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共10篇)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1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和较高水准的增长率, 科技进步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北京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无论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相对倾斜, 还是地方所拥有的大量科技创新人才, 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未来走势。但我们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是否在近几年了经济增长重点和方式的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科技进步是包括有技术改进、技术效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提高等的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以生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广义的科技进步也可以理解为产出增长中扣除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 其他所有生产要素贡献的份额之和。Ricardo很早认识到科技进步相对于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 在经济增长中越发重要。Cobb Douglas提出的C-D生产函数成为了测算科技进步的基础。Solow又将科学技术进步要素从其中抽离, 用“剩余值法”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国内学者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定性分析上, 另一方面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在全社会研究方面, 殷林森对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做了关联研究。在区域研究方面, 安宁对广东省的科技进步、资金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勇则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广东和全国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比较。国内学者在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由于样本的局限性, 各地区间的数据结论并没有可替代性。北京作为科技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城市, 不仅掌握大量资源, 更有精英人才助力, 这些年来科技投入和进步是否真的对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将结合1996—2011年的经济指标和数据, 运用生产函数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路径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模型假设
(一) 模型假设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函数, 满足索洛模型的全部假设。因此我们可将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作为计量模型构建的基础。主要是为了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来自各要入投入的贡献。其基本函数形式为:
这其中, Y表示总产出, K为资本投入量, L为劳动投入量, t为时间变量, A代表了一定条件下的技术状况水平。α为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 β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 r为技术进步系数。At代表某一时期的技术水平, 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 A0etr概括了综合的技术进步水平。对式 (1) 两边取对数, 得到
索洛余值法的假设前提中可知, 这里的C-D函数满足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即α+β=1, 因此可将式 (2) 变形为:
(二) 指标选取
首先对数据进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统一性原则的收集, 选取1996~2011年为样本区间, 所有原始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
1. 总产出数据
选取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我国经济产出量的指标, 用Y表示。为排除价格影响, 将1996年作为基期进行调整。
2. 劳动投入指标数据
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和从业人口数量均可以衡量劳动投入。基于我国数据的可得性, 采用年末北京市全社会从业人数作为各年的劳动投入指标, 用L表示。
3. 资本投入数据
作为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 有涉及直接和间接生产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数据无法精确统计, 本文采取历年北京市固定资产存量数据作为资本投入指标, 以1996年为基期按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 用K表示。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引入C-D生产函数模型, 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运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可得: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 模型拟合较好, 可决系数R2=0.995, 调整的可决系数R2*=0.994, 从截距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来看, 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14的临界值t0.025 (14) =2.145, 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下不存在自相关, 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另从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来看, 变量间呈高度正相关。可得到:
四、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测算采用索洛余值法。其增长速度方程为:
变形得到
该模型中,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为扣除资本、劳动投入增长意外的其他因素之和。a为索洛余值, 三者的平均增长速度采用几何平均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根据北京市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 相应的资本、劳动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
其中EA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 Ek表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 为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百分比。
据此计算北京市1996~2011年各要素的贡献率, 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科技进步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值为43%。较前几年的不稳定, 近年来科技进步的贡献作用呈整体上升趋势。个别年份表现出来的贡献率负值并不意味着这一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负作用, 而是在测量期间某些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整体来看, 劳动投入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 说明讲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 更依赖于怎样增加个人产出, 大部分的经济增长还是来源于资本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并且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 科技、劳动力和资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如若没有先进的科技进步作为支撑, 有限的资源则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也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北京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 国家给予的优先投入权、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充足的科技人才都给科技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上表中所呈现的科技进步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持平的态势也体现了北京市的增长转型。要继续保持并推动这一增长态势, 还须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也可以提高资金的产出弹性。
五、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 北京市经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 科技进步的贡献程度有待提高。首先, 人力资本的正向作用呈下降趋势, 劳动力的投入也逐渐需要向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发展。一方面, 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在人才教育上, 以达到人才资源优势的积累;另一方面, 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阔平台吸引国内外人才, 以人才的溢出效应带动竞争, 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的贡献便可相辅相成。其次,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 与资本投入同时发挥主力作用。而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投入难以单独发挥引领经济增长的作用, 只有在资本投入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活动,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增加资源的有效配置, 才能更大程度地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已成为改革重点。 (1) 增加科技投入的全面性。科技进步和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本来就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关系。科技投入更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财政拨款, 激励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 为市场注入活力。 (2) 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地区拥有其它地区无法企及的资源和优势条件, 这样的条件更需要构建合理的动力机制和分配机制, 根据投入的不同影响合理优化, 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3) 科技活动常态化。政府需要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和人力投入手段来加大研发活动力度, 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更多地解决民生问题, 使科技活动更直接和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
摘要: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着力点。本文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生产函数测算北京市1996—2011年以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深入分析科技进步在北京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以此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生产函数,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张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09) .
[2]殷林森, 胡文伟, 李湛.我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11) .
[3]安宁, 罗珊.广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
[4]刘勇.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广东省与全国的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09) .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2
摘要:在如今的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科技为动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字: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工业革命带来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一样,目前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形成,这给各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激烈的经济竞争。
一.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技术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技术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技术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技术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技术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2.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术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
三.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增长的累积和经济规模的扩张,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矛盾愈显突出。这就客观上要求增长方式由原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具有高效率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实现内涵式的增长,而这种转变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在经济增长率中的贡献份额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
技术进步不但能够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化经营出现,才能使低技术水平的生产的粗放经营,在技术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下,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技术进步创造出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开辟了新技术新产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突破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同时,由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交互使用,科技成果的应用带来的是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将反过来影响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技进步便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得以扩张,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1.技术进步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
技术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当技术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使生产能力产生质的变化,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尤其是当某种新技术将引起若干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飞跃时,就会使整个产业社会技术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的依次出现和重点转移,从农业科技发展到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广泛使用,再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这样层级递进的变化都说明,科技进步助推着产业结构的变革。
2.技术进步促使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技术进步打破了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以及原有技术个体间的联系,使得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及应用,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新产业群。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而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就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部门。
3.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践证明,技术进步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效用,已经逐渐超越了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技术进步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得到了改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通过技术创新,对原有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延长了原有产品的寿命,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扩展了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要素的能力,提高了原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果,改进了劳动力质量,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和数量,因而改变了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中,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得宏观结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五.以科技的动力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各级政府抓科技进步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各级领导要把科技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依靠科技进步的得力措施,在重大技术改造、引进和重要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科技部门的作用。各级政府每年都应专门研究科技工作,要把抓科技进步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好计划、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农业、教育管理部门,使之密切配合,协同发挥好政府对科技进步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知识、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定期举行技术创新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协等单位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科学知识、创新意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加强重点科普基地建设。
2.加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使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建立和完善有利技术创新、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有利于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新型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要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并举的思想。在科技计划管理上要进一步合理划分科技计划调节与市
场机制调节的层次、范围、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在计划调节中增强竞争机制,强化计划管理的调控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学研经济驱动型互动机制的建立,使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加快走向市场,走向联合,真正使武汉市雄厚的科研实力面向产业、面向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共同联合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为实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于企业的长效机制。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通过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从政策和项目上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鼓励跨区域的联合科技研究,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出国留学科技活动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为留住科技人才做准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科技人才成果产权化、资本化有法可依。简化专利中请和授权的审批手续,提高科技人才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科技活动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以提供系统、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来吸引新企业和科技人员。
其次,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掌握科技人力资源的个人需要,从需要层次出发,实行人性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十分尊重和爱护人才,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对承担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重点科技任务者应给予较高津贴,继续扩大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范围。对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科技人员,在收入等方面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优惠。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应继续给予重奖。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放手让他们进入重要岗位,着手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水平科研队伍。要重视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造就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同时,注意在工人、农民中培养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 网络经济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从它诞生以来的短短几十年中,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它的衍生产品如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一种高级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的经济形态相融合,并带动着传统经济发生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
1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这样的字眼腾空出世,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词。实际上,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其内容涵盖了与网络相关的网络商务、网络银行、网络政务、网络贸易等一系列网上交易活动,同时也将由高新技术发展带动的传统经济形态的变革与革新纳入囊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它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创建了新型的国际关系、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网络经济创造的收益更远远超过了传统能源产业和制造业,拿2013年双十一购物节来说,当天凌晨7分钟内仅阿里巴巴一家支付宝的成交额就超过10亿元。网络技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的同时,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网络基础建设和网络安全问题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2.1 企业的规模增大,规模经济效应增强
电子网络的应用,减少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扭曲,增加了新的营销渠道,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应。通过网络,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减少了企业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带来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加速了资金流通的过程,使得企业能够利用迅速回拢的资金购买更多的固定资产,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2.2 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增强,垂直型的产业链成为发展趋势
传统经济的发展受到地理、资源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普遍不高,那些效益低服务差的企业凭借地域的隔阂依然能够生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垄断逐渐被打破,效益高服务好的大公司在竞争中胜出,产业内部的企业数目减少。同时这些大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专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对于非核心的组件产品则从企业外部购买,例如生产作为最终产品的计算机和汽车的企业,大部分的零件都实现了外包生产。
2.3 企业竞争加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小企业在企业规模结构中的作用增强,投资结构偏向信息产业,劳动结构日渐智力化,消费结构服务化。而且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信息的共享,企业的一部分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型产业过渡。
2.4 自动化服务代替传统人工服务,就业方向发生转移
如今随处可见的自动化服务不禁让人对计算机技术将会导致就业机会的锐减的问题浮想联翩,的确高科技的引用确实在某些公司裁员和再造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保险、银行、制造业公司,机械化使得削减员工规模成为大势所趋。但这并不能作为计算机引起大规模失业的证据,因为在众多产业加盟过程中,劳动力更多的被转移到了与网络相关的就业岗位上,而且这些因为被电脑而淘汰掉的服务人员更应该努力学习新科技,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 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发展中,网络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计算机网络促使网络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系列计算机问题,如网络安全存在隐患、信息传递速度有待加快以及网络法律制度的漏洞等,都急需解决。这不仅要求加强网络建设,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互通服务,还要加强相关软件的开发,如Java平台的建立,xml技术等,以切实满足商务活动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同时信息的加密和认证系统的完善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这句话正验证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银行等网络经济活动依托于强大的网络系统而存在和繁荣,如果脱离了计算机技术,他们就失去了支撑和生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繁荣,我们更应该重视科技的研发和投入,只有科技不断进步了,经济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红.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观察,2011(10).
[2] 邱礁.关于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探讨[J].科技创新.2009(02).
[3] 卢艳红,翟巧枝.浅析计算机网络在经济中的作用[J].北方经济.2012(3).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4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动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先进科技、设备、工艺, 通过改善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等方面来实现的, 它提高了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并且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和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逐步建立了种类齐全、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 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规模庞大的科技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于西方国家, 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 但是发展速度快, 近年来我国逐步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培养的人才也逐渐囊括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制定了一系列比较优惠的政策和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吸引大量在国外求学的优秀人才回国, 他们大都带回先进的技术和一些先进的理念, 为其发展配以肥沃的土壤, 必将产生丰硕的果实。
科技的综合工程化能力迅速提高, 能够解决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需要, 包括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产品研发、综合集成全过程的大配套、大工程的能力。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载人深海潜水技术等等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科技创新指标的数量上, 我国的科技创新指标超过很多发展中大国, 甚至赶超一些发达国家, 这就是使得我国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我国研究开发投入和产出在逐年加大。研发产出的论文、专利在国际上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 很大的程度上要看科研投入的比重多少。我国近年来, 加大了科研的投入, 论文数量尤其是报道先进科研成果的论文不断产出, 相应的科技转化的论文产出率也比较高。应用于创新性、实用新型等的专利研究开发经费比重不断加大, 同时, 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很明显。这些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都是意义重大的。
我国有非常悠久、优秀的历史文化, 同时又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 这两者相互配合, 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配合, 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技进步的内容包括科技活动自身的规模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 包括农业、工业、安全等方面。
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医学、工业、农业、生物、电脑技术的应用等等, 处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很多方面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 没有现代科技, 就没有现代人的生活。我国的科技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 更是与人民生活的发展需求同步的, 正是这种同步甚至于超前,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社会就进步了, 国家就发展壮大了。近十多年, 我国生物科技方面的发展, 解决了我国很多医学上的难题, 挽救了很多生命, 很多疾病的预防疫苗的及时应用, 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电脑、手机也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 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了电脑, 每个人也几乎都有手机, 这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很重要的途径的同时, 便利了人与人的沟通。
上述只是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力的一小部分, 但意义都是巨大的。如果离开了科技进步, 就谈不上现代生活, 科技进步已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是否进步, 是否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
提高科技进步的各项举措
一是建立比较细致和全面的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和应用方法。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工作的发展情况, 要在此基础上配合科技部门建立更加完善和系统的智能体系, 确保科技进步法规和政策实施的制定及落实, 对产生效益较明显的科技进步成果和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和支持, 提高其积极性。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的意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空间, 从基础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壮大农业技能人员的队伍, 加快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的培训,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积极配合农业部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技术推广等领域, 开展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是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的奖赏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加大引导、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 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对自主创新扶持力度, 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含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 并视情况逐年增加。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及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专利及相关的奖励;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后的配套奖励。强化项目申报,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凡当年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创新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的, 按国家、省级实际补贴给予配套补助。加强对技术创新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等的支持力度。奖励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共建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
结语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5
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范畴若干问题的思考
由于对科技进步范畴认识的含混不清,致使很多关于科技进步贡献测算的`结果差异较大以及基于此测算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没有太大价值.有鉴于此,文章就有关科技进步范畴认识上几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新见解,以求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作 者:黄建 刘建峰 Huang Jian Liu Jian-feng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 刊 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年,卷(期):2003 24(5) 分类号:F062.4 关键词:科技进步 制度 规模经济 替代效应论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 篇6
1 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科技进步利于经济增长
无论是全球整体经济的发展, 还是世界各个国家 (地区) 的经济发展, 都离不开科技进步, 这已经成为共识。美国在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而据美国经济学家介绍, 这一阶段,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8%。除了美国之外, 世界其他发达国家 (地区) 经济这一期间也都获得了高度发展, 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几乎都超过了50%。“亚洲四小龙”的发展, 举世瞩目, 而这与几个国家和地区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高新科技密集产业有直接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高度发展, 这与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分不开, 也与我国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扶持新型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正在建立新兴产业, 同时对民族工业加大了科技投入, 使用先进的机械工具, 改进了生产工艺, 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 这是我国经济能够进入世界前列的关键。
科技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来发展经济:首先, 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 替换了传统的生产工具, 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产值, 但是单位时间内的需要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却少很多, 由此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次, 科技进步使得世界产业结构都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纷纷向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结构效益就此展现出来;最后, 科技进步能够为世界市场提供新的需求, 而这些新的需求, 会重新拉动经济增长。
1.2 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与发展, 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做支持。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十分落后, 科技必然也十分落后, 无法进步。而一个国家经济水平越高, 可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也就越多, 科技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据经济学家分析, 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大小, 与各国的科技投入有着直接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 世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 这些国家的科技研发经费比重占到整个世界的80%以上。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 科技投入比重已经越来越大, 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的确可以促进科技进步。
另外, 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也起到了间接促进的作用。也就是说, 国家经济的发展, 会对科技产品产生一定的需求, 因此促进了科技进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传统的农具已经逐渐的被新兴的农具替换, 有很多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需要正视的是,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科技产品需求量并不高, 科技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这对我国科技进步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正因如此, 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发展方向, 即以实际需求, 促进科技进步。
2 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与科技竞争
现阶段,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实际上就是科技竞争, 彼此之间进行的经济战, 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科技战。
2.1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取得经济战优先权的手段
首先, 如果将科学技术逐步的应用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该产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提高。这样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 同时也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产量。以纺织业为例, 机械生产与人工生产相比, 不仅效率比较高, 质量也能够保证,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也非常高, 因此纺织成本会大大降低, 市场价格也会相应的降低, 必然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因此更具竞争力。
其次, 现代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都已经产业化, 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个国家的高新产业越多, 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也就越有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产值已经高于1万亿美元。而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某省份的高新技术产值已经超过2万亿人民币, 可想而知, 我国科技产业投入比重非常大, 也正是这样的大投入, 使得我国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最后, 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垄断, 已经由规模垄断, 发展成为技术与规模垄断。专利法的出台, 使得世界各国都承认这种技术垄断, 一个国家的技术垄断越多, 其所获得科技效益也就越高, 甚至能够占领整个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技术开发, 因此技术专利也越来越多, 但是要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2 科技战的特征
首先, 高新信息技术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国家科技竞争的关键点, 各个国家都在加大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与资金的投入;其次, 人才竞争是现代各个国家科技竞争的焦点, 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国家的高新技术人才越多, 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再次, 科技竞争中, 政府行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很多国家都将科技进步作为发展战略,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 开始大范围的干预科技进步发展规划, 并且参与到科技研究中, 某些国家政府不遗余力的直接投入一些大型科技项目, 并且对一些产学研的合作项目给予了高度的支持;最后, 专利战愈演愈烈, 专利具有“矛”与“盾”的双重功能, 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正因为如此, 它日益成为各国进行科技战、贸易战的有力武器。同时, 当代的专利战既带有政府行为, 又带有企业行为。
3 科技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与此同时, 世界科技一体化也在迅猛地发展。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跨国科技合作。科技国际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科技国际化的动因如下:
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要求有规模越来越大的投入, 使得任何一国单独承担巨大的投入越来越困难, 因此寻求国与国之间的联合投入势在必行;重大科研项目朝多学科、高精尖方向发展。跨国间的学科优势互补, 研究开发能力与产业化能力之间的互补, 促进了世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科技合作;科研开发的风险性越来越大, 多国协作可以有效地分摊和减少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风险分摊与利益共享机制成为国际间科技合作的重要动因。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 也成为各国之间、特别是区域性集团的成员之间进行科技合作的原因。西欧各国曾一度在许多科技项目上协作不够, 导致研究开发项目的重复, 大量科研资源浪费。后来欧洲各国在采取积极举措, 进行共同研究开发。例如, 欧盟前身欧共体在其ESPRIT计划中, 就有一个项目是“神经网络在欧洲工业中的应用”, 计划在10年内共同投资1200亿美元, 建设遍布欧洲的宽频带信息通道, 除了英、德两国的原子能机构外, 还有多个欧洲大公司卷进这个研究项目, 如英国航天航空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其方式是:促进各国分担协作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组织实施全球性的科学项目;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科技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 表现如下:联合攻关项目激增;跨国公司在科技国际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合作中的竞争与竞争中的合作并存, 如美国电子行业一些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日本公司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开发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又进行市场份额的竟争;各国科技政策趋于协调化。20世纪90年代科技政策进入国际性调整阶段。各国在技术重点、技术输出、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人才流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正在日益靠拢。
4 科技进步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几乎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在20世纪50-60年代, 各国重点发展的还是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工业;而到20世纪20世纪70年代, 便升级为以微电子为主导产业;20世纪80年代转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产业;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的产业化, 使世界产业结构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产业结构的世界性演进过程中, 科技进步成为第一推动力。微电子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崛起, 使自动化逐渐替代了机械化, 导致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促进方式, 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产业。这主要通过科技产业化,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例如, 信息产业的形成, 便是信息技术产业化的结果;高新技术渗入传统产业, 改变传统产业的内部结构。如机电一体化一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渗入机械工业, 促使机械工业内部结构通过产业衍生、延伸、替代而发生变化。核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渗入农业这一古老产业, 引起农业内部结构向科技农业、高效农业转变;科技进步改变投资结构, 进而改变产业结构。研究开发活动是高投入高效益活动。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最具盈利性和发展前途, 在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下, 引起投资结构的改变;投资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引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科技进步能够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而世界经济发展则能够带动科技进步, 现如今世界经济已经实现了全球化, 科技也逐渐的走向全球化。当然就目前来说, 每个国家都十分看作科技投入, 希望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先权。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世界各国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技术性问题, 可以展开国际合作。
摘要: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而科技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成就, 与世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对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 其次对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与科技竞争进行了阐释, 最后对科技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行了阐释, 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发展,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学迎, 赵化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山东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 2012 (07) .
[2]张淑敏, 梅姝娥.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县 (市) 经济发展的方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08 (06) .
[3]周雯雯, 梅姝娥.1999年~2004年江苏县 (市) 科技进步态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02) .
[4]马俊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 2001 (01) .
[5]刘芳.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
[6]李雅莉, 石锐.试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 (02) .
[7]池元吉.如何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J].经济纵横, 1991 (06) .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7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也不代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而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科技进步的评价研究不应该仅仅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或贡献, 而且应该注重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使评价更加的合理、全面,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近年来, 重庆市的科技进步评价主要来源于每年由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出版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这两份报告都是全国性的研究报告, 在全国的科技进步评价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各省区、直辖市间的横向比较。但是, 它们具有普遍性, 并没有特殊性, 没有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因此, 本文将结合重庆近年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构建一套适合重庆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参考的有效依据。
2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一方面由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 选取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数据可操作性的限制, 往往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得到更能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但是, 只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原则,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应该是科学和合理的。本文将基于以下五个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刷选。
2.1.1 科学性原则。
所建立的指标应能反映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 具有客观性, 反映指标的数据来源要可靠、具有准确性, 处理方法具有科学依据, 指标目的清楚,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方针政策,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而且各个指标的定义要准确、界定清晰。
2.1.2 系统性原则。
科学技术和社会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其中一部分。但是, 考虑到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在衡量社会发展状况时, 区分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 把经济发展单独列示, 而社会发展主要反映非经济活动的发展状况。这种划分, 并不是有意割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而是更加凸显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已。
每个系统又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科学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科技进步的各个方面, 同样地, 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 各级指标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并通过逐级分解实现。而在各级指标中, 尽可能降低指标间的重复性。同时, 合理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使各个指标在总体评价中具有科学的定位和发挥合理的作用, 使各指标的权重既能反映其重要性又能反映指标具体属性值之间的差异, 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1.3 动态性原则。
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分别既能够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历史特点和现状, 又能够反映其发展的趋势, 以便于预测、管理和纵向的比较。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评价指标的选取个数、统计口径应能够保证在时间上 (可比年份) 的一贯性 (并不是一成不变) 。
2.1.4 典型性原则。
在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 考虑到各系统的复杂性, 不同的评价对象都有众多的可选指标。为了便于描述和说明问题, 应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标。并且, 将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尽可能简单化, 用简化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 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把握和了解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1.5 可操作性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应该考虑数据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既要保证全面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丰富内涵, 又要利于推广, 简单明了, 易读性强。利用现有各种统计资料获得指标数据,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对于一些无法采集到数据的理想指标, 采取用其他一个或几个近似指标替代的方法加以解决。
2.2 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能够通过多个相互联系的指标综合地反映上一层级的指标, 从整体上反映被研究对象。鉴于此, 根据相关的理论依据、已有研究、社会实践、专家意见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本文通过构建两个评价指标体系——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并进行影响评价研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 将总体目标 (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进行逐层分解, 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领域设计了16个评价指标组成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 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领域设计了19个评价指标组成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图1, 2) 。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上, 本文所选择的指标尽可能反映当前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如城镇登记失业率、三种基本保险 (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重庆的基本工伤保险从2004年1月1日才启动, 基本生育保险从2005年9月1日才启动, 因此没有包括在内) 。 年末参保人数、万元GDP能耗、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其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适用于大样本, 熵值法适用于较均匀的指标数据, 人工神经网络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 而当样本较少和存在“霸王”指标时, 这些较常用的评价方法将不再适用。因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的模糊性和数据样本量少等特点, 本文将采用汇编栅格法[1]、模糊Borda数分析法[2]和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3]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汇编栅格法 (Repertory grid methods, RGM) 是美国心理学家左治·凯利 (George Kelly) 于1955年在其个人结构理论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PCT) 中提出的。凯利认为每个人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 必然会形成他对于外界的认知地图, 它指导着个体对外界的看法和行为。如果了解了一个人的认知地图, 便可以预知他的行为, 还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地图来改变他的态度和行为[1]。一个栅格 (grid) 由两种要素组成:第一种是元素 (element) , 即人们认识的客体, 第二种是结构 (construct) , 即人们用于衡量元素的某种倾向性。每一个元素都可以被结构的一极或另一极描述, 而一个元素的结构又可以用一个线性尺度来表达, 一般通过1—5刻度或1—7刻度的尺度来表达。因为该方法的适应性, 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在本研究中, 元素就是各指标, 指标对其所属上一层的重要程度则是结构。通过元素和结构的设定, 为专家咨询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模糊Borda数分析法是由西安交通大学杨季美和史本山两位专家于1992年提出的。该方法以Borda数分析法和委托群体效用函数分析法为基础, 但又克服了这两种方法在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群体意见的缺点, 使评价结果更能体现群体的偏好, 有利于做出合理的评价。其基本思想是为了反映群体的意见, 在后置评价问题中, 除需利用各个个体评价的定量结果——优序关系外, 还需考虑个体评价的定性结果——效用值[4]。
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是为了在使评价结果更能体现评价者偏好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减小主观随意性, 使对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主观权重看作一种固有信息, 在不同的年份, 权重应该发生改变。从概率论的观点来看, 可以把主观权重理解为先验概率, 把某一年的权重理解为后验概率, 通过后验概率的计算, 可以使对某一年有利的指标被强化, 而对其不利的指标被弱化。该种方法先利用贝叶斯公式, 在每一年, 对指标进行赋权, 再以最小二乘法为工具, 建立确定最终指标权重的优化模型, 从而得出模型的精确解, 也即最终权重。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通过汇编栅格法进行模糊评价, 邀请了12位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 并且, 在问卷调查中, 采用1~5刻度的尺度来表达指标的重要性, 即判断标准, 分别为非常重要 (5分) 、重要 (4分) 、较重要 (3分) 、一般 (2分) 和不重要 (1分) 。然后,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模糊Borda数法确定指标初始权重。最后, 通过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最终权重。在此基础上, 结合各指标的具体属性值 (标准化后) , 通过加权平均, 计算各年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
4 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
4.1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模型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应该强调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紧接着,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 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本文利用协调发展度[5]来衡量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并借此进行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
undefined
协调发展度HD (t) 是反映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它既反映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在时刻t的协调度, 又反映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在时刻t的发展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 0≤HD (t) ≤1。在时刻t, 当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1) 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2) 越接近且越大时, 即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发展水平越协调且越高时, 协调发展度HD (t) 越接近1。而当且仅当当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都等于1时, 协调发展度达到最大值1, 即当且仅当Ft (S1) =Ft (S2) =1时, HD (t) =1。
4.2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依据
首先, 将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八大类, 按协调发展度数值的大小, 由小到大依次命名为无法控制、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基本协调、较好协调、良好协调、优良协调。然后, 在每一等级下, 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1) 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2) 的大小确定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的协调发展状态:当Ft (S1)
5 科技进步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结果
结合所收集到的2001—2006年重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指标的具体属性值, 通过综合评价, 利用影响评价模型和评价依据, 令α=0.5, β=0.5, 可以得到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度, 以及协调发展状况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第一, 在综合评价值方面, 2001—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逐年提高, 但是相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科技进步水平有所滞后。2001—2003年的科技进步水平较低, 200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第二, 在协调发展状态方面, 2001—200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良好协调状态, 2004—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优良协调状态, 但是2001—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 在协调发展趋势方面, 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某年来看, 2001—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均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 其中2002年和2004年的增长速度较快。
参考文献
[1]时勘, 徐联仓, 薛涛.高级技工诊断生产活动的认知策略的汇编栅格法研究[J].心理学报, 1992 (3) :288-294.
[2]王永友, 刘希宋, 段育鹤.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4, 25 (6) :822-827.
[3]黄维忠.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及其应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3, 24 (2) :168-174.
[4]杨季美, 史本山.群体评价中的并合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2 (1) :10-13.
[5]肖华秀.科技进步与城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4:1-65.
[6]何永芳.关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J].理论与改革, 2000 (3) :89-91.
[7]胡永远, 杨胜刚.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评论.2003 (3) :74-76.
[8]田军.人工神经网络在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5 (7) :122-123.
[9]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 (12) :98-102.
[10]谢富纪.技术进步及其评价[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12:1-256.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8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甘肃省县级行政单位 (76县、市、区, 与国家统计局测评口径一致, 下同) 占到了全省行政单位的88.37%, 人口为2179.22万人, 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3.62%, 地区生产总值为1254.94亿元, 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55.1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1.37亿元, 占全省的10.63%。人口规模大, 县域经济总量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 地方财政收入偏紧。必须看到,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 自然资源的作用日渐削弱, 资本与技术要素的作用日益重要, 县域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从资源经济型向资本技术型的转换, 同时, 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 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1 科技进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1) 科技进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力, 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 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 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的主导要素, 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2) 科学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带动、发挥农业企业及科技园区等示范带动作用, 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和现代化。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投入少效益大的服务经济是实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3) 科技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县域经济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核心技术的竞争, 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甘肃发展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经济必须依赖科技, 通过利用科技创新, 制造高附加值产品, 提升经济竞争力,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4) 从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 科技投入多, 全社会科技进步事业发展水平高的县 (市) , 经济发展明显较好较快, 县域竞争能力也强。《2007:甘肃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蓝皮书中甘肃省76个县 (市、区) 的综合竞争力排序来看, 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域的县 (市、区) , 正好与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市县 (市、区) 考核中考核得分处于前列的县 (市、区) 相吻合, 甘肃“县域综合竞争实力前10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科技推动作用显著。
2 甘肃县域科技进步事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县域科技进步事业包含县级政府各种科学和技术活动。近年来, 甘肃科技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科技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正在发挥出重要作用,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县级领导对科技进步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工作力度, 与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加强对科技和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在中央成立科教领导小组的带动下, 甘肃省县级政府也都相应成立了科教领导小组, 但是很少有定期或适时地召开会议研究科技工作中的一些重大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很多县 (市、区) 近两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科教领导小组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从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安排上看, 或是下派挂职的多, 变动又较频繁, 很难找到一位分管科技的县级政府领导在任3年以上的, 个别县甚至3年中先后换了5位分管领导。对科技工作在文件上报告中是重视了, 但实际上还是不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2) 县域科技事业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且总量小, 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基础保障能力有限。县域科技筹集的金额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 以企业和社会得到资金来从事技术开发应用性研究较少, 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较差, 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力量的程度低。在县域科技活动的全部经费支出中, 人员费用和科研业务费合计约占88%,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甘肃县域科技事业规模和创新基础保障能力不足。近年来甘肃县级政府全社会的科技研发经费支出中, 外部支出均很低, 内部经费支出很高, 县域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较低, 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同时, 全省86个县 (市、区) 只有三分之一科技经费得到保证, 有15个县科技经费为零。由于科技经费严重不足, 且与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相比, 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县 (市、区) 在三项经费使用上还存在小而散, “撒胡椒面”的现象, 这也有政府投入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县域科技组织机构运行不力, 乡镇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地方科技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存在缺位 (科技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科技主管的作用) 、错位 (指科技部门和部分科技人员未能发挥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而在谋他事) 和虚位 (指科技部门的实际工作不能及时到位) 等情况。由于机构运行的效率不高, 致使乡镇的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也不正常, 乡镇站所改革后保留或重组的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经费没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且工资待遇偏低、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不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以及中心功能弱化等问题。
4) 科技人才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才观念有待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如何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动, 观念还比较落后。很多县区没有认识到人才本身是多层次的, 特别是在甘肃这样欠发达地区最最需要的恰恰是实用型的、应用类的、从事技术开发和引进、吸收、推广的科技人员, 因此往往容易忽视他们的存在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如何重视和发挥本地科技人员作用的问题上尚有不尽如人意, 科技人员在工作和待遇上, 一个高级职称的在县里不如股长、在市里不如科长, 广大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严重伤害。这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第一线, 也使不少农业科技人员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体现价值、创造价值、贡献社会。
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强化科技进步对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把坚持科技先导、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 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目标的重要任务, 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方向, 以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主题,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 以民营企业和广大农村为主阵地, 以各类项目为载体,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 引导县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依靠科技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特色导向, 实施重点突破。紧密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坚持通过优化科技产业化环境, 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强人才培养和项目支持等方式, 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有效支撑。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性强、辐射面广、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产业的发展, 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壮大规模, 形成品牌。
2) 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县域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运用新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更新, 来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从而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使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后的传统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促使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地区经济中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可能。通过技术创新, 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 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改造为龙头, 加强高新技术的渗透嫁接, 运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有条件的县 (市) , 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 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 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 拓宽科技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创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培植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以农业为主导的县 (市) , 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是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体系, 有效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
4) 以科技园区建设为中心,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发展县域经济, 还要必须精心构筑产业园区, 尤其是科技产业园区。近年来甘肃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实践表明, 园区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担负着整合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任。因此, 甘肃县域经济要探索以园区发展带动投资结构优化, 带动产业布局优化, 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促进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者相互渗透, 均衡发展。
5) 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太高阶段里, 要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就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发达的县域科技服务体系是县域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县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县域科技服务体系, 必须在县、乡两级建立科技服务组织, 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联办的方针, 发动各种所有制, 多层次办科技中介服务。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集中部分专项资金帮助有条件的县区培育和创建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县区的转化, 解决企业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研发能力不强的问题。
6) 强化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在项目, 关键在实施, 关键在落实。各县 (市、区)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根据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软科学计划、科普计划及火炬计划等不断生成、储备和实施一批关系全局性的、有助发展和带动性强的项目。重点推动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科技产业集成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科技人才培育、农业科技园 (示范基地) 建设、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培植孵化、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
4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的保障措施
要深化县域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型县域科技体制, 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提高甘肃省区域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 培养支撑未来产业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工程化技术人才。紧紧抓住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和优化政策环境等关键, 加大工作力度, 实现重点突破, 确保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的实现。
1) 充分发挥科技行政部门对社会的服务职能, 突显引导和促进作用。促进县域科技事业发展, 科技行政部门应该推动政府在宏观调控引导、科技资源整合、营造创新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县域科技资源, 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偶合和联动。强化县级科技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 在服务内容上, 突出政策服务、项目管理服务、营造环境服务;在服务方式上, 注重主动服务和依法行政;在服务形式上, 公开科技管理工作程序, 简化科技管理上的行政手续, 提高办事透明度。
2) 满足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事业发展的投入需求,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现代科技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投入、高回报,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 确保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等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 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争取科技贷款、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等方式吸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 争取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 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建立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 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 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机制。
3) 构建良好科技发展平台,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环境。研究和制定县域技术创新政策, 加强政策措施的具体贯彻执行力度, 营造良好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和技术文化。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 推动产、学、研合作, 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重点抓好以引进、消化、吸收、革新和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主的技术创新系统, 以传播科技成果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传播系统建设, 形成既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 又符合县域实际, 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效运行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 着手建立以发展特色产业乡镇和以企业科技开发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
4) 推动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势的产学研平台。强化产学研联合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增加区域竞争力的新趋势。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技术创新活动, 强化产学研运作机制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县 (市、区) 应该进行战略的、系统的思考, 以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通过产学研平台, 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交流合作, 促进形成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产学研联盟, 从根本上提高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对于更多的农业大县, 应该提倡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 从业务部门中选派技术人员下乡镇挂职;与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合作, 交流选派技术人员, 开展项目合作;聘请退休的科技人员下乡镇, 开展技术服务等。
5) 强化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 特别注重新型农民的培养。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所以把发展农村科技推广事业和农民科技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发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 建立人才储备制度, 引进科技人才, 壮大科技队伍。鼓励科技人员携带技术和成果作价入股, 到县域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启动战略和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不断学习、深造,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加快区域人才建设。
6) 提供自主创新政策环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科技的灵魂在创新, 甘肃省县 (市、区) 可以探索新思路, 研究和制定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产学研相结合政策、项目带动政策等, 发挥县 (市、区) 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稳定本地人才, 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整合县内外科技人才资源, 形成宽松、宽容的育才、聚才和用才“适宜气候”, 实施一系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县 (市、区) 人大、政协可以从人大决议、地方立法、监督检查、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大力推进, 形成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指挥、科技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媒体宣传的共同行动,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
摘要:科技对县域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只有科技可以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最新最有效的飞跃方式, 所以必须研究甘肃科技与县域经济现状,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寻找科技进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9
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间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加速县(市)科技进步,是目前我国在加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各地的科技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县(市)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科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利用2005-2006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数据,分析我国县(市)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层次,明确不同发展层次的县(市)科技发展的特征,提出不同发展水平县(市)科技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1 分析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2007年国家科技部组织的2005-2006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共收集到2 219个县(市)在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包括定性和定量共35个指标的数据,本文分析指标主要是从考核的定量数据中选择,分析对象选择数据有效的1 153个县(市)。
为充分反映县(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间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考核所收集的数据,在县(市)科技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投入,而资金的投入应是多层次、多渠道的,要考虑政府的投入、社会投入和创新主体企业的投入。为此,选择人均本级科技三项费、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作为县(市)科技投入的指标。科技产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科技项目和专利两方面;二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为此,选择10万人专利申请数、10万人授权专利数、人均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ISO系列认证的比例作为县(市)科技产出的指标。另外,采用人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作为反映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指标,采用人均GDP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
2 县(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列联表分析
利用SPSS11.5软件,对1 153个县(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其对应的各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因子得分算出各个因子的权重,从而得到每个县(市)的科技得分和经济得分(得分越高,代表发展水平越高);根据县(市)的科技和经济得分,对全国县(市)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列联表分析。生成的列联表如表2所示。
为了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根据列联表中所示,选取某一经济发展水平下分布密集的县(市)作为每一层次的主成分分析对象,对这些县(市)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密集程度相当的部分,本文把程度相当的县(市)合并在一起进行主成分分析,比如,在经济得分的第三个层次里,分布在科技得分第二、第三和第四层次的县(市)密度相当,我们就选取这三个层次的县(市)进行分析。见表3。
分类结果显示,第一类共有80个县(市),经济得分0.5,属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第二类共有72个县(市),0<经济得分<0.5,是经济发展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第三类共有209个县(市),-0.25<经济得分<0,是经济发展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第四类共有192个县(市),-0.4<经济得分<-0.25,属于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而第五类共有229个县(市),经济得分<-0.4,属于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县(市)。
3 各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3中的分类结果,为了分析影响各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2006年的数据对表1中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所有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作为主成分。
3.1 第一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主成分分析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609%,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影响其科技进步水平的第一类关键科技因素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其次是科技产出水平和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情况,再次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这类地区来说,科技发展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目前的关键是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产出效率,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促进此类县(市)的科技进步。在投入保障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更多的技术交易。
3.2 第二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主成分分析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8.159%,如表5所示。
表5表明,对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县(市),最关键的科技进步因素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其次是科技产出水平(这里主要体现为专利成果),再次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最后是技术交易状况。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这类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关键是依靠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管理,有效地实现技术转移,使高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另外也要注重提倡技术交易,以此提高科技产出水平。
3.3 第三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主成分分析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7.235%,如表6所示。
表6表明,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县(市),最关键的科技进步因素是科技产出水平,其次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水平,再次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最后是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因此,此类县(市)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科技投入的转化效率,积极引进人才,切实提高科技产出水平;此外,还应该重视依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科技发展,引导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3.4 第四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主成分分析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3.745%,如表7所示。
表7表明,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最关键的科技进步影响因素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产出水平,其次是财政科技投入和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最后是科技活动状况。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首先需要企业能不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体的科技发展;其次,还应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组织科技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产出水平。
3.5 第五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主成分分析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4.215%,如表8所示。
表8表明,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最关键的科技进步影响因素是科技产出水平,其次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再次是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最后是科技人员数和技术交易情况。此类型的县(市)要促进当地的科技发展,必须重视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支持作用,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来提高科技产出水平和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也不能忽视人员的培养和技术交易的发展。
4 实证分析结论
采用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这两个经济发展指标对我国各县(市)进行列联表分析,进而对各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市)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各类县(市)科技进步水平的关键因素。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是我国大部分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在主成分分析所用到的样本县(市)中,第四类和第五类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占50.44%,并且区域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第一类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县(市)中,中部和西部地区才占5%,而在第四类和第五类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占到85%以上。
二是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也越高,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三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市),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因素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其科技工作的重点应不同。总体而言,科技产出水平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影响绝大多数县(市)科技进步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科技投入中的科技人力资源对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是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较大。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越来越重要,人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孙克忠, 宋效中.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辽宁大学学报, 1994 (14) .
[4]李一峰.我国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管理评论, 2005 (2) .
[5]谢科范.论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J].科技技术, 1995 (9) .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篇10
1 使交通运输效率不断提高
交通运输效率是指运输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 即要素投入与有效产出的比率。
运输装备的改进运输装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运输设备、运输工具的改进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特种车辆、船舶、专用车辆、现代化装卸机构和检测保修设备应运而生, 使运输方式逐渐增多, 运输规模从小到大, 运输工具从落后到先进, 运输效率从低到高, 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运输质量的需求。此外, 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对运输对象进行规范, 从而实现装卸、运送的全盘机械化。集装箱运输使运输能力增大, 运输数量增多;集装箱运输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 加快了运输工具周转, 还减少了货损货差。
运输结构的改变运输结构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内外, 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主要是指各个行业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的加剧最终会改变原有的运输结构, 打破原有平衡, 建立一种新的运输结构。高速铁路的修建、磁悬浮技术的运用使得铁路恢复了生机。在现代海运技术中, 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 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4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也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 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说, 各种运输方式都在不断采用新技术, 必然会影响到运输结构的改变。
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科技进步使运输方式日益多样化, 水运、公路、航空使得客、货位移的替代性增强, 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大,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但由于它们提供的都是运输劳务, 因而能将它们组合起来, 使其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优势, 产生互为补充或互相加强的作用, 构成统一、协调的综合运输网。通过优势互补, 取得1+1>2的协同效用, 为社会提供方便、经济、及时的运输劳务。可以说, 科技进步是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 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断加强
交通管理是对人的交通行为的管理, 是为了安全、通畅、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标, 控制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交通运输管理的难度与水平、要求及其手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如今, 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 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电视系统的使用电视系统的使用, 使交通信息的获取更快捷, 管理更直观、方便。第一, 监视交通流量及道路状况, 及时得到交通阻滞状况及原因。第二, 信号显示终端的直观确认, 作为计算机确认信号的辅助手段。第三, 交通流量调查, 为计算机考察、试验、调整各交通方案提供依据。第四, 地图板的辅导显示, 提高交通指挥中心的应变能力。第五, 对特种车辆的监视, 保证其安全畅通。第六, 配合其它公安业务工作, 提供现场信息等。
模拟技术的运用模拟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 有利于提高交通规划、组织和管理研究的效益。利用交通仿真模型能动态逼真的模拟各种交通现象, 从而有效地进行交通规划、交通组织和管理, 交通能源节约及物质运输流量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 而且可以避免周期较长的交通调查和现场实验, 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各种数据, 再现多种交通现象, 从而在大范围、深层次上对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智能交通系统的产生智能交通系统 (ITS)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 一般包括智能导航系统、安全驾驶系统、交通管理系统、行人帮助系统、公路高效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和运输车辆管理系统以及车辆紧急支援系统等子系统。它将信息、通信、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它现代技术集成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 使人、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密切结合, 建立起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实现对运输网络的现代化管理和对运输工具的服务, 同时, 也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使交通经济增长日趋合理
科技进步使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运输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就交通运输而论, 提高经济效益表现为: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一定的情况下, 产出的运量、周转量越多, 运输收入越高;或者是在产出的运量、周转量, 以及运输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投入的人力、资金越少。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转换阶段, 其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劳动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 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消耗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 但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增长的贡献份额将会逐步提高。
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的经营方式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是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不单是交通运输规模和场所的扩大, 更重要的是依靠高科技, 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方向。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 (如UPS、DHL、TNT等) 不单是具有一定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良, 具备一体化作业能力, 物流资源得到较好地利用, 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有根本保证。因此, 现代交通运输不是依靠单纯的数量增长和场所的扩大, 而是利用高科技, 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的。科技进步是集约型经营的核心, 是降低能耗和各种物资消耗的最有效的途径。
科技进步使交通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产品结构也向短小轻薄化、小批量多品种化和高技术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 在客运结构上, 生产性旅行的比重下降, 消费性旅游的比重增长;货运上产品重量趋向轻型, 原材料用料下降, 集约化产品逐渐增加。以上变化要求运输行业提高运输工具的档次, 增加专用车和特种车辆, 并增开直达列车等, 提高运送速度, 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运输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 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条件和运输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是交通运输的生命和未来, 交通运输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进步, 使得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装载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经济运距不断地延长, 运输范围日益扩大。结合实际, 针对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科技进步,交通经济,交通发展
参考文献
[1]綦佳.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推荐阅读:
科技进步考核10-18
科技进步效应08-17
科技进步对策09-05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10-01
科技进步贡献率07-07
科技进步概论考核封面01-18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步06-28
乡镇科技进步工作报告09-07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07-31
CADCAM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