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技术现状(精选6篇)
森林培育技术现状 篇1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 对于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寥寥可数。在森林培育中有林业局总体设计、森林经营、苗圃、造林、抚育采伐、采伐更新等。20世纪50年代时, 森林培育标准基本与前苏联的技术同样使用, 后根据中国森林培育特点, 逐步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 森林培育技术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后, 标准编制渐渐融入国际社会, 林业部组织制定了90余种森林培育技术标准, 其中以国家标准为主。由于农业部动作较慢, 有39种森林土壤样品测定标准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 顺理成章成为国家标准。这期间制定技术标准基本是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一规划与组织管理下进行的, 林业部的技术监督部门处于学习期, 性质类似于技术监督局的派出机构, 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较差。是近几年森林培育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有了新的提升, 新制定了不少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土壤样品测定标准为农业部制定的相似标准所取代, 降级为行业标准。另有一些标准, 如油桐丰产林、油茶丰产林、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板栗丰产林、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种子园造林技术、立木材积表等因用户仅局限于林业部门, 失去了作为国家标准存在的必要性, 修订后也改为林业行业标准。
2 林业站应做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2.1 做好宣传工作
1998年洪水之后, 国家开始进行天然林保护工作的试点, 2000年正式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随着工程的实施, 初步显现出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但在工程实施之初, 部分群众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目的, 意义不太了解。为了保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尽快提高林区群众对该工程的认识, 使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掌握国家及有关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 我们要紧紧围绕“保护天然林, 维护生命线”这一主题, 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会议、宣传车等群众欢迎的形式, 用群众能理解的语言和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 深入扎实地宣传, 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林业站要认真贯彻“严管林”的要求, 切实把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管好, 一是狠抓采伐限额管理, 林业站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限额采伐管理当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头等重要工作来抓, 尤其是要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度, 积极配合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抓好农民自用材, 培植林用材的烧材的采伐管理, 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二是要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 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征、占有林地管理制度, 发现非法征、占用工程区内林地行为的, 要及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 并协助查处, 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三是要强化林权管理, 林业站要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 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 同时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 保证集体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
3 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研究现状
3.1 育种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林木育种项目都不超过3个世代, 在林木育种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等, 一些重要用材树种的育种项目都进入第2或第3个世代, 美国的火炬松育种已进入第3个育种周期。中国多数树种的育种项目仍保持在第1个世代的水平, 仅少数进入第2个世代, 如湿地松、杉木等, 许多树种的育种项目停留在种源、家系、无性系水平上, 没有进入高世代育种, 育种进程比较缓慢。
日本对林木育种工作非常重视, 已对主要29种针叶树和18种阔叶树进行了选择育种工作。据日本林木育种学会在《日本林木育种40年》中的统计及日本林木育种中心研究报告, 到上世纪末共选出各树种优树9127株, 在全国各地已建立采种园568处, 共1435hm2, 采穗圃242处, 共368 hm2。同时, 为了解各优树无性系的遗传特性及环境适应等性状, 还建立了子代测定林, 定期进行调查。日本无扭曲落叶松木材的育种, 目的是培育无扭曲落叶松木材品种。通过候选植株选择、纤维倾斜度检定、制材后扭曲、翘曲测定等过程, 现已经选出4696株候选木, 并在材质检定后, 确定249株材质优良植株资源。
3.2 育苗程序
3.2.1 育苗程序。
美国在容器苗的培育上有一整套育苗程序, 明尼苏达州公司在脂松容器育苗的控制上就是参考了这一育苗程序, 并经过多年实践和生产研究,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苗程序和技术。他们将脂松容器苗分为幼苗建成期、高生长时期和木质化期3个生长时期。在种子催芽, 育苗基质制备, 容器的选择, 播种与覆盖, 浇水与施肥, 基质p H值及盐渍化控制, 苗木封顶控制, 炼苗, 育苗环境控制, 出圃或再培养等环节上都做得非常细致, 获得了理想的育苗效果, 培育的脂松苗木规格整齐, 活力旺盛。
3.2.2 种子处理技术。
近年来国外推出了一项农场式的林地经营政策, 在低海拔地区耕地以外低产的农田上经营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 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 增加休闲用地面积, 同时能够生产更多的木材。许多学者对欧洲白蜡、英国栎、欧洲甜樱桃等乡土树种种子的发育特征, 休眠特性, 贮藏特性, 萌发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树种制定出了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体系, 从种子采收时间, 贮藏条件, 处理时间和方法, 种子处理环境控制, 播种时间, 萌发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准确而又规范的技术。
3.2.3 体胚苗生产技术。
美国惠好公司具有完整、系统的针叶树体胚苗生产技术, 他们利用优良品种的针叶树种子为材料, 通过成熟的体胚发生系统产生体胚, 经严格筛选后采用包衣技术将规格基本一致的体胚制成人工种子, 便可以在温室内或大田上进行播种育苗, 我国对林木体胚苗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但大部分树种还处于体胚发生系统的建立过程中, 少数树种虽然初步建立了体胚苗生产体系, 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要在实践中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生产种子或苗木还尚需时间。
3.2.4 苗木施肥技术。
据美国爱达荷大学苗圃技术人员介绍, 他们对容器苗的施肥采取精准的苗木鲜重控制机制, 经过多年的分析测定, 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苗木生长状况与营养供应关系的数据, 这样可以通过定期测定某种苗木的鲜重, 根据不同时期该种苗木的增重情况确定是否采取施肥措施以及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3.2.5 灌溉水质控制。
美国的林业苗圃灌溉用水的水质控制做到了精准化, 他们会定期对灌溉水的p H值, 主要金属离子的含量, 杂草种子及藻类的情况进行分析测定, 并根据苗圃灌溉用水需要对水质进行过滤和相应处理, 我国林业苗圃对于灌溉用水水质缺乏了解, 绝大多数苗圃对灌溉用水的p H值, 主要金属离子的含量, 杂草种子及藻类的情况一无所知, 更谈不上采取措施来调节灌溉用水的质量。
4 结语
我国对林木体胚苗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但大部分树种还处于体胚发生系统的建立过程中, 少数树种虽然初步建立了体胚苗生产体系,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要在实践中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生产种子或苗木还尚需时日。
参考文献
[1]俞新妥.中国杉木研究进展 (2000-2005) Ⅱ.杉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营、计测、木材加工利用的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
[2]张立军, 张丽华, 韩慧茂.浅谈正确处理森林培育工作中的几个关系问题[J].内蒙古林业, 2007 (7)
加强森林培育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篇2
【关键词】森林经营;培育;分类经营;森林更新;采伐強度
要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加强森林的培育,而培育方式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要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确定合理的采伐强度和有效的更新方式。
1.实施分类经营
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森林经营,主观上仍然是以生产木材为主,但在木材生产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采伐方式必须贯彻因林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把森林划分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的采伐方式。同时还要根据林相情况、林地状况、立地条件,详细地调查林分的各项因子,依照分类类型确定森林培育的各种抚育采伐更新方式,使采伐方式与森林经营目的和生态效能相适应。如重点防护林的经营目的就是以发挥其各种生态效能和防护效益为主,因此绝不可以进行皆伐,只可以进行一些更新性质的采伐。对其中的成过熟木,采取卫生伐,必须以采伐成、过熟木、病腐木、枯立木及被压木为主,解放优势树种。对幼、中龄林采取抚育伐的作业方式。尤其是人工林在给以培育时,应在保留好目的树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天然树种,以利于形成针、阔混交林,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能和防护若能。而对一般公益林中的中、近熟林,特别是人工林,采伐方式应以大强度的抚育为主,伐除40%左右的非目的树种,伐后进行林冠下更新造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使其形成复层异龄林,以得充分发挥不同林分类型的综合生态效能。
而对于商品林中的成过熟林,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采伐方式,伐后通过更新速生树种,加大培育投入,改变林分类型,进而改善林分结构,缩短经营周期,尽早地向社会提供高产出、高质量的商品材。在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商品材同时,经营单位还可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有了经济的支持,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生态林建设的发展。
2.合理的确定采伐强度
采伐强度的大小不但可以调节森林的生态环境,而且对森林内的幼苗、幼树及保留木的生长发育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采伐强度的变化使林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林木的营养空间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合理的抚育伐强度,使林木的光照面积及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的面积相对增加,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也就相对加强,这样也就进一步加速了林木的生长,促进其提早成林,尽早地发挥其生态效能。反之,若采伐强度确定的不合适,则会造成林木的营养空间不足,光照条件差,光合作用低,导致营养物质缺乏,影响其生长;或者营养空间过大,光照过强,则叶绿素遭到破坏,致使林木枯死。因此,依据分类类型、林种、林分类型、树种、林龄、立地条件等因子的不同,在伐区调查设计时,要根据林分结构、立木的公顷蓄积量、生长状况、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等因子,本着采伐量不大于林木生长量的原则,在充分维持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采伐强度和合理的采伐量。
3.采取正确的集材方式
在森林的抚育伐作业生产中,采取什么样的集材方式,是保护生态和环境致关重要的生产作业方式,它不仅对伐后迹地的天然更新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保留木及林冠下幼苗、幼树及林冠下的人工更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对森林植被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林地生产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取皆伐作业方式的小班应尽可量采用畜力集材,通过木材在迹地上的拖拽,可以增加天然下种与地表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天然更新频度,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4.合理的确定更新方式
4.1采伐迹地清理
采伐迹地的清理是进行更新前的准备工作,经过伐木、打枝、造材、集材的山场还有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其中包括:枯立木、造材截头、梢头及枝桠,它们留在山场上不仅不利于以后的作业生产,而且还会影响森林的更新及幼苗、幼树的生长,同时这也为森林病虫害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还容易引起森林火灾。所有这些,都对森林的生态和防护效能形成了隐患。因此,采伐结束后,必须对采伐剩余物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格、方向进行堆积处理。根据我们多年的生产经验,最适合并且有利于促进森林更新和保护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态效能的清理方法就是带状、横山岗堆积,带宽1米,高1米,带间距可根据造林树种的株行距来确定,或20米,或30米,枝桠梢头木等紧密堆积。带状堆积法不仅用工少,操作简单,作业规范,剩余物自然腐烂,还可以长期向林地输送肥力,利于森林更新,能促进森林生长。
4.2森林更新
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及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的要求和各地森林立地条件,对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更新方式主要有:
天然更新,一个作业小班能否进行天然更新,主要取决于伐前的林分类型及附近是否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或母根。具体地说,伐前林分类型若是以山杨、白桦为主,山杨、白桦在树种组成系数中应占5层以上,且母树分布均匀,并具备天然更新的条件,可以进行天然更新。同时母树的保留数量要在小班中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可以避免因人工更新使林分类型变化,从而破坏森林生态。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如上所述,若小班中山杨、白桦在伐前株数组成系数中占3—5层,且呈团块状分布,镶嵌性比较强,宜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对出现更新不好的零星小块或林间空地,可以进行人工撒播山杨、白桦种子,以加速其天然更新,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人工更新:对不符合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小班,应采取人工更新。但是人工更新树种的选择非常关键,要做到适地适树,营造乡土树种,同时做到良种壮苗。对于林冠下更新的要选取阴性树种。更新造林的各个环节要按造林技术规程执行,植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以提高其造林的成活率。
5.及时进行幼、中龄林抚育
在更新跟上采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对于已经成林的人工和天然幼龄林及过去的大龄、被压的幼中龄林应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伐除林内的被压木、病腐木、枯立木、三级木及生长不良木,保留目的树种,增加其营养空间,促进其提早成林,使其更早、更快、更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森林培育技术现状 篇3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林业部组织制定了90多种森林培育技术标准, 大都参照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都是国家技术监督局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的, 在此期间国家林业局技术监督部门仅仅处于学习阶段, 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近些年来, 我国在森林培育技术标准方面有了新的提升, 一些新的技术标准也相继出炉。例如, 国家农业部制定了土壤样品测定标准, 取代了先前的国家标准。还有一些培育技术标准也不再是国家标准, 改为林业行业标准。例如, 种子园造林技术、油茶丰产林、板栗丰产林、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等技术标准都降为了行业标准。但是, 还是有少数标准被列入国家标准。例如, 集约经营用材林基地造林总体设计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技术标准。这些标准的新规划, 说明了我国正在弱化林业部作为国家标准编制的地位, 转而开始强化农业、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国家标准编制地位;也说明了我国开始强调国家标准编制的独立性, 这项工作也慢慢趋于成熟, 不再盲目追求制定所谓的国家标准, 而是让更多的标准能够切合实际情况, 使林业标准编制更加正确。我国现阶段共有200多种森林培育技术标准, 还有一些标准正在制定中。我国近20a培育了许多杨树的新品种, 木材的密度提高了3%以上, 平均材积生长量提高了10%甚至20%以上, 纤维的含量也增加了2%以上[1]。尽管我国林木育种事业起步较晚, 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育种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国家林业局也加大了在森林培育这块的投入。
2 我国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 我国森林资源的经营也进入了可持续经营阶段。衍生出了4种比较大的经营模式, 例如以生态为主的林业产业模式、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等。未来我国在森林培育方面会更加注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木材和非林业产品的生产、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等, 建立起1个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利用生态圈的天敌物种关系来优化环境保护技术, 取消化肥农药的使用。
我国森林培育技术正在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 集约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森林资源, 加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 从而提高森林培育工作效益和效率。现在,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例如, 桉树的轮伐期是3~10a, 年生长量可以达到60~90m3/hm2。建立了一些新的培育体系。例如, 密度控制、立地控制、地力维持、无性系造林等技术。通过这些新的培育技术和培育体系就可以在短期内培育大量的木材。我国未来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带动我国森林培育技术的进步, 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的产量。
我国森林培育技术未来想要发挥更大的效益, 就应该要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现阶段, 我国森林的利用率还比较低, 对于1个区域来说, 可以将该区域的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作用就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从而使森林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使森林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2]。商品林是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 主导利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商品林可以分为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3种, 用材林指的是短轮伐期工业原料, 例如, 天然用材林、一般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等;薪炭林指的是用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料为主的林木, 几乎所有的树木都可以作为燃料;经济林指的是果树林, 例如, 药材林、工业原料林、饮料林和食用油料林等。商品林的培育很重要, 同时建立一批林木加工生产企业。
3 森林培育技术的管理措施
3.1 注意控制林木数量, 提高林木质量
森林培育技术的提高就是为了大力扶持植树造林工程。植树造林要确保每年林木数量都增长, 增加造林的面积。森林培育在增加林木数量的同时, 也要提高林木的质量。既要注重森林生产, 也要关注森林经营, 二者兼济, 才能够真正做到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统一。
3.2 科学的育苗程序及控制
科学的育苗程序对于苗木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容器苗的培育方面, 美国形成了1套整体的育苗程序, 并已经成功运用到了育苗工作当中。这套程序会严格控制苗木培育的全过程, 例如:种子催芽、容器选择、浇水施肥、基质PH值、炼苗、出圃、再培养等模块做得非常严格, 通过此种程序培育出的幼苗将来生长都比较整齐和旺盛。同时, 要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该区域环境的种子进行培育, 制定1套规范化的培育技术[3]。另外,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树种的生产体系, 选择合适的树种体胚苗生产技术。还要注重苗木施肥技术和灌溉水质控制, 系统化的提高育苗质量。
3.3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加强森林保护
森林资源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不能够过度开发, 在利用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森林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利益, 更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因此, 要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
4 结束语
森林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工程, 需要运用科学的培育技术来提高森林培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森林培育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林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准, 森林资源既要科学利用, 还要合理保护。
参考文献
[1]金广库.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措施[J].民营科技, 2013 (7) :215.
[2]徐泓燕.森林培育技术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1) :214-214.
森林培育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篇4
1.1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战略
我国的森林资源经营目前已经进入了可持续经营阶段。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可分为4大经营模式。其中包括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生态为主的林业产业模式等。森林培育在更加注重木材和非林业产品的生产、生物的多样性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外, 还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使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能力和森林服务功能。为建立一个可持续经营的森林支撑体系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一些森林产业服务技术上, 不利于优化环境的技术和物质将被逐渐淘汰。如, 如化学除草剂、化肥和农药等。
1.2 促进森林培育技术集约化
森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木材等林业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要求森林培育技术必须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即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 更集中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形成森林技术顺利地转向集约化。据悉, 发达国家早已有了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 短轮伐期的技术包括遗传控制 (无性系造林) 、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 短轮伐期的技术特点是生长周期短, 生长速度快。新的森林培育体系在短期内可以实现木材收获量大的效果。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对这项技术的研究。
1.3 森林培育向定向化趋势发展
如何发挥森林的更大功能效益, 首先要在森林培育上应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即森林在一个区域内划分成两部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可以分成三大类, 比如纸浆林木、建筑用材林木、单板用材林木等, 并及时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关生产加工企业。
2 培育树种阶段
虽然我国林业育种事业起步比较晚, 但近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树种的培育工作中有了很显著的成果。南方一些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对杉木子代的测定、杂交培育试验和种子园建设, 并进行了系列改良品种工作等, 杉木系列树种现在已进入第三代育种阶段。我国是杨树种植大国。因为杨树具有成林快、轮伐期短的特点, 因此是我国人工造林产业化的优选树种之一。各个种植地区在杨树育种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近20年来, 杨树优良新品种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 杨树的材积平均生长量提高到20%以上, 木材的密度也有所提高, 纤维含量也有所增加。桉树的种植育种工作很复杂, 我国仍以常规育种工作为主, 引入分子遗传工程研究后, 主要以无性系育种和抗性育种为重点研究目标, 在国家近年的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里, 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优树选择和杂交育种、无性系抗性育种、无性系繁殖以用无性系测定等研究, 他们还培植了一批母树林, 实生和无性系种子园以及桉树种子基因库。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 科学的育苗程序及控制
3.1 育苗程序
美国在容器苗的培育方面有着一整套育苗程序。据有关资料介绍, 美国明尼苏达州某公司容器育苗的控制中就是参考了这一育苗程序进行的, 在经过多年的生产研究过程中, 目前已形成一套独特的控制技术。例如, 几个生长时期期间, 育苗的基质制备, 在种子催芽, 容器选择, 播种覆盖, 浇水施肥, 基质PH值及盐渍化控制, 苗木封顶控制, 炼苗、育苗环境控制, 出圃和再培养等方面都做得非常规范,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使培育出来的苗木规格整齐, 长势比较旺盛。
3.2 树种处理技术
随着人们对森林培育的意识不提高。森林的培育和利用逐渐向多功能转变。国外近年来推出一项农场式的林地经营政策, 主要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 即在一些低海拔地区和低产的农田上, 适合建造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 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增加休闲用地的同时, 许多学者对欧洲乡土树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针对白蜡、英国栎、欧洲甜樱桃等不同的树种制订出适合条件的种子培育处理技术体系。从种子种植、采收, 贮藏, 处理的时间和方法, 以及种子播种、萌发等过程中的处理和控制, 都有一整套规范技术。
3.3 树种体胚苗生产技术
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 美国某专业公司已经有了系统的针叶树体胚苗生产技术。即选用优良品种, 通过培养成熟的体胚发生系统, 经严格筛选后再采用包衣技术将规格基本一致的体胚做成人工种子之后, 再在温室里或土地上进行播种。而我国对于此项研究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树种的生产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4 森林整地方案设计
在森林整地方案设计方面, 泰国的桉树人工造林整流器做得十分细致, 因为桉树是泰国重要经济来源树材原料。轮伐期比较短, 一般以平坦造林和机械全垦整地为主, 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在我国的海南省, 也制订了桉树造林技术规范, 并对整地时间和整地方式制订出严格的规定。
摘要:林业产业是指以森林为主的为基本资源产业, 其中森林培育林业产业中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森林培育的过程是一个太阳能和其他物质互相转化的过程。森林培育的过程的功能是为人类创造生存所需的物质原料和优化环境。本文重点对森林培育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并以国外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为借鉴, 提出几点对森林培育工作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森林培育,发展趋势,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语婕, 韦小丽, 李建勇.不同水分管理对楸树苗木速生期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 2009 (4) .
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 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 质量需求成为社会进步和林业发展对种苗的第一需求。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 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 要优先发展种苗, 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1 我国树种培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林业育种事业起步比较晚, 但近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一些重工树种的培育工作中有了很显著的成果。南方一些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对杉木子代的测定、杂交培育试验和种子园建设, 并进行了系列改良品种工作等, 杉木系列树种现在已进入第三代育种阶段。我国是杨树种植大国。因为杨树具有成林快、轮伐期短的特点, 因此是我国人工造林产业化的优选树种之一。各个种植地区在杨树育种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近20年来, 杨树优良新品种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 杨树的材积平均生长量提高到20%以上, 木材的密度也有所提高, 纤维含量也有所增加。桉树的种植育种工作很复杂, 我国仍以常规育种工作为主, 引入分子遗传工程研究后, 主要以无性系育种和抗性育种为重点研究目标, 在国家近年的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里, 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优树选择和杂交育种、无性系抗性育种、无性系繁殖以用无性系测定等研究, 他们还培植了一批母树林, 实生和无性系种子园以及桉树种质基因库。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 森林种苗培育技术
2.1 育苗程序
美国在容器苗的培育上有一整套育苗程序, 他们将脂松容器苗分为幼苗建成期。高生长时期和木质化期3个生长时期。在种子催芽, 育苗基质制备, 容器的选择, 播种与覆盖, 浇水与施肥, 基质PH值及盐渍化控制, 苗木封顶控制, 炼苗, 育苗环境控制, 出圃或再培养等环节上都做得非常细致, 获得了理想的育苗效果, 培育的脂松苗木规格整齐, 活力旺盛。
2.2 种子处理技术
近年来国外推出了一项农场式的林地经营政策, 在低海拔地区耕地以外低产的农田上经营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 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 增加休闲用地面积, 同时能够生产更多的木材。许多学者对欧洲白蜡、英国栎、欧洲甜樱桃等乡土树种种子的发育特征, 休眠特性, 贮藏特性, 萌发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树种制定出了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体系, 从种子采收时间, 贮藏条件, 处理时间和方法, 种子处理环境控制, 播种时间, 萌发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准确而又规范的技术。
2.3 体胚苗生产技术
美国惠好公司具有完整、系统的针叶树体胚苗生产技术, 他们利用优良品种的针叶树种子为材料, 通过成熟的体胚发生系统产生体胚, 经严格筛选后采用包衣技术将规格基本一致的体胚制成人工种子, 便可以在温室内或大田上进行播种育苗, 我国对林木体胚苗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但大部分树种还处于体胚发生系统的建立过程中, 少数树种虽然初步建立了体胚苗生产体系, 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要在实践中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生产种子或苗木还尚需时间。
2.4 苗木施肥技术
苗木施肥过程是一个关键环节。据有关技术人员介绍, 一般对容器苗的施肥应采取精准的苗木鲜重控制机制, 这样可以在定期测定苗木的鲜重过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苗木的增重情况确定施肥措施以及施肥的种类与数量, 以有效地掌握好施肥期和施肥方法。
2.5 做好灌溉水质控制。
林业苗圃灌溉用水控制应该做到精准化。具体的作法要定期测量灌溉水的PH值。主要指灌溉水金属离子的含量。
3 森林种苗培育的要点
3.1 认真做好种苗培育准备
针对生态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的实际情况, 认真研究今冬明春造林特点, 分析重建种苗需求, 适当扩大育苗规模。要充分发挥容器苗培育周期短、造林不受季节限制的优势, 提高造林种苗的生产能力。要积极推行订单育苗, 根据造林计划, 签订育苗合同, 不失时机地落实好造林苗的培育任务。重点容器育苗基地应按照与林业厅签订的容器育苗合同, 落实好具体生产任务。要大力推广芽苗移植、容器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造林苗木质量和生产能力。
3.2 加强种苗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林业种苗主管部门对今年的种苗培育计划要早落实、早部署, 对种苗基地培育工作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受冰雪影响严重的种苗基地也要积极主动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汇报情况, 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加快基地的恢复重建。
3.3 加大种苗培育科技含量
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 是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近年来, 我们在种苗生产过程中, 加大了种苗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先后推广了地膜覆盖育苗, 营养钵育苗, ABT生根粉, 根宝等育苗技术, 同时还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 逐步培育出适宜当地的良种壮苗, 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技术服务工作。在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同时, 国有苗圃与中国林科院联合开展种苗科研攻关项目, 重点研究课题为优良树种的繁育。
4 森林培育技术发展的趋势
4.1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战略
我国的森林资源经营目前已经进入了可持续经营阶段。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可分为4大经营模式。其中包括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生态为主的的林业产业模式等。森林培育在更加注重木材和非林业产品的生产、生物的多样性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外, 还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使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能力和森林服务功能。为建立一个可持续经营的森林支撑体系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一些森林产业服务技术上, 不利于优化环境的技术和物质将被逐渐淘汰。如化学除草剂、化肥和农药等。
4.2 促进森林培育技术集约化
森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木材等林业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要求森林培育技术必须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即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 更集中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形成森林技术顺利地转向集约化。据悉, 发达国家早已有了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 短轮伐期的技术包括遗传控制 (无性系造林) 、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 短轮伐期的技术特点上生长周期短, 生长速度快人。新的森林培育体系在短期内可以实现木材收获量大的效果。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对这项技术的研究。
4.3 森林培育向定向化趋势发展
如何发挥森林的更大功能效益, 首先要在森林培育上应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即森林在一个区域内划分成两部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可以分成三大类, 比如纸浆林木、建筑用材林木、单板用材林木等, 并及时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关生产加工企业。
参考文献
[1]程亮.种苗培育技术分析[J].南北桥.2009.08.[1]程亮.种苗培育技术分析[J].南北桥.2009.08.
森林培育技术现状 篇6
1 企鹅珍珠贝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企鹅珍珠贝的分布从红海和阿拉伯湾延伸至整个热带东印度洋到日本南部, 包括东南亚、菲律宾、昆士兰附近海域到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中国南部海域和台湾等地[4]。企鹅珍珠贝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的深水海域, 通过足丝固定在岩石和珊瑚礁等基质上, 营附着生活, 生活水深7~30 m, 适应水温22~30℃, 生长1年的小贝壳长约6 cm, 壳高达9 cm[1]。余祥勇等[5]认为企鹅珍珠贝稚贝生活盐度20~24时, 活力较差, 部分死亡, 盐度26~33较合适。
国外有关企鹅珍珠贝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 Beer[6]和Malimali[7]等报道了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区的夏季末和汤加沿海的夏秋交接期间可以采收到企鹅珍珠贝苗, Arjarasirikoon等[8]报道在泰国一整年均可以采集到企鹅珍珠贝苗。我国海南沿海3—5月和7—10月为企鹅珍珠贝繁殖期。
2 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
2.1 人工育苗的研究
1955年日本开始进行企鹅珍珠贝人工育苗研究, 1958年获得成功。1999年, Beer[9]描述了企鹅珍珠贝胚胎和幼虫发育。2004年, Arjarasirikoon研究了企鹅珍珠贝配子发育。Wassnig等[10]等研究了附着诱导剂对企鹅珍珠贝幼虫行为和附着的影响。
在国内, 1968年蒙钊美等[11]开始进行企鹅珍珠贝人工育苗实验。随后, 梁飞龙等[12,14]进行了企鹅珍珠贝人工育苗和亲贝诱导催产的研究。余祥勇等[13]进行了个体发生和人工育苗的研究。蔡云川[15]研究了精子的激活条件。李治铃等[16]进行了饵料组合对企鹅珍珠贝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目前, 我国企鹅珍珠贝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成熟, 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培育所需的贝苗。
2.2 养成技术研究
养殖企鹅珍珠贝的国家有日本, 澳大利亚,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中国, 泰国, 越南和汤加等。关于企鹅珍珠贝人工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少, Smitasiri等[17]观察了企鹅珍珠贝在不同水深的生长。企鹅珍珠贝足丝发达, 附着力强, 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进行企鹅珍珠贝养殖, 在清贝和换笼时, 要将母贝从贝笼取出十分困难。根据企鹅珍珠贝的生态特点, 梁飞龙等[18]进行了企鹅珍珠贝养成方式的研究, 符韶等[19,20]进行了养殖笼具和养殖方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稚贝、小贝采用柱形笼 (扇贝养殖笼) 养殖, 中、大贝采用开放式 (穿耳养殖和直接用吊绳捆绑) 养殖, 母贝生长速度快, 成活率高, 还具有养殖管理成本低等优点。
3 育珠技术研究
3.1 附壳珍珠培育技术研究
20世纪50年代, 日本在琉球群岛开始进行附壳珍珠培育的研究工作, 生产企业有3~4家, 年产附壳珍珠约20万个[21]。生产附壳珍珠的珠核材料为塑料, 根据贝体和珠核的大小, 每贝粘贴珠核2~3个。培育附壳珍珠时, 为了便于植核操作, 手术贝经术前麻醉处理, 通过排贝、栓口等操作后模核被快速干涸和防水的粘合剂粘贴在企鹅珍珠贝壳内表面, 随后珍珠贝分泌珍珠质沉积在珠核表面, 形成附壳珍珠, 待珍珠层厚度达到约1.0 mm时收获。根据养殖场所和养殖方式的不同, 从植核到收获珍珠需要6~12个月, 珍珠层厚度达0.7~2.5 mm[22]。谢玉坎等[23]利用大珠母贝、企鹅珍珠贝和珠母贝进行像形珍珠养殖研究, 成功培育出佛像、十字架等形状的像形珍珠。张志强等[24]利用磨去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圆形蚌壳制作的珠核和蜡质像模进行附壳珍珠培育实验。符韶等[25]使用聚乙烯塑料制作的桃心形、馒头形等形状珠核、铝制和蜡质像模、国产及进口粘合剂进行了附壳珍珠培育的中间试验。梁飞龙等[26]利用四分之三球形、水滴形、佛像等形状珠核、不同壳形企鹅珍珠贝进行附壳珍珠培育试验。冯永勤等[27]采用穿线固定模核的方法进行了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规模化培育试验。谢绍河等[28]采用复合造型模核进行了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养殖研究。
培育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使用的模核大多为单一结构, 材质为有机玻璃、硬塑料、贝壳和玉石等。除了硬塑料和有机玻璃模核可以用机器制作外, 贝壳和玉石等材质的模核需手工雕刻成型, 模核一致性比较差, 制作成本高。其次, 企鹅珍珠贝壳具有一定的弧度, 模核与育珠贝壳内珍珠层粘贴不紧密, 模核与贝壳之间的空隙容易沉积异物, 成珠质量差。使用软质模核因贝壳的弧度而容易变形, 成珠不规则, 立体感不强, 轮廓不清晰。针对养殖附壳珍珠存在的问题, 谢绍河采用复合造型模核培育附壳造型珍珠,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合造型模核由软质外模和硬质里模组成, 将软、硬两种材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通过软质造型外模的柔软性提高模核与贝壳珍珠层结合的紧密度, 又不容易磨破育珠贝的外套膜, 解决了硬质模核表面的线条、轮廓的凸出部分容易磨破育珠贝外套膜的问题, 提高成珠率;通过硬质造型里模的支撑作用而使软质造型外模不会因育珠贝贝壳的弧度而变形, 保证了成珠整体造型规则。因此, 谢绍河发明的复合造型模核是目前生产附壳珍珠的最理想模核, 可以采用机器批量生产, 模核一致性好, 生产成本低, 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生产, 如各种会徽, 纪念章等[28]。
3.2 游离珍珠培育技术研究
1923年日本进行了正圆游离珍珠培育试验, 在2万只企鹅珍珠贝内脏囊中植入直径3.0 mm的珠核, 没有获得成功[3]。近年, 哥伦比亚进行了企鹅珍珠贝近缘种哥伦比亚珍珠贝 (Pteria colymbus) 的养殖试验, 墨西哥进行了企鹅珍珠贝近缘种 (Pteria stina) 的养殖和育珠的研究, 在2000年生产出了游离珍珠[29]。蔡祖林[3]于1966年开始进行企鹅珍珠贝游离珠培育技术研究, 1968年取得初步成功。毛勇等[30,31,32,33]研究了企鹅珍珠贝植核手术后的生理反应、脱核及死亡情况, 不同季节的植核效果, 游离珍珠的颜色和光泽, 以及手术前处理时间、植核操作和术后休养方式等。梁飞龙等[34]进行了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手术贝和小片贝的贝龄对育珠效果影响实验。符韶等[35]研究了术前处理方式和植核部位。顾志峰等[36]研究了术前处理和贝体壳高对植核效果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 我国已经能够利用企鹅珍珠贝小规模培育出游离珍珠。但是, 企鹅珍珠贝形态结构特殊, 外套膜比较厚, 达到1.5 mm, 导致植核过程中, 外套膜制作的细胞小片不能与珠核紧密相贴, 成珠质量差。其次, 闭壳肌发达, 足丝发达并深埋于足的基部结缔组织中, 植核位置小, 不能植入较大规格的珠核。第三, “左袋”是珍珠贝最理想的植核位置之一, 而企鹅珍珠贝“左袋”被发达的肠道充满, 植核时容易受伤, 因此不适合进行植核操作。针对企鹅珍珠贝植核育珠存在的问题, 谢绍河等[28]采用可调式送核器, 植核时将珠核固定在送核针上, 再将细胞小片穿入送核针头固定在珠核表面, 使两者紧密相贴, 一次性将珠核和细胞小片送到预定核位, 解决了细胞小片和珠核表面紧密相贴的难题, 避免了尾巴珠等异形珍珠的形成, 一定程度提高了商品珠率。但还存在育珠贝成活率低, 留核率低, 珍珠光泽和颜色一致性差等问题。
4 遗传技术研究
我国有关企鹅珍珠贝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余祥勇等[37,40]进行了企鹅珍珠贝同工酶酶谱特性及其遗传分析的研究、不同组织同工酶表达的差异研究。王梅芳等[38,39,41]进行了同工酶和粘液蛋白电泳比较、同工酶表达多态性的研究。黄桂菊等[42]进行了企鹅珍珠贝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较分析。彭敏等[43]进行了企鹅珍珠贝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等。
5 病害防治技术
企鹅珍珠贝病害防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研究资料比较贫乏。企鹅珍珠贝人工养殖过程中, 附着生物和寄生虫对贝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影响比较大, 针对生产的实际情况, 王梅芳等[44]进行了企鹅珍珠贝主要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梁飞龙等[45]进行了养殖企鹅珍珠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等。
6 研究建议
6.1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的步伐
企鹅珍珠贝壳内珍珠层具有不同的虹彩, 而珍珠层的光泽和颜色与所培育的珍珠色泽密切相关, 应根据育珠的需要进行品种选育。其次, 不同的品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 抗病力不同, 要充分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选择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 进行推广养殖。
6.2 完善病害防治技术体系
对企鹅珍珠贝人工育苗、母贝养成和育珠各个阶段的病害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和完善病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为生产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6.3 植核育珠技术有待完善
【森林培育技术现状】推荐阅读:
森林培育原则08-01
森林培育学试题05-31
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05-19
乡土树种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探讨论文08-25
培育现状08-12
哺乳仔猪培育技术05-11
仔猪培育综合技术07-23
红松苗木培育管理技术05-20
铁皮石斛林下培育技术08-12
苹果优质苗木培育技术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