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环境建设

2024-06-04

语言环境建设(精选12篇)

语言环境建设 篇1

中职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 中职教学应当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应当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 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为学生的就业乃至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智能就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中, 个体运用相应的语言进行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的能力[2]。”因此, 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中职学生情况, 我们认为, 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 在课外为学生创造接触现实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的机会, 发挥中职学生感性认识能力强和参与意识强的优势, 增加学生语言运用和体验的机会, 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即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

1 整合语言智能内部各要素, 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倾听、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是构成语言智能的核心内容。”听和读是接受、吸收, 也就是“输入”的过程, 说和写是发表和倾吐, 也就是“输出”的过程;通过文字交流的是读写, 通过口语交流的是听说。4个方面关系密切, 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统一体。根据加德纳的研究, 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 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学生可能擅长阅读,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写作, 因而, 语文教学中应当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 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 整合听、说、读、写各技能,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3]。

在课堂上, 笔者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如班歌的歌词、运动会的口号、专题课的主题、小组的计划或者是对教师的意见等。每位学生都发言, 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笔者把想法都收集起来, 用图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展示在QQ群或“空间”里, 让大家评选出“最佳歌词”、“最佳口号”、“最佳计划”、“最佳创意”等。在整个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综合运用了听、说、读、写等技能, 并且自主参与到了课堂评价中。

在入学第一次的语文口语训练课上, 一位又高又瘦的女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她说话时声音很小, 含糊不清, 并且始终歪着头, 晃着身子, 一脸满不在乎的模样。经过几次课的观察, 笔者发现她上课积极性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走神。之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 她的成绩也很不理想。但通过写作文和周记, 她突出的写作能力却表现了出来, 文章条理清晰, 语言流畅细腻。于是, 笔者把她的几篇文章排版打印, 再加上一个漂亮的封面, 装订成册, 复制多份在班里举办了一次隆重的签名送“书”活动。活动中, 她的眼里闪着泪光, 既激动又羞涩。其他学生向她表示祝贺和鼓励, 她则向他们认真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从那以后, 她每次上课都能认真配合教师, 对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语言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 她变得更加自信, 更加积极地参加学校活动, 努力施展自己的特长。

2 迁移强势智能, 整合多种智能, 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除了通过语言智能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实现语言智能的提高外, 多种智能的整合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仅关注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 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较强的学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以多元的方式等同存在, 只是其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能尽情施展的地方, 在那里, 他可以快乐而能干。”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智能类型,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 设计出发掘学生强势智能的教学方法, 并有目的地引导这种强势智能的迁移, 实现多元智能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 笔者会从课本中选择一些篇目让学生当“小老师”为同学讲授。在收集材料、师生共同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 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就会表现出其自身的优势。视觉-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会将作品中的人物、景物或者作者的画像描摹出来, 使学生对人物、景物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会将音乐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 从导语到课文朗读, 从课前热身到文章情感的体验都配有恰当的音乐或歌曲, 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动觉智能强的学生会编排与课文有关的戏剧、小品或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授课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前许多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 整合多学科, 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在所有人身上, 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产生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也就是说,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时, 绝不是某项智能的单一作用, 而是多种智能的综合运用。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将多种智能割裂开来,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会定期加入若干专题性的“融会贯通课”, 帮助学生理解学校设置各门课程的目的, 讲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文课与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学生学好各门课程, 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些“融会贯通课”既有社会科学、哲学、阅读写作、人文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也有一些实用内容, 如考试技巧, 职业规划, 应聘技巧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 整合多学科, 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最优化组合, 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

最近一次“融会贯通课”的专题是“沟通与交流”, 课前, 笔者让学生分组收集了沟通与语言的运用、沟通与护理课的关系、沟通对于医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沟通的方式等内容。课堂上, 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后, 笔者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组织了一次社区健康知识宣讲实践活动。活动中, 有的学生负责准备宣讲材料;有的学生负责和社区负责人进行沟通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确定活动方案;有的学生负责张贴广告, 告知广大居民宣讲的内容和时间。活动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都感觉收获很大。这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加深了其对医护工作的认识, 增强了职业使命感。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实用性和服务性, 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紧密联系实际, 创设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 发展健康人格,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语言环境,中职学生,语言智能

参考文献

[1]刘宏武.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2]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培光.多元化智能论中的语文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2000 (4) :66-67.

语言环境建设 篇2

摘要:语言交际环境是指构成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不等于语境。具体地说,围绕着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上下文等都是语言交际环境。以上这些对说写者都是交际时必须认真考察的客观因素。俗话说:“到什么 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交际时必须重视和依据交际 环境。

关键词:语言交际环境适应利用

一、对交际环境既要适应又要利用

弄清了交际环境对语言既有便利作用,又有制约作用,我们就应该在进 行语言交际时,努力适应环境,冲破束缚与限制,积极地、能动地、因势利 导地借助环境,利用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顺利地传递信息,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前面所举的曹植与纪晓岚机敏应对的例子,就是 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巧妙地利用了环境,达到了交际的目的。曹植的诗,从 消极方面说,符合了时间(走七步的时间)、命题(以兄弟为题,不涉及“兄 弟”二字)、要求(成一首诗)等多种苛刻条件(这就是制约);从积极方 面说,他的从容不迫的态度,应对神速的才能,尤其是诗中以豆与豆箕比喻 同胞手足情,以“相煎何太急”发出哀切恳求,不独打动了曹丕这位兄长,“垂首半日不语”,当时在场的众人臣都极为惊讶。真是凭自己“语惊四座” 的才能,化险为夷。

乾隆在中秋赏月之夜看到纪晓岚愁容满面,于是用“出对”发出询问,纪晓岚不是只顺应,说是思家或不是思家,而是就坡下驴,“谢主龙恩”,进一步达到了请假的目的。这就是既适应交际环境,又利用交际环境的极好 例子。

既要适应又要利用,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有时可以“兼得”,有时则 不能“兼得”。不能兼得的原因,可能是客观情势不允许,也可能是自己的 才能不具备,或者是交际手段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求适应,暂时 不考虑利用。适应是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像在婚礼上说话,这是一种特 别喜庆、欢乐、吉祥、风趣的环境,讲话人一般只需适应即可,不一定要求 什么利用。但这也不是都能做得好的。如周立波的小说《山那边人家》中描 写了在一次婚礼上不同人说话产生不同效果的场面。先是社长说:“还是叫 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20 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了,有什么说的。” 这段话逗得大家都笑着鼓起掌来。接下来,兽医却咬文道白,先从解放前后 国内的形势变化谈起,然后又讲起国际形势,慢慢吞吞,带了不少政治术语,搞得人很烦,恨不得把他轰出去。

社长和兽医在同样的场合讲话,之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社长 讲的内容适应当时特定的交际环境(时空背景),而兽医讲的内容不适合在 婚礼上表达。我们再讲一则笑话:

某人的儿子要去岳父家,他的父亲对他说:“你到了岳父家,岳父如果问咱家的老黄牛,你可答‘老牛何足道哉!’问起今年的收成,可答‘父母所管,小婿不知’;问你扇子上是什么画,可回答‘淡墨水画’。”儿子来到岳父家,岳父问“令尊身体可

好?”女婿想起了父亲教的第一句话,忙答:“老牛何足道哉!”

岳父一听,惊愕万分,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问:“小女近来身

体可好?”女婿按其父教的第二句话,答道:“父母所管,小婿

不知。”岳父大怒,问:“你这说的什么混帐话?”女婿赶忙指

着扇子说:“这是淡墨水画、淡墨水画⋯⋯”岳父已经气得说不

出话来了。这则笑话是不适应环境(对象与前言后语)的极端例子。

二、突变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有一条,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根据和符 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 中说:“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 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 换衣服,要闹出些毛病来,⋯⋯。”(《毛泽东选集》第882 页)这就是说,遇事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语言交际自然不能例外。

一般情况下,比如到一个地方作报告或演讲,总是要先了解环境,作有

针对性的准备。但是,事情往往都会不如所料。在交际场合,环境瞬息万变,常常形成突变环境。这就需要随机应变,要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 之而不怒”,有一种适应环境、驾驭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能否创造条件,增强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呢?当然可以。也

可以说,学习语言交际学,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交际者应从这 几方面努力:

(一)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应变的资本。

(二)加强修养,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乱。

(三)善于联想,善于发挥,借助当场可利用的景物予以补救。

语言环境建设 篇3

关键词:语言环境;幼儿;语言能力

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的谈吐中看出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社会身份,而一个人的谈吐往往是早期语言教育的结果,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语言表达

幼儿学习语言,离不开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从而发展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扩大了认识范围,认识的内容也丰富了。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因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语言环境,丰富生活,在实践中发展幼儿的语言。比如,秋天来了,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散步,观察树木和花的变化。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树叶的颜色变了,树叶落在地上了,幼儿在观察和议论这些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冬天下雪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雪景,品尝雪的味道,观察雪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向他们讲解什么样的词是形容秋天的,什么样的词是形容冬天的,丰富幼儿的词汇,开阔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手、口、脑并用,直观地感知这个世界。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以语言的形式输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反之,思维得到了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掌握。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不单单让幼儿进行模仿,还要让他们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仿照原有的语言范例,更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小水滴旅行记》时,可以将故事与孩子们的生活进行结合,让他们观察湿衣服与干衣服的区别,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湿衣服是什么样的,干衣服又是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还要教育孩子们要有积极的情绪,对周围的事物经常保持主动性,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并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三、为幼儿创设语言表达的环境

幼儿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让他们想说、敢说、会说。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表扬,喜欢礼物的特点,鼓励他们,让他们产生说的欲望。比如,对于积极发言的小朋友,奖励小红花或者奖励一个拥抱等,同时刺激其他小朋友也积极发言,针对性格内向的小朋友,教师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克服心理障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大声地说话。有些小朋友不是不想说,只是不敢说,因此,幼儿教师要多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大胆说的机会,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感,增强他们大胆表达的勇气。比如,可以开展“讲笑话大赛”“自由交谈”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树立他们表达的信心。在孩子想说和敢说的基础上,幼儿教师要引导孩子会說话,说好话,完整清晰地表达想要说的话。

四、教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包括两方面,一是礼貌行为,一是礼貌语言,它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做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是礼貌的,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语言美”。比如,“客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在家,该如何接待客人,给客人递茶的时候,要说,“××,请喝茶!”在客人要走的时候,说:“××再见!”并让小朋友将这些礼貌语言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幼儿阶段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因此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利用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培养,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地说、练,学会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教师还要与家长进行配合,从多个方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环境建设 篇4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成为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师生间轻松和谐、平等互爱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利于打消初学者的畏惧感和胆怯心理, 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个嘉许的眼神, 一个亲切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手势, 带给学生的是亲切与关爱之感, 我们充满希望的目光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二、以课堂为起点, 发挥学生主体因素

(一) 讲究语言, 鼓励实践

使用语言时, 我常常会注意含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信息, 以便能唤起学生思维的欲望, 如学习What’s that?时, 我首先指近处一位学生问:“Who’s this?”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又继续问:“Who’s that?”生又答;我再拿出一件东西问:“What’s this?”生答;最后, 我把这件东西放到远处,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半学生跟着我说出来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增长了实践的需求。

(二) 营造氛围, 引导实践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浓厚的英语氛围, 对学好英语非常有效且必要。

1.重视热身运动

我常在本环节安排值日表演, 唱歌或讲故事。实践证明:这样不仅能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到英语的学习中来, 还可有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同时, 又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

2.注重板书

板书往往被我们教师忽略, 而只注重活动环节的设计。其实不然, 好的板书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妙用。

(三) 设计游戏, 体验实践

1.趣味性游戏

这种游戏很多, 如:指图、画图、涂色、做动作、做手工等。学习I have a ball.这一句子时, 分成三个大组, 我先说句子并把物品交给排首的同学, 示意他们边说边往后传, 看哪个组说得又快又准;学习颜色时, 我首拿着24色彩笔盒说:“Show me the blue one , please.”然后请同学们挑出该颜色的笔, 接着把彩笔盒让给其他学生, 谁说对了就留着那支笔;学习了食物类单词, 组织学生一起会餐, 摸摸猜猜、边吃边学。

2.竞猜性游戏

我把文具、玩具或衣物放在袋里, 让大家猜或者找学生摸摸猜;我时常把单词条或图片拿出来半遮半隐一块猜, 说对了还可以粘贴。学习交通工具时, 我特意收集了火车、飞机、自行车、汽车和轮船的声音。声音刚一出现, 同学们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气氛再次高涨起来。

3.竞赛性游戏

这种游戏的刺激性非常强。我曾组织“问不倒”活动, 把全册的单词和中文写在条上。我快速换条, 同学们作裁判, 半分钟内说中文或单词, 准确率高且数量多的为胜;总复习时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选做题, 开展积分评比, 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语言技能在活动中锻炼, 在实践中提高。

三、以作业为桥梁, 丰富生活元素

1.探究性和交流性作业

如让学生观察leaf的颜色除了green外, 还有哪些?查找有关各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各国代表性食物、各国代表性服装等有关信息;让学生收集更多有关职业名称的单词;用所学日常用语与老师、同学、父母进行简单交流, 把所学内容教给父母, 让英语气氛延伸到家庭中去。

2.扩展游戏

由于课时有限, 我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延伸游戏。曾组织学生说绕口令, 做游戏, 继续各项擂主的挑战赛, 指导学生完成制作, 鼓励学生自己录音, 规模最大的就是英语课本剧的表演了。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自备道具, 目的是帮他们把知识进行整合 (要涉及全册句型) , 扩展课程资源, 发展语言技能, 培养合作精神,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浅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篇5

[作者] 山西 弓爱毛

[内容]

首先是为识字开拓了广阔的语言环境。把识字寓于阅读之中,阅读时,儿童的心理活动必然与文中特定的生活和科学知识相联系,识字便与认识世界结合了起来。儿童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实践提高了理解能力,所学得的字就会扎根于语言的沃土之中,既有利于儿童语言的丰富扩展,又有利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是可调动儿童识字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是儿童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需要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的感知,只要儿童有了阅读的积极性,那么,在阅读中识字的意识便是自觉的。当儿童感到识字能对获取新知识有用处时,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一定会伴随着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提高而日益增长,这是孤立识字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是有利于抓住语言的根本,分散识字难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的结合体。字义代表客观事物,了解字义就是认识事物,这是语言的根本。字音是代表字义的声音符号,有了音和意的结合,就形成了口头语言。

儿童在入学前,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已初步掌握了大量的口头语言材料。口头语言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基矗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汉语拼音的训练,为向书面语言的学习架起了桥梁。我在教学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之前,进行过一次字义的摸底,得出的结果是:儿童在入学前,对这部分教材所包含的生字在字义方面,几乎没有陌生的。这时的教学方法只需以图画和具体事物为媒介,再凭借汉语拼音这根拐棍,字音字义就联系在一起了。这时识字的难点侧重于字形的教学应教给儿童一些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以及由基本字的偏旁、基本字与基本字结合构成汉字的知识。在字形教学时,一定注意尽可能多地与语言结合,防止为识字而识字。当儿童的识字量达到一二百字之后,阅读的愿望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师要通过学句来满足儿童的.求知要求,为下一步的看图学文和学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打下基矗

识字教学应注意儿童识字能力的变化,不失时机地逐步向字义、字音方面转化。加强朗读训练,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使之共同参与阅读和识字活动。在阅读中要加强主动识字的意识,自觉能动地把生字分为两类。对字形简单、特征明显、易于同化的字,要随时纳入记忆的储备之中(对这些字在基础训练中、写字课中,还要加强书写指导,在写话中反复运用、巩固)。对于字形生僻,一时不便记住的字,只要能知其音义,对字形只要能留下一个整体感知的轮廓和印象,即可放过,待再次遇到它时便会进一步去熟记字形。由于汉字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只要掌握了字义和字音,阅读和思维便能畅通,这二者必须在阅读中随时解决,但不可因此产生误解,不能认为阅读中识字是不要字形教学。汉字不仅是音节单位,而且是书写单位,音、义、形缺一不可。不在难繁字上纠缠字形,以减轻儿童强记符号的负担,就是为了转化识字的难点和重点而采取的音、义、形分步走的方法。

四是在阅读中识字可使阅读、识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阅读中识字,所识的字扎根于语言环境之中,易于辨析同音、多义、近义、形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异,识字的质量高,有利于培养识字的能力。娴熟的阅读会巩固识字的效果,对汉字的推敲,会加深阅读的理解。多读多识、多读多见是加快识字速度,巩固识字成果的有效途径。

语言环境建设 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环境;幼儿语言发展;影响

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脱离家庭进入集体学习和生活,是孩子融入集体的开始,特别在孩子启蒙阶段,语言环境对他们来说异常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乐于表达,敢于表达,通过语言与别人交流。老师还要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为孩子创设情境,提供适于表达的语言环境。老师要根据孩子此阶段的特点,把语言表达与情境结合,让孩子有更多的情感表达,这对于提高幼儿智商有很大的帮助。

一、目前幼儿园语言环境的现状

1.课堂环境受限

众多研究证明,幼儿语言对于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幼儿思维方式的表达,语言符号是思维的载体。近些年,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学硬件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对于语言环境来说,并没有跟上硬件的快速发展。在上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老师在说,当需要小朋友主动出来单独讲故事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参与。或者总是某几个孩子表现,更多的孩子只是看,不主动表现,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交流。

2.沟通与交流较少

现代教学当中,往往出于安全的考虑,老师更多的要求幼儿遵守纪律,孩子在课堂上自小就要遵守纪律,不要说话。这样虽然是方便了教师的管理,但是对于孩子的发展却十分不利。因为这样的结果让幼儿丧失了练习说话的机会,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样,由于孩子语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对于智力的发展也没有帮助。

3.教学方式单一

幼儿园的教学想法由于过于老旧,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这种片面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让幼儿回答,由于幼儿思考能力没有足够的发展,不能完全了解老师的问题,所以,在回答的时候,并不能得到好的答案。由于幼儿长期不能得到认同,就会打击幼儿的答题热情,最后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幼儿的语言能力长期得不到发挥,智力也得不到开发。

二、为幼儿语言发展创造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

幼儿的语言能力需要语言环境。幼儿要在幼儿园中度过好几年,正是语言能力学习发展的高速期,因此,幼儿园建立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所以,幼儿园老师除了要引导幼儿之外,还应该着力创造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的科学环境,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语言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比如,在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时,老师不仅要根据故事来让幼儿分角色扮演,还应该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当时的心里话,都要让孩子说出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自己给故事增加桥段。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发言,大胆地思考,从而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老师还可以让其他学生来扮演房子等背景,让这些学生扮演的背景角色也能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创造性地让学生自己来发挥。这样幼儿通过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创造,提高了语言能力。老师只有让幼儿大胆地说、主动地说,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在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老师也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汉字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因为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老师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不仅仅要给学生讲故事、唱歌,还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教学中,老师要重视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智力。这样对于幼儿的长期语言发展才有更好的帮助和提高。

幼儿园是孩子正式开始学习的地方,因此幼儿语言环境的塑造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因为积极的语言环境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思考。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使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凡凡.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东方文化周刊,2014(10).

[2]陈放.浅谈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J].中文信息,2014(05).

[3]宋育红.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多种活动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小议日语语言环境创设 篇7

1. 语言环境的分类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 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而自然而然地习得。另一种是课堂环境, 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有组织地进行语言学习。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 潜移默化的学习, 而后一种却是有意识的学习。

2. 自然环境创设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就要重视自然环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 我常采用以下方法,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日语黑板报。

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贴 (日语版) 既突出日语班级的特色, 又锻炼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 (板报的内容中有70%来自学生自己的写作作品) , 同时还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可谓一箭三雕。

2.2 日语嘴巴。

自身环境, 要求平日里, 学生之间称呼日语名字, 用日语打招呼、交流, 用日语写日记、信件, 还要不定期地举行日语阅读交流会、发表会、歌唱比赛、日语卡通模仿赛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效果非常不错。

2.3 日语耳朵。

让学生把身边的日常用品贴上日语标签, 并且经常更新, 且要听日语广播, 欣赏日语原声电影等, 这样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日语。尽可能地多方位地创造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日语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以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课堂环境创设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强度是由制造及强化对刺激的反应次数所衡量的。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最根本的条件是语言的接触。学生的主阵地是课堂,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日语。课堂上老师通过各种讲解、领读、对话;展示图片、视频、介绍语境、习俗等教学方法创设环境, 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日语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接触、练习才能获得成功, 这就需要老师创设良好课堂学习环境。老师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日语。我自工作以来一直注重课堂环境创设, 努力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3.1 良好的教学气氛。

活跃的教学气氛既有师生互动频繁, 又有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主动地学习, 长期活跃的教学气氛是在师生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交往中逐渐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习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实践后获取的成就感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动力, 如此良性循环, 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浓。

3.2 巧用课前3分钟。教学中我重视课前三分钟, 这是学生

快速有效进入课堂状态的关键。实践表明, 效果确实不错。

例如, 课前给学生欣赏日本经典歌曲, 或一段3~5分钟的原声经典电影片段, 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 快速地进入日语课堂状态。但是, 在选取音乐、电影的时候要下工夫。一是题材要适当, 二是难度要适合当前学生的水平, 三是要与课堂知识相关。尤其是第三条, 非常重要。否则课堂导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讲解动词可能态时, 我选玉城千春的经典之作《長い間》,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熟悉这个旋律, 有了这个铺垫, 再讲动词的可能态就轻松容易多了。

在课堂上为了练习刚学的知识, 也常会做一些日语文字小游戏, 以强化知识运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习得知识。

在课前介绍一些最新的日本动漫、科学、旅游、音乐等方面的最新消息, 既满足学生多方涉猎的视野需求, 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 注重快乐情境的创设。

日语语言环境创设还要重视快乐情境的使用, 尽可能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引导学生不把学日语看做是一件苦差事, 而是一个不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天天有新发现、天天有新进步、天天有新乐趣的过程。

3.3.1 对比乐趣。

通过日、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从学习的第一天起, 不断发现许多“怪事”:我们叫做“信”的东西, 他们写成“手纸”, 读成“てがみ”, 非常搞笑;我们叫做“女儿”的称呼, 他们说是“娘”, 读成“むすめ”, 辈分简直是乱了套, 学生都笑翻了。两种语言有千差万别, 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许多没学过日语的人能看懂很多文字, 因为写的都是繁体汉字。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可以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知识。总之, 只要我们充满好奇心, 就会天天有新发现。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我们可以体验到许多乐趣。

3.3.2 使用乐趣。

在学习日语之前, 我们只能用汉语交流;学习日语之后, 就可以尝试用日语交流。如“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 “はい”, “ごめん”, “おやすみなさい”等, 从学习的第一天, 就能说日语, 随着学习的进展, 会说的日语句子越来越多, 直到把日语当成自己的第二语言, 这个过程自然充满求知的乐趣。随着学习的深入, 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长高兴, 同学羡慕, 学习者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习动力。

3.3.3 欣赏乐趣。

当我们能够阅读一些简易的日文读物时, 就要开始大量阅读, 从而使异国风光及日本民族人民几百年来积淀的风俗、文化观念和巧妙的语言运用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喜欢唱歌的人, 可以学唱一些日文歌曲, 喜欢看电影的人, 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语言。其中乐趣, 要是不直接掌握日语, 单靠别人翻译、介绍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建设语言学科课程群 篇8

作为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面临初中阶段学生普遍感到课程单调,课业重,压力大,学法死板的局面,我校课程群的构建将改变无效或低效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吸纳多位教师的智慧以发展特长。同时,课程群的建设,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课程向多样和整合的方向发展,增强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综合作用和整合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课程群建设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种“共同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文化、环境、交际、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应成为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流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2.解决课程资源开发的单一性问题。课程群建设研究从文化、环境、体验、欣赏、操作等方面,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表达力、审美力、创造力。我校已构成了外围课程的主题框架,即论辩一演讲一朗诵一写作一研读一文化一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交际能力。

3.解决学习语言学科忽视共性的问题。语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听、说、读、写、思几个方面来历练,对文字的解读和写作、对口语的表达自然与流畅、对听力的理解与精准、对写作的优美与简练都有共同的要求,但不同学科又各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融会贯通,互相借鉴。

课程群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重构语言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为了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学校重构了语言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以语文学科为中心派生出的校本课程就有精品古文、生活作文、经典诵读、演讲与论辩等;以英语学科为中心派生出的校本课程就有多维畅读、口语交际、拓展阅读等。

2.重建适应新课程的课程体系。学校把外围课程统一纳入课程计划之列,做到了大课与小课结合、核心与外围结合、自选与限选结合、项目与活动结合。

3.重建教、学、研一体的科研网络。在课程群实施的过程中,由专家引领,市区两级教研员指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课题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教研网络,形成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研究网络。

课程群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1.注重集体开发设计课程。对于选定的外围课程项目,由研究人员撰写课程综述,即每门外围课程执行计划。课题组专家团队分别对每门课程或者活动项目采取逐个听课、专项研讨的方法,对课题的名称、内容、教学步骤、学习方法、评价策略、作业形式及核心课程的紧密关系展开讨论与研究。

2.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主张学生自选与限选相结合,个性差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与充分体验。所有的课程立足开阔的视野,调动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又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使学生满怀激情而又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实践活动中。

3.注重提供最佳的学习情境。我校提供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学习语言、欣赏语言,不断深化学习成果。如举办中英文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及举办圣诞晚会等,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了解西方风情。

语言环境建设 篇9

此次高峰论坛分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两个专题进行。围绕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专题, 承担国家语委相关课题的10余位专家学者交流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江苏师范大学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联合成立的全国首个“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在论坛上实施了扩容, 新增了多家协同单位, 将覆盖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代表国内语言能力相关研究的尖端水平, 并有来自产业界的代表, 预示着产、学、研的全面推进。

创设语言环境,提高识字实效 篇10

一、创设识字情境,提高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乐趣。想让学生对识字感兴趣,可以创设情境,突出重点达到识字的目的。

1.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的,学生要掌握它,要分别记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一篇课文而言,根据已有的观察和研究这三个因素中,字形的掌握是顺从实际出发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针对生字特点,在重点处花时间,在难点处花力气。如“醒”这个字,音形意三个因素中,读音是难点,学生往往都读不准后鼻音,字形应注意“酉”中的一横不能丢,这是重点部分,而字义可不强调,因为学生联系生活就能理解。

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字的三要素,但在教学时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的现象突出,使重点很难落实,难点更不容易被化解。

2. 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每个字教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识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意识不强。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不妥,能力不够强。

3. 重复抄写,加重学生负担。

教师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机械抄写,少则4遍,多则10遍,而缺少的是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识字的实效不高。

二、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1. 合理安排时间。

在语境中识字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一般来说,只有字义宜放在课文内容时理解,但并非绝对如此,少数生字可以脱离课文特定语言环境理解。如果不懂这些词义,就会直接影响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因此,应该在初读课文时解决,但以抽象的生字与课文中有直接关系的重点字词,应放在讲读课文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但应避免节外生枝,说话、表演等,以免打乱学习思路,影响整体教学。

2. 结合课文识字。

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是随课文识字时,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比较多,采用结合课文,同时进行生字教学,也就是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识字的规律,能抓住识字的根本,分散识字的难点,使阅读和识字相辅相成,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识字和阅读教学效率,苏教版教材中有两个识字途径安排:一是随课文分散识字。二是集中识字,像看图读韵文识字,有利于学生说话或通过形象的图像,揭示造字规律及字义和语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特点,教材优势,在语境中识字。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就是一开始把一些难读的字音、词语或长句,略作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凭借注音阅读课文,对难解的字词要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理解,列举带有难理解的词语的句子让学生领悟,最后检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比如让学生朗读课文,说说字义词义,再指导学生书写,以学生自己分析字形为主,繁难笔画的字,教师再作重点指导,以期逐步深化学生对生字音、形、义的掌握。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出现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字教学是随着课文内容的发生发展而引起的,同时通过直观动作等手段识字解义,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清晰,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识字学法指导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低年级学生更是重中之重,学生总是按照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指导方式起到了定向作用,常用的方法如下。

1. 部件分解法。

是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个部件名称的方法。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中出现的生字“姓”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学生的“生”,合起来是“姓”。

2. 加减法。

加法识字是指教会学生分析字形的一般步骤,从而逐渐建立实质的思维模式。如:在熟悉的字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部件的识字方法,如:“蜻”是“青”加上“虫”。

减法识字是指在熟悉的字上去掉一些部件认识一个生字的方法,如:“巨”是“距”去掉足字旁。

3. 比较法。

比较法识字是通过与熟字比较异同的识字方法,如“辛”和“幸”的比较,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在音、形、义统一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字形区别,而不能孤立地就字形进行比较。

综上所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为主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识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教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帮助,使语文更贴近生活实际。语文的识字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识字教学,这些方法的确对提高低年级识字水平、巩固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许还会遇到许许多多识字问题,还会有更多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实践。

摘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低年级识字为以后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主要从创设情境,提高识字的兴趣;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教师的识字学法指导等方面改进。

创设语言环境 篇11

关键词: 小班;语言环境;口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55-01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基础,对于幼儿,语言是他们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的媒介,发展智力的前提。特别是3—6岁时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也是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时期。而幼儿的语言能否自然而迅速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周围有没有宽松、适宜的语言环境。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一、用爱心激励幼儿语言,使幼儿有话敢说

幼儿从家庭踏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对老师和同伴之间关系的生疏,使他们情绪不稳定,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幼儿则因其它原因也不爱说话。因此教师与幼儿要建立起正常的语言交流关系,教师要真正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尽量与每一个孩子都能进行积极的交流,为了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与人交谈的愿望,为语言发展提供契机。

1、让敢说的先说

针对孩子对自己原来的环境不但充满向往,而且十分熟悉的特点,老师应常设计些孩子感到熟悉而又愿意参加的教育活动。如:“我爱我家”、“愉快的星期天”等情景谈话,孩子们都能体验到的事情就乐于用语言表达出来。又如:晨间谈话“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孩子说就会争着说:“我爸经常带我到儿童乐园,玩快乐井,我很高兴”。这样,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孩子也受到感染,兴致勃勃地说了。

2、让不敢说的模仿着说

为了消除孩子胆怯的心理,老师应以亲切的话语、和蔼的态度与幼儿交谈,使幼儿从情感上得到满足,感到老师象妈妈一样可亲可信,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进而萌发说话的欲望。如:回答问题时,让大胆的孩子先回答较难的问题,让胆小的孩子重复回答同伴的问题或简单的问题,有时甚至可以事先告知答案,回答后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在模仿老师和同伴的过程中,增强了信心,并在自然状态下得到语言训练。

3、给每个幼儿创设说话的环境和机会

语言是在实践中发展丰富的。幼儿对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而主要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多次练习,反复实践获得的,因此,老师必须精心地为孩子创设说话的环境。

(1)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生动课堂,幼儿在游戏中心情舒畅,无拘无束,语言表达自然,能真实反映心理活动。如:设计“超市”这一角色游戏,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游戏时,孩子们尽情地玩,滔滔不绝地说。

(2)设立丰富的区角。区角活动是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幼儿自由的天地。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的表演区、结构区、娃娃区、语言区、图书角、自然角等,让孩子们在各个区角里自愿结伴游戏、讲述。

(3)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富有童趣的墙饰,鲜艳、画面较大的小图书都是启发幼儿说话的“活教材”。如:“祖国各地风情的”大型版画,让孩子们胸怀祖国,能激发他们讲述出各地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和神奇的故事。

二、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有话可说

语言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是无意的、多变的、反复发生的。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内容的限制,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多,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1、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是丰富幼儿词汇,发展语言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

幼儿通过念儿歌、听故事、童话、寓言、欣赏、散文、看图讲述等形式能接触到丰富规范的各类词汇,但其中的新词、规范化的词语、幼儿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教师应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生动的情境,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在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摸一摸的直接感知中,将词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幼儿则容易形成牢固的联系,从而理解、掌握看似想象的词汇。

2、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各个活动中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不象小学那样有系统性,它必须渗透于各个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各个活动的整合效应。如:数学活动中的“一只兔子、一头牛、一条鱼”等等,让幼儿懂得正确使用量词;体育活动中幼儿对“跳、跑、爬、扔、提”等动作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常识活动《认识菊花》,孩子们看到美丽的菊花,就争先恐后地说出五颜六色的菊花来。

3、把握随机教育,拓宽幼儿语域

语言环境建设 篇12

1.1 保护模式和Win32 应用程序

Intel公司的80386 及后续的x86 系列是最具典型的32位CPU,提供了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8086模式等多种操作模式。在保护模式[1]下,32位处理器可以充分利用CPU架构特性并使用所有的指令,拥有最高的性能和兼容性,提供了内存分段和分页保护,在硬件级别实现了逻辑地址到线形地址、线形地址再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32位Windows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在保护模式下,操作系统把每一个 Win32 应用程序放到单独的虚拟地址空间中去运行,即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拥有相互独立的 4GB 逻辑地址空间[2]。在应用程序运行时,操作系统完成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而DOS运行于实模式下,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于同一个地址空间,使用物理地址访问代码与数据,这极易导致一个应用程序破坏另一个应用程序甚至是操作系统的数据或代码。

Win32 只有一种内存模式,FLAT 模式[2],或称作“平坦”的内存模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在一个平坦、连续、单独的 4GB 的逻辑地址空间中。FLAT 内存模式隐藏了内存的分段机制,操作系统对段寄存器和描述符表进行了初始化,因此应用程序不必再对段寄存器进行设置。FLAT 内存模式见图1所示。Win32实现FLAT内存模式创建了两个段描述符,一个引用到代码段而另一个引用到数据段[1]。但是这些段都映射到整个线形地址空间:段描述符有相同的基地址0和段限长4GBytes。

1.2 汇编程序框架

由于汇编语言的平台依赖性,本文将讨论运行于 x86 架构之上的 Win32操作系统的汇编语言技术,软件开发环境为32位的Windows server2003和Visual C++ 2003。下面给出程序框架,然后对此作出解释。

(1).386

汇编语言伪指令,指示编译器程序是使用80386指令集编写的[2]。可以使用的还有 .486、.586、.686, 但考虑到软件的兼容性还是使用 .386。

(2).model flat

.model是用来指定内存模式的伪指令[2],在Win32下,只有一种内存模式,那就是FLAT。

(3)includelib 伪指令[2]

指明程序的链接库,也可在用命令行汇编链接程序时指定。libc.lib包含了大部分的运行库函数链接信息,其中程序的入口函数_main也是在libc.lib中声明的。因此在程序中包含“includelib libc.lib”伪指令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链接时将会出现无法解析外部符号的错误。

(4)“分段”伪指令[2]

.data .data? .const和 .code这四个是“分段”伪指令。Win32 FLAT内存模式隐藏了分段机制,Win32中只有两种性质的“分段”:DATA和CODE。

其中程序的.code分段,包括函数定义,对于Win32控制台程序,入口函数名必须是_main,而不能像DOS汇编程序那样自定入口函数名称。

(5)end

指示汇编结束位置,其后的任何文本将会被汇编程序忽略[2]。由于Win32控制台程序的入口函数名必须是_main,所以end也不能像在DOS汇编程序中指明除_main外的任何标号。

1.3 Visual C++环境下的汇编与链接

Visual C++ 2003自带了汇编链接工具 “ml.exe”,位于Visual Studio安装目录下的“Vc7\bin”文件夹内。要使用该工具,应先设置好开发环境变量,这可以通过运行“开始菜单 -〉programs-〉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3-〉Visual Studio .NET Tools-〉Visual Studio .NET 2003 Command Prompt” (具体路径可能因安装而异)由系统自动完成设置。

“ml 汇编源程序文件名” 完成汇编链接。

2 函数调用约定:__stdcall和__cdecl

函数调用约定规定了参数传递顺序、参数传递规则(传值还是传引用)、堆栈参数维护、函数名字修饰。进行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时,必须满足函数调用约定,否则无法链接。Visual C++有两种常用的函数调用约定[2]:_stdcall和_cdecl,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_stdcall和_cdecl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堆栈参数的维护,是调用函数还是被调用函数负责清理堆栈。_stdcall约定被调用函数清除堆栈参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源代码的大小,因为每次函数调用完成后,调用函数不再需要清理堆栈的指令;但是有些函数必须使用_cdecl调用约定,这种情况是参数个数未知的函数,这时只能由调用函数清除堆栈参数,比如库函数printf。代码片段见表2和表3。

3 C++与汇编混合函数调用实验

本节通过实际的例子,分析了汇编函数和高级语言函数间的混合调用问题,通过对由C++和汇编语言生成的目标文件的组合链接,生成可执行程序,验证前述的讨论与分析。每个程序实现了和以下C++程序等价的功能。

3.1 C++测试程序

其中,子函数Add返回两个整型参数的和,main函数调用子函数Add,并把返回值打印出来。

(1)防止编译器对函数名字进行“过分修饰”[2,4]。由于C++中的函数重载,函数名字被编译器根据参数列表和函数名进行重命名,以区分重载的函数。关键字extern ″C″告诉编译器,采用C语言函数的名字修饰规则,即只在函数名字前加上下划线,本例中的Add被修饰为_Add。

(2)该函数的调用约定为__cdecl。

以上信息对编译器非常重要,尤其是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将会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出来。

3.2 汇编子函数的设计

考虑到汇编子函数不仅要被汇编函数调用,而且还要被C++函数调用,所以编写汇编子函数要注意以下两点[2,3,4]:

(1)编译器对函数名字的修饰。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为了和C++子函数一致,此例中函数名称必须为_Add。

(2)函数调用约定。

由于涉及到清除参数堆栈的责任,这将影响到汇编主函数的编写。

3.3 汇编主函数的设计

汇编主函数不仅要调用汇编函数,而且还要调用C++函数,所以编写汇编主函数仍要要考虑前述两点:

(1)函数名字修饰。

本例中汇编主函数调用的子函数名称为_Add。

(2)函数调用约定。

由汇编主函数清除参数堆栈。

3.4 编译汇编、链接实验

通过对C++和汇编语言源程序生成的目标文件进行两两组合链接,以验证C++和汇编程序及它们之间混合编程的等价性。实验步骤如图2所示。

(1) 由源文件生成目标文件。由以下命令实现:

“cl mainc.cpp /c”:生成C++源程序主函数的目标文件 mainc.obj;

“cl addc.cpp /c”:生成C++源程序的子函数目标文件 addc.obj;

“ml maina.asm /c”:生成汇编源程序主函数的目标文件 maina.obj;

“ml adda.asm /c”:生成汇编源程序子函数的目标文件 adda.obj。

(2) 两两组合链接。由以下命令实现:

“link mainc.obj addc.obj”:生成C++主函数调用C++子函数的可执行文件,重命名为c2c.exe;

“link mainc.obj adda.obj”:生成C++主函数调用汇编子函数的可执行文件,重命名为c2a.exe;

“link maina.obj addc.obj”:生成汇编主函数调用C++子函数的可执行文件,重命名为a2c.exe;

“link maina.obj adda.obj”:生成汇编主函数调用汇编子函数的可执行文件,重命名为a2a.exe。

(3)

运行以上4个可执行文件,它们在屏幕上打印出相同的结果,这验证了实验的正确性。

4 结束语

以前汇编语言大多是基于DOS操作系统和16位的x86指令集。如今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强势地位,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高,编译器生成代码时越来越智能化,同时软件工程师编写的程序也越来越庞大。软硬件变化如此巨大,如何对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取舍是程序员面临的一个问题。

如果注重软件的可移植性,并寄希望于新硬件提供更高的性能,高级语言是首选。尽管如今的编译器能够生成高度优化的代码,但最后的代码仍常常无法与手写代码相比,因为汇编程序员了解如何有效利用每一个处理器指令。汇编语言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利用它可以进行优化,赋予程序员更大的控制力。不过汇编语言也是一个负担,因为与高级语言相比,汇编语言需要更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维护,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时牺牲了可移植性。因此,本文结合汇编语言和C++语言进行讨论,希望不仅能给底层开发人员,同时也能给高级语言程序员一些启示与启发。

摘要:本文讨论了Win32环境下应用程序的一般机制与特点,论述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x86指令集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分析了依赖于Visual C++开发环境的函数调用约定。通过对比C++和汇编程序,给出一个混合编程的实例,结果说明了两种语言函数之间的等价性。

关键词:汇编,C++,混合编程,链接

参考文献

[1]Intel公司.IA-32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 Vol-ume 3:System Programming Guide,2004.

[2]Microsoft公司.MSDN Library April 2005,2005.

[3]Paul Lovvik.针对Solaris OS,x86 Platform Edition的汇编语言技术.Sun技术社区,2004.

上一篇: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下一篇:股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