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检测

2024-09-20

现状检测(精选12篇)

现状检测 篇1

由于货场紧张, 使得堆场经常处于超载堆货状况, 这对与其紧邻的房屋建筑影响很大。目前, 堆场边沿附近的房屋建筑物地基基础因受堆场荷载的长期影响, 发生了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变形, 导致建筑物出现了倾斜变形和墙体表面开裂的现象, 影响到这些房屋建筑的安全使用。相关部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高度重视, 曾先后多次要求对受影响的房屋建筑物现状进行变形检测, 其目的是掌握建筑物的现状, 评价建筑物使用安全性, 为建筑物的维护和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1 检查的目的、依据和内容

对紧邻堆场南侧的房屋建筑物进行检查的目的是掌握建筑物的现状, 评价建筑物使用安全性, 为建筑物的维护和安全使用提供依据。依据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度鉴定标准、GBJ 144-1990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JGJ 125-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房屋施工和竣工图等。房屋建筑检查的内容主要为房屋的倾斜变形和墙体开裂情况[1,2], 以及主要结构构件的连接状况等[3]。房屋的倾斜变形检测采用徕卡TCR1201+型全站仪, 利用自设基线作为控制点的方法, 在各建筑物每一墙角线上选取上下两点 (距离尽量大) 进行免棱镜测量, 由此可测得这两点的坐标数据, 然后通过对各墙角线上下两测点坐标的相关计算, 即可得知房屋墙面的倾斜状况。每一建筑物房角编号自东北角起顺时针编号。

对房屋倾斜变形的检测结果, 总偏位方向规定以正北为0°, 顺时针向为正, 逆时针向为负。从观测数据看, 测点所代表的房顶角向各方向偏位的都有。偏位量超过8 cm的测点有5个, 最大偏位的测点位于动力车间 (3) 号测点处的房顶, 其偏位已达到21.97 cm;总偏位量百分比超过1%的有4栋房屋;倾斜度超过1°的测点也有5个。另外, 对维修车间、动力车间内的部分立柱不均匀沉降和倾斜进行了测量。立柱的倾斜采用全站仪测量其一棱边上下两点的坐标并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立柱的不均匀沉降采用全站仪测量屋面梁两端相对高程并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

房屋墙体的裂缝检测采用目视检查并结合使用刻度显微镜、塞尺、钢卷尺等工具量测的方法进行。检测发现, 房屋墙面出现裂缝的现象比较普遍, 裂缝位置多出现在房屋北面墙体下部两端附近和纵墙上。裂缝形态比较常见的是斜裂缝, 通过窗口的洞口处裂缝较宽。水平缝出现在窗角, 靠窗口一端裂缝较宽。但仍以竖向和水平向为主, 裂缝大多数呈正反“八”字形, 底层窗户角部较突出。部分房屋的一楼室内地面中部沿东西轴线存在上隆开裂, 比较严重的是维修车间内地面贯通开裂, 这也说明房屋地基有不均匀沉降。

2 检查结果分析评估

房屋的倾斜变形分析: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分析得知各房屋顶部的平均总偏位量在8.8 mm~73.1 mm, 大部分房屋的总体倾斜方向是东北向。通过前两次对房屋进行检测其平均偏位情况对比数据所反映出各房屋平均偏位是在发展变化的。一些测点的偏位量变化比较大, 特别是动力车间的4个测点很明显, 斜度是在逐年增加。房顶偏位量最大, 其房屋顶部的平均总偏位量从73.1 mm增加到此次的115.4 mm, 房屋倾斜变形增速均较为明显。

从检测的维修车间内部分屋面梁两端相对高度及立柱的沉降看出, 其南北两侧的立柱沉降是不均匀的, 北侧立柱沉降量比南侧立柱沉降量大, 两端高差已有200 mm左右,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沉降及变形仍在继续发展增大。这对其房屋的安全和车间内天车的安全使用已构成严重威胁。

在现行行业标准JGJ 125-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4]中对地基、砌体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危险性评定作了如下规定:

1) 当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其沉降量大于现行GBJ 7-8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值, 上部墙体产生沉降裂缝宽度大于10 mm, 且房屋局部倾斜率大于1%, 应评定地基为危险状态。

2) 对砌体结构构件墙、柱产生的倾斜, 其倾斜率大于0.7%, 或相邻墙体连接处断裂成通缝应评定为危险点。

3) 混凝土构件有下列现象之一者, 应评定为危险点:a.柱、墙产生倾斜、位移, 其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 其侧向位移量大于h/500;b.柱、墙侧向变形, 其极限值大于h/250, 或大于30 mm;c.屋架的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倾斜, 其倾斜量大于屋架高度的2%。

将各房屋倾斜检测结果与规范中有关规定对照比较可知:其中3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基本在规范规定值内, 属于安全状态;4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已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已属危险状态;维修车间外墙倾斜率虽没有超标, 但其所测立柱的倾斜率已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对此情况需引起注意并建议加强观测。

房屋沉降倾斜的原因从其周边环境来看, 主要是堆场荷载引起的。各房屋北侧是矿石货场堆载区, 地基基础在堆矿荷载近距和长期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 导致房屋出现倾斜变形。堆载距离最小应控制在7 m以外。

房屋的墙体裂缝评估:维修及动力车间墙体裂缝较多, 裂缝缝宽较大, 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裂缝情况比较严重, 超过了规范的安全限值, 属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

3 结语

1) 房屋发生倾斜变形和墙体开裂的原因是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 而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楼北面堆场的矿石堆载与楼房的距离太近, 以及堆载过大、荷载分布与增减的无规律。房屋北侧的地基距堆矿荷载近, 产生的附加应力大, 沉降也大;房屋南侧的地基距堆矿荷载远, 产生的附加应力小, 沉降也小。房屋地基土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和隆起, 使房屋墙体出现了倾斜变形和裂缝破损。其中5栋楼由于北面堆场的矿石堆载与楼房的距离太近, 堆载高度也较高, 所以其平均总偏位量增加较快。

2) 动力车间所检测墙面的倾斜度在逐年增加, 南北两侧的立柱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屋面梁两端高差已超过200 mm, 严重威胁到房屋的安全和厅内天车的安全使用。

3) 根据对各房屋倾斜变形检查结果及分析并对照现行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所检测房屋的危险状态判定为:3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基本都没有超过规范规定值, 属于安全状态;4栋楼目前的倾斜率已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属危险状态;维修车间外墙倾斜率虽没有超标, 但其所测大厅内部分立柱的倾斜仍在发展, 超过了规范规定值, 属危险状态。

4) 房屋结构构件出现的裂缝, 不同程度地影响房屋的整体性和结构构件原有的工作状态, 降低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

鉴于上述结论, 提出以下使用和修复建议:

1) 为杜绝房屋的倾斜变形继续发展, 应控制各楼北侧堆场的矿石堆料尽量远离楼房。根据各楼房近几年沉降倾斜变化的趋势和速率、各房屋结构的构造, 并考虑到生产部门使用堆场的实际困难等因素, 使其与动力车间的间距必须保持在7 m以上, 或者对该区域地基进行加固;其余楼北侧的堆场可保持其现状继续使用, 控制矿石堆料高度在1.0 m以内。

2) 对缝宽1.5 mm以上的裂缝进行灌浆加固修复, 对缝宽超过5 mm的裂缝可视其现场情况进行加固修复或拆除重建。

3) 对各楼房的沉降与倾斜变化继续进行定期监控测量, 以掌握各楼房的沉降变化程度, 特别是对室内空间大、沉降变形严重的维修及动力车间设固定观测点重点加强监测, 同时对车间内吊车轨道轨距、轨道直线度、轨道坡度进行检查, 确保吊车的安全使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加以有效控制和解决, 确保人员、财产及生产的安全。

摘要:结合具体工程, 阐述了房屋现状检测的目的、依据和内容, 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 得出了具体的结论, 针对性地提出了使用和修复建议, 以掌握建筑物的现状, 为建筑物的维护和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房屋,检测技术,沉降,变形

参考文献

[1]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2]GB 50292-1999, 民用建筑可靠度鉴定标准[S].

[3]GBJ 144-1990,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S].

[4]JGJ 125-1999,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S].

现状检测 篇2

作为国内比较早进入微生物领域的复星佰珞,我们有幸目睹了国内微生物实验室和微生物检测产品,过去十多年里在技术和规模上的迅猛发展。在此,我们想以从业者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微生物诊断产品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行业机会。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的临床医院,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隶属检验科。一部分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医院,如上海的瑞金医院、北京301医院,微生物科被列为单独的科室,与检验科平级。这种趋势已经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接近。

微生物实验室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包括对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药敏结果的报告。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微生物实验室在监管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及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微生物实验室通常会直接参加对高危和特殊病例的会诊,结合病人的临床指症,提出检测方案,并跟进治疗过程。

二、微生物检测产品的现状和需求

和常规医技项目(如生化、免疫)不同,微生物的检测有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标本处理和培养。只有通过培养得到的各类致病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阳性标本,才会做进一步的鉴定和药敏检测。

在欧美发达国家,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在35%左右,我们国家阳性率比较低,一般在20-30%。最主要的原因,是标本处理和培养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操作不规范。

目前,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检测产品,大部分依然以传统方法为基础,首先对标本进行预处理,根据涂片染色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点,选择适当的生化反应或者自动化仪器进行鉴定;药敏则采用纸片法或者直接上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是手工、半自动、全自动共存,以基础微生物学方法为主,结合形态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辅助手段。这种情况在今后还将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细菌检测,检测的是细菌生长分裂的过程,在技术上无法用自动化仪器取代,尤其是标本处理和培养。

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主要在血培养和鉴定药敏。另外,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不需要培养,能够直接对标本进行检测的快速检测产品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免疫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微生物检测提供了很多辅助手段。

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临床对于微生物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提高速度、减少人工,加强准确性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另外,对于药敏结果的解释、院感控制和耐药分析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制约微生物快速发展的因素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微生物实验室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微生物检测在未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最近几年,无论是WHO,还是政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对于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高度重视,更是为微生物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但是,微生物为什么没有象之前的PCR、化学发光一样,出现一波爆发式的增长呢? 我们把制约归结为三个问题:人的问题;钱的问题;管理的问题。

所谓人的问题,实际上是临床和实验室沟通的问题。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科室中,与临床结合最紧密的检测项目。但是,国内微生物实验室很少具备这种走向临床的能力,大部分医院的情况是,微生物室不懂临床和抗菌药物,而临床医生又不懂微生物。

所谓钱的问题,就是成本核算的压力。微生物室是检验科最不赚钱的部门。成本高、收费低,人力投入大。以最常见的鉴定药敏项目为例,收费不到200元,而一个人份进口试剂的成本就要100元,这还不包括标本处理和辅助试剂的成本,科室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

管理的问题,虽然,2011年卫生部颁布了史上最严苛的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并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微生物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医改的大背景下,医院管理和医药管理的模式尚未解决,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医院、临床科室和检验科的目标和利益很难达成一致,微生物检测项目依然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

四、如何解决人的问题、钱的问题、管理的问题

微生物检测,最突出的矛盾是缺标本,没标本是因为临床不开单,不开单实验室就没收入,没有收入也就没有投入,实验室配备差,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检测结果对临床没有帮助,医生就更不愿意开单。

所以,在技术上要改变微生物检测的困境、提高标本量,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对微生物室的技术人员、临床医生、采集标本的护士、包括广大患者,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微生物检测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人的问题同样体现在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这其实是微生物室和临床之间的重要媒介。也是提高微生物实验室地位和权威性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医院的院感依然停留在空气培养等一般性工作上,微生物室的资源和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也做不到事先预防。

再来看看国外是如何平衡钱的问题。虽然各个国家医疗保障的体系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把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住院时间作为降低医疗费用的主要手段。

美国是赢利模式,按病种理赔、按人头收费,病人的治疗时间越短,医疗机构的成本越低,盈利空间越大。微生物检测对合理用药、准确用药致关重要,所以对微生物室的投入很大,尤其是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可能赢利不多,甚至不赢利的,却是对医院赢利致关重要的环节。

英国是另外一种公立模式,政府拨款、总量限定,微生物检测能够有效地帮助节约用药费用和住院费用,同样受到重视。

而中国,医院是总量控制下的赢利模式,但是要求各个科室或者小组独立核算,单独赢利。作为需要大量投入的微生物检测,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赢利要求。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们的医疗管理和医改过程中,对微生物检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无论是医保机构,还是政府的政策制定机构,他们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医生的处方上,忽视了微生物检测对于合理用药、准确用药的重要作用,甚至一刀切地把本来已经很低的检测收费,进一步地降低,阻碍了微生物实验室的发展。

五、厂家的机遇和挑战

人的问题、钱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制约了微生物检测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局面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微生物检测在未来几年实现突破,走向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大环境来看,一个是医疗费用的总量控制,总量控制的关键是药费,而国内药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抗菌药物。

其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升到政策高度,院长成为“第一责任人”。而不是象04年出台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的时候,只有原则没有细则。只有要求,没有落实。

另外,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医疗纠纷不短增加,诊断和治疗需要有科学的依据,微生物检测的结果,在处理医疗纠纷、进行理赔时就成为一个重要依据。

当然,这些政策的出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所谓人的问题、钱的问题以及管理的问题,广大民众对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突然提高,我们的医疗制度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些都是微生物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

那么,作为厂家,我们应该如何抓住微生物检测未来十年的发展机会呢?

首先,应该致力于开发高品质的、并且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产品。

微生物的检测,是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对不同标本、不同细菌都有相应的检测要求,CLSI和UCAST都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也是我们微生物检测的根本。

我们国内的一些厂家,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随意改变药物的浓度梯度和判别标准。有公司在市场上宣传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订制药敏试剂,一块板可以同时检测三十多种抗菌药物,可是这些药物当中,很多并没有折点标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标准品。而他们所谓的订制板条,既没有通过检测,也没有做过临床,当然更不会向SFDA注册申报。

还有一些实验室,过分迷信全自动的进口产品。事实上,不同地区的细菌种类和耐药特性会有很大差异。在本世纪初,我们国内的微生物专家,象陈民均教授、倪语星教授,就注意到了国内外的这种差异,呼吁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微生物标准和药敏折点。对我们国内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

我们复星在开发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时,引进的是美国BIOLOG公司的专有技术。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微生物专业公司,BIOLOG的鉴定技术在最近10年,一直被逢为表型检测的金标准。

但是,我们在产品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国内和国外,在细菌种类和特性上的差异,并没有照搬美国人的技术,而是花了几年时间,搜集上万株临床细菌,在BIOLOG公司的帮助下,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和调整。所以,我们的产品虽然比进口产品晚进入市场好几年,还是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直接和进口产品竞争。

除了产品开发,作为厂家,还应该不遗余力地推广规范操作,建立技术壁垒。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客户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我们发现,大部分用户在微生物当中遇到的问题,不是如何操作仪器,而是没有形成好的操作习惯,得不到符合要求的标本。

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外资几家大公司做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觉得,推广和教育工作还应该更加深入和细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微生物室和专家层面。

我们曾经对一家医院呼吸科的护士进行标本采集的培训,这家医院以诊治呼吸道疾病见长。但是,呼吸科标本送检的阳性率不到10%,我们通过对标本采集过程的跟踪,发现问题是出在采样的护士身上,不知道如何采集到符合要求的痰标本。送到微生物室的标本,超过70%都是不合格的,根本无法进行检测。

所以,我们厂家的教育和培训,要跨出检验科和微生物室,充分利用医院层面,对临床医生、护士、实验室操作人员甚至是病人,进行推广和教育。

复星佰珞从2010年开始,对新装机的用户,都会提供免费临床推广的服务。我们发现,医院和临床对这样的培训非常欢迎。很多时候是大院长亲自坐镇,临床科室主任全体参加。当然,这样的医院培训之后的效果通常也最好,临床重视,送检率提高,标本量明显增加,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水平得到锻炼,收入也迅速提高。

未来十年,可能是微生物发展的黄金十年。微生物行业的发展,就象细菌的生长一样,需要一个过程,还可能遭遇很多困难,就象细菌,也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地培养出来。但是,只要坚持、有耐心,方法得当,最终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 室内空气质量;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4-0076-03

近年来,随着家庭装修模式的多元化和设计风格的个性化,各式各样的装饰材料成为装修的主元素,而多种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也势必影响着人体健康,为此,室内空气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发展现状,室内空气中存在的主要有害物质,室内空气检测现行标准,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使读者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行业。

1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

国外许多国家对于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关注较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经常出现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经研究发现,这种症状与建筑物中的有机挥发物有关,故称此症状为建筑物综合症;至此,国外许多研究机构投巨资致力于室内环境的研究,主要围绕病态建筑物综合症(SBS)的成因,预防氡(Rn)辐射的控制,室内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建立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日本制定了《关于限制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的法律》,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有害物品法》和《消费品安全法》,规定所有家用有害产品都必须带有“警告标签”,制订了《室内空气中VOC采样及分析规范》、《化学蒸汽入侵下居室室内空气》、《室内空气样品分析导则》等技术规范[1],意大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了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和家庭用品管理的相关法律,德国1978年发布了第一个环境标志蓝色天使,丹麦,挪威制定了健康材料标准,规定涂料产品在使用说明上明示性能指标和健康指标,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

我国开始意识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化学污染物大多为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但是随着技术的研发,此类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已大大降低;目前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装饰装修材料,虽然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对部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进行认证管理,但并非强制要求,企业申请该认证也只是形同虚设,对于改善空气质量要求作用不大;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关注度逐渐增强,以及国家对室内环境质量相关知识的深入普及,我国也相继颁布了几项室内空气检测行业标准以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为规范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生产,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监管室内空气监测行业,保护人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室内空气污染中主要有害物质来源及其危害

一般情况下,室内空气污染分为:①化学污染,人们比较关注和熟知的化学污染主要是甲醛、苯、TVOC、氨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污染;②物理污染,源于物理因素,是无形的,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出的污染,如光线、噪声、电磁辐射等,其危害是隐性的、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③放射性物质污染,辐射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但是过量的辐射对人体危害重大,比如氡;④微生物污染,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是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主要原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它们会随着尘埃、飞沫等介质进入体内引起疾病。污染物的浓度、种类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

有资料统计[3],室内空气中可检出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而挥发性有机物[4]又分为高挥发性有机物(VVOCs),沸点小于50 ℃,通风几天就可以消失,危害性不大;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沸点范围250~400 ℃,挥发性很慢,有沉降性和凝缩性,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但检测标准中未体现其技术指标,室内环境中SVOCs主要是指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多溴联苯醚等[5];挥发性有机物(VOCs),沸点范围50~260 ℃,大多含有发臭基团,如羰基、羧基、羟基等,长期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现阶段,人们对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甲醛、苯及苯系物、TVOC[6]上。

(1)甲醛。甲醛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世界上公认的潜在致癌物,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胶黏剂及墙纸中,甲醛释放周期较长,一般3到15年不等。如果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鼻癌、咽喉癌等各种癌症,还易导致孕妇早产、流产、婴儿畸形等问题。

(2)苯及苯的同系物。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气体,甲苯、二甲苯、乙苯属苯的同系物,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乳胶漆等化工产品里以及含有苯的各类装修辅料,长期吸入会导致人的神经系统紊乱;特别是苯的同系物,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引起疲劳、乏力、头痛、意识模糊和中枢神经抑制,在高浓度时可引起脑病和脑萎缩。

(3)氨。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防火板和混凝土防冻剂。氨对呼吸系统的危害性较大,长期接触,容易对上呼吸道粘膜产生损伤,引发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浓度过高时,会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甚至反射性呼吸停止。

(4)氡。氡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当氡和其衍生物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内,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可诱发肺癌。室内空气中的氡元素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大理石、油漆、壁纸等。

(5)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苯系物、有机氯化物等各类有机物的总和,常温下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TVOC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消化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等机构一直强调的一类重要空气污染物,也是评价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3 现行有效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

nlc202309091616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行业兴起之时,我国建筑、环保、卫生等部门都在开展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相继制定了标准或技术规范,现有24项室内空气检测标准[5],其中9项国家卫生标准,12项公共场所国家卫生标准,1项行业卫生标准。但是由于标准发布部门不同,选择的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也各有差异,现集中介绍两种常用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以备消费者自行选择。

(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是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保局、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检验标准,主要适用于居民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也可通用。标准中共设定19项检验指标,其中物理性能用温湿度、空气流速指标评价;化学方面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氨、臭氧、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并芘、可吸入颗粒物、总挥发性有机物13个指标评价;生物性能方面,有菌落总数评;放射性角度则依据氡的含量(年平均值)进行评判。该标准较为全面得评价了室内空气质量,对于性能指标要求较高,是目前室内空气检测最为推荐的国家标准。

(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是质检总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2001年颁布,现已修改三次。该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一般只作为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室内环境检测,适用性较窄,但针对性强。规范中对每一种类的装饰装修材料都进行了限定,但是对于有害物质指标的检测只规定了5项,包括放射性氡、甲醛、氨、苯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标准检测方法不统一。上述对于常用标准的推荐可知,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指标的选择,两个标准存在差异,GB/T 18883中选取了苯、甲苯、二甲苯和TVOC,而GB 50325则选择了苯和TVOC,忽略了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的危害从某种程度上远超过苯,应该对此重视;此外,两个标准对于采样方法,个别指标限量值都有差异,长此以往,会给消费者采用何种标准,检测指标合格与否造成一种困惑。因此建议根据目前现状,重新修订或整合室内空气检测标准,尤其对于检测方法的合理性,相关检测部门和科研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确保方法和指标的统一性;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雾霾天的严重,人们对于PM2.5的重视,室内空气检测指标也应考虑户外环境的影响,增加检测指标,加严有毒有害物质性能指标。

(2)检测机构不规范。近年来,国内从事室内空气检测的机构迅速增多,看准利益的诱惑却失去了能力的保证,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都直接影响了数据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快速测试仪器,如甲醛测试仪器,虽然能测试出检测结果,但是笔者认为检测结果的可溯源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实用性有待证实,只建议作为参考使用。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这只无形的手,加大监督力度,规范行业行为,确保检测部门资质的有效性,检测能力的符合性。

(3)人们意识的误区。人们对室内空气检测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将甲醛危害性扩大化,认为空气中的异味全部来源于板材中的甲醛,其不然,各种装饰材料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环保部门、检测部门或者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普及家装知识,正确对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缓解。

5 结束语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行业在我国逐步兴起,虽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各相关部门的整治、规范,通过检测机构的严格把关,相信我们的室内空气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同时劝戒人们不要太恐惧室内空气质量,做好预防措施,加强环保举措,推行低碳生活,某种程度上也可缓解空气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刘文凯.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2]朱栋华,郭淑娟,曹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J].建筑节能,2008(01):57.

[3]刘栋.我国室内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3(05):154155.

[4]李辰,梁冰,师彦平,等.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及检测方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5,11(01):3945.

[5]谭和平,钱杉杉,孙登峰,等.室内环境中有害有机物污染现状及标准研究[J].中国测试,2015(1):15.

[6]李文俊.谈室内空气污染与检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7):3133.(责任编辑:唐 岚)

挡墙质量检测研究现状 篇4

关键词:挡墙,质量病害,质量检测,地质雷达

挡墙是一种支承侧向土压力,防止土坡坍塌,保证路基稳定的支挡构造物,是路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及今后边坡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挡墙质量病害及影响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对桥梁、隧道等大型结构物,在设计和施工中一般比较重视,但往往对挡墙的重视不够。而实际上在山区公路和铁路建设中,路基的支挡工程非常多,长挡墙、高挡墙、连续挡墙在路基工程中占了很大比例。与桥梁和隧道一样,挡墙的质量对整个线路工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路基工程而言,挡墙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甚至垮塌。

挡墙常见的质量病害有:砌体砂浆不饱满、泄水孔堵塞、沉降缝不垂直、砌体平整度差、挡墙滑移、挡墙倾斜、砌体断裂或坍塌等。罗缵锦[1]等人对石砌挡土墙常见质量通病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挡墙的稳定性主要受设计方法、墙型选择、墙后填料、施工质量以及后期养护等因素的影响。以下两点则是最重要和最易忽视的,也是造成挡墙病害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1)施工质量往往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挡墙是隐蔽工程,其外表面一般都被修筑得整齐美观,验收时难以发现其内部的隐患,监理工作也难免有被钻空子的时候,因而,通车后挡墙坍垮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挡墙质量检测。

(2)由于重建轻养思想的影响,养护管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此应该加强后期养护管理,以预防工程病害的发生。

2 以往挡墙质量检测特点

目前,国内外对于挡墙的安全性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大多处于质量或病害检测阶段,其质量检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处于病害检测阶段,即“事后检测”,当结构物出现病害后才对结构物进行检测。

(2)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单一。多是开孔或开槽取样验证,不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破坏了墙体的整体性,也无量化的指标。

(3)检测指标单一,多为“尺寸”和“强度”指标,不利于对构筑物的安全性作出全面评价。

(4)还处于有损检测阶段,还未达到无损评价阶段。

3 挡墙的质量检测新技术

(1)无损检测新技术。

无损检测即在不损伤构筑物结构的前提下,无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结构内部异常或缺陷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对结构进行“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具有三种含义,即无损检测N D T(N o nd e s tru c tive T es tin g),无损检查NDI(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和无损评价NDE(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目前所说的无损检测大多是指NDT,但是,近年已逐步从NDT和NDI向NDE过渡,也即用无损评价来代替无损检测和无损检查;另一方面NDE还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它要求无损检测工作者有更扎实的基础和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一般地说,NDT仅仅是检测出缺陷;NDI则以NDT检测结果为判定基础,对检测对象的使用可能性进行判定,含有检查的意思,而NDE则是指掌握对象的负载条件、环境条件(如断裂力学中预测材料的安全性及寿命等)下,对构件的完整性、可靠性及使用性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回弹法、垂直反射法、浅层地震法、超声波法和这些年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探地雷达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不足。

钟世航[2~3]采用了弹性波速、瑞利面波和弹性波频谱分析3种方法对浆砌片石挡墙的质量进行了测试,根据波速和频谱的变化从而判断挡墙的质量好坏。同时通过方法的对比分析,发现弹性波频谱对比分析法具有灵敏度和分辨率高、干扰小、方法简单省时及易于掌握的特点。弹性波频谱对比分析法是将挡墙弹性反射波与激振弹性波的频谱对比分析,根据反射波高频成分的损失情况对挡墙质量好坏进行评价。如挡墙质量很好,则弹性波频谱不发生变化;如挡墙中存在空洞或水泥砂浆质量不好,则弹性波在穿入或反射途中高频成分会损失,反射波低频成分会增高;质量越差,高频成分损失越严重。

(2)地质雷达探测。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是通过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对隐蔽的目标体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华晓滨[4]、陈世刚[5]等人采用地质雷达技术对既有铁路挡墙质量进行了检测,与实测资料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挡墙的厚度和砌筑质量。由于地质雷达具有连续无损检测、效率高、精确度高等优点,不但能够准确的测得挡墙的真实厚度,并且还能测出墙体砌筑砂浆的饱满密实程度。因而,地质雷达探测的方法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研究展望

无损检测新技术给挡墙检测带来了新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系统研究挡墙质量评价。根据上述无损检测的含义,挡墙质量评价不仅仅是检测出缺陷,而应该在质量病害出现之前预测其安全性。具体思路为:在挡墙未出现病害之前,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应用无损检测方法(即N D T),以N D T检测结果为判定基础,对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定,进而结合挡墙所处的环境条件,对挡墙结构的完整性、可靠性及使用性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罗缵锦.石砌挡土墙常见质量通病产及防治措施[J].中南公路工程,2002,27(4).

[2]钟世航.弹性波频谱分析对比法检测浆砌片石挡墙质量[J].物探与化探,2002,26(3).

[3]钟世航.弹性反射波频谱分析对比法检测浆砌片石挡墙质量[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11(1).

[4]华晓滨,李青.地质雷达在既有铁路挡墙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05,10.

现状检测 篇5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我国建筑材料检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通过一些措施推动我国建筑材料检测更好发展作了一些探讨。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改进;措施

建筑材料检测是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和材料特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品质要求。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开始的单位自行检测到现在的专业检测,检测水平不断提高,也推动着建材行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建筑体量、规模越来越大,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于低碳环保的绿色建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筑材料检测行业也面临着与时俱进,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建材检测必须适应我国建筑发展、材料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我国建筑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

一、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及问题探析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已进入体系完备、技术全面、设备较为先进的良性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材料检测技术更加成熟,检测管理更加科学,检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能力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材料检测的发展水平依然还存在欠缺,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材料检测的影响因素来看,由于基于实验室检测的体系日益成熟,材料检测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会对材料检测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温度对水泥的凝结硬化影响很大,温度越高,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越快。因此国家制定了专业规定,在《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17671-2006中明确了成型时环境温度应稳定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50%,试体带模养护箱保持在20℃±1℃,相对湿度>90%;试体在水中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1℃。这些要求都是基于水泥特性,充分考虑了水泥检测试验的稳定性与准确度要求。但实际检测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如不按规定检测,对检测外部环境要求执行不严,检测程序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材料检测的准确度。

从材料检测的误差控制来看,一般情况下,影响检测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试验的方法不正确、试验环境的温度及湿度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如钢筋拉伸试验时,有时候检测过程中,钢筋出现缩颈时便停止,这种做法得到的伸长率显然是不准确的,由于钢筋没有拉断,这样得出的伸长率要远远低于实际值,因此严重影响检测试验的精度。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没有按相关规程科学操作,另一方面则是检测程序不规范不严谨。概况起来就是人为因素或者是管理因素造成了材料检测的误差过大,误差超过合理可控的范围,检测结果的可用性价值就会丧失。

从材料检测的数据处理来看,经常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试验结果数据离散性比较大,为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应对验结果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若其中一个试件的强度值超过了平均值的10%,那么就应该剔除该数据,而直接将另外几个的强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实际检测试验的结果数据有时候相较预期过大或过小,即使同一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数据也会差距悬殊,甚至技术指标出现矛盾的现象。对于这类情况,必须认真对待,首先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新检测,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无法有效控制和严格落实再检。

从材料检测的标准制定和执行来看,随着新材料不断出现,传统的旧有检测标准已不适应新材料的检测要求,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科学。另外,一些新出台的新材料检测标准,由于应用和推广不到位,也经常出现检测形式化、过场化现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建筑材料检测的发展,也影响着材料检测的准确度评估和应用。

二、建筑材料检测技术保障和改进措施

2.1引进和培养优秀检测人才,引进和研究先进检测技术

技术和检测人员素质是保证检测质量的根本,而人才是技术应用的保障,技术和人才做为建筑材料检测的“基础硬件”必须首先得到保障。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检测设备的先进与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努力引进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检测人才,努力提高检测科研水平、检测技术创新能力,检测设备研发能力,近而推动建筑材料检测水平的提高。

2.2强化技术革新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技术基础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而革新能力是建筑材料检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有时侯甚至一个小小的创新建议都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也只有在检测能力、服务、管理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企业才有活力。根据日益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检测市场的要求,应适时组织新技术技能的学习,加强员工对规范、新技术、新技能的理解掌握,鼓励员工勇于革新,突破传统,挑战传统的检测方法、流程,不断推动检测技术的升级、换代、优化和发展。

三、建筑材料检测管理保障和改进措施

3.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在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负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等。

3.2明确材料检测程序

制定材料检测细则所谓的明确材料检测程序,制定材料检测细则,具体做法就是针对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材料检测规划和细则,明确材料检测程序。在材料检测细则中,要明确材料检测师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

3.3加强试验误差控制

试验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可是有个别试验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在作钢筋拉伸试验时只试验到试件出现颈缩而不将其拉至断裂,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就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但这是工作人员所能控制的,并不属于试验误差。钢筋不拉断,其测得的伸长率较规定的试件断后伸长率要低,与标准规定相违背,这是不允许的(钢筋焊接件由于不需要测定伸长率,可在试件出现颈缩现象后停机)。试验要求必须准确,以减少误差。结论与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建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对建筑材料检测的项目参数会越来越全面、细化,对检测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检测质量是建筑材料检测机构的命脉,准确科学的检测、公正权威的数据是既是检测机构生存的基石,也是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的根本。对于建筑材料检测而言,目前最缺的是通过质量体系的运作来保证检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建筑材料检测普遍存在检测质量意识不高,内部质量管理粗放等问题,应该结合我国建筑材料发展的适应性、先进性要求,通过积极的学习、研发和创新,以及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提高推动建筑材料检测向更高的水平前进。此外,还要积极努力构建适应我国国情以及建筑材料应用和发展趋势的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指导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的检测现状与趋势浅析 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技术;鉴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35-02

一、建筑结构检测的工程背景

20世纪70年代,建筑物检测鉴定与维修改造业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各国相应加大了建筑物维修改造的投资比例,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建筑物检测鉴定与维修改造业能够在当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与以下原因有关:

(一)建筑物要遭受各种灾害的侵袭

1.地震。这是迄今对建筑物破坏性最大的灾害,我国基本设防烈度达到7度、8度和8度以上的县市分别有700、200和30个左右,46%的城市分布在地震带上,273的大城市处于地震区。

2.火灾。在各类火灾中建筑火灾占80%左右,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建筑火灾约3万起,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

3.水灾。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km,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带,每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4.风灾。全球1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有热带暴风雨危险的地区,包括美国东南部、日本、菲律宾、我国沿海等地区。此外,还有爆炸、冰灾等灾害。这些灾害都会遗留下来大量遭受破坏或损坏的建筑物,它们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可靠性检测、鉴定与维修改造加以修复和加固。

(二)工程建筑质量事故难以避免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工程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但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工程建设质量严重下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程建设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建设队伍膨胀迅速,但建筑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法制尚不健全,市场竞争中不规范和不正当行为突出,工程建设质量一直成为人们关心的内容。

工程建设中所出现的质量事故同样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分析和评定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老旧建筑物的功能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建筑空间、光照、通风、节能等方面的要求更是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将导致相当数量的老旧建筑物功能标准滞后。

一定数量的建筑物的功能滞后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时期都必须面对的普遍问题,其解决途径之一是对老旧建筑物经检测、分析、鉴定后进行技术改造。

二、鉴定方法和检测技术

(一)鉴定方法

一般将建筑物的鉴定方法划分为三种: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概率鉴定法。

1.传统经验法。由有经验的专家通过现场观察和简单的计算分析,以原设计规范为依据,根据个人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直接对建筑物的可靠性作出评价。该法鉴定程序简单,但由于受检测技术和计算工具的制约,鉴定人员难以获得较准确和完备的数据和资料,也难以对结构的性能和状态作出全面的分析,因此评判过程缺乏系统性。对建筑物可靠性水平的判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鉴定结论往往因人而异,而工程处理方案多数偏于保守,造成浪费。

2.实用鉴定法。应用各种检测手段对建筑物及其环境进行周密的调查、检查和测试,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和方法分析建筑物的性能和状态,全面分析建筑物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以现行标准规范为基准,按照统一的鉴定程序和标准,从安全性、适用性多个方面综合评定建筑物的可靠性水平。与传统经验法相比,该法鉴定程序科学,对建筑物可靠性水平的判定较准确,能够为建筑物维修、加固、改造方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3.概率鉴定法。在实用鉴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统计推断方法分析影响特定建筑物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更直接地利用可靠性理论评定建筑物的可靠性水平。概率鉴定法是针对具体的已有建筑物,通过对建筑物和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评定建筑物的可靠性水平,评定结论更符合特定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二)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是建筑物可靠性鉴定所依赖的重要工程技术,当前建筑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检测内容趋于系统和深入。除了材料强度、构件尺寸和破损状况、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当前检测技术所测试的内容已扩展到材料、构件、结构的其他几何、力学性状以及物理、化学性状,如混凝土材料的含水率、水泥含量、氯离子含量、PH值和抗渗性,混凝土内部钢筋的位置、直径和锈蚀状态,构件内部裂缝、缺陷的发展,构件表面温度,构件的工作应力和静态、动态应变,结构动力特征和动力反应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也涉及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检测内容的完善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的性能和状况,为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2.检测方法日益先进和丰富。建筑物的检测方法发展较快,有很多技术已相当成熟,进入工程实用,如测试混凝土的回弹法、钻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和后装拔出法,测试混凝土缺陷的超声法,测试钢材和焊缝缺陷的超声法、射线法、磁粉法、渗透法和涡流法,测试构件表面稳定的辐射测温法等。目前仍有许多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检测方法处于研究、开发之中,较为突出的包括测试混凝土强度的贯入阻力法和测钉压入法,监测混凝土裂缝、缺陷发展和测试混凝土强度、工作应力的声发射法,测试混凝土缺陷和钢筋位置的电磁法和放射线法,测试混凝土缺陷的红外线摄影法,测试混凝土含水率的电阻法、电容率法和中子散射法,测试混凝土水泥含量的中子活化法,测试钢筋锈蚀状态的自然电位法和线性极化等。

3.检测仪器集成化和智能化。集数据采集和分析于一体、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的检测仪器更多地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如可自动对建筑物进行多踪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动测设备,根据温差探测混凝土的龟裂、破损部位的红外热摄像仪,采用轮式电极测试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状况的电位差式钢筋腐蚀检测仪,自动确定混凝土裂缝分布、宽度、长度等的彩色图像分析系统等。检测仪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不仅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测试、分析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和误差。

三、鉴定标准

现有建筑物多数是依据过去的标准规范设计的,所隐含的可靠度水平和现行的标准规范不同,可靠度是否满足要求应以现行公认的可靠指标限值为基准制定建筑物可靠性评定的标准,遵循当前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建立结构力学分析和构件校核的方法,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可靠度符合现时的要求。

较为合理的方法是赋予评定标准以一定的弹性;如果现有建筑物的可靠指标仅在较小程度上低于当前规定的可靠指标限值,原则上予以接收,不必进行将加固或仅需局部处理;而不可接受的是那些可靠指标相差较大的建筑物,它们是加固改造的重点对象。

四、检测鉴定的方法

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对象是现实、特定的空间实体,所处的环境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和当前信息,有效地描述了建筑物和环境过去的变化轨迹和当前的性状。如混凝土材料当前的强度、构件当前的使用状况、结构曾经遭受到灾害、屋面构造层的实际荷重等,它们对于合理预测建筑物未来时间里的性能和各种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应以建筑物和环境自身的信息为依据,与检测工程相结合,这是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建筑物是空间实体,并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使用,结构材料、结构构件和结构体系实际的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建筑物实际的状态表现出来。如变形、外观等状况。可直判定建筑物在目标使用期里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这是一种基于状态评估的评定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基于载荷试验的评定方法,即通过现场或室内载荷试验直接判定结构构件的挠度、裂缝宽度。抗裂度或承载力等是否满足要求。这两种评定方法完全是在建筑物和环境提供的实证信息上的,是建筑物可靠性评定特有的方法。

图像边缘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篇7

所谓边缘是指图像中周围像素灰度有阶跃变化或屋顶状变化的那些像素的集合,是图像的最基本的特征[1]。它存在于目标与背景、目标与目标、区域与区域、基元与基元之间。边缘具有幅度和方向两个基本特征,沿边缘走向,像素值变化比较平缓;垂直于边缘的走向,像素值变化比较明显,可能呈现阶跃状,也可能呈现斜坡状(即屋顶状)。因此,边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阶跃性边缘,它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着明显的不同;另一种为屋顶状边缘,它位于灰度值从增加到减少的变化转折点。对于阶跃性边缘,二阶方向导数在边缘处呈现零交叉;而对于屋顶状边缘,二阶方向导数在边缘处取极值[2]。

边缘检测技术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最基本的技术。如何快速地、精确地提取图像边缘信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边缘检测又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难题。早期经典算法包括边缘算子法,曲面拟合法,模版匹配法,门限化方法等等。近年来随着数学理论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又涌现出许多新的边缘检测方法,如小波变换和小波包的边缘检测法、基于数学形态学、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边缘检测法。

1 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

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是对原始图像中像素的某个小领域来构造边缘检测算子。常用的边缘检测方法有Roberts算子、Sobel算子、Prewitt算子、Laplacian算子、LOG算子、Canny算子等。

1.1 基于检测梯度极大值(即一阶微分)的边缘检测方法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基于微分的边缘检测算法[3],梯度算子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检测算法。由于边缘检测发生在图像灰度值变化比较大的地方,对应连续情况就是说函数梯度较大的地方,所以研究比较好的求导算子就成为一种思路。

边缘检测的实质是采用某种算法来提取出图像中对象与背景间的交界线。将边缘定义为图像中灰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边界。图像灰度的变化程度可以用图像灰度分布的梯度决定,因此可以用局部图像中像素的某小邻域来构造边缘检测子。以下是上述几种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

梯度是一个向量,指出灰度变化最快的方向和数量。最简单的边缘算子是用图像的垂直和水平差分来逼近梯度算子:

1.1.1 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

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是对每一个像素计算出(1)的向量,然后求出它的绝对值,再进行阈值操作。这就是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

Roberts算子采用对角线方向相邻两像素之差近似梯度幅值检测边缘。检测水平和垂直边缘的效果好于斜向边缘,定位精确度较高,对噪声较敏感。

1.1.2 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和Sobel边缘检测算子

Prewitt是使用两个有向算子(一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每一个逼近一个偏导数。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检测图像M的边缘,可以先分别用水平算子和垂直算子对图像进行卷积,得到的是两个矩阵,在不考虑边界的情况下也是和原始图像同样大小的M1,M2,它们分别表示图像M中相同位置处的两个偏导数。然后把M1,M2对应位置的两个数平方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矩阵G,G表示M中各个像素的灰度的梯度值(一个逼近)。然后就可以通过阈值处理得到边缘图像。

Sobel边缘检测算子和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的不同就在于所使用的有向算子不一样而已。Sobel算子利用像素点上下、左右邻点的灰度加权算法,根据边缘点处达到极值这一现象进行边缘检测。Sobel算子对噪声具有平滑作用,提供较为精确的边缘方向信息,但它同时也会检测出许多的伪边缘,边缘定位精度不够高。

1.2 基于二阶导数的边缘检测方法

一阶微分组成的梯度是一种矢量,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和标量比较,数据存储量比较大。Laplacian算子是对二维函数进行运算的二阶微分算子[4],是一个标量,与方向无关,属于各向同性的运算,对取向不敏感,因而计算量要小。Laplacian算子的优点是各向同性,但是它有两个缺点:1)边缘的方向信息丢失;2)Laplacian算子是二阶微分,双倍加强了图像中的噪声影响。

因此,Marr提出首先对图像用Gauss函数进行平滑,然后利用Laplacian算子对平滑的图像求二阶导数后得到的零交叉点作为候选边缘,这就是LOG算子[5]。选用高斯函数(即Gauss函数)是因为它近似满足边缘检测最优准则并且到达时频测不准关系的最小下界。用LOG边缘检测算子须用较大的窗口才能得到较好的边缘检测的效果。然而,大窗口虽然抗噪能力强,但边缘细节丢掉较多,而小窗口虽然获得较高的边缘定位精度,但对滤除噪声又不够有效。所以,这种方法在去除干扰和复杂形状的边缘提取之间存在矛盾。

1.3 Canny检测边缘算子

Canny算子是一个具有滤波、增强和检测的多阶段的优化算子[6]。在进行图像处理前,Canny算子先利用高斯平滑滤波器来平滑图像以去除噪声(即用高斯平滑滤波器与图像作卷积)。增强是将边缘的邻域(或局部)强度值有显著变化的点突出出来,一般通过计算梯度幅值来完成。Canny算法采用一阶偏导的有限差分来计算梯度的幅值和方向。对一个边缘来说,其一阶导数在边界处存在一个向上的阶跃,或者其二阶导数过零点。在处理过程中,Canny算法还将经过一个非极大值抑制的过程。最后Canny算法采用两个阈值来连接边缘。

2 新的边缘检测方法

2.1 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算子

图像的边缘检测要求对于反映在低频的大部分灰度信息,希望能分辨其中的细微的明暗差别,即有高的低频频率分辨能力。对于高频的边缘和纹理希望能准确的定位,即有高的空域分辨力。用传统的尺度分析方法来分析信号时,往往只用了信号的频率信息,于是难以将信号中突变与噪声分开。而小波分析理论,不仅可通过每个尺度的变换结果来分析信号,还可以通过它们在不同尺度上的演化来分析信号特征。

小波变换是应用数学和工程学科中迅速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传统的Fourier变换的继承和发展。小波变换是时域-频域的局部变换,具有一定的分析非平稳信号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高频处的时间分辨率高,低频处的频率分辨率高,即具有变焦特性,特别适合于图像这一类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更有效地从图像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都没有自动变焦的思想。事实上,由于物理和光照的原因,图像中的边缘通常产生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形成不同类型的边缘(如缓变和非缓变边缘),这些信息是未知的,尤其对于缓变部分,即低频和中频部分,是图像的大部分能量的所在,噪声对应于高频部分。可以肯定,用单一尺度的边缘检测算子不可能检测出所有的边缘,以及避免在滤除噪声时影响边缘检测的正确性。

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算子是利用了小波函数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及多尺度分析能力,不仅对图像的低频子带进行分解,还对图像的高频子带进行分解,可以满足不同分辨率下对局部细节进行边缘提取的需要,尤其对于含噪图像,在提取图像边缘时对噪声的抑制效果更好[7~9]。

2.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方法

数学形态学是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现已在图像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思想是用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元素去度量和提取图像中的对应形状以达到对图像分析和识别的目的。获得的图像结构信息与结构元素的尺寸和形状都有关系,构造不同的结构元素,便可完成不同的图像分析。数学形态学包括二值形态学、灰度形态学和彩色形态学,基本变换包括膨胀、腐蚀、开启、闭合四种运算,并由这四种运算演化出了开、闭、薄化、厚化等,从而完成复杂的形态变换。目前随着二值形态法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灰度和彩色形态学在边缘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走向成熟[2]。

2.3 基于模糊理论的边缘检测方法

模糊理论创立于1965年,由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zadeh在模糊焦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模糊理论的特点是能够用模糊集合来反映事物的模糊性,不对事物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用集合隶属度来反映某一事物属于某一范畴的程度。由于成像系统、视觉反映等因素造成图像本身的模糊性,再加上边缘定义区分的模糊性,使人们在处理图像时很自然的想起了模糊理论的作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外学者Pal和King提出的模糊边缘检测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模糊增强技术来增加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从而能够提取出模糊的边缘。基于模糊理论的边缘检测法的优势就是自身的数学基础,缺点是计算要涉及变换以及矩阵逆变换等较为复杂的运算,另外在增加对比的同时,也增强了噪声。

2.4 其他一些新的边缘检测方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基于分形几何的边缘检测法[10]、基于局部直方图相关的造影图像边缘检测方法[11]、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图像边缘检测新算法[12]、神经网络法[13]、遗传算法、动态规划法、最小代价函数法等等。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知,当今较为常用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为经典检测算子、基于小波理论的算子和基于形态学等多种检测算法。每一种算法都有其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检测精度和抗噪能力的均衡问题。因此,很多高校师生和社会的许多学者一直都致力于寻找更为全面的边缘检测算法,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去努力,共同寻找更好的边缘检测算法。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主要分析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处理性能,并对它们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接着对近年来出现的新的边缘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较全面地阐述了图像边缘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研究 篇8

1入侵及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就是指连续的相关系列恶意行为, 这种恶意行为将造成对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 包括非授权的信息访问、信息的窜改设置以及拒绝服务攻击等。入侵检测是指对恶意行为进行诊断、识别并做出响应的过程。实施入侵检测的系统称为入侵检测系统 (IDS) 。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 (网络) 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攻击结果, 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从检测数据目标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主机、基于网络、基于内核和基于应用等多种类型。本文主要分析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实用的入侵检测系统应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检测率而降低误报率, 但在实际的检测系统中, 这两个指标存在一定的抵触, 实现上需要综合考虑。除检测率和误报率外, 在实际设计和实现具体的入侵检测系统时还应考虑操作方便性、抗攻击能力、系统开销大小、可扩展性、自适应能力、自学习能力以及实时性等。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数据分析方法 (即检测方法) 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误用检测 (Misuse Detection) 。又称为基于特征的检测。误用检测IDS根据已知攻击的知识建立攻击特征库, 通过用户或系统行为与特征库中各种攻击模式的比较, 确定是否发生入侵。常用的误用检测技术主要有:1) 基于专家系统的检测方法:专家系统是入侵检测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通过将有关入侵的知识转化为if-then结构的规则, 前者为构成入侵的条件, 后者为发现入侵后采取的响应措施。专家系统的优点为把系统的推理控制过程和问题的最终解答分离, 即用户不需要理解或干预专家系统内部的推理过程, 只需把专家系统看作一个黑盒子。在将专家系统应用于入侵检测时, 存在下列问题:缺乏处理序列数据的能力, 即不能处理数据的前后相关性;性能取决于设计者的知识;只能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无法处理判断不确定性;规则库难以维护, 更改规则时要考虑对规则库中其他规则的影响。2) 基于状态转移分析的检测方法:状态转移分析方法, 运用状态转换图来表示和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 即运用系统状态和状态转移表达式来描述已知的攻击模式, 以有限状态机模型来表示入侵过程。入侵过程由一系列导致系统从初始状态转移到入侵状态的行为组成, 其中初始状态为入侵发生前的系统状态, 入侵状态表示入侵完成后系统所处的状态。3) 其他检测方法:其他的误用检测方法有基于有色Petri (CP) -Net的误用检测及基于键盘监控的误用检测等。误用检测的优点是误报率低, 但是由于攻击行为繁多, 这个特征库会变得越来越大, 并且它只能检测到已知的攻击行为。

(2) 异常检测 (Anomaly Detection) 。又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 它是建立一个正常的特征库, 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入侵。它的优点在于与系统相对无关, 通用性较强, 可能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攻击方法。但由于产生的正常轮廓不可能对整个系统的所有用户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 况且每个用户的行为是经常改变的, 所以它的主要缺陷在于误检率很高。

异常检测可以使系统检测新的、未知的攻击或其他情况;误用检测通过防止耐心的攻击者逐步改变行为模式, 使得异常检测器将攻击行为认为是合法的, 从而保护异常检测的完整性。如果将这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入侵检测的数据源可以通过一些专用的抓包工具来获取, 在Windows系统下, 一般采用Winpcap来抓获数据包, 在Unix系统下, 可以通过Tcpdump和Arpwatch来获取。在数据分析阶段将会用到。我们这里重点要介绍的是数据挖掘技术, 响应部分分为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

异常检测方法具有检测系统中未知攻击的能力, 由于新攻击方法总是不断出现, 因此异常检测技术一直较受重视, 产生了大量的异常检测技术。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的检测方法及其他检测方法等, 但是一般根据经验知识选取或不断调整阈值以满足系统要求, 阈值难以设定;异常不一定由攻击引起, 系统易将用户或系统的特殊行为 (如出错处理等) 判定为入侵, 同时系统的检测准确性受阈值的影响, 在阈值选取不当时, 会产生较多的检测错误, 造成检测错误率高;攻击者可逐渐修改用户或系统行为的轮廓模型, 因而检测系统易被攻击者训练;无法识别攻击的类型, 因而难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攻击的继续。

由于近几年来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入侵行为越来越多, 人们对入侵检测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入侵检测系统无论是在技术上, 还是在产品开发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系统和网络的漏洞不断被发现, 入侵技术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 入侵的手段与技术也有了“进步与发展”, 这种“进步与发展”直接加速了人们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总之, 目前的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迅速, 应用的技术也很广泛, 随着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成型的产品已陆续应用到实践中。在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态下, 基于防火墙、加密技术的安全防护固然重要, 但是, 要根本改善系统的安全现状, 必须要发展入侵检测技术, 它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策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IDS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入侵检测技术必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分类, 并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入侵检测,异常检测,误用检测

参考文献

[1]戴英侠, 连一峰, 王航, 等.系统安全与入侵检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99-137.

胶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篇9

药用胶囊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使用。据统计, 中国的胶囊使用量大约是1000亿粒/a[1]。空心胶囊是包裹药剂的外包装, 用于保护药物成分。空心胶囊的质量好坏决定了药性的发挥程度, 劣质的空心胶囊不利于药物的质量保证, 甚至会引起人体疾病, 因此胶囊的检测非常重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空心胶囊的检测技术由传统的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技术发展。其中, 对于胶囊外形的检测是一项关键技术。对于胶囊检测技术, 国内外一直在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更新。

1 国外胶囊检测技术

国外对于胶囊检测的技术较之国内起步得更早, 因此也较为成熟。其研制的检测仪器精度高, 对胶囊的检测种类丰富且更市场化。

1.1 基于单个区域的胶囊检测技术

H.B.Kekre等[2]通过对多种胶囊检测技术的研究, 发现基于单个区域的胶囊检测技术能够在缺陷识别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找到胶囊的单个区域后, 在此区域生成特征向量。通过将样本缺陷图像和查询图像进行对比, 识别有缺陷的胶囊。通过计算查询图像与各个缺陷样品和无缺陷样品之间的欧氏距离。如查询图像与无缺陷样品图像之间的欧氏距离相同, 则接受胶囊为合格, 否则拒绝。

1.2 基于RGB和HSV的胶囊检测技术

胶囊缺陷中有一种是胶囊的颜色差异, 在一般的图像处理检测技术中, 此类胶囊不能被很好地识别与剔除。为了实现对彩色胶囊进行在线检测, LIU Feng等[3]设计了基于RGB颜色空间和HSV色差公式的检测方法。该技术将图像的原始RGB格式胶囊图像转换到HSV颜色空间进行准确的检测。为了保证在线检测效率, 颜色空间转换和色差的计算并不在一个像素级。该技术由灰度直方图来表示R、G、B分量值, 通过转换得到相应的H、S、V值, 计算得到色差值。通过将得到的色差值与给定的色差阈值进行比较, 接受在阈值内的胶囊, 剔除不在色差阈值内的彩色胶囊, 从而实现对有色胶囊的检测。

1.3 基于边缘检测的胶囊检测技术

计算机视觉系统通过数码相机获得的数字图像通常有24位彩色图像。这对于图像处理而言运算较为复杂且耗时长。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胶囊的检测需要能够快速完成, 因此必须减少图像存储量。该技术采用图像灰度处理获取更易于管理的二进制映象图, 同时保留所有必要的胶囊原始图像特征。M.Ahmadi等[4]提出了基于边缘检测的胶囊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边缘检测获取原始图像中高亮值的数据点, 通过剔除一些与胶囊检测内容不相关的信息点来获取胶囊轮廓边缘的重要结构信息, 大大减少实际所用数据量。在边缘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缺陷识别, 能够在保证判别率的同时提高检测速度。

1.4 基于USB接口相机的胶囊检测技术

M.J.Islam等[5,6]发现, 自动检测与生产线上的人工检测相比可以克服物理极限以及主观判断的缺陷。为了实现灵活便捷的胶囊检测, 他们开发了基于USB 2.0接口相机以及小型硬件相配合的检测技术。该技术自定义的USB相机由一个3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一个赛灵思500K系统的FPGA和一个USB 2.0的微控制器组成。在图像处理方面, 该技术使用边界跟踪接近胶囊并围绕胶囊旋转了一圈, 用以进行检查。通过定制系统控制器接受和拒绝, 并将胶囊传递到相应的容器内。

1.5 基于称重的胶囊检测技术

国外的胶囊检测技术不仅能够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胶囊的外形缺陷进行检测, 还能够通过称重系统对胶囊的重量进行检测。如英国的SADE SP胶囊分拣机, 产自CI公司, 其对胶囊的称重精度已经精确到l mg。美国的高速胶囊在线称重及分拣系统, 能同时检测胶囊的外形缺陷和胶囊的重量误差[7,8]。

2 国内胶囊检测技术

国内对于胶囊检测的起步较晚,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目前的胶囊检测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 检测的方式也向多元化和自动化发展。

2.1 基于图像处理的胶囊检测

将图像处理技术运用于胶囊的检测, 可以大大提高胶囊检测的速度。对于胶囊的图像处理首先是将胶囊拍照, 从而获取其图像, 对图像进行去噪滤波等预处理后, 利用工控机将获取得到的图像与缺陷数据库比对, 识别胶囊的缺陷类型。吴德等[9,10,11]通过对传统的滤波算法进行分析, 发现这些算法在滤波的同时容易丢失胶囊的边缘以及缺陷特征, 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检测, 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平均曲率流的滤波算法, 从而实现了在去噪的同时保存必要的胶囊边缘缺陷特征。对于胶囊图像的提取和分割, 该检测方法基于线扫描将原本的检测区域增长, 从而解决了胶囊图像多区域非均匀的问题。该技术提出了一整套用于胶囊检测的图像处理算法, 同时配备了包含图像采集、自动剔除装置的硬件系统。这一技术可以大批量、高效地识别胶囊的多种缺陷, 其检测速度可以到达7.5万粒/h。

2.2 基于红外图像的胶囊缺陷检测

基于红外图像的胶囊缺陷检测技术利用红外线进行照射, 考虑到红外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在无需对胶囊进行机械翻转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对胶囊的正面和背面进行检测, 这既简化了机械结构, 也减少了胶囊的漏检情况[12]。同时, 该技术采用BP神经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对胶囊缺陷进行分类识别。其检测过程分为两步:1) 对胶囊的初步检测。BP神经网络由输入、人工神经细胞体、输出三部分组成。该技术首先将胶囊的外形、纹理特征相结合, 再利用PCA进行降低维度, 以此得到特征向量作为输入, 初步实现对缺陷胶囊的识别。2) 对胶囊的精确检测。对于第一步检测合格的胶囊根据其边缘轮廓和组合距离进行边缘检测, 对不符合要求的缺陷胶囊进行识别。该技术对缺陷胶囊的识别率为95%及以上, 其错误判别率仅为1.6%。

2.3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双通道胶囊检测

该技术采用双通道设计, 分别为近红外通道和可见光通道。近红外通道由黑白相机完成图像采集, 背光源实现照明, 主要检测胶囊黑点、油污、开裂、残缺等内部残损等缺陷。可见光通道由彩色相机和条形光源配合完成图像采集, 主要检测胶囊超长、超短、形变、瘪壳等外形尺寸缺陷[13]。对于胶囊检测的算法, 通过滤波算法, 进行对图像的预处理;通过图像分割算法得到胶囊轮廓, 并采用方形滑块分割算法和形态学算法, 对胶囊结合部位实现准确有效的提取, 并以此为依据分离成三部分;通过边缘检测算法, 提取胶囊特征值;设计孔洞填充算法识别胶囊的缺陷并对胶囊彩色部分亮度较高的地方进行补偿。该胶囊检测技术的检测速度达到8.4万粒/h, 识别准确率高达99%, 并能够对胶囊采用120°旋转实现完整检测。

2.4 基于DSP的破损胶囊多通道检测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DSP) 在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发展下不断成熟, 使得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优势逐渐显现。数字信号处理是将所获得的信号通过数字方式表示并进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基于DSP的破损胶囊多通道检测, 将图像处理技术与具有强大运算能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结合, 从而对胶囊图像处理高效精确地进行检测。

该技术使用CCD图像传感器, 能够同时对胶囊的4个表面进行图像采集, 配合4路编解码器实现检测胶囊的4个表面是否存在缺陷, 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 减少了检测时间。更大的优势是该技术在利用多个CCD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胶囊[14,15,16]。

在软件编程方面, 该技术选择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来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在图像检测时, 先用边沿检测识别并确定每个胶囊的边界信息, 再分别对每一个胶囊进行4个表面的破损缺陷检测。利用双阈值分割法对胶囊进行分割, 实现对完整胶囊的全方位检测。该技术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利用反色与图像合成的方法来对胶囊图像进行处理, 这大大减少了DSP的运算工作量。最后, 在缺陷检测方面, 通过计算胶囊图像存在的破损面积和对显现的灰度直方图进行分析, 来对胶囊的实际缺陷进行判断。

2.5 基于DSP和FPGA的残损胶囊图像检测

FPGA是专用集成电路 (ASIC) 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 是一种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克服了定制电路不足和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这两个缺陷。在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胶囊检测的过程中, 要保证检测速度以及效率, 需要进行数据的高速交换, 在DSP高速处理器平台上加上FPGA, 将图像的预处理部分在FPGA中进行, 则可以大大减小DSP的工作量, 从而保证检测过程的高速完成。

FPGA可以连接硬件系统的一些数据线以及控制线, 也可以将大量的逻辑控制集成到内部。这可以极大地简化电路设计, 满足电路易于调试的要求, 也可以使得整个系统更加集成化和小型化。另一方面, FPGA可以控制FIFO的缓存容量, 保证图像数据的交换更加顺利。

该技术可对胶囊表面不同的磨损程度进行检测。研究者建立图像的HSI颜色模型, 通过对胶囊图像进行处理, 从而获取胶囊彩色图像的色度和饱和度。从胶囊图像的H分量和S分量直方图的区别中, 可以判断胶囊不同部位的磨损程度[17]。

3 结论

现状检测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中,流动青少年是指离开户口所在地到北京打工超过3个月,年龄在16~24岁,主要从事饮食及公共服务行业的流动青少年。选取北京市城乡各1个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证体检中心作为调查点,分别为海淀区和顺义区。使用时间地点抽样方法,即在调查时段内,所有前来体检中心接受从业人员健康证体检者都被邀请参加匿名问卷调查。经过知情同意,当场填写问卷并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3 708份,其中符合本研究入选条件问卷2 182份,占总问卷的58.8%。入选率较低原因是调查时,为了便于现场管理,人群年龄进行了扩大化选择,即不分年龄全部体检对象均在知情同意后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采用自行制定的经过预实验的半开放式结构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艾滋病抗体检测行为和检测意向。检测行为使用“你是否做过艾滋病抗体检测?”测量,设定“是,否,拒绝回答”3个选项,若回答“是”即认为该研究对象做过艾滋病检测,若回答“拒绝回答”则情况待定。

检测意向使用4 个题目测量,分别是“我很想确定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我想做艾滋病检测、我打算做艾滋病检测、我有做艾滋病检测的意向”,每个题目5 级评分,很同意、同意、一般、反对、很反对分别赋分2,1,0,- 1,- 2。4 个题目得分总和除以4 为检测意向得分。得分在( 0,+ 2]的为具有检测意向,得分为0 的为检测意向不明,得分在[- 2,0) 的无检测意向。

1. 3 质量控制和伦理学考虑问卷的制定经过回顾文献、定性调查结果分析、专家评估、预实验4 个过程,反复修改完善而成; 现场调查前取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和体检中心医生的支持,保证现场调查顺利实施; 在调查过程中,为保护调查对象隐私,采取问卷匿名、填表时座位隔开并避免相互讨论及被填问卷装入统一的信封等信息保密措施。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1. 4 统计分析问卷回收后,首先进行清理,剔除不合格问卷,合格问卷进行编码,并使用Epi Data 3. 0 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为保证录入质量,采用逻辑检错和双录入技术。使用SPSS 20. 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 χ2检验等,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1. 17 岁,男性占42. 9% ( 936 /2 182) ,女性占57. 1% ( 1 246 /2 182) ;流出地为城镇人口者占19. 0% ( 401 /2 105) ,为乡村人口者占81. 0% ( 1 704 /2 105) ; 已婚者占24. 7%( 537 /2 174) ,31. 6% ( 686 /2 174) 有男/女朋友。调查对象目前工作以餐饮业为主,占51. 9% ( 1 122 /2162) ; 其次是服务业,占24. 4% ( 528 /2 162) 。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0. 7% ( 883 /2 169) ; 其次是高中( 23. 9% ,519 /2 169) 、大学及以上( 17. 4% ,378 /2169) 。居住场所以单位宿舍和自租房子为主,分别占43. 7% ( 937 /2 146) 和43. 4% ( 932 /2 146) 。

2. 2 检测意向城乡流动青少年艾滋病检测意向4个题目的测量结果见表1。59. 9% ( 1 252 /2 092) 的调查对象得分在( 0,2],表明其具有检测行为意向;13. 8% ( 289 /2 092) 的调查对象得分为0 分,表明其检测意向不明; 26. 3% ( 551 /2 092) 的调查对象得分为[- 2,0) ,表明其没有HIV检测意向。

2. 3 艾滋病抗体检测现状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部分数据有缺失值。

调查对象的艾滋病抗体检测率为2. 4% ( 52 /2 182) ,拒绝回答者占3. 5% ( 76 /2 182 ) 。按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层,用 χ2检验分析各层之间的艾滋病抗体检测情况,结果发现,调查对象在有无男女朋友、从业工作、教育程度等因素上检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但在城乡、不同性别、家庭住址和居住场所等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

3 讨论

城乡流动青少年存在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5],这使得该人群被界定为艾滋病传播中的重点人群和脆弱人群[6]。艾滋病抗体检测可以帮助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延缓发病,减少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仅59. 9% 的流动青少年具有艾滋病抗体检测意向。检测意向是检测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若要提高流动青少年艾滋病抗体检测率,就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其检测意向。Vermund等[4]指出,对艾滋病风险行为缺少认知是人们积极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的一大障碍。因此若要提高城乡流动青少年艾滋病抗体检测意向,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正确评估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其他人群的相关研究显示,在促进HIV检测的各种因素中,社会工作宣传动员起绝对主导作用。白玥等[7]在妇科门诊就诊者中的调查发现,曾经考虑过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者占22. 6% ,未接受检测者中89.2% 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检测。本研究中调查对象所处城乡两地流动人口所具有的特点,加剧了流动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采取适宜措施,加强艾滋病检测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城乡流动青少年的风险意识,从而提高艾滋病抗体检测意向和检测率,减少艾滋病对城乡流动青少年的危害。

本研究结果提示,城乡流动青少年中艾滋病抗体检测率为2. 4% ,与以往相关人群的研究结果相比偏低。常进锋等[8]在城乡流动青少年男男性行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 中的调查发现HIV抗体检测率为38. 1% 。邓敏莉等[9]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交友的MSM最近1 a HIV抗体检测率为32. 8% ,其中53. 5% 因担心自己有感染风险而去做检测。刘霞等[10]研究发现,农村居民HIV抗体检测率为11.8% ~ 14. 8% 。白玥等[7]在妇科门诊就诊者中的调查发现,8. 7% 既往接受过检测。提示需要重视城乡流动青少年中艾滋病抗体检测的问题。

检测是一种预防手段,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干预手段[4]。检测的作用不仅是及早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使其获得适宜的诊疗、关怀支持与帮助,同时还可以提高检测对象的艾滋病防控知识,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减少艾滋病的传播[4]。丁贤彬等[11]研究发现,在MSM人群中,曾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者比从未进行过艾滋病抗体检测者的艾滋病知晓率高,不安全性行为低,感染率也较低。因此,通过综合措施扩大检测覆盖面,可以提高城乡流动青少年艾滋病抗体检测率,降低城乡流动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北京城乡流动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艾滋病抗体检测意向,但是艾滋病抗体检测率偏低,提示应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可行的艾滋病抗体检测策略,扩大检测覆盖面,减少流动青少年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城乡流动青少年艾滋病抗体检测意向及检测行为,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海淀区和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体检中心为调查地点,对前来进行从业人员健康证体检的16~24岁流动青少年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检错和双录入,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2 182份问卷,有艾滋病检测意向者占59.9%(1 252/2 092),无检测意向者占26.3%(551/2 092)。调查对象艾滋病抗体检测率为2.4%(52/2 182),检测率在教育程度、从事职业、有无男女朋友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400,17.495,12.418,P值均<0.05),在城乡、性别、家庭住址和居住场所等因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北京城乡流动青少年中艾滋病抗体检测率低,检测意向不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采取适宜措施,提高检测意向,扩大检测覆盖面。

现状检测 篇11

关键词:食品质量 检测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之所以更应该高度重视食品的安全是因为我国人口要比其他国家要多,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加强食品的监督力度,这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研究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

食品质量是国家的命脉,它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要想使国内社会稳定和国外的出口贸易得以维持,使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得到促进,就必须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想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是最有效的措施,现阶段提高食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检测技术的日益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天然霉素检测技术和生物污染检测技术已经被运用在我国食品质量检测上。

1.1 天然毒素检测技术

在早期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满足不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要求,因其操作繁琐、价格昂贵及检测结果准确度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酶联免疫技术被引进在了天然毒素检测方面,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很好地被酶联免疫技术区分开来,有着非常显著的检测效果。但是目前的不足之处还很多,由于我国现代生物免疫技术还不成熟,不能满足食品质量检测的需求,所以在河豚鱼毒素的检测技术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1.2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随着食品种类越来越多,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转基因食品,但一直没有对其健康问题有明确定论,因此,现在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在其上面。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方法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随着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出现,为转基因食品的质量检测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生物性污染检测技术

微生物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的后果就是食物中毒对人们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螺旋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对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方法最常规的是微生物检测法,但现阶段检测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原因在于近年来不断变异的细菌菌属和不断增多的数量等因素。现阶段对食源性毒素的检测之所以有了新的进步,是因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发的展与使用,也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

2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开发

(1)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保障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民生的热点话题里面就有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现阶段我们所有工作中的重点就是保证食品质量,要想保证食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质量问题,那就需要严格地对从选择原材料、运输、加工到销售等环节都进行检测,这是食品质量检测工作所要坚持的口标。市场上正在流通一些质量差的食品,使人们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危害,要不断的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食品来源加强检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确保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食品检测风险评估:对于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主要是缺乏食品质量的预防工作,不安全食品没有很好地被消除,措施预防力的不够,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会发现监管措施并没有使实际功效得到有效地发挥。现在科技在不断进步,要想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保证食品的品质,就必须加强食品中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检查并建立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体系。如果做好了食品质量风险评估工作,将有利于对食品危害风险的预防,排除食品中的危害成分,

(3)要想使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就需要使技术得到提高,对检测机构进行整合。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日益增长的食品检测需求已经是传统的检测技术所不能满足的,所以就产生了新型的检测技术。检测食品质量的主体是食品检测机构,要想流入市场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确保,食品检测部门就必须定期在市场上进行抽样检查,防止有害商品流入市场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 结语

在我国,食品质量问题从来没有消失过,并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需要把检测食品的质量这项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我国,检测食品这项工作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在,但在检测某些食品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将企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三者联合起来,保障人们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参考文献

[1]赵伟伟.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12):62-63.

[2]李琳娟.刍议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3,30(3):243-244.

[3]王沛.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11(8):127-128.

[4]张国林.关于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3):23-24.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金一荻(1987—),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现就职于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女性雄激素检测指标、方法与现状 篇12

关键词:高雄激素血症,睾酮,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

雄激素对于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有着关键作用, 雄激素代谢异常可发生在女性青春期、生育期、绝经期等各个阶段。女性高雄激素血症则可能导致多毛、肥胖、脱发、座疮、月经紊乱、性欲亢进、阴蒂肥大等临床症状, 甚至引起女性男性化[1]。另外, 雄激素在女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雄激素的检测指标

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有睾酮 (T) 、雄烯二酮 (A4) 、脱氢表雄酮 (DHEA) 、硫酸脱氢表雄酮 (DHEAS) 以及双氢睾酮 (DHT) 等。睾酮是血液中的主要雄激素, 其在血液循环里存在3种形式:健康妇女血液中, 60%~65%与β-球蛋白, 即类固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 结合;35%~40%与白蛋白疏松结合, 仅有1%~3%睾酮以游离型 (具有生物活性) 存在。由于与白蛋白结合较为疏松, 因此有部分与白蛋白结合的睾酮可以被组织利用, 所以具有生物活性的睾酮是指未与SHBG结合的睾酮, 它们能与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来调节雄激素靶基因表达[2]。SHBG是一种糖蛋白, 在肝脏中合成, 含有与雄激素结合的单一位点, 睾酮、二氢睾酮、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以及雌二醇与其结合后丧失活性。SHBG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和雌激素治疗增加SHBG的水平。相反, 肥胖、肾上腺皮质类激素、雄激素、孕酮、生长激素、胰岛素降低SHBG水平。因此, 与SHBG结合的雄激素水平波动很大。妇女的年龄、营养状况, 性激素水平, 饮食习惯, 服药情况 (口服避孕药或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 , 基础疾病 (如肥胖、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均对SHBG产生影响, 进而使游离的具有活性雄激素产生波动。

目前雄激素的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仍未取得一致共识, 且高雄激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尚存巨大争议。目前临床采用m FG评分和痤疮评分来诊断临床高雄激素血症。而对于雄激素的生化检测, 唾液中甾体激素浓度仅部分反映血液水平变化, 测定方法也不实用, 唾液中激素水平和血清水平间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也未有唾液睾酮水平与临床症状间关系的报道[3]。因此, 雄激素水平的检测样本仍以血清为主。但是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其检测结果, 如年龄、月经、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治疗、妊娠、肥胖等, 且分析方法和标本预处理的不同同样较明显的引起其结果的差异。在所有雄激素中, 睾酮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因此血清睾酮 (总睾酮和游离睾酮) 是临床上评估雄激素生物学活性最常检测的指标。

2 雄激素的检测方法

2.1 免疫测定法

免疫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放射免疫法 (radioimmunoassay, RIA) 、化学发光法 (chemiluminesce immunoassay)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等, 是目前雄激素检测的主要手段。遗憾的是, 由于女性血液中睾酮浓度较低, 尤其是游离睾酮, 浓度极低, 较男性大约低10倍, 美国病理学会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y, CAP) 提供的这些常规睾酮检测方法存在明显缺陷[4], 灵敏性差, 只适用于成年男性睾酮的测定 (>200 ng/dl) , 不适用于女性, 即使用最好的操作技术及精密尖端的的自动分析仪器也有很大误差。而且, 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免疫测定法有如下缺点: (1) 样本只能进行单一指标测定; (2) 方法主要辨识抗体的结构、而不是功能, 易受甾体激素相似结构代谢物的影响, 尤其在低浓度范围, 这使得该方法测得结果变异度大, 易发生误诊; (3) 灵敏度和准确性差, 妇女最为显著, 女性的雄激素水平往往超出工作曲线直线部分最低检测范围, 结缺乏可靠性; (4) 杂质干扰, 无内部校准系统; (5) 不同试剂盒测量结果不同, 各实验室间结果缺乏可比性; (6) 缺乏可靠的正常值范围, 各个实验室所指定的正常值范围不同, 缺乏可比性。这些缺陷使睾酮和游离睾酮的测定更加复杂化[3,4,5]。笔者研究表明, 由于测定的准确性差, 生化高雄与座疮、多毛等临床高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理想。

目前认为采用萃取色谱法预处理和放射免疫法 (radioimmunoassay, RIA) 测定总睾酮, 以及应用平衡透析法 (equilibrium dialysis) 和超速离心法测定游离睾酮结果较可靠[6]。即应用同位素平衡技术, 有机溶剂萃取, 硫酸铵沉淀SHBG, 氚标记孵化血清睾酮, 而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睾酮。放射免疫法及平衡透析法费事费力, 温度控制严格, 价钱昂贵, 难以大规模应用。另外, 临床常应用游离雄激素指数 (FAI) 反应体内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雄激素水平, 计算公式为TT/SHBG*100[7], 但是, 这同样依赖于TT和SHBG的准确测量, 而且也受血液SHBG和睾酮的影响, 由于SHBG浓度较高, 而睾酮浓度较低, 因此假阳性率较高。

2.2 液气相层析串联质谱分析法

液气相层析串联质谱分析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LC/MS)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GC/MS) 结合了气相或液相光学仪器的分辨力以及质谱的高特异性, 特异地检测从液柱或气柱洗脱出来的分析物的结构信息。质谱分析联合气液相层析法的应用改善了甾体类激素测定的精准性, 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所有患者均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甾体类激素水平, 质谱分析测定方法程序已经被确定为甾体类激素测定的“金标准”, 它解决了既往检测方法低阈值低灵敏度的问题, 该方法将为睾酮提供试剂盒以及为激素水平的测定提供标准参照[8]。

目前世界范围已有三个实验室获得批准进行RMP (reference measurement procedure) 睾酮测定, 建立LC/MS的标准RMP测定方法。2个在欧洲实验室, 使用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ID-GC/MS-MS, 另外一个是美国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基于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 RMP用于为常规测定方法提供试剂盒、测量参考标准的和高水准校准[9]。NIST已报道, 睾酮测定的下线范围可以达到1~8 ng/dl (0.035~0.30 n M) , 刚好满足妇女睾酮测定的需要[10]。国外一些学者采用4种常规免疫测量法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LC/MS) 对健康受试者进行睾酮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在4种常规免疫测定法与LC/MS法结果比较中, 只有1种免疫测定法在测定女性的睾酮与孕酮<1 mg/L则与LC/MS结果有相关性, 而其余3种免疫法的测定结果与LC/MS测出的结果均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 常规免疫法在测定女性低浓度循环类固醇时明显受限, LC/MS法更敏感和值得信赖[11]。很多研究报道改进LC/MS-MS的方法以增强睾酮测量的敏感性。同位素稀释法的应用大大增强了LC/MS-MS的敏感性, 同位素稀释-液相层析串联质谱分析法 (Isotope-Di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D-LC/MSMS) 联合了丹酰基氯化物衍生作用, 降低雄激素间内部代谢产物干扰, 提高了测量的灵敏性和精准性。笔者课题组曾行预实验, 采用LC-MS/MS检测PCOS和对照组妇女的血清FT, 并对比ELISA方法检测两者的FT, 可发现ELISA测定两组可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 而LC-MS法则可以明显区分PCOS和对照正常妇女的血清游离睾酮水平。

目前该测量方法的问题在于, 很少医院实验室有质谱仪设备, 因为其设备以及人力费用昂贵, 而且保养维修繁琐, 花费时间长, 该设备难以普及, 难以应用于临床。且检验效率低, 样本处理有限。但LC/MS未来将成为睾酮检测的主导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检测, 医生及专家可以得到更加接近真实值的结果, 更加准确地诠释其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和治疗。

3 高雄激素血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上一篇:群体反应抗体下一篇: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