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教案分析(精选7篇)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篇1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实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实验可行性讨论>.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数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启示二:实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实验的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1.课本第8页的“科学漫步”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篇2
例1两个半径为r的带电金属球中心相距为L (L=4r) , 若两金属球的带电量保持不变, 对于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大小 ()
(A) 带同种电荷时等于带异种电荷
(B) 带同种电荷时大于带异种电荷
(C) 带同种电荷时小于带异种电荷
(D) 静电作用力大小与带电性质无关, 只取决于电荷量多少
失误陷阱部分学生误将金属球球心间距”认为是“电荷中心间距”, 导致失误.
正解:库仑定律的成立条件有两个: (1) 真空; (2) 点电荷.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 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 带电体大小可忽略不计时, 可将带电体看成点电荷, 没有特殊说明, 一般的带电球体均可视作点电荷, 但本题例外, 因为L并非远大于r.当两球带同种电荷时, 由于两个金属球电荷间斥力的作用, 净电荷不再均匀分布在金属球外表面, 而在较远处分布得多一些所以两球电荷中心的距离要大于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因而两球间实际静电作用力要比用算出来的小.如果是异种电荷, 情况正好相反.答案: (C) .
纠错妙招:弄清L=4r这个条件的意图, 不符合L r, 两球不能被当作点电荷.库仑定律中的“r”指两个点电荷的间距, 或“电荷中心”的间距, 不是两个金属球球心的间距.
失误2受力分析不全面
例2如图1所示, 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放置三个电荷量均为q (q>0) 的相同小球, 小球之间用劲度系数均为k0的轻质绝缘弹簧连接, 当最左边带电球处在静止状态时, 每根弹簧长度为l, 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 则每根弹簧的原长为.
失误陷阱:部分学生分析最左边带电球受力时, 只考虑中间带电球对其的库仑斥力, 漏掉最右边带电球对其的库仑斥力, 导致失误.
正解:最左边带电球受到三个力:中间、最右边带电球的库仑斥力、右边弹簧的弹性引力.
纠错妙招:库仑力与重力、弹力一样, 在明确研究对象后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漏力.
失误3未弄清库仑力与其它力的约束关系
例3如图2所示, 电荷量为Q1、Q2的两个正点电荷分别置于A点和B点, 两点相距L, 在以L为直径的光滑绝缘半圆环上串有一个带电量为+q的小球 (视为点电荷) , 小球在P点平衡, 若∠PAB=α, 不计小球重力, 那么PA与AB的夹角与Q1、Q2的关系应满足 ()
失误陷阱:部分学生没有弄清两个库仑力与圆环对带电小球作用力的约束关系, 导致解题受阻.
纠错妙招:作出受力分析, 弄清两个库仑力与圆环对带电小球作用力的约束关系, 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 然后列出关系式.
失误4不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
例4如图4所示, 带电量分别为4q和-q的小球A、B固定在水平放置的光滑绝缘细杆上, 相距为d, 若杆上套一个带电小环C, 带电体A、B和C均可视为点电荷.
(1) 求小环C的平衡位置;
(2) 若小环C带电量为-q, 将小环拉离平衡位置一小位移x (x d) 后静止释放, 试证明带电环C所受合力与位移x成正比, 且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提示:当α1时, 则
失误陷阱:部分学生没有确定正方向, 用正、负号表示库仑力方向时混淆不清;不能熟练运用提示中的新信息处理数据, 导致解题受阻.
正解: (1) 设C带电量为Q, 在AB连线的延长线上距离B为l处达到平衡.
解得l=d, 所以平衡位置距离B球右侧, 距离B为d处.
(2) 环C带电量-q, 平衡位置不变, 向右拉离平衡位置一小位移x后, 设向右为正方向, 带电环C所受合力:
纠错妙招:库仑力是矢量, 矢量合成必须先要确定正方向.本题提示中提供一条数学近似计算公式, 题目已规定好了“游戏规则”, 考查考生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近年高考中出现了许多新信息试题, 这类习题考查考生应用新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 然后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上新信息来解决问题.平时学习中还要强化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提高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练习:
1.A、B两个点电荷间的距离恒定, 当其他电荷移到A、B附近时, A、B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将 ()
(A) 可能变大 (B) 可能变小
(C) 一定不变 (D) 不能确定
2.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3Q的相同金属小球 (均可视为点电荷) , 固定在相距为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离变为, 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
3.有一弹簧原长为L, 两端固定绝缘小球, 球上带同种电荷, 电荷量都是为q, 由于静电斥力使弹簧伸长了ΔL, 如图5所示, 如果两球的电荷量均减为原来的一半, 那么弹簧的伸长量 ()
(A) 等于4ΔL (B) 小于4ΔL (C) 大于4ΔL (D) 等于2ΔL
4.如图6所示, q1、q2、q3分别表示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电荷, 已知q1与q2之间的距离为l1, q2与q3之间的距离为l2, 且每个电荷都处于平衡状态.
(1) 如q2为正电荷, 则q1为电荷, q3为电荷;
(2) q1、q2、q3三者电荷量大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静电力恒量用k表示, 求:
(1) 电子运动的线速度v=;角速度=;
(2) 电子绕核的运动可等效为环形电流, 则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I=.
答案:
《欧姆定律》难点分析和突破策略 篇3
难点1:分压原理和分流原理的巧妙使用
分压原理和分流原理是欧姆定律在特定电路中的推导公式,分压原理充分反应了“串联电路中所有元件电流相等”的特点,分流原理充分反应了“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和对应总电压相等”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巧妙使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有效降低解题的难度和繁琐度。
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3V;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9V,则R1:R2为()
A. 1:3B. 3:1
C. 1:2D. 2:1
【难点解析】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3V;当S1断开,S2闭合,电压表测量总电压,U=9V,分析电路可知R1和R2串联,所以R2两端电压为U2=6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理R1:R2=U1:U2可知,答案为C。
【突破策略】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以及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和并联电路的分流规律是中考电学的重要考点,很多的电学问题都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要注意结合实际电路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切忌死记公式,要将物理公式数学化,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电路类型的特点和四个量的关系。
难点2:动态电路分析
所谓动态电路,是指由于开关的闭合、滑片的移动等原因,从而电流、电压等物理量不断变化的电路。典型的题型有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分析电功率、电热等物理量的变化。动态电路在2007年几乎所有的中考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07南京市中考】在图2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闭合S1、S3,此时两电表的示数与前者相比()
A. 两表示数均变大
B. 两表示数均变小
C.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难点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电路问题,当断开S1、S3,闭合S2时,这是一个R1和R2串联的电路,而S2断开,S1、S3闭合之后,电路变为R1和R3并联。现在分析电压表的示数变化,R1、R2串联时,电压表测量R1的电压,而R1、R2并联时测量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增大;再分析电流表,当R1、R2串联时,而R1、R2并联时,电流表测R1的电流,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也增加。因此选A。
【突破策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开关状态、滑片移动方向对电路类型的影响,尤其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所测元件的识别、短路和局部短路的识别,并借助“电路通断法”“等效电路法”等多种方法判断元件的连接方式,然后才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简而言之,就是“识别在前,分析在后”。
难点3:图文组合问题分析
图文组合问题,一般体现为电学图像,尤其是U-I图像和一个具体的计算题相结合,然后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得计算所需要的数据,同时考察学生数理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此类题型已逐步成为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种题型的综合性很大,虽然对优秀生来说几乎算不上难点,但是从实际调查来看,占学生人数中较大比例的中等生,处理的正确率还是很低的。要说明的是,这种题型在电功率问题中也广泛涉及,在下面一个专题中我们会看到这方面的描述。
【04绵阳市中考】在一次物理课外科技活动中,老师为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电子器件。只知道该新型电子器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不是一个定值。老师要求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新型电子器件的电流I与可控电源的电压U的关系。已知可控电源的电压在0与220V间可调,定值电阻R0=20Ω。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求当U=150V时,该新型电子器件的电阻和电功率?
(2)可控电源电压在0到220V 间变化时,电子器件的电阻如何变化?
(3)你猜想该电子器件可应用在何处?
【难点解析】本题是关于图文组合题型的一个典型例题。在完成第一问时,应该在图像中查找150V对应的电流,但是横坐标中没有150V,这时注意到图像非常类似晶体的熔化图像(这就是迁移能力)在80V~160V之间,电流保持不变,从而推知150V对应电流为1A,问题迎刃而解。参考答案是:电阻为130Ω,电功率130w。解决第二问时,要综合分析欧姆定律和图像,比如第一段,注意到I和U成正比,所以电阻保持不变,并可以得知此时总电阻为80Ω,所以电子元器件电阻为60Ω;中间一段不同,是电流不变,所以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且由于电流为1A,所以总电阻应该在80Ω~160Ω变化,元器件电阻应该在60Ω~140Ω变化。第三段的起点电阻为160Ω,终点电阻为110Ω,总电阻在160Ω~110Ω之间变化,元器件电阻应该在140Ω~90Ω变化。要说明的是第三段不是正比例图像,而是一次函数图像,因为图像不过原点。可以把这样的一种新型电子元器件用在电脑的电路中,通过控制电压控制电阻,从而控制电流的变化。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突破策略】对于这类题要有比较好的思维能力、迁移能力,要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的关联性,要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处理新情景问题。从实际的操作来看,突破此类问题的主要做法可以用十二个字表示:多做练习、勤于思考、善于归类。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篇4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
和远大意义。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难点
对库仑定律发现过程的探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学案上预习的情况,老师准备必要的课件
六、教学方法
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1.1-6的实验。
2.学生注意观察小球偏角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4.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实验研究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这就是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表达式:5.介绍点电荷:
①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②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③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6.任意带电体所受的力可以看作是多个点电荷所受力的合力。7.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下题)
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kg,质子的质量m2=1.67×10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27
31,k叫静电力常量,k=9×10 N·m/C。
922
(回答“思考与讨论”)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这是相同之处;它们的实质区别是:首先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九、板书设计 1库仑定律
a.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b.表达式:2.点电荷
a.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b.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c.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十、教学反思
1为突破重难点应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干燥。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1)出示例5(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1)出示例6(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7。(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方法①:
方法②:
12×25=300
12×25 1 2
=(3×4)×25
× 2 5 =3×(4×25)0
=3×100 2 4 3 0 0 方法③: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5)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3.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4.完成练习七的第8题。
四、小结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篇6
面对一种事物, 如果我们能够证明我们对其无知, 那么我们可以努力探究而使自己变得有知, 或一定程度的有知, 最坏的结果是经过努力依然无知, 停留原地而无法前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进行严格的检验, 常常会导致我们“在错误的道理上奔跑”, 直至掉入深渊。
(一) 证势论检验的特殊性
对于许多“硬”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 其理论或认识的结论, 我们常用实验或实践加以检验。甚至某些开放的非线性体系如化学钟, 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反复演示。然而证券市场是一个由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参与的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 其具有明确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还原性, 换而言之就是证势论是无法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检验的。面对如此状况, 现实中常见的检验方法有以下四类:逻辑检验俗称讲道理、实际操作检验名曰讲实效、概率统计检验俗称讲胜算, 数据拟合检验名曰摆事实。
(二) 逻辑检验能否视为证据
单纯逻辑检验的后果最终都将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在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上陷入这样的境地, 足以说明关于该事物的认识我们从未拿出过有力的理论与证据。当五位投资者各自论述自己的理由后;两人看涨两人看跌一人看平时, 就对市场的认识而言, 看涨看跌的人数以及后期市场运行的结果如何已不再重要, 这种现象的存在足以说明问题。而这种现象日复一日的重演, 只能说明所有相关人士整体上对证势论的认识程度, 并且从未拿出过有力的证据。
(三) 实际操作检验能否视为证据
在实际操作中证势论主要是指基本面分析理论、技术分析理论或两者的组合分析理论。基本面分析包括GDP、CPI、M1、M2、利率、公司市盈率等等的分析。技术分析包括涨跌率、均线、指标、量价配合、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等。在以上所有相关内容中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一个或N个组成买入条件A、止损条件B、卖出条件C。如此一个ABC分析与操作系统就形成了。我们发现无论是ABC系统还是其各子项都只是一种认识或方法。在这样的证势论指导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技术, 只能是经验技巧。而经验技巧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事物认识上的检验的问题, 只能事后进行实效比较。为便于理解, 在此以几百年前造桥为例:材料的选用、基本结构的组合、搭建方法等等, 都可视为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从这种经验技巧中是无法提升到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等这样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的。这样的桥我们不可能准确知道它的承重、抗震、抗冲击的能力。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对其有准确的信任度。相应的, 在ABC系统中必须设有止损项。又比如甲桥轻便、抗震性好、承重差, 乙桥具有相反的特性, 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可以说甲桥好, 如果发生洪水我们可以说乙桥好, 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甲乙间不存在对错之分, 好坏之别。经验技巧的总结很难提升至本质的认识, 也不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理论检验的证据。非常有趣的是力学不是开端于建筑、桥梁等等的建造, 而是从“苹果落地”开始的。有些经验技巧甚至可以与事物的本质认识无关。比如天会下雨, 我们可以通过打伞、穿雨衣、雨鞋等方式获得实效, 但是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些方式得到天为什么会下雨的认识。
(四) 阶段性概率统计能否视为证据
概率统计主要用以研究随机事件, 满足随机试验必须有三个特征: (1) 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地进行; (2) 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 但事先知道每次试验所有可能的结果; (3) 每次试验前不能确定哪一个结果会出现。经典例子如彩票摇号。
首先在市场中根本找不出所谓的相同条件, 重复试验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在后两种特征中有一个重要的词——结果。显然市场走势可能的阶段性结果有无数种, 当然我们也可以定量划分, 市场在某时间段运行的涨跌率在正负百分之a之间定义为“平”, 否则视为涨或者跌。这样就有了三种结果。但是随机试验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 过程是一致的, 且每一种结果之间相互独立, 不存在互为因果关系。通过《证券市场基础模型初探》分析可以看出, 技术分析的基础就是强调预期与市场走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彩票摇号结果的第二个数字是7, 绝不会是因为第一个数字是2。所以说关于证券市场的概率统计无论是研究还是验证都是不成立的。另外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 买入、持有、卖出是一个阶段性完整的投资过程, 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而关于市场走势, 从本质上讲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独立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随机性事件”只是“不确定性事件”中的一种特类。市场中上涨或下跌的原因有许多, 但一定不会是因为概率使然。
(五) 曲线拟合能否视为证据
曲线拟合是证券市场走势相关的研究论文中常见的验证方法。其过程是历史数据 (实践) , 数学模型 (理论) , 统计拟合 (实践检验) 。而我们通常认识的过程并非如此, 而是搜集数据统计拟合 (实践) 、理论、实验 (实践检验) 。显然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后者将搜集拟合的数据视为表象, 并加以研究产生理论认识, 并且用实验加以检验。前者将统计拟合的数据视为本质, 经过数学模型拟合处理产生一条曲线, 至于这条曲线存在的意义往往没有解释说明, 当然也就无法通过该曲线提高对市场的认识, 只有如何获取该曲线的数学处理方法的认识。为了符合正确的认识过程, 也可以这样处理, 统计A--a---B的数据, 拟合曲线, 说明该曲线是由A---a数据得出, 并用a---B数据进行检验。笔者并不是在此说明有人欺骗, 而是想说明也许研究者无意间采样的就是A--a之间的数据, 并且其后的未来数据a---B对其做了完美的印证。这样的过程或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不可能只单凭形状一样, 就认为两个水果是一个品种。
(六) 证券市场相关理论检验的标准之:限定条件下一致性
原则
回顾关于“硬”学科的检验, 当新的理论或认识提出时, 往往同时说明其实验检验的过程, 无论何人、何时、何地在相同的实验限定条件下, 得到相同的结果, 我们即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反之就会存疑。因此在限定条件下一致性原则是可以作为检验的基本原则的。那么对于证势论而言, 其检验方法也只能是在限定条件下, 历史走势完全符合该理论并且无例外。求索这样的理论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可以坦言这样的理论我们不知道, 但是不必急于下结论说它不存在。因为说它不存在同样需要严格的证明, 而坦言不知道起码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预期这样的理论会一定程度的解释价格运行的本质,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会极大的提升我们对“市场”的认识。
二、证势论的不可公示定律
(一) 不可公示定律
在证券市场中如果某关于市场价格走势的理论或方法满足在限定条件下的一致性原则, 那么这个理论是不可公示的。 (何为公示, 借用一句佛语“六耳不同谋”)
(二) 定律成立的原因
该定律成立的原因:零合游戏的基本法则决定其不可公然成立。如果这样的证势论公然存在, 那么必然导致下列状况, 在该条件下对手盘消失, 市场无交易。或者市场包容性与自组织性转化, 由原证券市场体系转化为已知该理论条件下的市场体系, 该理论效用消失。
(三) 明确该定律的意义
1.不要期望通过通常意义上的学习、交流来获得该理论, 不存在所谓战无不胜的炒股秘籍在市场中流传。2.不要期望通过购买方式获得 (这是由该理论的价值决定的) , 花钱买收益是不可能成立的。3.对于经不起一致性检验的理论不必用大量的时间作过多的研讨, 经验技巧有其有限的实用性的一面,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三、结论
本文从证势论检验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一些常见的错误认识与检验方法。而这些内容背后的误区也曾经浪费了笔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走了许多弯路。不可公示定律的内容也会时常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在投资者的交流中。但是在“有病乱投医”的状态下往往又无意识的“明知故犯”。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些内容有必要相对完整的进行梳理并加以明确。虽然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是错误的道路远比正确的道路多得多。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体系, 严谨求实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在此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凡事力求尽可能简洁, 但不能简略。
摘要:由于证券市场客观上所具有的特殊性, 以及人们主观上对掌握市场规律的迫切性, 使得人们在对其进行学习、研究过程中, 常常无意间步入误区或陷入悖论而不自知, 因此明确检验标准就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关于证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理论 (以下简称证势论) 的检验与公示方面提出问题, 加以分析, 抛砖引玉, 期望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基本共识。
关键词:检验,不可公示定律
参考文献
[1]赵凯荣.复杂性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0) .
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分析研究 篇7
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所得F1代自交性状分离比为3∶1,测交性状分离比为1:1。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1代自交所得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这些性状分离比只是在符合基因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情况下成立的。自交或测交如果符合这些比例就可以判断遵循相应定律,如果不符合则是否能得出不遵循相应定律呢?
例1: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在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4种.9∶3∶3∶1B.2种.13∶3C.3种.12∶3∶1D.3种.10∶3∶3
在自由组合条件下WwYy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模式及比例为W_Y_:wwY_:W_yy:wwyy=9∶3∶3∶1,但是考虑到附加条件“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此题只能选C。
例2: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IiYy)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 )
A.3∶1B.13∶3C.1∶1D.15∶1
在自由组合条件下IiYy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模式及比例为IY_∶I_yy∶iiY_∶iiyy=9∶3∶3∶1,但是考虑到附加条件“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只能选B。
例3: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同窄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
A.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窄叶
B.子代全是雌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窄叶
C.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子代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雌株:窄叶雄株为1∶1∶1∶1
由于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xb的精子不能存活,使得后代雌雄性别比例不等,这也和一般分离定律所表现出的相违背。选A。
例4:玉米幼苗绿色(A)对白色(a)为显性,以杂合体自交所得种子做材料,将400粒种子放在光照下,400粒种子放在暗处,数日后种子萌发成幼苗,统计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所得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1。
(2)理论上幼苗表现型比例是3:1。
此题中同样基因型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型不一样,光照下与分离定律相同,黑暗状况下与分离定律不同,并不能否认不遵循分离定律。
根据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性状,遗传定律只解释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基因要表达出一定的性状分离比需要一定条件,否则所表达出的比例与理论上是两回事。
因此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应以“F1代是否产生数量相等的四种配子”判断,是否遵循分离定律应以“F1代是否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判断。自交或测交如果符合这些比例就可以判断遵循相应定律,而不符合是不能得出不遵循相应定律的。
这些条件是:
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如例1,例2。
②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而且受精机会均等。如例3。
③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如例4。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推荐阅读:
《库仑定律》教案10-24
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教案05-24
库仑定律复习课件07-20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三10-01
焦耳定律教案09-27
焦耳定律教案示例07-05
184焦耳定律教案10-1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教案05-27
小数乘法运算定律教案08-28
欧姆定律选修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