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精选2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篇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摘要】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指导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 初中语文 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协作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图像、实物、CAI、网络等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两年来,我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尝试建构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相激发与合作,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补充来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学习的互动学习模式。下面我把自己在平时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让•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不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作者那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对课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上。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先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迅速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情境进入还可以采用“生活体验同化法”。比如教散文《背影》时,可举些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如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现出笑容、母亲打着瞌睡坐在书桌旁陪因复习而晚睡的孩子等;都能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感悟,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在铁道边爬上爬下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二、师生互助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老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们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被广为采用。这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是一致的,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但学生的阅历毕竟是有限的,凭借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全面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索,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通过交流,各自的思维成果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获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学生自己挖掘问题互相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我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调控、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建构。我还设法将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诱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彼此之间都在交流和撞击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引发创新灵感的火花,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
比如教《杨修之死》一课,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他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是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是卖弄小聪明,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他的死,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这个学生新颖的观点,对所有同学乃至老师都是一个启发,通过讨论,进而使大家加深了对“杨修之死主要是性格上的弱点所引致”的认识。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应当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在引导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能够跳出课本,大胆想象,丰富对文本的解读。在这充满合作精神的课堂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促动教师去拥有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使自己尽可能地从方法论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有效方法。
以上是我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认识,由于实践不足,认识和运用上还不能做到深刻和熟练。但我想,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一直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篇2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逶迤()矗立()酣然入梦()蜷曲()焦灼()......
猝然()篝火()万籁俱寂()蓦地()愠怒().....
2、下面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人年纪大了,腿脚也不灵便,走路踉踉跄跄的。
B、草原的夜晚万籁俱寂,只有秋虫的呢哝声。
C、代表们举手表决,异口同声选举他当学生会主席。
D、毛主席用兵如神,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巧渡金沙江。
3、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因为连接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B、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C、他像飞一样跑了出去。
D、他用竹子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4、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的格式,发挥你的想象力,再写出三个关于书的比喻句(字数可比例句略多)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1)
(2)
(3)
6、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这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同,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1)
(2)
(3)
7、默写填空(16分)
(1)《七律 长征》一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颔联是:。
(2)《四渡赤水》这首歌词中,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表现红军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词句是:。
(3)《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词中,揭示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的根本原因的词句是:,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困难处境的词句是:。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8、阅读《长征》理解与感悟下列问题
(1)、“等闲”是什么意思?用“等闲”表明了什么?
(2)、诗歌为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的“征难图”?
(3)、“暧”字写出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心情?
(4)为什么在尾联中要用一个“喜”字?
(5)、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情怀?
9、关于长征,人们有很多评价,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评价文字,从这些评价文字中你也许会对长征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请结合你已学知识谈几点认识。4分
(1)毛泽东在他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2)《中国历史》则说: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字;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3)也有人说:长征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革命意志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3分)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的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而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文章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壮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2分)
(2)无名战士已是生命垂危之时,可他却能先发现卢进勇,为什么?(2分)
(3)从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中,你能想象他头天夜里是怎样过来的吗?请写一段想象文字,注意对人物的刻画。150字左右。(5分)
(4)从文段中找出两处刻画人物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品质的。(6分)
(5)这段文字多处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处来分析其作用。(6分)
(6)选文最后一段,写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而在他的泪眼中,为什么“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推荐阅读:
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11-27
毕业后一直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20011-30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1-14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6-13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10-17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中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 苏教版07-06
江苏省初中寒假作业11-24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语文适应性试卷10-23
江苏省扬州市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