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学科建设

2024-06-26

语言学学科建设(通用12篇)

语言学学科建设 篇1

3月28日,首届“国际化视野下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文化单位的近40位语言学专家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由浙江科技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心主任王建华和暨南大学教授邵敬敏分别主持。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出席并致辞。

此次论坛共交流高质量论文22篇,内容涉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理论和建设,语言应用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语言规范等重要议题,多维度地展现了该学科的学术热点和最新发展动向。其中,邵敬敏阐述了应用语言学的内涵、外延和研究者应持的态度;陆俭明、马真、税昌锡分别以把字句、虚词和体标记研究为例,提倡加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崔希亮、周小兵、王建华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宏观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吴应辉介绍了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发展状况;杨亦鸣展示了神经语言学在言语诊断中的研究成果,沈阳、胡云晚对新媒体背景下的语言失范现象进行了剖析;祝克懿、聂仁发、周明强对互文性理论多元思维特征、语篇结构、埋怨性语用标记功能分别给予总结。周洪波介绍了商务印书馆正在筹刊的《中国语言战略》的基本情况。此外,去年11月成立的浙江科技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成员也在本次论坛上集体亮相,并提交了9篇论文。

该论坛将每年召开一次,第一届论坛的论文集也正在筹备出版。

语言学学科建设 篇2

4、讲述时语言表达流畅,不打顿,用词用句较为准确。

(三)听说游戏活动的阶段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正确运用反义词、量词和连词等,并能说完整的合成句。

2、养成积极倾听的习惯,迅速把握和理解游戏中较复杂的多重指令。

3、不断提高幼儿倾听的精确程度,准确掌握和传递有细微差别的信息。

4、在游戏中按照规则迅速调动个人已有语言经验编码,并进行迅速的语言表达。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阶段目标

1、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图画书,进一步了解图画书的构成。

2、知道图画书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的简单文字。

3、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在有趣的图形练习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第1周 1.假期中最高兴的事(谈话)2.生肖歌(儿歌) 2

第2周 1.黑猫警长智破尾巴案2.假如我是孙悟空 2

第3周 小河马的本领(阅读) 2

第4周 拍手歌(儿歌) 2

第5周 1.母亲和她的勿忘我(故事)2.小太阳(散文) 2

第6周 雷锋叔叔在车上(儿歌) 2

第7周 1.点子公司(生活经验讲述)2.八只小狗抬花轿 2

第8周 1.八只小狗抬花轿(童谣)2.乒板儿(听说游戏) 2

第9周 1.猫仗虎势(寓言)2.数枣(绕口令) 2

第10周 1.云彩和风(散文)2.流星花(故事欣赏) 2

第11周 1.滚雪球(听说游戏)2.大烟囱(环保故事) 2

第12周 水呀水是个宝(故事) 2

第13周 快乐鸟(童话故事) 2

第14周 贪心的小狗(看图讲述) 2

第15周 1.小知了(儿歌)2.我们要请一个人(听说游戏) 2

第16周 1.尖嘴巴和短尾巴(童话)2.小放牛(小快板) 2

第17周 六一节(谈话) 2 第18周 妙极了,爸爸还有这一手(幽默讲述) 1

第19周 全世界儿童是一家(儿歌) 1

第20周 1.小猪的明片(故事)2.夏令营(诗歌) 2

大班语言学科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规范、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神,深入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提升尚德文化品位。

二、工作目标

做好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的工作,增强幼儿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促进幼儿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普遍提高,养成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努力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各项规章制度、常规检查与评比活动中,使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有所创新,落实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各项工作措施,深入、细致、有序地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办学品位,使我园的语言文化运用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具体目标如下:

1、愿意并能够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

2、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讲故事声音响亮。

3、谈话和讲故事都能围绕主题。

4、能比较正确地运用常见的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和介词,能说出简单而完整的和成词。

5、知道文学词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能运用恰当得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调的理解、也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仿编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

三、具体实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幼语言文字活动,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运用能力。

规范语言文字的应用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并使之可引导师幼的心里,形成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为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本学期我们将开展以下活动:

1、三月:治理整顿幼儿环境用字。召开动员大会,我将在整顿幼儿用字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鼓励幼儿、教师、家长积极参加。检查更新校内用字,进行普查不规范用字处进行整改,促使校用字规范。

2、四月:结合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制作小书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睡前小故事环节,教师在午睡前给幼儿讲一个安静的故事,让幼儿带着快乐、积极的情绪进入梦乡。

3、五月:幼儿故事大王比赛,要求幼儿语言表达清楚响亮、语句完整连贯、表情自然大方、普通话标准。

4、六、七月:语言文字的运用停顿的技巧讲座培训。了解停顿的含义及其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语言学学科建设 篇3

关键词:知识图谱 语言学 CSSCI 共引分析 共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2-0103-07

Visualizing Chinese Linguistics Research Development Based On CSSCI(2000~2011)

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2000-2011) in CSSCI, the paper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research. The study utilizes knowledge mapping tools to display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research, core papers,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er collaboration.

Keywords knowledge mapping; linguistics; CSSCI; co-citation analysis; co-occurrence analysis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学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如何从海量的学术成果中获取学科前沿、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脉络是学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知识图谱是利用可视化图形技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研究方法,起源于引文分析、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技术,通过知识图谱可以直观的展现科学发展的历程。本文采集了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语言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数据,以此作为知识图谱数据来源,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著等角度对我国语言学进行了计量与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1]的提出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建立,为我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周冰清以CSSCI(2000~2007)语言学来源期刊引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对我国语言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和国外学术著作[2-3]。王东波、周冰清以CSSCI语言学来源刊引用数据为基础,对2000~2007年间我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出版社影响力进行了评价[4]。张莉以CSSCI中1998~2007年度的引文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我国语言学类学术期刊的h指数,并从h指数排名、与被引篇次的对比及综合排名、与影响因子的对比、Hirsch核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5]。

本文通过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III[6],对CSSCI语言学来源期刊进行了多方面可视化分析。CitespaceIII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开源信息可视化软件,提供引文网络可视化分析[7-9]。在可视化分析前,文章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和清洗,主要包括去除发文中公告、通讯等信息,删除未标注作者以及网络引用文献。此外,图谱相关参数说明如下:频次(Frequency)、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突变值(Burst)。频次为当前知识单元(关键词、引文、作者)出现次数,可视化网络通过共现进行连接,中心中介度用于表示当前节点在网络中的连接情况,值大于0.1的节点是关键节点,表示其在网络联通中起重要作用。突变用来计量某个知识单元的频次是否及何时有大幅上升,用于发现一个特定的连接在短时间内是否显著增强。图谱聚类效果由模块化参数(Modularity Q)表示,其值位于0.4~0.8之间为佳。

2 语言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本节以2000~2011年间语言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为基础,绘制可视化图谱,以两年为一时间片,展现十二年间我国语言学发展变化。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以及调整聚类参数后,得到250个节点和252个连接,可视化图谱如图1所示。

图1中,本文按照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控制了节点标签的显示数量,节点的大小与相关关键词频次值的大小成正比。组成节点的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信息出现的年代,随着年代的推进颜色由浅到深,圆环的厚度与该年份出现的频次大小成正比,节点外圈圆环宽度和该关键词的突变率成正比,突变率代表该关键词受关注变化情况。为了更详细讨论,本文通过表1列出了这12年来出现总频次较大的30个的关键词。

在表1中,由于数据始于2000年,故所有2000年出现突变的关键词均不考虑突变。表中语文教学、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和文学翻译是这12年来国内语言学学者们使用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及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特绘制关键词Time Zone视图2,该视图是由一系列标识时区的颜色相间的柱形区域构成,这些时区按照时间顺序从左向右排列,节点的位置代表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各年度出现的关键词。

从图1、图2和表1可以看到语文教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语义等关键词具有较高的频次及中介中心度,这些关键词是这12年来该学科的研究热点。结合聚类分析结果, 2000~2011年语言学学科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领域:

1.语言教育。2000年以来教育在语言学学者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不光注重教学的内容,也重视教学的方式。主要涉及关键词有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汉语教学等,相关关键词在2002年具有明显变化。

nlc202309031241

2.语法研究。涉及关键词有汉语语法、词义、汉语词汇、语法化等。近年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语言学者越来越感觉到了汉语特点的重要性,汉语特点是当前研究热点、语法研究的焦点。在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也注意借鉴国外相关语法研究理论,并针对汉语特色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3.认知语言学。涉及关键词有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结构、范畴、意识形态等。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国学者较早将其运用于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其中,对于“隐喻”的研究在2004年左右具有明显变化。

4.社会语言学。在我国语言学研究中,社会语言学与方言研究紧密相关,包括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已由迅速发展阶段转变到了稳定深入发展阶段。

5.翻译研究。有关翻译的研究在这十二年中一直是语言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等。我国的翻译研究一直表现出一种多元的态势,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以文化批判为核心的翻译研究,翻译的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文化。

6.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2006年左右受到较多关注的高频关键词,是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主要涉及相关关键词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评价理论等。

3 语言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以2000~2011年间我国语言学来源期刊被引文献为基础,通过绘制共引文献图谱展示对我国语言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献。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以及参考聚类结果后,得到图谱包括147个节点和146个连接,如图3所示。

图中根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数量,节点大小与所代表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颜色代表年份信息,每个节点由里到外圆环的厚度表示对应年份的被引次数,节点间连线的颜色表示这两篇文献共被引的年代信息。表2列出了图3中被引频次大于等于90的文献共26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从表2中可以发现朱德熙的《语法讲义》被引频次最高,同时中介中心度也很好,这表明该著作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著作。此外,外国学者Randolph Quirk的《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A.K. Halliday的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和George Lakoff的《Metaphors We Live By》有着较高的中介中心度和较高的被引频次。国内学者著作中,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张伯江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以及王力的《汉语史稿》也都有着较高的被引频次,且中介中心度都大于0.1。

为了更好地理清国内语言学引文随着时间的推演进程,绘制了时间线视图4,按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图中节点所在的位置表示所代表引文的发表时间,各条横向粗线的长短代表各个聚类所跨时间的长短,红色标签为相关研究聚类中心关键词。

由图4可知,被引文献发表年份分布在1975至2005的时间段内,并主要集中在1975到1990年间。通过综合图3的聚类信息、表2的各个指标信息和图4的引文年代及研究热点与知识源流间的对应信息,结合相关文献内容,本文将十二年间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引文归纳为如下几个领域,并给出各个领域对应的知识源流演进的关键路径:

(1)语法研究。这是这12年来国内语言学领域始终围绕的焦点,其随时间的演进如下:1965年Noam Chomsky的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1979年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80年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字》、1980年王力的《汉语史稿》、1982年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93年Noam Chomsky的《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The Pisa Lectures》、1996年张伯江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9年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这8篇引文组成了我国与法学研究的关键路径。

(2)认知语言学。其随时间的演进如下:1980年George Lakoff的《Metaphors We Live by》、1987年Ronald W. Langacker的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1987年George Lakoff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1995年John R. Taylor的《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1995年沈家煊的《“有界”与“无界”》、1998年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1999年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2001年Friedrich Ungere的《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1年赵艳芳的《认识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2004年William Croft 的《Cognitive Linguistics》、2007年王寅的《认知语言学》,这11篇引文组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关键路径。

(3)系统功能语言学。其随时间的演进如下:1985年M.A.K. Halliday的《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9年胡壮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1994年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2001年朱永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2005年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这5篇引文组成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关键路径。

nlc202309031241

(4)语言教学。其随时间的演进如下:1996年束定芳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7年何自然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年束定芳的《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这四篇组成了语言学的关键路径。

(5)方言。其随时间的演进如下: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92年李如龙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993年侯精一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1996年黄伯荣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1996年梁敏的《侗台语族概论》、1999年刘纶鑫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这六篇组成了语言学的关键路径。

4 语言学作者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通过作者共被引图谱来研究这十二年间对于我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选取合适的阈值后,所得可视化图谱如下。

图5中节点大小与其所代表的被引频次大小成正比,其节点标签的显示代表其中介中心度相对较大。由图可知,吕叔湘、沈家煊、王力、朱德熙、M.A.K. Halliday、陆俭明位于图谱的中心位置,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这些学者在我国语言学领域的知识流动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我国语言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为了更详细分析对我国语言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下面列出图5中被引前30位的作者,按被引频次排序如下:

为了更直观的辨清这些被引作者的具体影响领域,通过CitespaceⅢ的自动聚类标签算法来对图5中各个聚类进行标注,通过对比分析Citespace中的tf*idf、LLR和MI三种聚类算法效果,根据本文的中文数据的特性,最终选择使用LLR算法来标注聚类,得到图6如下所示:

图中#号标签词语表示对应聚类的标签,用于辅助分析我国语言学学者所研究的具体领域。吕叔湘、沈家煊、朱德熙、王力和陆俭明是国内语言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五位学者,另外国外学者中M.A.K. Halliday、Noam Chomsky和George Lakoff等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综合图5、图6以及表3,查证这些被引作者对应的高被引文献内容,作进一步的归纳、合并和分析,可以将这些被引作者划分为如下四大领域的学术群体:

1.汉语方言研究,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为黄伯荣、侯精一、李如龙、刘纶鑫、梁敏等;

2.语法研究,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学者为Noam Chomsky、朱德熙、吕叔湘、王力、张伯江、沈家煊等;

3.语言教育,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学者为束定芳、何自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正光、王立非等;

4. 认知语言学,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学者为George Lakoff 、Taylor John R 、沈家煊、王寅、石毓智、张敏、赵艳芳等;

5.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学者为M.A.K. Halliday、胡壮麟、朱永生等。

5 语言学作者合作图谱及分析

本节通过绘制作者合作图谱,展示这十二年间我国语言学科研合作情况。表4列出了2000~2011年间发文位于前30位的学者:

由表4可知,石毓智和王寅是这12年来发文量最多的两位学者。下面将通过作者共现图谱来探究学者间的科研合作情况。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可视化图谱如下:

图7中每个节点都代表一个作者,节点的连线表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接线的粗细代表着作者之间合作的强度,而颜色则代表着作者间首次合作的年份。从图7中心位置上看到分别以文秋芳和石毓智为高产作者的两个较大群簇,通过进一步考察将这两个较大的类群分别进行细分:以文秋芳、刘正光、刘国辉、王立非、陈香兰、张辉、徐盛桓、束定芳、刘润清、黄洁、曹志希、刘伟为合作成员的研究团体,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以王寅、石毓智、唐燕玲,邓云华、储泽祥为合作成员的研究团体,其研究方向主要为认知语言学、语法研究。除了以上两个大团队,还可以从图7中得到如下几个较为独立的小团体:以李宇明为核心的四人团队(包括:胡明扬、苏培成、陈章太),主要研究方向为以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汉语语法研究;以戴炜栋为核心的三人团队(包括:王雪梅、蔡基刚),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以王克非为核心的三人团队(包括:李德超、秦洪武),主要研究为翻译研究;以熊学亮为连接的三人团队(包括:王文斌、杨子),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研究;以许钧为连接的三人团队(包括:穆雷、胡安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

6 结语

本文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作等角度,以可视化形式对2000~2011年间我国语言学科学研究进行了分析。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语法研究、翻译研究、语言教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方言研究等是十二年间我国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文章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从被引角度以时间线对其进行了关键路径分析。在高影响力作者方面,吕叔湘、沈家煊、朱德熙、王力、陆俭明等是国内语言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国外学者中M.A.K. Halliday、Noam Chomsky和George Lakoff等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科研合作方面,我国语言学研究围绕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若干合作团体,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 2008, 29 (1): 35-42.

[2]周冰清. 对我国语言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 (2000-2007 年度) 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 157-163.

[3]周冰清. 对我国语言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 (2000—2007 年度) 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0): 268-278.

[4]王东波,周冰清. 对语言学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 年度)数据[J]. 出版科学, 2011, 19(1): 66-71.

[5]张莉.语言学期刊的 h 指数分析及思考——基于CSSCI(1998—2007 年度) 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6): 89-94.

[6]CitespaceIII 3.7.R7[EB/OL].[2014-01-10].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download.html.

[7]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1): 5303-5310.

[8]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9]陈超美, 陈悦, 侯剑华, 等. CiteSpace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 (3): 401-421.

作者简介:王露杨(1977-),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徐静(1989-),女,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探究英语语言学的学科含义 篇4

语言学的分类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从研究的对象角度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普通语言学”、其二为“个别语言学” (Part icularLinguist ics) 又将其称之为专语语言学, 从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角度上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 除此之外, 还可以多角度的将其进行分类, 因该文以论述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主, 因此在此不赘述。

简要的说, 理论语言学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音系、语音、形态、句法、语用和语义, 它不但可以对一些较为具体个别的语言进行研究, 而且还可以同时选择多种语言综合研究。对于语言学来说, 理论语言学就是主体和基础。

应用语言学是通过语言学理论得运用, 达到解决与语言有关的问题的目的的一门学科。有很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进行定义, 例如英国学者理查兹 (Richards) 将“应用语言学”定义为“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的语言及语言学的研究”。此外还有英国学者威多森 (Widdowson) 认为:应用语言学使抽象的想法以及研究的结果变得更易理解, 且与真实的世界形成关联。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语言, 它的理论体系主要建立在多种具体语言研究基础之上, 研究的主要重点为一般规律及共同特点。如系统功能语言学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 就是普通语言学理论。如同他所说的那样:one kind of theoret ical approach to languag (这是一种研究语言理论的方法) 。

个别语言学”一术语很少被我国外语界的学者使用, 尽管很多人都在研究, 但是在我国外语界的出版物中它还不多见。而“英语语言学”就是”个别语言学’的一种, 另外还包括有“汉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和”日语语言学”, 等。

2 应用语言学指的是什么, 这门学科的范围怎样来确定呢?

1)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论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的基础, 但又不是唯一基础, 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 语言学与其他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联系。

现如今, 语言学已不再只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它不但与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多门学科保持着紧密联系联系, 同时还与物理学、电子学、信息论、数学、自动化技术、控制论、计算技术等多学科密切相连。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 应用语言学为了完成它的任务, 必须结合以上研究的各项成果。于此, 从其本质上来看, 语言学则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

2)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多分支学科。语言学的产生急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 都源自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 同时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出的相应解决的对策。时至今日, 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已经日益增多, 涉及面广泛。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翻译、文字制订、语言分析、语言文字教学和词典编纂等之外, 语言学在情报自动检索、机器翻译、信息传递和通讯联系人机对话、失语症和言语病理等方面也被使用。故此, 应用还要将语言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展, 涉及到这些领域, 对这些领域中种种有关语言的问题进行解决。

3 理论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

1) 形式化方法 (formulization) 。根据不同进行模式, 可将形式化研究分为生成模式和非生成模式两种, 虽然形式不同, 但主要研究目的都是为实现明确精准的揭示语言本质急运作机制, 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的普遍性原则及规律, 使其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准确预测出语言发生的现象。

2) 对比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同样是一个基本具体的研究方法策略, 主要功能是在是与非以及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建立出最小差异对比, 对比句子与非句子以及是否符合语法等相关概念之间的相对性, 并以此找出语言中存在的本质差异, 实现真正认识某种语言本质的目的。

例如“人写字”和“字写人’, 两个句子的出别只在于前者符合语法和常识的双重原则, 而后者只符合语法却不合常识, 由此可知, 对比法可谓是寻找事实本质特征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3) 假设演绎法。该方法姜观察急描写语言事实作为基础, 构建并提出理论假设模型, 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再进一步进行验证, 这一过程就称为假设演绎法。该方法对语言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使其向科学的数字化、精密化迈进。

例如在生成语法中, 研究人员对属于对语言机制内部模式的理论假设的原则-参数框架的研究中, 提出题元准则、扩充的投射原则等普遍原则, 为了使原则的科学性得到保障, 利用语言事实来进行验证。

4) 理论逼近法。通过观察语言事实总结出简易的语言规则或规则系统称为第一理论逼近, 随后通过另外一些相关的事实检验第一逼近的可行性, 若存在有不充分性存在就对规则或规则系统进行改进, 成为第二理论逼近 (the second approximation) , 以此循环进行下去, 直至最后逼近“真理”。

例如成语法中约束理论的三约束原则的前两个原则, 就是利用理论逼近法不断修正而得到的, 这种方法也常常使“反例” (counterexample) 和“例外” (exception) 被研究者人员所关注。

4 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通过上文对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可以得出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理论语言学研究方特征。

1) 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要求不仅是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 而且强调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 以此也体现出了理论语言学必须达到揭示充分性的发展趋势。因此, 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对我们合理解释语言规律有帮助, 助于我们探索语言规律的前因后果。

例如“李四表扬了他”一句, 明显“李四”和“他”不同指, 但要想合理正确解释这个语言事实, 可以通过借助生成语法约束的第二原则, 这一原则下, 管辖范围内“他”这一代词姜不受约束, 根据这一原则就可以对“李四”不能成为“他”实现合理解释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研究方法必须具备解释性特征。

2) 演绎推理及理论假设的相互结合是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最为注重的一点。理论假设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研究的思想方法。人脑的语言功能是内化在人脑中的语言预算系统, 是语言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 具有科学抽象性, 同时也是与生俱来的。基于此先提出理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 语言学家就能充分地分析和解释人脑的语言。演绎法与理论假密切联系, 研究者根据演绎方法的不同对语言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建立理论假设, 并将其推至其他语言中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假设急演绎推理的相互结合, 不但姜理论更加深度化, 而且还同时提高了理论涵盖的宽度和广度。

3) 形式化手段的大量使用是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特点。“形式”在这里有:语言形式化的描写借用逻辑学和数学的符号来进行和使用明晰、严密的形式化的表达手段两种含义。

如常见描写形式化的句子“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书”, 通过逻辑学中的符号我们可将其表述为:&。描写的形式化能够使自然语言产生的歧义被消除, 令表达式的意义更加明确清晰。研究方法的形式化特征可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5 小结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学家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理论。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涵盖面广泛, 英语应用语言学是其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和英语理论语言学共同为英语语言学服务, 成为英语语言学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7 (3) .

[2]盛艳波, 牛晓峰.浅析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含义[J].滩坊学院学报, 2006, 6 (3) .

[3]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217) .

[4]吕佳.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3) .

中班语言学科工作总结 篇5

梁艳秀

本学期我把阅读活动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兴趣上。在一学期的实践中,有了一些成效,接下来我来谈谈这方面的感悟:

一、创设一个“会说话”的环境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设置图书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根据画面讲讲故事。具有故事情节,图文并茂的图书最能吸引幼儿,孩子看书时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一下子翻到中间,又一下子翻回前面,看了些什么却不知道。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挑选了几个短小、有情趣、画面色彩鲜艳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失时机的介绍图书,有意识的让他们了解一个精彩的故事是由连续画页构成的,画面非常好看,需要一张一张仔细翻看。现在,幼儿普遍对图书产生了浓厚、稳定的兴趣。我又在阅读角中放置了许多适合他们翻阅的图书,孩子们可在区域活动或自由活动时饶有兴致的挑选、翻看。创设了一定的物质环境后,良好的心理环境也应注重。如:当孩子看书时不强制他看这本或那本,也不规定长时间的阅读。有的孩子能力较差,就耐心的引导他从简单的或已讲述过内容的书看起,还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与他同看一本书,启发他们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选择适合中班年龄段孩子的文学作品

《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合适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合适,是指要适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优秀是指画面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内容活泼、健康向上。因此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两点作为选内容的依据。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画面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想法。因此,在选择中班幼儿的早期阅读内容上,我们可以更多的选一些画面之间关联比较明显的,故事性比较强的,画面比较美观和形象的作品。比如我们可以选《小猴卖”O” 》、《小兔子找太阳》、《大灰狼的新娘》、《聪明的乌龟》等内容,这些内容都非常的形象生动,特别能牵动小朋友的心,因此不管在看或听地过程,都能全身贯注,为幼儿养成良好的一个听、说、阅读的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方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中班幼儿比较活泼,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尤其是到了中班,这些表现就更明显。因此要满足他们在阅读上的这种个性,就必须要采取一些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其产生快乐的情绪,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一)、通过“游戏化”的方式阅读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活动中、游戏中。”这里,我们不难看游戏的重要性。而游戏时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中班的幼儿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了,他们好动、好模仿。因此在进行阅读活动的时候,碰到一些有趣的角色,一些好的词或者句子,我都鼓励孩子通过表演和理解和加深,孩子们对此也很喜欢。活动以后,我就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引导幼儿进行表演。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

(二)、通过不同的故事方法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表现,通过一些故事的不同形式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穿插故事这样一种方法,也就是教师先讲开头和结尾部分,让孩子自己发挥想像,创编故事的中间部分。还可以让幼儿进行续编故事,教师把故事的结尾部分延伸或留下悬念,让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多媒体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它经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更充实地把握阅读内容。特别是对幼儿不能理解,有质疑的内容,多媒体提供了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思考。

(四)、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

过去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习惯于对幼儿提统一的要求,这样,孩子就只能被动的听,使大部分幼儿处于消极状态。在学习了《纲要》和有关教育理论,我认识到师幼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儿童更好的活动,逐渐确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观念,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

四、鼓励家长一同参与到培养、指导孩子阅读的行列中来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能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指导,同时还要靠我们家长的配合指导。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和家长交流,把一些好的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方法教给家长,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早期阅读的观念。让家长每天在孩子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者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看图书或者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作一名倾听者和指导着,给孩子创设一种阅读的氛围。相信,只有家园一致,才能更好的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从而学会阅读。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为孩子的终身能力打下基础,但我相信只要有了兴趣,就一定有进步的。

初中科学学科中的语言表达训练 篇6

一、为人师表,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

要让学生合理、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表达,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模范和表率,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上会耳濡目染很多教师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首先要注意做好自己的语言表述工作和教学。

教师在对课堂知识的讲解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字词一定要及时提点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某些定理和概念的关键点在哪里。

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土壤的有关知识的教学时,就一定要注意到“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腐殖质、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这一句话。将这一句话的表述进行拆分就是“土壤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有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成分有矿物质、腐殖质、空气、水分”。就这样,一句话拆成了三句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土壤的成分,有条理而又科学。同时,教师在讲述中着重抓住“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这两个重要表达,通过这样的强化,使得学生能够更清楚该部分知识的关键点在何处。

所以,教师长时间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不自觉中就会注意语言的表达和表述,这样,语言运用的科学性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

二、以鼓励为手段,引导学生多说多想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都应该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进行初中科学的语言表达训练,更加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断强化,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让学生自己组织科学性的语言进行叙述,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概念问学生,让学生找出该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如“土壤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和指导。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学习、自己开口、教师点评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自己的表述和教师的指导中找出自己的语言科学表达的差距并不断获得提高。

当然,这种方式是比较简单的训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某一个概念阐述自己的理解。例如,“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根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是根尖的根毛区。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保护根尖。”这样一句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叙述。

看似是简单的语文的句式变换,但是学生只有理解清楚了,并能够抓住关键的科学语言时才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另一种通俗表述。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提高,并且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表达、科学的逻辑思维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 篇7

关键词:语言学,跨学科,研究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了具有社会属性之外还拥有自然属性,其本身就是复杂难懂的,因此对语言的研究也经常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并且在这种过程中还同其他的学科产生了无法避免的联系和结合,这也就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条件。

一、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概述

所谓跨学科研究,指的就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因此也可以称为交叉研究法。根据人类发展史上科学运动的规律不难知道,科学是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的,其实就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整体。并且根据相关的研究统计,当前世界上有两千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尤其是在语言和方法以及某些概念方面,日益统一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因此在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跨学科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也是发展的必然,而且当前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一直是存在两种倾向的,其中之一就是纵向发展,也就是要深入挖掘本学科的内在致使和研究。另一种就是横向研究,也就是要加强语言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将语言学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以此来解决各种各样复杂难懂的语言问题。

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一)满足当代语言学的需求

加强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既能满足当前语言学的发展需求,又对推动语言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伴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大中小院校中,多元化的智能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教育的发展,更是语言学研究进入跨学科领域的进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国际互联网进行研究成果和理论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这也就使得语言学的研究涵盖了更多的领域内容和技术,因此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通过使用其他学科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来作为研究基础,特别是吸引那些不同领域的优秀学者的加入,更为语言学的研究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才能不断满足当代语言学研究进程的发展需求,促使语言研究早日取得质的飞跃。

(二)提高语言学研究的方法

加强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能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形式,能通过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成果为研究语言学提供更有利的工具和基础。比如在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过程时,加入数学的方法,通过数学的方式使语言学的研究更加精准和科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语言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使用数学统计学的方式,这也成为跨学科研究推动语言学发展的重要进步。除此之外生物学的方法和经济学的分析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比如国内学者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语言,既提高了语言学的实用程度,又开辟了新的语言使用途径,对推动语言学的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三、加强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策略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

要加强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就要对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和理念进行积极地借鉴和引入。由于国内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时间较短,相较于国外学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还有着些许的差距,因此要推动国内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就要在立足于国内语言学特点的基础之上,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成果,进一步拓宽国内研究学者的视野和思想,以实现对语言学规律的更深层次探究。因此可以说,借鉴国外的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理论和学术成果,对提升国内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效率,提高研究思想和拓展研究领域,强化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研究

要加强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加研究的跨学科领域,更要加强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内容不难知道,语言学同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就包括了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等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就必须要在扩大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创新,要充分尊重国内语言学的发展特征,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途径,以此来实现在新形势下对语言学发展的不断推动。与此同时研究语言学的学者和专家还应该注重对完整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保证将研究的成果进行切实的运用,还要对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构建合适的体系,才能更有效推动语言学的跨学科发展和与时俱进。

(三)加强理论研究同实践应用结合

要加强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还需要重视理论同实践的完美结合,只有将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成熟的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跨学科研究语言学的价值和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汉语言研究进程的发展,就一定要立足于汉语本身,通过对汉语原型和语法句法的分析丰富研究的素材。只有在这种研究基础上,才能真正开辟出一条真正适合研究国内语言学发展的途径,不再仅限于机械地套用已有的理论,而是在充分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学会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之中去,并在具体的领域内进行详尽的分析探讨和完善,真正发挥语言学跨学发展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建设语言学科课程群 篇8

作为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面临初中阶段学生普遍感到课程单调,课业重,压力大,学法死板的局面,我校课程群的构建将改变无效或低效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吸纳多位教师的智慧以发展特长。同时,课程群的建设,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课程向多样和整合的方向发展,增强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综合作用和整合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课程群建设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种“共同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文化、环境、交际、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应成为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流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2.解决课程资源开发的单一性问题。课程群建设研究从文化、环境、体验、欣赏、操作等方面,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表达力、审美力、创造力。我校已构成了外围课程的主题框架,即论辩一演讲一朗诵一写作一研读一文化一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交际能力。

3.解决学习语言学科忽视共性的问题。语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听、说、读、写、思几个方面来历练,对文字的解读和写作、对口语的表达自然与流畅、对听力的理解与精准、对写作的优美与简练都有共同的要求,但不同学科又各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融会贯通,互相借鉴。

课程群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重构语言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为了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学校重构了语言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以语文学科为中心派生出的校本课程就有精品古文、生活作文、经典诵读、演讲与论辩等;以英语学科为中心派生出的校本课程就有多维畅读、口语交际、拓展阅读等。

2.重建适应新课程的课程体系。学校把外围课程统一纳入课程计划之列,做到了大课与小课结合、核心与外围结合、自选与限选结合、项目与活动结合。

3.重建教、学、研一体的科研网络。在课程群实施的过程中,由专家引领,市区两级教研员指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课题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教研网络,形成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研究网络。

课程群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1.注重集体开发设计课程。对于选定的外围课程项目,由研究人员撰写课程综述,即每门外围课程执行计划。课题组专家团队分别对每门课程或者活动项目采取逐个听课、专项研讨的方法,对课题的名称、内容、教学步骤、学习方法、评价策略、作业形式及核心课程的紧密关系展开讨论与研究。

2.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主张学生自选与限选相结合,个性差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与充分体验。所有的课程立足开阔的视野,调动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又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使学生满怀激情而又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实践活动中。

3.注重提供最佳的学习情境。我校提供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学习语言、欣赏语言,不断深化学习成果。如举办中英文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及举办圣诞晚会等,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了解西方风情。

语言学学科建设 篇9

关键词:《语言学方法论》,西方英语语言学,理论方法,描写方法,实验方法

《语言学方法论》正文凡三篇十一章共六十一余万字。上篇为《理论方法篇》共4章;中篇《描写方法篇》共4章;下篇《实验方法篇》共3篇。书后还附了4种语言学研究中常用参数表。

对于该书的写作目的, 作者在前言中就作了明确的交代。首先, 较西方语言学以实证为主的研究方法而言, 国内学者刊发的语言学论文有一半左右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简单思辨性、随机性很大”的文章。作者尖锐地指出, “对非母语的描述性研究和实验研究必须以数据为依归, 而我们有80%的研究都是‘不依赖数据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 编写一本具有指导性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已是势在必行。于是这部系统严格的专著就应运而生。由于实证性研究方法在我国外语语言学界尚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 研究之法已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致力推广。刘润清教授 (1999) 指出, 进行语言学研究, 作者要有自己实证性研究, 有数据、有统计、有分析, “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不是“经验总结”、“事后诸葛亮式”的工作报告。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懂科研方法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 近几年来, 国内部分院校已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其次, 作者面向未来, 站在跨世纪的战略高度“引进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丰富我们的语言学研究, 使它能够和国际接轨”。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汉语、英语的语言学研究, 提高我国的语言学研究的现代化程度。否则, 与世界接轨就成了一句空话。该书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 足见语言学方法论的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

上篇《理论方法篇》, 作者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的一般理论特征、理论方法的总体特征、语法系统的内模块结构及理论语言学方法的具体特征。在论述过程中, 作者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模式从理论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对象、理论目标和理论表述等四个方面对西方现代理论语言的一般理论特征进行了剖析。这将近有利于读者从宏观上、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对西方理论语言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它摆脱了封闭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介绍模式, 使语言学方法论在整个语言理论中的意义显得更为显明、突出。使从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教育的工作者不至于陷入狭隘的小圈圈, 而是能够开阔眼界, 更有利于语言研究的深化、创新。

中篇为《描写方法篇》包括语言学中的人类学传统、定性研究方法、语言描写方法、社会语言研究方法等共四章内容。作者仍然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编排方法。首先论述了欧美语言学在人类学中的传统及其地位, 把语言学置于人类学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紧接着作者用三章的篇幅对诸如定性研究方法的原则及其具体步骤、语言描写方法等中的各种分析及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采集、数据描写和数据分析、语言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下篇是《实验方法篇》, 包括语言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统计方法三章, 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是该书的重头戏。这些方法是国外语言学界近年来广泛采用的方法。有些, 如计算机资源还是上世纪末出现的最新方法。它便于研究人员快速方便浏览、跟踪国外语言学的最新动态, 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分析。在这里, 作者不囿于简单地对语言学研究诸法进行介绍, 而是辅之以大量的例题, 以便读者解读。对于一些既为国外语言学界常用又不为我国大部分语言学教师所熟悉的有关数理统计的方法如统计方法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集中量、离散量、概率分布、Z检验、T检验 (包括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 、X2检验、方差分析等都进行了解析。

还值得一提的是书后的参考书目和附录。在参考书目中作者列了达二百五十九种之多的国内外参考书目。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编写该书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劳动。它同时还是一个很好的文献索引。可供有志于此方面研究的学者使用, 对于身居偏远地区的同志更是一个很好的读书向导。书后还附录了四种在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参数表:正态曲线的面积和纵线表、t概率分布表、X2概率分布表、F概率分布表。这些常数表在国内的同类书籍中极少提及, 更缺乏专门的工具书。可谓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纵观全书我们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编排体例上和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上看, 该书既是一部难得的组织严密的优秀教科书又是一部语言学研究的工具书。外国语言学在我国的研究已有多年,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文章、专著、论文集屡屡奉献出来且大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语言学方法论方面的专著、文章较前者则少得可怜, 这很不利于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深化、发展。桂诗春、宁春岩两位教授合著的这本《语言学方法论》可谓填补了当时我国系统研究语言学方法论方面的空白。书中尽可能多的包括了语言学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的方法。无论正文涉及各法还是附录中的参数表, 都是我们进行研究不可或缺的有益参考。我们在这里大力倡导实验性、实证性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我国学者长期以来的人文主义倾向, 而是针对我国现阶段语言学研究在科学主义方面的不足而为之的。只有将中体西学融会贯通, 才能开创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新局面。

2.这部专著用汉语写成, 有利于扩大读者面, 尤其有利于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与教学同志阅读参考。王福祥、刘润清 (1997) 在论及对国外理论方法的引进上曾说:“引进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引进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本土的语言条件进行研究, 提出合适的理论, 解决本土上的语言问题, 并对普通理论作出贡献。”该书用汉语写成, 有助于从事汉语、英语语言学的同志合作, 对深化汉语语言研究, 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汉、英语言研究“两张皮”的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的过程中, 作者注意跟踪、引进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最新成果。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 书中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网址和一些供分析、研究的软件 (如SPSS和STA-TISTICA) 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功能, 有利于促进我国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现代化程度, 有利于该领域尽早同国际接轨。

4.该书在行文过程中语言通俗易懂, 在方法的介绍和讲解方面言简意赅, 所举例子有很强的代表性, 且图文并茂便于理解、记忆。避免了一些专业书籍枯燥乏味的缺点, 作者这样精心设计、组织材料, 真可谓匠心独具。

5.书中正文三大部分, 既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又各自单独成便于从事语言学不同分支, 如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等的教学、研究人员选择参考。方法的对错决定着科研工作的成败, 方法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科研工作能否实现飞跃, 是否具有创新价值。语言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 我们更应注重语言学方法论的建设, 并将这些成果自觉运用于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ulter, c.1985.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M].Oxford:Basil Blackwell.

[2]Seiliger, h.w.198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M].London:OUP.

[3]桂诗春, 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7]许嘉璐, 王福祥, 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语言学学科建设 篇10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 年国家汉办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 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1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22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33 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5-56.

浅谈班级建设中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班级;语言;艺术

到现在我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了,很多厌学、不守纪律、说谎、打架、不交作业、贪玩、得过且过的学生在我的正确引导下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我们知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枯的。一位哲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烈焰和热。情感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语言中充满了情感,才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

2008年5月雨季的一个夜晚,我班上一位学生家遭受泥石流的侵袭,家人侥幸逃离。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轻轻走到这位不幸学生的跟前,用手抚摸着他的脑袋。我的眼睛里充满同情和抚慰。全班学生都看着我,眼睛里慢慢有了泪水。这时我说:“同学们,水火无情,人有情,大灾方显大爱。你们的眼泪是从你们的心里流出来的,让我们的眼泪流在一起,让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心连着心。”说完我拉起了家中遭受泥石流侵袭的学生的手,另一只手拉起旁边一位同学的手,慢慢的,全班同学都站起来,手拉起了手。

我们知道真诚是人们情感的钥匙。真情是班主任语言最基本的特色。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学生的夸奖,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真情。因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真情,最反感的是虚伪。我们成人如此,那么作为学生的他们更是如此。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语言应该有“鼓励”,应该让学生有所深思。我们可以经常看一看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是怎样讲话的,是如何用语言的。比如:《动物世界》、《自然密码》等节目,听一听主持人是如何把没有人情味的动物说得具有人情味的。我们班主任的语言应该像春雨灌溉学生的心田,而不能像水灾、洪水一样伤害甚至毁灭孩子童真的心灵。

“沉默是金”这是一句格言,因为沉默中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沉默的价值只能用金子来衡量。沉默的意思有时是赞许,有时是反对;有时是同情,有时是厌恶;有时是爱,有时是恨;有时沉默表示和解,有时沉默预示着爆发……沉默是有声语言的无声延伸。沉默是一声无声的语言。幽默是语言批评的一种方式,它以笑声代替批评,以诙谐化解尴尬。

幽默首先创造的是一种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被批评者不失面子,又接受了批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个人就体会到了幽默语言的教育力量,所以在教育中经常运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有些教师没有体会到幽默的魅力,这种老师认为,怎么可以和学生开玩笑,那不是有失身份吗!所以一天到晚脸上结了霜,板着面孔。学生见了班主任像耗子見了猫,能避开,绝不打招呼,甚至见了面也不打招呼。班主任不在学生就如百鸟争鸣,班主任一到,如雄鹰入林,死气一片。班主任与学生隔着一个季节,不用说和谐,就连师生之间连话都很少谈,更谈不上教育学生了。另外一些教师正好相反,幽默诙谐,严肃与轻松的尺寸把握极准。几句幽默的话,调节了班级气氛,一天的课上得轻松高效。当然,幽默也不是耍贫嘴,更不是油腔滑调。这一点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综上所述,班主任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只要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度”,充分发挥幽默的魅力,那么,相信班主任工作一定可以做得相当出色。

生物学科的教学语言 篇12

一、让语言和情感产生共鸣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马卡连柯又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一般的语言只能交流思想, 艺术的语言才能交流感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而动情的语言, 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 使学生因美而动情, 由动情而晓理, 晓理而意行, 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时, 就可用“有收无收在于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一方面掌握水在植物生长中居第一位, 另一方面暗示了矿质元素居第二位, 也体现出水在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在生物课堂中运用语言优美, 含义深刻的诗词, 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道德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讲细胞的癌变的晚期时, 可用“脱缰之马”来说明癌细胞的特点。又如在讲鸟类时, 可用“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须臾于来往, 忧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 母瘦雏渐肥”等来说明鸟的群居、善飞、求偶、育雏等生活习性。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被鸟类伟大的母爱所感染。再如, 在描述被子植物一生, 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残废的过程时, 可借助古人诗词“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陈毅诗句“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学生从中感受到松树正直秀丽的高傲品质和坚韧不拨的崇高气节的同时, 也对这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季节与其关系等等, 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让通俗易懂的语言贯穿于生物教学

通俗易懂的语言, 来源于生活, 学生从平时的俗语中, 无意就能记住所学的知识。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 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如果运用这种语言于教学之中, 会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如在讲述《开花和结果》这一节时, 可列入“麻屋子, 红帐子, 里面睡个白胖子”学生猜出谜底是花生的同时, 又很自然地分清了与习惯叫法不同的果皮、种皮、种子和果实的关系与内涵。又如在“花序”中, 可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说明学生本来不易理解的无限花序的本质特点。另外,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可在课前导入有关花的一些雅号, 如“花中之王———牡丹”、“花中月老———桂花”、“花中皇后———月秀”等,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植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让道理之言诱发学生思考

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予人启迪。在生物教学中, 如能艺术地使用这类语言, 就能让学生觉得“口虽不能言, 心却有所思”, 从而积极思考, 有效地领会教师的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如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 可用“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否则我们见到的最后一滴淡水, 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请爱护每一寸土地”等语言,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实际行动中, 保护好环境。

四、让幽默的语言使生物课活跃

幽默诙谐的语言给生活带来情趣, 会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幽默诙谐的语言妙趣横生, 精彩纷呈, 会使课堂教学活跃。因此, 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生物教学中, 寓理于谐, 使学生好学乐学, 是生物教学的捷径。如在讲述生物都有遗传特征时, 除了“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儿会打洞”外, 还可以反过来引用“黄豆像花生, 地瓜像山芋, 山芋赶南瓜”, 使学生在笑声中深切感受到生物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歌声, 也能进入生物的课堂, 让学生在通俗歌曲中潜移默化接受生物知识。如在讲《软体动物》时, 为了描述蜗牛的形态, 除了安排学生在课前采集蜗牛观察外, 在课堂上还可以插入这样的歌曲:“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门阿前一棵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学生从中可以领会到蜗牛的生活季节, 生活环境和主要外部形态特征。教学的效果肯定会不错。

上一篇:矿区建设下一篇:城市减灾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