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题节目的制作

2024-10-18

体育专题节目的制作(精选5篇)

体育专题节目的制作 篇1

当林向前第一个冲过终点, 握拳怒吼的时候, 作为专业的体育节目制作人, 你会想什么?邀请林向前到演播室进行第一时间的访问, 寻找到有关他的所有资料做一个深度的专题, 还是采访他的教练、亲友、队友、粉丝, 进行全方位报道?

这个例子是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男子5000米最后冲刺的一幕。林向前终于扬眉吐气地夺得了冠军, 也一扫3000米障碍比赛中被东道主选手“暗算”、赛后和东道主记者冲突的阴霾。作为焦点, 林向前是各家媒体这一天必选的人物, 如果你不可能请到关键选手, 没法拥有充足的画面素材, 根本联系不到他身边的人……怎么办?

对于缺乏核心资源和特权的地方体育频道, 这样的尴尬或多或少地存在, 也给节目制作的精度打上了大大的折扣。于是, 在有重大体育赛事时, 地方体育频道的专题节目就必须另辟蹊径, 在有限的资源里去寻找更好的契合点, 简而言之, 就是特别的日子得有特别行动。

首先是形式上的特别。电视是视觉的艺术, 它给观众最直接的感知是视觉上的——即使是同样的内容, 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让节目特别起来。以江苏体育频道为例, 2006世界杯时, 频道曾用几十部电影的画面重新编剧配音, 去讲述世界杯的故事。《天下无贼》里的刘德华和刘若英在讨论如何弄世界杯门票, 《东邪西毒》里张国荣、张学友从西毒、北丐变成了教练球员交流着备战世界杯的心得, 《手机》里葛优的“有一说一”变成了《世界杯特别报道》……这些特别的形式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视听的错位及重新统一, 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节目在当时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一些重要比赛, 在频道当时所有的新闻和专题节目中位居榜首。

其次是内容上的特别。形式的出新基本都是瞬间的闪光。作为内容产业的电视节目更需要内容上的特别。2004雅典奥运会时, 江苏体育频道曾经制作了一个小的人物专题, 是关于意外夺冠的射击选手贾占波。那时, 贾占波身在雅典, 我们根本采访不到, 而此前, 我们对默默无闻的他也没掌握太多素材资料。我们就从节目的内容入手, 抓住了他夺冠后说的最多的两个字“神话”。于是, 小专题《中国神话在古希腊神话圣域雅典上演》诞生了。2008北京奥运会时, 我们做了《奥运活页》节目, 其中有个“奥运美女记”环节, 让女记者住到奥运礼仪小姐的训练营里去, 和她们同吃同训, 给观众最贴近、最亲和的信息。这样的内容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最重要的是题材上的特别。只要题材选得好, 内容和形式自然也差不了。好的题材就是成功的关键。2008年北京奥运会, 江苏体育频道出品了《真豪杰亦英雄》节目。这个节目在后来的收视调查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并且当选“奥运中国”优秀体育电视节目推选活动的最佳栏目。其成功正是在于题材特别:我们原先只是打算设计一个奥运人物专题。但是, 地方台在这个方面的资源比较匮乏, 除了江苏本地的资源, 实在很难保证栏目的素材量。所以, 我们一开始就放弃了访谈的形式, 决定纯编辑。然而, 人物专题纯编辑很难做到出彩, 必须寻找到题材的亮点。经过讨论, 我们发现, 在以往奥运会的专题策划中, 无论是访谈还是编辑性专题, 关注点总在那些冠军身上, 亚军都无人问津。由此, 我们感到, 这样的唯冠军论使荧屏显得单调, 让观众不能真正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不能为体育而感动。于是, 我们把眼光投向了那些传统观念里的“失败者”——50岁还在征战奥运会的栾菊杰、用生命去比赛的张秀云、做出坚强抉择的刘翔、那些重在参与的体育弱国的选手……《真豪杰亦英雄》这个节目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打破了“冠军英雄论”, 栏目组把“英雄”的概念宽泛化, 那些努力过而没有成功的人们, 那些本来就不可能成为冠军却为了奥林匹克理想而奋斗的人们, 那些淡然于成绩而倾心参与的人们, 他们都是需要大书特书的“真豪杰”。这样的人物专题更加鲜活、震撼, 更加富有人性魅力和人文关怀。

这当中有一期最能体现题材的特别性, 即《标枪场上的“世界小姐”》。选取这个人物也很凑巧, 我们在重看开幕式时候, 发现了巴拉圭阵营里有这么一个绝色美女, 查了一下, 发现这位巴拉圭美女莱琳·弗朗哥是巴拉圭代表团的女子标枪选手, 而另一个身份是2006年“世界小姐”。相对于她在时尚界显赫的地位, 她在体育圈里显得那么平庸, 标枪成绩非常差。不过, 她自己并不是这么定义的, 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用模特职业来维持体育生涯的职业运动员。她热爱标枪运动, 渴望参加奥运会。这种对奥林匹克的执着, 让我们感动。

回到林向前的例子, 我们当时正是参照了上面的三点。在题材上选择了这么一个从失败到胜利的人物, 他又是江苏代表团的选手, 贴近性、故事性就都具备了;内容上结合了3000米障碍比赛后他的委屈, 以及5000米比赛后他的释放来对比表现;形式上则采用MSN聊天, 借其他媒体、网友、虚拟人物的口来说出我们的观点。虽然当时的节目没能请到林向前做访问, 也仅仅拥有公共信号里的一点画面, 但那一期节目还是以特别的角度和内容, 以及新颖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业内的好评和不错的收视率, 叫好又叫座。这在资源并不丰富的地方体育频道来说, 真的是“夫复何求”了。

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要点分析 篇2

思想性原则是电视专题节目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电视专题片在反映客观事实时, 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的渗透, 可以直接或间接表达创作者对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主张, 所以选题的思想性是成就其节目品质和影响力的关键, 这也是所有电视专题片选题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另外, 现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市场性原则等也是电视专题节目选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

仔细分析一下, 这种判断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新闻价值五要素就可以用来作为判断选题价值大小的标尺, 五要素分别为: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另外, 通过判断选题关注的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也可以选出好选题来, 硬新闻通常指那些严肃的, 事件性的, 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

2 电视专题节目策划的关键点

选题确定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节目策划了。所谓策划, 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 在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认识与该目标相关事物的基础上, 而制定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行动步骤、计划或指南。对节目进行策划的过程就是架构节目骨架的过程, 有好的选题而无与之相搭配的好的策划的话, 节目仍然会落入俗套。笔者认为, 做好节目策划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三化”问题、“两性”问题和角度问题。

“三化”即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两性”即感性与理性的问题。感性是指节目中必须要有故事, 有人物命运, 有冲突;理性是指节目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启迪性, 给听众一感悟。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两者统一为一体, 故事中蕴含着道理, 道理隐藏在故事之中, 让受众自己去体会, 去领悟, 是新闻专题节目的最高境界。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其实就是说事与说理的关系, 说事强调的故事性, 说理强调的知识性。如果没有故事性, 节目往往就失去了趣味, 就会显得很枯燥;如果没有知识性, 节目往往就没有深度, 就会显得很肤浅, 所以好的节目必须做到故事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角度问题主要是全知视角与限制性视角的选择问题。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无所不能, 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限制性视角是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 有时候叙述者所知道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

3 电视专题节目编辑制作

电视专题节目的结构形式非常复杂, 电视专题节目的框架构建如果合情合理, 引人入胜的话, 将来制作出来的节目一定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因此在编辑制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尊重电视专题节目独有的特点和要求, 进而达到更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专题节目的灵活性、限制性、现代化制作编辑特点, 我们再创作策略上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 遵循电视专题节目的客观性, 人文性等原则, 提升节目的制作编辑水平, 达到良好的播出效果, 并且要实现专题节目所要体现的价值, 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4 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

电视节目的解说词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多数时候, 它必须“为看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 因此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 要表达的思想。

解说词的语言主要就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区描述。写小说和写散文的形式去写一篇专题报道的解说词是根本行不通的, 因为真正的解说需要的是非常接近事实, 没有特别华丽的语言的, 根本不是那种随意运用天马行空的语言, 为了小说的好看而大量的运用华而不实的语言。因此, 解说词所运用的语言是非常朴实而又说服力的。

准确性是电视节目解说词最关键的一部分。解说词写的好不好, 不仅仅需要为了传递信息而有明确的主体外, 更重要的就是信息的准确性, 这是非常关键的。专题片也不会和那种剧情可以随意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样, 是具有准确性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不管写成什么样子, 观众都不会觉得有问题。但是, 如果电视节目的解说词写的不准确的话, 观众肯定是不会买账的。

5 电视专题节目拍摄要点

电视专题节目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遵循电视节目的时间, 空间和对象的三位一体的原则, 观众收看电视专题节目是并不只是收看一个简单的结果, 观众对电视专题节目的观看是需要看全部过程的, 因此在拍摄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拍摄者在拍摄之前要对被摄对象进行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心中有数, 拍摄的时候就可以从容去表现, 让观众看的客观, 真实;

2) 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全面的、客观的呈现被摄对象, 要注意在拍摄时排出对事实发展能产生主观影响的一些因素;

3) 长镜头在现在电视纪实中被广泛的运用, 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长镜头要表现出来的话就会更加真实, 让观众有一种亲近和参与感, 时间、空间和被摄对象通过长镜头表现出他们的连续性, 因此在长镜头的是用上一定要合理运用, 为后面的后期制作做好准备。

6电视专题节目后期制作要点

一般来说, 镜头组接、特效制作、后期声音制作, 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三个大的方面, 是影视后期制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镜头的编排及处理的时候, 首先要强化主题, 合理运用景别, 迎合观众思维, 始终把强化主题放在第一位, 对各种镜头采用合理的顺序进行编排;对画面的局部进行特写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镜头, 这样才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 镜头的组接一定要合情合理,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处理, 努力去迎合观众的思维方式, 一定要遵循影视表现手法的基本规律。另外在运动图像和静止图像的选择和过渡的时候要保证过画面过渡缓和;在后期剪辑的时候, 镜头的组接也要符合大众的思维逻辑和生活规律, 还要明确中心思想和表达主题。

7结论

在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通过把握各个环节的制作要点, 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 制造出精良的专题节目, 从而营造良好的制播效果, 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 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摘要:一部好的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要经过选题、策划、编辑、拍摄、添加解说词、以及后期的镜头组接, 剪辑等一系列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都会影响整部电视专题节目的呈现效果。本文从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到最后的后期制作探讨了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策划,选题,拍摄

参考文献

[1]邬庆杰.故事中的新闻新闻中的故事—漫谈叙事性电视专题节目[J].记者摇篮, 2009 (1) .

[2]梁新辉.浅议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规划[J].当代电视, 2009 (4) .

[3]赵国平.情节的“嫁接”——试析戏剧情节元素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应用[J].戏剧文学, 2007 (7) .

电视音响在专题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篇3

一电视音响的表现功能

电视音响是指语言和音乐之外的, 自然界产生的或者物体运动摩擦碰撞发出的声音。我们在节目创作时总以为只有语言才有明确的表意性, 其实任何一种音响都有信息性。“公鸡打鸣”表示“天亮了”, “救护车声长鸣”表示“有危重病人”⋯⋯音响是最不具体、最不直接的电视表现手段, 制作人员往往把功夫下在画面和解说上, 忽略了音响的表现功能, 殊不知电视音响也是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把真实的音响运用到电视专题片中, 让其服务于画面, 起到渲染、写意、表情的功能。

1. 电视音响具有现场感

我们常常在电视专题片中听到这样的声音:“广场上锣鼓阵阵, 鞭炮齐鸣”、“演出现场欢呼声、鼓掌声不绝于耳”、“农民看着丰收的桃子, 乐呵呵地笑了”等等, 可是观众只能看到画面, 就是听不到实际的音响。有的记者在拍摄时根本就没把真实的同期音响记录下来, 有的即使采录下来了, 在后期制作时又被无情地删除了。其实在节目制作时只有使画面带有原始音响, 才能非常真实地让观众感知画面所传递的一些具体情节, 当然这里说的音响是有取舍的。电视专题片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生活, 记录的是真实环境中的人和景, 这就更要求电视专题片要充分合理、恰如其分地运用音响, 增强真实性、现场感、可信度。如我们拍过一个专题片《小爬猴闹市场》, 专题片中凡有农民逮爬猴的画面, 都伴随着大伙嬉笑吵闹、询问逮多少爬猴的环境音响声, 这种有规律的声音,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增强了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二是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生机和活力, 给人以强烈的兴奋感和节奏感。

2. 电视音响使画面具有活力

在《小爬猴闹市场》的专题片中, 有许多晚上逮爬猴的画面, 由于光线太暗, 画面上只有农民照爬猴用的矿灯在忽远忽近、忽明忽暗地亮着微弱的光, 显得很寂静。可是我们在拍摄近景时拾取了他们逮爬猴的同期音响:“哎, 你逮多少了?”“我逮200多了, 你呢?”“你别到俺果园来逮!小心我揍你!”“你看你懒得, 逮一个一毛钱, 逮一个一毛钱, 快去逮!”在后期制作中我们把这些真实的环境音响巧妙地叠加在画面上, 顿时使黝黑的画面丰富起来, 画面内的人物鲜活起来, 真实再现了夜晚的果园热闹、嬉戏、忙碌的场面, 不但使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而且使节目更有趣味性、可看性。

3. 电视音响使画面具有空间感

声音在旷野中发生会自然消失, 没有回声, 没有混响, 音量也显得小, 但是在不同的空间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现象。如我们在拍摄《秋游芒砀山》专题片时, 在梁孝王王后墓穴里有一处很深很远看不到尽头的黑水洞, 如果单用画面来表现的话, 只是一个低矮又未开凿好的水洞, 再加上墓穴里面光线又暗, 观众仅从画面上根本看不出此洞的深和远, 我们为了更好地表现, 就制造了两种环境音响来衬托:一是主持人面向水洞高声喊;二是用石块往水中央用力砸, 这两种声音的效果, 突显了水洞的深与远, 弥补了画面传递不到的信息, 使画面具有了空间感。

4. 电视音响具有表意性

音响的表意性有很多种, 相同的音响配以不同的画面, 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不同。例如:机器轰鸣的环境音响, 在工人忙碌的画面中可以表示热火朝天的生产, 在学生认真学习的画面中又可以表示噪音干扰。热烈的掌声可表示欢迎, 可表示同意, 也可表示喝倒彩。音响的表意功能是对画面和语言表意的延伸和加强。专题片的编导要熟悉了解自然界各种音响的表意功能, 巧妙地加以利用, 使节目增加表现力, 更趋生活化。如:我们拍摄的专题片《她要越过越好》, 节目开头是一个冬天晨曦初露的村庄远景, 配以公鸡打鸣与犬吠的环境音响, 突出了村庄早晨的寂静, 也烘托出女主人阚三菊早起忙碌的主题。

5. 电视音响具有表情性

每个人对不同的音响都有独特的感知。例如, 有的人听到风声雨声, 只是知道刮风下雨, 其他无所触动, 而有的人则能从风声雨声等自然音响中感受到春的讯息、美的旋律, 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作为电视专题片的编导就应该培养自己对环境音响的独特感知, 在创作中勇于把自己的感知赋予音响, 使音响具有传达意想、表现情感的作用。在《雕塑家刘焕章》这部影片中的音响处理就非常精彩, 创作者在影片快要结束时, 选用了雕塑家劈木凿石的音响, 作为空镜头 (胡同) 的配音, 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回味无穷、情思不断。中国传媒大学讲师丁海宴在《电视片编导的智能构成》一书中就这样评价:“此时, 人们听这声音, 已不在乎它来自哪里, 发自何方, 而是开始回味这声音中的意义和意味, 因为这声音已经同雕塑家的事业、追求、品德情操融为一体。人们尽可以通过声音, 感受影片内在含义和情感以及雕塑家的人生经历。”

二电视音响与画面的结合运用

音响与画面的结合运用,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单一地叠加出现, 也可以几个音响交叉重叠运用, 还可以独立于画面以外出现。前两者又称为画内音响, 后者称为画外音响。

1. 单一的叠加出现

音响依附于画面出现, 尽量有两个以上的层次, 即近声和远声, 或者近声、中近声和远声。如专题片《小爬猴闹市场》中, 我们就运用了农民逮爬猴时嬉笑吵闹的近声和远声, 当然声音是与画面的近景与远景相互配合的。

2. 几种音响交叉重叠运用

在《老北京的叙说》中音响的运用和处理是这样的:“⋯⋯三条声带突出了有钱人办婚事的喜庆热闹场面。唢呐高吹、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车水马龙, 一派喜气洋洋。继而, 吹打声中夹杂了‘喝了蜜的大柿子’、‘开了锅的炸豆腐’⋯⋯小贩的叫声。最后是喧嚣的声音逐渐压小, 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鞭炮背景中, 突出了‘行行好吧, 老爷太太, 可怜可怜我这瘸子吧’的凄惨哀号声, 这三种不同情绪的特色音响, 在混合中强调, 在差异中反衬, 造成了一种年关将近, 富人欢乐穷人愁的强烈对比气氛。”创作者之所以要把这三种不同特色的音响混为一体, 并不是为了突出音响本身的实际意义, 而是要通过音响表现的意义来再现旧中国“富人欢乐, 穷人愁”的现状, 表达了编导对不平社会的愤慨。

3. 画外音响的运用

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每时每刻都有画外音响的存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最典型的画外音响的效果。电视音响的运用也可不是画面中物体发出的声音, 而是为扩展空间或表情达意叠加上的。就是说电视音响的运用可以不依附于画面单独出现。

专题片《她要越过越好》中, 我们就多次运用了画外音响, 例如:节目开头介绍女主人阚三菊时, 镜头从村庄刚一转到阚三菊的家时, 就叠加了画外音响“猪的欢叫声”, 交代了阚三菊生活的环境及所干的事业。还有, 每当阚三菊养猪遇到困难难以逾越时, 我们也叠加了画外音响“猪的欢叫声”, 意在表现阚三菊对养猪事业的热爱才激励她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 使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

4. 电视音响的转场作用

音响还可用于两组画面之间进行转场,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我们拍摄的专题片《她要越过越好》中, 有一段是女主人阚三菊在丈夫外出买车后心绪不宁地收拾房间的一组画面近景, 接下来是阚三菊接电话时的一组画面, 中间就是运用电话铃突然响起的环境音响进行转场, 铃声的衔接, 显得顺畅自然而真实可信。

在后期制作时, 大多数音响可以和画面同时编辑完成, 但声音的延续和转换常常和画面的组接切换不一致, 所以音响的编辑有时需要在画面编完后再做必要的处理, 如音量的渐强渐弱、近声远声与画面的搭配等等。

要想使电视音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成为专题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节目的创作人员一定要有音响与画面同时考虑的观念。但遗憾的是, 电视编导们对音响的作用重视不够, 声画同时考虑的观念仍然陌生, 拿摄像机的记者也只有在采访时才使用话筒, 在拍摄画面时根本就不使用话筒, 没有被摄对象的声音, 更没有逼真的环境音响, 后期制作时想用音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 电视专题节目创作者一定要树立声画同时考虑的观念, 及时拾取有价值的环境音响, 巧妙地加以运用, 让其服务于画面, 增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电视音响的表现功能及其在专题节目制作中的运用技巧, 旨在希望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人员能巧妙地运用音响, 让其服务于画面, 起到渲染、写意、表情的功能, 从而丰富节目的内涵, 增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电视音响,表现功能,专题节目制作,运用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健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实用手册

体育专题节目的制作 篇4

关键词:夜景,高清,后期制作

1883年,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 做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 图像相当模糊。

从第一次发射图像的尝试到进入新千年, 一百多年过去了, 电视技术日新月异, 现有的标清节目逐渐不能满足观众对于电视图像高质量的要求。为了迎接高清时代的到来, 陕西电视台也逐步开始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制作尝试, 专题片《长恨歌》是其中之一。

《长恨歌》是一部历史实景舞剧, 描写盛唐时期, 唐明皇召杨玉环入宫, 至爱至宠。安禄山叛乱后, 杨玉环在马嵬坡被众将士逼迫而死, 唐明皇肝肠寸断, 后得以魂魄升天与爱妃在月宫相会, 二人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 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 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 运用高科技手段, 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界、传统与时尚有机交融, 演绎了一篇神奇的历史乐章, 成就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典范。专题片《长恨歌》以高清晰度记录了整部舞剧的精髓, 穿插专家学者的精辟点评, 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足不出户的视觉盛宴和历史的艺术再现。

一制作工艺

为了保证画面的高质量, 在前期拍摄中使用Sony HDW-790高清晰度数字摄录一体机拍摄。后期剪辑使用Avid的Media Composer Mojo DX, 存储使用10块驱动器的Avid VideoRAID阵列, 支持2流1:1的高清晰度的实时播放。本片因为成本原因, 所投入的资源有限, 后期处理基本上是通过Media Composer软件进行并力求发挥其最大潜能。

声音制作, 前期采用同期录音, 后期导入高音质音频文件后根据声音波形和同期声, 再与画面内容匹配对位完成。使用Avid Media Composer音频套装工具对视频编辑好的工作版进行声音编辑、降噪, 配音配乐。

二工作流程

●依据场记单对导演需要的镜头进行打码批采集并分类存放。

●高清信号下粗精编、合成特效并进行颜色校正、画面指标控制。

●声音编辑配音乐、加动效解说字幕角标完成本片制作。

●合成高清母版, 下变换为标清作为播出版。

三高清后期制作点滴

1. 夜景拍摄画面的处理技巧

本片主要镜头都为夜景, 表演舞台为露天, 声光电烟火设备效果复杂多变。所拍摄素材有地面拍摄, 也有航空拍摄。因为晚上灯光的影响, 景物的虚实配合, 摄像机的稳定, 夜景明暗反差, 空气透光率, 光线复杂多变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本片夜景拍摄画面的处理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摄像机CCD成像特点, 拍摄的画面在中暗部的区域噪点最明显, 在高光和最暗的地方一般并不是很明显, 保持夜景天空的漆黑, 会让天空显得比较干净一些。要处理中暗部的区域噪点, 在不影响中间部分的线性特性并保持绝对黑电平的情况下, 进行图像亮度的高光、中间、暗区调节, 让暗的部分变得更暗。图1是本片典型的Master ChromaCurve调节曲线。调节后的效果见图2。

2. 画面需要精细校色

因为晚上灯光光线复杂多变的问题, 画面需要精细校色。比如图3所示的画面由于灯光变化的影响, 一个连续画面出现色调不一致, 画面突然变白让人感觉不适。通过MediaComposer色彩校正的曲线模式, 在蓝色色度曲线暗区打控制点并拉向黄色区域 (如图4) , 降低画面蓝通道值让画面暗区偏向黄色, 画面上表现为灯光变亮对人物的霓裳羽衣造成的色彩影响减小, 从而画面的色调基本延续, 再通过分区域色盘 (如图5) , 将高光区色盘白色十字标拉向黄色部分, 增加高亮部分黄色的饱和度, 使得画面中台阶区域颜色偏向金黄色让画面色调延续性更好。

3.Media Composer的FluidStabilizer稳定

本片部分航拍镜头画面有轻微晃动的现象, 通过MediaComposer的FluidStabilizer特技, 只需框选我们需要稳定的画面, 配合Steady Glide和Stabilize, 自动从运动分析中滤除错误诱导对象, 计算出稳定后的画面, 实现极为精确的图像稳定。如图6, 图7。

从同一帧画面稳定前后的对比图 (图7) 我们可以看出, 画面的边缘有一部分被裁切掉了, 稳定是以牺牲画面信息来保证画面的稳定, 这一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4. 采用LED的动画特效

利用夜景漆黑的特点, 在Media Composer上实现了高清画面的低成本简单合成。因为舞台后景大部为黑色, 舞台LED大屏所放动画特效也为黑色背景, 所以利用二者背景近似, 我们实现了“化身比翼鸟”的效果。在处理时, 我们确定了采用LED的动画特效做遮罩, 跟踪覆盖舞台背景黑色区域的方法。在制作中多次调整跟踪参数, 动态调整遮罩的形状和大小, 把遮罩边缘做虚化处理使它和周围背景融为一体, 达到了简单合成的效果。如图8。

5. 调整图片大小及运动效果

大部分的图片在使用中都需要做放大、缩小或是制作出推拉摇移的运动效果, 为了保证图片清晰度, 在Media Composer中需要使用DVE特技插件来调用图片。

6. 焦距的调整

由于Sony HDW-790高清晰度数字摄录一体机采用220万像素的CCD, 照度要求高, 景深的宽容度小, 加上对物体的表现过于精细, 所以摄像机的焦距调节较难把握, 因此画面很容易聚焦不实。所以我们要求摄像前期拍摄时把景物和主题拍实, 尽量在拍摄镜头时少调节焦距, 景别虚实变化由后期软件处理, 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制作播出带的下变换方式

目前电视播出还是以4:3画幅为主, 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到高清拍摄后的转换问题。对应16:9与4:3宽高比变换, 有信箱模式、切边模式、压缩模式三种类型。

因为信箱模式不损失图像的原有画面内容, 保证了拍摄时候的构图, 使之在不失宽高比的情况下变为4:3, 上下各多出一些黑边, 犹如电影效果 (如图9) , 所以本片导演决定选用信箱模式作为本片下变换首选, 但是信箱模式也存在高清制作中的过渡特技和字幕在标清中不太融合等问题, 这是需要在制作流程中特别注意的。

五监视器的调整

高清监视器是我们制作画面的最直观依据, 所以监视器的调整非常重要。为了调整颜色, 首先给监视器输入smpte_colorbar信号, 使用监视器上的Blue only按键, 只让蓝色的信号在屏幕上显示, 调整色度, 使上下两个色块亮度一致。完成后, 应该是只看到四个浅色条纹, 三个深色条纹。如图10。

使用PLUGE (Picture line-up generation equipment) 测试信号对亮度调整。输入PLUGE测试信号, 该信号包括-3%黑、0%黑、+3%灰。调整时, 我们使-3%黑与0%黑两个条都相对一样, 但是+3%的灰条一定要看到, 这就是正确的亮度信号。如图11。

亮度调整是让我们进行黑电平调整, 对比度调整是使我们将亮度层次拉开。调整亮度电平时, 亮度信号是整体提升或下降。如果我们不正确地调整亮度, 可能在亮的区或比较暗的区, 信号发生重叠, 细节分辨不出来。相反, 如果我们把对比度放大或缩小, 暗部的基点是不动的, 各个彩条的灰度发生亮度程度变化。

对比度的调整, 实际上没有一个严格标准, 可以根据环境和感觉调到合适的电平。但是, 对比度过高可能会使清晰度下降, 还会使眼睛容易疲劳。每一台监视器都有一个出厂预置的对比度值, 一般把对比度值调整到这个位置即可。

用这些方法, 可以使监视器比较准确地再现画面的色彩和影调。

六技术指标

后期录制中, 在录像带开头预留10秒空白, 然后录制100/0/100/0的标准彩条信号加1kHz、-20dBFS声音校准信号60秒。在本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我们使用Tektronix WVR7120信号监视器监测视音频的质量, 主观与客观结合对节目进行精调。节目磁带上记录的控制磁迹信号应连续, 记录的时间码应连续增加。

七结束语

体育专题节目的制作 篇5

电视专题节目集中性、深入性的特征, 给后期制作人员提出了特殊的素质要求。总结起来, 有以下三点:

一、不断摸索, 提高业务水平

电视作为一种备受瞩目、收视率颇高的节目, 一直以来就是新闻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度很集中的一种媒介形式。电视专题, 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节目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 需要后期制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电视专题后期制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技术上的, 对各种后期制作软件的熟练运用和操作。包括各种图像、音频、视频等专业软件的不断摸索。如Photoshop拥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能够对图片进行裁剪、伸缩、旋转, 还可以进行光效、色彩上的调整、修饰、文字的处理, 甚至可以将毫无关联的图片进行拼接或特殊效果的呈现, 来表达编辑人员的思想情感。还有一些使用率很高的专业视频制作软件, 也要在不断尝试中摸索。比如, After Effect (简称AE) , 具有强大的视频剪辑和特效制作功能。可以制作独立的二维视频, 一般使用全英文版。这就对后期制作人员的英文水平提出了要求。还有, 3Dmax和maya这2款软件, 常用来制作片头和片花。还有近年来使用范围广泛、工作效率高的非线性编辑软件。虽然非编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线性编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很多方面, 它都在大显身手, 备受业界追捧。因为非线性编辑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设备相结合。运用数字化技术, 根据制作意图可以任意播放、修改、编辑任何片段, 还可以进行一些特效的制作。使用起来高效、便捷, 一些习惯使用线性编辑软件的老员工就要学习这一新技术, 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制作出更优质的节目。

除了熟练掌握各种编辑软件之外, 还要做好编辑设备突发故障的应急预案。在拍摄录制、后期制作等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设备故障, 这就要求后期制作人员懂得一些基本的维修知识, 并且日常操作要合乎规范, 经常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技术上的提高要求电视专题节目组经常组织员工参加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和讲座, 在不同部门和兄弟单位之间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后期制作人员还要自我监督、随时充电,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潮流。

其次是艺术上的, 后期制作人员审美水平要不断提高。现代社会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电视专题节目要想吸引眼球, 不仅在拍摄、后期制作等技术方面努力向前, 还要提高审美标准, 制作出科学严谨、同时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节目, 使电视专题节目成为集高科技和审美艺术于一身的精神饕餮盛宴。制作人员要不断汲取新元素, 从古典文化、西方文明、现代时尚等诸多元素中吸收营养, 提高创造力, 不断推陈出新, 另辟蹊径。

二、团结一致, 精诚合作

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紧密合作才能完成技术严谨、审美水平高的作品。因为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需要经历选题策划——搜集素材——准备采访——实地采访——剪辑制作——录制播出——备份保存的全过程。每个环节对于整体的节目效果都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前面环节的良好基础和后面环节的自然过渡、积极配合才能完美表达节目的整体思想。各部门员工需要经常交流、探讨, 才能打开思路、集思广益, 使节目风格统一、日臻完善。

三、默默奉献, 爱岗敬业

电视专题节目从选题策划到最后的录制播出,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得到赞赏的往往是主持人、播音员等少数出镜人员。而后期剪辑、制作人员都是在幕后默默工作着, 无人知晓。他们付出了智慧和汗水, 人们看到的只是台上光鲜的少数人和精彩纷呈的节目。所以, 电视专题后期编辑制作人员需要有甘当绿叶的精神, 尽职尽责,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爱岗敬业, 做好幕后英雄。

参考文献

[1]任天浩.中小型电视台的节目后期制作与合成[J].中国有线电视, 2014 (6) :750-751

[2]孙凤歧.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编辑思维的探讨[J].新闻传播, 2014 (6) :216

[3]王建芬.浅谈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与编辑[J].大众科技, 2009 (12) :21-22

上一篇:科技进步考核下一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