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教育

2024-10-17

进步教育(共8篇)

进步教育 篇1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

云门山回民初级中学作为一处民族学校,现有在校生718人,其中回族学生138人,汉族学生580人;教师63人,回族教师12人,汉族教师51人。近几年来,为了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突出民族教育特色,在开好民族教育常识教育课,争创省级民族常识教育示范校的同时,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做到了学生家长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专题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参与面不断扩大,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打腰鼓、踢花毽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组织了学校腰鼓队、花毽队,定期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回、汉两族学生走进清真寺,参观寺院、诵读古兰经等经典教义,这样,既加深了回、汉两族同学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从而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乐章。

一、民族团结教育结硕果

1、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确保质量提得快保得住

2011年,我校316名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218人,196人被高中录取,回族毕业生58人,有49名回族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录取,李春萌、刘春燕2位同学还获得了青州市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的奖励。回族学生李春萌在参加的10科考试中取得全A成绩。多年年,我校连续被市教育局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中考成绩一直位于全市所有初中前列。2、世纪泰华教育基金送春风,广大学子伴着理想展翅腾飞

世纪泰华教育基金自山东省世纪泰华发展集团董事长刘云江先生发起成立以来,已累计形成利息近40万元,奖励优秀大学生198人,发放奖学金90200元;奖励优秀中考生100人,发放奖学金82000元;奖励在校优秀生317人次,发放奖学金31700元;奖励优秀班主任66人次,发放奖金38000元;救助贫困生218人次,发放救助金共计93800元。从2011年起,为每名初一新生配备世纪泰华校服一套,到今天为止已配备440套,共计28600元。为学生免费发放校服在我们青州市尚属首例,这项举措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世纪泰华教育基金成立十年来,有26名回族学生得到过救助,有34名回族学生受到过奖励,累计奖励救助回族同学金额达28600元。3、投资未来办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在云门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王万信书记、刘国银主任以及教育局、云门山教

管办的关心支持下,美丽现代的高标准的云门山回中新校建设正在施工中,占地150亩,总体规划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3幢教学楼已于2011年8月初全部封顶,面积8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该校内部配套将坚持标准一流,设施先进,文化浓郁,特色鲜明,争取建成我市一所样板学校。最近我市配发的四辆新校车,已在我校投入使用,开通宋阁、前寺、涝洼、东邢四路校车,极大的方便了离校较远村庄学生的上学问题。上学期新购50台笔记本电脑,基本上达到教师人手一机,为下一步迁入新校全面实现班班通工程、校园网工程打下基础。4、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由刘国鹏同志全面负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李民同志负责学校民族常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李志强同志负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刘国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按照有关要求,我校每年安排6个学时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所有学时列入学校课程和班级课程表,所排学时可以进入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课,除利用教材上课外,学校也结合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讲座、知识竞赛、故事会、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从小接受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常识教育,为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民族活动。

开展民族特色活动花毽、腰鼓是我校的特色活动,两项活动讲究的是“眼到脚到,手到心到;全面锻炼人的反映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对身心健康很有益。

另外,云河杨阿訇牵头在市政协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云河清真寺建立起了中国信德公益图书馆,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为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平台。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清真寺图书馆去参观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请清真寺杨阿訇讲解民族政策,和谐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6、办人民满意学校,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办社会满意的学校,家长信任的学校,学生喜欢的学校。多年来,在教育局和教管办等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协作齐奋斗、凝心聚力谋发展,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云门山回中教育教学品牌的同时,把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学校配备了6名保安,备全了视频监控和各种警用器械,做到定期巡逻、演练,确保学生安全。使云门山回中的校园内呈现出一派安全、文明、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各种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全校教职员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起早贪黑,确保校园内安全稳定,切实保障了师生的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全体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7、硕果累累,成绩显著

由于我校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此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校长刘国鹏被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云门山回中多次被青州市评为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学校申报的课题《回中家长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于 2008年3月被潍坊市教科院批准立项,经过3年多的精心探索研究,于2011年结题。近三年来,共有18人次回族教师的论文获青州市教研室奖励,有23人次回族学生获各种奖励。回族学生升学情况

二、影响民族学校均衡发展诸要素 1、农村经济条件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相反对精神文化生活投入极少,导致了很多农村家庭缺乏正确的文化导向。大部分家长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还较为片面。有的认为孩子升高中、考大学,将来当技术人员、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研就可以“成才”;还有的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而一部分农村回族家长由于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更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缺乏科学、系统的家教理论体系与实际经验,于是,过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就成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农村回族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回族学生的辍学,而在这部分学生中,家长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居多。这样就导致了一种家教失衡的现象产生,孩子对学生态度不端正,造成成绩不是很理想。

2、少数民族地区课程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其一,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长期以来服务于“应试教育”,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少新课改的培训和信息交流,对课程改革缺乏理解,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技能;其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虽身在民族地区,但对一些民族问题和“三农”缺乏研究,缺少课程开发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低下,社会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重视不够。第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缺乏课程专家的引领。民族地区大多经费短缺,很少有课程专家深入民族地区学校实地指导。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1、建议在重点高中招收一定名额的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后更有实力进入高等学府,有更多的机会为民族事业做贡献。

2、建议在青州市2012年高中招生工作中,重点中学在考虑生源质量的同时也须考虑国家的民族政策,相信少数民族学生会在较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学习。

3、可以将加分提高,有机会让更多的民族学生进入最好的高中段学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

少年儿童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通过总结和回顾,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专题活动为载体,使群众性参与面不断扩大,各项活动丰富多彩

进步教育 篇2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工业化进程中, 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 贫富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阶级矛盾突出;垄断组织的出现, 导致政府对经济的协调与控制能力下降, 经济秩序一片混乱。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进步运动产生的原因。[1]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贫民不断增加, 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入不敷出的收入, 引发犯罪率大大增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 自私自利, 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追求金钱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目的, 直接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这些诸多的社会矛盾, 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进步主义运动应运而生。中西部农民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共和党反叛运动、平民党运动, 这一切都为进步主义运动产生提供了条件, 揭黑幕运动为进步主义教育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 在1875年创办昆西实验学校, 他根据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的原则, 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但他的改革仅限于教学范围,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再说一遍, 我仅仅尝试运用已经很好地形成的原理、方法或细节。我没有尝试任何经验, 也不存在任何特殊的‘昆西方法’”。[2]1894年他出版《关于教育的谈话》一书, 把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推向实践。标志着美国教育从早期超验主义向新的科学教育过度, 从对欧洲理论的依赖到更有独特性的努力转变。[2]

进步主义教育的另一位创始人杜威, 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 标志着美国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他把实用主义哲学引入教育中, 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杜威特别关注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前言中, 杜威明确阐明了他的思想, 他说:“本书所阐明的哲学, 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 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 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 旨在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3]因此,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与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紧密联系, 从社会变革对教育的要求中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杜威认为, 学校应是社会的雏形。“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 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 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 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 并且最好的保证。[4]1896年, 杜威创办“大学初等学校” (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 , 1902年更名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Chicago University laboratory School) , 进行进步主义教育实验。

1919年3月,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 (PEA) 成立, 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机构的成立和实验学校经验的进一步推广, 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得到广泛关注, 其影响也扩大到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成型”与“拓展”, 构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发展趋势。[5]

然而, 伴随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 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转变, “社会改良”、“合作与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 导致进步主义教育内部意见出现分歧。1955年,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解体, 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衰退。

2 进步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它从产生到衰退的六七十年中, 一直面对的是美国社会巨变中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该运动力求解决的问题。在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 产生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2.1 教育目的观:生长与服务社会

教育目的作为人们对接受教育的一种期望, 通过接受教育使人得到应有的发展。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在它自身以外, 没有别的目的。”[6]因此, 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教育目的, 外在固定的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脱离社会生活, 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只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性质变成机械的活动, 因此, 教育目的是人, 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

教育目的在促使人生长的同时, 还应规定一定社会培养人应达到的质量与规格。对此, 杜威认为, 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学校是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基本的和有效的工具。[6]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杜威强调教育培养的人应有四方面的素质, 即良好的公民素质;广泛的职业素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社会公民必需具备的素质, 教育只有培养具备这样素质的人, 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7]

2.2 学生与教师观:主体与指导

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 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 把教师与课程看作教育的中心, 把教材内容强加给儿童, 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儿童, 不考虑儿童的兴趣与爱好, 这是对儿童创造能力的极大束缚。因此, 进步主义教育传承了杜威儿童中心的思想。认为从社会习俗中解放出来的人要彻底改变传统学校成人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状况, 就必须用儿童中心的学校来代替, 要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创造和自然的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 “在这种情况下, 儿童变成了太阳, 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4]在儿童中心学校, 儿童是活动的主体, 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从事各种活动, 不应该由教师和现成的教材内容来规定。教师的职责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 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6]。

进步主义教育在强调儿童中心的同时, 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在进步主义教育原则中明确提出“教师是指导者, 而不是监工”。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上, 并教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杜威所说, 教师不应该采取“放手”的政策。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师长, 应该是指导者, 即学生经验的改造者, 学生智慧的开拓者, 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3 课程与教学观:灵活与实用

进步主义教育反对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认为课程应该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在儿童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符合儿童需要的内容, 这样的课程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满足儿童的需要, 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材内容。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到20世纪初, 许多进步学校完全抛弃了传统学校长期袭用的教材, 而主要由观察、游戏、故事和手工作业来组成课程。[8]

在教学上, 进步主义教育认为, 应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内容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和原理作系统的归类而组成的用于教给学生的现成的材料;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 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如果没有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也不能发挥作用。进步主义教育根据从经验中学习的原则, 探索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如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和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这些方法更加实用, 它克服了过去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弊端,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社会影响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20世纪上半期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使美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二十世纪20年代, 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对世界教育产生广泛影响。

首先, 扩大了教育规模。1900年, 全美国只有少数城市有幼儿园, 到1920年, 全美国幼儿园达到8000所左右, 入园人数达到51.1万人。1900年, 美国公立中学有6000所, 到1920年达到14000多所, 中学生人数由63万增加到470多万。公立学校中入学儿童由1900年的193万, 增加到1920年的2127万。高等学校迅速增加, 使美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其次, 改善了办学条件。农村传统的单间教室合并为较大规模的学校。中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 标准化的体育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在很多学校建立起来。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的努力和倡议下, 国家教育经费预算大大增加, 美国南部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第三, 改革了教学内容。1900年之前, 美国很多学校只开设拉丁文、几何、代数、历史等课程。1900年起, 地理、英国文学、文官政府等课程内容进入课堂。到1920年, 学习基础课程的学生急剧减少, 学习应用学科如:家政学、市政学、手工、打字、音乐、理财、销售等内容的人数极大增加。大学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 哈佛大学首先推行了自选课程, 其他高校仿照哈佛大学也先后设置。高校应用性课程不断增加。但高校课程改革也遭到部分人的反对, 后来对选修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 逐步实行了“主修”与“辅修”制。

二十世纪20年代, 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1919-1929年间, 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克伯屈、帕克赫斯特等人先后访问日本、中国、英国、德国、墨西哥、苏联等国, 宣传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同时, 一些国家选派留学生到美国留学, 进步主义教育著作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这些对传播进步主义教育都起到很大作用。进步主义教育的广泛传播, 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在西欧一些国家中小学教学中广泛运用。苏联二十世纪20年代制定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也渗透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进步主义教育对中国二十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也产生重大影响, 表现在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卡斯特计划在中国的实验热情, 也表现在中国教育家在翻译和介绍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所付出的巨大辛劳。

参考文献

[1]高芳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进步运动[J].世界历史, 1999 (4) :116.

[2]克雷明.学校的变革[M].单中惠等,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81.

[7]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暴力教育”又“进步”了 篇3

问题是,岂止是家庭多“暴力教育”,现在的一些教师,也好“暴力教育”啊。比如,让学生罚做大量作业、罚站之类,就很常见,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变相的“暴力教育”吗?至于名副其实的“暴力教育”,比如推搡、脚踢、拧耳朵、打脑袋之类的,也时有所闻。只是,这种情形在教育界被称之为“惩罚教育”,名称虽然好听了许多,而且总是有着学生犯错在先,老师惩罚于后的理由,但本质上就是一种“暴力教育”。所幸的是,现在的校园里的“暴力教育”,比起旧时的私塾先生用戒尺打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手掌心来,是进步了许多的——没有了戒尺这样的专用“设备”,少了打学生的证据,且常常不留痕迹,打了就打了,没事似的。

发生在深圳一所小学的一名六年级的男生辱骂女同学后,班主任老师要他向女同学赔礼道歉未果,一怒之下,居然一连给了这名小小年纪的男生23个耳光,面部鲜血直流,惨不忍睹。经媒体一曝光,自然就不能“没事似的”了。

不过,从整个事件看,不能不说当下校园里的“暴力教育”,又有了许多的“进步”之处——

“进步”之一:23记耳光,固然不是新纪录,因为前不久陕西农村一所小学的11名四年级学生,因没有完成语文作业遭老师体罚,被打最多的一名学生一连挨了47个巴掌,大概可申请入“吉尼斯纪录”了(深圳那个班主任,要不是闻讯赶来的教师实在看不下去,硬是把他拉开,会不会创下新纪录也难说)。如果说47个巴掌发生在闭塞、落后的偏远乡村里,那么23个耳光则是发生在新兴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里,怎么说也是“进步”了吧?

“进步”之二:事件发生之后,当事班主任先是轻描淡写地电话告知学生家长,家长在没有看到孩子实际伤情的情况下,反而安慰说“没事,孩子不听话就是应该打”。当晚,学校领导陪着当事班主任来到学生家里,递上一篮水果,说上一声道歉,然后要求家长原谅。家长再心疼儿子,终于还是原谅了这位班主任。这么严重的“暴力教育”事件,就靠一篮水果一声道歉,轻而易举地给平息了。如此的姑息、宽容,比起有些学生家长“纠缠”学校不放、非得讨个说法不可来,难道不是“进步”了许多?

“进步”之三: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闻讯后立即展开调查,并马上对当事教师作出辞退处理。这是许多地方处理不良事件的最拿手、最简单的办法——当事人已经被辞退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于是整个事件自然也就可以平息了。这种简单、拿手的处理办法,似乎成了化解因不良事件给领导层带来巨大压力的唯一良策。复杂事情“简单化”,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呢?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有一段记者与受害学生的对话——“听说是你先骂同学?”“对,我现在觉得错了。”“现在恨老师吗?”“不,老师打我也是为我好。”“你觉得老师做错了吗?”“觉得他做得过了一些。”看似客观全面,实则是在向公众提示一个信息:连受害学生自己也说是自己错了,打他“是为他好”,只是“过了一些”,你还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呢?要知道,这个小小年纪的学生,固然有他自己的教训,但是让他这样一个不完全懂事的受害孩子,来评判这一事件,本身很残酷,而且言下之意似乎在说:只要是为了学生好,可以打啊。事实上,网上就不乏“惩罚教育(大概也包括“暴力教育”在内——笔者)有理”的辩解文章。

呵呵,校园里的“暴力教育”真的在“进步”。而这样的“进步”,该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吧!那么,隐藏在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教育理念的滞后?是教育制度的软弱?是法治制度的缺失?抑或,三者兼而有之?■

在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篇4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伊犁州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 李世民

(2015年5月11日)

同志们: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又是我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攻坚年。在喜迎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新形势下,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深入开展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安排部署,全面做好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州直教育系统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继续广泛动员州直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一年来,州直教育系统 紧紧围绕伊犁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总体工作要求,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课堂主渠道建设,营造浓厚团结氛围,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旗帜鲜明反对“三股势力”、有效开展“去极端化”教育等方面进展有序、扎实深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州直教育系统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健全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加强督促指导,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跟踪问效,着力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形成了上下联动、各 1 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确保创建工作任务落到了实处。

二是宣教范围进一步扩大。结合民族团结创建四项主题活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及集中教育等活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主题贯穿活动始终,将民族团结思想教育融入到各族师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做到了民族团结文化宣传“天天有内容、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人人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打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创建内涵进一步提升。通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献计策活动,发挥主人翁作用;开展“每周一句话”学双语活动,增进了各族干部的手足情;过年过节互访互拜、爱心捐助、扶贫帮困,增强了各族干部和师生的骨肉情;积极开展“最美教师”、“ 伊犁民族团结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发挥了“细胞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民”工作组,党群心连心,处处为群众谋利益、访民情、聚民心,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情。

四是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州直教育系统学前双语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截至2014年底,州直学前、中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31万余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88.15%。

五是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教育工委创建办及创建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对各学校、局机关各处室组织实地督查、调研、工作推进会15次,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做访谈等形式,及时通报创建动态,对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提出意见和建议,推进了创建工作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成效明显。

在充分肯定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有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雷声大雨点小,工作抓得不实、不细、不深,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抓工作了;二是有的学校没有按照要求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宣传,校园民族团结创建氛围不浓;三是各单位“细胞工程”建设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搞活动、学文件上,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认为是学校主要领导对民族团结工作不重视、对民族团结的工作内容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安排部署流于形式造成的。

同志们,民族团结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动态化管理、常态化制度、长效性机制,才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对此,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认识到位,高度重视。

下面,我就全面做好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向校园渗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 的险恶用心不死;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也增加了敌对势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弱的特点,向学生渗透分裂思想的隐蔽性;此外,我们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机制、方式创新等方面仍有不足;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平衡等。同志们,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伊犁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应有内容。州党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将之列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于2014年先后两次专门召开了自治州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自治州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工作座谈会,为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既要牢牢把握州直教育系统各族干部师生思稳定,求团结,建和谐的良好局面,也要全面认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进一步增强州直教育系统各族干部、职工和师生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认清形势,突出重点,切实把民族团结工作推向新高度

当前,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的形势是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新疆最长远的问题是民族团结,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最大的群众工作,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同时,今年也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攻坚之年,州党委、政府多次研究部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州党委黄三平书记多次开会强调创建工作,创建工作也已成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各单位的重要工作。民族团结工 作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追责严,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班子和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必须牢牢掌握工作内容,突出工作重点。民族团结工作如果还是过去的模式,还停留在一张展板打天下,发发传单、挂挂条幅、喊喊口号等单一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适应年轻人,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创建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树立人文化的理念,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宣传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搞“滴灌式”的方法,以大众化的方式,扩大参与、融入生活,切实把民族团结工作推向新高度。

三、创新方式,全面推进,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五月是自治区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月,各单位要坚持以月促年,既要常抓不懈,又要突出重点,全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进一步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好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

二是继续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宣传教育是关键。2015年,州教育工委、教育局将继续与伊犁电视台、日报社、晚报社合作推出和谐校园、红色校园和法治校园等民族团结系列宣传栏目,全力展现州直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工作新风貌、新成果。各学校也要结合学校实际,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加大宣传,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为载体,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标,做到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有抓手、有平台、全覆盖。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将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好内容、好形式、好成果和先进典型推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宣传教育舞台上来,用身边的人、事、物教育身边的干部、职工和师生,形成民族团结教育大宣传态势,引起社会共鸣,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再次掀起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新高潮。

三是继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育和民族团结专职队伍;继续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强化民族团结工作与课堂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相互融合,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齐头并进;继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效果显著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和师生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要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师生中去,寻找民族团结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寻找民族团结教育与干部、职工、师生利益的契合点,寻找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研究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其他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积极探索推广适合自身条件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内容、思路和方法。

四、全局统筹,齐心协力,共创民族团结工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水平。在新形势下,教育系统的民族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等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做好 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务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全面熟悉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务必要学习好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掌握好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深入研究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领导,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组织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团结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发挥好政治领导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力量,保证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和民族团结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向前发展。

三是抓好服务,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群众基础。民族团结是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发展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加强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要求我们必须紧扣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这一中心工作,提升教育服务群众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州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抓好双语教育,做好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活动,落实好教育保障工程,增强教育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求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州直教育系统各族干部、职工和师生,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竭尽所能地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以朋友般的关心,亲人般的呵护,巩固和扩大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的群众基础,增强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五、明确责任,强化考核,构建全员参与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局面。

开创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必须以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求,紧贴实际,加强领导,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夯实民族团结工作的能力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改进和提升民族团结工作的机制方法和策略水平,保证民族团结工作目标圆满实现。各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是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2015年州直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局机关党委要100%的高标准通过自治州民族团结创建验收,希望各位要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创建目标。

同志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光荣艰巨,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为伊犁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出应有的贡献,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进步教育 篇5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革新只能是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对教育进行部分的改革。

二、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的进步;而新教育则只是强调改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意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满足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杜威认为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高目的是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教育为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依赖于教育的革新,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生活,使之更完美、更美好。克伯屈也认为教育不应只关心个人的发展,而应重视一切阶级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改善。

新教育家们也对传统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强调对教育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使之更能符合儿童的本性,更能满足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不可避免地使儿童的权利、自由、个性、独立性都被忽视或压抑。因此,他们主张把培养完美发展、具有理想品格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指出的是,尽管新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的重心放在个人方面,但自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多数新教育家逐渐把教育的重点转向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合作、人际关系。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新教育联谊会章程的修订上。

三、在教育目的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与进步主义相比,新教育家们特别是早期的新教育家则强调培养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进步主义教育家普遍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不仅应是民主的,还应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成为发展和完善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因此,教育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识和对共同利益的责任感。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民主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既有自由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又有纪律、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第一,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备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二,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精神:第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劳动是受尊重的,劳力与劳心的对立不应出现在民主社会,以上几方面的素质,鲜明地体现了美国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新教育家所注重的是未来统治者的培养。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最初产生的新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新式统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家们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依然是陈旧的,尽管在陈旧的外壳中也包含了一些时代性的要求,例如他们所培养的理想统治者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绅士,而是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善于应变的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不仅有会思考的头脑,还要有经过实际操作训练出来的灵巧的双手和强健的身体,有鲜明的个性与坚毅的勇气,这样的人在传统学校中是不可能产养出来的。只有在新学校中用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来这种新式人物。因此,新教育的“新”是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就其总的教育目的而言,则仍是与传统教育内容相同—培养有才能的统治者。

四、在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以经验式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而新教育家则主张以知识课程为主体

在进步主义教育家看来,要使学校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人学校,“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应使“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如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步教育思想家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代表了成人的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同时,分门别类的学科也破坏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的儿童经验,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因此,要以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让儿童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课程既能满足儿童心理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

新教育家们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为此,他们要求在学校中,为学生开设广泛的、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和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语言(本国语和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等。手工、劳动教育也是新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手工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发展。但与进步主义教育不同的是,这些手工、劳动课程并不是作为学术课程,而是作为其他教育的补充,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课程的编制和设计上,新教育家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愿望安排课程,反对单纯以学科逻辑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依据。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内容、科目,都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条件为基础加以组织,不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必须与儿童的兴趣、经验等相一致。新教育家虽主张教材的心理学化,但仍强调教材是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的,并未还原到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与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别,杜威所主张的教材心理学化是要把间接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杜威反对成人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起点,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还原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被它所抽象出来的原始经验。

五、在学校设置与组织方面,新学校比进步主义运动中的实验学校更具特色

欧洲的新学校是私立寄宿制学校,采用寄宿制的目的在于使儿童从类似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有力的感化,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学校一般设在城郊的风景优美之地,面积很大,树木葱笼,芳草茂盛,一片田园风光,目的是使儿童受到“自然之感化”,既得自然冶情乐性之功效,又得城市文化熏陶之便利。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新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美育等课程的组织,在运动项目上,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也有人与自然的对抗赛:既有激烈的竞技比赛,又有舒缓的、柔和的个人表演项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新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旨在用艺术陶冶儿童的情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中,音乐是核心,学校除开设音乐、戏剧课程以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每逢大小节日,必有音乐会或戏剧晚会,形式多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来安排。此外,学生还组织了各种协会,既有学术性的、也有体育性的、艺术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结社,学校不加干涉,各种协会的建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被新教育家视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进步主义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学校一般是设在各学区内的,没有单独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学校虽也开设有体育与艺术类的课程,但没有欧洲的新学校那么重视。实验学校的目的在于贯彻杜威的教育哲学,强化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并试图通过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及方式的革新,探索美国教育的出路。

进步教育 篇6

##小学始建于1956年。目前,在校教职工52人,在校学生1045人(其中满族教师11人,回族孩子25人,苗族孩子14人,壮族孩子22人,布依族孩子1人),教学班18个。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小学坚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以更高起点谋划创建工作格局,以更高标准落实创建工作措施,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第一,以管理为抓手,构建长效机制

学校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学校其他班子为成员,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构建了“校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学生”和“校长——年级——班主任——教师”两条工作管理线长效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出台了《##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形成齐抓共创的强大合力,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第二,以宣传为手段,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是通过LED显示屏宣传字幕等形式,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范围、以民族团结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题,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效果。二是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早读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三是制作宣传栏展示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四是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态势。让全校师生从“学”到“知”,从“知”到“爱”,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中华大家庭气氛。让民族团结进步像花香一样弥漫于校园,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第三,以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因此,我校一方面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民族知识业务培训,学校专门邀请双北社区领导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了全体教师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以课堂为渠道,丰富教育内涵

课堂教学是实施民族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采取学科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是实施民族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工作中要求教师细化所任学科中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点、渗透点、结合点,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第五,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成效

学校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在充分发掘课堂文化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寓教于境、寓教于情,进而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增强学生在体验中的获得感。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民族团结的影片、国旗下讲话宣传民族英雄事迹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书签、绘制“民族团结进步”手抄报、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书画作品、举办“校园民歌大赛”等进一步增强56个民族大家庭认识;通过召开“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和撰写“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文章,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评选“民族教育之星”、“民族团结进步之星”,培养一批民族团结的先行者、带动者、促进者和维护者,筑牢民族团结之情。

第六,以展厅为阵地,筑牢教育防线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建立了民族教育展厅,购买了摄影摄像器材、民族服装、民族器乐、民族教育书籍,对展厅进行了简单装修布置,充分体现民族教育特色,组织师生定期在展厅开展民族教育活动,留下精彩的影像资料;组织开展展厅开放日活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为展厅开放日,面向社会开放,不仅激发了周边群众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而且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真正让民族团结教育落地、落细、落实。

开拓创新办教育百尺竿头更进步 篇7

临汾, 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丁村人”遗址和其他一些考古发现, 证明远在10多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 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劳动、生息、繁衍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 即今临汾。山西省临汾会计学校作为一面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旗帜, 飘扬在平阳古都, 格外引人注目。

山西省临汾会计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中专学校, 隶属于山西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 已走过20多个年头。20多年痴心不改求生存, 20多年回肠荡气求发展, 20多年黄沙吹尽始到金, 20多年历经风雨见彩虹!

一、优化环境育新人

创新教学理念, 立体开放办学。走进山西省临汾会计学校, 冬青成排, 绿树鲜花, 鸟语花香。学校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斥资改善校园环境, 使昔日的旧平房成了今天的“花园式学校”。透过绿荫望去, 设计别致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映入眼帘。学校开设7个专业, 40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近2000人, 教职工100多人。校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 拥有会计实务模拟室, 4个计算机室200多台电脑, 图书室藏书5万多册, 并建立起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报告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2007年5月, 学校又对所有教学班和教职工办公室统一安装了空调。7月, 学校又对所有教职工办公室统一配备了性能先进的办公电脑, 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力提升, 从而形成设施配套完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

我们创新办学理念, 致力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树立培养技能型、操作型、实用型的职业人才为目标, 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路子, 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学校先后成立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点;并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远程网络教育;与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函授教学站;与北京皮革工业学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等联合举办多个专业中职班, 形成“开放式办学, 现代化管理, 市场化育人”办学模式, 呈现出“立体开放”育人的环境, 使中职教育与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相衔接, 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造了优越条件, 探索出一条服务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路子。

20多年来, 由于办学成绩突出, 学校多次被评为“办学先进单位”、“文明和谐单位”、“花园式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优秀函授站”、“普通高等远程教育先进集体”等。2006年的“集体一等功”, 我校是山西省直机关和产业12个获此荣誉中唯一的一所中职教育单位。

二、锐意进取创一流

山西省临汾会计学校落实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会计实务模拟室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利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联合办学、等级考试和函授等教学资源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多种技能证书。

学校把“创建品牌专业、高就业率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学校办学20多年来, 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一直是学校的主打和品牌专业, 学校在这两个专业有着雄厚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 加强专业建设首先就得要在这些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品牌专业上下功夫, 充实其内涵, 有所创新, 我们把创立品牌专业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头等位置。首先是加强品牌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7年新增各类教学用资产相当于2001年前学校全部资产总和。专业设置对了头, 学生就业不用愁。学校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前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后一年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提高了就业能力。

我们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除了通过强化和鼓励学术交流、教研、自修、进修、考研、社会实践等措施, 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 还聘请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名师来校讲学和指导实践教学。同时, 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招聘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来校任教, 不断补充后备力量, 造就了一批素质高、业务强、专业精、老中青相结合, 知识结构互补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全心全意发展中职教育事业, 花大力气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改造硬件的同时, 学校在软环境的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文体设施齐全, 拥有多个学生社团组织, 为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举办“五·四”“十·一”演讲会、田径运动会、键盘比赛、优秀书法作品展、会计知识竞赛、文艺汇演、联欢晚会等文体活动。2007年5月1日, 由学校主办的校报《临汾会校》也正式创刊, 她旨在促进学校教学、教研、教改, 推进学校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 强化素质教育, 促进内外交流打开一个窗口;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平台, 亦为广大师生开辟一个能促膝谈心、切磋教艺的天地。

在办学模式上, 学校注重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联合办学, 努力提高办学层次, 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实践探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专业建设上, 突出会计专业, 根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新专业;在教学上根据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强化技能训练, 以快速适应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由于我们紧紧围绕市场办学, 精选专业,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不求盲目扩张, 只求扎实稳进,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当前尽管普通中专招生就业普遍下滑, 而我们的中专招生大幅增长, 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办学规模和就业率名列临汾市同类学校前茅。

三、齐心协力为明天

学校创建于1984年, 前身为临汾二轻职工会计学校, 系成人职工中专学校。由于种种原因, 历史定格在了2001年, 那一年的学校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造成了生源枯竭, 教职工工资不能足额按时发放, 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截止2001年6月份学校产生了“三个6”, 即在校学生不到60人, 教工工资停发6个月, 学校外欠60余万元, 骨干教师纷纷调离, 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2001年7月, 新的领导班子组成上任。在没有国家财政和任何外来资金的支持下,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 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4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改制为普通中专后, 仍是全省惟一的一所自收自支普通中专学校。目前, 我校教职工工资全部按时足额兑现, 在册和离退休职工的各项福利津贴也已得到落实。全校在岗教工辛劳奉献, 广大学生刻苦学习, 退休老同志们则是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为了明天———这是嵌入我校教学楼外墙上的四个字, 是啊, 我们的教学工作, 我们所有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明天吗?

进步教育 篇8

鲁迅淡出折射出教育的进步

文/宣华华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内容也在逐步调整。一个明显趋势就是,鲁迅的作品在逐渐淡出教材,也成了语文教材改革之争的一大热点。但在我看来,无论从过去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有多么喜爱鲁迅先生,其作品淡出教材依然是折射出教育的进步。

应该看到,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传世经典作品可谓“汗牛充栋”,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仅是沧海一粟。客观上,早先中小学语文教材过多收录鲁迅作品,远远超出了鲁迅所应享受的“待遇”。论文学性,《诗经》《楚辞》两大文学源头,加起来只不过寥寥数篇;《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加起来亦不过寥寥数篇。论思想性,把诸子百家入选的文章全部汇总起来,恐怕篇数和字数也没有鲁迅作品多。

不必讳言,过去中小学语文教材过分“优待”鲁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现在,新教材逐步删减鲁迅作品,更多的是在对早先过于偏颇的做法进行矫正。而且,这绝非冒犯鲁迅先生,也绝不意味着鲁迅已经过时。相反,鲁迅是中国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文学家,百年后谈论中国文学史仍然难以绕过。只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鲁迅的重要性经历着必然的相对下降——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些现代作家近年来重新崛起,一批当代作家也取得丰硕成果。

事实上,鲁迅淡出语文教材,更多地是顺应了教育的科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让语文教育重新回归本来面貌,减少各种不当的“人工添加剂”,真正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对文学的热爱,从而使语文教育回到正确轨道。很显然,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进步,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说明我们有了更开放、更科学、更理性的教育环境。

当然,对于那些喜爱鲁迅的人们来说,也要认识到鲁迅的价值不会随着淡出教材而湮没,他所揭示的“阿Q精神”以及所投出的“匕首”,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都并不失深刻性,仍将成为我们观照人性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原载2013年9月5日《现代金报》)

【点到为止】

看问题,最忌视角单一,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变换几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全面、更立体地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透视问题的本质。就像近年来鲁迅作品淡出中学教材这一问题,舆论界多批评教育界的媚俗和软骨,而很少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这,一定程度上还是源于“文革”期间我们对于鲁迅的过度解读甚至神化。宣华华的《鲁迅淡出折射出教育的进步》一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部分作品被调整出中学教材的合理性,指出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名家名作在中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教育进步的表现。这篇文章没有剑拔弩张的攻讦,没有绵里藏针的讥诮,多的是心平气和的分析,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且让读者心悦诚服。其实,即便是世界上最富于营养、最美味的食品,也不能让人天天尝,顿顿吃,否则只能使人腻味。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奇花异卉绚烂无比,只盯着“三两枝”,迟早会带来审美疲劳的——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食粮,杂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件益处颇多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学习心得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