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2024-09-03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共9篇)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1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

杨柳(***)摘要: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从宏观(整体的学习方案)、微观(课堂教学模式)及心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建构或调控,提高学习的效率,是老师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结合我校121教学模式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 建构主义 121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定向自学 精讲精练当堂检测 正文(2812字)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支持者,提供学生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这意味着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教和学来完成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提出了“一标两段一测”(简称121)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明确学习目标,定向自学和精讲精练,当堂检测。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每节课上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目的。下面以选修5有机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单糖的课堂设计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好每节课的“铺垫”,即“导入”。按照建构主义观点,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导入就是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学生在已有生物学糖类的认识及化学醛基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全体同学能说出糖类的组成与分类;

2、大部分同学能根据葡萄糖分子的结构、实验现象及应用推出葡萄糖的性质),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和认识起点与认识目标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联系,可使学生获得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作好了准备。因此,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同化学习的重要条件。2.定向自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有问题才有思考,在定向自学阶段,必须认真设计“有效问题”,.在围绕目标的基础上,有明确指向性,并略高于现有学生思维水平,具有思考价值,是能让学生暴露问题。因此,引发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布置学生定向自学的同时,教师给出了如下的思考题: 阅读课本79页。归纳糖如何分类?糖类有哪些特征,并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有甜味的一定是糖。

2.没有甜味的也可能是糖。

3.符合Cn(H2O)m的一定是糖类化合物。

4.不符合此通式的不一定不是糖类化合物。

可以说,认知冲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的难点和教学重点。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它们,就必然使学生陷于“难熬”的困境,形成教学进程中的高峰———学生跃跃欲试,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求知欲望,一旦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3.精讲精练,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依靠学生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在解决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很多原有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不能不讲,又不能讲得太多,即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在点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最后,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

本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3-1学生对醛基性质的体验,教师给出下列信息,让学生推出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①在一定条件下,1mol葡萄糖与1molH2反应,还原成己六醇

② 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五乙酸葡萄糖(提示:同一个C原子上连接2个羟基不稳定)

③ 葡萄糖分子被氧化,碳链并不断裂,而是生成含6个C原子的葡萄糖酸

这样,在师生共同配合下, 通过概括、归纳等建构活动,顺利获得了葡萄糖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新知识。同时,新的知识存在于认知结构中,通过适当的概括和归纳,使这部分知识得到了巩固,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改组和重建,培养了学生推理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一阶段,促进了认知结构呈螺旋状上升的发展态势。

4.当堂检测,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巩固迁移

迁移运用是知识的应用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在本课课堂上难点突破以后,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教师要布置一定的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的组是()

A、乙醛

葡萄糖

B、乙酸

乙醛

C、乙醇

葡萄糖

D、甲酸甲酯

葡萄糖

2、葡萄糖所不具有的性质是()

A、和H2发生加成反应

B、和银氨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C、和酸发生酯化反应

D、和NaOH溶液反应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在相对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以配制氢氧化铜 B.在稀氨水中逐渐加入稀的硝酸银溶液来配制银氨溶液

C.试管里加入少量淀粉,再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加热3~4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片刻后管壁上有“银镜”出现

D.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溶液的存在下进行水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离子的存在

4.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醇的是()

A.乙烯 B.一氯乙烷 C.葡萄糖

D.蔗糖 5.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的是()①乙醇 ②乙醛 ③乙酸 ④葡萄糖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② C.只有②④ D.只有③④

通过课堂结束时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有一定高度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作铺垫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意识和习惯。5.一标两段一测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对化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在12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很多认识是建构在定向自学的基础上的,不可避免的会有所偏差,此时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优点予以表扬,受表扬的学生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从而达到学生学的动力培养,使课堂会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大纲》《新课标教科书》

2.《高中生心理学》郑和均, 邓京华等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 20世纪末期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其注重学生的前认知, 注重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1]。本文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医教学进行探讨, 供同道参考。

1 现行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

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西医院校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系统理论的熏陶, 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与他们先入为主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数理化不相一致。因此, 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医理论“玄奥”、“难学”。同时, 两种医学在认知模式上迥然不同, 现代医学具有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的认知特点;而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从对西医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转到对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六淫的理解, 学科跨度大, 学习方法不适应, 从而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

中医教学内容繁多, 但课时偏少, 且课程设置不合理, 导致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理论脱离实践。近几年来,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西医院校的中医课学时逐年减少, 中山医科大学中医学由原来的90个学时减到现在的72个学时。中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后,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还影响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 。近年来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 由中医药院校主编, 虽然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形式编排上作了很好的尝试, 但是忽略了西医院校学生课时紧, 西医思维先入为主的特点, 同时缺乏中医吸收现代医学在微观研究和试验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及这些成就对于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作用, 因此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还有中医教学大多数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 以填鸭式的满堂灌输为主, 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落后, 不仅仅是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 它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建构主义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论中, 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 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 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从学生角度而言,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从教学情境而言, 建构主义教学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 启发、激发学生思维。

3 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特点

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深奥, 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但中医理论的形成又具有源于生活的特点, 如生活中“水能灭火”, 中医五行相克中就有“水克火”一说。而建构主义则强调,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2]。因此,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通过中医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 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理论。

4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医教学的实践

4.1 改变“教”与“学”的主次关系

当前的中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依然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教学分离现象严重: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以灌输型、塑造型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要方式。由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制约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的发生内因是“学”, 外因是“教”, 外因“教”通过内因“学”而起作用。因此,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但中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其中教与学的矛盾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些情况下, 学是主要矛盾, 在另一些情况下, 教可能成为主要矛盾。所以, 要反对绝对的“以学为中心”, 或绝对的“以教为中心”的观点,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认知风格、知识水平、态度以及动机等因素) 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动态适时调整。

4.2 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创设的情境应与当前的学习主题相关, 并尽可能真实,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 应包含许多不同种情况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 以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主动发现、主动探索问题, 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互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协作学习”在中医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组织松散、效率较低、形式化的情况。巩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案例式教学将知识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归纳至中医临床思路中, 教学线索清晰, 学生易于接受, 可触类旁通, 将理论、技能、临床实践综合思考, 加深印象。实行该教学法后, 学生理论课成绩逐年稳步提高。总之, 通过创造情境、联系比较和学生的主动探索, 结合教师的引导,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认识和理解中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加强引导,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知识的掌握, 并不是被动地形成上位与下位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形成层次网络[3], 在教学中把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个有意义的建构教给学生,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层次网络结构是非常有意义的。纸质教材中“病因病机”部分, 只是采用了文字叙述的方式, 逻辑性不是很强。在临床教学中, 加入病案探索, 体现自上而下的原则。自上而下的原则是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最好是由整体向具体展开, 即将学习者带入一个较为完整的实例或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习者了解到要学习的内容和结构, 这样学习者就有了对课件整体性情境的认识, 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将在临床上收集到的病案录像编辑后放入网页中, 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 先将病案的录像展现给学生, 并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新知识,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知识, 形成了知识的构建。

4.4 教学考核设计多元化

传统的中医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 忽视教学中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考核内容、考察记忆知识的内容较多。目前, 我们将基本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均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 将平时的课堂表现、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期末考试三者结合共同考核。在期末笔试中, 用病案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同时, 尝试设立分析试题内容或求证内容, 以期反映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形式, 改变了传统中医教学活动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现象, 比较符合中医教学的实际。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总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 对医学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和兴趣, 对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著, 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40 (4) :21-23.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101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和心理学在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逐渐体现出强大的发展优势。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研究所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是结构(stuctures),又称为图式(scheme)。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转换与发展。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认为学习的形成过程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 、协作 、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探索采用认知结构建构教学模式(简称认知建构模式)和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AccessInstur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Apprenticeship)模式等。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采用“认知建构”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有利于认知建构的学习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在引导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探索,主动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1. “认知建构”模式的基本思想

认知建构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学应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出发,促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从而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与化学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认知建构”模式的教学程序

“认知建构”的基本程序有以下五步:第一步,通过复习旧知识,帮助学生提炼、概括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实现认知结构的建构与转换奠定基础;第二步,教师通过设计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有联系但又包括新因素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心态;第三步,通过对学生已有认知无法包容的新因素的全面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索、分析、推理,逐步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第四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归纳、重组知识、完善新的认知结构;第五步,通过多种变式练习,让学生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从而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促使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即巩固迁移的过程。

3.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问题情境能满足这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理”、“趣”、“疑”、“情”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在理解目标涵义的前提下自觉地围绕目标学习。在化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①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可通过演示“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强烈的碰撞,引发学生认为“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这一认知结构上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②通过实物直观和模型或参观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这一节时,可通过对身边的有关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实施。通过参观学习,可使学生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③通过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酸、碱、盐”,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不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启发引导、探究讨论

探究讨论是一种协作教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谋求与学生合作,建立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探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发扬。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实验、探索性实验”等等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之中。通过“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3)优化学生化学认知结构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学习的必要条件。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过程,即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奥苏伯尔对认知结构的分析,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取决于三个变量,即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有意义学习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通过进行变式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提高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可通过运用编码、整合的方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了更好地优化学生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情况。

②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进行联系。

③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机。

④构建知识网络,增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4

一、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 并不是拿来便用, 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 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的,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 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 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 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 依靠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 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有人指出,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 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 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 其自制力差, 注意力不易集中, 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 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针对这些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 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 结合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与条件进行“死板式”的灌输, 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举一反三”生长出新知识。教学不应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与主导者, 而应是知识的引导者, 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丰富或调整学生的理解与经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 交流与质疑, 批评与纠正,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1.注重课前准备, 创设参与情境。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 在学习一开始, 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 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 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 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 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 设置问题, 留下悬念, 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 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 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 倡导体验式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 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 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

3.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 在反思中提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理解学习内容, 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 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 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 学生课后的活动, 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 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06-01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静态传输、绝对教学为主体教学模式,融入了数学哲学后,逐渐变为动态的、相互的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观的形成冲击了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转变成一种情境教学、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应该加大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空间与力度。

一、建构主义

1、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Piaget在1966年提出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在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建构了外在世界的所需知识,并连同自身的认识和结构得到相应的发展。这种发展过程包含“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与外界接触中,将自身的性质与外界相融合的过程;“顺应”是指自身的感知因外部的刺激所受影响而改变的过程。“同化”是使周围环境与自身平衡,“顺应”是将原有认知改变创新。

2、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辅助形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是接受知识的直接受益人,是知识的使用者、加工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灌输的对象。教师是知识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使用者。

现代的教学模式中包含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和教育指导等形式的教学结构。教学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器具的配合,形成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使用多种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

3、数学认知

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建构出自己认为的数学结构,这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认知行为。让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总是会先利用原有的结构对新问题进行剖析,进行综合比较、判断后,再接受新的知识。要么将信息“同化”,要么将信息“顺化”的行为反射。

这种模式是:新学习的内容在输入阶段结合原数学认知结构,到相互作用阶段然后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最后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应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启示

小学数学的教育针对的是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水平抽象的小学生,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具体。所以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具有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更具生动性、多样性、灵活性,利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的基础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衍生其他知识的能力。教师从知识的主导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新知识点积累,成为下一知识点的基础。所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共同学习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

1、教师课前准备,进行课程设计

学生学习新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合理铺垫。课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时候,需要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课上需要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充分满足学生的思考空间。

2、开展情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理论是使学习者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将知识延伸到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学习,通过真实环境的经验加快学习速度,加深学习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及想象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通过竞赛的方式得到成绩的提升或者情景模拟训练,分组设置不同角色,设置不同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去感受知识、建构知识。

3、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将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同时,可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反思能力提升,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需求和变化,提出假设性策略,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层次提升。因此,学生课后的活动,仍然需要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巩固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基础不相上下的同学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同学之间集体讨论分析,在集体讨论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理论中,学习是具有反思性的,学生必须掌握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能力,来判断学习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每个同学都需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激发自己对知识的兴趣,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 刘琼.“后教育时代”的新兴教学媒体——国内“教育游戏”相关硕士论文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07(01):96-104.

[3] 卢水林.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甘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内容为教学案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4.03(04):119.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6

关键词:构建主义;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25-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同时也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此可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顺应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所改变。本文作者就以写作课程为例,浅谈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写作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学生将所想的在思维中组织成文,再用语言表达的过程。而如今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大多学生往往只运用“翻译技巧”来写作文,因为大纲已经在题目中给出。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行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写作技巧成为了写作教师们最重视的问题。像以往的翻译教学法已经不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们的需要。若想在写作课堂上有新颖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平时身边的事件中积累一些新鲜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英语材料,阅读原版小说,欣赏英文歌曲及英文电影等,使学生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既扩大了词汇量,增强了语感又了解了新知识新信息扩大了视野。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造仿真的现实,在恍若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以此来获得经验,引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重视协作学习

在新的教学法中,教师由以前的讲授者慢慢变成了引导者、控制者、参与者、促进者、协作者等。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应该重视协作学习。首先可以与学生协商形成一定的评分标准,在共同标准的约束下,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进行规范写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协作”与“会话”,合作进修和交互式教学是主要教学形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话题,把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在组员之间进行分工。经由过程小组谈判、饰演角色、彼此评价、彼此激励,查阅相关资料,剖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谈判或辩说,配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问题的分歧和侧面,从而对知识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三、设计自主学习

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应担当起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责任。在“自主学习设计”中首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同时还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化;最后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这个题目的答案,而由他们做“头脑风暴”,当学生的思想活跃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讨论出哪些论点可以放在文章中用,哪些不能用,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的自主学习方式,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作文框架形成,完成意义建构。

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学生跟人和学习群体对学习的评价。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因此,在写作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学生自我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本学期,笔者对大四专门进行写作训练的学生作了一些评价。首先,个人修改,大多数的学生把写作文当完成任务,写完以后就不再看,甚至于老师批改过的内容他们也不会再看,因此笔者硬性要求学生首先进行自评,文章中必须有自己修改的痕迹。其次进行同伴评改,同伴评价能提高双方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可以间接避免教师直接提意见给学生造成的尴尬,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和同伴一起讨论,进行反复推敲,在评改过程中对作文的标准、要求更熟悉,因而也能促使其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利用互相讨论方式交流时在话语安排管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最后则由教师进行评改。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在反馈与回馈中激发灵感。给一篇文章找几处优点比精批细改要省时省力得多,而效果却是让学生越来越有自信,作文进步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思想、新理念,促使教师积极推行写作教学改革,探索务实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更多地担负起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责任,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崔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25(2)

[2]邓小英,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外语教学,科技信息2009(32)

[3]冯丽娜,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基于皮亚杰关于情感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721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7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历来是教师头疼、学生犯难的传统问题, 教师难教, 学生难写, 成为制约作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的一把枷锁。而“应试教学”的影响又导致教师急功近利, 只重视固定形式的体裁搭建, 忽视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扼杀了作文与个性的相互依存, 抛弃了作文与训练的循序渐进。

当前, 孩子在作文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不会下笔, 无从说起;不会表达, 语言空乏;不会创新, 缺少个性;习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取高分;学生对写作没兴趣;缺素材, 写不具体;中心不明确, 会说不会写等等。

正是由于家长和学生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不满, 催生了作文培训的市场。当然培训机构作文教学有它的优势。

二、培训机构作文教学的优势

(一) 针对性强, 重视专业化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等, 而作文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没有深入到作文教学的专业化发展。而作文培训机构只针对作文这一块, 更容易吸收和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等。有些作文培训机构的作文教学已经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首先, 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 如愉快教育, 赏识教育, 成功教育等。兴趣是动力, 快乐是载体, 生活是源泉。其次, 坚持快乐中教, 快乐中学, 循序渐进一课一得, 分类突破, 全面提高, 这也暗合了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培训机构是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 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落地生根。

(二) 小班教学

当前小学大都是大班教学, 一个班六七十人, 老师上课, 能把纪律维持好就非常不容易了。一些好的教学形式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方式, 老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班往往实行小班教学, 一个班十人左右, 更有利于老师实行“私人订制”的个别化教学。

教室四周的墙上,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每个孩子都是读者、帮助者、小老师……只要孩子愿意, 都可以拜读别人的大作, 都有权利帮助别人修改, 当然要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开放的课堂, 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三) 把竞赛和激励机制引进课堂

把竞赛和激励机制引进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道就是招生, 有竞赛和激励机制的课堂, 更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 巩固现有生源和发展潜力生源, 扩大了培训机构的市场影响力。

三、培训机构作文教学的不足

(一) 教师队伍的鱼龙混杂

培训机构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来路不一, 有的是从学校辞职下海的, 有的并非科班出身, 甚至根本不是语文老师。只要上岗之前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上岗, 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机构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 作文教学的形式多于内容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意思是说, 形式多于内容就有点虚伪, 浮夸了。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道就是招生, 为了吸引学生以及家长的眼球, 培训机构的作文教学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户外体验课, 有室内实验课等等。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但写起作文来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三) 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红娘代嫁”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 用教师对作文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对作文的认识过程。“学生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作, 而是向教师学习写作。这好比登山, 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自己登山的感受, 并没有带领学生一起登山。”这就是作文教学中的“红娘代嫁”问题, 教师应该是写作的“红娘”, 而不能代替学生来写作。作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是训练而不是传授, 因为从根本来讲, 作文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知识。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

(四) 学生“写作”像“填空”, 作文的课堂动态生成不够

几乎每个作文培训班的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列一些好词好句, 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有的还会讲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孩子们任选一种, 再加上一些好词好句的点缀, 一篇作文就完成了。看似“完美”, 实则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好的作文应该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一说到助人为乐, 就会写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提到母爱, 就是妈妈下雨天给我送伞。缺乏个性化的写作, 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这种疲劳, 不仅是老师的, 更是学生的。

四、培训机构作文教学的出路

培训机构作文教学有它的优势, 但也有它的不足, 它的出路在哪里呢?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 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盛行。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其中, ‘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 ‘协作’是学习的基本方式, ‘会话’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培训机构作文教学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所谓情境设置, 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及当堂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和氛围。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对写作是否有兴趣, 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小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面是一些课堂上创设情境的实例:

实例一:用情景设置设计导语

如在讲《秋天的图画》作文时, 如此设计导语:“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孩子们畅所欲言。接着让孩子们听《秋日私语》的音乐, 边听边想象秋天的图画。听完之后,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最后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 想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导语中, 老师是用古诗、音乐、图画来设置情景。

实例二:用情景设置组织课堂教学

如三年级下册要写《一种蔬菜》的作文,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三个情景, 把整个课堂有序地串联起来。

情景一:快乐体验, 接受培训。快快、乐乐要开一家蔬菜店, 准备招聘推销员。如果你想应聘, 必须接受以下培训:认真观察, 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抓住特点, 内容具体;要介绍这种蔬菜的吃法和味道, 以及你对这种蔬菜的喜爱之情。

情景二:快乐选材, 面试。培训结束, 现在进入面试时间。选几个想应聘的同学, 让他们详细介绍一种蔬菜。

情景三:笔试时间, 用文字表达出来。应聘上的同学有奖励。

通过这三个情景的设置, 会发现学生上课很有积极性, 主动参与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 在着力强调学生的写作兴趣时, 还为教师提供了如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 才会“乐于表达”。然而, 从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看, 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他们的生活就在“学校与家、家与学校”这两点一线上。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 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校园, 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天地。如春天, 万物复苏, 百花盛开时,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 大地一片金黄, 果实累累时, 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此外, 在平时, 我们也可以抽出时间, 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 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 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 才会提起写作兴趣, 打开话匣子。

情景设置, 体验生活, 只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冰山一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作文培训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团结协作, 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协作发生在写作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写作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写作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作文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 更不是某个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而是每个学生团结协作的课堂。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 才会把自己当成写作的主体。

一篇好的作文, 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结果, 更是学生体验成功的结果。教师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 但总有闪光点, 大至选取材料, 布局谋篇, 小至一个词。每当学生挖掘到闪光点, 教师都要对其及时加以肯定, 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价时, 重过程, 轻结果, 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 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哪怕有时只是发表在教室的宣传里。这些成功的体验, 都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

(三) 会话的基础是爱, 教师心中要有大爱

会话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此外, 写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由于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师生会话的基础是爱。培训机构的老师可以英雄不问出身, 但他要对学生有爱心,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爱, 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心中有大爱的老师, 他会把培养学生看作目的, 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作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看作具体的、能动的人,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 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识他们。

到培训班来补习作文的小学生, 大多数都是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 他们中有些人甚至“破罐子破摔”、明明写作能力不至于那么差, 但自己认为很差, 以至于看不到希望。针对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教师要有大爱情怀, 给予人文关怀, 从心理和情感方面让学生回归。对学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学生也许会发生“罗森塔尔效应”, 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虽然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鱼龙混杂, 但是只要教师心中有大爱, 他就应该是培训机构所需要的人才。

(四) 意义建构, 作文动态生成

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 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 要以“我的一家人”为话题写作文, 教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张全家的合影, 然后让每个学生对着照片讲自己的家人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引发学生写作的需要。有写作的需要还不够, 还要引导学生探索照片上没有的东西。这时老师可以适时点拨:“如果让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用一种动物或物体来比喻你的家人, 你会用什么呢?”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 就会有很多思维的火花迸发, 像《一家四条“虫”》这样优秀的作文就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进行心灵的开发、进行灵魂的培育。“我手写我心”, 就是要求学生开发自己的心灵, 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作文源于生活, 直达心灵。“我手写我心”, 学生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就会去关注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并呈现出来, 会发现写作是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呼应的。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就是要求教师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同时更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心灵, 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解决当前学校和培训机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的写作兴趣问题、作文的动态生成问题等等。但是, 仅仅有一种理论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培训机构要想生存下去, 必须要比学校的作文教学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挖掘。

首先, 要做好服务, 共享发展。

学校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而培训机构生存的根本就是生源。为了生存, 培训机构必须做好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还有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反馈, 如优秀的作文及时上传到家长群里, 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进来, 共享发展成果等。

其次, 抓好专业, 创新发展。

作文培训机构的教师, 必须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在培训学生的同时, 也要自动接受培训, 如网络培训、同行之间互相学习、集体备课等,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专业基础打牢了, 才能创新,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创新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法和学法的创新等。

最后,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孩子就像一个天然的煤矿, 不能过度开采。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其实是“揠苗助长”, 有些机构甚至巴不得孩子从开始学作文就成为“作家”, 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 学校的教育往往关注了前面比较优秀的学生, 而后面比较调皮的学生、中间大多数平平凡凡的学生往往被忽视。家长送孩子来培训机构学作文, 就是希望孩子作文能进步, 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 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写作基础制定不同的、现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做到全面发展。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8

历史学科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但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原因, 往往导致课堂历史学习的艰涩无趣, 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后, 一提起历史测验学生便如临大敌, 于是猛读课本, 大背一通, 这就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的规律性现象———背得分现象。这也是当前学生提高历史成绩的唯一可靠通道, 但却扼杀了历史教学的蓬勃生机, 埋葬了历史本身鲜活的生命, 违背了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人文教育。测验本应当是对阶段性历史学习的可靠评价, 事实上则成了历史学习的杀手和坟墓。时隔不久所记的历史知识也就所剩无几了。考好的沾沾自喜, 心存侥幸, 没考好的怨声载道, 甚至诅咒考试, 几次测验之后, 学生就丧失了测验的信心, 从而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厌恶之情。难怪有学子这样写道:“上了大学后我愧对历史老师, 因为我将中学所学的历史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甚至有的历史老师也对学生忠告:要提高历史成绩, 反复记忆而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历史学习评价的深刻反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将测验手段的简单化和测验功能错误定位。我认为阶段性测验不仅是考察历史学习的结果, 更应该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过程;不仅是历史学习评价的一种手段, 更是历史学习延续的一种方法;不仅是历史知识水平的检测, 更应该是历史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测验的评价机制, 来改变学生对历史测验评价的态度, 甚至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当前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全球, “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性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他对我们研究教育教学, 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这一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 应把它们同脑海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通过同化、顺化、平衡三种途径, 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学生新的认识的产生, 对概念、规律等学科知识的准确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对旧认知进行修正、转换、利用的基础之上的。

基于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将历史学科的阶段性 (形成性) 测验设置为学生自主测验, 即在一个教学整体结束后, 在教师指导下, 组织学生命题、编卷、测试和评价活动, 它区别于传统形式上的统一命题测验, 将教学评价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彰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活动模式中, 能引导学生同化新知识, 变革旧认知,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动手又动脑, 大胆地进行探索和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自主命题, 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教学过程和学习的结果, 新旧认知间只有建立某种联系才能产生意义, 否则, 就是机械的。换句话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自主测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命题、编卷、自主测验和评价的学习活动,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统一命题测验形式。学生有了当老师的乐趣, 可以像老师一样出卷让同学做, 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刺激, 提高了学习兴趣, 改变了对枯燥的史实、概念和规律不愿探究的习惯。在命题、组卷活动过程中, 学生学会整理知识, 查阅参考, 深入细致地思考, 精心设计试卷, 在对原有认知同化、顺化的过程中, 重建新的认知, 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从而实现历史学习在认知上的主动重建的目的, 学在乐中, 乐在学中, 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趣, 在测验过程中, 也能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 实现师生思想上、心灵上的沟通。

二、自我学习, 主动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主动建立新旧认知之间的联系是认知发展的关键。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是发展学生能力、改变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关键。自主命题测验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 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主动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重新梳理, 发现自己平时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 感受其他同学提出的新观念、新思想, 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应用, 从而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 这些都有利于旧认知的改造和新认知的重建。

三、互助合作, 培养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的是独生子女, 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很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精神。而在历史学科的自主测验过程中, 积极营建了一个交流、互助、合作的平台, 在查阅资料、整理知识及测试的过程中, 学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批阅时能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在互助合作交流中摆脱常规的逻辑思维, 借助直觉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打破思维定势, 诱发灵感, 捕捉机遇, 善于转换思路, 对问题进行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 在事物的多样性当中, 寻求统一。在这一自主测验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独立思考, 体现自我个性, 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手脑并用, 触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进而主动构建新的认知。

因此,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实施学生自主测验, 彰显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模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促进了减负增效的深入实施, 并能为在新课程体系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推动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华东师大历史系, 杨向阳.历史学习评价及改革诸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2) .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构建主义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6-01

一、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建构主义理论的概念

建构主义属于外来语,有时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中的分支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其中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图式将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分别是同化过程、顺化过程和平衡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构建主义理论要与初中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二是适时应用原则,即要合理确定什么时候应用构建主义、什么时候不应用构建主义,必须要掌握火候,做到恰到好处;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即在构建主义理论演化和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让构建主义理论始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保持先进性。

二、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构建主义理论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应用方法来服务于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四要”:

1、构建主义教学目标要明确

毋庸置疑,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尤其在构建主义应用的过程中,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定式、定理或一些习题,而是要把初中数学知识穿成串、排成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尽管简单,但是也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而是要求学生们对知识形成多方面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不至于偏离知识体系,而是能灵活利用相关知识,想出好办法,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程序,推动初中数学学习。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就要明确目标,为《认识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打基础。

2、构建主义教学思维要活跃

谁都不能否认,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所面对的群体正是学生们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更为注重学生们活跃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广大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着力渗透思维方法,让学生们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成功。那么在教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教学理念就是要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通过问题来锻炼和磨炼思维,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思维的积极活跃性。

3、构建主义教学环境要生动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过程中,教学环境是一个重要性的依托,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在师生有力和通力合作下形成的协作环境,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如何让教师成为建构知识的支持者,从而师生互动协助,推动教学的成功完成。展开了说,所谓师生的互动协助,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师锻炼和启发的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训练学生们的是合作、发问、讨论、总结等综合能力。无论怎样都要在构建优秀教学环境上下功夫,在科学应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初中数学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乘法公式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涉及很多相关公式需要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2ac+2bc,就要想方设法地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来生动课堂强化学习或记忆。

4、构建主义教学模式要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教学载体,必须要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创新,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与其数学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及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都要讲求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创新。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在学生们在教学载体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的扩展,那么信息就是以教学创新模式为载体的,让学生在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建构主义理论中认真分析,无论是正面影响的强化,还是负面影响的克服,都必须以学生们为主体,教师虽然是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也是辅助作用,那么在科学构建教学创新模式的同时,就是要求学生们的学习具有建设性,要求教学模式具有创新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第八册第十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需要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学习推向更深一层,该课程也是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完成的,从而达到扎实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领域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属于初中数学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的新的设想,实施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创新教学,必然会随着教学进程一同推进,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一边努力遵循坚持“主体合作”和“创造发展”的工作思路,一边积极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全力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面应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佳弘.赵媛君.构建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心理学家网.2007.12.31.

上一篇:班级检讨书下一篇:新幼儿教师培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