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粮”心初中作文

2024-07-15

天地“粮”心初中作文(精选5篇)

天地“粮”心初中作文 篇1

天地粮心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天地“粮”心》。但这个“粮”不是善良的良,而是粮食的粮,因为10月16日是第XX个世界粮食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大约有75亿人口,而且每年大约递增1亿。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肯定越来越少,粮食也会越来越紧张,如果我们不爱惜粮食,就会和非洲一样成为大问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大家都会背,也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当农民伯伯面朝泥土背朝天,汗珠摔八瓣的在地上耕种,当他们面对干旱,洪灾,冰雹,台风颗粒无收时,留下痛心的眼泪时,试问我们坐在这明亮而又宽敞的教室里,享用着食堂叔叔阿姨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午餐,还有什么权利去浪费这得来不易之食呢?

可是还是有一些同学,他们剩得比吃得多,还把剩菜剩饭倒出桶外。更对父母准备的晚餐挑三拣四,这是对父母的不尊,对农民的不敬。从选种,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脱粒,晒谷,进仓,然后碾成米,几十道工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农民伯伯的粮食丰收需要天公作美,需要土地肥沃,需要用心耕耘,所以对于我们渺小的学生而言,我们虽帮不上大忙,但我们可以做到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首先就从一日三餐开始,一日三餐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和健康,所以一日三餐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科学合理的安排。

那一日三餐到底该怎么吃呢?应该早吃好(尽量选面包牛奶这样清淡有营养的食物),午吃饱(蔬菜肉类均衡摄取营养),晚吃少(晚上吃7-8分饱最好)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健康,还可以养生。

关于“节粮爱粮”我们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口号,而是要让它成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天地“粮”心初中作文 篇2

一、目标建构:学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 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 分析研究, 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公众报告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二、写作指导:落实注意事项

1. 重点技巧

根据调查的目的, 把调查内容写清楚。如果是调查某一件事, 就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写出来;如果是调查某一问题, 就把涉及这个问题“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写清楚。

调查报告重在展示客观事实, 也可作必要的分析。

2. 布置作业

(1) 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2) 宁海县**村新农村建设可行性报告。

(3) 宁海县**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4) 写一份**新农村的游记。

三、课堂写作与交流提升

1. 去伪存真。

材料中往往真与假相混杂。调查对象有的可能由于记忆不准, 张冠李戴, 无意中弄错事实;有的可能凭道听途说, 反映的情况不够真实;有的可能由于有思想顾虑, 谈的情况有不真实的成分, 等等。分析调查材料时, 要剔除一切虚假的东西。

2. 去粗取精。

就是去掉次要的、不典型的材料, 筛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筛选出的材料应丰富多样, “点”“面”结合, 能写入调查报告。

3. 分类整理。

对典型材料的分类整理, 可以用文字, 也可以用表格, 必要时还要作出统计。

4. 得出客观的结论。

分析调查材料的过程, 是逐渐揭示这些材料的本质意义, 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5. 修改誊写 (或打成电子稿)

没有鲜活新事, 就没有鲜活报道。不关注生活, 也就失去了生活之源。在调查报告的作文实践中,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交流, 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本村面积、人口、人均产值、民俗民风等基本情况, 经济状况和村委班子、环境卫生、医保教育、衣食住行、老幼安排等现状, 以及管理政策及对待外来民工的举措等, 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 真切地感受农村的变化。这就让学生接受、感受、掌握了一定的材料, 解决了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其次, 调查报告的作文教学实践开放了学生习作的“情”。中学生情感本来就丰富, 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加之在调查报告的书写中, 老师极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 不说空话、套话, 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 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 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这样一来, 学生由原先对自己所在的家乡、村庄的了解仅仅限于非常表面、非常肤浅或者说是非常抽象的阶段, 现在通过调查, 对家乡的印象由感性变为数据等具体的概念了, 了解得越多, 感受也就越深刻, 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和需要也就越强。

天地“粮”心初中作文 篇3

2010年以来,思想品德课程领域发生的大事当数修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亮点很多,笔者以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目标次序的调整。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次序调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到知识与技能。这一变化开启了德育课程发展的活水,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质,润泽了德育发展的新天地。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一文中,朱小蔓、李敏提出这样的观点,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非“仅有道德知识”的人。可以说一语中的。在旧版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不自觉地落入工具理性主义窠臼,强调了培养“有道德知识的人”,淡化了德育本身的濡养,把人异化为知识的仆从,背离思想品德课程的本真目标。而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次序的调整正是反思既往的结果。尽管我们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但三个部分不同架构方法,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不一样的。从哲学上讲,这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从政治学科来看,是一种发展。

二、心向往之:初中思想品德目标次序的调整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的启示

课程标准的修订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求。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其课程的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从教学目标的变化开始的。因为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行为的旗帜和努力方向,又实际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从根本上界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对比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眼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2011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调整前的高中版演义。在高考指挥棒的实际指导下,工具理性主义大行其道,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考试分数。另一方面,又冠以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名义,虚置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本质要务。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占据三维目标的首席,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追求眼前分数与提升长远“三观”素养这一对矛盾中徘徊,一直无法兼顾“三观”,占上风的一直是“眼前的分数和升学的驱动”。究其原因,从教学目标的实际排序来看,知识和能力目标一直排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前,而最终能够落实的往往也是知识和能力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旧标准指导下的实践结果是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前车之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调整就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他山之石。

1. 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效落实课程目标

高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教育,要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相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主动经历、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自觉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些表述说明,高中政治课程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点。

这一课程性质又通过课程目标体现出来。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总目标”是这样说的:“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表明了它的德育性质。政治课程要落实德育性,就要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而不是现在流行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让位于知识的积累和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从这一点看,就要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做法,先把三维目标的三方面的次序做一个调整,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和主要目标,放在第一位,并统领知识和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要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服务。我们认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首位,是基于它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特殊的价值,也是基于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认为,进行这样的调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现行的把知识能力排在三维目标的首位的做法抹杀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客观上呼应了当下的应试教育,把思想政治课当成了一门与语数外同样的高考科目,追求以分数论英雄。更为可怕的是,因为思想政治课在高考中分值降低,导致其学科地位下降,学科被边缘化。

2. 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从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达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创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四个步骤:学生自我反思,形成个人价值判断;检验个人认识,并深化理解;把个人价值与个人情感结合,在情感层面固化个人价值;教师帮助学生反思、提高,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模式。“四个步骤”体现了以下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一是坚持学生主体;二要遵循品德发展的规律;三是坚持行动原则,用行动来检验品德教育的成果。笔者认为,这的确是我们要做的东西,而且必须做好。韩震教授指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知识,不是记住了什么,背过了什么,而在于日常的践行,最终呈现在一个人日常道德行为里,并养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变成实践行为。”学习过程中引进的概念、原理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服务,忌把思想政治和道德问题复杂化,追求“以少且管用的概念、原理的有效使用”为上。

3. 打破现有的教材模块架构,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材就要突出学生的生活需要,落实学生的生活逻辑。要真正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就要以德性养成为核心组织教材。基于学生发展和德性养成这两方面基本需要,就要打破现有的教材模块架构。现行的教材是高校教材的纲目化,高校教材是从大学生的现状和按大学生的培养要求来编写的,高中教材尽管对大学教材做了简化处理,但仍然显得“高、大、上”,不接地气。因此,建议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符合高中生德性成长实际的教材。建议分为三部分:分别以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公民素养提升、国家意志为核心的学习模块。道德发展需要和公民素养提升部分可以参照初中教材的编写办法,国家意志部分可学习高校教材的办法。前者体现初高中的接轨,后者体现高中与大学的联结,重在学习国家要求。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言,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高考科目,政治高考必须实现它应有的筛选和甄别功能,而德育成长的实际即学生德性的质与量却难以考核,客观上导致对思想政治三维目标考核的重心下移到知识和能力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真。要发挥好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要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的特点,以学生在本学段完整的发展信息为基础,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目标次序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次序调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到知识与技能。这一变化开启了德育课程发展的活水,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质,润泽了德育发展的新天地。

给学生一个自由作文的天地 篇4

一、作文题目的开放

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命题的质量往往影响着学生写作的情绪和作文的质量。衡量命题的好坏标准首先看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其次看是否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话可说。命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命题有助于学生练习习作。可以尝试将命题作文修改成半命题作文,如《一件有趣的事》。但要真正写出一件有趣的事绝非容易;那么什么样的事算“有趣”呢?全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碰到或亲身经历过这类“有趣”的事吗?要是学生生活中没有此类感性材料呢?老师将该题目改为半命题作文《一件……的事》,题目刚一板书完,不少学生已露出欣喜的目光,结果全班40多人,写《一件有趣的事》的有22人。事实告诉我们,作文命题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凡是命题新颖而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就能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反之则增加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或与学生协商确定作文题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走向社会,体验生活

儿童对社会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教育环境所提供的往往是书本和教师讲授的间接经验,使得学生很少有直接原始的经验体验,很少有从这些经验中获得的良性刺激。所以,作文教学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作文课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和个性得以张扬的过程,“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如果能经常开展一些社会交往活动,如社会调查、焦点访谈、电话联系、采访人物等,则学生必然会在此过程中收集到习作的素材,产生真实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文章来。

三、接触自然,观察生活

叶圣陶认为:“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情,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孩子们对于大自然,永远是充满好奇的。一只蚂蚁、一片树叶,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新鲜迷人,都能让他们充满疑问和遐想。

四、关注媒体,感受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高科技传媒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应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让他们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广泛、更深刻地感受生活。

首先要培养学生关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各种媒体的出现让我们生活的空间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交往更为快捷,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从媒体中获取各种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如每天收看电视新闻、电台节目,阅读报纸等,并引导学生摘录信息,收集在新闻本、剪贴本上,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交流信息。

其次要培养学生思考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写观后感、新闻简评,在班级黑板报中开设“新闻自由谈”栏目等,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五、开放文体,让学生自由想象生活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但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记实作文而忽略想象作文。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作文教学不应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写逻辑性强的程式化作文,而应开放写作文体,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

1. 学生自主选择文体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这就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

2. 教师引导开展想象

当今,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的想象力更为依赖,每一次人类的大胆想象都预示着科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和飞跃。对于个体来说,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如何扶持孩子们自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想象的潜力,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如可以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寓言,甚至亦书亦画的连环画故事。这些都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他们的内在潜力,引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六、口头造句训练

这种训练既节省时间,又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注意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用“像……似的”造句时,我打破以往学生只说一句就了结的传统做法,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探讨,进行不同的表述:(1)心里激动:像大海的波涛似的。(2)心里害怕:像揣着小兔子似的;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似的。(3)心里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4)跑的速度快:像一阵风似的;像脱缰的野马似的。(5)动作敏捷:像只猴子似的;像敏捷的小燕子似的。(6)声音小:像蚊子哼似的。这样的造句训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很有吸引力。

七、作文批改和讲评的开放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学生作文总是老师改”,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改进了作文批改方法:采取“老师批改—学生互改—学生自改”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先后分成四人小组,老师先深入小组中精批小组长的作文,认真写好眉批、总批。在批语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再向组内的每一位学生讲明老师的修改思路、方法,然后由组长组织四人互相批改作文,批改中运用所学的批改符号,好词佳句用波浪线画出来,重复的语句圈出来,错别字挑出来,表达不清的句子打上“?”,还要认真写好眉批和总批。最后,学生自改作文,再把修改、整理好的作文整齐、干净地抄写下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文和改作文的方法,而且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更克服了写错字、写病句的毛病。

八、评价方式的开放

天地“粮”心初中作文 篇5

一、丰富作文题材

小学生的作文题材, 总的来说是比较单一的, 不外乎写人与记事两大类。小学生的生活范围, 却是十分广阔的, 既有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也有社会生活。学生接触的对象, 也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人物, 也有事物, 还有景物。作为教师, 不能将学生的身心限制在人与事的范围之内, 而要引导学生对一切人物、事物、景物都产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顺序, 让学生从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现象进行反复、仔细的观察, 认真思考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使学生产生用口语甚至用文字表达的冲动。只有培养学生接触外界的兴趣, 观察万事万物的丰富性, 发现万事万物的丰富性, 才能产生对外界事物的丰富情感。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二、丰富表现体裁

小学生的作文题材, 是比较单一的;小学生的作文体裁, 也是比较单一的。为了配合作文题材的丰富性, 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对表现体裁的兴趣。为此, 教师在对学生指导不同体裁的同时, 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 用散文的体裁表现, 用小说的体裁表现, 用寓言的体裁表现, 用童话的体裁表现, 甚至用诗歌的体裁表现。还可以鼓励学生, 用记叙的手法表达, 用抒情的手法表达, 用哲理的手法表达。通过运用丰富的表现体裁和表达手法,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收到良好的效果, 也可以使学生各尽所长,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 言之有趣。因此, 对丰富表现体裁与丰富作文题材, 应当同等重视, 不可偏向。

三、丰富阅读范围

阅读, 是学生的生活内容之一。一个爱阅读的学生, 会阅读的学生, 必然能从阅读中吸取营养, 丰富自己的生活, 增加生活的情趣, 提高生活的品位。阅读课本, 虽然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 丰富学生的生活, 但课本内容毕竟有限, 范围有限, 知识有限, 收效也有限。所以, 教师在教学生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 还要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课本阅读是被动的, 课外阅读则是主动的。阅读课外书籍, 可以使学生接触更丰富的世界, 认识更丰富的生活, 知道更丰富的知识, 增加更丰富的智慧, 培养更丰富的情趣。同时, 阅读课外书籍, 还能使学生学会更多观察事物的方式, 学会更多表现事物的方法。

四、丰富评价标准

新课标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 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对小学生作文的评价, 往往采用优、中、差的标准。这种评价标准, 既武断, 又片面, 更缺乏人情味。我们急需转变这种评价标准, 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富有人情味。所以,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 一定要慎之又慎, 肯定多于否定, 鼓励多于批评, 情感多于理性。要用积极的评价, 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更加丰富的素材, 并养成良好的自觉写作习惯。

五、丰富交流渠道

上一篇:《库仑定律》教案分析下一篇:一般心理问题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