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天地宽

2024-07-21

与人为善天地宽(精选6篇)

与人为善天地宽 篇1

近年来, 就业难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高达610多万, 合计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 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再加上去年来的金融风暴, 让大学就业难的现实更加严峻, 问题更加凸显。对此, 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七大促进就业政策, 中央财政在促进就业方面投入公共资金42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市也先后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 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

尽管现在工作是不好找, 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就业的机会。我们看到, 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是基层人才缺口巨大, 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 多年都无法引进一个大学生。我国目前仅村官就需要500万名。相关部门统计显示, 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 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既然大学生数量从总体上还是缺乏的, 为什么又会出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大学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相脱节。二是人才市场机制不规范、不健全。三是多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四是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用人观念。五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但以上等等大都是强调了外部原因和客观环境, 在主观上, 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也是导致就业难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全国人大代表任正隆说:“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不能只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现在大学生竞争能力太弱, 而且在就业当中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心态, 就业思路应该转变。”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生一直被称为“天之骄子”, 是时代的宠儿。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 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 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出现就业观念上的偏差, 职业定位较高, 难以屈就。还有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 把“上大学进而在城里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觉得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入高校, 毕业再回农村没面子。加上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的地方。

在这些就业观的影响下, 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不愿意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愿意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就业, 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资料显示,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 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 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另据调查发现, 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 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由于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缺乏吃苦精神等主观因素, 在就业中出现了好的干不来, 差的不愿干, 高不成低不就“有业不就”的现象, 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迈进, 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需求的调整、就业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 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

首先, 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美国, 大富豪的孩子七八岁时可以在街头为别人擦皮鞋挣零用钱;在经济不景气时, 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到餐馆应聘求职。俗话说, 行行出状元。无论是上山还是下乡, 还是从最底层最没有“出息”的起点干起, 只要是尽己所能, 对社会有利, 一样是展现自己的能力, 一样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 面对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 正确判断整体的就业状况,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 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 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要树立志在四方的抱负, 到中小城镇、农村, 到基层、西部省区寻找发展的空间。

第三, 先就业后择业。有些大学生片面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 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因此, 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在这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 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

第四, 自主创业开拓就业新天地。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 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 做一个好员工,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 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创业实际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要注重发挥自己的创意, 争取变择业为创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姚守拙建议, 通过加强创业意识培养, 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

第五, 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 “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之一。另外, 有些大学生平日在家过度依赖父母, 缺乏必要的独立, 有的甚至在应聘时还要父母陪同, 自己都不敢说话。如此这般, 哪个企业还敢聘用他们呢?因此, 大学生应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强独立性, 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越是就业难, 大学生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不要好高鹜远, 也不要为一时的找不到工作而自暴自弃。应该以扎实的知识准备、求真的精神、谦虚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勇敢地面对现实, 去闯荡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当然, 客观环境也是要改善的, 例如政府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政策,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转变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等,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大学生就业。

摘要:我国目前仅村官就需要500万名。相关部门统计显示, 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 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与人为善天地宽 篇2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聚焦广安》。30年的农村经济改革,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又一次惠农政策的出台,一项又一项务求实效的措施,把农民一步步引向富足之路。去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实施,再一次给农村经济带来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改变着农业和农民的经营理念,而且着实推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解说】盛夏时节,走进武胜县万善镇,随处可见培育木耳的大棚和正在干制木耳的晒场,当我们来到木耳种植户陈昌明的木耳基地时,工人们正紧张的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看着这丰收的木耳,业主陈昌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安塘村2组村民陈昌明

00 25 45我们今年做了10万袋,投资在22万左右,以现在目前的效益来看,还没有采摘完,从我们估计上,可能大概在15吨左右(干木耳),照现在这个市场价格来说,可能在18000-19000元每吨,(而且)棚架投资是一年投资,多年使用。作为我们头年就可以把投资拿回来,还可以赚几万块钱。

【解说】 陈昌明以前是搞汽车运输的,然而汽车运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效益也逐年降低,他干脆转项搞木耳生产。在加入了武胜县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后,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好处。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安塘村2组村民陈昌明

00 21 42 20 合作社主要是起个信息,销售的作用,00 25 45 生产过程中,开始是合作社统一制种,后来把种制完后,就统一管理。

【解说】受益的不仅是陈昌明,在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加入了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张毅是万善镇伏虎村的一名大学生,1996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当过业务员,当过经理,自己办过公司,去年,当他从绿环木耳合作社了解到黄背木耳发展的美好前景时,毅然加入了木耳种植的行列,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名成员,在合作社的帮助下,顺利地由一名“白领”变成“蓝领”。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伏虎村6组村民张毅

00 40 43 合作社给我们提供服务,第一是技术方面,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安排,该哪个时候种,就要提前告诉我们,该下种的时候下种;二是场地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上是把这个地弄得差不多了,我们只管交钱就行了,还有个资金调剂方面,象我们遇到困难,合作社起了很大的作用,销售这块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00 40 01 加入合作社后,解决了后顾之忧,技术资金和劳力、基础设施,这对一个在农村投资的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要是这几项解决不了的话,任何一项出了问题,基本上投资就不行。

【解说】由一名“白领”变成“蓝领”,对于自己的转变,张毅并不感到遗憾,反而非常乐观。

00 39 54 我觉得前景还可以,值得发展,收益状况,相当满意,今年投资20多万,现在还没有卖,按照货品的市场价格和现在的产量,基本上成本已经出来了。

【解说】 如今的伏虎村,已发展黄背木耳种植户29户,栽培黄背木耳120万袋,预计今年能生产(干)木耳240吨,产值可达480万元。如此好的发展形势,武胜县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

同期声武胜县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会长罗茂林

00 50 我们当时成立协会(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耳农们解决采购原材料的难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集中开会过后,统一把种子、小杂品这些统统地有协会(合作社)一起组织回来,分发到各户,给各个农户减少了费用开支。在生产时,我们协会又统一请了成都上面、什邡的技术员下来,统一指导技术。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党委书记杨运生

01 03 22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我们就按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进行的,首先就是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原材料组织,统一的产品销售。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伏虎村6组村民张毅

以前“公司+农户”这种模式和我们这种合作社这种模式看起来是差不多,但是性质不一样,“公司+农户”公司在运作工程中,它产生一定的利润,而合作社是不盈利的,免费为大家服务。

【解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基础,把分散的家庭经营整合起来,按企业行为运作,机制灵活,服务直接,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能够有效遏制流通环节之间对农民的盘剥,成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经营方式和基本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变为了规模经营,把盲目生产变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把无序竞争变为有序竞争,把弱势个体变为了强势群体,从而拥有了市场的话语权。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和耳农们良好的效益还吸引了其他乡镇的群众前来参观考察。

同期声武胜县中心镇秀观村8组村民唐登学

00 32现在听说万善镇木耳搞得非常好,我来看过三次了,木耳产业产品质量、数量是非常高的,我准备搞20万袋,大概投入50万,我看了,更有信心了。

同期声武胜县烈面镇居民 谭和春

到实地看了,而且多次看了,他们昨天、前天开培训会我们也参加了,来听了课的,对它这个生产过程流程比较了解。主要是这个发展前景比较好,效益可观,就产生了这个念头,准备来投资。

【解说】 为了进一步将木耳产业做大做强,武胜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还积极与广安三兄弟食品有限公司联系,研发出一种以黄背木耳为主要原料的休闲食品。

同期声广安三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艳明

我公司目前正在开发一种以黄背木耳为主要原料的休闲食品,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其主要目的就是想依托公司比较成熟的销售网络,将此产品打入全国各地的各大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解决当地黄背木耳的销售问题,从而促进当地木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党委书记杨运生

那么,今后,我们还要继续通过协会与一些象三兄弟食品厂的企业合作,把这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更加增值。

【解说】武胜绿环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极大地促进了木耳产业发展,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附近的村民创造了就业的机会,为木耳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方便。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伏虎村6组村民罗世碧

天天都有活路,有空就来,来了30块钱一天,一年下来有几千块钱。比喂猪方便得多。

同期声武胜县万善镇伏虎村6组村民罗世礼

01 08 19 其实这个做起好,一个是时间短,经济效益好,不分老少,不分早晚,都可以来做。从蒸包起到一直做完,一个人可以挣4、5000块钱没有问题。做木耳,可以学到技术,你自己做的时候,什么都不去学了。

【解说】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当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也引起了武胜县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同期声武胜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国华

00 09 18 万善镇的专业合作组织是自发形成的,具有很强的活力,能够实现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主管部门,我们将加大专业组织的资金投入,进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引导专业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服务作用和管理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小片头)

【解说】在广安区采访时,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党支部书记彭中亨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以前都有种植蔬菜的习惯,但是品种杂乱且不成规模,种的蔬菜大都是自己食用,剩余的就当作猪饲料,根本没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但在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后,情况就大大改观。

同期声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党支部书记彭中亨

合作社为我们老百姓做了有三件好事,一个是对我们的整个种植模式和品种,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采购,向农户提供优良的品种,二一个好处就是在种前、种中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且每月至少两次亲临现场,发现病虫,发现耕作上的失误立即进行指导和纠正,第三,还解决了种菜出来的销售难问题。

【解说】 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合理选择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主要种植天宇三号辣椒和茄子。

同期声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党支部书记彭中亨

天宇三号每一亩至少要达到4000-6000斤,按市场最低的批发价每斤1元,平均都有4000块钱。如果没有这个合作社,还是原来的散兵游击,那么要想这个新农村建设向小康推进,加快步伐,那是一句空话,所以说要感谢这个合作社,给群众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实惠。

【解说】 农民群众效益的增加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让农业生产、销售更

加有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新载体。在广安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以“阳光工程”为依托,派出自己的技术员,到各地进行技术讲座,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种植技能,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今,在广安区协枣

同期声广安惠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张良惠

00 23 24 我们惠民专业合作社,对广大菜农主要提供一个技术方面的服务,市场的引导,生产资料方面也提供一些方便。在我们规划的时候,我们就直接采取规模化的种植,在种植品种上、质量上做出一个品牌。经过我们品种的配套和技术的配套,生产出的产品,它能够撞上一个好的叉口,卖上一个好的价钱。

同期声广安市农业局副局长蒋智奎

谈农民合作社存在的不足及 今后的发展方向,展望今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美好前景。

走出孤独天地宽 篇3

初春某日,细雨淅沥,我正在寒舍与一气功师探究瑜伽功之奥秘,蓦地,门铃“叮咚”作响,我忙去开门,见是一位白发、瘪嘴、躬背的老人。颇感陌生,不敢贸然相认。

“不认识了,我是N啊!”客人顿生诧异。闻声,我方恍然太悟,殷殷邀至客厅,递烟沏茶。

才两年不见,刚交50的N,竞衰老成若般模样,委实令我困惑,N似有察觉。

“日子过得不顺畅……”N说。

“是否遇到了啥不幸?”我问。

“没灾没祸。”他答。

“那究竟为啥?”我越发不解。

“啥都看不惯,啥都没意思,啥人也不想见。”N脸色沉郁得让人难受。

“既如此,干嘛来见我呢?”我忍俊不禁地问道。

“你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后一个倾吐对象。”

“为啥?”

“我谁也不想说,我甚至也不想以文字来倾诉了,孤独是美。”

“啊,先生,正是这孤独害了你!”气功师禁不住发出感慨, “我不是吓唬你,你已经病得很重……”

“我也知道,我的心比我的外貌还要衰老,”N说,“可我一直在吃补药,虫草、鹿茸、人参、龟鳖丸、三株日服液……,凡新研制、新发明的我见啥买啥……”

“不要迷信补药,”气功师说,“先生,你要善待生命,走出孤独。”

“我也想这样做,此番南下,即是一次尝试,”N苦涩地一笑,“然则,我担心一回到北方,就又回到孤独之中,那对我简直是一种诱惑。”

“这就难了……”气功师有点沮丧。

“喂,”我碰了下气功师,“教他几套招数。”

“自然可以,”气功师说,“不过,气功之气与意念、心境息息相关,《红楼梦》上不是说‘心病终需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嘛!,’话到此,气功师起身告辞,我送至门口,他对我悄然说道:“这位仁兄若不走出孤独,战胜自我,不出半年,即会抑郁而亡。”

后来的事实,竟被气功师不幸而言中,只是,N的死期比气功师的预料延缓了1个月。我只能叹息,视为人生一谜。

N走了,我的挚友中还有G,其实,G长我近20岁,说是忘年交更确切些。我与G已有十多年未见,但一年总要通几回长途电话,从他那朗朗话音中能感悟到G的思路明晰、身心康泰。但我对他之思念日见弥笃。说来也巧,N殁后一月,我与G竟在一次笔会上不期而遇,晤面的最初一刹那,真令我惊诧莫名。年近8旬的G童颜鹤发,腰杆挺拔,精神健旺,谈笑风生,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像是要年轻20岁。与会者也都惊叹不已,一个个向他讨教个中秘密,如何“活法”?

“G先生,总说‘生命在于运动’,你是否特别在意这一点?”有人率先提问。

“运动自然要运动,否则全身的骨骼会锈蚀的,”G洒脱地笑道,“不过,运动时也有个心境问题,我特别在意心境。心境乃是调节人生老病死的总枢纽。”

“‘心境’?”另有人接话,“能否说得具体些。”

“好吧,我有四句话:忘掉年龄,走出孤僻,荣辱不动,调适心情。”G说。

众人摇头晃脑,纷纷复诵,凝望着G,等待着他的阐述。

“先说忘掉年龄。通常我们谓年轻人具有‘年龄优势’,但对老者而言,年龄却是一笔财富,只是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一提到老年,总想到黄昏、夕阳、暮云、夜色,既如此,不若忘掉年龄,少忆旧,多前瞻,将每天的生活都编织成一幅新的画面,不仅要跨过21世纪的门坎,还要活得更长一些,如此,你就不会懒散,不会懈怠,生命就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

“第二,走出孤僻。孤僻几乎是老年人之通病,自我封闭,远离人群,自以为是,昏昏糊糊,随之变得困顿、萎靡。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广交朋友,接纳吸收、渴求一切未知的事物,与众人同乐而不独乐。心有郁结,与人倾谈,以求化解,以求转移。总之,务必将自己看成社会群体中之一员,而非脱离社会群体之一员。

“第三,荣辱不动。我之所以生活到这般年岁,战乱灾祸、酸甜苦辣什么没有经历过?我从不沉浸其中。那样,岂不是自我缠缚?宋代词人方岳写道: ‘古今多少遗恨,俯仰已尘埃。不共青山一笑,不与黄花一醉,怀抱向谁开?’借此,与诸君共勉。

“第四,调适心情。这与前述三点密切相关。此话好说,做到却并不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关键在于要悟透,所谓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哪还有什么值得顾恋的呢?我尤其欣赏徐志摩《再别康桥》开头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不是虚无,而是彻底的唯物论,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倘能如此,那么,就没有什么事会让你寝食难安,耿耿于怀,你无求无欲,便可以豁达地面对一切。”

G说到这里,停下,环顾众人:“咦,我们不是来开笔会的吗?我尽扯这些做啥?”

众曰:“先生宏词高论,不似笔会,胜似笔会。”

勇于创新天地宽 篇4

2011-12-26 14:40:29 来源:漯河日报作者:张志勇赵孝耀 黄琳琳 [我要评论(0)]

字号:T|T

2011年,招收新生2916名,比上年猛增1331人;7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录取70名,对口升学率达92%;在市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夺得钳工、车工、数控、焊工四个工种第一名;新校区总投资1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全面开工;争取到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800万元建设项目,各种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正在招标采购中;推行了系、部改革,“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成效初现;11月21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我市成立技师学院的申请作出批复,技师学院的成立将填补我市高技能实用人才培养的空白;„„今年对于漯河高级技工学校来说,是收获多多和充满惊喜的一年。学校以其超常的发展速度和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员工队伍团结向上、生源稳定增长、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学校正处在一个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员工正团结奋进、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理清思路走出发展新路径

漯河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漯河城建技校和漯河轻工技校。1988年,市委、市政府为适应漯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两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漯河市技工学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7年被省劳动厅评为省优级技工学校,2002年被批准为省(部)级重点技校,2006年跨入国家重点技校行列,2007年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目前,该校是我市唯一一所集高级工培养、中级工教育和多种培训于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技工学校。

然而,自2008年以来,由于社会上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我市中职生源大幅萎缩,由原来的4万人急速下降至1.9万人,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即使全员入户动员,招生形势还是一年比一年严峻,学校有时甚至给老师发不出工资,办学条件更是无力改善。破旧的校舍、简陋的实习设备使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几乎被淘汰的边缘,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市在职职工总数35万余人,技术工种从业人数仅有59637人,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从业人数的8.57%,远低于全省16.16%、全国25%的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技工学校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有理由发出疑问:未来建设漯河的“知识蓝领”从哪里来?2011年1月,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校领导在前任领导工作思

路的基础上,不气馁、不回避,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

“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是阻碍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继续沿袭旧的发展理念,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必须靠创新求出路、求发展,以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座谈、走访,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达成这样的共识。

根据国家和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借鉴其他地市技工学校发展经验,在充分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该校提出了“创办技师学院,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发展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确立了“打造品牌专业、构建双师队伍、培育精品学生、服务漯河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联合办学催生发展新活力

学校要发展,特别是要快速发展,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寻求快速发展的新思路、新机遇、新渠道,不断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无明显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思考的问题。今年4月,学校紧紧抓住我市成立职教集团的机遇,本着“教学一体化、办学立体化、专业品牌化、发展集团化,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创新性地推出了“技能+学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所学校精选数控机床加工、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会计电算化、食品工程、服装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旅游等18个精品专业实施联合招生,统一印制招生简章,统一组织专职招生人员,统一划分区域,以我市两县三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市,开展联合宣传。为确保宣传深入、到位,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实行校领导包干带队,下乡、进村、入户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有媒体当时这样定位了两所学校的联合:“这是两所职业院校1+1>2的探索尝试,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跨行业合作,在全省开了先河。”联合办学的成效显而易见。

在我市生源基数小,生源总量下降,高中、职业学校生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实行联合招生后,高级技工学校注册备案新生达2916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91.6%。通过联合办学,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快速发展壮大探索了一条捷径。

短期培训拓宽发展新渠道

“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思路调整不过来,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发展就无出路。”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余俊杰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如是说。

经过广泛深入的动员,全校教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学校以服务漯河经济建设为己任,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年初以来,学校抽调精英教师充实培训队伍,广泛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17242人次。其中技师培训109人,农民工岗前技能培训851人,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085人,企业新进员工岗前培训14955人,孤儿职业技能培训128人。通过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既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又争取到了国家的政策补贴,有效缓解了学校的财政困难。

今年,受“瘦肉精”事件影响,双汇集团急需大批熟练岗位工人,学校急企业之所急,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开设专业课,及时抽调精干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培训,全年为双汇集团培训员工1万余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学校今年为罗孚文具、花花牛等企业也培养了大量优秀技术工人;车、钳、电、焊等优势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与银鸽集团建立了对口输送制度。

同时,该校积极转变办学模式,采取学分制的方法,大力开展企业在岗员工的学制教育。今年学校被市民政局选为冬季退役士兵培训工作承办单位,学校精选了物流、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10个热门专业进行招生,采取短期培训、学制教育等多种模式,使退役士兵既能学到技术,又能获得学历,增强了对退役士兵的吸引力,拓宽了其就业渠道。

今年共招收退役士兵600余人,为我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改革引入发展新理念

要想在技工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就必须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学校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本着服务漯河经济发展的思路,推出了一系列符合自身特点的全新办学理念,对教学体制大胆进行改革。

一是强力推行系部改革。他们打破行政化管理体制,实施系(部)管理,设立机械系、电气工程系、经管系、基础部等三系一部。坚持“学校统一领导,系部具体负责”的原则,学生在哪个系部上课,就隶属于哪个系部管理,改变了原教学、管理分离的现象,解决了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实施系部改革后,学生管理力度加强、教学力度加强,也为学校晋升为技师学院后的管理模式作了积极探索。同时,为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提出了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每个系(部)培养1~2个品牌专业,用2~3年的时间,使专业能够在全省提高知名度,通过专业优势打造学校招生优势。

二是全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以省级精品专业建设为龙头,采取重点培养、加大投入、以老带新等方式,加快高层次、高技能师资人才的培养。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216人,其中本科学历占86%,中、高级职称占70%,“双师型”教师占50%。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二十多部,发表论文40多篇;取得科研、教研成果十多项;在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有二十多人次。同时举行以“分层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6次;派遣24名教师参加省级教师业务培训;举办教学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优秀课件、优秀论文大赛、技能大赛及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鼓励实习教师进行技能改造。年初以来,该校教师获市“五小成果”三等奖1名、优秀奖3名,7名教师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三是强化实习教学。积极开展实习理论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高级工实习课题的开发,并与设备制作相结合。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实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提升师生综合技能。

四是开展“分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优化组合,加强和改进对口升学班、高级工班、大专班的教学管理。

今年,学校共有7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录取70名,对口升学率达92%。其中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单招中本科录取31名、专科录取22名,升学率、录取率均居全省第一。学校毕业生全部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90%,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漯河市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中,该校夺得钳工、车工、数控、焊工四个工种的第一名,在2011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获电脑应用文写作二等奖。

加大投入狠抓基础大建设

学校目前拥有钳工、焊工、车工、电工、数控机床等实习车间,建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机械原理实验室、微机课教室、金相实验室、制图室、多媒体教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家用电器实验室、制冷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等。拥有业内领先水平的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PLC等高、精、尖设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建设,该校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2010年争取到的新校区总投资1500万元、规划面积10265.42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份投入使用;年培训1万人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通过评审,争取到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800万元建设项目,各种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正在招标采购中,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训设备的更新、培训规模的扩大,为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障。基地是课堂更是工厂,“全仿真式”实训教学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磨合期。同时,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年初以来,学校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改建学生公寓。建成了可容纳200人同时洗浴的学生浴池;提高餐厅服务质量,引进餐饮服务公司进校经营,实行刷卡就餐,提高饭菜质量,提高卫生标准,确保让学生吃得舒心,住得满意。

注重就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和数量进行动态管理,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做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着力打造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汽修、数控等一批品牌专业,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做到传统骨干专业保持相对稳定,热点专业及时起步。

学校提出“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课服务”,从培养目标出发,以必需和实用为基本原则,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缩减了文化课中的部分内容,适度增加了技术专业课授课时数。通过调整,加强了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该校实行“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强化实训实习,力争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的校企培养模式。同时践行“为毕业生提供终身服务”的承诺,着力构筑毕业生就业网络,拓宽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实施“订单教育”,毕业即就业。

据统计,2011年,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安置学生顶岗实习1060人,安置毕业生123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万事俱备未来充满新希望

早在今年年初,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就提出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大发展,五年创品牌”的发展目标。在2011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总结一年的工作,该校无疑走出了最扎实的第一步。

学校发展如火如荼,未来充满希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漯河技师学院建设纳入市“十二五”规划,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国志任组长的技师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筹建办,市领导多次就筹建事宜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关于筹建漯河技师学院的选址和规划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筹建学校用地、资金等问题。作为项目承载地的郾城区也成立了援建办公室并进驻北校区。

激情创新天地宽 篇5

杨波从副总经理升任总经理已有一年半时间,这期间西仪公司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最近,我们专程采访了他。

记者:截至2005年,西仪就已赢利2000多万元,汽车发动机连杆、军品成为公司两大支柱产业,您上任以来是怎么进一步推进公司发展的?怎么评价西仪今天的状况?

杨波:没有变化不可能,不是变好就是变糟,停滞的本质是变糟。近年来,西仪公司面临了许多新的情况,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历史使命,始终牢记企业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基础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经济快速增长这一基本目标。

从产品结构调整上看,我们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由两大支柱逐渐延伸为三大支柱:连杆、军品和机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提出的“622”发展战略(六年“两步走”、“翻两番”)如果没有新产业支撑,肯定不行。

记者:基于什么样的判断进军机床行业?

杨波: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国家产业政策来看,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国家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全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长的景气周期给装备制造行业带来增长机会,给相关装备制造业公司带来重大机遇。搞发动机连杆,也是鉴于中国汽车产业至少要高速增长15年的发展期,汽车的增长必将拉动装备制造业的大幅增长,这种势头已经显露无疑,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济南机床、上海机床等企业发展就相当强劲;在云南,搞机床又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昆明机床、云南机床蜚声国内外,云集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乃至制造氛围,云机去年搞了5亿元,今年8亿元,昆机去年8亿元,今年11亿元,明年18亿元,这个增长幅度是大的。从西仪搞机床的情况看,2005年仅有7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到了2006年就变为6 000万元,今年会到1.6亿元,预计2008年到3亿元以上。

记者:很多企业在产业多元化上陷入困境,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西仪生产机床有哪些条件?

杨波: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大家都在研究,因为我们走的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带动存量,依托现有条件逐步延伸的相关性多元化,风险在可控之中。西仪公司原来有很多存量资产,我们新投入了300万元,收入就增加3 000万元。什么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就是大家常说的“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我们的能力不够,但不能等到能力全都具备了才开始搞,有句话说得好:人家不会等到你学会拿筷子后才开席。现在需要学会整合社会资源,引进智力和人才、消化吸收技术、集成创新产品。事实上,日本、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也走的是同样的路。

我们“西仪精工”品牌的加工中心生产规模可达200台、摇臂铣达3 000台,主体销售到沿海发达地区。眼下,主要还是三四轴加工中心,明年可以做五轴加工中心。今年上半年,花了比较大的精力建立健全机床销售体系,成效正在显现。下一步,通过一两年的发展,将会立足自身设计、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2008年就可以将加工中心力争做到500~600台,到2010年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我总爱说一句话:只要有市场,就创造条件上,不要坐等机会丧失了才知道总结教训!

记者:衡量您的企业成功与否,还不能只看机床销量及收入的增长,军品、连杆这两大支柱毕竟还是您的主力,在机床增长的同时,原有的支柱产业受到影响了吗?

杨波:没有。具体表现在:军品方面,2005年底我接任总经理时,究竟军品下一步干什么?心中无把握。这两年,我们加大了和南京理工、208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签订了新产品的合作协议,项目启动顺利。另一方面,加大了市场的开拓力度,确保军品收入每年达1亿元以上。在连杆上加大了市场的拓展力度,强化了西仪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传统精神,“四千万”(想尽千方百计、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精神被进一步激活,我们的人基本上每个省、每个汽车大集团都跑,我本人也不例外,经常是今天东北、明天华东,今晨西南、今晚华南,飞机上睡觉是常有的事。现在,连杆已经拥有30多个品种,去年本部生产连杆总成达330多万支,今年力争500万支,加上西仪安化、哈尔滨诺雷西仪和重庆西仪三大合资企业的生产量, 西仪连杆销售量将超过700万支,2009年仅本部就有望达到1 000万支。成为国内同行业绝对优势的企业,我们很有信心,目标是汽车前十位的生产企业都要打进去。每年六、七、八月是连杆的淡季,但今年淡季也能达到月供40万支。可以说,连杆已经度过风险时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连杆增长率不低于50%。下一步还将引进高水平的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产能和产品档次。

记者:据说2005年就请北大纵横帮助制定了西仪战略规划,提出到2010年,做到10个亿,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照现在的势头看,似乎无大问题。如果真完不成,您认为会是什么制约因素造成?

杨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我现在知道竞争对手的状况,清楚我想干成事的目标——要成为绝对龙头老大,了解我自己的队伍及能力,最重要的是很清楚我们的实力。当初我们提出每一重大目标,异议很多,结果最后都能完成,很多员工到头来很惊讶我们怎么会有这般创造力。如果真没有完成西仪2010战略规划,一定会是企业无思路、无决心、无措施、无行动。比如去年增长了47%,基础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年就搞了“管理年”,搞了“十一五”创新管理规划,夯实了管理基础,在连杆上推行精益生产,这就是措施和行动,如果这个都看不到,或者看到后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就不是搞企业。

记者:人力资源问题是企业必须永远面对的话题,您有什么新的考虑?

杨波:以前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人事管理。公司一直缺人才,且流失率高达70%~80%。这两年有所改变,流失率已下降到10%~20%。去年招了90多名大学生,今年准备招160多名。有容乃大,目前充实的大多数是外省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好,各种思想观念碰撞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更具有创新精神。企业领导要考虑给企业储存两样东西:一是产品,二是人才。我想通过2~3年时间,基本上调整好过去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员加盟我们的队伍。关于新人的使用,要放手让他们干,要常怀包容之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谁不是从年轻过来的?要把“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在员工成长通道上,我们实施了设计师、管理师、制造师三个通道,分三个层次,最高规格为首席设计师、首席管理大师、首席制造师,达到这个规格的人员可以享受副总待遇。今年我们聘了3名主任设计师,军品、连杆、机床各1名主任设计师。今年“五一”我们表彰了两名从事连杆开发的2004年分配来公司的大学生,这在西仪公司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记者:2007年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实施“622”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西仪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要实现集团公司和西仪的发展目标,主要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什么?

杨波: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在全公司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整体跨越”大讨论活动。加强执行文化建设,以执行文化促进制度更好的贯彻落实。向干部员工灌输“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拒绝借口,立即行动”的执行文化核心理念,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以创新精神全力以赴投身到公司“622”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实施中。

从西仪层面讲,必须始终保持激情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用新思路、新举措指导公司各方面的工作;绝不能满足于现状、僵化停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要增强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发挥创新才干,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用创新的作风、创新的态度、创新的手段推进西仪公司向更高目标前进。

记者: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西仪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仪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目前,西仪的上市融资进程如何?

杨波:2002年,西仪由原来的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属于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建立起了公司制雏形。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到资源互补、决策科学、融资渠道畅通,促使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公司就必须朝股份制方向改革。2004年10月,公司紧抓这一机遇,发起成立了有多家投资主体形成的新的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开始进入券商辅导期。当前,公司正在紧锣密布加强这方面的各项具体工作,为上市融资作好铺垫。不出预料,西仪将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军民品整体上市的公司。

作文教学天地宽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法;效果

传统的写作课,走的无非就是“分析题目—讲写作要求—念范文”的老路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些教法已是相当陈旧落后了。我们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无论教龄长短,都应广泛地吸取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方式,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在作文教学中保持与时俱进。笔者研究了许多文献资料,对当今流行的一些较好较科学的作文教学方式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在教学上取得了较理想的

效果,下面把有代表性的方法加以罗列,以供大家探讨。

一、专题教学,训练实际操作

一堂跟着教材而走的传统作文指导课,看上去很全面,实际上很笼统,貌似什么都讲,但其实什么也没讲清楚,无论是作文观念还是写作技巧,没有一样能落到实处。而我们唯一的依据——课本,却缺乏系统的作文指导和训练。故不少有经验的老师早就抛弃了这些做法,转而实行专题教学,即化宏观为微观,在每堂作文教学课中都有所侧重,重点解决一个问题,锻炼一种能力。如有的老师根据作文的总体要求和课本例文的特点,自创一种体系,把作文的要求分为若干专题,这节课专门讲(练)审题,下一节专门讲(练)拟题,再下来就是立意、构思、起承转合、修辞、表达方式、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文章修改、考场快速作文技巧等等,这些实用知识在每次训练中得以突出和强化,学生感觉学到了真东西,无论在平常写作还是应考中都能得到实际运用。

二、创设情境,拓宽学生视野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情境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师精心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利用自己活跃的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并将其扩展和深化,效果是明显的。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情境可分为课堂情境和生活情境两部分。

1.课堂情境:它既指教师设计的课堂作文活动(即第一课堂),又指在学生中开展的与写作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课内活动内容和学期教学计划紧密相扣,如有的教师设计联想专题训练,有的开展研究性作文活动,有的搞作文游戏,诸如“裁衣服活动”“机器人画画”“课堂写生”“成语游戏”“小小邮电局”“本班新闻联播”“作文题目‘地毯式轰炸”“一鸡三吃与千篇一律”“一种题材两种写法”“词语联成篇”“课堂哑剧”“老师也下水”等新课堂情境层出不穷。

第二课堂情境就更丰富多彩了,除了语文课要求的课外阅读外,学校的文学社、广播站,班级举行的演讲赛、辩论会、主题班会,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电影欣赏、联欢晚会等,都是写作的课堂,教师应充分运用和指导。

2.生活情境:是指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与写作有关的活动。它和课堂情境一起构成了大语文教学的立体课堂。“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有经验的老师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建议他们大量接触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其他媒体资源,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我特别推荐学生收看有关时事、政论性的电视节目,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广东卫视的“社会纵横”,广东珠江台的“今日关注”,南方卫视的“今日一线”等,这些节目报道的人和事都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若学生能从中充分汲取养分,品评感悟,何愁作文空洞无物、观点陈旧!另外,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大自然去,到生活实践中去,如游览本地名胜、考察本地历史、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实践、采访当地发生的热点事件等,也能通过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感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写作服务。

三、日常训练,培养作文习惯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仅仅停留于有限的作文课堂,还应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在我的教学中,日常训练包括下列几条:(1)口头作文——训练快速反应和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每天利用课前3至5分钟进行,话题由学生集体出,演讲前到老师处抽取。(2)随笔——培养写作情感,积累写作材料。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三篇随笔,其中两篇是生活笔记,另一篇是剪报评论,即把本周报纸上刊登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的文章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上,旁边再写上一两百字的感想和评论,老师每周对出色的文章进行点评。(3)建立“名言库”——积累道理论据。要求学生每天收集一句好的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等,认真抄好并记熟。一周交一次,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名言抄在小黑板上,每天一句,全班共享。(4)班级论坛——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欲望,锻炼辩论、说理的能力。所谓的班级论坛其实是我的一本班主任日记。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范围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如班上发生的事情,处理的情况,老师的想法、感触等,也有关于时事、社会、家长、心理健康等生活内容,日记每天一早放在教室让学生传看,同时让他们在后面随意发表简短言论,既可以是读后的感触,也可为自己辩解,还可以对学校、老师、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具名、匿名均可,“论坛”抓住了学生的心态,大受欢迎,学生的创作激情如同潮涌。(5)小作文——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小作文训练不定期,根据教材课文而定,如为《皇帝的新装》写续集、补充阿长去买《山海经》的情节、“狐假虎威”新编、仿写《我愿意是急流》、“假如我是海子”、“如果戈多来了”等等。(6)探究性作文——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分析、提炼、表达、写作水平。探究活动主要分为准备阶段(确定目的、明确任务、确定探究的问题;制定活动的方案;分工等)、实施探究阶段(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搜集、调查、实验、整理、交流、讨论、成文等)、总结评价阶段(评论、修改、定稿等)。探究活动每学期一至两次,并采取出版班级杂志、帮助学生向外投稿等方式进行拓展深化。以上日常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素材、喜欢动笔的好习惯。

四、体裁求新,提高学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深入,传统的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已不再独领风骚,仿写、诗歌欣赏与创作、口语交际已成为高考必考内容,因此中学作文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代接轨,增添新的元素。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提高。

体裁上的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在表面上迎合学生口味,它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写作能力。如有的老师设计的“一句话作文”,它训练的是语言形式、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如语言中的微雕艺术,体现出语言的无穷魅力。再如影评的写作,它不仅锻炼了论说能力,还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选材和提炼能力等,对电影这项综合艺术也会有初步的了解。根据笔者搜集,近年来作文课堂上出现的新体裁训练有如下一些:合同、书信、短信、家长会发言稿等等。这些新体裁的渗入,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变得丰富、有趣、实在。

五、改革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常规的作文评价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全批全改,改错别字和病句,再评分、写评语。这种单向的评价方式被逐渐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选评、面改、专题评、学生互评、自评、课堂口头评改、网上评改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这些新方式完全符合新课标中“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精神,既减轻了老师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教师精心设计评价方案,让学生参与评价,最大的好处是可让学生明白评价的标准,了解作文评改的要求,从而在写作上有意识地朝这个标准去努力。这里要提出的是,文章评改后的延续机制很重要。教师应及时对作品和学生的评改进行表扬,并让学生充分吸收评价意见后进行修改,对佳作要重点点评和奖励,同时编印成册,共同欣赏。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将优秀作品向外推荐,如发到网上、向校内外的报刊投稿等,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更强的信心,这才是评价改革的精髓。

上一篇:手机人下一篇:电视新闻细节的重要性