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复习课件

2024-07-20

库仑定律复习课件(共7篇)

库仑定律复习课件 篇1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题型归类分析

一.功

1.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它和位移相对应(也和时间相对应)。做功的两个因素:力,沿力的方向的位移。

功的定义式:W = FLcosα。在高中阶段,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当0F做正功,当2时,2时,F不做功,当时

2,F做负功。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功等于恒力和沿该恒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2.会判断正功、负功或不做功。判断方法有:

① 用力和位移的夹角α判断 ② 用力和速度的夹角θ判断

③ 用动能的变化判断.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物体沿弧形轨道滑下后进入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传送带处于静止状态,则传送带对物体做功情况可能是()A.始终不做功

B.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C.先做正功后不做功 D.先做负功后不做功 拓展:(1)若传送带以图示方向匀速运转动,情况如何?(2)若传送带逆时针运动,情况又如何?

2.如图所示,轻杆长1m,其两端各连接质量为1kg的小球,杆可绕距B端0.2m处的轴O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轻杆由水平从静止转至竖直方向,A球在最低点时的速度为3m/s。求:(1)求B球在最高点的速度?

2(2)判断杆的弹力分别对A,B球做正功还是负功?(g取10m/s)

3.了解常见力做功的特点:(1)重力做功和路径无关,只与物体始末位置的高度差h有关:即WG = mgh,当末位置低于初位置时,WG>0,即重力做正功;反之则重力做负功。

(2)滑动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当某物体在一固定平面上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与路程的乘积。

(3)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做功与始末状态弹簧的形变量有关系。(4)斜面上的弹力做功和摩擦力做功问题。巩固练习:

3.如图所示,小物块A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从地面上看,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4.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斜面上,斜面倾角为θ,如图所示。现设法让斜面沿水平面向左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物体m相 对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当斜面和物体移动的距离为s时,斜面对物体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所做的总功为多大? 5.如图所示,DO是水平面,AB是斜面。初速为v0的物体从D点出发沿DBA滑动到顶点A时速度刚好为零。如果斜面改为AC,让该物体从D点出发沿DCA滑动到A点且速度刚好为零,则物体具有的初速度(已知物体与路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且不为零。)()

A.大于v0

B.等于v0 C.小于v0 D.取决于斜面的倾角

(5)滑轮系统拉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当牵引动滑轮两根细绳不平行时,但都是恒力,此时若将此二力合成为一个恒力再计算这个恒力的功,则计算过程较复杂。但若等效为两个恒力功的代数和,将使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便。巩固练习:

6.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绳跨过滑轮与水平方向成α角,用大小为F的力拉物块,如图所示,使物块从A位置前进了距离S到达B位置,求:这一过程中拉力对物块所做的功。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由于这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即在同一时间内两个物体发生的位移不一定相等,因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不一定相同。

(1)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2)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巩固练习:

7.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二个小球A和B,开始时A、B两球分别以不同的初速度相对运动,vA=10m/s,vB= 4m/s,A、B两球间的距离为L(足够大),A、B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若经时间t后,F对A球做的功为-10J,则在同样时间内反作用力F对B球做的功为()

A.一定等于+10J

B.一定等于-10J

C.可能等于+5J

D.可能等于-5J

5.求变力做功的几种方

W=FLcosa只能用于恒力做功情况,对于变力做功的计算则没有一个固定公式可用,现对变力做功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等值法:即若某一变力的功和某一恒力的功相等,则可以通过计算该恒力的功,求出该变力的功。而恒力做功又可以用W=FLcosa计算,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巩固练习:

8.如图所示,定滑轮至滑块的高度为h,已知细绳的拉力为F(恒定), 滑块沿水平面由A点前进至B点,滑块在初、末位置时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和.求滑块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绳 的拉力对滑块所做的功.(2)微元法: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作曲线运动时,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且力与位移的方向同步变化,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的代数和。巩固练习:

9.某人用一个始终与速度方向一致的水平力F推车沿半径为R的 圆周运动一周,则此人做的功为多少?

(3)平均力法:如果力的方向不变,力的大小对位移按线性规律变化时,可用力的算术平均值(恒力)代替变力,利用功的定义式求功。巩固练习:

10.用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块,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钉入木块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第一次时,把铁钉钉入木块内的深度为d,问击第二次时,能击入多深?(设铁锤每次做功相等,铁钉重力忽略不计)

(4)图象法:F-L图象的面积表示力F对物体做的功

(5)能量转化法求变力做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已知外力做功情况可计算能量的转化,同样根据能量的转化也可求外力所做功的多少。因此根据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可从能量改变的角度求功。

① 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表达式:W外=ΔEK = Ek2 - Ek1,W外可以理解成所有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多个力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② 用功能原理求变力做功:功能原理的内容是:系统所受的外力和内力(除重力和弹力外)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如果这些力中只有一个变力做功,且其它力所做的功及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量都比较容易求解时,就可用功能原理求解变力所做的功。③ 用公式W = Pt求变力做功

二.功率 1.(1)功率的物理意义: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式:PW,所求出的功率是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t(3)功率的计算式:P = Fvcosα,其中α是力与速度间的夹角。该公式有两种用法: ① 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这时F是该时刻的作用力大小,v取瞬时值,对应的P为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② 当v为某段位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则要求这段位移(时间)内F必须为恒力,对应的P为F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4)重力的功率可表示为PG = mgvy,即重力的瞬时功率等于重力和物体在该时刻的竖直分速度之积.巩固练习: 11.飞行员进行素质训练时,抓住秋千杆由水平状态下摆,到达竖直状态的过程中如图所示,飞行员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变化情况是()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2. 汽车的两种加速问题:汽车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时,有两种不同的加速过程,但分析时采用的基本公式都是:P = Fv和F-Ff = ma

(1)以恒定功率加速。由公式P = Fv和F-Ff = ma知,由于P恒定,随着v的增大,F必将减小,a也必将减小,汽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f,a=0,这时v达到最大值vmPmPm。可见以恒定功率加速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这种加速FFf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 = Pt计算,不能用W = FL计算(因为F为变力)。

(2)以恒定牵引力(加速度)加速。由公式P = Fv和F-Ff = ma知,由于F恒定,所以a恒定,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而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

Pm,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这时匀加速运动结束,其最大速度为,vmPmPmvm,FFf此后汽车要想继续加速就只能做恒定功率的变加速运动了。可见恒定牵引力的加速时功率一定不恒定。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L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巩固练习:

12.质量为m=5×103kg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阻力是车重的0.1倍,让汽车保持额定功率P0=60kw由静止开始运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经过时间t=1s,速度为v1=4m/s,求此时的加速度a1(2)当汽车的加速度为a2=1m/s2时,求汽车的速度v2(3)求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

13.质量为m=5×103kg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阻力是车重的0.1倍,汽车的额定功率P0=60kw,让汽车以加速度a0=1m/s2由静止开始运动,请回答以下问题:(1)求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

(2)求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最长时间?(3)求在t1=2s 和t2=7s时汽车的实际功率?

(4)求速度为v1=2m/s 和v2=8m/s时汽车的加速度?

三.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Ek12mv。2(2)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Ep = mgh,弹性势能Ep12kx 2机械能中的重力势能是一个相对值,只有选定了零势能参考面才有物体相对于零势面的重力势能。在机械能守恒关系式中初、末两状态的机械能应相对于同一参考面。2.动能定理(1)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总=ΔEK = Ek2 - Ek1

(3)W总的两种计算方法:W总 = F合Lcosθ,W总 = W1 + W2 + W3 +、、、、、、(4)应用时注意:

① 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找出初末态的速度情况。② 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包括重力),明确各力做功的大小及正负情况。

③ 若②中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物理过程,解题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视为一个整体过程,列出动能定理求解。

题型1.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

例1:质量为M的跳水运动员从高为H的跳台上以速率v1跳起,入水时速率为v2,则跳起时运动员做多少功?在从跳水到入水平过程中,空气阻力做的功是多少?

例2:质量为3000t的火车,以额定功率自静止出发,所受阻力恒定,经过103 s行驶12 km达最大速度vmax=72 km/h,试分析:(1)火车运动性质;(2)火车的额定功率;(3)运动中所受阻力。

例3:质量为m的物体由1圆弧轨道顶端从静止开始释放,如图所示,A为轨道最低点,4A与圆心O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圆弧轨道半径为R,运动到A点时,物体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2.5mg,求此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提示:此过程重力做功为mgR)

题型2.动能定理对多过程的分析

例4: 质量m=lkg的物体静止在高为h=4m的水平桌面上,物体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对物体施加一个水平推力F,F=20N.F推物体在位移s1=4m时撤去F,物体又滑行s=1m飞出桌面.求:物体落在水平地面上时的速度大小.(g取10m/s2)

题型3.用动能定理求解路程 例5:一小球自h=2m的高度由静止释放,与地面碰撞后反弹的高度为3h/4.设碰撞时没有动能的损失,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且以后每碰撞地面一次弹起的高度为碰前高度的3/4.求:

(1)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2)小球运动的总路程.

3.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表达式:mgh1 + mv12/2 = mgh2+ mv22/2(3)理解

A.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关系到能否正确应用该定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① 从力做功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对某一物体,若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则该物体的机械能守恒。②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对某一系统,物体间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变成其它形式的能(如没有热能产生),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B.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守恒”的理解。

正确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守恒”的涵义,对于正确写出守恒的数学表达式十分重要,同时对守恒的理解不同,其对应的数学表达式也不同。对守恒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

所谓守恒即系统的初态的总机械能E1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E2,其相应的数学

表达式为:E1=E2,即:mgh1 + mv12/2 = mgh2+ mv22/2 ② 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可理解为系统的能量只在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系统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和系统动能的变化量数值大小相等,即ΔEp=-ΔEk。

③ 如果系统由A、B两个物体组成,对于机械能守恒可理解为系统的机械能只在A、B两物体之间相互转化,A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量和B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量数值大小相等,即ΔEA=-ΔEB。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A.物体运动中的机械能守恒:如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斜抛运动等。B.变质量问题中的机械能守恒

C.多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问题 D.弹簧问题中的机械能守恒 4.功能关系

(1)常见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① 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

② 弹簧的弹力做功:弹性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 ③ 滑动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④ 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能相互转化

⑤ 安培力做功:电势能和其它形式能相互转化

⑥ 合外力做功:动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

⑦ 重力、弹力外的其他力做功: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2)功是能量的转化的量度:W=ΔE 巩固练习:

14.如图1所示,一轻弹簧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O在同一高度且 弹簧保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地释放,让它自由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点摆向最低点的过程中()A.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少; B.重物的重力势能增加; C.重物的机械能不变; D.重物的机械能减少。

15.游乐场中的一种滑梯如图所示。小朋友从轨道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沿水平轨道滑动了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则()A.下滑过程中支持力对小朋友做功 B.下滑过程中小朋友的重力势能增加 C.整个运动过程中小朋友的机械能守恒

D.在水平面滑动过程中摩擦力对小朋友做负功

16.滑块以速率v1靠惯性沿固定斜面由底端向上运动, 当它回到出发点时速率为v2, 且v2< v1若滑块向上运动的位移中点为A,取斜面底端重力势能为零,则()A.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降时机械能增大。B.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降时机械能也减小。C.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A点上方。D.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A点下方。

17.如图,长度相同的三根轻杆构成一个正三角形支架,在A处固定质量为2m的小球;B处固定质量为m的小球,支架悬挂在O点,可绕过O点与支架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固定轴转动.开始时OB与地面相垂直,放手后开始运动.在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球到达最低点时速度为零

B.A球机械能减小量等于B球机械能增加量

C.B球向左摆动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应高于A球开始运动的高度 D.当支架从左向右回摆时,A球一定能回到起始高度

综合训练:

1.如下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射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中与木块一起以速度v运动.已知当子弹相对木块静止时,木块前进距离为L,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为s.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为恒定的f,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1122Mv

B.fs=mv 2211112222C.fs=mv0-(m+M)v

D.f(L+s)=mv0-mv

2222A.fL=2.质量为m的小球被系在轻绳的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小球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设在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拉力为7mg,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恰好到达最高点,在这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作的功为()A.111mgR

B.mgR

C.mgR

D.mgR 4323.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坐标原点处的小物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x轴方向运动,力F随物块所在位置坐标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线为半圆.则小物块运动到x0处时的动能为()7 A.0 B.C.4Fmx0 D.

2x0 4

4.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间距离为10m,以恒定的速度1m/s匀速传动。现将一质量为0.2 kg的小物体无初速放在A端,物体与传送带间滑动摩擦系数为0.5,g取10m/s2,则物体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体做的功为()A.零

B.10J

C.0.1J

D.除上面三个数值以外的某一值

5.一个人站在15米高的台上,以10m/s的速度抛出一个0.4kg的物体。求:(1)人对物体所做的功。(2)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6.半径R20cm的竖直放置的圆轨道与水平直轨道相连接。如图所示。质量为m50g的小球A以一定的初速度由直轨道向左运动,并沿圆轨道的内壁冲上去,如果A经过N点时的速度v14m/s,A经过轨道最高点M时对轨道的压力为0.5N,取g10m/s2. 求:小球A从N到M这一段过程中克服阻力做的功W.

7.如图所示,在长为L的轻杆中点A和端点B各固定一质量均为m的小球,杆可绕无摩擦的轴O转动,使杆从水平位置无初速释放摆下。求当杆转到竖直位置时,轻杆对A、B两球分别做了多少功?

8.质量为m的球由距地面高为h处无初速下落,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恒为重力的0.2倍,球与地面碰撞时无能量损失而向上弹起,球停止后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9.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面AB与光滑的半圆形轨道相接触,直径BC竖直,圆轨道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A处,AB=2R,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当物体运动到B点时撤去水平外力之后,物体恰好从圆轨道的定点C水平抛出,求水平力?

10.如图所示,AB和CD是半径为R=1m的1/4圆弧形光滑轨道,BC为一段长2m的水平轨道质量为2kg的物体从轨道A端由静止释放,若物体与水平轨道B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求:

(1)物体第1次沿CD弧形轨道可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体最终停F来的位置与B点的距离

库仑定律复习课件 篇2

一、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 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学生通过构建概念图,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也把新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习更有意义。

(一) 利用问题串解说各个概念

所谓利用问题串解说孟德尔定律的各个概念, 就是运用讲授法, 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 突出关键特征,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对与遗传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如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正交、反交、测交、杂交、自交等进行描述, 并深入分析。同时, 对相近概念进行辨析, 对相关概念形成联系, 并设置一系列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 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增长才智。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 兔的长毛与卷毛是否为相对性状? (2) 判断显隐性的方法有哪些? (3) 双眼皮的父母双亲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 是否为性状分离现象? (4)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均为等位基因吗? (5) 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时, 表现为双显性的纯合子有几种基因型?双显性的杂合子有几种基因型?占F2的比例为多少?占双显性的比例为多少? (6) 基因型相同, 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7) 正交、反交结果一定一致吗?哪些情况下不一致? (8) 测交、杂交、自交的区别在哪里? (9) 杂交实验中套袋的作用是什么? (10) 豌豆杂交实验中作为父本的豌豆植株会结子吗?

(二) 形成概念图

利用问题串解说各个概念之后, 我们应帮助学生形成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二、利用数学模型深挖定律实质

(一) 构建数学模型

模型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一旦掌握, 学生便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但模型方法需要不断地总结与训练。在孟德尔遗传规律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 然后借助遗传图解和概率计算, 推理出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结果, 最后抽象出含n对非等位基因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杂合子的遗传行为和结果, 得出配子种类和比例为2n和 (1∶1) n、子代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为3n和 (1∶2∶1) n、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2n和 (3∶1) n等结论, 从而构建起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图表模型, 并通过亲子代相关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互推及概率计算等的训练, 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二) 明确数学模型形成条件

在分离定律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让学生明确3∶1的含义。首先, 这是通过统计得出的比例, 需要统计的数量比较大, 且统计的后代数量越多, 越接近理论值3∶1。如1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4个孩子, 2个双眼皮, 2个单眼皮。不符合3∶1的原因是后代人数太少, 导致不符合统计学统计原理。其次, 出现3∶1分离比要求其父本母本一定是杂合子, 即Aa自交的后代或Aa与Aa杂交的后代。如在人群中调查发现, 双亲都是双眼皮的后代中有680个孩子表现为双眼皮, 288个表现为单眼皮。这是因为人群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有AA和Aa两种可能的基因型, 虽然后代出现了类似的3∶1的分离比, 但亲本的杂交组并不只有Aa×Aa。而孟德尔在多次实验中均得到3∶1的分离比, 是因为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 自然情况下均为纯种, 具有1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 后代F1一定为杂合子Aa, 杂合子自交, 后代F2就出现了3∶1的分离比。

三、通过变式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

孟德尔关于1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2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出现的特定分离比, 都是完全显性遗传。实际上, 生物的遗传存在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对遗传规律中“特殊现象”的拓展与归纳。

(一) 关于复等位基因

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 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ABO血型存在3个等位基因, 群体存在6种基因型, 但在遗传上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例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 (A′) , 既有显性突变 (A) , 又有隐性突变 (a) , 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盆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 这对夫妻可能 ( )

A.都是纯合子

B.都是杂合子

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有关复等位基因的题目,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 然后写出各表现型可能的基因型。

(二) 关于基因致死效应

关于基因致死效应的题目,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什么基因致死、何时致死。这需要写出致死之前的分离比, 再明确致死之后的分离比。

例某种鼠中, 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 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 且基因A或基因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 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 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

A.9∶3∶3∶1 B.3∶3:1∶1

C.4:2:2:1 D.1:1:1:1

致死之前每对相对性状遗传到后代均出现 (3∶1) 的分离比, 致死之后每对相对性状遗传到后代均出现 (2∶1) 的分离比, 所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4∶2∶2∶1。

(三) 关于1∶4∶6∶4∶1

例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 黑人含量最多, 白人含量最少。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和a, B和b) 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 两者增加的量相等, 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婚配, 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 其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和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 )

A.3种3∶1 B.3种1∶2∶1

C.9种9∶3∶3∶1 D.9种1∶4∶6∶4∶1

这类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仅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 而与哪个基因显性无关?

高效复习的“二八定律” 篇3

诚然。一轮复习要全面设防,题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临近考试,就要有所取舍,大胆舍弃非主干知识,抱紧了西瓜丢芝麻。科学的方法是,准点定位,重点攻克。

再读课本是复习的途径,因为课本是知识最直接的呈现形式,是许多专家经过多次斟酌、推敲出来的精华,也是试题答案的根本依据。

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课本?

有经验的同学是这样做的:根据自己检索出来的信息,专门去看相关知识的黑体字部分和插图,虽然课本黑体字和插图空间上占据了不到课本的20%,但用好了能解决80%的内容。黑体字是重要的概念、定律和结论,是必须理解、记忆的东西,抽出来读读念念有利于重点知识的突破。而课本插图涵盖了课文文字叙述,也有课本文字涉及不到的知识,而且也是很好的识图素材,新教材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增加了很多插图,可见图的重要性。

课本黑体字和插图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时间和效率的冲突,特别提醒看图要做到“一看二想三比较”,“一看”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图的方方面面都要看到;“二想”即想结构和功能的联系或者这样画而不那样画的内涵;“三比较”是要比较类倒的图形和结构。如必修一第68页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首先从图中要看到磷腊双分子和蛋白质的分布,还要看到磷脂积分子的两侧是不一样的,只有外侧才有糖被,然后要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显然外面有糖被才能帮助细胞识别,三要比鞍其他膜结构与细胞膜结构的异同。这样,通过一个图解决了很多相关问题。

只顾做题不思考的做法是费时低效的,建议用20%的习题分门别类,举一反三。比如可以翻一下错题本,重新审视这些题目。看看哪些题目通过纠错还没有真正理解,是属于哪一类错误,知识性的属于哪类知识,技巧性的属于哪类技巧。然后将这些题目提取出来再次复习改错,通过再度改错真正内化这些题目以及题目考查的相关知识。

《运算与运算定律》的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4l页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通过复习,要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一些运算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定律、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75—20=

提问:你能说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出示加法定义)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两道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出示减法定义)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出示乘法定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做除法?(出示除法定义)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从上面的每组题可以看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能不能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呢?请看期末复习第1题。

2.四则运算意义的应用。

(1)请同学们先看第(1)题。谁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加法应用题?

谁能根据编出的加法应用题来编两道减法应用题?(指名学生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已知加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2)请同学们再看第(2)题。谁来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乘法应用题?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出两道除法应用题?(指名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乘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编出相应的应用题,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用四则运算来解答。为了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整理运算定律。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a+b=a+b

axb=bxa)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板书(a+b)+c=a+(b+c)

(axb)xc=ax(bxc)]

哪位同学看着这两个字母式子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字母式子(a+b)xc=axc+bx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 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 里?

说明: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通过结合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让学生 口答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提问:这些运算的定律或规律有什么实际应用?

2.简便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第3题。

(1)指名学生板演第1~3行左边三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3行右边三道题。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道题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出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结合264—198的计算,提问学 生:为什么减去200后要加上27)

(3)指名学生板演第4行的两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第1小题连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想到把6和4交换位置?

第2小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

(4)谁来说一说,125x48(板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简便计算过程)为什么要把48看成8x 6的积?

指出:这里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乘法的结合律来计 算比较简便。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5600÷16,(板书)能不能把哪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运算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00÷(8x2)

提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结:我们在计算式题时,有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还能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吗?你 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习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初中物理 欧姆定律内容复习加强 篇5

模块一

欧姆定律概念基础

一、知识点

欧姆定律:

⑴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⑵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二、例题精讲

【例1】★

由I=变形得R=,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B.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

C.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D.

当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

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当电压和电流变化或电压为零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没变,电阻都不变.

由I=变形得R=,只是计算电阻的一种方法,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答案:

C

【测试题】

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可变形得到R=.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考点:

欧姆定律.

解答:

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当电压和电流变化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没变,电阻不变.

R=只是计算电阻的一种方法,电阻与电压、电流都无关.

答案:

D

【例2】★

关于公式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当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为0A,导体的电阻也为0Ω

D.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考点:

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

电阻是导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与通过它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无关,故A、B、C错误;

由欧姆定律I=可知,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故D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的电阻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

B.

导体的电阻与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有关

C.

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

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考点:

欧姆定律.

解析:

A、B、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有关,而与导体的电压与电流无关.故AB说法错误;

C、由欧姆定律可知,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故C说法正确;

D、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有关,而与导体的电压无关.故D说法错误.

答案:

C

模块二

欧姆定律应用

例题精讲

【例3】★★

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通过它的电流是0.5A;若将导体两端电压变为原来的两倍,则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分别为()

A.1A

24Ω

B.

0.5A

12Ω

C.

1A

12Ω

D.

1.5A

24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

导体的电阻R===12Ω;导体两端电压变为原来的两倍时,电阻的大小不变,通过的电流为I1===1A.

答案:

C

【测试题】

在一段电阻不变的导体两端加20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1A;现在把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8V,则此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为()

A.0.4A

20Ω

B.

1A

C.

0.4A

D.

1A

20Ω

考点:

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这段电阻加20V电压时,电阻为:R==20Ω,当所加电压变化时,电阻不变,仍是20Ω.

电压是8V时,电流为:I==0.4A.

答案:

A

【例4】★★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做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

B.

在导体乙的两端加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

C.

将导体甲、乙并联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总电流为0.9A

D.

将导体甲、乙串联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总电流为0.2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A、∵I=,∴导体电阻R甲==5Ω,R乙==10Ω>R甲,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由I-U图像可知,在导体乙的两端加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I-U图像可知,电压为3V时,通过电阻乙的电流I乙=0.3A,通过电阻甲的电流I甲==0.6A,则两电阻并联时,通过电阻的总电流为0.6A+0.3A=0.9A,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导体甲、乙串联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电路电流I==0.2A,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测试题】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导体a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a的电阻小于导体b的电阻

C.

当在导体b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b的电流为0.1A

D.

将a、b两导体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上时通过干路的电流为0.4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由图像可知,图线a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通过导体a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故A正确;

B、∵I=,∴导体a的电阻Ra=

=5Ω,导体b的电阻Rb==10Ω,电阻Ra<Rb,故B正确;

C、当导体b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导体b的电流为I==0.1A,故C正确;

D、将a、b两导体串联后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I=

≈0.133A,故D错误.

答案:

D

【例5】★★

通过两个电阻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5:3,而加在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2:1,则R1、R2的阻值之比为()

A.

5:6

B.

6:5

C.

10:3

D.

3:10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I=,∴两个电阻阻值之比为.

答案:

B

【测试题】

两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路中,R1两端电压与总电压之比为2:5,则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和两电阻之比是()

A.

2:5

2:5

B.

2:3

2:3

C.

1:1

2:5

D.

1:1

2:3

考点: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时,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1:1,∵R1两端电压与总电压之比为2:5,∴它们的电压之比为2:3

∵I=,∴.

答案:

D

【例6】★★

在电池组的两极间连接10Ω的电阻时,它向外输出的电流为0.2A,要使输出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而电池电压不变,则必须更换电阻,其阻值为()

A.

2.5Ω

B.

40Ω

C.

10Ω

D.

无法判断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要使输出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电阻要增大到原来的4倍,即更换电阻的阻值为4×10Ω=40Ω.

答案:

B

【测试题】

两个电阻R1=4Ω,R2=8Ω,把它们并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是0.8A,则通过R2的电流是()

A.

0.8

A

B.

0.4

A

C.

3.2

A

D.

6.4

A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解析:

∵I=

∴电阻R1两端的电压:

U1=I1R1=0.8A×4Ω=3.2V,因为两电阻并联,所以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U1=3.2V,通过R2的电流:

I2=

=0.4A.

答案:

B

【例7】★★★

在某一温度下,并联的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元件_____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当其两端电压为2.5V时,通过A和B的总电流为_______.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答:

⑴分析图像可知元件A的电流、电压的关系图像是正比例函数,说明元件A的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遵循欧姆定律;

⑵∵两个电路元件A和B并联,∴UA=UB=2.5V,由图像可知,通过它们的电流IA=0.5A,IB=0.4A,∵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总=IA+IB=0.5A+0.4A=0.9A.

答案:

A;0.9A.【测试题】

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

⑴由图可知,元件________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⑵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的总电流为_______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电功率的计算.

解析:

⑴分析图像可知元件A的电流、电压的关系图像是正比例函数,说明元件A的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遵循欧姆定律;

⑵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由图可知,电压为2.0V时,通过A的电流为0.4A,通过B的电流为0.3A,则电路的总电流为0.4A+0.3A=0.7A.

答案:

⑴A;⑵0.7.

【例8】★★

如图所示,3个阻值均为10Ω的电阻R1、R2、R3串联后接在电压恒为U的电路中,某同学将一只电流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0.3A,若用一只电压表替代电流表并联在R2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应为_______V.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解:由电路图可知,电流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时,电阻R2被短路,电阻R1、R3串联接在电源两端,∵I=,∴电源电压U=I(R1+R3)=0.3A×(10Ω+10Ω)=6V;

电压表并联在R2两端,三个电阻串联接在电源两端,I′==0.2A,∵I=,∴电压表示数UV=U2=I′R2=0.2A×10Ω=2V.

答案:

【测试题】

如图所示,R1=5Ω,R2=10Ω,R3=15Ω,某同学将一电流表接在R2的两端,发现示数为1.5A,据此可推知U=______V;若用一只电压表接在R2的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V.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解析:

电源电压U=I1(R1+R3)=1.5A×(5Ω+15Ω)=30V,用一只电压表接在R2的两端,此时电路电流I==1A,电压表示数U2=IR2=1A×10Ω=10V.

答案:

30;10.

模块三

带滑动变阻器的欧姆定律应用

例题精讲

【例9】★★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将()

A.变小

B.

不变

C.

变大

D.

无法判断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

从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而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即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将变大.

答案:

C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滑片P向a端滑行时,则()

A.

A、V示数都增大

B.

A、V示数都减小

C.

A示数增大,V示数减小

D.

A示数减小,V示数增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解析:

⑴由电路图知,滑片P向a端滑行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分压变小,电阻R1两端分压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⑵滑片P向a端滑行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电路总电阻R变小,电源电压不变,电路电流I=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答案:

A

【例10】★★★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20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在中点c时,电流表示数为0.4A,当移动滑片P至最右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则电源电压U与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

A.

6V

10Ω

B.

6V

20Ω

C.

12V

20Ω

D.

12V

40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⑴由电路图可知,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在中点c时,电阻R、R′

组成一个串联电路,电路中的电流为0.4A,由欧姆定律得:I=,即:0.4A=,⑵当移动滑片P至最右端时,电阻R、R′

组成串联电路,电路中的电流为0.3A.有:I=,即:0.3A=

根据电源电压不变,所以0.4A×(20Ω+R′)=0.3A×(20Ω+R′),解得:R′=20Ω,电源电压U=0.4A×(20Ω+×20Ω)=12V.

答案:

C

【测试题】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时,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为R,只闭合S1时,R两端电压与R1两端电压之比为1:2,只闭合S2时,R两端电压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1:4,当滑片P移动到b端,则()

A.

只闭合S1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R1两端电压之比是1:1

B.

只闭合S2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R2两端电压之比是1:1

C.

当S1、S2闭合时,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是1:2

D.

当S1、S2闭合时,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是1:1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

当滑片P在中点时,只闭合S1时R与R1串联,只闭合S2时,R与R2串联;

则根据U=IR和UR:U1=1:2,UR:U2=1:4可得:,联立两式可得,即R1=2R,R2=4R;

当滑片P移动到b端时,滑动变阻器此时的阻值Rb=2R,闭合S1时,滑动变阻器Rb与R1串联,电压之比为Ub:U1′=Rb:R1=2R:2R=1:1,闭合S2时,滑动变阻器Rb与R2串联,电压之比为Ub:U2′=Rb:R2=2R:4R=1:2;

当S1、S2闭合时R1、R2并联,所以U1″=U2″,根据I=可知I1:I2=R2:R1=4R:2R=2:1.

答案:

A

【例11】★★

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做实验测电阻,他们连接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源两端电压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3Ω.当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A点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3V,电压表V2的示数为8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B点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7V,电压表V2的示数为9V.则所测电阻R2的阻值是_____Ω.

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

根据总电压不变,电压表V2的示数与R1两端的电压应为电源电压.

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阻R2两端的电压也为电源电压.

8V+I1R1=9V+I2R1

3V+I1R2=7V+I2R2

①②化简为

R1(I1-I2)=1V

R2(I1-I2)=4V

∵R1=3Ω,∴R2=12Ω

答案: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最右端,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某一位置,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2,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U1、U2,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继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变为R2′,此时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变为、U2,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I:I′=1:2

B.

R1:R2=1:1

C.

R2:R2′=1:1

D.

U1:U2=2:1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R1、R2串联,电压表V1、V2分别测R1、R2两端的电压.

⑴∵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故A不正确;

⑵∵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分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且电源的电压不变,∴U=U1+U2=,解得U1=U2,故D不正确;

∵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故B正确;,∴,故C不正确.

答案:

B

模块四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探究实验

【例12】★★★

在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

⑴若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以把5Ω的电阻换成10Ω电阻并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________,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⑵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保护电路和改变______________(选填“电源”、“变阻器”或“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⑶乙、丙两图是该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选填“乙”或“丙”).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⑴若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把5Ω的电阻换成10Ω电阻后,电阻分压变大,为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应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电阻两端电压,直到电压表示数与原来相同为止,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⑵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保护电路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⑶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I-U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由图乙、丙所示图像可知,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丙.

答案:

⑴右;电压表示数与原来相同;⑵定值电阻;⑶丙.

【测试题】

如图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示数过大,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过小

B.

实验中,更换大阻值的电阻后,滑片应向a端移动

C.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科学的结论

D.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

A、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过小,则闭合开关,会出现电流表示数过大的现象,故A正确;

B、实验中,更换大阻值的电阻后,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应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滑片向b端滑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故B错误;

C、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故C正确;

D、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故D正确.

答案:

库仑定律复习课件 篇6

——飞凤镇中心学校

师天旭

一、复习目标

欧姆定律及其简单计算。

二、中考考查方式及分值

南充中考物理“欧姆定律”部分主要考查串、并联电路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等。难度中等,题型是填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分值4--8分。

三、教学过程

(一)导——(明确目标任务,当堂掌握考点。8分钟)1.课题引入:(3分钟)

师: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欧姆定律 板书:“中考复习:欧姆定律

(一)” 师:南充中考物理“欧姆定律”部分主要考查串、并联电路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等。难度中等,题型是填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分值4--8分。其中重点是: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难点是:会欧姆定律的相关计算。师:这节课我们有三个任务。

①理解、识记欧姆定律的考点1和考点2。②练习欧姆定律计算题,人人都会。

③课堂测试,当堂测试、当堂阅卷、当堂宣布分数,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2.阅读本节应掌握考点(5分钟)师:用5分钟时间记住学案上的考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话读一次不明白,就多读几次。

3.巡视学情,抽查好中差生掌握情况

(二)练——(当堂训练,人人都会。7分钟)师:做好了的同学举手。(教师检查举手学生完成情况。4分钟)师:不会做的同学举手。(做好了的学生立即去帮助不会做的学生,达到人人都会。3分钟)

师:会做了的同学举手。(看是否人人都会,若仍有学生不会,安排课后辅导)

(三)测——(当堂测试,反馈分数,反馈学情。30分钟)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的复习效果。1.发卷,独立完成测试题。(15分钟)

2.学生三人交换试卷,每个题由学生展示答案,不对请学生订正。(5分钟)(若需要补充,教师补充)

库仑定律复习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能够微观的角度理解守恒的原因;

3、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复习)

1.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守的一个定律。而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研究的范畴。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参加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剩余的。

2.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教 学 过 程

加强训练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

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 24.5 2 1 反应后质量/g 16.9 0 2 未知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D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g;

(2)C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填写“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加强训练2.将m g硫在n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一定等于(m+ng B.一定小于(m+ng C.可能是小于或等于(m+ng D.以上答案都正确

加强训练3在化学反应AB+CD =AD + CB中,若25gAB与10gCD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AD,则10g AB于4g CD反应,可生成CB的质量是(A、4克 B、8 克 C、10克 D、12克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CuO+H2CuO+Mg要点提示

通过化学方程式,能够看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还能体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以及发生反应的物质间的粒子个数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u+H2O Cu+MgO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1)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2)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3)反应条件。

(4)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5)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6)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3.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实例

意义

C+O

2CO2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

C + O2CO2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12∶16×2 ∶ 44 关系,即质量比。

12∶ 32 ∶ 44 ∶ 8 ∶ 11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C+O2CO2(粒子个数比)。

1∶1 ∶ 1

4.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

2CO2为例。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读。宏观又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读,微观从粒子的个数来读。以C+O2=CO2为例。

①质的方面: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②量的方面: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③粒子方面: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2、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配平方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最小公倍数法等。

最小公倍数法:找出两边同种原子的个数最多的原子,然后求最小公倍数,得原子个数

观察法:观察顺序: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Fe)

4、方程式书写步骤

1)、写 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 配平方程式

3)、注 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等 将横线改为等号 加强训练

1、方程式的配平Al + Fe3O4 —— Fe + Al2O3 Fe + O2—— Fe3O4 Al + MnO2 —— Mn + Al2O3 H2 + FeXOY —— Fe + H2O H2 + Fe3O4—— Fe + H2O 加强训练

2、自来水消毒通常用氯气(Cl2)。因为氯气与水反应能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的次氯酸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如果水中含有硫化氢(H2S)有毒气体,通入氯气可生成盐酸和硫酸(水参加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第二个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由 价转化为 价。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明反应基本类型,并配平: 磷在空气中燃烧: 铁在氧气中燃烧: 用碳还原氧化铜: 用金属置换出酸中的氢: 用铁置换出硫酸铜的铜: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 甲烷的燃烧: 二氧化碳的检验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

四、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2、步骤: 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 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 ⑤答

2.对计算步骤和方法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过程必须规范,步骤可概括为“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2各代入量均指纯净物的质量。若物质不纯必须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计算中所用的质量必须是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4计算过程中各物理量单位必须对应统一,单位要带入计算过程。3.常见基础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类型: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4.计算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公式: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发生的几个错误:

(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

(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的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直接代人进行计算。(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

(5粗心大意,求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出现错误。

例、7g含铁80%的铁制品投入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铁制品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解题过程:

解:设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指明所求的物理量类型)铁的质量:7g×80%=5.6g(提前处理已知量)Fe + H2SO4 FeSO4 + H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6 2(正确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之和)5.6g X(代入量为纯净物的质量)= 56 2 5.6g X X = 0.2g

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质量守恒定律产生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C、水凝结成冰体积增大但质量不变,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2、16g硫与足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2g二氧化硫,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

A、16g B、32g C、48g D、64g

3、一种可做化肥的化合物在密封加热完全分解后生成氨气(NH3)、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O、H、C B、N、H、O C、N、C、H D、C、H、O、N

4、已知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XY2+Y2==2C,则C的化学式为-------------(A、XY2 B、X2Y4 C、XY3 D、无法确定

5、在化学反应AB+CD =AD + CB中,若25gAB与10gCD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AD,则10g AB于4g CD反应,可生成CB的质量是---------(A、4克 B、8 克 C、10克 D、12克

6、化学反应2A+B==C +2D中,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3,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58.5 B、117 C、114 D、14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80 30 反应后的质量(g

0 100 10 x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

A.50

B.40

C.10

D.70 8.(2001中考)西班牙的瑞奥汀托河是一条酸河。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上游河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A.FeS B.Fe2S3 C.FeO D.FeS2 9.(2002中考)农业生产中有一种氮肥,若运输过程中受到猛烈撞击,会发生爆炸性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O2↑+4H2O,则 X的化学式是-()A.NH3 B.NH4HCO3 C.NH3·H2O D.NH4NO3

2N2↑+

10、在反应2A + B = 3C + 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克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反应,生成5克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A、4﹕19

B、3﹕5

C、1﹕3

D、2﹕17

11、在反应A+2B=C+2D中,9.8gA与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生成D1.8g

B、质量比为49∶40∶71∶18

C、生成D7.2g

D、相对分子质量比98∶80∶142∶36

12、某固体混合物内含有A、B、C三种物质各10g,将其充分反应后,B消耗完全,C的质量增加了8g,生成了4D,若A全部参加反应,需再加入B的质量是

()

A、20 g

B、25 g

C、40 g

D、30 g 13、9g水在通电条件下可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A.1 g

B.2 g

C.3 g

D.4 g

14、在2A+B == 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 g

B.32 g

C.16

D.32

15、、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3

16、对于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B.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点燃生成两个水

C.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点燃生成36份质量的水 D.32g氢气和4g氧气点燃生成36g水

17、相同质量的铁、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A.镁的多

B.铁的多

C.铝的多

D.一样多

18、3克碳与10克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是()

A.8克

B.11克

C.13克

D.12.75克

19、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发生偏转的是()

A.1.8g铝粉和1.8g 铁粉

B.4.2g碳酸镁和2g硝酸银 C.5.6g铁粉和5.6g 锌粉

D.10g碳酸钙和5.6g氧化 课后作业

20、将4.90g氯酸钾与1.62g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试管加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约是()A.1.62g B.2.98g

C.4.60g D.6.52g

二、解答题 磷在氧气中燃烧 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铁在纯氧中反应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加催化剂)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方程 水通电制取氢气与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条在镁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8、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反应

9、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的反应

10、碳酸氢铵(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氨(NH3)、二氧化碳和水

11、氢气的可燃性

12、氢气的还原性

1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4、碳的可燃性(完全燃烧)

15、碳的可燃性(不完全燃烧)

一、填空题

1.(2001中考)钮扣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微型银锌电池,在电池内装有氧化银和锌等物质。当电池工作时,主要是锌与氧化银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从而产生电流,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变化中锌元素的化合价由 价转变为 价。

2.(2002中考)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皮肤上沾上了硝酸银溶液,过一段时间会出现黑色痕迹,很难洗去。这是因为硝酸银见光分解生成一种金属单质、一种对空气有污染的红棕色气体和一种能供给呼吸的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 种,分别是 价。

3.(2003中考)汽车中用的电瓶是铅蓄电池,它的电流强度、功率远远超过普通干电池,其工作原理是:正极附着的PbO2与负极附着的Pb及电解液中的硫酸发生反应,生成PbSO4和一种常见的氧化物。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铅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 价变为反应后的 价。

4.(2001市模)发射通讯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氯(N2O4)助燃,燃烧后若生成物之一是氮气,另一种生成物常温下为液态,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计算题

1、某氧化钙样品中混有碳酸钙杂质,现取样品6.6g,经高温灼烧至碳酸钙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为6.16g。(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样品中氧化钙的质量。(3)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到0.1%)

上一篇:先帝不以臣下一篇:抓好转型跨越 确保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