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精选12篇)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1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社会语言学正不断地影响并更新着外语教学对于语言的观念及教学目的及方法。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因其与高考英语教学相比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尤为需要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一、社会语言学概况
1.社会语言学简介。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它将语言看作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 把探讨语言规律如何与社会因素相联系作为基本任务。广义社会语言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功能, 研究的是言语社区、多语制、语言态度、语言选择、语言计划和标准化、语言和文化等问题。狭义的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社会, 研究人与人之间怎样利用语言功能交流思想, 如语言事件、语言功能、语码变异、语用、语篇分析、语言和性别等等问题。
2.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认识语言的性质、改进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态度。社会语言学使人们意识到,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既要考虑语言, 即语法系统及词汇系统的综合, 又要考虑言语, 即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既要考虑语言的结构, 又要考虑语言的功能;既要考虑信息, 又要考虑语境。
二、目前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概况
1 . 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断接轨, 对外的商务交往活动更加频繁, 英语作为一门目前世界经济交流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成为商务人员在跨国商务交往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
2.中职商务英语特点。
(1) 学生特点。该类院校招收的商务英语学生多数在初中学习期间对英语较感兴趣, 或因为与外国人交往的渴望, 选择了商务英语作为专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英语”而非“商务”的原因选择了该专业。基本仍抱着多记单词多背句子就可以学好商务英语的态度对待开设的课程, 在使用英语交往时为了完成会话而忽视除语言以外的其他因素。
(2) 教师特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师多数是以往教授公共英语的教师, 为英语文学或普通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 对商务交往的专业知识及词汇 (如外贸术语) 缺乏实际的使用及经验。受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教师们很少会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外语交际能力, 或者说把提高交际能力视为仅仅是商务交往理论课的任务。
(3) 教学目的的特殊性。类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直接为社会输送职业性人才, 它强调的是实际操作使用能力而非研究能力, 这也是中职教育较之高考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这就意味着中职商务英语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了解商务活动的基本理论, 还要有商务英语交往的必备素质, 即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 针对商务交往的对象, 以得体的语言来实现商务交往的目的。
三、社会语言学对中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启发
1.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 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 其最本质特征便是其交际功能。海姆斯指出, 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合乎语法和语言的可接受性, 还包括语言的得体性, 即言语应该适合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因素等。这与商务活动本身的要求不谋而合, 由于商务活动中说话的人在社会关系上较为疏远, 在语体上多为正式, 因此更应注重交往中的语言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问题, 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在什么场合, 对什么对象, 说什么话, 怎么说, 要达到什么目的。
2.注重文化教育。对外商务交往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信念和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如肢体语言这样的非语言的交际手段等等这些文化因素,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外国人在商务交往中做事的方式、风格以及原因,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交往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及技巧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 减少文化上的冲突。
3.特殊用途英语。中职商务英语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 与高考普通用途英语教学区分开来。教学应该根据中职类学生的特点, 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的进行教学的需要分析, 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学大纲设计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 置于一定框架、情景中, 教学生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实际商务活动,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交际技巧, 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理论与实践对于外语教学有着众多启发, 它强调外语教学必须注重直接培养交际能力, 注重文化作为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与商务英语教学中强调实际商务实践中的交往;强调在适当的时间、地点, 以适当的方式, 针对说话的对象, 以得体的语言, 用话语产生期望的行为等强调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的目的需要不谋而合。社会语言学正引导着外语教学更新语言观念指导实际语言教学。本文仅浅显地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启发, 目的在于引起中职类英语教师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师对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视, 以及教师们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 结合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论述社会语言学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启发, 探讨如何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中职,商务英语
参考文献
[1]廉洁.用社会语言学更新外语教学的语言观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0 (2) .
[2]刘晓青.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2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 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社会语言学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3
摘 要:社会语言学是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一门涉及范围甚广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文化、种族、性别、意识形态和社会阶级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启示
社会语言学侧重语言的社会功能,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来加以研究。因此,社会语言学不仅仅限于研究语言内部,即语言、词汇、语法,而且还要联系语言外在的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英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应依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改革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使对一门语言的掌握与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和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逾越文化差异、全面准确掌握这门语言的目的。
一、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领域
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加上科学技术比之以前几个世纪有了很大的突破,所有的这些突破和变革又往往冲击了人类社会的某些认识和规范。因此,传统语言学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就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语言使用者所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社会语言学要研究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对谁说什么话,并得到了什么效果。
就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而言,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社会语言学是一个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理论的借鉴到方法的选用,充分体现出同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众传媒等学科的联系;其次,社会语言学研究可以视为一种新的观察视野,为研究不同的学术内容和语言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分析研讨、参照对比的观察角度。
二、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因此,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是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进而逾越这种文化差异。因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对英语教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提供一些启示。
1.语言教学应与社会文化学相结合。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习俗对英语语言运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讲授英语语言的同时应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历史以及社会习俗等。例如,中国人重视谦虚的美德,听到英美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时,会习惯地按照汉语语言的文化习俗回答说:“No,no, my English is still far from perfect!”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这句话不得体,在西方人听来似乎中国人不懂得如何大大方方地接受赞扬,甚至连好与坏都分不清。因为根据英美人的语言习惯,这时应回答“Thank you”或者“Thank you for saying so”或者“I take it as compliment”。
2.英語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人们使用语言是在特定的场合,与特定的对象进行交际。因此,语言交际有一定的语域范围,人们在不同的语域中进行交际时也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因此,根据不同交际环境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语体。了解英语的功能变体,根据场合的变化用英语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述就很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的情景下,语言的不同含义,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场景,使学生学习与所设场景相适应的语言。
3.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学英语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尽人意,这与中国缺乏英语教学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儿童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也自然地掌握了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而我国的英语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学生在课外甚至在课堂上很少有环境和条件来运用已学过的英语知识。又由于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提高升学率等外在因素,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心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更谈不上创造英语教学的自然环境。缺乏英语教学的自然环境,交际能力自然就无法培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英语自然环境的创造,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4.在重视英语学习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英语教学中也不能忽视中国英语的现象。中国英语是一种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而又能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例如three Represents( 三个代表)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中草药) 、comparatively comfortable life( 小康生活) 等。既然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的一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的英语教学内容就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
三、结语
世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和造就大批既掌握基本外语技能,又通晓不同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社会语言学在未来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将会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语言教学也将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 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Ronald 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陈原.社会语言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史耕山, 张尚莲. 社会语言学变体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4.第6 卷 第1 期.
[5] 李洪静. 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 大学英语. 2007.第4 卷第1 期.
[6] 高丽萍.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第3 期.
[7] 吴春艳.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英语教学[J]. 英语教学. 2009.8(中旬刊).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国英语” 篇4
“中国英语”的概念最先由葛传槼教授在1980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 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则认为在外语学习中要努力做到不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他以是否受母语干扰, 是否具有交际功能为判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标准。罗运芝认为“中国英语是承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对于中国英语也有不同观点。主要争论集中在“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争。不过近年来, “中国英语”的存在已得到普遍认可, 对它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上都形成了自身的中国特色。
2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国英语”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民族志及语言规划等。语言与社会相互影响, 脱离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 静止不变的语言也只能是“死”语言。语言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和变化, 不断有新的词汇, 新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出现。
2.1“中国英语”存在的根源
语言、文化接触,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 英语在外交、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都占据优势地位。在我国文化的推广和外交政策的宣传中, 英语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它们在语音、语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因此, 在两种语言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 英语为了满足社会使用的需要, 必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与中国语言文化相互影响并一定程度上的融合。英语要想更好地表达汉语语言文化的内涵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些改变最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方面。一种语言的词汇能够最及时和敏感地表现该种文化中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当社会发展出某些传统语言无法描述的社会现象或特定事物时, 语言使用者就会创造新的或借用其他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来满足使用需要。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特有现象是英语语言文化中所没有的, 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地道的表达, 因此, 就需要通过音译、借用和语义再生等方式来创造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含义以使英语这种语言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
在句法和语篇层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修辞概念。汉语句子注重意合, 主题显著, 语法标记不明显;英语句子注重形合, 主语显著, 语法标记明确, 注重规则。这是典型的汉英思维差异体现。然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我国的经济、政治甚至是文体生活越来越多的进入国际视野, 因而国外媒体对我国的报道也更多地受到语言与文化的影响, 登载具有富有中国韵味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经济接触, 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我国同国外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特有词汇因此进入了英语交际。将汉语词汇通过翻译手段逐词地借用英语表达形式译成英语, 即借译是中国英语的一种重要构成方式。One China Policy, two civilization, triangle debts, four modernizations, 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等, 都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特殊用语走进中国英语的词汇。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有经济政治现象的英语表达, 也丰富了规范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现象的描述能力。
对汉语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语语言结构的顺应, 一般情况下, 英语使用者在进行英语交际时首先选择顺应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心理内涵, 尽量使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当中国英语使用者在对某些中国特有现实或含义的英译过程中出现英语地道表达的文化空缺时, 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交流, 就会选择使用汉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和情感表达来填补这些文化空缺, 因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
同样地,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 英语中更多使用被动语态, 汉语中被动句式较少;英语中从句使用频繁, 衔接手段多样, 汉语句式相对简单, 更多依靠语义衔接;英语中有冠词, 依靠动词词形来表达时态的变化, 汉语中没有冠词, 依靠时间标记词来表达句子的时态等。这些句式结构的不对等造成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在语言使用中为了交流需要顺应汉语句式结构进行英语表达, 从而产生结构上的中国式英语表达。
另一方面来讲, 有些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因为长期同汉语文化接触, 对汉文化及思维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同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交际过程中也会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顺应汉语的文化心理及句式结构特点, 接纳英语的中国特色表达, 从而推动了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
总之,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是不可能完全摆脱汉语文化的束缚而使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同时英语这种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言也不可能在毫不改变句式结构的情况下, 清楚准确地表达汉语文化尤其是汉语中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就使得在表达中国文化以及汉语思维时不可避免地产出中国英语, 在文化、思维及语言结构等各个方面顺应汉语习惯。
2.2“中国英语”存在的必然性
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汉语使用者在习得汉语的同时就形成了汉语的思维方式, 即会以这种思维方式感知世界和表达自己。因此, 在其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就会难以避免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使用具有汉语特点的英语表达。同时英语的固有词汇及表达又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 在这两种条件的限制下, 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使用者的思维系统就会自动的求助于汉语系统, 从而发生语言再生。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也就是说我们要尊包容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努力去发现彼此文化中的互通成分。交往中, 中国人不可一味地追求与英语文化保持一致, 因为外国人也应做到尊重中国的文化习俗。杜争鸣认为在交际中使用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习惯的句式, 在不影响句子含义表达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特别进行调整的。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英汉文化的接触就注定了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也应该接纳这种语言变化。
语言是开放的系统。任何富有生命力的语言都会积极吸收其他语言以使自身适应发展需要。汉语也在不停地丰富着自身的表达, 英语更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英语富有极强的吸收性与创新性, 才使其成为一种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强势语言。各种英语变体包括中国英语的存在及发展也是其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3 结语
中国英语的发生与发展符合国际交流与文化输出的需要。想要用英语较为全面、准确地表达汉语文化, 就要对英语这种语言在各个层面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输出。中国英语也同时使中国人的英语表达更富于语言魅力。英语的本土化是语言创新的结果, 也是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 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顺应彼此的语言文化特征, 对语言使用进行调整和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18-24.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陈晓燕.论英语本土化及中国英语的研究和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169-174.
[4]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5) :23-24.
《社会语言学》简介 篇5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牛津语言学导论丛书之一,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作者Bernard Spolsky是以色列Bar-Ilan大学英语教授.全书共分四部分:概述、论著节选、参考文献,以及专业术语汇编.
作 者:Bernard Spolsky 刘汝山 作者单位:266071,山东,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当代语言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LINGUISTICS年,卷(期):4(1)分类号: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6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英语教学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同于单纯的研究语言本身仅注重语音、语句之类,而是从社会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方面去研究。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学生了解了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一门语言;语言又很好地体现着文化的内涵,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不同的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迁移共性、分清差异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语言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信息,为学生展示一个广阔的语言文化世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明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中英文化偶合与文化差异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1. 文化偶合与语言运用
文化的偶合现象是指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素,因此在汉英表达中,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同舟共济”的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三思而后行”的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2. 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应用的影响
首先,文化意象的差异会导致语义不同,同一事物在英汉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比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龙看作是中华民族高贵与尊荣的象征,很多说法如“龙椅”“龙抬头”都是此意义的表现;而西方人却对“dragon”的看法大相径庭,如果把一个人叫作dragon,则表示他很凶且让人讨厌。再如,英美人爱狗,甚至把狗看作亲人,英语中的“幸运儿”用“a lucky dog”来表示;而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仗人势”等。因此,若把“走狗”译成“a running dog”,英美人会认为它是活泼可爱的狗,而完全体会不到汉语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其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是不等值的。汉英语言中很多词汇虽然翻译上经常对应,其实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叔叔”在英语中虽然译为“uncle”,但是它却可以代表除叔叔外的很多亲戚,比如舅舅、姑父、姨父等。
再次,不同文化对交际方式也具有影响,不同的文化规范往往导致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中国人和英美人对于称赞的反应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人的回答往往是“哪里,差远了”之类的话,表现出自身的谦虚,不好意思;而美国人受到称赞时会很开心地回答像“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之类的话。因此,语言文化的教学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义
首先,文化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差异,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的一个原因。
其次,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外国文化中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语言差异等的讲述也使学生增长了很多课外知识。因此,英美文化的导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再次,文化渗透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经常听学生说,做题目时不知为什么选择某选项,就是感觉顺口,这就是语感,正是长期受英语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的教授极其重要。
四、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努力搜集一些相应的文化知识,把相关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知识渗透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授的每一步,使学生容易联想记忆。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原版电影或教学视频,如《走遍美国》等,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社会背景接触地道的英语。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后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使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学习相关文化。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语言环境,创造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五、结语
文化环境对语言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教学就尤为重要。因此,英语语言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多介绍不同文化下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会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并深刻理解所学语言知识,也会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萍.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7(3):76-83.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7
社会语言学主要考察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变异,探讨社会与语言之间的“共变”关系。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互相变化”。社会语言学因考察重点不同分为:语言问题的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的语言学。本文主要探讨社会问题的语言学,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语言的变异。
中文语法 加上英文 词汇 , 这就是典 型的中式 英语(Chinglish):它是一种暂时却必然的语言现象。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1993)中区分过“中国英语”(China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glish):“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是一种规范英语;而“中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中式英语”是标准英语在社会交际中的一种语言变体,一种非正式语体,它的存在有其特有的社会语言学根源和特点。
二、“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主要可以从母语的干扰与种族社会文化习俗的冲突两方面进行阐述。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特别是中国学生,在母语优势很大的环境下学习英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在语音、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因此,中国英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干扰变体”。
文化习俗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件的统体,是各民族针对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编码。汉语和英语都有悠久的历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习俗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人的“谦虚”与西方人的“骄傲”。中国是礼仪之邦,受传统的儒教思想的影响与熏陶,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赞扬时常常表现得谦虚谨慎,感觉只有这样才不失礼节:而西方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西方人必须尽量展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肯定自己,才能得到认可,所以语言中总是显出骄傲和炫耀,不吝夸赞自己之词。由于不了解这些区别,中国人经常在受称赞时闹出笑话。
三、“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功能
Hallid在列举语言特别是说话演讲等语言行为时认为,语言有帮助功能、协调功能、写实功能、互动功能、个人表达功能、获取知识信息功能以及想象功能。虽不是规范英语,但这些功能对于“中式英语”也不例外。英国语言学家Austin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很多言语不仅仅只是陈述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某种意图与目的:同样,“中式英语”虽不是规范英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中国学习者表达某种意图,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就其社会语言学的功能,“中式英语”主要有个人表达功能、获取知识信息功能和互动功能:
个人表达功能是指说话人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想法,在日常交际中,并不需要语句多么准确与流利,只要意思传达清楚,对方能够明白即可。例如,中国人在宴席上,请客人“吃菜”,习惯上都会说“Please eat some vegetables.”而英语的正确表达却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虽然不是地道的英语,但听者明白说话人的意思,那么个人表达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一些初学英语者或对英语还很不熟练的人来说,要想向只懂英语的人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中式英语也是较好的途径之一了,难道学习者在没有熟练掌握英语之前就不能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吗?
四、正确看待“中式英语”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习得和本族人一样的语言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即使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在说英语时也会带有中国味。处于汉语的社会环境下,没有纯正的、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就如同一只旱鸭子,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学游泳,这是一件费时费力并且难达到理想结果的事:任何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受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渐渐向规范、地道的英语靠拢,但很难完全避免。在中国语境下学英语,学习者可积极利用周边语言环境中可利用的因素,多注意收集地道用语、阅读英语原著、英语国家编写的报刊杂志,多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朋友,通过语音等渠道聊天。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着它存在的社会语言学根源,是母语的干扰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冲突等方面作用的结果。但“中式英语”对社会有其积极的一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功能。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和社会功能,肯定了中式英语对社会的积极方面,但同时也要读者认识到中式英语的弊端,尽量减少使用中式英语,与世界英语接轨。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式英语的根源及其社会功能,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对中式英语全盘否定的态度和看法,肯定其对社会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要读者认识到中式英语的弊端,尽量减少使用“中式英语”,与世界英语接轨。
社会语言学对现代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8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交际,语篇
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范畴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是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别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 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 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 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 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一般而言,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 (diglossia) 、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 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 、标准语和土语 (vernacular) 、正式语体 (formal style) 和非正式语体 (informal style) 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 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 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 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二、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导致了今日许多学生面临类似的问题: (1) 由于重语法, 轻口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自学英语起就缺乏对口语的重视, 心理障碍很重; (2) 因词汇量不足, 缺乏本民族和跨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专用术语而难以启齿; (3) 死记硬背仍然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 (4) 过度依赖于课堂的设定的训练模式而缺乏现实的多样性交流的实战经验。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趋频繁, 熟练的英语技巧成为交际渠道畅通的必备条件, 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语言训练方法使很多学生的英语说得很不得体。只有当英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社会结构、文化风俗、历史传统有足够了解, 他所使用的语言才能既准确又得体。
三、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只注重研究语言本身, 致使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忽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特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法性 ( grammaticality ) , 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 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他认为学习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环境。可见, 要想提高交际能力, 必须了解目的语国家与本民族的文化差异, 否则, 就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1.英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交际能力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和理解话语的能力。过去的英语教学由于对文化差异教学不重视, 学生常常出现语用错误。例如, (1) 语言使用的错误。如称呼语、寒喧语的使用错误; (2) 对隐私禁忌的误解。中国人表达热情与熟络的方式是通过关心对方的个人生活, 而西方人则视这些为隐私, 忌讳他人的关心或窥探; (3) 对文化的误解。如中国人自贬式的自谦为很多西方人所不能理解。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 语言交际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对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什么词有什么意义, 具有什么功能, 还要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与什么人、说什么话”, 了解所学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文化就是教外语的正确使用, 使学生遵守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2.英语教学要注重语篇教学
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 而不是语言的语法单位。而语言的交际单位是语篇, 而不是单个的句子或者词汇。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一个语篇被肢解为个体的句子, 然后是个体的 , 直至个体的语素, 很少探讨它的交际功能。从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单位不是句子, 而是语篇, 即使是语法现象也常常在大于句子的语篇中才能体现用法, 语法理论必须考虑语篇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 具体表现在 (胡壮麟, 1994:3) : (1) 以句子或句子为基础的句子语法所得出的规则与自然语言的实际观察结果出入太大; (2) 句子语法的一般描写方法不适用于描写语篇语法; (3) 句子语法不考虑种种交际因素的重要作用; (4) 自主句法学不能回答许多问题, 如为什么会存在目前形式的语言?语言起什么作用?语篇教学可以解决句法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概念可通过语言的实际使用来掌握。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篇的宏观结构。在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外语教学中, 学生对所学文章的词汇的发音、意义、拼写, 句子的结构等都已经比较熟了, 但对于整个课文的整体语义结构不是很清楚, 如语篇的主题是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展开的?采用了什么论证和说明方法?采用什么逻辑推理方式?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各个部分内部是怎样发展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语篇的宏观结构应该包括的问题。
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 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不仅看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 而且看到语言外的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四、结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当前英语教学, 就是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要看到所教授的语言本身, 更要看到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地域特点, 交际者的社会、职业、年龄、性别特点, 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所要完成的交际任务等。通过把语言与这些因素相联系来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Fishman, J.A.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A].In P.P.Giglioli (ed.) .L 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Selected Readings[C].Harmondsworth, England:Penguin.1972.
[2]Hymes, D.The emergence of sociolinguistics:A response to Samarin[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 2000, 4 (2) .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9
一、社会语言学与性别差异现象
(一)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指将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一些相关知识和理论结合起来, 客观全面辩证地去分析研究语言的差异现象, 以及这种差异的本质内涵的学科。另外对于社会语言学性别差异的研究,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研究应该以语言为主, 以社会因素和性别差异因素为辅, 主要研究语言的差异现象, 其余则认为语言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面来进行研究。
(二) 性别差异现象
简单地说性别差异现象就是指男女双方在相同条件、相同背景、相同场合下,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同一内容, 或者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在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是如此。作为语言中最普及的一门英语, 性别差异现象体现得也十分具体, 明显。
二、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现象分析的意义
从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 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很深入, 社会语言学领域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并重视起来。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性别差异现象也被大家日益关注了起来。很好地掌握和分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丰富多彩的语言学, 提高语言分析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性别差异现象, 对男女两性的不同习惯给予合理的解释, 充实语言研究的内容。这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作为一个新兴的并且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一个研究领域, 已经日益发展并逐渐成为国家对社会语言学研究程度的一个标识。对英语语言的社会差异现象的分析主要包括语法、发音、句式结构、用词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中性别差异现象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具体分析男女的英语语言使用特征,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男女两性在社会分工与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
三、性别差异现象在英语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一) 在发音方面的差别
1. 在音质方面上的差别。
在男女两性出生时, 他们的音质就有了规定性的不同, 这是由他们的发生器官不同所决定的。具体来讲, 男生的声带和女生的就是不同的, 男生的声带长、厚、且松弛, 而女生的声带就具有短、薄、且紧绷的特点, 这种声带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两者的音质差异。而在英语语音方面, 这种性别差异与社会因素结合十分紧密。从元音使用方面来说, 英国男士多使用鼻化元音, 而女式多使用口音化元音, 这就是社会文化生活因素所决定的。鼻化元音多是粗俗、豪放的代表, 适合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是优雅、礼貌的代表, 适合女性使用。
2. 在音调方面上的差异。
音调是由人发音时, 人体声带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 因此, 发音音调的高低与人体的声带结构直接相关, 因为男士的声带具有长、厚、松弛的特点, 所以男士的声带振动频率比较低, 一般在100~150HZ之间, 因此其发音音调也较低;而女性的声带具有短、薄、紧绷的特点, 所以其声带振动频率高, 一般在200~300HZ之间, 导致其发音音调也较高。但是对于男女的发音音调的差距究竟在什么程度的研究, 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研究会因调查对象、调查标准、调查方法等的因素不同而很难有确定统一的规定, 同时, 由于一些社会环境差异、文化程度差异以及语言使用习惯差异等原因会导致女性在说话中习惯性地将声音音调压低。虽然这样, 可以确定的是, 男女的音调高低水平是与其生理构造有直接必然的联系的。但是实际的高低程度又受着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 女性音调的高低变化范围比男性的要宽泛, 并且以超高或超低位典型, 因而其发音的起伏变化更明显。
3. 发音标准程度的差异。
通过种种调查结果显示, 在发音标准程度上来讲, 往往女性的发音要更为标准一些。这一现象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乃至不同的语言领域中均体现得比较明显。这也就应了那一句“女性在语言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在英语中, 这也不例外。例如, 在发音中, 大多数男性会把ing读成in, 或者往往容易把in读成i, 而大多数女性在发音中均没有这样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 在发音中, 女性同男性相比往往更多注意到发音的标准程度。
(二) 在交际方面的体现
男女两性在交际语言的使用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同男士相比, 女式的交际语言往往更能体现合作性, 更尊重对方的意思, 在英语中的体现也十分具体, 如女性在谈话时会经常使用mm, en, good, yes等礼貌性语言, 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对方的意见, 在认真聆听对方的话语, 体现了交流的合作、互动的特点;而男性的交际语言同女性相比则会比较强势, 会给交谈者一种压迫、竞争甚至垄断的感觉, 并且在交谈过程中, 男性经常会以夺取发言权、打断制止对方发言等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强势和地位。女性往往没有这样的做法。
(三) 在用词方面的体现
男女两性在用词方面的不同也是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 色彩类的词语。
不论是在英语还是其他语言中, 基本色彩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不同的特点会表达不同的内容, 如感受、心情、体会等, 同时色彩的不同也能体现出冷暖、远近、轻重、伤悲等的不同。通过调查显示, 同男性相比, 女性对色彩的使用更为得体。同时, 也能确定女性使用复杂色彩的几率也高于男性。
2. 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同男性相比, 女性更喜欢使用一些表达感性的词语, 例如, 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中发现, 女性使用语气词、感叹语句以及夸张语句表达频率的几率更高, 从而使女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在英语方面, great, dear, excellent等词汇在女性表达感情之时的频率极高。资料显示, 在情感词语的使用方面, 女性语言中的情感词语往往是男性的两倍。另外, 女性也更愿意使用一些形容词和语气助词, 这也是女性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而男性往往更愿意使用一些不含感情色彩的强势词语。
四、结语
语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语言的差异现象是社会生活特点、生活方式差异的一个具体体现, 社会生活是语言差异的基础, 语言差异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这在英语语言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要想很好地掌握英语或者其他语言, 就必须清楚掌握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 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 也是正确使用一门语言的保障。
摘要:在当今社会, 男女两性在生活的诸多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性别差异现象, 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语言的使用中也体现的尤为具体。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 如今, 男性女性在社会语言的使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如语言风格、语言形式等。本文将在社会语言学视阈下, 谈谈对这种性别差异在英语语言中的体现做一下具体的说明和分析。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英语语言的使用,性别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谢徐萍.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10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语篇教学,文化教学
一、社会语言学简介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人们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交际手段。语言与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 语言学研究必须联系人类社会, 联系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正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强调语言学的社会性, 打破了长期一统天下的纯形式的静态描写, 注意到跨学科的实际运用的动态研究, 侧重语言的社会功能。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涉猎甚广的边缘学科,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语言学家对社会语言学的
-----------------------------------------------
一、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高中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认识到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 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并留给学生一定是时间去思考、分析与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共同交流与进步的场所,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 首先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 掌握教材内容,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生活环境与心理状况等, 地理教师还要认真准备教学道具, 并依据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课堂情景, 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只有地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去认真备课, 才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游刃有余,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与要求, 需要教师在平时注重积累, 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 精心设计教学,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由于地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枯燥、乏味, 高中学生往往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心理等因素,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全力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一些趣味性的地理事件与地理故事;或者是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情景, 引导学生参与进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总之, 高中地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 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不断涌现的现代教学手段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多样性的有效方法。过去的教学是以书本为主的一种单调的、抽象的世界, 不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同样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显得死板、没有生机。而现代教学手段的介入却改变了这种状况, 各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 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 可以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以其再现性和先进性为特点, 让学生能够观其形, 听其音, 身临其境,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 教师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搞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所以带学生到野外观察也是学习地理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比如笔者讲到环保的时候, 就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看一下现在本地的污染状况, 并带领学生到垃圾站去参观, 要求学生回家写一份环境调查报告, 用触动心灵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所学, 并把环保落实到行动上。
五、高中地理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性教学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处于兴奋状态, 主动地去回答教师的提问, 并积极地思考问题, 从而迎难而上, 解决教师设置的一些问题。教师则主要起引导作用, 可以在学生发言时加以必要的引导, 也可以等课程结束时做总结发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综上所述, 高中地理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定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适应课改的要求,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精心备课, 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搞活课堂。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对象和范围历来看法不同。这里, 笔者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广义社会语言学和狭义社会语言学, 前者又称为语言社会语言学[1], 它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功能;后者则不然, 它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以及个人怎样利用语言功能来交流思想。
二、社会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是应社会文化的产生而产生, 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其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启示;另一方面, 有些比较现代的英语教学方法就是从社会语言学中派生出来的, 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列举出三种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 语篇教学和文化教学。
1. 交际教学法。
海姆斯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2]”概念。根据海姆斯的观点, 儿童最早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母语的, 其不但知道什么是语法正确的句子, 而且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句子。儿童习得的这种能力将语言的态度、价值、动机结成一体, 并将语言和其他语码关系的能力和态度结成一体, 对语言及其使用的态度的内在化特别重要。社会语言学中的“交际能力”概念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大意义。自从海姆斯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这一概念以来, 外语界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看成是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 (1) 语言能力。即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这些语言知识是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 而非一些背熟了的规则或单词。 (2) 社会语言能力。具体说来, 就是使用功能变体和语言功能的能力。 (3) 话语能力。具体说来, 就是学会怎样用语言来做事。 (4) 对应能力。指的是在交际中学会如何应用各种反应策略, 比如如何开始一段对话, 如何表达愿意 (或不愿意) 进行对话, 对话过程中如何转换一个话题, 如何结束一段对话等[3]。正是基于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的发展, 交际教学法随之诞生了。交际教学法主要不是要学生获得有关所学语言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参与实际交际, 在交际中提高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 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围绕交际任务展开, 通过会话、对话、分角色表演、辩论等分组或集体活动完成交际任务[4]。与以往的教学法不同的是, 交际语言教学不采用传统的课本, 教师的安排也比较随便, 学生相互交谈而不只是和老师对话。即使谈话中有错误, 老师也不纠正。总之, 完成交际任务是主要目的, 只要完成交际任务, 教学过程就成功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当学生遇到交际困难时, 教师要提供帮助, 以便于学生完成交际任务。交际教学法同样也运用到测试中, 这种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而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做出正确的反应。考试的内容通常是设定一个语境:如在一个拥挤的公共汽车上, 有几位游客, 他们想走到车门口下车, 他们要怎么说呢?学生针对这种语境要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种考试可以设计成多项选择, 或者是无固定答案, 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 语篇教学。
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 而不是语言的语法单位。而语言的交际单位是语篇, 也就是说, 是一个语篇在一个交际事件中起作用, 而不是单个的事件或者词汇。这样, 社会语言学同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一起也引发了语篇教学的路子。从语篇教学的角度讲, 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单位不是句子, 而是语篇, 即使是语法现象也常常在大于句子的语篇中才能体现用法, 语法理论必须考虑语篇, 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5]。语篇研究和教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 以句子或句子为基础的句子语法所得出的规则与自然语言的实际观察结果出入太大, 一般描写方法不适用于描写语篇语法, 况且句子语法不考虑种种交际因素的重要作用。语篇教学可以解决语法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概念可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来掌握。请看下面两段对话: (1) -Thank you. (谢谢) -You're welcome. (不用谢) 。 (2) -You're so pretty. (你真漂亮) -Thank you. (谢谢) -You're welcome. (不客气) 。对话 (1) 中You're welcome是对Thank you的回答, 而对话 (2) 中的You're welcome也是对Thank you的回应, 但显然是不合适的, 是绝对多余的, 因为上文中有赞美语“You're so pretty”, 回答时说了Thank you, 我们可以判断这一次对话已经完成。可见, 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 掌握说话的正确规则。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 是完成社会交际任务。但在传统的教学法中, 语言的基本功能被忽视了, 而代之以主要教授语言的形式特征, 而且教授语言的基本单位通常被限定在句子及其以下的单位上。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 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不仅看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 而且看到语言外的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语篇在社会交际中有什么交际功能,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是针对谁写的, 是在什么语境中说的, 等等。
3. 文化教学。
任何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并且只有通过该社会团体实用的语言, 这种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够体现出来。换句话说, 任何社会团体使用的语言将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其社会文化的烙印, 并成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不能单纯地掌握单词和语法, 更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 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这里提到的“文化”有别于狭义上的概念, 更不能与文化知识画等号。依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 我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备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以及技能的总体模式。[6]只有正确掌握了英语语言所反应的西方文化背景, 学生才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达到学以致用。然而,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再加上我们与目的语国家地理位置上存在很大距离, 这就造成了文化教学的难度。鉴于此, 大学英语教师要担负起将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融合的责任,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使大学英语教学与当代社会相融合。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社会背景, 孤立地只教语言规则, 是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的, 只有在教授英语过程中把语言和社会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地教书育人, 培养符合新时代气质的人才,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order, S.P.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 1973.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11
【关键词】性别差异 社会语言学 英语
社会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先后被很多学者研究。众所周知,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说话较温柔婉约、文雅、礼貌,而男性说话较果断、直接、粗鲁、目的性强,这些差别会导致两性交流上的障碍,所以研究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既可以帮助消除男性与女性之间由语言引发的的隔阂,又可以使两性在语言使用与语言理解方面的误解消除,更好的促进两性交流。另外,本文还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除了有生理原因、文化心理原因还有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以及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导致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依据
语言变体,又称语言或言语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语言变体意指具有同一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变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到可以是各个地方的方言,小到也可以是单词、句子、段落或篇章等句法特征,只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分布,就可以说是语言变体。语言变体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的研究认为,讲话人的社会阶级(Class)、语言风格(Style)以及社会地位(Status)和社会分工(Division)都是语言变体的重要基础,而讲话人的性别对语言变体也产生着重要影响。语言变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的地域变体、语言的社会变体以及语言的功能变体。性别变体属于语言变体中的社会变体。性别变体又包括男性语言变体和女性语言变体。
由于男性和女性性别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因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对语言的使用所达到的功能也不同,这就会导致两性在社会交流中产生障碍与误解。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两性在言语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可以帮助两性尽量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和误解,融合两性中的优点,摒弃在交流中展现的缺点,使语言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在理解双方差异的基础上促进更好的交流。
二、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1.语音语调的差异。科学调查研究表明,两性在英语语音语调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语音方面主要表现为女性说话比较谨慎小心,男性说话比较随意直接。例如,在美国密歇根州黑人对英语的使用中,两性对元音后r的发音是不同的。女性使用的概率占到中层资产阶级的90%以上,而男性仅占到67%左右。在美国英语中,使用元音后r音的人大多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心理活动造成的影响,女性更希望通过某种方式使得自己获得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所以使用标准英语是她们认为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支持的途径。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权益日益渐增,女性对标准英语的使用更是突出了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其文化素养。
语调方面主要表现为女性说话一般使用征询的语气,句尾用声调,而男性说话比较果断直接,句尾用降调。例如,女性会说:Today is a good day, is not it? 而男性会说:Today is a good day.相比较而言,由于长期的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说话用声调并且是请求或劝阻的语气,这是典型的不自信的表现,而男性则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题,因而说话比较果断直接,并且通常是用禁止、命令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主导与中心性地位。
2.词汇的差异。两性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有差异。例如在使用色彩的词语中,女性会使用pink(粉红)、peach(桃红)、rose red(玫红)、scarlet(猩红)等,而男性仅使用red(红色)一词;在表达情感时,女性会使用splendid(壮丽的)、divine(神圣的)、tremendous(巨大的)、goodness gracious(天哪),而男性则使用简单的good(好的)、big(大的);在使用称谓语时,女性会对男朋友使用darling、sweetheart、baby、honey(亲爱的),而男性一般会使用dear;对粗俗语的使用也是男性居多,男性一般会用damn it、shit等,而女性则很少用。这些例句表明女性说话比较温文尔雅,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男性则言简意赅,感情粗犷。
3.语法的差异。语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女性更可能使用疑问句或请求句。例如,女性会说:I think the flower is beautiful, is not it?或者Please close the door.而男性会说:The flower is beautiful.或者Close the door.女性在表述问题时会以请求、询问的语气,而男性一般会以陈述、命令或禁止的语气。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但是受到以前男女地位不同的影响,男性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主宰,所以说话时主要以传达主要信息为主,并且更直接、不含蓄。女性说话主要以表达感情为主,委婉含蓄。
4.运用语言的习惯。在运用语言的习惯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夸张的语气。例如,当表达一个箱子很轻时,女性会说:This suitcase is surprisingly light.而男性会说:The suitcase is light.女性相比男性而言,更常使用修辞手法。在表述开心时,女性会说:My heart likes a singing bird.男性则会说:I am happy.女性在表达情绪时,更倾向于使用夸张和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这是因为女性相比男性而言感情更加细腻,富有感性。
三、产生差异的根源
1.生理原因。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生理原因。由于男性和女性声带不同,所以发音也不同。男性声带长而宽,女性声带短而狭,所以女性说话比男性高而尖。另外女性使用的音调从高到低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男性偏向于使用中调,声音低沉,展现稳重的感觉。女性说话轻柔、随和,男性说话沉稳、有时高亢,这虽然是生理原因,但是和心理原因、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分工是分不开的。
2.社会文化心理原因。由于以前长期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社会对男女的期望也不一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影响以及落差。首先是社会对两性的期望不同,社会期望男性英勇、果敢地承担起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的责任;对女性则期望她们在家照顾家庭,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家庭方面。其次是在心理方面,两性对自己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已经认定,所有从心理上已经接受社会对自己的定位。在两性的言语差异方面上,无论是在话题选择还是语言风格都存在差异。在话题选择方面,男性更倾向于谈论和经济、政治、体育相关的话题,说话干净、利落、果断,以凸显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与中心地位;女性则倾向于谈论和美容、服饰、家庭相关的话题,说话温柔、含蓄、婉约,展现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3.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原因。受到传统的社会分工的影响,男性一般被赋予更加繁重的工作,在外打拼,关心国事经济政治,这就使男性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掌握家庭的经济命脉,所以男性不仅在家庭中而且在社会中都处于主导及中心地位,说话更加果断、直接、坚定;而女性主要负责家庭琐事,把心思都用在家庭上,处于弱势与从属地位,因而说话更加委婉腼腆。随着欧洲中产阶级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提倡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平等,尽量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与误解,提倡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社会不再是以男性的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社会,争取两性平等,自此以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向以前那么低下,社会开始越来越关心与重视女性权益。例如,以前只有“chairman”,现在出现了单词“chairperson”和“chairwoman”。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已经提高,很多在以前只能男性做的工作,在现代女性也可以做并且能力不容小觑。
4.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男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坚强,跌倒了要爬起来,做一个男子汉,要从小事做起慢慢学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但是对女孩则要求宽松一些,不会对女孩要求这么严格。例如,在装修房子方面,父母会把男孩的房间装修的偏向冷色调,从小就拿卡车、金刚玩具给男孩玩,锻炼男孩气概;把女孩房间装修的偏向暖色调,房间里放很多布娃娃。父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到一言一行甚至具体到像装修房间色调的选择都对孩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孩子从小也会受到学校的影响,学校也有专门针对男女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育老师也会根据女生情况制定男女生不同的体育课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社会以及性别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运用的语言规律不同,要达到的语言功能也不同。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也就是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了解两性语言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摒弃两性交流中的误解,融合两性交流中的优点,使两性交流更加自如。没有了解障碍的交流不仅是促进两性感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了解两性语言差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分析得出,男性在交流中说话更加直接、果断、坚定,在社会中的处于主导与中心地位;女性说话更加含蓄、委婉、温柔,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地位逐渐平等,女性权益也日益健全,语言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1]Ralph,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Jennifer,Coates.Women,Men and Language: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Language.New York:Longman,1986.
[3]胡壮麟.Linguistics.A Course Book[M].Bering:Ber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4]吕婧,胡志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1(4).
[5]王德春,孙汝建,姚远.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歧视现象剖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
[6]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篇12
一、英语借入的三个高峰时期
(一)汉唐时期。
社会发展达到全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期间,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以及佛教的传播,两件主要事件引入大量的外来词汇。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引入如下词汇,如:琉璃(glaze),葡萄(grape),橄榄(olive)等。佛教的传播引入如下词汇,如:佛(Buddha),观音(Avalokitesvara),和尚(monk)等。
(二)晚清到五四运动期间。
在长期闭关锁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倒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被迫打开。政治社会的动荡也使得词汇体系发生剧烈的变动。趁西学东渐之风,国民急切期盼引入西方国家的先进物质文明,因此这一时期引入的科技词汇占主要地位,如:坦克(tank),远程大炮(cannon),青霉素(penicillin)等。五四运动期间,为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将西方国家的新思想新文化引入国内。国内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因此借入词汇量数目很大,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三)改革开放时期。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同时英语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并成为国内学习的主要外语,英语词汇引入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信息技术(IT),脸书(Face book)等等。
二、英语借词的借入翻译方式
英语是汉语引入外来词的主要来源。由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即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因此将英语引入汉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音译
音译,是指选取与英语词汇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汉字进行语言转写。很多科技词汇,商标名,人名等,采用这种方式,如:拷贝(copy),引擎(engine),克隆(clone)等等。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汉语的字形和意思相互分离,每个汉字只是代表英语发音的符号,比如比基尼(bikini),我们并不能从汉语词形上推测出这个单词的意思。
(二)意译
意译,是指按照英语词汇的意义选取对应的形式和意义相符的汉字。意译能够将译语文化体系从原语文化体系中分离开来,更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相对比早期翻译更多采用音译,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很多时候采取意译的方式,如:电脑(computer),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维生素(vitamin),激光(laser)等等。相对比音译,意译具有容易理解,简洁明快,歧义少的特点。
(三)音意结合
音意结合是指选取与英语词汇发音相同的汉字的同时也结合用汉字的意义来转写英语词汇。这种方式既能考虑到读音也能考虑到意义。音译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音译后加符合原词词义的汉语语素,如:霓虹灯(neon),保龄球(bowling)等等。另一种是一部分采用音译一部分采用意译,如:因特网(internet),T恤衫(T-shirt),迷你裙(miniskirt)。
(四)混合式
除以上三种主要借入方式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直接引用英文首字母缩写形式,如:MTV(music television),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等以及英汉组合方式,如:B超(type-B ultrasonic),AA制(Acting Appointment)等。
三、英语借词产生的原因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时时刻刻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英语借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从各个方面对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汉语借入其他语言的内部因素。汉语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意音文字,与英语等拼音文字有着较大的区别。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而这种缺陷性促使语言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包容吸收其他语言系统的优点。词汇借入是每种语言系统进行文字更新其中的方式之一。
英语的通用,是使得英语借词相对比其他语言借词在汉语中占绝大部分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英语在世界的使用范围最广,并被联合国等多种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国家列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随着世界范围内各国频繁沟通交流,英语作为主要的沟通媒介。处于信息时代,大多数编程语言采用的是英语,这也使得很多网络信息的编辑也采用的是英语。英语借词的产生也代表着我国与其他国家频繁的外交交往。
四、结语
英语借词的出现填补了汉语中概念和语义的缺失,对汉语系统起到补充和交流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势必会对汉语产生进一步更为深刻的影响。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存留至今,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英语词汇的引入同时附加着其他的影响。汉语应该更加开放地,合理地吸收英语外来词汇的同时,保持本身语言的纯洁性。
摘要:在语言的相互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影响。词语借用是语言创造新词的一种方式。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相对比其他语言词语的借入占据主要比例。英语借词的产生是对汉语系统的一种语义的补充,推动其发展。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词汇的借入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文化的借入并对汉语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借词,汉语,借入方式
参考文献
[1]熊文华.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2]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