考研还是要看自己是否适合在学术方面发展。如果想继续在管理理论方面上有所造诣的同学,可以选择管理类的研究生专业。不少人对工商管理研究生阶段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我们常说的的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的硕士研究生是有所不同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一定时间后可报考工商管理硕士,言下之意工商管理硕士是需要工作经验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工商管理硕士理解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阶段。个人觉得,如果想继续在管理方面有所造诣,可以先有了工作经验再继续深造,因为知识毕竟是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我们可在充分了解企业、市场到底需要一位管理者拥有哪些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再对症下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你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社会创造价值。管理学是激发一个人管理潜能的最佳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带给你最全面的管理知识,它会让你离管理的天空更近一步。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微课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5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同 步 教 案
单位:商丘市回民中学 学科:政 治 姓名:陈通
2014年3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我国各民族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课堂小调查:同学们平时都喜欢什么?
教师总结:你所喜欢的这些都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金钱我们应该树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播放多媒体:显示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观察上面有几种文字?
教师总结:简要介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以及各民族的舞蹈特点,说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设问:请同学们思考:
1、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如何?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启示:引导学生阅读70页教材第一自然段,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多媒体展示:《百家小讲坛》材料: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几名维吾尔族人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事件发生初期时媒体称之为“昆明火车站砍杀”,截至3月2日18时00分,已造成29死143伤,已有10名遇难者和多名受伤者名单被公布,名单还在持续更新中。
由此引出:我们应该发挥专政打击职能保护人民安全扬我国威和我们应该大局为重坚守民族团结政策不动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开展一个课堂辩论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课堂设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分析得出: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只有求同存异才能更好的和睦相处,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博大精深!教师总结 【教学总结】
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演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1、民族文字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民族舞蹈
3、文化的包容性
作业设计:
宋祖英来自苗族,韩庚来自赫哲族,蔡国庆是回族,张惠妹是台湾卑南族,罗志祥是高山族,凤凰传奇是蒙古族,罗志祥是阿美族,佟大为是满族,袁泉是回族„„
我国很多不同民族人民已经融合到从外表到衣着饮食已很难区分的程度了,你还知道别的大家都喜欢的少数民族明星吗?你对我国各民族之间这种程度融合的利弊有何见解?
写成小论文,与老师交流。
教学反思
1,本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向互动,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尽量挖掘一些能打动学生的正面事例,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篇6
西 宁 十 四 中
教师:金梅山电话: ***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名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明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制作课件等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节课,我们跨越千年,体味了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课教学
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既体现在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特别提示: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前者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后者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下面我们从三个主要方面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视频《苏州园林》依据时间节选播放
教师设问: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包括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学生讨论,提问
教师归纳引导
设计意图:目的让也学生知道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即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组织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留给学生想学习的“悬念”。
学生: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根据自己的搜集资料的的结果,介绍中华文化的内容及对世界的贡献。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学生成果展示;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其中一幅一PPT展示.学生补充: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展示四大名著、皮影戏、双簧。教师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文学艺术成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中国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
PPT引出中国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学生成果展示: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师补充 :文学艺术,不仅仅包括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的创造力。
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2.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
PPT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分析出 : 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长期处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读,写,练的综合能力 PPT展示都江堰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相关链接”和教材第68页小字体,感悟中国古代科技的巨大成就。
(2)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学生成果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现的数以万计的青铜兵器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但挖出来后,仍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经过考古人员的现代技术分析和检验,发现兵器表面有一层致密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具有良好的防腐蚀功能。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我国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中国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的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的属于南方文化。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睡坑,南方人睡床。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例如,戏曲文化也是呈现鲜明的地域性,海南主打琼剧,北京的京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陕北则是信天游,而各剧种之间又是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
具体表现PPT: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总结:(1)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处华东的江浙,由于地处水乡,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吴越地区典型的开放性水乡文化特征。云南、贵州等地,由于区域内多山,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峻,区域内生活着多个民族,造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具有多样性、内敛性的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视频播放:依据时间节选《龙门石窟》
对此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你的观后感是什么? 学生成果展示:略 教师设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吗?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以及演奏的乐器吗?教材第70页课堂探究。
小组成果展示:分析讨论苗族芦笙舞;土家族──摆手舞;傣族──孔雀舞;哈萨克族──筷子舞。西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演奏乐器是手抓鼓;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演奏乐器是那依;彝族民歌──阿诗玛;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演奏乐器是鼻萧。
教师活动:播放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感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1.中华文化的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
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PPT:引出以下内容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4)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多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它彰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课堂探究:(1)你还知道哪种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小组交流发言:(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
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民族文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查阅,学生除了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还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发展的重要标识的目标。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教师提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原因是什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 PPT展示(1)含义
A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包容性不仅表现在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还表现在对外域文化,能敞开胸怀,批判吸收,如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即使是近代,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华洽四海”(《魏书·崔浩》)。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互相融合,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2)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拓展思考: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谈一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力量有何新的理解?(3)中华文化力量的表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练习:PPT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篇7
一、舞蹈诗《河洛风》的诗化结构和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
( 一 ) 舞蹈诗《河洛风》的诗化结构
用诗一样的形式, 诗化的结构展示了从远古的波涛、夏商的九鼎, 到东都胜景、盛唐威仪, 到国色天香, 艺术地再现了动人心魄的开凿龙门、潇洒风流的河洛才子、气势辉煌的武皇登基, 美丽绝伦的牡丹吐芳等发生在河洛地区的历史事件;用诗的气质和韵味, 融入音乐的灵魂和气魄, 再加以舞蹈的形态和神气, 史诗般的再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 演绎了河洛大地独特的文化气韵——从河图洛书出现、洛神传说, 到周公定鼎、韩魏风骨以及唐代武皇时的繁荣等历史片段;采用艺术化的剪裁, 蒙太奇的手法, 诗情画意般的创造, 阐释了洛阳的山水情怀, 勾勒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 反映了洛阳的兴衰与中华民族休戚相关的发展脉络, 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诠释了洛阳的历史, 这就是舞蹈诗《河洛风》
《河洛风》有六个篇章构成, 分别是序幕《洛神》、第一篇《龙门之光》、第二章《东都盛景》、第三章《九朝乐舞》、第四章《国色天香》和尾声。它的舞蹈创作, 深深的扎根于本身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 从民间生活风情中, 寻找创作素材, 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切入点融入到创作之中;从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入手, 深入生活, 细致的体现了当地人民不怕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征。同时在发掘整理的过程中, 敢于创新,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的结合, 在音乐的选择中, 保留了原有“十万宫廷乐舞”的曲调和演奏风格, 新添加了编钟等乐器。同时根据“关林秋祭”整理成的关公“朝拜”仪式《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除了保留了原有的复古祭祀等程序以外, 并且新增了武术、祭祀舞、文武八佾舞等内容, 使其更具观赏性。把洛阳五大都城遗址紧密的串联在一起, 用独特的舞蹈语言, 展开了洛阳都城遗址的历史画卷。
( 二 ) 河洛历史文化元素在《河洛风》中的具体表现
1.《序·洛神》中的洛神传说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洛神, 是上古时代的一个美丽传说, 在《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 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相传她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 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降临人间, 来到洛河岸边。在民间中, 《洛神赋》不仅是一个神话, 还是一幅名画, 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文学巨匠、一代枭雄曹操之子——曹植笔下的爱神形象。
2.《龙门之光》中龙门石窟文化的艺术再现
《河洛风》第一章《龙门之光》, 向观众描述了河洛儿女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石窟艺术的追求。洛阳山水, 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 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 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 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 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 即, 只, 而, 若, 之, 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 天帝, 天空, 依靠, 精神源本的含义。曌, 不言而喻, 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编导们选取了“祭香”、“祈愿”、“开凿”、“礼佛”等场景, 用舞蹈的表现形式, 通过肢体语言,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伊水两岸壮观的摩崖造像, 这些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而是凝聚了千千万万的智慧和劳动得到的。
3.《东都胜景》中洛阳东汉太学和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
《东都胜景》围绕洛阳太学的主题, 插入了洛阳纸贵的文坛佳话和学子们追求功名的求仕之道, 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河洛民间艺术, 把洛阳东汉太学和洛阳民间艺术完美地接合, 烘托主题思想。
4. 在《九朝乐舞》中, 塑造女皇典型, 演绎帝都文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唐·王维诗) 。在洛阳的朝代更迭中, 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而盛唐时的武则天时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河洛文化所体现出的那种厚重深沉, 兼容并蓄,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的精神, 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国色天香》中河洛牡丹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甲天下”, 在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中, 隋唐都城遗址是象征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它位于洛阳市区, 北依邙山, 南对伊阙, 西至涧河, 东逾瀍水, 洛水横贯其中。而作为它的见证, 洛阳牡丹则是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栽培始于隋, 鼎盛于唐, 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 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 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丰富的牡丹文化, 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及其特征
“河山控戴, 形胜甲于天下”,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发源地, 河洛流域成为镶嵌在东方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积淀, 不仅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河洛文化, 也养育了一大批勤劳, 勇敢, 诚实, 善良的河洛人。它既是狭义的中原文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因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阳长期处于我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特征, 并具有深刻的鲜明。
(一) 典型的传统性河洛地区自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到北宋末年.七千多年间的文明进程一脉相承, 一直处于全国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和繁荣的中心地区。
作为河图洛书的故乡, 洛阳也是《周易》哲学的发祥地。它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 所体现出的宇宙生成的“太级“学说、”阴阳相合”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至今都在历史的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辉。因此, 河洛文化的思想基础则应该是“阴阳合一”的辩证法, 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是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巨大的开放性河洛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取了很多周边及域外的优秀文化。汉魏以后, 波斯、西域的音乐、舞蹈、石榴以及西亚的伊斯兰教等等, 相继传入中原地区。河洛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 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汇上, 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 融汇贯通, 弃其糟泊, 取之精华, 使其为之所用, 才得以长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先进地位。
(三) 鲜明的先导性自夏商以后, 河洛文化就不断向周边和世界传播。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我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运输到了西亚和欧洲。中国西域的丝绸之路, 使中国丝绸远销海外, 享誉世界, 中国国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 则为欧洲的航海时代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河洛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深入地研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研究与地域形态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同时, 深入研究河洛文化, 有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协作, 同时, 也能为“反独促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因此, 对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影响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 必将更加准确地阐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 使其成为维系和连接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文化纽带。最终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四、结语
“天府”:博大精深的概念 篇8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 “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能意识到的。
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常识,但是只要查找一些书籍辞典也能掌握,这也不是我所说的我们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义。比如:一般人都以为“天府之国”是专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实不然。在历史上,所谓“天府之国”或“天府”这样的称号,在中国的版图上曾经赋予至少7个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而后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太湖平原在唐以后被称为“天府之国”;北京所处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后,福建的福州地区所在地闽中丘陵地区亦获得了“天府”的称号。清以后,满族人的发祥龙兴之地沈阳地区也被赋予了“天府”的称号。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历史上的天府,就会发现天府并不仅仅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虽然都是沃野粮仓,但我们的先人并不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天府”。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称号送给这些大平原?回答这个问题,就开始接触到了“天府”这个概念中难以被清晰地意识到的那部分含义。
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天府原来是中国人心里的秘密它隐含了中国人关于风水的理念,是中国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国人关于风水宝地的放大版。中国人的风水宝地是这样一种模式:依山面水,俯临平原,左右护山怀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简单地说,中国人的所谓风水宝地,不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围合的山间盆地。
而且据俞先生分析,中国人风水这种模式的形成,深受“关中盆地”地形的影响,因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汉、唐的核心区就在关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关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这是“天府”这个概念的滥觞。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将这种三面围合、一面开阔的地方作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还是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安全感。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就意味着三面已经有山作为屏障来拱卫,只有一面临敌,这对于防守而言,的确是一种理想的地形。将这种观念扩展,将这种地形扩大,风水就变成了天府。
说到这里,我们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天府是安全之地。
关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认识到这里是安全的。
像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和东北大平原,古时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们找来一张地势图察看,我们就会发现古时候被称为天府的7个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仅仅是指能承受攻击,抵抗入侵。安全也有无危险,安然、安定、安详之意。
更深层的安全,是粮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荣华富贵,一切高楼大厦,一切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皆可舍弃,唯独吃的,不可舍弃。所以说“无粮不稳”,一个没有天府的国家,是不稳的。
如果我们对“天府”这个词,进行一番词源探索,或许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出天府的隐含之义。
“天”,会意字。一个人头上顶着一片东西天空,引申义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声字。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付声。广既然表意,府的含义应在广中。“广”,原读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很像房墙和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义:宽大的房屋。《说文》段玉裁注: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
天府,意为天然的府库。从词源来看,所谓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个会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着安全无危险。天地似屋,首先给人的就是安全感。从这个角度,也验证了天府是给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府虽是天然府库,但并不排斥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只是弥补天的不尽如人意处。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之灾。但人的作为并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关中盆地,如果没有人的作为,也难以成为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就是选取泾河流经的地势高亢处,开渠引水,通过网状的渠道系统,让部分泾河水自流灌溉关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还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后,《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郑国渠、都江堰都是让河水自由地流淌,浇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时顺便而为。而现在建在泾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电站是强迫河水进入它们的囊中。
天府还是以天为主。它主要的产品是粮食、瓜果菜蔬及其他农副产品。今日太湖平原、闽中一带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经工厂林立,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还能称它们为天府吗?
天府,天地似屋。意为我们的先人把大地当席,以天空为屋顶,天地之间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发达,为了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了少数人当官或者成为亿万富翁的美梦,不惜把蓝天染黑,把空气变浊;那些向蓝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废水、污水,让水中的鱼虾绝迹;那些用黑水、化学水、重金属含量很高的水,浇灌万顷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过去号为天府,今天它们还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吗?
天府最深层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层含义是简单的生活,内心的愉悦。
昔日的东方天府,今日变成了西方的工厂,“桃花源”成了“专业镇”发达了,富裕了,但代价呢?
今天我们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够让我们以“天地为屋”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推荐阅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10-22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8-28
中华文化11-10
中华玉文化07-22
中华典籍文化11-10
中华文化影响07-27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08-21
中华传统文化06-11
中华茶文化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