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现状检测技术

2024-10-09

房屋现状检测技术(精选7篇)

房屋现状检测技术 篇1

由于货场紧张, 使得堆场经常处于超载堆货状况, 这对与其紧邻的房屋建筑影响很大。目前, 堆场边沿附近的房屋建筑物地基基础因受堆场荷载的长期影响, 发生了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变形, 导致建筑物出现了倾斜变形和墙体表面开裂的现象, 影响到这些房屋建筑的安全使用。相关部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高度重视, 曾先后多次要求对受影响的房屋建筑物现状进行变形检测, 其目的是掌握建筑物的现状, 评价建筑物使用安全性, 为建筑物的维护和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1 检查的目的、依据和内容

对紧邻堆场南侧的房屋建筑物进行检查的目的是掌握建筑物的现状, 评价建筑物使用安全性, 为建筑物的维护和安全使用提供依据。依据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度鉴定标准、GBJ 144-1990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JGJ 125-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房屋施工和竣工图等。房屋建筑检查的内容主要为房屋的倾斜变形和墙体开裂情况[1,2], 以及主要结构构件的连接状况等[3]。房屋的倾斜变形检测采用徕卡TCR1201+型全站仪, 利用自设基线作为控制点的方法, 在各建筑物每一墙角线上选取上下两点 (距离尽量大) 进行免棱镜测量, 由此可测得这两点的坐标数据, 然后通过对各墙角线上下两测点坐标的相关计算, 即可得知房屋墙面的倾斜状况。每一建筑物房角编号自东北角起顺时针编号。

对房屋倾斜变形的检测结果, 总偏位方向规定以正北为0°, 顺时针向为正, 逆时针向为负。从观测数据看, 测点所代表的房顶角向各方向偏位的都有。偏位量超过8 cm的测点有5个, 最大偏位的测点位于动力车间 (3) 号测点处的房顶, 其偏位已达到21.97 cm;总偏位量百分比超过1%的有4栋房屋;倾斜度超过1°的测点也有5个。另外, 对维修车间、动力车间内的部分立柱不均匀沉降和倾斜进行了测量。立柱的倾斜采用全站仪测量其一棱边上下两点的坐标并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立柱的不均匀沉降采用全站仪测量屋面梁两端相对高程并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

房屋墙体的裂缝检测采用目视检查并结合使用刻度显微镜、塞尺、钢卷尺等工具量测的方法进行。检测发现, 房屋墙面出现裂缝的现象比较普遍, 裂缝位置多出现在房屋北面墙体下部两端附近和纵墙上。裂缝形态比较常见的是斜裂缝, 通过窗口的洞口处裂缝较宽。水平缝出现在窗角, 靠窗口一端裂缝较宽。但仍以竖向和水平向为主, 裂缝大多数呈正反“八”字形, 底层窗户角部较突出。部分房屋的一楼室内地面中部沿东西轴线存在上隆开裂, 比较严重的是维修车间内地面贯通开裂, 这也说明房屋地基有不均匀沉降。

2 检查结果分析评估

房屋的倾斜变形分析: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分析得知各房屋顶部的平均总偏位量在8.8 mm~73.1 mm, 大部分房屋的总体倾斜方向是东北向。通过前两次对房屋进行检测其平均偏位情况对比数据所反映出各房屋平均偏位是在发展变化的。一些测点的偏位量变化比较大, 特别是动力车间的4个测点很明显, 斜度是在逐年增加。房顶偏位量最大, 其房屋顶部的平均总偏位量从73.1 mm增加到此次的115.4 mm, 房屋倾斜变形增速均较为明显。

从检测的维修车间内部分屋面梁两端相对高度及立柱的沉降看出, 其南北两侧的立柱沉降是不均匀的, 北侧立柱沉降量比南侧立柱沉降量大, 两端高差已有200 mm左右,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沉降及变形仍在继续发展增大。这对其房屋的安全和车间内天车的安全使用已构成严重威胁。

在现行行业标准JGJ 125-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4]中对地基、砌体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危险性评定作了如下规定:

1) 当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其沉降量大于现行GBJ 7-8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值, 上部墙体产生沉降裂缝宽度大于10 mm, 且房屋局部倾斜率大于1%, 应评定地基为危险状态。

2) 对砌体结构构件墙、柱产生的倾斜, 其倾斜率大于0.7%, 或相邻墙体连接处断裂成通缝应评定为危险点。

3) 混凝土构件有下列现象之一者, 应评定为危险点:a.柱、墙产生倾斜、位移, 其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 其侧向位移量大于h/500;b.柱、墙侧向变形, 其极限值大于h/250, 或大于30 mm;c.屋架的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倾斜, 其倾斜量大于屋架高度的2%。

将各房屋倾斜检测结果与规范中有关规定对照比较可知:其中3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基本在规范规定值内, 属于安全状态;4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已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已属危险状态;维修车间外墙倾斜率虽没有超标, 但其所测立柱的倾斜率已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对此情况需引起注意并建议加强观测。

房屋沉降倾斜的原因从其周边环境来看, 主要是堆场荷载引起的。各房屋北侧是矿石货场堆载区, 地基基础在堆矿荷载近距和长期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 导致房屋出现倾斜变形。堆载距离最小应控制在7 m以外。

房屋的墙体裂缝评估:维修及动力车间墙体裂缝较多, 裂缝缝宽较大, 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裂缝情况比较严重, 超过了规范的安全限值, 属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

3 结语

1) 房屋发生倾斜变形和墙体开裂的原因是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 而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楼北面堆场的矿石堆载与楼房的距离太近, 以及堆载过大、荷载分布与增减的无规律。房屋北侧的地基距堆矿荷载近, 产生的附加应力大, 沉降也大;房屋南侧的地基距堆矿荷载远, 产生的附加应力小, 沉降也小。房屋地基土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和隆起, 使房屋墙体出现了倾斜变形和裂缝破损。其中5栋楼由于北面堆场的矿石堆载与楼房的距离太近, 堆载高度也较高, 所以其平均总偏位量增加较快。

2) 动力车间所检测墙面的倾斜度在逐年增加, 南北两侧的立柱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屋面梁两端高差已超过200 mm, 严重威胁到房屋的安全和厅内天车的安全使用。

3) 根据对各房屋倾斜变形检查结果及分析并对照现行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所检测房屋的危险状态判定为:3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基本都没有超过规范规定值, 属于安全状态;4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已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属危险状态;维修车间外墙倾斜率虽没有超标, 但其所测大厅内部分立柱的倾斜仍在发展, 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属危险状态。

4) 房屋结构构件出现的裂缝, 不同程度地影响房屋的整体性和结构构件原有的工作状态, 降低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

鉴于上述结论, 提出以下使用和修复建议:

1) 为杜绝房屋的倾斜变形继续发展, 应控制各楼北侧堆场的矿石堆料尽量远离楼房。根据各楼房近几年沉降倾斜变化的趋势和速率、各房屋结构的构造, 并考虑到生产部门使用堆场的实际困难等因素, 使其与动力车间的间距必须保持在7 m以上, 或者对该区域地基进行加固;其余楼北侧的堆场可保持其现状继续使用, 控制矿石堆料高度在1.0 m以内。

2) 对缝宽1.5 mm以上的裂缝进行灌浆加固修复, 对缝宽超过5 mm的裂缝可视其现场情况进行加固修复或拆除重建。

3) 对各楼房的沉降与倾斜变化继续进行定期监控测量, 以掌握各楼房的沉降变化程度, 特别是对室内空间大、沉降变形严重的维修及动力车间设固定观测点重点加强监测, 同时对车间内吊车轨道轨距、轨道直线度、轨道坡度进行检查, 确保吊车的安全使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加以有效控制和解决, 确保人员、财产及生产的安全。

摘要:结合具体工程, 阐述了房屋现状检测的目的、依据和内容, 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 得出了具体的结论, 针对性地提出了使用和修复建议, 以掌握建筑物的现状, 为建筑物的维护和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房屋,检测技术,沉降,变形

参考文献

[1]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2]GB 50292-1999, 民用建筑可靠度鉴定标准[S].

[3]GBJ 144-1990,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S].

[4]JGJ 125-1999,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S].

房屋现状检测技术 篇2

关键词: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现状,质量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中具有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十年的经济大建设时期, 得到很快的发展。房屋基础施工在发展中技术方面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作为建筑业较强的国家, 我国建筑学对世界建筑的发展颇有贡献, 但是在整体建筑方面的发展, 我国建筑学发展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 究其现状而言, 更应该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技术经验, 并辩证发展实践创新, 达到兼容并包, 共同发展的目的。

房屋基地建筑是房屋高层建筑的基础, 基础不牢, 就难以实现房屋上面一层的优化建筑目标, 故此, 房屋建筑基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尤显重要, 在房屋整体建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房屋建筑基础技术的发展中, 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辩证探究, 笔者认为, 辩证地实现房屋建筑基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房屋建筑业发展的质量保证之策。

1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房屋建筑来说, 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现阶段我国房屋建筑进入白热化发展时期, 房屋建筑基础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具有很大的空间, 并具有非常的必要性。在建筑技术方面, 我国的先进技术部分得到世界各地不断推广和运用, 贡献于人类建筑学。但是, 现阶段房屋建筑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化, 房屋建筑基础技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性。介于房屋建筑基础技术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的实际, 且研究潜力相对广阔, 例如对房屋地基处理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的建筑工艺等, 使房屋建筑基础方面得到多向的发展目标, 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保证了房屋地基的建筑质量。

传统的房屋建筑基础技术有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强夯法, 70年代日本所创的高压喷射技术, 90年代中国的桩地基技术等。这些基础传统技术人备受世界广大地区所运用。新时期发展潮流和建筑风格所趋, 不少优秀的建筑工程运用多种处理技术来实现优秀的房屋建筑基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2 现阶段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处理探微

从不同地理环境实况考虑, 选择不同的房屋建筑基础技术, 并实现多重技术叠加运用与发展, 实现辩证的房屋建筑基础方面的处理和创新, 是现代化建筑学所趋。

(1) 粉喷桩与cfg桩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作用是利用二者的固结能力与天然地基土混合组成复合地基, 这不但能够充分发挥cfg高桩承载力的特点, 而且还可以使粉喷桩的侧限约束作用得到增强。另外, 由于采用了粉喷桩, 改善了上部地基土的变形能力, 提升了土体的抗剪强度, 从而避免cfg桩的嵌入对原先土体的形体造成破坏。

(2) 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结合。

实现二者的联合处理, 工作原理是在施工中先在填土层中处理好碎石桩体, 目的是对地基土进行挤密和排水固结, 然而再选定强夯点, 借助强大的冲击能将碎石桩体击散, 并将碎石沿着桩径挤入周围的护土层, 使其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碎石与土混合的硬壳层和扩径后高置换率的碎石桩复合地基, 从而达到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强度的稳定性要求。强夯法在整过施工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主要决定于正确的强夯次数、夯击深度和夯沉量的合理定数。

(3) 碎石桩与cfg桩的结合。

介于单一的碎石桩承载力有限, 所以选用cfg桩来代替以提供足够的承载力, 而碎石桩的作用则转向消除上部地层液化的问题。两者的有效结合, 两方面的结合与运用, 达到优势互补和互相弥补对方不足的技术效果, 有很强的的实用意义, 值得辩证推广与创新应用。

3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创新发展探微

(1) 粉煤灰吹填法。

粉煤灰具有透水性强的特点, 将其用于加固处理吹填土地基, 可以加速吹填土的固结, 降低加固处理费用, 缩短工期。具体的做法是, 在施工中将淤泥与粉煤灰按一定的比重混合吹填, 确保均匀, 从而使土体固结性质得到改善。粉煤灰吹填法的运用, 不但能够使地基土体的性质得到改善, 同时可以变废为宝, 降低房屋建筑施工成本, 并达到环保的多重效果, 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方法。

(2) ddc灰土挤密法。

其原理是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的施工工艺, 用螺旋钻机在孔中分层注入灰土, 分层夯实成桩, 同时反复锤击使桩径逐步扩大, 最终与桩间部分土组成符合地基。复合地基主要目的是改变湿陷性黄土的打孔结构, 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 从而使地基土承载力变强, 降低地基土的变形几率。采用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实现地基土体密度的加强, 改变土体的性质, 实现地基基础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3) ifco强制固结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大大提高固结速率。在ifco强制固结法中, 存在排水系统与加压系统等环节, 排水系统为一排排纵向贯通的砂墙, 有助于扩大排水通道, 加快固结速率;而加压系统利用真空压力, 大大缩短了堆载时间, 而且由于真空面位于砂墙的底部, 水的渗流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 从而使固结速率加快。固结速率如果要达到顺畅的效果, 就必须要求实现两个系统得以同时实施。而且实现工期的有效缩短, 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领域属于世界性难题之一, 同时它又是现阶段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今社会, 房屋基础建筑工程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房屋基础建筑质量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故此, 房屋基础施工技术在发展方面应不断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房屋基础施工技术才在变化中不断得到发展创新。

房屋建筑基础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建筑业专业人员的不断研究与创新, 在世界各国建筑大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发明创新了不少房屋地基建设方面的技术, 我们在运用和发展中应辩证采纳和创新, 实现新的具有更高建筑价值的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现阶段的房屋建筑要求, 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所以, 在房屋地基建筑方面, 不但要考虑房屋地基在对整栋房屋的承载力方面的力学空间, 同时还应考虑房屋建成后周边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所以, 多方向的技术发展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万珍.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的分析[J].科技传播, 2010 (22) .

[2]张园龙.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19) .

广西新农村房屋建设现状调研 篇3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西常住总人口为4768万人,其中乡村居住人口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63.76%。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房屋建设(包括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情况如何,居住条件是否改善,农民生活是否有质的提升,都需要进行实地调研,直接收集及时、确切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更好地指导广西各地农村住宅建设。

2 调查信息研究分析

根据广西各地气候、经济、环境、资源等不同状况,调研小组在2009年4月~6月期间对桂南、桂中、桂西、桂东等地的10个地级市的34个村屯的村委和村里新农村建设典型户进行了现场走访,调查范围包括村屯居住房屋、禽畜房舍、能源利用、人畜饮水、生活污水排放和电气化设施等。

2.1 住宅房屋

2.1.1 住宅房屋建设规模

住宅规模归纳为四种形式(见表1):

(1)单户庭院楼房,一般房屋占地面积90m2~100m2,庭院占地面积200m2,部分村屯由于宅基地占地面积宽裕,单户占地达到1~2亩以上;

(2)联排多户楼房,每户占地面积约100m2;

(3)独户楼房,占地面积有80m2~100m2、100m2~150m2、150m2~250m2等几种规模,其中以占地面积100m2~150m2的住宅居多;

(4)围合楼房,占地面积350m2~700m2。

2.1.2 存在的问题

(1)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民的“盖房热”势头迅猛,有些房子规模布局适度,造型美观、功能完善,既满足住户宽裕生活需求,也符合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建设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规划主管部门的贴心服务。但是有些地方也存在由于条件限制,规划建筑设计与农民建房的需求之间有不甚合理的断层;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房屋建设片面追求“高、大、洋”,占用大面积土地建设空心房(户主很少居住,在城镇另有房产),形成空心村(村民常年出外务工居多,旧宅基地荒置);有些村由于无统筹规划建设,或是村委会管理不到位,乱盖乱建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房屋外观参差不齐,村容村貌不容乐观。

(2)外墙材料一般采用本地砖厂生产的实心烧结红砖,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状。有少数村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山石加工成的空心砌块,但是质量也不能保证。实心黏土砖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品,不仅大量破坏土地,消耗能源,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空心黏土砖同样消耗土地。国家墙改“禁实禁黏”政策已经在城镇住宅建设中基本落实,但是在广大农村由于诸多原因仍然未能落实。

(3)屋面未做隔热层,夏天炎热时节最上层房间由于室内温度高不适合居住,当作一层架空层,可兼做仓储室。

2.1.3 几点建议

(1)由于农村住宅最大的特点是纳生产与生活于一体,因此住宅建设不能脱离农村实际,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理环境等)、风俗习惯,修建符合农民新农村组织结构方式、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房屋。屋面可考虑设置隔热层,根据农村不同富裕程度的农民需求设计高、中、低档住宅。

(2)政府主管部门可实行乡村“禁实”试点,选择一些村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修建节能省地农宅,由墙改办提供激励机制,补贴农户一定费用,推进农村“禁实”工作。同时,加大对砖窑厂的整顿力度,从源头上截流,关闭粘土砖瓦窑厂,利用墙材专项基金支持转产生产新型墙材的企业。

2.2 可再生能源利用

2.2.1 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

目前,农村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主要是制备沼气。调查中发现,以养殖为主的村屯或是自养禽畜的家庭一般都建有沼气池,有集中式、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沼气池规模一般在70m3以上,分散式沼气池规模有8m3和10m3。农村沼气一般用于家庭炊事、沼气灯照明,大型养猪场的沼气池可以供应村镇企业的集体食堂炊事。调查点沼气入户普及率见图1。

分散式沼气池生态模式是在农户庭院建地下水压式8m3或10m3沼气池,池顶坐落至少10m2猪舍,养猪不少于两头,侧面建1m2厕所,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所产沼气用于家庭炊事、照明。这种以沼气池为核心,改厕、改厨、改圈的“一池三改”模式,通过养殖牲畜,沼气入户,沼渣(液)用于农田、果园施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立体综合生态链,既可为村民提供能源,改变农民砍树伐林、燃烧薪柴的破坏生态习惯,又使村容整洁,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农民积极使用沼气的原因有几点。

(1)由于沼气灶的热效率约是煤炉灶热效率的3倍,所以1m3沼气相当于3.3kg原煤,可使65kg水从20℃煮沸,能使一盏沼气灯(亮度相当于60瓦电灯)照明6个多小时。一个8m3的沼气池常年运行,可产沼气350m3以上,满足一家四口日常炊事、照明的需要。

(2)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村、户周围的环境卫生,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能有效地实现村镇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另外,利用沼气做生活用能,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干净卫生,减少了家务劳动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属于国家省地市县乡扶持资助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农户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和500~1500元的资金,乡镇派沼气建设服务队进行指导,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投产见效。

但是在沼气后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方面的科普知识,技术力量薄弱,后续管理较差。沼气池的后期管理,关键在于沼气池的日常维护。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池的科普知识,导致后续管理跟不上,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个别农户甚至放弃沼气池的使用。

(2)农户建造沼气池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对一部分农户而言,筹集建沼气池的资金有一定困难。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不仅影响沼气池的发展速度,而且也影响在建沼气池的质量。

除沼气池外,在农村还以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薯杆、薪柴、林业加工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生物质在气化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转换,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即以低品位固体生物质能源产生高品位优质气体燃料,用于炊事、取暖、发电等。此工程系统规模通常从几十户到上千户,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在武鸣县太平镇七星屯,由生物质裂解气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支持,试点开展了利用当地材料木薯杆(渣)进行生物质气化提供全屯燃气工程。

2.2.2 太阳能利用

在广西农村太阳能主要应用于制备生活热水。太阳能热水器具有节能、方便、安全、无污染等优点。相对于城市房屋,农村住宅不仅可利用光照资源更好,而且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采光面足,应用范围广,安装也更方便。农村房屋以庭院为主,很少有高层及小高层,所以,绝大部分农村住房具备安装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条件。

调查发现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家庭比例极小,一般应用在家庭富裕、生活给水管网配套完善、水压稳定的农户。

太阳能热水系统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于:

(1)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收入及外出务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这部分的收入在减少。农民经济收入的减少导致其购买力下降,所以太阳能农村市场将会面临很多困难。

(2)我国广大农村水质环境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用水多为打井取水,水质硬,且未经净化处理,含泥沙、腐蚀性氟、氯离子较多,导致太阳能不锈钢内胆易腐蚀,严重的两三年会锈穿漏水,这需要企业生产出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产品。

给出的建议:

(1)可以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农户自购的方式,让农户只需花很少一部分钱就能用上太阳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2)将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先行试点,然后推开。同时出台具体政策,设定每个农户购买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的补贴数额,或者把太阳能热水器等纳入家电下乡的品种,统一运作;

(3)在村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房屋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问题。

2.3 生活供水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生活用水的供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地下水井取水,供应各户或几户合用,利用手压泵或电动水泵取水,各家屋顶设置不锈钢水箱;二是村里集中挖水井或是取用水库、山泉和渠道水源,通过高位水塔、水管网供应至每户用水点;三是少数条件好的农村采用市政自来水。村屯生活给水方式见图2。

存在问题:

(1)水文环境条件差,易形成苦咸水。防城港市鲤鱼江村通心坝屯地下水受海水影响,水质不稳定,酸咸化,村民饮水安全没有保障;

(2)地下水水质不达标,缺乏必要的水净化处理设施,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3)设施老化,缺乏维修,供水能力不足;

(4)一些村屯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存在。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用水城市化,应该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2.4 电力建设和用能情况

2.4.1 调查现状

调查中发现,除一个边远山村未通电,只能依靠小型发电机供电外,其余村屯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获得实惠,切实改善了农村用电环境,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网电费同网同价,执行枯水期和丰水期分时电价。家庭电器在农村日益广泛使用,电磁炉、电冰箱、电饭锅、彩电等几乎家家齐全,部分富裕农户还安装了分体空调。村民家里照明使用白炽灯和日光灯比较普遍;部分村屯公共道路安装了节能型路灯。与乡镇较近的中心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到位,一些偏远村宽带安装仍是空白。农户用电费用情况见图3。

2.4.2 存在问题

(1)在一些村夏季用电高峰期会出现电容量不足,空调跳闸现象,这是因为原安装电气变压器容量偏小,随着村民家庭电器化使用程度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用电负荷的要求。

(2)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农村电气化”并不涉及到农户住宅内的电气设计,农电只管户外,不管户内。而室内电气设计这一部分,划归建设系统进行管理,但是农宅基本上都是在宅基地上的自建房,从设计、施工到采购、用料,均由农户自己完成,无专业技术指导,因此农宅电气安全管理上仍存在隐患。

2.4.3 几点建议

(1)合理配置电网资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少的先进农网。

(2)组织人员对农村电网危险点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安全状况较差的中低压线路进行改造,对老化严重的配电盘、电容盘进行维护更新。对存在表箱锈蚀严重、供电半径过长、配电超负荷、中低压供电设施老化和电压低状况差等问题彻底解决。

3 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直接收集新农村村镇建设相关基础资料信息,针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误区,提出参考意见。为探索广西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规划建设,统筹利用可再生能源,综合运用适宜的生态策略的后续行动提供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村镇既有石结构房屋现状调查 篇4

石结构即石砌体结构, 是一种以经过加工的天然岩石为基材, 辅以砂浆等粘结材料, 经人工按一定方式砌筑而成的结构。石材是被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天然材料之一, 石结构也是人类最早用于生活和居住的场所之一。

我国早期石砌体结构多见于墓穴建造以及一些木构建筑及砖砌建筑的补充。在山西、广东、湖北等省及广西柳江与北京周口店均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居住的天然岩洞。殷商时期的建筑遗址中, 已发现有石质柱础, 足见石材应用于中国建筑中已有悠久历史。秦汉以后, 石结构得到很大发展, 现存实物有石墓室、石祠、石阙、石窟寺、石塔、石桥以及石经幢、石墓表、石牌坊等。中国古代以“石作”来称呼石结构建筑物的制作和安装, 制作工艺在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中都有涉及。

2 既有村镇石结构房屋状况

2. 1 建筑材料

能够用于建筑领域的石材有很多, 村镇石结构所采用的石材材质主要为花岗岩, 其他的还有大理岩和石灰岩等。按照石材加工后的规则程度, 石结构所采用的石材又可分为料石和毛石。其中料石可以分为毛料石、粗料石和细料石。而毛石又可以细分为乱毛石和平毛石。天然的卵石和片石在一些地区的石结构建筑中有时也会用于墙体的砌筑。一般砌筑工程中通常采用的砌筑砂浆有水泥砂浆、水泥混合砂浆和石灰砂浆, 而用于石结构砌筑中的传统砂浆则通常为粘土混合砂浆和粘土砂浆。部分地区 ( 如甘南地区的片石墙、山西的石仿木建筑等) 甚至可以不使用砌筑砂浆而仍能保证部分石材的连接性。

2. 2 组砌方式

北方的毛石墙的砌筑方式通常比较随意。砌筑时一般采用铺浆法砌筑, 先从转角处开始砌起, 再向中间逐步砌筑。砌块保证错缝搭砌, 砌块之间较大缝隙使用砂浆填满后嵌入碎石。闽南地区现有的和在建的石结构料石墙体的砌筑方法主要有有垫片干砌后甩浆法、有垫片铺浆法和无垫片铺浆法三种[1]。对于卵石墙的砌筑方法主要有人字砌筑法和品字砌筑法两种。

此外, 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石墙采用特殊的砌筑方法, 如碎石墙, 采用灌浆法砌筑, 使石块周围充满砂浆。片石墙则通常与料石墙的砌筑方式相同, 多采用铺浆法砌筑。

2. 3 结构构件类型

石结构房屋一般由基础、墙、柱、屋 ( 楼) 盖等构件组成, 基础作为下部承重构件, 承受着上部承重墙和柱传来的荷载, 屋 ( 楼) 盖则是建筑物中承受各层楼和顶层的各种荷载并传给墙和柱的分隔构件。一般情况下基础都采用石砌基础, 砌筑材料多采用毛石, 部分石结构建筑的基础会采用料石, 少数情况下石墙下无基础。

墙体通常可分为: 料石墙、毛石墙、卵石墙、片石墙和夹板墙。料石墙是采用料石和砂浆砌筑的墙体。毛石墙是指采用不规则毛石砌筑, 石缝采用各种砂浆或无砂浆填充的墙体。片石墙是在大石之间嵌小石并填充粘土铺筑, 局部采用小石片填缝找平的墙体。夹板墙是指外墙采用石材砌筑, 内墙采用填充材料填充的墙体。大部分石结构房屋都采用石柱石梁, 但对于石柱和石梁的类型在规范中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以避免承重构件在使用中发生脆性断裂。而木结构承重的石结构房屋则通常采用木柱木梁。

国内石结构常见的楼盖体系包括石板楼盖、木板楼盖和混凝土板楼盖, 其中混凝土楼盖的抗震性能最好。

2. 4 分布及地区特点

我国现有石结构主要分布于东北、东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其他山地地区。主要分布省市有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广西、四川、山西、陕西、河北唐山等地区。

北京市的石结构房屋大部分存在于多山地区, 其中尤以门头沟区的存量较大。北京地区的村镇石结构房屋形式与大多数传统的南方石结构房屋不同, 通常采用木屋架石墙承重结构, 即采用木梁、木柱以及石砌墙体作为主要承重构件, 这一点不同于南方的石梁石柱石墙石楼板承重方式。也有部分房屋采用传统的木结构承重形式, 石砌墙体仅作为围护结构存在, 而这种形式的房屋则恰恰沿袭了我国传统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理念。北京地区的村镇石结构房屋绝大多数均为单层的平房, 石砌墙体砌筑采用乱毛石和平毛石配以三合土或低等级砂浆, 部分墙体采用砖石混合砌筑。石砌体房屋通常两面山墙, 正面石墙上开门窗洞, 房屋门窗洞口通常采用砖砌或木门窗框。少量砖石砌体的房屋在房屋四角设置构造柱, 极少有房屋设置水平圈梁 ( 见图1) 。

陕南山区也存在许多石结构民居, 在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陕南山区的石结构房屋也有着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石结构房屋的结构形式。其民居通常只有两山墙和后墙三面墙, 有的直接利用山崖作为后墙, 正面通常采用木装修。当地房屋常采用木屋架, 以经过雕刻的石础作为柱基, 墙体采用石砌墙或夯土墙。房屋基础通常采用卵石砌筑。在紫阳地区的民居还采用石板屋顶。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 当地的石结构房屋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 ( 前半部正面看是楼, 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 式的石板房。布依族的石板房多数是采用木屋架, 除了一些必要的梁、柱等承重构件外, 多数都是采用石材。不同于其他石结构民居的是, 布依族的石板房采用的石材是当地广泛分布的页岩, 而且石板房上的“瓦”通常也是采用当地的页岩。

东南沿海地区的村镇建筑也大量采用了石结构, 尤以闽南地区为主 ( 见图2) 。福建省的村镇石结构房屋保有量至少达到1亿m2, 占村镇建筑总量的60%[2]。闽南地区石结构房屋主要有三类: 纯石结构、石混结构和单层纯石结构加盖多层砖混结构。纯石结构的基础、承重墙、柱、梁、板等构件都是由石材组成。石混结构的承重墙由条石砌筑而成, 而其屋 ( 楼) 盖则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屋 ( 楼) 盖, 这一类石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一般要好于纯石结构房屋。单层纯石结构加盖多层砖混结构则是在原有的石结构建筑上加盖多层砖混结构, 以达到增大使用空间的目的。这类在石结构房屋上加层的房屋约占纯石结构总量的40% 。加层部分一般采用砖混结构, 增加层数一般为1层 ~ 3层。

唐山市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修建了大量的多层砖石结构的房屋, 但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之后, 唐山地区的新建建筑就大多数都改为了钢筋混凝土建筑[3]。太行山脉沿线存在许多石结构房屋村落。例如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石板岩村就是其中之一。石板岩村中的民居多为典型的石结构房屋, 甚至连道路、桌椅等也多采用石材。现在石板岩村作为河南省的一处景点, 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 四川省阿坝州羌族修建的碉楼、西藏藏族居民的碉房等也是我国村镇石结构房屋的代表类型[4]。

3 存在主要问题

地基基础方面, 村镇石结构建筑通常不太注重建筑的选址, 对于地基的处理也常常存在问题, 这导致结构的地基和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 会造成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地面凹陷等问题。

承重构件方面, 在既有石结构的民居中, 有些房屋的梁、板等受弯构件采用石梁石板这类材料。然而石材的特性决定了石梁石板的抗弯性能很差, 容易开裂或者发生脆性破坏。

墙体砌筑方面, 主要问题在于砌筑方法的不合理性。比如北方常用的乱毛石的铺浆砌法以及闽南地区运用最广的有垫片干砌甩浆法 ( 见图3, 图4) , 有实验表明, 以这些砌筑方法砌筑的墙体其抗震性能极差。

使用材料方面, 部分地区的石结构房屋砌筑承重墙体采用乱毛石, 使用这类材料作为承重墙材料, 无法保证墙体的整体性, 地震下墙体容易松散倒塌。还有一些地区石结构房屋的砌筑砂浆采用粘土甚至直接采用干砌法, 无法保证石材与石材之间的粘结, 整体性差。结构本身方面, 有些石结构房屋的墙体横墙过长, 抗平面外倒塌的能力较差。有些墙体则存在纵横墙连接处不可靠的问题 ( 见图5, 图6) 。

还有部分地区的部分石结构建筑存在结构体系不合理、构件跨度过长或是悬挑过长以及附属构件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会给石结构房屋抗震带来安全隐患。

4 结语

自2008年汶川8. 0级大地震起, 我国近五年来自然灾害频发, 其中尤以地震灾害为首。这五年间国内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地震二十余起, 震级高于6. 0级的地震不下10起, 其中还有近期发生的云南景谷6. 6级地震以及汶川、玉树、雅安等震级7. 0级以上的地震多起。如此多的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石结构房屋作为农村地区常见的房屋类型之一,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发展的相对落后, 建造条件和技术的相对不成熟, 往往导致地震来临时房屋成片倒塌, 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所以对于农村地区既有石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已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郭子雄, 黄群贤, 柴振岭, 等.石结构房屋抗震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 (6) :47-51.

[2]刘阳, 郭子雄, 杨勇, 等.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现状及防灾建议[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8 (1) :63-67.

[3]周云.我国石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 28 (4) :106-110.

抗震节能新型房屋的研究发展现状 篇5

针对传统砖混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体系自重大, 地震反应强烈, 施工工艺繁琐, 施工周期长, 且制砖的过程中毁坏农田, 破坏生态平衡, 对资源依赖性强的缺点。开展新型房屋体系的研发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了具有自重轻、空间利用率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好、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的新型民用住宅房屋, 内容包括抗震节能房屋的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较详细介绍我国最新研制开发的板-柱-轻钢结构体系房屋, 并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1抗震房屋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地震之所以造成破坏和损失, 主要源于地震时强烈地面运动释放巨大能量, 并由此引发建筑物和各类设施的破坏、倒塌及各种次生灾害。因此,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村镇防震减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大地震, 特别是1989年美国Loma Prieta地震、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表明, 地震造成的结构和基础设施损伤极其严重, 经济损失极其严重, 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Moehle提出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 它代表了新的设计理念, 很快在全球得到响应。

上个世纪50年代期间, 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结构变刚度的减震措施。这一思想给人们以启示:结构附加非线性元件可以减轻结构的振动。60年代初, 我国学者提出了砂层和橡胶层结构隔震的思想和方法;60年代末美国学者又提出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 分担和耗散本来由结构构件耗散的能量。这一思想是对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 由此形成了结构耗能减震的一个重要方向。1972年, 美国学者结合现代控制理论, 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 开创了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里程。到20世纪60年代, 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震国家对隔震、减震系统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 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试验研究,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49年以来, 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 居群灾之首。

我国在80年代对于减震技术的研究逐步趋向成熟, 并推广到工程应用中, 采用隔震技术建成的房屋已经达几百幢。减震技术作为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防灾水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将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作为重要内容专门设置一个章节, 这预示着减 (隔) 震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在我国村镇建筑中, 由于各方面技术还比较落后, 还没有开展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2008年5月12日, 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 造成约7万人死亡, 4000多万人受灾, 倒塌680多万间房屋, 而这其中遭受毁坏最严重的当属农村建筑 (农村建筑主要是指农民的自建房) 。为了减小地震灾害, 研究农村建筑的综合抗震能力, 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性能十分必要。

2 国外抗震节能房屋发展现状

2.1 美国

美国住宅建筑占美国建筑工业总投资的40%左右, 平均每年新建居住建筑总户数在200万户左右, 每户住宅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以上。美国一、二层小住宅居多, 约占80%左右, 其余为多层和高层的公寓,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美国的住房造价大多在350~500美元/平方米 (合人民币2800~4000元/平方米) , 其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40%~50%, 人工及管理费占50%~60%, 一般利润30%, 从经济上符合美国国民力所能及的购买能力。

美国的住宅非常注意建筑美学, 通常外观都非常漂亮, 如图1。美国相对来说地广人稀, 拥有和中国相近的国土, 人口只有2亿多, 森林覆盖率很高, 生态自然循环, 另外从加拿大进口部分木材。因此美国的墙体材料投资比例为:木材57%, 钢材16%, 水泥11.8%, 石膏制品11%, 塑料3%, 铝合金1%。从美国建筑用材的比例来分析, 美国的小型建筑木结构很多, 外墙主要是可进行装配的鱼鳞板, 结构也是可装配的木柱、木梁、木柁。美国的大型建筑用钢材的较多, 这样可以使建筑外形美观, 内部使用空间大。其建筑非常符合美国特色的美学文化。

2.2 日本

日本的住宅建筑, 每年建筑面积1.4亿平方米, 占总建筑面积50%, 一、二层的小住宅为主, 多层和高层公寓为辅。从经济角度来看, 日本住宅的造价每平方米为500~600美元 (合人民币4000~4800元/平方米) 其中材料费占60%~70%, 人工费占30%~20%, 管理费占10%, 一般利润为20%~30%, 造价偏高。

日本地处强烈的地震区, 日本的住宅建筑从60年代开始, 突破旧式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旧有框框, 采用现浇法 (现称旧法施工) 建造高层建筑, 但是, 日本地少人多, 人均资源比较紧张, 旧法施工工期长 (跨年度完工) , 材料耗用大, 不符合日本住宅发展的国情。80年代, 日本开始从旧法施工向工业化施工转型, 工业化施工很快就蓬勃发展起来。最近几年, 日本工业化法施工的房屋, 外型美观, 性能优良, 内部格局好, 取代了统称为H、P、C法的剪力墙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日本的房屋工厂很多, 日本的国民可以从房屋工厂买回房屋装配材料,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 自己安装, 如图2所示。

日本建造健康型,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住宅的理念有深刻的生态内涵。在工业法建造住宅的性能方面如隔热性、防水性、防露性、防火性、耐久性、隔音性、抗震性都拥有了大量的数据, 特别是抗震试验, 模拟日本阪神、淡路大震灾2.4倍的地震波进行试验, 并实现了地震临界点4.3倍巨大地震进行加振试验。使工业法建造的住宅不仅是安全住宅, 更是安心住宅。

3 我国抗震节能房屋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用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 养活着世界23%的人口。目前, 我国的建材和建筑技术大大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主要用砖建房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外墙体材料, 中国更是技术落后, 资源浪费极大。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有关资料报道“全国目前砖瓦企业9万多家, 占地500多万亩, 每年生产粘土砖6000多亿块, 耗用粘土资源10多亿立方米, 相当于毁田约50多万亩 (按挖土深4~5米计算) 。据测算, 我国每年相当于毁掉一个年产3亿吨粮食的县 (市) 全部耕地。如果每年生产的6000多亿块粘土砖横向排列, 将围绕赤道1600圈, 若将它们砌成一砖厚, 2米高的围墙, 可绕地球赤道60圈”。虽然国家下发了逐渐限制和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等多项法规, 近来在大中城市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在广大农村的民用住宅房屋建筑中墙体材料仍以粘土砖为主。

中国的外墙体材料和美国、日本的比较见表1。

我国民用抗震节能房屋现仍处在开发阶段,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民用抗震节能房屋在研发的进度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且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市场空间。

目前, 在市场上试用的有几种典型类型的房屋, 如北新房屋有限公司从日本新日铁公司引进的板式体系, 采用厚度0.4mm~3.0mm之间的镀锌薄钢板冷成型为各种建筑构件, 并与结构板材共同组装成为建筑主体的技术。该建筑结构体系具有以下特点:抗震性能良好, 变形能力强;节能可达65%要求;自重轻;构件外镀锌防腐性强;墙体轻薄, 大空间, 变化自如;外装饰一次成型, 装饰材料新颖, 装饰效果强;构件工厂预制, 现场安装, 施工周期短, 现场干净整齐。但因其造价较高 (1400~2000元/平米) , 在国内尤其是广大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研发的板-柱-轻钢结构体系房屋是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经济型抗震节能房屋体系, 被国家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现已在地震灾区 (四川都江堰) 和山东、山西、北京周边等地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 如图3。

板-柱-轻钢结构体系房屋是在钢筋混凝土地梁的基础上, 使用H型钢及矩形钢管组合成钢结构骨架。在钢立柱旁辅以混凝土挂柱, 将混凝土外墙挂板、隔墙板、屋面板及保温材料分别安装于钢结构骨架上, 形成板—柱—轻钢结构建筑主体。其结构特点主要为使用年限长:由于混凝土挂板是活装配的, 混凝土挂板形成了允许变形状态。热胀冷缩、湿涨干缩、碳化收缩在墙面上形成不了破坏应力, 使这种无应力混凝土墙体体系使用年限可满足永久型建筑设计要求。该轻钢结构用钢量为40~60kg/m2。外墙挂板及混凝土挂柱的容重为:2200~2300kg/m3, 隔墙板的容重为:800~900kg/m3, 屋面板的容重为:300~400kg/m3。所用板、柱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它们均为轻质高强建筑材料。

板-柱-轻钢结构体系房屋具有以下特点: (1) 抗震好:抗震节能住宅采用轻钢结构, 由于钢材本身具有韧性, 在地震时整体结构不易倒塌。抗震节能住宅所用板材与结构有机结合, 整体抗震性能良好, 经过实体足尺测试后整体抗震不低于9.5度设防要求。抗震试验如图4。 (2) 节能效果良好: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科学装配, 可以满足我国不同地区对建筑节能的要求。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 可以达到建筑节能50%~80%之要求。 (3) 性价比高:板-柱-轻钢产品可利用30%~70%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利废率大, 由于大量使用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造价较低 (800~1000元/平米) , 接近于传统的砖瓦建筑。 (4) 其他特点:i (a材料重量轻:这种结构用钢量少、材料重量轻, 遇到灾难时即使板材掉落也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便于救援和自救; (b) 施工快捷:由于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方式建房, 建造一栋200m2的单层住宅仅需10~15天, 大大低于建造一般的住宅所需时间; (c) 防水:外挂板间采用仿瓦式搭接, 具有和混凝土瓦一样的防水效果; (d) 防露:外壁通气层设计, 隔热材阻断热桥, 物理方法自动排除屋内壁多余湿气; (e) 耐火:具有高耐火不燃烧的外壁和外断热性, 每一层都对火有阻挡; (f) 隔音:采用多层材料复合, 阻挡噪声, 隔音良好; (g) 耐久:外壁采用传统的混凝土, 抗老化。

4 结语

房屋现状检测技术 篇6

1 砌体房屋结构改造与加固发展概况

1.1 砌体房屋结构改造与加固国外发展概况

近十几年来, 由于城市建设相对饱和且旧建筑的工程事故不断发生, 各经济发达国家逐渐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旧建筑的维修、改造和加固方面。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 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规模新建阶段、新建与改造并重阶段和旧建筑维修与加固阶段。目前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对已有建筑的维修、改造的研究比较重视, 并已制定有相应的法规。日本在70年代就制定了“住宅区改造法”、“土木建筑物更换标准”等;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 (FIP) 于1978年成立了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工作组, 并于1982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检查与维修”及“混凝土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报告;美国于1980年出版了《房屋检查手册》和相应的标准。国际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198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混凝土结构的重新评价一可靠度和承载力”国际会议。近几年由FIP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和其它国际会议上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旧房鉴定、加固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

1.2 砌体房屋结构改造与加固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国内建筑物的鉴定、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 (或称建筑工程的诊断与处理技术) 的研究和应用已逐步展开。我国冶金研究建筑总院从70年代后期起就积极投入力量从事这一研究。近几年, 我国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也按踵而来, 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1990年在四川成都成立了全国建筑物鉴定和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他们在总结已有 (特别是58年大跃进时期和60年代结构改革时期建造的) 建筑结构工程所作的加固经验基础上, 分析、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后, 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编制了《钢铁工业建 (构) 筑物可靠性鉴定规程》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另外2002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也正式编制出台, 这些成果正推动我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 砌体房屋结构改造与加固方法应用研究

2.1 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补强是通过增设补强杆件对原构件的受力截面施加一定的初始应力, 即施加预应力的补强方法。其优点是, 补强杆件能够可靠地参NI作, 效果好:而且, 在提高原构件的强度同时, 也提高了其刚度和稳定性, 可有效在减少裂缝宽度和构件的挠度:其构造简单, 施工方便, 传力可靠, 对房屋净空影响小, 施工干扰小, 可在不停产的状况下进行补强加固。是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项工程技术。一般可分为预应力补强拉杆和预应力补强撑杆两种体系。

2.2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外包钢加固法是型钢直接外包于被加固构件四周, 型钢与构件间无任何连接, 无水泥砂浆。这种加固法不能确保结合面传递剪力。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用乳胶水泥浆粘结或以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 将角钢粘结在构件上:另一种是角钢与被加固构件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 中间浇注混凝土, 实际上是一种外包钢和外包混凝土相结合的复合加固方法。干式外包钢施工更为简便, 但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有效。外包钢加固法优点是:构件截面尺寸增加不多, 但构件承载力可大幅度提高, 并且经过加固后原构件混凝土受到外包钢缀板的约束, 原柱子的承载力和延性得到提高。同时, 此法还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的特点, 目前广泛用于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梁、桁架弦、腹杆。外包钢外包混凝土复合加固法提高构件承载力较多, 多用于单层工业厂房的加固。

2.3 托梁拔柱技术

托梁拔柱是托屋架拔柱、托梁拆墙及托梁拔柱的总称, 是在不拆或少拆上部结构的情况下实施拆除、更换、接长柱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包括相关结构加固技术、上部结构顶升技术等。托梁拔柱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分为有支撑托梁拔拄与无支撑托梁拔柱。有支撑托梁拔柱是在待拔柱墙旁另设临时支柱, 利用此柱顶升上部结构, 制作安装托架或托梁, 然后将上部解雇支撑关系转换于托架或托梁, 拆掉柱子或墙, 施工较为安全。无支撑托梁拔柱是不另设支托上部结构的临时支撑结构, 直接浇制安装永久性托梁, 然后拆除下部柱或墙。无支撑托梁拔柱较为经济, 但技术难度较大。

2.4 喷射混凝土补强技术

借助喷射机械, 将一定配合比的砂、石、水泥、水等混凝土拌合料, 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 通过管道, 输送并以高速喷射到承喷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一种结构材料, 称为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由于是在高速喷射的反复连续冲击作用下被挤压密实, 因而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与自支撑能力。

喷射混凝土与一般振捣密实的混凝土相比, 在原材料相同情况下, 具有耐久性、抗冻性和抗渗性好, 粘结力好等优点, 其抗压强度一般可达到50Mpa, 且喷射混凝土施工设备简易, 它将混凝土的运输、浇灌和捣实等几道工序合而为一, 简化了工艺流程, 节约了人力, 施工速度快, 特别是由于它能与混凝土、岩石、钢材等材料粘合牢固, 可以在结合面上传递一定的拉应力和剪应力。由于高速高压作用, 喷射混凝土能射入宽度2mm以上的裂缝。可常见缺陷如孔洞、裂缝等加固:也可用作抗震加固:可整体加固, 也可局部加固:可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 也可加固砖石结构, 加固的结构类型有柱、梁、墙、烟囱、水池等, 特别是对大体积、大面积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如大基础、塔、筒、仓、墙、板等的补强效果更为显著。

3 小结

在我国, 砖混结构的应用极为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当一部分砖混结构房屋满足不了新的功能标准, 而砌体房屋结构改造与加固技术是提高此类房屋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新建建筑相比, 对既有砖混建筑物改造具有投资少、工期短、效益高三个突出的优势。其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及兼顾美观的条件下, 使既有砖混建筑物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提高使用价值, 延长使用寿命。因此, 对砌体房屋结构改造与加固技术研究, 不仅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 而且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

摘要:我国目前旧有民用建筑, 尤其是居民住宅中大部分是砖混结构, 而需要进行改造的大部分也是这部分房屋。因此砖混结构房屋的改造在旧房改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研究砖混结构房屋改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对于结构加固与改造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加固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砌体房屋,加固,改造

参考文献

[1]王恩军.承重墙拆除改造的设计[J].建筑与结构设计, 2005.

房屋现状检测技术 篇7

防水材料质量方面当前房屋屋面的防水材料一般采用改良型沥青防水卷材, 这种材料所使用的沥青是国产沥青, 由于沥青含蜡量高、油性差, 所以相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所使用的防水材料, 其耐久性差, 一般只能用3~5年。因为造价低廉, 所以这种材料仍然被大量用于防水工程。这样做无疑会使房屋渗漏现象频频出现。

防水设计滞后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速度有目共睹, 建筑业的新工艺新材料也层出不穷, 设计理所当然应该跟上科技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前设计规范缺乏指导性前瞻性, 使得设计人员无章可循。加之人懒惰性的一面, 因此, 许多应该注意到的关键的防水细节或粗糙地呈现在图纸上, 或根本不存在与图纸上, 由此导致现场施工缺乏指导。

施工问题由于种种原因, 当前许多建筑施工单位都是自己做防水施工, 而在施工单位做防水施工的工人基本都是没有经过行业培训的,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工人, 根本不懂防水施工, 有些施工现场甚至没有一个懂得防水施工的技术指导人员, 由此导致施工人随意操作, 工程质量自然不合规定。

推广应用新型的防水材料虽然以增加层数来提高石油沥青卷材的耐久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防水材料的使用年限, 但是由于我国生产的石油沥青的弱点使得石油沥青卷材的耐久性依然很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当积极采取措施, 对沥青进行必要的改良, 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其它的新型的防水材料, 加大新型防水材料在防水工程中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 在推广应用新型防水材料时, 我们一定要保证材料质量, 控制工程造价, 跟进技术与配套材料, 制定相应的准则规范。

防止劣质防水材料流入市场当前生产防水材料的工厂很多, 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生产的, 有的是因陋就简生产的。由于防水材料要通过多项指标来考核, 因此一些生产厂, 特别是设备简陋的生产厂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 致使一些劣质的防水材料流人市场, 使用到工程中。为防止这一状况, 除主管部门通过发放生产许可证, 取消一批不具备生产防水材料基本条件的工厂外, 还要使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为严防劣质产品流人市场, 负责向用户推荐产品的质量认证检测中心应不定期的到生产厂、到市场检验测试防水材料的质量状况, 并每季度 (或每半年) 公布一次。一方面使生产厂得知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状况, 另一方面也使广大施工企业掌握市场中的防水材料质量状况, 便于择优购置。

提高设计标准与质量从宏观上来说, 要治理房屋渗漏的现象, 有必要提高房屋的质量标准。在当前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中, 可以看出不少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对防水工程设计缺乏实践经验, 致使不少防水工程因设计差错而发生严重的渗漏。提高防水工程的设计水平, 首先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 让他们掌握当前防水材料的品种、性能、使用技术等情况, 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图纸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就是施工单位一定要通过设计图纸的会审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以帮助设计人员纠正过来, 从而更好的为防水施工服务。

严格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把好质量关房屋渗漏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对房屋渗漏进行综合治理,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实践证实, 施工过程中如果质量控制严格, 房屋渗漏的状况是可以减少的。因此, 我们应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与规范相符合。把好了质量关, 房屋渗漏率也能够大大降低, 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房屋的使用年限, 而且能够减少一大笔用在维修方面的费用, 同时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也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加大力度监督检查质量, 严格验收标准有些工程为了赶进度, 往往忽视对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监督控制, 最终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最后还是通过了工程验收。对于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要求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程序进行。与此同时, 还应该严格按照要收标准来验收竣工工程, 对不合规范的工程不予验收, 这也不失为有效治理房屋渗漏问题的对策之一。

加强后期防水设施的养护整个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 有必要对防水设施进行养护, 以保证防水设施的正常使用, 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因使用不当而造成设施的损毁。同时, 使用单位也应当防水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 及时消除可能出现渗漏的问题。此外, 施工单位还应当提供防水设施使用养护要点, 以供用户参考, 保证用户对防水设施的正常使用及了解出现问题后的处理对策

摘要:长期以来, 房屋渗漏都是建筑业的一大通病, 这一质量通病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基于此, 本文对房屋渗漏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综合简介, 并综合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房屋渗漏质量施工,防水材料质量,滞后

参考文献

[1]蔡国俊.屋面防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J].工程质量, 1999, (6) .

上一篇: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下一篇: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