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案

2024-06-19

《语言学概论》教案(精选8篇)

《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1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课程导入讨论:

自然科学对大脑研究的发展过程

1.对异常症状的研究与描写(疯子、精神病)

2.对特征神经障碍的研究与描写(阅读障碍、言语障碍)

3.主动截断脑内神经联系进行研究与描写(电极,电子干扰,脑电波测量仪器)

语言学对大脑研究的理论核心——黑匣理论 大脑是一个有着自身逻辑和运转方式的密闭装置 我们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变化来描写 密闭装置内部的转换规则。

导语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基本定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是一门!!科学(逻辑、实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西融合,创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全盘西化

语言学是偏向于自然科学,建立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

语言学转向

语文学:语言研究属于从属的地位,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解读经典的需求是语文学产生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教育幼儿的需求是语文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小学 中国传统语文学 文字、音韵、训诂 语文学到语言学的深刻转折 理论语言学(基础语言学):

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组合规律和聚合规律(索绪尔《基础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语言学最核心的两大规律)历时描写和共时描写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是偏向于自然科学,建立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符号学/信息论/控制论

三、语言学的分类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1.时间 历时/共时

历史语言学(亲属语言,语言的谱系研究)

共时语言学(民族共同语、语言工程/自然语言理解)断代研究/专书研究(明代的人称代词研究)2.宏观对象 单语/多语

3.微观对象——语言内部构造 语音、语法、语义、语用 4.语言的外部影响 语言应用研究

5.外部对语言学的影响——交叉学科研究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病理语言学„„ 1 2 3 4 5 现代汉语通论 共时 汉语 全面 局部-

共时汉语全面(语音、语法、语义)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分类 推荐参考书:《语言学史概要》岑麒祥!!理论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

四、语言学主要流派介绍

五、语言学的功用 a.教育的功用

b.政治(经济、文化)的功用 c.科技的功用

课程导入讨论:

为什么猫会抓老鼠?

1.喜欢磨爪子 1.小型皮毛动物 2.对活动的事物敏感 2.非常活跃 3.对高频声音敏感 3.高频的吱声 4...喜欢夜间活动 4.喜欢夜间活动 5...匹配和预测

为什么猫跟狗很难沟通(交际)?见面总是打架? 1.表达友好

猫 尾巴低垂,夹在两腿间

狗 摇尾巴/闻、扒拉、舔、卧倒、肚子朝天„„

2.表达敌意 猫 摇尾巴 狗 尾巴直立 3.表示警惕 猫 直立尾巴,闻 狗 尾巴下垂 4.表示愤怒 毛炸起来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说话

语言-言语

概念、意义、规则„„ 交谈、文章、陈述„„ 抽象 具体(言语的爆炸)

可能性 结果 语言能力-语言行为

网络-信息

机器-产品 公理定理-数学题 „„

有限的材料(词)生成 无限的句子 更为有限的规则

每个正常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但又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熟极而流 语言观:#约定俗成先验

规则是既有的,每个人所说出的话是由先验的规则生成的。德语 三 drei 妇女 Frau

猫-老鼠

猫的生理结构 磨爪子/对高频的声音特别敏感

老鼠的生理结构 毛皮动物/经常发出高频的声音

鸟类(麻雀)

基因(记录环境影响的程序)

复原原初的环境 语言-言语(索绪尔)

语言能力-语言运用(乔姆斯基)语言观:约定俗成-先验

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阶级性(阶层)的问题 1.语言是没有阶级性,是全民的 2.语言/(言语)是会变异的,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变体/年龄变体)

音位-音位变体

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

武汉话中的/n/音位-[l]-[n] 普通话中的/a/音位-[a][A]后a和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普通话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最

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语、盲文、肢体语言、表情语言 1.跟语言无关的:红绿灯、肢体语言、表情语言、2.文字:文字(有声语言)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口口相传),传承了知识、历史与文明 3.建立在语言及文字基础上的辅助交际工具:手语、盲文、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旗语

其他交际工具要么依附语言而存在,要么作用范围狭窄。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论点:思维离不开语言 论据:

1.内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自己动脑筋的过程,能够感到自己在用一种语言自语。2.思维活动的成果可以用语言来储存并明确化。概念化/定义/命名

思维的过程一定依赖于语言,思维的成果一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思维离不开语言。

图形思维 顿悟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儿童 语言习得 研究

1.结合的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2.结合事物的属性,动作 3.空间感、时间感

眼、耳、鼻、舌、身、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意义

1.非母语者对外语的语言习得 2.儿童的语言习得 3.(动物的语言习得)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动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只是不如声音那样方便有效。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疯子的思维

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沃尔夫假设:语言的不同会造成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能力-思维模式-语言结构

思考题:提出一个假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证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同屋的来自不同的人,在疼痛的时候,所发出来的声音。

在二2,希罗多德提到埃及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为了证明这一点,埃及国王普善美提科(Psammetichus,664-610 BC在位)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两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交给牧羊人,让他把孩子放到羊群中养大,而且下命令不许任何人和孩子说一句话。结果到了孩子们两岁的时候,牧羊人发现孩子们总是对他说“becos”。普善美提科于是开始调查这个“becos”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他得知弗里吉亚人的“面包”就是这个词。于是他便承认弗里吉亚人比埃及人还要古老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语言学实验。也有可能这件事是什么人假想、杜撰出来的,但这件事(即使它只是一个传说)本身就暗含着一些重要的意义。

五、人工智能(AI)

所涉及领域:计算机、心理学、语言学、生物学

所运用工具:数学工具、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 最著名的假想:图灵实验 电影:奥斯卡奖

诺贝尔奖:文学、和平、经济、物理、化学 菲尔兹奖:

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高的奖项

诺贝尔奖:文学、和平、物理、化学、经济学„„ 菲尔兹奖:数学 [介绍]图灵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计算机能够具备人的智能 实验设计: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图灵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的智能和感觉。

分别把计算机和受试者关在两间房间,事前受试者不知道与人还是计算机对话。如果他通过对话判断不出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计算机具有人的智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计算机能够达到和人一样的表现。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的人组成。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内。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计算机和被测试人分别回答。被测试人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表明他是“真正的”人,计算机也尽可能逼真地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对问题的回答后,分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计算机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被测试计算机是有人的智能的。

黑箱理论 疑问:

1.问题如何设置?

时间限制?感性问题、理性问题、计算问题等等 2.人设计的程序,但程序面对的是问题

疑问:

1.主持人是否客观公正?(主持实验者是行业经验丰富的人选,还是一个知识储备极为缺乏的小孩)涉及到人的判断力。

2.被实验者中的人的角色选择?涉及到人的知识领域和逻辑判断能力。

3.结论是否可靠。即使在理想条件下计算机达到“以假乱真”或“鱼目混珠”的程度,是否就可以推断计算机具备人脑的思维功能。4.完全的模仿秀是否能超过原主。人机对话

人机对战(国际象棋)(围棋)

人不能确切地明白计算机要干什么或在干什么 人机合作(计算机是个纯粹的工具)

能够或者希望控制计算机在干什么或要干什么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文字究竟能对语言产生多大的影响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语素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

定型化:每次都用同样的一个图形来记录同样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图画记事就转化为真正的原始文字→象形文字 结绳、刻木是雏形,而图画记事是原型。对159图的说明 1.不是文字 2.描写的是一个故事(场景),而非一个语素,在这个场景中运用的象形符号与原始文字非常接近。但这些符号是不可分拆的,而且在其他类似的场景中可能是不可移用的。既非语素化,也未定型,更重要的是,它形成的是一个平面的图案,而非一个线性的语言表达模式。

3.我们从图中发现的跟原始象形符号非常接近的元素,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字。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临时的表达手段。因为到了近代以后,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已经不再具备自然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近代没有文字的语言的文字通常借用既有的拼音文字,或者在既有的拼音文字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相应的字母。

二、文字的发展

从造字的角度考察: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

英语/英文/英文字母:表音-音位文字/字母文字 日语/日文;谚文:表音-音节文字 汉语/中文: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简化:简化与规范化(推广简化字,规范异体字)

拼音化:汉字有汉字的优点,拼音化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非文字改革的方向。信息时代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影响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客观的二元,文言文时代,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口语化的书面语(当前的特色)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

54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是一场典型的书面语改革的全面运动。文化、教育、文字、语言。是书面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值得去解剖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欧洲国家的拉丁文时代,跟中国的文言文时代非常接近的一种状况,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日语和朝鲜语借用汉字,这是一种文字的借用,实际上与拉丁文和文言文不同,并不完全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个错误的观念。原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汉字发展到今天之后从理论上讲也是表音的,是一种意音(语素-音节文字)

文字 口语 书面语 1.借助于文字所呈现出来的书面材料。2.与口语对立的一个概念。

A.受教育者显示自身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B.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在逻辑性和谋篇布局上比口头临时的说话更A。

课程导入讨论:

广东话-北京话的语音差别大于英语-德语的语音差别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综述 1.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一个单一语言集团的发展,理想状况)

2.不同语言系统由于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会带给?弱势(文化、经济)语言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强势语言也会受到诸多的影响。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中心语言,外围语言 形成了汉语众多的方言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

弱势语言 形成了现代汉语

同质的语言→分化 异质的语言→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a汉语的双音节化:(语言现象)语言材料 1.浊音清化(声母和声调的减少)、辅音韵尾消失(入声消失)→音节数量的减少,音节结构的简化

2.新事物、新概念需要词汇进行表达,词汇的扩张。(论证过程)利用双音节化来解决这个矛盾。(解释和论证)阐释 b藏语出现声调:(语言现象)

c语音演变引起的连锁反应(推论/假设)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面的渐变与点的突变相结合 渐变性 不平衡性(语言发展)

词汇(最敏感)词义 语音 语法(最稳固)修辞 ?语用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分化的原因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政治需求

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几种语言之间如何来看待: 广东话-北京话的语音差别大于英语-德语的语音差别

政治、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原因来综合判断地域方言变体和亲属语言。

二、社会方言 行业用语(行话)、黑话、俚语、术语

年龄变体、性别变体、职业变体、专业变体

四、地域方言 同语线 方言岛

1.有什么语音特征。有卷舌音,jqx的分化,四个声调、没有入声 2.没有什么语音特征。无浊辅音(塞音)‖有浊塞音,非北方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历史比较语言学 1.亲属语言的定义和谱系分类的方法 2.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日尔曼语族、拉丁语族、斯拉夫语族、梵语族 侗台、苗瑶、藏缅、汉

系属不明的语言:朝鲜语 日语 3.汉藏语系的特点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区别

言文一致,书面语改革(文学家、政治家)推广民族共同语。(语言学家)1.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官话、天下通语、国语、普通话(口语层面的共同语的雏形或真正的民族共同语);文言文、白话文(敦煌曲子词、蒙古秘史、朴通事、老乞大,比较有名的早期白话文书面材料;笔记小说、诗词歌赋)

2.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统一(人工语言、混合语)

二、共同语

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对比以及各自的定义。哪些因素影响到共同语的选择。政治因素:北方话成为汉语共同语 经济因素:伦敦方言成为英语共同语

文化因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国语(官方语言)

三、共同语的规范 重点论述的问题 1.法律角度(《语言文字法》)2.教育角度(九年义务教育/推广普通话)可操作性,理性,强制性 3.社会经济文化角度 引导-舆论引导、利益引导 4.标准制订的角度

课程导入讨论:

佛教外来语对汉语文化与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借词=外来词

意译词(→仿译词)国际通用术语(转写)音译+意译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二、语言融合的原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 克里奥尔语 社会语言学评述 陈原

课程导入讨论: “卓(zhuō)见” 还是“卓(zhuó)见” ■谢仁友

仔细研究一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和《修订稿》,就会 发现,其中个别音的审定,确有“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情况,“卓”与“拙”的定音就是一例。“卓见”和“拙见”,在《初稿》 里都是zhuōjiàn;而在《修订稿》里则是:卓zhuó(统读),于是 “卓(zhuō)见”成了“卓(zhuó)见”。按照古今语音演变规律 和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制定的审音原则,“卓”和“拙”一样,都应该 读zhuō,但在《修订稿》里怎么又改了呢?解释是:“拙见”自谦,“卓见”赞人,意义迥别,为方便言语交际而改之。

如此“硬改”者还有“癌”字。“癌”是一个形声字,从ʹ(yá n)得声,按理应审定为yán,民国时的《国语辞典》即是如此。然为 何在《初稿》中就毫不犹豫地改定为ái呢?答曰:“癌”若定为yá n,则与“炎”同音,“胃癌”与“胃炎”不可不分,请设想:若病人 只得了“胃炎(yán)”而医生告诉他得的是“胃癌(yán)”,岂

不吓得他头冒冷汗、心中凄然?于是参考吴方言“癌”的读音ngái,折合成北京话为ái,由此敲定。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现 在还真没有人读“癌”为yán了!

人为地“硬改”字音,并不是都能如此成功。曹先擢先生曾举了 个例子:氰,50年代为了避免与氢同音而改读qíng,现在辞书中也标 音为qíng,但实际上,人们口头上读qīng的更为普遍。这是否因为 “氰”字使用频率较低,偶尔用之便易犯“认字认一边,赛过活神仙” 的老毛病呢?台湾《重编国语辞典》倒是乖巧,索性顺其自然地标为 qīng了。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方言、亲属语言、文字、韵文(韵书)、借词(外语借用本族语、本族语借用外语的对音材料)《诗经》(韵文集)时代代表着上古音 《切韵》(韵书)时代代表着中古音

在研究语音发展的时候,相互映证是最重要的方法。

录音材料

过去的语音材料是“有类无值”,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个音属于不同的或相同的音类,但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音值。引入历史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今天的音值来构拟过去的音值。

历史比较语言学提供了对过去的音进行构拟的理论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语音对应规律 原始母语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乩、战、贴、粘、阽

声旁“寿”组成的“筹”读chóu,“涛”读tāo即是。等、待、时、诗、侍 从寺得声 A.使用了同一个声符而已。“等”:上古端母蒸部; “待”:上古定母之部。

从声母上看,端—定旁纽;从韵母上看,正是之—蒸之间的阴阳对转。这在上古形声字构成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只不过后代语音演变看不出来了而已。

B因为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和寺院的性能有关。比如,寺院修行的人们打坐等待往生。《心经》上讲:无等等咒。意思是说,修习《心经》是不用等待的修行。服侍人需要等待别人的需要和召唤。寺院修行就是等待佛菩萨的需要和召唤。

C“寺”的金文从“止”从手,会意字,即抓住其脚的意思。因此,至少明显包含有“持、待”这两个字的概念。“aii”本是音源相同的,所以,“待”可说等于“寺”。至于“等”,它的本义应该不是等待的意思,而是均等、等分之意。但我怀疑它不是许慎所说的指竹简,而是指称物的等,即后来所造的同音字“戥”,戥上均匀的刻记如竹节,所以写成“等”;因此,“等”是一个会意字,“寺”并不仅仅表音,而是表示抓持的意思,因为称量物体时,要抓持等身。等待的概念当是从称等时的要稍作停留才能称准而来的。

D“寺”,上古邪母之韵; “止”,上古章母之韵; “之”,上古亦属章母之韵。前两个字和“等”“待”都有语音上的同源关系。至于“之”和“止”,在甲金文中好像有异体关系,隶变之后二字分化。这一点希望搞古文字的先生加以指正。

最后说说土木真先生的意见: 从时间顺序上看,“等”、“待”、“寺”都是上古就已经产生的字,《诗经》里都有吧?它们共同的声符“止”更是早在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中就广泛出现了。而佛教传入中国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时代的事情,距离这几个字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已经过去好几百年啦!您连最基本的时间顺序都搞错啦!

您说“从汉字里得到佛道儒、中医、气功等文化的痕迹和解释。”我还可以接受,但是您在前一个帖子中分明就是反过来用的:是试图“从佛道儒、中医、气功等文化的痕迹里得到对汉字的解释。”这就不大可靠了!,「寺」的意思本來跟佛教沒有一點關係吧!寺的本意主要是「侍奉」「伺候」,因而具有等待的意思。「寺」後來多用作服務宮廷的官署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等。

佛教傳入中國時,名稱沒有一定。直到唐代有了中國第一個官辦的佛教機關--「白馬寺」(由於是皇家供奉的,屬於宮廷服務機關,故而稱寺),以後才約定俗成,逐漸統一稱佛教機關為「寺」。

E要正确理解“寺”字,可以参照“蒦、尃”,前者以手抓鸟,义近于“獲(获)”;后者以手抓蝙蝠,义近于“缚”;它们都是构型相似,意义相近的字,都含有“执、持”的意思。“寺”之“止”,是用脚趾这一局部的象形代替整体的鸟而已。

“寺”的跟“寺庙”有关,虽然是佛教传入以后,但不是偶然的采用。因为我国古代,至少在周,已经有“寺人”制度,这种寺人是从巫师里分工出来的,专门负责在祭祀时唱念颂诗——“诗”即寺人之言;他们地位较高,为保持神圣,是被阉割了的——后来便演化成了宦官。寺庙里的和尚尼姑是不能结婚生子的,与寺人差不多。

而寺人的被称为寺,我想其原因在于鸟被抓时,声嘶力竭的样子与寺人颂诗时的样子相似。

F先秦拟音 寺 zjәg 待 d‘әg 等 tәŋ

在先秦时代,这三个字发音有些相似。在含义方面“寺”有伺候的意思,“待”有等待对待的意思。

语源探究与右文说等的讨论 本义 引申义 形声字

取: 取耳 取妻 娶 “取”声符兼义 解: 解开 解怠 懈 “解”声符兼义 再如: 惛: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驷:一车所套四马.诽:以言非毁人.鳊:身体扁的鱼.辆:车的单位,因古代车两轮而得名(古书多以“两”表“辆”).由此可见,只有为分化引申字而通过加义符构成的形声字,声符才具有示源功能.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对人们认识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来源和词义特点,有重要的作用.期末复习要求及综合分析题示例 1.术语运用准确。2.逻辑性强

试讨论汉语普通话中中元音音位分析的多能性。

描写性的论证 我认为:

试举例说明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2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目前,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考核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核模式。传统的期末考核,其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语概课程中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这使得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参与的动力,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开展。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点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行形成性考核,即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测试,全面监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其优点是:

(一)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对学生考核的动态参与过程,这种动态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课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通过这些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态的考察,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进。

(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3]。针对“语言学概论”内容枯燥且难度大的特点,学生需要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这门课程中涉及到元音与辅音发音位置的知识,学生可以找出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律,并通过例子来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元音、辅音发音位置的应用。

二、形成性考核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严格的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合理、有序安排三个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系统的将学生考核的成绩进行记录,这样可以为教师在给出总成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形成性考核将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师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半途而废。

(二)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

很多高校学生为了避免麻烦,形成性考核只是在走程序,在总成绩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他们将会直接按照期末成绩给出总成绩。这样的考核只会助长不认真学生的懒惰心理,也会打击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此外,教师也要加强成绩考核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有效减少学生的误会。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还要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既强调过程考核又重视期末考核,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确保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学生成绩总体评价=50%形成性评价(10%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20%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15%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5%考勤与表现)+50%终结性评价。

语言学概论三问 篇3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作者简介】丁 力(1958—)男,汉族,博士,陕西安康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讲授这门课多年,越讲越觉得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这门课理论性似乎很强,“深奥难懂”的概念一个接着一个,可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完后却又很难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问题。

1.我们在交际思维过程中为什么能说出、想出一个个词来?

我们没有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没有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好像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可一旦进入交际思维状态,一个个鲜活的词就从我们的嘴巴里、大脑中“蹦”了出来。为什么会“蹦”出来?我们的教材不去解释。其实,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应该说,我们之所以会说出这一个个词,想出这一个个词——这些在交际思维过程中使用的词,我们称为动态词,是因为我们大脑还储存着相应的静态词,也就是说,静态词是储存在大脑中能够激发动态词的词。从本质上讲,语言学是以静态词为研究对象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静态词,我们才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想出一个个动态词来。揭示静态词与动态词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词汇与语法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热情”和“白”都是形容词,我们既可以说“小杨很热情”,也可以说“小杨很白”,但为什么我们还可以说“小杨对我很热情”,却不能说“小杨对我很白”?只有从“热情”和“白”的不同静态词特征入手,才能合理地说清这类问题。但由于目前的语言学概论课不去探讨静态词在大脑中的储存问题,不去研究静态词与动态词的相互关系,导致我们对这类鲜活的语言现象很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清晰解释。

2.小孩能不知不觉掌握自己母语,成年人学外语却为何如此艰难?

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按理说,小孩思维能力很弱,成年人思维能力很强,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学好某种语言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然,要想理清这类问题,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即使很难说清,我们的教材也应该将这类问题明确地提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为,思考、探索这类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语言的本质,而且对认识人类自身的许多重要特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看来,一个人要想掌握某种语言,他不但要依赖大脑中的有意识思维(也就是能够意识到的思维,也可称为显性思维),而且要依赖大脑中的无意识思维(也就是不能够意识到的思维,也可称为隐性思维)。从掌握语言的角度看,后者比前者似乎更为重要。可惜,在考察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的语言学概论课教材没有一个去深入分析无意识思维在人类掌握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大量语言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的有意识思维能力尽管很弱,但他的无意识思维能力却很强;成年人尽管有意识思维能力很强,但他的无意识思维能力却相对变弱。语言事实使我们相信:小孩与成年人这种思维特征上的差异,是导致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掌握某种语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为什么小孩和成年人在思维特征上存在上述差异,特别是小孩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无意识思维能力,致使这些懵懵懂懂的、连“一乘一等于一”都不会算的小孩,竟然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他自己的母语,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明显,这类问题不仅值得语言学深入探讨,也是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许多其他学科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这类问题的深入考察,我们相信,人类对自身本性的认识必将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3.语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语感问题可以说是语言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进行语言研究,其实是离不开语感的。比如,在语法研究中,朱德熙先生曾探讨过“在+NP+V+N”结构与“把+N+V+在+NP”结构的变换问题。观察:

甲:在黑板上写字→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花盆里浇水→把水浇在花盆里

乙:在飞机上看海→*把海看在飞机上

在食堂里吃饭→*把饭吃在食堂里

那么,我们是依赖什么来判断甲组可以变换,而乙组不能变换?很明显,是我们的语感。没有语感,是无法进行这类语言研究的。当然,语感在其他方面,如言语表达、文章修改等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从非语言角度看,语感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类其他感知,如情感、美感、道德感等等形成机理的认识。因此,研究人类语感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说清和理解这类问题,同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如此,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这类问题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语感的形成和人类其它感知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如果留心一下人类感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感知的形成有的受人类观念的制约,有的却和人类观念没有多大联系。语感显然属于前一种情况,它的形成和人类的观念密切相关,而这种观念却是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观念——语言观念。如果进一步思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人类的语言观念(包括其他观念)都是怎样形成的?人类语言观念的形成同人类思维(包括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都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人们一旦进入思维状态(准确地说,是有意识思维状态)或借用语言进行交际,语感又是如何在大脑语言观念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的?语感是否就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在特定语言观念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语感不同,实际上就反映着相应的语言观念不同?我们借用语感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借用这种可以感知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来探求大脑中无法直接感知的语言观念?如果语感和语言观念确实存在上述内在联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乃至如何能够从人类的其他感知,如情感、美感、道德感中,去窥测人类的其他观念——也就是非语言观念?……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如此令人神往和饶有兴趣。可以说,深入探求人类的语感,不仅有助于认识语言的本质,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人类其他感知形成的机理,有助于认识感知与观念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一些非常重要的本性问题。所以,语感问题的研究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我们的各种语言学概论课教材,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类问题,或只是蜻蜒点水式地在教材中提一提,避重就轻,只是说说语感的表面现象,不去探求语感的实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一种目前语言学概论课教材普遍存在的缺憾。

4.结语

上面虽然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三个问题,但类似的问题在现有的语言学概论课教材中却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课堂上讲授的“深奥”的语言学理论往往不能解决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致使语言学概论课在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成为一门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和重视的必修课。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是这门专业必修课在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不重视、不欢迎,“学而无用”,语言学概论课的课时在各高校往往也是一减再减:从一周4节减至一周3节,再从—周3节减至一周2节。要改变目前语言学概论课这种不受重视、不受欢迎的现状,我们认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进、甚至改革语言学概论课的教材内容,真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按照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问题。

参考文献

[1]丁 力.语言问题六讲.北京:线装书局.2007

语言学概论 篇4

自考课程 2010-01-05 19:51:31 阅读11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A)A.任意性 B.强制性 C.离散性 D.线性 2.音高取决于(B)

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D.共鸣器的形状

3.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D)A.音素 B.音位 C.音渡 D.音节

4.就词重音而言,不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是(C)A.自由重音 B.移动重音 C.固定重音 D.不固定重音

5.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B)

A.同化 B.异化 C.弱儿 D.增音

6.“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包含的语素数量是(C)A.2个 B.3个 C.4个 D.7个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A)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词语素 D.词根语素 8.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D)A.健儿 B.女儿 C.少儿 D.花儿

9.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D)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0.一般语汇(非基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是(C)A.古语词 B.方言词 C.新造词 D.外来词

11.词组的聚合关系分类是指把词组分成(A)A.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B.联合词组和偏正词组 C.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 D.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12.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是(D)A.句子的句型类 B.句子的句式类 C.句子的功能类 D.句子的简繁类

13.“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C)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14.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总是一致 B.二者总是不一致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15.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D)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 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

C)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6.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

17.“老王说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B)

A.语汇意义 B.语法意义C.语境意义 D.蕴含意义

18.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大多是(D)A.记号 B.笔画 C.音符 D.意符

19.世界上最早的表音文字是(B)A.元音文字 B.辅音文字C.意音文字 D.全音位文字 20.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A)

A.词语的借用 B.语音成分的借用C.词缀的借用 D.语法结构的借用 21.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B)A.行话 B.黑话 C.官腔 D.贵族语言

22.以下对“思维”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A.思维既包括思维活动,也包括思维结果 B.思维分为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类 C.思维的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 D.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23.人类开始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意味着(B)A.人类已经产生了语言B.人类已经产生了思维

C.人类已经同时产生了语言和思维D.人类既没有产生语言,也没有产生思维

24.患“失语症”是因为(B)

A.大脑左、右半球的单侧化功能发生了改变 B.大脑左半球的某个部位受到了损伤 C.大脑的语言获得机制出现了遗传性障碍 D.在语言临界期以前没有接触语言环境

25.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概念知识的一类词典是(D)A.历史词典 B.信息词典C.语言词典 D.百科词典

26.从翻译技术的平面看,机器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从低到高的排序是(A)

A.单词、句法、语义、语境 B.单词、语义、语境、句法 C.单词、句法、语境、语义 D.单词、语义、句法、语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7.从发音方法上看,一个辅音的特征取决于(CDE)

A.音高的高低 B.发音部位的前后C.送气不送气 D.声带振动不振动E.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28.下列关于语义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BCD)

A.语义场与上下位词没有关系B.语义场是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义项的聚合体

C.语义场是一个层级体系D.语义场是词义系统性的重要表现 E.不同语义场的系统性是均衡的

29.下列关于语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E)A.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B.有些语素只有语音形式而没有意义 C.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大类D.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 E.词都是由语素形成或组成的

30.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D)A.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 B.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C.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D.汉字是一种词语文字 E.几千年来,汉字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1.“民族语言政策”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ADE)A.关于民族语言教育的政策B.关于官方语言的选择问题

C.关于一个国家内部主体民族语言的政策D.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

E.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问题

39.下面都是“动词(着)+形容词”构成的词组,试从结构形式(A)和语义指向关系(B)进行分类,分别填入各项中: 坐着挺好 显着不高兴 看着伤心 透着轻浮 躺着不合适 听着刺耳 走着累 闻着臭、吃着香

A1主谓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动宾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连动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形容词陈述指向动词,或动词支配指向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2形容词说明指向动词的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3形容词说明指向动词的受事(客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2、[参考答案] 语法单位的形成关系

(1)形成关系指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功能性差别。即语素和语素组获得选句功能就成为词,词和词组获得表达功能就成为句子。但各级语法单位所含成分的数量不一定增加。

(2)汉语“好”,即是语素,也是词,还可能直接成为句子,就反映了这种关系。

33、[参考答案] 义素

(1)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2)义项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束更小的语义构成成分的集合,这种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

(3)例如,“哥哥”词义经过与同类的其他词(如“弟弟、组组、妹妹”等)对比,可以得出它的义素:[同胞][男性]、[年长]。

34、[参考答案] 音位文字

(1)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单位相联系的文字是音位文字。音位文字可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音位文字常常也简称音位文字。(2)例如,古腓尼基文字就是只表示辅音音位的辅音音位文字;古希腊文字既有表示辅音的字符,又有表示元音的字符,是全音位文字。

35、[参考答案]语言的亲属关系

(1)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称作语言的亲属关系。

(2)语言的亲属关系是语言谱系分类的基础。具有亲属关系(历史同源关系)的各个语言就是亲属语言归属为同一语系。(3)例如,汉语和藏语都来自原始汉藏语,它们之间有亲属关系,是亲属语言,归属汉藏语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6、[参考答案]举例说明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的区别和联系。

(1)单纯词、合成词是根据词所包含语素的数量划分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是根据词所包含音节的数量划分的。

(2)合成词一定是多音节词,但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节词。

(3)合成词是多单节词,如“飞机”。单纯词是单音节词的例子,如“书”。单纯词是多音节词的例子,如译音词“沙发”,拟声词“轰隆”,连绵词“逍遥”等。

37、[参考答案]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1)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是指:话语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可以分解成大小不等的组成成分。例如:“我找他”这句话,可以分解为“我”、“找他”两个组成成分。“找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找”和“他”两个组成成分。

(2)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是指:人们说话时,语言符号只能依时间的先后成线性排列,正是在这种线性的排列中,语言符号之间才得以形成各种组合关系,产生各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我”和“找”这两个语言符号只可能线性排列为“我找”或“找我”,前者形成主谓关系,后者形成动宾关系。

(3)正是因为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才有可能依线性顺序对这些语言符号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使有限的语言符号通过这种反复的重新组合,可以表达无限的信息和思想。

38、[参考答案]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为什么只能是渐变的。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急剧变化会使社会的交际活动难以顺利进行,这一性质要求语言必须有一定的稳因性。例如汉语中“山、水、日、月、人、手、笑、哭”这些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没有变化,一直沿用于今。(2)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交际活动的内容也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为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例如“网吧”、“网虫”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词汇。

(3)稳固和发展这两个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突变,因此,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9、[参考答案] A1:坐着挺好,躺着不合适; A2:透着轻浮,显着不高兴;

A3:看着伤心,走着累,闻着臭、吃着香,听着刺耳。B1:透着轻浮,显着不高兴,坐着挺好,躺着不合适; B2:看着伤心,走着累;

B3:听着刺耳,闻着臭,吃着香。

40、[参考答案] 说明“他说不好”有几种意义,并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1)至少有三种意义,a他不能把某件事或某句话说得让人满意; b“不好”是他说出来的话;c由他来说不好。(2)a和b是由句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

“说”和“不好”若按动补关系来理解,则为a;若按动宾关系理解,则为b。(3)c和a(或b)是由层次构造不同造成的。若按“他/说不好”来理解,则a(或b);若按“他说/不好”来理解,则为c。

六、论述题(本大题包括第41、42小题,第41小题10分,第42小题8分,共18分)

41、[参考答案]谈谈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和联系。

(1)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把音节结构分为V、C—V、V—C、C—V—C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的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

(2)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更关注音节内部的结构层次,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整个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例如汉语普通话“挑”[t`iau55]里的[t`]是声母,[iau]是韵母,[55]是声调,在韵母[iau]里,是韵腹,[u]是韵尾。声韵调分析法能够比较好的揭示汉语音节内部的组合规律和整个语音系统的面貌,是汉语音节分析最基本的方法。(3)声韵调分析法和元辅音分析法并不是对立的和互相排斥的,可以看作是音节结构分析的两个不同层面。如果从元音和辅音出发进行音节结构分析,仍要考虑它们处于音节结构的位置和层次,如果从声韵组合出发进行音节结构分析,也要考虑它们由哪些元音、辅音来具体实现。例如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都是由单个辅音构成的,韵母是由元音或元音和元音、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构成的。

42、[参考答案]举例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永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

(2)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帮助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就是文化语言学。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最明显。例如相同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词语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适当举例)

(3)从语言到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了解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否语言文化学。这对于了解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和早期历史及史前史,都很有用处。

(适当举例)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B.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具有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D.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在二十世纪,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的语言学流派是(C)

A.历史比较语言学 B.心理语言学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3.下列元音音素都是后元音的一组是(B)A.[u, ε] B.[α, Λ] C.D.[o, a] 4.下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B)A.[d, 1] B.[b, k] C.[p, n] D.[t, v] 5.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A)A.音位 B.音素 C.音节 D.音渡

6.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表现最为明显的是(C)A.句首部分 B.句中部分 C.句终部分 D.句首和句终部分

7.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为[uo]和 而在实际语流中,“我的”发音是 这是语流音变中的(A)

A.顺同化现象 B.逆同化现象 C.弱化现象 D.异化现象

8.语汇是词和语的集这是合,下列关于“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A.“语”是所有词组的集合 B.“语”的意义是若干词的意义的加合 C.“语”是可以拆分的语言片段 D.“语”包括“固定词组”和“熟语”

9.下列关于汉语词双音节化倾向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区别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B.减少同音词C.减少同义词 D.调整词的韵律节奏 10.英语“students”中的“-s”是(C)A.虚词语素 B.词根语素C.构形语素 D.构词语素

11.从词的构造方式看,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D)A.木头 B.念头 C.苦头 D.山头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词法手段的是(A)A.虚词 B.重叠 C.轻重音 D.词形变化

13.法语动词“是”的直陈式现在时有6种变化,比如“je(我)suis(是)”,“il(他)est(是)”,“nous(我们)sommes(是)”等,这反映了法语中什么样的谓词属性范畴(D A.时 B.体 C.态 D.人称

14.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A)A.分布标准 B.意义标准 C.形态标准 D.逻辑标准

15.下列词类从大类到小类的归类,不正确的是(C)A.实词—谓词—动词—及物动词 B.实词—体词—名词—处所名词 C.实词—谓词—助词—时态助词 D.实词—体词—量词—名量词 16.下面词组中,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同的一组是(B)

A.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我们大家/首都北京C.铁路民航/工人农民 D.贯彻执行/讨论研究

17.下列成对的词语中,属于相对反义词的一组是(D)A.成功—失败 B.合法—非法C.本地—外地 D.勤劳—懒惰 18.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属于简单述谓结构的一项是(A)A.老王昨天买了一台彩电 B.李辉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C.他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D.他没接住小李传过来的球 19.造成“北京人多”一句歧义的主要原因是(D)

A.一词多义 B.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C.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D.不同的层次构造

20.下列关于音符来源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A.音符是从笔画发展而来的 B.音符是从记号发展而来的 C.音符是从声旁转化而来的 D.音符是从意符转化而来的 21.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拼音文字是(C)

A.古埃及文字 B.古希腊文字C.腓尼基文字 D.中国的甲骨文 22.下列关于语言起源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

A.语言产生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B.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相互约定 C.语言是人类有意识地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 D.语言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23.有一类词,它们的词义和构词方式都来自外语,构词语素则是本民族语言的,这类词属于(B)

A.借词 B.仿译词 C.意译词 D.音译兼意译词

24.下列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感性思维不一定借助语言进行 B.抽象思维有时与语言有脱节 C.发散思维完全不需要借助语言 D.抽象思维以语言为主要工具

25.在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标志着儿童产生最早的语义能力的阶段是(A)

A.单词句阶段 B.双词句阶段C.简单句阶段 D.复杂句阶段 26.下列词典中,属于语言词典的是(B)

A.《永乐大典》 B.《汉语成语小词典》C.《小学生作文词典》 D.《北京地名词典》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7.从发音机制上看,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取决于(ABC)A.舌位的高低 B.舌位的前后 C.嘴唇的圆展D.声带振动不振动 E.送气不送气

28.下列汉语复合词在构词方式上属于支配式的有(BE)A.视力 B.司机 C.写作D.食物 E.护膝

29.下列哪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表示)属于“组合关系”(ACE)A.语素→语素组 B.语素/语素组→词 C.词→词组D.词/词组→句子 E.句子→句组

30.下列关于义项的表述中,正确的有(BCD)A.义项只包括词的理性意义B.义项不包括词的临时意义

C.义项是从词的具体用例中概括出来的D.分析词的意义和用法应以义项为基本单位 E.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并非总有关联

31.下列有关普通话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CD)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B.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C.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D.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E.以历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为语法规范

40.下列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与同组的其他三个在语汇类聚关系上不同,请指出该词语,并说明有什么不同。

A.妈妈 奶奶 姐姐 妹妹B.音位 泉水 纳米 函数C.汽艇 火车 地铁 飞机 2004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12、[参考答案]韵律特征

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言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如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又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的变化又可以构成语调。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音素。

33、[参考答案]语系

(1)语系是按照“谱系分类”的方法,根据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有无,把世界上的语言所分成的不同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反之则属于不同的语系。

(2)比如汉语、藏语、壮语、傣语、苗语等是亲属语言。它们都属于汉藏语系。

(3)世界上的诸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九大语系。

34、[参考答案]文化局限词语

文化局限词语: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往往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例如汉语里的“窝头”、“馒头”、“筷子”、“京剧”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在很多民族中没有相应的事物对应词,只得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气蒸的面包)”把京剧叫做“Peking Opera(北京歌剧)”。而很多外来语如“hot dog(热狗)”、“沙拉(salad)”、“芭蕾(ballet)”等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词,只好采用直译或音译。这样的词语就是所谓的“文化局限词语”。

35、[参考答案]中介语

中介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而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例如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学到一定程度之后,虽然已经可以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但外国人会明显地感觉到他的外语“不地道”,这是因为学习者所用的“外语”只不过是较为高级的中介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6、[参考答案]说汉语的人可以用“苹果”这个词指称大小、形状、颜色、味道各不相同的苹果,而不必为每一个具体的苹果设立一个名称;另一方面,当人们听到“把盘子里的苹果给我”之类的话语时,又很容易确定话语中的“苹果”具体指的是哪个或哪些苹果。请根据语义的性质说明其中的道理

从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道理:

(1)词义具有概括性的重要属性。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的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苹果”这一词可以指称各不相同的苹果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2)同时,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一般的,而在平常的交际活动中人闪谈论的对象却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表达概括意义的语言形式要同个别的对象联系在一起,就要依靠上下文和交际环境对语言形式所指的限定作用。当他听到“把盘子里的苹果给我”时,人们很容易确定“苹果”的具体所指,就反映了这个道理。

37、[参考答案]结合实例说明字符与一般图形符号的异同。

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

字符不同于一般图形的地方在于字符眼一定的语言单位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不论是音位、音节,还是语素或词语。

字符与一般图形也有相同点,即字符本身是一种视觉图形,不论是由直线、折线,还是曲线组成的图形。

38、[参考答案]结合实例说明社会的地域分化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同一种语言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即地域方言。地域方言在语音、语汇和语法上都有所差异,比如北京人把“叫”字读做[t?iau51 ],广州人却读做[Kiu33 ],北京人说“客人”,广州人说“人客”;北京人说的“自行车”,广州人却叫做“单车”;北京人说“你先吃”,广州人却说“你食先”。

另外,在同一个方言区内,由于社会的地域分化,仍存在着分岐,产生次方言和土语。比如在“北方方言”内部,又可分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9、[参考答案]假设某一语言音位系统中的辅音音位只有/p, b, t, d, ts, t?/,请列出/t/的区别特征,并说明理由。

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要知道 / t / 的音位特征,必先对这几个音位作一下比较分析:

音位 语音特征

/ p / 双唇 闭塞 清 不送气 / b / 双唇 闭塞 浊 不送气 / t / 舌尖前 闭塞 清 不送气 / d / 舌尖前 闭塞 清 不送气 / ts / 舌尖前 塞擦 清 不送气 / t? / 舌面前 塞擦 清 不送气

从图中我们可知,这几个音位都是不送气音,帮“不送气音”不能成为区别特征,而 / t / 以“舌尖前” 与 / p /、/ b /、/ t? / 相区别,以“闭塞”与 / ts /、/ t? / 相区别;以“清”与 / d /、/ b /相区别。故音位 / t / 的区别特征应该是“舌尖前、闭塞、浊”。

40、[参考答案] A组:“奶奶”一词不同于其他诸词。因为其他三个词都是重叠词,属于合成词;而“奶奶”一词则是叠音词,属于单纯词,故不同。

B组:“纳米”一词不同。其他三词都是由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复合词;而“纳米”一词,则是音译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故不同。

C组:“地铁”一词不同。其他三词都是表示偏正关系的复合词,而“地铁”一词则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

六、论述题(本大题包括第41、42小题,第41小题10分,第42小题8分,共18分)

41、[参考答案]试各举一例说明语法与语音、语汇、修辞、语境、逻辑等现象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整体。语法和语音、语汇、语境、修辞、逻辑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语法与语音。

语音形式有时可能影响语法。

比如说:“想起来了”有两个意思(回想起/打算起床),也是两种结构(动补/动宾),这种区别在语音上就表现为“起来”要分别轻读和重读。

(2)语法和语汇。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往往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

如“过意不去”的两个意思也会造成语法差异:在表示“不安、抱歉”时,只需要联系一个名词。

(如“我很过意不去”);但在表示“刁难、苛待”时,就必须引出另一个对象(如“他跟我过意不去”)

(3)语法和修辞。

修辞也可能影响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限制。比如在“别这么近视眼”、“太阿Q”、“很女性”这样的句子里,名词就话用为动词或形容词而作了谓语。

(4)语法和语境

语境对语法的影响也很大,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比如“一张动物园”,看起来是量词误用,其它是“我要买一张去动物园的票”这句话的特定场所(公共汽车上)的成分省略现象。

(5)语法与逻辑。

逻辑是语言表达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因此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一般人们说话既要符合语法,也要合逻辑。如“门把风吹开了”,虽合语法,却不合逻辑,所以就不是正确的句子。

42、[参考答案]举例说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两种语言变体。二者的区别在于: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中;带有书面语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书面写作和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

比如:“头”,在口语中,人们经常会用“脑袋”来表达,而在书面语中则常用“头颅”;

又如:“散步”一词,在口语中,人们会说“溜达”,而在书面语中,则常可能用“徜徉”。

口语和书面语也是紧密相联在一起的,它们都以我们所共用的语言为基础,在语言用法上没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往往会有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通用词语与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词语相对应。如口语中的“好看”,书面语中的“美丽”其实都表达“漂亮”的意思,二者的意思是等同的。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说话”这种口头交际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只涉及心理问题,不涉及物理和生理问题 B.只涉及物理问题,不涉及生理和心理问题

C.只涉及生理问题,不涉及物理和心理问题

D.既涉及心理问题,又涉及生理和物理问题

2.判断两种话是不同语言还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应该主要参考(C)

A.相互理解程度

B.语言结构的差异程度

C.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

D.是否属于同一个国家

3.关于语音四要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

B.能起区别语言意义作用的是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

C.音长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D.音强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振幅大小决定的

4.下列关于区别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音位是通过区别特征相互区别的 B.区别特征完全取决于语音的自然属性

C.音位的辨义功能由区别特征负担

D.区别特征通常都表现为二项对立

5.关于“复辅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复辅音是一个音节内两个或几个辅音的组合 B.复辅音内的几个辅音彼此之间有过渡音联结

C.复辅音内的几个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 D.复辅音并不是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的语音现象 6.下列各项中,都是低元音的一组是(D)

A.[y, æ] B.[a, ] C.[u, ] D.[ ] 7.下列各组辅音中,发音部位相同的一组是(A)

A.[k, ] B.[m, n] C.[n, ] D.[k,p] 8.北京话“面”单念时读作[miæn],但“面包”却读作[miæmp u],这种语流音变现象是(C)

A.弱化 B.增音 C.同化 D.异化

9.关于现代汉语“洗”和“浴”两个语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洗”是成词语素,“浴”是不成词语素

B.“洗”是自由语素,“浴”是黏着语素

C.“洗”是不定位语素,“浴”是定位语素

D.“洗”和“浴”都是实义语素

10.下列各组中,三个复合词构词类型不一致的一组是(A)

A.席卷 耳鸣 地震 B.打倒 切断 推翻

C.发光 散热 出气 D.天地 欢乐 爱好

11.下列各组词,吸收外来成分的手段存在不一致情况的一组是(D)

A.丹麦 挪威 法兰西 B.沙拉 咖啡 麦当劳

C.卡车 啤酒 立邦漆 D.香波 克隆 好莱坞

12.语法规则的“抽象性”是指(A)

A.对语言的结构和成分进行类的概括

B.相同规则可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C.语法规则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和解释

D.语法规则的发展变化过程十分缓慢

13.语法现象可以分成“核心语法现象”和“外围语法现象”,其中“核心语法现象”主要是指(D)

A.词语搭配问题 B.意义表达问题

C.语音实现问题 D.句法结构问题

14.主要功能是用来“造句”的同一级语法单位是指(C)

A.语素和语素组 B.语素组和词 C.词和词组 D.词组和句子 15.汉语中的词类(词的语法分类)可以首先分出的两个大类是(B)

A.基本词和非基本词 B.实词和虚词

C.典型词和兼类词 D.体词和谓词 16.下列关于“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从最大的词组开始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

B.从最小的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组合到词组为止

C.分析时要依据两条原则:“成结构”和“有意义”

D.分析时采用的方法是“先分主干”和“后添枝叶” 17.“汽车”和“卡车”是(A)

A.上下位词 B.同义词

C.等义词 D.近义词

18.下列各项中,语义结构属于复合述谓结构的一项是(B)

A.这样做不值得 B.他跑过去开门

C.我们单位需要增加编制 D.他们正在研究如何筹集资金 19.下列各项中,甲和乙是预设关系的一项是(C)

A.(甲)他买了一支钢笔//(乙)他买了一支笔

B.(甲)老王在小李的左边//(乙)小李在老王的右边

C.(甲)他早就不在学校工作了//(乙)他以前在学校工作过

D.(甲)什么水果他都吃过//(乙)他吃过苹果 20.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B)

A.笔画 B.字符 C.偏旁 D.部首

21.根据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已知自源文字都属于(A)

A.词语文字 B.语素文字 C.音节文字 D.音位文字 22.在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大的类别是(C)

A.语族 B.语支

C.语系 D.语群

23.在儿童学会说话的过程中,“双词阶段”标志着儿童产生的语言能力是(C)

A.语音能力 B.语汇能力

C.语法能力 D.语义能力

24.“萨丕尔(E.Sapir)-沃尔夫(B.L.Whorf)假说”之所以被称作“语言相关论”,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B)

A.思维决定语言 B.语言决定思维

C.语言和思维互不相干 D.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

25.关于“中介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中介语”越到外语学习后期发展越快

B.较高级的“中介语”也不能用于交际

C.人们的中介语发展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

D.儿童学习母语过程中存在中介语现象

26.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本身来看,下列各项中,属于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的主攻方向的是(D)

A.文字编码 B.语音识别

C.文本检索 D.机器翻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7.从声音产生方面分析,音质的不同取决于(ADE)

A.发音体不同 B.发音体振动频率不同

C.发音体振动幅度不同 D.发音的方法不同

E.共鸣器形状不同

28.关于“常用语汇”,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E)

A. 常用语汇和基本语汇不是一回事

B. 常用语汇是和非常用语汇相对而言的 C.常用语汇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

D.常用语汇是和一般语汇相对而言的

E.常用语汇和基本语汇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 29.汉语“妈妈买的”这个词组属于(ADE)

A.体词词组 B.谓词词组 C.向心词组 D.离心词组

E.特殊词组 30.义素分析的作用和优点有(ACE)

A.可以简洁地说明词义结构 B.有客观的分析标准

C.有助于语义描写的形式化 D.几十个义素便可以描写整个词义系统

E.有助于描写和说明词语的组合条件 31.下列关于社会方言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

A.社会方言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 B.社会方言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的 C.社会方言是在不同语言相互接触中产生的 D.社会方言有自己特殊的结构系统

E.社会方言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2005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

3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电视,可以切分出d-i-a-n-sh-i五个单位,它们不能从音质角度继续进行切分,所以它们都是音素。

33、基础方言(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2)所谓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指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主要来自基础方言。

(3)例如,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多斯岗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

34、语言迁移(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做“语言迁移”。

(2)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3)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35、语言获得(1)儿童会说话虽然不是完全不需要学习,但更深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儿童不可能先把词语和句子都模仿下来存在脑子里以后再说出来,也不可能在说出新的句子时先去学习规则,而完全可能说出许多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

(2)儿童说话能力的这种发展和创造过程叫做“语言获得”。

四、简答题 36.《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释义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一般人对“鸟”的词义的理解并非如此科学、准确,但并不妨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鸟”这个词。请根据有关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说明。

36、(1)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是“鸟”的科学意义,而一般人对“鸟”的理解是“鸟”的通俗意义。

(2)尽管通俗意义不太科学、准确,但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相互区别的作用,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专业活动除外),只要掌握了词语的通俗意义,就足以使人们正确地使用词语来指称不同的事物。(3)词语的科学意义一般只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按照通俗意义来理解和使用词语的。

37、文字改革有三种类型: 文字改革有哪些类型,请结合实例予以说明。(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如我国在1956年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英文、法文在19世纪进行的正字法改革;俄文在十月革命以后取消了某些字母和对正字法的改革。(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废弃了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改革前后两种文字类型没有变,都是表音文字,但字符类型变了。(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从一种意音文字改成一种表音文字。越南的文字改革就是将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字喃改成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

38、简要说明语言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的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起源的学说,以及现代科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人们认为,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即“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须产生语言。

五、分析题 汉语普通语中的元音[ ]和[e]可以看作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请根据下列语音材料,分析这两个元音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将它们归并在一个音位中的理由。

[mei35]煤 [tuei55]堆

[m u35]谋 [tu n55]蹲

[m n35]门 [ti u55]丢

39、(1)[e]只出现在韵尾[i]前。

(2)[ ]不出现在韵尾[i]前,而可以出现在韵尾[u]和[n]前。

(3)[e]和[ ]呈互补分布,发音又相近,因为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40、下列A、B、C三组单位的两个成分之间都能插入其他成分进行扩展,但情况不同,请说明三组单位各自的扩展特点,并各举一个同类的例子。

A.大车

B.铜壶

C. 唱歌(1)“大车”:两个成分中间虽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的”,但插入成分数量有限,插入后整个组合意义就会改变。举例(略)。

(2)“铜壶”:两个成分中间虽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的”,但插入成分数量有限,插入后整个组合的意义没有明显改变。举例(略)。

(3)“唱歌”:两个成分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例如“一首”等,插入成分数量较多,扩展比较自由。举例(略)。

六、论述题 “语言”和“言语”具有怎样的区别?区别“语言”和“言语”对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研究有什么意义?

41、(1)“语言”和“言语”是从言语活动这种社会现象中区分出来的,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2)“语言”是社会的,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抽象的均质的系统。“言语”则是个人的,是言语活动中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不是全社会共同使用的,因此是异质的。

(3)“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从属的和偶然的。语言学应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言语”问题可以另行研究。

(4)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就纯化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一个内部均质的系统范围内,这就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科学。区分“语言”和“言语”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要求研究者从相对均质的语料中去寻找具体语言的内部一致规律。

42、语法意义的类叫作“语法范畴”,其中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是“词法范畴”。请参考下面的答题示例,试定义和举例说明语言中其他几种词法范畴(答出5种即可)

示例:“性”范畴是一种体词属性范畴,指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如俄语、德语名词都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俄语用词尾表示,德语用冠词表示。动物词语的性往往跟动物本身的雌雄有关,但其他词语可能与事故的性属性不一致。如德语“Das Sofa(沙发)”是中性,法语“le fauteuil(沙发)”是阳性。“太阳”一词在德语、法语和俄语中分别是阴性、阳性、中性。

(1)“数”范畴:是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与词汇上表示事物具体数量的数量词不同,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大多用词缀表示。如英语“house/houses(房子)”,前者是单数名词,后者是复数名词。(2)“格”范畴:是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我”主格形式“I”,宾格形式“me”,属格形式“my”等。(3)“有定和无定”范畴:是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在印欧语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如英语“the book”是有定的,“a book”是无定的。汉语中要用“这本书”或“一本书”等形式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

(4)“是”范畴: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射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如英语现在时“He works(他工作)”,过去时“He worked(他工作过)”。

(5)“体”范畴: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状况的一组特征。如英语“I am reading the book(我正在读这本书)”是进行体,“I have written the book(我写完了这本书)”是完成体。汉语在动词后面加“了、着、过”等助词表示相应的意义。

(6)“态”范畴: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主动态和被动态。如英语“The cup was broken by Mary(杯子被玛丽打碎了)是被动态。

《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5

六、简答题

1.什么是语言问题的“名”和“实”之争?

答:“名”“实”之争自古就有。古代哲学家都把对语言的哲学思辨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他们的兴趣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所谓“名”和“实”之间的关系上,即语言中的“名”(名称)和客观世界中的“实”(事物或现象)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实”决定了“名”,还是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派认为是“实”决定了“名”,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派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我国哲学家荀子。2.结合例子,简述语素分类的类型。

答:语素可分成四种:①“成词语素”(如“灯、走、看”)和“不成词语素”(如“机、子”)。②“自由语素”(如“好”)和“不自由语素”(如“了、吗、企、技、头、阿”)。③“定位语素”(如“了、儿、老、”)和“不定位语素”(如“笔、体”)。④“实义语素”(如“灯、大、民、迹”)和“虚义语素”(如“的、被、子、儿”)。3.目前关于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倾向性看法是什么?

答:一是儿童的语言发展肯定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大脑的语言功能或语言遗传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语言环境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模仿和强化这样一些外部因素都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语言获得,其中包括知识积累的阶段性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也都有一定的作用。4.简述洋泾浜语的特点。

答:洋泾浜语的特点是:只用于特殊的交际场合,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成为人们的母语。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语就转变为克里奥耳语。

5.简述歧义与语义模糊的区别。

答:歧义与语义模糊性质不同。语义学所谓的“模糊”,是指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是指一个意义与别的意义难以绝对划分清楚,歧义则是指同形的语言符号序列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除,而模糊词语则始终是模糊的,除非能以定量化的方法来定义它们。6.简述元音与辅音的主要区别。

答:①发元音的时候,声道完全开放,呼出的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发音时声道内是否形成阻碍,是元音和辅音之间最主要的区别。②发元音的螩,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的时候,要形成阻碍不让气流外出,因而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③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④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

7.有一段广告词这样说道:“吃了这种药,手也不麻了,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请以此为例说明语法中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答:“手、腰、背”与“麻、酸、疼”可以分别出现在句子中主语、谓语的位置上,这两组词分别可以构成聚合关系,属于名词和形容词。同时这些词之间又两两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又从横向构成组合关系。

8.用手风琴和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两种声韵的区别在哪里?试用语音的物理特性知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答:两种声韵的区别在音质不同。而音质的不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发音体不同,一个是手风琴,一个是小提琴。二是发音的方法不同,手风琴是又拉又弹,小提琴是用弓拉。三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是风箱,一个是共鸣箱。

9.词的语汇学分类角度有哪些?

答:从词的重要程度上分,可分成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一般语汇);从词的使用频率上分,可分成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从词的使用范围上分,可分成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

八、论述题

1.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并说明区分两者的意义。

答:①区别:我们首先应该在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言语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两个因素,也就是“语言”和“言语”;“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这也就是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一个人每一次说话都可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言语现象或言语要素,不属于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简单地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而在抽象过程中就必须把所有的个人要素或者说个人杂质全都排除出去。这样,“语言”就有内在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因此,语言学的对象应该限于有内在一致规律并且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索绪尔特别强调指出“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的要素,而且正是要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里面,才能够建立起来;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⑴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⑵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来了;我们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排除出去。

②联系: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为社会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言语是指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存在于言语中,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语言在言语中起规范作用。

2.什么是社会方言?影响社会方言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就其一因素谈谈社群分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答: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影响社会方言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有阶级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如文化程度对社会方言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民族标准语;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往往使用方言土语。这是因为民族标准语越高,使用“胰子、姆末”等土俗成分的比例就越低;文化程度越低,使用这些土俗

2010汉语言文学业余班(专升本)《语言学概论》作业 岳云平E100131018

成分的比例就越高。我们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会感到知识分子说话比较“文”,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说话比较“土”,这种感觉实际上也是文化程度影响语言的一种反映。

3.论述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

答: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这种统治在每一个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各种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正确地指出了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4.举例说明语言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哪几种,各种语法单位的定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各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答:语法单位可以分为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如“我粉刷了房子”这句话。这一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语素,“粉刷”是一个词,“粉刷了房子”是一个词组,“我粉刷了房子”是个句子。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组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圈套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等表示)的语言单位。

语言学概论笔记 篇6

1.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

2.书面语:是用文字来记录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特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 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创制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为能指,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索绪尔给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称为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语言单位在线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的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具有共同的句法功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联想关系。

7.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关联的组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8.语言学:指的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10.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11.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相对静止的情况,如现代汉语。

12.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13.理论语言学:把侧重理论探讨的语言学称为理论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16.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的一批语言学家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开始集中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内在的规律,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产生子了重大的影响。

17.普通语言学的含义和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18.语音:语音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19.音节: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20.音素: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1.音标: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22.频率:是发音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它决定声音的高低。

23.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的标记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的记音符号。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订的

24.音高: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25.音重:音重是声音的轻重强弱。

26.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27.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28.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29.音质: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品质。

30.元音:元音是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31.辅音:辅音是呼出气流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32.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33.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就是发音器官阻碍气流的部位。34.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35.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36.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37.音质音位:音质音位是以语素为材料构成的音位,其特点与发音的音质有关。38.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39.语流音变:语流音变是指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相互影响或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40.语音学: 研究语音的学科叫语音学。可包括发音语言学、声学语言学、听觉语言学、音系学等。41.乐音: 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保持一种整倍数的比例关系的声音。

42.噪音: 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不存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则呈现杂乱无章的形状,持这种波形的音叫噪音。

43.共振峰:因共鸣作用而能量变强的频率成分就叫共振峰。44.音位区别特征: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音位的区别特征。

45.音位体系:每种语言的音位都是形成体系的。其内容包括该语言的全部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每个音位的全部变体;每个变体出现的条件;各个音位在组合与聚合关系中所表现的规律。

46.语流音变: 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47.句位学:研究句位的学问叫句位学。例如句调位、句重位、句时位、句顿位。48.语音规律: 语音的历史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严格规律的,有的甚至可以概括出较为完整的公式。如汉语浊音清化规律等。

49.音位::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50.严式标音:是一种详尽反映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又可以叫做音素标音

51.宽式标音:是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不必反映,又叫音位标音 52.音位的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53.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54.音渡:人们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55.四呼:汉语韵母可以韵头的不同分为四类:即所谓的四呼。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

56.同化:语流里两个不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随它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叫同化 57.异化:语流里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

58.调位: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由于声调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区别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利用音位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叫调位。

59.词重音:指出现在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它总是落在单词的某个音节上,是这些词的语音形式的一部分。

60.自由重音:每一个词里的重音位置虽然固定不变,但在不同的词里重音的位置却可以不同,这种词重音叫自由重音。

61.固定重音:如果不同词里的重音都落在词的同一位置上,这种词重音叫固定重音

62.句重音:指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它通常落在句子中的某个词语上,是句子语音形式的一部分。63.重位: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重位

64.语调:与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叫语调

65.节律重音: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节折群里作为节拍群中心的那个词语要读得略重一些,这种重音就是节律重音。

66.强调重音:说话人为了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重音就是强调重音 音。

67.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68.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

69.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70.韵律特征: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71.二合元音: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72.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73.节拍群:在一个句子里,关系密切的音节要一口气说出,中间一般不能有停顿;关系不太密切的音节之间则可以有停顿,句子的停顿把一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这种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74.时位:由于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75.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连续变调。

76.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77.语汇学:研究语汇的规律性和系统性的以及语汇的结构关系和类别的学科就是语汇学。78.词: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79.语: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80.基本语汇: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81.一般语汇: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2.惯用语: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83.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

84.外来词:也叫借词,即一种语言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这也是一般语汇的来源迫害一。各种语言的语汇中都大量吸收外来词

85.通用语汇与专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频率上说的,所谓使用频率,一般都采用统计的方法确定。使用频率高的词就是常用语汇,频率低的就是非常用语汇。

86.古语词:指古代就已经产生,但又不算基本语汇,现在只是偶尔还使用的词,是一般语汇的一部分,古语词又包括二小类: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

87.新造词:又称新词,指过去没有而机关报创造出来的词,这是一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事物消失了,大量新事物又不断涌现,这些都会通过新造词表现出来。

88.方言词:一般说的汉语方言词指相对于已经成为全民族共用语汇的词语来说,那些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比较广泛使用的词。

89.成语: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90.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91.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92.成词语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

93.自由语素: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

94.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

95.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96.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

97.变性成词: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98.变形成词: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99.复合构词: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100.附加构词: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101.重叠构词: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1)名词性重叠词。(2)副词性重叠词。(3)多重重叠词。重叠词重叠以后既增加某些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102.词根语素:简称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由它体现出来。词根语素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与别的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时,也负载最主要的词汇意义。103.词缀语素:又叫构词语素,构词语素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部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词缀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一般不如词根语素的意义实在,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构造新词

104.离合词和词组词: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的语汇单位。由于可以插入或扩展,所以它们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又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105.简缩成词:是指把简缩的词语看成语素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词

106.逆序成词:指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 107.语汇构词:是由两个以上语素组合而产生一个合成词,这是各种语言最觉的词的构造方式。108.构词:指语素和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的词 109.直接成词:语素不改变形式就形成词。

110.转化成词:语素改变后成为词,即一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 111.成词:单个语素直接成为词。分为直接成词和转化成词。

112.构词语素:是指在词中位置固定,不是词的主干成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113.构形语素:是指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114.黏着语素:指的是永远都不能单说的语素。

115.虚义语素:是指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当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更大单位一时,才能使词或更大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

116.实义语素:是指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117.语法: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118.递归: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教学。教学语法的特点是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试人的人的特点:一方面因为人的理解力有限而不能太复杂,另一方面又因为人毕竟有一定的理解力而不需要太多太细。

119.语境: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120.教学语法

121.历时语法: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122.共时语法: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123.个别语法: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124.句子: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125.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126.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127.综合性语言:主要使用词形的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如俄语,德语。128.分析性语言:主要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129.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130.关系范围: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131.层次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赶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赶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直接组成成成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

132.组合规则: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

133.聚合规则: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

134.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也称作计算机语法,它的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特占是精确和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

135.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词根是词的结构中心。136.词辍: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137.构词法:词的构成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一切新词的构造方法。狭义:指由语素组合成词的方法。

138.词形范畴:指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种类。一般包括:性、数、格、时、态、体、式、人称、级等。

139.语法范畴: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与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包括词形范畴和词类范畴。140.词类范畴:指各种语言中词的语法意义的分类。分为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句法标准。141.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再概括所得出的类别。

142.显性意义:指用一定的语法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分为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

143.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144.显性形式:从宏观上看,句法结构外部形式是线条性,我们把它叫显性形式。

145.隐性形式:从微观角度看,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不能从外表一眼看出来,需要我们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地分析。

146.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 147.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148.语法规律: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149.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150.核心语法: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51.外围语法: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52.语法单位:可分为三级六种:第一级中语素组由语素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构词;第二级中词组由词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造句;第三级中句组是由句子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表达。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具备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另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性质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153.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154.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155.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156.句法范畴: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157.语法手段:首先可以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类。词形变化又分为:(1)附加;(2)屈折;(3)异根;(4)零形式。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58.句法手段的类别。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个小类。虚词就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159.语法范畴: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1)性;(2)数;(3)格;(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1)时;(2)体;(3)态;(4)人称。

160.词类: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161.词组: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162.向心词组: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163.离心词组: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164.不完全主谓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以来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

165.划分词类的标准:(1)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即形态标准。(2)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即意义标准。(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即分布标准。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是词类的本质属性。166.直接成分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一是“成结构”,二是“有意义”

167.复句及其判定标准: 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复句是复合句的意思。衡量复句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个意义,而是看句中有无停顿和关联词。168.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语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一是情感,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169.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一是思想,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

170.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171.语汇形式:就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

172.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形态、重音、语调等形式。173.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 174.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

175.语言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存在的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176.语境意义:在特定睥上下文、特定的交际场合中或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才能出现的意义是人别的临时。177.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

178.语义的模糊性: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也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如此。不少词语的词义是精确的。

179.语义的民族性: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语义的民族特点也体现在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

180.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词义可以说是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部分构成的。181.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的反映而形成的,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

182.通俗意义: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 183.科学意义: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184.感情色彩: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褒义色彩表现的是对词义反映对象的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贬义色彩表现的是对词义反映对象的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是中性词,这样的词在语言的词汇中占大多数。

185.语体色彩:由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是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语体。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是通用词语,它们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186.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187.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不包括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一个词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尽管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它们应该有一般人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难算不同的词。

188.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189.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190.单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这类词叫“单义词”。191.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这类词叫“多义词”。192.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193.引申意:多义词的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这些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引申意”。

194.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基本义不同于本义,基本义是就某个时代中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和使用频率而言行的,195.本义:则是就多义词各个意义产生时间的先后而言的。由于确定二者的依据不同,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196.引申:派生意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一般都是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这两个方向进行的。前者的引申方式叫“借代”,后者的引申方式叫“比喻”。

197.借代: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虽没有相似性,但存在着某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198.比喻: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己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199.同音词:相同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表示几个意思不一定是多义词,如果这几个意思之间没有联系,那就只是同音词。

200.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201.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02.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言中的等义词有些是借用外语词或方言词的结果。

203.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般所说的同义词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

204.反义词:指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205.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非A 即B,这种词就叫绝对反义词。

206.相对反义词: 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则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207.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208.类属义素:指反映一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209.句子的语言意义:可以依据表达形式的不同而大致分析为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个主要部分。

210.关系意义: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

211.词语在组合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因而,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又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212.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主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语气一般都是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的。

213.语义结构: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部分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便是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变元又称 “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214.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彩有“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等。215.述谓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简单述谓结构,复合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降级述谓结构。216.简单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

217.复合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复合述谓结构。

218.从属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它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

219.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220.蕴含: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蕴含用公式表示为甲乙。如果两个句子互相蕴含,它们之间就是同义关系。如果两个句子互相以对方的否定命题为蕴含,它们之间就是矛盾关系。

221.预设:预设和蕴含一样,也是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222.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223.词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词语的同音异义可能造成口头歧义。词语的同形异义也可能造成歧义。词语的一词多义也可能造成歧义。

224.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225.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26.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227.意符:就是表意的字符。

228.音符:就是表音的字符,但是语音没法用图形来表示,因此,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229.记号: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230.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称为自源文字。

231.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上创制的文字可以称为他源文字。

232.单纯字符: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每一个拉丁字母都是一个单纯字符。233.复合字符: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234.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是词语文字。235.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是语素文字。236.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

237.音位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辅音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238.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

239.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 240.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241.假借字:自源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示无法用图形来表示的词语,都采用了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符来替代的办法,这就是“假借字”。242.楔形文字: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

243.象形字: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的文字学称之为象形字。

244.会意字:有些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传统文字学称这些字为会意字。

245.独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246.合体字:指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247.偏旁: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248.形旁: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 249.声旁: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

250.正字法: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例子是英文、法文的改革,还有汉字简化;

251.字符类型的改革:是文字类型不变,表音文字还是表音文字,但是字符类型变了,从阿拉伯字母变为拉丁字母,最有名的例子是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

252.文字类型的改革:是从一种意音文字改成一种表音文字。例子是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字喃改成使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253.文字的创制: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

254.20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逐步刻了自治的权利,特别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非洲和亚洲的民族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一些国家的政府或半官方的机构,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就着手为这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创制文字,在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一个创制新文字的高潮。国外称这项工作为语言规划。255.原形字: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学学称之为象形字。

256.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义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57.双语现象:就是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258.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指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259.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260.语言转用:它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整合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的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有有称之为语言替换。261.阶级方言:阶级方言指不同阶级、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262.风格变体:风格变体指人们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的一种言语变

263.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指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264.亲属语言: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几种独立的语言。265.谱系分类:指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出的分类。266.共同语:指一个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对方言来说是一种语言的高级形式。267.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都是在某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268.语言的规范化:语言的规范化指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

269.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270.意译词:指的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的词。271.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272.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273.混合语:也叫克里奥耳语,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当做母语来学习使用的,成为唯一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语言。

274.语言的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

275.语言的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万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

276.双言现象: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77.语言的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就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278.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79.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戉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280.临界期: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

281.应用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指外语教学,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282.中介语现象: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283.语言迁移现象: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284.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词典分为:(1)主要结实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2)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

285.心理语言学: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社会现象,孔明一种心理现象。研究语方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

286.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待,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

287.思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和想得少,想得到和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思想是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

288.感性思维:也称前思维活动,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情思维也包括唤起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 289.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径称思维活动。指概论、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290.发散思维:也称外思维活动。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291.单侧化: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方和挒的思维活动;而右半球茎的一定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292.语言文化学: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没有文献或很少文献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及至史前史,都很有用处。

293.语言获得问题;人类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复杂,可是儿童暛 不多都能在五风左右基本上掌握这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揭开人类语方的奥秘,就必须对儿童接受这一套庞大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体系的规律进行必要的研究,即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

294.语言能力问题人的身体器官中与语言相关的除了处于支配地位的,纯粹的生理功能器官之外,还有具有支配能力的心理功能器官大脑。因此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在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问题

295.强化说:对于儿童获得语方的原因和条件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源自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及心理学家斯时金纳等人的刺激反应理论。该死理论认为,强化说跟随模仿说有联系,但认为儿童除了模仿更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

296.天赋说:对于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建立在乔姆斯时基所提出的关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种一种假设基础之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货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拁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而先天具备的能力和后天补充的知识两方面中,先天的语言能力起到了最主要的内因作用。

297.语方获得过程的双词阶段:儿童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了双词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话,也可称为双词句语方,双词阶段标志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儿童能够开始进行初步的词语组织了。

298.语言获得机制:遗传机制的意思是,即使人脑左半球是分区掌管不同语言功能,的,这睦由不同脑部控制的语言功能也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基础: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后天才获得的非本通报知识,如词语,发音等个别的语言现象,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知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

299.人机对话:要求计算机先懂得生一个句子的意思,然后把看懂听懂的句子作为一种指令接受下来,并按照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者伤脑筋语言做出相应的回答。

300.语音识别: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听沉器官的反应来接受语言信号并做出回应动作或给以语方答复。301.语音合成:语音合成誻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目前像素汉语的语音合成就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节器结合的章节及一些简单的语句

302.语言信息处理:人类的语言,当然只有人能处理,即只有人才能表达和理解自然语方的信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力现在似乎已经可以由计算机来共享了,即计算机也可以传关这接收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或者说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语方来沟通。

303.语文教学:母语的语言教学实际就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说一种语方之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这其实也誻所谓的语文教学

30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刺激反应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

305.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的交叉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的原来已经掌握了一种语方,现在又要学习另一种语方,这样原有的语言知识哏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信汇会交驻重叠在一起

306.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的多元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当然也有教外语的老师,使用的教材,速成还渐进,在学校学还是自学等的差别。

307.翻译法:既是比较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跟后来注重语言生成机制的现代形式语言学理论有关,这种教学方法较多讲解语法规则,允许用本族语说明外语现象,注重局面语的读写训练民,重视不同语方的对比。其优点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也能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实际听说的交际能力则可能较差,这种方法可能比较适用于对年龄较大,语法理解力能强,但学习外语语音较困难或不要求达到较高的听说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教学。

308.社会契约说:它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不,这样就产生了语方,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方的社会属性和语方符号的任意性,说明语言是社会集体的创造,并表明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观点灺有问题,既然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相互约定,那么人们在还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又怎么去相互约定呢?也许当时的人们可以利用动作,叫声等手段,但是这样一种命名方式对那些比较具体的事物来说或许可能,对那些比较抽象的事物来说就难于做到了。

309.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310.渐变性:是语言演变两个特点之一,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

311.不平衡性:也是两个特点之一,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表现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

312.语言: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313.历史比较语言学:又称比较语法,它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它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14.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315.词尾:词尾是粘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如books中的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就是词尾; 316.词干:词干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

317.变词语素:没有构词作用,但是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的语素,是变词语素,词尾就是变词语素。318.构词语素:具有构词作用的语素就是构词语素,词根和词缀能参与构词,就是构词语素。

319.单纯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汉语的“人、手、水、河、啊、琵琶、枇杷、哗啦、坦克”等,英语如man、teach、book、moon、sun、long等都是单纯词。320.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321.复合词:完全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构成的词就是复合词。例如汉语的“思想、学习、黄瓜、大豆、胆怯”等,英语的如“snowwhite、makeblieve、earthfall、friendship、motherland”等。322.附加色彩:指词义中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等方面的意义; 323.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

324.语法单位的的形成关系:语法单位共有三级,语素和语素组成一级,词和词组组成一级,句子和句组是一级,同级之间是量变关系。如“花“都是词,红花是词组。花和红花都是功能相同。

325.预设:预设和蕴含一样,也是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如“他哥哥没来,预设仍是他有个哥哥。326.语系:

327.文化局限词语:

328.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看”与“电影”组合成“看电影”,互相之间具有支配关系。

329.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例如/a/音位,在音节ang中实际念α,在音节jia中实际念A。

330.词干:一个词的词根和词缀合称词干。例如teachers除去s外,其余部分就是词干。

331.拼音文字: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词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词的读音,例如英文就是拼音文字,单词man三个字母构成,与三个音标对应。

332.词语替换:词语替换就是用一个名称代替原来的名称,但所指称的现实现象没有发生改变,例如过去叫“戏子”,现在叫做“演员”。

33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音和义结合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由社会约定俗成。

334.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中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

335.句法同义——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相近的结构意义。

336.意音文字——指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造成的文字体系,一个自重既有表意成份,又有表音成份。汉字就是意音文字。

337.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例如法语、意大利语共同来自拉丁语,它们是亲属语言 338.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339.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与书面语是语言运用的两种形式。口语指口头语言,即人们在口头交际时所使用的有声语言。它通过人的口耳相传以起到交际作用。书面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话,即文字记录的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自从人类有了有声语言,就有了口语。任何书面语和其他如哑语、手势语等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语言形式而非某种个别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如“口头语儿”和“口语”并不是一个概念。口语多用于日常焦急,使用灵活。而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产生在文字以后,因此它的历史比较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有所扩大,主要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其特点是严格的,规范的。尽管口语和书面语联系甚密,但它们还是存在着不同之处。(1)、口语以人类的语音为载体形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书面语以文字符号为信息载体,一般通过手写和眼看大到交际目的。(2)、口语和书面语的变化速度不同。由于交际和使用条件不同,口语和书面语变化速度也不同。口语变化快,可以说经常处于变化中。书面语变化慢,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汉语的口语和文言,两者起初是一致的。文言是当时对口语的纪录。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言脱离了口语,后来是白话文代替了文言,这是书面语又接近于口语。(3)、口语交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参与者各种非语言的因素。如姿势、手势、神态表情、语调等都在交际中起了辅助作用。所有这一切在书面语中都被忽略或失去了。因此,口语交际不要求那么完整,允许省略一些词语,而书面语则要求表达严密、确切、完整。(4)、使用口语交际时比较随便。多用短句,可以使用一些俚俗词语,歇后语或“口头语儿”等。书面语则要求比较规范,讲究造词造句,不大使用俚俗词语,句式也相对比较严整,关联词语的使用也比较多一些。如“红薯”在口语中可以叫“地瓜”“白薯”,而在书面语中则不能使用俚俗词语。(5)、口语中遇到同音词语的时候,一般会采用换一种说法加以区别,否则会因为同音歧义而影响正常交际。书面语因为使用文字符号记录的,在遇到口语中的同音字时,可以采用另一种写法来区别。如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口语只有一个语音,而书面语却有“他”“它”“她”三个不同的汉字代表男性、中性、和女性。另外,书面语中还有一种叫做“同形词”的现象,即采用同样的文字形式记录口语里不同的词。这种同形词的读音和意义都不同,如汉语中的“银行”的“行”与“行走”的“行”。(6)、口语交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运用口语交际的时候,参与交际的人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都必须是出于同一个时间、空间中,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而书面语可以通过文字的记录突破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交际的限制,而把信息传输久远反馈,不能是双方正常的口语交际。以上可以看出,书面语和口语是属于语言应用中的不同的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

340.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在一个只有口语而没有局面语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只能口耳相授戒,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341.语言和种族的关系: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342.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343.应该如何理解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首先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自从有了文字以后,语方就有了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即书面语,任何一种语方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随口语的演变而演变。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2其次,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的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方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咱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万分,而只记录了词语,也就是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万分,同时,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失调,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民,更准确,这样看来书面语就比口语少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书面语也不是口语的机械复制品。口语由于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万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这样看来,书面语就又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所以简单地说局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记录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口语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而言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所以不能将书面语简单看作口语的书面记录。

344.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言语的区别: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345.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包括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的实体;另一个方面是约定俗成的意义。语言符号可以双做一张纸,一面是声音,一而是所表示的意义。正如我们无法把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切开,我们也无法把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分开;声音离开了意义就不同埋 是语言的声音,意义离开了声音也就不再是语言的意义,而且声音和所表示的意义一旦分开,语言符号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研究语言一定要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一旦形式脱离了意义就不再是语言的形式,意义脱离了形式也不再是语言的意义了。

346.语言符号的特点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47.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不是一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的符号,而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的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的,不同单位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它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348.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系统性是不平衡的:各个子系统是有明显差异的。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几乎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例如现代汉语的多数方言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清化了,只有个别方言还保留浊塞音和。语法子系统的系统性也强。

349.语言是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自主性:整个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语言是依靠全社会的人不断使用而存在的,至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不会对语言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相对的封闭性是任何一个系统自然的特征,如果没有相对的封闭性就不成其为一个系统。据此,语言系统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这也就是索绪尔为什么要严格区分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而强调研究内部语言学的原因。

350.语言系统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的,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351.聚合关系:语言单位在线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的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具有共同的句法功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方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联想关系。

352.组合关系:一个语方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关联的组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35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354.应该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音义关系是非本质的关系。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如前所述,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式记录。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road、wife、sun、moon。(为便于查看,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读音)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35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答:产生的几个阶段:1)从16世纪到18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一些学者懂得的语言和了解的语言大大增多。2)17世纪和18世纪不少人纷纷搜集和编纂多语种的对照词表,有人发现欧亚两洲语言有明显相似之处,并开始加以比较研究,后来语言学吸收近代生理学和声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科学的语音学,并运用其的理论和方法发现语言之间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3)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终于建立起来

356.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答:1)“相互理解程度”是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所采用的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即他们认为: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主张: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其实,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单凭“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依据语言结构差异的程度,来确定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即可能会把本属于同一民族但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所使用的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当作不同的“语言”,从而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2)客观上,在有些地区,分属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差别很小,甚至是一模一样的“话”,按照“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这些居民说的“话”应为一种语言,因而他们也应属于一个民族。这样推论与客观事实是不相符的。3)实际上,按照“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并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语言”和“方言”才是正确和可行的处理方式。

357.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最可靠的标志。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民族又突破了语言作为标志的现象,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靠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358.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答:区别语言和言语是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所必须的,区别语言和言语可以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把对象限制在一个内部一致的出均植系统的范围内,而使语言学回到本体研究部分,从而提高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

359.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形特征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有什么重大意义。答: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形特征使语言系统的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的各个部分之间就都有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360.为什么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答:1)对语言的观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不同、依据的理论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素材不同等因素会造成语言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论。2)即使以上都相同,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等等主观因素不同,结论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3)客观语言是浑然一体的,并和参与交际的各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等是分不开的。语言学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现有的研究手段对研究现象加以切割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4)作为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永远处于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

361.普通语言学的含义和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主要研究领域:

362.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主要研究领域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任何一门应用语言学都有自己的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结合具体应用领域的需要而形成的,是主要性质。主要研究领域:1)最早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2)实验语音学,是现代通讯领域应用语音学的理论和成果改进通讯质量和效能的体现。3)计算机的广泛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等结合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形成的新的应用语言学。4)也可用来侦破刑事案件。

363.古代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中外古代的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人和人之间通过发出一串串声音或者通过局面的文字形式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这种活动是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思考问题是在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进行命名,分类,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不出声的语言则是内心的语言等等。不论中外,古代哲学家都把对哲学思辨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还有不少研究和教授古代典籍或教授外邦人的学习醳语言的人出于实际需要,对语言本体进行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

364.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区分了言语活动中的“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匀质的,言语是个人的,现实的,异质的;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创制了专门术语-能指和所指;明确地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20世纪的语言学对其它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

365.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三种主要视角:一种着眼于语言的本体,也就是重点研究语音,语法,语汇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一种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还有一种着眼县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重点研究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366.语言学研究在语言规划中的作用:战后的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很多国家的语言状况十分复杂,原宗主国语言的影响还十分显著,因则确定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民族语言规范化,乃至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制定文字和局面语规范的任务十分繁重。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同样需要补课。在这些国冡和地区一般由政府主持的语方规划工作需要语言学家的积极参与。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的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运动就属于这种性质的工作。

367.语音在语言中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语言要借助语音这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形态,才能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无形的意义才能够被传递,接收,辨别和理解。二是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说话人借腲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把苛种思想或信息传递给听话人,听话人则凭借听觉器官接收到的这些声音来辨别和理解对方的意思,语言借助声音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大脑联结起来。总之,离开语音这个物质外壳,语言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交际的作用。

368.语音和一般声音的本质区别:它和一般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比如在普通话里,zuguo这一串声音同“祖国”这一个词的意义联系在一起。这属于语音。脱离了意义,或虽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并不属于语言符号系统,就不是语音。比如人咳嗽,只是感冒的征侯,而不表示任何意义,因而不是语音。有时经过约定虽然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没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而成为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要素。总之,语音本质上是社会现象,但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并且具有一系列物理属性一心理属性

369.音高与发音体的形状和质地的关系:音高由频率大小决定,频率的大小同发音体的形状和质地有关。相对而言,大的,长的,精的,厚的,松的发音体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低,反之则高。语音的高低则同人类声带宾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一般而言,妇女和儿童的声带较短较薄,所以他们的声音就高一些,成年男子的声带较长较厚,所以他们的声音就低一些。

370.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1)在汉语等声调语言中,音节内的音高变化构成能够区别意义的声调,比如汉语普通话“妈,麻,马,骂”这四个词就是由这种音高变化来区别的。(2)语言中句子的语调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以及说话人的情绪等。比如在北京话时在,“他不来”这句话,如果句末的来音高压低,表示陈述事实,反之,询问。总之,在任何语言中,高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371.音强与使发音体振动的外力的关系:1音强由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同音强成正比,振幅的大小又决定于使发音体振动的外力的大小。外力大,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2语音的强弱则决定于发音时用力的程度和气流量的大小。如说话时,如用力,呼出气流大,发出的声音就大,反之则弱。372.音强和响度关系密切,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响度指人们听觉上所感到的声音的强弱。实验表明,一个强度较大的音听起来并不定比一个强度较小的音更响亮,这是因为除了音可之外,音高等因素也会对声音的响度产生影响。比如说话时如果把嗓门压得很低,即使用很大的气力来发时,听上去仍不怎么响亮,相反,则响亮得多。

373.音强在语言中的作用: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俄语等语言的词重音,汉语的轻声都与音强的变化有关。比如:地道的第二个字如果读成轻声,是形容词,如果不读轻声,是名词,意思是地下坑道。

374.音长在语言中的作用:音长的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英语中的pool与pull都是用长短音的对立来区别意义的

375.对语言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1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是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变化之间的对比,而不是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以音高为例,在读“诗”这个字时,妇女的绝对音高要比成年男子高,但只要相对是一个高而平的调节器子,就不会使人听成“石”或者其它字。2语音中的音强,音长也是如此。

376.音质的性质: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音质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

377.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2乐音听起来和谐悦耳,如种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语音的中元音也是都乐时。噪音听起来嘈杂刺耳,如机器声。

378.音质与发音体、发音方法以及共鸣器的形状之间的关系: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379.音质在语言中的作用:对人类语言而言,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对区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如在汉语普通话里,“湖”和“河”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依靠u和e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英语里fat与vat是靠f和v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

380.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功能:人的发音器官是一条由肺部一直延伸到唇、鼻的形状复杂的管道。由三部分组成: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肺是发音的动力源,为发音提供所需的动力;声带是语音中乐音的发音体,噪音的发音体则是参与发音的有关部位;声带以上的咽腔,口腔和鼻腔是发音的共鸣腔。

381.声带活动的情况:当我们正常呼吸或发f,s等音时,声带不振动;当我们发a,I,u等元音或m,n,l等浊辅音时,声门闭拢,但留有余地有狭缝,气流从中挤出,从而激起声带发生一开一合的周期性振动;当我们咳嗽或发只喉塞音时,声门完全关闭,然后突然打开,让受阻的气流迸发而出;当我们耳语时,音声门几乎窾开卷有益地,声带不振动,气声门打开,气流从这里摩擦而出。语音中任何乐音成分的发凌晨都必须有声带的振动,声带是语音中的乐音声源。除开合活动外,声带还可以依靠榴状软骨的转动,产生松紧的变化,从而使人可以控制语音的高低。

382.语音中的不同音质是如何形成的: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瑷珲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皯是会造成共鸣腔调的不同形状。语音中音质的不同。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决定的。383.如何理解语音的心理属性: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古籍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实验证明:人的听沉虽然是由客观的声音引起的,但作为心理现象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之间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我们知道,一个音在听觉上的高低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但主观听沉上对音高的感知与客观的声波频率并不一致。实验还证明:扣学古籍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大脑听沉中枢在进行语音识别时,显然对嗅觉器官传送过来的声波进行了一定的过滤和筛选,只选择并提取了与识别语音有关的特征,而舍弃其他信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目前尚知之不多的心理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对人工合成语音和通信工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84.为什么说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1语音虽然具有物理生理属等自然属性,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例如,汉语普通话用mei表示“没,煤,眉”等意义,英语却用近似的音表示“五月,可能”等意义。3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音。比如汉语普通话使用zh,ch,sh三个辅音,而英语中就没有;即使相同的语音,在不同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汉语普通话中b和p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而英语中speak和peak就不能区别意义。4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比如汉语中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就具有不同的话音系统。这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

385.国际音标的优点:记录音素的书写符号叫音标。国际音标的优点有:①形体简便清晰,易于学记。②音素与符号一一对应,记音准确。③符号完备,记音灵活④全球统一便利。

386.使用国际音标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国际音标没有大小写、印刷手写体的区别,在国际音标中,一个字母的不同形体就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如[n]和[N],汉语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不同,如p与[p]。第二,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比如zzz.第三,要了解国际妙语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例如汉语“电”宽式为[tian], 严式为[tang].387.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答: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388.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389.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辅音发音时气流在喉以上的发音器官中会受到某种阻碍,而元音则不受阻碍;(2)辅音发音时成音部位明显紧张,而元音则为发音器官各部位均衡紧张;(3)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而元音则气流较弱;(4)辅音发音时声带多不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而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声音也比辅音响亮得多。

390.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器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使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口腔是人类发音器官中最主要的共鸣腔,一般元音的不同正是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因此它是由共鸣器的不同形状决定的。391.改变口腔形状的三种方式: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嘴唇的圆展: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形成的。

392.舌位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在元音发音中的作用P50 393.舌面元音舌位图 P49 394.主要的发音部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辅音的发音部位:双唇音(b p m),唇齿音(f),舌尖前音(d t n l z c s),舌尖后音(zh ch sh),舌面前音(j q x),舌面后音(g k h ng),395.发音方法的内容:是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1)狭义的发音方法只指辅音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2)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是否,送气是否等发音特征。

396.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辅音发音中的作用:发音时形成阻碍,克服阻碍,声带振动不振动,送气不送气等发音特征。

397.辅音的发音过程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1)根据阻碍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把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半元音八类。(2)根据发音时声带的状态,声带不振动叫“清辅音”。〔p〕、〔t〕、〔k〕等。声带振动叫“浊辅音”。〔b〕、〔d〕、〔g〕。(3)根据发辅音时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

398.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答:(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399.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社会属性).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音素。从自然属性上看,这些音素之间的差别都是音质差别;从社会功能上看,这些音素差别却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它们有些与意义的差别有联系,可以区分不同的意义;有些则与意义的差别无关,没有区分意义的功能。)2. 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 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 音位总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方言的音位。

400.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401.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音位理论对具体语言或方言里的所有音素,并非一视同仁,而根据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区分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凡是具有辨义功能的,就是重要的,不管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都必须设立不同的音位,以便严加区分;凡是没有辨义功能的,就是不重要的,对它们就不必严格区分,而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里。这样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音素就可以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出来。

402.什么是音节?它是如何划分的?举例说明音节的音峰和音谷。答: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从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①音节是根据发音时喉部肌肉紧张程度划分的,即发音时,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了一个音节。②音节紧张的顶点是音峰,音节紧张的最低点,即音节的交界处为音谷。403.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404.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它有什么优越性?答:音位区别特征是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区别特征的优越性是可以单个或集体地描绘音位,既具体,又深入;既独立,又联系;既客观,又全面。对提示音位聚合类及运用计算机进行言语识别与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405.举例说明什么是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答:①有各自出现条件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②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划分与归并出来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利用音高、高长、高强这些非音质要素形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406.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407.如何理解音位和音素的区别:(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408.归纳音位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对立原则:一定语言或方言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如果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能起区别词或语素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性关系,就可能成为名自独立的不同的音位。互补原则:如果几个音素是互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不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出现,那么可以划定为一个音位,音素甲出现在某一位置,音素乙就不在那儿出现。这咱现象叫互补分布。相似原则:如果一类音素是互补分布,而且在语音上相似或相近,那么这些音素就可能归并为同一音位。

409.举例说明什么是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答:①有各自出现条件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②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划分与归并出来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利用音高、高长、高强这些非音质要素形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410.为什么说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答:一个单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这需要把它入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放到与其他所有单位的对立关系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因为一个音位需要而且只需要与本语言或方言的所有音位区别开来。比如,汉语普通话的/p/,如前所述,以双唇和/t/区别,以‘闭塞’和/m/相区别,以“不送气”和’/’p’/相区别,但并不通过清音这个特征与其它音位相对立,因为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和/p/同部位的浊塞音音位。总括起来,汉语普通话/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闭塞,不送气。通过这三个区别特征,/p/就可以与汉语普通话辅音音位系统中的所有单位区别开来。

411.“肌肉紧张度说”的内容:是根据发音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来解释章节的形成和确定音节之间的边界的。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互交替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肌肉的紧张过程又可以分为渐强,最强,渐弱三个阶段,最强阶段叫‘音峰’,渐弱阶段和下一次紧张的渐强阶段的交界之处,紧张程度最低,叫做音谷,音谷所在的地方就是音节之间的分界处。412.复元音和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413.复辅音与两个相连的单辅音的区别:1一个章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它也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如果两个辅音相连,但却分属不同的音节,就不能算是复辅音。比如英语expel里的k和s 音处在同一个渐弱阶段上,属于同一个音节,因而构成复辅音;p和ks相连,却处在另一个渐强阶段上,属于另外一个章节,因则不能和前面ks构成一个复辅音。

414.复辅音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1)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连串的过渡音联结在一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2)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中间有明确的界限。

415.弱化的主要表现: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减少,表现为清辅音弱化为浊辅者,塞音,塞擦音弱化为擦音。如喇叭,嚏喷,早晨等。二是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表现为复元音弱化为单元音,其他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或变为央元音。元音的弱化跟随轻重音有关,在轻音音节或非重读音节里,元音大都要弱化。如回来,妈妈,英语中的as/are/was等。三是在有声调的语言里,弱化的音节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推动原有的调子,变得短促,调值依前面一个章节的声调而定。416.音节的划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1音节的划分要根据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来划分,目前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是肌肉紧张说。2音节的划分除了要根据章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之外,还要考虑到语音社会性的影响,要受到特定社会语言习惯的制约。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章节结构,不同的章节结构会使章节划分产生不同的结果。

417.不同语言在音节结构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18.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G只能是鼻音。(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4)每个音节都有音调 419.韵律特征的特点: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420.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等。1. 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他相似或相同,这种现象叫“同化”。同化又可以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1)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Dogs→dogs(2)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men〕+〔mian〕→〔mem mian〕2. 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汉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1)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减小。(发音阻力来说清辅音大于浊辅音,塞音、塞擦音大于擦音)(2)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就发音用力程度来说,单元音要弱于复元音,央元音〔 〕要弱于其它单元音。)(3)在有声调的语言里,弱化音节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五〔u〕+个〔ge〕→〔u e〕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这种现象叫“增音”。(北京话“这儿、那儿” 有些人说成“这合儿、那合儿”,“看”说成〔kan a〕

421.长短音:1.在有些语言或方言里,可以利用一个音的音长差别来区别意义。这种具有辨义功能的音长区别一般出现在元音上。英语seat〔si:t〕(座位),sit〔sit〕(坐)。3. 长短音利用发音的长短区别意义,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时位。”

422.孤立的单个音节无所谓重音或轻音:只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对比中,才能产生轻重音现象,因此,重音和轻音虽然总是落在音节上,但是孤立的单个章节无所谓重音或轻音,轻重音现象只能出现在章节的组合之中。

423.轻音的作用:它可以同非轻音构成对比,形成对立,因而可以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普通话中,有的音节组合有无轻音,意思是不同的,如‘利器’与‘力气’。424.音位与音素的区别。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425.音节的音高变化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任何一种语言里的章节都有一定的的音高,但是音节的音高在不同语言里作用并不相同,在一些语言里,音节的音高可以区别不同的词义或语素义。在这些语言里,每个音节单说时都有固定的音高形式,音节的音高形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这种音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音高变化就叫做声调。有声调的语言叫声调语言,在另一些语言晨,音节虽然也可以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但这种音高变化只能起改变语气的作用,而不能区别不同的词义或语素义。这种没有声调的语言叫非声调语言,音节的音高变化在声调语方里可以区别不同的词义或语素义,在非声调语方里,音节的音高变化则没有这种作用。

426.为什么说重音和轻音通常都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而不是仅仅同音强的增加或减弱有关 答:重音通常都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而不仅仅同音强的增加有关。实验证明,英语法语俄语和其他一些语言的重音都不是以音强的增加为主要特征的。比如英语,总的来证券交易地高和音长对表现重音所起的作用都要比音强大。在实验中人们发现,英语中音高较高的音节比音高较低的音节容易听成重音,有音高上升或下降变化的章节比没有音高变化的的章节容易听成重音。此外,两个音节的音长相关盐碱,人们越容易把较长的章节听成重音章节,音强对表现英语的重音虽然也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及音高和音长重要。重音的改变往往会使音质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对表现重音也起一定的作用。比如英语中conduct,重音的改变合前后两个章节里的元音音质也有所变化。总之,重音通常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来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仅在于侧重点不同而已

427.为什么自由重音可以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固定重音却没有这种作用:自由重音可以通过重音位置的不同构成对立,因而有时可用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固定重音不能通过通过重音位置的不同构成对立,因而不能用来区别意义。尽管固定重音以及一部分自由重音与意义的区别无关,但并不意味着说话时可以改变它们的出现位置,因为它们的出现位置也是特定社会语言习惯的一部分,违反了这些习惯,会让人觉得不自然,不标准,甚至有可能让人听不懂。

428.节律重音和强调重音有哪些区别:节律重音不说话人有意识地加上去的,而是说话时自然而然的带上的。一般来说,节律重音的出现位置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测的,强调重音与节律重音不同,它不是自然而然地带上去的,而是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429.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1)元辅音分析法:即v,v-c,c-v,c-v-c。韵头,a 韵腹,n 韵尾)(2)声调分析方法:tian((3)韵母按韵头的不同分为四类,即“四呼”)〔u〕〔y〕的韵母。如:〔a〕〔ou〕〔 〕等;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ou〕等;a)〔〕〔〕的韵母。如:〔齐齿呼:凡韵头和韵腹是〔合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如:〔u〕〔ua〕〔uan〕等;〕〔yn〕等。〕的韵母。如:〔y〕〔y撮口呼:反韵头活韵腹是〔y〕

430.声调: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就叫做“声调”。有声调的语言就叫做“声调语言”。1. 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①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目前标写声调调值的最通用的方法是“五度表调法”。阴平〔55〕,阳平〔35〕,上声〔215〕,去声〔51〕②调类:就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也就是把单念时相同的调值归纳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类。(汉语有4个调类:阳平、阳平、上声、去声)③调类是根据调值来划分的,但是调类的名称却不一定是由调值决定的。2.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做“连续变调”。连续变调是一种发生在音节组合之中的语流音变现象。如:不的读音变化3.这种利用音节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叫做“调位“。

一、语汇

431.语汇的作用: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

432.词和语的共同特点:①都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②都具有意义凝固,形式固定的特点。2词的特点:①既是语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② 词的定义: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3.语的特点: ①只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② 语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段。433.语汇的性质和特点。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衣:是任意取得(起初的词)(复合词、同源词)外衣、雨衣具有理据性(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如:水、书大家都有这些叫法的物体。吃败仗的“吃”具有民族性,其它国家不用这词(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活跃:“老板”一词最早指唱戏的人后指商人现泛指领导。稳定:“马路”不能说“车路”。“窗户”指窗,不指户。434.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反过来,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

435.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1)语音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会造成语音相同。(2)历史音变。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3)词义分化造成。

436.简答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关系。答:同音词指语音相同的词,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音不同形;(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437.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438.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答:(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3)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4)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439.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就不成简单的对应了。440.词语和词组的区别:语形式上像词组而在意义和用法上更接近词,即结构固定、意义固定的语言单位。词组往往是临时的组合形式,不具有结构固定和意义凝固的特点。1. 其中至少有一个成份肯定不能独立成词(只能是语素,或称作“唯素语素)巨大、雨衣2. 有一部分组合形式更接近典型的词组

441.基本语汇的特点和主要类别: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442.一般语汇的特点和主要类别: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443.语汇系统的不同类聚关系:1. 语汇既包括“词”,也包括“语”。这是因为词和语都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而且都具有意义凝固、形式固定的特点。因此,语汇的类聚系统首先因分为:“词”和“语”两大类。2. “词”实际上既是语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即“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3. “语”只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语”的定义就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类型有:专用名词、成语、惯用语、谚语等。

444.根据词的音节数量分:(1)分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2)汉语词的音节的多少反映了汉语词的特点,特别是区分文言词、白话词语。(3)汉语双音节化的作用:①同音词少了。②多义词少了。③韵律的作用。(一衣带水;原为:一/衣带水 双音节化为:一衣/带水)

445.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语素:最小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1)分类:①单纯词:手(单音节词)、参差(连绵词)、扑通(拟声词)、猩猩(叠音词)、咖啡(音译词)②合成词:学校(两个以上的语素)(2)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单音节词→单纯词 单纯词≠单音节词 446.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1)一般语言:①同音词:语音相同的。②同形词:语形相同的。(拼写、拼法)(2)汉语词的语形关系:①同音不同形:

一、衣、依、医、伊„„②同形不同音:乐(音乐/快乐)、行(行走/银行)„„ ③同音不同形:白纸/白字、一朵花/花钱a.语音偶合、音译外来词(砖瓦,瓦特)b.历史音变(事、试)(南、难)(合、河)历史上并不同音c.词义分化(水管、管理)(从竹管钥匙→管理)

447.根据词的地位用途分类:(1)按词的地位分:①基本语汇,特点: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构词的能力强。②非基本语汇,特点:历史比较短、使用范围较窄、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语汇的任意性、一致性、稳固性往往是基本语汇的特点。语汇的理据性、民族性、活跃性是由一般语汇体现出来。包括:a新造词:(克隆、互联网)、b古语词:历史词语(鼎、格格)、文言词语(余、诞辰)c方言词:某一地域中使用的语言,但被全社会接受,比较广泛使用的词。(啥/干啥、咋/咋样)d外来词:也叫借词。是从外民族中翻译或借用的。③汉语接收外来词的分法:a.纯粹音译(沙发、咖啡)b.半音译半意译(新/西兰、芭蕾/舞)c.音译兼意译(幽默、可口可乐)2)按词的用途分:常用语汇、非常用语汇(根据词的使用频率上说的)(高、低)通用语汇、专用语汇(根据词的使用范围上说的)448.常用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基本语汇:根据词产生的历史、使用的范围、和构词的能力来说的。常用语汇:根据词在一定语料中出现的频率来说的。(基本语汇一般都是常用语汇)449.语的分类:语即固定词语或熟语。大致分为:专用名词、惯用语(习语、俚语)、谚语(俗语)、成语(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歇后语(谐音或比喻双关)、简缩词语(北大)。450.语素和词1.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玻璃、手)2. 语素和汉字的关系:①汉语的字不一定都有意义。(玻、璃就不可能是语素)②使有意义的汉字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意义。(开会/会计)③还有的字有多种相关意思,(他死了/脑子太死/死不认帐)(异读、同音、合音、多义的字有几个意义就有几个语素)无论那种语言,字是文字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语素是语汇单位(同时也是语法单位),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能简单对应起来。451.语素的类型:(汉语)(1)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成词,可以单用。(走、沙发)不成词语素:不可以单独成词,不可以单用。(机、~子、第~)(2)自由语素:既可以单独成词,又可以单说。(去、好)不自由(黏着)语素:不可以单独成词,或不能单说。(~子)能单独成词,但不能单说。(的、呢)(3)定位语素:在词或词组中位置固定。把、被(前置),的、了(后置)不定位语素:在词或词组中位置不固定。(人民、工人)(4)实义语素: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人、写)虚义语素: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呢)(分析“的”的语素类型:成词、黏着、定位、虚义)452.外语语素的分类:(1)成词语素:①词根语素: book②虚词语素: of(2)不成词语素:①构词语素(词缀): er、un 例:work+er→改变词性。②构形语素(词尾): -s、-ed 表示复数、时态。453.词的构造:1. 成词:单个语素直接形成的词。如:人、手(1)直接成词: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的单纯词。如:实词(自由、不定位、实义等语素形成)花、走、参差。虚词(黏着、定位、虚义等语素形成)了、呢、把、被。(2)转化成词: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①变性成词: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开会/会唱歌)a.兼类词:锁(名词/动词)、热(形容词/动词)、b.轻重音的位置变化:大意(名词)→大•意(形容词)②变形成词: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英语)a. 逆序成词: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 形成单纯词。这种单纯词也叫“截搭词”。安(安培)、瓦(瓦特)b. 简缩构词:不是指简缩词语,而是指已经凝固定型为典型单纯词的那一类。如:APEC(亚佩克=亚太经合组织)

454.语汇构词(构词):就是由两个以上语素组合而产生一个合成词。分:复合构词、附加构词、重叠构词。(1)复合构词:词根语素加上一个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也叫复合式合成词或复合词。① 陈述式复合词:胆怯、性急(主谓关系)② 偏正式复合词:皮鞋、狂热(有时可以用反义词比较)③ 支配式复合词:悦耳、动人(有使„„关系)(理事、董事)④ 并例式复合词:解放、动静(相关、相近或相反)⑤ 补充式复合词:充满、改善(表示动作行为和相关结果的意义)(动/形)(2)附加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或派生词。① 前缀式派生词:老虎、第一、阿姨、可怜② 后缀式派生词:锤子、木头、绿化、热乎乎③ 中缀式派生词:古里古怪、吊儿郎当 *(老式、老调、瓜子、健儿,这里的“老”“子”“儿”都有自己的意思不是派生词。)(3)重叠构词: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也叫重叠式合成词或重叠词。① 名词性重叠词:爸爸、星星。② 副词性重叠词:偏偏、渐渐、常常。③ 多重重叠词: 骂骂咧咧、婆婆妈妈#区别:① 重叠词: 妈妈、星星、刚刚、形形色色(合成词)(一个语素可以单用)② 叠音词: 姥姥、猩猩(单纯词)(一个语素不可以单用)③ 重叠形式: 走走、试试、455.语法构词:即(构形)(英语)① 广义的构形:词的后缀形式,具有标示词类的语法作用。(-tion,-ly)② 狭义的构形:指纯粹的词尾形式。(-ed,-ing,-s)

456.语的构造:语是由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熟语。1. 语的总体构造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不能颠倒、插入、替换成份)2. 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格式。(1)专有名词:多是偏正词组(偏正复合词)中国人民大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简缩词语:偏正式:民警、能源、安理会支配式:整风、扫盲、出入境并例式:厂矿、语文、工农兵(3)惯用语:主要有三种结构 ①三字格的述宾词语(支配式复合词)如:泡蘑菇、走过场 ②三字格的偏正词组(偏正式复合词)如:冷板凳、闭门羹 ③两个成份构成的并列词组(并例式复合词)如:有板有眼、捶胸顿足、(4)成语:大多是四字格的,但结构上却相当复杂,几乎可以包括所有的复合词或词组的形式。并例式:深谋远虑、呕心沥血; 支配式:顿开茅塞、另起炉灶; 偏正式:空中楼阁、不速之客; 陈述式:胸无点墨、草木皆兵; 差不多是复句的:不劳而获、斩草除根、阳奉阴违、亡羊补牢(5)谚语:的结构形式大多数相当于句子。单句:远亲不如近邻、瑞雪兆丰年 复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6)歇后语:结构最特别,省略了后一句的复句形式。瞎子点灯(白费蜡)

457.词语和词组的区别:语形式上像词组而在意义和用法上更接近词,即结构固定、意义固定的语言单位。词组往往是临时的组合形式,不具有结构固定和意义凝固的特点。1. 其中至少有一个成份肯定不能独立成词(只能是语素,或称作“唯素语素)巨大、雨衣2. 有一部分组合形式更接近典型的词组:离合词:又称“词组词“,是指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语汇单位。离合词中间可插入某些成份,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的扩展。如”写字、写个字、写一手很漂亮的字。

458.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的区别。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单独成词。但二者又有所区别:从表意功能的角度看,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这是一种词汇意义。而词尾只表语法意义,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

459.简答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形式和作用。答:词根语素简称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由它体现出来。词根语素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与别的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时,也负载最主要的词汇意义。词缀语素又叫构词语素,构词语素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部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词缀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一般不如词根语素的意义实在,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构造新词

460.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1)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2)“桌子、思想”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3)“搬桌子、谈思想”可以归为“动宾结构”,这是从结构形式对用法关系类别的抽象。(4)“look、teach”后面都可以加上“-ed”,“放、挂”后面都可以加上“着”,表示动作后状态持续的意义,这些是从形态或格式对语法意义类别的抽象。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1)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可以造出成千上万的句子)句子中各自长度不同,但他们始终是相同的 主语+谓语 和 动词+宾语 结构的套叠 小李 来过上海。/ 小王 知道小李来过上海。(主)(谓)(主)(谓)(动)(宾)(动)(宾)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他做完了作业→他把作业做完了。他喝醉了酒。不能说→他把酒喝醉了。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比较缓慢。“三思而后行”(有了稳定的语法规则,在相当时期和范围内人们在说话时才能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互相了解的话来。)461.语法和其它一些现象的关系:1.语法和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发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的轻重、单位之间的停顿、句子末尾的语调等等。语音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就表现为语音差别。(1)我 想起来了。(2)我想 起来了。(动补)(动宾)2.语法和语汇:语汇是指: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包括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类别等等。这汤不热了。(1)形容词,烫。(2)动词,烧。3.语法和修辞:修辞是指: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太阿Q”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十全十美”(偏正)。“食全食美”(主谓)(谐音双关)4.语法和语境:语境是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一张动物园”。看起来是量词误用,其实是“我要买一张去动物园的票”,这句话在特定的场所(公共汽车)的成份省略。5.语法和逻辑:逻辑是指:语言表达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二者密切。“打扫卫生”“救火”,逻辑上好像不通(“打扫”的不是卫生,“救”的也不是火)这是约定俗成,不能说是错句。462.语法研究的内容:1.是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区分的“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1)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被”最早是“遭受”,后(跟动词)最后被字句。(2)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被字句是现代汉语的用法。(3)一般说的现代汉语用法就是一种共时的用法系统。历时和共时又是相对的。2.根据语法研究的用处区分“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1)教学语法:进行语言教学拟定的语法。特点是:规范、实用。(2)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也称作计算机语法,特点是:精确、可靠。3.是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区分的“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1)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开发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3)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

463.语法现象的分类:1.一种研究是把语法分为:词法部分、句法部分。这是传统语法学提出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印欧语。(1)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2)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份和句子类型。2.一种研究是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组合规则、聚合规则(1)组合规则: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互相如何搭配的关系。①哪个成份在前,哪个成份在后的问题就由组合规则来管,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②组合其实不是一个一个成份的组合,而是一类一类成份的组合。(2)聚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份的归类规则”。(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① 一方面可以说每个语法成份都处在既可能跟别的成份替换(聚合),又可能跟别的成份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② 另一方面可以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3.还有一种研究是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核心语法层面、外围语法层面。(1)核心语法:指句法结构规则。(2)外围语法:则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464.语法的单位: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2.词: 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3.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4.句子:由若干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句号、问号等)的语言单位。(能独立能交际)5.句组(句群、语段、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6.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关系:量变关系、质变关系 第一级:1a.语素 →(1b.语素组)‖ 第二级:2.词 → 3.词组(量变)‖ ∥(质变)第三级:4.句子 → 5.句子 465.形式和意义是语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份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反之,只体现个体意义或只有个别作用的形式,就不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2.词语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只属于个别词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街道、楼房、汽车)另一种是从一类词的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词的“语法意义”。(一辆汽车、开汽车)3.句子的意义也有两种:① 一种属于个别句子即只是词语搭配所表达的意义。这种一个句子区别于另一个句子的意义叫作结构的语句意义。(或叫作词语的搭配意义)② 另一种从一类句子的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结构的语法意义”。(主谓、动宾)

466.语法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反之,只属于个别词语或个别句子的意义就不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意义。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

467.语法形式的几种主要手段:1.语法手段: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2.语法手段又可以先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词法手段: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句法手段:凡是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就是句法手段。3.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1)词形变化:就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一般汉语没有)(综合手段)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① 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之间或后头加上词缀。如:book+s→bopks(表示复数)② 屈折: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如:man/men(复数),get/got(过去式)③ 异根:即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如:go/went(过去式)④ 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如:books是通过加词缀“-s”后表示复数,book就表示单数。因此,单数就是用零形式表示的。(2)词的轻重音:就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英语有时用词的重音区别动、名词。汉语较多利用轻声的形式。东西/东•西)(3)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①名词或量词重叠:人/人人 件/件件 ②动词或动词语素重叠: 看/看看 帮忙/帮帮忙 研究/研究研究 ③形容词或形容词语素重叠:大/大(的)喷香/喷香 雪白/白雪白4.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四个小类。(1)虚词: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①辅助词:(have、shall、will、wonld)

②功能词:介词、连词、语气词。(2)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形式。①从词对结构要求上说是看什么类的词能进入某个位。(名词能进入主谓结构的主语位置,但很少能进入谓语位置。)②从结构对词的要求上说是看那些词类的组合能够成立。(名+动→主谓结构,动+名→动宾结构,副+名则不能成立)(3)语序: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形式。(汉语语序的作用比较大)(4)语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468.以上7种语法手段还不全面,一般可据此把人类语言分成两大类:(1)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法)、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如:俄语、德语,叫作“综合性语言”。(2)主要使用虚词(句法)、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叫作“分析性语言”。469.语法意义的几个主要范畴:1.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2。语法范畴也可以大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1)词法范畴:凡是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① 体词属性范畴: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即:性、数、格、有定无定。a.“性”范畴:即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属性的一组特征。(俄语、德语名词都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类)b.“数”范畴:即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在汉语中并没有严格的数范畴。c.“格”范畴:即表示名词与其它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英语有,汉语无)d.“有定和无定”范畴:即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The book(有定),a book(无定)名+动(有定)客人来了,动+名(无定)来了客人。② 谓词属性范畴:主要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意义。主要表示的范畴意义有:时、体、态、人称。a.“时”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汉语:曾经、正在、将来,英语:will、shall、be going to)

b.“体”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汉语:“-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过”表示经历,“-起来”表示动作开始,“-下去”表示动作继续,动词的重叠表示短时和尝试动作等。)c.“态”范畴:即表示动作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我买了一个杯子,施事;杯子打破了,受事)d.“人称”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俄语在这方面较典型,汉语没有人称的一致性。)(2)句法范畴:凡是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句法范畴。句法范畴可以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两类。① 类别范畴:这是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语类选择:动、名、副等词)② 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学生家长:学生和家长、学生的家长)470.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在语法范畴方面的差异:(1)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2)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

471.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1.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他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2.表面上看,语言中有语素、词、词组、和句组五种语法单位(加上语素组就是六种)。其中好像语素最小,句组最大。3.其实严格说,语素只是构词的基本单位,而词则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4.从另一个角度说,语素或语素组可以形成词,所以词又是构词的最终单位;词或词组可以形成句子,所以句子又是造句的最终单位;5.从构词和造句看,词就既是构词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6.也可以说,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所以说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

472.为什么说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用于词和句子的规则呢?1.词和句子都同时可以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他们可以把两种语法规则联系起来。2.词是造句层级(单位)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句子是表达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

473.三、为什么语素是最小的一种语言单位,但它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1.从形式角度说,它只是用来构词的单位,本身很难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2.从意义角度说,语法分析也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

474.词的聚合和词类:1.词类这个概念在语法上十分重要:他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桌子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替换门、椅子等)(一朵花/花钱,花在语音上是同音词。一朵花/花布,花在语汇上叫多义词,花1是名词,花2是动词,花3是形容词,这种分类就是词类。)

475.划分词类的标准:① 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没有综合性语言)② 意义标准: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不科学)(突然,形;忽然,付;意义差不多)③ 分布标准: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最具有普遍性)这三条标准中只有分布才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而形态变化和语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种聚合关系的体现。所以,虽然分布是词类本质属性,但在具体区别词类时,形态和意义也可以作为参考。

476.各种语言的词类划分的共同特点:(1)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2)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① 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a.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共同点是:可以充当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句法成份,都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不固定,数量开放等。b. 虚词,如助词、介词、语气词、连词等,共同特点则相反:一般不充当句法成份,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规定,数量封闭等。② 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以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词和谓词两类。a.体词主要指:名词、代词等,常作主宾语,不能作谓语。b.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主要作谓语,一般不能作主宾语。(3)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① 一朵花、花钱、眼花的“花”就是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分布。意义对立跨类词② 名词偶尔也有跨形容词分布,“一种机械、很机械”,这就是边缘类词。③ 跨动词和名词的分布,但无论作动词还是名词意义都差不多,就是兼类词。“学习外语、政治学习”(既有名词又有动词)477.词的组合和词组:1.词与词的组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词组。词组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它与词这种语法单位实际上是同质(造句单位)不同量的关系: 从聚合角度看,词组与词相同,它们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都是造句单位)从组合角度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成份数量。(词组大于词)(a.我 看 电影 词,b.我 经常看 新电影 词组)2.可以把词组分为两大类: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叫作“基本词组”; 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叫作“特殊词组”。(1)基本词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① 主谓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份是主语,说明成份是谓语。② 动宾词组:又叫“述宾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关系的词组。③ 偏正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a.中心语是体词:(整个结构是体词性的)(侦探小说)b.中心语是谓语:(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坚决执行)④ 动补词组:又叫“述补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份是述语,补充成份是补语。(写完了、热得要命、抬进去)⑤ 联合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并例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要用连接词连接,而且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能源和交通)478.特殊词组:①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殊词组:a.英语的冠词词组(冠词+名词)“the house”,b.汉语的助词词组(动词+时态助词)“吃了、说过”,c.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去吗、走吧”,d.汉语的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屋里、路边”② 汉语中另外几个重要的特殊词组:a.介词词组:名词充当状语,(在墙上,引出出处;用毛笔,引出工具)b.数量词组:买了三本(名量),去了三次(动量),住了三天(时量)c.“的”字词组:(相当于名词词组)

479.词组的聚合类型有两种分法(1)一种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①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对于体词的词组。(定中偏正词组名词“微型汽车”、体词性联合词组“工人农民”、相对于名词的“的”字结构“天上飞的”、数量词组“三本书”、方位词组“桌子上”等。)② 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对于谓词的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词“努力学习”、动宾词组“擦汽车”、谓词性联合词组“讨论并通过”、主谓词组、介词词组、动补词组)(2)另一种方位:“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①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对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偏正词组“木头房子”“仔细看”、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②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语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份的功能的词组。(如:“的”字词组的功能即不等于“的”前的成份,也不等于“的”,“吃的”不等于“吃”,也不等于“的”)480.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也就是复杂词组的层次关系:1. 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从大到小切分),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从小到大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作“直接组成成份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倒树形分析法、正树形分析法)2. 不同层次的直接组成成份有三种不同的性质:① 只是成份不是组合。(外国/学生)② 只是组合不是成份。(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③ 既是成份又是组合。(许多外国学生)3. 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① 是“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② 是“成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481.句子的聚合和句类:1.句子与词和词组比较,有相同的一面:即同样需要采用语类选择、语序和虚词等语法形式,体现词的类别和关系意义。又有不同的一面:即增加了语调的形式和语气的意义。因此,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2.完整的主谓形式也是句子的一个必要条件。3.句子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简繁类。(1)句子的句类型,即句子的基本结构分类:① 完全主谓句,即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句类中最主要的一类。A.动词谓语句。(妈妈来了)B.名词谓语句。(他都大学生了!今天又星期天!)C.形容词谓语句。(今天真热!)② 不完全主谓句:大致上说,只要能够补足缺少的成份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他)没有来。你看过(这本书)吗?③ 非主谓句:而一些不具有主谓词组的结构形式但一般又不需要或不能补充成份就能全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刮风了。我的伞呢?(哪里)a. 独词句: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谁? 好。进来!)(2)句子的句类式,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① 各种语言中除完全主谓句这种基本结构形式外都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形式。英语、汉语都有“被动句”,汉语中的“把字句”,“存在句”(墙上挂着一幅画),“话题句”(那幅画我挂墙上了)(主谓谓语句)等。② 句子变化形式主要几种情况:a.成份移位:xy → yx 我看过这本书 → 这本书我看过(即话题句 主谓谓语句)b.成份删略:xy → x(~)进来(~)休息休息吧c.成份添加:x → xy 你去 → 你去吗?(加语气词)d.成份替换:x → x 你去上海 → 你去不去上海 中的“去→去不去”是一种替换。练习: 我洗完了衣服 → 我把衣服洗完了 变化形式:移位、添加。一名保安站在门口→ 门口站着一名保安 变化形式:移位、替换(存在句)

482.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① 陈述句。(呼应句)② 疑问句。(反问句)③ 祈使句。④ 感叹句。(口号句)句组中句子关系的分析,以下三类衔接形式最主要:(1)是词语关联形式,即在句组中使用有特定关联作用的词语。(连词、副词)(2)是词语照应形式,即在句组中使用有特定照应作用的词语。(代词、同义词、时间词)(3)是词语隐现形式,即在句组中通过省略来承接上下文。(主语省略)(句子1)他咬牙站了起来。(句子2)可是摔倒了。(句子3)又站起来。483.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1.“语义”: 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一是情感,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1)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词)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单句)和推理(复句)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要求。(2)非理性意义: 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例:“调皮”一般以为是坏的,但如果是出自父母之口就是活泼、可爱的意思。2.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语法形式” 语汇形式:就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形态、重音、语调等形式。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通常叫“语汇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教“语法意义”。3.在语言里,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其中,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又必须首先了解句中词语的意义。4.语言意义,即语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语境意义:而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例:他走了。走,表示死。即为语境意义。

484.语义的概括性:1. 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词义还是句义都有概括性。(任何语义都有概括性)• 专用名词也是概括的。如:鲁迅。(不同时期的鲁迅都有着区别他人的特点,概括起来)• 由词 组成的词组和句子的意义也具有概括性。如:新鞋(材料、款式、尺寸、用途)•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

485.语义的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内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真高!”① 身材高 ② 办法高明 这是多义,不是模糊;① 身材高 到底怎样是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是模糊的。)

486.语义的民族性:语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例:汉语的“狗”常用于贬义:走狗、狐朋狗友。英语的“狗”常用于褒义:a lucky dog 幸运儿。“猫”是心地恶毒的女人)

487.词义的构成:1.词义: 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它附加色彩。2.词的理性意义: 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1)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异而分为两种类型:“通俗意义”、“科学意义”。通俗意义: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盐:白色、有咸味„„)科学意义:人们对事物本质性特征的反映。(盐:主要成份是氯化纳)(2)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没有了它,词语就会丧失指称和区别物的功能。(地位)3.词的非理性意义: 它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主要表现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三方面。(1)感情色彩:人的主观态度。有:“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中性”(没有感情色彩)。(2)语体色彩:“口语色彩”、“书面语色彩”、“通用词语”(不带任何语体色彩)书面语色彩带有一定的文体色彩。例: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论断、阐明、弊端、世界观„„ 带有科学著作色彩的词语:之所以、论证、归结为、当且仅当„„带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婆娑、涟漪、袅袅、恬美、暮色„„带有公文色彩的词语:报经、查复、查照、此布、此复„„(3)形象色彩:在语言中,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天蓝、狮子狗、席卷、蝈蝈、乒乓球)引起人们对听觉、视觉形象的联想。

488.义项和非义项:1.义项:(1)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2)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面的附加色彩。附加色彩不能独立运用,因而不能单独构成义项,而只能和理性意义一起构成义项。(端正:①不歪斜、②正派。正派即为附加色彩。)(3)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书(义项),小书、教材(非义项)(4)一个词可以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尽管反映的对象不同,但他们应该是一般人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他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属于不同的词。(出去、一出戏,他们不是两个义项,两者没有联系是同音词。)2.非义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489.义素和义素分析: 1. 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义素”,又叫“语义成份”、“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2.义素分析: 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3.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4.义素分析通常可以按三个步骤来进行:(1)确定对比的范围。(哥哥、姐姐、妹妹)(2)比较词义的异同。(同胞、男性、年长)(结构、用途)(3)整理和描写。(哥哥的义素是〔+同胞、+年长、+男性〕)5.义素分析结果的描写和记录有两种方式:矩阵图、横排结构式。6.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边疆:[+国土、+靠近国界、+范围大] 边境:[+国土、+靠近国界、-范围小](2)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语法)(“男孩在笑”、“邻居们在聊天”等动词要求发出者的词语必须具备[+人]这个义素。)这种在语法领域运用义素分析手段而形成的分析方法也叫做“语义特征分析”。与语义学领域义素分析法有所不同的是:语义特征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语法结构规律,因而特别关注那些对词语组合有影响的语义成份。语义特征 义素分析 离开了三天了 表示经历 [+完成、-持续] 盯了三天了 表示持续 [-完成、+持续] 停了三天了 表示经历、持续 [+完成、+持续](3)义素分析在语义分析、语法分析中的作用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7.义素分析的不足:(1)义素分析与语音分析或语法分析不同,语音分析:以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作为客观依据。语法分析:以语法形式作为客观依据。义素分析:因涉及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客观的分析标准和依据,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2)义素分析的最初设想是要仿照音位的区别特征分析,用一套数量不多的语义成份来描写和说明整个词义系统,但这一设想实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490.单义和多义1.单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这类词叫“单义词”。2.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包含着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这类词叫“多义词”。3.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由其各方面的根源的:(1)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相关性:年(收成),一年(收成一次)(借代)(由收成到一年)种瓜得瓜 相似性:包袱→负担(比喻),结晶→成果。(2)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① 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② 派生义: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做“引生义”。(兵,最初意义是“兵器、武器”→短兵相接;后又产生出“军事、战争”→纸上谈兵;“兵士”→强将手下无弱兵。)③ 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

“基本义”。(基本义和本义有的是相同,有的是不同。“牛”、“铁”本义、基本义都一样。“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基本义是:兵士。“取”本义是:割取耳朵; 基本义是:拿到身边。)

491.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二者的区别在于: 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多义词产生歧义是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欠:① 哈欠 ────┐ ② 欠债┐ │(同音)③ 欠缺┘(多义)┘

492.同义词:即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1. 同义词具有的一些特点:(1)同义词是就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孤立的词语无所谓同义词。(2)要构成同义词,不同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因而指称某一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这一大类事物中的某一小类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衣服”和“衬衣”“水果”和“苹果”就不是同义词。)(3)同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而言的,不能跨越语言和方言来讨论。(“书”和“book”,“玉米”和“玉麦”(成都话)都不是同义词)

493.同义词有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大同小异,因而可分为:“等义词”、“近义词”两类。(1)等义词:是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维他命-维生素、米-公尺、马铃薯-土豆、山河-河山)(“批评”和“批判”原来意义是相同的,现在有了语义轻重的差别。)(2)近义词: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①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范围不同: “书”和“书籍”; 强调程度不同: “优秀”和“优良”; 用法上不同: “改善”(生活)、“改进”(技术)②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上即附加色彩上: 感情色彩不同: “教师”(中性)、“教书匠”(贬义); 语体色彩不同: “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 形象色彩不同: “狮子狗”(有形象色彩)、“哈巴狗”(无)。3.如果一个词是多义词,那么它就有可能在不同的义项上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熟”在“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这个义项上与“成熟”构成同义词。)

494.反义词:是指一种方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1. 反义词具有的特定:(1)反义词的意义反映的是:同类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或对立的方面,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是构成词语间反义关系的基础。(2)反义词是指两个词意义相反,这种意义相反,是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基础的。(矛盾关系:生死;反对关系:冷热〔中间可以有不冷不热过渡段〕)(3)反义词是就词语的基本理性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2.反义词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类。„..绝对反义词:真-假、男-女、成功-失败; 相对反义词:大-小、爱-恨、朋友-敌人。(有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3.在语言中,一个词往往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互为反义词。4.反义词在语言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495.语义场: 1.语义场: 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鸡、鸭、鹅 家禽就是它的语义场)2.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家禽),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鸡、鸭、鹅)。关系:属于同一个上位词的若干下位词都具有相同的类属义素,可以构成一个语义场。3.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体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它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它词义的变化。(古代:“牙”指两旁的牙齿,“齿”指中间的门牙;现代变为一个意义“牙”。)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钢笔、毛笔、铅笔→笔; 笔、尺、橡皮→文具。)4.研究语义场的意义:语义场研究对词义研究和语言间语义对应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1)语义场研究具有系统性。

(2)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3)语义场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4)语义场研究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

496.句义的构成: 句子的意义可以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而大致分析为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部分。1. 词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成份,句子中间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关系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 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关系意义和词汇意义不同,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语即使孤立存在,也会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而关系意义则是词语进入组合之中才会产生的意义,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之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这种意义的。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又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关系意义”。(1)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主谓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陈述;动宾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涉及; 并例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平等;偏正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修饰或限定。)* 同一个词语的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法关系意义。(歧义: 学习文件 动宾,偏正)(2)语义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是指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他 在 看书。看文章(动+受),写文章(动+结果),(施事)(受事)写黑板(动+处所),写毛笔(动+工具)。* 如果同一个词语的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义关系意义,人们对这个序列的意义就可以作出两种不同的理解。“鸡不吃了”,(动+施事):鸡不吃食了;(动+受):人或其它什么不吃鸡了。(3)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的。(陈述↑,其它↓)句子的语义结构:1.述谓结构: 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部分包括

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便是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 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他给我一支笔。天气特别热。)(2)变元: 又称“题元”、“项”等,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上题中“他、一支笔、我、天气、”都是变元。)(3)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个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睡觉”只有行为发出者,一个变元;“喝”有行为发出者和涉及的客体,二个变元。)(4)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与事。(“与事”:间接宾语。给 他 一支 笔。他:间接宾语为与事。笔:直接宾语)(“水烧完了”,“水”是工具。“文章写完了”,“文章”是结果。)(5)从语义上看一个变元在述谓结构中属于那一种语义角色,首先取决于谓词的语义,谓词的语义规定着谓词于变元之间可能具有的语义关系。(6)述谓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简单述谓结构”、“复合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降级述谓结构”。① 简单述谓结构: 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份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他去上海。)

② 复合述谓结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复合述谓结构”。(a.复句:河水很深,水流又急。)(b.连动:我去买东西。)③ 从属述谓结构: 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它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我|希望你去。你去|比较好。从句法结构上看,主谓结构作主语或宾语。)④ 降级述谓结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份,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份所谓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小李正在|看我昨天送给她的小说。从句法上看,主谓结构作定语。)2.语义指向: 句子中某个成份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份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份的语义指向。a.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如:我吃完了。“完”在句法结构关系上,是动词“吃”的补语。在语义指向上,也指向“吃”。b.语义指向也可以同句法关系不一致。如:我吃饱了。“饱”在句法结构关系上,是动词“吃”的补语。在语义指向上,却指向施事“我”。

497.辨别述谓结构类型:(1)他上街了。(简单)(2)他上街买东西了。(复合)(连动)(3)他|买他需要的东西。(降级)(4)他买东西|很爽快。(从属)(主谓结构作定语)(主谓结构作主语)(5)他买的东西|我很喜欢。(降级)(6)我|不知道|他买什么东西。(从属)(主谓结构作定语)(主谓结构作宾语)

(7)他买东西,我不买。(复合)(8)这|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属)(复句)(主谓结构作宾语)

498.语义指向:(1)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圆圆地:结构上修饰限定“画”,语义上指向“圈”。)(2)那些点心他们都吃了。(都:结构上修饰限定“吃”,语义上指向“他们”、“点心”。)

499.蕴含: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蕴含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甲→乙。例:a.他买了一篮子萝卜 → 他买了一篮子蔬菜(上下位关系)b.他踢了小张的腿 → 他踢了小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蕴含的规律:① 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他踢了小张的腿”可以推知“他踢了小张”。“他踢了小张”无法推知“他踢了小张的腿”。)② 如果上位词语或表示整体的词语是周遍性的,则由上位推知到下位,整体推知到局部,而不是相反。(a.什么笔他都有→他有钢笔 b.那棵白菜全烂了→白菜心烂了)(2)语义学研究的蕴含关系:是指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蕴含关系,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依赖特殊的背景知识。下面蕴含关系都不是语言学中的蕴含关系:今天是端午节→今天吃粽子。(背景意义)今天是8月31日→明天中小学开学。(文化意义)(3)一个句子的蕴含往往不止一个。他有汽车→他有车→他有交通工具(4)蕴含的作用:蕴含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句义构成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说明句 义之间的其它关系。

500.预设: 预设和蕴含一样,也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乙,意思是“甲以乙为预设”。预设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甲 他哥哥在北京上学(蕴含)例: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有哥哥(预设)(背景)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老王以前来过(预设)老王又来了 501.歧义的性质:(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语言片断、语言线性排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例: 语言符号序列:进口彩电(动宾)(偏正)(2)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有口头歧义、书面歧义两种。(3)歧义与语义模糊性质不同。歧义性是能消除的,而模糊性是不能消除的。(“新汽车牌照”可以说成“新的汽车牌照”和“新汽车的牌照”。但“新”仍旧是模糊的)(4)歧义与语义笼统性质也不同。笼统来源于语义的概括性,(“这是书。”是概括的,不是歧义的。“他走了一个钟头了。”“走”是歧义。)2.影响歧义难度的因素:(1)歧义难度的大小与各种解释的相对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出现的频率多,歧义难度就小。相反,句子出现的频率少,歧义难度就大。(“饺子饱好了。”一般以为饺子制作好了。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把饺子包裹起来。后一种用的频率少,因而,这句话的歧义难度较大。)(2)此外,歧义难度的大小与歧义形式本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想起来了。” 轻音与重音的区别)3.歧义的类型:(1)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① 词语的同音异议可能造成口头歧义。(期zhong考试,中、终)② 词语的同形异议也可能造成歧义。(“你别上”,动词、不要)③ 词语的一词多义也可能造成歧义。(“小吃店关门了”,营业时间已过、停业)(2)组合歧义:是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就的歧义。分:“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① 语法结构歧义: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2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学生家长都来了)② 语义结构歧义: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中山公园松树最多。“最”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中山公园”和“松树”)练习:指出语义指向: 1.商店出售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语法结构歧义)2.我不想吃饭了。(食物)(米饭)(语义结构歧义)(词汇歧义)3.这是一家女子理发店。(理发师)(顾客)(语义结构歧义)

502.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1.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孤立的符号,而是互相有联系,有一定规则制约的。文字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2. 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相结合并且固定下来以后逐步形成的。503.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1.字符的类型:(1)从与语音意义的联系来看,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① 意符: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即表义的字符。如:木 ② 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即标音的字符。音符最初都是由意符转化而来的。如:“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是一个意符,后来用这个字的音去记录同音的“其”,“簸箕”的意思就没有了。现在“期”“棋”都是“其”的音符。③ 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如:“×”

(五)、“戏”、“鸡”、“汉”(2)从能否分解来看,分:“单纯字符”、“复合字符”两种。① 单纯字符:人、木、水„„、每一个拉丁字母。② 复合字符:信、松、„„

504..文字的类型: 1.根据字符与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来分: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1)词语文字:字符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古汉字(以单音词为主)、所有的自源文字。(2)语素文字:字符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实际不存在)(3)音节文字:字符跟语言中的音节相联系。(日文的假名)(4)音位文字:① 辅音(音位)文字:阿拉伯文字②(全)音位文字:希腊文字2.根据字符与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来分: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1)表意文字:(实际不存在)(2)表音文字:(所有的他源文字、日文的假名、阿拉伯、希腊文字(3)意音文字:(所有的自源文字、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

505.对汉字类型的几种误解:(1)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那是“现代”的情况。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2)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一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但是有些汉字往往不止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由很多不同的汉字来代表。)(3)认为现代的汉字仍然是一种“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不正确、不科学)(4)认为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但是没有一个人看到一个汉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5)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事实上汉字既是词语文字又是意音文字。506.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不是语言本身。文字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在文字和语言之间不能画等号。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书面语和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文字不等于书面语。507.语言对文字的影响:1. 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应该说语言的特点和文字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跟不同语言固有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汉字在语音上代表一个音节,这跟汉字产生初期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特点显然是分不开的。2. 但是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也不能绝对化。同属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就采用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意音文字,一种是音位文字(拼音)。3. 文字反过来对语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字帮助了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508.文字的起源和演变:许多人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我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也起源于“结绳”。但种种迹象表明,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的说法更为可信。从现在世界上保存下来比较完整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有:苏美尔文、古埃及文、汉字甲骨文。1. 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以前,苏美尔人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故称为“楔形文字”。2. 词语文字:古老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都是以词语作为字符代表的单位(即都是词),所以后人称之为“词语文字”。(意音文字)3. 结论:已知所有的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或词语文字,而已知的所有的表音文字没有例外的都是他源文字。4.最早根据古埃及文字创造辅音文字的是“腓尼基人”。希腊人在腓尼基人辅音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音位文字”。5. 在国内外文字学界长期以来还有一种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②音节文字阶段、③音位文字阶段。但是,一个符号系统的优劣首先应该就其功能而言,就服务于语言的功能来说,以上各种文字似乎都能很好的为有关语言服务,难分高低,似乎说不上哪个高级,哪个低级。这个问题暂不做结论。

509.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 汉字资料是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六书的理论做出了解释,他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3. 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日、月),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明)。4. 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字体阶段。

510.文字的创制:1文字的创制在这里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国外称这项工作为“语言规划”。也有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为一种有方言分歧的语言创制文字首先要解决以哪一种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2文字改革:1.文字改革有三种不同的情况:① 正字法改革:我国的汉字简化方案② 字符类型改革:1928年,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③ 文字类型改革:越南把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改成使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511.什么是语言的起源问题:(1)一个问题是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可以说是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2)另一个问题是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这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

512.起源的不同学说:(1)神授说: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2)人创说: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① 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外界的各种声音的摹仿。② 社会契约说: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符号的任意性)

513.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他指出了劳动在语言起源中的关键作用:(1)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3)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514.语言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般了解)(1)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条件,才可能产生语言。(2)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发出清晰地声音,这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3)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这三个条件都是语言起源的必要条件,三者不可缺一,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515.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起源的时间是:晚期智人时期。人类的语言既不是神授的,也不是人类有意识地在一个短时期内创造出来的,它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有前语言的交际手段演变发展而成的。人类在掌握有声语言之前就拥有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等前语言的交际手段。

516.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1)语音的演变。如:《山行》“石径斜”古今音发生了变化。(2)语汇、语义、语法也发生了变化。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后指不好闻的气味。“闻”原指耳朵听见“耳闻目睹”,后用来指用鼻子嗅。古汉语的宾语前置。

517.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外因:语言的社会交际活动。①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② 社会的分化形成社会方言。③ 社会的统一形成民族共同语。④ 社会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2)内因:语言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古代单音词为主,现代双音词为主)

518.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1)渐变性:(不是突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稳定,但是人类要适应社会需要,语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有决定语言是渐变的。(2)不平衡性:① 语言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不平衡性。a.语音:较慢 b.语汇:发展最快(基本词汇发展慢,一般词汇发展快)c.语法:较慢、感觉不到d.语义:较慢

② 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性。如:北京话没有入声,英语有入声。519.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1)地域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完全分化:是指社会相对独立,又同属一个国家逐渐形成方言。(2)亲属语言:社会由不完全分化走向完全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完全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的社会政治地位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由一种语言的分支转变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社会完全分化的结果)(4)方言间的差

520..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什么区别:(1)社会方言是一种语言内部的变体,同社会的社群分化有关;地域方言同社会的地域分化有关。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2)从结构系统上看: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大到不能通话的程度。社会方言却没有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因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一般不会妨碍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

521.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1.一种语言走向统一的社会条件:1)政治上高度统一2)经济快速发展2.语言统一有两种情况: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实现?(1)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并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2)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主要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来实现。其次通过非克里奥耳化的过程,使克里奥耳语成为基础方言的一种变体。)522.通用语与共同语的区别:1)形成的基础不同:通用语是在方言的分歧的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语是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2)作用不同: 通用语对消除方言作用不大,共同语能引导方言的发展,最终取代方言。(3)通用语: 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之间的交际工具,我们把这种语言形式叫做“通用语”。(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语”“官话”就是当时人们给这种通用语的名称。)共同语:与通用语不同,它是社会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4)对方言来说,共同语是一种高级的形式,他能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最终取代方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国语: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需要有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人把这一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之间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

523.共同语对方言的影响:(1)共同语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娘子”、“家主婆”被“爱人”所取代。(2)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

一、语言成份的借用和吸收:1.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沙发、巧克力„„考过2.意译词: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不是外来词)如:英语原词 借词意译词microphone 麦克风扩音器penicillin盘尼西林 青霉素3.仿译词: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不是外来词)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dball)

524.汉语吸收外来词成份的特点:(1)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借词形式,而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词。(2)即使要利用借词形式,也要使借词形式带有意译成份,如:比萨饼、汉堡包、啤酒(3)在音译外语时,尽可能选用与外语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使人们能从汉字的意义上获得借词词义的提示,即意译兼意译。如:基音、香波。

525.双语现象与双语制: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双语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双语制”,但“双语现象”和“双语制”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双语现象”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双语制”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两种或多种。因此,我们不能把“双语现象”和“双语制”看作一回事。3。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1)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在社会交往需求的作用下,产生使用现象。(2)外语教育也会促进双语现象的产生。526.语言转用: 1.语言转用: 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替换”。2. 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是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来取代方言这种方式实现的。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则主要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3.语言转用的社会条件:(双语现象与语言转用的区别)(1)语言转用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联系,形成语言转用。(3)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3.(双语现象与语言转用的联系):(1)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2)语言转用虽然必须经过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能导致语言转用。

527.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份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混合”。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528.洋泾浜语定义和特点:1.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2.从语言功能上看:洋泾浜语只用于口头交际,只有口头形式而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与外国人进行贸易通商)3从语言系统上看: ①洋泾浜语的语音夹杂有当地音,②词汇成份数量有限,③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4.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1)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如:新中国的洋泾浜语已被淘汰。(2)在社会交际需求的推动下,发展为克里奥耳语,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通用的交际工具。如:新几内亚的官方语之一“新美拉尼亚语”就是以英语为基础的洋泾浜语发展而来的克里奥耳语。5.克里奥耳语:(是混血儿的意思),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形成的语言。

529.洋泾浜语与克里奥耳语的区别:(1)洋泾浜语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使用范围狭窄,但一经地位提升而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就会迅速的丰富发展起来。(2)洋泾浜语只适用于特殊的交际场合,不作为母语。克里奥耳语是某一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成为母语。

530.非克里奥耳化: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是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2意义:不同的语言在相互接触中产生洋泾浜语,洋泾浜语在社会交际的需求下,取代某些社会群体的本族语而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克里奥耳语又经过非克里奥耳化的过程向自己的基础语言靠拢,以至于最后成为基础方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和语言转用一样,也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一种形式。531.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做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之为“语言规划”。1.语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532.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分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他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2 语言规范化具有“约定俗成”的原则。例:“呆板”“曝光”语言学家认为它们应该读“aiban”、“puguang”而一般公众却读作“daiban”、“baoguang”1985年,本着“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把这两个社会公众的读音定位新的读音规范。可见,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一劳永逸的规范化是没有的。

533.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

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民族语言政策涉及的方面很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

534.语言为什么是思维的重要工具:1)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去想问题,即进行思维活动的。2)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知道想了什么,即把思维的结果固定下来和传递下去(用 语言写下来进行思维活动。)

535.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1.有三种不同的意见:(1)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没有关系)(柏拉图)(2)思维和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亚里斯多德)(3)思维先于语言发生的(现代人)(爱因斯坦)本教材认为第三种意见更值得重视。

536.思维与思想的联系与区别:(1)思维与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2)思维与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样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反过来,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

537.为什么思维先于语言:(1)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探索语言和思维所产生的先后顺序,乃至语言和思维产生的绝对年代。最早的人类在距今三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那是人类还没有语言,但已经可以制造工具,用体态、表情、手势来进行交际。可见,无论是从生理条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看,人类都是早有了思维,以后才产生了语言。(2)从儿童掌握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来推测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的情况。儿童一般要道二岁左右才能说一些很简单的话,在这以前应该说儿童还没有掌握语言。但婴儿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3)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他们虽不能说话但都有思维。

538.大致上可以把思维分作三类:(1)第一类叫做“感性思维(也称前思维活动)”,狭义的感性思维只能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2)第二类可以叫做“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径称思维活动)”。这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3)第三类则可以叫做“发散思维(也称外思维活动)”。这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此外,像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摄影、舞蹈等,一般也被看作是发散思维(或者是发散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

539.思维活动与语言的关系:(1)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活动肯定是需要语言参与的。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因此,可以说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这些必须使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就都是抽象活动。(2)对于抽象思维来说,其它两种类型的思维活动确实不一定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进行。感性思维(前思维),特别是直观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的感知。,这种思维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如:动物没有语言但有些动物却有思维能力,像老马识途。发散思维(外思维)特别是表现为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时,是思维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其它方面产生影响。(3)所以也有人干脆把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特别是感性思维,叫做“非语言思维”。而把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称作“形象思维”。此外,像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摄影、舞蹈等,一般也被看作是发散思维(或者是发散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

540.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1)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也应该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或不需要语言参与。(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更多的是利用直观,而不是用语言来思维,儿童的思维还算不上是抽象思维。无论人的情感、美感还是文化意识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或者反映到语言文字上。)(2)既要肯定抽象思维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但也要看到有时抽象思维活动只借助于语言还不够,即实际上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例:“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话就在嘴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等,就不能仅仅说是一种修辞表达。说明: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541.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从功能上说两者不同: ① 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如概念要用词语来表达,判断、推理要用句子和复句来表达,但思维和语言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思维是有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或者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的关系。② 二者实际上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③ 思维除了以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它物质载体;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交际工具。再这方面语言与思维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2)从范畴上说二者也不同: 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如:语言中的虚词,就不表达任何具体概念。

542.目前在语言和思维的范围和功能对应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是:(1)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抽象思维是必须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以外的其他思维活动,如:感性思维(前思维)和发散思维(外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加,但语言也在思维活动中起作用。(3)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围的现象。

543.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1.大体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例:人们看到“汽油桶”往往十分小心,怕着火爆炸;但看到“空汽油桶”就以为是空的就不大在意,以为较安全。但实际上“空汽油桶”充满可然气体,可能更危险。萨氏和沃氏的这种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以后就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又称作“语言相关论”。(2)思维决定语言(更主要),① 为什么说不是语言决定思维:一方面从整个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来看,即使承认语言影响思维,也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有语言环境、生活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社会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从整个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的现象看,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例:《红楼梦》中,焦大不可能爱上林妹妹,主要在于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社会背景。② 为什么说思维决定语言: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多数互相听不懂,互相不能通话,可是通过翻译就能交流思想感情。人类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是人类的思维内容确是基本一致的。正是思维决定了语言所以不同语言才有可能通过翻译,相互沟通。(3)应该说,目前在语言和思维的地位作用的问题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在语言和思维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

544.语言能力问题: 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的问题。语言获得问题: 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也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研究:单侧化”的意思是,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2.大脑左半球的分区研究:(1)布洛卡失语症: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2)维尔尼克失语症: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也听不懂别人的话。大脑语言遗传机制的研究:1)遗传机制(或者叫“语言获得机制”)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的大脑中

储存的语言知识应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语言能力知识”或“普遍语法”,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先天具有的本能知识);另一类叫做“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后天获得非本能知识)。4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研究:临界期的意思是: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的可能性。但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有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人也就不会说话了。现在一般认为最迟是十二至十三岁,即相当于青春期,超过这个年龄就肯定不可能学会说话了。

545.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1.语言前阶段:① 非自控阶段(0~6)月 ② 咿呀学语阶段(6~12)月 2.真正语言阶段:① 单词阶段(1)岁儿童语言获得过程② 双词阶段(2~3)岁(双语句不但表达出的语义关系更加复杂,更是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③ 简单句阶段(2~2.5)岁(多个实词连接的简单句,也称作“电报句语言④ 复杂句阶段 “成人句语言”开始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2.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和条件:(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 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主要有“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强调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主要有“天赋说”和“认知说” 546.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那些:儿童听得能力往往都要早于说的能力,或者说理解句子的能力往往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另外还有的更细的划分,即除了区分听和说,还区别语音、语义和语法的不同发展过程,从这方面说,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最早于语义和语法能力的发展,但语法能力的发展则肯定是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的线索。

547.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1)通常说的人的认知活动主要就是指:抽象思维的活动。(2)具体说来,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② 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③ 语言可以改造人的认知能力。548.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语言又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量,每一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往往把民族语言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2.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

549.为什么说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密不可分 答:一方面从语言学的发展角度看,实际上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比如在语言产生初期,甚至直至19世纪以前,语言理论研究就基本上等于语言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从语言学的实际上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模仿说,强化说等理论就是对语言获得问题提出的不同理论假说。

550.为什么说语言学应用的结果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 答: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也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甚至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的更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比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语言学研究,就是因为语方的形式力功能在应用中扩大了,才推动这些学科的建立。另一方面就语言学的应用的领域看,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了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比如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551.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是语言学应用的主要内容。(1)语言教学并不需要或并不可能把语言学研究的所有东西都搬过来,所以确实不能简单地把语言学跟语言教学研究划等号;2)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又有很多联系,不但语言的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它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

552.人们掌握或学会语言的两种途径:1)一种叫做“获得”(或习得),一种叫做“学习”(或学得)。这是两种性质上很不相同的掌握或学会语言的途径。(2)从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掌握一种母语,指儿童前后期。)(3)语言学习则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死记硬背和听说读练的练习等,来完成的。(学习一种外语,指成人)

553.“获得”、“学习”与“语言学”的关系:(1)“语言获得”并没有太多“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这其中也就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2)“语言学习”则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问题,这也就是狭义的语言教学。(3)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也不能说就没人教或不去学,特别是当孩子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学习”这种外在和显性形式也就对提高语言能力有重要作用了;(4)成人学习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就没有环境的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了若干年之后,“获得”这种内在和隐性形式可能也就显得非常重要。(5)可以这样看,即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就也需要靠“学习”;成人学习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554.外语教学的特点: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的知识的帮助。所谓基础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是大大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之后又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往往不具有本来在学会母语时靠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就能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就必须重新学习如发音词语语义和语法等一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第二,它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所谓交叉性指是说学习外语的人的原来已经掌握了一种语方,现在又要学习另一种语方,这样原有的语言知识哏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信汇会交驻重叠在一起;第三它是一种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需要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多元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当然也有教外语的老师,使用的教材,速成还渐进,在学校学还是自学等的差别。

555.目前已实现的信息处理技术有哪些:(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体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未来主攻方向)(1)机器翻译(2)人机对话(3)人工智能

556.词典:顾名思义当然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1)知识词典(百科词典)① 综合性词典。(《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百科。)② 专业类词典。(《物理学词典》、《中国历史词典》„„)③ 专名类词典。(《欧洲旅游交通词典》、《中国美术家词典》„„(2)语言词典(语文词典)① 描写词典(作共时描写性解释)(《现代汉语词典》„„)② 历史词典(作历时关联性解释)(《汉语词典》《辞源》„„③ 专业词典(说明特殊类别、专门用途)(《汉语成语小词典》„

557.从外语教学的特殊现象看。一般认为以下两种现象最值得注意。a.“中介语现象”: 中介语在学习初期发展较快,越学到后期发展就越慢,后面这一阶段称作“高原期”。一般说较初级的中介语不能用于交际,即听上去就不像是外语;而较高级的中介语可以用于交际,即听上去差不多就是外语,就像果子未成熟,虽然味道不好,但也可以凑合着吃。(“内在大纲”: 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却还是大致相同的,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b.“语言迁移现象”: 学外语的人的母语又叫“来源语”,所要学的外语又叫“目标语”,“来源语”会对“目标语”产生影响,这就叫做“语言迁移”。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引导迁移”: 外语教学中教和学双方实际上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就称作“引导迁移”。)

558.外语学习中发生错误的类型和原因:一类是系统前错误,也就是“不会”造成的错误,一类是系统错误,也就是记错造成的错误,还一类是系统后错误,也就是“忘记”造成的错误。这样教的人和学的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加以引导。

559.词典的释义方法。答: 1)用同义或近义词释义:如:“剩:剩余”,“受贿:接受贿赂。(2)用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如:“死板:不活泼”,“拉杂:没有条理”(3)用定义释义:如:“书评:评论或介绍书刊的文章”。(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来释义:如:“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如:涣涣:形容水势盛大。

560.为什么说语言教学也需要语言学的知识:从表面上盾,语言教学,或者广义的语文教学,似乎跟随语言学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不是教或学出来的,而是通过自然而然的直觉习惯等适应过程和潜移默化的模仿强化等环境作用才实现的,用心理语言学的术语说就是获得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教学,包括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无论对教的人还是学的人来说确实不一定要懂得太多的语言理论。比如记住一个字一个字的发音,不必非要知道章节构造或音位理论。但其实这种掌握和学会苛种语言过程的现象本身,也正是语方学知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语言学的另一些知识。从另一方面看,上面说的掌握语言或学习语言的过程 中不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本体知识,但其实即使是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语言教学也还是有用处的。

561.母语教学的任务与要求:通常所说的母语教学主要指;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1)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需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基础。① 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具备读写能力,即能认字写字,或者说是能把说出的话写下来,能把听到的话停明白。② 是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能力。(2)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从更高的要求看,母语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养和建设语言文明。

562.为什么母语知识既有利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有利: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比如各种语言的词有元音辅音等,实词虚词等这样外语学习者当然就可以利用原来的结束语基础很快地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语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比如客观世界有相同的事物和概念,各种语言中就一定有差不多意思的词语。这样外语学习者当然就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快地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影响表现在: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二是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文化的干扰。

563.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与人机对话的区别:跟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能够自己翻译;能够回答问题,能够执行人的语言指令,甚至还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随时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作出文字形式或语音形式的报告。

《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7

相比文学课程而言, 语言学类课程无论对教师上课还是对学生听课都是一种挑战, 语言学课程以《语言学概论》为最难教、最难学。主要因为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术语偏多, 难理解、难记忆和关联性不强等。需要任课教师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陈旧, 理论性强。

现行教材普遍使用徐通锵、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 教材成书于80年代, 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理论框架。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反映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缺乏创新性。有的高校使用60年代初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论》, 理论框架有长处, 但时代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受前苏联语言学观点的影响较深。对语言社会属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阶级语言的关系等论述, 都带着前苏联语言学理论的痕迹。

这门课是介绍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 是一门理论课, 必然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很强的。加上很多理论基本来自国外, 不一定适用汉语,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 与《现代汉语》内容有重复和交叉。

《现代汉语》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 而《语言学概论》有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部分, 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和交叉。当然《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 《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 二者讲授角度不同。实际上《语言学概论》主要以汉语为材料, 而《现代汉语》的理论部分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性质, 如语言性质、义素理论、音位理论层次分析法等, 有的章节甚至连小标题都一样, 如语音性质部分,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都是从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讲解。内容的重复必然带来“炒冷饭”的感觉, 学生和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厌教情绪。

(三) 教材涉及语言材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以全世界语言为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讲, 语料选择应该是丰富的, 有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 所举语言材料大部分还是以汉语为主, 印欧系语言中主要是英语, 很少涉及其他语种, 不太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学习。

(四)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师生互动性不够。

《语言学概论》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为主。讲授以教师为中心, 可以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对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是必需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激情, 沉闷的讲授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满足不了他们的“参与”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大学课程不必像中学课程那样刻意追求活跃, 但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 教学方法变换还是有必要的。

(五)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目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评价体现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评价。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体现。传统考查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往往禁锢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诱导学生进入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

二、教学策略

(一)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任务, 让学生参与教学, 改变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明确对象,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授过程中, 注意采用启发式语言, 让学生思路跟着教师讲解思路走, 同时注重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 让师生互动起来。

2. 讲练结合法。

练习环节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得以反馈, 以便教师做出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练习方式主要有: (1) 课堂提问。针对具体问题提问。 (2) 课堂小测验。进行单元小测试, 以便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和归纳。 (3) 学术小论文。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走“讲、练、研”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达到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的目的。

3. 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课堂讨论,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怎么从聋哑人现象看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孤立语与印欧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 改革教学内容。

1. 注意与《现代汉语》内容对接。

两门课在内容上有重复和交叉, 如语言、词汇、语法等章节。可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内容。同时因为两者讲授角度不同, 《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 《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因此《语言学概论》应避免过多地使用汉语言语料, 与《现代汉语》课堂区分开来。

2. 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知识。

教学内容巩固并丰富原有内容, 扬弃旧知、兼容新知, 增强趣味性、实用性。将与《现代汉语》内容重复的部分压缩讲解, 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3. 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的外语语料。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必然以一定语言材料说明问题。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以及外语语料, 会更有利于语音规律、语法范畴、语言不同类型等内容讲解, 使教学生动而有说服力。

4. 作业讲评和考研试题讲解。

课后作业在评阅后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从总体到具体, 优点和缺陷及出现的问题, 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反馈, 有利于指导学生下一次作业高质量地完成, 有利于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在练习环节适当引进一些考研的试题题目,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研题目往往以基础知识为生长点, 对这些试题的讲解, 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力, 有助于学生考研, 促进教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三) 改革多媒体教学课件。

传统教学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 多媒体教学运用文字和动画结合, 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好的作用。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 如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仅仅将板书内容全部搬到电脑屏幕上, 眼睛只盯着屏幕念, 不顾学生的反应, 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是画面精美、动静结合的课件, 加上良好的教学方法, 会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对教学还是很重要的。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内容简化。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展示, 如果内容过于详细, 就成了信息的海洋, 让学生目不暇接, 课堂笔记更无从下手。内容简化、详略得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

2. 添加图片设计。

课件中适当添加一些图片, 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 还是文字外的一个必要补充, 如一些语言学家的头像, 语言学名著的封面照片等。

3. 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语言学概论》的术语偏多, 理论性强, 教师一味讲解必然会令课堂沉闷和枯燥, 而利用一些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 可以放一段车祸病人语言发生变化的视频;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区别, 可以放一段动物语言的视频;讲文字时, 可以放一些古文字起源的视频等。

4. 加强艺术性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大部分还是文字排列, 但是文字大小、底纹颜色、字体的选择、文字外图框类装饰的使用与否、动画方式都影响课件质量。艺术性强的课件让人赏心悦目, 不易疲倦, 自然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教学评价的改革。

课程的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的记忆情况, 这种考查重僵化的东西, 轻源头活水, 导致有些学生仅凭借绝好的记忆能力, 通过考前突击复习, 就能获得高分。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 未免缺乏公平性和灵活性。

公平的考核评价可以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方式。这种方式重视过程评价, 强化过程考核, 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发展。主要考核从以下部分进行:

1. 期末考试占70%。

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要占据较大比重, 但是考核主要内容不以记忆为主, 而以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命题者将从试卷内容和题型设计上进行改革。

2. 课堂互动评价, 占10%。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提出问题, 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质疑, 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按照参与积极性和表达流畅程度给予考核评价。

3. 课程论文评价, 占20%。

要求学生发现问题, 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独立完成小论文写作, 体现较强的研究能力,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 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 将学过的语言概念、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语言理论水平。其学科地位是很重要的, 但因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 加上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导致现在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媒体制作等各方面做出改革, 相信会改变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

参考文献

[1]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2]许晋, 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5) .

《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8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95-03

一 “语言学概论”内容上的三大模块及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冲突性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论、语言发展演变论。这一模块的搭配和布局自早期的高名凯,石安石所编写的“语言学概论”(1963年版)就已如此,以后的教材也多不出这个框架,如高校较为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共时语言学层面的,也有属于历时语言学层面的。换句话说,“语言学概论”其实是兼跨着中文专业的另外两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这个情况是符合我国汉语言学科研究传统的。因为它表明我们在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我们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历来研究的传统,即对古代传统的语言学资料和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从内容的三大模块来看,“语言学原理”部分是具有学科“独立性”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作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他课程所并不涉及的,这部分内容很能显示出“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价值及其独特性。“语言发展演变论”的部分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内容,如中古音,古语词等,但主要的内容如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形成等内容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而 “语言要素论”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则明显缺乏“独立性”,因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都多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合,不过语法及文字部分比之“现代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在内容上依然有较多独立性的部分,如语法部分所重点讲到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结构类型等章节,汉字部分所重点讲到的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章节,它们同样具有“半独立性”的特征。关于两者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矛盾性问题,前人多有关注,如曾毅平(2001)[1],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2],刘淑霞(2010)[3],蔡旭(2011)[4]等人在其文章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对于此问题,有人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应该作较大的调整(曾毅平2001),有人认为对两者重复的内容应该各自有所侧重(蔡旭2011)。我们认为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应该对两者内容上的相似性做更细致的分别;另一个是要考虑两门课程开课时间上的同时与否。

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同时在大一开设;一是“语言学概论”在大二或更高的年级时候开设。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种矛盾性便会非常突出,无论是对讲课的老师,还是对上课的学生都是如此。我们的做法是调整“语言学概论”授课内容的次序,目的是与“现代汉语”所讲的内容分别开来,如在讲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之后,直接跳到第四章语法,又到第五章时,则直接跳到第三节和第四节的语义和语用上,而暂时不讲第一、第二节的词汇和词义。这些暂时跳过的内容都是与“现代汉语”相关章节高度重复的部分。但跳过不等于不讲,而是放到期末临近复习的时候,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交由学生,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即可。这样的做法,一来可对此部分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二来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无论是处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还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我们认为开设“语言学概论”的时间最好是放在大三的时候。因为此时,作为学中文的本科生,是已经修完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此时再来学习理论性更高也略显抽象的“语言学概论”是符合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时易从具象到抽象的心理学原理的。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说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既是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理论提升,又是指导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原则。一般不要同时开也不要先开语言学概论后开现代汉语。”[5]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作为两门语言学基础课,相比较而言其实是更偏于具体语言事实的,因此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基本的语言学思维,所以这时候再来学习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更强,内容也更为广泛的“语言学概论”是极为科学的。另一方面,两者由于内容上的重复所造成的冲突性此时也会变得较小些,因此在大三的时候再来学习“语言学概论”,可以完全不必再顾忌到之前“现代汉语”所学的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而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讲授,利于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理论架构。

二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

“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内容大致变化不大,基本都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框架并且始终将其贯穿全书的,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在《语言学纲要》的序言中明确说过:“贯穿全书的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本世纪初阐述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6]要说明的由王洪君,李娟重新加以修订的叶徐本《语言学纲要》,在语言学理论上已经有所突破,不是仅仅局限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框架之下,其在序言中明确说到:“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有许多新进展,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进展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几个领域,它们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结构主义只谈形式不谈意义的禁锢被突破,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共同关注的重点。” [7]所以我们看到修订版中增加了语用的内容,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的内容,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应该说王洪君,李娟对旧版所做修订只是适当地增加了部分能够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向的内容,而大的理论框架并没有改变。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是赞成的,一来适当的微调显然是必要的;二来不做重大的变化也有利于维持这门课知识体系的一贯性。

不过我们也看到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这门课的内容过于陈旧,已经赶不上时代知识的更新了,因此需要进行内容上大的更新,如曾毅平(2001)[8],申小龙(2005)[9],王建(2005)[10],谢奇勇(2010)[11],刘淑霞(2010)[12]等。比如刘淑霞(2010)认为“现代语言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已经又经历了‘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阶段。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吸收传统教材有效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去,并根据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理论体系。”[13]。其实这样的话,似有“过之犹不及”的不足。正如前面所说到的那样,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可以代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的理论是必要的,但是说要将像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说理论也都应该搬到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上,则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现行的修订版叶徐本《语言学纲要》教材在导言部分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一小节中其实也都提到过这些和语言学交叉后所形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等。[14]但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并没有展开,而之所以没有详细展开,显然是编者认为些内容本来就不当作为重点加以讲授的。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门课的开设目的,汪大昌(2004):“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语言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15]郭谷兮(1987)“主要讲述语言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结构体系,以及语言的发展规律,初步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地使用语言和驾驭语言。” [16]尤其是自1997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如果说之前的本科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的话,那么现在培养的本科生则更多属于应用型的,因此这门课知识面的扩充以及理论难度的加深,是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来加以实施的。如此,对于现在的本科教育来说,基本上还是应该主要以介绍目前语言学界流行最广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主,在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再适当补充一些能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势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认为才是比较得当的。

另外,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本身是来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观察和研究印欧系语言现象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具体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还应考虑汉语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被其完全束缚住。同时作为从事汉语研究的工作者,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当中适时地突显我们汉语的特色,彰显汉语言学科的“本土”特色。而对这些引入到教材当中的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也容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汉语自身的重要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母语的感情。比如修订版叶徐本教材中作为专节介绍的“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即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事实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总结。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在其序言中也谈及过:“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语言学理论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语言学界也活跃起来,汉语研究,特别是现代汉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扎实的进展。语言学的这些新进展,当然应该在本书中有所反映。”[17]适当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一来可以给本来枯燥的理论学习增加几分趣味性;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尊重和兴趣,从而将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三 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言学概论”不像文学课那样生动、有趣味性,它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乏味、枯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这门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结合自己本人的实践经验,这里提出几点对策,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 明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性

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语言学概论”对于帮助完全文科知识背景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初步形成语言学理论结构体系,进而提升其理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语音历时演变规律的学习,通过实例的介绍,可以归纳具体的演变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可以继续寻找实例让学生作练习,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增强学生心中的专业“自信感”,突出专业优势,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学研究思维,为将来继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语言学概论”历来都是语言学、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通过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传递,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让他们懂得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渴望学好这门课的动机,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注意内容讲授的深入浅出,语料的灵活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

纯理论的讲述,亦或是照本宣科,都会增加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让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如何多讲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就变得十分关键了。我们的做法是尽量少用或不用普通话的语料做实例分析,而是多选用学生熟悉的方言做理论阐释。从教学实践来看,利用方言语料进行教学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比如讲语音音位聚合部分的时候,会提及三个鼻音音位m、n、与元音组合的问题,和普通话不同的是,方言中m依然可以做韵尾,如粤语、闽南语和客家方言。又后鼻音在方言中同样可以做声母,学生的方言西安话或咸阳话中的“我”即发成21,声母就是这个普通话中只能做韵尾的。这些鲜活的语言实例直接来自于学生们的言语生活,让学生有一种顿时恍然大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极度的认同感中,本来略显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和掌握了。

3 寓教于练,寓教于动

和文学类课程不同的地方是“语言学概论”的学习需要学生作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词组的结构,义素的比较分析等等,光靠听显然是难以真正掌握的。另外,我们还组织语言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家乡方言的调查”或“语言情感态度的调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包括主动地思考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只是起一个导引、启发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走出课堂,比如进行“社会语言的调查”或“某地地名的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活动同样可以让学生充满激情,充分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最后还可以就调查的结果,指导学生写成一些小的科研论文,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8]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2][5]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3][12][13]刘淑霞.“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0(6).

[4]蔡旭.“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教学衔接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6][1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7][14]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修订版序.

[9]申小龙. 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10]王建.“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11]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5]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上一篇:定宁初级中学简介下一篇:从李彦宏的人生经历谈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