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BARAKA

2024-09-02

天地玄黄BARAKA(精选3篇)

天地玄黄BARAKA 篇1

摘要:《天地玄黄》作为一部纯音乐纪录片, 在长达96分钟的影片中, 解说词与旁白的出现率为零。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本文从《天地玄黄》的题材选择与听觉语言的运用着手, 解读影片如何用独特的声音要素来展现如此宏大的题材。

关键词:表现形式,题材,听觉语言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掀起了新纪录片创作浪潮, 这里的“新”是指导演在基于真实的基础上, 着眼于表现非现实主义的题材。迈而克·拉毕格在其《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一书中写到:纪录片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由于反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确定性, 使纪录片不仅仅是客观的观察, 还包括印象认识和感觉。[1]这种新纪录片的特点, 在《天地玄黄》中可见一斑。人与自然, 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更加有意识的探索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因此,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应运而生。在西方,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有漫长的发展史, 在其演变的过程中, 逐渐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成熟的制播模式。其在叙事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影片概述

《天地玄黄》由罗恩·弗里克执导, 于1992年9月15日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天地玄黄”一句出自《易经》, 后与《淮南子》中的“宇宙洪荒”一句组成构成了《千字文》的开篇。“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简单的八个字为我们呈现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 这也正是该片为我们展示的主题。该片由20个章节构成, 以人类文明的演变为主线, 没有时间轴, 没有对白, 没有解说, 全部由空间的大量叠加推进。该片的题材涉猎面极广, 涉及生命的起点、信仰、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文明、战争、礼拜与祈祷多个角度;地点跨越了五大洲, 深入了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 文明发展程度穿越上下几千年。

二、听觉语言分析

影视艺术的听觉语言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三大部分。在多种声音元素存在的影视艺术中, 观众往往会受到听觉的影响, 无法全面地感知作者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的信息。影片《天地玄黄》中, 听觉语言的运用是其一大亮点。该片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解说词和旁白, 完全靠多种氛围的电子音乐与偶尔的同期声形成音画同步, 构筑起声音蒙太奇来达到表现与叙事的效果;舍弃了解说词的运用, 完全使人们的听觉注意力集中在电子音与自然音本身, 而实际上导演想通过影片传达的思想、叙事的结构, 几乎也通过听觉语言的运用完全表现出来了。

(一) 音响的使用

该片中音响大多采用自然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 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原始社会对生命的敬畏。巴西卡雅布族原始部落裸露的男女老少围成圈、紧闭双眼, 跳着神秘的舞蹈, 唱着神秘的歌曲;身上画满白色线条的男子在森林里举行葬礼仪式, 神情严肃虔诚。在肯尼亚的马加迪湖火烈鸟迁徙部分也运用了自然声。一只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我们是听不见的, 然而当成千上万只鸟同时振翅, 就形成了震撼的听觉体验, 加之远景俯拍的视角, 给了我们造成了直达心灵的冲击力。在巴西的热带雨林, 随着伐木机的吱吱作响, 一棵参天大树缓慢地倒塌, 之后归于安静, 只有蝉依旧在树梢鸣叫;整个过程作者没有加入任何音乐, 但由伐木机、大树、蝉鸣组成的自然音已经表现了一切——自然环境与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人类对大自然不加节制的破坏, 人类是自私的, 也是无奈的。

(二) 音乐的使用

在纪录片中, 音乐的使用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风格、地方色彩和生活的真实感。随着纪实类纪录片的兴起, 音乐在纪录片中所占的比例日趋减少。但在该片中, 音乐承载了大部分表现的功能, 是区分章节、表现情感、引导观众的主要手段。

第一, 尺八。一种中国传统的管乐器, 其音色特点是舒缓空灵、苍凉辽阔。在该片中多用于前半部分, 表现在日月混沌、天地初开之时, 人类对自然、宗教、生命的思考, 营造出深邃、静谧、安详、和谐的氛围。

第二, 氛围电子。氛围电子是氛围音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产物, 这类电子乐起伏不大, 采用长时间音效或是渐进式的音乐编排, 营造出有层次的空间感, 亦被称为情境音乐。[2]在整部时长96分钟的影片中, 氛围电子音乐占了较大的比重。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表现生活节奏的加快时, 紧凑、快速的鼓点音乐加上降格摄影的运用, 鲜明的节奏感形成一种紧张、压迫的气氛, 与之前自然音和舒缓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表现了工业社会与原始社会之间的冲突。

(三) 声音蒙太奇

该片中, 不同种类的自然音与风格迥异的音乐的转换, 构成了鲜明的声音蒙太奇。运用自然音表现群体活动或者壮阔的自然风光;运用舒缓的音乐表现悲壮的战争和神秘的宗教;运用快节奏的电子乐表现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文明下劳动的程式化与机械性。声画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情节的起伏, 从而起到了叙事的效果。其相比起解说词的直接告知, 更具有深意和感染力, 让观众自己感悟、自己理解, 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玄黄》。

三、结语

正如题目所说:大音希声。导演所追求的不只是影片所传达的震撼, 更是震撼过后的思考——人类文明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沉沦。当工具时代到来, 我们在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被工具支配;当文明在强大的工具理性面前分崩离析, 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大自然的神秘绝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厘清的, 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也是脆弱的。也许只有沉默, 才能表现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也许只有怀着虔诚的心去真实记录, 才是我们面对自然的正确态度。《天地玄黄》追求真实又不缺乏震撼性的表现形式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向自然致敬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毕格拉.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577.

[2]吕莉娅.《天地玄黄》——声音的当代之力[J].音乐爱好者, 2011 (01) :68-71.

天地玄黄BARAKA 篇2

有一部影片,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就是由朗・费力执导的《天地玄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一部“三无”影片:一无情节,二无主人公,三无对白(甚至连旁白都没有)。它有的只是令人震撼的镜头和大气磅礴的音乐。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极具感染力的乐曲的巧妙结合中,语言似乎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多余。

全片就像一个人类的影集,它没有特定的.“故事”,却把“故事”暗含在画面的背后,通过画面的选择、排列和音乐的配合来完成。我感觉,不见得每个看过影片的人都能看懂这似有似无的“故事”,但大都会被震撼。

影片的画面大致包括:宗教祈祷、自然和人文风光、现代生活(工业化、机械化、人口膨胀、贫富差别)和战争,等等。这些画面,每个的拍摄角度都非常独到,宗教拍的神圣,自然拍的壮丽,现代社会拍的紧张,战争遗留拍的肃杀可怕。观影过程中,往往还沉浸在眼前画面的震撼中,画面随即切换,但下一个画面的出现,又是无法想象的。90多分钟的“三无”影片,不但不觉得疲倦和无味,反而充满期待、深感振奋,实属不易!

影片中出现的中国的镜头,主要是西藏的僧侣、陕西的兵马俑、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的哨兵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默默地凝望着天安门广场,凝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凝望着流动的人群……这个视角很特别,作为我们古老国度的都城,这里是太多历史与现实、苦痛与梦想的交点,在无言的凝望着,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似无,可人的思绪却在奔涌……

天地玄黄观后感 篇3

《天地玄黄》:取天地之精华的人类

没有对白,没有字幕,唯有MichaelStearns那气势磅礴的配乐与辗转六大洲24个国家所拍下来的人文影像。导演用最清晰、最直接的视角拍下了这个人类所生存的世界,穿梭于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与熙熙攘攘的大都会之间,宛如上帝的眼睛,平静地观察着地球人类的生活,既有平静虔诚的宗教生活,又有流浪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贫民窟、高楼大厦,恒河边的火葬,批量化生活的肉鸡,被废弃的集中营,成堆的枯骨,平地上蔓延的硝烟与烈火,还有金字塔、兵马俑、清真寺、吴哥窟等等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址,让我们在斗转星移中思索着历史、礼貌、信仰、战争、工业化等等这些对地球环境以及生活在上方的人类所带来的影响。PS:看的版本不太好,影响截图的情绪,看来要下个高清版再说了。以温泉中泡澡的猴子开始全片的旅程。。。

上一篇:知识创新动力下一篇: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