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2024-09-18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通用13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3)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华夏文明之歌)

上堂课我们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向大家揭示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其本身来说,中华文化还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视频:鸦片战争 31分59秒—33分14秒)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体现在什么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

(二)课堂过程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1.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阅读课本第67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华文学艺术辉煌而优秀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阅读课本第67—68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除了表现在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外,中华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为(视频:江南)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使得 1.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然而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是自我封闭,不相往来,比如

现在的旗袍,便是我国东北满族服饰于民国经改良所制作的一种时装。顺治、嘉庆年间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日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风格平直宽大,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到了民国时期在上海妇女追求体现女性自然之美风气的影响下,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低领或无领,摆侧开衩,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但旗袍的纹样仍继承了满清服饰中常用的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的题材,样式上也是沿袭了满族的连衣长袍,而没有采用汉人妇女的以上衣下裙。可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中 2.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我国的文化不仅区域特征明显,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视频:民族歌舞)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阅读课本第69页第2自然段及相关链接 2.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于中华文化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得每个民族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既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身影,又能感受到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因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成就的汇集和升华,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高妙绝伦的古典戏曲,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和藏医药,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那么中华文化何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不仅没有被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所排斥,反而相互会通交融,使得各自都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呈现出文化发展史上罕有的奇妙现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即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因为包容,有利交流;由于交流,所以丰富。

(三)课堂总结、点评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出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2

关键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重点讲解,课堂小结

导入: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和2015年“丝路通古今, 文明联世界”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年图片, 配合 (龙纹) 音乐。 千百年前, 悠远的驼铃声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华大地一直走到浪漫的地中海岸边。 进入21世纪, 法国、土耳其、德国等国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 今天,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年在北京启动。 魅力中国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世界各国如此迷恋? 这一切都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正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究竟有怎样的风采? 现在我们通过观看一部短片一睹她的芳容。 这是向世界宣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片, 片中共有4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找一找, 片中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大家看完这部短片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片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结合课本P66-67, 回答你们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下面,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视频中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PPT

苏州园林的立意很重要一点是在有限环境中创造浓缩的自然环境。 “咫尺之内, 再造乾坤”,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建造者颇费一番心思, 而中国传统诗和画恰恰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 造园时, 建造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 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 在有限的空间内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 让在园林中游赏的我们既像在品诗, 又像在赏画。 这种造园艺术的立意和建造效果在世界艺术百花园中是独树一帜、 无与伦比的。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板书)

建筑图片———PPT

说说这几个地方的建筑都有什么特点?

皖南民居独特的水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蒙古包便于搭建和拆迁, 符合游牧特点。 吊脚楼依山靠河, 就势而建, 既有利于通风防潮, 又有利于防毒蛇野兽。

结合课本, 我们想一想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 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板书)

(过渡) 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 不仅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中华各民族文化也异彩纷呈。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由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组成, 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是我国西北各民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结晶。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你们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重点讲解)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板书)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正是这种包容性, 使中华文化能够最为广泛地汲取营养,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面的阳光雨露, 沐浴千年风雨而参天挺拔、 枝繁叶茂! ———包容性 (板书)

情:通过整个第六课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我们会发现,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气质, 这是一种什么文化? “和”文化,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华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质。

当前, 气度如此非凡的中华文化正逐渐走出国门, 成为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表达着我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现在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的才华得以展现。 请各小组同学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识, 合作设计一场“2015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年”的展示活动, 请大家注意: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要合理, 展示形式新颖、可行性强、目的明确。

设计完毕后, 请各组相互展示各自成果。 (略)

希望同学们从这次活动中体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坚定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的力量。 (板书)

中华文化的火炬经过五千多个春秋传递到我们手中, 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将她更好地传承下去, 并且发扬光大,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光辉篇章。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回忆知识点。

虚心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篇3

【摘要】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天”对人的规范有益于人体全面健康,民族振兴和世界和平;应虚心学习,以继承古籍为基础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振兴 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厚德载物”

(见《周易》)。“敬天之命”(《管子·大匡》),“尚同”

(《墨子·尚同》)即服从天,“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地形篇》)。“天”对人的规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灵枢》)。“天下有道” (《论语·季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周易·系词上》),“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氏春秋·大乐》),太极与太一均乃“道”。“志于道,据以德”(《论语·述而》),“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孔夫子的仁、义、礼等也都是基于“道”,“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审”(《吕氏春秋·为欲》)。“道生法”(长沙马王堆墓出土汉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有度》),“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义者循理” (《荀子·议兵》)。“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天地》)。我国古代哲学家在感恩敬、顺从“天”的基础上物从其类。人类去私顺“天”意难。逆“天”背“道”欺师灭祖无法无天,以己欲施于人,人兽不分是我国君王误国殃民的根源。掌权者爱国必爱民,重民生、民权,“治国之道,爱民而己。”(《刘向·说苑》);要“夙夜在公”(《诗经·召南》)为民,“有容乃大”(《尚书·君陈》),“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要切记“公生明,偏生暗。”(《荀

子·不苟》),“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管子·幼

官》),”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公则天下平矣”

(《吕氏春秋·大乐》),要加强各民族团结。“行大道,重教化,国泰民安”(《董仲舒·举?良对策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 子路》),“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人类生存在自有永有、无形、恒定并佈满宇宙无穷大的“道”场之中[1]。自然科学的场、论都是“道”场中的小场、小论。唯独“道”与人类沟通。人感恩敬爱、顺从“天”是饮水思源传统美德。人应光明正大,应有相互尊重、平等,高尚、纯真无私的“爱”。爱“天”与人有别。

“少思寡欲”(《老子·道德经》)、“子绝四”(《论语 ·子罕》)均指一切祸福荣辱因我而起,无我则安。“至人无己”(《庄子·消遥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扬子法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故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进则退”(《邓折子·无后篇》);要牢记“礼、义、廉、耻”(《管子·牧民》),“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欧阳修·五代史》)和“仁、义、礼、智”

(《孟子·告子上》)。要“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

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俭节则昌,谣佚则亡” (《墨子·词过》),“不党父母,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志不强者智不達”(《墨子·修身》)。“和为贵”、“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第三章》)创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要在学习中继承、奠定基础并发扬光大。

“道”——人体内部——人体反映相关,要多动脑勤思考经自己选择行出“德”与“爱”[2, 3]。对弃“德”应“无为”。“死生有命”(《论语·颜渊 》),“人为不为命”(《扬子法言·卷六》),不可竖人独裁成霸。“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国语》),“反天意必得罚”(见《墨子·天志上》)。以上古训是民族的灵魂代代相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与Bible同出一辙并无东、西方之分,对照学习有益理解,成事的是“道”;人无完人,不可坐井观天。老天爷或“天”与Our Father in heaven是称呼不同的一位。世上无超博大精深的文化,要警惕以己所欲施于人或釜底抽薪。否则,贻害无穷。外语教学应重视传统如:文明礼貌和用语;汉语拼音和英文及英文音标之别;古代称呼老师为夫子,孔夫子翻译为Confucius正确。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益于人体全面健康、民族团结、人类和平发展,应虚心学习以经典古籍为根基提高素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融入传统文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中).2015,32:29.

[2]瞿文吉,张人骧.提高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下).2016,1:16.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4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评目标 教学建议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知 识 能 力 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列举我国的文化成果,体会和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的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如展示“岭南文化”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及其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自我生成知识。

①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记忆 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理解 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3.10.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运用风俗、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和时政事例等资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教科书相关内容】《文化生活》(人教社,4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

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

目标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目标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评析:

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再认”,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区域性”,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关系”,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4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名词短语是“重要原因”和“包容性”,“ 文化力量”、“ 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的分析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篇5

郑海明

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必修3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近来也听了几位教师精彩的课例,从中汲取到许多优秀的东西。所以,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基本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而现在课堂教学完成了,但反思自己的整个过程,自己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下面我将就不同阶段自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请批评指正,以促进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

课堂探究设置得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体现了“探索、参与、提高”的教学理念。在讲授“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贴近生活。同时,课堂所选用教学材料典型丰富,在重要知识点中穿插适量练习,注重讲练结合,能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点拨。

然而,这一堂课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对课堂的时间把握到不够准,使后面的课堂略显仓促,因为在后面还有一个知识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由于时间不多,我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候未够深入透彻,没作适度的延伸。本来课件中还准备有一个课堂知识小结的,也不够时间作总结。其实,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足够的,只要是我在讲授我国民族文化的时候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相重复,浪费了一些时间,也使得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关于这些不足,听课的老师也很诚恳帮我指正,与我所见一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篇6

[课件展示]

看到这些视频资料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

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

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

(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山东煎饼

[交流讨论] 1、山东煎饼和其他地方饮食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

[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

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你所知道的民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环节是:我来表演你来猜。即一个学生表演某个民族的礼节动作或描述服饰、语言等,让另一个同学猜。)

[问题探究](1)说说某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 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7

一、舞蹈诗《河洛风》的诗化结构和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

( 一 ) 舞蹈诗《河洛风》的诗化结构

用诗一样的形式, 诗化的结构展示了从远古的波涛、夏商的九鼎, 到东都胜景、盛唐威仪, 到国色天香, 艺术地再现了动人心魄的开凿龙门、潇洒风流的河洛才子、气势辉煌的武皇登基, 美丽绝伦的牡丹吐芳等发生在河洛地区的历史事件;用诗的气质和韵味, 融入音乐的灵魂和气魄, 再加以舞蹈的形态和神气, 史诗般的再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 演绎了河洛大地独特的文化气韵——从河图洛书出现、洛神传说, 到周公定鼎、韩魏风骨以及唐代武皇时的繁荣等历史片段;采用艺术化的剪裁, 蒙太奇的手法, 诗情画意般的创造, 阐释了洛阳的山水情怀, 勾勒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 反映了洛阳的兴衰与中华民族休戚相关的发展脉络, 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诠释了洛阳的历史, 这就是舞蹈诗《河洛风》

《河洛风》有六个篇章构成, 分别是序幕《洛神》、第一篇《龙门之光》、第二章《东都盛景》、第三章《九朝乐舞》、第四章《国色天香》和尾声。它的舞蹈创作, 深深的扎根于本身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 从民间生活风情中, 寻找创作素材, 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切入点融入到创作之中;从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入手, 深入生活, 细致的体现了当地人民不怕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征。同时在发掘整理的过程中, 敢于创新,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的结合, 在音乐的选择中, 保留了原有“十万宫廷乐舞”的曲调和演奏风格, 新添加了编钟等乐器。同时根据“关林秋祭”整理成的关公“朝拜”仪式《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除了保留了原有的复古祭祀等程序以外, 并且新增了武术、祭祀舞、文武八佾舞等内容, 使其更具观赏性。把洛阳五大都城遗址紧密的串联在一起, 用独特的舞蹈语言, 展开了洛阳都城遗址的历史画卷。

( 二 ) 河洛历史文化元素在《河洛风》中的具体表现

1.《序·洛神》中的洛神传说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洛神, 是上古时代的一个美丽传说, 在《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 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相传她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 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降临人间, 来到洛河岸边。在民间中, 《洛神赋》不仅是一个神话, 还是一幅名画, 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文学巨匠、一代枭雄曹操之子——曹植笔下的爱神形象。

2.《龙门之光》中龙门石窟文化的艺术再现

《河洛风》第一章《龙门之光》, 向观众描述了河洛儿女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石窟艺术的追求。洛阳山水, 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 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 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 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 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 即, 只, 而, 若, 之, 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 天帝, 天空, 依靠, 精神源本的含义。曌, 不言而喻, 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编导们选取了“祭香”、“祈愿”、“开凿”、“礼佛”等场景, 用舞蹈的表现形式, 通过肢体语言,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伊水两岸壮观的摩崖造像, 这些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而是凝聚了千千万万的智慧和劳动得到的。

3.《东都胜景》中洛阳东汉太学和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

《东都胜景》围绕洛阳太学的主题, 插入了洛阳纸贵的文坛佳话和学子们追求功名的求仕之道, 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河洛民间艺术, 把洛阳东汉太学和洛阳民间艺术完美地接合, 烘托主题思想。

4. 在《九朝乐舞》中, 塑造女皇典型, 演绎帝都文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唐·王维诗) 。在洛阳的朝代更迭中, 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而盛唐时的武则天时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河洛文化所体现出的那种厚重深沉, 兼容并蓄,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的精神, 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国色天香》中河洛牡丹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甲天下”, 在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中, 隋唐都城遗址是象征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它位于洛阳市区, 北依邙山, 南对伊阙, 西至涧河, 东逾瀍水, 洛水横贯其中。而作为它的见证, 洛阳牡丹则是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栽培始于隋, 鼎盛于唐, 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 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 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丰富的牡丹文化, 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及其特征

“河山控戴, 形胜甲于天下”,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发源地, 河洛流域成为镶嵌在东方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积淀, 不仅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河洛文化, 也养育了一大批勤劳, 勇敢, 诚实, 善良的河洛人。它既是狭义的中原文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因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阳长期处于我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特征, 并具有深刻的鲜明。

(一) 典型的传统性河洛地区自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到北宋末年.七千多年间的文明进程一脉相承, 一直处于全国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和繁荣的中心地区。

作为河图洛书的故乡, 洛阳也是《周易》哲学的发祥地。它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 所体现出的宇宙生成的“太级“学说、”阴阳相合”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至今都在历史的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辉。因此, 河洛文化的思想基础则应该是“阴阳合一”的辩证法, 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是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巨大的开放性河洛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取了很多周边及域外的优秀文化。汉魏以后, 波斯、西域的音乐、舞蹈、石榴以及西亚的伊斯兰教等等, 相继传入中原地区。河洛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 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汇上, 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 融汇贯通, 弃其糟泊, 取之精华, 使其为之所用, 才得以长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先进地位。

(三) 鲜明的先导性自夏商以后, 河洛文化就不断向周边和世界传播。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我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运输到了西亚和欧洲。中国西域的丝绸之路, 使中国丝绸远销海外, 享誉世界, 中国国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 则为欧洲的航海时代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河洛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深入地研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研究与地域形态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同时, 深入研究河洛文化, 有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协作, 同时, 也能为“反独促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因此, 对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影响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 必将更加准确地阐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 使其成为维系和连接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文化纽带。最终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四、结语

博大精深的语文 删繁就简的教学 篇8

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比一棵树,要让它枝繁叶茂,须要沃其根本、丰其主干,光在枝节上修剪是难成大器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根本,以简驭繁、以约求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思路简明,紧扣核心

语文课程的内涵极为丰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情感陶冶,思想启迪,可以说包罗万象,于是有人企望通过面面俱到的分析一网打尽。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恰恰相反,费时多而收效微。因此,就需要从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出发,寻找一条简明高效的途径。

就以阅读教学来说,其本质的特点即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正是在读通、读懂、读好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与启迪,因而怎样让学生有效地读通、读懂、读好书便是关键所在,围绕这个核心去做,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要形成一个简明有效的思路,教师必须首先对文章进行深度和广泛的挖掘,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要表现这位华侨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的文眼让学生浏览,哪些地方是借梅花来表达老人的眷恋祖国的心,然后细读7小节和13小节,品读老人的爱梅情结,最后借送画题词这一环节,发展学生的语言,形成了“整全感知,抓文眼——细读品味,悟情感——赠画题词,促表达”的教学思路,使课堂结构脉络清晰,简约而丰实。

二、手段简约,讲究实效

语文是朴素的,文字符号串成的它那么宁静,只有当人们阅读时,它才显现出丰富的内涵。然而不少教师似乎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他们没有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上多下工夫,而是醉心于外在的手段和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声、光、电一齐上,多种教学手段各显神通,活动、游戏、表演、竞赛……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多角度的强烈冲击,如此一来,语文一旦失去这些外在的刺激,学生在课堂中就提不起兴趣,因为语文课堂已没有热闹可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9

一、选择题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有()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古老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点中的区域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2.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①完整性 ②实用性 ③易传播性 ④整体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我国古代科技比较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答案】 C 3.“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与时俱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①②③符合题 意,故答案选A。④材料体现不出,应舍去。

【答案】 A 4.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长三角文化属于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文化属于岭南文化,京津唐文化属于燕赵文化。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还是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还是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D.各地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同点

【解析】 材料强调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区域文化各具特点,这说明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故答案选C。

【答案】 C 6.2013年4月23日,由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的印象系列的第七个“孩子”——“印象武隆”开始公演。印象系列的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解析】 “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 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答案】 D 7.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③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答案】 A 8.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每个民族的服装和头饰都是本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表现,各具特色,体现了①②③。答案为A。

【答案】 A 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这是因为()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说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②正确。③错误。④说法不准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10.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④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华文化“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体现了它的包容性,体现了博采众长,①④正确;②在材料中未体现,③表述不当,排除。

【答案】 B 11.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南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解析】 福建惠安服饰文化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特色,源自于包容性;A、B、C与题意无关,故D正确。

【答案】 D 1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外文化的同质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 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选A。③说法错误,④与包容性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先后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这种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思想,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1)儒家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特点的?

【解析】 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结合材料可知本题强调的是包容性。

【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4.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有的民族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如藏族、壮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俄罗斯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等;有的民族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和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即除俄罗斯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析】 解答第(1)问,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产生的重要原因即“包容性”来分析。第(2)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各有自己的特色,则显示了其个性。

【答案】(1)①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②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国少数民族在音乐体系建立上,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 原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文1000字 篇10

自遥远的曾候乙编钟到司马相如的“绿绮”古琴;自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自《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到各种华美大气的“釉彩大瓶”,自京杭大运河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国,用悠久、跌宕的历史谱写了一曲跨越五千年的、磅礴不朽之歌!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正因为有了诗歌的滋养,中国人的生活才会如此有滋有味,丰饶多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代诗仙李白,他的豪情万丈,乐观向上让我折服。他借酒浇愁愁更愁,他举杯望月月更明,对酒当歌,月下独舞,抒发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他对酒是真挚的爱,对山河是热切地恋。他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直爽率真、放荡不羁……也正因如此,才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身处乱世,仿佛一片浮萍四处飘零的杜甫,仍然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每时每刻关注国事和天下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52岁的杜甫为国而乐,与国同庆,让人敬佩!“安史之乱”虽然让杜甫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可他很少自怨自艾,诅天咒地。他更关注的达官显贵的“朱门酒肉臭”和芸芸众生的“路有冻死骨”。他著就的“三吏”、“三别”,是迄今为止,仍然为人们传诵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她清风拂柳般的柔情婉约,令人牵肠挂肚的惆怅凄苦,小桥流水般的和风细雨使人过目不忘。还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精忠报国,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乐观等,让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诗意,人人都有诗情。

中国诗美词美,画更美。

《洛神赋图》、《步辇图》显中华之文采,《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示人物之形象;《五牛图》、《百骏图》现动物之姿态;《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展中华之风貌;《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露秀丽之美景。还有齐白石游动的虾,徐悲鸿奔腾的马,黄胄淳朴的驴……一个个,一幅幅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中国充满画意。

博大精深的汉字优秀作文 篇11

写笔划,写偏旁,学写简单的字,怕写难看的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落笔,写不好就擦,写不好就重写常常因为一面习字册而做到深夜。尽管如此,我的手依旧僵硬,我的字依旧歪歪扭扭,在一年级的我看来,汉字先生真是个不省心的家伙呢。

我和汉字先生的隔阂能很快消失,全靠了书法。今后,我与汉字先生的故事都与他相关。初接触书法,我看到一小格一小格的字格里,是一幅幅可爱的墨黑抽象画。我照着字帖上的样子一幅幅地临摹。当我玩够了,老师就开始教我握笔、蘸墨与行笔,看着老师的耐心示范,看着那柔顺又有力的线条,这篆书竟是汉字先生的前身,我不禁对他敬佩起来了。

与可爱的篆书相比,隶书是美丽的。线条的粗细变化更为明显,技巧性的内容也多了。老师也开始用专业术语跟我讲话: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这就是蚕头燕尾横每一个精致的字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每一笔都是重要的,哪怕是一点,如果出了差错,整个字也就失败了。书法带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隶书之后,我已不再畏惧习字册上一行行铅笔字了,汉字先生也不再困扰我了。

在学习楷书之时的我明白了,书法就是汉字先生的化身。它带我真正认识了汉字先生:从秦之小篆,汉之隶书,到隋唐楷书,几本小小的字帖里竟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

由于种种原因,四年级的我不得不离开了我的书法学习之途。之后四年的时光里,随着课业的加重,我与汉字先生的感情渐渐淡化了,但当我翻开语文课本,当我嗅到书房间氤氲着的墨香时,我知道,汉字先生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不离不弃。

感叹宇宙的精深和博大美文 篇12

飞机腾空的的瞬间,我感到像是坐电梯,抖了了两下子。

空姐用汉英双语提示乘客把手机于静止状态,我靠窗,正好可以俯视风景。飞机穿出云层,可以听到外面呼呼风声,今天的云好像淡些,能看到群山,看到河流,梯田也依稀可现,可那桶状的机翼挡了我的视线。

不远处的白云拥竺着,洁白得像雪山,像棉团,更像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绵羊,远远望去,一望无垠,真的感叹宇宙的精深和博大。

看着看着我就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股饭香把我弄醒了,空姐推车送来了晚饭,天还没黑,夕阳依旧在,只是今天下午的航班延误了一个小时的起飞时间。

晚饭是用精致的薄铝朔料盒,米饭牛肉夹在一起,很热很香。

我才想起今天瞎忙,除了早上饮了一杯水和一瓶牛奶外,主食还没吃过呢,可吃完饭了还弄不清刚才闷在牛肉里的是冬瓜还是土豆?

那块面包我吃得太急了,打了几个嗝,那一小盒装着哈密瓜和火龙果,都是两小块。另外小盒是紫包菜切丁,放了奶油和沙拉,生吃。

博大精深成语解析及造句 篇13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二、成语反义词

一无所知 [ yī wú suǒ zhī ]

什么也不知道。

孤陋寡闻 [ gū lòu guǎ wén ]

指学识浅薄,见闻狭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才疏学浅 [ cái shū xué qiǎn ]

见识少,学问不深(多用于自谦)。

胸无点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形容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

博而不精 [ bó ér bù jīng ]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以蠡测海 [ yǐ lí cè hǎi ]

见〔管窥蠡测〕

爱博不专 [ ài bó bù zhuān ]

爱:喜爱,爱好;博:众多,广泛;专:专一,专注。指爱非一人,感情不专。也用来指爱好太广泛,精力不专注,而无特长。

三、成语造句

1、关谷:三十六计果然博大精深,而且招招都把人往绝路上送啊!

2、成熟的男人的爱是博大精深的,爱的不动声色,却又坚定执着。如同父爱。他视你若珍宝。

3、走在正道上,眼睛看着邪道,此之谓博大精深。

4、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不会感到“博大精深”,而只是朦胧地保持一种神秘感罢了。

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6、毛领导的诗文,博大精深,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7、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更是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8、中国文明博大精深,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

9、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随便走马看花是无法窥其堂奥的。

10、独特的笔画结构和书写方式,使得汉字书写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11、儒家学说虽然糟粕不少,但整个内容不失博大精深,千百年来积厚流广,其影响是深远的。

12、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13、相信通过学习,您能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

1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这一点引经据典算得了什么呢。

15、我国的文学可真是博大精深呀!

16、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17、乐趣无限:让您在多种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18、龙虎山和崆峒山为中国南北道教名山,“道契崆峒”悬匾,印证了道学的博大精深。

19、中国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内容博大精深。

20、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继承。

21、佛经博大精深,就是抄一千遍也不见得会完全领悟。

22、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3、他的理论博大精深,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4、老科学家的学问博大精深,颇为大家所敬佩。

25、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6、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

27、天文学博大精深,若只用星相来解释,难免管窥蠡测之憾。

28、他用笔坦然利落,一挥而就,从而显现出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29、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0、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配合着表情那更是溢于言表啊。

31、中国传统道德卷帙浩繁,博大精深。

32、生活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无字天书,它给我们以启迪与思考。

33、汉语博大精深,一个字就有许多种字义。

34、道德境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可以满足四大追求和六大享受。

35、历数千年衣钵传承,世代宏扬,已形成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

36、少林功夫博大精深,其体系从软硬功夫到拳法器械,无所不及。

37、这样,知识才能博大精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考不倒之人。

38、祖悲秋的采花妙论,充分体现了我们中文的博大精深。

39、但毕竟崆峒派武功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40、医术博大精深,更新换代得快,我们这批人已经老了,落伍了。

上一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学预科说明会7月11日举行下一篇:创新思维是核心竞争力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