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

2024-10-13

生态语言学(共12篇)

生态语言学 篇1

摘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 它的出现是语言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其应用价值的不断完善的结果。人类语言具有生态特征和非生态特征, 这些特征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态意识。透过语言的表象看到语言的本质能否解决人类社会当下的生态危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自然话语中的非生态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威胁了整个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些非生态特征的研究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自然话语,非生态

“生态学”一词的由来归根于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该词是他在1866 年提出的, 其来源于希腊语Oikos (即房子) , 意思是整个地球就像个大房子一样, 人类在这所房子里跟其他生物是一样的地位, 物种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地球资源的大量开发, 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需求, 人类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由此, 人类开始关注语言与生态的关系, 希冀于语言学的研究能够对生态问题做出贡献。也就在这个年代, 生态语言学终于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 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的兴趣与探究逐渐增加, 各种与生态语言学有关的活动不断涌现。丹麦学者德尔和班恩于1990年在丹麦奥登斯大学就创立了一个名为“生态、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专门研究小组 (ELI Research Group) 。另外, 第一届生态语言学分会也于1993 在阿姆斯特丹举行, 还有各种学术会议定期召开, 与生态语言学研究有关的网站也在日趋增加。生态语言学是一种借鉴生态学研究原理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它是动态的语言研究。人类世界中的自然话语就是很好的互动交流模式。研究发现, 人类语言展现了很多生态的和非生态的特征。自然话语中包含了很多固定短语、习语以及惯用的说话模式, 语言学家对自然话语进行分析, 发现有很多非生态的现象, 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非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和阐释。

1 生态语言学简介

生态语言学 ( Eco-linguistics) 也被叫做语言生态学 ( Ecology of Language) , 最初生态语言学由挪威语言学家豪根 (Einar Haugen) 在1972 年给出一个定义:“它是一门研究给定语言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问”[2]。 这门把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语言逻辑辞典》上被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3]。美国语言学家A. Fill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严谨的概念:“作为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 语言生态学将语言现象置于生态文化背景中, 并把这一现象看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生态系统, 研究语言符号系统的生态性质与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 探讨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和解决途径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 涉及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进化、语言习得、语言批评、语言与生态危机、语言政策、语言人权等方面”[4]。九十年代, 生态语言学能够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韩礼德第九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 (the Nin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上的讲话, 该会议是于1990 年在希腊古城塞萨罗尼基举行的。在AILA的文化背景下, 生态语言学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 研究语言是如何反应、折射和歪曲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

2) 一些著名的理论的应用。比如, 批评话语分析或者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语法和语篇如何反映生态危机方面的应用。[4,5]

3) 语言、语法和语篇方面的新的生态理论的发展。[6]

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应用主流, 无论从心理学上 (微观生态学) 还是从社会学上 (宏观生态学) 来看, 都是在与多语现实相关的语言学领域内。传统的生态语言学根据豪根和韩礼德的研究范式的不同分为两大分支:“隐喻的生态学”和“批评的生态学”, 关于两个分支的区别和联系方面, 赵奎英指出:“两个分支虽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偏重, 但两者研究领域紧密相关、互为补充。前者侧重的是环境对于语言的影响, 以期促进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环境的生态化。后者则是侧重语言对于环境的影响, 目的是为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生物的多样性。”[7]

2 自然话语非生态特征

2.1 语言多样性说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覆盖广泛, 除了从物理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来研究语言和环境的关系, 还注重从精神层面或者说从人类的生态意识层面去研究两者的关系。生态语言批评学家就指出了语言具有许多的非生态特征;而且, 语言多样性同时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例如, Mühlhäusler就对澳大利亚等太平洋地区的语言生态系统进行过调查, 他发现, 曾经有许多袋目小动物生活在这片大陆上, 可是后来这些袋目小动物却被当作老鼠一样的东西遭到了来自人类的伤害和杀戮, 原因是他们的名字。这些小动物被叫做“灌鼠”或“本地鼠”, 人们以为它们跟老鼠是一类的有害动物, 将其杀害, 导致其数量日益减少。Mühlhäusler认为可以通过“重新取名”或重新起用古老的土名字来挽救这些有袋小动物[8]。 从这些小动物的数量减少可以看出命名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因此而在人类现有的词典上增加新词去挽救生物的多样性, 似乎是不够的也是不太科学的。首先, 这些有袋小动物们为什么会被猎杀?真的只是仅仅因为它们的名字, 没有其它原因么?就像在我们中国有句古话,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这句话都流行了多少代人了, 那么老鼠在中国是不是数量急剧减少呢?其次, 如果老鼠的数量真的在急剧减少, 语言学家给它换个名字, 人类就真的不再捕杀老鼠了么?最后, 如果老鼠真的快灭绝了, 有没有人会站出来为老鼠抱不平, 为什么有袋小动物就值得提出来?同样是地球上的生物, 老鼠难道没有生存权?我们给一些动物极高的地位, 给另一些动物极低的地位, 这难道不是在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 命名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 应该进行细致的调查, 分析真正的原因, 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2.2 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说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覆盖广泛, 除了从物理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来研究语言和环境的关系, 还注重从精神层面或者说从人类的生态意识层面去研究两者的关系。生态语言批评学家就指出了语言的许多非生态特征。陈立中在《生态学的几个重要议题》中有这样的观点:事物的名称可以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人们给事物命名时多是以此事物是否对人类有利为出发点, 如natural resources等。人类中心主义还体现在人们对一些事物名称的解释之中。如《现代汉语字典》中对“狗”的解释中指出它“是一种家畜, 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 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 这便是就人类利益而言的[9]。人类中心主义这个说法本身确实是一种违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 但是人类所有的行为都与人类自身的利益相关, 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狗的解释, 固然是围绕着狗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但是这也体现了人性的特点。设想为了知晓狗是什么样的动物, 读者查阅词典时一定很想知道狗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所以词典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相反, 如果词典只是描述狗的外形, 狗的种类, 只字不提狗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我相信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个词典很实用, 而真正想要了解狗这种生物的人可以去查看百科全书, 那里会有很多关于狗的条目。所以, 不能因为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就说明人类缺乏生态意识,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这样说的话, 那么百科辞典所列的所有关于狗这种生物的解释, 是不是又可以证明人类非常具有生态意识, 非常尊重各种生命的存在呢?人类中心主义的现象固然存在, 但是不能简单地从一个方面去考虑人类的行为, 毕竟迄今为止,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 人类的行为都是存在于人类整个的群体中,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可避免地利用其他低级智慧的生物, 这也是达尔文“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理论的体现, 我们不能因为人类的本性而去一味地责怪他们, 如果人们不去考虑和利用其他生物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那么这个社会也不会发展到今天, 人类自己都不爱自己了, 又怎么会去在乎其他生物的存在与否?

再例如英语中用来指代人和事物的代词有I, he, she, it等, 但是其中只有一个it是单独用来指代事物的词, 这说明人类在宇宙中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甚至, 第一人称单数的大写形式本身更说明了英语文化中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这些例子的说明来看, 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思想, 是不利于生态发展的, 必须得到改变甚至摒弃, 才能与自然生态达到和谐共处。由此, 怎么改变人类在语言上的非生态特征呢?在语言上, 给所有的生物都制造出一对加以区分雌雄的代词?人类对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种类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认识。根据动物学家的估计,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由此, 人类的辞典上需要增加大约300万的新词汇, 这样的语言解决方法可行么?另外, 把英语中指代我的“I”变成小写?那么, 小写的“i”从物理意义的长度上来看是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中最短的, 这样是不是说明人类很谦虚, 非常尊重其他生物?这样改变之后是不是就能体现人类生态意识的公正性, 其他生物会不会抱怨这样对人类很不公平呢?

2.3 增长主义说

关于语言的非生态特征, 增长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陈立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增长主义是指在人类历史上, 增长一直是被认可和提倡的, 增长越多越好。”同时, 他对增长主义的现实表现给出了这样的阐释:人们通常会说小车有多快而不说有多慢, 楼有多高而不说有多低, 收入有多高而不说有多低等等。语言上的这种表达习惯促使人类产生错误的意识: 多、快、高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反过来, 慢和低就是不被认可的, 人类应该竭尽所能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由此, 各种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层出不穷, 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9]。关于这种阐释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小车有多快实际上是小车的速度是多少的简便实用表达, 楼有多高是对楼的高度是多少的简便表达, 就像在询问年龄时会说, 某某多大了, 实际是在问某某多少岁了。这些说法是符合人类认知的, 车子的发明好处之一就是速度的提升, 代替了古代的步行或骑马。如果人类想到车子时出现的是“慢”这个字眼, 那么车子估计早就从人类世界消失了。楼的高度通常都是让人仰视的, 如果用“低”来形容, 感觉就像楼塌方了, 会给人带来压抑和不安全的感觉。, 而收入有多高是对收入水平高低的简说, 前两个例子中的“快”和“高”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意义, 第三个例子中的高既有物理意义, 也有抽象意义, 可以是具体的收入数字, 也可以是抽象的水平高低。人类发明语言就是为了人类之间能更好地沟通, 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提倡积极意义的理念, 这是符合人类心理, 也是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如果每个人都想着车子有多慢, 收入有多低, 会让人产生沮丧的心理, 这种消极的心理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 容易患病, 这才是不利于社会发展, 也会不利于人类进步的。这样的语言习惯符合人性的需求, 符合人这种生物的生态特征。人类也是地球生态的一份子, 难道要剥夺人类的生态特征去满足其他生物的生态和谐, 这样对人类就公平了么?

3 结束语

首先, 从语言的横观层面看, 语言学本身是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的, 它不能独立于其他领域之外去解决现实问题。同样的, 生态语言学也不能单从语言现象本身的生态特征去解决生态保护问题。语言上对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特征值得大力提倡, 可是那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非生态特征也不是生态语言学家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得依赖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集体协作。就像语言逻辑词典给出的定义所指出的一样, 它涉及人种学, 人类学, 社会学等很多相关的领域。所以, 需要社会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努力, 才能在解决语言的非生态特征上有所进展;至于单纯地给生物换个名字或者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这些行动都不是一劳永逸, 可取可行的方法。

其次, 从语言的纵观层面看, 90年代的生态危机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 那么, 语言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能否有所贡献是语言学家值得深思的问题。以豪根为代表的生态隐喻成为生态语言学的主流研究范式, 它使得生态语言学理论框架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的语言”就是能够表现和促进人类与自然健康、和谐、协同进化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8]。研究语言形式和表象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改变人类的语言习惯是否能起到改变人类的生态意识的作用?比如, “你多大了?”换成“ 你多小了?”、“你少大了?”、“你少小了?”从现存人类的语言习惯方面改变人类的生态意识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希望本文能在生态语言理论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eckel G.Genera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M].Berlin:Verlag von Gerog Reimer, 1866.

[2]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C]//Fill A, MühlhäuslerP.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2001:57-66.

[3]张惠民.语言逻辑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5.

[4]Fill A, Mühlhäusler P.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2001.

[5]Mühlhäusler P, HarréR, Brockmeier J.Greenspeak:A study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9.

[6]Bang J Chr, Døør J.Language, ecology and society—A dialec-tical approach[M].Edited by Sune Vork Steffensen and JoshuaNash.London:Continuum, 2007.

[7]赵奎英.生态语言学及其对生态诗学、美学研究的意义[C]//中国美学年鉴 (2006-2007)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7.

[8]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110-115.

[9]陈立中, 肖绍喜.生态语言学的几个重要议题[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4 (1) :1-5.

生态语言学 篇2

论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新词汇 环境自然选择 协同进化 恒定性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认为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学者们把一些生态学概念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各种语言现象。本文试从环境(environment)、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

生态学是生物学家Haeckel(1866)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该词来自希腊语Oikos(房子),意思是整个地球就像个大房子一样,人类在这所房子里具有和其它有机物一样的地位,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决于其它物种的存在。所谓生态系统就是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

受达尔文的影响,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Schleicher)认为:“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过程”(裴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Haugen(1971)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这一概念。之后,Haugen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此后,“语言生态”的隐喻开始被语言研究者接受并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德国Bielefeld大学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语言生态学”或“生态语言学”为题的著述,使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1990年,M.Halliday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AILA)上的报告促使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做出新的思考,即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考察,从而形成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变得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生态学应用于语言研究领域。同时,一些生态学概念被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本文从环境(environment)、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二、从生物产生和依存的环境(environment)看新词汇的产生

在某一生物群落中,由于自然的长期演化,当温度、湿度以及气候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群落中就会产生新的物种。生态语言学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自然、社会、文化、人群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语言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构成生态语言系统。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类环境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语言体系中就会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我们将汉语语言体系看成是一个生态语言系统,那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词汇以多渠道、多形式在汉语语言体系内部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导致新词汇的产生。

(一)以形象比喻来表达词汇意义

“蚁族”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草根网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裸考”指考生没有任何加分(如三好生、体育特长生、少数民族考生等),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校。

(二)以数字、字母或符号来彰显个性

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520——我爱你;MM——妹妹或美眉;GG——哥哥;(-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咪着眼睛笑;Zzzzz……表示睡觉打呼的样子。

(三)以汉字谐音来表达词汇意义

大虾——大侠;邮箱——油箱或幽香;斑竹或斑猪——版主。

(四)以飞白构词

故意运用白字示错的修辞方式来追求新奇独特或标榜新潮。例如:“我”用“偶”替代;“什么”用“神马”替代;“悲剧”用“杯具”替代;“院士”用“院仕”替代;“诺贝尔奖”用“暖被儿奖”替代。

(五)以仿词派生来创造新词汇

“淑”字以前仅用于形容女孩,现在“淑”被单独作为一个自由语素,转移修饰对象,温文尔雅的男孩也可以称作“淑男”。

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新词汇的产生则对原有生态语言系统进行了更好的补充和完善,这样便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现象和新情况。

三、从自然选择(natural election)角度看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力是生物的活动能力,生命呈现着生生不息的动态。作为交际与传承文化载体的语言同样具有这一显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存在交融、消退、旧词复出、变异等生命发展的特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物种进化的规律。适应环境的物种得以生存,不适应环境的物种消失、消退或被融入其它物种中。词汇也是如此。一些词汇因为失去了生存使用的环境,逐渐退出原有的生态语言系统。一些语言在交际中并不是被全盘吸收和接纳的,往往会产生语音、词汇结构、语法规则等的变异。变异产生的原因与人们的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词汇的自然选择体现在:词汇的消退,旧词复出,旧有词汇意义被吸收融入新词汇中,固有词汇增加新义和专业词汇应用的泛化。

(一)词汇的消退

生态语言学 篇3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英美文学;教学方式

将生态语言学与英美文学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英语语系的环境与文化审美进行了解,培养学生建立英语人文主义精神、独立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互相配合,从不同角度立意了解作品内容的利益点,以英语逻辑思维进行作品的深入了解。

一、生态语言学概述

生态语言学即语言生态学,将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科学与生态学进行结合,借鉴生态学原理对语言进行研究,生态语言学重在语言的互动性与多样性[1]。英语与中文属于不同语系,为深入学好英语构建跨语系沟通桥梁,应注重英美文学学习。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体会作品所传达出精彩英美文化,尝试以英语本土语言作家的角度看待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生态语言学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统筹全局

基于生态语言学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统筹全局改变传统师生两方面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方面整合教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中三个因素的互相作用进行教学[2]。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多角度立意为学生讲解作品的重点内容,还需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包含的审美角度、人文精神、感情表达进行剖析,使学生通过作品透视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认同感。

以英美文学课程英国文学教学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通过小说《傲慢与偏见》作品进行讲述,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同名电影节选,营造有点忧郁的英式爱情氛围。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内容,并请学生运用英语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向教师讲述自己的感想,教师进行评价趁势引出问题,小说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小说中描写了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作者以轻松诙谐的手法评判现实生活。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对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看法

在生态语言学背景下进行英美文学教学,重视环境对语言学的影响,营造与课程内容相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多样化教学

教师进行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英美语言的特点[3]。与此同时,多样化教学方式不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先进工具,还可以基于作品本身进行多样化教学,教师对作品进行剖析解读,了解作者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经历,选择引导教学角度。使学生感受英美文化的内涵。

如讲授评判现实主义时,讲述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教师从作品语言入手,为学生讲述蕴含其中的批判主义文化,并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代表狄更斯犀利的视角。讲述勃朗特姐妹作品《简爱》《呼啸山庄》时,教师从作者身世与背景入手,为学生讲述作者孤独、不幸、苦闷的生活对作品的影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于英美语言的把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英美语言逻辑思维。

(三)实践互动能力提升

生态语言学背景下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实践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对英语语言不同流派作品分析鉴赏的课程,应增强课堂因素的实践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实践互动、学生与学生进行实践互动、教师营造课堂氛围、学生营造课堂氛围,在实践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英美语言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进行实践互动教学时,教师应把控课堂中心,避免学生营造课堂氛围、实践交流过程中偏离课堂中心。

以英国维多利亚中后期的文学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请学生进行实践交流,查阅汇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作品、著名作家等,学生通过自主实践交流,对维多利亚时代特点进行了解。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维多利亚中叶诗歌的学习,体会丁尼生《鹰》中消极的解读与积极的解读,了解勃朗宁戏剧性独白诗《我已故的公爵夫人》的魅力。在教师与学生讨论学习完毕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唯美主义流派王尔德的作品,营造课堂氛围,并请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对王尔德代表作《快乐王子》进行节选表现,使学生在实践互动中体会这位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艺术家的魅力。最后,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维多利亚晚期哈代、萧伯纳的创作思想,并请学生谈一谈维多利亚时代最喜欢的文学艺术家,并将喜欢的文学艺术家介绍给大家。

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完成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体会维多利亚时代文学艺术的魅力,掌握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期间的文学艺术审美。

三、结语

在生态语言学角度下进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探索,不断满足英美文学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生态语言学的理念重视语言与环境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建立英美语言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日后对英美语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尹根德.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4:104-106+131+226.

[2]张宏明. 基于生态语言学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探究[J]. 牡丹,2016,04:141-142.

[3]卢华.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研究[J]. 科学中国人,2016,15:292.

生态语言学 篇4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的考察入手,旨在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特征以及它与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的渊源关系。

1 系统

在弗斯语言学中,“系统”概念被重新定义为与结构组合关系相对立的聚合关系(胡壮麟,2008)。他的这一概念后来被发展为系统语法。根据韩礼德(2008),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描述应该关注系统资源而非结构。语言既被看做符号资源,对语言的描写实际就是对语言的选择(Chapelle,1998)。进而,他指出聚合是第一性的;组合是系统选择的表现,是第二性的(胡壮麟,2008)。这一关系的变化促使语言学家开始重新考虑语言与环境的问题,关注环境问题研究中的语言。

韩礼德(1990)认为,语法根据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组构现实,即现实是从处于聚合关系的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选择出来,并以组合关系呈现的,而选择的改变又会引起现实的变化。此外,从语际的角度看,系统的聚合关系实际预设了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又可以类推出词汇、语用形式等的多样性。因而,语言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动态平衡的,不同的语言可以共存其中并相互产生影响。实际上,语言的多样性是和生物多样性相似的,并对后者有着重要作用(Miihlhausler,1994)。因而,面对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语言学家也应增强自己的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语言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构(李国正,1991),语言系统对世界的构建就应体现出对生态的关照。然而,聚合关系只发生在系统或系统间的层面,而不是在结构层面,语篇就是在一个很大的系统网络中选择的产物(韩礼德,2008)。这种选择的实现源于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层级化的系统。语义层是语言与非语言世界接触的界面。由此映射到生态语言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同时无碍地进行。但为了理解相互的经验,与他人交流,语法不得不与语言外的世界相联系:与世界的事、态相联,与人类所涉及的社会进程相联。同时语法又必须组织对经验的识解和社会进程的实施,以便使它们以言语的方式呈现(韩礼德,2008:24)。

2 语境

韩礼德接受了弗斯关于“情境语境”的观点,“情境语境”强调语言与生态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并受后者的影响(刘润清,2007)。弗斯这一观点可能受生态环境理论的影响。韩礼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言存在于语境当中,人们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换意义(胡壮麟,2008)。此外,语篇会因语境赋值的变化而变化(韩礼德,2008)。因而,语言研究有必要从语言外部进行,因为语法,尤其是句法和语法,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Siewierska,2011)。与系统和语篇的关系相似,生态系统与语境也是处于示例的连续统中。因而,生态本身是具有处境性的,语言的意义由其所处的语境决定。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一方必须参照语境因素才能实现与另一方的交际。因此,语言学研究有必要观照到与语言相关的心理、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

“情景语境”概念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社会环境间的常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从功能上组织了语言(韩礼德,2008)。此外,他把语境被分为了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这意味着语言使用及其意义(例如:意义潜势)是有规则可循的。这种规则以语法规则占主导,但规则的真正实现则有赖于交际能力,即说话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宗教等因素(Halliday,1990)。意义由个体在语言使用中创造,它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进行修正(杨朝军,2008)。因而,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对语言所在语境的挖掘。

3 功能

在生态社会环境下,语言的功能是什么?20世纪60到7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Halliday,2008)。每一个元功能都可以反应语言在生态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既然语言在完成元功能时得到进化,其社会功能无疑会影响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例如,小句的及物性会受到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主位结构由主位和剩余成分决定等等。因而,这再一次证明了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直接关系,同时又意味着语言与生态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实际上是存在的。

此外,“这三个元功能是意义潜势的组成构件”(刘润清,2007:46)。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变化有着重要作用,而社会和文化又反过来在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因而韩礼德(转引自刘润清,2007)提出,意义潜势是对语言中行为潜势的实现,而行为潜势实际上是预设了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进而,在弗斯“典型情景语境”的基础上,韩礼德指出行为和语言形式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文化环境。因此,这就要求语言学家将生态社会环境与语言系统、语篇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情境语境应当被视为一种符号结构,一种构成社会系统的意义,以及一个抽象的环境范畴。语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这里构成了语言的背景,它们将决定较集中应使用何种语言变体,对情境语境中任何部分的滥用都有可能导致语言分生态现象的出现。

4 语篇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术语,语篇指在情景语境中具有意义或功能的语言(Halliday&Hasan,1976)。韩礼德(2008)指出,构成语言的是语篇而不是句子,对于语言学家而言,单纯地描写但不解释语篇以及单纯地描写语篇而不参照语言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有鉴于此,生态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观点,从生态学角度对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及其行为进行分析(范俊军,2005)。语言是社会秩序强有力的介入力量。它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现实,并通过意识形态的呈现等方式对社会施加影响。而语篇就是语言实现这种力量的工具。语篇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往往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以实现特定的控制目的。这促使生态语言学家展开了针对与生态问题相关的语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了环境、动物、植物、食物等,旨在阐明生态意识如何通过语言结构来实现对社会的操控和控制。

5 结束语

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个别基本概念的考察可见,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继承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部分核心概念。换句话说,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可以被视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路。但这并不是说生态语言学就可以等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因为二者都已成为相互独立的学科,拥有各自的学术目标和风格有别的研究理路。

参考文献

[1]Chapelle C A.Some Notes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OL].[2012-01-09].http://www.public.iastate.edu/~carolc/LING511/sfl.html,1998.

[2]Halliday M A 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3).

[4]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 man,1976.

[5]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A]//The Ecolinguistics Read er:Language,Ecology and Environment,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1.

[6]Mühlh.usler P.Babel revisited[J].UNESCO Courier.April.1994.

[7]Siewierska,Anna.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grammar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11,5:643-664.

[8]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10-115.

[9]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7.

[10]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生态语言学 篇5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三句半的结构与形式。

2、借助照片,帮助幼儿回忆游生态园的快乐情景,在老师的引导下创编三句半。

3、在看看、说说、议议中感受生态园的美景,加深幼儿对生态园的热爱。

活动准备:

照片、字卡,乐器、白纸、笔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生态园吗?上个星期,我们去生态园秋游,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说说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为什么?

2、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喜欢这三个地方,你们看,(取出照片)我喜欢……我喜欢……我喜欢……(留白,让孩子说,在孩子说的同时,将照片放在展示板上)

3、现在,请你们听一听,我是怎么说我喜欢这些地方的?(教师说前三句)老师是怎么说的?(个别提问)请你们再仔细地听一听,教师在照片的`前后放上字卡,一边出示一边慢慢地说:一看看,龙之源喷泉多气派

二看看,花岗岩浮雕真壮观

三看看,龙之行廊架好风光

好,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些地方真漂亮,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真漂亮)

4、(出示圆点)这两个圆点就表示我们小朋友夸的半句,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完整朗诵。

请你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啊?(三句半)

5、生态园不仅有漂亮的风景,还非常好玩,谁来选择一张你觉得好玩的照片,按照这样的格式来编一编。请个别幼儿选择照片进行创编,在个别回答后,选择一种写在纸上,边写边让幼儿说。

6、现在我们编了三句,要在后面加上圆点来夸一夸,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真好玩),好,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自己编的三句半,然后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在一起念一遍。

7、现在要编七看看了,谁来选照片,个别回答后,选择一种写在纸上。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创编八看看、九看看。我们去秋游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真开心)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完整朗诵第三段三句半)

8、现在,我要请殷思源和我合作,我们在念的时候会换一种形式,你们仔细地听听哪里不一样?(教师用普通话说前三句,殷思源用石庄话说后半句)我们念的哪里不一样?你们会用石庄话来说半句吗?老师不是石庄人,不会说石庄话,那我来向你们学一学,我说前面的三句,你们用石庄话说后半句,好吗?

9、今天,我们小朋友真棒,自己会编三句半了,这个三句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游生态园》。

下面,我请殷思源、段阿姨、周阿姨和我一起表演这个三句半,大家欢迎!

第一段表演结束后,请一个小朋友替换段阿姨来表演。

第二段表演结束后,请一个小朋友替换周阿姨来表演。

10、老师在区角活动的柜子里准备了许多乐器,呆会我们一起到外面表演三句半,好吗?

生态语言学 篇6

【关键词】生态语言;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困境;对策

生态语言学是当今教育教学中的重点,结合语言学与生态学的理念,提升语言教学的动态性和互动性。目前,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针对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英语教学研究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传统。英语教学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质量,目前,在很多地方高校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大班制的教学方式虽然满足了高校英语教学要求,但是却忽视了应用教学中的针对性,学生在大班制的教学氛围下难以提升个人能力。同时加上高校英语教学方式传统,教师对于精读部分的知识进行详细教学,而忽视了英语教学中学生口语、写作、听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地方高校英语教学传统的弊病影响到了英语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2)学生英语基础差。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要求学生与教师进行语言以及思想上的沟通,在实际沟通环节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且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但是在高校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障碍,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所开展的英语活动也难以进行。学生的基础差是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又一困境。

二、生态语言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对策

(1)补充师资,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高校英语教学中,師资力量是关键。为了促进生态语言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雄厚的师资,以开展科学的生态性英语教学活动。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第一,引进优秀的英语教学人才。英语教学非母语教学,外教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口语能力提升方面具有较大的帮助。第二,对本校英语教师进行能力素质培养。对英语教师进行定期教学能力测试与培训,为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培训平台,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第三,逐渐教师实践教研团队,发挥出集体教学研究的力量,教师针对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对大学生的课堂表现理解,相互探讨教学方案。第四,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需要具有语言生态意识,在思想理念上的需要树立英语教学改革的生态观。同时,需要教师逐步适应教学中的新形势,积极完善自我,在生态语言视域下为学生树立榜样。

(2)以小班制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基础。生态语言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规定教学规模,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尊重集体中的个体差异性。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大班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节省师资,但所取得教学效果不佳。生态语言视域下的英语教学,在扩大高校师资的基础上,将大班制的教学模式缩小为小班制,小班制的教学模式能够展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相应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而在小班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性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将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不同层别基础的学生的英语教学难度不同,教学速度不同。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法、词汇量、听力、写作等能力,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基本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3)营造英语教学氛围。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地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英语应用场所,学生在所创设的英语氛围内理解词汇的不同用法。其次,以微课的形式,为学生推送英语知识视频,以先进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最后,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开展英语角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高校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英语基础差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扩大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次,通过小班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鹏,李嫦媖,芦建顺,高荣涛.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11-114.

[2]刘旭.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6,03:61.

[3]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报刊语言生态镜像管窥 篇7

传媒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管道,其语言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真实语境的拟态表现;如果说现实的语言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传媒中的语言表象则是一个小生态圈,从中可窥探出各种现实的语言镜像。近期我们考察了广州各主流报刊,发现其语言样式已现纷繁而混杂的状态,今撮录几个镜像,以示当代报刊语言的动向与变化,并略作述评,期望报刊语言能有一个更健康有序的生态结构。

镜像一:网络语言冲击着传统媒体

在网络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形式也出现新的表象;网络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述方式。以《广州日报》为例,虽一直秉承党报的核心理念,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也改变了新闻报道居高临下的姿态,为了增强报道的平民色彩,大量吸收了民间语汇,其一大表现就是采纳许多网络用语。如在我们调查的2008年至2009年42份《广州日报》中,网络语言分布于“都市”、“娱乐”、“要闻”等众多版面;其中,“网闻”、“网事”、“博文”等针对网络事件、信息及娱情的版面,网络词语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如“MM、LP (老婆) 、拍砖、菜鸟、人肉搜索、脑残、灌水”等常高频出现。

面对网络语言盛行于新闻报道的现象,我们认为,网络语言虽为传统汉语添加了新元素,丰富了传统汉语,使报刊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网络语言也反映了民众的审美取向、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表达了百姓的多彩情感,而且激发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但必须承认当前网络语言并不完美,与传统汉语相比,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网络语言随意性太大,易造成误解;并非人人都懂网言网语,有时会影响交际效果,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方言”,有一定的使用群体,处于其交际圈子以外的人未必懂这些“奇言怪语”;有很多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粗话、脏话、暴力用语泛滥。这些是存在于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网络语言在汉语中的价值尚存有争议的原因所在。

因此,对网络语言应用于新闻报道应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些新鲜的、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即随着时间的流逝能经受住考验,从而被人们接受的应该可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一些娱乐时尚报道中;而对那些内容低级、粗俗、暴力、色情用语或非常生僻的非词表现形式,主流报刊应予以限制。

镜像二:新造词语活跃于各大报端

有人说,2008是一个“雷”年,不仅“雷人”这词活跃于南方各报刊,而且还不断涌现出新的更“雷人”的新词新语。这些词有的来源于互联网,有的就在平面或电子媒体中产生。有的一经运用还具有很强的造词功能,出现一组组成员众多的词群,如“很黄很暴力”,典出CCTV《新闻联播》,由一名13岁的女孩脱口而出的这则短语成为2008年第一波流行语的代表 (《南方周末》2009年1月22日) ,此后,南方一些报刊的版面不乏“很……很……”为结构的标题,如《南方都市报》就有“广州杂志家居时代“很‘黄’很时尚” (2008年2月22日) 、“中国互联网很好很强大” (2008年2月23日) 、“很黑很后台” (2008年4月5日) 。又如,“山寨”出现后就成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可行的修饰语,如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山寨警察、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等。

镜像三:中文汉字夹杂着字母符号

不是以汉字为书写形式,而是以纯外文字母或外文字母与汉字或数字的组合来表现的语言形式。这些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 (包括汉语拼音字母) 及少量希腊字母,如VCD、HSK、卡拉OK、α粒子等。字母词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科技高速发展,要求人们高效地掌握科技文化和积极运用外族语言,字母词正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运用语言方面喜欢求新尚异,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汉语中夹杂着用上外文字母词觉得新颖,有风格,有时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 (2)

当前,字母词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不仅流行于网络世界,而且不断地涌入报纸杂志,呈现汉字夹杂于字母符号的奇特现象。随意翻开报纸,英文单词、英文缩略语或汉语拼音字母便跃入眼帘,大多是诸如NBA、MBA、VIP、TCL、CEO、GDP之类的字母缩写形式,如“前年,对是否上BRT快速公交项目,广州城内争论得很热闹” (《南方都市报》2009年2月10日) ,“BRT”是英文Bus Rapid Transit的缩写,意思是“公交车捷运系统”;“美丽小TIPS:燕麦食谱” (《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 ,便是英文单词整个直接借用。

我们认为,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字母表达形式,也应遵循适度这一原则,对于通行度较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字母词语可以直接使用,不必注解;对于公众不太熟悉,容易引起阅读障碍或误解的则应在文中加注,如“AIG (美国国际集团) 如想得到政府本月初承诺追加的300亿美元救助款,须先把已发给高层管理人员的大约1.65亿美元奖金‘吐出来’”(《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 。但对于那些公众根本无从了解属自创性的或来源于网络较粗鄙的字母符号表达式则应限制使用,如“许是因为在西北出差期间遭遇与当地人的沟通障碍,故大放厥词说‘中国真TMD太大了,简直不像一个国家,互相说话都听不明白……’” (《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5日) 。

镜像四:方言土语显现于新闻报道

报刊主要是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它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包含多种语体色彩, 有时为了体现人物身份、地域色彩, 也使用一些方言俗语, 使新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报刊毕竟属于大众传媒, 服务要面向社会公众, 就是地方性的报刊, 也应兼顾该区域的所有受众, 不能影响其他方言区受众的阅读。 (3)

综观当今许多地方性传媒, 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刊都有方言化的倾向, 笔者身处广州, 深切感受到粤方言对当地传媒的影响之大。从《南方都市报》到《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 广东方言土语频频亮相, 甚至出现在新闻头版头条。这些方言俗语, 有的外地读者能大致猜出其含意, 如“河南巨人三水揾工, 或成最高保安队长 (《广州日报》2008年4月21日) ”, “揾工”即“找工作”, “双方讲了半天, 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如同鸡同鸭讲” (《羊城晚报》2008年9月12日) , “鸡同鸭讲”是形容语言不通、没法交流的窘境, 与普通话“对牛弹琴”意思相近;但也有不少方言词语和句式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不仅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味, 还形成了阅读障碍, 如“‘VB魔术咸猪手事件’接连引发娱乐圈震荡, 小生们纷纷叫苦喊冤, 花旦们个个楚楚可怜, 更有一群老牌艺人端起长辈身份怒斥不雅”, “咸猪手”大意是指非礼或性骚扰, 类似的方言词不时地出现在各大报端, 常令不懂广东方言的外地读者不明其意。

无论南方传媒还是北方媒体, 方言土语的使用应有一定的掌控, 大量方言词语的使用难免会影响非本地读者的解读。各地报刊在传扬本土特色的同时, 还应照顾非本方言区读者的语言习惯。以广州报刊为例, 在方言的使用上可分为三类词———必需使用的、可选择使用的和应限制或避免使用的。如“骑楼、大排档、蛋挞、凉茶”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粤语词, 常指代广东独有的事物, 即使在北方, 人们说起时仍要沿用粤方言的说法, 这类词理应在报刊中使用;另一类是在报刊中可以适当选用的, 如“的士、巴士、单车”, 相对于“出租车、公共汽车、自行车”, 简单经济, 且通行度较高, 大家都能明白。但对于那些在普通话中已有恰当的同义形式, 若使用反而会造成外地人阅读障碍的方言词则应限制或避免使用, 如“继前天市内40余家卡拉OK厅选出代表, 准备聘请中介机构‘团购’版权费后, 昨天记者获悉, 在本周内5名代表将联同专业人士前往负责收取版权费的广州天合公司‘讲数’” (《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3日) , 其中的“讲数”, 字面意思让人费解, 令非粤语区的人不知所云, 完全可以用“争吵”、“理论”或“谈判”替代, 这类词应剔除在报道中。

总之,对于这些词语在平面媒体中使用,要根据语境的需要谨慎重待之,至少要把握不造成阅读障碍这一底线,同时,讲求新闻语言的准确与优美,营造良好的传媒语言生态,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本文为华南理工大学Srp项目成果之一)。

注释

1[1]周瑞敏:《自然选择与协同进化——生态语言学及语言生态认知探微》, 《河南大学学报》, 2006 (1) 。

2[2]李小华:《试论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 《宜春学院学报》, 2004 (5) 。

生态语言学 篇8

1 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生态语言学又可以被称为语言生态环境。相关学者将语言生态环境分为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两个系统。其中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组成外生态环境, 而内生态环境则是由某一特定的语言与其他学科语言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文章主要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外部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点, 再将大学英语的外部生态环境具体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剖析, 定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因素, 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正确转向。

1.1 宏观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 大学英语教学所处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实际上就是它外部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生态系统。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这虽然为大学教学硬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 但是同时在世俗观念的驱使下, 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目的逐渐被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所笼罩, 这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诟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重申英语存在的意义。而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应该重新回到教书育人的轨道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措施。首先,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英语人才为目标。例如, 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当适当为学生增设一些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内容, 播放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并在纪录片播放完毕后, 向同学们抛出“What is the value of learning English?”Of course, it may have so many answers.So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the topic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教学虽然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但是更应当注意培养具备更高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现代化人才。其次, 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公平为教学原则, 以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中观生态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政策、外语课程设置的价值等内容构成中观生态环境。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它还应当包括丰富学生文化、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内容。虽然, 在大学中英语所占的比重很大, 涉及的方面也很多, 但是教学却大都以应试为导向。在这种理念的导向下, 大学语言教学往往会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这种脱离大学英语中观环境的教学, 对于今后学生英语的学习非常不利。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教师应当在科学规划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培养, 以及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

1.3 微观生态环境

学生作为英语学习中的个体因素, 他们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观念和心态对于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处于90后的这批大学生, 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 造成了他们自己的理念中, 不仅存在着对于西方文化的误解, 同时还存在着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这就使得大学生既缺乏民族信仰, 又排斥外来文化, 对于需要与世界接轨的大学生来说, 是非常不利今后的进步与发展的。因此, 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做好这一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应当让学生对于祖国灿烂文化的本质进行认知。完成这个步骤,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权威性的著作, 并列举我国优秀文化存在的史实。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 还应当让学生树立对于西方文化正确的态度, 既不崇洋媚外, 也不盲目否定。Nowadays,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s becoming deeper and deeper.Therefore, we should keep our educational reform’s pace with it.换句话说, 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所以, 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为我国培养出一批社会所需要的外向型人才, 为我国的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转变方向的策略

2.1 提高教学主体的素养

在大学的教学课程当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性的主体因素。因此, 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充分重视起来。一方面, 要做好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教授学生知识。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 对于学生所接收到的知识的权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 既保证在最大的限度内, 让学生接受正统的英语教育,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 学生是英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知识的态度和心理, 对于教学的整体效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 学校应当多举办一些英语类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从心底上认同英语课堂存在的价值。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活跃课堂的气氛, 不断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发展。

2.2 提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英语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 在整个英语教学的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更起着联系生态系统内部其他因素的纽带作用。因此, 探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就必须提高英语语言的科学性, 而这种科学性取决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发挥英语语言的极大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 提升英语语言教学的准确性。这也是完成生态系统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性原则。而要提高英语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 教师必须有着扎实的英语专业功底。其次, 教师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降低自己的口音所带来的发音不准的问题, 尽量保证学生所听到的英语是最为纯正的。其次, 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英语课堂具备了吸引魅力, 学生就能够产生对英语语言的认同感, 这对于之后英语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最后, 提升英语教学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英语, 才能够消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顾虑。因此, 教师应当利用丰富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化的内涵, 既丰富学生的眼界, 又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2.3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 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向问题, 就应当本着生态系统自身多样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首先, 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努力体现本学校亦或者本地区的特色, 并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的形式。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英语认同感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其次,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让学生在主动中求得英语素养的提高, 这对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 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还应当积极为学生寻找权威性的英语资料。这样的做法, 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外, 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英语视野。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 生态理念在语言类的教学中也被逐步地重视起来, 这对于语言学的革新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作为目前大学语言教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要想不断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就应当积极将大学英语教学置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之下。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 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明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变方向, 就应当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不断提升教学主体的素质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实现大学语言教学效果的飞跃。

摘要: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的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领域。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看,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微观生态系统。在生态语言学的大领域内探讨大学英语教学, 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水平、教学主体的综合素养, 提升大学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的科学性, 建立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主要论述了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向问题。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转向

参考文献

[1]张艳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向[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4 (3) :41-42

[2]陈默.浅谈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刊) , 2014 (z1) :33-34

[3]高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8) :80-81

[4]张海艳.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教学研究[J].科技视野, 2014 (33) :20-21.

浅谈水下生态馆中仿生语言的应用 篇9

关键词:仿生语言,水下建筑,应用

一、仿生语言在国内外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现状及多样性分析

(一) 仿生语言在国内外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现状

1. 国外应用现状

国内的生态馆均选址在城市内, 建筑形式比较单一。目前仿生建筑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但在生态馆的设计中, 使用仿生语言的并不多见, 如将二者结合更能体现建筑的美感和生态馆设计的意义。

2. 国内应用现状

在国外,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更为关注, 有许多有名的仿生建筑都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 水下仿生建筑项目非常罕见, 还需要不断突破、创新, 而且, 国外生态馆的建设也比较少, 需要为人们创造更多更为广阔的生态环境。

(二) 仿生语言在国内外建筑设计作品中应用的多样性分析

对于仿生建筑的研究被认为赋予了提供健康生活, 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体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另外, 从建筑创作研究的角度看, 仿生与生态构思有相通之处, 它们的过程和出发点相对于其他的构思方法或类型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很多建筑都把仿生语言融入建筑中, 使建筑更加美观, 语言更加丰富, 可见仿生语言对于建筑设计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在水下生态馆设计中仿生语言的应用主要内容

(一) 建筑中仿生语言的应用方面

以仿生语言睡莲的造型作为设计元素。将一个透明的玻璃荷花造型作为建筑的主体, 抽象的莲蓬作为建筑外部的观光电梯, 两片椭圆叠加的荷叶造型作为建筑外部的景观及活动区域, 建筑旁边三角形山作为睡莲的V字缺口, 莲子作为建筑中休闲区的地面造型及夜晚灯光发光区, 茎作为建筑的水下部分, 莲藕作为水下两建筑的连接通道。

(二) 建筑与环境融合方面

黄家湾风景区内大多都是小木屋建筑, 而生态馆是一个现代感极强的建筑, 生态馆静谧在小木屋的环绕中, 产生古代与现代的融合, 给人异样的美感。睡莲的造型, 更为此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 建筑中灯光的应用对仿生语言的影响方面

白天阳光透过莲花花瓣造型的玻璃幕墙进入室内, 投射出漂亮的光影;夜间建筑花瓣造型和水中柱子会发出美丽的光效;主体建筑、水池、观光梯三处齐发的光晕汇入一体, 犹如水面惊起的一处波纹。

三、仿生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影响

仿生设计学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建筑形式的仿生则最为常见, 它不仅可以取得新颖的造型, 而且往往也能为发挥新结构体系的作用创造出非凡的效果。仿生建筑是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 探寻自然界中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 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来丰富和完善建筑的处理手法, 促进建筑形体结构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设计和合理形成。

(一) 仿生建筑的意义

建筑仿生的多面性与综合性是仿生建筑的意义所在, 人们致力于灵活地应用仿生原理创造出各种形式多样的适应规律的建筑形式。跟它的初衷相同, 仿生建筑学给人们暗示着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建筑仿生应该做到保护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完美融合, 这需要科技发展的支持, 科技的进步是一切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 要做到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建筑师必须善于从自然界中观察得来的一切有用因素作为创作灵感, 结合生物学和建筑学来推动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二) 仿生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向

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时代潮流, 也是建筑文化的新课题。它主要研究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从科技发展的速度来看, 未来的城市建筑必将以仿生与生态为主体。仿生通过研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自然生态的规律, 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 这种最具有生命力的创作形式,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筑师们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 从中得到启发, 从而创造各式各样的建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筑, 建筑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潮流, 建筑仿生学还需要大力发展, 因为它今后必将成为建筑创新的源泉和保证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巴库·雷宾格.巴库·雷宾格建筑设计事务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海鲁尔, 阿尔诺.自然、建筑和外表:生态建筑设计.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3]梅赛德斯.全球新潮商业盛典.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生态语言学 篇10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学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到中心。在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学者将其与其他理论进行了融合, 产生一大批视野独特的研究门类, 教育生态学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教育生态学, 教育也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1]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高级阶段, 也是人类社会生态重要的子生态系统, 是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运作的一个重要功能, 因此, 语言学习生态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工生态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建构的, 在该系统中人是活动主体”。[2]在语言学习生态中, 语言的学习者这一生态因子, 作为语言学习生态的生态主体, 占据着语言学习生态的核心, 其本身所包含的诸如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个体变量, 对语言学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生态学可以分为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两种类型。前者主张一种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浅层动力存在, 后者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3], 主张一种具有持续性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存在。按照生态学对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的区分, 在语言学习生态当中, 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动机也可以划分为深层生态层面与浅层生态层面两种类型, 即深层生态学习动机与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前者指的是对语言学习具有持续性的推动作用且具有长期价值内在自发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的学习兴趣, 这一类动机有利于语言学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后者则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实现短期语言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一种仅具有短期价值的外在驱动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者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求职等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这一类浅层学习动机在学习目标实现以后, 就会从语言学习生态完全消失, 不具有可持续性。

二、对高职语言学习生态中生态主体的语言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语言学习生态中生态主体的语言学习动机, 笔者在2010年到2014年的5年中, 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务工程学院的2692名在校学生 (其中2010级805人, 2011级537人, 2012级335人, 2013级457人, 2014级558人) 进行了语言学习动机的纵向调查。参与调查的作为学习生态主体的学生样本涵盖了机务工程学院所有专业, 包括飞机机电维修、飞机结构修理、飞机发动机维修、飞机部件修理、通用航空器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以及航空地面设备维修等主要的航空机务工程类专业。在访谈与问卷调查中, 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语言学习生态的飞机机务工程类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集中于参加英语等级考试、个人兴趣、通过期末考试、求职需要等几个生态主体变量。表1为此次调查的学习动机的数据汇总。

基于生态学的语言学习动机划分, 在该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生态中, 学生作为学习生态主体所具有的参加英语等级考试、通过课程期末考试、求职需要等几个语言学习动机变量属于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在这些浅层生态学习动机中, 2692个调查样本中有1532个样本选择求职需要为主要的语言学习动机变量, 占到了56.91%;选择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为主要的语言学习动机变量的生态主体数为463, 占17.20%;选择通过课程期末考试为主要的语言学习动机变量的生态主体数为183, 占6.80%。这三项主要的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变量占到了调查样本总数的80.91%。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生态中, 对学习生态主体的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随着学习生态主体在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语言学习生态中学习过程的结束, 这类浅层生态学习动机, 无论其所驱动的短期目标价值是否实现, 都将会从学习生态主体的身上消失。

与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将源自于学习生态主体自身深处的深层生态学习动机变量, 即个人兴趣, 作为主要语言学习动机变量的样本总数仅为395个, 占总数的14.67%。除了明显的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变量和深层生态学习动机变量之外, 在调查过程中, 还有4.42%的生态主体表示从未考虑过, 认为自身的学习缺乏语言学习动机。这一类样本表面上看属于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学习动机, 但从深层次来看, 语言学习动机的缺乏使得学习生态主体在语言学习生态中的学习行为陷入被动境地, 无法主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相关资源有效地发展自身语言能力, 从而破坏语言学习生态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这一类缺乏应是属于最浅层的对语言学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最为不利的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变量。

三、语言学习生态中的语言学习动机的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 社会生态宏观环境对生态主体的语言学习动机的形成会造成影响。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整体。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宏观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将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精神养料, 如文化与专业知识, 传播给生态主体, 对生态主体的个体微观生态进行有机构建的重要环境。“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4]个体微观生态环境的构建也会受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精神能量与物质流动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社会经济环境的物质流动非常活跃。“为了维系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有特定的、充足而持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5]物质流动的加强,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环境,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语言学习者能够获得用来发展生态主体语言能力的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少相对负面的精神能量的形成以及输入, 如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等的影响。在语言学习生态中, 生态主体对个体微观生态环境的构建, 受到这些来自社会宏观生态环境负面精神能量的刺激, 容易将追求生态主体个体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作为生态主体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形成诸多浅层生态语言学习动机变量。

其次,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本身的总体目标对语言学习动机变量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 高等职业教育曾经被一度忽视。但随着社会生态环境自身的发展, 社会生态的物质环境的构建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环境的职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甚至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向完全的职业化英语教学。这种语言学习环境的极端职业化倾向, 提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语言学习生态发展的导向, 其实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语言学习生态的发展要求。应该注意的是教育部的发展要求上并没有抛弃传统的语言教学生态的发展, 依然提到“要帮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这一基本的语言学习生态发展的要求。这种忽视“以学生为中心”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极端化语言学习生态发展观贯彻到语言学习生态的具体运作过程中, 必然会对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个体生态造成影响, 使得其注重以职业为导向的浅层生态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而忽视了自我内在需求的深层生态学习动机的构建。

第三, 社会环境中其他生态系统对生态主体的动机变量的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影响。从生态主体发展的角度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 在一定年限的发展之后, 必然要离开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进入到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的生态环境, 包括个体未来就业的企业生态环境等, 继续生态主体的个体微观生态环境的建构。比如, 在对于航空机务工程类专业高职的学生而言, 取得实用英语A级考试的证书是获得工作面试机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企业的生态环境对生态主体的进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量化的评价标准, 以考量生态主体在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生态中的个体构建发展的程度。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代表。因此, 生态主体为了能在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年限结束之后, 进入理想的企业生态环境, 必然要努力去满足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 从而形成相应的浅层生态语言学习动机变量。

最后, 语言学习生态的生态主体本身也是影响语言学习动机形成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 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生态之前, 必须要在其他教育生态系统中进行一定的发展, 包括幼儿教育生态系统、初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等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些前期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生态中, 生态主体的深层语言学习动机变量的构建与养成发展, 有可能受到外部环境诸如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个体准入机制等方面的抑制, 仅仅以实现个体在不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成功转接为目的, 而形成只注重短期的浅层生态动机变量的建构的行为习惯。因此, 当生态主体进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语言学习生态中, 就会依据之前个体发展所形成的行为习惯, 以短期价值目标的实现来建构生态主体的浅层语言学习动机变量, 而忽视深层语言学习动机变量的建构与发展。而一般情况下, 由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主体个体在教育生态发展的最后阶段, 如果生态主体个体无法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寻找个体的发展的价值目标的话, 就极有可能出现语言学习动机缺乏那样最浅层的浅层生态学习动机变量。

通过对语言学习动机的调查以及基于生态学的语言学习动机成因分析, 不难看出语言学习生态其实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学习生态。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动机的学生往往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因此, 作为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之一的教师, 在辅助学生在语言学习生态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 不应该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浅层语言学习动机对个体发展的短暂的促进作用, 合理地利用浅层语言学习动机, 实现个体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 应该注重于研究如何将这一类浅层语言学习动机转化为深层语言学习动机, 使得生态主体在离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之后, 在语言学习方面仍能具有长效的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深层语言学习动机变量, 以实现语言学习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7.

[2]曾祥跃.网络远程教育生态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3]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52.

[4]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98.

生态语言学 篇11

【关键词】语言服务 生态链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开展产品外销、跨国技术合作、海外投资等国际化活动,语言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居民境外旅游、海外代购等活动日益兴起,高效的语言服务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目前我国外语语言服务产业还比较薄弱,本文对当前的外语语言服务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期望对语言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积极贡献。

一、外语语言服务现状

外语语言服务指与外语相关的服务活动,旨在打造无障碍的沟通。从内容上看,外语语言服务包括外文翻译、外文教学、外文信息咨询等;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服务、日文服务等;从报酬上看,包括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有偿服务带有商业利润性质,无偿服务主要针对公益活动。

2015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来华游客达1.3亿人次,举办多个国际会议、国际赛事等,“一带一路”战略横跨64个国家,这些都对外语语言服务带来了强劲需求。中国经济总量约为美国的60 %,但文化产业市场只占美国的10%左右,也反映出我国语言服务的薄弱。

当前在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世界各国分工协作更加深入,对外语语言服务提出更多的诉求,同时外语语言服务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多形态服务。

二、建立正确的语言服务意识

1.强化开放与服务意识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更加显著,一件产品组成零部件可能在全球各地加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游,世界将变成真正的地球村。因此,必须要开放思想,提前做好语言服务储备,迎接全球化挑战。

外语语言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要充分理解其“服务”性。要本着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需,提供高标准的语言服务。

树立结果导向意识,外语语言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帮助客户实现高效沟通,所以在语言服务活动中,一切围绕高效能沟通的终极目标,确保外语语言服务活动的价值体现。

2.提高外语语言服务质量

外语语言服务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活动侧重点不同,需要针对每一种形式制定出明确质量标准,指导语言服务活动开展。如信息咨询活动强调及时性,教学活动强调传授有效性等。

外语语言服务活动要注重细节,一个不恰当的词语可能会导致沟通失败,一个小错误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就失败,严重的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或不良的社会反响。

外语语言服务活动要及时开展评估与回顾,优秀的继承下去,不足的及时纠正,持续不断提升语言服务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组织与人才建设

外语语言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健全的体系。语言服务体系要自顶向下设计,制定前瞻性的目标、开展系统性规划,通过专题进行探索,逐步完善语言服务体系,提升语言服务质量,扩大语言服务规模。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评估体系,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估语言服务能力。建立上岗认证制度,只有通过上岗认证的才能提供专业的外语语言服务,规范行业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是语言服务人才重要来源,人才培养要按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与实践基地、企业相互合作,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人才。高校侧重对于跨学科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企业从用人角度进行专项实训,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

四、构建健康的服务生态链

加强外语语言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建立规范化的行业规范,强化协会的指导地位。语言服务企业规模通常比较小,对经济波动免疫力偏低,需要加强扶持。鼓励外语语言服务创新,探索新的实践和思路,促进语言服务业发展。

外语语言服务跟上互联网节奏,如在互联网开展智能翻译,服务集成到APP,网上课堂教学等。让外语语言服务能够获得更快、更广传播,让客户能够获得更加及时的服务。

建立有偿服务意识,做大产业规模。有偿服务有利于集中社会资源,利用市场杠杆,将语言服务做成规模,形成产业,并且服务质量、深度得以保障。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将语言服务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邵敬敏.“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字应用,2012(01)

[3]辛文.联合国的语言服务[J].世界博览,1991(12)

[4]屈哨兵.加强语言服务研究,注重语言服务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12(02)

作者简介:

生态语言学 篇12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浸入式教学,语言生态转换,经验评析

引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应是整个专业英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不仅反映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指导思想中,在英语人才的业务素养构成里,或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生活及专业水平考核中,英语语言技能的决定作用无处不在。2006年,一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研人员结成科研团队,启动并开展了题为“语言生态的正向转换与浸入式教学相融合,双轨并举语言输出技能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其核心思路是:1.以听力课程为主要的语境构建平台,采用浸入式(Immersion)为主的教学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使英语的语言文化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输导到学习者那里,大强度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2.将写作和翻译作为教学重点课程,突出学生语言输出技能、语用意识、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写作和口译、笔译的酝酿、完成与评价过程,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英汉语言文化,以及用语者思维特征、情感动因、生存状态、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理解语言生态的差异与转换要求,从而把语言输出变为一种意识能动作用下的语言行为,摆脱以往学习者难以辨别语言特色,不懂得如何评价话语质量,粗糙用语而致语用失误的现象。

一、成果说明

迄今,课题范畴下的教学改革工作尚在认真实践和检验中,我们认为及时总结经验,既是对自身工作的自查自省,也可以抛砖引玉,拓展思路。就目前的成绩而言,大概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显性成果

通过对对象学生的专业水平测试分析发现,近几年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领域——听力、写作和翻译成效明显,进步很大,直接促进了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大幅提升。以我校近三年的专业四级(TEM-4)考试成绩为例,全卷六大测试部分中,听力、写作、听写三个大题占全卷分值55%,换算为百分制后总和为55分,各年中三项对当年总成绩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贡献率=三项平均分之和÷全卷总平均成绩×%)依次是:57.59%(2006)、57.58%(2007)、58.57%(2008)。这意味着这些板块分值虽只占总评分的一半,但对考生的测试贡献率却超过了大半,且测试表现均优于应有水平(评价方法是:测试表现=各项取得的实际分值÷应得分值×%),逐渐接近或基本达到了良好层次(测试表现达70%的可视为良好)。换句话说,考生优异的成绩主要来源于这三个测试板块,而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本课题所涉及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再以2007至2009年的专业八级测试(TEM-8)来看,全卷八个部分中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题型是听力(20%)、翻译(20%)、写作(20%),分值总和为60,合占全卷的60%,三项各年的总和分数为:31.39分(2007)、36.64分(2008)、40分(2009),对当年平均总成绩的贡献率依次是:59.50%(2007)、63.67%(2008)、75.82%(2009)。同样,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可考察出学生的三项综合技能在测试中的表现,依次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充分说明,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进步非常突出,同时也推进了学生个体综合语言素质的大幅飞跃。学生在听力、写作和听写的语言技能上,达到了全国良好水平,连续几年的教学成果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教学参与者还取得了一系列学习和研究成果。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不但能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各类语言文化活动,既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了语用意识,也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在语言文化知识的深度培养领域,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学术头脑愈加强化。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越来越看重课堂内外语言和文化课题的研究成果,愿意与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专业钻研的视野更加广阔,其论文质量也相应地获得了提高;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大大增加了。本课题小组研究者曾与学生共同申报校级科研课题,对特殊语体的文本翻译进行了专题探讨,同时带动大批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搜集、论证、分析、总结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教师而言,不仅专业课程教学成效明显,而且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多人多次发表了相关的专题著述,既有衍生课题,也有论文报告,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科骨干人才建设和课程持续发展的科学动力。

(二)隐性成果

如以上述数据所代表的成绩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院系作比较,我们的教学水平也许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如果将其纳入我校几十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历程作历时性研究,却足可充当一个个闪亮而划时代的标志。面对民族高校学生入学起点低,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完善,以及教学条件与资源有限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我们推出的教改举措取得了掷地有声的成果,且后劲十足,发展持续。具体主要表现在:我们首先找到了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结合方法,即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技能为整体教学的核心,重点抓好听说、写作、翻译等课程的深化与实用化,听力、阅读、文学等课程主要作为语言文化信息的输入渠道,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以服务于语言输出的需求。由此,专业课程系统的导向明确了,课程内部及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清楚了。其次,课程的专业性增强了。以往那种每门课都围绕语法展开,词汇、结构、特殊表达法打头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善,结合课程体系的知识特点,从教学内容设置,到传授方法、测试方式等,因势利导,凸显特色。再者,学习单元中还不时地收录、研讨一些学术科研成果,让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真正得到落实,这样,教与学的空间均得到了拓展,学科的专业层次也获得了提升。此外,教改涉及的学生群体在学习兴趣、自主式学习效果、专业化的语言技能,尤其是书面语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强。同时,由于语言输出能力的要求,学生更加注重知识内涵的充实,更主动地去捕捉语言文化信息,从而能将听、读课程,以及西方社会文化、外报外刊选读、英语文学等学科内容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也由于教学要求的提高,而具备了更加开放的教学思想,更注重业务的学习与钻研,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二、经验分析

从英语专业水平的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写作与翻译技能中进步明显,听力表现更保持了一贯良好的表现,这与本课题的预期效果相符。本项教改方案围绕两个重心展开:一是在部分基础学科里引入浸入式教学法,二是通过语言生态的深入对比与正向转换,深度认识中西方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特殊形式和要求。这两个重心又在一种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共同服务于语言输出能力培养这个核心。

(一)浸入式为主的多元知识输入

在听力、口语等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浸入式多元知识输入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增强语境渲染,以传输有益的英语语言文化信息为宗旨,摆脱依托固有教材的“本本教法”,不走语言单向的发展模式,代之以语言个体、语言群体、文化构建、现实交际、传播方式等多元因素叠合作用的知识体系为支撑。具体教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直接法和听说法。尽管三种方法都以排除母语干扰,强化外语语感,主练听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但是,它们的主导模式及实施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直接法”主张课堂里不应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翻译练习,而应将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听、说外语和自己的活动,直接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听说法”将外语学习视作“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40至50年代风行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采用“解构—重构”的分析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借助模仿和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强化学生反应,巩固学习内容,最终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尤其重视培养出具备特殊语言才能的“技术型”人才,如战争期间的情报翻译人员。客观地说,以上两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具有某种先进意义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它们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前者由于单靠语言环境的浸染(inundation)来“熏陶”学习者的语言感知,因而难以教授复杂和抽象的语言内容与结构,容易导致知识深度不够或先天不足。后者的不足则表现在过于依赖教师这个中心,重语言形式而轻语言意义,一味强调语言操练,忽视语言实际运用的意义,并且,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技术性过强,语义内涵的揭示与研讨难以实质性地开展,有较大程度的功利性目的。

(二)语言生态对比与正向转换

外语学习者天生的一个学习特点就是他要面临的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习惯,甚至两种心理、两种人生。这些不同生存环境下形成的诸多元素集合成为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便是所谓的语言生态。中国学生身处汉语和英语这两个殊异颇多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因素的分别外,更多地还在于人与文化因素方面的深刻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自己,都不得不找到沟通两个生态环境的最佳渠道,这就是进行理性的语言生态对比,如此可令知识涵养、语言及行为习惯等获得正向的转换。“理性对比”强调的是,在比较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系统时,不做厚此薄彼的臆断,不进行优劣等分,解析差别和不同时,更要看到或者寻找到二者融合交通的可能途径。譬如,我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不仅要分解出它们的差别所在,正视差异存在的必然性,更为重要的是寻到双方转换的妥当之法。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大量的机会实践英汉语言的对比与转换活动,其间更应注重培养对两种语言生态的正确认识。汉语不必是阻碍英语学习的拦路虎,相反,由于汉语的存在,我们能为英语树立一面比照的镜子,更清楚地看到各自的语言特色、用语条件、语境效果,以及文化的内涵和思维的载入方法等。故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鼓励和邀请学生参与进行文化比较、翻译阐释、语言效果评析等活动,从而对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文化元素等深化解读。结果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语感更加敏锐而可靠,语言运用也更加熟练了。另一个不同以往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的汉语能力在语言生态意识的对比作用意识下,在大量的转换实践(即翻译、观点阐释、要点评议等)之后,也变得更加精湛、准确和地道起来,因而能更好地从事写作、翻译、演讲、报告等思想信息的表达活动。

(三)以语言输出技能为核心

浸入式为主的英语教学措施旨在将语言文化知识以复合手段传输给学习者,目的在于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应用打下基础,最终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够站在中英语言文化的交接处自信且可靠地发挥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从这一点出发,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必须成为英语学习的某种归宿,属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英语语用能力的养成并不见得是水到渠成的,它须从知识的积累和长期训练中一点一滴地打磨出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能普遍地认识到这个事实,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不能身体力行,真抓实干。问题的主要弊病是: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多只停留在一种理念状态之中,或被交付于少数独立的学科,如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易滋生为学而学的消极意识,因而训练效度有限。同时,课程之间的贯通性不强,思想表达和语言表现没有充分地在各门学科里予以锻炼,在诸如听力、阅读、语法、文学等科目内,知识的流动往往是“教师或教材→学生”的单向轨道,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出机会较少,致使知识的消化程度不高,教师也难以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不能有效调整学科结构与教学方案。

三、结语

我们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一些改革思想,又从全国性专业水平测试中得到较为客观的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终于确立了一条英语专业教学较为可行的发展路径,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输出技能为核心,采用浸入式为主的多元知识输入手段丰富学习者的知识素养,同时加强语言生态观的认知,细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正确引导理性思维进行语境转换,从而深刻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色与内涵,熟练且地道地操用两种语言。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各方面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在此,我们仅以工作汇报的形式与业内同仁交流,谦诚地抛砖引玉,为今后更加稳健的改革发展工作躬身献力!

参考文献

[1]Butler-Pascoe,M.E.,&Wiburg,K.M.Technology and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M].Boston:Pearson Education,2002.

[2]Haugen,E.The Ecology of Languag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Leather J.&J.Van Dam.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cht: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3.

[4]Tudor,L.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桥梁墩台下一篇:历史的真实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