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化教学

2024-09-19

英语语言化教学(精选12篇)

英语语言化教学 篇1

一、文学背景资料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融合

英语教学过程, 把文学背景资料和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于是, 教师如何设计英语问题, 其中如何选择英语问题的学科特点, 就成为英语与文学背景知识融合的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准确艺术化地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近年来, 关于课文的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和英语阅读课件的开发利用, 这在极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英语教学情境资源。由于把英语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 使同学们很快融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环境中, 然后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进一步理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最终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二、传授文化环境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 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进行深入了解。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 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 所表达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对这些词汇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 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 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 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 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 逐步强化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理解、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

三、利用新媒体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优化课堂教学

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人才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 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空间, 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使传统的英语教学从目的、内容到形式和方法都有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应用条件, 广大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积极探索把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途径。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思想的束缚, 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利弊重新认识, 积极开拓全新的英语教学思维活动, 使英语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更多英语语言环境, 不至于因为与英语语境的现实完全隔离, 在被迫应试的情况下苦学英语, 从而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日益衰减。多媒体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 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实践表明,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语言环境辅助教学中, 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语言技能和学习经验的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思维空间, 提高思维能力和强化理解记忆能力,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在愉快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重视文学背景资料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环境和相关背景知识、语言习惯, 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语境的相关背景知识, 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熟悉语言形成习惯, 结合与课文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进行教学, 探索将文化环境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 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说出的英语尽管没有语法错误, 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强化单词记忆, 强化语法讲解, 甚至一直在强调能力培养, 但在抛开英语语言形成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 只能增强机械记忆, 应该从语言形成的过程和文化环境中, 寻找促进语言艺术发展的民族文学背景知识。传统教学只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 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 语言地道。这就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抱怨英语知识掌握得很好, 考试成绩也行, 但一开口说英语还是容易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说来, 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其一是讲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 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和报刊书籍, 尝试运用英语写作文, 其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而这两种目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围绕课本内容的知识传授, 不去从文化语境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中寻找“理由”, 就无法把促使学生良好记忆的形象素材中找到让他们加强记忆的真正理由, 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把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区别和联系结合起来讲解,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外语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导致语言运用的不得体和失误。一般说来, 文学背景资料要逐渐通过教师有意寻找才能获得, 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重视文化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获得只是途径和过程, 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努力探索, 并在实践中找到更多与英语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学背景资料, 探索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之处, 进一步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的支持, 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代表文化环境中某种语言习惯的形成过程,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没有把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特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靠主观意识和课本内容武断地告诉学生就是这样, 必须记住, 但不能从文化角度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障碍, 教师应该借助对课文、单词、语句产生的文学背景资料方面的探索,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愉快地记忆, 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的支持,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没有把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特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英语课文、单词、语法与英语国家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环境,情境构建

英语语言化教学 篇2

论文导读::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意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者。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在理论上提供了哲学依据。论文关键词:“语言游戏”,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

“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L.)后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言游戏说”关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语言乃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即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跟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游戏说”不仅在语言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者。笔者认为,“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语言观 (一)语言的实践性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理论的两个支柱概念。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 A 和他的助手 B 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 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 必须按照 A 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 叫出这些词,——B 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1]。”在这里,A 指导自己的助手 B 的方式,并不是告诉 B什么是石块等,而是教给 B 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 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儿童在学着说话时用的就是这种原始形式的语言。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由此,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与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3]。”他强调:“‘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事实,即语言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4]。”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着眼于人们使用语言的动态活动“语言游戏”,强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的意义。“语言游戏说”确立了对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理解就是要从日常活动入手,语言的意义即使用。

(二)语言的生活性 维特根斯坦说“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5]”。生活形式是指日常感性的或经验的生活和语言运用免费论文网。它涉及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制度等内涵,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特点。语言游戏本身就是生活形式,而且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彼此为基础,生活形式既包含语言游戏又制约语言应用;另一方面,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它是各种各样、作用各异但又互为前提、互相交织的生活形式的异质同构。生活形式是日常语言的世界,离开了日常生活,离开了语言的使用,语言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

杂的生活形式之中。那么,语言游戏自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语言的用法、词的功能和语境等也是无穷多的。因此,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即日常用语。

(三)语言的趣味性 “‘游戏’最重要的特点是乐趣、情趣和旨趣,这些东西比规则更重要[6]”。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旨在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是人们生活情景的不同成分的互相联结,它包含了我们语言的一切活动。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和语言编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语言游戏能给人以乐趣、激情和好奇心,能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游戏,并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既然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那么它就必定具有任意性和趣味性。

二、“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一)“语言游戏说”给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维特根斯坦指出, 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形式。他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活动既然是一种游戏,这恰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在理论上提

供了哲学依据。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游戏对幼儿来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其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7]”。其二《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强调: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8]”,也就是创设适合幼儿开展语言游戏的情境。幼儿的语言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其三,周兢在《中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9]。”幼儿在语言游戏中,产生积极的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语言游戏”,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创作的语言加工创造者。可见,语言游戏活动是幼儿语词、语用技能习得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综上说明,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是可行的,必要的。

(二)“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实践指导意义。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语言游戏素材,使幼儿有话可说 “语言游戏”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它植根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语言的源泉。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以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在幼儿日常生

活中,教师要组织幼儿走出去游览、参观,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劳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来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教学准备丰富的游戏素材。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由、轻松的交流,才有话可说。

(2)选择合适、新颖、有趣的语言游戏,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想说、喜欢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在幼儿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合适的语言游戏内容和形式,做到新颖、有趣,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让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保持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如小班幼儿适合模仿游戏、听说游戏等,而中、大班幼儿可选择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增加语言教学环节的趣味性。语言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用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或悬念的语言,来组织游戏免费论文网。同时“语言游戏”,可借助实物、头饰、图片、挂图、场景、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来极大的刺激幼儿的感官,调动幼儿进行语言游戏的兴趣。如表演游戏《小熊请客》:游戏前,准备好头饰、图片、场景以及多媒体课件。先出示头饰、图片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接下来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谁来了”?调动幼儿的兴趣;最后教师拿出头饰、图片,请幼儿分角色表演,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饶有兴趣的状态。

幼儿积极争着扮演角色,模仿故事中小动物对话、交流。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不仅学会了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以及优美的语句:“又吃又玩又唱歌,真呀真快乐”,而且了解到一些动物的食性。这样,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想说、喜欢说,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3)创设语言游戏情境,提供幼儿语言实践机会,使幼儿敢说、会说、有机会说 维特根斯坦指出, “语言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是语言实践的好时机。幼儿语言的发展依赖于交流与运用,在集体情境下,幼儿通过游戏能更好地促使幼儿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运用。因此,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游戏环境,科学地指导开展各类语言游戏。让幼儿一边游戏,一边交流,将游戏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感知的对象和画面,增强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愉悦性。从而,使幼儿在亲自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创造的交流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创设角色游戏“水果店”。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轻松地、自由地进行语言交流,互动。不仅学会了礼貌用语,了解一些量词运用,认识一些水果的特性“语言游戏”,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发挥想像:一串串葡萄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弯弯的香蕉像小船等。这样,在游戏中,幼儿敢说、会说、有机会说,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既愉悦了幼儿的心身,又丰富了幼儿语词,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思维想像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强调了语言的生活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语言本身特点,把握幼儿自身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特点、原则,创设自由、宽松的幼儿语言交流环境,科学地指导幼儿进行语言游戏,将幼儿语言教学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联系起来,寓教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注重游戏内容选择的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效果。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以达到愉悦幼儿的心身,丰富幼儿的语词,发展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效果。

英语语言化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英美语言;俗化;视角;概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2596(2016)10-0193-03

一、引言

对于并不十分深入了解英语语言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认为20世英美英语与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完全相同,其实,20世纪以来,英语就语言学视角而言,语言本身尤其是在俗化程度上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迁。无论是以伪绅士著称的英国,还是以自由著称的美国,其语言中都包含了太多对于传统禁忌的突破语言,越是无知越是会压抑禁忌,越是试图压抑禁忌,由此引发的反弹反而越大,恰如德希达的语言意义以及社会差异的身分认同两难下的的哲学解放一样,证实了英美语言的俗化与文学世俗化的加剧。事实上,当福柯将尼采和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并列进行研究的20世纪中叶开始,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与推波助澜之下,就已经开启了语言俗化的潘多拉魔盒,同时,亦为求俗意志带来了游离与规训与惩罚的世外桃源。

二、英美社会20世纪语言俗化

(一)癫狂时代的社会俗化

社会化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新生词汇与新生语句,人类虽然并不擅于从历史兴替等循环过程中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但是,人类却特别擅于从语言中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从20世纪英美两国的社会化程度的高速发展,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来看,后工业化的支撑和社会化的发展,与语言文明程度并没有一种必然的正螺旋关系或线性关系,而只是一种类似正态分布的随机化的统计曲线,人类不仅无法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对语言加以高度净化,反而由于英美两国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更大的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的高度自由化而加速了语言的俗化程度,自20世纪以来,新诞生的俗化词语即多达十几条,而新衍生的俗化语句更是多达数十条,这种俗化词语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俗化内容,在为这个平庸时代的社会俗化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又为这个略带癫狂的时代添加了语言加诸于精神的兴奋剂。

(二)含蓄意味的语义俗化

如果说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永动机,那么唯一可能的永动机就是语言,语言在不断地交互、理解、吸收、嬗变等的过程中永续地发展着,这种发展既具有突破规约的自由性,同时,又具有突破文本形式的自由性,从语言学意义而言,更具有突破语言结构与语言共时性的自由性[1]。语言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人类最为古老的交互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俗化内涵也变装饰得较为隐晦与含蓄。中国人自以为很含蓄,其实外国人也可以很含蓄,甚至还可以更含蓄,包括含蓄的说着俗化语言,比如,英美语言中在遇到一方将一件事情搞砸了的时候,英美语言,尤其是英国的绅士们通常会说,“这的确有点令人失望”,其实在这种过度抑制了的含蓄的背后是诸如“真该死,你竟然把这件事搞砸了”等语气极为强烈的表达,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考量,显然是对与本土语言相异的语言学上的一种误读。

(三)性别差异的语言俗化

英美社会中的语言俗化,不仅在词语与语句等语言学方面为语言的粉饰与含蓄提供了较大的俗化发展基数,而且,更加开放的社会形态与意识形态等亦在语言俗化的多元化层面为俗化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化基础,同时,英美社会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与柔性变化等更为英美社会语言俗化增添了更为复杂且更具形象化的俗化变化[2]。比如,在四字词俗语方面,英美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性别差异,男性通常更喜欢俗语的四字词的破口而出,但是这种夺口喷薄而出的四字词对于女性而言是无法言传之梗,因此,自20世纪以来,俗化的四字词出现了性别方面上的分野,女性会以其他更具形象化、生动化以及意象化的词语来替代,然而,这种替代反而事与愿违,不仅未能消除语言俗化现象,反而对语言俗化现象起到了助力式的作用,使得语言俗化如虎添翼。

三、英美影视20世纪语言俗化

(一)生活场景的影视俗化

20世纪英美社会语言俗化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巨大,因为影视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基于艺术高度的还原与拟真,同时,影视艺术更是对于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剪影式的更为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语言、语境以及场景必然会较大程度地搬上大银幕与荧屏,因此,语言俗化也必然会更加直观且真实地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诸如《灵魂歌手》这部影片,虽然少有动作上的血腥与暴力,但是,在对话过程中导演采取了较为“放松”式的生活化与场景化,也正因为如此,而将英美国家生活中的大量语言俗化成分带上了大银幕。从电视艺术方面来看,不仅同样存在着对生活化与场景化的“放松”式的对话展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南方公园》这部成人题材的动画作之中即充斥着语言俗化成分,这些语言俗化成分的确能够为成人带来观感与听觉上的放松,但却极大地污染了整个影视生态大环境。

(二)词语集成的影视俗化

语言俗化中的各种现象与各种变化几乎都会被影视作品收纳式地集成到作品中来,语言俗化的影视化表达其实与英美两国社会生活中的任凭兴之所至较为类似。例如近年来大受世界观众追捧的昆汀的作品之中即存在着更为严重的语言俗化现象,昆汀在作品中“悄悄”地纳入这些俗化语言似乎还嫌不够过瘾,更在其《八恶人》尚未公映之前,即迫不及待地纠集了一干演员乘兴专门举办了一场《八恶人》的俗化语言“爆棚会”,这一众人马在大舞台上,以高声朗读的方式,将超过200句俗化语言高山流水般地一泄而出,这种“倾销式”喷薄而出的俗化语言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因此而被网络戏称为“得水之昆有点混”。经常听到英美语言中将人类斥作是我们所栖居的这颗蓝色星球的癌症,其实从人类的劣根性与语言的俗化现象等负面现象而言,如此评价亦不为过。

(三)物俗驱动的影视俗化

语言俗化在社会与影视以及文学之间所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搏击俱乐部》这部影片,就是20世纪英美影视艺术语言俗化的代表作,可以说这部影片既是美国式颓废精神的爆裂式宣言,亦是语言俗化与影像俗化二者完美融合一种的灵魂附体,物俗融于自然的同时,语言的俗化也显得自然而然,针对这部俗化影片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透过影片中的即主观刻意又不无率真的俗化语境与俗化意象,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比俗化更为严重的由社会劣化所驱动的人性对物俗追求的不择手段,与人性的随社会而劣化所带来的腐败、贪婪、自私、罪恶等比起来,影片中的语言俗化反而被衬托得那么地圣洁,圣洁如圣诞节飘落在无霾天空中的一片片雪花。如果有人认为从语言学视角而言,这部影片中的语言太过火,那么,我要说的是,这部影片中的一切都太过火,而这一切都太过火的根源则是那个物俗过度膨胀的社会。

四、英美文学20世纪语言俗化

(一)节制尽失的文学俗化

英美文学的20世纪是一个语言俗化的世纪,上无法承托起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下无法开启一个超越现实主义的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盛世,很多人批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演变成文学的粗口秀叙事,其实外国文学何尝不是如此,外国文学亦很难做到澄澈、节制。海涅在其《论浪漫派》一书中嬉笑怒骂,对浪漫派进行了批判,但也不得不指出,他也存在着偏激倾向,甚至大耍粗口,进行人身攻击,而事实上他本人却对浪漫派挥之不去。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尚未问世即遭到了“不可读”、“不可引用”以及“不可评论”式的封杀,就是这样一部一度“臭名昭著”的文学作品最被认定为20世纪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当然,这部作品中的最后一章充斥着语言俗化的成分,这种俗化成分令其他文学家十分震惊,由此可见其语言的俗化程度。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同样被封杀的劳伦斯竟然也高举着反俗化的旗帜,并且还旗帜鲜明地站在乔伊斯的对立面上。

(二)登堂入室的文学俗化

整个20世纪,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新老交替的时代,更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新旧形式交锋的时代,也是文学在冲突中崛起的时代,然而,客观而言,后现代主义的胜利,却为英美文学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无论评论界是否承认,英美语言的俗化,都为文学带来了莫大的,虽然形诸于语言,但却重创于灵魂的实质性伤害[3]。例如厄普代克的许多作品即充斥着俗化描写,这种俗化描写在即便是思想开放的西方发达国家亦是一种文学上的语言禁忌,其俗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文学俗化语言自然会带来莫大的争议,以至于,跨越了半个世纪之后的2008年,英国的著名期刊《文学评论》仍称其为“粗鲁”、“不得体”、“荒谬”、“糟糕的描写”。轰动欧洲文坛的彼德·汉德克,显然他要比中国的韩寒更有文化,韩寒只是率真地爆出语言俗话的劣根,而彼德?汉德克则创作出了一部神奇的文艺作品《骂观众》,这部作品名噪一时,不仅因其反传统、反权威,而且亦因其反戏剧,同时,更因其为整个欧洲文坛乃至欧美社会都带来了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俗化影响,彼德·汉德克已经将语言俗化上升到了一种语言行为艺术的境界。

(三)交叉感染的语言俗化

英美语言俗化的社会化影响,及其形诸于影像的影视化影响,一直与英美文学产生着从未间断亦从不曾割裂的交互,英美文学正是在这种交互过程中不断发展而为后现代主义式的时代精灵,但是,英美语言俗化已经成为笼罩在英美文学之上的一道挥之不却的若干道阴影,在英美语言俗化阴影之下,英美文学不仅出现了窒息下的后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畸变,而且亦出现了文学与社会,以及文学与影视等艺术形式之间的俗化交叉式感染与俗化的不断深化,这些过程最终仍然会透过语言俗化现象回归至社会生活之中,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4]。由此可见,20世纪注定了是一个癫狂的世纪,尤其是后现主义对英美语言俗化更是带来了不可谓不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化的语言上,而且亦表现在形而上的语言学架构所支撑的文学、影视等诸多艺术形式上。

五、结语

从语言学的视角解析,越是优越感强的民族,其语言俗化的程度越大,其俗化的进程同时也就越快,当然优越感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更与其历史上的语言文化发展背景以及文化底蕴无关,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优越性其来有自,但是我国的优越性与英美等国相比则显然要逊色许多,这也是英美等国语言俗化更为显著的原因之一。从另外一个相反的例证观察,作为世界上自卑感最强的日本,其语言中的俗化成分几乎为零,反而是敬语极为丰富,一句混蛋或混球已经是俗化的极限。由此可见,语言的俗化事实上是一种社会行为与社会习惯形之于语言的语言学表现。英美国家虽然想尽了办法,但却仍然无法阻止语言的可持续俗化,最终在20世纪的70年代与80年代,英国著名的、具有世界权威性的《牛津英文词典》与兰登书屋才分别将英美语言中的俗化成分一一加以收录,此举不仅是语言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而且亦是对于英美语言俗化的盖棺定论。

参考文献:

〔1〕刘晓琳.从英语词汇审视民族偏见问题[J].福州师专学报,1999,(02):105-106.

〔2〕李學勤.论爱德华·萨丕尔的语言理论研究[J].语文建设,2015,(23):40-41.

〔3〕王予红.论言语交际中的认知语用研究[J].语文建设,2015,(29):51-52.

〔4〕施丽华.从Chinaman到Chimerica[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01):22-23.

英语语言化教学 篇4

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需要语言学习者对普遍语言学的系统知识有所了解掌握, 以便从理论的高度对所学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系统全面认识, 从实践上对目标语特有的语言特点和现象能够进行分析, 阐释原因。基于这样的语言认知学习过程, 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中, 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段必修课程, 英语专业设置了英语语言学概论高阶必修课程。对比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 我们可以发现, 两者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预修课程、教学时段、课时安排上均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分层次、分课程预修、且主干必修课课时量充足的情况, 英语专业仅在专业高阶学习阶段 (一般是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 开设了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 没有相关的理论预修课程, 且就课程内容和难度而言, 课时量严重不足, 而因此也带来了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总结多年英语语言学教学的经验体会, 笔者发现该课程从设置时段、课时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

2 分支课程下移, 分层教学

首先, 可以采取部分语言学知识低年级化, 部分语言学知识学习阶段下移的做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实际上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基础课程。现阶段, 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在第一学年设置了语音课程, 但从英语专业大纲要求中我们发现语音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能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朗读、表达思想并进行交际;教学要求以学生练习为主、从听辨音、调能力的培养入手, 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和活用练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音素的正确发音、单词重音及语句重音的基本规律、英语语流的节奏规律和基本特征、英语语音语调及其在交际中的运用。基础段的语音课主要是语音语调的操练, 而从发音语音学的角度对英语语音的发音特点、发音部位以及音位的区别特征等相关语言学知识涉及很少。由于这类知识可通过人体发音部位剖面图以及教师的演示较为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难度不大, 且对纠音变音有很大帮助, 而语音学中的协同发音知识对学生语音语流操练过程中的顺同化和逆同化现象所做的分析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能更好地做到在自主语音训练过程中举一反三。教师可以从发音语言学知识出发通过总结学生英语发音、语流、语调中存在的个别现象及问题向学生展示英语语音发音的特点和规律。语音学习对之后的词汇及句子乃至篇章正确发音和语流连贯都很重要, 因此可下移至基础段学习, 做到有语音学知识指导的语音操练和没有教师指导也可以运用语音知识自主纠音的语音操练。

第二种情况是词汇学课程知识的重复教授。现阶段, 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设置了词汇学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对英语词汇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形态构成、词汇内部意义关系以及其对相关语言研究领域的意义。课程内容包括英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构词种类及词汇意义关系、词汇学与相关语言研究 (文学、翻译、二语习得、词典编纂) 、词汇学研究方法等, 学时量一般设置为32学时。这样设置词汇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经过一年的语言知识学习, 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储备和构词基础, 在词汇学理论讲解过程中, 学生能从自己的词汇库中寻找例证帮助理解;另一方面, 该课程的设置先于专业文学知识课程和翻译课程的开设, 词汇学课程知识内容让学生对后续两门课程更易理解学习。但从其教学内容上看, 它的知识点内容与英语语言学中形态学 (词汇学) 章节基本相同, 且在有关词汇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上, 其内容覆盖面要广, 内容层次更细致。在学时设置上, 该课程是32学时, 而语言学中形态学部分一般只会安排6到8个学时。因此, 如果能够切实保证词汇学课程的质量, 就可以根据学校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在第三学年开设的语言学课程中调整词汇学章节的内容, 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这可以部分的缓解语言学课程中其他章节的课时量紧张的问题。而且高校多年词汇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实践也证明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词汇学知识可以整体下移至专业基础段进行学习。

3 章节知识点下移, 分散融入基础段课程学习

语言学课程中涉及语言内部研究的音、形、义三个层面的知识, 同时也包括语言内外结合研究的语用、语篇分析、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以及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点众多, 内容及知识结构层次较多, 以现有的语言学课时量安排, 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全面详细的讲解, 而学生在语言学课程现有的学时下, 走马观花的学习也很难领会到语言学知识在实际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意义。通过沈磊 (2012) 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有发挥语言学知识实际应用作用的愿望。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 语言知识学习过程是体会和运用语言学知识的最佳时机, 而对于英语专业学生, 第一第二学年基础段的学习主要是语言知识学习, 在该阶段融入部分和所学单元及语言知识任务相关的语言学知识点, 既能辅助语言知识的学习, 还能通过在具体的单元语料中讲解引入语言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 同时通过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所学的语言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视角。

英语专业基础段学时最多、综合性最强的课程是综合英语课程, 该课程学时一般设置为96学时, 且学习内容以单元篇章为主, 综合了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理解、语篇写作背景及特点、写作手法等知识讲解。这样的学习讲授过程为教师对语言学知识点的分散讲解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和实践机会。而笔者在从事多年综合英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过程中, 也曾尝试进行语言学课程知识点分散教学的实践活动, 效果很好。通过实践教学笔者发现有很多语言学知识点都能融入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对篇章的理解会涉及英英释义 (Paraphrase) , 学生对词汇的同义关系 (同义词的概念) 很容易理解, 但转而到句子的同义关系时, 学生在不理解这一概念的情况下, 只从寻找句子中词汇同义关系出发, 难免会出现释义句与原句貌合神离或是仅作个别词汇的替换, 将英语释义句子任务简单理解为寻找同义词替换练习。而教师可将句子的同义关系通过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陈述句与强调句的转换以示例的方式向学生分析说明句子同义关系不仅能通过同义词替换或释义完成还可以通过句子结构转换和调整实现。学生对语境的概念并不陌生, 但对语境所涵盖的内容仅局限于上下文或前后句这样的文内语境, 而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对语篇的分析除了要涉及文内语境, 还包括作品中的场景或是情景语境以及更为宏观的作者的背景、作品创作的社会语境等。教师在教授语境内容较为丰富的篇章时, 可以语境分类的形式结合语篇中具体的语境内容进行概念引入和示例讲解。另一方面, 基础英语的语篇均为名家作品,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手段丰富, 学生对出现在句内或是句子之间的衔接能主动辨识, 但他们对跨越段落或是贯通全篇的语义或逻辑连贯并不敏感, 如果教师不给予引导, 他们很难发现。这就为语篇分析中衔接和连贯两个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时机, 教师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单元内容向学生展示句子及段落常用的衔接手段以及语篇的连贯方式。实际上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还有很多语言学知识点可以融入, 例如词汇的上下义关系、语言变体、话语隐含、句子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等。这样的改革也符合姜晖 (2010) 提出的在语言学课程的教授中, 可以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合理结合的教学方法。

4 采用翻转课堂, 增加实践学时

现阶段, 相对于语言学课程的章节内容, 该课程的课时严重不足, 通过部分课程下移和知识点分散教学两种教学改革办法可部分缓解课时短缺, 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在无法增加课堂学时的情况下, 教师可采取添加课外实践学时, 引入翻转课堂, 使授课形式多元化的方式。首先教师选定适合翻转教学的内容, 例如语义学中的词汇意义关系、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变体等, 制作教学视频或引用开放的慕课视频, 视频以简短扼要的明示教学为主, 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视频自主预习, 最后学生和教师都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上则以问题交流和应用示例为主, 提高课堂学时效率的同时, 课后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5 结束语

有学者提出可在第二学年开设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 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人类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沈磊, 2012) 但就语言学课程而言, 因其知识涉及面广, 内容层次复杂, 既有语言内部的微观语言学知识, 又有涉及语言和外部世界的宏观语言学知识, 对二年级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有很高要求, 且有较高认知水平的理论学习能力。还有学者在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中采用了研究性教学的改革方式,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陈新仁, 2007;鞠玉梅, 2007) 。笔者在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部分知识点下移、分散教学的方法也是为了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以应用研究的视角将语言学理论知识点融入综合英语课程以及其他文学或翻译课程的学习当中, 以不同课程中真实的语料为例, 进行语言学概念理论的运用和语言现象的分析学习。这种渐进式的理论知识输入, 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的接触语言学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 学生在第三学年学习该课程时, 由于前期对部分概念已有所接触和理解, 这都有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畏难情绪, 积极主动的学习语言学课程。

参考文献

[1]沈磊.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程低年级教学的可行性探析[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2 (2) :17-21.

[2]姜晖, 孙永君.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 (5) :123-124.

[3]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2) .

小学英语小班化教学与大班化教学 篇5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策略,而在小班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符合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质以及接受能力,无论是从班级人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师生关系还是教学效果上都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本文在经过深刻的比较研究后,提出了顺利推广小班化教学的策略,以求小学英语教学能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小班化教学,大班化教学,比较研究

Abstract: Teaching in the small-sized class is the trend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policy, the applying of i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is accord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of primary school, accord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upil and their reception.It also has some advantages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 ,the policy of teach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After comparing the small-sized class and the large-scale class in some aspect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f the carrying out of small-sized class in order to scratch the new course standard.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teaching in the small-sized class teaching in the large-scale class,comparison and study

1前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互动性,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为新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式。实施“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推行素质教育运行机构的构建,符合实现小学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小班化教学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等。英语教学实施小班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密度和频度将提高,情感交流的机会将增多,从而大大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力、学校生活的亲和力和集体的凝聚力。然而,由于教材的缺乏,经费的缺少,以及教师素质不够高等问题的存在,小班化教学在推广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相信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模式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变化。2 小学英语教学、小班化教学以及大班化教学 2.1 小学英语课程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有效得提高我国的英语水平.小学生模仿能力、记忆力、可塑性都比成年人强,小学开设英语课可以发挥他们的潜力.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底子薄、语言环境差、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备条件有限,特别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单一,教学质量提高的速度远远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小学英语课程的顺利、合理的开设还任重而道远。

目前来说,小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分为小班化教学和大班化教学两种教学组织形式。2.2 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指班额不超过40人,以25到35为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育” [1]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其所包括的基本概念有: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是指在压缩班额之后, 与班额变化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方式。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论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 并形成一定特征的教育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 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具有教育模式的普遍意义。小班化教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扩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空间:一方面小班化教学扩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即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中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人数,从而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小班化教学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上课发言的机会要比大班学生大的多,使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得到了展现,教师也能在指导过程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师生之间增强了互动: 英语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师生课堂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小班教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座位排列方式,使课桌摆放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小组围坐式、圆桌式、排队式、“U”字形等多样性的排放形式使学生对教学环境产生了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是高密度的交互,不只是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是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双方的情感达到共鸣从而发挥双边的最大效应。利于情感的培养:规模庞大的班级,座位拥挤、人数众多、层次不一,客观的环境阻碍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发言与讨论机会,往往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或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发言的权利会受到剥夺,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失去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信心,甚至与老师产生隔阂。而在一个小班化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小班化的课堂里,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更容易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先决条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其次,更有时间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制定学习进度,调动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倾注情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更容易指导学生学会列自学提纲并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制定,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集中起来讲解,问题更具指向性。2.3 大班化教学

大班化教学是一种传统的、也是现阶段最为普遍的教学组织模式,是指班额在45人到46人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大班化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中存在其一定的优势,如: 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大班化教学更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常常穿插各种活动,大班的英语教学人多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资源,激发各种各样的课堂交互活动。再次,人数多,信息量大,学生间交流机会多,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另外,人数多,能形成尖子群,竞争力强,有利于形成学习动力,并推动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小学英语小班化教学和大班化教学的比较 3.1 小学英语大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班化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状况的需要,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大班化教学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教师在实践中的不合理运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不能适应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3.1.1 班级人数上: 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学活的动不宜组织,教学效率低。虽然教育部规定的大班班额是在45人到46人之间,但是近年来许多重点学校的斑额都超过了60人,有的甚至达到100多人。课堂内人数多,教师不能时刻注意到每个学生,因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尤其没有很好的倾听习惯。当课堂上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没有听清楚规则就随便参加讨论,有的干脆坐着不参与;同时由于班级内人数多,“矩阵”式的座位,使教师没有多余的空间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活动也往往受限制。另外,课堂人数过多还使老师难于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争吵和破坏课堂纪律的事情时有发生,种种问题都导致了任务设计达不到教学设计的初衷,浪费了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3.1.2 师生关系上:由于教师的位置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大班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面对的是45到56甚至更多的学生,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师生关系的定位有错误:认为教师的职能只是为了教,而学生也只要能学好就行了。老师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坐在后面的学生感受教师语言的效果比前面的同学差多了,所以后面的同学往往会把单词的尾音漏了,这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公平。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和发言的机会,而教师往往都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尖子生”的身上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就很难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

3.1.3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大班化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大班化教学由于人数多,教育资源很难得到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时间的紧迫让老师的分层次教学难以开展,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讲这种方法太生硬,不符合他们的兴趣要求,也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3.1.4 教学评价上:教学评价是以分数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3.1.5 教学效果上:教学效果上往往不是很好。

由于课堂内人数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只看到那些尖子生举起的手,而忽视了很多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比较大班化教学所反应出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忽视个性教育,师生关系僵硬以及对于部分学生来讲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小班化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3.2 小学英语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3.2.1 班级人数上:班级人数不超过40人,利于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

同样的教室,少了十几张甚至几十张椅子,学生从拥挤的桌椅中解放出来,空间的充足使各种教学组织活动,学生可以建立起英语角,办起英语沙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趣味游戏,创造更多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真正地使用英语。

3.2.2 师生关系上:英语小班化教学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所平均占有的时间增加了,时间充足了,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英语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关注他们情感的发展;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课堂教学,表现自己。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而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正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2.3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策略多样化,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小班化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为多元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结构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为“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实质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独学”为“集体共学、多向学习”。

分组策略:分组策略的宗旨在于改变通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再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小组中去完成,并检测其学习效果。在小班化教学活动中,运用分组教学的策略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首先,学生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广,交流的内容更丰富。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来获得信息。其次,教师可以克服教育盲区,实现全员辅导,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化。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出现在最需要的学生面前,同时兼顾指导小组的学习,保证所有的学生学习有效化。再次,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小班化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小组内部的同伴之间的交流变多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学习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关心、学习帮助,这一切,对培养21世纪需要的新人才具有建设性意义。

分层策略:实施小班化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阳光普照”,让没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发展,各得其所。但是,学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各据特点的人,在教育时间中应该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采取分层策略是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目标要求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来制定。其次,在编排学生学习小组时,必须思考分层教学的要求。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分组形式:异质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一个组,形成以好带差,以快促慢,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同质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在不同的小组,便于布置不同的教学要求,实施分层辅导,安排分层作业,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再次,分层教学最具体,最个别化的情况就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小组都放一个教师的座位,老师可以和学生一样坐着参与讨论,老师的座位往往都安排在班级中那几个需要老师帮助和辅导的学生边上。最后,改革统一的作业模式,作业的内容、数量、难度等都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水平、兴趣来完成。

活动教学: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本的学习动力和源泉。小学生的生理因素和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班级的小型化,给师生带来了更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活动组织与开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活动主要有: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所带来的快乐。特别是对于低年纪学生,在热身活动时及相应知识点复习巩固时设计一些小游戏,控制好时间长度及气氛。例如:猜词、单词接龙,击鼓传花等,也可就地取材将有意思的游戏改编后加入课堂;竞赛,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比学习、比纪律,激起了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又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如在讲解单词和课文时,可以设计抢答题,可以将课堂内的问候语,自我介绍等内容延伸到课外,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奖励一些诸如小花、卡通不干胶等小物品,这样可以很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角色教学,我们都知道,英语中有大量的对话练习和短剧,这些教学内容如果采用角色教学策略,效果将非常好。角色扮演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的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好基础,角色扮演为各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不同水平的学生可挑选合适自己的角色。在任务下达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活动的排练及表演当中,学生经过台下的准备,最后上台表演。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作进一步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参与的热情高,非常投入,留下的印象深刻,最能充分地体现“在用中学”的英语教学原则。由于人数少,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成功的喜悦。3.2.4 教学评价上:教学评价多样化。小班化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班班额优势,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把知识、能力、态度、兴趣等综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评价不仅反馈教学质量,而且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如:即时评价,当场面批,及时订正;多元评价,摒弃书面考核的单一做法,全面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次评价,淡化考试,重视平时随机练习;分层评价,弹性作业和交互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2.5 教学效果上: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首先,小班化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师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强,交流变多了,感情就加深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沟通。其次,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在认知、动作技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情感、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有明显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学生的个体活动的频率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精神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后,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方式,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相比较大班化教学来讲,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教材、教师的素质不高以及缺少经费等问题,小班化教学在推广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问题。4 顺利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建议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缺乏适用的教材、教师的素质不高以及缺少经费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教育、教学者要转变思想:小班化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运用课堂教学拓宽的空间,高质量地开展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如果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则难免“穿新鞋,走老路”。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小班化教学目前处在试点阶段,一旦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必然会遇到政策障碍,如经费投放、教师编制、资源配置、课程标准等,这些都关系到小班化教学如何提高成效,以及与中学教育很好地衔接的问题,政府应该主动协调、调整政策、进行宏观调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小班化教学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教育观念,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基本能力为主的质量观,以着眼与未来的收益观。在教学技能上“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

编制适合小班化教学的课程:课程教材是影响“小班化教学”长期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化教学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可以将“小班化教学”对于课程教材的要求纳入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之中。

论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文化教学 语言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语言学习中,动机是激励学习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素,它包括很多变量。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很早起就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变量提出各自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并针对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教学能够影响学习动机模式中的一些因素。在过去,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大多为工具型。高一虹、程英等(2003)将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分为七种类型,他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动机变量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的内在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对文化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文化教学是外语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将其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本文基于语言学习动机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针对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综述性的研究,进而为笔者科研课题下一阶段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学习动机综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的内部动力,因此学习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动机,才能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成就。同样,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动力。国内外各领域的学者都对语言学习动机模式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

1.国外语言学习动机研究。Gardner和Lambert 开始于20世纪 50年代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Gardner (1972) 等人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开创性的设计了语言学习动机调查工具,即态度动机测量表 AMTB。他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模式成为经典的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模式。事实上,尽管Gardner的动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理论也不断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与挑战。Gardner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心理学,只注重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而未重视学校课堂教育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对语言学习动机的作用。

九十年代起,语言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学者们以主流动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框架进行全方位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时期出现的影响力较大的学习动机理论模式有Dornyei 的语言学习动机三层次说,Tremblay 和 Gardner 的扩展动机理论,Schumann 的神经生物学模式。Dornyei等人合作将主流动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提出了语言学习动机三维模式 ―― 融入性、语言学习自信心和教学环境评价。该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三层说:语言层、学习者层、学习情景,正好与语言学习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相吻合,即语言、语言学习者及语言学习环境。

2.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我国学者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受国际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多元化的影响,国内学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来研究语言学习动机,尤其是英语学习动机。

高一虹(1997)等对我国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做了分层取样的调查分析,将英语学习动机归纳了7种动机类型:兴趣、成绩、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及信息媒介。并将这七种动机类型根据内容归纳为工具性、文化性和情境性。秦晓晴和文秋芳(2002)的研究通过建立动机因果模式,探讨了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内部结构以及诸多动机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表明动机能够影响观念及学习策略。

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中的文化因素

Gardner在其融入型动机中强调了目标语文化。融入型是指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产生兴趣并期望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因此融入型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ci 和Ryan的内在动机和内在化理论,当学生有学习某一种语言及其文化的需求时,那么对于这种语言和文化就具有内在动力,并且能够将这种需求内在化。

Williams和Burden认为语言学习动机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持续努力融入目标语社会环境和文化,继而对学习动机每一阶段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文化因素能够影响语言学习者在每一阶段所做的选择。为了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动机,他们建议教师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如布置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目标语国家及文化的积极态度。D?rnyei等人也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引入目标语文化背景的学习使第二语言更加真实。不论是其融入价值理论还是融入型动机都强调在语言教学引入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

在国内,秦晓晴和文秋芳的研究表明动机行为中最可预测的变量就是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一旦学习者对英语及其文化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迫于外界压力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同时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更高的学习成就。高一虹总结了七种学习动机类型,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工具性、文化性、情境性。其中文化动机同语言学习者对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有关。

综上所述,大部分语言学习动机理论都包括文化因素。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将其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点不论是语言学家还是外语教师都已达成共识。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该选取什么内容?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对于这两个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百家争鸣。

胡文仲和高一虹提出文化教学应包括五大内容,分别为:语言交流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习语和谚语等、英汉语法语篇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差异;非语言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社会习俗和礼仪;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胡文仲和高一虹的文化教学内容更关注交际中的文化知识,以及能够直接影响交际活动中信息传达的文化因素。同时,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文化多样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整个国民的人文素质。同样,董卫(2006)在其文化教学中介绍了英美国家风景,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政治和教育体系。

胡文仲(2006)提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他认为学生通过在小组中表达观点、互相讨论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他十分赞成为学生放映与文化冲击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电影,如《刮痧》等。这些电影以可视化艺术形式清晰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击,是文化教学中非常形象生动的方法手段。他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先要求学生完整观看电影,然后教师把整个电影分为若干片段,每一段结束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每组的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王宇红和董卫采用多媒体文化体验模式讲授英美文化选修课程。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片段和古典音乐,然后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他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学生更喜欢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这类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结语

动机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动机在外语学习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参与外语学习的主动程度。同时,学习者对待外语及其文化的态度极大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利用文化教学因素改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来看,针对文化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很难有定论。现在的高校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哪些文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笔者将会在课题的下一阶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Mass:Newbury House,1972

[2]Gardner, R.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3]高一虹.大學本科生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 2006.

[5]秦晓晴,文秋芳.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篇7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名词化,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一、名词化结构应用在英语语言的必要性

1.有利于简化语言结构表达。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由于名词化结构是从英语语法中提炼出来的重要英语语句表现与变换方式,研究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英语语言中的长短句、难句进行浓缩或结构整合。在保障语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简化英语语言的结构表达。例如:My brother teaches algebra.可以转换成My brother is an algebra teacher.都可以称这名词化。只有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方可看出简化的好处。

2.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教改。中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一直在尝试英语语言教学改革。由于英语语句的长难句,句子成分复杂,句子结构冗繁。学生在接触时,很难有效吸收相关的名词化转换知识要点。教师在开展课程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一般。研究分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形式和结构特点,可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名词化结构语言内容的教学。通过将抽象化的名词性结构具体化,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推动语言教学改革。

3.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关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篇难度系数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英语语言可以借助实际交流、沟通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特别是关于语法结构的学习,借助名词化结构的语言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体会和理解名词化语言变化的特点以及名词化结构的关键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进而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组成方式

1.直接加后缀名词化。对于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词根词法名词化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一般而言,将动词名词化,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在单词后面加后缀。例如:动词后加er、or、ee等。如:em plover,em ployee,learner等等。同样的名词化结构的标志就是后缀的使用。语言中包含许多语音,语音的后缀读音识别对于名词化结构理解意义重大。

2.动词转换非谓动词。英语语言中名词化结构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组成特点就是动词非谓语化,即将谓语动词转换为非谓语动词。一般直接在动词后加ing或ed,对于以辅音字母加e结尾的动词,在转换成非谓语时需要去e加ing。对于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的,需要双写辅音字母再加ing。例如:He likes to drink more water than winter in summer.可以转换为Drinking more water is his like。

3.语言句子词型转换。其一,名词代替小等式做定语。例如语言名词化语句ou ster ahem pt(ahem ptoust som ebody),fight back cam paign(cam paign to fightback)。其二,名词代替形容词做定语。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luxury hotel(1uxurious hotel),这种代替小是任何情况卜都可以的。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tom b bom b可代atom is bom b。其三,名词代替从句或分句。

三、名词化英语语言变化的功能特点

1.语言重点鲜明功能。在英语语言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表达方式,可以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明确语言的重点内容。并能借助名词化结构的鲜明特征来有效甄别。在语言表述中,关于人物外貌等特征一般采用形容词性的偏正语法结构来实现,将形容词名词化后,可以极大感受到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变化功能特点。通过动名词等非谓语成分的分析,可以理解语言强调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的隐藏语意。

2.语言正规表达功能。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以及语篇写作能力。英语语言的名词化结构,在语言语句表达中,可以将抽象的名词形象化,相应就会提升语言表述的正规性。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的也就显现促进语言表述着正规表达的语法功能。

3.语意的高容性功能。由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言就是将不同性质的语句名词化,展现名词的可描述性和整体感知的性质。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表达的变化还体现在语意的高容性能。一些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从句可以借助一两个动名词进行语意阐述,这就会使得在相同数量的单词语言运用之中,极大提升语言的包容性,也就是语意隐藏较多,可以借助名词化结构语言整体感知出来。

四、结论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直接加后缀、动词非谓语化以及句型转换实现语言结构以及内容的浓缩整合。英语语言名词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通过本文,希望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名词化的变换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宗衍.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6(11).

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常用策略探讨 篇8

在过去的观念中学习和游戏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人们大多数认为要想好好学习就不能痴迷于游戏,在这样的观念束缚下一般在教学活动中很少进行游戏活动,对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教育也大都如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虽然现在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幼儿着重加入了游戏环节的教学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幼儿处于游戏的阶段,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语言功能培养。

1.游戏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首先,游戏满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要求,在幼儿阶段,他们需要游戏,他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游戏中度过,并且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其次,游戏帮助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因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然要和其他的小伙伴进行交流接触,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语言能力;最后,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感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可以体验到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这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2.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可供选择的游戏种类太少。这主要是与我国过去教育中不重视游戏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不重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也很少有人把心思放到创造游戏上来,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目前游戏的种类太少;另外,幼儿教师也缺乏自主进行游戏创造的能力,他们并不是很积极的寻找各种途径来创造或者改进游戏,这也是造成游戏资源短缺的一个原因[1]。

2.2进行游戏教学的时间太短。从目前的幼儿教学时间来看,针对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的时间过短,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对于游戏这个环节的时间都压缩得非常的短,根本上无法满足游戏教学的时间要求,也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很好的语言学习。

2.3游戏教学的模式太过僵硬。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游戏时,老师以及家长的地位往往超出了幼儿的地位,他们往往扮演着游戏规则的领导者,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是跟随着规则在进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的改进策略

3.1树立正确的游戏观。3.1.1不断更新游戏观念。这主要就是我们对于游戏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老旧的思想观念,那种完全把游戏排除在教学之外,把游戏当成是教学的一大仇敌的做法。要真正的把游戏融入到幼儿语言教学中来,回归游戏最自然、最纯真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把游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在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中首先就是要树立游戏的愉悦性,也就是游戏就是要强调开心、高兴,在追求身心放松高兴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其次,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有主体意识,也就是要引导幼儿在游戏环节中主宰游戏,而不是成为游戏的附属品,要善于在游戏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不用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规则束缚;另外,在游戏中要有规则意识,这就要求在游戏中纵然要追求高兴和主体意识,但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游戏规则来进行约束,只有这样游戏才能正常进行下去;最后,在游戏观念上要具有发展性,要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很有兴趣去研究讨论问题,知道把这个问题弄清楚。3.1.2力求回归游戏最初的本质。在在幼儿进行语言游戏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把游戏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体验游戏带来的欢乐,更好的在游戏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玩游戏中,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游戏环节,不必要过多的进行人为的干预,任由游戏过程发展,这样幼儿在心理上就会彻底放下包袱,尽情投入。

3.2不断创造新的游戏。这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游戏化教学时要不断采用新的游戏,这个新的游戏并不是随便创新出来的,其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言教学的需要进行创造,可以是对过去老游戏进行改进,也可以是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进行创新[2]。我们可以把传统游戏放到幼儿语言教学中来,比如猜字谜游戏,词语接龙游戏,唱儿歌游戏等等,这些游戏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往往在教学中很少采用,我们通过这些游戏可以让幼儿学习到更多的词语以及语言结构,这对于他们的语言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3.3游戏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3]。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的尊重幼儿的思想,在幼儿阶段,对社会的认知刚刚开始,他们的思维跳跃性非常的大,我们不能过多的干涉他们的思想,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操控游戏。

结语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的一生刚刚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感知社会,开始进行语言和智力的开发,一般来说,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开发的黄金阶段,只有把这个阶段把握好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摘要: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语言教学对于幼儿以后的语言功能具有极大的影响。语言天生就具有游戏性的特征,而且在幼儿阶段他们也很乐于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那么这对于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的方法就提出了要求,需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语言学习。当前我国的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力争为幼儿的语言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路径。

关键词: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冯靖.激励性评价在幼儿游戏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9:185-186.

[2]黄丽华.绵阳市幼儿园语言游戏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31-33.

论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 篇9

一、学习动机综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的内部动力, 因此学习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动机, 才能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 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成就。同样, 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 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动力。国内外各领域的学者都对语言学习动机模式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

1.国外语言学习动机研究。Gardner和Lambert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Gardner (1972) 等人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 开创性的设计了语言学习动机调查工具, 即态度动机测量表AMTB。他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模式成为经典的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模式。事实上, 尽管Gardner的动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其理论也不断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与挑战。Gardner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心理学, 只注重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 而未重视学校课堂教育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对语言学习动机的作用。

九十年代起, 语言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学者们以主流动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框架进行全方位研究, 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时期出现的影响力较大的学习动机理论模式有Dornyei的语言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Tremblay和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 Schumann的神经生物学模式。Dornyei等人合作将主流动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提出了语言学习动机三维模式――融入性、语言学习自信心和教学环境评价。该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三层说:语言层、学习者层、学习情景, 正好与语言学习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相吻合, 即语言、语言学习者及语言学习环境。

2.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我国学者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 受国际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多元化的影响, 国内学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来研究语言学习动机, 尤其是英语学习动机。

高一虹 (1997) 等对我国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做了分层取样的调查分析, 将英语学习动机归纳了7种动机类型:兴趣、成绩、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及信息媒介。并将这七种动机类型根据内容归纳为工具性、文化性和情境性。秦晓晴和文秋芳 (2002) 的研究通过建立动机因果模式, 探讨了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内部结构以及诸多动机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研究表明动机能够影响观念及学习策略。

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中的文化因素

Gardner在其融入型动机中强调了目标语文化。融入型是指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产生兴趣并期望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因此融入型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ci和Ryan的内在动机和内在化理论, 当学生有学习某一种语言及其文化的需求时, 那么对于这种语言和文化就具有内在动力, 并且能够将这种需求内在化。

Williams和Burden认为语言学习动机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持续努力融入目标语社会环境和文化, 继而对学习动机每一阶段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 文化因素能够影响语言学习者在每一阶段所做的选择。为了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动机, 他们建议教师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如布置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的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对目标语国家及文化的积极态度。D?rnyei等人也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引入目标语文化背景的学习使第二语言更加真实。不论是其融入价值理论还是融入型动机都强调在语言教学引入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

在国内, 秦晓晴和文秋芳的研究表明动机行为中最可预测的变量就是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一旦学习者对英语及其文化产生兴趣, 就不会感到迫于外界压力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 同时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取得更高的学习成就。高一虹总结了七种学习动机类型, 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工具性、文化性、情境性。其中文化动机同语言学习者对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有关。

综上所述, 大部分语言学习动机理论都包括文化因素。因此,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 将其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 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一点不论是语言学家还是外语教师都已达成共识。然而在英语教学中, 文化教学应该选取什么内容?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对于这两个问题, 学者们众说纷纭, 百家争鸣。

胡文仲和高一虹提出文化教学应包括五大内容, 分别为:语言交流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习语和谚语等、英汉语法语篇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差异;非语言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社会习俗和礼仪;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胡文仲和高一虹的文化教学内容更关注交际中的文化知识, 以及能够直接影响交际活动中信息传达的文化因素。同时, 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文化多样化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最终提高整个国民的人文素质。同样, 董卫 (2006) 在其文化教学中介绍了英美国家风景, 风俗习惯, 以及经济、政治和教育体系。

胡文仲 (2006) 提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他认为学生通过在小组中表达观点、互相讨论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 他十分赞成为学生放映与文化冲击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电影, 如《刮痧》等。这些电影以可视化艺术形式清晰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击, 是文化教学中非常形象生动的方法手段。他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 先要求学生完整观看电影, 然后教师把整个电影分为若干片段, 每一段结束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 每组的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王宇红和董卫采用多媒体文化体验模式讲授英美文化选修课程。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片段和古典音乐, 然后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他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学生更喜欢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这类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结语

动机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 动机在外语学习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参与外语学习的主动程度。同时, 学习者对待外语及其文化的态度极大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 利用文化教学因素改善学习动机, 从而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来看, 针对文化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很难有定论。现在的高校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哪些文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笔者将会在课题的下一阶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摘要:外语学习中, 许多因素都影响着学习者, 其中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因素, 因其复杂性备受研究者关注。其次, 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给予文化教学足够的重视。利用文化教学这种外部因素改善学习者的动机, 能够极大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因此, 本文结合文化教学和外语学习动机理论, 针对文化教学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Mass:Newbury House, 1972

[2]Gardner, R.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3]高一虹.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 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 2006.

[5]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英语语言化教学 篇10

不论在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中, 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幼儿的语言活动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同样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吸取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也是拓展幼儿想象能力, 培养幼儿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组织《大狮子和小老鼠》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提出问题:“大狮子和小老鼠都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在形态上和能力上有什么区别?”教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比较大, 狮子和小老鼠在形态和能力上的不同, 感知到它们在形态上一个大、一个小, 在能力上一个强、一个弱。然后教师在幼儿的角色体验基础上继续发展情节, 并进一步提问:“大狮子和小老鼠能不能成为朋友, 这么弱小的小老鼠能帮助大狮子吗?”此时幼儿就可以在上一个情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 充分发散思维, 自由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先保留故事结尾, 并提出问题:“小老鼠最后会不会去帮助大狮子, 为什么要帮, 为什么不帮, 请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让幼儿进行分组讨论。前两个问题情境的导入为之后大狮子遇难做好了铺垫, 理顺了幼儿的思维脉络, 而后一个讨论情境可以让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 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故事, 发展语言能力, 同时扩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设表演情境, 促进幼儿感情发展

幼儿正处于思维模式形成阶段, 其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 而且表现积极, 更善于模仿。在幼儿的语言活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幼儿的思维和认知特征, 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有趣味性的语言环境, 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发展语言能力, 同时也能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状态, 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例如, 教师可以将大狮子抓小老鼠的画面创设成表演情境, 幼儿扮演小老鼠, 教师扮演大狮子, 幼儿在表演情境中, 亲身体验到小老鼠被抓时的紧张和害怕心理, 被抓到后就会想尽办法让大狮子放了自己, 此时幼儿就可以开动思维, 各显神通。在故事的表演中, 幼儿不仅有表情、神态、肢体、动作的表现, 而身临其境的体验也让幼儿投入了情感, 幼儿在表演中可以大胆想象、自由发挥, 同时也是对情感的自由流露。表演情境非常符合幼儿喜闻乐见的心理特征, 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形象、生动, 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

三、创设音乐情境, 促进幼儿的情绪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中以及通过对各个教育领域的渗透来发展幼儿语言, 这是为幼儿提供语言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有趣的艺术活动, 具有审美性、游戏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 可以对幼儿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 减轻情绪波动, 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在幼儿语言教学中, 教师创设有趣的音乐情境有助于调动幼儿的情绪,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 在《大狮子和小老鼠》的活动教学中, 为了能让幼儿真切体验到大狮子吃掉小老鼠时小老鼠内心的紧张和害怕, 教师在向幼儿展示故事情节画面的时候, 可以播放一段体现紧张感的音乐, 幼儿听到如临其境的音乐后便能切身体会到小老鼠的紧张、害怕心理, 还会积极为小老鼠出谋划策。在后面小老鼠和大狮子成为好朋友的情节中, 教师同样可以播放一段轻松、快乐的音乐, 让幼儿通过音乐体会到大狮子和小老鼠的愉快心情, 令人愉快的音乐可以调动和渲染幼儿的情绪, 让幼儿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并和好朋友抱在一天又蹦又跳。情绪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反应, 凭借情绪变化可以实现自我防御和保护, 而幼儿年龄较小, 心智不成熟, 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长期如此还会引起行为失常, 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幼儿的语言发展教学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遵循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学习规律以及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需求, 并制订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选择高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趣味性的故事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语言活动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中创设多样化、情趣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自由发挥, 敢想、敢说。教学情趣化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情境中理解故事内容,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同时对幼儿的想象思维以及情感、情绪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关键期, 幼儿园组织的语言教学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语言活动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情趣化教学是一种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 其以幼儿的兴趣特点和情感发展规律为中心, 通过创设情趣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学习趣味性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创新能力, 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可以说“情趣”二字就是语言学习活动的基点, 只要教师能够好好把握和应用“情趣”两个字, 定能够让幼儿语言学习教学绽放异彩。

关键词:幼儿语言活动,情趣化,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寇春艳.幼儿语言教育心得[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9) .

英语语言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 幼儿园 语言教学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04-01

幼儿园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实现游戏化,可以使幼儿在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中,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技巧、基本知识,为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活动之中,着重突出教学组织活动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全面化与综合化以及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

1.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要求幼儿教师应将教育、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营造直观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幼儿实现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但是,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严重影响,目前在一些幼儿园所开展的语言教学活动中,仍旧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忽视了幼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专注于对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进行讲解,而没有对幼儿的内心感受与学习需求进行认真地观察与分析,在营造教学情境时,也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幼儿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到语言教学情境中。若长期处于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下,极易使幼儿丧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对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2.缺乏综合化的教学内容

全面化、综合化的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对某一章节或某一领域内容的传授。但是,目前在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过多的关注于对基本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间所涉及到的很多扩充知识,也没有将基本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合理地融合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幼儿教师开展了游戏化的语言教学活动,也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1.尊重幼儿在游戏化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教师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时,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的游戏设计,使幼儿学生的身体与思维都可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教学活动中来。此外,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把幼儿当作教学游戏的主体,更多地为幼儿提供动脑机会、动手机会。此外,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行为表现,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听取幼儿的内心想法,并以此为根据,对游戏设计进行适当地调整,设计更多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不断满足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使幼儿充分地体验到语言学习的乐趣,间接地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语言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2.注重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为实现游戏化的语言教学活动,就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当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引进到所要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将教育、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通过利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实例、游戏环节,激发与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从而间接地使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语言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3.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氛围

在语言教学话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教学氛围。教师应当善于将语言教学活动与幼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根据设置游戏环节,更多地为幼儿提供合理的游戏空间,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语言交流环境,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与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使其顺利地完成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学习目标。

语言模因视角下的外语语块化教学 篇12

“模因”一词首先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于1976年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 中首次提出。它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的现象的一个术语, 即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道金斯认为, 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 以复制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它是“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他的学生布莱克摩尔 (Blackmore) 则紧紧扣住模仿的概念, 认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以复制和传播的形式在语言习得者和交际者之间不断地得以传递下去。因此, 语言成为模因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基因型的模因又分为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的异形传递, 而表现型的模因又分为, 可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形式。

语块是人类语言环境中存在的大量固定化、程式化的多词单位, 它是具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结构的语言形式。对于语块, 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 Krashen (1978) 把语块看成半固定式的短语 (semi-fixed patterns) ;Becker (1983) 认为它们是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

架 (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 ;Pawley&Syder (1983) 认为是词汇化句干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 ;Newell (1990) 则把语块定义为:语块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 它由记忆中已经形成的组块组成并链接成更大的单位。Wray (2002) 将其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 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 使用时直接提取, 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预制语块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类 (Nattinger&De Carrico, 1992) :1) 多元词语块 (Polywords) 2) 习俗语语块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 sions) , 包括谚语、格言社交套语等说话人可以作为语言单位存储在记忆中的句子语块;3) 短语架构语块 (phrasal constraints) , 它们的内部结构允许有变动, 允许词的横向和纵向的替代和插入;4) 句子构建语块 (Sentence builders) 。Lewis (1997) 按照词汇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将语块分为:1) 多词词汇 (既不能拆开使用也不能被替换的词汇) ;2) 搭配 (“以较高频率出现的单词组合”) ;3) 惯用语 (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语言形式) ;4) 句子框架和引语。

通过以上语言模因和语块的不同分类及构成我们不难看出, 模因是语块的建构机制和习得途径, 语块是模因的表现形式,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彼此渗透而不可分割。因此从语言模因的视角去研究外语的语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外语教学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入手, 分析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以期为现代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 外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

语块既是一种语言的基本语言单位, 也是学习者习得该语言的基本单位。近些年来, 随着语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语块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研究学者们的重视。

首先, 语言主要由语块组成。Ahenberg (1991) 认为, 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主要由语块来实现, 杨玉晨 (1999) 指出, 语块在自然语言中占到约90%的比例。该理论认为, 语块构成了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和交际主体, 一个普通的本族语者通常能够掌握成千上万的预制语块, 从而保证其语言表达的纯正和流畅。

其次, 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语块理论认为, 语块既表语义, 也表结构, 本身就含有语法信息。学习者只要利用这些语块就足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听懂或说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句子。

再次, 语块具有生成性。语块理论主张, 并非只有语法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成性, 语块也具备生成功能, 即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块构成形式, 能大量生成若干同类结构。比如在the%%%er, the%%%er结构中, 横线部分可以填入很多具有比较属性的形容词词或词组, 如sooner/better, earlier/better, less/worse, more/less等, 生成含义不同、但共享同一个句法结构的许多短语。由此可见, 一个语块构型能生成一批具有相同构造、表示同样功能的语块。这样, 学习者只要记住一个语块, 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就可以掌握一个语块群, 极大地扩大词汇量。

再其次, 语言的输出的速度与质量取决于语块储存的多少。Nattinger&De Carrico (1992) 认为, 语言的输出不是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储存了多少具有生成性的语法规则, 而是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究竟储存了多少数量的语块, 是语块使人们能流利地表达自我。

最后, 人们以语块的形式习得语言。语块理论提倡学习者把输入当做整体来接纳, 存储在自己的词库里面, 有需要时直接调用就可以了。语块理论相信, 学习者首先以语块的形式接受输入, 然后对其模仿、套用, 等到具备了语法能力后, 就可以对语块结构进行加工, 最终能够进一步把较大的语块分解成较小的单位, 总结出规则, 从而对语块或填充, 或重新组合, 达到创造使用的程度。

3. 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与教学的意义与启示

语言模因论认为:“语言即是模因, 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作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基本单位的语块, 在其结构上具有相对稳定性, 使用上具有高频性, 构造上具有高度的能产性。这些特点与语言模因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此外语教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语块以基因型和表现性在语言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感染”、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一个从过去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语法—翻译法到近些年来大力提倡和比较盛行的以听说为主交际教学法的转变过程, 改变了过去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达到了良好的平衡。为了便于分析, 笔者将外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基本的能力划分为语言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两个方面。

首先, 以听力和阅读为主要形式的语言输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听读材料中的高频语块介绍给学生, 并教会学生识别该语块以不同的模因表现形式在其他语境下的运用, 从中总结出其生成规则并储存于语块词库中。同时重视对该语块的背诵和模仿的练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背诵可以让学习者将具有丰富预制语块的语言材料输入到模因的宿———语言学习者大脑中, 通过不断的强化可以使这些有意义的语块模因进入自己的长时记忆阶段, 存在于自己的心里词库中, 在进行输出时就能够非常流利地、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语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 比如听力教学中, 对于同样一则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 有的学生在听完一边录音后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大意复述出来, 而另外一些同学只能抓住个别的词语;阅读教学中在进行阅读速度的测验时, 同样一篇中等难度的文章每位受试者花费的时间有很大差别。究其以上情况的原因除了受学习者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以外, 有效语块模因的储存数量多少也发挥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如果储量丰富, 学习者就能够充分利用其语块模因的生成、重构和变异的特点和规律对语言材料进行识别和解码, 达到准确快速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淡化对孤立单词的讲解, 最好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即课文中讲授词汇知识, 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和找出语篇中出现的语块, 同时联系其语用功能进行讲解, 并及时地归纳总结, 注重从整体上加以理解、吸收和记忆。在阅读中让学生养成以语块为单位的阅读习惯, 注重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而不是停留在孤立的词上。对于阅读文章中出现的大量语块进行归纳时要摈弃其语块构造的语法规则, 如, 在遇到it is high time that..., it is no use doing等这些语块时, 可以让学生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掌握和运用, 并提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境, 同时给学生提供输出语块的机会, 强化有效的语块模因的输入。

其次, 在以口语和写作为主要形式的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即将掌握的语块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在宿主与寄主之间复制传播的过程。其中复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利用模因的复制机制, 在不同的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语块模因表现形式。教师让学生不但学会同样的语言信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而且以相同或者类似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 学会以一反三, 触类旁通。在进行课堂口语训练时, 学习者可以先从最简单的语块拓展练起,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语块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词汇, 逐步增加长度和难度;当达到较高层次的语块运用包括口语交际、故事陈述、口头发言、口头作文等涉及会话的情境或话题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归纳出所涉及的预制语块, 再进行集中的口语练习。例如, 在进行以Personality为话题的口语训练时,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列出一些表述该话题的相关词汇, 如sweet, energetic, an noying, independent, critical, honest等及常用的套语, 如I think he is...;What type of people...;He is like...等, 然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日常场景对话, 让他们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块, 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和拓展练习, 最后老师在给予一定数量的语块的补充, 如I tend to be...;I like to be...;I am kind of...等等。

对于写作教学, 首先看到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遇到某一谈论主题是缺乏大量的相应的语块, 由此学生只能从汉语心里词库中提取并进行语际之间的语码转化, 最终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 而非自然语块。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材料, 引导学生在这些语言材料中注意并吸收语块, 然后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语块复现的过程中强化对语块的记忆和习得, 进而通过模仿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语块方面的应用能力。当学生的语块运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 教师要逐渐让学生脱离对范文的模仿, 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积累的预制语块进行创作。

最后, 按照语言模因复制传播周期的四个阶段 (Heylighen, 1998) :同化 (assimilation) 、记忆 (retention) 、表达 (expression) 、传播 (transmission) 。语言模因首先从传播源出发, 通过传播媒介, 在合适的传播环境中到达学习者头脑 (即同化阶段) , 经过认知处理吸收之后 (即记忆阶段) , 学习者进入表达阶段, 其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 比如篇章、图片等。当某个表达需要传递给其他更多的学习者, 就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 比如书籍、图片或者其他多媒体手段。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除了接受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还要通过书报、媒体、影视等载体获取更多的常用语块知识。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和视听说结合在一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真实的语块输入和输出语境, 使二者相互渗透融合, 达到语言能力的平衡发展。

4. 结语

上一篇:多层住宅下一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