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及现状

2024-06-25

教学模式及现状(共12篇)

教学模式及现状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预防保健、治疗疾病与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从护理学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护理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常常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指标,护理技能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护理技能操作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对提高危重病患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等至关重要。无论学历、职称如何变化,过硬的护理技能是护理人员成为合格护士的必备条件,是护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功(2)。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李继平等提出护理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反映了各护理院校在护理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效果(3)。护理技能操是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的基本前提,它可以直接检验学校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护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一、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但面对医学模式的改变,现在的护理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大多数护理院校的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和学科课程组织而成的,这种模式更侧重于医学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护理实践教学法是按程序上实验课,即教师组织教学—目标展示—讲授新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课堂反馈—技能考核。上课过程强调程序精确、操作规范(4)。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实用型、能力型的高级护理人才,培养规格离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5)。

(一)片面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多院校实践课程从属于理论课程,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6)。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实践教学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理论的,而具体的操作能力,等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自然而然就会了,不用在学校里过多地学习。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能力型人才,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不能把实践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它应该有独立的地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同等重要,实践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比理论教学更难,但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最佳方式(2)。

(二)实践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在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都是在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集中学习。例如“基础护理学”课程通常是整个学期的前1—6周全部学习理论课,第7—18周再集中安排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在上实践课的时候,对于理论课中的一些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已经淡忘,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学生上实践课只是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和顺序,并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种高度集中的实践教学安排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所有教师在同一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而实验室资源有限,这就造成了教师、学生、场地之间协调的矛盾,致使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和谐相处。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的实际脱节

临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器材更是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器材的更换速度明显跟不上临床护理工作中器材的更新速度。例如吸氧术,许多学校还在使用橡胶鼻导管,采用胶布固定,而临床上早已普遍使用一次性塑料鼻导管。据李艳菊等人的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的25项技术操作中,有23项涉及一次性医用物品(7)。实践教学应该根据临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学时,根据一次性器材改革相应的技能操作教学,使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

(四)实践教学考评不合理

以往的实践考核标准和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只注重操作流程,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就根据操作程序死记硬背、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步骤和动作,不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8)。学生在操作中不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没有考虑到病人的理解能力和配合程度,沟通语言运用不当。例如静脉输液后没有及时询问病人是否感觉不适,或为病人盖被等。这种死板的考核标准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也会因为考核标准的程序化过于细致、严格,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能达到利用这些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

二、对护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加强进修和学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是永保竞争胜利的关键(9)。护理专业教师要加强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学习,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与临床零距离(10)。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临床医院进修、学术讨论、培训班等方式学习,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最新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合临床、满足病人要求的护理人才。

(二)教师做好备课及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及课堂设计,包括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分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次实践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护理操作,分析全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护理职业技能竞赛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并将其应用到护理实践教学中。职业技能竞赛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岗位能力来命题的,将国际最新执行标准引入竞赛的评价体系,竞赛的评分标准注重与临床接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赛和省赛,有助于其学到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三)引入技能竞赛教学法

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组与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操作比赛。可以选择班级中的一部分学生进行比赛,其他学生作为裁判,并将比赛结果记入考核成绩。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情况及条件来划分小组,每组各选一名组长,负责做好本组成员的分工和协调工作,成员轮流扮演护士和病人,由护士为病人实施护理操作,裁判负责评价本组护士及病人的优、缺点。这样无论是参赛选手还是裁判都能激发学习热情,强化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模拟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学生、病人和护士之间的距离,学生既学习了相关的护理知识,又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其今后护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四)教学中加强干扰训练

在以往的护理实践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死记硬背,不知变通,遇到一点点外界干扰就手足无措,无法将操作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干扰训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准确操作。例如,不断变换操作中病人的病情、年龄等信息,不断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制造各种“突发情况”,包括无菌技术中手套破损、吸氧过程中病人病情变化等。通过干扰训练,培养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护理环境时也能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来面对复杂的临床护理环境时,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聘请专家指导,加强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就业准入、顶岗实习是公认的职业教育特色。校企合作在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实现就是学校和医院的大力合作,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实现。“请进来”指在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练习过一段时间后,邀请权威临床护理专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指导。指导的范围大到技术、技巧,小到言谈、举止。“走出去”指让学生真正走上临床,感受临床护理,例如亲身体会医院对操作和沟通的要求,即操作时要准确、流畅,做到手到、眼到、体贴到,沟通要做到人到、话到、表情到。经过“请进来”的学习,学生真正领会书本上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更客观、更深刻地理解护理操作。“走出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临床护理新进展,掌握操作要领,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医院的需求之间良好的对接,从而实现学校和医院双赢的目标。

(六)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求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温馨、安全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学校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教育,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其中,培养“以病人为中心、让患者满意”及“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强调在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中关爱病人、保护病人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注重病人的感受和舒适度;突出人文关怀,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教师可以在护理教学中引入病例分析,学生结合病例分析病人的需要,在操作中注重护患沟通,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教学中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创设不同情境进行训练,例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只注重护理技能操作不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现象。

总之,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应该进一步更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教学模式及现状 篇2

目前在语文课的修辞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修辞教学的内容局限在修辞格教学的狭小天地里,只注重学生机械地辨认修辞格,用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取代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正如章熊先生在《高考之后话高考》一文中指出的:“现在的修辞教学,只剩下了修辞格,消极修辞不见了,把传统的修辞学砍掉了一半。就辞格而言,教学中又往往也是死抠概念,条分缕析,脱离语境,成为学生沉重负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忽视语言在具体运用中的千变万化,不注意引导学生辨词析句,常常用定式化的东西排除大量活生生的语言,以致影响到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人认为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是语法范畴的事,不是修辞的内容,修辞教学就是修辞格教学,这是一种误解。二是有人认为消极修辞对表达效果影响不大,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非得用修辞格(积极修辞)不可。这是一种偏见。

陈望道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表达有两种方式──记述的和表现的。前者平实,后者生动。前者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智的,后者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从修辞的角度讲,前者是消极修辞,着眼于表达得明白、通达、没有歧解,后者是积极修辞,力求表达得形象、生动,能够感人。简言之,消极修辞在于使人“理会”,积极修辞却要叫人“感受”。需要指出的是“消极”二字指的仅仅是不用修辞格而已,实际上,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是千变万化的,“消极修辞”本身并不“消极”。例如:

一场壮烈的搏斗开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般而论,“搏斗”宜用“激烈 ”修饰。然而作者此时无意说明搏斗本身形态上的剧烈程度,而是着意表现这场搏斗所体现的精神意义──勇敢和有气节。可见,作者选“壮烈”而舍“激烈”正是从所要表现的题旨出发,注意了用词的修辞意义和感情色彩。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这类选用、推敲词语的例子比比皆是。“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人怎么会“飞”呢?然而这“飞”字却是传神之笔。“时髦”不能拆开用,鲁迅却用“髦的合时”来表示讽刺,何其精妙!

至于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同样对表达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可见,在语言运用中,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辅相成,各有其妙。所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说话和写作的技能,既要注意积极修辞,也要重视消极修辞。我们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可能从观念上和实践中纠正目前修辞教学中存在的偏向。

如何改变修辞教学的现状呢?

首先,修辞教学要努力贯彻中学语文大纲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要求,并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整体考虑分项教学。

教材中各类修辞材料是散见的,没有一定的体系。在运用这些材料进行语言训练时,要从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注意系统性。这个系统,教师宜根据教材情况灵活确定。可以按“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 篇章结构”的序列来确定,也可以按“文章的结构―材料的详略―句式的选择―词语的`推敲”的序列来编排。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其序列应该与阅读中的修辞熏陶协调一致,同步进行。

整个中学阶段的修辞教学和语言训练,可以根据确定的系统,分成若干小项,将这些小项有计划地分别纳入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中。某一单元或某几单元确定一个重点项,阅读中的语言分析就侧重于这个重点项。这样,按序列有计划地将修辞知识教学和语言训练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受到系统的修辞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修辞知识的教学必须联系语言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语言实际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阅读、写作与口语三项。

阅读教学中的解词释句、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评析鉴赏,无不同修辞密切相关。所以,修辞教学应当注意同语言训练的有机联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词语的词汇意义和情境意义的辨析能力,因为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谓词汇意义是指词语的概念意义。一般来说,它是比较固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情境意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新的意义。词语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后,它的意义往往变得非常灵活复杂,不易捉摸,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弦外之音”就指这种情况。词汇意义同情境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境意义的正确揭示,首先要联系修辞手段,其次还应充分注意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气语调、社会文化环境和语体环境四个方面。

修辞教学联系写作实际,主要指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格的正确使用以及学会修改文章的语句。其中,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文风,做到语言表达朴实自然,切忌乱用套语、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风;二是训练学生把握好语体风格。语体风格是修辞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得体”的文章。

修辞教学口语实际,主要解决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情达意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课堂训练时机和课外活动天地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着重训练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熟练地进行口语表达。

其次,修辞教学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结合题旨、情境。

题旨是说和写的目的,是说和写的灵魂。文章的 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以及语体风格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决定取舍的。因此通过修辞活动进行语言训练要注意密切结合题旨。教师要在读、写、说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结合题旨表情达意的范例,并要求在训练中逐步掌握。如《茶花赋》中描写山茶花,先写“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结尾处又写道:“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其目的正是为了表达热情赞颂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题旨。

20世纪代郭沫若先生因向往大工业歌颂过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说它是“黑色的牡丹”、“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但今天,有谁还会这样描绘烟囱喷吐的浓烟呢?因为今天“浓烟”已成为污染环境的“三害”之一。这就是情境的差异。结合情境提供范例有助于学生依据情境掌握表达分寸。

结合题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辩证地运用修辞的观点,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表达方法。

二是运用比较对照。

修辞,主要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优劣高低,而这种优劣高低在比较对照中往往更见分明。因此在修辞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比较对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作家的成功之作同未定稿比较对照,研究揣摩,从中可以体会出许多修辞的道理。例如: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例中的两个“新”后来改为“陌生”和“新鲜”。比较“陌生”、“新鲜”比“新”好在哪里。

除了把作家的定稿和未定稿比较分析对照研究外,还可以将学生作文的修改稿与原稿进行比较对照,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重视技能培养。

语言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修辞技能的培养。培养技能技巧要注意分层次训练,逐步到位。首先是识别的能力,要求对各种修辞现象与手段有识别能力,提高对修辞现象的敏感性。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分辨好坏、评论美丑的技能,提高调整修饰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得多练。训练要有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以一般为主,兼顾特殊。还要安排学生写各类文体的文章,引导他们有意识地综合运用所学的修辞知识,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表达技能。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 篇3

(一)让学生融入生活,有感而发

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把写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用自己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汲取新鲜事物,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写文章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

把心灵的感受既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非两方面: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实,让人可信,从而引起人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真情实感,当然不会怕写作文了。

(二)培养观察能力,重视生活积累

文坛前辈沈从文老先生曾说:“生活是一本大书。”作文素材到处都是,学生却不知道撷取,只知道抱怨两点一线生活的枯燥,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既要用眼睛去观,还要用脑用心去察。用眼看世界,用心察百态,用脑思世事。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写作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以便他们积累成长的财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大幅度增加写作数量,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作文练笔中,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坚持积累语言的好习惯。通过摘抄成语、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通过课前一分钟演讲、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通过造句或通过仿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练笔等方式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妙文、美文。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构思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首先要追求结构完整,即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自然,过渡合理,材料安排有层次、不紊乱。其次要力求构思的巧妙。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作家叶文玲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新鲜味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构思别出心裁呢?可运用彩线穿珠法、巧设悬念法、烘云托月法、片断组合法等巧妙的构思,还要选择自己拿手又适合表达的诸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日记、演讲稿、童话、诊断书、访谈录、起诉状等等文体,学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构思方式,段落安排要疏密适宜。

(五)立意新颖深刻,让作文迈上新的高度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首先文章的主旨一定要鲜明。文章的主旨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情感、主张,因此主旨一定要鲜明。其次要突破思维定势,力求创新。若能抓住细节,并从自身的独特感悟出发,以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文章若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别人脑中无”,若能激活读者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能探求出人生的哲理,给人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一定是立意深远、高屋建瓴的好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学会观察社会、分析生活,把自己时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去评论,去完善。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策略 篇4

然而, 因为应试教育思想作祟, 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 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 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 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 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欲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现在初中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 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 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 失却童心的纯洁无邪。

(一) 重表达, 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 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 我认为, 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 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置疑。

然而, 综观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 一些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 以及作文的结构和技巧, 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 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 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殊不知, 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 而是内容, 是表达的需要。一个人有了丰富的内容, 有了表达的需要, 即使他只字不识, 也会讲精彩的故事。而众多学生的作文中没有新材料、新内容, 取而代之的是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陈旧的题材。

(二) 重模式, 轻能力。

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 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当作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 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冷落了他们对社会与生活的敏锐洞察, 结果必然窒息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钝化他们独具个性的棱角, 导致他们丢掉开启心灵的钥匙, 没有自己的思想, 最后作起文章来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 重书面, 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过于强调书面作文, 对口头训练则置若罔闻。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 导致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 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从我们与学生每天的接触中不难发现, 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 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 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 然而一到口头说话, 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 则结结巴巴, 条理不清, 语句不顺。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四) 重课堂, 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 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 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 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 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 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 把学生关在教室, 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 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假话连篇, 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儿童, 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滋润, 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 毫无生趣可言。作文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作文课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和学习表达技巧的。我们可以这样比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木材, 技巧是木工的手艺。我们拼命教授木工的手艺, 可是没有好的木材, 甚至没有像样的木材, 传授的手艺只能玩一下花架子。技艺教授当然是教师的事情, 但是生活积累呢?上述现象在现在的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初中作文教学策略试探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 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 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 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 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 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 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 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 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 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 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 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 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 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处理信息与构思表达, 使其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求得纯真的思想, 求得真实的感情, 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铭记在心。

(一) 自编训练体系。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 语文教师应该自编初中写作教材。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存在缺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材永远存有缺陷。编写的教材要自成一个训练体系, 即根据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其结构顺序为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 把初中语文教材确立的几十个写作知识点, 既按年级配置, 又在各年级反复, 体现作文教学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当然,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 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定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学生写作, 将读和写结合起来, 读是写的基础, 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 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 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 怎么议论有说服力, 等等。这些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好教材, 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 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 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 更新教学内容

1. 变单纯作文为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利用作文课, 对学生进行理想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

2. 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

通过大作文观来开发校园、家庭、社会环境资源, 创造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材料, 让作文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课中, 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 鼓励学生“有所为而作”。我认为, 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 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 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 没有色彩, 没有生机, 唯独有老师、家长们的影子, 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的痛苦。

3. 变传统作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为读写听说并重。

要求学生重视平时的生活积累、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以及从书中读到的东西, 无不可以构成写作的素材。提倡学生课外练笔、练口, 利用小资料写或说一些生活片段或思想片段, 等等。

4. 把作文批改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 让学生走完写作的全过程。

(三) 优化教学模式

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综合型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既要指导, 学生更应参与, 而不可只做座上客, 洗耳恭听。魏丰堂老师在《初中作文综合式教学实验研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拟定文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快速同题 (同类) 作文———‘下水文’示范———学生改文·教师面批———教师口头点评———师生共同小结。”

(四) 改进批改模式

1. 变教师批阅为师生共同批改, 发挥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积极性。

2. 变“全批全改”“详批细改”为“少批略改”。教师从每班分层次抽取10篇, 运用“启发式批改法”进行批改。

3. 扩充批改内容。

教师批改10篇学生作文, 既批阅“文”的水平, 又批阅“批”的水平, 将改文训练与写文训练统一起来。

作文是表达, 是创造, 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学生感到难, 对教师来说也难———作文教学很难在短期内见效。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尽管作过这样或那样的尝试与摸索, 作文教学始终让我感触颇多, 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重要意义与艰巨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教法上悉心钻研, 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浩逊, 翟振业主编.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华艺出版社.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2008, (7) .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5

中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自身的教学体系。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学的诸多弊端逐步显现。

当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教学要求差距较大。调查表明:有4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58%的学生承认教师教学以汉语为主,没有形成应有的语言环境;25%的学生有应付作业的现象;90%以上的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外语书籍。由于没有语言环境,缺少学习兴趣,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也就丧失了。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差距较大。有67%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气氛乏味、沉闷;67%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听老师讲;72%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没有机会用英语与同学交流。面对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改革教学策略,来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现况是:虽然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变来变去还是换汤不换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广大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上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填鸭式”教法为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更新观念――观念是先导,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不改变观念,不从自身做起,改变现状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论文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了解学生,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即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新旧知识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计算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有效强化其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这样,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互学互帮、乐学、善学,教师则乐教、爱教、会教。“亲其师,则信其道。”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高尚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崇高的形象,用爱心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英语的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展望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现状 展望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从广义上讲,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从狭义上讲,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来我国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以对及未来的展望。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教学,只要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就可以称其为对外汉语教学。我国早在汉代就已开始对外汉语教学,而直至今日我国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大学讲授已有60年之久。

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第二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指明了方向。2013年,新颁布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其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全球要有500所孔子学院;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有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已经有128个国家建立了398所孔子院校,开设了5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的学员可达50.8万人。到2015年8月份,编辑出版了48个语种的《汉语900句》,全球参加汉语考试的人数已突破70万。海外的考生不断增多,增福达到36%;孔子院校的考生有9.5万人次,占全球考生人数的15%。由此可见,全球掀起了“汉语热”的狂潮,对外汉语教育的政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另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国外汉语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是:学习汉语有五个主要途径,分别为学校教育、在家学习、借助媒体、来华留学以及人际交往。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不可缺少的途径,借助媒体可以有多种渠道,如阅读报纸报刊、收听中文电台、收看中文电视等。

三、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几十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留学生成分的改变,表现在自费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公费生。二是留学生生源结构的改变,体现在从东欧几个相邻的国家发展成全球一百九十多个国家,还可以发现日本、俄罗斯、缅甸等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在飞速增加,并且这些留学生大多数是自费生,占到自费生总人数的95%以上。由上可知,国家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拉动文化素质的提升。三是研究生数量的改变,体现在我国本国的研究生数量连年上升,而对外留学生的数量在连年下降。四是对外汉语教学理念的改变,体现在过去只需要对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现如今已经转变到对其教学方法的提升上,教师们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戏剧化,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我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取得可喜成绩的时候,也暴露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将对最主要的问题作出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一些对策。

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课程不成熟,难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教学。”

自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以来,我国的课本教材缺乏完整的体系,教育课程也处于一种一边开展一边摸索的状态,缺乏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研究人员,致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快速顺利的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国需要明确对外汉语教学是有地域之分的,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特色作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另外教师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备课准备,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育体系。

五、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展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我国改革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走进我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国要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不断壮大教学的规模,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有益的材料;丰富教育方法,积极实施每一种教育形式,直到探索出一种最切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速度;在汉语传播的过程中,我国要不断提高自己本国的素质,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形象,坦然应对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确保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美妙的,是连接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要让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对外汉语教学散发光彩,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高中篮球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7

一、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

(一)训练模式单一

篮球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并非是个人的游戏运动,一个人技术就算再好,他也需要队友的配合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现如今的高中篮球训练课的教学只是注重学生的运球动作的模仿练习而已,并没有从篮球的一些技术层面进行讲解,而且不注重学生的团结合作训练,这样就严重违背了此项运动最终的宗旨,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篮球运动普及化。

(二)训练观念陈旧

由于高中生身负高考的重任,所以平时的文化课比较多,导致了对篮球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也只是把篮球当成放松精神的一种手段而已,并没有对篮球训练进行主动的追求。篮球训练导师往往只是讲解理论上的东西,并没有通过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获得篮球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降低,这对篮球运动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情感渗透不足

当下,我国高中对篮球的教学和训练的内容和安排都是不合理的,就重视程度来说,我国体育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很低,而且对于同学们心理上的素质训练也不够,也不能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影响了篮球训练的效果和质量,会带来同学生们不喜欢篮球训练的后果。

(四)师资力量薄弱

在篮球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对篮球训练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般都是把较多的资金投放到文化课的教学当中,这样就导致篮球训练的相关教学资源不足,所以很难达到篮球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二、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好篮球教学资源

体育教学改革也对高中的篮球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篮球的训练和教学来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自身的身体素质也要有明显的提高。篮球训练导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重视篮球训练教学中的主要作用的发挥,教师们可以利用学校可以使用的一些体育设施来加强对学生篮球训练中的技术培养。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篮球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篮球明星帅气的运球动作,将日常的训练和篮球的技术有效地配合起来,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爱好,以便快速地提高同学生们篮球运动技能的水平。

(二)激发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篮球训练最好的老师,在篮球训练的课堂当中,要从根本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对打篮球保持非常高的喜爱度,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部调动起来,又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使之建立起积极的体育精神。例如,在篮球的训练教学中,多玩一些投篮、传球、步伐训练游戏和其他综合性的体育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兴趣,也可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技能和反应意识,从而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毕竟篮球运动是比较消耗时间和体力的一项运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篮球活动的时间,也要不断地优化篮球训练和篮球教学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提高篮球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发展,让学生通过篮球的训练活动可以做到全身心投入地做事,这样就可以聚精会神地学习文化课。例如,校方在篮球训练之前可以播放一些篮球比赛或者精彩的NBA赛事和CBA篮球赛事录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整体配合,感受到篮球运动的快乐,在获得篮球技术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以及身体上的舒适感。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8

一、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 从学生角度看, 在生活中缺乏观察, 写作语言贫乏

首先,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 学生长期埋首于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本与作业中,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意识, 更不会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而作文是生活的艺术,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其次, 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太少, 作文语言贫乏, 常常出现“心里有话说不出”的语言障碍。长此以往, 学生也就越来越怕写作文。

(二) 从教师角度看, 在教学中缺乏探究, 急功近利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 缺乏完善的教材体系, 以及一部分教师没有对作文规律和方法做深入研究, 导致作文教学不够完善, 无法顺利进行。再者, 在应试的教育机制下, 分数仍然是主要的选拔标准。这就导致教师只能投机取巧, 不断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 以便考试时“编、抄、套”。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不仅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假、大、空。

二、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 巧设题目有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 作文题目的确定在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合理地拟定题目,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 我认为可以用下面几种方式进行拟题:

1.附加法, 即选取话题中的关键词, 在其前后补充成分, 使之成为标题。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以一个词为话题的作文。如以“幸福”为话题, 可拟为《追求幸福》《体味幸福》等。

2.引用法, 即恰当地引用歌名、剧名作为题目, 既创新又有似曾相识之感。如以“感恩”为话题, 可拟为《感恩的心》 (歌曲) 等。

3.矛盾法, 即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运用形贬实褒的方式来拟定题目, 这样的题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等。

4.比喻法, 即引导学生将所要写的内容通过比喻的方式来确定题目, 这样的题目不仅富有文采, 还更加形象生动。如《理解是路, 爱是桥》《拔除心灵的杂草》等。

5.符号法, 即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数学符号来拟定文章题目, 这样的题目既简洁明了, 又紧扣主题, 易于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如《金钱≠幸福》《成绩≠素质》等。

……

(二) 加强阅读, 勤写多练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对于中学作文教学而言, 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面窄, 而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 开拓视野, 同时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以为自己所用。当然, 课外阅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盲目的, 教师可多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 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此外, 仅仅依靠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的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将读写结合、勤写多练, 双管齐下, 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如日记、读书笔记, 或者对某些经典的文章进行续写、改写、仿写等, 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从而将自己的阅读理解、生活体验与作文创作有机结合, 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与素材积累, 自然就会妙笔生花, 侃侃而谈。

(三) 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传统的作文批改中, 往往是学生写, 教师批, 这样就导致作文批改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教师对作文的要求和理解是评判作文优劣的主要标准, 学生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不一致, 往往就被认定为差等作文。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写作失去信心, 形成一定的思维惰性, 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一点, 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 教师也应有所创新, 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其中, 以学生自改或互改的方式进行讲评。如在进行作文讲评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申一次作文的要求, 让学生将写作要求与自己的作文进行对比, 看是否符合要求;或者在作文讲评时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自己比较, 并指出好在哪里, 差在哪里, 在比较中明白差距所在及日后努力的方向。

此外, 差等生也是不能被忽略的群体。由于基础较差, 他们的文章往往需要精批细改。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的原则, 多表扬, 少批评。对于那些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以诚恳亲切的态度向学生说明, 然后告诉学生改进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批评;对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则要多加以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爱上写作。

三、结语

作文教学有法可依, 但无定法。为了改变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 广大教师仍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创新, 不断丰富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为实现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周章裕.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学周刊, 2011 (12) .

[2] .陈志向.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甘肃教育, 2011 (05) .

[3] .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4] .韩发年.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谈作文教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 2008 (02) .

[5] .杨洁.当下作文教学困境之我见——真实写作与教学情境下写作的对比[J].考试周刊, 2010 (55) .

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9

现状:只追求于“表达技巧”。

对策:应着眼于“思想充实”。

学会写作, 掌握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文只会“表达”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写出的作文显得空洞、虚假、华丽。原因是对所写人、事、物观察甚少, 缺少一个认识过程, 一个充实思想、提高思想的过程。要想充实学生的思想, 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贴近生活。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只有去观察、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 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而后, 把摄取到的素材加工整理, 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不就是一篇很有质感的美文吗?例如在写作《家乡的溪水》时, 学生初见题目无从下笔, 无话可说。我就先领着学生到溪水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做到了详细的记载, 回来后学生们立刻有话可说了, 写出的溪水更是各有千秋。有写溪水倒映的:“天上的浮云映到了溪流中, 有时像羽毛, 轻轻漂洒在水波中;有时像片片鱼鳞, 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时像羊群, 来来去去;有时像山峦, 怪石嶙峋。”有写日出时溪水颜色的:“瑰丽的朝霞映红了半边天, 也将绚烂的色彩柔和地晕染在溪水中———胭脂红、玫瑰红、金红、橘黄、柠檬黄、牵牛蓝、海蓝, 五光十色, 美丽动人, 像燃烧的熊熊火焰, 像熔化的灿灿金黄, 像浮动的条条彩绸。”有写月夜下的溪水, 也有写溪水中的石子和水草的……

现状:只界定于“单元写作”。

对策:应注重于“灵活写作”。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多读多写是一条根本途径。但我们一般都是一个单元写一篇作文, 这样就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自由写作呢?教师应灵活机动地满足学生的写作兴趣, 顺应其写作欲望, 打开他们的写作思路, 要做到三不限, 即不限字数, 不限次数, 不限时间。如在开展“八荣八耻”活动时, 我就让学生以“我心中的荣辱观”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加深学生的荣辱观念;学校组织了一次对一个患肾病同学的捐款活动, 我就让学生以“爱无处不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倡导学生应该有爱的奉献精神;学校进行了勤工俭学劳动, 我就让学生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让学生体验挣钱的不易, 体会父母的辛劳, 感受生活的艰辛。

现状:只遵循于“教师批改”。

对策:应实践于“学生批改”。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受传统模式的桎梏, “学生写教师批”已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但我们应细读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对批改提出的意见:“批改可采用多种形式, 多种方法, 尊重学生意愿,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追求实效,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何不尝试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昵?叶圣陶先生就曾多次尖锐地指出:“教师‘大包大揽’的批改方式必须改一改了, 因为学生的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 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此必须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大胆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改”的模式。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其次, 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 要使他们懂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师只能指导你怎么改, 而不能替你改。因为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 就永远是一个写作的门外汉。

学生批改作文, 不能盲目去做, 应寻求一个合理的批阅方法, 最好是分等级去批改, 即根据学生写作水平分成A、B、C三等。

方式 (1) :A等批B等, B等批C等, C等批A等。这种方式可使A等指导B等, B等指导C等, C等则去欣赏A等。

方式 (2) :B等批A等, C等批B等, A等批C等, 这种方法可使B等学习A等, C等学习B等, A等则去点评C等。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 作文教学这一重难点不容我们忽视, 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问题, 去探索方法, 为作文教学中的疑难寻找到更丰富多彩的答案。

教学模式及现状 篇10

一、什么是对外汉字教学

卞觉非 (1999) 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 帮助学生读写汉字, 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的书面语。”[1]

二、汉字教学面临的困难

汉字学习有“三难”:难读、难认、难写。汉字难学, 在留学生群体中几乎是公认的。一方面, 汉字属于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 不像拼音文字的“形”和“音”之间联系紧密。所以, 留学生在学写汉字上, 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汉字字形与字音之间的配对。另一方面, 对于所有零基础的留学生而言, 通常学习汉语和学习汉字是同步进行的。留学生与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汉字学习者相比, 面对的困难更大, 付出的艰辛更多。汉字教学一直被看做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笔者曾在2009至2010两年时间里, 采用了“问卷调查为主, 观察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了两个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 包括教学时间40-50课时母语为英语的零起点汉语短期班 (学生人数23人) , 教学时间320课时的母语为越南语的零起点汉语长期班 (学生人数15人) 。调查结果显示:在38位问卷填写者中, 有35位留学生认为汉字难学, 仅有3位留学生认为汉字不难学 (短期班1位, 长期班2位。)

“汉字难学”甚至已成为广大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的拦路虎。难怪曾有一位学了十多年汉语的澳大利亚教授撰文警告学校, 在开设亚洲语言课程时要三思而行, 宁可选择让学生学习较为容易的印度尼西亚语, 也不要首先考虑难读难写的汉语。[2]

三、对外汉字教学的模式

教材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教材的内容、形式、种类等情况直接反映教学内容的设置,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通过调查目前对外汉字教学的教材情况, 我们便可大致了解汉字教学模式的脉络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 语文一体, 重语轻文。

就国内情况来看, 传统的教科书基本上将汉字学习放置于从属而非独立的地位。汉字教学成为配合综合课、口语课等课程的附属部分。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一年级语言技能类教材为例, 该教材以汉语零起点的学生为对象, 分别设有《汉语教程》、《汉语阅读教程》、《汉语听力教程》、《汉语口语教程》、《看图说话》五门课程的教材。有关汉字笔画、书写规则、偏旁部首的教学内容, 主要出现在《汉语阅读教程》[3]第一册的第一课至第五课 (共30课) 。

在欧美国家, 曾非常流行“先教会话, 后教汉字的做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美国结构主义者JohnDeFrancis, 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中级汉语读本》、《高级汉语读本》就分为拼音本和汉字本两种。他主张先教会话, 后教汉字, 对于那些只想学习会话单项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汉字。这种看法深深地影响着欧美学生, 他们普遍存在重口语轻汉字、重阅读轻书写的倾向。[1]

由于汉字教学难度大,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汉字教学不受重视由来已久, 重语轻文的倾向比较严重。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些年, 很多教师、学者逐渐认识到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必须改变汉字教学研究的滞后局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字教学值得进行专门研究。现在国内外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用传统的‘随文识字’的方法, 也就是以学说话带动汉字的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本来就很难学的汉字显示不出它的规律性;汉字的难学又增加了学习汉语的难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到了集中力量好好研究的时候了”。[4]我们需要在对外汉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及精力, 注重对外汉字教学, 加强对其的研究, 以免使发展迅速的对外汉语教学出现尴尬的“水桶效应”。[5]

(二) 语文分开, 双管齐下。

“语文分开”是一种汉字独立教学的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上, 专门设立汉字课, 改变了汉字教学长期以来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体现该模式理念的相关教材。就笔者目前的调查来看, 主要有:张朋朋的《部首三字经》、《汉字书写入门》, 张惠芬的《张老师教汉字》, 柳燕梅的《汉字速成课本》, 施正宇的《汉字津梁》。这些教材从留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遵循学习汉字“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 分级分阶段教学。其中有些教材还参考了中国古代“童蒙识字”课本的方法, 既具趣味性, 又具韵律感。如《部首三字经》共介绍了112个部首, 四句一段, 合辙押韵, 便于咏记。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很值得借鉴。

“语文分开”模式的汉字教学, 充分体现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系统性。但是, 必须注意到, 这种分开不能是绝对的, 千万不可出现所说与所写相脱节的现象, 不能使留学生有一种汉字学习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的错觉。汉字教学倘若不注意与口语教学紧密联系, 必将对汉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四、对外汉字教学模式的思考

如何准确把握汉字教学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又能把汉字教学同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的确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6]

首先, 笔者认为“语文分开”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是何时分、怎么分的问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想让留学生将汉字学习长期纳入其汉语学习进程中, 首先要消除留学生和老师们的畏难情绪。“汉字难主要难在开始阶段, 外国学生最初接触汉字时, 对汉字的结构形式不习惯, 无从理解汉字的理据性, 只把它们看成一种由点画线条组成的方块图形, 它们只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形象联想来记忆汉字, 当他们学了一二百字以后, 逐渐掌握了笔画、部件、偏旁、结构等知识, 可以用它们来分析理解汉字了, 他们就会觉得汉字越学越容易”[7]。所以, 解决汉字难的任务一定要放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笔者十分赞同张朋朋的观点:“根据汉字的特点, 基础汉语教学初期应把‘语’和‘文’分开。口语先借助汉语拼音来进行。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后再进行融识字、口语、阅读、写字为一体的综合式教学。这样的安排不仅符合汉字的特点, 而且有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口语和汉字。”[8]

其次, 单独设立汉字课之后, 应注意分流分层的教学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汉字识别要经历两个阶段———视觉对汉字形体信息整合阶段, 形体信息与语义、语音、语法等不同信息凝合阶段。[9]因此, 汉字教学最好采取先“认读”, 后“书写”的两步走方式。这样可以先培养留学生对汉字的感性认识, 给他们一个对汉字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 有利于减少学生的不适感, 培养汉字的学习兴趣。周小兵 (1999) 提出:“要求留学生能认读和能书写的应有一个合理比例。比如说2:1和3:1。”[10]在这方面, 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有学者认为:“如果初级阶段要求汉字掌握量为800, 则此800汉字不宜笼统要求掌握, 而应分到两个阶段中进行, 第一阶段, 大约对应留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要求掌握300左右的基本和常用汉字写法, 其他500左右的汉字只要求留学生会识读;第二阶段, 大约对应第二个学期, 这一阶段再要求留学生在识读的基础上掌握这500左右汉字的写用, 同时引入部分中级汉字的识读。如果‘识’和‘写’这样环环相扣, 汉字大纲要求的各级汉字按2个学年的时间就能基本学完。”[11]

五、余论

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和独特的地位。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广大留学生认知、学习汉字的规律结合起来考虑, 探索更科学的对外汉字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使汉字早日脱离“老大难”的困境。倘若对外汉字教学前进一小步,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必将前进一大步。

摘要: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汉字教学模式经历了从“语文一体”的附属教学到“语文分开”独立教学的转变。对于汉字教学模式, 作者主张:“语文分开”模式应该是汉字教学初级阶段的最佳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汉字学习分流分层:先认读后书写。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语文分开”模式

参考文献

[1]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 1999 (1) .

[2]陈申, 傅敏跃.汉语教学的两个难点与电脑的辅助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 1996 (3) .

[3]彭志平.汉语阅读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9.

[4]许嘉璐.汉语规范化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1997 (1) .

[5]张明明, 陆湘怀.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

[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周健.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J].暨南学报, 1998 (2) .

[8]张朋朋.部首三字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2.

[9]杜敏.汉字识读心理与汉字编排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2) .

[10]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字中多项分流、交际领先的原则[A].吕必松.汉字与汉字教学综合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教学模式及现状 篇11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经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中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另外,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抱着渐趋功利的心态,认为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朗读既然不在考试的范围内,就认为与其在朗读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不如多做点阅读题,为学生增加些实战经验。教师不重视朗读教学,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朗读不重要的错误认识。

2.朗读方式单一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齐读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哪位学生读得不合拍,教师就会批评他,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朗读个性。虽然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指定学生朗读,但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只是简单、笼统地进行点评,或者不做任何点评。这样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感。

3.朗读的随意性大

对于学生朗读的教学,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读音的指导,而忽略了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把握好文章的基调等方面的指导。而且,只有在有多余课堂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教师才会简单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由于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往往收获也不大。

4.朗读时间不充分

当前,教师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讲授知识,而很少做示范朗读,更不用说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了。虽然《语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性的朗读,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和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读完一遍课文。因此,朗读成了一个过渡环节。

二、改变朗读教学现状的建议

1.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则是最有效、最积极的一种“刺激”方式。只有通过有效的朗读训练,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主题、体裁、语言、结构以及风格等方面来赏析课文,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态度和真实的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受作者对伟大祖国美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出黄河汹涌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山河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3.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运用默读、朗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阅读习惯和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朗读,做到因文而异。

4.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及时、恰当的指导和评价。“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棒了”、“读得很好”这一类的评价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过于笼统和简单,没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寻求有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有机地渗入朗读中、附在内容上。

5.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

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朗读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验朗读的快乐。首先,笔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不唱读;其次,笔者还经常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让读得好的学生做示范、同桌互读、个人挑战读、小组比赛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互相欣赏、互相发现问题、共同提高,使他们品尝到朗读的快乐。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形成感悟、获得感知、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真正收获阅读带来的快乐。

田径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教法的创新 篇12

1 田径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方法

内容缺乏新意、授课方式枯燥这是学生现在对田径教学的普遍看法, 所有学生都不愿意上田径课, 而且田径的竞技性太强, 要求太高学生觉得无法完成, 离开课堂就完全无用这样的想法都是现在学生对田径的看法。

1.1 教师观念问题

新课程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打击。新课程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对于过去过分看重技巧性东西要求有所减低, 偏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些教师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的不到回报, 渐渐的不上田径课或者田径内容, 上课就让学生自由活动, 或是安排其他游戏, 这样首先教师就不愿意认真对待田径, 学生怎么能配合呢。

这方面需要教师对自身观念进行调节,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能开展一些讲座以及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宣传, 供教师学习, 从观念上对教师进行重新改造。

1.2 学生兴趣问题。

兴趣是人类的第一导师, 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和兴趣培养是目前田径教学所应该重视的问题。学生因为田径项目单调、辛苦而对田径没有好感, 自然就不会有兴趣, 从而避开田径教学, 这会让田径教学更加艰难。

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内容编排上多花点心思, 应该围绕教学大纲穿插一些趣味活动和游戏, 提高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渐渐的感受到田径课的魅力, 兴趣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所有教师应该多下工夫在这上面。

1.3 教学方式问题。

过去的田径教学模式已经相对固定, 面对新课程的改变, 教师的角色和思维以及方法都不能及时的进行改变。田径教学依然过分看重技巧的教授, 内容形式没有新意, 对学生的个性没有进行深挖, 学生的特性得不到释放和放大,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久而久之一些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就难以通过考试, 渐渐的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这样产生恶性循环。

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时就能改过来的, 这就像是一种习惯,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 要改过来就应该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应该在课外多多思考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网络等等途径去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来改变这一状况。

2 田径教学教法的创新

田径教学应该有法可循, 因为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 所以过去的一些方法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改变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并不是说过去的方法是错误的, 而是要从新进行一个取精的过程。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分解法和启发式教学是受到肯定的,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教学。

2.1 分解法

田径动作通常都是由几个动作连贯而成, 在教学的时候一些复杂的动作、包含很多分解动作的时候需要对动作进行分解, 然后分别讲解器要点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应该多花时间, 按步教学, 渐渐的达到教学目标。

2.2 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十大教学法之一, 也是田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

2.2.1 提问启发。

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些能够启发学生的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 应该多编排在教学内容当中,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2.2.2 对比启发。

通过对动作的难易、美丑、对错、好坏以及动作质量的高低进行分析比较, 动作正反对比讲解动作要领, 使学生很快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好的, 什么是错误的、不好的, 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做出正确的选择, 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讲解正确动作之后, 指出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及其原因, 防止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也可就某一动作进行比较, 找出差距, 分析原因, 如就跑的后蹬动作、摆臂动作, 找两个学生做动作后, 通过动作的正误对比, 容易使学生一目了然, 加深对正确动作的印象。

2.2.3 比喻启发。

形象生动的比喻除了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联想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活跃思维, 对技术要领的掌握更加轻松。

2.3 选择法

深化田径教学改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在田径教学中, 设计多种练习内容,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练是教法创新的关键。其方法有以下四种:

2.3.1 兴趣练习导入法。

田径的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所有课堂氛围常常处于沉闷的状态。所有应该从改变教学方法出发, 怎么样编排课堂能容, 让学生觉得有趣, 让课程更加的流畅, 在课程的开始几分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关键时刻, 对于后面整节课的节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个时候是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最好时刻, 而不是进行枯燥内容的讲解, 一些有节奏的韵律操和游戏能调动学生情绪, 或者给学生一些项目选择练习, 将课堂活跃起来。

2.3.2 指定练习选择法。

为了完成某个技术动作的教学, 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几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练习, 让学生根据自己动作的薄弱环节自行选择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实施个别指导, 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3.3 自我管理练习法。

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所了解, 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引导, 将学生的个性放大, 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应该给予耐心, 对其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3 结论

上一篇:地下室工程施工管理下一篇:措施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