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语文天地

2024-09-13

韵味语文天地(精选11篇)

韵味语文天地 篇1

让语文回归本真,绽放语文韵味

——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作者:徐广松

电话:*** 传真: 信箱:xuguangsong163@163.com 邮编:335423 通讯地址: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摘要: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对课堂改革,让语文回归本真,让学生重燃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让语文教学更有成效,更有韵味。关键词:语文 本真 高效 韵味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精彩,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还有的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兴味索然„„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使学生重燃对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当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一,以语言为核心,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一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具体表现为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

语文老师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这样一个词,一段话,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文字表述。

案例:

马及时的《王几何》中:„„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

为什么用挤,而不用走,跑,跨,穿„„通过品味,不仅写出王老师的胖,而且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风趣。

通过品读语言,引领学生理解文本。

(二)、语言需要体味、感受、理解,才能更好更快地感知它。案例:我上《安塞腰鼓》时,作如下处理„„ 第一板块:情动腰鼓

文中哪些词、句、段中写出了赞美?以我从„„中读出了„„感情来表述。第二板块:美点追踪

再读课文,以“腰鼓美在„„,你听(看)„„”句式进行评点。第三板块:感悟精魂

1、西北好像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却通过腰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西北汉子的美,试用“我发现了西北人的美,或“他们美在”的句式说一说。

通过层层品读,使学生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整体感知文章,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情感美,也通过细细的语言品味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案例:上《风雨》时的环节---挑战名家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着,忽地 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末了还是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不上去。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然后与原文比较。)

学生在比较中感到语文课有学头儿,读写能力有提高,语文知识有增进;自己才干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得到创造的愉悦。

二、以活动为主体,架设高效课堂

(一)、“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运用”是核心,语文活动是主体。

案例:吃西瓜”

老师抱了几个西瓜到教室她会怎么做呢?

猜西瓜(写学生的心理)------看西瓜(描写西瓜)-----切西瓜、吃西瓜(描写同学吃西瓜的动作,神态)------品西瓜,(吃西瓜的感受)----悟西瓜(启示、感悟)。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案例:我上《羚羊木雕》时,做了如下活动:

1、品读文中的对话片段。

2、对话朗读训练:

将本文逼问木雕的对话按不同方式进行朗读,品味。、所有对话人都统一用:× ×说。

、用不同的表示说的词,如问、叫并加上描写声音的状态、神情等方面的修饰语。

再加上描写说话后的反应、动作等细节的词语。

3、学习本文对话的方式学写一段人物对话。如你发现父母偷看你的日记„„ 语文的写作教学就在这种高效课堂中,演绎着真挚,澎湃着激情。

三、以课文为蓝本,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教材是学生练习写作最好的蓝本。语文老师应充分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通过仿写、语言训练,将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

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对文本做的处理:

第一课时,品味本文的语言,和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与人品,品读课文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本文的写法与结构完成作文。如妈妈的严与爱,我的痛苦与快乐„„等。案例: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讲到“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描写,有动作,有听觉、有视觉,绘声绘色。

便有了学生课后仿精彩语句:“咔„„”一声清脆的酝酿在宁静的教室里蔓延。只见他探头出窗,环顾四周,没人,“呸„„”一口痰便飞出窗外。

教学《散步》时,我有意训练学生,在叙事中加入矛盾冲突,使情节起伏跌宕;教学《邓稼先》时,有意训练学生,用小标题;教学《口技》中,训练学生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过各种形式的练笔,将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

四、突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语文,触摸每位读者心灵的欢乐与哀伤,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有对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与内心感受。

案例:《社戏》

(一):品味详略的构思之美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略写?

3、在这些事情中我是不是一个被保护、被关爱的角色呢?

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学习概括文章的事件,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从写法上学习本文的构思之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为朗读奠定感情基调。

(二)、品味人物

1、品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2、作者最难以忘怀的是什么呢?

3、文中的那些人,你最喜欢谁呀?他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细节呢? 通过引导转到人物的品读和语言的品读上,转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来。案例:我上:《爸爸的花落了》,引领学生写批注。

例如、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我引导学生试写的批注:面对如此出色的女儿,面对女儿再正当不过的小小要求,父亲无言以对,他的内心,该是如何的刺痛呀!转脸,举手,看指甲,看似平淡,可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无奈与无助呀!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通过品味,批注,让学生由浅入深,真正走进文本。

五、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阅读兴趣

授之鱼,而不如授之渔。没有书声,没有阅读,语文就是无源之水。不管是语文课堂的有声朗读,还是默读,都是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要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案例:在阅读《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的片断,引导学生品味:严监生不满(不得断气)---愤怒(溜圆)----绝望(闭着摇头)----安心咽气(点头),临走的人了还在为那两根芯的灯感到可惜,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把人物吝啬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引导同学阅读原著,品味传统文学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要取得语文课改的成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在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名师成长丛书----我的经典语文》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韵味语文天地 篇2

一、语文韵味的解读

这里所说的语文韵味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所独有的风味, 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学科性质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科学地结合起来, 以充分体现语文的语言功用和语言的艺术美感, 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情感美, 进而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的审美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机智和状态。语文课要教得像语文课, 或者说语文课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 主要靠的就是这种韵味。

二、语文韵味缺失的主要表现及主要成因

缺失语文韵味的语文课堂教学, 当今常见为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种是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人物分析, 不恰当地扩大了其内容范围或深度, 把语文课当成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第二种是滥用对文章写作背景或作者的介绍内容, 把其扩展成历史讲解或作者生平介绍课;第三种是撇开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抓住文中某些语法现象, 扩大了对某个语法考点的讲解, 把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当成语法分析课来教;第四种是忽视对主问题的预设和把握, 借合作、互动学习之由, 让学生分组就某个看似有趣的问题做空泛的讨论, 把语文课当成学生随便的讨论课;第五种是滥用多媒体课件, 让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声像元素, 取代了对文本的品味和感悟, 破坏了语文中的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再创造性。

造成语文课堂语文韵味缺失的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对语文韵味还缺乏应有的理解或者还缺乏应有把握的能力。长期以来语文作为政治说教的附庸和工具的弊端, 为应对考试而片面“肢解”的语基教学模式, 片面或肤浅地理解新课改的某些要求等等也与语文课堂语文韵味缺失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三、体现语文韵味的重要途径

由于语文学科是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复杂性很高的学科, 因此, 体现语文韵味无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但是, 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语文教师是可以把握和体现语文课的韵味的。

1. 深入学习, 加深理解和领会语文学科的特性, 理解语文韵味的真谛

语文的独有风味, 或者说其最大的滋力就在于它的语言审美, 也就是说, 感受语文的魅力的过程实质上是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艺术美和语言的理性或情感美的过程。这种审美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必须以语言为载体, 通过对语言的解读去发现和把握文本中“文”和“道”这二者之间那“珠联璧合”的美。语言是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变化的, 而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 可只有其中的一种方式是比较能或最能表达这恰如其分的内容的, 也就是最能体现“文”和“道”这二者之间那“珠联璧合”的美的。这样, 去寻找, 去琢磨, 去比较, 去发现和去创造这种“恰如其分”的美的活动, 就是语文的语言审美活动, 而这样的审美活动恰恰是最具魅力的。因此,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词语形式和内容硬性的识记, 不应该是语句或文段内容直接的告知, 更不应该是抛开语言的审美而去做其他与语文韵味无关的事。

2.提高语文素养, 提升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和对语言审美的指导水平

要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韵味, 教师首先自身得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自身语言贫乏干瘪, 安于就事论事, 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语言准确生动, 出口成章, 甚至妙语连珠, 收放自如, 那么, 这课堂的语文情趣往往是少不了的。其次, 要在不断研读和品味名篇佳作及比较或借鉴他人高超的佳作赏析中, 努力提升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同时, 注重学习、借鉴并研究、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指导水平。

3. 注重运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促使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心体验, 激起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的独有韵味, 往往在于所解读的文本中总是有着激动人心的美好情感。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多是名篇佳作, 这些文章都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对这些美好情感的把握,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文本的思想情感产生一种内心的体验, 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那么, 这教学活动就会显得干瘪空洞, 枯燥无味。即便是在对诸如科普说明文等非较强情感性的文章的把握, 也不能忽视从作者所选用的描述语言中去发现其中蕴涵的美的情感。

4. 提高对非语文韵味成分的辨别能力, 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的特性, 使其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密切的关联。许多诸如历史、天文、地理、德育、美育、创造思维等教育内容都容易堂而皇之地混成“主角”来取代语文课堂的内容。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对课堂惜时如金, 区分出哪些内容才是属于语文韵味的内容, 哪些是必须作为重心把握的, 把那些看似语文韵味而非语文特性的“李鬼”清除出语文课堂。

语文之韵味 篇3

一、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品析”课文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美味”,课文不品尝就失去了“美意”,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会品尝课文的学生是真正会学语文的人。品析中要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象,让自己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当自己的情感意识完全融入课文所创造的境界中时,就会与之产生和谐统一的共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学习过程自然也会轻松愉快得多。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不妨反复地进行涵咏品味,并借助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给世间万物镀上一层银色,笼上一层薄纱。月光下,绿叶田田,荷花亭亭,清香袅袅,月色溶溶,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柔和,朦胧恍惚,富有诗情画意。多么优美迷人的月色,多么令人陶醉的夜晚!沉浸在这般美好的境界之中,我想每个学生都会心醉神迷,觉得韵味无穷,从而感受到语文美的愉悦!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茫茫沧海,是不是能够激起年轻学子的凌云壮志,开启他们博大的胸怀?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是不是也能唤醒同学少年的高洁情怀,养成他们美好的节操?还有当杜甫蜗居于风雨飘摇的茅屋,在饱受凄风吹刮冷雨淋漓之苦时,仍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呐喊时,那种宁愿自己冻死而念念不忘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有谁不会为之折服为之动容?体味这种崇高的精神美,无疑会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实现思想的升华。

品语文之韵味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让学生在自觉自主的状态下享受美。

二、情感朗读,品味语言美

情感朗读,既是一种美的欣赏,又是一种美的创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还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况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出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读出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出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出飘逸美;“秋风惨惨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秋凉”,读出悲凉美;“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出豪迈美。从而使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与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天地美仑美奂、韵味无穷,美的课文内容再辅以教师美的教学语言,如那一段段精彩的课前导语、一句句机智灵活的课堂语言,有时激情飞扬,有时幽默风趣,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海洋中。语文之美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美”的心灵来拥抱人生,以“美”的激情来面对世界,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女人的韵味 篇4

漂亮是先天的,是父母所给的容貌;时髦是后天的,是生活的态度。韵味是什么呢?她综合了外在和内在的因素,从容貌到修养,从谈吐到学识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只有漂亮外表的人是一副空的皮囊,第一眼印象挺好,三言两语就露了原形;只会读死书的人像一台冰冷的机器,不懂得生活。这两种女人都不会有女人的韵味。

女人是什么?女人是水做的。她温柔,但不软弱,回头一笑百媚生,令多少男人迷恋不已。小巧玲珑是女人的美,亭亭玉立也是女人的美,这美各有千秋,再加上自身的学识修养,就形成女人们各自独特的韵味。有的仪态万方,有的娇柔妩媚,有的端庄秀丽,有的俊俏丰盈,会生活的女人懂得如何打扮自己,知道什么适合自己的性格,怎样能显示自己优点。当然,有时穿着打扮也代表一段时期,代表一种心情。

记得十七八岁的时候,特别喜欢那种显成熟的打扮,就怕别人把自己当小孩看待,因而衣服都是深色的居多,可不管怎么尽量装得少年老成,还是被别人一眼看穿。现在年过三十了,却反而爱上了以前很少问津的粉红色、桔黄色等浅色的衣服,看起来倒是显年轻了,可总觉得这心理有些不太正常,有一点想留住青春的感觉,想想不禁哑然失笑。

常常看到一些年至花甲的老人,为自己系上一条别致的丝巾或打上一条光鲜的领带,我会特别感动他们那种珍惜美的心情,美和青春是一个虚无的概念,那些不在年轻却依然迷恋优雅的女人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在她们心中,美和青春是同在的,是永恒的。

都说美是有花期的,女人固然有最美丽的花季,但有气质的女人不会凋谢,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成熟的风韵愈显浓郁,生活的捶打磨练了她们更为坚毅、豁达的性格,她们把对生活的热情倾注在琐碎的细节中,一盆花,一池鱼,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句温馨的问候,都 流露出对美的追求,散发出人格魅力的馨香。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陷入了情感的旋涡,整个人日渐憔悴,变得邋遢起来,衣服裤子胡乱套在身上,头发散乱着。看着镜子里那个一脸疲惫沧桑的女人,我不禁茫然了,这是我么?以前那个自信的女人哪去了?生活固然是残酷的,它可以使你花容失色,可自己呢?就因为遭受打击就可以放任吗?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美丽动人呢?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善待自己。于是,一套漂亮的服装,搭配一个别致的皮包,再画上淡淡的口红,整个人一下子容光换发,魅力四射。

什么之韵味作文 篇5

冬天,以磅礴的气势横扫了春夏秋的迷离,却不拒人千里。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释放着冬日的豪情,把这个世界交给了强者和胜者。在这个季节,你可以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豪放;可以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磅礴;也可以体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潇洒。

漫山遍野的晶莹,坦荡着冬日的心胸,给人一种无暇和梦一样的感觉,仿佛把这个世界交给了童心和童年。瑞雪覆盖下的群山、树木、村庄、小屋……成了童话了世界,积淀着许多孩提时代的快乐;打雪仗时的腾挪跌宕、滚雪球时的欢声笑语、堆雪人时的异想天开。童话般的梦想连同飞舞的雪花飘荡,散发着冬天的热情。

冬天,是心灵交融的季节。没有了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耘、秋天的收获,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多时不见的朋友相聚。当然,酒是少不了的,你可以美酒佳肴,高谈阔论;也可以家常小宴,谈天说地;也可以三两小菜,把酒对饮。此情此景,古人也不过如此。“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问刘十九》,其实就是当年白居易邀请好友来家中小聚的一张便条。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今人比起古人来要便捷快当多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约来朋友,拿出自家泡制的酒,备上三两样酒菜,配上火锅,对饮就开始……。尽管屋外是雪花飞舞,屋内却是升腾的热情填补着冬天的欠缺。

夏天韵味作文 篇6

走进弥河风景区 ,在清水流淌, 绿树成荫的弥河两岸。一片片绿油油的树叶像一颗颗炯炯有神的眼睛,格外漂亮。 芦苇迎风招展,婀娜摇曳着裙摆,舞动着优雅的身姿。 池塘里的荷花,粉嫩娇容,顶着阳光,安然自若,清雅怡人,如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粉衣仙子,欢快地随风轻舞。 徐徐的风阵阵吹来,送来丝丝清爽,驱散腾腾热气,让浮躁的心渐渐平息下来。

驱车沿着笔直的柏油路前行 ,路旁矗立着整齐漂亮的搂房, 路边的绿化带,枝叶繁茂 ,绿树成荫,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炎热的夏天增添了凉意。

现在正值暑假, 孩子们都放学了,有孩子身影的地方显得特别热闹 。他们在树荫下玩耍嬉戏,玩着现代化的各种玩具,在大人的呵护下,尽情地玩耍,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夏天是瓜果成熟的的时节, 田野里的西瓜、甜瓜都已成熟上市,大棚里各种新鲜蔬菜,正在被采摘,装箱运往祖国各地,或出口周边国家,钱包鼓起的菜农们,盖起了楼房,买了轿车,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傍晚的凉风驱走了夏日的燥热,大家吃过晚饭 ,来到村头、路口乘凉。悦耳的音乐响起,人们不約而同地聚在一起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不甘寂寞的金蝉也伴着优美的曲调尽情地欢唱 , 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消夏美画。

夏天是酷热的,这是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据专家介绍,夏天因为天热,人们会通过出汗,排泄身上积累的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夏天也有其不好的一面,炎热的夜晚,往往会有蚊虫叮咬,带来烦恼。好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发明了很多驱蚊的方法,让人避开蚊虫叮咬,安全度夏。

情字当头韵味人生 篇7

情感管理 情润师生

我校潘丽然校长, 人如其名, 把“美丽的情感”融进校园, 把“自然的微笑”带给师生。她着力开展的情韵教育, 用心用情、用爱用智为师生打造着和谐、快乐的情感乐园。

走进校门, “仁、义、孝、礼、智、信”的德育信条映入眼帘。步入花园般的校园, 教师慈母般的身影、学生阳光般的微笑随处可见。如家般的办公室让人驻足欣赏, 流连忘返。踏入温馨怡人的班级, 情感管理处处留痕:走廊中, 班徽、班歌、班训、班主任教育格言, 展示了班级建设的情感目标;教室里, 学习园地、特色栏、图书角、黑板报、荣誉角、每周一习惯呈现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态;课堂内外, 师生、生生平等、智慧的对话, 坦诚、友好的沟通, 演绎了心与心交融的情感魅力。

“责任源于爱, 爱从教中来”“健康生活, 高效工作”“身心双修, 教学相长, 师生共赢”“回味快乐, 共享收获, 升华精神”“心有多美, 世界就有多美”“同心同德, 至善至美”……每次教师例会, 潘校长都用情准备、以情动人, 与老师们情意交融, 情感管理于教师会议中流驻。

“欢欢喜喜迎新年”趣味运动会, 妙趣横生;“甜蜜一小, 美味三八”厨艺大赛, 温馨甜蜜;“奔跑吧, 五一”游园活动, 笑满校园;“携手同行, 快乐向前”教师节活动, 合作无间;“十大感动人和事”颁奖典礼, 感动无限……我校工会精心策划活动, 情感管理灵动而飞扬。

148位教师, 148本由行政领导合力精心制作的手绘相册, 148条来自潘校长真挚的生日祝福, 多场别开生面的季度庆生会, 收获了老师们148份珍贵的情谊, 情感管理于无痕中“随情潜入心”。

一个愉悦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 会让教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 享受教育的幸福。老师们善于利用生活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开展实践体验, 陶冶学生性情。在班级,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在班会,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在家里, 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分担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区, 更是成为“仁、义、孝、礼、智、信”的情感训练实践基地。真实的生活体验, 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情感体验, 触动学生情感, 震撼学生心灵, 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净化灵魂。一个个生活的“有情人”应运而生, 实现了由德育认知向情感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 从而达到了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我校每年开展军训活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每年组织春游野炊活动, 同学们大显身手, 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每年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 学生的慈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我校还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环保、爱国、孝道等各种情怀, 达到陶冶情操的美妙效果。

实践表明, 学校管理赋予情感, 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情润师生的效果。

情知课堂 情智双修

2013年11月28日, 我校接受了南海区教育局高效课堂的评估, 这是一次对学校课堂教学全面深入的评价。当天专家和教学骨干所听的96节课获得一致赞赏, 我校以全区最高分 (87.5%优秀率, 100%优良率) 获得南海区首批“高效课堂示范学校”的荣誉。

和谐的氛围、激情的交流、灵动的生成、个性的张扬、科学的思想……这就是我校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情知课堂。它采取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以理育情、以行育情、以情育情等方式, 着力于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从而收到了情与知相得益彰的效果。

踏入我们的课堂, 你会发现语文课堂教学, 诗意地前行:孩子们走入文本, 与文字对话, 与作者谈心, 思维灵动, 个性张扬;老师们走近孩子, 心灵相通, 兴趣相随, 还带领孩子拜访大师, 学前辈风范, 学名家特色……用智慧和真情唱响了一首灵性飞扬的欢歌。

驻足数学课堂, 趣与实并存, 孩子们正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他们兴趣盎然, 情绪被激发, 思维被点燃, 心智被开启, 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 课堂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走进英语课堂, 生动活泼, 智慧流淌, 孩子们在极富情趣的氛围中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他们寻求知识、获取成功、享受欢愉。

置身于体育、艺术等课堂, 情感与认知和谐统一, 学生尽情徜徉于运动的天地、艺术的海洋, 进入乐学善学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在情趣中获知、在求知中得情,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师有情, 生有情, 师生有情;教有智, 学有智, 情智双修。我们精心打造情知课堂,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教育关注生命, 用真情和智慧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情知课堂告诉我们:教育如此美好, 生命如此绚丽!

情趣课程 情致粤韵

“清清飞流下, 西樵山舞白云, 山峰披绿帐, 石壁留奇韵, 多姿多彩奇妙衬……”西樵一小的师生们正演绎着粤剧身段操, 悠扬的粤曲小调飘荡于校园的上空, 人之艺、曲之调、意之韵, 汇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南国粤韵图。这是我校每天大课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是《红豆梦从这里起飞》的校本课程践行的缩影。

近年来, 我校立足于当地传统文化特色, 积极传承岭南的粤剧文化艺术。为了让粤剧身段操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于学生的形体起到调整作用, 在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各位专干的帮助下, 我们创编了一套具有粤剧特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粤剧身段操, 全操共有37式动作, 目前已编印成特色教材, 形成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与音乐学科整合, 开展了“如何利用本土音乐丰富音乐课堂的研究”和“寻找身边的粤韵”等课题研究, 落实粤剧特色教育, 让学生能唱、能演, 增添学习的乐趣。每年元旦前, 学校隆重举行粤韵童音特色展演, 同学们的举手投足韵味十足, 粤剧动作协调、仪态端庄秀美, 展现出了岭南粤韵的风采、西樵红豆的风姿。著名粤剧演唱家红线女、倪慧英、郭凤女、何笃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栾菊芳秘书长, 佛山市曲艺家协会黄白龙、杨粤生荣誉主席, 粤剧资深唱腔设计赵毅生, 南海区文化馆郑艳芬馆长等前辈曾到校指导, 并对我校的这一特色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实施特色课程中, 我们坚持创编富有童趣的节目。粤剧《猪八戒食西瓜》《新乌鸦喝水》《将相和之负荆请罪》分别荣获佛山市少儿艺术舞台展演金银奖;肖遥、梁家欣同学参加广东省小梅花比赛分获金奖和银奖;《西樵红豆》《春草闯堂之上路》等多个节目获广东省金奖, 《西樵红豆展新姿》节目参与了广东省第五届曲艺大赛颁奖晚会的开场节目表演;学校创编的粤剧身段集体舞《粤韵童趣》获得全国首届校园集体舞大赛一等奖;学校红豆粤剧社受香港南海同乡会邀请赴港参加了“乐韵悠扬颂乡情”粤韵欣赏活动, 受到香港同胞的高度赞扬;100多名学生参加广东省“粤剧进校园”宣传推广片的拍摄;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人民教育》杂志社主编任小艾看了我校粤剧特色的汇报后发出感叹:“纵观国内, 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特长, 弹的是外国曲子, 拉的是外国调, 跳的是外国芭蕾舞。反之, 中国有什么呀?不知道。其实,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你们能让本土的文化走进校园, 让孩子们喜欢,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这一艺术, 真的不简单, 这是一种情怀的传承。”这些话语就是教育名家对我校粤剧艺术教育最好的肯定,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布白艺术彰显语文教学的韵味 篇8

一、 疏密相间,调控节奏——结构空间的布白

语文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弛,则让学生的紧张心理得到缓和,思维处于一种平和状态。所以,课堂教学要追求疏密相间的教学节奏,要舍得给学生必要的时间进行独立的联想、分析、思考和探索。只有善于在教学结构上布白,创设疏密相间的教学节奏,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课堂教学才会富有效率,富有生气。

二、 巧设悬疑,激趣益智——思维提升的布白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和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此时再“开其意”“达其辞”就能水到渠成。如教《螳螂捕蝉》一课时,我问道:“少年为什么一连在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有学生说:“少年这么做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从而找到巧谏吴王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想少年是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如何能够说服吴王。”也有学生说:“少年一定是知道吴王有早晨在花园散步的习惯,才会特意在花园里转来转去。”立刻有学生补充道:“少年打算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谏吴王,所以选在花园是最合适的地点。”还有的学生说:“少年一心想要劝阻吴王,如果第三天早晨还未能被吴王发现的话,第四天、第五天他一定仍然会在花园里等候时机的。”通过同学们智慧个性的解读,一个机智、爱国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一个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布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

三、 虚实相间,愉悦身心——板书设计的布白

在教学中,板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中心突出、布局合理、立意新颖的板书是知识信息的高度集中。有人称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教师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可见板书艺术的重要性。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借鉴吸收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求全心理和求知、释疑的强烈欲望,讲究一点“空白”艺术。这样不但能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而且收到画龙点睛之妙,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魅力。如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充分体现“空白”的板书。我先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山谷的形状,分别标明“东坡长满雪松”和“西坡长满杂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异景观的呢?我在谷底的部位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看到这个板书,对问号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最后悟出问号的深刻意义在于提示主题。

要注意的是,板书布白不仅要追求内容的含蓄美,也要追求外在结构的形式美,这样,学生在“填补”完成之后,既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内心愉悦,也从板书的布局上享受到了艺术的和谐美。

四、 以写代说,激发想象——习作训练的布白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意尽而笔墨未到的地方,这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通过这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意蕴变得更加丰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但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却要通过适当的言语,使之更加浅显易懂。这也就为我们训练片段习作提供了契机。《烟台的海》第2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在学生欣赏了烟台冬天海上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观后,对于冬季烟台的海绮丽壮观和烟台海边人的美好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后,我趁势对学生说:“同学们,烟台冬天的海的确极具特色,一定会吸引很多游客前去观光。蓝天旅游公司看到了这次商机,他们打算开通一条‘冬日煙台’的旅游线路,要从我们同学当中挑选几名优秀的导游去参加这一次烟台之旅。现在就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导游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一篇篇精彩生动的介绍烟台冬天海的习作应运而生。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习作训练,这样的布白设计,给了学生一定的联想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学生也在习作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五、 引人入胜,余音绕梁——情感陶冶的布白

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人文性。在语文课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感空白美能有效地淡化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动情之处,教师有意识地留出一片时空,让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回味,使情感得到升华。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然后留出3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使用这一“空白”,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积淀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逐渐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学生有了这种情感,就更易于读懂课文,更易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趣味盎然,耐人回味——课堂结尾的布白

好的结尾,应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在课堂上,留出四、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突发奇想,畅发疑问,或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激情和悬念走出课堂,将课内活跃的思维、涌动的创造精神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在教学杜甫《绝句》时,我在总结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春天的美,所以《绝句》不光是一首诗,更是一首歌、一幅画。如果把《村居》(教师出示)也看作一幅画,你们该画哪些景物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联系注解认真读读,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了。这里,教者在课堂结尾所创设的知识空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一种“欲擒故纵”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

总之,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不仅要精当自然、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有意义的“实”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布白手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不仅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创设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

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9

秋,似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染红了苹果,一会儿吹开了菊花,它在田野间追逐,在天空中戏耍,连那秋的落叶也情不自禁的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秋风来了,它掠过田野,拂过树梢,在人群中穿梭,在树林间盘旋。它卷起夏日的炎热,绽放出秋天的清凉,为大地铺就了一层金纱。孩子们在秋风中玩耍,秋风拂去了孩子们额头上的汗珠,带来一丝秋的清爽。

秋雨来了,瑟瑟的,冰冰的,静静的,浓浓的,带着一丝秋的味道铺卷而来。秋雨时而大时而小,像一首欢快的乐曲,所有的物事都沉浸在蒙蒙的秋雨中。那秋虫的鸣叫,像为秋雨伴奏,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秋色中。

秋天的黄昏,寒意点点,秋风卷着落叶在马路上飞舞。夕阳则好似一个羞红了脸的姑娘,含情脉脉的望着大地。道路上,层层秋叶铺就了一条长长的厚地毯,高高地垒在道路两旁。

秋已经走遍了全世界,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秋天的音韵不断在我们耳边回响。秋风吹开了我们的心田,掠起层层思念;秋叶已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闪耀的金纱;秋雨洗刷了过去那苦涩的回忆;让秋日黄昏那抹娇艳的夕阳照耀我们明天灿烂辉煌的人生!

4秋天的美妙韵味

任秋风呼呼地吹着,任落叶飘飘摇摇地落下,我总是向前走着。落叶铺满了平坦的地上,走起路来总是发出沙沙的足音。我在寻找一个新的生命。树上,焦黄的树叶从树上摇摇晃晃地飘落下来。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想起妈妈与老师批评我:“你永远是最差的!”我跑了出来,不知去何处,只任自己向前走着走着……

焦黄的落叶找不到自己的去处,就犹如我一样,没有温暖,没有人安慰。我怅望灰天,有两滴眼泪从眼眶里滚了出来。望着这一片片枯枯的树叶,我不再哭。秋天,是多么的凄凉,没有一丝生命。可我想错了,离开这个世界,并不凄凉,只是到了比这个世界更美丽的地方而已。丝丝缕缕的痛和暖都是我此刻的心情吗?我伤心地度过了这一天。

到了第二年春天,树上抽出了新的嫩芽,去年的记忆有点不记得了,我只知道,我不再恨秋。秋天只是一个万物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季节而已。

韵味无穷 含蓄隽永 篇10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肖子显、谢赫等人便提倡气韵,刘勰、钟嵘提倡余味和滋味,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韵味说。司令图提出的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还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以,意境的审美特征便带有了含蓄隽永、咀嚼不尽的特点。我们说韵味指的就是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元素,因此韵味也有兴味、兴趣多种别名。

由于意境是虚实相生、生于象外的产物,它就必然带着令人咀嚼不尽、回味不已的特点,让读者从意境提供的意象中领略其深层的情思意蕴。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意境可看作两层。“第一意境”即由字面呈现,写的是山中红花自开自落的自然景观,这是实写,而通过这极具美感的画面所生发出的“第二意境”,即诗中所蕴涵的禅理,则只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通过直观景物而领悟富于禅味的境界,为虚写。其实,在作者看来,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也象山中芙蓉花一样在自生自灭,人应该心无挂碍,超然世外,这才是这首诗的空外之音、味外之旨。

意境的韵味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效果,它由物色、情感、事件、内容、语言等因素构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从而使作品达到圆融的艺术境界,而不至于流于单一的内容形式上的枯燥苍白,这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审美效果,使作品更富于韵味,也更加丰腴饱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先从友人辞别时写起,说明分手地点,次句写友人要去的目的地,兼写时令,扬州以繁华著称,当此春日,送别友人之际,太白脑中自然想象着扬州的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将送别之事交代清楚之后,转入写景。行舟远去,被太白写来,又有三个层次:先是“孤帆”显于江流之中,再后来帆看不见了,唯见帆影,最后连影子也消失了,眼前只剩下碧空一片。此时此刻,诗人一定意犹未尽,伫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远眺之人如在眼前”。那么,他在想什么呢?该是在回味与孟浩然的友情吧,或许是在对孟浩然做着默默的祝福或祈祷、抑或……当然,这一切只能由读者在作者营造的画面中去细细地品味研究,这也正是意境的含咏不尽之美,真正达到了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高度,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代诗人梅尧臣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诗歌创作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里所说的“见于言外”的 “不尽之意”便指诗歌的韵味无穷,但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意境的深层意蕴并不直接体现在表层的意象本身,而是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的艺术空间之中,借助比喻象征和暗示而委婉造出,使人感会神悟,思而得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诗人透过春江水涨、春月初升,水绕芳甸、月照花林的丹青妙写,创造了一个幽静恬美的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令人神往,诱人思考探询。接着诗人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转,从写景进入抒情,诗人连连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问题是不能回答,也无须回答的,因为答案已经包含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关注之中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抒写了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时间的不断推移、空间的迅速转换之中,那月亮始终隐现贯穿,将景、情、理联成浑然的一体,构成浩渺空灵的奇妙意境。月光之情、思念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边,也洒落在读者心上。而这些画意、诗请又与诗人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妙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对于意境的品味需借助于意象,没有意象就产生不了意境。但是,由于意境所包含着的那么丰富的深层意蕴,读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内之意的浅层上,而要超越概念、超越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于情,进而把握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雨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是一幅美丽的剪影。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秋夜,女主人公无法入睡,便起来走出屋外,伫立在玉阶边。夜深了,凝重的露水打湿了女主人公的罗袜。这个细节,令读者想起她为何还不去休息呢?而这时,女主人公已走进屋里了,可她仍要望月。在这首诗里,只有客观的描写,却无处不体现了女子内心的幽怨。清人俞陛云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韵味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最能诱发人的想象与回味,意境之说也被予以了更多的关注。王国维品词就以“意境”为准,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凡第一流之作必有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感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有我之境,然而却道出了安史之乱民不潦生的惨状和国破家亡的悲痛,一股凄惨之情涌上心头,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在目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作者的感情藏而不露,一切都让读者自己从意境画面中去体味,然而“悠然”一词使得怡然自然之态呼之欲出,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精神上的释放和超脱。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两者的主体表现形态上存在着区别,审美效果各有不同,但它们所含蓄的韵味都是无穷不尽的。

总之,意境的蕴含是丰富的,深广的,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潜心领悟韵外之韵的艺术境界。所以,把握意境不能浅尝辄止,应把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结合起来,才能深入作品,了解蕴含于作品中的丰富情思和深广的人生意味!

简欧风格家具的韵味 篇11

“简欧风格”, 英译为“Jane European Style”, 是指中国当代设计师借鉴或者灵感直接来源于欧式古典风格设计中的功能、结构和形式。它源于欧式古典风格, 欧式古典风格或华丽, 或尊贵, 或优雅, 深受大众喜爱, 随着现代人的审美变化, 在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的基础上, 从欧式风格家具和简约风格家具中发展出了简欧风格家具。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就能够发现大量的欧式古典家具进入我们的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 中国家具行业的一些企业已经有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意识, 并由此持续着“中国设计”艰难的探索之路, 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影响, 欧式古典风格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 如新古典风格、现代欧式风格等等, “简欧风格”正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 从欧式古典家具中, 汲取灵感并将现代生活和现代设计理念游刃有余的应用到各自的创作中, 从而产生了许多简欧风格家具创作作品。

1“简欧风格”家具的内涵

“简欧风格”是一种典型的融合风格, 是在当代中国的背景、社会形态、审美观念和设计文化下进行的中国本土化诠释。它可以简略地表述为简约的欧式家具, 是具有欧洲古典韵味的现代家具。因此在“简欧风格”家具中清晰的呈现出两条脉络:“简约与欧式”和“现代与古典”。

“简欧风格”包含了“简”与“欧”两个方面。其中, 简欧当中的“简”, 指的是简约, 而不是简单或者简化, 不同于极简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 在简洁当中强调一种来自于形态、线条和体面的婉约变化, 这种“婉约”带来的是一种休闲和舒适的意味, 摒弃了欧式古典家具当中厚重的特征。而简欧当中“欧”, 指的是源于欧洲的, 相对于中国民众而言, 是一种异域风情的格调, 欧式古典家具一直与“高端”意味联系在一起, 因此, “简欧风格”家具依然保留了高贵和雅致。

“简欧风格”家具首先是现代的, 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工作密切相关, 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审美及生活方式的需求, 其本质上是现代的, 体现的是当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水平。同时, “简欧风格”家具必须也是欧式的, 是传统家具探索创新设计的途径。“简欧风格”家具根植于当代人对欧洲古典文化理解所形成的思想意识, 反映的是欧洲古典文化在当代家具方面的物化, 体现欧洲古典文化的内涵, 带有明显欧洲古典文化识别性, 其主题是欧洲的, 表现的是欧式元素特征, 是一种带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和时尚风情的风格。

“简欧风格”家具是现代家具继承和发扬欧洲传统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产物, 满足现代的生活方式, 符合现代审美要求, 具备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

2 简欧风格家具的成因

简欧风格最初出现在室内装修市场中。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到现代的建筑和住宅装修, 欧式古典风格以其散发出的豪华和大气, 吸引着众人。遗憾的是, 这种风格更适用于大空间, 在中、小空间中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在室内装修市场中, 通过简化、软装、局部装饰或截取等多种手段推动了欧式古典风格的发展, 逐渐产生了简欧风格的装修风格。

在此过程中, 欧式古典风格与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所产生的矛盾, 也加速了风格的变迁。欧式古典家具上复杂的装饰和偏大的尺寸规格降低了生活日常家具的实用性, 过多的强调形态的变化增加其所占有的实用空间, 珍贵的材料和精致的雕刻使得家具的保养和使用成为了日常生活起居的负担。欧式古典家具特有的华丽和高雅是基于欧洲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上得以产生。另外其过于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历史痕迹, 也与现代生活的氛围不能很好的融合。

欧式古典风格固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是, 无论当代消费理念、审美趋势、生活方式抑或加工工艺都表明, 欧式古典风格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这一点与传统中式家具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因而, 欧式家具向着更为现代的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融合现代并且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简欧风格的出现与风靡也不足为奇了。

从简欧风格家具的物质形态中,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审美观念形态对其的作用。在经历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洗礼之后, 后现代主义促使多元化风格特征大量而繁杂的形式种类汹涌而出, 然而现代主义对大众审美的影响却是极为巨大的, 其中源于功能和简洁的现代审美观念, 促使设计形式或者样式走向简洁。当然, 现代主义的单调与乏味给大众的审美体验带来了硬伤, 为了补足这一点, 设计形态又趋于柔和、变化和婉约。而复古风潮遗留下的痕迹不单单是各种传统形态的表现, 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和韵味的向往。这三种人文艺术的历史印章深深地篆刻在简欧风格家具中。

简欧风格家具的出现与流行, 究其成因主要来源于消费的现代性, “就重要的方面来说, 消费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 这一点注定欧式风格所获得的认同, 炫耀性消费和品味扩张, 是古典欧式风格在现代社会变化的本质。现代简约风格和古典欧式风格同源于欧洲, 其理念是相通的, 同样着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 两者存在着与生活方式、与环境氛围相同的观点。这两种虽迥然, 却能一拍即合的风格, 构成了简欧风格这一沟通的纽带。

3 简欧风格家具的风格特征

在人们追求或意识到某种风格的过程中, 这种风格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外在“表情”, 这些“表情”构成了同一风格的共同规律, 对于这样的规律的阐述是确定家具风格特征的必经之路。简欧风格家具所展现的基本“表情”特征为灵动、大气、婉约和雍容。保留了欧式古典家具的大气, 在华丽程度上明显减弱, 与新古典欧式家具相比, 更加的端庄而不失灵动, 整体感觉上更加的利落。

简欧风格家具让人感觉舒适和恬静, 适度的装饰使家居不缺乏现代人的乐趣, 简约的形态带来时代的气息。整体感觉不缺乏浪漫主义, 但是理性的和谐提供了华贵和优雅。简欧风格包容的现代的激情效果增强的是艺术感受力。

简欧风格家具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样式的偏好,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品味。家具不是照搬欧式元素, 而是在其中融入现代特征, 使之具有更为简洁和婉约特征, 变化了的欧式元素依旧保留着独特欧洲文化底蕴, 称之为是对欧式元素的现代解读与再创造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这种融合也造就了简欧风格家具的暧昧性和模糊性。

总体来看, 简欧风格家具源于古典欧式风格, 相较而言简欧风格贵在于“简”———简约的形态、简约的装饰和简约的工艺。以简约的线条代替复杂的花纹, 整体造型简洁, 所占有的空间更小, 实用性更强, 强调舒适性和随意性。古典欧式风格线条复杂, 而简欧风格则在古典欧式风格的基础上, 以简约的线条代替复杂的花纹, 摒弃过于复杂的肌理, 装饰数量减少, 增加外形体积的装饰减少, 装饰图样简化。注塑等代替手工雕刻, 复合板材等替代原木材料, 整体结果趋于简化, 同时保留了古典欧式家具注重细节的优点。

4 简欧风格家具的形态特征

作为现代简约风格和古典欧式风格的集合体, 从其形态特征上可以看到两种风格的元素集成。这种集成不单单是将各种形式元素集中使用, 或者单纯的模仿, 更多的是将两者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的整合。

简欧风格家具的造型讲究精细, 轮廓和转折部分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 强调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对称, 变形直线与曲线相互作用, 形成凹凸感, 家具的平面有一定的凹凸起伏, 凸显空间变化的连续性和形体变化的层次感, 虽然有古典的曲线和曲面, 但少了古典的雕花, 又多用现代家具的直线条。

简欧风格家具的色彩以象牙白等浅色为主, 深色为辅, 相对于欧式家具, 简欧家具更为清新, 也更符合中国人内敛、贴近自然的审美观念。色彩讲究富丽, 色彩不再是单纯的求稳重。

简欧风格家具的装饰多采用雕饰、镶花、描金、铜饰等等与古典欧式相仿的手段, 包括所采用的图案也多为花、树木、条纹等等, 但是一方面装饰的总体数量明显减少, 多通过描金、雕饰等装饰手段, 强调线型或局部, 采用的图案更多的重视整体感受, 内部变化减少, 图案多以放大或宽松的形式体现, 更具有现代图案表现手法。

5 结语

家具风格不单单是与艺术有着深层的关联, 从简欧风格的发展可以看到, 家具风格因孕育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审美变迁的不同, 其设计文化和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截然不同, 因此, 在本土化设计成为本能的当代, 我们更需要从古典欧式风格当中提取精华, 使简欧风格绽放在当代家具设计的实践中, 将其转变为现代市场中的一种风格选择。

摘要:围绕简欧风格家具, 就风格的内涵、成因、风格特征和形态特征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指出从古典文化艺术汲取精华, 并且使之绽放于现代设计实践的意义, 以促进简欧风格的发展。

关键词:简欧风格,家具,古典欧式

参考文献

[1]张强, 荣浪.欧式建筑风格在房地产中“回潮”之探索[J].山西建筑, 2012, 38 (7) :16-17.

[2]胡景初, 方海, 彭亮.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孙菁.古典家具文化浅析[J].山西建筑, 2008, 34 (8) :249-450.

[4]华黎强, 李克忠.北欧风格家具设计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J].山西建筑, 2008, 34 (4) :249-250.

上一篇:四学四有心得体会教师范文下一篇: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