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论文

2024-07-03

韵味论文(精选12篇)

韵味论文 篇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第一小学坐落于西樵山下, 已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钟灵毓秀的南粤名山西樵山历史文化深厚, 素有“珠江文明的灯塔”的美誉。粤剧是岭南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 佛山有着浓厚的粤剧文化底蕴。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彰显西樵岭南文化特色, 依托西樵山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 我校把“悠扬粤韵”引进校园, 开展情韵教育, 建设情美校园、打造情意教师、构建情知课堂、开发情趣课程, 让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情怀民族情感、品直学芳的现代人, 从而成就其情智人生。

情感管理 情润师生

我校潘丽然校长, 人如其名, 把“美丽的情感”融进校园, 把“自然的微笑”带给师生。她着力开展的情韵教育, 用心用情、用爱用智为师生打造着和谐、快乐的情感乐园。

走进校门, “仁、义、孝、礼、智、信”的德育信条映入眼帘。步入花园般的校园, 教师慈母般的身影、学生阳光般的微笑随处可见。如家般的办公室让人驻足欣赏, 流连忘返。踏入温馨怡人的班级, 情感管理处处留痕:走廊中, 班徽、班歌、班训、班主任教育格言, 展示了班级建设的情感目标;教室里, 学习园地、特色栏、图书角、黑板报、荣誉角、每周一习惯呈现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态;课堂内外, 师生、生生平等、智慧的对话, 坦诚、友好的沟通, 演绎了心与心交融的情感魅力。

“责任源于爱, 爱从教中来”“健康生活, 高效工作”“身心双修, 教学相长, 师生共赢”“回味快乐, 共享收获, 升华精神”“心有多美, 世界就有多美”“同心同德, 至善至美”……每次教师例会, 潘校长都用情准备、以情动人, 与老师们情意交融, 情感管理于教师会议中流驻。

“欢欢喜喜迎新年”趣味运动会, 妙趣横生;“甜蜜一小, 美味三八”厨艺大赛, 温馨甜蜜;“奔跑吧, 五一”游园活动, 笑满校园;“携手同行, 快乐向前”教师节活动, 合作无间;“十大感动人和事”颁奖典礼, 感动无限……我校工会精心策划活动, 情感管理灵动而飞扬。

148位教师, 148本由行政领导合力精心制作的手绘相册, 148条来自潘校长真挚的生日祝福, 多场别开生面的季度庆生会, 收获了老师们148份珍贵的情谊, 情感管理于无痕中“随情潜入心”。

一个愉悦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 会让教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 享受教育的幸福。老师们善于利用生活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开展实践体验, 陶冶学生性情。在班级,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在班会,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在家里, 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分担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区, 更是成为“仁、义、孝、礼、智、信”的情感训练实践基地。真实的生活体验, 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情感体验, 触动学生情感, 震撼学生心灵, 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净化灵魂。一个个生活的“有情人”应运而生, 实现了由德育认知向情感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 从而达到了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我校每年开展军训活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每年组织春游野炊活动, 同学们大显身手, 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每年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 学生的慈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我校还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环保、爱国、孝道等各种情怀, 达到陶冶情操的美妙效果。

实践表明, 学校管理赋予情感, 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情润师生的效果。

情知课堂 情智双修

2013年11月28日, 我校接受了南海区教育局高效课堂的评估, 这是一次对学校课堂教学全面深入的评价。当天专家和教学骨干所听的96节课获得一致赞赏, 我校以全区最高分 (87.5%优秀率, 100%优良率) 获得南海区首批“高效课堂示范学校”的荣誉。

和谐的氛围、激情的交流、灵动的生成、个性的张扬、科学的思想……这就是我校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情知课堂。它采取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以理育情、以行育情、以情育情等方式, 着力于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从而收到了情与知相得益彰的效果。

踏入我们的课堂, 你会发现语文课堂教学, 诗意地前行:孩子们走入文本, 与文字对话, 与作者谈心, 思维灵动, 个性张扬;老师们走近孩子, 心灵相通, 兴趣相随, 还带领孩子拜访大师, 学前辈风范, 学名家特色……用智慧和真情唱响了一首灵性飞扬的欢歌。

驻足数学课堂, 趣与实并存, 孩子们正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他们兴趣盎然, 情绪被激发, 思维被点燃, 心智被开启, 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 课堂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走进英语课堂, 生动活泼, 智慧流淌, 孩子们在极富情趣的氛围中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他们寻求知识、获取成功、享受欢愉。

置身于体育、艺术等课堂, 情感与认知和谐统一, 学生尽情徜徉于运动的天地、艺术的海洋, 进入乐学善学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在情趣中获知、在求知中得情,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师有情, 生有情, 师生有情;教有智, 学有智, 情智双修。我们精心打造情知课堂,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教育关注生命, 用真情和智慧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情知课堂告诉我们:教育如此美好, 生命如此绚丽!

情趣课程 情致粤韵

“清清飞流下, 西樵山舞白云, 山峰披绿帐, 石壁留奇韵, 多姿多彩奇妙衬……”西樵一小的师生们正演绎着粤剧身段操, 悠扬的粤曲小调飘荡于校园的上空, 人之艺、曲之调、意之韵, 汇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南国粤韵图。这是我校每天大课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是《红豆梦从这里起飞》的校本课程践行的缩影。

近年来, 我校立足于当地传统文化特色, 积极传承岭南的粤剧文化艺术。为了让粤剧身段操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于学生的形体起到调整作用, 在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各位专干的帮助下, 我们创编了一套具有粤剧特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粤剧身段操, 全操共有37式动作, 目前已编印成特色教材, 形成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与音乐学科整合, 开展了“如何利用本土音乐丰富音乐课堂的研究”和“寻找身边的粤韵”等课题研究, 落实粤剧特色教育, 让学生能唱、能演, 增添学习的乐趣。每年元旦前, 学校隆重举行粤韵童音特色展演, 同学们的举手投足韵味十足, 粤剧动作协调、仪态端庄秀美, 展现出了岭南粤韵的风采、西樵红豆的风姿。著名粤剧演唱家红线女、倪慧英、郭凤女、何笃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栾菊芳秘书长, 佛山市曲艺家协会黄白龙、杨粤生荣誉主席, 粤剧资深唱腔设计赵毅生, 南海区文化馆郑艳芬馆长等前辈曾到校指导, 并对我校的这一特色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实施特色课程中, 我们坚持创编富有童趣的节目。粤剧《猪八戒食西瓜》《新乌鸦喝水》《将相和之负荆请罪》分别荣获佛山市少儿艺术舞台展演金银奖;肖遥、梁家欣同学参加广东省小梅花比赛分获金奖和银奖;《西樵红豆》《春草闯堂之上路》等多个节目获广东省金奖, 《西樵红豆展新姿》节目参与了广东省第五届曲艺大赛颁奖晚会的开场节目表演;学校创编的粤剧身段集体舞《粤韵童趣》获得全国首届校园集体舞大赛一等奖;学校红豆粤剧社受香港南海同乡会邀请赴港参加了“乐韵悠扬颂乡情”粤韵欣赏活动, 受到香港同胞的高度赞扬;100多名学生参加广东省“粤剧进校园”宣传推广片的拍摄;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人民教育》杂志社主编任小艾看了我校粤剧特色的汇报后发出感叹:“纵观国内, 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特长, 弹的是外国曲子, 拉的是外国调, 跳的是外国芭蕾舞。反之, 中国有什么呀?不知道。其实,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你们能让本土的文化走进校园, 让孩子们喜欢,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这一艺术, 真的不简单, 这是一种情怀的传承。”这些话语就是教育名家对我校粤剧艺术教育最好的肯定,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漫步校园, 嗅着的是沁脾的书香;点滴的文字, 敲打的是思维的窗户;悠扬的韵律, 抒发的是人文的情怀。情美校园、情理交融、情真致美, 谱写了一曲舒心的“情韵”主题曲。情韵教育正渗融于西樵一小学子的血液中, 滋润于孩子们的成长中, 并将芬芳于他们的一生中!

韵味论文 篇2

劳累的身体,在大都市里奔波,很多人都是一般的模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似乎是他人的翻版,在别人的身上似乎都能够找到我们自我偶尔的掠影。这样的生活,我们不能够去怨谁,不能够去纠结这样的日子到底是因为别人还是自我的问题。归根到底,我们这样貌的生活,这样貌的奔波都是因为我们在这都市里蜗居而已。

蜗居的生活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无奈和失落,我们在这无奈的纠结中开始思考这未来的生活和每个人未来的道路。所无奈的总是无言的,所无言的总是无语的。这般的日子总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道路中有着各样的穿插交错,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的道路与抉择。我们所能够选择的虽然能够说有着很多,可是,归根结底地来说,还是仅有着那一点点的日子的主宰权。为之奈何。

所以,我们虽然还是这世界上过着各种各样的日子,可是,只可是是一群在这都市里的寄居体而已罢了!可是,虽说是寄居,可是,我们还是应当有着更为广大的愿景和为之努力的方向。仅有此,才不愧为之世上一遭。

这般的选择因之而有着别样的风景,蜗居与有着梦想的寄生,还是两样事物的罢!

可能这有着一种笑话般的感觉,甚可说是一种教人有着一种自欺欺人的荒诞感。然却,人总归还是这般要活着的。所以,所谓的梦想,所谓的愿景总是这般支撑着我们的人生。也正是有着这样的支撑,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显得不至于太过于苍白。

大学校园的韵味 篇3

除了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北航还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爱的艺术馆——北航艺术馆。在400多平米的展馆内,曾展出过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中国美术馆馆藏国画经典作品,巴金、老舍、冰心等文学大师的生平事迹及珍贵手稿,俄罗斯数十位当代画家的油画作品,国内著名雕塑家的创作精品,多名青年艺术家的实力佳作,长城主题摄影艺术作品,苗族蜡染艺术作品,北航学子的科技创新作品,艺术大师吴冠中的绘画精品……

迄今为止,北航艺术馆已举办了100多次公益性、高品位的展览。很多北航学子毕业时无不动情地说,大学几年,最难忘、最舍不得的就是北航艺术馆。

提到北航独特的校园文化,就不能不提北航宣传部长蔡劲松。

1987年,蔡劲松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努力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域。那时,简单的文字创作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抒怀感和成就感。他迷上了摄影,作为学校学生摄影学会的负责人,他拍摄了大量关于故乡与异乡的摄影作品,还举办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学生个人摄影展。

大学毕业后,随着个人艺术造诣的不断积淀、提高,文学、绘画、雕塑也渐渐成为蔡劲松艺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曾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过个人绘画、雕塑展,也出版过多本文学艺术专著。

自担任北航宣传部长起,蔡老师就将如何改善、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北航大学文化建设的牵头人,蔡劲松认为,今天的大学校园尤其需要文学艺术的滋养。在大学校园,文学就是摇动另一棵树的“那棵树”,是推动另一朵云的“那朵云”,是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那个灵魂”。文学艺术,是大学文化的花朵,是大学“韵味”的生长基因,是大学人的精神“滴灌”与心灵景观。校园雕塑、艺术馆这样的硬件设施则是实现大学“韵味”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在他的提议下, 2006年5月,北航艺术馆成立。这是一个公益性、专业化、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观众免费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和展览场馆。

兼着北航艺术馆馆长,几年来,蔡劲松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每年除了寒暑假以外,他要保证天天都有展览,每次展览他必到场。撤展、布展的时间控制在一天以内,工作人员常常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此外,他还动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尽可能让展览丰富多样。

北航艺术馆的展览包罗万象,展出作品既有名家的精湛深邃之作,也有新锐的雏凤新声,既有中正堂皇之作,也有剑走偏锋的“现代派”。

蔡老师注意到,中国的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即使走进去以后也是走马观花地看,很少有学生,对艺术有真正的认识。于是,他计划配合教学部门尝试开设艺文赏析选修课,为学生发一本“艺文护照”,学生看一次展览,盖一个章,然后写上几十字的感想,累计一定次数以上可以给相应的成绩。

2011年5月15日,北航又成立了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作为该院的执行院长,蔡老师介绍,研究院将统筹协调建设“四馆一厅”(北航艺术馆、校史馆、科技创新馆、航空航天博物馆、北航音乐厅)文化传播阵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航学生必将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

1.北航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既具有钟器的大气沉雄厚实、纹饰刻镂精细,又有鼎的气势和当代艺术审美上的创新。

2.《校训树》以一棵树的造型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3. 奥运盛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8年举全校之力,圆满承办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举重赛事。这座弘扬和传承奥运精神的文化景观雕塑《合力》于2011年12月正式落成在北航体育场东北小广场。四根向上生长的不锈钢支柱在最高点交融,象征凝聚的力量。

4. 学生们在北航艺术馆聚精会神欣赏艺术作品。

5. 载人航天精神雕塑《铭》 落成于北航图书馆广场,这是我国竖立的第一座载人航天精神主题纪念雕塑。作品跨越在草坪间一条通向图书馆大门的弯曲石径上,隐喻一个通向知识与智慧的永恒之门。

6. 主题雕塑《神舟》再现了“神舟”号飞船的具象形态,宁静中浸透出一种昂扬的精神,充分反映了北航文化的特质及神韵。

7. 雕塑《憧憬》系第九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青铜铸造,采用具象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风采与青春神韵,描绘了莘莘学子面对未来的想象与无限憧憬。

8. 雕塑《天音火凰》,圣洁的生命随风起舞,目光如炬、浴火重生,闪耀着令人心动的光环。

9. 《协奏曲》作品主体造型为两把高高竖起的小提琴和两把横卧的小提琴局部,顽强地生长、依存和融合于土地与岩石之中。

10. 2007年6月6日,著名艺术家、88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莅临正在举办其个展的北航艺术馆,高度评价了北航艺术馆的工作。他说:“这才是大学,这才是美育,中国的大学早就应该这样了。”蔡老师扶引吴先生走入艺术馆。

谈楹联文化的韵味 篇4

所谓楹联,就是写在楹柱上的对联,据考证,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楹联的起源,古代典籍中有各种各样的记载和说法。《燕京岁时记·春联》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挂桃符的习俗,那时的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所作,上写神荼,郁垒的名字,用以避邪。迄今为止已为人公认的有联语在五代已经出现。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寑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种中国古代萌芽状态的楹联几经演变,至今已成为一种不可小视的文化形式。

楹联文化起源于中国,随着文化的交流还辐射、传播到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楹联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各式中国民俗文化一道塑造出了一个泛中华文化场。楹联,在中国传统的国学体系中,只处在小小的一隅,却是小中见大,集韵律、趣味、意境和哲理于上下呼应的两句中,意境深遂,韵律和谐,内涵丰富;加上它多是刻于山水之间,庙堂之上,亭台楼阁之中,美景美文相配,更加令人心生敬意,爱慕无比。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追求、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楹联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离开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化的人生追求、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抒情化的审美习惯、艺术化的生活习尚等就无法理解楹联的文化内蕴。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征,洋溢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情韵,更多的与农耕文化、古典文化情趣相联系。它植根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和“心物感应”的传统农业文化心理中,与古人面对自然和乡村,置身熟人社会的传统宗法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多地与古典文化追求群体认同,固守传统纲常,追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传统道德法则呼应。无论是四川乐山凌云山大肚弥勒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还是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斋堂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无不浸染着中华抒情文化的情韵,与它呼应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审美化的世界,也是一个洋溢着人间气息的伦理化、道德化的世界。楹联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不仅有诗歌的音韵美,还有书法的风骨美,洋溢着抒情文化的气息。楹联最初的形式桃符是用来驱邪祈福的物品。中国民间百姓祈求安定和平,安居乐业也是楹联产生的重要原因,楹联始终与风土人情、人伦幸福相连。

中华民族一直推崇和向往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境界,不仅中国传统的诗乐歌舞戏曲书法高度抒情化,推重抒情写意,崇尚传神写照。就连民居、饮食、衣饰、祭奠也都具有诗情画意,笼罩着浓浓的古典气韵。楹联就是伴随着民居、园林、吉庆而生的,与中国传统的民居文化、园林文化、吉庆文化不可割裂。汉民族的传统的建筑结构是四合院,各种的宅门、殿门、辕门全是两扇。与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不同,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一直以木头为构架主体,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为楹联的悬挂提供了条件。传统建筑的诗意化、艺术化除了借助建筑物本身设计的艺术化和建筑群布局的高下掩映、宛转流变,还需要楹联的装点。例如,名胜古迹联在历朝历代都十分丰富,大凡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景点都有文人墨客的题赠,这给建筑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如气势恢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让我们抚今追昔,感慨滇池的历史沧桑。婉转轻巧的杭州中山园西湖天下景亭联则让我们陶醉于灵动的诗美和流转的哲韵。在此,楹联与中国古典诗词息息相通。实际上,楹联即孕育于中国古典抒情文化。《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对偶诗文堪称是楹联的始祖。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楹联中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楹联字数虽少,却是讲求少而精的规则,它分为平仄层(结构)、对仗层(文字)、文意层(思想),且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品读和解析的时候,先讲平仄(要朗朗上口),再讲对仗(要平仄押韵),最后才理解文字的意思(要言少意丰)。而楹联在撰写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意,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然后按照调平仄拟定出句,再按照出句考虑对句。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是与律诗一致的。如: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徐文长杭州吴山江湖汇观楼联)

这一楹联中,上联的“画”为仄声,下联的“台”为平声,是佳对。

又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为梁章钜所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清风,明月,水山,俱皆意象清明、诗韵盎然。

楹联不仅有诗歌的韵味,还有书法的风采。楹联需要书写,与书法密切相关。书法是汉字都有的书写艺术,楹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书法艺术的因子,二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发,相得益彰,在今天,书法与楹联已经变得不可分了。例如,古代书法书写时,一般是自右至左,于是以书法为载体的楹联也遵循这一形式。楹联的产生和发展,也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增添了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书法的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对联等,而对联这种格式在书体上不受拘束,真、草、篆、隶、楷,行、各体均可用来书写对联。在书写格式上也比较灵活,一般分上下两联,竖行由上而下,也可以上下联在一起书写成条幅、横批、扇面等。如果说书法使楹联更具视觉冲击力,那么楹联则为书法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使书法艺术在市井人生、世俗世界大展身手。

楹联的产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这还表现在它与中国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的内在关联上。中国古人更多关注的是“审美何为”,总是立足世俗人生对艺术和审美进行价值论、意义论上的追问,偏重艺术感悟和审美直觉。中国古代血亲宗社生活、农耕生产、古典文化的诗性特质一同造就了汉民族的思维样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着原始思维、类比联想。楹联中保留有中国式的取象思维、隐喻思维、系统思维、情绪记忆、辩证逻辑、整体综合把握世界的审美惯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隐喻类推,抒情写意,重现世人生,轻玄远哲思。中国的文学艺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高格,绘画艺术贵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意象美成了我们的普遍追求。中国传统美学更多地体现的是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这在中国诗歌和楹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语言和诗歌、楹联中还盛行互文句式。楹联中这种互文性的句式使楹联不仅有和谐、对称之美,而且别有一种涵咏无穷的哲韵。如相传是中国第一幅楹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蕴含着这种对称美、对照性和互文性。新年不仅与余庆相对,突出了新旧代谢的对比意味,而且与嘉节互含,与长春相合,由此又构成了新年嘉节纳余庆,新年嘉节庆号长春的互文性表述格式。

如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一部浩瀚无比的大书,那么小小的楹联就是它的凝缩与升华。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但可以窥见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领略到名家书法、篆刻的风采,品咂出楹联上下两个对句中表现出来的汉字的音律之美,造型之美,意境之美。

摘要: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楹联作为一个独立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有三个高峰时期。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韵味怎么造句 篇5

2. 如痴如醉;书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书是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称赞不已。

3. 浓香型铁观音特点:蜻蜓头加青蛙腿,香气高雅韵味浓,滋味醇厚回甘快,汤色金黄叶底软。

4. 轻轻摇晃高脚玻璃杯中的浅玫瑰色液汁,一缕说不准是醇香、果香、清香浓缩而成的葡萄酒特有香气,朴鼻而来沁人肺腑。轻抿一口,齿颊留芳,连打嗝、哈欠都韵味余香。

5. 西湖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没有漓江水的静、清、绿;也没有黄河的气势磅礴。它以它独特的韵味独步天下。

6. “六一”送你六个祝福:打麻将圈圈和,笑眯眯像桃子,坚持锻炼没有将军肚,媳妇不胖不瘦韵味足,允许你有小金库,儿子活泼健康天天进步!

7. 酒品展示阁设计成六个小区域,小三角区域顺楼梯而上,使此局部既有韵味又显得极其精制。

8. 其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是具有真实的自然之美和浓郁的民俗韵味。

9. 你是我的好姐妹,有你生活添乐趣,花开花落常相伴,有你天天不觉累,风雨雷电一起走,阴晴冷暖共体会。有你这个好姐妹,我的世界里才有了更多的韵味!今天姐妹日,祝你开心时时!

10. 领略春天的韵味,聆听鼠年的歌声。畅享未羊的美景,看视吉年的画卷。品尝羊肉的鲜味,感受喜羊的美丽。传送鼠年的喜悦,愿你享受“羊”福气!

11. 致最亲爱的你:很久以前,我未想过有这样一个你。陪我一起哭一起笑。有了你这样的姐妹,我的生命多了更多的乐趣;有了你这样的姐妹,我的故事有了更多的韵味;有了你这样的姐妹,我的心里有了更多的甜蜜!今明两天是世界最疼姐妹日,只想告诉你,你是我最疼最珍惜的姐妹!

12. 可以用以白色羽毛来装饰突出冬天的韵味,路引或路标上也可以恰到好处的选择圣诞老人或是雪人来突出气氛。

13. 夹起温馨的米粒,咀嚼幸福的滋味,添加快乐的酒水,与祝福干杯,盘中盛着生活的韵味,空气中散播着和谐的光辉。国际家庭日的晚餐,爱意共体会。 他平时读西方国家的小说时,总为小说里出现的男女情话过分露骨、过分放肆和过分直来直去的浓厚韵味而惊叹。代助认为,读原文的话看,这些趣味还勉强可以,但不适宜译为日文。

14. 每逢佳节,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感相识之缘,常忆朋友之情!真正的情义,贵时不重,贫时不轻;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日不淡;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久!

15. 安逸和养尊处优,就像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万物,虽然茁壮,但却缺少一种特质,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韵味悠长地直抵人的心灵,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16. 对于古典诗词,我们要含英咀华,才能领略其韵味。

17.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古罗马除气势外还有足够的韵味,使它的气势也沁水笼雾,千年不燥。

18. 作为一名烟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烟、打火机、及抽烟时露出的那种无耻韵味!

19. 这幅风景画,画中有诗,极富有韵味,让人爱不释手。

佳酿美酒 韵味东方 篇6

作为中国首创的全新高端葡萄酒商业模式,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被中粮君顶领袖会和世界名庄(中国)俱乐部分别授牌为联盟会所。中粮君顶华悦俱乐部旨在创建一个最具公信力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和消费平台,在推动中国葡萄酒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打造一种全新的东方葡萄酒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时尚消费理念的深入,餐饮文化的多元化,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带动葡萄酒的消费需求不断成长。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建立在消费者培育的基础上,葡萄酒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加强高端化品牌建设、开拓多元化销售渠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1年4月,在“全产业链”的战略指导下,中粮集团正式发布了“全球酒庄群”战略,一方面通过布局全球资源构筑“全球酒庄群”,形成对“全产业链”硬实力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通过传承经典、融贯东西打造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平台,加强“软实力”影响力,引领出一条适合中国葡萄酒行业乃至整个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先生指出,“‘全球酒庄群’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融汇全球优质产区,从葡萄酒的种植、酿造、存储、灌装、销售,打造‘从田间到餐桌’整条的全产业链模式。”这既是中粮葡萄酒全球化战略的核心部分,也是中粮30年深耕国内外产区、夯实硬实力的重要成果。

日前刚刚履新担任中国食品董事会主席的中粮集团副总裁迟京涛表示:“在国家鼓励消费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粮集团将以全产业链管理体系为核心,支持葡萄酒业务版块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具世界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并带领中国葡萄酒行业赢得国际竞争。”

中粮集团始终坚持以客户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品牌。中国食品作为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的终端,定位于经营品牌消费食品及饮料业务,而酒类业务一直是中国食品下属业务中的重要板块及核心业务之一。

在不断完善以中粮桑干酒庄、华夏酒庄、君顶酒庄为代表的国内酒庄群建设的同时,中粮集团全力布局国外产区,成功收购了智利中央山谷圣利亚酒庄和法国波尔多雷沃堡酒庄,构筑起中国第一个横跨新、旧世界、东方世界葡萄酒产区版图的品牌。2011年,中粮集团又与全球公认的葡萄酒酿造大师米歇尔·罗兰先生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由君顶酒庄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中粮君顶(北京)华悦俱乐部的成立,将引领国内高端葡萄酒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中国葡萄酒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葡萄酒不仅是一种世界性饮品,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的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葡萄酒行业也逐步从“普及型”消费向“改善型”消费转化,酒类消费的“品牌化”和“高端化”趋势明显。但是,与酒类市场消费趋势改变所不相对应的,是目前中国葡萄酒行业还属于“粗放型”的营销模式。中国的高端葡萄酒市场还很年轻,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这不仅是目前葡萄酒市场发展的一个短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市场开发和行业发展。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久的驱动力,这正是中粮全球酒庄群旗下的中粮君顶酒庄所一直坚持的。也正是基于此,中粮君顶酒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高端葡萄酒领军企业。如今,中粮君顶酒庄将完成其在葡萄酒行业的又一次创新——启动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这将成为中国高端葡萄酒商业发展模式演进的集中体现。

葡萄酒俱乐部这一经营模式是葡萄酒直销模式的一个分支,也是在葡萄酒直销领域中最复杂的一种经营模式,其包含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俱乐部的本身并上升到企业品牌建设的范畴,因而葡萄酒俱乐部经营模式被国内外众多葡萄酒企业竞相采用。

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倾力打造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推广平台,通过涵盖优质服务、葡萄酒文化传播、消费市场的培育、行业标准的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品牌文化内涵,引领消费者体验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体验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 葡萄酒作为一种普适文化正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并被接受,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新兴消费产品。“葡萄酒营销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引导需求。中粮君顶酒庄营销模式每一次的变化与创新,都是在引导和培育市场。”中粮君顶酒庄总经理、中粮君顶华悦俱乐部总裁陈云昌先生说,“今后,葡萄酒营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一种文化和品味的竞争。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将以葡萄酒文化为纽带,不仅为高端会员提供了专业的私享服务,更将为中粮君顶领袖会精英会员提供了一个思想文化交流,共同践行社会责任的完美平台,引领一种全新的以葡萄酒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以“尊崇公共价值、融汇东西方文化、倡导品质生活”为核心,宣传“东方葡萄酒生活方式”,将东方文化神韵与西方葡萄酒文化完美融合,致力成为中国高端美食美酒俱乐部私享领航者。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以会员制营销为基础,融合世界名庄(中国)俱乐部、中粮君顶领袖会的优质资源,将高品质的服务环境、健康美味的葡萄酒主题美食、考究的地下酒窖、琳琅的世界名庄美酒荟展卖区、雅致的雪茄吧汇聚于一体,提供了一个集红酒品鉴、商务洽谈、美酒美食的私享专属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葡萄酒消费体验。

中粮君顶华悦(北京)俱乐部的成立,率先创办并提供国际顶级葡萄酒专业交流和精细服务的平台,并在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以其专业化形象向众人优雅展示了世界名庄的葡萄酒及相关产品,而且为东方葡萄酒文化与世界葡萄酒文化的交流搭建起可供分享和发展的交流平台。它的成立将作为商业营销新热点被全国聚焦,亦会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及当地葡萄酒产业格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释放的每个信号都具有趋向性意义。

掌握诵读技巧品尝古典韵味 篇7

一.教师范读

老师的范读可以选取古典名著, 有感情地在课堂上范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 去学习人文礼仪, 陶冶情操, 净化生心灵,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 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有人说, 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的一生是伴随着阅读不断丰富的,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民族文化遗产, 至真至纯至珍;母语经典书籍, 尽真尽善尽美”, 我们要用雅言浸润学生心田, 从骨子里长成中国人, 血液里奔腾的是华夏文明的血液。

二.学生初次诵读

学生的初次诵读可以是全班同学共同进行,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某一学生单独完成, 其作用在于校正字音、找准韵律, 让学生可以从自身感官功能出发, 形成进一步的审美期待。当学生完成这次诵读以后, 教师可以进行讲评: 《将进酒》是杂言古体诗, 它具有形式活泼自由的特点, 全篇杂以七言、三言、五言句式, 韵律复杂多变, 音节的分配大致是五言二三读, 七言四三读。在诗里面, 将、还、樽、馔等字需要特别留意其字音。当讲评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师生两次诵读, 画出各句的韵脚, 领悟音韵之后的隽永意味。

三.学生二次诵读

学生再次诵读时就应当读出诗意了, 而且, 在整体的韵律把握上应当比第一次有所进步。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已经能够对诗词从文本到声音上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头脑里面已经可以产生大致的形象, 学生主体与诗意氛围逐步拉近, 语言的隔阂逐步消失, 最初对于古代文字那种陌生感与排斥感正在向欣赏的感觉靠拢。教师此时应当要求学生减缓诵读速度, 用适合自己的形式, 再参考书下注释随意诵读, 在此基础上了解诗意, 使头脑里面已经形成的景象更加具体化。接下来师生共同梳理诗词脉络。

《将进酒》一诗总共可以划分成四层, 第一层两次写了“君不见”, 这一排比句式先用黄河东流比喻人生只有一次, 又用黄河同人生做对比, 显现出生命之短暂, 给人一种巨大的感伤感。第二层却从悲凉转向乐观, 连续短句写出了诗人同朋友共饮之事, 同时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感。第三层由乐观转向激昂, 用酒后高歌的描写表达了无穷的自我信念。第四层由激昂转向狂狷, 情尚未尽而诗已了, 完全符合诗人那奔流畅快的感情诉求。迨至此时, 审美主体即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 在头脑里面描绘出黄河奔流、韶华易逝、把酒言欢等情景, 让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距离变得更加紧密。

四.学生三次诵读

在进行第三次诵读的时候, 教师需要注意使学生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诗情与诗气, 可以借用分组诵读的办法, 也可以借用个体分别诵读的办法, 在前两次诵读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基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功能对古典诗词进行感悟, 并且能理性客观地对待与把握所接触的感性形象, 同时增加自身审美水平, 让文本物象在头脑中不断再造, 用以达到物我合一, 也就是文、人合一的境界。

按照《将进酒》一诗里面的内容来说, 可以进行如下方式的引导:首层采取慢调渐进的办法, 语气流畅舒缓。次层诵读则可以稍稍减缓速度, 但因为情绪变得热烈, 语调也应该稍稍抬高。面对接下来的几句话时, 语速可以再次加快, 音调更要逐句提升。特别读到连续的几个三字句的时候, 注意这应当是一个高潮。第三层前两句需要平缓且响亮, 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分析, 它的作用是放歌前的声明, 用来引起他人注意。接下来三句, 语气应当低沉平缓, 一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 声调才适宜慢慢升高。第四层, 语速更快、音调更高, 直到结尾达到高潮。

古典诗词的第三遍诵读,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忘掉自我, 敢于释放心中独特的感悟, 与诗人一同沉浸在或高昂激荡、或低徊沉吟的境界之中。

体味文化韵味把握教学主旨 篇8

1、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教学 服务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渗入是明显不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也只是光靠死板的记忆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流露真情,思考人生。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它能挖掘出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民族气质,语文教学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还要结合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不断的创新,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师讲授《孔孟论学习》 一课时,绝不能将论语的一些词句只是简单地讲解,要有充分的拓展,要让学生了解到每句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只是简单地掌握了这些概念,并不了解孔子为何有这些个声誉,也不了解孔子怎样宣传自己的思想和在宣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做过哪些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此进行拓展,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儒家仁的思想,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多角度看待文化,培养学生 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待问题时都太过片面和极端,不懂得变通,只是单纯的肯定或者否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偏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稍有欠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独立的新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若总是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全民的历史文化修养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方式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立性。

例如,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学生都学习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作品和书籍,教师在教授时也极力地夸赞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他优秀的个人素养,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祖国之所需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身上的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这都是传统教学当中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忽略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的特质,鲁迅先生也具有人性的一面,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开始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持着并不完全支持的态度,是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他就是许广平, 通过和许广平的交往才使得鲁迅先生选择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加入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因此,学生看待问题要懂得变通,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多方面去看待他,对待文化也要有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才会形成。

3、挖掘文化的物质形式,培养 学生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 史,经久不衰,这其中的文化情感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但是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还有太多的物质没被我们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还要把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物质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情感的培养,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挖掘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社戏》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拓展“社稷”一词的含义,分别表示土地神和古神对于古代社会的农业做出的贡献,它是人们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其供奉, 用最高的仪式祭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尊重和敬畏,使古时候的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敢轻易浪费。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缺乏这一品质。

从“字缝”中读出语文韵味 篇9

1 透过语言学语言

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矿藏, 其中的语言或简练准确、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或质朴犀利。如果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抓语言的品味, 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 更有趣味,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味是深藏在语言背后, 教师需要从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 体用语言, 体悟语言, 真正咀嚼语文味。在教学曹文轩《孤独之旅》时, 感受出杜小康在经历各种磨练后, 学生找出“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 在嘴里嚼着, 望着异乡的天空……”中的“嚼”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嚼出的味道是啥味呢, 学生品析到是甜味、辣味、苦味、甜中有苦味……是的, 此时的杜小康沉睡的感官复苏了, 味觉复苏了, 甜中有苦味。嗅觉复苏了,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触角复苏了, 他把头歪过, 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 但并不悲哀。视觉复苏了, 杜小康长这么大, 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通过语言中的“嚼”字,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杜小康面对孤独、战胜孤独中长大了, 坚强了。在教学《羚羊木雕》中, 品读环节, 赏精彩句段, 读出文中人物的个性。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搭”字软硬兼施, 给人一种威慑之感。句中“不!”我哭着喊了起来。“不”字是内心情感的释放, 是紧张后的担心, 害怕后的恐惧, 恐惧后的绝望。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就应该抓文章中的语言, 他像火种, 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 从而使课堂走出“死气”, 充满“生气”和“灵气”。

2 透过问题提问题

课堂中问题教学三境界。最低境界:没来没去。就是学生走进课堂时没带什么问题, 离开时也没带什么问题去, 一身轻松。次高境界:有来没去。就是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 经过教师的释疑解惑, 或者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问题彻底冰释了, 最后轻松地离开了课堂。最高境界:有来有去。就是说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 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透过问题提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问题引向深入, 透析问题, 质疑问题。在教学《羚羊木雕》时, 教师抓住“这能全怪我吗?”一是梳理了羚羊风波事件, 二是思考文章所要揭示和表达的人生意义。这到底怪谁呢?学生认为“怪父母, 怪自己, 怪文化”。怪文化, 这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学生谈到, 父母无理而理直气壮, 孩子有理而理屈词穷, 孩子对父母, 对师长必须惟命是听, 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前喻”文化之所以能在我国延演数千年, 正是旧中国的封闭、落后。合理内容张扬得淋漓尽致, 其落后性、阻滞性被遮掩到了极小值。三是从此句读出了什么情感?表达出我内心的一种痛苦、无奈、伤心、孤单。有学生读出了“可悲中有庆幸”, 可悲的是我屈从了父母, 没有反抗。庆幸的是我觉醒了, 我希望做新时代的年轻人。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既要肯定, 又要引导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当学生回答后, 可追问学生, 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对方的意见, 摆出自己独特的意见, 造成互相争辩的气氛。也可以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 让学求异发散, 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要鼓励学生质疑, 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积极引导解疑。这样通过多方面的求知心理要求, 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3 透过文本出深意

目前, 总观学生的课堂回答, 其通病是“乱、浅、缺、和”四个字。“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 语无伦次, 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 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缺少主见。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讲课应只讲七分, 其余三分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 给课堂教学留一点空白, 给学生留一些思维的空间, 让他们自求其果。在教学《孤独之旅》时, 学生发现文中的句子“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很有品味的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 从读中体会鸭下蛋的惊喜之情。这种惊喜之情是怎样表达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 作者通过四个短句, 四个感叹句, 增强了语势。一生发现这不是正常的语序, 正常的语序应是“爸!蛋!鸭蛋!鸭下蛋了!”这一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不仅深入品味了语言, 体悟了语言。在教学《杨修之死》时, 从杨修之死中, 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学生畅所欲言, 有学生谈到:是的杨修恃才放旷, 锋芒毕露, 从不设防中我们觉得这种人生活的个性飞鸣, 活的疏放潇洒、活的坦坦荡荡, 活的独步啸群雄。……有学生也学到, 斯人已逝, 作为生者, 以选择敛藏才智, 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这样的读就读出了文章的深意。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 学生抓住“可怜白发生”为什么用其“可怜”呢。学生讨论后发言摘录如下:生1:因为辛弃疾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悲壮, “白发生”是时间的长, 是一种渴望、期盼、等待。陆游写到“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吗。生2:我不同意辛弃疾已老, 他老的老当益壮, 曾写到“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可怜”一词也正体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生3:“可怜”也正表达了他前面的写到了内容都是梦中事, 此时辛弃疾只能闲居家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想了却却未了, 想赢得却未赢的英雄壮志未酬的悲壮。生4:这“可”字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是可恨、可悲、可叹、可耻、可惜。可怜遗民泪, 可悲江河破碎, 可恨权贵奸, 可叹壮志未酬……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深”, 指导的深入透彻, 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 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深化, 那种深不在点子上;语文教学的“浅”是指教学过程中条理清晰, 语言通俗, 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浅化, 那种浅不利教学。语文教学就要正确理解“深”与“浅”, 就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 挖掘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深意, 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需从“字缝”中读出语文韵味。选好切入口, 抓大放小, 理出一条讲课思路;精心安排问题设计, 注意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就能读出语文味。

摘要:当今语文课堂存在一是繁琐、“八股”, 二是单调、僵化, 三是忽略“主体”, 语文教学讲析太多太抽象,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语文课堂需透过语言学语言、透过问题提问题、透过文本出深意。

关键词:字缝,语文味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9、10、期

[2]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2、3期

激情语文韵味的快乐写作 篇10

关键词:激情,韵味,写作

作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色彩斑斓的广阔天地里尽情地享受生活,体验写作的快乐。让写作成为激情语文韵味的华彩篇章。

一、取文本之材,穿插练笔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有效的对话莫过于情与情的融洽。当学生读到情深意浓时,可以用练笔来表达心声。根据文本各自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如,《倾斜的伞》讲的是祖孙两代人相互关怀的亲情,学完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想象。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学生愿写。想象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取生活素材,丰富底蕴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蔚蓝的天空、火红的枫叶、动听的鸟叫……面对美妙的世界,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这些现象深深地吸引。他们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写话材料,感受到大自然是这么丰富多彩,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不再把写作当做应付的任务, 而是情感的释放、生活的体验。鲜活的生活情境,成为学生锤炼语言的“精彩舞台”。

三、正人生态度,感悟生活

于细微处反映出崇高来。教师就像清风拨开云雾,春雨滋润禾苗那样耐心地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去体味生活。一个灿烂的微笑正是同学传递给你的有力支持;一个鼓励的眼神包含着老师对你的厚望……所有这一切只要我们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有真善美,这些都可拈来作为写作的素材。把人生态度写进去,提升对生活的感悟。

意境清新 韵味隽永 篇11

开篇一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引领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颇费周折,西行,点明方向,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勾人激兴“乐往”,由情及景,極为自然、真实。一个“伐”字充满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既见其形,作者便对池潭作了精心的描绘。“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底,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洌,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姿态奇特,给人以无尽遐思。“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仅12个字,墨染出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给我们清静、美妙之感,仿佛轩身仙境,意欲神鬼游。

接着笔锋一转“定点特写”,描绘潭水和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促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图画。鱼儿在水中游动,像在空中一样,无所依托。阳光照射,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忽然有的鱼儿飞速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似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从字面看作者是在写游鱼,未曾用一字写水,但细一想,潭水的清澈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我想作者的心境如潭水那样清纯,如游鱼那般无忧。远离令人烦恼的官场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如此一块静地,使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有了短暂的欢乐。这正是作者落笔不俗,视角独特的妙处,体现出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写作特色,由情入景,由景及情。

其后作者写出了对小石潭水源的探究和对小石潭的总的印象和感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用比喻的手法,用曲折的北斗星和爬行的蛇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犬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特征鲜明,引起读者的遐思,使我们如临其境。“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里写出作者对小石潭总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坐在小石潭上,望着四周环绕的密密的竹和树木,非常静寂,见不到人,内心不免悲怆幽凉,思绪万千。想想自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于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深深感受到欢乐心竟是暂时的,凄怆是永恒的,现实是冷酷无情的,骨彻心寒,感情急度变化。这里,作者把环境之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确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韵味。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韵味隽永,形象逼真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以高超声波的手法,精细、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潭水之清、潭石之异、潭源及氛围之奇,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深刻观察力,文中绘景的手法,贴切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简欧风格家具的韵味 篇12

“简欧风格”, 英译为“Jane European Style”, 是指中国当代设计师借鉴或者灵感直接来源于欧式古典风格设计中的功能、结构和形式。它源于欧式古典风格, 欧式古典风格或华丽, 或尊贵, 或优雅, 深受大众喜爱, 随着现代人的审美变化, 在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的基础上, 从欧式风格家具和简约风格家具中发展出了简欧风格家具。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就能够发现大量的欧式古典家具进入我们的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 中国家具行业的一些企业已经有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意识, 并由此持续着“中国设计”艰难的探索之路, 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影响, 欧式古典风格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 如新古典风格、现代欧式风格等等, “简欧风格”正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 从欧式古典家具中, 汲取灵感并将现代生活和现代设计理念游刃有余的应用到各自的创作中, 从而产生了许多简欧风格家具创作作品。

1“简欧风格”家具的内涵

“简欧风格”是一种典型的融合风格, 是在当代中国的背景、社会形态、审美观念和设计文化下进行的中国本土化诠释。它可以简略地表述为简约的欧式家具, 是具有欧洲古典韵味的现代家具。因此在“简欧风格”家具中清晰的呈现出两条脉络:“简约与欧式”和“现代与古典”。

“简欧风格”包含了“简”与“欧”两个方面。其中, 简欧当中的“简”, 指的是简约, 而不是简单或者简化, 不同于极简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 在简洁当中强调一种来自于形态、线条和体面的婉约变化, 这种“婉约”带来的是一种休闲和舒适的意味, 摒弃了欧式古典家具当中厚重的特征。而简欧当中“欧”, 指的是源于欧洲的, 相对于中国民众而言, 是一种异域风情的格调, 欧式古典家具一直与“高端”意味联系在一起, 因此, “简欧风格”家具依然保留了高贵和雅致。

“简欧风格”家具首先是现代的, 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工作密切相关, 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审美及生活方式的需求, 其本质上是现代的, 体现的是当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水平。同时, “简欧风格”家具必须也是欧式的, 是传统家具探索创新设计的途径。“简欧风格”家具根植于当代人对欧洲古典文化理解所形成的思想意识, 反映的是欧洲古典文化在当代家具方面的物化, 体现欧洲古典文化的内涵, 带有明显欧洲古典文化识别性, 其主题是欧洲的, 表现的是欧式元素特征, 是一种带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和时尚风情的风格。

“简欧风格”家具是现代家具继承和发扬欧洲传统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产物, 满足现代的生活方式, 符合现代审美要求, 具备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

2 简欧风格家具的成因

简欧风格最初出现在室内装修市场中。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到现代的建筑和住宅装修, 欧式古典风格以其散发出的豪华和大气, 吸引着众人。遗憾的是, 这种风格更适用于大空间, 在中、小空间中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在室内装修市场中, 通过简化、软装、局部装饰或截取等多种手段推动了欧式古典风格的发展, 逐渐产生了简欧风格的装修风格。

在此过程中, 欧式古典风格与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所产生的矛盾, 也加速了风格的变迁。欧式古典家具上复杂的装饰和偏大的尺寸规格降低了生活日常家具的实用性, 过多的强调形态的变化增加其所占有的实用空间, 珍贵的材料和精致的雕刻使得家具的保养和使用成为了日常生活起居的负担。欧式古典家具特有的华丽和高雅是基于欧洲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上得以产生。另外其过于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历史痕迹, 也与现代生活的氛围不能很好的融合。

欧式古典风格固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是, 无论当代消费理念、审美趋势、生活方式抑或加工工艺都表明, 欧式古典风格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这一点与传统中式家具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因而, 欧式家具向着更为现代的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融合现代并且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简欧风格的出现与风靡也不足为奇了。

从简欧风格家具的物质形态中,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审美观念形态对其的作用。在经历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洗礼之后, 后现代主义促使多元化风格特征大量而繁杂的形式种类汹涌而出, 然而现代主义对大众审美的影响却是极为巨大的, 其中源于功能和简洁的现代审美观念, 促使设计形式或者样式走向简洁。当然, 现代主义的单调与乏味给大众的审美体验带来了硬伤, 为了补足这一点, 设计形态又趋于柔和、变化和婉约。而复古风潮遗留下的痕迹不单单是各种传统形态的表现, 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和韵味的向往。这三种人文艺术的历史印章深深地篆刻在简欧风格家具中。

简欧风格家具的出现与流行, 究其成因主要来源于消费的现代性, “就重要的方面来说, 消费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 这一点注定欧式风格所获得的认同, 炫耀性消费和品味扩张, 是古典欧式风格在现代社会变化的本质。现代简约风格和古典欧式风格同源于欧洲, 其理念是相通的, 同样着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 两者存在着与生活方式、与环境氛围相同的观点。这两种虽迥然, 却能一拍即合的风格, 构成了简欧风格这一沟通的纽带。

3 简欧风格家具的风格特征

在人们追求或意识到某种风格的过程中, 这种风格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外在“表情”, 这些“表情”构成了同一风格的共同规律, 对于这样的规律的阐述是确定家具风格特征的必经之路。简欧风格家具所展现的基本“表情”特征为灵动、大气、婉约和雍容。保留了欧式古典家具的大气, 在华丽程度上明显减弱, 与新古典欧式家具相比, 更加的端庄而不失灵动, 整体感觉上更加的利落。

简欧风格家具让人感觉舒适和恬静, 适度的装饰使家居不缺乏现代人的乐趣, 简约的形态带来时代的气息。整体感觉不缺乏浪漫主义, 但是理性的和谐提供了华贵和优雅。简欧风格包容的现代的激情效果增强的是艺术感受力。

简欧风格家具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样式的偏好,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品味。家具不是照搬欧式元素, 而是在其中融入现代特征, 使之具有更为简洁和婉约特征, 变化了的欧式元素依旧保留着独特欧洲文化底蕴, 称之为是对欧式元素的现代解读与再创造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这种融合也造就了简欧风格家具的暧昧性和模糊性。

总体来看, 简欧风格家具源于古典欧式风格, 相较而言简欧风格贵在于“简”———简约的形态、简约的装饰和简约的工艺。以简约的线条代替复杂的花纹, 整体造型简洁, 所占有的空间更小, 实用性更强, 强调舒适性和随意性。古典欧式风格线条复杂, 而简欧风格则在古典欧式风格的基础上, 以简约的线条代替复杂的花纹, 摒弃过于复杂的肌理, 装饰数量减少, 增加外形体积的装饰减少, 装饰图样简化。注塑等代替手工雕刻, 复合板材等替代原木材料, 整体结果趋于简化, 同时保留了古典欧式家具注重细节的优点。

4 简欧风格家具的形态特征

作为现代简约风格和古典欧式风格的集合体, 从其形态特征上可以看到两种风格的元素集成。这种集成不单单是将各种形式元素集中使用, 或者单纯的模仿, 更多的是将两者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的整合。

简欧风格家具的造型讲究精细, 轮廓和转折部分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 强调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对称, 变形直线与曲线相互作用, 形成凹凸感, 家具的平面有一定的凹凸起伏, 凸显空间变化的连续性和形体变化的层次感, 虽然有古典的曲线和曲面, 但少了古典的雕花, 又多用现代家具的直线条。

简欧风格家具的色彩以象牙白等浅色为主, 深色为辅, 相对于欧式家具, 简欧家具更为清新, 也更符合中国人内敛、贴近自然的审美观念。色彩讲究富丽, 色彩不再是单纯的求稳重。

简欧风格家具的装饰多采用雕饰、镶花、描金、铜饰等等与古典欧式相仿的手段, 包括所采用的图案也多为花、树木、条纹等等, 但是一方面装饰的总体数量明显减少, 多通过描金、雕饰等装饰手段, 强调线型或局部, 采用的图案更多的重视整体感受, 内部变化减少, 图案多以放大或宽松的形式体现, 更具有现代图案表现手法。

5 结语

家具风格不单单是与艺术有着深层的关联, 从简欧风格的发展可以看到, 家具风格因孕育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审美变迁的不同, 其设计文化和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截然不同, 因此, 在本土化设计成为本能的当代, 我们更需要从古典欧式风格当中提取精华, 使简欧风格绽放在当代家具设计的实践中, 将其转变为现代市场中的一种风格选择。

摘要:围绕简欧风格家具, 就风格的内涵、成因、风格特征和形态特征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指出从古典文化艺术汲取精华, 并且使之绽放于现代设计实践的意义, 以促进简欧风格的发展。

关键词:简欧风格,家具,古典欧式

参考文献

[1]张强, 荣浪.欧式建筑风格在房地产中“回潮”之探索[J].山西建筑, 2012, 38 (7) :16-17.

[2]胡景初, 方海, 彭亮.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孙菁.古典家具文化浅析[J].山西建筑, 2008, 34 (8) :249-450.

[4]华黎强, 李克忠.北欧风格家具设计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J].山西建筑, 2008, 34 (4) :249-250.

上一篇:英语短文改错下一篇:民营企业融资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