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2024-06-04

语言学(通用12篇)

语言学 篇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内部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似之处的两个分支。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 语言学派采取的是社会文化研究方法, 主张把语言看作是社会行为 (social beha-

vior) , 力图从说话者的外部因素即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考察。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主张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知识 (know-

ledge) , 试图从说话者的内部因素即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对语言的性质、意义的产生和交换进行研究。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宏观比较

1.关于语言性质的看法

(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看法。

韩礼德等语言学家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主要是:第一, 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通过语言系统进行复杂而有效的交际, 从而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始终把语言的社会性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研究。第二, 语言是意义的源泉 (resource) 和潜能 (potential) , 是由各种语义子系统 (sub-systems) 构成的大系统。第三, 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后天发展而成的, 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1]

(2) 认知语言学的看法。

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主客体相结合的哲学观, 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主要是:第一, 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故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其描写必须依照认知过程。第二, 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第三, 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即是说, 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第四, 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 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2]

2.语言学家的任务

(1)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任务。

韩礼德等人认为, 语言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真正使用的语言, 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所谓理想的语言结构, 找出语言使用的倾向 (tendency) 或原则 (principle) 。语言并非独立自足的, 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语言学家有必要找出语境因素与语义表达之间的关系。语言学家还应该注意语言的各种变体 (variety) 以及这些变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在意义上的差异。[1]

(2) 认知语言学家的任务。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 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心智的关系, 意义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 认知语言学尊重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 如认知和发展心理学、认知人类学、神经生物学等对大脑和思维所进行的研究, 并努力使其对语言的解释符合已知的对大脑和思维的认识。另一方面,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的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语义因素及交际功能等均对句法规则产生影响。其研究目标是寻找不要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2]

3.研究方法

(1)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注重意义和功能的研究, 采取的是机体间 ( inter-organism) 的视角, 主张在语境中研究语义, 把语篇 (包括口头和书面)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 采用功能切分法, 从不同层面分析语篇成分和句子成分所表达的功能。

(2) 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与生物学相关成果密切相连, 由于大脑神经网络、心理认知过程的许多细节是无法知道的, 其研究只有通过观察各种语言现象, 从分析语料入手, 在对语言现象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其中有几种重要的理论方法: Fillomre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 和构造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和认知语义学 (Cognitive Semantics) ,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 (Mental Space) 。

以上比较不难看出, 两者存在差异, 又可相互补充, 进而充实和提高各自的理论。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

1.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认知语言学的启示

Halliday很早就指出, 语言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 一是从生物体内部研究语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一是从生物体之间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 并且明确承认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后者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长期以来, 没有对认知语言学给予直接的关注。但是近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也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即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特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Halliday和Matthiessen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和Fawcett的功能认知语言学研究。Halliday和Matthiessen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他们的专著《通过意义解释经历: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研究方法》, 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即不是要提供一个心理思维模式, 而是一个意义模式。认知是讨论语言的一种方式。把知识模型视为意义就是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研究认知, 而不是把意义视为一个思维过程。从意义的角度研究认知是为了能够强调在认知科学中所不强调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四个方面:一是把意义看作潜势, 看作可以由个体的语言意义行为修饰的系统资源;二是把意义看作可扩展的东西, 即看作不断地通过建立新领域来扩展其能力, 并不断优化已有资源的发展资源;三是把意义看作一种联合结构, 是众人共有的资源;四是把意义看作一种活动的形式, 是由位于每个语言的中心区域的语法驱动的资源。总之, 此方法强调语言干什么, 而不是语言是什么。[3]

Fawcett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是《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流》。在这部专著中, 他力图建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即“心理社会语言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交流。其目的想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更加强大的理论, 可以据之创立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 即从认知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类大脑如何在语言选择中活动的模式。他在Halliday四个意义成分 (概念、逻辑、人际、谋篇) 的基础上建起了八个意义成分 (概念、逻辑、否定、交流、情感、情态、主题、信息) 。虽然该模式是认知性的, 但他不是像Chomsky那样严格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而是把两者间的区别缩小为语言潜势和语言实际的区别。[3]

2.认知语言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

Fillmore 框架理论对Halliday的语境理论的启示如下:角色框定和言语功能在社会角色分配和接受方面的可比性;视角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支持有关起点和取向的论断;框架结构与语篇连贯有相通之处;框架理论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证实文化语境对语篇生成和解读有重要意义。[4]

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对语境研究的启示是:Halliday在语境研究中来历采用社会文化的方法, 排斥心理认知的方法, 其后果是使他的语境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Lakoff 和Johnson等人主张从说话者个人入手, 研究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机制及其受到的种种制约, 这种方法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Lakoff和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对Halliday的隐喻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它扩大和丰富了整个隐喻理论。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Fauconnier 等人的心理空间理论对隐喻形式的解读过程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猜测和描写, 这对Halliday隐喻研究和语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4]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的社会交际方面,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来研究语言, 但也不否认认知心理学方法。认知语言学更侧重说话者内部因素即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对语言的性质、意义的产生和交换, 但也注意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不但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语言学派的差异上, 还要集中在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上。因为, 认清相通之处和发现不同之处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导致语言学研究的片面性。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似之处, 前者侧重语言的社会交际方面,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来研究语言, 但也不否认认知心理学方法;后者更侧重说话者内部因素即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对语言性质、意义的产生与交换, 也注意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差异

参考文献

[1]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区别[J].外院研究.2002 (4) .

[2]张威, 戴忠信.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之宏观比较[J].安徽文学, 2006 (12) .

[3]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当代语言学, 2004 (1) .

[4]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语言学 篇2

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在10月13日晚上举行,交流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会议上研

三、研二的师哥、师姐依次发言,主要介绍他们在学习、生活、交际、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使我们班同学受益匪浅,对以后研究生三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打算。通过各位学长们的介绍,我们知道在这三年里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我认为会议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会议举行的比较匆促,从接到学习部的通知到会议的举行之间的事件比较少,另外,星期日同学有许多事情要做,会议不值得不尽人意。

其次,我们班其中有一位同学因临时有事没能参加交流,被邀请的师哥师姐由于有事也没能到齐。

再次,会议进行的环节比较少,同学们提问的问题不够集中,比较分散,她们准备不够充足。有的的师哥、师姐比较谦虚,不好意思发言。

最后,关于考博方面的信息比较少。

这次学习经验交流会议让我们认识的研

语言学 篇3

摘 要:近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中国逐渐成为显学。本文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对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进而根据语言类别研究对语言学方向的论文进行分类,旨在对该学科语言学方向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以为今后的研究选题提供导向。

关键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类;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语言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因而对语言的研究便成为世界学者们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研究也加快了脚步。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了2001年至2010年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论文,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将论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分析,进而本文根据语言类别研究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本研究旨在对本学科语言学方向研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助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做出立意新、质量高、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一、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收集与分类

为全面掌握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现状,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本学科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笔者首先在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输入检索控制条件中的学位年度选择2001年到2010年,然后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中选择学科专业名称,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关键词,截止到2012年3月1日16时30分笔者最终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160篇,硕士学位论文11567篇,总计11727篇。

按照学科研究方向分类,本文根据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将论文划分成九类,分别为:语言与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与文体学、翻译学、教学研究。未涵盖在这九类之内的论文,笔者将其均划入特殊类,如: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国际商务、中西文化交流、文学、文字学、中东问题研究、德国问题研究、美国问题研究等。进而,笔者按照研究语言类别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分为单一语言研究和多种语言对比研究。

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各

研究方向比例统计与研究现状

1.各研究方向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检索出的160篇博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4篇,语音学2篇,语法学24篇,语义学11篇,词典学5篇,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51篇,修辞学与文体学14篇,翻译学10篇,教学研究36篇,特殊类3篇。检索出的11567篇硕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224 篇,语音学68 篇,语法学 767篇,语义学214篇,词典学85篇,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29篇,修辞学与文体学481篇,翻译学2873篇,教学研究3729篇,特殊类697篇。即在检索出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语言及语言学共228篇,占1.94%;语音学共70篇,占0.59%;语法学共791篇,占6.75%;语义学225篇,占1.92%;词典学90篇,占0.77%;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80篇,占21.15%;修辞学与文体学495篇,占4.22%;翻译学2883篇,占24.58%;教学研究3765篇,占32.11%;特殊类700篇,占5.97%。为了更清晰地显示以上十类在检索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制作成饼状图(见图1)。

2. 学科研究方向的现状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有针对性,笔者将重点放在对本学科的语言学方向的分析,因此对翻译学、教学研究以及特殊类未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分析。

2.1 语言与语言学

语言与语言学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1)对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如博士学位论文中《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赵宏宇,2008)一文详细介绍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并探讨了其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作用。

(2)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心理、认知等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如博士学位论文中《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王爱华,2007)一文中作者以明达语言维度观视角来审视语言哲学里的三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话题: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的不完备性,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视角。

(3)语言的对比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崔文博,2006)一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以汉语和日语中的数字“一”到“十”为研究对象,从“语外对比基础”和“语内对比基础”两方面,对中日语数字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中日数字的使用异同、使用规律以及特点,加深了人们对中日数字的认识。

近年来语言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由研究语言本身的系统理论逐渐转向跨学科的研究,由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

2.2 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包括:

(1)对语音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王声付,2008)一文以汉语普通话为研究范围,对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进行研究,找出控制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的深层机制,从而探出上声变调的音系过程是怎样作用的, 对汉语连读变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尝试范例。

(2)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汉语调对比分析》(吕明,2008)一文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侧重功能角度的深入分析,并收集实验资料通过对比进行解释说明。

(3)语音教学,如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李光泽,2009)一文以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选用横断法和实验法探索语音加工技能的本质以及它们与阅读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语音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的语音学研究较早地吸收了国外语音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近十年的研究中对现代技术在语音学中的应用如语音合成的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语音分析等实用研究涉及甚少。

2.3 语法学

语法学的研究包括对词类、短语和句子研究,如张婷婷(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崔靖靖(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特点。此外,汉外语法对比研究更广、更深,侧重社会语境中实际的语言用法。博士学位论文中《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吴善子,2010) 一文运用了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并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汉语的区别词、韩国语的冠形词、日语的连体词在各自的语言中所属的词类范畴相同, 三者均为专职的体词修饰词类,崔红花(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以三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项对比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考察了这一类词。

语法学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描述转向对语法的语义、功能、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规律的研究考察,但研究者多以书面语为研究对象,而对口语语法的重视尚显不足。

2.4 语义学

语义学研究范围除了词以外,向下包括词素和义素,向上包括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或言语单位的意义。田兵(2004)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多义词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如何进行义项的区分与描写。硕士论文中《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方红秀,2010) 一文一组英语近义词入手,从类连接和搭配两方面先调查了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该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而后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类连接和搭配状况,进而总结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熊田甜(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探讨“A and B”表达式多义网络结构产生的过程及理据。何莉娟(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歧义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歧义的类型、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在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

我国近年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义现象、同义现象和歧义现象中,反义现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此外,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国内语义学研究在学科跨度方面尚显不足。

2.5 词典学

词典与语言之间是互动关联的。语言的出现是衍生词典的必要前提,有语言才有词典,而词典则是记录语言使用或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载体。词典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型词典研究之上,如博士学位论文中何佳宁(2003)、徐海(2006)、张宏(2009)以及硕士学位论文中朱文慧(2009)、董琦(2009)、冯婷(2009)等,均是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型词典进行研究。

近年来词典学尤其是应用词典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框架仍然较为松散,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2.6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领域: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篇章研究。

语用学的研究包括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同时,近年来该领域也很侧重介绍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张淑玲(2006)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基于顺应性理论研究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描述和解释。刘芬(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基于关联理论,以外交语言的言论为语料,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用认知语用学的认知关联语境阐释外交模糊语产生的原因,以及语用模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功能。语用学的研究正朝着从引进国外理论、立足汉语开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加强应用研究等四方面的方向发展。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探求语言现象与社会的关联,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解释。社会语言学研究论题包括语言的性别差异,根据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研究语言变异,语言交际中称呼和称谓的研究,禁忌语、委婉语、抱怨语等的研究。邵军航(2007)在博士论文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陆亚(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150份调查问卷以及对一部以婚姻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的剧本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婚龄这四个变量的研究来分析它们对于夫妻双方使用指令性语言行为的影响。高鹏燕(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言语行为理论、面子威胁理论、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研究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分析中国男、女抱怨策略的异同。社会语言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多的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更系统的方法。

篇章研究主要是对新闻语篇、政治经济语篇等的研究,对语篇的主述位系统、互文性、回指等的研究。博士论文中《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赵军峰,2009)一文通过英汉语篇对比的方法探讨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的规律。李克(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语篇中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等三种类型,研究了转喻在回指中的映现作用。

2.7 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学主要是对通感、转喻、象似修辞、隐喻等方面的研究。如王宇宏(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探究英汉语通感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迁移方向,发掘出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的共有规律及各自特点,并深入剖析通感现象的普遍认知机制,以及通感文化个性的美学和哲学根源。

文体学主要是对非文学体裁的研究,如对广告、科技、贸易、学生写作等进行的文体分析。如孙海英(2008)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从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出发,对其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两方面的文体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

三、语言学研究方向中各语言类别研究

比例统计与现状分析

1.各研究语言类别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鉴于本文重点研究语言学方向的研究动态,因此翻译学、教学研究和特殊类三类论文未包括在语言类别研究之列。根据统计,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的学位论文共4379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11篇,硕士学位论文4268篇。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其研究对象包括对英语、汉语、日语、俄语、韩语、意大利语等单语的研究以及两种语言及以上的多语对比研究。在111篇博士论文中,多语44篇,英语33篇,汉语33篇,韩语1篇。在4268篇硕士论文中,多语1185篇,英语1997篇,汉语994篇,日语49篇,俄语32篇,蒙古语3篇,韩语2篇,意大利语1篇,法语1篇,西班牙语1篇,希伯来语1篇,越南语1篇,德语1篇。即在总计的4379篇学位论文中,多语1229篇,占28.07%;英语2030篇,占46.36%;汉语1027篇,占23.45%;日语49篇,占1.12%;俄语32篇,占0.73%;韩语3篇,占0.07%;蒙古语3篇,占0.07%;意大利语1篇,占0.02%;法语1篇,占0.02%;西班牙语1篇,占0.02%;希伯来语1篇,占0.02%;越南语1篇,占0.02%;德语1篇,占0.02%。各研究对象在4379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如下:(见图2)

2.各语言类别的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母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的关系问题,许国璋先生生前多次讲中文系和外文系要打通,并指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者也应该研究汉语。王宗炎先生殷切希望外语界学人研究中国问题,研究汉语问题,要拿出本土的材料来,不然就不能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据分析统计,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虽然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多语的对比研究其次,但对汉语语言的研究已居于第三位,且多语的对比研究也不乏汉外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刘齐生(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比分析了汉语和德语语篇在篇章、小句和词汇层面上对结构的选择,并对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在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曾丽(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比了汉语模糊语和英语模糊语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梅菁(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希望能够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交流。

中国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正逐渐从对西方理论进行单纯的引介、转入吸收并将之与本国语言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修正进而创新的阶段。

四、结束语

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不断吸收国外新思想、新知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不断发展。从研究方向角度看,其研究范围出现跨学科现象,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为主流;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本学科在注重英语语言研究的同时已经意识到要把从外国学来的东西加以试用、验证和修正,用来解决汉语问题,以促进我们的研究。同时,外语界的学者们也正在尝试结合中国实际以汉语为研究目标,这将有利于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研究力量的汇合。身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人,我们要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不断创新,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首页.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www.edu.cnki.net/

[2]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4]崔红花.汉韩日体词修饰词类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9.

[5]崔靖靖.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结构.湖南大学[D],2006.

[6]崔文博.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大连海事大学[D],2006.

[7]董琦.英汉学习型词典插图处理模式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8]方红秀.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山东科技大学[D], 2010.

[9]冯婷.英汉学习型词典中的用法信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10]高鹏燕.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中国海洋大学[D],2010.

[11]何家宁.中国英语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词典的实证研究:大学汉英学习词典模式的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3.

[12]何莉娟.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D],2006.

[13]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6.

[14]金慧敏,金娟,黄丽艳,于洪志. 我国英语语音学的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

[15]李光泽.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16]李克.英语语篇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D],2006.

[17]李美霞,焦瑷珲.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 [1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19]刘芬.认知关联语境下的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研究.武汉科技大学[D],2010.

[20]刘根辉.从语用学发展历程看中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J].外语学刊,2005,(1):18-23.

[21]刘齐生. 汉德宣传性语篇结构差异的政治语法因素—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22]陆亚.婚姻对话中的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中南民族大学[D],2010.

[23]吕明.英汉语调对比分析.贵州师范大学[D],2008.

[24]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湘潭大学[D],2009.

[25]邵军航.委婉语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7.

[26]孙海英.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中国海洋大学.[D],2008.

[27]孙志,周俊,庞志雄. 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8]田兵.义项的区分与描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4.

[29]王爱华. 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7.

[30]王声付.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D],2008.

[31]王宇宏.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D],2009.

[32]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10.

[33]熊田甜.A and B表达式多义性的认知研究,湖南科技大学[D],2010.

[34]徐海.英语学习型词典典型词例的选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7.

[35]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M].外语教学也研究出版社.1996.

[36]杨自俭.再谈“两张皮”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29-33.

[37]雍和明.语言·词典与词典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48-51.

[38]曾丽.模糊限制语在科技摘要写作中的对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D],2009.

[39]张宏.外向型学习词典配例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40]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6.

[41]张婷婷.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湖南大学[D],2009.

[42]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D],2008.

[43]赵军峰.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44]朱文慧.英汉学习型词典中近义词辨析栏设置的优化处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作者简介:

[1]王显志(1969-),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研究。

[2]王娜(1987-),女,硕士研究生,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 篇4

1 索绪尔语言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

对索绪尔影响较大的人物首先当推德克海姆。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给“社会事实”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它是物质, 因而言语也是物质的。这些思想对索绪尔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教程》这本书从头至尾都反映了这些原则。在这本书中, 索绪尔认为语言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 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还同时受新语法学派语言学观点和“格式塔思想”的影响。“自十九世纪初以后, 欧洲语言学研究的成就以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为最显著。这种研究到新语法学派已经差不多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思想”虽然一开始应用于心理学, 但在其影响下, 语言学的研究转向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本文的重点就是重新认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以及对两者区别研究的意义。

2 共时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共时就是语言的“状态”, 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即一个横切面研究语言。通过研究语言的状态才能明确语法原则内的各种关系。一些语言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变化, 而另一些语言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同一时期内的两种语言, 一种可能变化很大, 而另一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里, 共时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历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即演化语言学, 指一语言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内容的语言学, 主要研究语言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历时语言学也是由索绪尔创立的。从事语言历史研究的语言学家主要采取正视法和和回顾法。在《教程》里, 索绪尔认为语音的变化是一个扰乱的因素, 因而会出现一些扰乱性后果。索绪尔认为类比使得语言形式划一, 这与新语法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

历时语言学影响深远。在现代语言学出现之前, 大部分语言学家采取的是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可以说研究历时语言学的基础要比研究共时语言学深厚。索绪尔对历时语言学的研究, 一方面是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总结, 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于共时语言学。

4 共时与历时的关系

索绪尔在《教程》中还提出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这是划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而导致语言符号不变和变化应注意到的关键因素是语言符号和时间的关系。因此, 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是建立在时间的连续性基础上的。

虽然静态语言学与演化语言学之间的区别不易理解, 且两者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但对两者的同时研究绝不能被忽视。索绪尔曾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做过十分恰当的比喻。他将语言的状态比做树的横切面, 将语言的演化过程比做横切面, 而纵切面在横切面上的映射就是投影。“从哲学意义上说, 共时语言学包含历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又包含着共时语言学,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在《教程》中, 索绪尔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为了表明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对立性及其相互依存关系, 我们可以把前者比之于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在语言学里, 历史现实性和语言状态之间也有同样的关系, 语言状态无异就是历时现实性在某一时刻的投影。”由此可见,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完全被划分开来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们强加区分, 必然犯了哲学上片面观点的错误。

5 确立共时与历时的历史意义

索绪尔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都是系统的、整体的。他在语言学领域内提出的学多概念在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应用。莫罗曾列说过, “当代语言学中为许多研究方向所共有的关键词语, 不是源出《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是很稀少的》。”因此可以说, 索绪尔的确是现代语言学之父。

参考文献

[1]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2]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88.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商务出版社, 1983.

[4]舒春玲.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4 (4) .

语言学 篇5

形式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语言学家有其不同的研究目标,他们的不同体现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的定义、语言观、历史渊源、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及任务等方面.

作 者:戴卫平张学忠 Da Wei-ping Zhang Xue-zhong 作者单位:戴卫平,Da Wei-ping(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2200)

张学忠,Zhang Xue-zhong(大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研究 篇6

关键词:语言学 网络语言 语言环境 语文

引言

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正悄然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语文生活。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别用语,如鼠标、硬件、软件、宽带、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等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种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要描述的正是后者。作为一种正初露峥嵘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不管是让人欢喜还是让人忧,它都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姿态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言工作者的思考。

一、 网络语言是网络传播特殊语境里语言的变异

变异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社会活动领域也是多方面的。由于不同交际环境交际表达的特殊需要,常常会改变通常的说法或具体的词语,就形成语言的功能变体。互联网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电脑空间,担负着联结、传递上亿人的信息和情感的重任。电脑网络搭建的信息世界已经成为人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语用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不同于现实语言,它是网络这个特殊语境所导致的语言符号的功能变异。

语境,又称语言环境,指言语交际的现实情境。从广义上讲,语境包括与交际活动有关的一切因素,具体说来,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交际对象、交际背景、交际场景、语体风格等等方面的因素。网络语言产生的语境——网络,是迄今为止所有交流方式中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人们可以随时发送和获取信息,表现在语言上则呈现出开放性和随意性。在网络的交流中,语言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虽然语言符号借助媒介实现了对传播距离的超越,但姿势、表情、声音等交际手段的缺失,使人们无法根据这些去猜测对方,使语言呈现出盲目性。并且交际的情境语境——交际对象的身份、年龄、性别等一般都没有真实的档案,交际背景也不同于现实交际的条件,使网络语言使用不同的谈话方式,比如,唐突地介入,随意地选择谈话对象。虽然交际中采用的是类似书写的方式,但因急于表达谈话主题,常常会直接切入,少铺垫和描述上网族年龄的低幼化、自我化,又使网络语言充满朝气,幽默,活泼,富于创新,出现许多新的表达方式。

二、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分析

所谓语言价值,就是为作为交际系统的语言提供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特定的功能。功能的实现是以成分及其关系为前提的。在说明网络语言的价值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能否适应网络表达的需要和能否进入日常语言交际是两个问题,两者都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只不过处于不同层次的交际系统之中。也就是说,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为网络交际提供了什么,为日常语言交际提供了什么。可是,有不少批评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区别,常常将两者混同了,甚至以为后者应该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价值,这是不妥当的。网络语言首先要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至于是否向日常语言交际扩散,是否适应日常语言交际,这是第二性的问题。

网络语言变异有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语言学家Wardhaugh在总结一系列的语言变化研究之后,指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动机:语言使用者总想跻身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集团;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其他集团;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迫于语言市场的压力。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新科技和现代性的事物,因此是一种有声望的交际形式,自然会吸引许多想要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参与者。此外,网络的参与者要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其他参与者具有同一性,或得到他人的认可,也会使用这种变化了的语言。另外,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群体的语言,在网民结构中以青年人为主,即所谓的新一代。“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先锋。”因为一般说来年轻人的语言是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这样一群在年龄、学历、收入上均是社会主力的群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来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在由众多年轻人参与的网络交流中,自然会产生语言变异。

“版主”被称为“斑竹”,“886”替代了“再见了”……在新造的词中,夹杂着英文、数字或俚语等,这就是在网络空间中大行其道、外人却感到莫名其妙的“网络语言”。当互联网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另类的语言也就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使用,甚至影响到了校园,冲击了语文教学。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语言,能够满足网民交际的需要,它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表现。从语言系统来看,语音、语法相对稳定,语汇的变化发展较快。可以说,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语汇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社会变革越迅猛,新的事物、现象、观念越多,语汇变化越明显,语汇对文化的反映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网络是一种文化,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因此网络文化必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网络语言的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它是社会时代前进发展和语言自身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结语

语言不是静止的,语言在运用中不断产生变化。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存在即有其合理性,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如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会渐渐进入基本词汇,成为语言核心部分中的一员。据有关部门保守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时,增收新词条5000多个。有人统计出近20年来最流行的50个词语,诸如托福、跳槽、年薪,它们先前是闻所未闻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人文,就没有语文这个工具;舍弃人文,人们就无法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因此,引导学生使用纯洁、健康、规范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网络产业的蓬勃兴起,网络语言成了标新一族。这些目前人们看来还是“非规范的用法”从某种程度说就是语言运用中的变异或创新。变异或创新一经传播开,被公众接受,成为公众语感,就会成为新的规范;公众不接受,没有传播开,自然会逐渐被淘汰。网络语言正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日益真切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以乐观的态度密切关注它的发展,吸收有益的成分,淘汰不良因素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对此应有信心。语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林化君.汉语应用语言学[M].北京: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2]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07(03).

语言学 篇7

对于心理语言学, 他的影响显著, 他的语言学理论, 他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早期的一些研究提出的批评, 还有他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提出了看法, 这几个方面结合,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斯坦博格教授[1]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是心灵主义中的理性主义派。经典的理性主义者认为, 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需要启动理性的参与, 乔姆斯基则持否定的意见, 他认为理性的因素, 如逻辑、分析能力等在激活人类本来就固有的语言知识的过程中, 作用非常有限, 语言知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心灵功能。乔姆斯基说:“学习语言的儿童和语言学家的问题是要从语言行为素材中找出说话人—听话人已掌握, 并在实际语言行为中运用的潜在的规则系统。因此, 从技术上说, 语言理论是心灵主义的, 因为, 它要发现实际语言行为后面的心灵实体。”[2]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都旨在回答“潜在的规则系统”是什么的问题。在分析了儿童学习语言的特征后, 比如儿童能够理解和创造出大量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词汇和句子, 儿童在3-5岁左右就能够掌握母语的语法结构、自由会话等, 他提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天赋能力, 人天生存在一套潜在的语法规则, 人脑天生配备有语言加工的内部装置, 叫做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 儿童出生时就带有LAD, LAD使得儿童能够根据接收到的语言输入, 识别该语言的特征, 自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语言规则进行假设, 通过不断地验证这些假设而形成对语言的具体结构的整体把握, 从而强化语言能力。公式如下:最初的语言资料—LAD—语言能力[3]。语言习得机制激发了语言学家们对儿童习得语言的浓厚兴趣, 针对儿童是否天生具备语言能力的命题,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试验论证, 从而催生了发展心理学这一分支, 并逐渐发展壮大,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科目。

1957年, 《句法结构》出版, 其中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概念, 他认为语法主要由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来自于深层结构的转换, 深层结构源自基础部分。人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如句子的发音和词汇的顺序, 词汇之间的语法关系等;至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属于深层结构的范畴, 句子的意义从深层结构提取;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可以转换, 一个深层结构可以转换为多个表层结构, 同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转换为多个深层结构。

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给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了理论的指引,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现实性, 研究者设计了各种实验, 比如验证理解语言时, 受试者是否使用了句法结构, 是否以短语结构为分界点理解语言。结果证实, 受试者在语言的理解中使用了句法结构, 短语成分是理解句子的结构单位, 划分结构有助于语言的理解。相当多的实验证实了乔姆斯基的观点, 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的结构与他的观点相反, 提出表面转换的复杂程度和语言运用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虽然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但是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仍然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不停探索中, 转换生成语法逐渐发展, 其他语法理论也随之诞生, 而且, 为了验证理论而设计出来的一系列的实验方法, 为以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心理学因而蓬勃发展[4]。

二、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

随着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放弃了内省主义, 推崇行为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在《言语行为》 (Verbal Behavior) 书中, 他强调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把语言等同于人的行为, 认为人是通过操练和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只要不断给予正确的语言刺激, 就可以促使儿童的行为朝着预定目标发展。行为主义曾经盛行一时, 但是缺陷很明显, 比如为什么人类可以学习语言而动物不能, 行为主义对这些语言现象无法解释。

乔姆斯基在《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中, 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提出了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 并对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提出了批评。比如在语言结构上, 行为主义把句子简单地看成单词串, 是不能解释“非连续性成分”这一现象的, 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单词之间在深层结构上是有联系的。比如“John looked the word up in the dictionary.”中look和up是相互关联的。更重要的是, 乔姆斯基认为不能把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直接用来解释人类错综复杂的行为, 人和动物本质上显著不同, 行为主义理论过度强调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的因素, 语言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儿童在3-6岁时就能够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 这种现象很难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所以这种理论是失败的。

在乔姆斯基之前, 心理语言学主要受现代信息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影响, 乔姆斯基理论的提出, 主要体现在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 (Syntactic Structure) , 1959年写的《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和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让心理语言学家意识到, 行为主义既不能解释语言习得, 又无法说明言语的创造性, 因此扭转了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使得行为主义从此失去了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中的统治地位, 并使心理学的研究由以行为研究为主转变为认知研究为主, 开始了心理学研究史上的认知革命。

三、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观之前, 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盛行, 代表人物为布卢姆菲尔德。1933年, 他发表著作Language, 结构主义采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 推崇刺激反应和反复操练的模式来进行语言训练。布卢姆菲尔德认为, 语言结构等现象与心理现象没有关系。乔姆斯基则认为:语言学就是与人类认知相关的学科, 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关注的人潜在的语言能力, 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等问题, 他认为语法就应该详尽描述人的语言知识, 而不是规定人应该如何说语言。从这种意义上讲, 语言学家就是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负责解释母语知识, 即语言能力, 但不能解释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重点是描述语言系统的相对静态的知识, 心理学目标对象是语言的提取和使用过程, 所以语言学解释语言能力, 而心理学则是解释语言使用。乔姆斯基之后, 心理学家开始转移研究的重点, 对语言是如何获得和如何被运用、语言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进行探讨;语言学的研究逐渐跨越到心理学的领域, 语言学研究借鉴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日渐紧密, 因而出现了新的学科———语言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 从而推动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5]。

四、结语

朱迪丝·格林在《心理语言学:乔姆斯基与心理学》[6]一书中提到:在乔姆斯基以前,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并没有真正成立, 研究主要分散在信息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分析三个方面进行, 没有有机整合。乔姆斯基才真正使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 产生了心理语言学。德波格朗特也这样评价乔姆斯基对现代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他说:“乔姆斯基刷新了人们对心灵主义的认识, 心理学提供了新的活力因素……他的语言观否定行为主义的实验—归纳法, 认为内在认知能力才是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全新语言观引发了心理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加快了行为主义退出心理学领域的步伐, 并为心理语言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7]的确,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体系, 使得心理研究逐渐与语言研究相结合,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teinberg Danny D.Psycho-linguistics:Language, Mind and World[M].London:Longman, 1982.2:2-13.

[2]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65 (4) .

[3]Chomsky, N.Language and Mind[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68.

[4]Slobin, D.I.Psycholinguistics.2nd Ed.[M].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9.

[5]宗占营.浅谈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影响[J].天中学刊, 1995 (3) :57-58.

[6]Green.Judith.Psycholinguistics.Chomsky and Psychology[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 1972.

语言学 篇8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了2001年至2010年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论文, 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将论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分析, 进而本文根据语言类别研究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本研究旨在对本学科语言学方向研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以助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做出立意新、质量高、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一、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收集与分类

为全面掌握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现状, 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本学科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笔者首先在中国博士 / 硕士学位论文中输入检索控制条件中的学位年度选择2001年到2010年, 然后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中选择学科专业名称, 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关键词, 截止到2012年3月1日16时30分笔者最终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160篇, 硕士学位论文11567篇, 总计11727篇。

按照学科研究方向分类, 本文根据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将论文划分成九类, 分别为:语言与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与文体学、翻译学、教学研究。未涵盖在这九类之内的论文, 笔者将其均划入特殊类, 如: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国际商务、中西文化交流、文学、文字学、中东问题研究、德国问题研究、美国问题研究等。进而, 笔者按照研究语言类别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分为单一语言研究和多种语言对比研究。

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各研究方向比例统计与研究现状

1. 各研究方向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检索出的160篇博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4篇, 语音学2篇, 语法学24篇, 语义学11篇, 词典学5篇,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51篇, 修辞学与文体学14篇, 翻译学10篇, 教学研究36篇, 特殊类3篇。检索出的11567篇硕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224篇, 语音学68篇, 语法学767篇, 语义学214篇, 词典学85篇,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29篇, 修辞学与文体学481篇, 翻译学2873篇, 教学研究3729篇, 特殊类697篇。即在检索出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 语言及语言学共228篇, 占1.94%;语音学共70篇, 占0.59%;语法学共791篇, 占6.75%;语义学225篇, 占1.92%;词典学90篇, 占0.77%;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80篇, 占21.15%;修辞学与文体学495篇, 占4.22%;翻译学2883篇, 占24.58%;教学研究3765篇, 占32.11%;特殊类700篇, 占5.97%。为了更清晰地显示以上十类在检索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 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制作成饼状图 (见图1) 。

2. 学科研究方向的现状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有针对性, 笔者将重点放在对本学科的语言学方向的分析, 因此对翻译学、教学研究以及特殊类未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分析。

2.1语言与语言学

语言与语言学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1) 对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研究, 如博士学位论文中《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 赵宏宇, 2008) 一文详细介绍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并探讨了其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作用。

(2)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 研究语言与文化、心理、认知等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 如博士学位论文中《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 ( 王爱华, 2007) 一文中作者以明达语言维度观视角来审视语言哲学里的三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话题: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的不完备性, 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视角。

(3) 语言的对比研究, 如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 ( 崔文博, 2006) 一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 以汉语和日语中的数字“一”到“十”为研究对象, 从“语外对比基础”和“语内对比基础”两方面, 对中日语数字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找出中日数字的使用异同、使用规律以及特点, 加深了人们对中日数字的认识。

近年来语言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由研究语言本身的系统理论逐渐转向跨学科的研究, 由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

2.2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包括 :

(1) 对语音学基础知识的研究, 如硕士学位论文《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 (王声付, 2008) 一文以汉语普通话为研究范围, 对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进行研究 , 找出控制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的深层机制 , 从而探出上声变调的音系过程是怎样作用的 , 对汉语连读变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尝试范例。

(2)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 如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汉语调对比分析》 ( 吕明, 2008) 一文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分析 , 主要侧重功能角度的深入分析 , 并收集实验资料通过对比进行解释说明。

(3) 语音教学, 如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 ( 李光泽, 2009) 一文以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选用横断法和实验法探索语音加工技能的本质以及它们与阅读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 对语音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的语音学研究较早地吸收了国外语音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近十年的研究中对现代技术在语音学中的应用如语音合成的技术和方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语音分析等实用研究涉及甚少。

2.3语法学

语法学的研究包括对词类、短语和句子研究, 如张婷婷 (2009)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崔靖靖 (2006)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特点。此外, 汉外语法对比研究更广、更深, 侧重社会语境中实际的语言用法。博士学位论文中《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 ( 吴善子, 2010) 一文运用了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 , 并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以及语篇功能 ,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汉语的区别词、韩国语的冠形词、日语的连体词在各自的语言中所属的词类范畴相同 , 三者均为专职的体词修饰词类, 崔红花 (2009) 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以三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 , 通过多项对比的方法, 多方面、多角度考察了这一类词。

语法学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描述转向对语法的语义、功能、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规律的研究考察, 但研究者多以书面语为研究对象, 而对口语语法的重视尚显不足。

2.4语义学

语义学研究范围除了词以外, 向下包括词素和义素, 向上包括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或言语单位的意义。田兵 (2004) 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多义词进行了研究, 并解释了如何进行义项的区分与描写。硕士论文中《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 ( 方红秀, 2010) 一文一组英语近义词入手, 从类连接和搭配两方面先调查了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该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 而后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类连接和搭配状况, 进而总结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熊田甜 (2010)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 运用意象图式和原型范畴理论, 探讨“Aand B”表达式多义网络结构产生的过程及理据。何莉娟 (2006)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歧义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歧义的类型、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描述, 并在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

我国近年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义现象、同义现象和歧义现象中, 反义现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此外, 作为跨学科的研究, 国内语义学研究在学科跨度方面尚显不足。

2.5词典学

词典与语言之间是互动关联的。语言的出现是衍生词典的必要前提 , 有语言才有词典 , 而词典则是记录语言使用或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载体。词典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型词典研究之上, 如博士学位论文中何佳宁 (2003) 、徐海 (2006) 、张宏 (2009) 以及硕士学位论文中朱文慧 (2009) 、董琦 (2009) 、冯婷 (2009) 等, 均是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型词典进行研究。

近年来词典学尤其是应用词典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理论框架仍然较为松散, 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2.6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领域: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篇章研究。

语用学的研究包括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同时, 近年来该领域也很侧重介绍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张淑玲 (2006) 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基于顺应性理论研究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描述和解释。刘芬 (2010)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基于关联理论, 以外交语言的言论为语料,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用认知语用学的认知关联语境阐释外交模糊语产生的原因, 以及语用模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功能。语用学的研究正朝着从引进国外理论、立足汉语开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加强应用研究等四方面的方向发展。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探求语言现象与社会的关联, 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解释。社会语言学研究论题包括语言的性别差异, 根据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研究语言变异, 语言交际中称呼和称谓的研究, 禁忌语、委婉语、抱怨语等的研究。邵军航 (2007) 在博士论文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陆亚 (2010)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150份调查问卷以及对一部以婚姻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的剧本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婚龄这四个变量的研究来分析它们对于夫妻双方使用指令性语言行为的影响。高鹏燕 (2010)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言语行为理论、面子威胁理论、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 研究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 , 分析中国男、女抱怨策略的异同。社会语言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多的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更系统的方法。

篇章研究主要是对新闻语篇、政治经济语篇等的研究, 对语篇的主述位系统、互文性、回指等的研究。博士论文中《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 ( 赵军峰, 2009) 一文通过英汉语篇对比的方法探讨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的规律。李克 (2006)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语篇中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等三种类型, 研究了转喻在回指中的映现作用。

2.7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学主要是对通感、转喻、象似修辞、隐喻等方面的研究。如王宇宏 (2009) 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 探究英汉语通感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迁移方向, 发掘出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的共有规律及各自特点, 并深入剖析通感现象的普遍认知机制, 以及通感文化个性的美学和哲学根源。

文体学主要是对非文学体裁的研究, 如对广告、科技、贸易、学生写作等进行的文体分析。如孙海英 (2008)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方法, 从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出发, 对其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两方面的文体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

三、语言学研究方向中各语言类别研究比例统计与现状分析

1. 各研究语言类别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鉴于本文重点研究语言学方向的研究动态, 因此翻译学、教学研究和特殊类三类论文未包括在语言类别研究之列。根据统计, 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的学位论文共4379篇, 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11篇, 硕士学位论文4268篇。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 其研究对象包括对英语、汉语、日语、俄语、韩语、意大利语等单语的研究以及两种语言及以上的多语对比研究。在111篇博士论文中, 多语44篇, 英语33篇, 汉语33篇, 韩语1篇。在4268篇硕士论文中, 多语1185篇, 英语1997篇, 汉语994篇, 日语49篇, 俄语32篇, 蒙古语3篇, 韩语2篇, 意大利语1篇, 法语1篇, 西班牙语1篇, 希伯来语1篇, 越南语1篇, 德语1篇。即在总计的4379篇学位论文中, 多语1229篇, 占28.07%; 英语2030篇, 占46.36%;汉语1027篇, 占23.45%;日语49篇, 占1.12%;俄语32篇, 占0.73%;韩语3篇, 占0.07%;蒙古语3篇, 占0.07%;意大利语1篇, 占0.02%;法语1篇, 占0.02%;西班牙语1篇, 占0.02%;希伯来语1篇, 占0.02%;越南语1篇, 占0.02%;德语1篇, 占0.02%。各研究对象在4379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如下: ( 见图2)

2. 各语言类别的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母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的关系问题, 许国璋先生生前多次讲中文系和外文系要打通, 并指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者也应该研究汉语。王宗炎先生殷切希望外语界学人研究中国问题 , 研究汉语问题, 要拿出本土的材料来, 不然就不能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据分析统计, 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 虽然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 多语的对比研究其次, 但对汉语语言的研究已居于第三位, 且多语的对比研究也不乏汉外语言的对比研究, 如刘齐生 (2009) 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比分析了汉语和德语语篇在篇章、小句和词汇层面上对结构的选择, 并对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其在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曾丽 (2009)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比了汉语模糊语和英语模糊语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梅菁 (2009)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 希望能够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交流。

中国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正逐渐从对西方理论进行单纯的引介、转入吸收并将之与本国语言实际相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修正进而创新的阶段。

四、结束语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 篇9

20世纪起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索绪尔的符号学,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派克语言中的质点,波和场的分析,佛斯的语言社会功能论,斯金纳的语言行为论,奥斯丁的语言行为论,格莱斯的逻辑与会话,利奇的语用原则等等。一方面,有关语言的内在结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式,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的学科去研究语言,产生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用语言学等跨学科性研究,这些理论有形无形地运用影响到教育界,特别在教学中,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外语教学,而且对其它学科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教育整体影响很大。

1 语言与教育的关系

从语言本身讲,语言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和输送教育内容的工具,又是指导教育活动的手段,因此了解掌握语言系统理论对完成教育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语言自成体系,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体系,它包含着社会,心理,文化,运用等方面的内容,无疑同教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语言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表现,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如古老的,现代的,活的语言,真实的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来组织编辑教育内容,反映了教育对语言实体的认识和语言模式的选择。其实质反映了语言形式的价值、实质的认识问题,并且也反映教育是如何看待语言这一载体的,是看作一个符号,亦或是一种行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以什么样的语言组织形式表现教育内容,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同的,它影响教育的组织、教育的质量,体现教育语言观。

语言是传递教育内容的工具,以什么样的语言来传播教育内容是建立在对语言体系的认识和语言功能的认识,它涉及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教育中师资培训的内容,是以知识为主,还是技巧为主,把教育内容当作教育的整体,还是教育的一部分,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实现的。语言在指导教育活动的功能体现在语言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学生思维的培养的影响。在西方指导教育中所有语言是以个人为中心,独立工作,自发组织,那么它们选择的语言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是以培养积极主动,有创造性,还是因循守旧,被动接受知识为主,都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语言运用上。

2 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育影响

从50年代起,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语言教学,包括许多学科把教学按照其结构进行编写,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掌握其结构为主。到70年代,受意念功能派的影响,语言教学和其它学科,把教学按照其意念和功能进行编写,以掌握不同功能的用法为主,情景对话,使用真实语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

教育学家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语言同教与学的关系。过去教育学家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语言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教育学家认为语言学家的研究有点表面形式化,比较抽象,缺乏宏观具体地理论指导,缺乏操作应遵循的规律方法,语言学家们认为教育学家没有把他们的理论具体化,系统化,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得心应手。这种局势已存在很长时期。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解,探索其两者结合的方法,使两者取其长,补其短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使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语言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阐明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作用,来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同时完善语言理论的研究。

2.1 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标志“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标志”这

句话对教育界的含义非常深刻。通过对在教育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分析,可以告诉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情况,可以告诉我们教师们对语言的观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以告诉我们教师是如何使用语言教学的,学生是如何用语言进行学习的。这些第一手材料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强,可效度高,比主观判断,用具体模式去套更科学,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2.2 语言是社会心理因素的体现

我们过去的研究只限于教学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面的分析,但忽视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其他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使用也告诉我们有关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与他在家庭,社会和教育的适应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语言不仅要对在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做作用进行描述,还要扩大视野,要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的根据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教学语言是一种话语体系

从以上两节谈了语言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语言(元语言)本身也自成体系,它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元语言整体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元语言的研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如元语言的结构分析,教学具体结构分析和教学语言功能分析。后一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少数研究也只限于对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影响,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作用,对教育作用还缺乏研究。

2.4 语言是教育研究的根据

教育研究应把教学中语言看作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为教育研究提供具体素材,通过对实际语言的分析,来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来评估教学质量。这样的研究不仅了解具体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还可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为提高教学,师资培训,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供改进的一手材料。这样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有说服力。

3 总结

教育和语言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密切的多,是直接的关系,而不是间接。是一体的,而不是相邻的。只有接受这种观点,认识语言和语言组织是教育中交际系统的一部分,把两者研究结合起来,用语言的理论来指导教学,通过教学中语言的分析,完善语言理论,教育语言学将会成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Spolsky.B(1997)Educational Linguistic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Rowley Massachusetts.

[2]Stubbs M(2007)Educational Linguistic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

语言学 篇10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的考察入手,旨在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特征以及它与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的渊源关系。

1 系统

在弗斯语言学中,“系统”概念被重新定义为与结构组合关系相对立的聚合关系(胡壮麟,2008)。他的这一概念后来被发展为系统语法。根据韩礼德(2008),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描述应该关注系统资源而非结构。语言既被看做符号资源,对语言的描写实际就是对语言的选择(Chapelle,1998)。进而,他指出聚合是第一性的;组合是系统选择的表现,是第二性的(胡壮麟,2008)。这一关系的变化促使语言学家开始重新考虑语言与环境的问题,关注环境问题研究中的语言。

韩礼德(1990)认为,语法根据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组构现实,即现实是从处于聚合关系的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选择出来,并以组合关系呈现的,而选择的改变又会引起现实的变化。此外,从语际的角度看,系统的聚合关系实际预设了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又可以类推出词汇、语用形式等的多样性。因而,语言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动态平衡的,不同的语言可以共存其中并相互产生影响。实际上,语言的多样性是和生物多样性相似的,并对后者有着重要作用(Miihlhausler,1994)。因而,面对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语言学家也应增强自己的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语言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构(李国正,1991),语言系统对世界的构建就应体现出对生态的关照。然而,聚合关系只发生在系统或系统间的层面,而不是在结构层面,语篇就是在一个很大的系统网络中选择的产物(韩礼德,2008)。这种选择的实现源于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层级化的系统。语义层是语言与非语言世界接触的界面。由此映射到生态语言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同时无碍地进行。但为了理解相互的经验,与他人交流,语法不得不与语言外的世界相联系:与世界的事、态相联,与人类所涉及的社会进程相联。同时语法又必须组织对经验的识解和社会进程的实施,以便使它们以言语的方式呈现(韩礼德,2008:24)。

2 语境

韩礼德接受了弗斯关于“情境语境”的观点,“情境语境”强调语言与生态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并受后者的影响(刘润清,2007)。弗斯这一观点可能受生态环境理论的影响。韩礼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言存在于语境当中,人们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换意义(胡壮麟,2008)。此外,语篇会因语境赋值的变化而变化(韩礼德,2008)。因而,语言研究有必要从语言外部进行,因为语法,尤其是句法和语法,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Siewierska,2011)。与系统和语篇的关系相似,生态系统与语境也是处于示例的连续统中。因而,生态本身是具有处境性的,语言的意义由其所处的语境决定。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一方必须参照语境因素才能实现与另一方的交际。因此,语言学研究有必要观照到与语言相关的心理、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

“情景语境”概念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社会环境间的常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从功能上组织了语言(韩礼德,2008)。此外,他把语境被分为了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这意味着语言使用及其意义(例如:意义潜势)是有规则可循的。这种规则以语法规则占主导,但规则的真正实现则有赖于交际能力,即说话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宗教等因素(Halliday,1990)。意义由个体在语言使用中创造,它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进行修正(杨朝军,2008)。因而,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对语言所在语境的挖掘。

3 功能

在生态社会环境下,语言的功能是什么?20世纪60到7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Halliday,2008)。每一个元功能都可以反应语言在生态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既然语言在完成元功能时得到进化,其社会功能无疑会影响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例如,小句的及物性会受到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主位结构由主位和剩余成分决定等等。因而,这再一次证明了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直接关系,同时又意味着语言与生态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实际上是存在的。

此外,“这三个元功能是意义潜势的组成构件”(刘润清,2007:46)。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变化有着重要作用,而社会和文化又反过来在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因而韩礼德(转引自刘润清,2007)提出,意义潜势是对语言中行为潜势的实现,而行为潜势实际上是预设了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进而,在弗斯“典型情景语境”的基础上,韩礼德指出行为和语言形式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文化环境。因此,这就要求语言学家将生态社会环境与语言系统、语篇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情境语境应当被视为一种符号结构,一种构成社会系统的意义,以及一个抽象的环境范畴。语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这里构成了语言的背景,它们将决定较集中应使用何种语言变体,对情境语境中任何部分的滥用都有可能导致语言分生态现象的出现。

4 语篇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术语,语篇指在情景语境中具有意义或功能的语言(Halliday&Hasan,1976)。韩礼德(2008)指出,构成语言的是语篇而不是句子,对于语言学家而言,单纯地描写但不解释语篇以及单纯地描写语篇而不参照语言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有鉴于此,生态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观点,从生态学角度对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及其行为进行分析(范俊军,2005)。语言是社会秩序强有力的介入力量。它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现实,并通过意识形态的呈现等方式对社会施加影响。而语篇就是语言实现这种力量的工具。语篇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往往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以实现特定的控制目的。这促使生态语言学家展开了针对与生态问题相关的语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了环境、动物、植物、食物等,旨在阐明生态意识如何通过语言结构来实现对社会的操控和控制。

5 结束语

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个别基本概念的考察可见,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继承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部分核心概念。换句话说,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可以被视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路。但这并不是说生态语言学就可以等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因为二者都已成为相互独立的学科,拥有各自的学术目标和风格有别的研究理路。

参考文献

[1]Chapelle C A.Some Notes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OL].[2012-01-09].http://www.public.iastate.edu/~carolc/LING511/sfl.html,1998.

[2]Halliday M A 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3).

[4]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 man,1976.

[5]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A]//The Ecolinguistics Read er:Language,Ecology and Environment,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1.

[6]Mühlh.usler P.Babel revisited[J].UNESCO Courier.April.1994.

[7]Siewierska,Anna.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grammar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11,5:643-664.

[8]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10-115.

[9]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7.

[10]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外星语言学 篇11

外星语言学,英文名为“Xenolinguistics”,词根“Xeno-”在希腊语中表示“外来者,陌生人”,英语“Linguistics”为“语言学”。首部涉及外星语言的科幻小说为英国作家珀西·格雷格(Percy Greg)的《穿越黄道带》(Across the Zodiac: The Story of a Wrecked Record),出版于1880年。珀西在小说中自创了一套火星语,使用语法术语描述艺术性的语言,故事的主人公还将其飞船命名为“宇航员号”(Astronaut),这也是第一个在英语中使用“Astronaut”的实例。星云奖得主希拉·芬奇(Sheila Finch)于200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外星语言学协会》(The Guild of Xenolinguists),其中收录的是关于人类与外星生命首次接触的故事。美国作家C.J·彻里(C. J. Cherryh)的《沙尼》(Chanur)系列讲的是不同种族之间的语言和心灵沟通。英国科幻作家尼尔·阿舍(Neal Asher)的《嘎嘎语之谜》(The Gabble)曾获2007年阿西莫夫读者投票最佳短中篇提名,小说中的外星异兽讲着一种奇妙的嘎嘎语,由于这种语言缺乏具体的意义而令银河系的语言学家大为苦恼。

1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去沟通

美剧《星际迷航》的克林贡语(Klingon language),电影《阿凡达》的纳威语(Na’vi language),日本科幻小说《星界的纹章》(星界の紋章)的亚维语(アーヴ語)等人造语言,是外星语言学的绝佳素材。人工创造的外星语言与人类已有的语言不同的是,它更倾向于颠覆人类对语言结构的传统认知,不过仍然强调极高的辨识度。这些作家自创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脱离人类文明逻辑的影响,然而地外智慧生命可能并不用语言直接同地球文明交流,因此,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才更具说服力。

人类如何与外星人进行首次接触,特德·姜(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提供了一个经典场景,此作荣获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即将被派拉蒙影业改编为电影。科幻作家很少谈及语言学,特德·姜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七肢桶”文明与地球文明的沟通过程。“七肢桶”的语言系统和书写系统不尽相同,他们使用非线性系统拼写法,一个字可以表达当前环境下的所有语意。而《你一生的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作者对外星语言十分透彻的描写,更在于它的宇宙观包括因果论和目的论,以及外星文字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秘含义。

2008年2月4日,纪念美国宇航局成立50周年之际,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向距离地球431光年的北极星发送了披头士乐队的歌曲《穿越苍穹》(Across the Universe),期望接收到信息的地外文明能与人类产生共鸣。早在2001年3月,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天文台曾举行过一场向宇宙广播的音乐会,射电望远镜将电波发向围绕大熊星座中47Uma恒星旋转的一颗距离地球仅42.4光年的行星。在刘慈欣的小说《欢乐颂》中,宇宙中的“音乐家”被地球上的一场音乐会所吸引,从而决定为地球人演奏一首恢宏的宇宙交响乐,人类得以通过“音乐家”向宇宙传送《欢乐颂》的旋律。宇宙中是否存在普世音乐尚无从考证,对音乐作为交流介质的乐观态度亦不现实,人类与地外文明的首次接触恐怕需要更为基本的交流元素,比如数学和物理。

2 以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去交流

在数学规则和逻辑的指导下,荷兰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汉斯·弗罗登塞尔(Hans Freudenthal)发明了一套宇宙书面语言系统,于1960年出版专著《宇宙语:一种为宇宙间沟通而设计的语言》。弗罗登塞尔认为,与外星人沟通应当先从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开始,再逐步进行复杂交流。这种理念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中有所体现:在人类与四维智慧体“魔戒”交流时,人类向“魔戒”发送质数数列点阵图,并得到“魔戒”点阵图的回应。

不仅地球人向外星传递信息借用数学工具,反过来,外星人也可能如此。美国科普作家兼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小说《接触》(Contact)里的外星文明也选择用数学传递信息,人类把素数编码解读为了一封邀请函,外星人用这种方式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接触》的主人公认为数学是“唯一的通用语言”。也就是说,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卡尔·萨根本人便信奉这个观点。他帮助天体物理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e)设计了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该信息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它们只能被排列成73×23的矩阵,已于1974年通过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传送。

数学在宇宙交流中的价值显而易见,而物理学也被外星语言学借鉴,不少科学家认为向外星生命解释质能方程或万有引力也许能引起对方注意。在热门科幻剧《星际之门:SG-1》(Stargate: SG-1)中,不同种族开始星际会议时,通过展现三维原子结构来表达各自对宇宙的理解程度。

3 借助工具的翻译

1945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菲茨杰拉德·詹金斯(William Fitzgerald Jenkins)用笔名穆雷·伦斯特(Murray Leinster)发表的中篇小说《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中,第一次使用了宇宙翻译器(Universal Translator)作为两个智慧种族的交流工具。故事中,技术相当的两方彼此渴求技术和贸易,然而任何一方都不敢冒险暴露母星的位置。这种回避了外星语言难题的做法被诸多作品借鉴,科幻作品中开始出现不同的翻译器,比如英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里的飞船Tardis就具备翻译功能,《星际迷航》里的飞船船员胸前佩有交流别针,美剧《遥远星际》(Farscape)的主人公被注射微生物后即可掌握各种语言,《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则出现了一条可以充当翻译的“巴别鱼”。《三体》中的“罗塞塔系统”亦值得一提:这个为三体世界的地球语言教学而研制的资料库包含约两百万字的地球自然史和人类历史的文字资料,还有大量动态图像和图画,同时配有软件将文字与图像中的元素一一对应。美国喜剧动画《飞出个未来》(Futurama)里则有比较荒诞的设定:疯狂的法恩斯沃斯教授发明了一种只会讲法语的宇宙翻译器,有趣的是法语早已在3000年前失传了。

由于《神秘博士》和《星际迷航》之类的系列作品涉及形态各异的外星种族,每一集都讲明不同种族之间如何沟通无疑太耗费时间,因而观众看到的便是所有种族都讲着流利的英语。《神秘博士》中,Tardis通过使用心灵感应场向博士和其他船员翻译可被理解的语言,包括外星语和不同时空的人类语。由于语境的限制,Tardis无法翻译所有语义,如果无法寻找到待翻译的单词在当前语境中的含义,那么这个单词就不会被翻译出来,而是保留了原有形式。比如在“庞贝之火”这一集中,由于维苏威火山还未爆发,罗马语中还没有“火山”这个单词。

虽然《星际迷航》有着一套完整的克林贡语,但宇宙翻译器仍然是剧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星际迷航:企业号》中,星舰通信官佐藤星利用宇宙翻译器发明了linguacode矩阵,翻译器被集成到船员们胸前佩戴的别针上或植入耳中,22世纪的人们用它即时翻译地球上的语言,随后将其应用到对外星未知语言的翻译中。在现实中,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公司已经开始机器翻译的研发,谷歌发言人甚至声称:“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理解全世界的语言……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星际迷航》里的技术。”

人类想了这么多办法去解决外星语言的难题,然而当人类与外星人首次接触时,说不定对方早已破译了地球语言,能够和我们自由交流了。

语言学 篇12

一﹑图示理论与英语语言学的关系

(一) 图式理论概述

从心理语言上讲, 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 或称背景知识。即人脑长期记忆中的语言知识及其对世界的认识的总和。所有的知识实际上都是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了认知的建筑积块 (building block) , 而各个建筑积块之间又相互联系, 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框架。

著名教育家Ausubel用图式概念来解释学习过程, 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的知识和大脑中原有知识联系起来, 扩充原有知识, 若学生缺乏原有的知识, 教师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填补新旧知识间的鸿沟。Howard认为“图式”是指每个人的既有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 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的组织, 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 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2]。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 即人脑长期记忆中对世界的认识[3]。总之, 图式是可以不断被建构、被丰富的。图式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人们在吸收新信息的时候, 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存在于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只有当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顺应, 才能完成信息的接受、重组和存储。此过程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

(二) 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语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胡壮麟曾这样描述过语言, “语言是社会之镜, 透过这面镜子, 可以更好地展示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社会是语言之根, 置身社会语境, 可以切身感受到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4]。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天赋能力是最重要的交流和认知工具。一般人必须懂得使用语言;英语专业的学生, 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他们必须钻研语言。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知识课程, 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5],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调查, 大部分院校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讲授此课。语言学教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抽象的专业术语, 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并且理论性较强, 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抱有功利主义的心理, 认为此门课程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无关, 因此除了少数要考研以及日后想从事跟语言有关的工作的同学对此课程还抱有热情之外, 大多数同学对此门课程并无兴趣可言, 内驱动力严重匮乏。鉴于此, 创新英语语言学教与学的方法势在必行。

(三) 从认知图式匮乏看英语语言学教学

根据图式理论, 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信息资源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在, 这种“模块”就是图式。学习者在接受新的语料和信息时, 会努力构建与已有的知识框架相匹配的图式, 这样就会对新的语料和信息等产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语篇理解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调动自己已储存的知识 (即图式) , 才能对语篇材料进行有效的理解。显而易见, 脑中先存的知识越多, 这种匹配就容易成功, 为下一次的匹配做好准备;反之, 如果脑中没有很丰富的先存知识, 这种匹配就不可能成功, 从而给理解带来障碍。把图式理论应用于具体的阅读中, 过程是这样的:当读者在进行阅读时, 需要激活自己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信息 (即与阅读材料相关联的背景知识) , 才能真正清楚透彻地理解新的知识。

大部分语言学教材中所含有的看似抽象的语言理论其实都源于生活中的语言, 因此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语言现象来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学理论, 充分发挥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语言相关图式, 为新的语言学图式知识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如sense (意义) 和reference (指称关系) 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可以结合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来解释, 二者的意义 (sense) 是不一样的, morning star是晨星, evening star是昏星, 但是众所周知二者的所指 (reference) 是一样的, 都是指天空中的金星。

二、英语学习者语用 (语言学相关知识) 图式知识的建构与扩充

(一)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 它的运用可把丰富的语言学网络资源、数据库与各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起来, 有效地重现了语言现象, 同时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帮助他们构建和扩充语言学图式知识。如, 在介绍索绪尔、乔姆斯基、韩礼德的语言学成就时应对各语言学家的生平、经历、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及成果一一进行介绍, 大量图文并茂的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语言名家的距离, 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学发展进程的了解, 填补了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语言学知识图式的空白。在讲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时, 可以从大家熟悉的电影《窈窕淑女》开始, 在看完电影之后, 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从未受过教育的街头卖花女在经过语言学家的训练后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女子, 这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起作用, 这样使学生不仅欣赏到了经典名著, 还扩充了头脑中的社会语言学知识图式,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解。

(二) 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课堂教学, 使其接触丰富, 真实的语言材料

同化作用图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化是将输入信息纳入图示, 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对立到平衡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大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一股脑的介绍给学生一次课下来, 教师筋疲力尽, 学生却不知所云。因此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丰富的语言材料来激发, 构建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 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语言知识的理论来观察、分析语言现象, 指导自身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能力。比如, 在讲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时, 可以通过分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先生和太太的一段对话来更好的理解这个准则。对话是在他们家附近搬来了一个特殊的新邻居之后产生的:

班纳特先生:“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班纳特太太:“彬格莱。”

班纳特先生:“有太太的呢, 还是单身汉?”

班纳特太太:“噢!是个单身汉, 亲爱的, 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太太在回答先生第二个问题时, 所提供的信息量明显过多, 分析到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出数量原则,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涉及社会语言学中不同性别的语言差异时, 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或文学影视作品中男性和女性的话语, 通过比较分析, 发现不同性别在词汇、语用、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差异。又如, 在讲语用学中的预设时可以从广告入手, 例如“温碧泉”:“补水就找温碧泉”这个广告语大家在看到后头脑中所闪现的概念是温碧泉是值得大家信赖的补水效果遥遥领先的一个品牌, 虽然其他品牌的化妆品也有补水效果, 但是温碧泉首先强调了这一特点, 使它的这一特点深入人心。

(三) 以母语为依托建构扩充语言学图式知识

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语言的实质, 采用一定的母语的语例来讲解语言现象也是非常必要的。沈家煊曾指出, “阅读时最好能联系你最熟悉、语感最好的语言 (首先是你的母语) 进行比较和思考”。如, 在讲语言的同化规则时可以结合汉语当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同化现象来讲解:好啊 (haowa) 、看啊 (kanna) 、跑啊 (paowa) 。这种方式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 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新的图式知识, 随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Rumelhart, D.E.Schemata and the Cognitive System[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4.

[2]Howard R W.Concept and Schemata:an introduction[M].London:Cassel Education, 1987.

[3]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胡壮麟, 姜望棋.语言学教程 (第三版中文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封闭行星齿轮传动下一篇: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