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森林资源现状论文

2024-06-25

三门县森林资源现状论文(共4篇)

三门县森林资源现状论文 篇1

摘要:三门县森林资源对三门经济发展, 对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善发展环境, 建设宜居城市, 应对气候变化, 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森林资源现状离建设“森林三门”还有很大差距, 针对现状切实做好对策, 必将对三门林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对策,森林三门

1 森林资源现状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 西枕天台山, 东临三门湾, 北接宁海县, 南邻临海市。土地总面积107200hm2。其中林地面积66675hm2, 占62.20%;非林地40525hm2, 占37.80%。森林面积60706hm2, 占林地面积的91.05%, 森林覆盖率56.63%。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801016m3, 其中森林蓄积1740040m3, 占96.62%。

1.1 各类林地面积

在林地面积中, 有林地面积52772hm2, 占79.15%;疏林地面积55hm2, 占0.08%;灌木林地面积8597hm2, 占12.89%;未成林地面积2779hm2, 占4.17%;无立木林地1747hm2, 占2.62%;宜林地面积726hm2, 占1.09%。

1.2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6.63%, 低于浙江省森林覆盖率 (60.50%) 3.87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为58.75%。

1.3 各类林木蓄积量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801016m3。其中:乔木林蓄积1740040m3, 占96.62%;疏林蓄积401m3, 占0.02%;散生木蓄积3931m3, 占0.22%;四旁树蓄积56644m3, 占3.14%。乔木林蓄积中, 纯林蓄积1229789m3, 占70.68%;混交林蓄积510251m3, 占29.32%。

2 森林资源特点

2.1 森林资源分布反映了林业经济区域特色

三门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游、亭旁、横渡等乡镇, 其有林地面积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47.66%, 其活立木总蓄积占全县活立木总蓄积的50.96%。竹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亭旁、小雄、高枧等乡镇, 占全县竹林总面积的59.87%。柑橘主要集中在浬浦、泗淋、小雄、沿赤、花桥、健跳等乡镇, 占全县柑桔面积的78.76%。茶叶主要集中在亭旁、珠岙、小雄等乡镇, 占全县茶叶面积的64.91%。杨梅则主要集中在亭旁、海游、花桥等乡镇, 占全县杨梅面积的63.39%。这充分反映了三门林业经济区域分布情况。

2.2 树种结构渐趋合理

随着台州市百万阔叶林工程的实施, 全县树种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从调查结果来看, 乔木林中, 松类、杉类、阔叶类面积之比由1999年的76︰4︰20变为现在的55︰3︰42, 其蓄积之比由1999年的79︰6︰15变为现在的62︰4︰34。阔叶类面积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其蓄积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使乔木林的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对提高森林的生态防护效能, 维护生态平衡, 保持森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经济林资源稳步上升, 经济效益日趋凸显

全县现有经济林面积9776hm2, 其中柑橘面积7047hm2、茶叶面积857hm2、杨梅面积864hm2。经济林面积比1999年增加1730hm2。据统计, 2010年全县柑橘产值达7000多万元, 茶叶产值达2000多万元, 杨梅产值达3000多万元, 成为我县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

2.4 乔木林分生产力低下

由于我县地处沿海地区, 立地条件差, 乔木林分生产力低下。全县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2.26m3/667m2, 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3 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 三门县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森林蓄积量增幅较大, 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平原绿化成效显著, 区域特色林业经济逐渐形成。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龄组结构不够合理, 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全面实现林业现代化, 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应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做好森林资源规划、保护与发展工作。根据我县森林资源现状, 结合林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以下对策。

3.1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确保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一是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充实林业工作力量, 尤其是基层林业技术力量, 确保林业部门履行好职责。二是进一步加强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管理, 完善林木采伐和林地管理制度, 坚决打击偷盗、滥砍乱伐林木、乱占林地等现象, 及时做好征占用林地的异地森林植被恢复工作, 并做好后续抚育、管理。特别是对现有省道两侧的采石场进行统一规划和规范化管理, 对废弃的采石 (土) 场积极探索复绿措施, 加快复绿。三是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在抓好防火宣传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护林巡查及专业扑火队伍的同时, 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近期应建生物防火林带100km以上, 以提高森林自身抵御灾害能力。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工作, 尤其是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 强化全县森林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和森防体系建设, 根据我县目前森林资源现状, 松类比重大, 周边县市又发生松材线虫病这一状况, 应加快松林改造步伐, 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健康安全。

3.2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一是以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为抓手, 着力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机制, 全面实施1.8万hm2生态公益林建设, 抓好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足额到户, 抓好生态公益林的管护, 健全管护队伍。二是对生态效能低下的林分, 通过低产低效林分改造、针叶林阔叶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 保护和发展阔叶林, 着力推进森林的顺向演替, 逐渐实现森林顶级群落的目标。三是禁止在生态公益林中进行一切商品性采伐, 对必要的卫生伐要进行科学的设计、慎重的审批, 伐中、伐后要严格检查。四是要加快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加大乡级公益林管理部门的软硬件建设, 提高公益林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五是提高公益林建设面积比重, 增强生态公益林固碳减排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3.3 加强森林营造和培育, 提高森林质量

以工程造林为抓手, 采取工程招标造林, 采用容器苗造林, 引进一批珍贵树种, 如南方红豆杉、刨花楠等树种, 营造珍贵树种用材林示范基地, 同时大力营造、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 在重点山区乡镇, 通过适地适树, 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并通过低效林分改造、稀疏林补植、中幼林抚育管护等手段, 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森林生态状况。由于我县地处沿海地区, 海岸线长, 岛屿众多, 立地条件差, 全县现有郁闭度小于0.5的乔木林分10860hm2、未成林地2779hm2, 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2473hm2, 县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尽快实施人工造林、补植和封护措施或进行低效林分改造, 特别是通过对县城周围、公路沿线、岩质海岸和海岛的低效林进行改造、补植、抚育, 提高林分质量, 改善森林景观。

3.4 优化林特产业结构, 做好特色基地文章

以建设林特基地为抓手, 着力优化林特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山区气候、光照、土地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选择符合山区发展、具有市场良好前景的特色品种, 重点建设柑桔、茶叶、杨梅、毛竹等林业特色基地。在柑橘面积集中的浬浦镇、泗淋乡、小雄镇、沿赤乡、花桥镇、健跳镇、六敖镇建设柑桔特色基地, 但我县柑橘以塘地为主, 由于我县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 海水倒灌现象时有发生, 建议县政府正确处理水产养殖业和柑桔种植业争地的矛盾, 确保农民合法利益;在茶叶面积相对集中的亭旁镇、珠岙镇建设茶叶特色基地;在亭旁镇、海游镇、花桥镇、横渡镇建设杨梅特色基地;在高枧乡、小雄镇、亭旁镇建设低产低效毛竹林改造基地, 真正把低产低效毛竹林改造培育成老百姓的富民工程。通过建基地、树立示范户的形式, 来辐射和带动周边林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林业。

3.5 以点带面, 扎实推进城乡绿化和平原防护林建设工程

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抓手, 着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绿化工程, 把城乡一体化绿化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抓好村庄、小城镇、城乡结合部、通道两侧、林带林网等薄弱环节绿化, 努力改善整体绿化形象, 打造人居优美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绿化示范村”评比活动, 创建了一批省市级绿化示范村和县级绿化示范村, 但我县村镇整体绿化水平还不高, 林带林网规模偏小, 质量有高有低, 差异较大。因此, 县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城乡绿化和平原防护林建设领导, 统筹规划, 各部门分工负责, 留足绿化用地, 推动我县城乡绿化和平原防护林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三门县森林资源现状论文 篇2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破坏,措施

近20多年来, 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 但是, 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 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在这种背景下, 国家屡次提出必须转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选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与全国大环境相同, 资源型城市——三门峡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也不够和谐, 突出表现是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态的严重破坏。因此, 应清醒地认识到,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 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三门峡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三门峡市以坚持抓好发展为第一要务, 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2年至今, 固定资产投资3,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80多个, 项目总投资400亿元以上。特别是黄金、铝加工、煤化工、能源、林果农副产品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已具规模。五大产业单位数占全市企业76.6%, 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的86%。尽管近年来三门峡市经济增长迅速,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规模实现, 这种增长方式带来的财富增加, 缺少科学技术的进步, 也少有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基本属于外延性扩展, 使三门峡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工业结构不合理。

三门峡市建设项目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 经济突飞猛进,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但是,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 经济增长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就2002~2004年工业发展来看, 三年中三门峡市轻工业个数呈递减趋势, 而重工业呈递增趋势, 轻重工业比例由2002年0.2∶1逐年降低, 到2003年下降为0.18∶1, 2004年下降为0.15∶1。尽管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轻工业与重工业逐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重工业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由2002年90.79%增加到2003年的91.54%, 直到2004年上升为92.16%, 这一组数据说明三门峡市长久以来就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三门峡市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 选择重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应自身的条件。但是, 一个城市重工业发展过快容易造成以下问题:一是有效配置资源问题, 重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并且资源节约的成本也最高, 目前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已经不再是取之不尽, 黄金品位降低、产量减少, 产煤质量及产量逐年下降都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二是重工业耗能占工业的75%以上, 同时它对土地和水资源都有大量的需求, 这就必然出现了挤占资源问题;三是环境污染问题, 尽管以单位产值计, 重工业的排污比有些产业还低一些, 但问题在于重工业污染治理成本高;四是重工业由于技术成熟和资源密集度高, 它是实施循环经济以及清洁生产投入成本最高的产业。

(二) 资源开发类项目建设过多, 资源开采方式粗放。

三门峡各县 (市) 、区依靠当地资源优势, 上马一系列资源开发类项目, 且近年来矿产资源开采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这有利于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 但由于目前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多数依然是采取过去那种粗放方式, 项目一拥而上, 违背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存在众多弊端。首先, 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生产水平低, 集约化合理利用资源尤为不足, 较多矿产采选冶回收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不足, 采富弃贫, 采易弃难, 破坏浪费资源状况仍有存在;其次, 矿产开发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相对较少, 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恢复难度大。

三门峡市是一个资源型的城市, 全市共有矿山企业503家, 其中国有矿山44个, 其他经济型矿山企业459个, 以黄金、煤炭、铝矿和稀有矿产尤为丰富。近几十年来, 依托矿产资源开发, 采矿业为三门峡市国民经济持续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 矿产资源粗放型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二是矿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如煤、石灰石等浅层矿产资源容易开采, 开采完后又没有采取复垦措施, 许多地方开采地呈现光秃秃一片;三是引发水土流失;四是采选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和废气, 污染大气。渑池、义马、陕县等煤矿区由于煤、煤矸石自燃, 产生含硫气体;五是废石、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排放量大, 占用土地, 侵占林地;六是矿山开发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据统计全市由于矿山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隐患区84处。

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然而整治、恢复生态环境, 所要付出的代价很大, 有的甚至于超过了当年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开采矿山而获得的经济效益。

二、三门峡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方向及依据

一个国家从经济起飞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同样一个城市走向成熟, 也必须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意味着以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的产业发展将被遏制。

(一) 围绕经济转型, 抓好主导产业延伸, 拉长产业链条。在目前经济结构调整初期, 三门峡市首先应扶大做强支柱产业, 围绕五大支柱产业, 依托现有优势,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拉长产业链条, 扩大中端产品生产, 反复加工增值, 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粗加工向高级多元化转变, 工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向加工制造业转变, 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整体竞争力。对能源工业应加快在建电力项目建设, 同时积极发展风电、水电等再生能源, 壮大能源基地规模;对铝工业, 要抓好铝土资源的利用、氧化铝的就地转化和电解铝的深加工, 盘活现有电解铝企业, 建设全省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对煤化工工业, 积极推进煤化工系列开发项目建设;对于有色金属业, 应立足当地, 向外扩张, 狠抓黄金、银、铜、铅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以及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供产品附加值, 建设全国黄金生产加工基地;林果业, 巩固浓缩果汁产能, 积极发展果酱、果糖、果胶及果渣加工。按照做大做强原则, 还应加快产业相近、产品类同企业的重组、并购或联合。推进全市果汁企业的重组, 做强果汁品牌。

(二) 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及采选冶结构。一是发展规模型矿山企业, 开采矿山规模必须与矿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 严禁大矿小开, 一矿多开, 乱采滥挖。二是关闭、淘汰国家规定的各类生产落后或污染严重、效益差、规模小的矿山, 取缔非法采选冶加工的企业。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 限制新建、改建硫大于1.5%的煤矿。对于规模小的矿山, 提倡重组合并, 增大规模, 提高生产与竞争能力。对于重要优势矿产的开发鼓励实施集团发展战略, 形成统一规划, 分工协作, 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 实施集约化开采利用矿石, 将矿山采选与冶炼、粗加工、深加工结成产业链, 使矿产开采及其加工产品最大增值增效。三是调整不合理的采选冶结构, 逐步实现采矿与选矿、冶炼的协调发展, 改变以原矿、初级矿产品销售为主, 经济效益差的状况。

(三)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轻工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保持轻重工业的适当比例。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工业发展上, 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应保持适当的比例, 重工业比例不宜超过2/3。三门峡市轻工业发展缓慢, 重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轻重工业的比例逐年加大。这种现象继续持续, 必将出现多种后遗症, 最终导致发展的难以维系。因此, 三门峡市今后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发展轻工业及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控制重工业的发展, 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四) 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资源开发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转变。目前三门峡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资源和环境两难境地, 循环经济是变两难为双赢的最佳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三门峡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尽管三门峡市循环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 但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 互为补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 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仍需完善。近年来新上的建设项目大多都是立足于本市资源及工业产品为原料, 但在建设能力上并不能完全匹配, 无法实现完全意义的物质循环。在一些行业仍没有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未得到有效的落实。今后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着力构建协调共生的特色产业链条, 以建设能源、煤化工、铬盐、铝业、果品、黄金深加工为重点, 以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为方向,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启动一批高起点、高效益、见效快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

(五) 建设生态工业园, 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生态工业园是改变传统落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载体和形式。就三门峡市目前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状况来看, 有必要立足各县市现有工业区, 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 优先建设义马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区、灵宝矿业生态工业园区及卢氏县农业生态工业园区。入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必须不间断地进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内通过企业产品的延伸和企业间耦合, 或者引入关键企业, 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能无空耗的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利用;对于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必须经过必要的无害化处理, 达到不降低环境质量之要求, 污染物的排放量应当严格控制在园区环境容量范围之内, 以确保经济发展, 环境良好。

三、转变三门峡市经济增长模式的途径及措施

“十一五”时期,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对此, 要积极做好以下方面: (1) 政府必须强化危机感、紧迫感, 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制定“十一五”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通过多种形式, 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 (2) 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配套改革, 增加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考核指标, 而不能单纯地看GDP的增长率。 (3) 新的增长模式需要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基础。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 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 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4) 要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措施, 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 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5)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严格环境执法, 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6) 抓紧制定和完善鼓励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财税、信贷、技术、价格等政策。

参考文献

三门县森林资源现状论文 篇3

攀缘植物又名攀援植物、爬藤植物。是指植物的主茎不能直立, 依靠自身的缠绕或特殊的器官, 攀附于其它植物或支撑物而向上生长的一类植物[1]。按其不同的攀缘习性和攀缘能力可将其分为缠绕类如紫藤、吸附类如爬山虎、卷须类如葡萄、蔓生类如叶子花[2]。

利用攀缘植物, 向城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 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一种途径, 它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 而且占地面积少、见效快、绿化率高。对于改善城市生态平衡,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三门峡地区概况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 地势自东向西倾斜,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气候干燥的特点。土壤主要是砂姜红黄土, 山地红黄土。

2 调查结果

该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资源, 使其是多种植物生长的最适区或适宜区, 因此该地区生长的攀缘植物种类非常丰富。但是在园林垂直绿化中应用的攀缘植物种类并不多, 常用于园林绿化的攀缘植物有紫藤、爬山虎、叶子花、常春藤等10多种。

2.1 攀缘植物的种类及特性分析

以下为三门峡地区部分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攀缘植物品种:

2.1.1 紫藤 (Wisteria sinensis Sweet) 。

豆科紫藤属落叶大型木质缠绕性藤本。性喜湿润、肥沃土壤, 耐寒耐旱, 亦耐瘠薄。枝叶茂密, 庇荫效果好。适宜于栅架、门廊、假山、石旁、绿亭、枯树等的绿化。

2.1.2 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

Z.) 。葡萄科爬山虎属落叶木质大藤本。性喜阳, 稍耐荫、耐干旱瘠薄, 叶大而密, 形状美丽为广卵形。能借助吸盘爬上墙壁或山石, 枝繁叶茂, 1、2年便能形成一道绿屏, 夏季还可降低墙面温度, 入秋夜色变红, 格外美观。适用于各种墙面、墙壁、桥柱、假山等的绿化。

2.1.3 九重葛 (Bon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

紫茉莉科叶子花属常绿木质藤本。性喜温暖、湿润环境, 喜光, 扦插繁殖。其尤如花瓣状的苞片大而美丽。适于栅架、凉廊、墙垣、花篱等的绿化。

2.1.4 蔷薇 (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platyphylla Thory) 。蔷薇科蔷薇属常绿或半常绿藤本。性喜湿润、肥沃、向阳、通风、排水良好之地。适于花架、花格、绿亭等的绿化, 最宜作花篱。

2.1.5 常春藤 (Hedera nepalensis Koch var.

sinensis Rehd.) 。五加科常春藤属常绿木质藤本,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喜光, 耐荫, 对土壤要求不严, 具气根。播种、扦插繁殖。蔓枝密叶, 适用于攀附建筑、围墙、假山、陡坡、石桥, 四季常绿。

2.2 垂直绿化中攀缘植物的应用及评价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 建筑物不断增加, 垂直绿化不仅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 丰富绿化层次, 恢复生态平衡, 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 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

2.2.1 攀缘植物的种植形式分析。攀缘植物在实际应用中可归纳为点型、面型、线型3种形式。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 也污染了城市环境。因此在门洞、假山石、电线杆、灯柱等单体建筑中, 选择具有吸附根或缠绕的攀缘植物种植, 可以形成绿色建筑, 如绿色门、绿山、绿柱等, 这种种植形式称为点型。它既增加绿视率, 又可减少污染, 净化空气。如爬山虎、紫藤等。

该地区夏季炎热, 冬季气温较低。因此可以将攀缘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墙面上, 大面积的墙面爬满攀缘植物, 这种种植形式称为面型。它不仅在夏季可起降温作用, 而且在冬季可起保温效果。如爬山虎、常春藤等。

另外, 在建筑相对较多、较杂的矮墙、篱栏等处种植攀缘植物, 如蔷薇、金银花等, 这种种植形式称为线型。它不仅可对不太美观的建筑物或园林设施进行遮掩, 而且还能创造如诗如画的景观, 春、夏两季还可起到观花的效果。

2.2.2 攀缘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整形修剪。

攀缘植物的整形要根据设计意图进行, 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自然扇形、下垂形、双臂水平形、环形、匍匐形[3]。该地区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攀缘植物, 在室外垂直绿化中大面积的绿化常采用自然扇形整形方式。另外双臂水平形、环形、匍匐形也有应用, 但是相对较少。在室内或者小庭院的垂直绿化中采用下垂形的整形方式较多, 多适用于阳台绿化。

2.2.3 攀缘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该地区攀缘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以下5种:棚架式、垂挂式、立柱式、附壁式、篱垣式[4]。

棚架式是应用最广泛的攀缘植物造景方式, 既可作为园林小品独立成景, 又具有遮荫功能。常用的攀缘植物有紫藤、凌霄、葡萄、木香、藤本月季等。以公园、小区、学校等公共场所应用较多。

以吸附类的攀缘植物 (如凌霄、金银花、五叶地锦等) 栽植于专设的立柱或墙柱旁, 靠其卷须沿立柱上的牵引铁丝生长, 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这种应用形式称为立柱式。在该地区的公园立柱景观, 这种形式应用较多, 形成大面积的绿色景观, 既丰富了视野, 又净化了城市空气。

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等设施栽植以形成绿墙、绿坡, 这种应用形式称为附壁式。在表面较粗糙的墙面, 可选择枝叶粗大的品种, 如爬山虎、薜荔、凌霄等;在表面光滑细密的墙面, 则选用枝叶细小、吸附能力强的品种, 如络石等。

篱垣式的应用形式在该地区主要用于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等的绿化。常用的攀缘植物有牵牛花、金银花、蔷薇等。

3 攀缘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问题和建议

3.1 园林应用种类单一

应加强品种引用的研究工作, 建立苗木生产基地, 丰富攀缘植物种类。

3.2 缺乏科学管理

因攀缘植物生长的位置特殊, 人工管理的困难较大, 使得普遍存在着“种而不管”的问题, 所以应加强对攀缘植物的修剪、整形、牵引, 加强种植土壤管理及病虫害预防, 提高其造景效果。

3.3 观赏期较短

该地区园林绿化中利用的攀缘植物种类不多, 可利用不同种类的攀缘植物进行适当合理的搭配以延长观赏期, 创造四季景观。如美国地锦、爬山虎可与络石试着合栽, 既可满足络石的喜阴生态, 冬季又弥补了美国地锦、爬山虎落叶的不足, 同时也满足了冬季常绿的要求。

3.4 攀缘植物吸附或缠绕活树干

吸附类藤本吸附树干, 对树木生长状况影响较小, 可以应用, 但应加强栽植后的管理工作, 对其枝蔓进行整形修剪, 使其不影响被攀附树木的采光和生长。缠绕类藤本对树体影响较大, 常常致使树体生长不良, 大型木本缠绕对活树干有绞杀作用, 不宜使用。

3.5 对建筑物表面有腐蚀作用

根据对爬满了爬山虎的墙壁调查发现, 被覆盖的墙壁上大多有深浅不一的小坑。因此, 在攀缘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尽量选一些既能满足园林绿化的需求, 又不至于引起较大副作用的种类。

栽植攀缘植物同时还要注意生长习性的搭配, 比如常绿与落叶、阴性与阳性、快生与慢生之间的搭配。为了扩大绿地面积, 增加绿量, 不妨尝试一下混种搭配的效果。

4 结语

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 美化市容。三门峡地区攀缘植物资源丰富, 应积极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驯化工作, 积极开展攀缘植物应用的研究, 大力推广攀缘植物, 使其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发挥优势, 美化环境。此外, 在进行攀缘植物应用时, 应根据园林应用方式和生态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种类, 适地适树、适地适花, 搭配出最合适的组合, 创造出最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乔松, 杨伟儿.攀缘植物与攀援绿化[J].广东园林, 1994 (3)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3]徐筱昌.发展城市绿化, 增加城市容量[J].中国园林, 1999 (2)

三门县森林资源现状论文 篇4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 三门峡市销售的中药材大部分以采挖野生药材为主, 人工栽培面积小, 药材生产处于群众自发零星种植状态, 管理粗放, 效益较低。2000年, 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三门峡市药材资源优势, 确定中药材为三门峡市主导产业之一, 明确了市农业局对该项工作的管理职能, 中药材生产纳入了正常的生产管理,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效益稳步提高,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3]。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由1998年的3 400 hm2发展至2006年的1.4万hm2, 涉及杜仲、板蓝根、丹参、黄芩、桔梗、菊花等30多种药材类型, 其中木本3 666.67 hm2, 草本1.03万hm2, 菌类120万穴, 年产药材5.7万t, 产值达到3.68亿元, 200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扩大至1.58万hm2, 目前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67万hm2左右。

1.2 主要药材布局基本趋于合理

中药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药材质量与疗效。为确保产地药材质量, 市、县农技部门 (药办) 在开展普查的基础上, 制订了《三门峡市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 提出了最佳适生区栽培的发展思路, 对当地现有的药材品种进行驯化改良, 规范其栽培技术, 在原适生区进行种植, 确保每种药材的适宜生长环境。具体区域分布为:海拔800 m以上山区, 结合退耕还林, 栽种杜仲、山茱萸等木本药材;海拔500~1000 m的浅山向阳坡地, 发展黄芩、柴胡、丹参等草本药材;塬区旱薄地发展板蓝根、金银花和菊花等草本药材。

通过科学规划, 目前全市主要中药材布局基本趋于合理, 为提高中药材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杜仲主要分布在灵宝市的朱阳, 卢氏县的杜关、城关、官坡、狮子坪等;山茱萸主要分布在灵宝市的苏村, 卢氏县的五里川、双槐树、官坡、瓦窑沟、朱阳关、汤河等;丹参主要分布在灵宝市的朱阳、苏村、寺河、故县、阳平、豫灵, 卢氏县的官道口、杜关、东明、磨口、横涧, 渑池县的洪阳、仰韶、陈村, 陕县的原店、硖石、宫前、菜园、张村等;黄芩主要分布在灵宝市的朱阳、苏村、寺河、阳平、五亩, 卢氏县的范里、官坡、徐家、木桐, 渑池县的果元、英豪、仁村, 陕县的原店、硖石、宫前等;板蓝根主要分布在灵宝市的五亩、阳平、豫灵、朱阳、函谷关, 卢氏县的朱阳关、东明、官道口, 渑池县的坡头、陈村、南村、天池, 陕县的大营、张汴、菜园, 义马市的东区办事处等。

1.3 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在中药材生产管理上, 改变了过去重产中技术指导、轻产前、产后服务的老观念, 实行产业化运作模式, 建立了豫港合资绿宝药业有限公司、灵宝市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卢氏县中药材集团总公司、卢氏县中康饮片厂等龙头企业, 并不断完善技术指导及药材收购、销售、加工等服务, 形成了豫西、鄂北、陕东、晋南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中药材种子集散地, 药材种子辐射至全国10多个省市, 实现了部分原药就地消化, 加工增值, 药材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1.4 野生连翘资源得到保护

连翘是三门峡市的大宗地道野生药材, 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但由于多年的过度采挖, 储量锐减, 资源面临枯竭。对此, 特结合实际,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野生连翘保护措施, 收到很好效果。卢氏县与竹林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2万hm2野生连翘保护性开发合作协议, 在主要乡镇连翘生长密集的村组, 建立了13.33~33.33 hm2的高标准示范区, 进行连翘抚育保护, 恢复提高其生产能力。灵宝市朱阳镇在野生连翘资源区进行连翘移栽、施肥等管理, 建立8个村级管理站, 实行保护性开发;苏村乡与重点村签订保护合同, 采取人工授粉的办法以提高连翘产量;寺河乡严禁非法采挖, 加大收购市场管理, 坚决制止收购未成熟连翘, 有效遏制乱采乱挖现象;故县镇与相关村组签订保护责任制, 实施属地保护。这些措施的落实对于保护、涵养野生资源, 恢复增强野生连翘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如山茱萸价格波动幅度在10~120元/kg, 天麻在20~180元/kg, 板蓝根在1~15元/kg, 忽涨忽落, 致使群众不能及时掌握药材市场信息, 造成种植的盲目性较大;二是缺乏高质量的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药材种子、种苗价格高, 致使部分药材种植成本高, 药材引种过程中常出现种子质量问题, 导致产量低, 效益差;三是药材栽培管理粗放, 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当, 管理粗放, 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当导致药材品质下降, 种植效益不高;四是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大部分中药材只限于初加工阶段,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3 发展对策

3.1 以市场为导向带动三门峡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农民增收为目的,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要求, 保护野生资源, 发展地道药材, 抓好规范种植, 扶持龙头企业[4,5], 建立完善的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生产, 大力推进三门峡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3.2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研究推广先进的中药材栽培技术, 搞好6 666.67 hm2生产基地建设, 带动10万户药农发展药材生产;加大野生连翘保护力度, 提高其再生能力;至十二五末, 三门峡市中药材生产面积扩大至3万hm2 (其中卢氏县1万hm2, 灵宝市8 000 hm2, 渑池县0.67 hm2, 陕县0.47 hm2, 湖滨区、义马市666.67 hm2) , 实现年产各类药材7.05万t, 产值达到5.5亿元。

3.3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

改进传统服务方式, 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市场营销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鼓励个人、集体、单位创办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 为药农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药材购销等服务。同时, 切实加强市场管理, 保护正当商户的合法权益, 切实解决中药材产后销售问题。

3.4 推广规范化栽培, 提高中药材生产经济效益

在药材生产上, 重点推广林药间作、育苗移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 搞好药材市场信息服务, 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药材生产,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扶持培育科技示范户、技术能人, 通过典型示范带动, 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

3.5 抓好基地建设, 扩大种植规模

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 广泛宣传, 调动群众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 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和有偿使用, 进行适度连片开发,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气候资源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药材生产, 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大力发展板蓝根、菊花等周期短、适应性强的高效草本药材, 以提高种植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在卢氏县、灵宝市、陕县、渑池县等县 (市) 建立6 666.67 hm2药材生产基地, 其中杜仲2 666.67 hm2, 丹参1 333.33 hm2, 板蓝根1 333.33 hm2, 黄芩666.67 hm2, 菊花666.67 hm2, 促进全市药材生产的发展。

3.6 强化资源保护, 提高再生能力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要求, 建立野生连翘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封山育苗、清除杂草、密间稀补、广施土肥、修剪整形、人工授粉等措施, 进行人工驯化, 将其改变成密度均匀、主干粗壮、枝条繁茂、土质松软肥厚、没有杂木和杂草的高产示范园。在其他地方, 可采取管护措施, 制定长远规划, 逐步进行人工改造, 提高连翘生产能力, 打造三门峡市连翘品牌,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积极开展天然丹参、黄芩、天麻、桔梗等野生药材资源保护, 逐步扩大野生药材保护面积达6.67万hm2。

3.7 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发展

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市场化要求, 扶持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主营产品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由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向群众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 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 统一组织药材生产, 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 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重点支持卢氏众生植物有限开发公司、豫港绿宝药业有限公司、河南泉鑫医化科技有限公司、卢氏县中药材集团总公司、三门峡市第三制药厂等龙头企业, 促使这些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 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 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参考文献

[1]陇西着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核心区[J].中医药导报, 2012 (1) :46.

[2]饶伟文, 周文杰.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2) :106-109.

[3]王君平.中药种植减少导致供不应求处10年最快涨价期[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9) :42.

[4]韩建军, 宁娜, 杨政水, 等.黔东北药膳中药材资源调查与开发现状——以铜仁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3) :14028, 14056.

上一篇:大学钢琴演奏教学论文下一篇:学科服务体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