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

2024-06-04

现代语言学(精选12篇)

现代语言学 篇1

摘要:现代语言学的主流, 是语言学家把口头语言的特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 而西方主要的文字也都是记录语音的, 口头语言撑起了现代语言学的大厦。然而, 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各种语言理论模型无一例外地都要区分语音和书面文字两个不同的系统, 语音系统和书写系统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和巨大的。文字不是口头语言的次生品。

关键词:书写系统,边缘化,语音系统

一、语音研究与语言学传统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是人脑的一种生理的、社会的产物。这种产物随着语言集体的不同而不同, 人类社会有许多种语言, 有的只是世世代代口头相传;有的既有口口相传的语言传统也有文字记录的语言文化习俗;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 人们逐渐确信, 自然形成的手语 (natural sign language) 在结构、规则、表达力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与口头语言相媲美的特征。但是, 或许是对曾经的文字崇拜的矫枉过正之举, 在大约100多年前, 人们“忽然”发现, 没有书面文字的语言跟有书面文字的语言具有同样的魅力和表现力, 从此以后, 现代语言学把研究专注于口语, 认为书面语言只是语言的附属品, 书写系统不值得研究, 或者有人比较客观地认为书写系统与口语无关, 几乎没有人对书写系统进行语言学意义上的理论研究。这在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有明确的表述:“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 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尽管很少有人在关于语言学的定义中明确限定只研究口语语言, 但是, 语音方面的成就在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中明显处于显著地位。之所以多数人认为口头语言是先形成的, 书面文字是后来形成的, 或许是因为人们发现, 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都没有书面文字, 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其他有文字民族的影响下很快就创制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再加上人类文字书写的历史是有直接证据可考的,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 只有大约五六千年, 而口语却没有可靠的直接证据表明其产生年代, 有专家根据各种假设猜想认为, 应该是在15万年前左右或者最迟不晚于三四万年前。因此, 口头语言往往被认为是第一性的, 是初始性的, 是“语言的本源”, 为了更好、更接近地研究语言的抽象系统, 好像自然应该研究“语言的本源”——口头语言。毫不逊色于现代语音学的古印度语言学成就源于对《吠陀》语言的敬畏, 阿拉伯语言学发展肇始于对圣书《古兰经》语言的崇拜, 希伯来语言学的任务是建立《旧约》正确的希伯来语, 古代中国的训诂是为了解释上古文献的读音, 而希腊的语法研究起始于学校解释古代荷马史诗的需要。就这样, 古代人们出于对宗教神灵和传统的尊重而形成的重视原始语音的传统被现代语言学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书写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语言学研究的边缘。

二、音和形——语言的两个面

即使口语和书面语的出现真如上面所说的有那么大的时间差距,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书面文字是口头语言附属品的证据。道理很简单, 我们并没有因为手臂的进化比腿脚的进化晚, 就把手臂当作腿脚的附属品;手臂和腿脚一旦分化开, 尽管有时可以互相代替, 我们可以用手臂走路, 用脚握东西, 但是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文字和口语亦然。语言的书写系统和语音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1.语言输入、输出渠道不同。一般来说, 耳朵和嘴巴是口语的输入输出渠道, 而眼睛和手为书写系统的输入输出途径。

2.稳定性不同。口语是不断变化的, 而书面文字一般说来遵从传统, 并不会及时地适应变化。

3.存在方式和维度不同。书面语的物质存在可以是长期的, 即在时间维度上是灵活的, 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往往具有规定性, 文字一般呈现在某个平面上, 现代的书写方向多为从左至右或由上到下;而口头语言是转瞬即逝的, 即在时间维度上是单向的, 但在三维空间中同时向各个方向传播, 灵活不受限制 (采取特殊措施比如喇叭除外) 。

4.影响范围不同, 不识字的人是与书面语言无关的。

5.变化方式不同。书写形体可以通过法令改变, 而口头语言只能由习惯来改变。

6.物质载体不同。口语是声波的, 文字是图形的。

7.系统组构方式不同。这一点可以从不同的书写系统跟语音系统组合的不同形式中看出, 例如, 有的文字只记录辅音, 有的文字辅音元音分别记录, 有的文字按音节记录;同一种口语语言可能有不同的书写形式, 或者有不同数目的基本书写符号来表示。

除了上述明显的差异外, 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各种语言理论模型都有对语音和文字的独立处理单元, 这也表明, 两个系统应该和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

三、语言研究的两条腿

鉴于语言的书写系统和口语系统有多方面的差异, 我们如果采用同样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这两个系统就有悖常理了。虽然在文字外形的历时变化方面有很多研究, 但是文字系统对语言学研究更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的起源以及书写图形和语言音系形态之间的关系上。人类的语言能力目前仍然是个谜。婴儿对其所处环境口头语言的习得好像自然而然地就会, 学说话似乎只要没有生理障碍即可;而书写好像不然, 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导才行, 而且识字的父母生的子女也没有明显优越的读写天赋, 笨嘴拙舌、口齿不清的人可能写出美丽的文章、动人的故事和漂亮的书法。巧嘴八哥可以相当逼真地模仿人言, 却不懂意思;经过训练的黑猩猩可以用一些符号卡片表达简单的思想, 但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人话。

基于这些认识, 书面语言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跟口语采用同样的结构描述方法, 实际上, 有些语言分析工具根本就不适合对书写系统的分析。口头语言的语音描述是基于人类个体的生物机能进行的, 按照区别性特征, 由最小的单位音位 (音素) 组成音节、义素、单词、话语流, 大脑对这些程序的安排好像都是潜意识的, 对不识字的人来说肯定没有文字的参与;而形素、字母、笔画、单词、字、句子、篇章等的处理全都是有意识地设计的, 一般也不需要语音的参与。索绪尔担心“书写形象”的专横会贬低语音的价值, 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担心, 片面地强调语音的第一性会严重妨碍对书写系统的理解, 人为地忽视视觉形象和语义的关系, 必然使我们无法全面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

四、结语

受西方传统语言学的影响, 文字一直被主流语言学家当作口头语言的附属品, 书写系统的研究也不为现代语言学重视。书写系统的研究方法急需摆脱语音研究的束缚, 对书写系统独立性的认识将有助于增进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许多针对语音的研究方法并不适合对书写系统的研究, 一味地忽视书写系统的独立性, 必然影响对语言整个系统的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47-48.

[2]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30-52.

[3]David 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王德春.神经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现代语言学 篇2

刘先义

同志们:

根据省语委《关于对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及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进行评估的预备通知》精神,我院将于今年9月份迎接省语委对我院语言文字工作和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的检查评估。这次评估是对我院语言文字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全面检查和考核,要求高,任务重,各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切实做好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今天我们召开迎评工作动员大会,在这里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新时期的一项政治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是最重要的信息、文化载体,在建设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更是人人、事事、时时、处处不能离开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于增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和重要的现代社会,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 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并进互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文字信息,面向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将更加迫切,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其工作任务和内容将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而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理应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均有明确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要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角度,充分认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水平的大学文化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是创建高水平大学文化的需要。

二、肯定成绩,查找问题,增强迎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来,我院认真贯彻执行“三个纳入、一个渗透”的指示精神,以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重点,以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为抓手,以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为载体,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建立健全了学院语言工 作委员会、设立了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机构,逐步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了测试程序。二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普通话培训测试,使广大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普遍提高。通过“推普周”期间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宣传牌等,营造了“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活动,举办学生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普通话水平的机会,并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国家及全省普通话大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院争了光;通过组织普通话培训测试,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普通话水平。现在从学院领导到部、处、系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基本上做到了在会议和工作时讲普通话、用规范字。三是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利用我院语言文字专业方面的人才优势和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的工作特点,积极为其它部门、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优质服务,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如选派我院优秀教师给高校教师和省直机关公务员授课,对全省高校教师和省直机关公务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成功举办山东省普通话广播大赛省直部门、驻济高校选拔赛、山东省省直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大赛等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四是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成效明显。近几年来,我院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有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3位。与此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一直健康有序地开展,测试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对省直机关公务员、全省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3万余人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测试过程中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认真贯彻《山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严格测试工作纪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院语言文字工作还存在着 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宣传力度还不够。二是推广普通话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我院还有一部分教职员没有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同时由于我院师生基本上来源于本省,语言交流隔阂不是很严重,讲普通话的内动力不足,加之一些部门的领导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讲普通话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场合仍然有说方言的情况,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待提高。三是教学及校园用字还不够规范,如教师板书、教案、学生作业、板报、宣传栏等有使用繁体字、被淘汰的异体字,读写错别字等不规范字的情况。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语言文字工作的特点、要求,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理清思路,创新手段,特别是对照本次评估标准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实施细则》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评估指导标准实施细则》逐项进行对照检查,增强迎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我院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学院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顺利达标

(一)评估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实施细则》,本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主要涉及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管理、宣传工作、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主要是检查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等的落实情况;宣传工作主要是检查常规性宣传工作和“推普周”宣传工作情况;普及普通话主要是考查教学用语、校园用语、教职员和学生普通话培训达标情况;用字规范化主要是考查教育教学用字和校园用字情况(各类环境用字和公务用字必须使用规范字,不能使用繁体字、错字、别字、二简字等不规范汉字)。

(二)评估程序

1.听取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及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工作的自评报告。2.查阅有关文件、档案、校办刊物及教师教案、讲义、学生试卷、作业等。3.分别召开学院语委干部、教职工(提供教师和职工名单各20人,从中抽取10人)、学生(提供文理科各1个自然班全体学生名单、从中抽取10人)和测试员座谈会。

4.巡视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校园等(校内使用非规范字的情况,须提出说明报告)。

5.检查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提供教职工总数及参加测试人数、测试表,近3年毕业生总数及参加测试人数、测试表),抽取近三年录音档案审听。

(三)做好迎评工作的几点要求

1.切实加强对迎评工作的领导。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迎评各项准备工作。各部门要切实重视,全面动员,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经常督促检查。学院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讲普通话、用规范字。

2.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组织机构。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健全各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使我院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覆盖全院各部门、各教学班级。各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网络等宣传媒体和阵地,并通过在校内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牌、提示牌、张贴宣传标语等措施,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力度,把迎评工作的要求宣 传到位,动员全校师生人人参与语言文字工作,要把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说普通话、都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4.认真搞好自评自查。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掌握评估标准,明确工作责任,紧紧围绕“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主旨,严格按照迎评方案的工作分工和时间要求,对照评估细则规定要求进行自评自查。要通过自评自查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自评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一般问题要长抓不懈,重点问题要重点解决,确保学院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顺利达标。

同志们,从今天起到接受评估,除去暑假,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搞好这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将对我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并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希望全校上下以这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为契机,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务求实效,扎扎实实抓好各方面的建设,把评估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大力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在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推动我院语言文字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现代语言学 篇3

介绍乔氏理论方面的专著国外已出版了不少,英国语言学家尼尔·史密斯和达埃德尔·威尔逊合著的《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只是其中之一。但该书的新颖之处则在于它不仅介绍了乔氏的句法理论,同时也结合乔氏有关语言和语言本质等方面的论述,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音位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类型学等现代语言学分支。在本书中,作者强调了乔氏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所具有的重要性。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指出的:“我们认为乔姆斯基的主要贡献在于创建了一种体系,绘出一幅有关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性质的完整的图画。我们觉得,正是乔姆斯基整个体系的一致性和生命力,而不是构成这个体系的具体论点,使得他的工作具有革命性。”(第2页)从这一立场出发,作者为我们勾勒出现代语言学的一幅鲜明图画。

乔氏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真正的语言,而人类的语言能力又是天赋的,它的习得是任何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的语言能力,即建立一种语法。语法既是语言学家在描述语言时建立起来的系统,也是孩子们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它是个被理想化的系统,因为它是从具体的语言行为中抽象出来的。语言能力——语言行为这一区别在乔氏理论中极为重要,它类似索绪尔“语言—言语”的区别,但又不完全相同。乔氏还认为语言能力理论的建立逻辑上先于语言行为理论的建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乔氏和其它学派,特别是和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的功能学派的不同,正如许国璋教授不久前指出的,乔氏研究的是一个理想人的语言,而韩氏研究的却是一个社会人的语言。如果你坚信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你会认为乔氏的根本出发点就错了。但乔氏为什么要把说话者一听话者理想化,语言学家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语言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尼尔·史密斯教授在与笔者的一次谈话中说他较倾向这一观点,并指出对深层结构这一概念也应作同样的理解,“它(指深层结构——引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依此我们不仅能够对个别语言的种种句子作出概括,而且能够对适用于各种语言的各种规则作出概括(见中译本第136页)。这对那些夸大深层结构的心理现实性及哲学意义的人来说,是足以引起深思的。

乔氏深信语言学应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的镜子”。他的最终目标是想通过研究语言来推测有关思维及人脑的本质,“可能是他第一个详细地从语言性质去阐明大脑的性质,而不是相反。”(第1页)另外,乔氏还认为一个完美的语言学理论应满足观察、描述、解释这三个充分条件,并具备一个评价尺度。但是这一评价尺度是什么,乔氏也未详细阐述。一般来说他将简单性作为评价尺度,这也许是受了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的影响。

乔氏使人们重新热衷于研究语言中的普遍性。他认为世上的种种语言虽不相同,但由于人类在学习语言时都要受生理上、心理上等的限制,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结构”。这样的分析本是科学的,但乔氏及《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的作者把这种“普遍结构”看作是先天的,并认为“人类的语言官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与生俱来的。”(第282页)这显然是唯心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查尔斯·霍凯特称乔姆斯基革命为语言研究史上的第四个大突破。这场革命的实质用霍凯特的话来讲,就是提出了“精确的可说明性的假设”(theexactaccount-abilityhypothesis)。乔氏运用现代逻辑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方法,为自然语言描述的形式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二十多年来,乔氏理论几次更新,经历了早期理论、标准理论、扩充的标准理论和修正的扩充标准理论这四个时期,这也说明乔氏理论是在发展的,并日趋完善。尼尔·史密斯教授对《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未能论述乔氏的最新理论深表遗憾,并说书中有些观点他现在极愿意收回或修改,例如第五章中有关支持深层结构的论据在现在看来是不完全的。尽管如此,我认为这本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失为有参考价值的。

社会语言学对现代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4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交际,语篇

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范畴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是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别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 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 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 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 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一般而言,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 (diglossia) 、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 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 、标准语和土语 (vernacular) 、正式语体 (formal style) 和非正式语体 (informal style) 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 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 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 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二、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导致了今日许多学生面临类似的问题: (1) 由于重语法, 轻口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自学英语起就缺乏对口语的重视, 心理障碍很重; (2) 因词汇量不足, 缺乏本民族和跨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专用术语而难以启齿; (3) 死记硬背仍然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 (4) 过度依赖于课堂的设定的训练模式而缺乏现实的多样性交流的实战经验。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趋频繁, 熟练的英语技巧成为交际渠道畅通的必备条件, 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语言训练方法使很多学生的英语说得很不得体。只有当英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社会结构、文化风俗、历史传统有足够了解, 他所使用的语言才能既准确又得体。

三、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只注重研究语言本身, 致使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忽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特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法性 ( grammaticality ) , 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 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他认为学习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环境。可见, 要想提高交际能力, 必须了解目的语国家与本民族的文化差异, 否则, 就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1.英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交际能力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和理解话语的能力。过去的英语教学由于对文化差异教学不重视, 学生常常出现语用错误。例如, (1) 语言使用的错误。如称呼语、寒喧语的使用错误; (2) 对隐私禁忌的误解。中国人表达热情与熟络的方式是通过关心对方的个人生活, 而西方人则视这些为隐私, 忌讳他人的关心或窥探; (3) 对文化的误解。如中国人自贬式的自谦为很多西方人所不能理解。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 语言交际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对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什么词有什么意义, 具有什么功能, 还要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与什么人、说什么话”, 了解所学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文化就是教外语的正确使用, 使学生遵守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2.英语教学要注重语篇教学

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 而不是语言的语法单位。而语言的交际单位是语篇, 而不是单个的句子或者词汇。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一个语篇被肢解为个体的句子, 然后是个体的 , 直至个体的语素, 很少探讨它的交际功能。从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单位不是句子, 而是语篇, 即使是语法现象也常常在大于句子的语篇中才能体现用法, 语法理论必须考虑语篇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 具体表现在 (胡壮麟, 1994:3) : (1) 以句子或句子为基础的句子语法所得出的规则与自然语言的实际观察结果出入太大; (2) 句子语法的一般描写方法不适用于描写语篇语法; (3) 句子语法不考虑种种交际因素的重要作用; (4) 自主句法学不能回答许多问题, 如为什么会存在目前形式的语言?语言起什么作用?语篇教学可以解决句法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概念可通过语言的实际使用来掌握。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篇的宏观结构。在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外语教学中, 学生对所学文章的词汇的发音、意义、拼写, 句子的结构等都已经比较熟了, 但对于整个课文的整体语义结构不是很清楚, 如语篇的主题是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展开的?采用了什么论证和说明方法?采用什么逻辑推理方式?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各个部分内部是怎样发展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语篇的宏观结构应该包括的问题。

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 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不仅看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 而且看到语言外的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四、结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当前英语教学, 就是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要看到所教授的语言本身, 更要看到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地域特点, 交际者的社会、职业、年龄、性别特点, 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所要完成的交际任务等。通过把语言与这些因素相联系来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Fishman, J.A.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A].In P.P.Giglioli (ed.) .L 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Selected Readings[C].Harmondsworth, England:Penguin.1972.

[2]Hymes, D.The emergence of sociolinguistics:A response to Samarin[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 2000, 4 (2) .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现代语言学 篇5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学生应该首先在宏观上对该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自考“现代语言学”学习方法。在学习时,首先要仔细阅读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不仅包括本学科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涉及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整体把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从宏观进入到微观学习。通过细节的学习来加深对课本宏观的.把握,而对课本宏观的把握又会有助于课本细节的学习,做到“既见森林,有见树木。”

2)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要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就要注意分析课本中围绕基本概念所提供的各种例子,多思考,细明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记忆才会变的容易长久。学习者应能结合自己的语言实践提供更多的例子来解释和理解有关的理论,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复习指导《自考“现代语言学”学习方法》。

3)比较与对比相结合

比较和对比是该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可以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相异性。比较和对比的结合有助于弄清概念之间的异同和内在的联系。

4)阅读与练习相结合

现代语言学 篇6

关键词:后现代哲学;认知神经语言学;进路

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属于研究认识论的延伸,也是促使研究不断深化与实证的延续。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语言研究,是由于语言研究体验观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发展态势具有纷繁性的特点。只有把认知神经语言学放置在后现代哲学视域中,才可以对其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成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

一、认知神经语言学概述

认知神经语言学利用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为支撑,根据对语言现象的分析,构建理论模型,对语言与大脑的联系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此学科在心理、认知以及神经为核心,对语言的本体性特点与潜在机制进行探究,表明语言是人心智现象的一种。

认知神经语言学作为新兴的学科,主要以语言认知为研究重点的语言学理论,其不仅把语言学与大脑神经科学相联系,还把语言学与计算科学等研究相联系。所以,认知神经语言学理论未来的发展前景较广阔,应用价值较高。

二、认知神经语言学中后现代哲学特点

(一)跨学科性

认知神经语言学自身是在新型认知科学与脑神经科学共同作用下逐步发展而来的,主要卢纶来源为神经科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认为语言是开放的,主要依靠操作者,是社会文化与认知能力等不同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认知神经语言学属于多元分支学科的一种,具有融合特点,主要以哲学与心理学等为支撑的认知科学,认知神经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较强,研究目标也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认知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等都属于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产物,认知神经语言学是根据上述理论为支撑、模型等开展实证研究,势必会和不同学科有联系。

(二)去中心性

认知神经语言学直观的表现了后现代哲学的去中心性特点。21世纪作为大脑为主的新时代,对大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明,应逐步对心理与生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的介入。认知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认识论的延续,是研究的进一步与实证化发展。通过后现代哲学特征与理念的了解,语言研究应该以认知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为框架。在后现代主语思想的作用下,探究脑神经科学在语言中的指导作用为目标,论证人在认识论的前提下开展语言研究得到的思辨性结果,应用有关认知科学与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阐述其自导语言科学研究的方法,两者在语言研究中相互作用。

ERP技术在语言各种层面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充分说明了认知神经语言学的去中心性。在认知神经为基础下对语言的研究内容有语言构成、理解以及学习等几个方面,其中谚语理解的研究还可以分为自然属性的辨别、句子加工等几个层次。对语言不同层面与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在认识论的前提下,利用认知科学、脑科学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利用脑神经试验与心理试验对思辨性结论进行验证,充分表现了具有的去中心性。

(三)体验人本性

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将后现代哲学中的体验人本观与意义体认观充分体现出来,它的研究核心将人本精神充分的表现出来。

长时间以来,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逐步对人的心理因素与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就是人的大脑工作与认知状态对应用语言的作用,对心智和语言间关系的解说更加重视,说明意义是怎样建基在生物学影响下心脑关系层。根据此趋势的发展,较多的语言学家不仅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也逐步对心脑关系的形而上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进一步探究语言、心智以及大脑间的关系。

对心智和大脑关系的研究,必定离不开认知甚至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而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虚拟现实开展的。例如,ERP实验的实验设计并不是盲目,是利用虚拟现实达到的。应该采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达到或部分打到你设计要求,虚拟现实就是对信息中介环境与感受体验信息的直接模拟,对感受体验信息转变的直接操纵,达到对人认识的虚拟化。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体验人本观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出来。

(四)多维性

认知神经语言学利用的多维技术,关键技术主要有眼动技术、功能性核共振成像等,上述脑研究技术装备都可以为心智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另外,语言在多种层面的ERP成分也存在多维性特点。ERP成分能够在波幅、头皮分布以及潜伏期等不同方面进行描述,ERP的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都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语言神经机制研究角度而言,对于多种层面的语言理解,例如语义、语法以及语音等多种层面,都存在与其针对的ERP成分,和语音层面加工存在联系的ERP成分为N200,和语义加工存在联系的ERP成分有两种,一种为RP,另一种为N400,和句法加工存在联系的ERP成分有两种,一种为LAN,另一种为P600。

三、结语

认知神经语言学属于走向思辨性结合实证性研究的路向,采用多维技术对各种语言层面进行考察的一种认知神经机制。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认知神经语言学,能够对其理论基础充分了解,将其灵魂更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J].外国语,2002(01):28-37.

[2]晋小涵.语言研究的新发展——从生物语言学到神经语言学的嬗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62-67.

现代语言学 篇7

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 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 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 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想想法, 有的学者认为, 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 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 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

二、现代汉语的发展特点

1、新词大量涌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是改革开放的中国, 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事物和新情况纷至沓来, 层出不穷。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词汇, 如“因特网”, “网上冲浪”等等以每年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满足生活和交流的需要, 我们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段时间是现代汉语新词滋生的黄金时期。

2、旧词衍生新义

旧词衍生新义是指一个原已存在的词语通过比喻、引申等手段获得新的词义范畴, 使原来的表达形式分化出一个新词位的现象。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词义扩大, 即某些词语在原义基础上通过比喻、引申等手段增加了新义项, 但是其新义项的义域大于其原义域, 如 (1) 菜:古义专指蔬菜。到了宋代, 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 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2) 挂钩愿意为用钩把两节车厢连接起来, 后来扩大为建立某种关系。二是词义缩小, 如 (1) “铁饭碗”一词, 其原义是泛指各种用铁制成的盛装食品的用具, 尤其是指各种搪瓷碗;而现在专指非常稳定的职业。

3、大量吸收外来词汇

外来词是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 把对方语言的词语吸收到本族语言中来的结果。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 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 而是要从语言、语法、词汇、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 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 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便于交流和生活的需要。有些外来词是以音译与义译结合的方式进入现代汉语的, 例如:艾滋病 (AIDS) 、拉力赛 (rally) 、尤里卡计划 (Eureka) 、丁克族 (TINKS) 。

4、方言俗语词汇不断渗入

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 并不断从其它方言中, 主要源于粤语、吴语和北京话, 汲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加强大量方言俗语词汇逐渐渗入现代汉语, 成为其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俗语词汇的渗入, 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填补了其表达的空缺, 另一方面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能力, 加强了其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使语言更具有变现力。

三、现在汉语的发展趋势

1、新词不断创造。

创造新词是满足表义需求, 增强语言表达力度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现在汉语将会产生更多的新词来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生活和官方领域将是新词产生的根据地, 这些新词主要可以分为复合新词、词缀派生新词和简缩新词三大类别。因此, 可以预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的这一变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2、中国化的英语。

英语发展成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从世界各个语种中吸收了不少词语, 汉语也毫不例外。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 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 它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借词。

3、隐语现象不断发展。

隐语与交际主体、言语环境、社会背景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一系列相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隐语产生存在的基础。隐语是为实现隐瞒或识别的特殊交际功能而采用的语言手段, 在特定环境服务于特殊人群。中国的发展将产生一些特殊人群, 而隐语正好符合了发展要求, 隐语作为一种民间俗语, 丰富了社会语言的宝库,

结束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语料, 归结出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 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 同时, 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

摘要: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 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 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为我国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现代汉语词汇,新词,旧词生新义,方言俗语词汇,外来词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 商务印书社, 1996年版。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现代语言学 篇8

1“后现代成语”的来源和语义

通常, 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定伴随重大的语言变化, 而没有重大社会事件的历史时期则是语言相对稳定的时期。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归根结底是社会性的, 社会条件和社会现实的突变为加剧某种语言趋势提供了条件。[2]所以, 科技时代的到来以及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其中, 网络“后现代成语”是时下网络语言最新的表现方式, 以保留中国传统成语的四字结构得名。

1.1 来源分析

网络自创成语又称“后现代成语”, 其主要代表是“细思恐极”、“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约而同”等。现就其中三个词语的来源加以介绍。

早在2012年11月11日, 华中科技大学某男生将历时212天创作的16万字情书装订成册, 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送给心仪的女生。女生十分感动, 但还是选择拒绝。[3]随后, 网友据此编造“十动然拒”一词, 高度概括了这次告白事件。

今年8月, 当北京某青年为筹婚房首付款持西瓜刀抢银行, 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后, 一篇题为《“人艰不拆”:中产阶层为何从白领变屌丝》的新闻评论随即而出。[3]“人艰不拆”已从网络转移到主流报刊中, 悲愤之情蔓延开来。

直到最近10月《南方周末》以《普通护照免签“喜大普奔”》的标题报道中国游客前往泰国普吉岛可以免签的新闻。[3]透过该词, 便可体会到浓浓的喜悦。

1.2 构成及语义解读

乍看之下, 以上网络“后现代成语”构词新颖、独具匠心, 且呈现出从虚拟网络向传统实体媒介转移的趋势, 但它们真正的寓意和内涵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正如朱文俊写道“当一个词或词组对说者和听者, 对写者和读者都是同样意思时, 理解才是充分的”[4], 这些词语既然来自网络、源于网友的智慧, 那么具体含义只能有由网友解释。

通过网络搜索, 上述词语中“十动然拒”和“人艰不拆”分别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和“人生已经如此艰难,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的缩略版。“喜大普奔”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的词首组成。与此类似, “累觉不爱”是“很累, 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简短表达。“细思恐极”即“细细想来, 觉得恐怖至极”。“不明觉厉”表示“虽不明白对方所讲的意思, 但觉得很厉害”。“不约而同”则完全抛弃原有“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 演变为“很久没人约, 快成同性恋”的另类版本。

通常, 典型的传统成语是三层次架构, 包括成语所表达的意思、为方便听者理解所采用的故事和让该意思为人精准掌握的语言形态, 即中国传统“言意”理论派生的人际传播“意象言”结构。就网友的解释来看, 网络“后现代成语”的构成沿用中文成语的形式, 也产生于一定的背景。然而, 它们与真正的成语还是有所区别。仅限于网络和网民之间使用的网络“后现代成语”是无法达到传统成语被普遍接受的程度。

纵使“喜大普奔”与英语缩略构词法相似, 却也难以做到形意兼容, 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 人们难以理解。例如“金砖国家”组织采用巴西 (Brazil) 、俄罗斯 (Russia) 、印度 (India) 、中国 (China) 和南非 (South Africa) 五国的首字母组成“BRICS”, 即砖块之意, 既传神又达意。

2 网络“后现代成语”的使用原因

著名社会语言学家Homes指出,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理论, 这种理解能够解释在一个社团中人们为什么能使用某种形式的语言, 人们选择某种语言形式的原因又是什么。[5]因此, 研究网络“后现代成语”的使用原因十分必要。

2.1 网络环境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 人类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即语境中进行的。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 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概述后语等, 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6]网络“后现代成语”所使用的语境就是网络环境, 对其发展也具有制约作用。

根据全国权威部门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42.1%, 其覆盖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肩的, 传播速度也是任何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7]互联网的存在拓宽了语言的传播范围, 同时也加快了语言的传播速率。

网络是一个由网络技术支撑的虚拟世界,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隐蔽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打破了现实交流中地域、民族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然而, 产生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后现代成语”一旦脱离了虚拟的网络世界, 说者与听者之间的默契也随之消失。在现实生活中, 这类词语因缺乏表意的稳定性和明确性而难以被人理解。

2.2 网民主体

社会语言学家罗宾·莱考夫 (Robin Lakoff 1991) 的“言为身份” (You are what you say) 之说, 即语言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相关社会信息, 如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地域、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等诸多社会因素。这一理论正指明语言现象主体的特点

网络“后现代成语”的产生是虚拟网络赋予网民隐蔽身份的权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采用通俗、随便的语言交流或宣泄情感。譬如, 缩写词“喜大普奔”以简短有力的结构传递人们的热情, 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人艰不拆”流露出现代年轻人的悲愤不满, “十动然拒”则在调侃中透着些许无奈。

此外, 使用谐音、缩略语的形式符合“方便快捷、省事省力”的原则, 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交际符号越简洁越好。美国心理学家哈里·伯杰 (Harry Berger) 认为, 人有两种原始需要:一种是次序、不混乱;另一种则相反, 人类确定需要混乱、危险、新奇、神秘。两种需要是矛盾的。[8]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正处于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年纪, 他们创造的网络“后现代成语”反映了求新猎奇的心理需求。

3 网络“后现代成语”的发展趋势

网络“后现代成语”的产生和传播既有自身的客观性, 也有网络主体发挥的主观性, 以上对其构成和语义的分析可预见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 语义的明确性是指进入日常言语交际的网络词语必须清楚明了、表达准确且易于理解。当人们遇到常识被颠倒、不熟悉的网络“后现代成语”时, 就会造成词语混乱和交流障碍。创新并非随心所欲, 基于特定社会事件产生的词语必须做到意义与事件的密切关联。

至于网络“后现代成语”今后的发展前景, 则必须符合布龙菲尔德提出的“语言规范化”, 这就是人们谋求和保证信息传递效果的一种主动行为, 是人们对语言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干预, 以期语言这个重要工具按照人们的愿望来发挥它的最大作用。[9]为使网络语言被正确合理地运用, 相关部门在保证其合乎语言系统内部逻辑语义关系的前提下, 还要适当地干预, 使其符合社会风范和公序良俗。

4 结束语

总之, 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任何语言的产生及发展都受自身及环境的影响。在看待新兴的语言现象时, 人们应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网络“后现代成语”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但其长久发展的生命力还有待时间检验。只有做到明确语义、符合语言规范, 它们才会被纳入常规语言体系中。

摘要:科学和技术在21世纪得以迅猛发展, 伴随网络产生的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蔓延开来。新兴的网络“后现代成语”更引发包括语言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出现的必然性、使用的主客观原因及发展的生命力值得深究。该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举实例和案头研究的方法, 对网络“后现代成语”进行探析, 从而得出其发展必须遵循语义明确和语言规范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后现代成语”,生命力,语义明确,语言规范性

参考文献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17.

[2]孙汉军.语言是个对立对应系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 :10-13.

[3]新华通讯社.网语“喜大普奔”折射年轻人心态[N].新华每日电讯, 2013-10-29.

[4]朱文俊.语言与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2) .

[5]张延国, 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6]瞿转意.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特征[J].海外英语, 2012 (2) :263-265.

[7]黄安靖.网络新词对语言的冲击是空前的[N].北京日报.[2013-9-30].

[8]黄永江, 刘汉霞.中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及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63-65.

现代语言学 篇9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欧洲语言人文主义是同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带有很强的思辨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是同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 带有很强的事件性;汉语人文主义是同经学联系在一起的, 带有很强的释义性” (申小龙2008:3) 。此论断也精辟地概括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在三个地域范围内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欧洲范围内, 在索绪尔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专注于对语言功能系统拓展和在语言哲学范围对能指和所指这对范畴深化的布拉格学派同哥本哈根学派, 并且逐渐形成了结构主义这一影响深远的思潮。其后, 针对结构主义的自足和排他性, 产生了与之相悖的解构主义。

美洲范围内, 皮尔斯几乎与索绪尔同一时期建立了以研究符号产生和应用为中心的实用主义符号理论, 即符号-对象-解释者。乔姆斯基把索绪尔的所指定义为语义平面, 能指定义为语音平面, 在两个平面之间连接内容和表达的就是转化规则, 即语法。以此为出发点, 建立了对当代应用语言学影响深远的生成-转化语法理论。

然而, 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影响远不如在欧洲和美洲范围内深远,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汉语的语言学史, 五四之前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 也就是“小学”范围。文字研究的训诂学传统在汉语延续了两千多年, 是和汉字缺少形态变化的特点、汉族文化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相联系的。虽然清代音韵学盛行, 让人们开始在文字之外注意语音, 但是其原因是基于“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和字音、字义的关系, 而韵书又兼起字典的作用, 所以三者 (训诂、字书和韵书) 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王力2007) 。五四运动之后, 虽然科学系统全面的语言学研究逐渐兴起, 然而大多还是采取经验的研究方法, 专注于汉字符号系统的研究, 视汉字为中文研究之正统, 拼音则为外来舶来品, 只起到规范语音的辅助作用。“在汉字发展由象形道形声的过程中, 曾经有一个假借的阶段。如果沿着同音或者音近假借的表达口语词汇的途径走下去, 汉字也许会发展为表音文字。然而汉字却只是在假借的阶段踌躇了一下, 又向象形表意的途径回归了。究其原因, 是因为假借字脱离了汉字形象表意特征的基础, 造成了认读古书的很大障碍, 不适合汉族人造字、用字、识字的望文生义的心理和习惯” (申小龙2009:210) 。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 语音比文字更具有本源性。汉字不同于西方的表音符号, 应当归于表意符号。然而, 索绪尔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 却仅仅看到了汉语的一面。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一系列发展, 现今的汉语实际上也具备了两个完整的符号体系, 即汉字的表意符号系统和拼音的表音符号系统。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 索绪尔注重于结构和系统, 追求一种具有社会普遍性和恒常性的抽象语言法则。如果从拼音这一表音文字对汉语语音的摹写和纪录作用入手, 或许能够从形式上更深层次地探讨中西语言共同的普遍性规律。

其次索绪尔批评语文学研究对象一边是语言, 一边是历史, 因而使得研究对象不具有纯粹性。因而, 其理论着眼于语言共时的静止状态, 排除了对语言历时演变的研究, 这与汉语传统注重考证的训诂学存在根本的对立。

最后, 欧洲语言的词本位和汉语的字本位存在基本结构的不统一。汉语词汇的基本单位还是单字, 它既不同于欧洲语言的字母, 也不等同于欧洲语言的词。同欧洲语言学家从词当中分析语素不同, 汉语的语言学家则要研究哪些字群是词, 哪些是词组。因此, 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要运用到汉语语言学研究中, 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一个单字究竟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符号。

2 先验语言体系的构建

同以逻辑为基础的古希腊语法研究阶段、以历史考订为基础的语文学研究阶段和以语言比较为基础的历史语言学研究阶段相比,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第一次深入地进行了以语言作为本体的纯粹观察, “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 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 并且“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 (索绪尔2009:26) 。

如同康德首先进行的感性和理性的界定一样, 索绪尔也首先进行了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即言语 (parole) 和语言 (langue) 。言语是现在和过去, 个人和社会的双重产物, 是一种能够被人感知的音响和文字的存在, 是一种语言的表象, 同时又是语言的载体。语言则是言语的集合, 是一个1+1′+1″+...=1的整体, 它存在于一切言语之中, 又规范和约束一切言语活动, 正如索绪尔写道:“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索绪尔2009:115) 。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 索绪尔所指的语言具有两种特性:首先不能够离开言语而存在, 语言是言语的一个集合;其次, 言语行为是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个人的思想的一种表达, 属于“经验的” (empirisch) 范畴, 也就是说, 言语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索绪尔所谓的“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减去的部分应该就是内容, 而剩下的部分就应当是形式。综上所述, 语言就是一种存在于经验之中的形式, 它不属于“经验的”或纯粹理性的范畴, 而应归入到“先验的”范畴。

康德主张, 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先天要素和后天要素, 而这些先天要素的先天性, “是认识论上的特征, 不是指时间上在先, 而是逻辑上在先, 即我们知识中独立于 (或不依赖于) 经验、不能为经验所证明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 这些要素就其不会有丝毫经验的因素而言是纯粹的, 它们因而只能是来自认识能力本身的知识形式, 而不能是来自后天的知识内容方面的东西” (杨祖陶、邓晓芒2001:19) 。

在康德的理论当中,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感性认识对象的先天形式, 概念则是知性的先天知识形式。哲学是研究一切科学的科学, 它需要规律最大范围的普遍化。然而, 单单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认识能力当中存在潜在的语言能力, 索绪尔称之为language, 中文译为言语体系。它为人类的所有具体的语言和言语活动提供了一种形式。当这种能力后天得到激发和培养, 成为描绘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抽象世界的手段的时候, 在先天形式的基础上, 使得言语体系的符号系统–语言和个体语言表象 (言语) 语成为可能。言语体系给予了语言和言语一种感性认识上先天的形式, 语言则给予了言语知性认识上的先天形式。

3 纯粹语言完整体系之形式分析

索绪尔建立的符号系统的封闭性, 割断了和外部所有因素的联系, 成了后人批判的主要焦点。然而,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 索绪尔明确地承认语言外部要素, 如历史演变、政治史、社会制度等的重要性。“索绪尔在对语言系统的分析中, 不仅运用了二元对立的偶分的辩证方法, 同时还成功的地运用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注意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由要素构成, 要素和要素以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式结构在一起, 整体约束要素, 要素影响整体” (刘富华、孙维张2007:152) 。换而言之, 没有这些外部要素就不能够认识语言的内部结构。索绪尔所研究的系统, 只不过是在科学观察的限定的前提下, 在共时的静止的状态下, 排除一切外部要素干扰的内部语言学系统, 这就是洪堡特所谓的解剖式语言学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同康德的先验方法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本质上来看, 索绪尔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纯粹语言完整体系之形式分析。这种分析方法, 是同纯粹语言的完整体系密切相联系的, 而所谓的纯粹, 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排除一切外部因素干扰的, 只集中于语言本体。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历程来看, 早期的青年语法学派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 这种历史语言学的比较方法, 即从一个语言现象入手, 进行原子式的精密研究, 横向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 纵向从历史演变角度进行比较, 从一个现象推论到另一个现象, 从一个结论推论到另外一个结论, 虽然索绪尔批判了这种以一种语言阐述另一种语言的方式, 但是他肯定了掌握第一手原始语言材料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同康德一样, 索绪尔设想的语言内部体系也是一个圆圈式的封闭的圆满, 体系逻辑推理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语言的本身。《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基本脉络为:

语言→语言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文字和语音→历时和共时→语言

换而言之, 索绪尔一开始已经确立了语言为体系的起点, 以下的工作旨在通过推理, 由部分来构造语言这个整体。首先, 为了说明语言的内在秩序, 剔除了语言的外部要素;随后, 为了研究语言符号的构成, 剔除了文字, 提出了语音上和心理上的能指和所指;此后, 为了研究体系内部语言价值的体现, 剔除了历时语言学, 而着重在概念、物质和整体的方面来考虑语言的价值。最后他通过组合和聚合阐明了语言内部的结构方式, 从而圆满地到达了体系的终点, 即语言本身。

4 结束语

索绪尔在构建语言体系的过程当中, 在语言为一切出发点的前提下, 在他所追求的纯粹语言完整体系中, 果断地将一切同推理上可能的要素都纳入了这个体系, 将一切不能够由推理得出的要素都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在很多人看来, 这是一个不仅果断, 甚至可以称之为武断的过程, 因为它在逻辑至上的信仰下, 弃置了各种同语言相关的人文现象。

中西思维方式原本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汉语重综合, 西方则重分析。当代汉语语言学研究至今还未完全摆脱经学的影响和文字的束缚, 开创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研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并对其他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索绪尔建立了一套元理论, 提供了一系列语言研究和语言结构模型” (王德福2009:68) 。其次, 综合的思维方式意味着采众家之言, 结果却难成一家之言, 因为综合的体系当中, 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要素或者相悖的规则。如无索绪尔的果断, 排除一切推理上不可能的要素, 终究很难建立一个纯粹的体系。

当我们进行历史反思和学术重建的时候, 不应再拘泥于批判索绪尔理论的人文对立和逻辑至上, 与此相反, 索绪尔的构建其语言体系的科学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斐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郭洪.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汉语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刘富华, 孙维张.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6]申小龙.汉语与汉语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7]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8]王德福.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M].北京:汉语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9]王力.汉语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现代园林设计语言初探 篇10

一、古典园林艺术

(一)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有很多种,有宫廷园林、自然山水园林、陵寺庙观园林等,但它们主要都是由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构成的,通常都富有诗情画意,比较注重艺术性,可以说有点仿造自然,注重自然美,一般的园林中都有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景观,通过隔景、借景、障景等表现手法体现艺术性。“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2)。而且很多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会根据地方特色,或者季节性、艺术性等来选择,例如拙政园的紫藤花、留园的银杏等。园林中还有大量的建筑,如亭榭、楼台、长廊、厅、堂等,让人们随时有休憩的地方,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欣赏景色。另外,中国园林还比较注重对牌匾、楹联、雕刻、石碑等的运用,例如恭王府花园中的“福”字碑,中国古典文化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传递出来,体现出一种比较深刻的内涵。

(二)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3)。西方古典园林中主要的部分是建筑物,基本是以大型的建筑物为主体,园中中轴线较明显,主要建筑物位于中轴线的起点,在全园中有统帅的作用,而中轴线周围都会布置有雕塑、喷泉、水池、树木等景观,布局较严谨,讲究秩序美、几何美,比较注重人工化。且道路、建筑物、喷泉、雕塑等都是经过严格配置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建造,园中多数都会布置花坛,树池和水池,西方的古典园林主要是以16世纪的意大利园林、17世纪的法国园林及英国园林最突出。

二、现代园林设计语言

(一)造景艺术语言

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有很多,点景、借景、隔景、框景、障景、分景、对景等。比如点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文字的形式,如楹联、匾额、碑刻等对园林内景观及空间环境等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另一种可简单地理解为对园林风景的点缀和修饰,它既可以是一座小亭,又可以是一从修竹,被点缀的随想也不尽相同,山体、水面、建筑群无所不可”(4)。有很多的物体都可用来点景,楹联、石碑、雕塑、喷泉等都可以,点景的运用比较自由,在现代园林中是造景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次借景,它主要的运用就是把园外的一些景物纳入园林的视线范围内,让人们在园内畅游、欣赏景色时能欣赏到园外的景色,可以丰富园林空间的层次,增强风景的多样性,扩大观赏者的视野范围。如“保利国际广场,坐落于珠江江畔,毗邻历史悠久的琶洲塔公园。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为了将园外的琶洲塔公园之景引入到园内来,建筑物的错动布局形成了进入中心花园的重要门户空间。从东南向的门户空间观赏,场地上的林地与远方的琶洲塔公园在视觉上连成一体,琶洲塔公园的林地景观也就成了本项目的借景”(5)。框景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利用门洞、窗户等把一个局部的景观框在特定的框内,使其达到画一样的效果。隔景可以利用一些园内的景观风景,将空间分隔开,园中路边的树就是一种简单的隔景的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大多是继承了传统的造景手法,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将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和现代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二)造园艺术语言

造园艺术有空间布局、地形选择、植被配置、园路铺装、水景营造、景观小品等,在园林营造中,特别是中国的园林,山和水的结合是很重要的。首先就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空间的布局和营造。园林中的各个景观、植物、水体、园路、小品等都要根据整体空间安排好。

地形是园林景观设计元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元素之一,一般人们都比较喜欢舒适、稳定的环境,而地形变化较大会让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所以在园林设计时应当避免对地形的大幅度改造,例如颐和园就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其中的万寿山和昆明湖就是利用长廊而分隔开的。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植物不仅具有造型美,还有组织空间的作用,在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关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功能性。“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形成绿色屏障,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形成重点景观环境,吸引人气,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6)。例如北京玉泉公园就选择了像雪松、大叶黄杨等枝叶发达、枝条的开张角度小的乔灌木,隔离效果最好,适宜形成私密园林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游玩欣赏。又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劳瑞花园的树林墙,不仅可以分

流行语“屌丝”的文化透视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突出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屌丝”这一词汇,作为2012年最火爆的流行语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影响,同时作为网络热词,它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对“屌丝”这一网络词汇的起源、定义、应用、影响等作一般性的分析,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就“屌丝”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言“屌丝”流行语文化现象

隔环境,还可以吸收噪声,其中的植物是按照季节配置的,人们可以看到四季的植物。

园路铺装和水景的设计很重要,园路可以是砖路,也可以是石路,它可以引导游人按照设计的意图、路线、角度欣赏景观风景,所以园路的设计要与园内的景观相联系,并且风格要一致,利用园路让人们在行走中欣赏景色,融入景色之中。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大致可分为动水和静水两类,水景的设计应该根据环境、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而且人一般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水景设计营造中,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所以应该在水面上设置亲水平台、栈道、观景桥等景观小品。在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要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为人们提供融于水体的机会。例如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娱乐水体景观,在水池中经常会看到有小孩子在玩耍,还有其喷泉上变换的人脸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居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与人的互动性。造园的艺术语言最基本的是这几类,当然还有其他分类,人们在建造园林时要充分考虑自然和人的双重因素,秉持以人为本,但是也要天人合一。

(三)建筑艺术语言

建筑在园林的营造中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分类,比如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沟通景点的建筑等的设计营造,还有地域、民族、社会等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的布局就是在整个园林中建筑所在的位置,还有所占的比例,它由建筑的性质、造型、功能、大小等许多因素决定,为了突出大型建筑的主体形象,比较大的建筑需要建造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而体积较小的建筑可以自由地安排,但是在安排配置时还要考虑园林整体的布局及各景观之间的搭配。园林是集休憩、娱乐、游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所以建筑设计要有实用性的,也要有观赏性的。实用性的有亭子、楼阁、厅堂等,观赏性的有亭榭、雕塑、喷泉等。其中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起到观赏、点景的作用,可以传达各种理念与信息,还可以起到统筹空间的作用。沟通景点的建筑可以是桥、长廊等。我们在营造建筑景观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族等因素,例如在徽州设计建造园林时,就要融合当地的特点,徽州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还有著名的三雕等都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就需要与这些特点相协调、统一,再融入现代因素进行设计营造。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有很多设计语言,除了上面说的造景艺术语言、造园艺术语言、建筑设计语言外,还有装饰文

一、引言

从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每年都会有一些权威的语言机构联合媒体发布年度流行语排行榜,加上媒体的报道和切身应用,流行语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它们的出现不仅涉及语言本身,而且涉及社会学乃至经济学、伦理道德学。因此,流行语可以比普通词汇更直接、更敏锐地体现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更新趋势。因此,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化语言等。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历史、地域、社会的关系,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在拥有的条件下要结合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更好的园林艺术。“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以及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的发挥。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各项努力,相信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深化与提高”(7)。

注释:

(1)邓定超.论园林设计与园林艺术[J].广东科技,2007(170):

(2)(3)宋文超.现代园林艺术分析[J].China’s Foreign

(4)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71.

(5)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

(6)余声.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30.

如何理解现代摄影视觉语言 篇11

关键词:摄影;探索;情绪;视觉语言

视觉体验和表达形式是摄影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视觉作品的表现手法,让现代视觉艺术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以人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把作品的视觉构图理念美感表达出来。让作品有一种新奇不同于别人的艺术表现力,还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利用技巧把视觉语言表现到极致。

1 在视觉表现方面具有创造开拓精神,让作品更有创意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代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信息图片可供人们采用和观赏,人们对艺术图片的要求也更高,摄影工作者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创意,才能博得观众的眼球。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社会价值观体现审美特点的东西进去,运用更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作品丰富内涵。通過事物让人们结合实际生活联想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更好的表达作品的真实意图。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度要丰富,给观者很大的视觉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画面的立体感受更真切。

视觉图形表现时能张弛有度,把含义表达得更丰满充盈。让作品更有吸引力,把独特的视角观察的重心很好地通过视觉张力表现出来。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构图方向,很好的规划和布局图形结构,给观众呈现独有的视觉形态,深深吸引观众对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掌握作品的主次、虚实,给观众在心理上留一道填空题,有观众有所期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视觉张力。

在视觉创意方面还能够运用组合形象的方法来表现作品,让作品更突出特点。我们要通过运用加减法对图形进行拼接再组合,创造富有想象的艺术作品达到满意的效果。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部位进行组接,再运用有张力的视觉手法将图形部位连接起来,让作品更有美感赋予独特的精神力量,让观者看后对作品产生深思和无限遐想。

2 用平面的构图方法来对画面进行划分,使布局更合理

构图方法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图形的构成分为平面、色彩、立体这三种视觉构图理论。其中平面的构图理念运用最为广泛,形成西方国家较多使用的平面化特征。在作品中合理运用平面构图方式将人物的动作表现得更有力,用色彩对平面结构进行规划,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强,整体结构更美观。平面化的构图让作品更完整,更具美感,对作品的方向更容易把握。有了好的构思,加上独特的构图手法的灵活运用,就能使作品更有内涵。

平面的构图结构可以从不同方位来把画面更好的呈现,可以从正面、侧面、顶面这三个方位作为画面的观察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视角不同手法来把平面构图运用到作品中。在同一幅画中可采用对人物动作不同方位的写实,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让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好,更完整。让每一幅作品都呈现出它个人独有的特色,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景物人物都是不同的,所以运用平面构图手法的不同给观众所表达的意思内容也就会不同。在作品中就要合理利用平面构图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要准确掌握摄影专业知识,才能在作品中把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把构图中平面化运用得游刃有余。提高整体画面的艺术水准,让观众看后有所触动,把平面化的构图方法运用得更娴熟。

3 通过对“形”的把握来使作品上升一个高度

艺术内容可以通过形很好地表达,现代的摄影语言对形的价值更为重视,形的变化决定作品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人们对一个平常的形状事物不会激起很大的兴趣,作品就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就失去了作品的意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者对形的理解越充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想来完成更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拍摄的作品要追求新奇有特点的东西,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万事万物。在作品中体现有价值的东西,让作品富有内涵。

形的创造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含义,对摄影这门艺术的理解更独到,才能创造出更有视觉张力的作品。作品通过对一个事物的形状进行塑造,把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在作品中, 让作品富有精神力量。形的塑造和创新让作品更有特点,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事件的真相和意义。合理利用形状可以使事件更好地突出主题,体现图形在现代摄影语言中的地位。把人物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画面的主次,把主题重点着重进行表现,不能把各种形状混合在一起杂乱无章。运用图形的层次变化,立体透视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形”的效果体现得更充分,使整体风格统一,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每一幅作品都耐人寻味,张弛有度,更好地突出主题,使作品能上升一个高度,更有神韵。把对艺术的热爱用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让作品加入情感的支撑,情感不断的生长为作品创作提供更强的生命力。

总之,摄影就是一门艺术,需要摄影爱好者更多地去思考和突破自我,才能有更好的摄影作品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欣赏更多的摄影作品带来感官上的艺术享受。摄影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型的人才,每个摄影人员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通过摄影表现技巧和手法,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充分表达在艺术作品中。探索更好的摄影角度,培养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晓纪.浅谈摄影构图的运用[J].才智,2014(20).

素描语言形态的现代性 篇12

一、素描语言形态的现代性演变

20世纪后,由于整个社会的哲学、语言学及社会文化的全面现代转型,素描也随之改变了古典主义绘画的传统表现形式,不再把尊重自然、注重写实表现奉为圭臬,而是自觉地将现代性的思考融入到素描表现技法之中,从此,素描语言形态开始了现代性的转型。

中国一直注重传统山水文化精神,追求传统道德哲学与文人精神的融合。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绘画开始了变革,但是,“五四”时期的绘画艺术并没有与西方素描的现代性进程接轨,“五四”时期的绘画实质上是中国现代“新文化”革命的影子,其目的是将传统的道德哲学与个人分开,强调从虚无主义绘画哲学中解脱出来,融入“为人生”、“为现实”的宏伟主题,绘画成为鼓舞革命精神的工具,因此“五四”时期的素描更强调“写实性”,接受的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写生技法,只不过在主题上贴上了“革命”的标签。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陈独秀提出了“美术革命”,美学家吕澂也疾呼:“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梁启超在以《艺术与科学》为题作演讲时,希望中国将来有“科学化的美术”与“美术化的科学”。陈独秀、梁启超等人要求“美术革命”,其前提是关注现实的“社会革命”,都带有文化革命的时代烙印,他们试图通过美术表达人生,反映疾苦,启发人民。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性进程的标志之一,但是在绘画领域,我国素描教育基本上是学习西方的“传统素描”,而这仅仅是针对中国传统绘画采取的一种转向,中国绘画艺术及文化思潮并没有真正进行“现代性”革命。在“五四”之后,绘画基本上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成了时代社会及政治主题宣传的再现,而非现代艺术精神的表现。即使是学院素描绘画教育,也继承了苏联模式,走的是一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绘画艺术道路。

虽然有极少数画家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进行了艰难的现代性探索,但中国素描的真正“解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经过新时期30年的发展,艺术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艺术精神在现代与后现代新的文化语境中得到超越,突破了现代性逻辑演绎的表层形式,进入到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有自我意识的现代艺术发展潮流之中,素描教育出现了“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和“意象素描”等现代性的素描语言形态。

二、素描语言形态的现代性阐释

素描语言形态的现代性,是指构成素描语言的语素符号不再囿于传统,点、线、面的具体表现从过去单纯的绘画再现,发展到融入主体精神的绘画表现,呈现出多种表现特征及意蕴。

首先是“点”的现代性意蕴。“点”是素描的肇始,是一切绘画艺术的端点。由于创作主体的不同,点的形态、作用和阐释效果也不同。在表现手法中有圆点、直点、横点、斜点、有机点、无机点之分,点的表现形式有轻柔的点、细腻的点、虚幻的点、实重的点、粗拙的点、隐逸的点、狂放的点……“点睛之笔”的“点”。在现代表现手法上,通过对点的位置、形状的强化和夸张、变形等,可以呈现出多种审美风格、艺术效果与情感特点,反映现代人的各种复杂情绪与情感意义。

其次是“线”的现代性创新。在现代素描语言形态中,线不再是再现物象的写实性元素,不再仅仅是界定物象形态的界限,而是绘画主体艺术生命的旋律,是情感起伏的曲线,是对人生及社会思考的发散性智慧显现。通过线的粗细、曲直、疏密等形态组合,通过线的变形、夸张、象征与隐喻的变化统一,通过线的起承转合、强弱高低的运笔变换,可以体现丰富的情趣与意义,表达特定的审美内涵与艺术张力。如强弱变化不同的线在表现物体造型和空间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主体内心的情感。显示物象投影及阴影的实重线可以暗示内心的厚重与沉稳;显示物象受光乃至高光的轻虚线可以抒发主体对人生的无奈与感喟;流畅的线条可以展示无穷的张力和想象空间。在现代素描语言形态中,线对画面气韵的把握,线对构图和空间的特殊处理,线对质感肌理的不同表达,线对软硬力度的掌控、线的节奏韵律等,都可传递情感的独特性。总之,现代素描绘画的用线既理性又感性,线的组合穿插、虚实变化都包含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造型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

再次是“面”的现代性创新。“面”虽然由点、线组成,在现代素描语言形态中,面一旦形成,则具有独立的“面”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传达画家的情感,并在传达过程中表现自己的审美创造。画家在处理画面中的“面”时,不再是为面而面,而是注重其形体结构,注重其与点、线的辩证关系,注重各种表现元素的变化。“面”对于内在结构、空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面的表现方法没有定式,画家根据对物象的感受选择一定的表达方式,面与面之间的穿插组合、面与面比例的变化、正面与侧面的互构、实面与虚面的互映等在素描绘画中会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效果。另外,面同样会受主观情绪的影响,面会传达出某种情绪、状态、节奏、韵味等心理感受,所以,现代素描绘画非常注重心理体验,注重把握视觉美感经验,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画面效果。

点、线、面是素描语言形态最基本的构成语素,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语素在表现方法、形式及语义上发生了非常丰富的变化,从传统的写实性再现转换为现代的主体性表现,赋予素描一种现代性精神。

上一篇:核物理工程基础下一篇:图形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