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2024-08-29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共8篇)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篇1

根据《**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瑞学组办〔2009〕12号文件)精神,我局最近专门组织人员对全市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就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供上级领导参考。

一、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保持

了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大小水产加工企业34多家,被列为国家级先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华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华盛、华忠、香海、水产城),温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其中年产值逾亿元3家(华盛、华忠、香海),5000万元以上9家,并有8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华盛水产品加工厂和华忠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还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全市年水产加工能力12.2万吨,水产冷库37座,日冻结能力780吨,冷藏能力每次4.3万吨。2008年水产品加工产量7.6万吨,同比增长5.71%,产值7.62亿元,同比增长8.1%,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3.85%。水产品加工产量、产值、创汇额分别占温州市的32%、30.5%和46%。水产品总产量、渔业总产值均居温州市的第三位(产量仅次于苍南、洞头,产值仅次于苍南、乐清),在全省排名列为第九位,跻身全省十大渔业强县之列。

二、水产加工与流通业发展情况

水产加工与流通业是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工园区崛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1年开始兴建**水产品加工园区,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目前该园区已基本形成,规模和设施属国内一流。实际使用面积380亩,计划总投资3.1亿元,现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先后有16家加工企业入园兴建新厂房,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万吨级以上冷库4座(华盛、华忠一期已建,华忠二期、渔业冷冻一厂在建),千吨以上6座。加工园区建设规划先进,布局合理,与**水产城连成一片,实现了产、供、销、渔、工、贸一体化,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2004年被省科技厅命名为“浙江省科技兴海海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2006年我市被中国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水产品特色加工之乡”。

二是流通渠道畅通。2001年建成了总投资1.3亿、占地104亩、建筑面积67290平方米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水产城,拥有摊位644个,年交易量达29万吨,交易额29亿元,其电脑信息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大型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设施均居国内一流行列,属全国百家最大商品交易市场、全国首批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定点采集单位和省百强市场。

三是龙头优势突出。如知名的华盛、华忠、顶味、香海、冷冻一厂等上规模加工企业相聚一起,其产量、产值、出口量、创汇额、利税等指标已占全市水产加工总量的80%以上,且企业员工达2500余人,占全市同行员工数的70%以上。这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与辐射效应和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千家万户,有力地推进渔业产业化的进程。

四是科技含量提高。我市水产加工企业历来重视科研开发工作,近几年纷纷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水产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科研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进行科技联姻,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华盛、华忠等企业聘请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水产加工专家,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创汇能力。目前全市已有5家(华盛、华忠、眯眼、香海、顶味)水产加工企业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科技型企业,分别承担了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10多个,有的还获得创新奖、进步奖。华盛水产加工厂投资3200万元率先兴建了温州市首座万吨冷库,冷库实行自动化电脑程控操作,冷藏的温湿度进入计算机程序。

五是注重行业创新。华盛加工厂在2007年投资5600万元建造了全国第一艘海上移动水产加工船“华盛渔加1号”的基础上,2008年又配套了三对(6艘)水上加工捕捞带头船,大大提升了我市水产加工档次。“华盛渔加1号”引进日本先进水产品加工流水线3条,可以把水中捕获的鲜活鱼虾,在海上直接加工成成品、出口创汇,不仅确保了海产品的鲜度与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减少了渔船返港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省油耗,延长海上生产时间,为渔民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顶味食品公司引进美拉德热反应和微囊生物工程食品工艺新技术,从低值鱼类中提取香精、香料等调味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华忠、拓海水产食品公司引进韩国鱼糜加工先进成套设备与技术,开发人造蟹肉以及鱼丸、鱼饼等系列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这些都是属于水产品深加工的新项目,是21世纪新技术应用的范畴,体现了生产力内涵。

六是品牌意识增强。我市水产加工企业为

适应市场需求,跟随世界潮流,采用现代化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强化品牌战略,使加工品种向着“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如华盛水产加工厂先后开发了“大三元”牌丁香鱼和鳗鱼片等上百种熟食小包装;华忠公司利用低值鱼类开发的人造蟹肉、鱼糜、鱼丸等系列“华辉”牌(省名牌)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进入了欧美等市场;香海食品有限

公司的“奥和”牌(省名牌、著名商标)小黄鱼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打入了全国各地超市,成为送礼佳品。全市水产加工产品四大类(冻品、干制品、腌制品、休闲食品)200多个品种,已正式注册产品商标20余个,其中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华盛“大三元”牌虾皮,全省水产品仅2家)、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4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近三年来,我市水产加工企业参加欧盟、国内各种农博会、渔博会、科交会、展销会等活动,先后获取省级以上的奖杯、奖状30多个,其中金奖7个、银奖16个。

三、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市水产加工与流通业发展迅猛,成效斐然,但与市领导的要求以及与全国先进县(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山东的青岛、烟台以及广东的珠海、江门等地一些大型水产加工企业,其年出口额达亿美元相比,差距甚大,就本省而言,我市年出口额仍落后于舟山的定海、宁波的象山,居全省第三位,尽管我市水产加工业规模与效益虽居温州前列,但仍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我市水产加工业所存在的问题,除了面临的渔业资源继续衰退和全球性金融风暴外,主要是企业多而散,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积累投入资金能力偏低,社会化组织及自我防范风险和参加市场竞争能力不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不多。其次是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三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议与对策

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增大出口创汇能力,分享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历史课题。一是必须牢固地树立忧患意识,不断增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性;二是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水产加工业向纵深发展,加快低值水产品综合开发,以及合成水产食品、水产保健食品、美容食品等开发,不断提高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的品位与档次;三是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水产品加工业运行质效,包括完善加工质量保证体系,信息服务系统,加工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投资格局以及渔业标准化产业组织化程度;四是必须抓好引导调整,促进水产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包括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对水产加工业的投入,放开搞活水产加工企业,开拓水产品加工市场,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发展产业经营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的水产加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对策:要坚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技为本,梯次推进,规模发展”的20字方针,围绕着进一步建设水产加工园区,做好“四大文章”:

一是立足建设国际化水产加工基地,全力做活做深国际认证大文章。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安全卫生,绿色消费的需求,建立健全水产加工生产标准体系,整体推进国际认证工作,使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中国际认证率达80%以上,为水产品突破技术堡垒,挺进国际市场开辟更加广泛的“绿色通道”。

二是做好建设规模化水产加工体系,全力做活做深培植龙头企业的大文章。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实现**水产加工也由“点式”向“板块结构”迈进,力争在近期内再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温州市级龙头企业3家。

三是立足于建设集约化水产加工基地,做活做深科技创新大文章。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引进和科技攻关机制及人才开发机制,实现**水产加工业由增加体劳力型向提高智力型的跨越。

四是建设高效化水产加工基地,做活做深构筑市场大文章。下大力气构建营销网络拓展市场,搞好产品定位适应市场,培植名牌引领市场,预用两三年时间形成“以中心市场为主导,以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交易体系,使**成为规范有序,具有规模效应,渔商云集,货畅其流的国家一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篇2

1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及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 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 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 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以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为例, 与陆地相比, 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 尤其是深海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 其技术难度更高、操作要求也更为严格, 可以说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洋油气的成功勘探与开采, 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能源自给供应, 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陆地油气矿产日趋枯竭的状况下, 随着深海勘探与开采技术的日趋成熟, 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能源供应。

1.2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 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1]。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 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 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 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 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在这一过程中, 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 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 其发展迅猛, 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3海洋科技创新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 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 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 拉动其发展, 又为下游产业提供产品, 推动其发展, 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 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 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 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 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 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1.4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开发与保护并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 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 海洋环境问题, 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 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 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1.5海洋科创新对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 以及国家安全, 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 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 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 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 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

2.1海水增养殖技术

优质种苗培育技术, 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 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 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 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 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 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 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加强预防研究, 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 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 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 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

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 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 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 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

2.2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

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 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 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 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 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 海洋活性物质研究, 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 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

2.3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 进行扩大产业链条, 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 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 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 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 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3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 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 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 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可以说,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 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品自给供应, 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与营养水平, 为国家的食品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状况下, 随着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 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食品供应。

3.1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新突破不断支撑海水增养殖健康稳定发展。如, 中草药、疫苗、免疫增强剂等养殖新药代替抗生素预防防治鱼病、虾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无公害系列养殖用药进入了产业化开发;开发研制了新的微波增氧消毒设备, 提高了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利用效率;为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水增养殖业强有力的推动。二是随着“科技入户工程”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 海水增养殖业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整个行业的开发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和新型渔民培训等活动, 在2009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0余期, 培训3.3万余人 (次) , 统一编印健康养殖技术资料8 000余份, 有效推动渔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 提升了海水增养殖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 同时随着科技成果的应用, 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三是通过科技创新, 加强了养殖病害预测与防治工作力度。通过技术突破和革新, 提升测报精准度, 为海水增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例如, 山东省2009年组织200多个测报点开展了病害监测报告工作, 测报品种涵盖了大菱鲆、对虾、刺参等26个优势养殖品种, 测报面积接近1万hm2。设立了50多个省级直报点, 对海参、凡纳滨对虾、大菱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乌鳢等六大养殖品种的病害的发生、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快报, 监测直报面积2 700 hm2[3]。

3.2科技创新对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

水产品精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加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的, 因此科技创新对水产品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直接催生了水产品精深加工这一新兴产业的诞生。水产品加工行业是自古伴随着渔获物而产生的, 包括最早的去除杂物、烹饪、保存, 到简单的处理、冷藏、保鲜, 直到水产品的粗制加工、包装和流通各个环节。然而水产品精深加工则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以高营养物质精细加工、保健功能性物质的提纯、医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为主要内容, 以高附加值、流通广泛和延伸的产业链条为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二是提高了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 促进了水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以及无公害水产品的认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的需求, 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演进趋势、机理与政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6) :77-81.

[2]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东岳论丛, 2002 (5) :18-21.

高效利用助推衡阳矿业经济发展 篇3

优势矿产经济发展现状

煤矿整顿关闭、整合与兼并重组成绩斐然,煤炭工业稳定健康发展。2005年以来,衡阳先后关闭合法煤矿90处,全市煤矿数量由 200处减少到2010年底的110处,减少48.4%,全面淘汰产能3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矿井数量和事故源大幅减少,乱采滥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十一五”期间,各类煤矿投入资金近十亿元进行技改扩能,煤矿生产条件和安全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有色金属采掘业地位突出。衡阳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乡,资源主要分布在常宁水口山和祁东清水塘、留书塘一带,如水口山铅锌矿是驰名中外的铅锌产地,享有“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之美誉,该矿的采矿工艺先进,铅锌铜选矿回收率分别是95%、88.5%、88.5%,伴生银的回收率达70%,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铁矿资源丰富,前景看好。铁矿资源探明资源储量4.35亿吨,水文地质条件便于开采,但矿石品位较低,多数集中在27%-31%之间。衡阳铁矿资源主要集中于祁东铁矿区,该矿床是湖南省探明的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当前,受原矿品位及选矿工艺限制,以及当前全国钢铁行业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全市铁矿开采企业均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但随着选矿工艺的提高和经济复苏,发展前景明朗。

岩盐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初步完善。衡阳是江南最大的岩盐、芒硝矿产地,探明岩盐保有资源储量3336908千吨,潜在经济价值12513405万元;钙芒硝探明资源储量56630.7万吨,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硬石膏矿石量6352万吨。全市岩盐远景储量达140亿吨,钙芒硝远景储量达100亿吨。我市“十一五”期间构建松木工业园-金甲岭-大浦化工走廊,正在把我市建成技术含量高、集聚效应高的国家重点盐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并进一步深化产业链,有效实现了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圈。

长石、高岭土资源丰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钠长石矿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且种类齐全,既有接近长石理论组成的高纯长石矿,也有铁、钛含量较低,是全中国最优质的陶瓷原料。可以生产最优质、最高档的建筑用陶瓷。

区位优势明显,助推矿业经济高速发展。衡阳地处泛珠三角区域中心,素称“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全国45个公铁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境内湘江、蒸水、耒水、舂陵江四季通航,现有或正在兴建的1个衡阳南岳机场,1条湘江千吨级黄金水道,京港澳、衡枣、衡大、衡炎、衡邵、衡桂、潭衡西、衡岳8条高速和京广、湘桂、衡茶吉等9条铁路构筑了水陆空俱全、立体式覆盖、四通八达的“1189”交通网络。钠长石、高岭土矿山生产企业及陶瓷、建材生产企业均位于沿线高速旁或经济开发区内,其生产的原矿、精矿及陶瓷建材产品不超过30分钟,即可进入1189网络。便利交通条件也为区域矿业经济发展添加了强劲推动力。

高效利用是主要方向

衡阳市现处于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要加快衡阳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举足轻重。高效利用矿产资源成为今后矿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力争找矿突破。一是在矿种上,优先安排铜、铅、锌、金、银、钾盐、煤等矿产的地勘投入;继续坚持钨、重晶石、萤石等优势矿产的资源评价;组织开展地热、矿泉水及其他优质新型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二是在区域上,加强在成矿条件优越的重要成矿带和找矿潜力大、地质工作程度低的地区开展勘查工作,同时加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三是在老矿山、资源危机矿山深部及周边加强勘查评价工作,力争突破以寻找矿山接替资源,使老矿区焕发新机。

优化矿山企业结构,提高综合回收效率。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所占用的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除零星分散的矿产资源外,一个矿床(段)原则上只审批一个采矿主体,对已取得采矿权但其开采规模与所占用资源储量不协调的企业,要限期整改,逐步达到规定标准。此外,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回收率;支持对低品位及难选冶的金、铅、锌等矿产的采选冶技术工艺研究,引进和推广技术设备,提高综合回收率;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矿山“三率”考核体系,重点加强对集体和个体矿山“三率”考核。

调整矿业布局,促进资源整合。要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对主要矿产区的规划,合理设置矿业权数量,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当。根据矿业开发布局,衡阳在“十一五”期间,已设置了四个矿业开发重点区,通过设区规划后,突出了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强化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拓宽资源供应渠道上。对煤矿、钠长石矿等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小矿山企业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建立安全、优质的生产环境,做大做强做好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深精加工产业链发展。鼓励具有资源优势的矿山企业扩大再生产,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开采岩盐、芒硝、钠长石的矿山企业进行改扩建,加大开采强度,提高矿山企业采选综合回收率和生产能力。延长重点矿山开采期限,加强资源枯竭矿山的深边部找矿,增加资源储量,提高矿山产能,延长矿山寿命。加快祁东铁矿的开发利用。祁东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受品位低、选冶难、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影响,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要鼓励支持矿业权人组织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研究,对信用好的民企提供信用担保,争取祁东铁矿采、选、冶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其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选冶技术,加强矿产品精深加工。一是新建煤炭洗选企业,积极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水煤炭液化、气化、煤化工产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二是不断提高有色矿山选冶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提高选冶回收率及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水口山铅锌矿,可进行技术攻关,开发新的合金产品,加快无汞锌粉、超细活性锌粉、精密硬质合金制品、钨系列深加工产品等的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强本区域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组建技术研发共享平台,深化银行和企业合作切实解决融资问题,想方设法引进铁矿精深加工企业。四是加强钠长石、高岭土等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超细、纳米级非金属产品,高纯度非金属产品,表面改性非金属产品,新材料非金属产品,促进非金属矿产深加工的产业化。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面对矿山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衡阳已建立了矿山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情况良好,有效地防止了新建矿山对周边的环境的污染;并依据区域条件,设置了衡山县白果石膏矿等8个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区,成效显著。今后应加强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矿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综合防治,规范采选行为;三是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及体制。

建立产业联盟,扶持企业发展,打造矿业基地。衡阳“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了衡阳矿业经济将面临战略机遇期、跨越发展期。目标是努力把衡阳建成全国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精品钢管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和全省煤炭生产储备基地、现代建材基地。具体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构建产业联盟。鼓励大中型矿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参股入股等方式整合资源,特别是鼓励“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联合兼并,形成一批集采、选、冶、深加工、矿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矿业经营集团,从根本上改善以卖原矿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格局。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形成产业联盟、树立龙头企业、规范企业市场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减少内耗,最终在优势矿业领域内形成较大合力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对矿山企业技术创新要加强引导和帮助,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奖励,简化矿山开发各项行政审批流程,对创新信用型企业融资给予政策扶持或补贴。三是树立矿业品牌。要依托我市的优势矿产资源树立有衡阳特色的矿业品牌,如建材行业的衡利丰、利德有两大品牌企业,盐化工行业的湘衡、建滔两家企业为龙头,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的水口山集团、创大冶金、兆基等骨干企业。

四是打造矿业基地。以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衡阳县—祁东县铁矿产业基地,江柏堰—衡山平田丘钠长石、高岭土、石膏、紫砂陶土非金属产业基地,石鼓桐山—衡南咸塘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常宁水口山—柏坊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业基地。

(本文节选自《衡阳市矿业经济调研报告》)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篇4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的现实背景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要在认识上深化,措施上加力,方法上创新,落实上用功。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加速推进。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用园区聚集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培植重点企业,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工程”,培育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形成每个重点特色产业都由一批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领军、市级龙头企业支撑、县市龙头企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体系。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贷款融资、技术创新、品牌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做大做强。要着力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机

制,建立完善领导和部门联系服务龙头企业制度,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目标考核机制,创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机制,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搭建企业服务平台,用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特招商,以商招商,引进知名企业来投资建厂,开发特色产业,提高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度。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在我们东北的四月,恰值初春。虽然春寒料峭,但却是春光明媚,春意浓浓,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们普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大家携手并肩,一同走进了2006年的春天,因而精神焕发,其乐也融融。在这种氛围之

中,**县与**集团有限公司举行3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签约仪式,毫无疑问,这个带着春天气息的合作,必定圆满成功,并且将会充满着巨大的活力。

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这次签约活动十分重视,市委书记**、市长***同志通过电话等方式对我们这次活动表示祝贺,并对**与**集团的合作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市人大主任**;

市政协主席**;

市委副书记**;

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市政府副市长**;

市长助理、市建设局局长**等领导同志在百忙中亲临签约仪式。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

市农委主任**;

市商务局局长**;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市工商局局长于会斌;

市中小企业管理局局长**;

市招商办主任**;

市发改委副主任**;

市电业局副局长**;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等市直部门的领导也光临了今天的签约仪式。

与我们精诚合作、共谋发展的:

**集团董事局主席**;

**集团副总经理**;

**集团董事局执行董事、集团行政部总经理**;

**集团董事局执行董事、集团销售部总经理**;

**集团财务部总经理**;

**集团审计总经理**;等嵩天集团的老总和朋友也远道而来,莅临签约仪式。

光临签约仪式的还有:

***部队农副业基地主任**;

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所长***;

**铁分局**站站长**;等驻**客属单位的领导。

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所有前来参加签约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参加今天签约仪式的还有: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县处级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县直、中省直部门一把手,城镇副科级以上干部,乡镇党政一把手,主管农业的领导,农牧中心主任。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技术监督局、公安局、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的部分干部;将为马铃薯基地建设提供支持服务的农技推广中心的全体干部、重点村党支部书记、马铃薯种植协会会员代表和马铃薯种植示范户的代表。

今天的签约仪式共有五项议程。一是中共**县委书记**同志致辞;二是项目签约;三是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先生致辞;四是县里代表发言;五是请市领导讲话。

现在,我宣布3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入驻园区签约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请中共**县委书记**同志致辞;

……

下面,开始项目签约。

**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控股、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版上市的公司。是以马铃薯为原料,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中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综合加工企业之一。与我们合作的3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3亿元,今年8月中旬将建成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的两条马铃薯淀粉生产线和与之配套的附属工程。2007年还要建成变性淀粉生产线、马铃薯蛋白生产线和生物饲料生产线,并全部实现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仅增值税就能实现3000万元,吸纳就业上千人,拉动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

下面,有请县委副书记、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同志,**集团**分公司总经理**先生到签约台签字。

……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祝愿签约双方合作愉快,预祝这个项目能够尽快在**发展壮大。

……

下面,有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先生致辞;

……

下面,有请县政府副县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同志发言;

……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市委副书记***同志讲话。

……

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这是对我们的鞭策、鼓舞和激励,我们一定要用富有成效的工作来回报领导的热诚关怀。**集团董事局主席**先生的致辞和县政府副县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同志的发言,使我们更加坚信这个项目必将在**结出累累硕果。我们相信以这个项目为牵动,**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更好的大项目早日落户工业园区。

水产品罐头加工发展前景(共) 篇6

水产品罐头加工发展前景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水产品因为他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被人们逐步深刻地认识,使得其市场和消费群体逐步扩大,需求量逐年增加。水产原料经分选、修整、烹调、装罐、密封、杀菌、冷却,制成具有一定真空度的水产罐头食品,可以在常温下储存。在现代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运输时间大为缩短的今天,这种加工方式是水产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文中就近年来水产品罐头加工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水产品、罐头加工、发展前景

前言: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601.3亿元,同比增长28.37%[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加快开发包括水产罐头制品等即食、小包装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2]。

历史背景

我国的水产罐头生产始于清末,早期只生产鱼、贝类罐头。由于加工设备靠进口,产品成本高,而人民大众的购买力低,无法大量生产。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水产罐头生产才有了真正的起步。20 世纪50~60 年代,已有罐装、瓶装、塑料软罐装等加工设备,水产罐头品种也有所增加;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水产罐头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产品畅销国内外。进入21 世纪的今天,整个罐头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生产发展却相对较慢,产值产量徘徊不前。

我国水产罐头生产现状

1.资源优势

我国水产品生产同其他渔业国家相比,具有较丰富的海淡水养殖资源及充裕的劳动

力。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远洋渔业发展步伐较快,使水产罐头生产拥有丰富的原料资源。

2.生产发展空间大

由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在饮食方面,越来越注重简便、快速、营养和卫生安全,水产罐头食品符合快节奏生活的基调,因而需求量必然会越来越大。目前国内水产罐头的产量不高,据统计,总产量只有2.8 万t ,仅占全国水产品加工总量的4 ‰。如果把计量单位换成罐,那末我国水产罐头的年产量约1.4 亿罐,即使全部内销,平均每10 人只有一人一年吃1 罐。可以看出,水产罐头生产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3]。

3.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行业的兴起

2012年农业部将推动出台《关于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预计2012年全年水产品出口额将接近180亿美元,增幅近三成。“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挖掘海洋产品资源,加大水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快开发包括水产罐头制品等即食、小包装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到2015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

4.出口市场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产罐头已形成以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出口市场。

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状况

1.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我国的水产罐头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水产行业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科技人员比例较低,科研开发能力普[4]

遍不强,缺乏技术创新;加工层次偏低,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难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新兴食品迅速崛起

新兴食品的迅速崛起,是制约水产罐头生产的又一个原因。而发展了几十年的水产罐头,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包装“面孔”守旧如故,依然还是玻璃罐和马口铁罐的天下,难敌新兴食品的冲击,自然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

3.国外水产罐头大量涌入

中国水产罐头的巨大市场,早已被国外企业所关注,加入WTO 后,国外产品更是大量涌进。相比之下,国内有竞争力的领军品牌还没有形成,加之进口产品给消费者以新鲜感,使国内水产罐头业受到的竞争压力陡然巨增。

4.消费观念的冲击

国内罐头消费量年人均不到1 kg。很多消费者对罐头食品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含有防腐剂,对其营养状况评价不高,因而购买热情不高。经常购买的比率仅为15.98 %;73.37 %的人偶尔购买,6.65 %的人从不购买,表明罐头食品的市场进入程度不高。

5.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决定水产罐头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质量安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许多企业因缺乏各种检验、测试的设备,对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把握;个别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采取不规范行为,使用违禁添加剂,或假冒商标、模仿抄袭商标,甚至用同一商标劣质低价冲击市场等,使水产罐头市场的产品鱼目混珠,信誉度较差,因而生产规模也就难以扩大。

发展我国水产罐头生产的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和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开拓国内市场针对国内水产罐头消费低的现状,生产企业必须以科学的营销理念,做好产品的宣传工作,提升国内消费者的认识程度,转变其消费观念。生产企业还必须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眼光,按照国际标准,做好从生产到销售

各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卫生等各项指标与国际标准一致,这是尊重国内消费者的需要,也是抵御外来产品冲击,增强国内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前提。

2.加大科技投入,确立产品比较优势在当代水产罐头生产中,科技水平的高低已成为确立产品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产品品质须依靠科技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须依靠科技来保障,生产成本须依靠科技来降低。其次,加快加工与包装设备的更新。再次,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水产罐头行业按照现行国际标准制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产品论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加大检验检疫执法监管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防止个别企业的不规范行为而导致整个行业受损。全面推行HACCP 管理系统,将原料的捕捞、养殖、加工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等都纳入质量控制之下,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卫生[5]。

3.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产品

水产罐头要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竞争力,才能冲破一些新兴食品的围困,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水产罐头生产企业要在开发健康营养产品的同时,把握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开发时尚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特色产品,适应人们快速变化的品味和不同档次的需求,打破过去品种单调的局面,使产品朝着营养、实用、时尚的方向发展。

4.确定固定的原料供应商,对原料来源实现有效监控水产罐头生产原料的优劣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所以,水产罐头生产企业必须加强与原料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确定相对固定的原料供应商,使生产原料的质量得到有效监控,从而在源头上保证水产罐头质量。

总结

随着工业化生产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水产加工品的发展与消费的方便化需求是呈正相关关系,加快水产品罐头产品生产不仅丰富了加工品品种,方便人们居家、旅游食用,而且大大提高了水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使水产罐头产品成为我国一个重要产业。

[1]摘自2011年中国商业情报网数据

[2]摘自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篇

[3]白木.国内市场将成罐头业发展重点.中国商报,2006-06-14

×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219

比例(%)

13.9

33.352.8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10

5比例(%)

28.6

51.4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118

5比例(%)

8.6

31.451.4

8.6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

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220

453

5比例(%)

11.4

5.7

57.211.4

14.3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5比例(%)

28.6

45.7

25.7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516

18比例(%)

2.9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6.7

33.36.7

43.3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14.9

6.3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篇8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03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三)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产基地1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上一篇:太空历险记日记下一篇:12-13(上)硋灶中心小学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