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2024-08-16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精选8篇)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篇1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本文运用现代心理学及现代图式理论对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充分阐释,并根据图式理论探索建构作文仿写教学的多种模式,以期为教师合理运用作文仿写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 者:卢志玉 Lu Zhiyu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仿写 图式理论 仿写教学模式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篇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重“输入”、“应试”,轻“输出”、“应用”,造成大学英语“费时低效”和“聋哑英语”的严重后果,很难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大学英语课师生比仍然不合理,本科院校大班授课情况普遍,学生人数达到六七十左右;而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大学英语的课时量又在不断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单纯的课堂讲授远远不能满足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建构适当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自学能力,日益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新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而不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转变成学习者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与传统教学观相比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者由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传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习具备以下特征。

1.1 以学生为中心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发现法、探索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事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辅导、引导、支撑、激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活动,发挥主导作用。

1.2 具有真实性和交互性

学生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习者讨论或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学习过程是学生与他人交往联系的过程。学习只有置身于复杂的、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1.3 具有累积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自我控制的知识建构者。教学实践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为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益的环境,帮助他们独立地或集体地创造自己的见解。

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从已有知识出发,理解和探寻新知识,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2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应积极尝试网络教学,将互动、合作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将自主学习、课外英语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从而丰富英语学习的方式,延伸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2.1 将课堂讲解与教学互动、合作学习相结合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行为。因此以学生中心,外语课堂教学应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思维结构的转变,培养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Harmer的理论,教学过程是从教师选择(teacher choice)过渡到学生选择(student choice)的过程[1]。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像口语和写作之类的以输出为主的课型,可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其他条件差一点,也能取得很大进步”[2]。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活动[3]。因此,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只有在相互协作中,语言意义才能得到准确的建构。老师将学生分成规模适当的若干小组,合作学习,协商讨论,共同完成讨论、对话、表演、讲解等合作任务。这样,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以指导者、协作者、检查者、鼓励者等身份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完善活动规划,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指导各小组成员完成活动展示,并要及时组织评估。

2.2 借助网络语言学习平台,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平台在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和认可。这样,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教师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制定学习计划,教师通过网络记录跟踪监督、通过班级论坛等交际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学生语言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得以充分延伸。但是,教学实践中,网络学习的不足之处也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离开教师的直接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得到保障。网络学习的开始阶段,出于好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按计划完成网络自主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毅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渐渐暴露,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着力加强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Stern指出(1999:258):进行第二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4]。“建构主义指导的网络英语教学环境基本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任务的设计者、教学进度的监控者、教学结果的评估者,引导学生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5]。”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效果等一系列技能。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严格管理,及时检测和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3 设置选修课程,开辟第二课堂拓展语言学习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潜移默化的过程,紧靠课堂教学及练习远远不够。因此,只有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借助网络语言学习平台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使用场景和使用机会;通过设置文化、听说技能专项训练等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因此,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课外活动,积极主动既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促进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养成。

当然,在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参与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长期性。

3 结语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借助语言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真实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题”地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最终必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83.

[2]Tudor,Ian.Learner centerednes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34.

[3]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Stern 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University Pres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1999.P258

[5]严瑾,葛亚非.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多维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6]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2002,(6).

[7]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8]郑银芳.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2005,(3).

[9]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分层教学;初中英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课程目标还是教材内容都充分体现出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多样化。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促进所有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不断为学生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2.“目标教学”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所创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通过具体的分类指标体系来确定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可以此为依据加以广泛应用。布鲁姆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

3.“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灵活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情况,确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拉开差距。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表现,适时进行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有效的挖掘。

3.发展性原则。每个学生个体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区别对待,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4.激励性原则。教师应采取多种激励形式,为不同层次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尤其对于学困生,要以情感人,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实时进行调整。每个学生由于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习效率也是大不相同。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及考试成绩对其划分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薄弱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调整,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2.教学目标分层——明确教学方向。实施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证,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向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

3.课堂教学分层——促进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分层要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要在教学时间和知识讲授的安排上做些改进,将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梯度。

4.作业与辅导分层——强化训练效度。在作业设计、布置以及课外辅导上,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学习水平、学习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练习,并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强化训练效度,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实现其本层次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5.考核与评价分层——促进学生发展。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学习成功,因此,考核与评价也应分层次进行,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本层次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并树立向更高层次学习目标迈进的信心。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篇4

钟金霞

方志伟

林伯龙

刘圣恩

【任务分配】郑银

钟金霞整理三大学习理论的比较分析,方志伟

林伯龙和方志伟收集三大理论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与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形成过程】十月初期分配任务,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与整理,论文初步形成。十一月中旬进行了修改。

【摘要】本文三大学习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出发,分析了建三大学习主义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推动作用及实质内容,对人们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启示。三大学习主义理论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活动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分析比较

【正文】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1: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维果茨基。

3.1:构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四.不同学习观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但另一方面却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就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情境下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1、知识理念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中,在大部分情况下知识被认为是不变的,而这些知识都源于在教师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而实际上,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和修整的。

而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教师寻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提出矛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就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在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情境中迁移和利用,进而在本质上理解概念,获得知识;改变了机械被动的记忆知识的学习方式,避免了只是在表面上了解知识。

2、教学理念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

但是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建构主义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2、教师的角色的比较

认知主义十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控制着和责任者,教师要掌握塑造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认知主义则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而不是行为主义那样认为教师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来主宰课堂也不是认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策略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中,绝大多数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设计课程,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知识背景和学习特征,使得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在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建构主义者在设计教学时一般要确定哪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有助于学习者探索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者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并没有否定练习和反馈的作用,只是让学习者在发展知识结构过程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5、学习方式上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领域中,教师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习的速度和节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主动权;在这种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一切的课堂中,学生自己不能决定学习而只能被动的模仿、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也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自主学习者是在没有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主动的从事学习活动,重视意义的建构,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注重学习中的创造性,他通过自觉的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激发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建构主义提倡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建构主义课堂中,学生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

五.对教与学的启示

通过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特点的比较,我们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既要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又不否认教师的外在影响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着。对教师来说要创建学习情境,设计环境,尽可能地增强学生正确或适当的行为发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意义理解。

教师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种观点。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学习的习惯,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独立解决问题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教学目标,理解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则是要积极配合学习,善于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知识,充分发挥直观能动性建构知识的整体意义。

【小结】

基于三大学习理论对教与学的启示指导下的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对新的知识的获得以及对已有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因为教师不再使用一张纸来确定知识获得的多少,学生不再成为只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只会机械记忆知识的人,而是一个知识的创新者和创造者,使学生真正的能学习、运用知识。

虽然在这种教学指导下教师难于掌控学习进度,但如果用建构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从长远来看,这种能使学生学的少、懂的多、用的好的教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当前我们当前教学的弊病;有利于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club.jledu.gov.cn/?uid-33-action-viewspace-itemid-6521

[2].http://club.jledu.gov.cn/?uid-2316-action-viewspace-itemid-473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意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四、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1、随即通达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2、情景化教学

3、重视社会性互助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健词:教学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论文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

(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

(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

(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于教学评价,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篇5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一、引言

二、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⒈ 关于学习的含义

⒉ 关于学习的方法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⒈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⒊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⒈ 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六、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的革新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篇6

号:

名:

院:

业:

级: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改变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师生角色,建立互动的新型课堂有很大启发意义。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将成为教学设计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教学 课堂 正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这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不仅重视知识识记,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的把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

知识的建构就是我们在一定的情景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时,会根据情景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他们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好的教师不是在于教学而是在于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独立思考;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比如说在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些公式推导,教师就要以合理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

二、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溉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教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应及时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才能调动这种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影响思考

建构主义有助于改变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师生角色,建立互动的新型课堂;针对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观点的的发展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思考。

(一)建构主义与我们传统教学管理冲突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等方面做较大改变。对于仍然有沉重升学压力的学生和老师来说,为教学管理和正常授课都会带来很变化。在教学评估上也较难操控,实践起来有较大难度。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在教学技巧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主动建构或组织知识,而不是从教师或书本中吸收知识。在教学情境监控上,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学生个人建构知识,并提倡合作式学习,学习活动就有较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监控能力。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能否“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的传统教学是一种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就是有可能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合理的方式应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发挥了老师的作业,也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仍将产生巨大地影响。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使其“本土化”,真正的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重庆出版社,2006.9 2.温彭年等,《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篇7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武铁传(1965- ),男,河南巩义人,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洛阳 471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240044006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46-02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可以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时而为政治服务,时而为社会经济服务,这种服务型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应从更新人才观念、普及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尽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常常与国家发展模式相适应。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需求决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国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中东产油国家为标志的资源依赖型,该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开采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腾飞;第二种是以拉美国家为标志的引进依赖型,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第三种是以欧美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型,其特点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

人类自从经历了从古代敬畏自然、近代“征服”自然和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曲折过程之后,文明发展模式已经由着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国情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道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同时也决定了以其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行不通。许多人钟情于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的确,利用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可以大量节约现代化的时间、资金等成本,但后发优势从根本上说是模仿优势,由此建立的非原创性的模仿性现代化,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竞争以及我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要的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而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会丧失竞争先机,不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甚至会被边缘化。特别是随着一些技术领先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先进技术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买到的。迄今为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目前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等设备的80%被进口产品所占领;我国虽然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一些关键技术仍要从国外进口,对外技术依赖度达到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单一大量依赖引进技术,不注重创新,将很难改变“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世界已进入知识急剧爆炸和快速更新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有形的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逐渐减少,经济重心日益转向依靠信息、知识、技术等文化价值含量高的产业上来,创新知识、技术、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谁掌握的新知识、技术、文化成果越多,谁的国际地位就越高,谁就处于支配地位。美国从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它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以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三项诺贝尔奖而论,从1910年到今天,美国共获212次,英、德、法三国共获171次,美国一国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走上信息经济的道路,2000年美国研发开支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发总开支的45%,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平均达到2.8%,比1973~1995年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2004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将创新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驱动力,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因子(这种创新因子使得中国文化曾经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出现过后人引以为自豪的魏晋风度和盛唐气象,但这种创新因子被封建专制统治、君权至上思想、家族本位、群体本位等伦理观念长期压抑),这种被解放的创新因子与当下十多亿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群众相结合,力量难以限量。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形成在养育。尽快建立新机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通天法宝。

二、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我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关键在于能否多管齐下,尽快形成创新型人才有效的培养模式。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②更新陈腐和落后的传统人才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目前,认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政治家才是人才的“精英人才”观,认为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才是人才、唯分数马首是瞻的“分数”人才观,过于重视人的智力而忽视非智力开发的“做事”人才观以及把学历当做衡量人才最权威的标准的“学历”人才观等观念至今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成为高等教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打破的精神藩篱。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我们对人才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单就科技人才而言,我国既需要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同时也需要相当数量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大量的推广应用现成技术的人才,既需要金字塔顶尖约占整个金字塔10%部分的“精英型”的“尖子”攻坚英才,又需要金字塔底座占整个金字塔60%部分的“务实技能型”的“实用”一线人才。因此,新人才观首先是大众人才观。其次,新人才观是能力本位人才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再把死记硬背能力强、期末卷面成绩好的单项指标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是人才的尺度,而应当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模式应由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为特征的继承性教育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发展性教育转变,突出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新人才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德”与“才”紧密结合,融会贯通,高度统一,既会做人,又会做事,这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本要求。

2.大力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以灌输方法、题海战术、被动学习为特征的规范性或者应试性机制,它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该机制造成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厌学、逃学成风,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创造和会审美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雇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一个政治或经济的工具。因此,落实素质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树立全人化教育理念。其次,走“探究式”教学之路。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这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诱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框架,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再次,重良好个性之才。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心理基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只重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切实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最后,构建内容平衡的课程体系。大量实例证明,知识交叉的学生在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钱学森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众多英才人物的考察分析,强烈主张培养人才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专一的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模式,强调要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的创见。③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优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促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变,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和挖掘创新潜能,需要合适的土壤、恰当的措施、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和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首先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创新氛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进而形成较好的创新心理品质;通过举办艺术节和手工制作、网页制作大赛、理科实验操作大赛、CAI课件制作比赛、优秀美术作品评比、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通过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校园氛围。其次,选拔创新型干部,打造创新引擎。学生干部是高等学校大学生的“领头雁”,他们有无创新精神直接影响整个学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工部、学生处、团总支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以不用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人,重用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人;不用崇拜权威、迷信书本的人,重用敢于怀疑、努力探索的人;不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重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不用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人,重用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人为原则,把有创新才能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全力支持他们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独立自主、怀疑批判和实事求是的探索活动。再次,破除师道尊严,创设民主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为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使课堂真正呈现出一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空间。

4.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服务型教育观的指导下时而为政治服务,时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只能在统一规定的教育模式中运行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自身创新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按自身特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维持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高等学校必须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独立实体,获得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原则上凡属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政府主要起规范市场运作、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作用。如高校的招生規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专业设置等;凡市场调节不到的领域,政府就作为公权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但这种行政管理必须是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即政府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管理,尽快使高校从政府的附属变成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对外拥有发挥与拓展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社会功用与效能的自主权,对内拥有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大学之核心在于对学术事务的管理,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凸显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术管理机构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让学术管理机构真正担当起学术事务管理的职责,改变目前学术管理机构只有审议权没有决定权的局面。高校可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提高教授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这样有利于改变“学术带头人官员化、官员学术化”现象,改变以行政标准、长官意志代替学术标准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最紧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在资源短缺,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紧缺的同样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注释]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2.

《利息》的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篇8

晋城市阳城县西河中心小学 刘丽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储蓄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让学生在搜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上一篇:老师的教杆作文下一篇:医院护士护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