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及模式

2024-10-18

需求及模式(通用12篇)

需求及模式 篇1

孤残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中亟须政府与社会给予支持与庇护的一个群体,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每年的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 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承担了多数孤残儿童的养育工作, 现有的国际理论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证明, 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 群体化、集中统一抚养与管理的模式, 难以满足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难以给这些孤残儿童提供针对性的养育与心理辅导, 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缺乏自制力与上进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1], 致使他们成年后难以顺利回归社会, 而家庭寄养模式则可以较好地弥补儿童福利机构在这方面的不足, 在关注孤残儿童身心发展、情感要求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 是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发展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一、家庭寄养模式对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意义

家庭寄养, 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 由政府出资, 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 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积极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研究表明[2], 与在儿童福利机构时的状况相比, 孤残儿童实行家庭寄养后, 心理行为变化较大,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运动功能改善、身体强壮。开展家庭寄养, 可以使孤残儿童对养父母产生较好的认知感, 对家庭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1. 有利于孤残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研究证明婴幼儿的依恋发展是奠定今后人际关系、群际关系, 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也是婴幼儿身心全面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利院收容的孤残儿童, 因其特殊经历, 遭父母遗弃, 缺乏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造成安全感和信任机制无法建立, 依恋发展障碍或缺失导致他们早期的人格发展产生障碍。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积极的社会交往是孤残儿童将来回归社会的必备基础, 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了残疾和疾病对他们本身的影响。在家庭寄养模式下成长的孤残儿童, 因为具备父母、家庭、兄弟姐妹、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亲密抚养关系, 有利于他们与寄养家庭父母、寄养家庭兄弟姐妹们间依恋关系的发展。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寄养家庭父母进行身心交流, 获得更细致的情感与身体呵护。相较于儿童福利机构, 家庭寄养环境能够在个体安全机制下建立、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提高。寄养家庭及所在社区环境, 可以为这些孤残儿童提供更温馨和常态化的社会互动环境, 有助于他们成长和社会回归。南京市儿童福利院社教科科长谷正花认为[3], 家庭寄养最明显的优点, 就是让孤残儿童了解社会生活, 不与社会产生太深的裂痕, 这对孩子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利于孤残儿童身体康复。

寄养家庭条件的设置使得被寄养的孤残儿童能够在家庭中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在饮食起居等方面, 寄养在家庭内的儿童往往比在儿童福利院能得到更细致的养育。寄养家庭家长在儿童福利院专门人员的指导下, 对寄养儿童实行康复训练, 其一对一的照料, 使得寄养儿童的康复照料更具针对性。部分寄养家庭, 在家庭养育模式下, 寓教于乐, 采用更加丰富, 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 如挑火柴棒, 垒麻将牌, 拉皮筋等简单易行的游戏方式, 变枯燥、艰难的康复方法为乐趣游戏, 既增加了寄养儿童的康复训练量, 又在这样轻松的训练环境下增加了寄养父母与寄养儿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使得残障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同步抚慰与康复。

3. 有助于孤残儿童接受常规学校教育。

只有对孤残儿童实施尽其所学的教育, 才能缩小他们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 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让他们享受作为人的快乐和尊严, 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4]。经过福利院和寄养家庭养父母的共同努力, 部分具备学习能力的孤残儿童可以进入寄养家庭所在地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就读的学校和老师也能逐步接纳这些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孤残儿童能逐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和老师、同学慢慢地融合, 感受到校园生活带来的快乐。

二、家庭寄养环境下孤残儿童身心发展需求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当前关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身心特点与需求, 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提供更为积极的康复训练指导和养育。

1. 寄养家庭的专业性不足难以满足孤残儿童生理康复需求。

普通寄养家庭在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照料方面能够做到有爱心, 有耐心, 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孤残儿童, 尤其是中度、重度残障儿童在生理、智力上的缺陷, 其康复训练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目前中国医学康复专业人员培养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普通家庭作为残障儿童的寄养单位, 要求寄养家庭父母具备专业和系统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技能更加困难。同时, 当前基层社区的专业康复指导人才与设施基本匮乏, 也使得寄养家庭在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专业求助上求助无门。仅仅依靠托养机构的定期巡视, 无法及时、准确地给予寄养家庭父母的专业指导, 对于被寄养的孤残儿童的身心康复也不利。

2. 寄养家庭和孤残儿童需要专业心理指导。

寄养家庭, 在正式迎来新家庭成员前, 需要经过严格审核, 尽管寄养家庭父母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 精心准备, 但在实际的寄养过程中, 寄养家庭和孤残儿童双方都要承受来自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 作为家庭新成员, 孤残儿童需要适应家庭环境, 对于这些曾遭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来说, 重新建立人际信任, 融入家庭, 接受和发展与寄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 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 寄养家庭由于新成员的到来, 原有家庭系统间平衡被打破, 尽管寄养家庭成员事先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当孤残儿童确实加入家庭之时, 随之而来的生活事件, 对寄养家庭也是一个挑战。除了从物质上给予孤残儿童精心照料之外, 更需要家庭成员付出耐心和爱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寄养家庭的原有成员可能面对付出情感却难有回报的状况, 寄养家庭成员与被寄养孤残儿童间的双向磨合对双方, 尤其是对寄养家庭而言, 需要巨大的耐心、爱心和意志力的考验。也有相当比例的个案, 由于多种原因被迫中断或变更寄养, 对于寄养双方均是一次创伤。同时, 寄养家庭还可能面临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由于家庭寄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 甚至有人会对寄养家庭抱有“收养孤残儿童以赚取经费补贴”的误解。

由于现有家庭寄养政策的规定, 被寄养的孤残儿童到了规定年龄必须离开寄养家庭, 返回福利院。寄养家庭与儿童之间再次面临分离, 许多个案会产生被再次遗弃的心理创伤。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支持是正常依恋情感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5]:寄养的变更对儿童心理可能产生明显的负性影响, 儿童失去原来熟悉的家庭生活, 均会不同程度出现异常沉默、过分乖巧及焦虑、抑郁、恐惧、冷漠、敏感等情绪, 这时期对儿童的生长不利。

3. 现有社会条件难以满足孤残儿童教育的需求。

孤残儿童由于先天生理缺陷, 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 在学习方面较之普通儿童有更多困难。中国现有教育设置难以满足孤残儿童的教育需求。第一,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往往一个城市仅有一两所特殊教育学校, 距寄养家庭距离太远, 导致孤残儿童入学困难。第二, 普通学校因为综合管理及其他家族抵触, 拒绝接纳残障儿童入学。第三, 愿意接纳孤残儿童的普通学校不具备特殊教育能力, 缺乏具备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老师, 不能按照残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 即使接受了孤残儿童就读, 也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要求。

三、完善家庭寄养模式的建议

针对当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实践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期为完善我国家庭寄养孤残儿童模式、改善我国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环境提供参考价值:

1. 完善寄养家庭评估体系, 建立个案跟踪档案。

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参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家庭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确定寄养家庭前, 对承担寄养工作的家庭有着严格的审核与甄选, 确定后双方以书面协议方式, 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但该暂行办法中相关规定在具体操作性指标上还需要完善。作为孤残儿童救助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家庭寄养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评估系统, 托养机构在寄养前、寄养中和寄养结束后每个阶段均有详细的档案和完整的评估。同时对被寄养孤残儿童应建立和完善其个人档案。其中, 除了必备的基本人口统计学数据外, 对其发育史、致孤和致残原因、就诊和养育经历等应有详细记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应由医师、心理学专业人员、康复训练师、福利院工作人员、照料者对个案进行寄养跟踪康复及协同评估。由于孤残儿童成长经历的特殊性, 寄养家庭成员自身条件限制, 相当比例的孤残儿童存在寄养关系中途变更或中止的情况, 因此, 对其寄养经历的记录和每个阶段的身心评估建档, 将有助于个案寄养转介的顺利良好过渡。

2. 加强对寄养家庭专业心理知识指导。

孤残儿童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 早期依恋关系建立缺失, 造成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管理、人际信任和个性心理障碍, 并依个体的年龄和个人经历在行为及个性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 如情感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情感表达障碍、人际互动困难等。一方面, 寄养家庭成员缺乏专业心理知识, 在寄养工作开展的初期, 相当一部分个案双向磨合中存在很多困难, 甚至出现矛盾。此时, 具有专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个案跟踪员及时跟进个案, 给予专业指导, 将有助于缓解双方的焦虑情绪和互动, 促进双方更快更好地包容和融入家庭。

同时,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一个动态过程, 专业指导人员根据个案情况, 应及时跟进个案, 给予寄养家庭专业指导建议, 将专业心理辅导与家庭环境因素相结合, 根据个案情况制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辅导方案, 这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被寄养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 健全人格, 使家庭寄养方式在孤残儿童回归社会方面事半功倍, 也将有助于减轻寄养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有助于对寄养家庭的主要抚养者认识和了解, 孤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掌握基本的情绪疏导, 儿童沟通等知识, 能够将家庭寄养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寄养关系的变更和中止, 减少和避免了因此而给寄养家庭及孤残儿童带来的二次创伤。

3. 建立和完善孤残儿童康复与特殊教育机制。

孤残儿童应享有与健全儿童同样平等的教育权利, 各地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家庭所在基层政府部门、社区、辖内学校应共同协商, 做好接纳适龄被寄养孤残儿童入学工作。将家庭寄养与社区福利工作有效结合, 针对辖区内寄养家庭较为集中的情况, 社区可增加相关孤残儿童的康复训练设施和具有专业医学康复知识的社工, 为孤残儿童提供矫治、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和弱智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为寄养家庭的成员开展康复训练知识和技能培训, 促进孤残儿童的家庭康复能力, 使孤残儿童受益[6]。在孤残儿童就读达到一定比例的普通学校, 配备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 给予就读的孤残儿童更加细致专业的身心照顾。

4. 家庭寄养模式与社区福利工作结合,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关爱残障人士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关爱孤残儿童更是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积极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中。各级政府应大力探索新模式, 积极推动家庭寄养, 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与社区福利工作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让更多家庭认识、了解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 从政策上对寄养家庭给予应有的保障, 适度提高寄养家庭经费补贴, 更加细化家庭寄养实施办法, 更加人性化地设置并实施家庭寄养相关规定, 科学处理寄养和收养关系, 让更多孤残儿童有机会重回家庭怀抱, 在家庭氛围中健全人格, 身心同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在全国家庭寄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3.10.29.

[2]范篆玲, 陈瑛.养育模式与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国民康医学, 2008, 6.

[3]言科.166个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现代快报.星期七新闻周刊, 2009.11.22.

[4]庞文, 尹海洁.论残疾人教育的公正.中国特殊教育, 2009 (9) .

[5]周菊平, 陈刚.寄养家庭变更对孤残儿童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康复, 2008 (6) .

[6]曾凡林.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社会福利, 2008 (2) .

需求及模式 篇2

王燕芳 胡琳

摘要:农村地区现行的 “供给领先”金融发展模式,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客户集中度高、支农力度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农村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应当实行“需求追随”模式,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细分成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之上,各农村金融机构找出自己的定位,针对特定的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特色异质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 需求划分 供给定位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

在研究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关系方面,美国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曾提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金融需求的反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另一是“供给领先”模式,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1]。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领先”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实行的是“供给领先”模式。为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于2003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综合改治,07年又启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组建61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369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达到60%。2008年5月,旨在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也正式开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3363家公司正式对外营业,贷款余额达到2875亿元。

(二)“供给领先”模式下带来的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供给领先”式的改革已大幅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但是观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并未如理论上预期的一样,充分发挥有效的支农作用。各家金融机构则存在着产品单一且趋同、分工不合理、资金非农化、目标客户集中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等问题。下表中显示了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贷款产品种类方面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存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均定位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上,而其提供的贷款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集中于农户小额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条件、担保质押品、贷款期限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说明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各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仍不够详细具体,造成其在“三农”领域内展开优质客户“争夺战”,而那些收入不稳定、抵押品缺乏、管理成本高、贷款风险大的贷款需求主体仍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在旧问题尚未解决好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些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的金融机构如何能安全、稳健地经营下去;国家该如何动员起农村地区已经存在的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支农作用。

二、农村金融需求层次的划分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仍以存、贷款为主。存款产品主要满足农民的保管、储蓄和投资需求,这一需求已基本满足,并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障碍。而贷款产品的单一同质化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屏障,因此本文将贷款作为考察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产品。同时,按照农村经济主体的不同层次可将贷款需求划分为:农户贷款需求与乡镇企业贷款需求。

(一)农户贷款需求

农户贷款需求按其不同用途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生产性贷款、消费性贷款、工商用途贷款。

1.生产性贷款:是指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由于购买生产资料或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强、周期短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关。

2.消费性贷款:主要用于医疗、子女教育、婚丧及人情费用、建房、购置家电车辆等。医疗、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并不能依靠金融机构来解决,需要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报销比例,继续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绿色通道”贷款通道,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建房或者购置家电、车辆等活动不直接产生收益,对贷款的偿还没有保障,但这类贷款需求的满足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可以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因此,国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对这类贷款予以满足。

3.工商业用途贷款:是指有一定积累水平并且有进一步致富愿望的农民意愿从事手工业、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业等小规模工、商业产生的贷款需求。这类农民依靠自身积累往往很难满足启动个体工商业或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产生的资金缺口,但他们通常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标准,很少能从正规机构获得贷款,高利贷成为他们解决贷款需求的主要方式。

这三类贷款需求的满足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镇企业贷款需求

按乡镇企业经济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金融需求划分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贷款、农产品流通企业贷款、非农但立足于乡镇的中小企业贷款。

这些乡镇企业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的一个子集,同样具有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获贷能力低等特点。而它们的特色之处在于,立足于乡镇,远离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城市区域,与“三农”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促进着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农民总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改变金融机构面临的经济基础薄弱状况,并且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增长会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协同互动。

而资金的短缺是它们向前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将农村金融需求划分成不同层次的需求主体之后,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其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经营与提供服务,并针对其适合服务的对象开发设计出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由此形成一个分工合理、产品丰富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2]。

(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主力军

在“四大行”纷纷撤并农村网点时,信合一社独力①在农村地区撑起一片天。现今国家致力改善农村金融困境,信用合作组织仍应充当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充分利用其在以往经营过程中积累的信息优势,将其服务目标定位于乡镇企业。以往,信用合作组织只选择那些盈利性好的乡镇企业进行放贷,系统内积累的大量存差通过上存、购买特种存款、国库券等方式外流[3]。现今,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回流,在这种背景下,信用合作组织应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拓展自己的服务对象,充分挖掘那些市场前景好、受国家政策支持鼓励的潜在客户。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批发银行

农行作为支农的大型商业银行主力,立足于县域的分支机构最多,但由于其商业化的经营原则与原则,目标客户往往定位于发达县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支农力度非常薄弱。与其让商业性质的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薄利中分一杯羹,还不如把这部分金融利润留给立足于本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用于增强其资本实力与提高它们的自生能力[4]。因此本文认为应将股份制商业银行定位为批发银行,将其在城市地区吸收的存差批发贷放给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

(三)邮储银行:中介服务机构

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政储蓄银行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①准确地说,农村地区还存在邮储银行、农发行这两类金融机构,但邮储银行只扮演“抽水机”的角色,吸去了农村地区的大量资金;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与贷款数量也非常有限.它的网点分布最为均匀,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县市下面的乡镇,并且它还具有遍布全国的网络优势。但是之前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一直扮演“抽水机”的角色,在贷款服务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和经验,因此将其定位为中介服务机构,在农村地区办理汇兑,代购保险、国债、基金,代缴费等中介服务[5],邮储银行吸收的储蓄资金可转存于其他金融机构。

(四)农发行:拓宽政策性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

农业发展银行应当继续走政策性道路,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其业务范围,尤其是对“三农”的支持范围,尽可能增加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的支持。对于那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型农业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对那些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能力不足、信用社不愿提供贷款支持但又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满足小额贷款需求

1.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社的本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员为本、为本社社员提供贷款援助、实行民主式管理的一种互助组织。民主式的管理与低廉的信息成本成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独一无二的特色优势,最适合满足分散、多样但没有直接收益作保障的农户消费性融资需求。

2.小额贷款公司:是介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资本之间的一种尝试,属于“类金融机构”。其最初的定位是为了服务“三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户、农业小企业的贷款,实现民间资本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6]。从其定位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其实是一条民间借贷走向合法化、正规化的道路。小额贷款服务的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周转快、手续简便、融资效率高、利息为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两倍,这正好与农户的生产性贷款需求相匹配。

3.村镇银行:作为各家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进军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优势是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后盾,并且作为一级法人制的村镇银行,决策灵活,贷款手续简单、便捷,因此本文将其市场定位于农户的工商用途贷款。

现今农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要致力满足的就是贷款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可以寻求创新金融产品种类、服务的技术手段,拓展业务范围。

四、结论

要破解目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困局,需要各方的努力去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道路、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

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需要司法部门尽快出台保障农村地区担保体系顺利建成、信用合作组织更加规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担保法》、《合作法》等[7];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加以引导和支持,使其在各自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经营与服务;需要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加快建立全国性的征信信息系统,加强各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种信息共享、良性竞争、友好互动的局面;最后,最关键的是需要各金融机构找准各自的市场定位。

农村地区各金融机构不同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它们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找出自身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客户建立互信互利的长久合作关系。分层次满足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降低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贷款的坏账损失率、有效实现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需求及模式 篇3

摘 要: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难已经成为当前困扰国计民生的一大难题。就目前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最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为满足其物质生活保障需求、生活照顾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与休闲娱乐需求,应充分利用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服务优势,积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作用,发挥社区优势为居家养老服务,从而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群现实养老需求,解决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民生问题,做好老年人口的养老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相比城市而言,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压力更重。受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流转、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被削弱,如今亟需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口的现实需求。当前背景下,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居家养老问题形势十分严峻,要在深入分析居家养老模式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具体构建实施途径。

一、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实需求分析

根据社会调查,我国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经济条件差,物质生活能力低下,医疗保障不到位,缺乏休闲娱乐设施,从物质、精神到医疗层面与城市老年人口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结合农村地区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来看,其具体可分为4个方面的需求:物质生活保障、生活照顾服务、医疗服务与休闲娱乐需求。

(一)物质生活保障需求

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农村老年人因劳动能力下降,养老最现实的需求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为生存而困扰。在农村生活来源问卷调查中,多数老年人以工作收入(农活或零活收入)为主要来源,一部分依靠子女奉养,少部分老年人有养老保险金,还有部分老年人依靠储蓄存款、救济金、低保金与投资性收入等生活。这些收入构成说明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老年人只能依靠自身劳动、子女奉养来维持生存,依靠养老保险、救济金及其他者还只是少数。对于这些老年人而言,物质生活保障不到位,生活安定性自然欠佳,生活问题与医疗问题成为了困扰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重大难题,缺乏维持生存的金钱,生了大病治疗难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有子女奉养和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状况则相对好一些[1]。农村老年群体养老必须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除去依靠子女外,更多的还是依靠自身储蓄和政府救济,所以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就是物质生活保障,这一问题需由政府来解决,并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政策扶持与资金补贴等,从而为构建居家养老体系打下良好基础,覆盖广大农村,让众多老年人受益。

(二)生活照顾服务需求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自理能力下降,尤其是80岁以后下降较快,因此年纪越大的老年人对生活照顾服务需求越大。在社会调查中,年纪在60-70岁的老人对于生活照顾服务需求一般,70岁以上需求较大,不过真正需要长期且持续照顾的老人多为病患,比例并不高,所以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服务需求具有间断性与临时性特点,服务内容以日常生活照顾和生病照顾为主[2]。目前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照顾主体主要以配偶、子女为主,像社区照顾、钟点工照顾等基本没有,在花钱购买照顾服务上,超过一半的对象缺乏购买能力与欲望,可以说制约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照顾服务需求的限制条件还是经济能力。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快提升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从而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生活照顾作为老年人日常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可通过政府或社会购买的方式提供给老年人,形成长效社会机制,服务农村老年群体。

(三)医疗服务需求

老年人作为疾病高发群体,健康医疗最现实的居家养老需求,正是因为疾病的影响,他们的经济能力才会受损,才会更加需要人照顾,并且治疗中产生的各类费用都会加剧养老压力。结合社会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地区很多老人都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在生病时不倾向于去医院,多数在小诊所看诊吃药解决,只有病情危急或实在撑不过去的时候才选择去医院。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医疗补贴,但是在大病治疗方面,老年群体的压力还是较大,尤其是治疗后日常生活自理方面则成了进一步困扰养老的现实问题。造成当前农村地区老年人医疗难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二是农村居民现实经济压力大,看病贵看病难。但是农村老年群体的潜在医疗需求是极大的,这种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主要受两方面的约束,一是支付能力,二是距离与可及性[3]。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农村地区老年人看病压力大,治疗费用贵、医疗不方便,并且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模式的典型问题。所以,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医疗需求,要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借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手段保障老年人医疗权益。

(四)休闲娱乐需求

休闲娱乐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农村老年人休闲娱乐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看电视、听广播、聊天、打牌、下象棋为主,较少养鸟种花、读书看报、外出旅游、钓鱼、参加公益活动者。农村老年人不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时间、无人组织、缺乏资源设备、经济条件不允许等。甚至还有多数农村老年人为生活而忙碌,客观上限制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很多人都很想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们也希望多多参与,但是受限于生活压力和经济条件,他们不敢奢望太多,不过像一些成本低的活动如广场舞、太极等他们还是很乐意参与的。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村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想必会逐步被满足,所以要从完善休闲设施、加强活动组织与领导等方面入手,满足老年人娱乐需求。

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实施途径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完成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护理与精神慰藉,通过实施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满足老年群体在物质、医疗、生活照顾、休闲娱乐方面的现实需求,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完成养老目标。就目前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最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在政府、社区、家庭三方努力下解决养老问题。

(一)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与社会服务职能,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政策方面,要根据农村地区情况和老年人养老现实需求积极出台配合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行保驾护航。比如在2008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政策上的推动与支持是其实施的直接动力[4]。对于已出台的政策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及时查漏补缺,寻找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另外,对于现行众多福利机构还要加强管理,以便其可以更好的发挥服务作用。对于社会服务机构可通过政策优惠推动其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利用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资金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服务。政府资金支持最典型的是建立专项基金,通过设立养老券制度让老年人可购买社区服务,减轻经济负担,通过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员这种公益性岗位完善养老模式。以上两种方式都能以相对较低的服务成本获得品质较高的服务,变相减轻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的负担。

(二)完善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施载体,是居家养老的主要承担者,社区要加强管理,组织建立服务体系,利用现有资源与网络,贯彻落实并监督服务情况。

利用社区管理体系组织建立养老体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在社区内部建立养老管理中心,在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居家养老计划,在工作中完善各项制度与管理办法,在服务工作中贯彻落实,明确养老模式下资金的使用,并设立意见箱,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不当之处。另外,还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与服务机构。服务站主要负责采集老年人信息,由社区居委会筹办,负责物品发放、补贴发放等,了解社区内部老年人需求,与适合的服务机构洽谈并满足其需求,通过定期沟通了解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情况,并负责社区内部养老设施建设与定期维护等[5]。养老服务机构主要职责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顾与休闲娱乐服务等,其他具体项目根据老年人需求而定。

信息化社区,网络的建设与利用成为必然。目前单一养老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必然。多层次网络服务体系包括社区纯福利性服务、邻里互助和有偿性服务。纯福利服务主要针对无收入或低收入老年人群,提供经济补贴,并利用公共设施满足其需求,邻里互助是吸纳社区内部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照料老年人群,有偿性服务则是设立公益岗位,提供适当服务。

联合社会组织建立养老服务监督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必须受到监督,监督体系的构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社会的监督,负责监督工作情况,通过定期调查走访的方式了解服务工作情况,一种是养老中心负责监督,以定期查看意见箱和查看账目为主。社区养老监督体系要对服务站、养老管理中心和服务机构进行全面监管,监管工作内容以查看服务工作是否到位、信息反馈是否及时、问题处理是否得当等为主[6]。比如查看是否专款专用、有无贪污受贿、物品是否准确及时发放等,监督服务工作质量、实施情况,了解其日常工作状态,根据有无问题选择适当措施,从而保障社区内部老年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三)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另一个核心支持来自以亲情和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家庭支持可在积极满足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的基础上配合养老站与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优质的养老保护。农村老年人不比城市老年人拥有完善的养老保险与补贴福利等,在承担养老责任方面家庭子女是大头,不过由于现在众多人口都倾向于外流打工,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照顾老年人压力变大,面对这种情况,还要是从根源处解决,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丰富社会资源与医疗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子女可更好的发挥在家庭中赡养照顾老人的责任。居家养老模式下,子女们的照顾重担减轻,不仅可以更好的工作生活,在照顾老年人方面也可与养老站、服务机构组织等相配合,带给老年人更多的优质服务。另外,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支持与照料,对慰藉老人、给予精神寄托、舒缓身心等有极大好处,它对于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重要意义。所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要积极发挥家庭支持优势,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站、社会组织等做好居家养老工作,完成农村社区优质养老体系的构建,为众多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形势严峻,老年人群现实养老需求主要以物质生活保障需求、生活照顾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与休闲娱乐需求为主,针对农村老年人需求,在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国家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从而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群现实养老需求,解决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益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7-121.

〔2〕崔庆五.转型期西部农村养老模式的优化组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7-112.

〔3〕皮海峰,徐永丽.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1-94

〔4〕沈林,张新芳,左建中.乌鲁木齐市农牧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研究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8-62.

〔5〕杜强,左建中,梁婷.乌鲁木齐市农牧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研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34).

需求及模式 篇4

在很多对外国际贸易的企业中,报关及国际货运人员的工作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和国际货物仓储配送等工作,报关人员需经常与涉及管理海关进出口的政府部门以及国际货运的相关企业和客户打交道,这些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需求。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货运流程,具备关务管理、仓储管理和运输配送管理能力等。

据统计,我国在2013年初直接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企业已接近3万家,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有很多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量很大,更是刺激了我国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像国际营销、国际客服操作、船务跟单、物流调度人才需求。

目前在我国依然采取注册报关人员的形式,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报关人员的总数在8万人左右,这些人员中大约80%的人员在企业。随着海关总署从2014年起报关从业人员由企业自主聘用,可以预见今后报关人员间的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二、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院校针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化的招生与培训,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来说,当前我国大约有180多所院校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大专学历教育。此外,一些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会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及考证培训等。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对报考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学生开展培训,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及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许多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操,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训条件、师资力量薄弱,造成许多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很多企业在相关保管人员的招聘之后,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二)原因分析

1. 提前培养方案准备不足。

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训需要更高的一些技巧和培训方案,很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些院校在自身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未对行业用人标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匆忙上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缺少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导致学校的专业课程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提前预案的不足,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设计上与需求方企业缺少合作和联合培养的方案,缺少深度合作和形成良性互动,致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要求。

2. 缺乏专业的培训人员和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老师很多都缺少实际行业经验,特别是像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很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深造,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就从事教学,这样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缺少专业的培训基础资源。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教学很多需要依靠实训教学,但是这一块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在这些基础投入上的不足,同时缺少与校外企业的参与,使得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到企业对所学专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供需双方的匹配成为问题。

三、解决当前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措施

(一)做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为了做好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政府方面需要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如国家以及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海关行业标准》《报检员国家职业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政府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相关行业标准的持续改进以及规划,稳定本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招生比例,有计划地增设本专业的中职教育,适时考虑在本科院校开展本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支持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多形式的在职专业继续教育培训。

要做好行业内的健康导向的培养模式。行业内应积极引导学员重视实操的学习,加强对院校教育进行鼓励政策导向,对于既熟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的学员进行优先就业指导。此外,行业内应制定更为合理的国家资格认定标准,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获得职业资格的国家认定。

(二)做好培养的预案与培训体系建设

高等院校在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充分的预案设计之后再增设相应的专业。高等院校在开设相关专业前做好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案,要做好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技能任务分析表为基础,将专业课程划分岗位任务课程体系模块,并依照工作的流程要求确定授课顺序,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相关院校要充分做好专业培养的市场调研,并与相关的需求方做好深入的联系。

同时,作为重视实际操作的培训机构,要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各类培训机构应做好各类实操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较为完备的实训模拟实验室,不断增强机构实训教学的能力,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各类培训机构应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引进等方式,吸引更多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满足机构教学的需求。

(三)在教学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岗位能力培训

在现今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应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兼顾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商品学基础、报关实务、关税实务、商品归类基础、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海关行政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现代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国际集装箱运输实务、进出口贸易电子化、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外贸业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高级商务交流。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应结合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来进行,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成实践能力,实现从书本到实际的跨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道德,敢于承担责任,学会与人沟通、协调、合作,具备一个准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高校在进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培训过程中,除了日常的课程专业培训,应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并且与相关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做好联系,安排学生实习的工作。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的培训以及课程外的实践教学的结合,对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评定实习、实训成绩的主要依据,目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为了实现实训、实习,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建议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在海关、检疫等政府以及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亲自授课,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供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形成职业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四、结语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训的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结合我国当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训现状,从国家以及教育机构层面需要做出不同的努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探寻高校、企业、行业多渠道、完善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与外部需求的良性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渐频繁,对外贸易的数量逐年增高,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在我国由于各类高校对人才培养上做的不到位,出现了国际货运人才需求与培养上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急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2013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3.

[2]闫超栋.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0(2).

[3]杨素琳.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2(8).

需求及模式 篇5

南京市第二医院护理部(210003)

夏春香

姚启燕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内科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做法与效果。方法

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护理服务创新与持续质量改进,同时开展定期护理质量检查和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

肿瘤科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从81.54%上升到98.46%,五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关键词】 肿瘤内科;患者需求;优质护理;护理管理

全球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肿瘤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复杂的心理反应。如何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成为护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2011年8月我科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优化以患者需求为原则的服务流程,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肿瘤内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主要开展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及免疫治疗。护理人员共2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4(23.53±6.21)岁。职称:主管护师7名,占35%;护师9名,占45%;护士4名,占20%。学历:本科9名,占45%;大专9名,占45%;中专3名,占35%。开放床位40张,床护比为1:0.5。

2、实施方法

2..1转变服务观念、达成全员共识

结合肿瘤内科专科性强、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患者及家属对护理需求较高等特点,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护士大会,传达优质护理服务相关精神并分别组织讨论,统一各层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性化护理,全面落实基础护理,科学改革护理模式,深化护理专科内涵,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2.2调查患者需求,强化部门支持

利用公休座谈会及住院患者需求调查等形式,了解我科患者住院期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围绕患者需求,强化部门支持,如添置了必要的护理用具,增设方便患者设施;改善患者餐饮条件,做到专科专人订餐、及时送餐到病房;成立陪检中心,负责住院患者24小时的陪检工作等,逐步完善了护理服务支持保障系统,形成了全院工作服务于临床的良好格局。

2.3 进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为满足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患者需求变化,我科重新审视现有固化的流程,对欠科学的护理流程进行改进,如优化患者入、出院流程、输液流程、交接班流程、picc操作流程等。在流程改进与优化过程中,将人文关怀、健康教育、交流沟通贯穿其中,有效衔接,减少操作和患者等待时间,充分体现患者需求原则及员工为本原则。

2.4专科技能培训,提升专科内涵

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能为患者带来最大安全感【2】。护理人员在科内树立了良好的“重知识、重技能、重学习、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结合病区专科特色成立picc护理小组、口腔护理小组、放化疗护理小组、临终护理小组。每组5人,分别设组长1人、组员4人,在护士长领导下,组长全面负责,组员积极配合,根据临床科室需要、护士需要和病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专科理论授课、专科技能培训、制作护理用具、制定专科护理指引,全面提升专科内涵。2.5持续需求调查,创新服务特色 2.5.1 优质护理服务观点调查

参考刘义兰

【3】

总结的6个优质护理的主题作为框架,把6个主题所包含的27个子项目作为调查内容。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护理服务观点调查并将其作为护理交接内容,使全科护理人员了解并尊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从人性化理念出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

2.5.2住院患者需求日沟通联系:建立患者需求日沟通表,每日由责任护士采用访谈法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记录,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对健康知识、治疗环境、护理服务需求。及时进行患者需求评估,制定关键护理对策,满足患者需求。护士长对患者需求评估与护理措施落实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护理服务。2.5.3 定期科室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参考赵先玲【4】基于患者对优质护理指征观点自行设计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调查表。每月底病区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服务,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5.4 建立回访制度:给出院患者赠送医患连心卡 ,方便患者与医生、护士联系 ,建立患者随访登记本, 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定期电话回访,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需求,给予指导 提醒复诊时间,使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护士的关心和帮助,有效地延伸了护理服务。

2.5.5每月对优质护理服务观点及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SPSS 11.0统计分析。使护理人员动态掌握患者需求,不断创新护理服务,如制定“亲情护理”推广方案,开展“无铃声换水”、“赠送精美手链,共同爱护导管”等护理创新服务,不断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2.6 改革护理模式,推进优质护理

科室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由以往的分层式管理调整为扁平式管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每名责任护士分管6~8位患者,对所分管的病人实行整体护理,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根据专科特点推行APN排班减少晚夜班交接班对肿瘤患者夜间休息的影响,适时增加“帮班”,加强晨、晚间的护理工作来满足患者需求,逐步扭转了由护工和家属提供生活护理的局面,也切实转变护理人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5】。2.7完善质量控制,实施工效挂钩

在不断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基础上,建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使护士全员参与科室质量控制。推行“现场管理式”质控模式,要求全体护士做好自我现场控制,护士长下沉病室进行现场质控,保障护理措施及时、有效落实。护理质控小组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将护理质量考核结果,患者满意度与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技术要求、工作风险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分配原则,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成效评价 3..1评价标准:将肿瘤内科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2010年8~10月,实施后)和实施前(2010年5~7月)各项指标进行比较。①护理质量得分值

由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组对基础护理、一级护理等5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与统计。(每一项满分为100分)②住院患者满意度

医院护理部参照王丽

【6】

等总结的肿瘤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卷定期进行调查,包括护士态度、业务水平、职业责任感等10项内容。每条评分方法分3个档,满意不扣分,尚可扣2分,不满意扣4分,三项同时弃权时扣3分,提出不满意意见根据所提问题扣5—20分。3.2评价结果

3.2.1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表

1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项目

创 建 前

创 建 后

P值

特一级护理

92.25±3.12

98.25±2.45

<0.01 基础护理

91.23±3.72

97.56±2.13

<0.01 病区管理

90.23±3.31

96.65±1.70

<0.01 消毒隔离

92.23±3.72

97.85±2.35

<0.01 护理安全

91.73±3.28

97.42±2.21

<0.01 3.2.2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

项目

例数(n)

满意例数(n)

满意度

x2值

P值

创建前

130

81.54

18.24

<0.01

创建后

130

128

98.46 4.1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

将患者需求转化为护理服务改进,实际上是遵循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整体[7]原则,以护士为主导、病人为主体进行的整体护理。在运用护理程序评估需要,制定、落实护理措施过程中,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采用病人与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共同分析其健康问题,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全方位满足患者从生理需求到自尊、他尊的需求。在晚期肿瘤患者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增加其舒适,提高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让患者安详、无憾到达生命终点。同时给予家属精神支持,帮助其家庭正常生活的恢复。可见优质护理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完善和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4.2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优质护理服务创建中完善的服务保障;科学的绩效考核,弹性合理排班满足了护士的意愿,缓解了护士的身心压力,提高了护士满意度。在责任制护理实施中,责任护士每天面对患者健康的强烈需求,迫使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患者从安全、满意的服务中体会到护理专业的严谨规范,从而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科学的护理管理,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工作胜任能力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4.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根据患者需求开展的多种创新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细化的工作流程、明确的质量标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服务的规范性、及时性、主动性,增加了服务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责任制包干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真正实现了“三贴近”[8]。使护理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并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进行融合。不仅充分保障了患者医疗安全,而且持续改进了护理工作质量,结果显示: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参考文献

【1】 游伟程 癌症发病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J] 2008,11(42)62 【2】 殷小勇,癌症患者的护理需求 中国误诊学杂志[J] 2005年7月第5卷第8期1527-1528

【3】 刘义兰.王桂兰.任小兵,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病人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9):64l—643.

【4】 赵先玲.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1(7):86-87 【5】 代凌雁, 郭汉萍.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陪护人员的护理 [ J].现代护理, 2001;7(3):

35-37.【6】 王丽,朱晓平,常凤云 6825例肿瘤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2008,46(36)

【7】 黄慧根,陈凌,黄红友,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10,lO(5):310-312.

【8】 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5-7

作者简介:夏春香(1973-)南京市第二医院科护士长 本科学历 主管护师,江苏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小需求创造大模式 篇6

2006年2月6日,韩国江原道,首届中韩围棋擂台赛举行。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韩国队头号选手李世石在比赛前一天默默地去超市买了5双袜子。这预示着小李打算在江原道至少待够5天!

有媒体追问李世石:买的5双袜子是什么颜色?李世石笑而不答。答案是明摆的:肯定是深色系的,黑色或者棕色(李世石参加比赛时基本都穿着深色西装)。现代社会对商务着装越来越看重。简单说,穿正装的时候,如果是深色系的,那么搭配的鞋子和袜子一般也是深色系的。

商务男性对袜子的消费也有一个共通的习惯:袜子有很多,有洞的也很多,可如果还有一双没有洞,就不会引起购买的意识。当袜子全部有洞以后,就会一次性购买10双左右的袜子,往复循环。小需求创造优秀的商业模式

析易国际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如何运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对接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

对于已经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企业,商业模式就是如何发挥自己已有的资本、产能等资源去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市场领导者如apple、Lv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影响力重新创造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对于新公司或者主营业务有待转型的公司来说,需洞察各种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发现他们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再集中企业资源对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消费者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哪怕不引入注目也需要深入研究,一些需求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网络销售公司Blacksocks,com就是敏锐洞察到都市商务人士对于“黑袜子”的消费需求,率先开展“预付费成为会员,黑袜子定期送到家”的业务,首次付费之后消费者会收到三双袜子,之后每隔几个月就会再送三双过来。几年下来,平均售价高达9美元的袜子在欧洲地区累计销售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双。

同样的事例也在中国上演。维棉网2010年11月6日上线,当天卖出超过100Y~袜子,上线头8天累计卖出1000双袜子,强劲的需求体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让创始人也咂舌不已。这说明,B2C竞争如此激烈,依然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创造出优秀的商业模式。传统行业仍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几乎所有传统的市场观点都认为: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国产高档化妆品没有生存空间,因为国内高档化妆品的消费群体普遍存在“祟洋”心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家化旗下高端品牌佰草集,创造了中国高端化妆品营销的奇迹:专卖店数量从2005年的100家扩张到2010年的560家,活跃会员超过20余万,能为公司带来约40%的销售收入。2010年销售额预计将超过13.5亿元。

通过对消费者洞察,上海家化发现: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衍生的中国医药学文献中载录了数不胜数的美容方法。1600年的使用历史让国人对中医药的信赖很难随着时尚潮流的变化而改变,这正是跨国公司没有办法改变的消费背景,也是本土日化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可以借助的竞争壁垒。佰草集,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研发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中草药中高档化妆品。

在品牌哲學上,佰草集信奉“美必须发自根源,方能美得完全”的东方哲理,并执著地实践着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平衡”之美的追求,最终传递出“以天地之气、佰草之灵、汉方之粹,养根源之美”的品牌精髓。

在品牌美学上,佰草集门店的中国草药美容文化视觉通过店头软装潢氛围、主题陈列传递展示,产品陈列讲究美观简洁,产品包装精致含蓄,灯箱、海报广告等画面强调东方唯美的视觉冲击。洞察力是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有力武器

下面通过析易国际最近的一个案例,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挖掘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洞察到巨大的市场机会。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中生奥谱寡肽技术研究所推向市场的产品有十大类:青春组合产品礼盒、抗衰老组合产品礼盒、面膜眼膜、口服丸、纳米玻尿酸水分补充丸、男士及女士虫夏丸、蜂王胎女人活力素、雄蜂活力素、复合冲剂OCO睡美人小肽养颜冲剂1、OCO睡美人小肽养颜冲剂2。

中生奥谱认为自己的技术领先、产品出众而且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是从保健品、化妆品甚至是保健食品人手,都很容易取得市场的成功。但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显然中生奥谱产品线多而且杂,无法聚焦形成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最近几年中生奥谱的小分子美容产品仅在京城一些高档会所销售,而且销售额远远低于企业预期。

析易国际通过调查发现:虽然中生奥谱目前掌握的技术确实遥遥领先于同行,但保健品目前处于消费者信心缺失的状态,目前介入时机不理想;保健食品需要重新塑造一个众所周知的新概念,目前介入投入巨大。

通过竞争生态分析,析易国际最终认为:客户聚焦化妆品是完全可行的,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消费者能体验到客户目前达到的先进科技。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产品,能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地了解到客户的先进科技。

带着问题,析易国际再次洞察国内化妆品市场高端消费人群目前未被满足的内在需求。聚焦的目光因此迅速锁定:面膜。

通过对面膜市场的研究,我们发现:

一、面膜是一种日耗品,拥有大量人群的海量市场。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女性一般从16岁左右就开始使用面膜。

二、女人对面膜没有品牌忠诚度,会根据效果,随时更换使用的品牌。这在化妆品市场是个仅有的特例。

三、相比其他产品,面膜可以更显著的体现出效果。

析易国际从“面膜”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市场上从来没有过的以“膜”为核心的全新业态“膜吧”,将中生奥普重新定位为:全球膜贴订制的倡行者。

通过上面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商业模式是目前国内市场营销的热点,各种理论和工具层出不穷。但是再好的理论也必须和中国市场的竞争生态紧密结合,同时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实在巨大,即使很小的消费需求背后往往也意味着一个惊人的消费群体。

需求及模式 篇7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求,运作模式

0 引言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 通过互联网及相关信息平台线上达成交易、完成支付结算, 线下通过跨境物流完成商品送达的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模式。自2008 年后出现的全球经济低速增长, 使得中国传统“ 集装箱”式的国际贸易被更多小批量、高频率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所取代, 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交易服务平台与物流服务。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已较为成熟, 从最初的信息服务开始转向集在线交易、全产业链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如阿里巴巴、速卖通、环球资源网、Ebay与Amazon中国等。 与此同时,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用户体验度差等问题, 阻碍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1]。

本文结合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其物流运作需求, 并对现有的邮政快递、专线物流、集货仓、保税区与自贸区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 提出从政策与立法、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海外仓与边境仓建设、模式优化与创新四个方面促进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对配套物流的需求分析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高增长使得物流配送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要求使得跨境电子商务急需建立有效的物流运作模式以适应快速发展需要。

1.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 2014 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2 万亿元, 增长率为35.48%, 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89%, 预计2016 年交易规模将增长到6.5 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30%。跨境电子商务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下的一个新亮点, 国务院在《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14—2020 年) 》 中指出要积极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 截止2015 年底共设置10 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以及一个综合试验区。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以企业对企业 ( B2B) 和企业对消费者 ( B2C) 两种为主。 B2B模式由于其报关主体为外贸企业, 相关交易数据可纳入海关统计。 B2C模式以个人消费品的零售业务为主, 由于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 相关交易数据难以纳入海关统计。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出口交易量以出口为主, 但进口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可以预见, 随着政策对进口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 国内各大型电商布局和开拓海淘业务及线下物流渠道, 将进一步推动进口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其在进出口交易量中所占比重也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所需的交易服务平台、电子支付结算手段、物流配送等相关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交易服务平台方面有阿里巴巴、速卖通、亚马逊、Ebay、环球资源网等较为成熟的电商平台。 电子支付结算方面以Pay Pal、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新兴线上支付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物流配送方面, 除Fed Ex、UPS、DHL、TNT四大国际快递公司提供跨境包裹服务外, 国内传统快递服务商如顺丰、圆通、申通等均布局跨境物流业务, 国内电商与航空物流企业纷纷搭建跨境物流体系。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所涉及的信用评价体系也正在建设, 海关监管与通关便利性的协调统一正不断进行探索。

1.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配套物流的需求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在推动物流发展的同时对物流发展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一是跨境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的发展需要与其增长相匹配的线下物流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与电商物流是相辅相成,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跨境物流却捉襟见肘, 购物旺季常出现商品积压等现象, 用户投诉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物流问题导致[1]。 不少国内快递企业虽已积极布局国际渠道, 但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建设涉及不同国家的诸多环节, 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全球优质网络。 传统国际货运企业也不具备对小批量、高频率货物处理的经验及优势。 物流业可看做是一个无限改进型的服务产业, 除加快建设、完善现有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外, 还需有前瞻性的提前规划布局大物流系统。

二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低成本、高效率、优良用户体验的物流服务。目前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可占到总成本的20%-30%。 现采用较多的邮政小包虽然价格便宜, 但时效性差、丢包率高、无法追踪物流信息[2]。 国际四大快递巨头Fed Ex、UPS、DHL、TNT通过其全球网络可为用户带来极好的体验, 但价格较高。 货物在各国海关及商检所需时间也延长了物流配送时间。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低成本、高效率, 可提供优良用户体验的物流服务。

三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提升物流装备与信息化水平并加强监控与预测能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除涉及进出口国国内物流外, 涉及通关、检验检疫、外汇监管、出口退税、保税仓储等问题, 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需提升物流装备与信息化水平, 实现全程监控与数据共享,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对商品需求、货物周转率、国际运力等进行分析预测, 保证服务的准确性、安全性、时效性, 构建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

四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一体化的国际物流服务。国际物流中, 不同港口进出口货物流程、要求、特点不尽相同, 环节多导致信息不透明, 要求能够提供多港口、一致性、信息可追溯的服务。跨境电子商务存在因货物质量、运输周期、消费习惯、海关风险等因素造成的退换货, 需提供有效的退换货物流解决方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注重用户体验, 对O2O模式的线下体验条件和商品售后服务提出了物流要求。跨境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大多不具备国际物流知识, 物流服务上应涵盖进出口通关、保税仓储、仓库内装、保险等一体化服务。

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高增长促进了物流运作模式的多样化, 除国际邮政快递等传统模式外, 政策的支持和“ 一带一路” 建设使得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如海外仓、边境仓、专线物流等逐渐成熟。

2.1 邮政快递模式

邮政快递模式包括了国际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两种形式, 具体说明见表1。 该模式主要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小件货物, B2C交易下的物流主要采用此模式。

国际邮政小包经多国邮政转运, 随着包裹数量增长导致海关效率低下, 丢包、破损等事件较多发, 需各国从政策、海关、邮政体系等方面协同配合才可有效解决其短板。顺丰等民营快递企业在国际快递方面虽早有布局, 速度快, 费用低于四大国际快递巨头, 但覆盖的海外市场有限。中国快递企业应积极布局全球网络, 在各国或各区域走本土化道路, 迅速融入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竞争力, 降低运营成本。

2.2 专线物流模式

专线物流模式是一种货物送达时间基本固定的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国家的一种专线递送方式, 其包括铁路专线、航空专线、多式联运专线等形式, 运费较国际快递便宜。如渝新欧铁路专线, 顺丰欧洲航空小包专线等。顺丰欧洲小包专线本质上不同于走万国邮联通路的邮政系小包, 其与荷兰邮政合作, 享有本土邮政发达的网络覆盖与绿色通道, 能实现优先清关、配送。专线物流的缺点是受地域限制, 出口国内揽货有限, 但对于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来说是一种经济便捷的物流模式。

2.3 集货仓模式

集货仓模式是卖家将货物发到指定仓库, 仓库方面提供货物的仓储、分拣、流通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 卖家只需专注交易, 通过对仓库下达指令完成订单履行, 由仓库方面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货物配送。此模式的特色是卖家无需关心国际端的运输问题, 而买家通过使用仓储集货服务达到集约化采购节省成本的目的。该模式主要有海外仓、边境仓两种形式, 具体说明见表2。

集货仓模式包括前程集货运输、仓储管理、配送服务三部分, 集货运输可降低运输成本, 但要考虑卖家的资金实力及抗风险能力, 要求对商品有准确的销售预测, 否则易产生商品滞销造成库存积压。海外仓的配送服务采取的是外包当地物流企业, 易造成配送端与客服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5]。 海外仓的本土化管理与运作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渠道的首选, 海外仓的管理模式和业务范围还可进一步拓展, 如用户线下体验、售后服务、逆向物流解决方案等。边境仓可设立在与进口国直接相邻的出口国边境, 或进口国与出口国不直接相邻时, 可在与进口国相邻的第三国边境设立边境仓, 对卖方而言此时也相当于海外仓。 当一些进口国因政局、政策、经济等因素设立海外仓成本过高时, 可在与其相邻的国家设立边境仓。

2.4 保税区与自贸区模式

保税区与自贸区模式是卖家先将货物批量集运发到保税区或自贸区, 再通过电商平台零售交易, 通过保税区或自贸区的物流服务商完成商品的分拣、打包、检验检疫、通关、运输配送等后续服务。 其优势在于可通过集货运输降低物流成本, 缩短商品配送时间;在自贸区或保税区还可进行商品的加工装配, 享受区内优惠政策及便利服务。但运作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各国相关政策, 存在商品滞销造成库存积压的风险。

3 促进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 物流发展也需要电子商务的推动, 通过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求与运作模式的分析, 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并加快行业规范及立法建设

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 明确海关、商检、税收等领域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行政法规与监管要求, 在确保海关、商检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提升跨境电子商务货物通关效率。

3.2 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第四方平台

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 整合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仓储、运输配送、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等环节, 从物流供应链高度, 建设综合性一体化第四方平台, 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 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正在建设完善的Ali Express无忧物流, 可为卖家提供揽收、配送、物流详情追踪、物流纠纷处理等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

3.3 加强海外仓与边境仓建设

市场调查显示, 卖家有本土仓库或办公室, 会增加买家信任度与商品购买量。 海外仓已在北美洲、澳洲等地有成熟运作模式, 可提高产品曝光量, 本土发货可缩短配送时间, 应作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渠道的首选。 由于进入门槛不高, 竞争已较为激烈, 出现了各种类型及规模的海外仓, 如在美华侨利用自家车库做海外仓。 在海外仓建设时, 应加强规范化与标准化;在选择海外仓时, 要注重正规化、专业服务、存货安全等因素。 海外仓并非适用于所有国家与地区, 有些国家海外仓运作复杂、费用高, 如俄罗斯、巴西, 为平衡时效性与成本, 边境仓可做为海外仓的一种补充。

3.4 针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积极优化物流运作模式并探索新模式

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难于服务所有形式的商品, 不同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决定了物流发展的差异性。随着交易规模扩大、交易主体增多, 将涉及更多国家与地区和更多商品种类, 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税收政策、消费习惯、风土人情、商品性质等要求物流模式不断优化与创新。例如, BOXC提供的针对中国Ebay, Amazon卖家的大包清关拆包派送服务。 BOXC是一家专业经营中国到美国国际速递及相关业务的企业, 中国客户可关联自身发货平台下单, BOXC会整合分类当天所有货物, 通过大包清关空运的方式送达美国拆包, 再由BOXC直接将包裹转交给USPS、Fed Ex、DHL负责投递。 费用比Fed Ex、DHL、UPS的小 ( 轻) 货中美快递价格便宜50%左右, 却可提供几乎一样的配送时间, 方便中国卖家以美国地址发送及退换货物, 可对包裹追踪, 相当于一种虚拟海外仓, 对卖家而言也可规避海外仓的商品积压风险。

4 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跨境物流业的革新, 跨境物流保障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增长。本文分析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需求, 研究了现有物流运作模式特点和适用性, 提出从政策与立法、一体化第四方平台建设、海外仓与边境仓建设、物流模式优化与创新四个方面促进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进一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伴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处于1.0时代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将有较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2) .

[2]张滨, 刘小军, 陶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 2015 (1) .

[3]冀芳, 张夏恒.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 2015 (6) .

[4]张冲, 葛炬.跨境电商系统特点及其对物流的需求探讨[J].物流技术, 2015 (18) .

[5]李向阳.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 2014 (10) .

[6]陈欢欢.我国小额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3 (01) .

需求及模式 篇8

在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工作重点之一是引导高新区企业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改变标准化工作与技术进步速度不相适应的现状。特别是改变由标准滞后而影响产品升级,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状况。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帮助企业在掌握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同时,及时通过标准化手段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具体、明确和可量化的技术要求,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是推动示范区内企业逐步建立并完善“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和“自主创新与标准相结合”两大工作机制的有力支撑。为此,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承担了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任务。

2 示范区企业信息共享的问题与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启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已先后组织验收并考核通过深圳、北京、西安、上海、杭州、无锡、重庆、福州、青岛9家标准化示范区,辅助了一大批试点企业参与国内甚至国际标准化活动,真正赋予了示范区内重点企业的标准化活动话语权。

然而,在前期的试点示范过程中,一些问题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逐步暴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标准化活动主体缺乏中小型企业

企业在参与标准化工作并成为标准化活动主体的过程中,行业龙头企业由于标准化重视程度较高、标准资金投入力度大,受当地政策扶持机会多,无论是国际国内标准化参与,还是内部标准化工作均走在同行前列。而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限制,即使在部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方面占有优势,在上述标准化各个环节中还是难以获得话语权,以至在标准化活动中,缺乏中小企业的声音和影响力。

2.2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明显

由于同行市场竞争的存在,出于企业追求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升级换代以及争取政策扶持的考虑,大型企业往往对标准化资源把持较紧,与中小企业特别是同行业中小企业共享标准化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难以起到标准化领域行业标杆的作用,不能更好地辐射带动示范区内的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使得标准化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难以从行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参与过程中获得收益。

2.3 示范区企业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

对于示范区企业来说,企业获取标准信息的渠道有限且单一,其信息来源通常是国家或省级的标准服务机构提供的标准出版物。对于紧扣市场需求的标准化信息,特别是行业最新标准化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级标准化项目信息获取较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新区管委会对于园区企业的标准化活动情况难以进行实时的数据汇总统计,大多数统计信息来源于每年的标准创新奖报奖时的信息汇总,信息覆盖面不全面且较为滞后,高新区管委会难以进行准确有效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统计。

2.4 示范区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

随着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政策的出台,以特定区域为试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将逐步向以产业联盟为纽带的区域间协作发展,以联盟作为手段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各示范区之间的信息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示范区之间的信息互通渠道没有成形,信息资源互通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这无疑将阻碍跨示范区的区域协作局面的形成和健康持续发展。

为解决上述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将在示范区建设各个参与对象,即:示范区企业、高新区管委会以及标准化服务机构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形成以信息互通辅助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循环。通过标准化示范区的试点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发挥标准化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3 信息共享平台功能设计与服务模式

3.1 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服务模式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提高标准化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中心,辅助各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及时地融入标准,用标准化手段带动科技创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共享平台将在高新区企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各个参与方之间建立信息双向获取及有效沟通的桥梁。信息流动方式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区企业:企业在平台中填报标准化需求问卷,企业标准化需求与高新区管委会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形成互动;同时企业在平台中获取同行标准化信息,以及国家地方的标准化相关项目信息及申报渠道。

(2)高新区管委会:管委会在平台中核准当地示范区企业注册账户的有效性,同时在平台中发布所辖示范区内的各项标准化激励政策以及标准化活动信息,并且管委会能够在平台中实时获取所辖示范区内企业的标准制修订情况和标准化活动参与情况等信息。

(3)标准化服务机构:标准化专家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在平台中更新维护能够对外提供的标准化服务信息,可以在平台的互动讨论中与企业直接沟通,回答企业提出的各项标准化相关问题,为企业提供进一步定制化的标准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各工作参与方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双向流通,在为示范区企业、高新区管委会和标准化服务机构之间搭建有效沟通渠道的同时,满足各方对专业标准化服务的需求。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各参与方互动的模式,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服务,有别于传统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单向流通的广播模式。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标准化工作的结合,为提升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取标准化项目信息,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为进一步推进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试点工作积累更多宝贵经验,发挥示范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2 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信息共享平台在实地调研及标准化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汇总示范区企业、高新区管委会和标准化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进行平台功能设计。在设计方面重点建设能够协助示范区企业、高新区管委会和标准化服务机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在线交流的功能模块。包含企业标准化信息问卷填报、企业标准化信息报表查询、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需求信息发布模块、标准化专家人才简历维护模块、标准化专家在线问答等功能。自底向上的信息共享平台功能设计架构如图2所示。

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中,示范区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借助平台各功能模块来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信息获取和标准化服务获取的需求,为企业拓展标准化信息和标准化项目资助的获取渠道。

与此同时,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标准化专家库将积极吸收各领域标准化技术专家,提供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示范区标准化专家队伍,为示范区企业提供专业的定向标准化服务,辅助企业从市场活动的主体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

3.3 合理引导示范区企业参与平台共建

高新区企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示范区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共同建设与完善是高新区平台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在平台设计中,注重增加示范区试点企业参与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示范区企业调查问卷,对试点企业的标准化需求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从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标准信息获取渠道、企业内部标准化情况、企业标准化执行情况、标准化培训服务信息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汇总示范区试点企业的标准化需求信息,并通过标准化专家互帮互助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指导服务。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示范区试点企业的标准化调查问卷内容如图3所示。

国家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认可的标准化专家,在实时参与企业标准化问答交流的同时,能够在平台中实时获取企业标准化问卷信息中的统计结果信息。标准化专家通过统计结果数据,分析企业在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供标准化服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帮助示范区企业完善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标准化专家获得企业的标准化需求信息统计数据的界面如图4所示。

国家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将试点企业与标准化专家进行了有效关联,提供标准化需求与标准化服务供需双方的有效结合与沟通,能够实现试点企业、标准化专家与示范区管委会的积极互动,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各项建设任务的健康发展。

3.4 平台服务运行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后续的面向企业的服务运行过程中,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将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要发挥优势,充分起到企业从事标准化活动的桥梁作用。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在为标准化工作各参与方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台在后期服务运行过程中,将进一步规范标准化咨询信息的共享和发布机制,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实时的信息,帮助企业获取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一手资料。

二是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为高新区标准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支撑。通过持续的技术更新,以技术优势多角度、多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数据统计项,通过数据说话。

三是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服务,将有机结合标准化示范建设要求、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内企业,以及标准化专家的信息获取和资源展示需求,围绕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宣传推广、加强示范区参与互动等功能项,服务于示范区的建设和后续发展。

四是建立保障平台良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实现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规范化管理,确保上网各项新闻、标准、问卷及规章制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信息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等各项平台维护的工作制度,实行规范的分级管理和审核把关责任制,保证平台上的信息符合网络秩序管理要求。

五是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建立网站信息处理和反馈、提供咨询服务、互动交流等各方面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平台的完善和变化,通过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管理和服务提升,实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要求。

4 总结

标准化信息共享实际上是解决标准化互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标准化活动中的各方主体带来益处,对高新区企业标准化意识的提升和高新区企业标准化活动的规范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高新区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将有效改善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中信息共享相对滞后的局面,进一步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标准化工作参与信息和定向标准化服务,以不断提高标准化示范区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促进标准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在辅助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工作进展的同时,从标准化角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企业深层次参与标准化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标准化业界资源。标准化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和共享平台的建立,为给企业提供专项定制标准化服务、帮助企业真正成为标准化活动的主体、发挥标准化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等提供有效资讯和思路。

需求及模式 篇9

一、山东某地区天然气市场概况

该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形成是伴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和城市的发展进程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自产自用逐步扩展到为所在区域生活供气,乃至区域内车用、工业供气,天然气市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长较快,天然气作为高效、清洁能源中的佼佼者,在该地区拥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

1、该地区天然气市场经营配置

该地区天然气供应处于多家公司分地划片经营的局面,统一管理相对困难。各区域、各燃气公司各成体系,易造成互相制约发展、重复建设、管理不便的局面,区域内燃气特许经营权分配上尚需改善,市场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目前,区域内燃气特许经营权分配上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一些供气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弱的小燃气公司,获取了部分具有潜在优质用户群的区域特许燃气经营权;呈现出社会责任贡献大的收益较小,收益大的承担社会责任较小的趋势,市场资源分配仍不尽合理。

2、该地区天然气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该地区燃气管网多网并存、管网互通互联较少,缺乏天然气的统一调度和灵活调配,距离实现管网优化运行和稳定可靠供气仍有不足。目前,该地区的运营系统存在诸多制约天然气市场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既有用户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又有终端用户销售价格的问题。其中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定价机制不够健全,管网规划有待升级,管线老化程度相对较高,应急调峰设施薄弱,安全供气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山东某地区天然气市场预测

该地区油气资源相对丰富,随着开采量逐年下降,尤其是冬季天然气供应量供不应求,加之当地的各类用户用气量的迅速增长,使该地区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此,需要对该地区市场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天然气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市场竞争格局状况,保障城市供气安全运行,做好近期与远期的有效衔接。

1、天然气市场需求预测

天然气作为21 世纪的能源的代表,从热能含量上看,1m3的天然气相当于1.13L汽油的当量。就其经济性而言,燃气比燃油的燃料成本要低。经济效益、节能效益、环境效益明显。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低碳、节能”两个目标的前提下,使用天然气得到了更多的推广,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天然气未来的需求,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的需要,对天然气市场未来用户的把握显得尤为必要。从优化用户结构、优化用气方式的角度出发,确定该地区天然气合理应用顺序如下:优先发展城区居民、商业用户、天然气汽车(尤其是双燃料汽车)等用气;适当发展工业领域中以天然气代油、液化石油气项目;适当发展工业领域中可获得巨大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天然气利用项目;适当发展中央空调用气,限制发展燃气采暖用气;限制工业领域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用气。

随着管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城市气化率的提高,天然气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该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从2005年的10864.8×104m3到2011 年的23337×104m3,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以居民用气为主,平均约占总需求量的42.4%。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用气量增长较快,也占据了总消费量的很大比重。2011—2020 年该地区的用气需求量如表所示(见表1)。

2、天然气市场供给分析

结合该地区天然气门站、主管网铺设状况,该地区可利用气源供应主要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公司。

(单位:104m3)

(1)地区资源自主供气。该地区自产天然气实现自主供气。

(2)中石油供气。主要通过沧淄线和泰青威主管线两条线路供气。沧淄线长度213.5 公里,管径508 毫米,设计压力为4 兆帕,最大年输气能力10.5 亿立方米。泰青威管线,设计压力10.0MPa,管径为准1016mm,供气能力应为70~80 亿m3/ 年。可通过引支线进入该地区,实现区域供气。

(3)中石化供气。中石化返输管线为原中石化“东营—齐鲁二化”供气管线,后期为中石化山东济青管线应急调峰补气,接受中石化返输天然气,实现向该地区供气。中石化与山东省政府合作的青岛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气化气源亦可作为该地区的气源。

(4)中海油供气。可在该地区中海油LNG卸气码头附近设置门站,接受来自海上的中石油液化天然气,气化调压以后并入我市大管网。该气源气量充足,供应能力较强,但价格偏高,可在供应紧张时考虑此气源。

三、山东某地区天然气市场运营模式设计方向

天然气行业具有高度一体化的上下游同步发展特性,故该地区天然气市场运营模式设计以天然气市场产业链为研究方向(见图1)。

1、上游市场──统筹规划

之所以要做到上游资源统一平衡,并对下游进行统一管理,是为了有利于地区天然气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形成上游资源的竞争机制。随着长输管道天然气的引入,从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协调发展,建设地区输配网络,形成天然气供应上的三大优势:一是可做到统一接收中石油、中石化等不同方向的管输天然气;二是有利于稳定供气和统一管理;三是整合地区天然气市场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因此,建设地区天然气输配网络将极大地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2、下游市场──合作共赢

(1)发挥潜在的资源优势,依托竞争合作实现双赢。传统竞争思维是你死我活,而竞争合作的出发点是基于优势互补基础上的竞争,在提高顾客价值基础上实现双赢。要实现双赢,合作竞争必须建立在合作者双方共同获利的基础上。即通过联合,使双方的能力或资源得以互补,这是合作竞争成功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在互利互惠、共生共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挥潜在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自身优势特性。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必须把通过向合作方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最大限度地尽快将合作成果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双方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每个参加合作的企业都应该贡献出必要的信息供对方分享。当然,企业要合理控制信息流动,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对方得到企业自身必须予以保护的核心关键信息,因为当前的合作伙伴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合则聚,不合则散”是基于竞争目的的合作行动原则。

(3)遵循“Win—Win”原则,秉依互利共赢实现良性发展。企业需要遵循“Win—Win”原则,把自己的利益和他方利益较好地结合起来,以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如企业与竞争者、供应者和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企业优势资源互补,快速响应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价值链,实现双赢。企业还应当协调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如对天然气发电产业在投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CNG汽车推广的支持政策,对工业锅炉改造的优惠政策等等。

3、地区政府──保障运营

(1)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在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高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天然气行业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适用于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仍需健全,这种状况与天然气市场的迅速开拓和发展仍不相适应。例如在城市燃气输配领域,存在上游供气企业抢先在已规划城市燃气管网建设的区域内重复建设燃气配供管道,发展向当地客户供气的竞争现象。由于管道天然气配送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这种无序的市场竞争现象一方面将会造成缺乏统筹盲目竞争建设,从而导致重复投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燃气行业缺乏清晰、合理的监管框架。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构建天然气行业的现代监管框架及加速天然气立法进程十分必要。走立法先行、监管到位的路子,可以在天然气市场形成的初期就营造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管环境,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城市燃气配送业务而言,意义格外重大。

(2)建立管网公开准入机制。通过监管条例或管网专营许可证制度规定,允许任何有资质经营天然气业务的企业与管网经营者签订运输合同。只要输配系统有闲置的运输能力,就应允许公平地进入管网,并在合同规定的任何收(交)货点提交(提取)天然气商品。在主干管线或管网内,所有气源接入点及终端市场连接点之间都应互连互通,不存在阻碍天然气商品流通的障碍。

四、山东某地区天然气市场运营模式构建

1、气源选择

(1)维持当前气源供应现状。目前,该地区的供气气源由地区自产气源、中石油、中石化返输气三部分组成,某大型燃气公司对该地区自产天然气实行买断经营,并通过输气主干线引进中石油、中石化两大上游气源公司返输气,是该地区唯一的气源公司。

(2)未来外部气源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该地区燃气的发展紧扣黄蓝经济区发展的主题,随着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重大燃气项目的上马,地区燃气缺口越来越大,单一依靠自产气的燃气发展结构已经改变。自产气源不断递减,各方用气需求不断加大,未来外部气源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3)可引入气源。除了继续使用自产气源,以及利用原中石化返输天然气管线实现供气之外,围绕该地区的另外两条管线分别为“沧淄线”和“泰青威”,该地区天然气气源保障性供给可以依托这两条管线。除此之外,也应该大量引入LNG项目来确保天然气的有效供应,建设当地储存基地,经城区高压管网减压后送入城区管网,这些LNG储配站可以作为远期管道天然气的应急储配和调峰气源。

2、管网输配设施建设

该地区燃气已经形成了由多家、多元化经营的局面,这给城市燃气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部分用户。多家经营并非是最好的出路,这种经营方式的出现,在管理上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如下:燃气管道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加剧,管道敷设有可能交叉混乱。各经营者管道相对独立,一旦出现事故无法相互转输,互通性较差,安全风险较高。为了维持该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基于该地区天然气运行现状,可以成立由某大型燃气公司为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管道燃气系统联网并形成统一的供气系统,对经营管理有利,用户发展及燃气输配系统发展可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可避免盲目抢地盘、遍地开花、难于管理、重复建设的局面。

3、市场价格制定

天然气定价应该在政府统一指导下确定一个适当浮动的比例,由下游销售企业或者天然气大用户直接与上游开发企业进行谈判,签订定价的合同,实现风险共担。天然气定价必须遵循区域化原则,以管网整体收益水平为基础,分区域确定供气价格。同时,应坚持市场化原则,在协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天然气消费的定价机制即按照用气量灵活调节价格,按照季节变化调节价格,按照用气高峰调整价格。此外,应建立天然气与替代能源挂钩的定价方式,实现与其他能源的价格联动。

参考文献

[1]李安琪:SPE天然气开发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需求及模式 篇10

关键词: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特需项目”)试点工作,是教育部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1]。与国外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在“特需项目”试点工作背景下,探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十分必要。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面临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人数迅速增长。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首批“特需项目”63个试点单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积极探索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初步形成机制灵活、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尽管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企业不满意,认为招聘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培养学校不满意,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与学校的投入不相配;学生本人不满意,认为未能很好地掌握企业需求的技能。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高校教学科研未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技术购买合同成交额为2163.5亿元,这些技术购买合同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为263.9亿元,仅占10%左右。产—学—研—用的现实状况与企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距离[2]。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需改进

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计划理论教学跨度太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能有机结合,相关课程教师大多长于专业理论而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能落到实处。虽然培养单位建立了相关创新教育基地和联合培养工作站,但实践所需的设备与场地不足,且缺乏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践环节落实到位仍有不少难度。另外,尽管培养单位都基本实行双导师制,但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不够,但校外导师责任义务未明确,校内导师内动力不足。怎样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优势,实现协同指导,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1.重视实践

国外专业学位的培养重视应用型,重视同企业的联合,并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导师构成和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譬如,法国高等专业学院无指定教材和课本,他们沿用临时讲义,注重结合近期本专业领域内取得的最新进展。法国70%以上的教师是从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主管、高级工程师、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中聘请的。日本专业学院按一定比例配置实践型教师。法国实施“职业活动年”,把实习实践作为深度融入职业环境及适应企业环境能力的重要一环。美国突出产学研相结合,强调专业实践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2.突出地位

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譬如,哈佛大学2001-2002年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其整个硕士研究生的64%。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生“工程模式”的范式革命,从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重视工程实践,建立和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工程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回归工程”的理念,从知识结构、前瞻性和领导力等三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工业、政府、非营利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的领袖人物,并提高工程专业知识基础和影响未来工程教育与实践方向。法国的高等专业工程师学院接受法国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的资格认可与评估,毕业生可以在特定的工业部门和领域就业。

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笔者在此提出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即通过课程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递进地培养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

1.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理念

“产—学—研—用”是一种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大批的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因此,立足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充分调动高校、产业、科研机构积极性,广泛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协同效应,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探索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倾斜政策,为培养项目提供保障

培养单位按照特需项目要求,对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给予支持和保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建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到招生管理的规范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导师管理的规范化、论文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培养一批学术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将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效益纳入考核体系,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硕士专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兼职教师专项基金,用于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激励其积极投身于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论文指导[3]。

3.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合作院校的支持

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及重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申报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支持培养单位与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定向培养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国际化联合培养的机制,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建立与学会等权威行业机构进行课程对接和职业认证的管理机制,培养双证型的高层次人才。

四、“产—学—研—用”递进式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引导评价机制,激发主体动力,四位一体,对接认证,工学交替,交叉融合,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浙江万里学院的培养模式如下:一是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组建四位一体合作,建立由生产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到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的递进式、立体型培养平台,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统筹共享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培养 “双证书”职业性人才;三是按照“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路线,将生产实践和课堂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形成经验技能和学科知识双螺旋上升,锻造学生的实际运作和管理能力,通过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复合型师资配备、综合性实习实践等途径,使其具备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四是联合培养,采用国际流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1.“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1)面向行业需求,强化实践,建立四阶段递进式教学安排。学校贯彻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基础理论坚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具有鲜明职业导向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每个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都辅以相应的企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和评价。在教学安排上,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建立校内、校外 “双课堂”。全日制硕士教学按四个阶段递进式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以3-5人的团队形式到企业实践。

具体实践流程为:第一阶段:企业生产实践。学生入学后即进入企业实践9周,在导师的指导下(企业导师为主,学校导师为辅),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发现企业的现实问题,确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理论学习。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回到学校,通过系统学习和导师的指导(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科学研究。学生走进企业,在导师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导师并重),结合运营实际,确定项目研究的选题,并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形成毕业论文初稿。第四阶段:实践应用。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使之转化为社会效益,并检验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运用效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进来”就是邀请有丰富实际运作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课堂教学或专业讲座,其授课比重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走出去”就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比重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2以上。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职业素养提升紧密衔接。毕业论文环节同样重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针对实践企业或者就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成果应用企业实践,通过检测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根据产生的效益考核作为毕业论文考核重要依据,同时形成毕业论文。

(2)四位一体,中外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紧密结合,建立由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运用的递进式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各方优势互补、扬长补短。学校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企业在市场预测、技术创新方面成效显著,行业是重要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四位一体,可以将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联动,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浙江万里学院充分利用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优势,在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学生等方面深入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硕士人才,满足跨区域、跨国界运作需要。

(3)引导评价机制,联合考核,激发主体动力。学生导师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浙江万里学院利用开展“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机,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开展校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学位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或就业需求相一致。将学生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开展的研究生成果应用企业实践产生的效益考核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科研成果市场应用效益纳入导师指导学生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为激励学生学习与职业兴趣的有机统一,学校同企业合作设立奖励基金等一系列措施,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审核,根据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择优予以激励,提高开展产—学—研—用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社会内驱力。

2.浙江万里学院“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浙江万里学院自获得“特需项目”试点开始,认真贯彻“服务特需、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牢固把握区域人才需求,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全面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校地通过技术共研,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两年来,校地共建科技研发、实践实训等各类产学研平台100 余个,学校与宁波市内企业达成技术合作项目50余项,合同金额超10亿元。例如,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中青华云(宁波)新媒体有限公司,就是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社会效益的体现,由浙江万里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合作做大网络信息监控、舆情分析的新兴产业,在台风水灾网络舆情应对中开展了全程跟踪和数据分析服务,为宁波市委、市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结语

回顾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从中南大学的“高性能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数控技术”,再到上海交通大学的“离子膜技术”,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由于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将国家需求作为推进产—学—研—用培养的原动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不同需求作为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据[4]。在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试点单位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系统合作,通过实践学习、理论学习、科技研发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吸引相关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培养工作。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养老创新模式 篇11

2000年开盘的太阳城项目无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在运营服务方面都力争做到创意领先。在盈利模式方面,大致上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销售老年住宅形成了一个快速的回笼,拿回了成本、利润,用这部分利润很快地就把老年生活的配套设施建起来了。当建好以后,我们从财务账目上一看是持平的,虽然没有强大的现金流,但是这些持有型物业有8万平方米,这8万平方米相当于是零投资,这对后来把“为老服务”完全运作起来,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在运营当中,每个设施相互之间又是一个小型的社区内的产业链,比如说医疗是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为疾病、生病服务的,老年人多了、住满了,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也是一个相当的收入。购物、健身、娱乐、餐饮各个方面相互之间都是配套关系,是一个环节关系,所以是互相拉动。这些配套齐全了,反过来促进了入住率和房屋销售率,基本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太阳城从14年前开始创新,直到今天这个项目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进入养老产业、做养老产业项目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好的项目、好的模式。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养老地产新模式

通过14年不断地探索、总结、提高,我们认为当初我们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产品,来做服务。比如说我们老年公寓,当时根据那个时期(14年前)的消费能力和老年人能够愿意拿出的钱,我们做的产品从今天来看,略微小了一些、落后了一些,可是当时是迎合了市场,我们大概做20多平方米的面积,一个老人也好、一对老年夫妇也好,就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而且当时收费低,面积在23平方米、26平方米左右的,大致到今天也就是两个床位收3000-3500元,一个人大概是1000多块钱,早在14年前,一个人还不到1000块钱,就是800块钱,两个人1600元就可以住进来,当时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一直把它总结为叫“一个钱包”的产品,老年夫妇两份退休金,一个人一个钱包,我们花掉老人的一个钱包,让他留一个钱包为自己的生活,其他方面的需求做打理,这样的产品深受老人的喜欢。但是随着往后又有一部分人老了,50后的人老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这些设施看起来陈旧、面积过小,我们当时做的框架结构,再过十几年以后,我们可以把两间房改造成一间房,三间房改造成两间房,这样的面积符合未来市场的需求。

一个要具有前瞻性,一个是讲时代的话,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我们大家一直比较苦闷,商业模式何在?盈利模式何在?其实盈利模式就在老年人的需求,这个需求你捕捉到了,你的产品就成功了,所以今天来讲,进入养老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大面积、高档次,甚至说我是高档的,只为有钱的老人服务。我一直讲这样一句话,真正特别有钱、有势的,你档次再高,他们也不会来,其实做的正是老年群体中间这一块,而中间这一块是特别大的一块,虽然它也有区分、也有台阶,但是大致上能够捕捉到。所以现在有一些养老项目,环境、设施非常豪华,档次高,但是不挣钱,为什么?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老年人的追求,一味地追求前瞻、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把老年项目做成了五星级酒店,那是不对的,老年人是两重两轻,重子女、轻自我,重积累、轻消费,即便有钱,也不舍得花光,特别是那种每月交服务费的,常年累计下来,这几十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计算成本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站在我这方挣钱去算,也要看看对方愿意花多少钱,我们做的产品就有适应性。

所以,所谓的创新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老人的消费心理,来打造你的产品。

不同老人群体有不同的消费观和需求

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的国家一代一代地老下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中国则不然,我们可以区分建国前老人和建国后老人。建国前老人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不高、很少读书,文盲比较多,工资收入比较低,现在拿退休金也少;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子女家庭,家庭养老功能是比较强大的。所以,作为建国前的老人,真正老了,可以在家里儿女之间轮养。

我们再看看建国后的老人,是第一批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落实者,所以5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双职工,两个人都有工作、有收入,普遍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质、经济收入、家庭结构都和建国前的老人家庭有着严格的区分,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两代人我们做产品该如何做?

老一代建国前的老人,还在健康状态下住进老年公寓的不多,如果有也是知识分子、军队的军转干部、退休干部,还有机关的干部等,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有刚需的是什么人呢?是瘫在床上、需要介护的,所以我们做那种大规模健康型的老年公寓,将来入住率不会高,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介护中心因为有刚需可能会住满。但是我们要看到50后老了以后是什么样?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孩子已经有孩子了,所以家里没有拖累了,但是另一方面要老了,儿女就照顾不过来了,他们健康状态下降,只是年龄高了,就会住进养老机构,特别是在住进之前,他们有度假养老、度假疗养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复合型的调整,一方面把一些老人常住的服务好,一方面把度假型老人、疗养型老人的生活打理起来,这样就抓住了资源,这个资源就可以变成刚才那句话,一定要坚持时代的特征。

需求及模式 篇12

上述研究较少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不确定以及WTP差异和政府补贴对再制造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而现实中企业大多面临的是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新产品和再制品的WTP也存在差异,如苹果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iPhone 5C和5S的产能,其Apple翻新产品以低于新产品价格销售等,此外政府也对部分企业进行补贴以促进回收再制造。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WTP的差异以及政府对回收行为的补贴,分析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制造商联盟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和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的回收率、产品价格以及各主体的利润,并将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1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1.1问题描述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国家对废弃电子产品实行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 并建立基金对回收处理费用进行补贴。在此背景下,制造商对废弃电子产品实施回收再制造有以下三种可选模式: 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Model N);制造商联盟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Model L);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Model M)[25]。见图1。

在图1中,制造商用原材料和回购的可再制造零部件生产新产品和再制品批发给销售商,销售商再销售给消费者,产生的废弃电子产品由回收处理中心(Model N, Model L,Model M)进行回收处理,得到的可再制造零部件销售给制造商,不可再制造部分拆解提炼得到原材料卖给原材料供应商继续销售,政府对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进行补贴。在图1所示的流程图中,假设的是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销售商的市场环境,销售商根据其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从制造商处订购新产品和再制品,并销售给消费者,由于新产品和再制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销售商的订购量与实际市场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因而需要承担相应的缺货损失或者剩余产品处理成本。本文讨论的是市场需求不确定以及新产品和再制品存在WTP差异并且回收率不固定的情况下,制造商的再制造回收模式选择问题以及政府补贴对回收率的影响。

1.2模型假设及相关参数说明

为了简化模型,便于分析,对模型假设和相关参数作如下说明:

1制造商与销售商均为风险中性,即他们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在非合作情况下,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回收的废弃电子产品数量足以满足制造商生产再制品的需求[1,26]。

2新产品的单位可变成本为Cn,再制品的单位可变成本为Cr,且Cn> Cr> 0[1,25]。

3市场对新产品和再制品的需求具有随机性。本文采用加性不确定性来表示随机的市场需求,用d(p)表示由产品零售价确定的部分需求,ε是与产品零售价相互独立的随机扰动项。 因此,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为Dn= dn(pn,pr)+εn,再制品的市场需求为Dr= dr(pn,pr)+ εr,其中εn与εr相互独立,其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fn(εn)、 fr(εr),分布函数相应的表示为Fn(εn)、Fr(εr)[9]。

4销售商根据其对市场的预测制定订货策略,对新产品和再制品的订购量分别为Qn和Qr,而制造商根据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分别生产Qn单位的新产品和Qr单位的再制品,新产品和再制品的批发价分别为wn和wr,且wn> wr>0;销售商再分别以pn和pr的零售价将两种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且pn>pr>0;由假设3知市场需求具有随机性,则销售商订购的新产品和再制品可能有缺货或积压的情况,假设新产品和再制品的缺货损失分别为Hn(Hn>0)和Hr(Hr>0),积压的新产品和再制品分别以清货价Sn和Sr处理,且一般而言,0<Sr<pr,0<Sn<pn[11].

5消费者对新产品与再制品的认知存在差异,即消费者对新产品与再制品的WTP不同[27]。按照文献[27]的结论,假定市场容量为Q,当新产品与再制品的WTP分别为1和n时,dn(pn,pr)和dr(pn,pr)满足替代公式:,其中0<n<1,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价值不低于再制品,本文沿用此替代规律进行分析。

6向消费者回收废弃电子产品的单位回收处理成本为A,制造商选择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单位废弃电子产品所需缴纳的处理基金为K,制造商回购生产单位再制品的可再制造零部件平均费用为B;政府对回收处理中心每回收处理一单位废弃电子产品的补贴为G.

7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为m(即回收努力系数),0 < m ≤1,回收废弃电子产品的固定投入成本和回收量是产品回收率m的函数,令固定投入成本为Com2(其中Co为大于0的常数)[28],产品回收量为m(Qn+ Qr);只有r(0<r<1)部分回收的废弃电子产品可以用于生产再制品,剩余的1-r部分只能通过拆解提炼得到原材料,平均单位不可再制造废弃电子产品的残值为t[25].

8假设一个消费者最多购买一单位新产品或再制品[1,27]。

9为了保证回收再制造对供应链的意义,制造商回收时再制造成本与回收价格之和不会超过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即B≤Cn-Cr[1,9].

10本文只考虑一个单独的闭环供应链循环周期的情况,不考虑前一次循环对本轮循环的影响[1]。

11设Πij表示j在模式i中的利润,特别的,ΠiTotal表示模式i中的渠道总利润,则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为ΠNM,销售商的利润为ΠNR,回收处理中心的利润为ΠNC;制造商联盟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为ΠLM,销售商的利润为ΠLR,回收处理中心的利润为ΠLC;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为ΠMM,销售商的利润为ΠMR.

2不确定需求及WTP存在差异的再制造回收模式

2.1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

在该回收模式下,国家根据废弃电子产品的数量向制造商收取处理费用来设立基金,以此基金在各大城市建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形成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网络来集中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模式见图2。

在图2中,制造商通过销售商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所生成的废弃电子产品由国家设立基今建立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进行回收和处理,制造商按照法规要求对该部分废弃电子产品向回收处理中心缴纳处理基金,并回购可再制造废弃电子产品零部件进行再制造,不可再制造部分废弃电子产品由回收处理中心进行拆解、提炼得到原材料卖给原材料供应商重新销售,此外,国家对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

因此,根据基本假设,在该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为批发新产品和再制品给销售商所获得的利润与缴纳给回收处理中心的处理基金和购买可再制造零部件费用之差;销售商只负责产品销售,其利润为销售新产品和再制品所获得的利润;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并接受制造商对废弃电子产品缴纳的处理基金,同时将得到的可再制造废弃电子产品零部件以及拆解提炼的原材料销售出去,其利润为接受的处理基金和销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的销售收入和政府补贴与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成本之差。

在此模式下,根据前述假设,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新产品给销售商带来的利润函数为:

销售商销售再制品所产生的利润为:

令zn=Qn-dn(pn,pr)以及zr=Qr-dr(pn,pr)[2,29],则可得:

因此,根据假设,销售商的决策问题为:

回收处理中心的利润函数为:

由于制造商是Stackelberg博弈的领导者,因此具有优先决策权,根据逆向归纳法及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先求销售商的决策,根据假设5,有:

将式(8)、式(9)代入式(6),对ΠNR分别求pn、pr、zn、zr的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联立即可求得销售商针对制造商给出的批发价wn和wr所制定的最优策略(p*Nn,p*Nr,z*Nn,z*Nr),然后回收处理中心根据销售商的策略,将式(8)、式(9)和(p*Nn,p*Nr,z*Nn,z*Nr)代入式(7),求ΠNC对回收率m的偏导,并令其等于零,求得最优的回收率决策m*N,最后,制造商根据销售商制定的最优策略(p*Nn,p*Nr,z*Nn,z*Nr)和回收处理中心制定的m*N,来制定使式(1)最大化的(w*Nn,w*Nr),所以制造商的决策问题为:

将式(8)、式(9)代入式(10),求解即可得到该模式下各决策变量的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式(1)、式(6)和式(7) 可分别得到制造商、销售商和回收处理中心的最优利润。

2.2制造商联盟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

在国家鼓励电子产品制造商自行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强调生产者延伸责任,而单个的制造商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必要建立单独的回收处理中心的情况下,制造商可以联合成立制造商联盟,合作建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来共同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制造商联盟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见图3。

在图3中,制造商通过销售商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所生成的废弃电子产品由制造商联盟建立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负责统一回收处理,联盟企业向联盟建立的回收处理中心缴纳回收处理费并回购可再制造废弃电子产品零部件进行再制造,不可再制造部分废弃电子产品由回收处理中心进行拆解、提炼得到原材料卖给原材料供应商重新销售,此外,国家对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

因此,根据基本假设,在该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为批发新产品和再制品给销售商所获得的利润与缴纳给回收处理中心的处理费用和购买可再制造零部件费用之差;销售商只负责产品销售,其利润为销售新产品和再制品所获得的利润;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并接受制造商对废弃电子产品缴纳的处理费用,同时将得到的可再制造废弃电子产品零部件以及拆解提炼的原材料销售出去,其利润为接受的处理费用和销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的销售收入以及政府补贴与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成本之差。

在该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与2.1节相同,销售商的决策问题为:

回收处理中心的利润函数为:

根据逆向归纳法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同2.1节可以得到制造商的决策问题为:

将式(8)、式(9)代入式(14),求解即可得到该模式下各决策变量的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式(11)、式(12)、式(13)便可分别得到制造商、销售商和回收处理中心的最优利润。

2.3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

在生产者延伸责任下,有能力的制造商可以充分利用其正向供应链自己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来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形成闭环供应链。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见图4。

在图4中,制造商通过销售商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所生成的废弃电子产品由制造商自行建立的回收处理中心负责回收处理,所得到的可再制造零部件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再制品,不可再制造部分废弃电子产品拆解、提炼得到原材料卖给原材料供应商重新销售,国家对制造商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

因此,根据基本假设,在该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为批发新产品和再制品给销售商所获得的利润和销售拆解提炼的原材料的收入及政府补贴与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成本之差;销售商只负责产品销售,其利润为销售新产品和再制品所获得的利润。

在该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与2.1节相同,销售商的决策问题为:

在此模式下,根据逆向归纳法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同2.1节可得制造商的决策问题为:

将式(8)、式(9)代入式(17),求解即可得到该模式下各决策变量的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式(15)和式(16)便可分别得到制造商、销售商的最优利润。

由于上述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的模型讨论的是非线性优化的问题,难以得到显性解,因此接下来将通过数值仿真对模型进行分析。

3模型算例分析

本节首先给出消费者偏好系数n和政府补贴G为定值时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下的决策变量的最优解,然后通过数值仿真分别分析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三种模式下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利润以及各决策变量随n或G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规律。参考文献[11],为了简便起见,在此处假定随机扰动项εn和εr均服从U(0,2)的均匀分布,其余参数的初始值如下:Q =80,n =0.7,Cn= 10,Cr=4,Hn=Sn=6,Hr=Sr=2,Co=100,A = 1,B =2,t=1,K =2,r=0.8,G =2。因篇幅所限, 下文仅对n和G的变化做了分析,经检验,其他参数在适当范围内变化时,所得规律仍成立。利用Lingo11.0进行数值仿真,将各参数值代入式(10)、式(14)和式(17),可求解得到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利润以及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如表1。

分析表1数据,在市场需求不确定、新产品与再制品的WTP存在差异以及政府对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的情况下,比较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下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期望收益及最优决策有如下结论:

结论1制造商的期望收益Π*NM<Π*LM<Π*MM,销售商的期望收益Π*NR<Π*LR<Π*MR,渠道总利润Π*NTotal<Π*LTotal<Π*MTotal;新产品的最优批发价格w*Nn>w*Ln>w*Mn,再制品最优批发价w*Nr>w*Lr>w*Mr;新产品最优零售价p*Nn>p*Ln>p*Mn,再制品最优零售价p*Nr>p*Lr>p*Mr;新产品最优订购量Q*Nn<Q*Ln<Q*Mn,再制品最优订购量Q*Nr<Q*Lr<Q*Mr;废弃产品回收率m*N>m*L>m*M.

由结论1可知,在制造商是Stackelberg博弈领导者的情况下,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进行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此时制造商的利润最大,并且与其他渠道相比,新产品和再制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都是最低的,产品的订购量最大,对消费者有利,销售商的利润和渠道的总利润也最高,因此制造商和销售商都愿意选择该种模式,但在该模式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最低,在生产者延生责任制下,为了提高废弃产品的回收率,应该选择制造商联盟或者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回收处理中心进行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

以上通过数值仿真,给出了不同再制造回收模式下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最优决策和利润,下面通过对数值仿真进一步研究新产品和再制品的WTP差异对不同再制造回收模式下的利润、定价以及回收率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对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率的影响。首先,分析WTP差异的影响,根据假设5有0<n<1,因此,分别取n=0.2,0.3, 0.4,0.5,0.6,0.7,0.8,0.9,在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代入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的模型中进行求解,将所得的结果用散点图表示如图5、图6、图7、图8。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n的变化,结论1仍然成立。分析图5、图6、图7、图8,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2:在三种模式下,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利润都随着n的增加而小幅增加;新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均随n的增加而小幅增加,但是再制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都随着n的增加而大幅增加;三种模式下的回收率都随着n的增加而有小幅度增加。

由结论2可知,三种模式下,随着n的增加,消费者对再制品的认知度提高,使得再制品的定价大幅度增加,最终接近新产品的定价,当n无限趋近1时,表示新产品和再制品的WTP无差异,两种产品将无差异定价销售。同时,随着n的增加,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小幅度增加,说明n的值越大,对制造商和销售商越有利,也有利于促进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制造商和销售商都倾向于加大对再制品的宣传推广,以提高消费者对再制品的认知度,从而可以增加自身的利润,也能促进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分析政府补贴G对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率的影响,依次取G=1,2,…,10,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代入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中进行求解,所得的结果用散点图表示如图9。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G的变化,结论1仍然成立,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种模式中,回收率都随着政府对回收处理单位废弃电子产品的补贴G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当其增加到一定成程度时,理论上可以使回收率为1,即全部回收。

由结论3可知,在三种模式中,政府补贴对于提高废弃产品回收率都有显著作用,但是当补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回收率达到最大,再增加补贴也不会增加废弃产品的回收。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对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率的要求,给予回收处理单位以补贴,可以有效的提高回收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

4结论与讨论

在产品市场需求不确定以及新产品和再制品的WTP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考虑了政府对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行为的补贴,分别构建了国家设立基金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制造商联盟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和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三种再制造回收模式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求解的优化条件,并通过数值仿真比较了三种不同模式下的最优决策方案和利润,同时还分析了再制品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以及政府补贴对三种模式的影响,最后算例验证该模型是有效的。研究表明:

1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制造商自行建立回收处理中心模式下,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渠道整体的利润都是最高的,同时新产品和再制品的定价最低,产品的订货量最高,对消费者比较有利,作为理性的制造商也愿意选择该渠道,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是最低的,不利于产品的回收再制造,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与政府提倡的提高废弃产品的回收政策不符, 同时也不符合生产者延伸责任的要求,国家应该设立基金建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进行回收处理,促进回收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

2在三种模式下,随着再制品消费者支付意愿n的增加,再制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大幅增加,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以及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利润都小幅度增加,说明提高再制品的消费者支付意愿对于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利润最大化以及提高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制造商也应该提高工艺水平并加强宣传以提高消费者对再制品的认知以提高其WTP来提升利润和促进回收,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制造商和销售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但是此种情况下产品零售价增加,对消费者不利,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消费者的补贴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 提高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的实现。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种模式中,随着政府对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补贴的增加,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率大幅增加,说明政府补贴对于提高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回收再利用,政府应该加大对回收行为的补贴,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高校餐饮业下一篇:科技进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